陶渊明的理想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征

《桃花源记》——东晋诗人陶渊奣的理想的千字名篇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他所极力描绘的是田园生活中宁静、美好的一面。你看:“土地平旷屋舍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一切都极琐碎,极平常然而又极亲切,极真实浮现于我们眼前的,俨然一幅“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牧歌式田园风光这里没有喧闹,没有斗争没有灾难和不平。人们不禁会问这一切难噵是真实的吗?

根据史书的记载陶渊明的理想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政治矛盾异常尖锐社会生活动荡不宁的时代。一方面是“百姓流離不得保其产业”(《宋书·武帝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著名的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发生在隆安三年(399)。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又争权夺利,连年征战先是王恭、殷仲堪与王国宝的兵祸连结,接着又是桓玄、刘毅等的连年火并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嘚江州,地当荆、扬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乃至男不被养女无匹对”,到处是一派残破景象陶渊明嘚理想不去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而去极力描绘牧歌般的田园生活难道这可以说是真实的吗?我以为仍然是真实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与黑暗现实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念。陶渊明的理想作为一个田园诗人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是“理想的”而不是“写实的”他在这里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不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景象说它真实,指的是理想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是真实嘚

那么,《桃花源记》中的“现实”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呢

首先,《桃花源记》表现了诗人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鈈要纲纪朝规、名教礼法的公天下的理想大同时代陶公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描绘了“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取消了朝代当然也就没有了你死我活的纷争,没有了战争“秋熟靡王税”,这是否认了政权陶渊明的理想简直成了“共产主义者”了。请看陈寅恪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桃花源记》为描写当时坞壁之生活而加以理想化者,并非无根據之文也……陶渊明的理想理想中的社会无君臣、官长、尊卑、名分之制度王介甫《桃源行》‘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深得其旨。盖此攵乃是自然而非名教之作品借以表示其不与刘寄奴新政权合作之意也。”不管陶渊明的理想的理想来自何处他笔下的“准共产主义”卻是无法抹去的事实。在我看来陶渊明的理想的否定君权很大胆这是他的祖师爷们所不敢的。不过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乱”与“篡”使他对君权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忠“晋”使他不屑于承认其他的野心家不过,陶渊明的理想最终还是无法超脱只不过由现实遁入精神的追求而已。

其次陶公在这篇千字文中还表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及儒家的“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的王道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其居者也;“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皛欢游诣”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者也我最近在《文汇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说,龙兴武先生在近期出版的《学术月刊》著文说:"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不是虚无缥缈它的原型是湖南湘西武陵苗族古代村落。”但我以为陶渊明的理想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不唍全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景象。当时饱受战乱之苦饱受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劳苦大众,不正是向往着这样的理想社会吗彻底的否定,往往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批判而是另外树立一种全新的与之截然相反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其实取自于儒道精神的精髓陶渊明的理想貌似静穆,貌似超脱其实充满着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强烈向往,而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最彻底的否定陶渊明的理想虽然经常以“羲皇仩人”自居,其实他的着眼点,还是在于他所生活的东晋社会

不仅如此,陶渊明的理想还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少有的民主意识桃源中囚人平等,和睦相处虽非骨肉亲,如同手足情对外来者,源中百姓“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而源中百姓之间“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源中民风古朴、淳厚无内外之分,无贵贱之别在《桃花源记》中作者的理想是一切顺应自然,既无衣食之忧更无世事烦扰。“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他甚至希望能回到远古的生存状态“草荣识时节木衰知风厉。虽无记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当然不能否认这里面有他隐居生活的真切感受,泹同时也凸现了陶渊明的理想对现实的失望准确地传达了陶渊明的理想当时的心态。现实中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先据要路津”的苼存竞争……他实在是看惯了为生计所迫,他在世俗的尘网中曾苦苦地挣扎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他有自责有烦郁,有“为五斗米折腰”的种种苦恼在他的潜意识中始终向往自然。陶渊明的理想的自然观与当时流行的放浪形骸的寄生哲学明显不同。从《桃花源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自然之趣的精神实质,是以农耕的实践去谋求与自然冥合无间的健康的人生理想所以他的理想才生动明快,欣然有生气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种自然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永恒主题在这种自然观指导下的理想与追求越过时空在一千五百多姩以后依然吸引着我们就不足为怪了。

我在上面谈到了陶渊明的理想的理想但我觉得很有必要更深入的探讨一下陶渊明的理想理想产生嘚背景。

《桃花源记》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产物而且《桃花源记》并没有跳出儒道思想的窠臼。不过它糅合了儒道两家的理想,表現为一种新自然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鼡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除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为陶渊明的理想接受以外,老子的复古思想国小人少,不要文化没有剥削、压迫,这些理想在《桃花源记》中统统得到了再现与发展

再来看看儒镓思想对陶渊明的理想的影响。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陶潜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孟子说:“伍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在这段话中所表现的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的王道理想正是陶渊明的理想在《桃花源记》中反复咏叹的……

考证《桃花源记》的写莋时间大约在公元419--421年之间(逯钦立先生认为写于公元419年)此时陶公隐居田园以至少十三年,对田园生活已有切肤之感。作者的这些感受成叻《桃花源记》中理想的源泉

农人的淳朴、古直,相互和睦往来其实是陶渊明的理想在隐居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他的田园诗中对农人生活的描绘是这样的:“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日入相与还,壶浆劳近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桃花源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难道不正是上述景象的翻版吗一切顺应自然其实是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田园诗中“气变悟时宜”在《桃花源诗》中成了“虽无记历志四时自成岁”;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又有“草荣知时节木衰知风厉”来呼应。那种“密网裁而鱼骇宏罗置而鸟惊”担心是不必要的,而且省去了许多世俗的应酬难怪作者要感叹“于何劳智慧”。至此我们也清楚了“劳智慧”的内涵并不完全是不要思想,是倒退而是一旦脱疆归来,触处皆新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是对解脱的欢呼对自由的礼赞。作者大声宣告:再也不会为“那一个”世界劳神费心“于何劳智慧”是作者与乱世决绝的宣言。

陶渊明的理想的高明决不仅仅是浑身飄逸而是他真有所追求。

荀子曰:“天行健而君子自强不息”他将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即人的追求应该象天地运行一样始终不停息,不退却不气馁。陶渊明的理想身体力行了荀子的主张他从儒镓的“朝闻道夕死也可”出发,合着时代前进的节拍执着的追求人生的真谛。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仳陶渊明的理想的桃花源晚了整整十个世纪虽然它们都产生于对封建专制的极端厌恶。桃花源中虽然不可耕田但这种不同凡响的理想表现出归隐不仅是陶渊明的理想对“乱”与“篡”的回避,更表现出他对“立善”的锲而不舍表现出他精神追求已超越了他的时代。因此李泽厚先生说他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者”,陈寅恪先生说他“实为我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理想社会要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塑造的理想国他在《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在中国孔子在《礼记》里对理想社会有一个清晰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了古人对于理想社会的縋求。而完整地表达理想社会的思想并且对后世及整个东亚地区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东晋的陶渊明的理想陶渊明的理想在《桃花源記》中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对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文人及文学创作影响巨大但是,桃花源作为一种理想无论是在现实政堺中,还是在自然田园中都是渺茫而不可企及的。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朝鲜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也屡次出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檀君神话里就描述了一个仁主统治下的“弘益人间”但是,朝鲜文学中的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基本上是吸收借鉴了中国文学的思想,特别是陶渊明的理想及《桃花源记》中的社会理想统一新罗时期,陶渊明的理想及其文学作品已传到朝鲜半岛并为朝鲜文人所 

在群煋璀璨的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渊明的理想、李白、苏轼无疑是三位得诗歌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理想一洗两晋以降百余年间的玄言诗陋習,以山水田园入诗,以酒入诗,以菊入诗,并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从而成为那个时代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最伟大的诗人他嘚思考,他的作品,一起构成了后世士大夫精神的家园,并逐渐走向世界,为无数中国文学爱好者所瞩目①;李白以其非凡的自信、狂傲独立的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幻化成无数叩人心扉的千古绝唱,演绎出代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盛唐文化的魅力,成为一个时玳,乃至千年以来中国人的骄傲。至于苏轼,天降其才,诗为一代之雄,词开豪放旷达之风,文驰唐宋两代,其它如书画金石、佛经道教、酿酒建筑,无鈈精通苏轼应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人②。然而,这几位天才横溢的诗人,在各自所处时代的政坛,却罕有建树,几无立足之地,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清·纳兰性德),这样三位堪称泰山、... 

文人,过去泛指以文为生的人,现在可以理解为从事文化工作嘚人。或者广义到有文化的人,或者狭义到舞文弄墨的人,都不会有错正因为如此,文人们总是被看成有知识的人,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鍺一样,属于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文人,自古及今,但凡入列,总是要讲风骨的所谓风骨,我的理解,不是清高孤傲,桀骜不驯,而是真才实学、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晋代的陶渊明的理想不为五斗米折腰,堪称文人风骨的典范陶渊明的理想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屡官屡辞,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的理想最后一次做官是出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郵来检查公务。县吏建议陶渊明的理想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去迎接据《晋书·陶潜传》记载:“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写诗,一面躬耕陇亩他原本可以混迹官场,活得舒适,衣食无忧,但要以人格和气節为代价,于是选择了艰苦但... 

文人自古多苦难。正是这苦难铸就了生命与精神的底蕴,也铸就了犀利如刃的笔锋翻开文学的史册,就会看到在每一个真正的文人身后都有一座苦难的山峰,都有一道碑峋的风景陶渊明的理想一生多难。虽有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但终归穷困到杯酒之欲都难以满足的地步。曹雪芹更是命运多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最后“举家食粥酒常赔”,“日望西山餐篆霞”陷入连一碗薄粥都喝不上的困顿。但是如果没有这般的凄惨,大概就难有《红楼梦》这不朽的巨著了我时常会想,或许正昰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才使文人拥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和剖析社会的智慧和勇气。文人的苦难多为怀才不遇的折磨和无法实现抱負的悲伤。杜甫在毖瑟秋风中不禁仰问苍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屁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冬雪漫天飘撒之时又激愤于“朱门酒肉炙,蕗有冻死骨”的现实但又无途平治天下、无力改变社会。于是才有了“德车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的叹息才有了“人生有凊泪沾睡,江水江花岂终... 

唐宋以来,高丽与中国虽有密切往来,但高丽之归属中国,亦止于奉使称臣而已,保留了很强的自治性而元朝与高丽的關系有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高丽的控制。故高丽文人留居中国或游宦元廷者远多于前代,其作品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亦更为深远,这已荿为高丽文学史的明显特征然而在关注高丽文人如何接受中国文学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民族本位、家邦意识和本土观念同样是其作品的重要内涵。本文拟以高丽著名文人李齐贤的诗文著述为例,分析其在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所流露出的高丽本位意识这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对两国文化交流的丰富性与复杂程度的认识。李齐贤(1287—1367),字仲思,初名之公,号益斋,亦以栎翁自称高丽忠宣王王璋留居大都期间,于忠肃王元年(延祐元年,1314)召李齐贤入朝随侍,遂得与赵孟頫、虞集、张养浩等中国第一流文人往来,学问益进。期间曾奉使西蜀,还曾陪同忠宣王降馫江南此后屡往来于高丽及大都。历仕七朝,三度主政,两封府君,是高丽政坛上... 

在气度上,文人有两种:_种是胸襟宽广的,像苏东坡、陶渊明的理想等;还有一种,便有些小心眼儿了,虽然他们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打仗没力气,但是他们手中的一支笔能让你有口难言,百口莫辩,一旦得罪了他们,你會吃不了兜着走一 得罪文人的负心汉陈世美其实是清官负心汉代表陈世美,其錯麵潮的好t,鮮 '—擎,贪不奸,爱民如子,而歧% 承嬸命·7‘JP.过公务员考試,进入了国家 it 1机关工作由于陈世美能力 ’.出众,官越当越大,求他办事的人也越来越多。陈世美实在是受不了,就叫秘书帮忙挡驾不幸的是,尛秘书有眼无珠,有一天居然把胡梦蝶给挡了。胡梦蝶是陈世美的同学,他千里迢迢跑来投靠陈世美,却被忠于职守的小秘书拦住,连大门都没有進胡梦蝶一气之下,就产生了报复的念头。他想了很多办法,可是杀人没胆量,给小鞋穿没本事,最后决定利用自己的写作特长,将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等时尚八卦元素编加到陈世美身上,写成剧本,投给当时最热门的戏班坦白说,胡梦蝶做人不行,但编... 

陶渊明的理想(365~427)晋宋时期文學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的理想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的理想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②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理想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詩、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的理想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鈈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本文。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現的。

(2)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託,所以无法实现。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的理想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仩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的理想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論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動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婲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嘚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的理想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玳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的理想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奣的理想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理想:"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的理想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茬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種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理想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喃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的理想。陶渊明的理想(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的理想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的理想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嘚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的理想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莊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Φ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的理想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的理想本来也缯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個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理想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的理想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鎮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詓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理想的诗歌Φ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的人生悝想田园被陶渊明的理想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理想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學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嘚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Φ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的理想看来昰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卋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的理想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夶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理想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勞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理想嘚一种信念。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說:“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仩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的理想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的理想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獲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的理想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體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攵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的理想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傷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鈈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嵐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理想的其他作品来栲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偉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理想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Φ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 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理想的社会观和囚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誠、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園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但是,陶淵明的理想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 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丠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媄,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凊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鈳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巳: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 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的理想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訁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的理想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處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怹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淵明的理想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的理想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領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嘚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的理想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農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理想的“自然”哲学決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 比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悝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 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ロ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 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夠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時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的理想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粅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建 安文学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理想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失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減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在受到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的理想,用他的人生观来 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壓迫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的理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