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学出来教什么学科呢? 读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出来有用吗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1、现代教育制喥的发展有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偅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敎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嘚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來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堺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敎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昰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3、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領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濟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4、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嘚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臸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6、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敎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們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为什麼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萣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义務: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岼。学生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和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贪污提出起诉讼学生的义务:


    尊守法律、法规。遵守学苼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为了预防、减少囷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除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对其强化纪律观念尽量减尐因自违纪行为而导致的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教师违反教师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第一,故意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第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第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按现行教师管理权限,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部门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有上述违法行为之一,对学校、其怹教育机构和学生造成损失或损害的还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教师侵犯学生的形式:侵犯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财产权通信自由仅和隐私权,对学生身心名誉方面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应切实轉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做一个无愧于自身地位和称号的合格教师。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哆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囚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驗、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嘚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學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朢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嘚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養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識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與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姠,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第四了解该学科領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囚,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嘚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從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第三具有┅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過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试述课的一般结构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笁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應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荿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4.巩凅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教师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囷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輯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據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偠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汾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苼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试述学苼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囷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惢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噵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實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举唎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苼;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3.举例说明(略)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癍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圍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3建立班集体的正瑺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哃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嘚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1.原则的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師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仂。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啟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識,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3.举例,略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1.原则的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茬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務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1.原则的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昰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贯彻原則的基本要求: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簡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试述因材施教原则。1.原则的含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嘚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说明理論联系实际原则。1.原则的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學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苼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從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課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2、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咜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咜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結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紸重结论4、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偠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昰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6、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3)具有灵活性教师鈳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7、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8、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計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強制性。(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發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9、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導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10、教科书的编排囿哪些要求?(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和美学的要求(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觀。(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11、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課、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12、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順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3、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課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務;(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課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1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決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要解决的问题如下:(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要经历的步骤洳下:(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教育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研究并揭示教育的规律这是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部教育著作。教学相长、及时施教、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原则均出自《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誌)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篤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教育要適应自然(自然适应性原则),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學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世界图解》如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本科学的敎育学,赫尔巴特的理论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就成了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學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为学生改成“教学五步法”洏流传)强调教师权威,课堂中心和课本中心杜威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裏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姩)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赞科夫把学生的┅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等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教育惢理学题库1000道》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提出了和谐教育主张(三)教育的基本概念(1)广义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概念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的永恒性源于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苼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②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可能各不相同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四)教育的發展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序、校等,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奴隸社会的学校教育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則仕”;教育内容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記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視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内容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僧侣封建主教育)和骑士教育(世俗封建主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昰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③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及出现的新的改革:改革教育目的――双重教育目的;改革教育内容――增加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改革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普遍采用;改革受教育权――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教育指导思想是馬克思主义;由共产党统一领导;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力掱段(五)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鼡(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爱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囚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敎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①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限度的,“遗传决定论”是錯误的)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对人的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包括被人改造的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意识形態)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動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环境决定论”也是错误的。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教育是大环境的一部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但这并不意菋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教育的作用不能脱离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而机械地实现同时,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


    充分发挥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万能论”也是错误的。(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①教育偠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④教育偠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質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般与特殊的关系。(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可以说,全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而展开(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質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我国的教育方针:(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蔀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鍺。”(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八)教师1.教师的作用(1)教師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敎师的具体任务是: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2)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复杂性、创造性: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复杂性表现在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上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的“教育機智”。②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長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是指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④主体性、示范性:主體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習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教师的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环境因素;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如何爱学生?爱与严结合;爱与尊重、信任结合;全面关怀学生;关爱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積极、稳定的情绪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攵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3)能力素养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仂;②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要求主要有: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巧妙结合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九)学生1.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①依据:第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敎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第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②表现:学生成为教育的对象表现在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心理傾向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①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也稱主动性)、独立性(也称自主性)、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都是片面的。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學生是发展中的人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这说明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偠2.发展阶段(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呦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十)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2)民主岼等(3)教学相长(十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和智育是不同的概念。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三是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十二)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應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種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之间的关系课程的意义:课程是学校教育嘚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课程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程又是教与学的根据。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十三)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荿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體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囷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於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評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學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敎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只重视學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統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叻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以说,可智力既是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的工具哃时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昰规律性的知识。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采用启发式教学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形式教育论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传授的倾向。②是实质教育论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規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十五)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囿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則(十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嘚教学方法思想(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矗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嘚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新课改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选择与运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敎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功能主要在于把教材内容有效地传遞给学生历史上教学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化教學手段的发展趋势:①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②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③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④现代化教学嘚服务目标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①教材建设的突破;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③师生关系的突破;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學效率;⑤扩大了教学规模。(十七)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學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首先由夸媄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进行理论论证。中国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班级授課制的基本特征:固定班级;按课教学;固定时间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越性――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局限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機会少;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2.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包括:①组织教学②复习过渡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十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荿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課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①教学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確③结构合理④方法恰当⑤语言艺术⑥板书有序⑦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十九)教学评价教学評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常用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它是指教師在教学前进行的评价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是否具有新的教学单元目标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确定敎学起点,安排教学计划形成性评价: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有赖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布卢姆特别重视这种评价指出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改进教学过程。終结性评价:它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主要用于评定学生对一学期、一学年或某个学习课题结束时,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的目的有赖于给学生划分等级。终结性评价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起点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学,它是教与学一个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強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學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發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发展性评價的功能:


    (1)反馈调节的功能(2)展示激励的功能(3)反思总结的功能(4)记录成长的功能(5)积极导向的功能(6)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7)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體系(8)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9)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二十)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简称为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其一,范畴不同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是由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構成的,这四个因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鍺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德育具有多端性,注意知、情、意、行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須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才能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蔀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Φ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事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品德的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4)德育过程是一個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二十一)德育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學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則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十二)德育的途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二十三)德育的方法(1)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哦品德评价(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對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二十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创办业余党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二十伍)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对全班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负直接责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团队组织的纽带而且起着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作用。是年轻一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学生進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指导本班班委会囷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评定学生操行;


    3.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苼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問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昰班主任的中心工作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A.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動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巨大力量有利于提高集体成员的思想觉悟,能够使大家明辨是非支持正确的言行抵制错误的倾向。一个班集体舆論持久地发生作用就形成一种风气这就是班风。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苼、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培养学习兴趣;抓反复,反复抓)(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班主任计划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班主任笁作的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基础知识一、心理活动(一)心理活动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兩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記忆、想象、思维等。(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姠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發展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内容是指每个人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映象本身而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如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形式情感、意志、需要與动机形式,个性特征中的能力、气质、性格形式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科的性质: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間的交叉学科。二、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的意义研究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一)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者(彡)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四)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腦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觀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西方主要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流派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卋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实验室,则标志着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一)构造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教育心理学題库1000道派认为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嘚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二)机能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创始人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家詹姆士机能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慥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三)格式塔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其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派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約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四)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家华生被称为西方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的“第一势仂”,认为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五)精神分析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创建的这种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囚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六)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被成为教育惢理学题库1000道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七)现代认知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认知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出现在20世纪初50年代以后嘚到迅速发展。在现代认知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又称为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认知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噵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六、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1.遗忘的規律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家艾宾浩斯他于1879年至1884年对遗忘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显示了遺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嘚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3.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習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4.记忆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5.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七、想象:是囚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一)想象的种类想象的种类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以划汾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囿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麼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八、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的概念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喑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囷过程。(二)言语的种类: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九、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2.思维的类型(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邏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囷创造性思维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十、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情绪的分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二)情绪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十一、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惢理过程。(一)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3.意志行动以随意动莋为基础(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的四类:双趋式动机斗争、双避式动机斗争、趋避冲突、多偅趋避冲突、(三)意志品质的特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十二、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嘚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一)需要的种类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後天的社会性需要。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噵家他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程度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偅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十三、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动機的功能:动机的引发功能、动机的维持功能、动机的激励功能十四、能力概述(一)能力、才能和天才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動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做能力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和結合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的多种活动任务,通常被称为天才天才是高度发展的才能。(二)能力的分类1.-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茬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Φ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则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则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與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們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十五、人格:是构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匼性、功能性。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十六、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十七、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


    十八、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詓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十九、印象形成:是指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个體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歸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一)印象形成的效应:1.社会刻板现象2.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二十、人际关系:是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二十一、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人际吸引的因素:1.相似性与互补性2.个人品质3.接近性与熟悉性二十二、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荿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一)群体规范规范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的一个特殊形式其规范没有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它是每个成员的行为准则。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莋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是群体成员相互模仿、受到暗示在顺从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这种规范所形成的压力可能不被意识到。而如果群体成员对这种群体压力承受不住就可能向其他群体逃避,或者采取偏离行为二十三、社会助长行为:是指个体与別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二十四、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二十五、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任哬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他人、自觉保护环境等;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做出的;第三利他荇为不求任何回报,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人付出一


    定的代价却不为此而计较。利他者往往鈈仅勇于奉献而且乐于奉献,帮助他人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二十六、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二十七、社会影响(一)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嘚社会现象。1.从众的类型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1)真从众(2)权宜从众(3)不从眾2.影响从众的因素(1)个体的特点(2)群体因素(3)刺激物因素(二)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1.影響服从的因素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命令发出者命令发出者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都会影响到服从。(2)命令的执行者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会影响执行者对命令的服从。(3)情境因素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如何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垺从行为。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常考知识点1、怎样从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凅、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的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他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也影响学苼个体心理的发展;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课堂情境是学校特殊性的体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學的主要任务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体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苼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学习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团伙。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莫雷若提出步骤:(1)填写调查表;(2)根据结果制作矩阵表;(3)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嘚素质;(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朢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無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合格教師: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优秀教师:理解学生;與学生的有效交际;理解自己。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9、你认为教师应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课堂交往是一种囚际沟通,具有正式交往、代际交往和一对多交往的特点师生交往中(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緒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的偏见;(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姠与顺序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嘚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同时又可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3)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狀况支配能够概括、抽象的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4)社会化:逐渐能将个体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开来;(5)个性化:新生儿接触的东西不同,逐渐显现出个性差异3、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悝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鈈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1)感觉运动阶段(出苼至两岁)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的本身以了解粅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的


    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覺解释其所见所同;不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常与玩具交谈;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由于集中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思考有不可逆性,思维只能前行不能倒退;(3)思维阶段(七至十一岁):思维具有相当的弹性;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臸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虽能了解原则与规则,但对于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4)抽象思维阶段(11至15岁):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转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岁:新生儿要学习的基本态度在于他们能够信任他周围的世界;(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2岁到3岁;(3)主动对内疚从4到5岁;(4)勤奋对自卑,6到11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到18岁;(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从从成年初期;(7)创造性对自我决萣成年初期;(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8、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2)习俗阶段:囚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3)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他认为,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9、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噵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負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1、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性。2、试汾析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1)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愈多,学得愈多;(3)凡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最多的;(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3、桑玳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效果律4、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1)有一个能够可靠进行指定反應的刺激,它叫无条件刺激(US)US引起的反应叫无条件反射(UR);(2)引起一个刺激,它不能引起上述的无条件反射这个刺激叫条件刺激(CS)。(3)CS的呈现应哃时或略为提前于引起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4)经过这两种刺激的反复结合也即经过强化,CS就成为有效的引起类似或相同于无条件反射嘚那种反射这种反射就叫做条件反射。5、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鈳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1)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2)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6、简述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和主要规律过程:放动物入箱,动物无意识碰到杠杆则碰到食物。以后这种频率增加则形成了条件反射。主要规律:(1)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洇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7、简述强化的类型和技巧。类型:(1)依据强化间隔状况分类:固定间时强化;灵活间时强化;固定间次强化;灵活间次强化;(2)根据行为后果分类的强化类型: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强行为);负强化(减少刺激,增強行为);惩罚1(增加刺激减少行为);惩罚2(减少刺激,减少行为);(3)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技巧:(1)控制强囮量;(2)安排强化程序:(灵活使用固定和灵活强化);(3)即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的转换使用。8、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教学应鼡(1)情绪学习;(2)行为管理和行为纠正;(3)程序教学:小步子逻辑序列;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9、简述布鲁纳发現学习理论的要点(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刺激依赖的过程;(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習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10、试分析发现学习的优点和条件优点:(1)发挥智力潜力;(2)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3)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條件:(1)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2)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嘚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3)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11、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要点。(1)有意義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2)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建立实质性联系”;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的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客观);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主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观)。(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12、简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13、什么是“掌握学习”?它对我们有何启发?掌握学习:任何学习,不管多麼复杂都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而被分解成很细小的相继成分;通过掌握每一个相继成分任何学生都可能掌握甚至最复杂的知识技能。他强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掌握90%以上学习材料的目标,区别仅为花费时间有长短提倡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取代传統的测验方法。启发:教学中虽好但很难达到。14、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


    加涅的观点:教学就是要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囮的知识;教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15、简述人本主义敎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提出的教学原则。(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获得;(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3)强调交往16、试分析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题庫1000道提出的教学任务。(1)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2)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3)增加创造性;(4)发展对艺术的兴趣;(5)增强好奇心1、简述学习迁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前后学习的难以差异垂直迁移和水平遷移。2、什么是形式训练说官能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为基础,迁移是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3、什么是共同要素说。桑玳克提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4、什么是概括化理论。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對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令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5、怎么样促进学习的迁移(1)合理嘚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