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多歇后语摔倒了的歇后语

您现在的位置: >>
>> 描写人行为逼迫的歇后语
描写人行为逼迫的歇后语
来源: 时间:
霸王硬上弓―不行也得行【注释】指强迫别人同意,不管其是否情愿。【例】“桃枝仙道:“不错。令狐冲这小子却是霸王硬上弓,不行也得行,快,快!”(金庸《笑傲江湖》)鬼推磨―不怕你不走【注释】指一定要让某人做某事。【例句】“你既不千,昨日那等雷声大雨点小,要打着教他上吊,今日拿出一顶髻来,使的你狗油嘴,鬼推磨―不怕你不走。”(《金瓶梅》)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来【注释】责骂或讥讽人不施加压力不说实话。【例句】他想自己亲自去拷问,但又讨厌那地下室内令人作呕的腥臭气,就回头对站在一边的警察局长虞廷金说:“把刑具抬到这里来。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来!”(戚天法《四明传奇》)猴不上杆―硬敲锣【注释】硬:态度强硬,执拗。耍猴的人在强迫猴子爬杆时,会拼命敲锣,故为“硬敲锣”。比喻当人不愿做某事时,对他施加压力,强迫他去做。【例句】他喊得很卖力,脖子总扭着,手举得老高,一副声嘶力竭的样子。忽而听见他又操着流利的汉语,小声咒骂道:“他奶奶的,猴不上杆硬敲锣!”(许特生《边塞风啸》)【也作】猴不上树―紧打锣央瓤子胡桃―非砸着吃不可【注释】指只有用强制手才能将其制服。【例句】鄂心仁道:“开导她?我看这是擀面杖当笛子吹,白费劲,这夹瓤子胡桃,非砸着吃不可。……我给你说,要跟他谈,不成!你就死了这一条心。”(硝石《丑镇》)贱陀螺―不打不得转【注释】陀螺:一种圆柱形木制玩具,直径和高度均约一二寸,底部略尖,装有一粒滚珠。用鞭绳抽打,使之旋转。比喻为人下贱,不打不听使唤。【例句】王司令要抬举你,你他妈的不识抬举,胆敢取笑王司令!贱陀螺,不打不得转,给我拉下去打!(杨佩瑾《霹雳》)懒驴上磨―不赶不会上道【注释】上磨:指拉磨。道:磨道。讥讽人如果没别人督促或施加压力就不会主动去干。【例句】这两个孩子的毛病,他是知道的,懒驴上磨,不赶不会上道。他不相信,这么早,两人就会把板车拉到县城里去。(陈桂棣《共和国警长》)【也作】懒驴子上了磨南山上的核桃―只能砸着吃【注释】指只有采用强硬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例句】“他是南山上的核桃,只能砸着吃。我与张副司令已经谈妥了,他完全同意。事不宜迟,今晚就动手。’杨虎城说。(杨闻宇等《丙子“双十二”》)强叫老鹰学百灵―叫不出来【注释】百灵:比麻雀大的一种鸟,能发出多种叫声。指强迫人去做不会做的事,必然做不好。【例句】我故意逗他道:“别开玩笑,乡亲们请的是你桥隆飘,没请我马定军!”他急得直转:“马驹子,你救了我吧!你是知识分子,我是个‘包米桔子喂牲口―天生的粗料’!强叫老鹰学百灵叫,我叫不出来呀!”(曲波《桥隆飘》)生铁落了炉―也要打他软来【注释】指让事情按自己好的进行,逼人就范。【例句】“如今既来之,则安之,这媒人是断断要做的。你把那整备的酒肴快快拿出来,我在外边吃酒,你推他往后面去做亲,就如生铁落了炉,也要打他软来。况你是打铁出身,难道还不在道儿么?”(《说唐全传》)属核桃仁的―不敲不出来【注释】核桃的外壳坚硬,敲碎之后方能取出桃仁来吃。比喻不追问,不施加压力,就不会把事情说出来。【例句】我不去!你也真怪,吞吞吐吐的,丈二和尚,叫人摸不着头脑。不是娘在世时说你味:“属核桃仁的,不敲不出来。”你又让我干事,又瞒着我,我不去!(刘子威(在决战的日子里》)属蚂蚌的―不按不拉屎【注释】逮住蚂蚌,用力挤按,能从肚子里挤出屎来。比喻要使别人屈服,不采用强制手段不行。【例句】从今以后,上边要粮就得赶快交,他妈的,硬拖混赖就能赖过去吗?再说,粮不是驴,也不是马,多搁在家一天,还能下出个小的来?这些老百姓都是属蚂炸的,不按着不拉屎!(林井然《巍巍的青峦山》)【也作】属蚂炸的―不按着不属屎小牛不喝水―硬捺头【注释】捺:按。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强迫人做不愿做的事。【例句】羊秀英并不是真心愿意参加编席组,是小牛不喝水,硬捺头,被迫参加的。(陈登科《风雷》)鸭子上架―全靠逼【注释】比喻某种举动是在一定条件下被逼迫才完成的。【例句】谈起这次演唱,他说:“我过去只是在小范围内唱京韵大鼓,那一回可是‘鸭子上架―全靠逼’。我唱的算不上内行,只能说是新文艺工作者的唱法。”(张小枫《我与京韵大鼓的缘分》)文章标题:《描写人行为逼迫的歇后语》相关阅读道同办案的歇后语故事古时有个歇后语,叫做“道同办案―敢碰硬的” 。明朝有个开国功臣叫朱亮祖,因战功累累被朱元璋封为永嘉侯,并委派他去 镇守广东。可是他到广东以后, 交换跋扈, 为非作歹, 尽干坏事, 屡次触犯国法, 却无人敢惹他。这时,在他管辖的番禺县有个知县叫道同。他执法谨严,凡有犯法者,无论 他功劳有多么大,地位有多么高,后台有多么硬,一都敢碰一碰。就连他的顶头 上司朱亮祖犯了法,也毫不客气。有一次,番禺县城有十几户奸商,串通一气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引起百姓 的极大愤慨。道同知道后,就把为首的好商抓了起来,关在木笼里示众。这伙奸 商十分害怕,就筹集了丰厚礼物去贿赂朱亮祖。朱亮祖接受了他们的贿赂,匆匆 来到番禺县,要求道同把好商放出来。道同听了很恼火,严肃地斥责朱亮祖说“侯爵大人,你身为朝廷大臣,不为百姓办好事,反而接受奸商的贴赂,为贪赃 枉法的人奔走效劳, 你眼里还有王法吗?, 方朱亮祖听罢, 暴跳如雷, 不听劝告, 便带领一群地痞流氓跑上街头,当场砸开笼子,放走了好商。番禺县还有一个姓罗的土豪劣绅,他为了勾结权贵,得到私利,便把自己的 女儿嫁给了朱亮祖。从此,他无法无天,杀人放火,抢男霸女。道同知道罗氏是 朱亮祖的亲家,但为了执行国法,便令公差逮捕了罗氏兄弟。朱亮祖再一次接受 罗氏的肪赂,派人将罗氏兄弟抢走释放了。朱亮祖民愤极大, 百姓纷纷上告。道同心想, 要办案就得敢碰硬的。于是, 他向皇上写一奏折, 将朱亮祖种种不法行为一一向皇帝熏奏。谁知朱亮祖早已派 人向皇帝诬告道同蔑视朝臣,蓄意谋反,皇帝一看有人“谋反” ,不管三七二十 一,派出特使到番禺县去诛杀道同。隔了一天,又收到了道同的奏折,朱元璋忽 然醒悟过来。心想:一个小小知县.敢于指斥朱亮祖的不法行为,一定是个刚正之 人, 便立即又派出特使追回命令。两个特使同一天到达番禺, 但后面的使者刚到, 道同已被前一个特使杀掉了。朱元璋听说道同被杀后,悔恨自己冤杀好人。他忙派出特使去广州,把这 鱼肉百姓,陷害忠良的朱亮祖召回朝廷,依法治罪,处以极刑,百姓拍手称快。人们怀念道同,便给他编了“道同办案―敢碰硬的”这一歇后语。文章来源 http://www.wzbbs.org/xiehouyu/
+申请认证文章标题:《描写人行为逼迫的歇后语》相关阅读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 ? 第一节 民间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含义、范围及其作用。民间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 特点的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 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有的 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训的意味。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源远流长,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 我国先秦的《易经》、《诗经》、诸子 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中,都保 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人民的谚语。后魏 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元 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行志》、 明代的《古今谚》、清代的《古谣谚》 等书中,不同数量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 语。每一时代都有谚语产生。 第一节 民间谚语? 什么叫谚语,古人作过各种解释“谚,俗语也”(《礼记》);“谚, 传言也”(《说文解字》);“谚,俗 所传言也”(汉书? 五行志)“谚,俗之 善谣也”(《国语》)“谚,直语也” (《文心雕龙》)。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 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生 活经验的语言艺术。它是一种有教育意 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 关于谚语的概念和范围,一些研究 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解释,狭义 指上面所说的那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言; 广义既包括“俚谚”也包括“俗语”, 即所有流传在民间的脍炙人口的传言都 在谚语的范围之中。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与歌谣的区别点在于:谚语重哲 理,不重抒情;重讽诫,不重生活描绘; 重传言,不重歌咏;重概括,不重铺陈 叙述。? 谚语的作用在于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 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指导人们分清善 恶是非、鼓舞斗争意志、培养高尚的道 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 挥着主要的作用。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二、民间谚语的基本内容 (1)认识自然和总体生产经验的谚 语。? 认识自然和生产经验的谚语,具有 宝贵的科学价值。农谚是其中的主要部 分。农谚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 家禽饲养等各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语 (2)反映社会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谚语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多方面的 社会生活,形象地概括了阶级斗争的经 验教训。? 谚语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及其政府 的丑恶本质。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 谚语反映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谚语反映了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谚语还介绍了劳动人民的斗争经验。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总结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的谚语 反映了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总离不开互相帮 助,共同协作,这就产生了集体观念和 互助精神。 第一节 民间谚语? 劳动人民的感情是最真挚、淳朴的, 他们主张对人要真诚相待:“有酒大家 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浇树浇 根,交人交心”;“宁交双脚跳,不交 咪咪笑”。? 谚语总结了许多学习和为人处世的好 经验,成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教科书, “要得惊人艺,须下死工夫”;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三、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 广泛、形体很简短的民间文学样式。这 种作品,大都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句 式整齐,音韵和谐,通俗易懂,耐人寻 味。? 精练是谚语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的精练是由它的概括生活和提练经 验的特点决定的。谚语是记载、保存、 传授各种经验的工具,是过去的不识字 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教科书,只有形式短 小,记得住,讲得出,用得上,才便于 创作便于接受的和使用。 第一节 民间谚语?谚语和歌谣对生活的概括各有不同。如《不平歌》“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 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 米糠,磨面的吃瓜秧,炒菜的光闻香, 编凉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而 谚语在说明这种情况时,一般只选择一 两件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手法加以概括, 如“木匠家里无凳坐,卖油娘子水梳”; 第一节 民间谚语? 形象性是谚语的又一特点。谚语是哲理 的小诗,科学的小诗,又是充满形象的 警句诗。它的形象性是十分突出的。例 如:“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刻画 了两个活生生的形象。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各种修辞 手法的运用来表现的,其中用得最多的 是比喻和对比。“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官来如剃。”用排比的句式,层层递进, 通过比喻把封建官僚对人民残酷的搜括 揭露得淋漓尽致。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的对比用得也很精采。矛盾的普 遍性是对比手法的基础。一切事物都是 对立统一的,如穷与富、善于恶、美与 丑、好与坏等。将这些相互矛盾又互相 联系的事物、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 照,就能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一节 民间谚语? 整齐和谐是谚语的另一突出特点。除 少数单句或多句外,大都由两句组成。形式整齐,音调和谐,琅琅上口,易于 记诵,给人以愉快的美感!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大多为双句与其特殊作用有关。一般说,一句话不易概括复杂的内容, 多句式又易于拖沓冗长。唯有双句式整 齐和谐,又易构成对偶、对照、回环往 复,排比、复沓等句式以加强表现力。如“人薄土,土薄人”,再如“富人四 季穿衣,穷人衣裳穿四季”。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大都押韵,“不怕不识货,就 怕货比货”是相同字尾押韵;“鸟美在 羽毛,人美在勤劳”是不同字尾押韵。这是最常见的两种押韵方式。另外还有 “笑破不笑补,笑过不笑改”相同字头 押韵,“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 架,往日有气”押头尾韵,“浇树浇根, 交人交心”,头、腰、尾都押韵。 第二节 民间谜语? ? 一、民间谜语的含义、源流及其作用。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 式作品,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 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从言,迷“(《说文解字》) 它是一种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主要 特征是: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 隐喻的暗示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 的根据、线索,通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因此,它在结构上具有和其它民间文学、 形式不同的特点。它是由谜面、谜底组 成。谜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问 题的答案。底面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 联系的。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语是通过隐喻和暗示的手法对事物的 特征进行概括、描写,让人猜测的艺术 作品,是人民智慧的产物,也是用来测 验和培养智慧的艺术工具。民歌里的盘 歌、猜歌、问歌的部分,往往也是有某 些谜语的特点,因它主要用于吟唱,可 以叫做谜歌。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二、民间谜语的种类和内容。? 谜语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自然界和社 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或现象,在谜语中, 几乎都有相应的反映。根据谜底反映事 物的性质,可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 类。 第二节 民间谜语? 物谜,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有关于宇 宙、自然现象的动物、植物、矿物的, 有关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等各种必需品的,也有关于人、人体器 官和各职业的。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谜 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物谜,表现谜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 是把谜底事物的特点进行比喻性的形象 描写。? 物谜通常只表现一种物,也有的表现了 多种物。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事谜,以人们的行为动作或某些自然 现象作谜底。其中有关于社会生活、家 庭生活、劳动过程的,有关于自然现象 的。? 四四方方一戏台,生旦净丑走出来。会演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上台。? 人行千里脚不移,吃鱼吃肉肚中饥。银钱到手仍无有,下雨下雪不湿衣。 第二节 民间谜语? 字谜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利用 笔画、字形的增损、离合等手法制作的, 按字形作的谜,如“一他姓王,兜 里装着两块糖”;“二小二小,头上长 草”;“一撇撇归西,一竖竖入泥,有 口不会讲,飞上树顶啼”。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按字义作的谜,如“这个字真希奇,池 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一边大, 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一边路旁吃 青草,一边偷偷把人咬”;“去头是字, 去尾是字,无头无尾,还是个字”; “牛过独木桥”。会意:“重逢”; “水落石出”;“多出一半”“八九不 离十”。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语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植根于人民 生活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 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 的,不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 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 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都是人 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的。不 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 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之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从上面各类谜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周 围事物的关心与熟悉,对生活、劳动的 热爱与赞美,那淳朴乐观、幽默诙谐的 生活情趣也自然地流露出来。特别值得 提出的是,那些以社会生活现象作谜面 的谜语,反映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闪 耀着思想的火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 战斗性。 第二节 民间谜语? 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 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 咱家好比一枝花,荣华富贵不爱他。称心如意人儿来,咱家立即许给他。? 黑船装白米,送进衙门来。衙门八字 开,空船转回来。? 上山悉悉索索,下山搅乱江河。文武 百官捉我不到,皇帝老子无奈我何。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三、民间谜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谜语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谜底与谜面的巧 妙结合。谜语是让人猜的,首先需要用 谜面,曲折隐喻地把谜底隐藏起来,表 面上绕开谜底,远离谜底。一般往往把 无生物写成生物,生物写成无生物,把 人写成物,物写成人;把此类写成彼类, 彼类写成此类,造成一种谜惑人的假象, 使人不能轻易猜出。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这就是《文心雕龙 ?谐隐》中所说 的“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但最终目的 是让人经过思索揭出谜底,所以又要在 隐喻的同时贴近谜底,通过一些“蛛丝 马迹”,把底面之间相同、相似或有关 之处显露出来,给猜者提供线索和根据, 诱导猜者通过联想、分析、判断,揭出 谜底。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语的表现手法,即谜面表现谜底的手 法:对事物形状、性质、功能、声色等 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即古人所说的 “图象物品”。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方法。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描写方法很多,有的用白描,有的 用各种修辞手法。如“红梗子,绿叶子, 开白花,结黑子”。不假修饰,简洁地 从梗、叶、花、子四个部分勾靳出植物 的外形,使本体显露出来,成为一幅平 易质朴,然而色彩鲜明的写生画。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更多的谜语是借助比喻、夸张,尤 其是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本体,形 象更为生动有趣。如“青石板,板石青, 青石板上钉银钉”;“千条线,万条线, 落在河里看不见”。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描写法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连缀体。它由排比的句式,把几个事物(一般是 同类的事物)联合在一起,通过一个谜 面表现出来。这类谜语四个事物相连的 最多。因本体之间联系密切,在形式上 多用兄弟姐妹排列。如“大姐用针不用 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做活, 四姐做活不点灯”;“孔明借东风,周 瑜用火攻,鲁肃哈哈笑,曹操怒气冲。”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诡法,是用费解的反常的矛盾的现象 表现谜底。不对谜底作隐喻的描写,而 是更加纤巧的意思,抓住谜底事物的一 个特征加以夸张、突出的描述,故意造 成一种怪异的现象,给人一种荒唐、谬 误、不可理解的感觉,更加使人迷惑。如“为我打他,为他打我,打破他的肚 皮,流出我的鲜血”;“一物生得奇, 越洗越有泥。不洗还能吃,一洗吃不 的”.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描写的诡词常常在一个谜面中交错使用, 如上面列举的“推磨”谜。有的谜语, 既用描写法,又用诡词法,如 “坐也是 坐,站也是坐,卧也是坐,走也是坐”。 第三节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 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 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 明。使用时往往省去后半部分,所以叫 歇后语。 第三节 歇后语? 歇后语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说话时 后一部分由前一部分在语气和意思上自 然引出。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喻意的, 另一种是谐音的。 第三节 歇后语? ? ? ? ? ? 歇后语反映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分为 以下十大类第一,关于矛盾斗争 八哥啄柿子―― 老鼠睡猫窝―― 死老鼠―― 狗咬叫化子――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二,关于团结合作 ? 一根竹子搭桥―― ? 办公厅的顶梁―― ? 独桨撑船―― ? 面粉遇着水―― ? 独轮车―― ? 独根铁丝――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三,关于意志决心 ? 叫化子死了站着埋―― ? 乌龟吃秤砣―― ? 鬼打城隍庙―― ? 桑木扁担――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四,表现苦甜冷暖 ? 十二月天吃醋―― ? 冬天吃冰棍―― ? 老公打扇―― ? 江边洗黄莲―― ? 咬口生姜喝口醋――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五,表现待人行事 ? 一根筷子吃藕―― ? 一天下了三场雨―― ? 丫环带钥匙―― ? 大老爷下轿―― ? 大江边洗夹被―― ? 打拳师傅教徒弟―― ? 藏族汉子穿衣服――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六,表现心情心理 ? 脚踏乌龟背―― ? 瞎子跟人笑―― ? 挑开皮肉种红豆――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七,欢乐赞扬 ? 十里渡船喊得来―― ? 八十岁公公站柜台―― ? 三伏天烤煤炉―― ? 绱鞋不用锥子―― ? 寺里起火―― ? 烂了边的草帽―― ? 弹花匠上了金銮殿――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八,表现讽刺讥笑 ? 下雨天出太阳―― ? 卫生口罩―― ? 没有笼头的马―― ? 茶馆里招手―― ? 贵州的驴子学马叫―― ? 猪八戒的脊梁――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九,诙谐风趣 ? 大街上挂钟―― ? 三尺长的梯子―― ? 王八中解元―― ? 秃子打伞―― ? 张飞穿针―― ? 麻子跳伞――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十,反映自然物象 ? 三九天的寒暑表―― ? 六点钟的分时针―― ? 水下滩头―― ? 冬瓜爬上葫芦架―― ? 观音菩萨―― ? 鸭子吃小鱼――文章标题:《描写人行为逼迫的歇后语》相关阅读谚语、俗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对联综合能力检测试题
姓名 得分1.将下列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近的四字成语。(1)横挑鼻子竖挑眼。( ) (2)一个鼻孔出气。( ) (3)打开天窗说亮话。( ) (4)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 2.请按要求各写一句谚语。(1) 关于学习的(2) 关于特产的(3) 关于农业的(4) 关于天气的3.按要求写名言警句。(1) 珍惜时间的(2) 热爱读书的(3) 乐于奉献的(4) 战胜困难的(5) 你会在你的书房写下哪句名言? (6) 哪句名言适合挂在餐厅? (7) 惜时的名言有哪些?请写出两句。4.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前人栽树, 冬练三九, 车到山前必有路, 明知山有虎, 耳听为虚, 吃一堑, 不经一事, 人心齐, 一年之计在于 ,一日之计在于 。冰冻三尺, ,十根筷子坚如铁。此一时, 病从口入, 兵来将挡, 5.理解下列谚语的深刻含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2)三人行,必有我师。( ) (3)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A.多读 B.多练 C.多问 D.多思 6.根据提示填写三字俗语。(1)讨好卖乖,趋炎附势的人。( 哈巴狗 ) (2)没有骨气的人。( )1 (3)不会游泳的人。( ) (4)被解雇。( ) (5)代人受过的人。( ) (6)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 (7)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 (8)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 ) (9)外强中干的人。( ) (10)浑身湿透的人。( ) (11)没有原则见风使舵的人。( ) (12)蛮横独霸一方的人。( ) (13)粗心大意的人。( ) (14)非常狡猾的人。( ) (15)容忍不了的仇人。( ) (16)可起保护作用的人。( ) 7.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王八吃秤砣――( ) 风箱里的老鼠――( ) 狗咬吕洞宾――( ) 热锅上的蚂蚁――( ) 按下葫芦浮起瓢――( ) 打开天窗――( ) 参天大树――( ) 阎王爷写文章――( ) 刘备借荆州――( ) 猫哭耗子――( ) 泥菩萨过河――( ) 肉包子打狗――( ) 八仙过海――( ) 霸王别姬――( ) 狗拿耗子――( ) 飞蛾扑火――( ) 哑巴吃黄连――( ) 秀才遇到兵――( ) 哑巴吃汤圆――( ) 老艄公撑船――( ) 老鼠过街――( ) 瞎子点灯――( ) 8.填人名或动物名称,补全歇后语。(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之心――路人皆知 (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 )的居处――开门见山 (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 )给鸡拜年――没 安好心 ( )哭( )――假慈悲 ( )的尾巴―― 长不了 热锅上的( )――团团转 9.把下列歇后语的序号恰当地填在中的括号里。A.航空开业――有机可乘 B.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C.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D.九十老翁学武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大度,而不应该像( ) ,这样,烦 恼才会少一点儿,快乐就会多一些。2 (2)看到他那么困难,我很想帮他一把,可我也是( )啊! (3)小王和小林是多年的好友,当小王得知小林有吸毒的恶习时, 屡次说服教育他都不改,小王只好与他( ) 。(4)今天请假,顽皮的小明可高兴了,认为( ) ,偷偷地溜 出了教室,没想到班主任出现在门口,原来班主任有事又回来了。10.根据上联对下联。上联:山清水秀风光好 下联11.将下列四句话整理搭配成两副对联。(填序号) 1 2 ○春夏秋冬春为先 ○红梅正报万家春 3 4 ○梅桃李杏梅占先 ○绿竹别具三分景 1 2 12.用学过的对联知识,从所给的下联中选出能与○○相对应的句子, 并用直线连接起来。上联 下联 1 ○柳眼才舒芳草地 A.桃腮正晕碧云天 B.书山万仞志能攀 2 ○春回大地千峰秀 C.渔歌晓迎红日出 D.日暖神州万木荣 13.对联是我国的国粹。下面两幅对联,来源于某商场出售货物的货 架上。请写出货物名称。(1)用之则明形悬日月,配之如意洞察乾坤。货物(2)右军五字抬身价,诸葛三军仗指挥。货物14.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对联歌咏的人物的名字。(1)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15.明代大文人徐渭,曾写过一副读书奇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 书不好读书。”请扼要解释这幅奇联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悟。意思感悟16.下面是一副对联,请从备选字中找出合适的字组成下联。备选字心 理 事 益 更 莫 无 为 做 身 神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17.请你用所知道的对联知识将下联补充完整。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下联是,量力而行。18.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谚语或歇后语。3 (1)我走进教室,忽然发现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弄得我 “ ” ,一时间,不知所措。(2)在这茫茫人海中,想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谈何容易?这简直 是“ ” 。(3)李可听了老师的批评,连连点头,可一走出那间,他便 “ ” ,依然我行我素。( 4)看着天 上飘落的 鹅毛大雪,农民 不禁喜笑颜开地 说到道 “ !(填谚语) ” (5)我和小方认识了这么久才知道她喜欢说谎,这真是 “ ”啊! (填谚语) (6)妈妈总是叫我不要和喜欢上网打游戏的同学相处,她总会语重 心长地对我说“ 。(填谚语) ” (7)元旦晚会上,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 晚会上你们可以唱、可以跳,总之,你们要‘ ’” ! (填歇后语) (8)我们六(2)班和六(1)班进行了几场足球赛,我们班由于实 力太差总是以失败告终,这真是“ 。(填 ” 歇后语) 19.根据语境的提示填写恰当的俗语。(1)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 ” ,看起来,反动派 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2)被称为“瞬间艺术”的跳水运动,是指运动员在两三秒的时间 内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而这一瞬间的表演, 是运动员长年累月 辛苦训练的结晶,真是“ ”啊! (3) 我学习英语总是很吃力, 怎么办呢?只好 “ ” , 提前做好预习。(4)在校足球赛上,我们班和一班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最后以 0:0 握手言和。从那以后,我们两班常在一起练球,真是 “ ”啊! (5)妈妈看了我的考试成绩,没有像以往那样“ ” 地训斥我,而是耐心地问我哪里出了问题,找到错误原因了没有。20.根据语境填入恰当的名言警句。(1)大学生应该是最具“ ”意识的一群人,然 而在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的 “逼迫” 他们失去了指点江山的激情。下,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 做司马迁的说过“ 。” (3)尽管我们在比赛上取得了好成绩,但我们的竞争对手还很强, “ ”啊!4 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人膨胀的歇后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