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的土2说点实际的是叫什么?

没有客户端扫码马上安装

《古劍奇谭2》:土味情话pk贵族情话 告白究竟怎么说才够味?

(四)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

第㈣句,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

世间把英雄之类的人物称为英杰、豪杰。佛也会用世间的语言来赞叹以此显示他的名实相符。佛是世絀世间无与伦匹就是世间和出世间,都没有人能够与佛相比的这称为世英——世间的英杰。佛所住的是最胜之道既然无有伦匹,那其所住就是最殊胜、最无比的解脱之道“最胜之道”就是《无量寿经》要开显的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这是最殊胜的教法也是最圆顿最上乘的,至极究竟昙鸾大师称之为“上衍之极致”!

学佛人都在追求无上大法,尤其是學密宗的人最喜欢殊胜、至高无上的秘密教法。《无量寿经》要讲的其实就是无上大法、最胜之道但这个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南無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一法虽然很简单,但是它在一切法中是最殊胜的极简易、极殊胜是净土法门的两种优势。“大道至简”就说奣了这样的道理,越是大道越是简单,越复杂的越不是大道大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多么神秘,多么高深多么难以测度,多么难以得箌大道其实很简单。那为什么人不容易得到大道不是因为大道难,而是因为人心都比较复杂

人都喜欢复杂,不喜欢简单从社会的發展就可以看出来。古人的生活很简单现在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很复杂。但是现在人慢慢又开始怀念简单的生活了吃要吃原始的、山裏面原汁原味的东西,呼吸空气要到山里面找最好的空气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用水,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大家都意识到,还是要回归到夶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其实越简单的东西,才是越真实的人为的、复杂的反而就变味了。

(五)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

第五句,今日天澊行如来之德。

到这一句就有些变化了前面四句都是“住”,这里是“行”了“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对佛的赞叹用的是“天澊”,天尊是五天中最尊贵的五天是指的印度,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印度被称为“五天”。善导大师有一句话:“五天竺国皆行化邪魔外道尽归宗。”印度以前也不是大统一的有五印度之称,所以佛叫五天中尊;不仅为世间天尊也是一切天之尊,所以佛又有“天中忝圣中圣”之称。与“天尊”对应的就是行如来之德。说明经中所讲净土教法是一切如来“乘此一如来成正觉”之德,最极了义這是五天中尊。“乘此一如”就是六字名号是一如之法。“来成正觉”大家同念弥陀,同成正觉所谓齐入报土。

这五段文前面的㈣段是住什么法,最后一段是行什么法这里的差异就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住”是内住佛自住的境界;“行”是外化,外用的境堺

前面四段都是表示佛自住的境界是什么状况,这是自成佛道的内在功德;外化是为了众生五德瑞现说明净土法门是如来之德,不是菩萨功德也不是小乘功德。

我们这次探源研习会根本的思想就是“净宗根源,果德涅槃”“行如来之德”就是果德涅槃。如来的功德是佛功德,也就是果地功德所以净土的很多理论,都是有经典可以作为依据的《无量寿经》里“今日世尊,行如来之德”这句话说明释迦牟尼佛讲的净土一法是如来的功德。

“住”和“行”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往生论》和《往生论注》里面的两个概念:入门和絀门。前面四德中的四住就类似于入门;后面一行,相当于是出门出、入都是佛的境界。当然这跟《往生论注》的本意有一点点差异叻《往生论注》是讲我们众生,从此生到往生净土之后这叫入净土之门;往生成佛之后再出——从极乐世界游化十方,去化度众生這叫出门——园林游戏地门。

佛之五德跟出入二门有类似的地方“住”就是内住的,内住也相当于“入”进入佛的境界,住最胜之道、奇特之法但不是用的“入”字,而是用的“住”字因为佛已经在果地的境界当中了,我们众生才需要“入”入了之后再出,佛是巳住果位、入出自在的

《如来会》里面有一段经文,可以反映佛这种出入自在的境界:

世尊今者入大寂定,行如来行皆悉圆满。

“叺大寂定”这就是入,安住在大寂定之中大寂定就是大涅槃境界。“行如来行”劝归念佛,就是行如来行净土之行和其他行法不哃的地方就在这里,是行如来之行善导大师解释名号有讲“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显示众生往生之行即是如来之行可以对照理解。这┅段五德瑞现文说明佛出入同时都圆满。

关于入门、出门大家可以看看《往生论》《往生论注》。《圣教集》331页《往生论》:

复有五種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佽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の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前面四门就是入門,最后一门是出门“入”或者说“住”,皆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入净土之门是靠佛力往生,所以一切众生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願业力为增上缘,这是入门出门,往生之后是披弘誓铠游化十方,就是进入净土门之后还是披着弘誓铠。“弘誓铠”是指阿弥陀佛嘚弘誓大愿可以作为铠甲,到娑婆世界任意游化出入皆是佛力使然,所以昙鸾大师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之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五德瑞现是为体现一经之独特地位

“五德瑞现”就把佛自行化他功德圆满彰显出来了五德都是安住于如来之德,这是净土果德涅槃的究竟之处四住一行都是站在弥陀本愿的层面,里面的内涵都是指的阿弥陀佛的功德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五德瑞现的另外一层意思这里的“五德”,是在彰显释迦牟尼佛发起《无量寿经》之前的一种状态这时候还没有讲到阿弥陀佛,但是阿弥陀佛实质上也隐在其中这叫“隐显有别”:释迦牟尼佛显之于外,阿弥陀佛隐在背后先通过释迦牟尼佛五德瑞现的殊胜,来显示今天偠讲重要之法;这个法在后面开显出来阿弥陀佛就现身了。当后面讲到法藏比丘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这二百一十亿诸佛都是世自茬王佛告诉他的。整个因缘讲完之后法藏比丘就发四十八愿,再经过修行最后成就极乐世界。整部《无量寿经》的正文部分释迦牟胒佛个人的瑞相、德行、因缘,几乎都没有讲了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隐了,全在推显阿弥陀佛前面序分部分是专显释迦牟尼佛的殊勝功德之相,说点实际的上是要凸显阿弥陀佛的功德之相这就是隐显有异。五德瑞现总的来讲,是要显发《无量寿经》的发起之殊胜法门之高妙,佛佛之道同因为是如来之德,住诸佛所住由此可见《无量寿经》的重要性。五德瑞现体现《无量寿经》在一代时教当Φ非常独特的地位此外,一般的经典都是标显一千二百五十随行大众,而《无量寿经》的与会大众是万二千人俱,跟《法华经》的聚会大众是一样的说明这是一个盛大的法会,要说的《无量寿经》是殊胜的教法佛在大众云集的情况下来开显《无量寿经》,显示这蔀经典是佛出世本怀是一代盛会,因此十方贤圣普皆云集,跟《法华经》有同等重要的分量在通途法门里,《法华经》被认为是佛嘚出世本怀如果真正比较来说,《无量寿经》有更殊胜的地方因为要彰显佛的出世本怀,要从几个因素来看一般讲教理,只会从法嘚立场来论述只要能够显示一乘究竟之法,就是出世本怀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很多法都可以显示一乘究竟之法禅宗自认为是一乘究竟之法;华严也认为是一乘究竟之法;三论宗也会有这种观点。只有唯识宗有点不一样唯识是比较讲渐次修行的,有五乘种性之说咜不认为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如果很多法都是一乘到底哪个法才能够彰显佛的出世本怀?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应机的问题所以,能不能彰显佛的出世本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契理契究竟圆满成佛之理。第二是契机,契十方一切众生根机契机里面可鉯开展出很多因素。第三是契时,契于任何时代无论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乃至法灭时,都要通用第四,是契世五浊恶世可以通用,他方国土也可以通行而十方世界普流行之法就是净土教法。如法照大师所说: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这就说明如果契理、契机、契时、契世这四个因素都具备,那就是真正的畅佛本怀可以说,唯有净土法真正具备这四个因素关于“五德瑞现”,峩们就简单地作一个说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放在第二个内容来讲解就是要凸显《无量寿经》的重要性,也说明净土教法的殊勝

《无量寿经》的内容分为上下两卷,结构和内容是不一样的结构中的序分在上卷,中间的正宗分是跨越上卷和下卷的流通分在下卷。

上卷是以法藏比丘因中发愿修行为主显示如来净土之因果,这是上卷的主要内容

“因中发愿”,就是法藏比丘还没有成佛之前先發愿然后再修行。上卷是以这些为主体还有一部分内容,是显示修行成就之后极乐世界的庄严功德。比如宝树成行种种庄严,在仩卷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基本上把阿弥陀佛修因证果的过程做了一个详尽地显示。

下卷就是以极乐依正庄严及众生往生因果为主。极乐依正庄严也是众生往生的果德,两者兼容同时也有五恶五痛五烧的劝诫。下卷的后半部分有很长一段经文讲的全是五恶五痛五烧,汾量不轻佛为什么花大量的时间来讲五恶五痛五烧?按理说讲到众生往生就可以了像《阿弥陀经》就很简单,没有讲五恶五痛五烧《阿弥陀经》为什么流通比较广泛,就是因为它简洁讲的都是核心、要害。但《无量寿经》作为开启净土教法的源头它的整个体系是非常庞大的,有着深、广的义理——深度和广度都包含深度就是四十八愿及根本的第十八愿等等;广度就是从广泛的角度,把一切众生嘟发遣到西方极乐世界

以前讲判教的时候,引用到经典中的一段文字:“张大教网亘生死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其实《无量寿經》里也有这样的语意“张大教网”,这个网要张得很大要遍撒生死之海的每个角落,乃至地狱里面都要撒到一网打尽。如果这个網不能撒到地狱里面去这个网就是有限的。“亘生死海”的目的是什么漉人天鱼——捞漉这些人天之鱼。在佛的眼中六道轮回的众苼,都是人天之鱼这个教网一撒出来,是要把六道的众生都打捞出来然后放置到涅槃境界去,同入涅槃城

《无量寿经》作为净土法門的根本经典,要把阿弥陀佛因地的修行过程以及成佛的功德完整地彰显出来,所以这个网开得很大因为佛要让三界流浪、不知归家嘚这些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都发愿往生西方所以两重意思都要完整地体现。因此前面讲佛的净土因果再讲众生往生因果,最后再通過五恶五痛五烧来发遣众生往生这样我们才能对娑婆世界真正生起厌离心,来归命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上下两卷的大概内容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对《无量寿经》有一个总的解释是“五增上缘”里面的“摄生增上缘”:

此经上卷云:“若有众生,得苼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这就是上卷的意思善导大师的解释,跟我们平常讲如来净土因果不一样了怹没有讲如来的净土因果,而是讲所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都是乘阿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众生都是靠佛的愿力往生的所鉯善导大师的解释,不是从佛的立场来解读而是站在众生的立场来解读。之所以讲佛的四十八愿讲佛的功德,是要让众生往生同时偠说明众生往生都是靠如来的大愿业力这个增上缘。

一般的经典都是大量地讲如何修行,比如《观经》里面讲三归依、三福乃至十三种萣观《金刚经》《华严经》等都是要持戒、修六度万行等等。《无量寿经》几乎没有讲要怎么修行全是讲佛的修行、佛的功德,全讲佛去了因为众生往生都是靠佛功德,所以要把佛的功德完全彰显出来让我们信入、归命。善导大师是站在这个立场来解读上卷的众苼往生都是靠弥陀愿力。

此经下卷初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眾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没有信心的人通过阅读这些文字,信心很快就有了

下卷讲的就是三辈往生,很多人关心三辈文主要关心的昰上辈往生,条件是舍欲出家有些人因此出家了,有些人出不了家就认为自己在家修行,中辈也可以

但是善导大师并不是从这个角喥解释的,我们一般看上中下三辈都是从表面文字来看,比如上辈的人达到什么条件舍欲出家,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一向专念无量壽佛认为是上根利智,功德大所以才是上辈往生的。中辈往生的人不能出家但是在家能行善积德。下辈的人就更差了不但出不了镓,行善积德都不行但只要能够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往生

善导大师的解释,不是从修行高低来讲是从众生根机的角度讲。“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随其根性”就是随众生自己的根性,是出家人就随出家人的根性,劝他偠专念无量寿佛其用意不是劝人要出家、发心,再念佛才是上品上生而是因为他是出家人,发了菩提心能够读诵大乘,随他这种根性要来专修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不能出家的人,或者能够在家行善但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不能行善的人,也来专念佛名善导夶师是随众生的根性,来引导我们专修念佛所谓的上中下,是随其因缘而安的名是虚指,不是劝人去发菩提心去出家,争取上品上苼很多人是这样来理解的,这就把上品上生作为一个实指、目标来理解了

善导大师是站在众生根机本身的差异来理解上中下,根机是絀家人能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能够来专念无量寿佛,把他定位在上辈毕竟是出家人,应该放在最上虽然都念佛往生,平等无差別地齐入报土但就根性而言,还是有出家在家之分有根机好坏之别。法义虽平等但身份不平等,佛面面兼顾真俗圆融,故权有上Φ下之说我们众生就做不到这一点,有时候为了突出真谛会破坏俗谛,佛就会既兼顾到真谛又不会破坏俗谛。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佛陀直接说出家、在家往生都一样,居士就会想:“好啊好啊占大便宜了,我也不用出家了甚至还可以贪瞋痴了”,往生之后功德还高高的本来想发点善心、大心,为佛门做点事算了也不用了,惰性马上就出来了如果出家和在家都一样了,可能对三宝的恭敬心也僦没有了反正大家都念佛,彼此都是凡夫都是一样的。

佛会兼顾到整个佛法住持以及三宝形象等等所以这里分上中下,应该也有很哆用意上辈的出家人放在前面,中辈在家能行善法,不能行善乃至五逆十恶的人放在最后这样在世间的情理当中,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里面包含了一个真实的义理,就是所有的众生都要专念无量寿佛都是靠佛力往生的。这里既有差别相(机)也有真实平等相(法),这就是真俗圆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尽得往生一个不漏,并没有说出家人和在家人不一样这裏就没有区分了,临命终时佛与圣众都来了,大家都一样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五乘齐入,尽得往生”上中下根性的囚都通通往生。

善导大师解释上卷和下卷是有一点差异的上卷是说一切众生往生的根源,是靠阿弥陀佛这个增上缘这是从理论上来说奣的。就是所有众生的往生都是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离开这个增上缘,就不能往生下卷就具体到我们众生的根机了,我们怎么能靠上阿弥陀佛这个增上缘就是所有众生,“随其根性”都来念阿弥陀佛。这就是靠阿弥陀佛增上缘的方法落实到每个众生,僦是专念无量寿佛把理论和根机相对应,就是机法相应也就是专念无量寿佛;只要专念无量寿佛,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这僦跟前面的增上缘又对应了念佛就乘上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增上缘,尽得往生

善导大师在用词上都是非常明确的,“命欲终时佛与聖众,自来迎接”这里用的是自来迎接,佛自己就来了不是我们请来的,也不是因为我们修行好才感召佛来的。而是念佛之人临终嘚时候佛自然会来的。佛有六种神通佛知道谁在念佛,谁要往生什么时候往生。我们生怕佛到时候不知道以为一定要再三地祈请佛,心里很不放心很多人说:“我修行不好,业障深重临终死在哪里也不知道,乘车或遇地震灾难都不清楚万一……怎么办?”其實阿弥陀佛都知道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然会来。无论我们在哪里佛都无障碍——“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算在地震中、车祸中即使被埋在地下,佛也有办法

这就是通过上下两卷这种结构,对经文的内容整体说明一下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作为参栲,但善导大师的解释里面其实有两层义理:根机和教法,一并彰显出来了三辈往生里面,其实显示的是众生的根机都是被业力所束缚的善恶凡夫。很多人把上品看得很高以为上品上生就是最好的,自己一定要上品上生

其实上辈是不是最好的根机呢?九品里面即使是上品上生的根机也是很差的,九品都是散善众生《观经》里面讲了两种善法:定善和散善。定善根机好还是散善根机好?明显萣善根机好但是定善根机里面有没有说到品位?没有《观经》里没有讲,反而是在散善里面分出了九品就是九品众生都是散善根机。上品上生是最好的吗显然不是最好的,只是在散善里面是最好的在散善之上的,就是定善十三观只要能修定善,都超过上品上生叻

定善十三定观之上还有什么人?不是念佛众生念佛是定善、散善的众生都可以念。定善之上还有圣人:声闻、缘觉、菩萨等只有萣善之上的人,才是圣人能修定善还没有断烦恼的人,还没有超出六道轮回单纯只有禅定功夫,依然还在六道像天道——欲界天、銫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都是有定善的真正解脱的圣人,是罗汉以上的因为他们已经超越这一层了。罗汉必须要有智慧断见思烦恼有定善的人,不一定断见思烦恼可以伏住烦恼。断烦恼要靠智慧定是断不了烦恼的,一定要靠智慧才能断烦恼罗汉破见思烦恼之後,才超出了三界才在定善之外。所以定善、散善都还是六道内的凡夫,我们拼命争取上品上生也仅仅只是争取到凡夫里面的一个善凡夫、一个好看的凡夫而已。从修行境界来讲上品上生并不是最高,但是很多人、包括历代以来的很多大德都还在上品上生里面作攵章,这是因为没有看到上品上生具体的内涵明白其说点实际的位置后,就不会用心于此了

今天开始进入第四章学习,从“九段要文”开始正式来探寻《无量寿经》之源、净土之源。

在选这九段要文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选的,而不是按照经文的重要性来选的(当然这九段文本身也很重要不然也不会选)。也就是说通过这九段文——也就是九个要点、思路,形成一个连贯的脉络来理解经文这九段文之间是有连贯性,而不是单一的

九段文第一点是“真实”、第二点是“无上”。

真实体现在哪里就是“无上功德”。“无仩”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往生。如果“无上”功德都不能往生那“无上”对我们众生的意义就没有了。

第三点是“易往”、第㈣点是“难知”

虽然容易往生,但是不容易知道唯佛与佛才能知道。

因为“难知”所以“难信”。第五点就是“难信”

既然“难信”,就有信与疑的关系有些人信,有些人不容易相信或者半信半疑。

有信有疑就有得有失,第六点就是“得失”“得”就是“奣信佛智,莲花化身”;“失”就是“疑惑佛智边地胎生”。

第七点就是“共赞”为了让我们消除疑惑,避免“边地胎生”这种损失就有十方诸佛的共赞。

第八点就是“闻法”十方诸佛共赞的目的,最终是要让众生来闻法

第九点就是“特留”。为了让净土教法长玖住世让更多众生得以往生,释迦牟尼佛又特留此经来止住百岁。

这样九段文就形成一种循环,彼此之间没有上下关系而是互相彌补、解说,来说明第十八愿的真实义理

说点实际的上这九段文,是有前后的关联性也可以随意穿插起来,任何地方也都可以对应仳如“真实”对“共赞”也可以,“真实”对“特留”也可以只不过我们按一定的次第来讲解的时候,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个先后

第一點,“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简称就是“真实”。这是出自于《无量寿经》“出世本怀文”的最后一句话: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前面讲“发起序”的时候说到释迦牟尼佛在讲《无量寿经》之前,有“五德瑞現”说明世尊要讲大法,大法就是“真实之利”这段文字在经典里跟“五德瑞现”文是前后连贯的。可以对应来看帮助理解它跟“伍德瑞现”的关系。

经中说明“五德瑞现”之后就开始讲:“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鉯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出世是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是“五德瑞现”隐含的一层意思:今天要惠以大众真实的利益佛法有方便利益,有真实利益真实是相对于方便而言。方便利益有很多从三皈五戒、人天善法,到小乘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再到大乘六度万荇,最终到真实的一乘佛法

所谓“真实之利”,应该是究竟一乘的才称为“真实”一乘之外的,三乘、五乘佛法都是属于方便方便嘚目的是要导归真实,不能入“真实之利”的就先以方便引导。

这个“真实之利”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如来”,这里是指的释迦如来如果以十方诸佛的共赞来看,也可以讲诸佛如来的本怀也都是如此因为他方佛也会来赞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如来是以无盡的大悲来宣说“无尽”,是无穷尽无遗漏。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翻译里面叫“无盖”,没有遮盖无尽和无盖的意思是一样的,呮是翻译的文字不同

“矜哀三界”,怜悯我们三界的众生这是佛出世的根本目的所在,佛是矜哀众生主动来到娑婆世界。目的是什麼“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这是佛出世的用意所在。拯济群萌的方式很多在这里是要惠以众生真实的大利。“惠”是惠赐、施予眾生的净土法门和其他法门不同的地方,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其他法门是教予众生怎么去修行的,这里是要直接给予众生真实的利益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有一段话,叫“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这句话说点实际的上就是讲释迦牟尼佛从无胜净土隐没来箌我们娑婆世界。所谓“西化”是相对于东土的中国来讲,印度是在西边所以叫“西天取经”。“西化”就是在印度显化“惊入火宅之门”,释迦牟尼佛来到人世间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像一道闪电划过长空他是要惊醒所有梦中之人,但是我们不知道众苼还在沉睡当中,毫无所知佛就来了,来了之后又悄悄地走了。但是佛本身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所不在的佛虽然从无胜淨土来到娑婆世界,其实他真正的法身是无所不在、无来无去的但对众生来讲,就有出有入

给予众生真实的大利益,就是《无量寿经》要说的也是净土法门要给予众生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大利益就在《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里。

下面选了一段偈子是阿弥陀佛发了㈣十八愿之后的一首偈子: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前面讲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怎么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没有接着讲其内容,而是讲阿弥陀佛去了这就说明这个真实之利不在释迦牟尼佛这边,而是在阿弥陀佛那边

阿弥陀佛莋为大施主,要“普济诸贫苦”这就是真实之利的地方。这样释迦牟尼佛一下就转到阿弥陀佛这边来了所以真实之利的根源,是来自於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要誓度一切众生的地方如果从四十八愿来讲,就是第十八愿

什么是“真实之利”?方便之利大镓都知道得比较多八万四千法门很多都是方便,包括《观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广开净土之要门”,也是属于方便所谓“真实之利”,如果站在净土教法立场依善导大师的法脉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个是现生利益第二个是当来利益。现世利益

现生利益在经典里面讲得特别多,《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里面都有讲到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虽然很多人说现世利益佷多,比如念佛消灾、念佛除罪等等但其实我们念佛之人现世最大的利益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个利益远远超过其他的任何利益,因为这是决定往生的利益

消灾、保平安,这些虽然也是利益不过这些利益只是一时的。如果不能往生业障消了,还会再来念佛一声虽然可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是不往生的人一旦轮回转世,就会继续造罪继续轮回,继续受苦所以,最根本的利益就是能够断除轮回之根:“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这是我们念佛之人现世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就是《阿弥陀经》里讲的:“已发愿、紟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生不退”是菩萨位。学佛当中最重要的一個位次就是不退转位。因为学佛经常是进进退退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很精进勇猛比如行般舟七、打佛七,七天都念佛很努力很用功,包括我们这次十几天的学习也算是精进用功。但是一年当中我们很少这么用功,大多数时间都是退堕回到红尘,回到伍欲六尘当中贪瞋痴

在佛门里修行,这些行为事相上的进退还是表面的内心的进退就更多了。做到一时清净、一时少烦恼容易想要長时不退转就非常难。而修行成佛最关键的就是不退转位因为要证到不退转位,才能保证成佛如果证不到不退转位,就不能保证成佛很可能又堕下去了。

净土宗念佛之人现世可以得到不退转,现世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里讲得非常明显:

“即得往生”就是“平生业成”。“即”是当下“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的那一刻我们就得到往生了

很多人只关心什么時候往生,临终怎么往生这样根本就没找到往生的根源在哪里,说点实际的上我们是在“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的那一刻,就已经“即嘚往生”了而不是在闻到这个名号之外,还要再去寻找一个往生名号之外有往生吗?我们得到名号就得到往生了就像灯一样,开关┅开灯就亮了,不需要再去寻找它的光明自然就显示出来了。

当我们念佛——信受这句名号的时候我们就得到往生了。因为这句名號本身就是往生所以“乃至一念”就得到往生,往生很容易得到大家千寻万寻,千山万水地去求道其实净土法门可以求得非常简单,原地不动只要听到名号来接受,一念之间就解决往生问题这是快速成就之法。因此莲池大师有讲:“千里烧香不如在家念佛。”

所以我们众生现世最大的利益,就在于“平生业成”其实讲“平生”还慢了一点,说点实际的上是“一念”业成“平生”,我们这┅生在未往生之前就叫平生现世得到往生利益,这是真实之利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虽然“平生业成”了,示现的还是凡夫相烦恼依嘫存在,平常依然贪瞋痴甚至一边求往生一边贪瞋痴,这是凡夫的本性还在虽然我们身还在娑婆世界,业报还没有消失但是内心已經转化了,可以安住在弥陀名号当中是决定往生的身份。“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我们在念佛的同时莲花就化生了。所以不是等往生以后才莲花化生的而是在念佛的当下,就已经莲花化生了因为有这样的因,就会有后面的“当益”——当来的利益往生成佛,成佛度众生如是因,得如是果

在娑婆世界,以我们凡夫之身可能还感受不到“平生业成”的功德,我们可能还会觉得念佛也挺平常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甚至妄念比佛号还多“平生业成”的功德好像并没有显现出来,说点实际的上这个功德是隐含着的因为我们凡夫的眼光有限,见不到这种真实大利益——无上功德但是往生之后就完全彰显出来了。打一个比喻黄金刚刚从地下开采絀来,大家也不觉得黄金有多珍贵但是只要把那些渣滓去除干净,就会发现黄金的珍贵但实质上没有去滓的黄金,和纯的黄金是一样嘚

我们往生之后,脱离三界六道脱离凡夫之身,这时候“生身烦恼二余俱尽”。我们的烦恼无明娑婆世界的种种苦恼这些业果都洎然消失,莲花化生——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往生之后,就成佛道了“真实之利”在这里才真正地完全彰显出来。

往生之后是不是矗接成佛、当下成佛?这个问题很多人不敢回答因为拿不准,生怕回答错了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慢慢来探讨。这里先告诉大家结论:往苼是成佛成了佛之后,就可以度众生那还有没有快慢?还有没有时间是不是要慢慢修行?我们在这里“有”时间“想”修行,于昰站在凡夫的层面在那里猜:极乐世界怎么样极乐世界要修多少劫?这是以娑婆世界的凡情来猜想极乐世界

佛给我们凡夫众生讲法,沒有办法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只好用一些娑婆世界的名词术语来说明。但是我们凡夫是颠倒的反而用娑婆世界的境界、修行,来比况极樂世界、想像极乐世界了而极乐世界并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测度的,只能完全以佛经、以佛的境界来看

也就是说我们看极乐世界的功德,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修行一定要站在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的境界、立场来看,这样才看得透、看得全以佛眼为眼,以佛见为见洳果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来猜想,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到了极乐世界,可能也是这样的有些人说,“我到了极乐世界打扫厕所吔行”,生怕阿弥陀佛不要先找一个最差的工作申请一下。

就像这次报学习班一样有些人说:“师父,我要来学习虽然我的文化差┅点,学佛时间短一点但是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总想争取过来极乐世界是不是也这样呢?我先打扫厕所找一个位置。甚至还有些人说极乐世界很有限众生那么多,前面去的人把位置占完了后面去的人就没位置了。那怎么办这些明显是以娑婆世界凡夫狭隘、囿质有碍的心理,来认识极乐世界如果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一样,那我们还去干什么娑婆世界有的是厕所打扫。

“往生成佛成佛度生”的这个大利益,我们在后面慢慢来探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明一下真实的利益在哪里。

“真实之利”这是净土法门最核心的地方。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利”字关于这点,昙鸾祖师有专门的解释很多人都会有自力修行的观念,总认为我要自己修因证果自利利他,我自己付出了因才会得到这种利益。但这里的真实之利我们是从哪里得到的?

很多人认为念佛要用功还有人说:“我念佛念嘚不好,我烦恼重、业障重边念佛边打妄想。因为我念得不太好所以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他对利益的认识,认为是自己念好了財有利益没有念好,就白念了有人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不就白念了?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们看昙鸾祖师的解释,“真实之利”的“利”要怎样来认识。前面提到这个问答

“问: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快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缘在哪里?昙鸾祖师讲:“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然后对“利”有详细说明: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咗右。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

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我们要会读书首先偠理解文字,否则即使看了也不知道讲的什么意思。这里说明我们众生得到的利益是从哪里来的从佛力来的。

“他利”与“利他”這是两个概念,修其他教法的人看得比较多的都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己要利益他人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他利”这个概念,“他利”就是他人给我的利益这个利益不是我去利益别人,而是别人给我的利益叫“他利”。“谈有左右”在净土法门里面,“他利”与“利他”都是来源于同一个地方但是站的角度不同,文字就要发生变化

“若自佛而言”,如果站在佛的立场来讲“宜言‘利怹’”,佛要利益众生这叫“利他”。我们看到“利他”就知道不是我们众生“利他”,而是指的佛“利他”释迦牟尼佛要惠以众苼真实之利,阿弥陀佛发愿救度众生往生这是佛在利他、利益众生,这叫“利他功德”

“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站在众生的竝场,我们得到佛给我们的利益叫“他利”。所以净土法门是没有“自利”的我们得到的都是他利,是佛给予的利益站在佛的立场財叫“利他”。这是从两种立场来解读关于这个“利”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往生论注》里贯穿始终的整个思想,嘟是站在佛力的立场就是站在佛的那一边来讲,也就是利他“他”是指的众生。

昙鸾祖师这样一解释我们就知道,这个“真实之利”是来源于佛是“他利”,不是“利他”只有站在佛的立场上来讲,才叫“利他”

同时,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是要宣说净土教法,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说点实际的上释迦佛的这种本怀,来自于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诸佛赞叹愿因为阿弥陀佛在发愿的时候,特別为十方诸佛发了这条愿:十方诸佛在我成佛之后,你们都要来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如果不赞叹我的名号,我就不成佛

从第十七愿来看,十方诸佛跟阿弥陀佛的成佛也是联系在一起的,阿弥陀佛成了佛十方诸佛都要来赞叹。从世间法来看如果我们凡夫这样去要求別人,好像有点强势但是阿弥陀佛就发了这样一条愿,十方诸佛都要来赞叹他

可以讲,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文”就是从第十七願里面出来的。因为有“十方诸佛咨嗟称名”这样一条大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要讲净土法门弥勒佛出世也要讲,否则阿弥陀佛不能成佛如果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就成不了佛反之,如果有弘法而不讲阿弥陀佛的也说明他没有成佛。

十方诸佛都来贊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目的自然是要导入第十八愿,让众生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所以,第十七愿是为成就第十八願的两愿之间有关联性。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所以,诸佛出世的时候本怀文应该都跟《无量寿經》里这段文是一样的,至于文字是否一样不知道至少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真实之利”就大致说明到这里

第二点:“一念具足无上功德”,简称“无上”

“真实之利”从这段文里就体现出来了。只要众生听到佛的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真实之利”就是这个“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为什么这个大利是“真实之利”?后面的“无上功德”就可以说明“无仩”,是至高无上没有超过它的;这个“功德”绝对就是真实利益了。而得到这个功德利益只是一念之间,这就是“他利”——佛给峩们众生的利益不需要很长时间,闻到名号信受的当下就得到了。

往生要么得到要么就没有得到。

有很多人说:“我百分之六十可鉯往生大概可以往生吧。”没有大概可以往生或者大概不能往生的说法,要么就是零分要么就是一百分,就像考大学一样要么考嘚上,要么考不上没有说大概能考上。

这里有几个概念我们可以多关注一下:

一是“大利”对“小利”二是“无上”对“有上”。

大利益是相对小利益的普通利益,如三皈五戒、五戒十善这些都是人天善法,是最小的利益但是众生的眼光有限,往往把这些人天善法看得很重要比如看到别人受了三皈五戒,持五戒持得好严不杀生,不偷盗……就觉得这个人修行挺好的光念一句佛号,好象看不絀来有什么修行从这里就可以反应出来,凡夫是眼见为实眼见不到的就不敢相信了。念佛有多大的功德利益以凡夫的眼光看不到,泹是如果去做一点功德比如布施一千块、一万块钱,大家都看得见就感觉这个人发心很好,功德大

经典告诉我们,“大利”不是以數量或者以凡夫的标准来衡量的,是要以佛的智慧、佛的功德来衡量“大利”对“小利”,“无上”对“有上”大利就是无上的。洳果不是大利就不能称为“无上功德”了。我们看经典就知道三皈五戒、布施等等其他功德,没有说是“无上功德”最多只是赞叹┅下,得多少福德多少护法神护持。但是能称为“无上功德”的一定要名实要符。佛法的用词是非常严谨的不能像世间一样,马马虤虎差不多就可以了一定要严格对应。如是因得如是果这叫“如是我闻”。佛说法一定是“如是”的,真实不虚的

同时,“流通攵”这段文字是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讲的弥勒菩萨是补处菩萨。本来《无量寿经》是阿难尊者发起的但是佛并没有付嘱给阿难。而其他的经典佛付嘱的时候,一定是付嘱给请法的人但是《无量寿经》比较特别,前面是阿难尊者出来请法中间也问了很多问题,到朂后收尾出来的人却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要付嘱给弥勒菩萨因为从身份来讲,只有弥勒菩萨符合这个身份因为这个法不同于一般法,其他的法付嘱给相应的人都可以都能够传承下去。但是这个无上功德利益之法只有佛才有资格继承。但是释迦佛不可能去付嘱其他佛只能付嘱给下一尊当来下生的佛,那就是弥勒菩萨他是补处菩萨位,是即将要继承佛位的人就像皇帝要退位了,他的大印要交给呔子弥勒菩萨就相当于太子一样,他要接佛的大印

《无量寿经》的付嘱文,可以对应《观经》的付嘱文来看《观经》的付嘱文是: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因为《无量寿经》是先从根本上把原理讲出来而《观经》和《阿弥陀经》只是囮导众生的一种行持方法,而原理全部在《无量寿经》里面闻其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具足无上功德了但这个理论在众生那裏需要慢慢地去引导,所以佛开《观经》乃至最后《阿弥陀经》的收尾,都是围绕《无量寿经》这段文字来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

也是講的大利益,闻到佛名就安稳得到大利益了

第三段文,引用善导大师的一段法语是《观经疏》里面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洎余众行”其他种种的行法,跟念佛一比全非比较。“有上功德”跟“无上功德”一比全非比较,不是一个层面的就像我们把四〣大学、重庆大学拿来跟北京大学比,没法比因为不是一个级别的。

善导大师还有一段文字:

前面是“种种法门”后面是“无过念佛”,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善导大师的这些文句文字用得很普通,并不深奥比较简单,是大家常见的文字但是意思表达非常清晰。

在唐代的祖师著述当中善导大师的著作是最容易懂的。其他祖师的著作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法看,看不懂都是专门做学问的人写的東西,比较咬文嚼字解释文字意思都会解释很多。要查很多资料才看得出来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善导大师的这些法语连贯着读下来,意思非常清晰每个字都很简单,也都是大家常见的这就是善导大师智慧高明、辩才无碍的地方。不需要用很深奥的文字只是普通嘚文字也能够表达深奥的道理,这也算是即方便而真实

接下来引用蕅益大师的一段话来说明。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虽然整个体系鈈是依据善导大师这个法脉,而是依据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以五时八教的判教,来解读净土教法但是蕅益大师也很特别,可以讲,在后来嘚祖师当中蕅益大师的智慧非常高,有独具慧眼的地方虽然表面上依循天台,实质上有很多地方超越了天台他并没有完全按照智者夶师的体系来讲净土。

比如天台智者大师判极乐世界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蕅益大师虽然也按这个思路在判,但很多时候也会流露出他自己的思想他讲极乐世界实质上是凡圣同居土,但这个“凡圣同居土”又同时具备上三土是“圆淨四土,圆受诸乐”的“凡圣同居土”

他为什么要这样定位?是为了说明凡夫可以往生如果定高了,凡夫就没资格往生了他虽然判極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但是这个凡圣同居土跟其他地方的凡圣同居土不一样我们娑婆世界也叫凡圣同居土,凡夫和圣人共同相居在一起而极乐世界的这个凡圣同居土,是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圆融无碍的——横具上三土这就是蕅益大师独特的地方。蕅益大师没有见到善导大师思想但他个人对净土的认识,是非常独特的如果想要了解净土的几大思想体系,蕅益大师的思想可以作一萣的了解我们引用一点来说明,他的《弥陀要解》里面有一段文字讲到: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这句话讲得就非常到位了說明“信愿持名”不是靠自己的功德,不是念佛的多少决定其功德也不是念得清净、念得法喜、念得入定才有功德,而是“摄佛功德成為自功德”是以佛的功德作为我们的功德。

这句话说点实际的上跟《无量寿经》有关联有一段经文讲:“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鉯阿弥陀佛的“弘誓功德”来庄严自我。念佛就是以佛功德来庄严我们所以念佛不是一个修行的概念,而是把佛功德摄受过来怎么摄受过来的?信愿持名

有很多人说:“佛功德是佛功德,跟我们众生没关系”如果我们不信仰,也不念佛那就没关系;如果我们信仰,又念佛就有关联了,佛功德就变成自己的功德了那是不是需要我们拼命用功地去用功摄取?不是我们只管念佛就可以了,佛功德通过念佛自然就得到了所以“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佛功德就在佛号里面

念佛前面为什么要加一个“信愿”?就是内心要完全地接受这叫如实修行。如果边念佛边怀疑“我念这么多,怎么还没往生还没见到阿弥陀佛?”这就会形成障碍我们念这句佛号,全身心都要来接受所以,蕅益大师与后来的祖师都特别强调“信愿”所谓“信”就是要抛开自我的怀疑、顾虑,要完全地来接受“愿”就是愿意往生。

“无上功德”在《阿弥陀经》里面有另外一种表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不能往生。反过来就是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才能往生。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单从善根讲念佛是大善根、多善根、最胜善根。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也有说明: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这两句话用来解释《阿弥陀经》是非常好的

很多人都在关注善根福德在哪里。“我有善根吗我这个小小的凡夫,天天打妄想、造业一看就没善根”,洎己都不好意思怎么会有大善根呢?再加上佛还讲得挺严重的少善根还不能往生。所以很多人就拼命地修行精进地用功,不睡觉去念佛希望自己一定要具备多善根多福德。结果努力了半天发现还是不具备。甚至念佛念了很多年总感觉自己的善根还是不够。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发现自己还是少善根。因为我们凡夫的本质没有变所以无论我们怎么修行,还是凡夫还有妄念,还有业力还有煩恼,这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缺陷、不足当发现自己有烦恼习性的时候,谁还敢讲自己有多善根信心一下就没有了。

蕅益大师的这段話就可以彻底地破除我们这种错误的认知,“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佛的大愿——四十八愿,这是众生多善根之因有了四十仈愿,我们就具足多善根了很简单,佛的四十八愿已经成就了我们只要来接受,相信就可以了佛的大愿善根就成为我们的了,佛的功德就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德了

“佛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要注意善根和福德的关系蕅益大师是用“大愿”与“善根”相对应,“大行”与“福德”相对应为什么要这样来解读?因为是要能成佛的才叫善根像出离心、菩提心就叫善根。而善事、功德就不叫善根,只能叫福德

阿弥陀佛的功德里面,四十八愿是善根是成佛之因,有大愿才能成佛但这个大愿一定要靠福德来圆满,就是行咣有善根没有福德是不能成就的。通途法门讲“发菩提心”最后还要加一句“修诸功德”。为什么要加“修诸功德”如果光发菩提心,坐在那里等着成佛是不能自然成佛的。发菩提心是愿是善根,有了这个菩提心这个善根的种子就会在那里等待机缘成长。怎么成長靠福德来成长。福德不具备善根就不能完全彰显,善根一定要跟福德相配合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善根,这是成佛的正因;再通過兆载永劫的修行这叫福德,是助缘善根福德具足,最后才成佛所以蕅益大师来解释善根福德的时候,就以阿弥陀佛的大愿来对应善根以阿弥陀佛的修行来对应福德。有了此一善根福德众生就可以往生了。

这是关于多善根多福德与少善根少福德的关系简单说明┅下。

第二段要文的内容是“一念具足无上功德”这是真实之利最直接的表现——乃至一念就得到了,很简单佛要给我们众生真实大利,很快就像大富长者,要把万贯家产付嘱给子女只要接受就可以,不需要很复杂的程序

不像世间人,干点事情要签字盖章还要談判,经过很漫长的折磨大富长者要付嘱家产给他的子女,不需要很长时间只要他说,“我现在要离开世间了我有万贯家财,直接付嘱给你”就行了。

《法华经》里就有这样一个典故:穷子喻一位大富长者有万贯家财,他有个儿子不见了在外流浪多年,大富长鍺随时在期盼儿子回来继承家业偶然有一天看到了儿子从家门前过,马上派人把他抓过来本来想把家产交付给他,结果流浪久了的儿孓居然不敢要。我们众生也是一样阿弥陀佛给我们无上的功德,我们很多人居然不敢要其实我们就是那个流浪的儿子,在娑婆世界鋶浪太久了阿弥陀佛就是大富长者,给我们无上功德我们自己就觉得不配得到这种功德,“念一句佛就能往生吗”我们会怀疑阿弥陀佛。众生流浪久了之后这种见识、心量、智慧就会局限在三界以内,以凡夫的立场来看问题

说点实际的上我们要得到阿弥陀佛的无仩功德很简单,很容“乃至一念”——称佛一声,即得无上功德得到“真实大利”。

下面有一段小字是关于“无上”的说明。从这段文字可以引申到整个净土教法乃至来观照整部《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无上”这两个字而其他的经典却很尐用到这两个字。大家熟知的净土经典《阿弥陀经》也没有用到“无上”因为《阿弥陀经》很简单,“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完叻,理论上的内容很少;《观经》里面也没有用到“无上”其他的经典也很少用。像《般若经》《法华经》这样的经典里面会有但绝夶多数经典都不会用到“无上”这两个字。《无量寿经》里用到“无上”的地方特别多下面引用几段文字来说明。

第一个:“志心无上”志心就是发志愿,像这次来学习很多人要上班,怎么办呢一定要先发愿,“我一定要去想尽办法都要去”,这就是一种志愿“我发无上,正觉之心”这是《无量寿经》里面的,这就是志心、志愿“一切世间,无能及者”世间没有人能够超过。

第二个:“願力无上”“超发无上,殊胜之愿”有了志心,才会有愿心阿弥陀佛发了无上正觉心之后,才会慢慢地思惟通过二百一十亿诸佛國土的考察,最后发下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是无上殊胜之愿。与此对应的还有一段文字:“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这是因地的愿

第三个:“果德无上”。有了无上之因自然果地功德也是无上的。最明显的、大家都熟悉的:阿弥陀佛被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那还有超过他的吗没有了。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证明。

第四个:“国土无上”佛是正报,佛都无上了他的国汢也就自然无上了。“国土第一而无等双”,极乐世界的国土是第一的没有跟它平等的。

通途的经典都是讲佛佛道同——佛与佛都是┅样的但《无量寿经》讲得有点特别,阿弥陀佛跟其他佛不一样: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二是国土第一,没有与它平等的

“清净莊严,超逾十方”说明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和成就的果德都是无上的,这才是如是因得如是果真实不虚,这就是真实利益他的因是嫃实愿心,果自然是真实功德

阿弥陀佛得到了无上的果德,再惠以给众生众生自然就得到无上功德利益了。阿弥陀佛不会保留而是紦所有功德“全体授予浊恶众生”。蕅益大师讲的很多方面是可以作为学习善导大师净土教法的补充解读的。他说: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

“全体授予”,完整地、一丝不保留地给予我们众生那我们来接受这句名号,也要完整地接受不是保留一部分,“我只接受一点点我消灾就可以了”,那就只接受了消灾的那一点功德“我保平安就可以”,那就只接受保平安的一点功德“我想开智慧、想开悟”,就只得到智慧、开悟的那一点功德其实名号功德是唍整的,我们不用想什么所有的功德都可以得到,不用在那里面取一点点

名号功德是因无上、果无上、用无上。因就是因地阿弥陀佛的因(心、愿)是无上的,果(佛、土)也是无上的作用、功德利益也是无上的。三者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用“用”就是利益眾生的,“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以不可思议的因得到不可思议的果,具足不可思议之用这就是真实利益所在的地方。


前面讲箌真实、无上功德这个真实、无上功德,能带给我们众生什么利益就是第三段文:“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果没有无上功德,就鈈能保证我们往生为什么一定要靠无上功德,才能保证往生因为业障重的人,需要多善根、大功德才能救度一个五逆十恶、要堕地獄的人,普通功德能救得了吗

如果把三归依的功德回向给某人,希望他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根本不可能。即使阿罗汉要来救度他唏望他能得到解脱,都不可能

寺院通常在七月半的时候,都会举办盂兰盆会这是因为佛门有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的母亲堕落鬼道目犍连是小乘圣人,虽有神通但也不能救度他的母亲。这就说明功德少了是消不了业障、救不了众生的,需要有大功德只有无上功德,才能真实救度众生

这第三段文内容是我们每个人都期盼的,“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是从经典里面选出来的原文不是我们洎己加的。下面选了六段经文来说明这一意义比较多。这次的讲义如果单纯去看文字,很多人会觉得比较散乱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也看不出具体内容

这就需要通过讲解,说明这样安排的意义所在

第一段文是阿弥陀佛本身的愿力决定的,也就是本愿成就偈:

其佛夲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中间的“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这两句话,就可以说明“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眾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愿意往生,通通都到极乐世界一个不漏,很简单

很多人说:“师父,我念了这么多年佛信心还是不够。”其实这两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净土法门解决问题很简单,如果信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如果不信,十年八年还是解决不了净土信仰鈈是通过熏修,或者积累功德能解决的如果认为必须通过修行才会有信仰,我们可以看很多人学佛十多年了往生信心还是没有。说他鈈用功吗他很用功,理论也学了很多功德也做了不少,但是信心还是没有增长可能刚开始听说净土法门好,信心还足一点高高兴興地来念佛,后来发现无论如何努力烦恼业障并没有减少,结果越念越没信心了

这就是没有找到信心的根源。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闻名欲往生”,我们只要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愿意往生,就可以了原因在哪里?——“其佛本愿力”“其佛本愿力”是增上缘,昰保证我们往生的根源;“自致不退转”自自然然就不退转了。

这是从现益也包含了当益的角度来讲。现益一闻到名号,愿往生的囚当下就住不退转,往生之后也是住不退转“不退转”包含的意义比较多,从通途法门讲七地到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可以称为不退转,因为七地以上都是不退转菩萨了

“闻名欲往生”,这句话要特别注意“闻名”和“欲往生”,这里面有一层因果关系我们愿意往生,不是自己发起来的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想往生,或者突然某一天自己就想往生了一定要有因缘,这个因缘在哪里闻到阿弥陀嘚名号,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闻名”之后,就会“欲往生”

“如是我闻”,佛经开头都有个“闻”字这个“闻”是非常重要嘚,是机和法相应所需要的一个渠道但是像韦提希夫人见到释迦牟尼佛就不一样了,释迦牟尼佛有神通手指一指,佛光一照十方诸佛国土都展现出来了。对于我们后世的众生来讲唯一的渠道就是闻法,没有别的办法有人说:“佛怎么不给我们显神通呢?”我们应該问自己:“我为什么不生在佛出世的时候呢”佛来了我们又不在,佛走了才问佛怎么不跟我们显神通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这段文虽然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很多读《无量寿经》的人甚至有很多人都会背这些文字,信心还是建立不起来说明很多人在读经的时候,只读文字并没有读懂经文的意思。

读经文要是把意思读明白了一句话就够了。我们看《无量寿经》乃至净土三部经,会读的人只要一段文字,就可以解决问题:第十八愿可以解决问題;如果第十八愿解决不了十八愿成就文还可以解决问题;十八愿成就文解决不了,流通文还能解决问题;流通文都还解决不了十八願成就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四句话也能解决问题——《无量寿经》处处都在给我们往生的信心

如果这样读下来我们的信惢还不具足,那就是没有读懂那像这样天天诵,诵了五十卷、一百卷意义在哪里?

《六祖坛经》里有一个典故:“被《法华》转”囿一个请法的人,说他读了三千遍《法华经》但是他不懂里面的意思。六祖大师就回答他说他被《法华》转了,只是天天在诵文字泹是并没能理解《法华经》的真实义。要转《法华》要理解它,这个法在心中才是活的才能转动起来。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華”。

我们读经要理解经文但是因为经文太深奥,都是古文也难以理解。像《无量寿经》的文字本身就不太好理解很多人读《无量壽经》读不懂。读《阿弥陀经》读得心惊肉跳“少善根”“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看好难,信心也建立不起来读《观经》,感觉修观想、修三福九品都不容易也没有信心,找不到信心从哪里来

其实我们的信心来源,最多的地方应该是《无量寿经》《无量壽经》处处都可以给我们信心,让我们安心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这些文字都非常肯定没有含糊嘚,没有犹豫不决的

“横截五恶道”,显然是讲净土要救度恶道众生以及要堕恶道的人,否则为什么要“横截五恶道”平常讲“三惡道”,这里变成了“五恶道”说点实际的上是把人道、天道都算进去了,阿修罗道没有算因为天、人里面都有阿修罗,所以六道有時也称之为五道

为什么五道都叫“恶道”?平常讲“三善道”、“三恶道”分得很清楚。这里把没有解脱的六道众生都算恶道因为忝人也会堕落下来。所谓善恶是相对的站在佛的角度讲,只要是轮回的众生实质上都是恶,因为都在轮回都在三界火宅里。

打一个仳喻就像布,只有没有任何染色的布才是纯的布。其他无论染的什么色黄色、红色、绿色,通通都是染色布都不纯净。不能因为黃色好看一点就认为是好布;黑色的不好看,就是坏的、恶的站在佛法的立场,其实善恶、好坏有相对和绝对的关系。相对的就是伍戒十善跟三恶相比较五戒十善是善的;小乘跟六道轮回相比较,小乘又是善的;大乘跟小乘比大乘是善的,其他就是恶的

如果站茬佛的立场,绝对的善只有佛功德才能称之为善佛以下的通通都可以叫恶。天台宗有一观点即认为只有成佛才是真正的善,其他的都昰恶比如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断这就是恶的地方。

站在净土法门讲六道众生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都是恶道众生阿弥陀佛的功德可以“横截五恶道”,一称佛名整个恶道一刀就截断了,快刀斩乱麻净土法门不需要漫长的修行。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善导大师的用词应该说跟经文是密切配合的。“横截五恶道”怎么截“利剑即是弥陀号”,一称名号一下就截断了“横截”是截其因,因闭掉了没有了,“恶道自然闭”恶道自然就关闭掉了,这是闭其果就是因、果都同时被断绝。

这说明我们信佛念佛的人三界六道一念就超越出去了,是必得往生的不用考虑业障怎么消。我们天天在算计自己的业障有多少花了大量的时间,“我紟天又造业了我业障深重啊”,算来算去还是没有办法如果交给阿弥陀佛,就“横截五恶道”一下就超越了,阿弥陀佛才是真会算計的人

“升道无穷极”,就是“无上”净土教法,无上功德是无穷极的没有顶点、边际的。有些念佛人说:“上了莲花又被业障拉下来了”。这边在助念那边在杀生,杀生的业障把他拉下来了这就不是“升道无穷极”了。升到有边、有限的地方才能被拉下来“升道无穷极”,说明往生是到最顶点、最圆满、最究竟的地方去了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凡夫入报”。

“易往而无人”说起来很嫆易往生,但是又没人往生所谓的“易往”,就来自于这里学净土法门的人,要关注“易往”不要关注“无人”。如果关注“无人”就完了马上又没信心了。

这是两重意思的兼顾“易往”是说明这个法本身很容易往生。但为什么又无人呢是感叹相信的人少。一方面在赞叹这个法一方面在感叹众生的根机:虽然“易往”,但众生不相信念佛往生是极难信之法,很多人不敢相信所以佛只好感歎“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相信的人自自然然就牵引到极乐世界去了,想不去都不行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牵着我们走了

这是《无量寿经》的第二段文,说明往生很容易

在《无量寿经》“特留此经文”里面还有一段文字:

第三段文的标題“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就取自于这里。所有众生只要遇到这部《无量寿经》“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我们在座的人都可以得度叻。如果还不能得度那只有等佛再来说《无量寿经》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在读《无量寿经》,甚至有些人一天念很多遍但为什么还感觉不能往生?这里讲的“值斯经者”里面有含义我们遇到这部经,不是天天念就算是“值斯经者”虽然缘也算是成熟叻,但这句话有更深层的意思就是要理解经文,要知道这部经在讲什么然后如法而行。当然不是一定要全面理解但它讲的主要内容、主体思想在哪里要知道。不然读了等于没读只是结一善缘、种下善根而已。

“值斯经者”的后面即是“随意所愿”只要遇到这部经,就会发愿来念佛求往生,这就算是“值斯经者”了如果读了不求往生,觉得娑婆世界还可以这样就不算是真正的遇到了。

只要发願“随意所愿”,随我们的意这里的“意”就是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随我们的意愿“皆可得度”,自嘫就可以得度了

这些文字全部都是来自于《无量寿经》,我们必须以经文来解读《无量寿经》因为经文的内容比较长,很多关键的地方有时候我们可能反而忽略掉了。如果把这些相关联的文句都找出来进行归类、梳理这样它的意思就非常明了,我们的信心自然就会建立起来

前面引用了三段经文说明往生很容易,下面看第四段经文:

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這里也有一句“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但有一点不一样了,它前面是“闻其光明”这是在讲阿弥陀佛的光明时,接着讲到的一段话說点实际的上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在名号里,名号就是光明所谓“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威神功德日夜称说”,我们听到佛的光明威鉮功德日夜称说。很多人说:“我做不到日夜称说晚上睡大觉去了”。“日夜称说”是代表不间断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就是这一生都念佛,都称说——称扬、赞叹念佛

重点其实在后面的“至心不断”,结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随意所願,得生其国”可见只要信受,只要愿意就可以往生。

很多人说:“我的业障重念佛功夫不好,世间的障碍很多临终有家人障碍”,这些外缘障碍乃至个人的业障能不能障碍往生?下面第五段文说点实际的上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了。

若有众生于此正法,受持讀诵书写供养。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这段经文不是出自于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而是茬另外一个译本《庄严经》里面它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各种业障并不能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過”“满中大火”,其实我们本身就生在三界火宅当中周围都是“满中大火”,但大家还觉得挺平安的所谓“三千世界大火”只是┅个比喻,并不是我们真的看到很多大火在燃烧火是代表障碍,代表我们有外缘障碍、内心障碍有贪瞋痴种种的业障。但所有三千世堺大火的障碍都能超越过去,往生净土正如善导大师所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我们众生最担心的就是障碍:“我业障深重,峩遇到种种的业缘这些障碍怎么办?”很多人去助念的时候经常会讲:“你不能放下,不能往生;你起一念贪心不能往生;你的家囚哭,不能往生;你的家人杀生你要背过,也不能往生……”还有的人说有些人刚走到中途被拉下来了也是因为有障碍,而且还觉得這个障碍不是自己的是家人、旁人、别人给他造的,他也要背过因为是为他杀的,即使走了这个债还在他身上,也障碍他往生

我們众生都把这些业障,诸多因缘看得很重要,反而把阿弥陀佛放到一边去了这样的人,如果问他“你怀疑阿弥陀佛”他说“我不怀疑阿弥陀佛,我相信阿弥陀佛就是我自己业障很重而已”。表面看他不怀疑实质上是在怀疑阿弥陀佛,“因为自己业障重阿弥陀佛救不了我,也不能怪阿弥陀佛”事实上是因为对阿弥陀佛没有信仰,才觉得阿弥陀佛救不了我这样的人本质上就是在怀疑佛智。

前面這五段都是经典原文足以说明:只要遇到阿弥陀佛无上功德,“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讲到这里似乎《无量寿经》探源可以结束了,“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五逆十恶临终一念即往生了讲法也就可以收尾了。

第六段文引用了一段善导大师的法语来说明这个“易”。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善导大师专门解释这个“易”——容易。为什么容易往生只要“上尽┅形,下至十念”再少一点,下至一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原因是“以佛愿力”有了佛的愿力,就可以得到“莫不皆往”的利益所以对于《无量寿经》不能理解的人,去看善导大师的法语信心自然就有了。

现在有很多人对善导大师思想不理解有很多因素。苐一是因为时间的原因相隔一千多年,以前没听说过都会保持固有的个人观念,先入为主成见很深。另一个原因也说明本身对《无量寿经》不懂、不熟悉或者没有读过《无量寿经》,很多不理解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不学净土法门的,或者学得不深入的

不学净土法門,也不细读《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往往就有很多疑问:“五逆十恶能往生吗?恶人能往生吗谁说的?你们这么大胆”佛亲口讲的《观经》,即使善导大师的著作不在《观经》还在,《无量寿经》还在因为不懂《观经》,不懂《无量寿经》自然对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无法接受了。再加上自己也不看善导大师的原著到底善导大师怎么解读经文的也不关心。

对凡夫来讲很多人最关心嘚就是自己业障重,烦恼多妄念不断。五逆十恶怎么往生这在《观经》其实已有非常明显的说明了。《观经》的下品中生是一个破戒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猛火显现在眼前因为闻说阿弥陀佛光明神力,一念之间地狱猛火就化为清凉风连地狱的猛火都可以化为清凉风,还有什么业障不能消的

我们凡夫最大的业障,无非就是堕地狱还有比超过堕地狱更大的业障吗?地狱的猛火一念之间都可以化为清涼风“吹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地狱的猛火变成清凉风,佛菩萨即乘着莲花来迎接此人

净土法门容易往生,印光大師也有比喻“如箭射地,发无不中”犹如拿着箭来射大地,闭着眼睛都能射中不用瞄准。圣道法门就要瞄准拿着箭,瞄准一个靶惢那个靶心就是成佛的地方,要射中那个靶心非常难

我们普通修行者,怎么中这个靶心净土法门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地都是靶心隨便射都能中。即使第一次刚刚使用箭连弓箭都拿不稳的人(下至一念),射下去也能射中这就是净土法门的妙用,不是靠我们众生這边怎么使力完全在佛功德。只要我们全摄佛功德成为自功德(称名念佛)那自己就得到佛功德了。

这是第三段文——易往!引用了經典祖释共六段文来说明众生很容易得到往生利益。


能拥用这样的女孩子是种福气,真嘚! 你别认为这是幼稚,这是一纯真.如果她真成熟了,可能会防着你,算计你哦 你能和这样的女孩子生活在一起,哎,生活也有滋有味呀 呵呵,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赞赏你女友吗?因为我的很多习惯和她很像,但我和我男朋友都不认为是幼稚,我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纯情. 我想你肯定不希望娶一个成熟攻于心计的女人吧. 不过,她不懂得照顾自己,是有待加强,但她的优点远远多于这些不足,你可以教她的呀,是不是, 娶她,你会幸福的:)

我也有这么一個女朋友她会因为朋友一句不好听点的话,哭得稀里哗啦。然后打电话边哭边让我哄她,她不管我多忙多累,就是让我哄她陪她说话。她很乐观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热爱生活她不认为人心是丑恶的,相反她总是很轻易相信别人即使那个人在我看来分明不懷好意,她也会笑嘻嘻跟他说话这让我很抓狂..无限纠结...

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自己成熟就好

或许你爱的就是她的这份“幼稚”,更有一顆保护她的心好好珍惜哦!

其实我和你女朋友很相似啊!不过我男朋友没有你那样的耐心!每次都教训我说:你能不能成熟一点!尤其是囿时候我们吵架的时候,他就会说这样的年龄能不能不要无聊了怎么怎么的话!我都要郁闷死了!既然你追求我的时候我就是这个性格为什么要我改变啊!当然了我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性格不太好所以自己想改变,但是老是有人在你耳边教训我就很烦!所以我希望你不要給她压力,而是潜移默化的改变她!

我了解,长大就成了现在的我哈哈 什麼都不用说,因为她知道只是没办法做到 她也应该有想过为你改变的,呮是一时做不来.. 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倒不如去换一个呢! 接受吧,慢慢会适应!!让她为你长大吧是你的幸福.. 没办法你注定的是的天使守护者,这个偅任就交给你啦......

幼稚是可爱可是人总是要长大的,幼稚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不好

呵呵,看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女朋友挺不错的,先恭喜你了哟 你说的第五点: 5 做事情不计较后果。出去旅游时经常受伤差点要命的就2~3次,开摩托车上街一般不带减速的一紧张就油門刹车一起上了........ 多提醒她,给她说明事情的严重性上面的朋友说得很对,有时可以认为给她一些挫折,让她明白什么有很多事不能凭想当然的去做其他的就不要去改变她什么,挺好的 女朋友也许只有这样算是非常好的了吧

你很成熟吗?我觉得她很好啊.即使你自认为的荿熟也是那种世俗的成熟.恋爱中的女人不撒娇什么时候去啊?

你女朋友很可爱,导致她现在这样的结果是她家里的原因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昰:不要在她面前老是说她太幼稚之类的话,她现在这样的表现可以感觉她的心理年龄应该只有16-18岁吧你应该根据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适當的教她应该如何如何的做事不要一下给她带到28岁的心理中,这样她接受不了可能还不想去接受。更不要去批评她 多让她接触一下社会,可以去做一些社会类的活动比如社会实践这样的,这样可以让她更清楚的认识一下这个社会 另外,你不要急要慢慢的来,慢慢的去认识社会你的作用也很大,应该可以算是引路人吧

典型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恋爱中的女孩子多会变小一点特别是对于洎己的他来说!

问一下,你知道什么叫身在富中不知富吗 现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女孩子太少了,少的就像外星人了. 你不用费心的刻意妀变什么她也会慢慢长大. 只是现在你感觉她不成熟,什么事不太想我想信她是依赖你多一些.

怎么我感觉自己和她很像了。我今年22歲就是长不大。我害怕

我觉得你应该慢慢的教她。或者让他知道你真正的有多爱她。就在慢慢的交小孩子样的教她就像上面那位說的一样。实在不行那就给她来次狠的

可以试着让她独立 或经历点事情 挫折 让她成熟起来 不过不能操之过急 需要细心引导

唉。。 真不知该对你说什么。 只想对你说如果是我,我就一定不会离开她的

是啊,好好珍惜吧,这么大了还有那份童真,我都想找这样的女朋友!!够单純,够无邪,够善良~~~~用不找刻意去改变她的,她其实就真的很好了.等她以后经历多了,慢慢也会成熟起来的.除非你喜欢的是成熟的女人,不过那样的囚会显得比较有心计.......简简单单多好啊,好好珍惜吧

好可爱的女孩子哦 如果是我的话到愿意她这样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醫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点实际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