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提升文化素养的书

252被浏览40411分享邀请回答2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时事报告》
&&&&作者:
严昭柱 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辛 &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于运全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赵鸿文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要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就要认清我们的现状,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方针,创造性地落实各项决策部署。
  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 但与我国国际地位仍不相称
  主持人:从党的十七大到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怎么看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严昭柱:总的来说,近些年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文化逆差有所缓解。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突出,当然也有利于我们软实力的增长。从国外反映来看,包括约瑟夫?奈等知名人士也承认中国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一看实效。尽管我们文化产业规模增长很快,但从实效来看,文化逆差依然存在。中国商品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但文化产品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进口影片仍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相比之下,美国电影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7%,却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中美文化软实力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二看人才流向。人才流向可以成为软实力状况的重要标识。软实力增强了,一方面反映在来华留学的学生增加上,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留学生回国的也在增多。2009年,在中国61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留学的人数共有23.8万人,与1997年相比增长4.5倍。这个数字反映了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增长,文化软实力确实增强了。但还不够,比如马来西亚目前在整个中国大陆大概有1000多留学生,但比起他们传统留学目的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这些学生仍只是一小部分。从留学生回国情况看,有数据显示,20多年来中国赴美攻读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获得学位后九成人留在了美国,而不到一成的人回国。近几年,回国比例有所提高,但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留在美国的人数仍在60%以上。
  三看汉语学习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这方面来看,我们近几年软实力增强比较突出。但是也要看到,来华学习的,确实有文化因素,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第一位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要跟中国做经济伙伴,好找工作,经济实用方面的目的很强。
  辛鸣:文化之所以被称为软实力是与经济军事等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相对而言。但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不等于就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一个社会的文化倘使没有了指向、没有了根本、没有了基石,就只有“软”而没“实力”可言了。坦率地讲,从软实力角度分析我们的文化建设现状并不太让人乐观,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面对国际社会,缺乏核心的文化符号。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有外国学者提了一个问题:“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是什么?”问题很简单,但真把我们给问住了。是汉字吗?中国有汉字,西方还有拉丁文呢。这就好比当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人的时候,他还厚着脸皮说,谁说我不是人,我也有两条胳膊两条腿,我怎么不是人呢?谈文化符号不能降低到拿底线来说事。是“功夫”吗?确实,国际社会对“功夫”这个中国文化符号还是很认同的,但“功夫”是我们老祖宗创造的,为国际社会所认知主要是李小龙的功劳,从哪一方面看现代中国人都搭不上边。我们应该反思,现代中国人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新发明新创造,现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什么样新的文化观念。
  第二,就中国国内文化发展态势来看,各种文化激荡冲撞严重。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转型,各种各样的文化纷纷在中国社会粉墨登场:中国文化当仁不让,西方文化也咄咄逼人;传统文化重振旗鼓,现代文化也风生水起;革命文化高调亮相,庸俗文化也颇有市场,当然还有一些腐朽文化沉渣泛起。总之世界上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社会总能或多或少找到影子。但问题是在一个国度里文化“多”了的时候,也未见得真有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相互之间是会打架的,打起来后的结果甚至还不如本来没有文化。固然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需要融汇各方精华,但是交融之前的冲撞是会很难受的,甚至还很危险,中国今天恰好属于这个文化冲撞阶段。我们打个比方,温水很好喝,喝起来很舒服,开水加点儿冰块就变成了温水,但是如果我们不等它们融合好,就把冰块跟热水同时放到嘴里面,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第三,积极健康进步的先进文化缺位,怪力乱神的伪文化盛行。现代社会什么最不可缺?文化。现代社会的人们相信文化,也追随文化,但当真正的文化缺位的时候,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就会越俎代庖,想方设法打扮成文化来骗人,像鼓吹绿豆包治百病造出了所谓的“食疗”文化,故弄玄虚的雕虫小技包装成“养生”文化。当这样一些残渣大行其道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急需加强。
  于运全:现在大家对中国的软实力,各有各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总体的共识是现在我们的硬实力不够硬,软实力不够软,软硬两个实力协调也不够巧。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课题组前不久在国内的文化官员和学者中做过一个调查,针对世界12个主要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打分。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平均得分最高,为88.95分,明显领先其他国家。中国的平均得分为65.66分,排第9位,并且与排在第10位的澳大利亚相近。而且,官员和学者对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评价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有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这样,很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才有依据。
  文化软实力要解决对内对外两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如何把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辛鸣:文化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是力量发挥功能的方式不同。军事硬实力是让人口服,你不服不行,我把你打趴下了,但是这个服只能是口服,不是心服。文化软实力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我比你好的问题。文化的力量不在于厉害,而在于好。文化软实力最终体现就是让你既心服又口服。
  文化软实力能干什么?应该从对内、对外两方面来说。
  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数千年来,尽管曾经多次被外族侵略,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薪火相传,越发兴盛,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如果没有了文化精髓,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甚至种族肤色都不管用。像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虽然也是黄皮肤、黑眼睛,但是骆家辉自我定位很清楚,是真正的美国人,信奉的是基督教文化下的美国精神,你想把人家拉进来做“龙的传人”,人家还不买账。
  对内还有一个创造力的问题。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如何才能不断发展?尽管从最基础来看,物质利益是一个社会往前走的动力,但是当物质利益满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起作用的就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价值追求了。如何形成价值追求?只能靠文化来产生。
  对外也要解决两个“力”的问题。
  首先是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告诉别人,你们的好,我们这个也好,而且我们的好是有道理的。通过传播让他们能接受我们这种好。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这样才能让国际社会更理解中国、信任中国,感觉到有亲和力,对中国的发展不感觉到恐惧,中国威胁论不再生长。
  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我们现在的一些文化元素到了国际上不是被当做文物搁在博物馆里面,就是被人家当做猎奇的东西。瓷器好,兵马俑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小脚绣鞋、大红灯笼别有一番风味,就成为人家下午茶的谈资,等等。这样的文化就算传播出去了,对我们有什么价值?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首要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主持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说来,应该怎么做?
  严昭柱: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际上一个人走出去,就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我们有些国人在国外比较张扬,喜欢炫富,这跟中国文化的含蓄性、包容性恰好相反,在国外这个样子对国家形象是有影响的。
  辛鸣:我认为关键是六个字――塑魂、健体、传承。
  首先要让软实力背后有魂。文化本身就是精神产品,但是文化背后还有精神,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精气神。今日中国社会文化精神最核心的东西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试想,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还能叫社会主义国家吗?快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社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吗?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何去鼓舞斗志?不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怎能引领社会风尚?
  我们还回到文化传播上来说,一个社会的文化如果没有了灵魂做根基,文化符号再多也只是一些庞杂的文化材料,那是不管用的。比如,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整个片子的文化元素都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画面场景也是中国的,但当我们看到熊猫阿宝的形象的时候,怎么看都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西部牛仔,哪有一星半点中国大侠的神态?为什么?人家虽然用的是中国的材料,但是传达的是好莱坞的价值观,好莱坞的文化精神。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我们的文化不仅仅要文化符号走出去,更主要的是要文化精神走出去。
  其次要健体,就是文化产品要真正有文化的味道。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大家对搞文化产业积极性很高,这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好事要做好。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赶时髦叫“文化搭台文化唱戏”,但是唱来唱去眼睛还是只盯住钱。当一门心思地想用文化产业去赚钱的时候,文化产业是否还有文化的味道就让人怀疑了。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以文化的名义开始,做到最后却是离文化越来越远。我们还举好莱坞的例子。好莱坞电影是文化产业,也赚了不少钱,但好莱坞电影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赚钱,好莱坞把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当成己任,从不懈怠,而且宣传得很好。
  第三,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现在创新很时髦,不管干什么都讲创新,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肯定是有差别的,社会往前走文化肯定要发展,但是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的滋养。不是说把旧文化抛弃掉了,新文化就自然出现了,真正的新文化和文化创新应该是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
  最后讲一点,增强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好。如果连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文化不好,还谈什么发扬光大?如果大家都认为西方交响乐是高雅的艺术,中国京剧是跟不上时代的人才听的东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能“硬起来”吗?
  文化自信之后就是文化自强,不能光说好,还得真拿出好东西来。我们可以说好莱坞电影是煽情和骗人眼泪的,好吃但没有营养,但是说句老实话,仅就文化制作角度说,人家确实搞得很有文化味,骗人骗得也很有文化,让我们很多人甘心去被骗。在文化自强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流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主持人:我们是文化大国,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变成我们强大的软实力?
  贾磊磊:传统文化不是软实力,需要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中国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它的能量和价值。就像地下的煤矿、石油,我们要把它挖出来,经过冶炼转化成能源才能推动火车前进,需要开采、深化、转化的过程,或者说需要这么一个机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的转换,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做得非常好,比如日本,日本现在动漫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是日本钢铁在美国销售额的4倍。我们许多人了解日本文化同样是通过铁臂阿童木,通过聪明的一休。日本在这些作品中不会去追求那种深奥的哲理,而只是把那些容易被人识别与认同的文化意义表达出来。
  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对这些资源应当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涵养,尤其要防止对其进行破坏性开采,特别是像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资源,对其开采更应当慎之又慎。
  主持人:怎么看流行文化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贾磊磊: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关注流行文化,2009年他访华时,羽泉受邀以中国流行音乐界代表身份,参加欢迎晚会并献唱,效果特别好。流行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战略力量。只有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才能够使其文化价值观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世界知道中国文化有武术、中医,但是流行文化,就是中国电影、电视剧等不能作为品牌来推销,只能作为产品来推销。我们还没有一种能够被国际市场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产品,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对海外受众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力。现在实际上对流行文化批评太多,扶植提升不够。固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流行文化产品都变成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具,但是,那些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力作必定会在流行文化作品中产生,而不能期望还有另外一个专门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品的机构来完成这个使命。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构筑软实力传播的硬实力平台
  主持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具体的平台,如何从这方面下工夫?
  严昭柱:经济体制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要发展公共外交,创新创立文化交流平台,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中央的、地方的,半政府的、民间的,都要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这样才能够逐渐取得好的效果。
  贾磊磊:文化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如果我们经济没有这么发达,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文化一定要有经济的支持才能够有力量。没有经济支持的文化,可以成为一种传统,可以保留下来,但是它不会变成软实力。软实力的传播一定要有硬实力平台的支撑,比如咱们国家卫星上天的数量大概跟印度接近,比日本、英国、法国、美国都差很远。经济的硬性指标实际上也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尺度。一部电影具有再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人观看,那么它的文化价值也无从体现。所以硬实力一定是软实力的平台。
  以市场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主持人:对外宣传,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国际社会接受我们?
  贾磊磊:文化的传播一定是建筑在市场化的通道上,做商业性推广最有效。你光送票给别人,免费请人家来看,人家也许都不看。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文化产品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够直接地转变成文化软实力。美国文化如果离开了好莱坞电影、百老汇歌舞、麦当劳快餐、可口可乐饮料,它在哪里呢?它不会在天上。我们的文化传播也是一样,需要一系列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适应海外文化市场的商业取向。否则,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
  严昭柱:需要改进宣传文化工作方式,多考虑接受者。软实力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最软,最亲和,最不需要设防。中华文化要让世界人民觉得非常值得亲近,值得尊重,值得学习。亲和力越强,强到人家对你根本就不设防,欢迎你来,这样的文化才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而不是有多“硬”。一些地方的宣传文化工作方式还是要注意,防止形式主义、政绩工程,不要搞比赛,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做一些事儿。
  于运全:对外宣传中国,要学会讲故事,讲生动、鲜活、具体的“中国故事”。在与美国人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几乎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讲故事不仅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好办法,更是展示文化软实力最易为人接受的手段。如何讲好文化领域的故事,又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你的话题得让人家能接受,要有共同的价值在里面,比如像生态文明、气候变化,类似这样的话题,得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出一些能为世界文化共同接受的议题,才能讲清楚。从传播角度讲,民族的东西如何变成世界的,需要一个话语转换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不是所有民族的东西都能成为世界的。
  此外,还有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是传播渠道、手段和方法的问题。比如美国驻华使馆的官方微博,由其新闻文化处负责维护,他们不仅仅发布新闻信息,也时常介绍美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新闻和文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新闻信息属于硬传播范畴,文化很多属于软性传播,软硬结合起来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精要所在。目前我们这里条块分割得比较厉害,大家往来交流得比较少,整体合力没有发挥出来。
网站编辑:如何提升自己的内涵,做个有文化的女子~
前两天在水木上,有个十大帖子挺有意思,一个女孩向网友讨教提高内涵、增加气质的方法,引来了众人灌水,帖子也顶上了十大。很多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很受启发,总结了整理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学门艺术(音乐、美术、茶道、体育等),并搞精通
找个喜欢的事去做,无论什么样的爱好,只要能做到极致,都很牛。
可以涉猎一下“京城四大俗”:听昆曲、学古琴、品普洱、练瑜伽。也可以去听音乐会,看话剧,逛美术馆,博物馆,随便一样,弄得精通些。
&&&国家大剧院有个周末音乐会,大剧院的官方网上订票25一张,一个月听一场或一个季度听一场,再配合买点书几年下来,足矣,话剧的话,票也就100-200间吧
没有钱的话,通过这种方法就是zhuangbility。严肃的推荐豆瓣小组,装逼指南
2、看书,人生中80%的文学修养都是从书籍中学到的
诸多网友建议一定要先看完红楼梦,不读《红楼梦》很难算中国知识分子。要象宝钗袭人那样,社会上就不吃亏了,千万不能象黛玉或晴雯。还有比较多的说法是,男论语、女诗经。
读书版版主的建议“书单”不错,很女性化:
“既然是提高深度,安意如、张悦然、明晓溪、饶雪漫、辛夷坞、夏茗悠。。。这样的流行言情小说就不推荐了。如果看完下面的还要更有内涵的,就不分男性女性,版面上大家读的都可以看。
再加几本: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张小娴散文集
居里夫人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考琳·麦卡洛的《凯撒大传》,特洛伊之歌
时尚、瑞丽等杂志。
对历史盲美眉来说,历史小说要好看还是数二月河和高阳,
不过我怀疑是否有女孩子爱看这些,就算看非言情的历史穿越小说,我觉得她们宁可看女作者写的《平凡的清穿日子》《步步惊心》《吕汉》《金屋恨》《金枝玉叶》《女帝》《则天变慈禧》这样的。《明朝五好家庭》
&&&&再推荐一本淑女炼成作品《奥黛丽赫本会如何做:一生的优雅和时尚行为手册》,柏梅拉基尔,学林出版社,2009年1月。
发信人: xu2008 (Reader版欢迎您), 信区: Reader
标 &题: Re: 请推荐一本适合大一女生看的书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Dec 13 23:27:35 2010), 站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红楼梦
&&& 此间的少年
&&& 草样年华
&& &粉红四年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求职从大一开始
&& &人性的优点
&&&&张爱玲经典散文集
上海的金枝玉叶
哈佛、耶鲁、MIT公开课视频(学习英文+自我学习)
&&&&推荐个我最近看的书:
妹尾河童的游记 每篇都是素描和文字一起的
很有趣他对景色以及旅游的理解也很不同。似乎很擅长画从上往下的那种,我最近看了欧洲、印度和日本的 都挺有趣的
适合打发时间每个景点都讲得生动 故事什么的都在里面。
薛涛诗,鱼玄机诗
李清照漱玉词
朱淑真断肠集
冯小青的花魂
叶小鸾的返生香
吴藻的饮酒读骚图香南雪北词
&&& 《吕碧城集》
总体来说,就是多读点经典,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独立见解。到不需要通篇背诵什么的,背几句,适当引用即可。有些约翰牛一辈子只读圣经和莎士比亚,足够用了。
3、从“心”修炼
个人感觉内涵是不分男女的,不是说精通琴棋书画等等这类技艺就是有内涵,内涵更是指一种生活的态度,比如独立明朗大气的个性、悲天悯人的情怀等。读书学艺的根本都在于“应用”,生活的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生活的意义一点也不小于生命的意义。
多买点化妆品衣服,多吃点肉运动练下身材,然后对世界充满爱,这些怎么看都是更有效率的提高内涵的方法。
&&&这方面,可以通过学佛、参禅,提高悟性和反观自省的能力。也可以读读佛经、道德情操论、宽容等智慧书籍。
另外,切身体会,要想显得气质好,真要少说话,想好再说,想好再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加文化底蕴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