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主播求关注的经典语录,说书(搞笑类或经典)有什么推荐? 荔枝~喜马拉雅~蜻蜓那个平台好点?

以一个用户的身份谈喜马拉雅FM - 简书
以一个用户的身份谈喜马拉雅FM
我是一个对声音感兴趣同时又喜欢诗歌的人,所以我一直关注着百度朗诵吧。有一天我朗诵了一篇小短文邀请吧主给我指点一下,半个小时后我收到了一条链接,吧主重新朗诵了一遍让我做对比。我戳进来发现打开的不是土豆而是一个叫做荔枝FM的东西。结果朗诵的内容没有听完,我的注意力就早已全部被产品吸引走了,生出一份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网络电台可以这么玩。压轴的东西总是出现的比较晚,喜马拉雅出现在我从网络电台app货比三家时:荔枝FM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蜻蜓的非ugc平台使得它被我第一个放弃掉,荔枝界面布局让我生出一种不协调找不到重点的感觉,而喜马拉雅的清新明朗则深深吸引住了我,尤其在点击“我”后可以很明确的看到自己的声音数,专辑数。它把我最重视的东西放在了最明显的位置,所以即便音频压缩的厉害了一点,播放缓冲慢了一点,但我还是坚定的选择了喜马拉雅FM。这天恰巧在QQ空间中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一条语音说话,我点开播放“据说——QQ空间——也能发语音说说了”,声音里透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看来与文字相比,声音还是有它独特的吸引力。我好奇的往下翻,想知道他是怎么发现这个功能的,原来是另一个朋友用这个功能发了一条方言版几米的小短文,点开播放确实很有趣,即便从专业角度来讲这并非一个优秀的作品,但在所有文字和图片的信息里声音的出现给了我一种新鲜感,并且这种感觉包含着来自朋友的可以碰触的亲切。我把喜马拉雅介绍给了他们:你这么好的语音却不能转载太可惜,而如果用喜马拉雅制作就可以无限制的分享了,并且还能添加背景音乐,拥有一个私人电台的感觉是不是瞬间高大上了呢?朋友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我们几个伙伴每天给他发消息“催更”,而他也如同从小饭馆来到了五星大饭店一样开始有了郑重的态度,很自觉地给自己的电台和专辑各取了一个好听名字。后来没在听到他的作品,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变成一个听众,但我怀念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听到朋友分享的声音。如何才能让喜马拉雅拥有更多的用户并且留住他们呢?以前我认为电台的作用就是被动的收听一些评书、音乐之类的节目,对此我从未主动关注过网络电台APP。但在接触到喜马拉雅fm后才发现,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你可以从中听别人讲故事、听音乐、听书、学英语和听讲座,你也可以做一个主播给别人讲故事、读书、做讲座,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个用户即内容的充满生机的地方。我通过他人分享的内容而发现并重新认了它;有需求的人总会通过一个小线索去挖掘,喜欢发出声音的用户经常在一个圈子里,学校广播站成员,语音类贴吧成员,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他们拉过来?爱听声音的用户则是点状分布;我的朋友是通过我这个关系网的直接推荐而成为用户的,无论是弱社交还是强社交,这些推广的核心都和“分享”紧密相连。我为什么要主动的分享?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打动我内心的产品。我问自己,如果从中听到了好节目会不会分享呢?我觉得可能;如果内容有我想要传达的心声会不会分享呢?这个可能性会更大点;那么如何能有更大的分享几率呢——在遇到一个我想分享的内容的时恰好有个声音告诉我“你觉得它该给了你快乐,为什么不把这份快乐分享给你的朋友呢?”记得实习做电话销售时主管给我们说“我们中心总是没有楼下的成交率高,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分析了你们的录音才发现,你们给客户讲的比他们讲的时间长还更专业,可是你们为什么光讲不卖货呢?你以为你讲完客户就会说那给我寄来一套吧,这样的客户有没有?有,但是很少,你们把该讲的讲完后不要等客户下决定购买,应该告诉客户,既然你也认同我的看法那就赶快卖一套把?你的地址是——”顾客是犹豫买不买,大部分听众估计不是犹豫分享不分享,而是压根就没有分享的强烈的意识,这方面要下功夫。什么是我不离开的理由——对听众而言在喜马拉雅可以听我想听,对于主播而言有一个平台供其创作并被听众欣赏。但这是一个能够被复制理由,而用户又总喜新厌旧,我腹黑的想有一天自己会不会离开喜马拉雅,毕竟我手机里的荔枝fm还没有卸载。最后我给了否定的答案,就像我不会离开我心爱的女朋友一样:第一我每天都和女友沟通没有机会和别的姑娘产生太深的感情,第二我们之间有了太多相同的记忆即使偶尔精神出轨自己也会乖乖的回来。那对于喜马拉雅来说,如何提高用户活跃度并且让用户在喜马拉雅留下生活的印记呢?让用户总能找到喜爱的新鲜的节目,让主播总愿意分享出更多的作品,让声音爱好者能“随时秀秀嗓子”,这样的平台肯定是活跃的。如何留下生活的印记呢?声音是比文字更有温度的表达,我们的喜马拉雅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有门槛)的平台,更是一个声音(人人可以发声)的平台。普通听众可能做不到把自己的声音变成一件作品,但是他们肯定可以并且有需求通过声音去传递爱与思念,用声音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个语音不同于微信的即时性沟通,如果微信像短信的话,那喜马拉雅fm肯定是一封长长的书信,因为它有仪式感。父亲节要到了。我深爱着我的父亲,就像大部分人都深爱这自己的父亲一样,我会在父亲看不到的QQ空间为他发一条祝福的说说,我能打个电话告诉老爸:父亲节快乐,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认真的给父亲表达过我对他的深深的爱和感谢,因为我羞于通过电话直接说出那么多的话。那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喜马拉雅录出我的心声,然后发送给我父亲呢?要是我还在学校广播站肯定会组织这么一个活动,虽然我离开了校园但是我也可以在我的朋友圈邀请朋友们去参与这么一个有意义的活动。是不是还可以这么玩?我在每个周末给异地的女友录一段爱的语音或者一个晚上可以听的故事,像以前寄信一样通过喜马拉雅发送出去。但是我希望她先收到我给她发送了语音的提示,然后根据我们相距的远近隔上三五天才能打开,最美不过期待,当互联网一切都变的迅速时,是不是慢反而开始有意思了呢?还可不可以这样呢?把要背诵的英语短文录下来,在路上边听边记;给很久不见的朋友发一封语音信传递思念;让妈妈录下给孩子讲的故事,这样孩子身边有个妈妈随时能够讲故事,如果长大后还能听到这些语音,心中肯定会有一些特别感觉发生;可以不可以假设有那么一个人或着一个动物住在某个专辑里总是很耐心的听我倾诉每天的快乐和悲伤——如果我的朋友打开自己的电台,里面有一条录音告诉他电台的各种玩法,他会不会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传播自己的声音呢?从听别人的故事到讲述自己的生活——我发觉在喜马拉雅这个巨大的广场中开始慢慢地拥有了一所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让我不愿在离开。
连接产品与客户,让优秀的产品遇见每个需要的用户,让需要用户一起创作更好的产品。143被浏览91864分享邀请回答1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音频行业的弄潮儿,蜻蜓、荔枝、喜马拉雅三款软件究竟谁更好?
稿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5年以来,音频行业在整个互联网内吵的风风火火。其中尤以荔枝、喜马拉雅、蜻蜓三家最为知名。本文就个人的使用和观察,谈一谈这三家音频平台的优与劣。内容模式 荔枝FM的web端截图三个软件中荔枝风格最强烈,标签贴的最明显,文艺,精致,界面复古,小清新,情感电台,这是荔枝给人的最直接印象。也因此笼络了一批幼龄的死忠粉和文艺青年。但对大部分用户来讲,荔枝会显得有些过于小家子气~ 比方说,假如你是一个喜欢听戏曲的长辈,一个喜欢听搞笑段子的用户,我相信你对于音频软件的选择,荔枝绝对会显得不伦不类。(尽管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本身的风格限制,也包括他的交互设计,关于手机端的交互等后文谈)。内容上讲的话,荔枝FM主打的是“人人都是主播”的概念,主播权限开放给全用户,可以说是三家里面最纯的ugc,可以看见的是,荔枝FM的主播门槛低,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其web端的主播入口申请开专辑,在其手机客户端录制音频节目上传。但内容的整体质量上却是很糟的。因为做电台,本质上其实是一件门槛高的事情,包括录制时的音量控制、感情投入,背景音乐的选择、淡入淡出等等。能够做到自然尚且不是一件易事。作为纯ugc平台而言,人人参与,内容质量定然是很低的。 喜马拉雅web端截图喜马拉雅就是走的另一个方向,不愿被风格化,不愿在其品牌上被贴上一个标签,做的是大平台,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风格均有。这是一个大平台的方向。从喜马拉雅的web截图来看,喜马拉雅的分类多而全。无论是资讯、情感、娱乐、人文、科技、儿童、戏曲。不论是对内容的风格上而言,还是对于不同受众用户的选择而言,喜马拉雅的初衷定位,走的都是一种大平台方向。内容上来讲,喜马拉雅是三家平台中最综合的一家,他选择的方式是pgc+ugc,pgc方面,喜马拉雅谈了一系列的合作版权,括像郭德纲的相声、罗胖的罗辑思维、高晓松的晓松奇谈、财经郎眼、青音等等。
《罗辑思维》视频截图,罗胖推荐喜马拉雅,这也是去年我第一次发现和使用喜马拉雅的源头和初衷。在独家主播方面,喜马拉雅早2013年创立之初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独家签约,这也为其平台上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独家节目,像《段子来了》、《糗事播报》等。喜马拉雅同样是一个向全用户开放的内容平台,同样的在内容创造上,ugc在喜马拉雅上占的比重同样很重。但喜马拉雅相对于荔枝而言,聪明的一点在于,在主播的确立上,喜马拉雅建立了一套加v系统,当用户的节目质量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之后,可申请加V,这对于喜马拉雅平台内容本身的质量而言,这套加V系统起到了过滤和沉淀的作用。整体而言,喜马拉雅的内容质量相对荔枝,高了不少。 蜻蜓FM的web截图(说实话,这版面和荔枝还蛮像的)内容上蜻蜓走的是直播方向,主打的内容定焦于直播,为了体现其直播的概念,甚至你一打开他的网站,声音变随之而来,实话说,真心像一个收音机。除直播外,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于与传统电台和一些机构团体的直接合作。这使得蜻蜓在三家中,是纯粹度最高的pgc平台。蜻蜓FM是我用过最早的一档音频软件,早在2012年,我还在长沙的时候,一次突发奇想,想要听一听收音机,但手机自带的不好用,于是通过搜索下载了蜻蜓。但那次以后,基本我就没在使用过蜻蜓,原因很简单,当我心血来潮,想要听收音机只是一种感受。但众所周知,传统收音机的体验是及其不好的,内容断层、说没了就没了,广告连篇,对于收听而言,他不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的接受。这对于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我们一代而言,收音机的收听感受并不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蜻蜓仍然将直播传统电台作为如此大的比重作为他自己平台上的内容发展。现在蜻蜓也有点播的内容,但和荔枝不在一个层次,更别说相比较于喜马拉雅了。在我的印象中,蜻蜓其实更像是一个加强版的手机自带收音机。手机端的展示和交互 打开荔枝FM的第一个页面 荔枝FM登陆后的个人页面 荔枝FM的录音界面前文说过,荔枝FM是一个从上至下从web到移动端,从产品到内容,风格及其统一的一款产品。为了将其app做的像一个收音机样式,荔枝忍痛将发现页置于第二页。为了将其app做的像一个收音机的样式,即使整个主界面一无所有、大按钮的功能仅仅只能换个声音。荔枝仍然这么做了。任性。也许早两年,我还是个文艺的小清新时,见到这个产品我会欢呼雀跃,然后将其据为己有,放到自己的小世界里。怕被更多人知道了,仿佛大众一起跟我用这款产品时。还会觉得自己的某样心爱之物被人偷了。但现如今,我只会觉得荔枝FM是有多任性,这样的一个整体设计,至少会直接拒绝了大部分声音爱好者,它就像一个傲娇的文艺公主,对着许多非同道中人说。对不起,你不是我的受众,我也不会为你改变。当然,如今也可以说是,不是他不愿意改变,也有很大一块因素是,他的用户群高度统一,他们是不会容许荔枝FM做大改变。而这,也注定,荔枝FM只会是一款小众的产品。 喜马拉雅FM的主界面 喜马拉雅的个人页面 喜马拉雅的录音界面喜马拉雅的主界面延续的是web端的类型导航模式,他直接定位的是所有年龄所有兴趣不同用户各取所需的路数。相比荔枝而言,对于用户的体验而言,喜马拉雅的整体设计和ui布局更为开放,上手也更为简单,录音功能上,荔枝与喜马拉雅的功能性相差无几,但操作上,喜马拉雅看起来更为简洁。喜马拉雅是三款产品中,功能最多的一项,在喜马拉雅的app中,不仅有更为全面的社交性(包括关注、评论、点赞、转采和圈子等,而荔枝只能点赞和转发和社区发帖,蜻蜓则更加封闭,只有关注和一个信息流的实时聊天功能),另外,喜马拉雅还在app中集成了活动系统,整个体系和体验更为完整。 蜻蜓的主界面 蜻蜓的个人界面作为一个非ugc的平台,蜻蜓的手机并未开发录音功能,整个首页面上,蜻蜓都是以风格标签作为划分,在推荐上,蜻蜓几乎是以专辑作为推荐形式,相较于荔枝和喜马拉雅,单条声音与专辑都推的形式,更加的单一。上文说过,蜻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音频平台,不论是在内容的获取上,他采取纯pgc模式,不支持用户自主发布节目,至今为止也没有开发主播入口,在用户的收听体验上,他也许还行,但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主播之间,除了一个专辑的官方群的信息流的聊天入口,她没有任何社交性,不提供单条声音的评论点赞,甚至不提供节目的播放数。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初衷。数据上看活跃度及用户体验
同样一档节目在荔枝FM的播放量,和其官方社区里的发帖动态
同样一档节目在蜻蜓的节目官方群的聊天动态
同样一档节目在喜马拉雅的收听量点赞数评论数及用户被关注量从图片的展示来看,除蜻蜓FM并不提供收听数的展示,喜马拉雅的单条收听量比荔枝高很多。而在荔枝FM上线不久社区发帖动态来看,用户沉淀并不十分成功,发帖量很少,晓松奇谈的官方社区最新发帖时间在5月,而上一条在3月,而蜻蜓的官方聊天群的互动就更为体验差,已沦为小广告的集中地。相对于播放量,喜马拉雅的单条声音评论占比也不是很高。但相较于其他两家,社交性的体验和量却有过无不及。本文为作者@趙不悔 原创投稿发布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短信快速登录
蜻蜓与喜马拉雅撕得最厉害的一天 两位创始人说了什么
摘要:蜻蜓FM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廷皓与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是在同一天接受了我的采访,那一天正是蜻蜓与喜马拉雅撕逼最疯狂的一天,我可能是最快最直接的访到了当事人。
蒋露露3个月前
朱作明3个月前
邓琼瑶3个月前
李文萍3个月前
舒芸芸3个月前
您对新版商界招商网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或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请在本页面反馈。 我们会每天关注并不断优化,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非常乐意收到您使用网站过程中的感受和意见
联系方式(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书经典片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