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共和国的我怀着满腔热情范读爱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查看: 9686|回复: 140
翻译版茶馆(文本版)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欢迎各位版友来喝茶!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李景端]翻译工作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人民日报》9月25日报道,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许明龙,呼吁要重视翻译工作,并列举当前翻译存在的问题是:稿费偏低,人才断层,奖惩缺失,译名杂乱。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对此一一作了答复,表示这些问题都在考虑和解决之中。看了这则报道,令人兴奋,多年来翻译工作被淡漠的局面,看来有望得到改善了。但兴奋之余又难免有种无奈的感慨,因为翻译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虽然已经“叫喊”好多年了,可是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在我看来,当前翻译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
  翻译品种过杂,翻译质量难保证。21世纪以来,我国年均出版的翻译书大约1.5万种,比九十年代增长一半还多。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本应优先多考虑,可是,从2005年全国出版社申报的翻译选题来看,自然科学类仅占13.65%,而人文社科类却占83%。后者比例明显偏大。在引进的社科生活类图书中,竟然有介绍外国行业潜规则,教你如何吹牛拍马,如何防止被妻子发现偷情这样的书,显然有些杂了。2004年季羡林先生在《光明日报》答复我的提问中曾说,翻译还是要讲“洋为中用”,你翻译的书再多,如果不是都有用的,这样的翻译大国不值得去追求。季老的话,值得深思。
  现在每年要翻译万把种外文书,国内又没有职业翻译家,哪里去找这么多有翻译资质的译者?实际上全要靠业余译者来应付。这种译量大、译者少的矛盾,加上有的人译德沦丧,导致了粗翻滥译,发包翻译,一人挂名多人拼译,编译代翻译等现象的出现。至于翻译抄袭剽窃,也是变换手法。上述的后果,就是劣质翻译的存在。
  出版社把关不严,质量监管机制待加强。中文书质量优劣,读者多少能有所识别,而翻译书,因读者无力或无从核对原文,其质量只能依赖出版者来把关。而如今许多出翻译书的出版社,有的根本没有相应外文编辑,有的是引进台湾现成的译本,有的为了抢先占有市场,都借口译者文责自负,对译稿只作技术性处理后就赶印出版。这样做,无异把出版者承担的质量把关职责放弃了,以致有的劣质译作被曝光批评,出版社连错在哪里还不知道。
  现在出版社对图书的政治倾向、民族关系、色情渲染、以及编校质量等,一般都较重视,而且也有一套监管的机制,有人在审在管。可对于翻译书稿,审哪些,怎样审,谁来审,劣质后果谁承担,也应有更明确细化的规定。出版主管部门以往也对翻译出版的资质做过一些规定或限制,但就整体翻译出版来讲,规章还应更完备,责任还应更明确。
  抄袭侵权时有发生,翻译市场亟待规范。现在有了电脑,把别人译本的文字变动更换一下十分容易,以致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增多。试想,有的非专业翻译出版社,年把时间一下子就能推出多语种的上百部世界文学名著“新译本”;有署名“李斯”者,竟能译出那么多语种的“诺贝尔文学奖文集”;还有被媒体称为“史上最牛译者”龙晴者,近几年平均一年能出版6部译著;直到今年又冒出署名“宋瑞芬”的人,一人翻译出版了《百年孤独》、《十日谈》、《茶花女》、《源氏物语》等十几种不同语种的外国文学名著。(据我所知,我国至今尚未买到《百年孤独》中文本的翻译出版权。)迄今仅有“李斯”因被起诉,部分认账了,而有的所谓译者还在忽悠人。
  翻译市场的不规范,主要表现是“劣胜优汰”。一些粗制滥造的译本,因为投工少,成本低,印制快,抢占市场先赚了钱。反之,仔细翻译的精品翻译书,因为上市晚,市场被人占领,投入多,产出少。说到翻译稿费和引进版的版税,正规经营的确实嫌低,但也有不正规来“野的”,特别是一些工作室,只要有望畅销,稿费和版税会哄抬到惊人的不靠谱。市场上翻译服务的报酬,也缺少标准。翻译转包、翻译“二道贩”,网上翻译的误导和侵权,等等,表明翻译市场亟待规范管理。
  对翻译作用认识不足,翻译工作缺乏统一领导。宣传上常讲翻译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对翻译作用的认识却远远不足。在高校,译作不算科研成果,翻译只是二级学科;许多翻译书封面没有译者署名;文艺界几乎所有门类都设有全国性的权威大奖,但翻译奖没有;世界许多国家都设有政府翻译奖,季羡林先生生前也曾三次公开呼吁设立此项奖,但至今未能实现。1991年起,新闻出版署曾委托中国版协主办过六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评奖,表彰过一批优秀的文学翻译书,可惜这个与翻译沾点边的奖,如今也被取消了。
  上述这些问题,多年未获解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翻译涉及教育、文化、出版、外事、科技等多个方面,而至今缺乏一个归口的部门实施有效率的统一领导。当前翻译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诸如建立翻译质量检查、监督机制,健全翻译及翻译出版资质的审核;编写结合翻译实践的实用教材,加强翻译人才包括翻译编辑的专业培养,加快建立职业翻译家队伍;尽快出台翻译奖惩新办法,推行劣质翻译问责制;大大加重对侵权的惩罚力度,加强对翻译版权及专有出版权的保护;以及规范翻译市场的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部门统筹规划与协调。可否也像“语委”、“汉办”那样,设一个受权统管翻译工作的机构,以加强对翻译工作的统一领导。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欢迎大家喝茶 今后将转载一些翻译类的相关学术文章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文章好,说得也很具体、切中要害。有希望,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翻译人才何时有?文/刘士聪,南开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近些年来,翻译问题引起关注,围绕翻译作品质量下降和翻译人才短缺不时有议论见诸报章。《人民日报》曾刊载余中先先生文章《翻译人才哪儿去了》,指出当前翻译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人才稀缺”、“青黄不接”,所谈意见中肯有据。翻译人才问题,就英语而论,说少也少,说多也多。 说多是说当前能做翻译的人很多。除长期从事翻译的译者之外,大专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学生都有人在做翻译,还有企事业单位的专职译者等。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好事。说翻译人才少是说翻译能力很强、水平很好、其译作在读者中影响很大的人比较来说还不够多。此外,与我们国家所需比较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读者,这么悠久的历史,需要译进译出的东西很多,能胜任这一任务的人数就显得少了。同时,在谈到如何吸引翻译人才时,余先生指出需要改革当前的职称评定机制,并提高稿费。他的意见是很对的。这两个方面的现行政策欠妥。目前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有片面性、盲目性,片面强调学术著作,忽略翻译教学及翻译实践。目前的翻译稿酬标准低,与译者付出的劳动实不相符。结果是,影响译者的积极性,一些有翻译资历和翻译潜力的人远离翻译;翻译质量有下滑趋势,失去了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但,尽管如此,仍有不少译者为各出版社承担着大量的翻译任务。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每年都出不少好书。笔者最近为天津人民出版社物色译者时,有五个译者承担了五本小说的翻译,让笔者感慨的是,他们在接受任务时没有一个人问起稿费给多少,当告知每千字60元时,他们表示这个可以不谈,并说请放心,一定把书译好。这也许和他们喜欢所承接的书籍有关,但也折射出一种精神:为了翻译自己所喜爱的书,什么钱不钱的。相信这样的译者各地都有,是这样一些人在维系着我们的翻译事业。除政策问题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翻译活动是艺术创作。翻译出来的作品有两个属性,首先是文学作品,本质上是艺术品,好的文学作品是提高人们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精神食粮。阅读文学作品,人们的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得到熏陶,这和国民文化素质和国家软实力息息相关。一个没有读书风气的民族前景堪忧。翻译作品的第二个属性是商品,译者译书,读者买书,中间经过出版社和经销商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译著的商品属性是市场产物。出版社发挥重要作用,它联系着译者、读者和经销商。好出版社通过自己好的经营宗旨,能把翻译作品的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因为翻译活动是艺术创作,翻译作品是艺术品,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很高。它要求译者具有涉及汉英两种文化的广泛知识,对汉英两种语言有很好的修养,有很好的审美感受。翻译过程中常常有理解问题,更有表达问题。理解问题常常被忽略,其实,准确、到位的理解常常因为译者语言文化知识不足而感到无能为力。表达更见语言功夫。不用说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和语言风格,一词一句往往让人为难。《天演论》译者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他是指一个概念的定名。可见翻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很多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以为查查字典,逐字逐句翻译起来就行,不是这样的。这里想说的是,参与翻译的人多是好事,如果能以对艺术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以慎之又慎的态度,以良好的专业素养来做翻译,那就更好。总之,政策问题是决策者的事情,对翻译的认识问题却涉及各个方面,涉及译者、读者和出版者,更涉及决策者。这些有碍翻译发展的问题,解决起来可能需要时间,10年,20年,也许再长一些?政策问题可以一句话就改变,但认识的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认识到问题症结之时,将是翻译人才到来之日。
阅读,学习。谢谢!&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翻译人才哪儿去了?(文/余中先)
有网友说:“大学本科时写论文,感觉所谓的论文没多少价值,还不如认真翻译一篇文章或搞创作”。我回答:“你说得很有道理。有了翻译才能做研究,这是外国文学专业的规律。好的翻译比研究论文更重要。”网友又说:“如今只能把翻译当爱好来做了。文学翻译不仅无法维持生计,而且不算科研成果。现在高校只讲科研,教学质量反居其次,教材无人编,翻译质量都得靠译者个人热情和毅力,不可悲吗?”引用这几段话,是因这里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翻译不受重视,我们当前很缺少翻译人才。国内翻译界(这里指的是笔译)目前“青黄不接”的状态是公认的。以文学翻译来说,除了翻译英语作品,好的译者往往很难找到。老译者一般都在翻译或重译经典作品;中年译者则忙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年纪轻的能胜任翻译的人,又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很难看得上稿费微薄的翻译工作。而另一方面,中国出版事业很兴旺,很多很好的外国作品买到版权后却找不到合适的译者。翻译人才稀缺 目前翻译人才缺乏,存在各种因素。有断档的。例如西班牙语翻译者。高校外语院系中,英语、法语、德语等专业的师资力量向来比较雄厚,东北地区的日语和俄语师资力量也很强大,但西班牙语就相对薄弱。除了西班牙语文学的翻译介绍,我们与西班牙语国家的外交、文化交流都需要翻译人才,于是西班牙语文学翻译人才的缺口就更加明显。由于师资、招生等原因,这种人才缺口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有隐藏的。“隐藏”是指有人才,但不能从事翻译工作。原因有很多,例如翻译稿费很低,无法调动译者积极性;又如大学和科研单位中,要根据科研成果来定级,而翻译不算成果,这就大大挫伤译者的积极性;再如一些出版社见重译名著很来钱,便以相对高的稿费力邀外语人才来做重译。结果,一方面某些名著有了十多个译本,让多家出版社“排排坐吃果果”地瓜分市场利润,而另一方面,亟须翻译的当代重要作品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译介。此外,由于国际通行的出版习惯,以及当下越来越短的出版周期,出版社留给笔译者的工作时间往往只有几个月,令一些译者根本不敢接任务。人才不接,人才不力,造成坊间劣质译文充斥。前几年出现的把Chiang Kai-Shek译为常凯申,而不是蒋介石,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些出版社很少花时间找人才,只是忙着花钱找枪手乱“攒”书。当然,这已经不是翻译界本身的问题了。如何吸引人才 要解决这些问题,是难,但未达到“难于上青天”的程度。首先,“翻译不算成果”的评定机制应该改革。学校评职称,首先得看参评者的教学,而不能只看论文。外语院系的教师,能拿出翻译的好作品,也应该算作评定职称的成果——能翻译出好作品的人,还会写不出好文章来吗?相反,只会写八股式论文的人,未必能做翻译。说实话,现行的成果评定机制本身就是需要改善的。比如,现行评定机制要求参评教授或研究员一级者得有专著。试想,全国那么多的教授、研究员,就算一人一本专著,得出版多少著作?真有那么多值得出版的著作吗?说到论文也是一样。要求博士生在一定级别的核心刊物上发文章——全国那么多博士,如果学习期间一人发一篇的话,所需要的篇幅是目前所有核心期刊总量的好几倍,于是,出现了版面费、多人合作(署名)等怪现象。如果其中的一部分论文和专著,变成可算做研究成果的翻译成果(当然,对这些翻译作品也需要评定委员会来做评定),那么,当前的青黄之间说不定可以接上了。其次,现在的翻译稿费实在偏低,以至于全中国几乎没有以作品翻译为生的职业翻译家,翻译只能是“业余”工作。举例来说,一个业余翻译家辛苦一年,译出一部30万字的作品,稿费只有约两万元,由于是一次性收入,还要扣除好几千元所得税。即便有职业翻译家,一年能译100万字的作品,收入也只有6万元(税前)。如果出版社让出一部分利润给译者,可望刺激一些现在不愿做作品翻译的人来从事笔译。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就公开宣称,除非出版社把稿费提高两倍,否则就不接翻译任务。目前国内已有翻译学等专业,但还太少。外语院系都有笔译课程,但分量不大。除了现有的专业和课程,似乎可以考虑让一些优秀的翻译家开办讲习班,传授翻译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中国走向强盛的过程,少不了翻译。优秀作品的翻译,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万里长城的一块砖。缺了砖,就得补;让那些能做“长城砖”却在做“琉璃瓦”的人,回来做长城砖,这是文明交流和传承的需要。
元宵晚,好文看。译坛旺,盼春天。&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苦译六十年,稿费知多少
施康强先生在《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一文中用具体例证说明翻译家月收入不足2,000元,从而提出翻译稿酬极低的结论。此文深得我心,不独在稿酬问题上,文中有关翻译甘苦的体验都说得极为真切。而青年译者李继宏先生则认为在现代生产工具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日译8,000字不成问题,月薪可达10,560元。(见10月29日《文汇读书周报》)于是我想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验,来谈一些看法。
我于1945年秋大学毕业后考入美国华纳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宣传部,翌年升任宣传部经理,即开始以麦黛玲笔名写了大量关于好莱坞影片、影星的评价报道文章,资料均取诸于英美电影杂志,这可以说是我从事翻译工作的滥觞。
我的第一个正规译作是电影剧本《左拉传》,1948年刊登在上海大公报大公园副刊,1984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951年华纳公司上海分公司解散,我工作无着,自恃有些外文基础,就开始搞起翻译来,从此走上了漫长的单干翻译道路,如果从1946年算起,至今已有整整六十个年头了。
这六十年,可以“文革”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我译书甚滥,小说、戏剧、教育,什么都译,抓在篮里就是菜,一共译了15本书,“文革”期间悉数被红卫兵抄走,以后只陆续找回几本。后阶段我改弦易辙,专攻经典社会科学著作,共计为商务印书馆译出了包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内的14本专著(商务编审方生称为我“商务译书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译者”),如《林肯选集》《杰斐逊选集》《政治中的人性》等等。70岁时,迷上了儿童文学,我白天译童书,晚上译古典,左右逢源,自得其乐。后阶段我一共译了32本书,800万字,加以前阶段15本,150万字,一共47本,950万字。另外我又为解放日报编译了 8个连载小说,50万字,加在一起,正好一千万字。
这一千万字,我一共拿到多少稿费呢?在前阶段,稿费一般是千字5-11元。(傅雷先生 20多元是特例,吾辈后生小子是想也不敢想的。)我1958年为作家出版社译《黑帮》,1962年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译《苏联教育学》,1964年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斯堪的纳维亚短篇小说集》,都是千字7元,倒是像群众出版社这种地方出版社,因为出惊险小说,印数庞大,稿费高达9元,而且一次可拿几个印数定额,像我1956年译的《海底英雄》,薄薄数十页,一次拿了一千多元,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了。
在后阶段,物价上涨,但稿费并没有跟进。如我1983年为商务译的《林肯选集》,稿费仍只有千字8元,以后20元、30元、40元、50元逐年上升,直到最近几年,21世纪出版社张秋林先生才率先给我开了千字60元,但距国家规定的最高千字80元仍有一段距离。我今年为商务译的《最高法院与宪法》倒是拿了千字80元,但那是因为我对拿再版稿费不抱希望,干脆卖断算了。艰深的社科著作和相对较容易的儿童书一个价,这也说明了我国稿酬制度的不合理。
这样,我前阶段的稿费收入大概不超过一万元(因为书和稿费清单都没了,只能毛估估),而后阶段则书和清单俱在,总计25万元。(这其中当然包含物价差异,我懒得算,也算不出。)25年25万元,一年一万元,一月八百元,正好是我家半天钟点工的月工资。天哪,“译书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译者,收入竟不及一位钟点工,这真是从何说起。
这样少的稿费,我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说穿了,我生活不完全依靠稿费,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个好妻子,她是电台知名播音员,工资较高,她一个人的收入足够全家开支,这样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译书,稿费则作为旅游和高消费品之用。有位青年朋友见我活得“潇洒”,表示希望也学我的样,做职业译者,我向他连连摇手,说除非你家底厚,银行有大笔存款,否则千万别走这条路。要知道,别的不说,仅仅从今年9月份起,我才托政策之福,以“高龄无保障老人”名义,生平第一次尝到了医保和养老金的甜头呢。所谓“职业”是自封的,其实是无业,“文革”时期就是管我叫“无业游民”,把我呼来喝去,牵着鼻子走的。
中国稿费低还是高,难道我的切身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有人说了,你的工作量太少了,你把工作量大大地提高,稿费不也就大大地多了吗?李继宏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把翻译速度一下子提高到日译8,000字(记住,这8000字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初稿,而是不折不扣的成品,可以马上拿出去换钱的),得出了月入 10560元的数字,从而证明稿费不是低了,而高了。他的这种“以量取胜”的策略,有点像给你一个月二万元的“高薪”,但是规定你必须每天做20小时的工作。这能行吗?再说,稿源也是有限的,一般译者不会有那么多约稿。任凭你电脑怎样飞快发展,翻译工作终究是要靠人脑来完成的,这样的超高速度,质量能保证吗?身体吃得消吗?琢磨推敲,涂抹删改(我服膺周克希先生的一句话:好译文是改出来的,改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这些翻译的必要条件和乐趣都没有了,有的只有一味求快,神经绷紧到了极点—这肯定是不能持久的。用超高的工作量来制造一个虚假的高稿酬现象不会改变中国翻译稿费低的现状,而只会使现状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我今年83岁了,6月份又患了脑梗,在行将告别我心爱的翻译工作之际,我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中国的翻译稿费提高得快一点儿,各位译家译得慢一点儿,精一点儿,大家悠着点儿。
好文章。翻译稿费提高得快一点儿,各位译家译得慢一点儿,翻译质量提升多一些!&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反身代词在汉译英中的妙用 张智中 与汉语相比,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作为代词的一种,反身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也明显高于其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例如: She has shown herself to be industrious and sociable in her association with her colleagues.她工作勤奋,善于与同事协调相处。 英文使用了四个人称代词,其相应的汉译却只使用了一个人称代词。反之,在不受英文原文影响的情况下,若把汉语译文作为原文,再译成英文,大概会是: She is industrious and on good terms with her colleagues. 那么,对比此一“译文”与原来的英文,可以见出:此译似不若原文更加地道。换言之,此译更像我们中国人写作或翻译的英语:虽然语法上无可挑剔,但却缺乏一些深层的韵味。在许多情况下,汉语中不存在人称代词之时,其相应的英译则必须添加人称代词,有时出于情韵的完美表达与再现,有时则是为了符合英语语言之语法或习惯。比较下列译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译一:A golden opportunity knocks but once.译二:An opportunity is not likely to repeat itself. 肉价太贵,他吃不起。译一:As the price of pork is too high, he can not afford it.译二:Pork has priced itself out of his dish. 显然,在上引两个例句中,译文二中反身代词的添加使用,使其韵味十足、耐品耐味。相比之下,译文一就逊色多了。根据观察,英语反身代词在汉译英中的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形:(一)英译与汉语对应或几乎对应。例如: 君子在世,最重要的是要克己复礼,济世利民。A gentleman living in the world should cultivate himself and practice propriety. He should help the people and do good to society. 圣人自珍,但不自我炫耀;圣人自爱,但不自我吹捧。The sage knows his own worth, but does not show off. He loves himself, but does not exalt himself.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Heaven is eternal and earth is everlasting because they do not exist for themselves. 你要是想为自己开脱,就把你的家产一一讲明。The only way to clear yourself is to list all your possessions and account for their sources.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The gentleman makes demands upon himself; the mean man makes demands upon others. 圣人无所保留。他帮助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充足;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丰富。The sage does not keep things to himself. The more he offers, the more he has. The more he gives away, the more he receives.反身代词himself, 译出了汉语“无所保留”的内在含义。 (二)英译中使用反身代词,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或使译文更加地道。例如: 你必须熟悉你的新任务。You must acquaint yourself with your new duties. 这名新生努力适应学校。The new student tried to orient himself to the school. 她为了减肥而忍饥挨饿。She’s starving herself to try to lose weight. 他向城里走去。He betook himself towards town. 老头在晒太阳。The old man is bathing himself in the sun. 她为自己能讲多种外国语而感到自豪。She prided herself on her ability to speak many foreign languages. 我将专攻地理学。I shall confine myself to the subject of geography. 如果你继续这样,你将一事无成。If you go on this way, you will make nothing of yourself. 他这么做很掉价。He is making himself cheap. 我已经小有成就。I have made something of myself. 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他的身份。名必须与它的实际内容相符合。A man’s behavior must correspond to what he identifies himself with. The substance must correspond to the name. 孔子受使命感的驱策,开展收集和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工作。Imbued with a sense of mission, Confucius took it upon himself to collect and save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我们家里穷,你要好好念书,才能立身扬名。We are poor. You need a good education to establish yourself. 此类译例,虽然多出于英文表达习惯的考虑,但常常也可以增进译文的韵味。例如: 他利用业余时间读书。若译为:He does some reading in his spare time.无可厚非,但若译为:He employs himself by reading after work.则韵味陡增。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5 编辑
(三)英译中添加使用反身代词,表示一种客观存在的情况。例如:
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中国面临着空前的外部挑战。
The country found itself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from the early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如果说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恩怨还是政见不同的君子之争,后来的党争则大多是小人之斗,其出发点也不再是国家利益了。
While the conflict between Wang Anshi and Sima Guang had been political, the ensuing fractional struggle was mostly personal. Neither side concerned itself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报应的时间和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却又总在情理之中。
The way the karmic law expresses itself is often beyond expectations but within the bounds of reason.
忽然,冰自己裂开,一对鲤鱼跳了出来。
Suddenly the ice broke of itself and a pair of carp leapt out.
暴风雨狂袭了一阵后停了。
The storm raved itself out.
以上译例中itself的使用,主要表示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情形。
这蛇盘绕在树枝上。
The snake wreathed itself round the branch.
在此译中,反身代词itself的使用,使得“盘绕”之“蛇”,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译文于是大有诗意。
(四)英译中添加使用反身代词,可强化或深化语义。例如:
别再沉湎于不合实际的幻想中了。
Don’t allow yourself to indulge in false hopes.
不要悲观失望。
Do not abandon yourself to despair.
煮熟新鲜的食品,尝过滋味,再进给父母,这只是养而已。
To present freshly cooked food after tasting it to one’s parents, the act limits itself to support.
你怎么会使你母亲如此伤心?
How could you bring yourself to cause your mother such sorrow?
父亲在野外忙,母亲在家里忙。
Father busied himself in the fields, Mother in the house.
相反,跟品德卑劣的人交往,就好像走进鱼市场。你在里面呆长久了,身上自然会有腥臭。
On the contrary, to expose yourself to bad company is like going to a fish market, you will get the stink if you hang in there long enough.
如果他们让彼此家庭的其他成员也牵扯进来,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译为:
If they allow their in-laws to get involved in their relationship, things will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译文可谓通顺流畅,但是,如果运用英语反身代词,可得如下译文:
If they involve their in-laws in their relationship, things are going to complicate themselves.
显然,使用反身代词之后,译文更加耐人寻味了。
(五)在英译中,有时反身代词与其它词搭配使用,表示某种意义。例如:
他们沉湎于饮酒。
They abandon themselves to drinking.
他气得暴跳如雷。
He was fairly beside himself with rage.
她痛不欲生。
She was beside herself with grief.
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I am beside myself with excitement.
她在场时,他就表现得很不自然。
He is never himself when she is present.
他今天感觉不舒服。
He is not himself today.
他一向我行我素。
He has always been a law unto himself.
我不喜欢这本书。
This book does not commend itself to me.
《圣经》有不同的阐释。
The Bible lends itself to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这音乐不适宜于跳舞。
The music doesn’t lend itself to dancing.
这条建议会受到欢迎吗?
Will the proposal commend itself to the public?
此类译文与原文在字面上似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内在的含义却是一致的。貌离神合之译,最见译者之功底。
(六)英译中添加使用反身代词,可极尽夸张之能事。例如:
休息片刻,他显得浑身是劲。
After a short rest, he was energy itself.
译文中用了itself之后,就把“他”和energy(劲)等同起来:他即能量,能量即他。极言精力之充沛。
她长得漂亮极了。
She is beauty itself.
译文将“她”与beauty(美)等同起来,极言其美。若译为:
She is extremely beautiful.
则逊色多了。
他通过咒骂来出气。
He vented his anger in curses.
译文无可挑剔,但若用反身代词译为:
His anger vented itself in curses.
“气”似乎是自己“出”来。于是,译文韵味十足。
总之,在英语中,反身代词的妙用,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反身代词可使译文地道,提高译文的质量。有了反身代词, 译文便有了耐品的味道。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我们实不应该忽略反身代词之美。
汉语有反身代词之时,英语直译即可;汉语没有反身代词之时,若在英译文中用之,常可带来比较理想的美学效果。举一首译诗结束此文。
[泰国]梦凌
那一颗晶莹露珠
欢愉跌下河里
潺潺的青春
[ Thailand] Meng Ling
In the early morning
The crystalline dewdrop
Is tired of loneliness
And it throws itself into the river
A rippling youth
And a poppling
(张智中 英译)
(原载《英语知识》2011年第11期)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6 编辑
1. This moment will nap, y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 studies also are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can 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Nobody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The time is passing.
时间在流逝。
13.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 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 person.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 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17:16 编辑
岁月不曾流逝的记忆——外交翻译生涯三十余年点滴谈& && && && && && && && && && && && && &过家鼎& &来源:中国译协网
我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了五十余年,其中有三十四年的时间是从事外事翻译工作,那就是从1952年到1958年在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当翻译;1958年到1962年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当翻译;1962年到1971年在外交部翻译室担任口笔译工作;1971年到1981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主管翻译工作;1981年到1986年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主管外交部的翻译业务和翻译培训。 回顾往事,我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体会是:作为一个外事翻译工作者,应该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奋斗和拼搏的动力。国家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干什么,那怕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和克服种种困难,乃至做出牺牲,也在所不惜。通过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努力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这是最大的光荣和激励自己的精神支柱。 1952年4月,我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调到北京参加“五一”外宾接待工作,到北京后不久,便荣幸地被选到板门店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在板门店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及随后的六年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旅生涯,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当时,同行去板门店的有十几个人,我们彼此互不相识,第一次见面。其中有年已半百的清华大学教授赵诏熊、北京大学教授钱学熙,解放初期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朱光亚副教授,还有一些讲师、助教,最年轻的就是刚出校门的我和冀朝铸等人。出发时,我们穿上新发的志愿军棉军装,只带了最简单的随身行李和衣物,从北京坐火车经沈阳到达安东(即丹东),一路畅通顺利。一过鸭绿江,眼前便似换了天地。那里是一片废墟,美国侵朝战争已将朝鲜北方的城镇夷为平地,地面上没有一座完好的房屋。我们从新义州出发,连人带铺盖一起坐上了敞篷军用大卡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进,一路还冒着美国飞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卡车开开停停,走了两天一夜终于到达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总部。一开始我们住在朝鲜老乡家里,办公室也设在朝鲜老百姓为我们腾出的房子里。周围炮声隆隆,美国飞机经常在我们头顶上盘旋,在远处扔下炸弹。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各种安全措施。晚间实行灯火管制,我们要拉上防空窗帘,在微弱的灯光或烛光下工作到深夜。有时,深夜敌机飞越我们上空,我们一听到空袭警报,就要抱着文件和公文包,跑到房后的防空洞里躲避一会儿,等警报过后再出来继续睡觉或工作。开始时,我们对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大适应,但过了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天热了,晚饭后,夕阳西下,我们三三两两散步来到山顶,席地坐下,看着远处炮战发出的火焰,我们意识到战争还在激烈进行,谈判尚需时日。 我在停战谈判代表团的工作主要是笔译、口译,特别是英文的记录,这里值得提一下我担任记录的坎坷经历。尽管在谈判中,朝文、中文、英文是同等有效的正式语文,但朝文、中文的记录毕竟主要是朝、中方面使用的,双方赖以查据和引用的主要是英文记录,因而英文记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然而,怎样整理英文记录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时,钢丝带的录音机已经问世,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然拥有一切最新式的设备,因此,美方要求在会议室里使用录音机。美方明知我们没有录音设备,于是建议由美方提供录音机把双方的发言录下来,英文记录全部由美方负责整理,并向我方提供。大家知道,在这场抗美援朝的斗争中,为了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我们寸步不让。双方发言都是带有高度原则性和政策性的,必须保证绝对的完整、准确。如果记录中出现差错或任意的篡改,何以为凭?因此,我们严正地拒绝了美方的建议,主张在会场内任何一方均不得使用录音设备,中、朝、英三种文字的记录由各方自行负责整理,每种文字同等有效。 英文速记对美方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对我方来说,没有专职的英文速记员,只能由英文翻译来兼作英文速记。一切必须从零开始,任务是艰巨的。我们感到很紧张。 为此,我们抓紧一切时间自学,先是看书,弄懂速记的原理,接着是模写速记符号。过了一个多星期,便开始作练习。速记这门课程,原理并不深奥,但要达到娴熟自如,则并非易事。上场时,我们只能采用部分速记符号,绝大部分要靠普通手记。一个人记不下来,只有用人海战术的办法,即4个人一起记,开会回来,互相校对、追忆。美方念稿的速度一般在每分钟120-130个字组,而我们的速度开始只能达到每分钟70-80个字组,差距较大。因此,每次会议开完,我们都由于脑子高度紧张而疲惫不堪。要改变当时那种疲惫应付的被动状况,只有加紧练习。即使在谈判陷入僵局的时期,我们也没有放松速记的练习。停战后,我继续留在板门店工作,负责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会议翻译和记录。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在板门店的6年多时间里,几乎从未停止过速记练习。熟能生巧,不间断的练习和实践使我的速记技术有了显著提高,最高时达到每分钟140个字组的水平。我还代表朝中方面同美方一起协助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整理英文记录。我方整理的记录,完整准确程度超过了美方。有时,美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我们引用美方自己发言的英文原文予以驳斥和揭露,使美方无法抵赖或否认。 1958年9月,金门打炮,中美大使级谈判在华沙举行,中美外交斗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华沙。我奉命从板门店直接调往华沙,参加中美大使级谈判的翻译工作。除了翻译以外,我的任务是把美方的发言原文逐字地记下来并译成中文,我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记录工作。依靠我在板门店所掌握的英文速记技术,我能把美方的发言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这些记录已成了国家永久性的档案,归入史册。70年代,在我领导人同基辛格的历次会晤中,我仍担任记录,把双方的发言,特别是基辛格的讲话,逐字记录下来,整理成档。尽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记录的任务大部分已由电脑来完成,但速记仍是一项有用的技术。 在我一生的翻译和外交生涯里,有一个人必须提及,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贯穿在我们对内对外的各项工作之中。无论哪行哪业的人都无不直接间接地体会到周总理对他们事业的关心和指导。我在出任大使和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之前,曾长期担任外事翻译工作。每当回忆起周总理对翻译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导,我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一九六二到一九七一年期间,我在外交部翻译室从事口笔译工作,虽然直接给总理当口译的次数并不多,但通过陪同周总理出访亚非十四国和接待国宾等外事活动,我有机会亲身聆听和体验到总理对外事翻译工作的一些具体指示和要求。尽管我接触到的只是一鳞半爪,但回想起来,却是终身受用不尽。 大家知道,周总理对外事人员的十六字要求是:“立场坚定,熟悉业务,掌握政策,严守纪律”。对于翻译,周总理一再强调,翻译一定要结合外交业务,了解政策,熟悉情况。他认为,翻译人员处在外事工作的第一线,最易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情况。同时翻译必须熟悉我方自己的政策意图,了解所谈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不仅了解一件事情的现状,而且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双方的不同立场和分歧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抓不住要害,划不清双方立场的界线,乃至造成政治上的失误。周总理十分强调扩大知识面。他常对翻译说,翻译不能只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一定要扩大各方面的知识。一九六二年某次接见外宾,我第一次尝试给总理当翻译,刚开始还算顺利,但当总理向外宾介绍赵朴初先生是一位“居士”时,我就翻不出来。于是总理专门解释了“居士”的含义,并嘱我回去研究应该如何翻译。(原来,“居士”是指僧人以外的,即在家而不出家的佛教信徒,应译成“layman Buddhist”。)事后,总理向有关的领导谈了对翻译人员的一点意见,指出翻译除提高语文水平外,一定要扩大知识面。有一段时期,总理在与外宾谈话中经常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经验教训。他常考问翻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何时开始的?“苏台德区”、“绥靖主义”、“闪电战”、“马其诺防线”等的外文是什么?为此,我们专门收编了有关二次世界大战的词汇!供翻译熟习牢记,并且还形成了习惯,除了背诵以外,还把有关的材料记成卡片带在身上,随时查阅。
周总理一方面对翻译要求十分严格,一方面平等地将翻译当作同志看待。在谈判间歇过程中,总理经常与翻译商讨对策,要求翻译出主意,当参谋,要求秘书和翻译进行研究,拟出各种措辞,供他参考采用。例如一九七一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对基辛格所提出的后被列入上海公报的那句名言“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总理曾在午夜与翻译和秘书等一起进行探讨,究其内涵,酌其利弊。因此,在总理面前,翻译人员普遍都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工作起来会自觉地产生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总之,给周总理当翻译是莫大的光荣。尽管在他身边工作有时十分劳累和紧张,但总理那种夜以继日,不知疲劳的忘我精神,使我们感到渺小而惭愧,总觉得自己应该再努力一些,再刻苦一点。同时,总理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又使我们永不敢自满,任何时候都需要孜孜不倦地去学习,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这里,我还想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外事翻译经验,谈一谈外事翻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和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外事翻译人员既是我们国家的外交人员,也是政府代表之一。同时,翻译还是传达我方立场和主张的载体。因此,外事翻译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拥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责任心,在翻译中注意政治。 例如,台湾事务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在翻译中涉及台湾的用语必须十分慎重,必须严格掌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注意避免可能产生“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任何用语。“台湾问题”应译为“Taiwan question”,不宜译为“Taiwan issue”。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作为一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而“Issue” 这一词的意思是几方均有争议的事情,“ a matter that is in d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 。 因此,台湾“问题”应译为Taiwan “question”, 而不能用“issue”。试看 “question” 与“issue” 这两个词的不同用法:“ The Taiwan question is made an issue by those who want to interfere in&&China’s internal affairs”。相应的,把中国大陆译为“mainland China”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会造成“两个中国”的含义,即除了“mainland China”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什么 “China”。 应译为“China’s mainland” 或“the mainland of China ”。 联合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之间的政府组织,既是政治论坛,又是决策机构。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对所有国家都具有约束力,各国必须执行。各国代表的发言都是代表政府的,联合国不是一个发表个人意见的自由论坛。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政治含义(political connotation ),不可掉以轻心。 例如,安理会有关中东问题的242号决议中,对“领土”一词的用法就是一个联合国乃至国际政治舞台上长期争论不休的悬案。这个决议的关键部分,英文是“Withdrawal of Israel armed force from territories occupied in the recent conflict.” 法文是 “Retrait des forces armees israeliennes des territoires occupes lors du recent conflit.” 英文中,“领土”一词用的是没有定冠词的“territories”;法文中,“领土”一词之前用了定冠词:“des territoires”。以色列、美国等倾向于英文本,因为英文本中的“territories”只是一般多数,可解释为撤出一部分领土而不是全部领土。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则倾向于法文本,因为法文本中的“des territoires”意味着以色列必须从其所占的全部领土撤出。 又如:在七十年代的安理会上,我方表示,“我们反对的是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而不是反对犹太民族”。“犹太民族”最初被译成“Jewish nation”。当时,我们是不承认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Nation”一词的含义引起了一定的误解。中国代表在安理会上发言后,美国代表团人员立即来找我,询问中国政府不承认以色列的政策是否有了改变?这就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后来我们就把“犹太民族”改译为 “Jewish people”,以免引起政治上的误解。 翻译是“万金油”(Jack of all trades),即什么都要懂一点,随时能担任各种问题的翻译。然而,术业有专攻,工作上应有分工,每个翻译应有一、两项专业( master of something, 而不是master of none)。作为外事翻译,必须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法律、宗教、民族、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紧跟与自己有关的事态发展,随时熟悉和掌握有关的知识和词汇,即“临时抱佛脚”。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扩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概念与词汇应运而生,成为时尚的用语(trendy words)。我们必须努力掌握。举一些例子: Paradigm shift 转轨,体制转变,转型Civil society民间社会,社会团体,公民社会Synergy合力,协同一致,增效。Create synergy or synergism (working together by two or more)。Stakeholder利益相关者Outsourcing 外包=obtain goods or services by contract from an outside suppliersLeapfrogging跳跃式发展Digital divide数码鸿沟Outreach对外联系Shepherd牵头人(指一个项目或一项课题)Material breach(of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实质性的违反(或破坏),等等。 从1986年开始,我脱离了翻译工作,出任驻外大使,至1997年回国从事非政府组织的经济外交工作。我在从事翻译工作期间所积累的语文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对我国对外政策的体会和了解,直接聆听我国家领导人的教导并受到他们高贵品质的熏陶,这一切帮助和推动我完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所担负的外事工作。 学到老,到不了。当前,我虽已年过古稀,但仍然感到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有生之年再为国家和社会作些微薄的贡献。& &
& &&&过家鼎 男,1931年6月21日生于中国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资深翻译家、外交部英文专家,曾先后担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马耳他大使、中国驻葡萄牙大使、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大使)、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PECC)常务副会长等职务。&&主要著作:& & [size=+0]主编《汉英时事外交词典》&&&&译著(英译中)《长征一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著)、《巴顿将军》、《基辛格回忆录》、《王炳南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中译英)等。ascii-font-family: A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主与发展专家小组会议。&&
咖啡的说法
经常喝咖啡的筒子们,来看看各种咖啡的说法乃都会吗?黑咖啡black coffee淡味咖啡mild coffee牛奶咖啡whitened coffee速溶咖啡instant coffee陈咖啡stale coffee优质咖啡sound coffee无咖啡因的咖啡decaf coffee普通咖啡regular coffee生咖啡green coffee烤制咖啡roasted coffee我们都知道coffee、soda、cola还有tea一样属于soft drink(不含酒精的饮料)。如果在餐厅吃饭,咖啡通常是在餐后才喝的,为避免过早端出来而冷掉,waiter通常会问:Do you want your coffee now or later? 您是现在就要咖啡呢,还是等一下?如果现在就要,就可以说:Now please! 现在。另外由于口味不同,有人喜欢浓咖啡,有人喜欢淡咖啡。喜欢浓咖啡的人就可以说:Please make it strong. 请泡浓一点。喜欢淡的则会说:Please make it weak. 请泡淡一点。通知服务生上咖啡:Waiter, may I have my coffee now? 服务生,现在可以给我上咖啡吗?如果咖啡喝光了,想续添的话可以说说:May I have another cup, please? 可以再给我一杯吗?有时候服务生会注意到客人的杯子快空了,一般情况下他会走上前去问:Would you like a ? 再给您添一杯好吗?那么上边说了有soft drink(不含酒精的饮料),如果是含酒精的饮料怎么说呢?那就是strong drink,在点的时候要注意酒类有不同的瓶装,很多客人都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听清楚服务生的说明:We sell mini, quarter and half bottles, sir. Which would you prefer? 我们有迷你瓶,四分之一和半瓶装,您要哪一种?之后他还可能问你:How many glasses will you need, sir? 需要几个杯子?只有把这一切都弄明白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听懂新闻英语的十大方法
(一)尽量先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了解新闻内容
刚到ICRT 国内新闻中心上班的外籍记者,虽然多半中文程度并不差,但是有时候&新闻中文&并不强,在翻译或阅读一些中文的新闻稿时,虽然可以查单字,但要完全了解整体的意思,往往有些困难。发生这样的状况,我会建议他们先去看英文报纸的同样一则新闻,透过自己的母语,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再回来看中文稿时,本来以为很复杂的内容,就变得简单多了。
同样的,在进行当天的英文新闻学习前,先从中文的媒体了解当天主要的国际或国内新闻内容,在听英文新闻时,就容易多了。当然,这是在学习期间,过了入门的阶段,就不需要了。
(二)掌握各类新闻英语的有限单字
世界之广,事件之多,大部分的人一定认为,要掌握新闻英语的相关单字,恐怕好几千个,要背完一整本的新闻字库,才有办法听懂。这个想法似乎很合逻辑,但是其实有个极大的错误,从政治新闻到娱乐新闻,当然很可能有几千个单字,但是相关的单字每几个月,甚至每几年才出现一次,就是所谓的rarely used vocabulary(罕见单字),例如:multilateral currency realignment(跨国货币调整)或planned obsolescence(计划的陈废),如果连这些也要背,那可真是不得了。
幸好,每天新闻会遇到的单字,八成五以上,都是我们称为的commonly used vocabulary (常用单字)。换言之,只要你能掌握这五、六百个重复出现的单字(也就是本书所介绍的字汇),就可以听懂八成五以上的新闻。其它一些较专门的财经或科学等新闻字汇,等主要的单字会了之后,再慢慢的增加难度。
(三)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不要去想它,继续听下去
你一定有个经验,在听英语新闻或英语节目时,遇到一个你不会的字或没听清楚的段落,就开始想它的意思,往往造成接下来的内容全都没听清楚。所谓&一心不能二用&,绝不可以在听的同时,边想前一句的意思,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遇到不太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思考,专心听下去。
某个段落没听懂,可能的原因有几个,也许有个没学过的单字,或有较特殊的句型,也许主播播报的速度一时加快,甚至自己分心没听好。无论原因是什幺,不管它就继续听下去,还是有可能将主要内容听懂,因为九成的时候,漏掉一点,不会是关键到让你无法连接下面的意思,但是如果思惟卡在前一句,肯定全军覆没。
但如果另外那一成确实是关键呢?要是有空,可以上网找相关内容的新闻,了解一下是否有关键单字或内容较不熟悉,如果是重要新闻,一般来讲不会报一次就不报了,可以收听当天其它整点新闻的播报,也许还可以听到同样的新闻,也许听第二次就完全了解了!
(四)不要太在乎特殊难懂的人名及地名
2000 年初夏,裴济发生政变,没多久就宣布戒严令,军方的领导人,头衔连姓名叫&Fiji military commander Commodore Frank Bainimarama&,每次我播报新闻,念到这里时,都差点要吃螺丝。想一想,连我都要花时间先练习这些较难念的名字,而听众听我播报,三秒就过去了,难怪有人对这些外国人名及地名叫苦连天。
遇到这样的状况时,该怎幺办呢?别理它吧!说实话,我自己听 BBC 或 CNN 的新闻,也常常听到不太熟悉的人名或地名,如某国家的人,也许我没听过,很可能听完新闻你再问我,我也答不出来他的名字,但是多半时候对了解新闻内容并不影响,我只要知道他是某国的国会领导人就够了。再如俄罗斯南部某个难念的小城镇发生什幺事,清楚它他是俄罗斯南部的小城镇,足够我了解新闻内容。你也可以试试这种方法,不要为复杂的名称所困扰。当然,重要的新闻人物及地名还是得熟悉一下。
(五)以正确的播报速度来学习
我刚来台湾时,常常有人找我为一些英文教材配音。进录音室时,我坐在麦克风前,拿了稿子开始念,没念几句,负责人请我是否可以念慢些,于是我从头开始,放慢了速度,念了几句,他又问我可不可以再慢些。等到教材出版后,我听了卡带,自认为不但听起来怪怪的,对学会也没有帮助,因为人正常说话根本不是这样的。
经常有本地朋友抱怨,我在ICRT 播报新闻的速度,快得让他们听不太懂,我只能说,这是播报新闻正常的速度,即使 ICRT 播的慢些,等到你要听BBC或CNN ,还是会听不懂。那该怎幺办呢?我来台湾时,基本的中文会话不成问题,时间久了,报纸也能读看,但是打开中广或三台的新闻,还是觉得&雾煞煞&,于是我将中文新闻录音下来,重复的听,如果不会的单字,请朋友帮忙听一下,听到上百遍,直到完全听懂为止。因为我自己这样的练习,现在听中文新闻,一个字都不会漏掉。
(六)尽快锁定大略的新闻内容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听英语新闻时,主播经常会在报某条新闻前,来句类似And now in sports...(现在进入体育新闻),或Turning to the Middle East ...(转向中东地区......)或In U.S. election race news...(有关美国选举新闻......)等,没有一定格式或说法,这样短短的一句,就是要让不同类型新闻的转变自然些。
播报某条新闻前,来个这样的&自我介绍&,对学习新闻英语是很有帮助的。怎幺说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到目前为止,我听得懂的台语还是有限,如果随便跟我说几句,我很可能听不懂,但是若有人先让我知道他准备跟我聊的话题,接下来对我就容易的多了。这个情形跟新闻前给你一个小提示一样,知道即将要接收哪一类的讯息,可以先准备一下自己的思惟。
当然,不是每条新闻前都会给你这样的提示,要是没有,自己也得赶快锁定内容及方向,如果看电视新闻的话,可以试着从画面了解是哪一类的新闻;若是广播的话,也应该从第一句就可以判断。
(七)经常听,经常练习
或许你会认为这幺简单的道理不用说也知道,但是你会发现,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重要的。
我记得刚来台湾不久,中文尚未十分流利,只要回美国几个星期,回台湾之后,讲起中文来,舌头便不听使唤,结结巴巴的。后来,我与美国史丹福大学的一个东方语言学教授聊起来,他说,其实只要每天花点时间接触它,就可以完全避免这样的状况。
(八)虽然要&听&新闻,正确的&说&也很重要
本书的目的,是让你打好收听新闻英语的基础,做个一流的&听众&,但听力再怎幺好的中国人,不会自己想做英语主播,所以为什幺要管发音呢?其实,这个道理是很简单,如果自己对某一个新闻单字的发音不对,很可能会听不懂,例如唱片或记录叫record,录音也叫record,但是前者念﹝re'cord﹞,后者念﹝'record﹞,如果认为这个字只有一个发音,很可能就会弄混。
有时候也很容易将两个不同单字的发音弄混,例如:Philadelphia battered Chicago, winning 14 to 1.(费城击败芝加哥,以 14 比 1 赢球。)如果这句的battered听成batted,虽然发音接近,但意思就不对了。
如果花一点时间确定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对听懂新闻英语也会有帮助。
(九)了解学习新闻英语的过程及进步的速度
学习任何东西,尤其是语言,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到了某个阶段,学习的速度会自然而然的加快。学习新闻英语的起步阶段,也许经常觉得听不懂,但是继续努力,不知不觉会发现,费的精神较少,但听得懂的部分变多了。
为何了解这个过程是诀窍之一呢?因为很多人还不到&半途&就以为自己学不会,但是其实只要有恒心,绝对可以有令人非常满意的成果。
(十)对自己有信心
一定有人说,讲这个谁都知道,但不少人对自己却是没有信心或信心缺乏,而对自己学习的进度及成果大打折扣。英文有句话:We are our own worst enemy.(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虽然学新闻英语一点都不难,但如果心里想:&我一定学不会&。还没有开始奋战,已经被自己打败了,要突破自己设下的心里障碍,比实际学习的障碍还更困难。也要对自己有信心,英文有另外一句话,就是What the mind can conceive, it can achieve.
如何做个好翻译:美国名校给你十条建议
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生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是美国翻译及传译专业No.1的学校,以下十条便是蒙特雷校方给翻译专业新生的建议。有志于走上翻译道路的同学们,来看看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译员吧。
  1. Read extensively, especially in your non-native language(s).
  1.多读书,尤其要读外语作品。
  Read high quality newspapers (e.g. the New York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EVERY DAY for at least a year.
  每天读高质量的报纸(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坚持至少一年。
  Read high quality news magazines (e.g. the Economist), cover to cover.
  读高质量的杂志(如《经济学家》等),从封面到封底,每一页都要读。
  Read your favorite topics in your non-native language(s).
  阅读关于你感兴趣的主题的外语作品。
  Read other well-written material that will help broaden your general knowledge.
  阅读其他高质量的,有助于拓宽视野的材料。
  2. Watch the TV news and listen to radio news and podcasts on current events in all workinglanguages.
  2.多关注电视和广播里的各语种时事报导。
  Don't just li analyze them.
  不要只把新闻当故事听,要分析新闻。
  Keep abreast of current events and issues.
  与时俱进,跟上时事的步伐。
  Record news programs and interviews so you can listen to them later.
  把新闻节目和采访录下来,以便回顾。
  3. Strengthen your general knowledge of economics, history, the law,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in that order).
  3.加强你在经济、历史、法律、国际政治和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Take college-level courses, review high school texts, etc.
  可以通过学习大学课程或复习高中课本来达到这一点。
  Strengthen your knowledge in a specialized field (preferably in a technical field, such as computers).
  加强你在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最好是某个技术领域,如计算机等)。
  4. Live in a country where your non-native language is spoken.
  4.在通用语言是你所学外语的国家住上一段时间。
  A stay of at least six months to a year is recommended.
  推荐至少住上半年到一年。
  Live with and/or frequently interact with native speakers of your non-native language.
  和以你所学外语为母语的人住在一起或保持互动。
  Take content-related courses (e.g. macro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in your non-native language (not just pure language courses).
  参加一些外语教授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政治科学等,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课程)。
  Work in a setting that requires high level use of your non-native language.
  在对你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环境里工作。
  5. Fine-tune your writing and research skills.
  5.提升你的写作和研究技能。
  Take challenging composition courses (not just creative writing courses, but classes in journalism, technical writing, etc.) so you can “speak” journalese, UNese, legalese, etc.
  参加有挑战性的写作课程(不仅仅是创意写作课,而是新闻写作、科技文章写作之类的课程),如此你方能熟悉“新闻体”、“联合国体”、“法律体”等等写作风格。
  Copy (by hand) sections of textbooks and periodicals in your non-native language(s).
  抄写外语课本和期刊段落。
  Make a note of unfamiliar or troublesome grammatical points and work towards mastering them.
  把不常用或者易出错的语法点一一记下来,努力掌握它们。
  Practice proofreading.
  多做改错练习。
  6. Improve your public speaking skills.
  6.提升你的公共演讲技能。
  Take rigorous speech courses.
  参加严格的演讲课程。
  Practice writing and making presentations in front of other people in both your native and foreign language(s). (Have native speakers of your non-native language edit your speeches.)
  多练习写讲稿和在其他人面前做演讲,既要用母语练也要用外语练。(最好让以你所学外语为母语的人来修改你的讲稿。)
  7. Hone your analytical skills.
  7.磨练你的分析技能。
  Practice listening to speeches and orally summarizing the main points.
  练习口头总结出听到的演讲的中心思想。
  Practice writing summaries of news articles.
  练习写新闻报道的摘要。
  Practice deciphering difficult texts (e.g. philosophy, law, etc.).
  练习阐释难懂的文章(如哲学文章、法律文章等)。
  Practice explaining complicated concepts understandably.
  练习把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
  Identify resources for background research (e.g. library, Internet, etc.).
  为背景研究储备资源(包括图书馆、网络等等)。
  8. Become computer savvy.
  8.通晓电脑。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navigation and file management under current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s.
  熟悉如何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导航和管理文件。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s Windows offers for multilingual processing, such as language-specific keyboard layouts, regional settings for units of measurement.
  了解Windows系统多语种进程的特点,比如特定语言的键盘布局,地区性设置的方法等等。
  Learn to use advanced functions of Word, Excel, and other Microsoft Office applications in both your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s.
  熟悉Word,Excel和其他办公软件的母语版本以及外语版本。
  Become an expert in search engines and online research by using these tools on a daily basis.
  通过日常的频繁使用,熟悉搜索引擎和网络资源搜索。
  9. Learn how to take care of yourself.
  9.学会照顾自己。
  Eat sensibly, exercise regularly, and get sufficient sleep. These are all habits required of a good translator/interpreter.
  合理饮食,经常锻炼,睡眠充足。这是成为优秀的译员所必需的习惯。
  10. Be prepar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10.活到老,学到老。
  Be patient. Bringing your language skills and analytical skills up to the level required of a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or interpreter is not a task tha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a few short years. Only with a lot of       sustained hard work can anyone truly succeed in these challenging and exciting fields.
  要有耐心。将自己的语言和分析能力提升到职业译员所需要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刺激的领域取得成功。
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来源: 《深圳晚报》
11月26日,法语翻译家金龙格凭所译的《青春咖啡馆》,摘得第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他曾是漓江出版社的副总编。如今,金龙格的身份是高校教师,低调翻译。做了二十几年翻译的他,谈及今日翻译现状,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分悲观,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坚守”是被他提及最多的字眼。在一个翻译质量普遍受人质疑的今天,设立这样一个翻译的专业奖项,意义何在?金龙格认为,法国驻华使馆出资设立傅雷翻译奖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首先它以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先生的名字命名,体现了对这位老翻译家的敬重,也是对翻译者从事默默无闻事业的尊重。在翻译质量饱受质疑的今天,“罚劣”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操作起来太复杂,但“奖优”做起来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获奖者兢兢业业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对后面的译者也许是很好的示范作用。 金龙格说,在今天,作为一个译者,最重要的品质是要像翻译前辈傅雷先生一样,坚持一种认真的翻译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自己的翻译理想。而最大的困难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译者没有一份稳定的职业的话,靠翻译稿酬难以为生,主要精力要放在本职工作上,两者都要兼顾的话就会非常非常辛苦。对话金龙格:翻译作品该是个“什么东西”深圳晚报:如今,出版界对国外作品引进时普遍存在“速度偏快”的现象。比如今年的《乔布斯传》,为了追求同步上市,海选了多个译者合译,译文饱受诟病;这只是一个例子。读者担心自己看到的外国名作,一进来就面目全非。 金龙格:我在出版社做过18年外国文学编辑,深知做外国文学的不容易,特别是出版行业从“事业”变成“产业”之后,出版社要生存,编辑要养家糊口,这些费用都要从图书的利润中产生,所以我很理解出版社的“逐利”行为,当然我也希望有理想的出版社赚到钱后也能拿出一部分来做文化事业。这是一个跃进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求快,翻译出版也不例外,但如果译者认真一些,再认真一些,能不能做到又快又好呢?今年傅雷翻译奖社科类图书奖励的就是三位译者合译的作品,这说明合译也可以出精品呀。据傅雷翻译奖评委会主席董强先生介绍,近年来法语翻译界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至少从该奖今年接收的五十多部参评作品来看,质量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有多么不堪。 深圳晚报:现在译界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否列举当下译界的几大非正常现象?产生的“症结”又是什么? 金龙格:我觉得最大的是翻译作品的“归宿”问题没有解决,一个译者辛辛苦苦地翻译出一部作品,这作品算什么东西呢?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单位,翻译作品不算科研成果,评职称也没有用,所以大家都忙着写论文报项目,为什么翻译作品就不能算作一个科研项目呢?难道对它投入的精力真的就比做一个项目要少?它真的就没有那些所谓的项目有价值吗?如果我们把翻译作品算作科研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助,现在翻译当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要说不正常现象,我觉得有:1.优秀译者尤其是学术作品译者特别难觅;2.很多优秀的资深翻译家过了一定年纪就不再从事翻译了;3.立志从事文学翻译的青年人越来越少;4.文学翻译稿酬十多年未见提高。这实际上说的是对翻译重不重视的问题。 深圳晚报:翻译作品引进“偏快”的速度下,如何寻求一个“监督机制”? 金龙格:其实,设立翻译奖就是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粗制滥造的译作,谁敢拿出来“丢人现眼”呢?我觉得国内各个语种大大小小的翻译奖都应该行动起来,特别是翻译奖里的大哥大——鲁迅文学奖中的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别老是“空缺”啊,每年出版那么多外国文学,真的就评不出一部好的翻译作品?问题到底出在千里马身上还是伯乐身上?
脍炙人口的译作 为何少了——访中国版协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秘书长李景端来源:《光明日报》
“招聘英译中作者,要求英语专业,本科大三以上即可。”类似的广告,时下里在一些高校校内网站上时常出现。“这批国外经典作品,我们找了一批外语学院的学生来翻译,花费很少。”一位图书出版人这样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的翻译作品多了,但脍炙人口的佳译的确少了。就此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版协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秘书长、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李景端。好的译作需要千锤百炼记者:当年,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牛虻》等外国名著被译成中文时,脍炙人口。现在每年出版的翻译书达上万种却佳作不多。李景端:现在好的译作还是有的,有些名著的更新译本比多年前的旧译,确有明显进步。但总体看,受人称道的佳译的确少见。与以往相比,首先,现在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太少了,缺乏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即使出现什么佳译名句,往往也被人漠视了。再有,现在懂外文的人多了,而翻译又没有统一标准,对译作的不同诠释与争议也多了,于是要让人们对某个译本的优劣取得共识似乎也更难了。不过,这些当然只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翻译态度不严谨和翻译机制存在缺陷。不少人是为评职称或赚外快搞翻译,还有人不懂瞎猜、偷工减料、随意删节甚至多人凑译等。记者:冰心曾说,她只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翻译之前要把外文先读几遍,弄懂、熟悉之后才动手翻译。以往老一辈翻译家的工作风貌如何在新一代翻译者身上传承?李景端:要像老一辈翻译家那样,把从事翻译当作一种热爱的事业。杨绛为了能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特意自学西班牙文,历经22年,终于出版了我国笫一部据西文译出的《堂吉诃德》。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剧本》,为使人物对话读来琅琅上口,特意到剧院去听演员对白,以此作为自己修饰译文的参考。他坦言:“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暖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支撑他们这样做的,只能是对翻译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译德的自觉恪守。要传承老翻译家的译德,有必要大力提高翻译家的社会地位,纠正各种歧视翻译的做法(如翻译成果不算科研,翻译稿费要低于原创等),要广泛宣传老翻译家的事迹,营造尊重与支持翻译的社会氛围。 翻译行业需要“集团军”记者:现在有些书,名字听起来不错,题材也不错,但译者生搬硬译,谈不上“信、达、雅”。这种状况如何改进?李景端:出版社是翻译作品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建立翻译出版的资格准入制。严格出版社对翻译质量的审定制度,加强对翻译编辑的培训和管理,强化出版社对承担翻译质量的责任制,译稿必须经过校订,必须保证社外校订者的合格资质,并在版权页加署校订者姓名。对多次粗制滥造、翻译侵权、翻译造假的出版社,应取消其翻译书的出版资格。翻译无统一标准是客观现实,但绝不能成为劣质翻译存在的借口。翻译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对不同的翻译,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人们通常都强调译文要对应、等值、准确,这没错。但我认为,这些只是针对像法律文书、外交文件、商业合同等这一类文字翻译的要求。文学翻译,应该有比文字翻译更广泛的尺度。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客观世界又企图表达主观意愿综合思维的反映。引进外国文学作品,是为了了解外国作家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体会他观察人生及社会所表现的艺术手法。据此要求,除考察文字转换外,还需要审视与文字相连的语境、伏笔和前后呼应,读出作家在文字以外的文化含义。我以为,评判翻译作品,第一位的当然要看导向,审其内容及倾向;其次看译文的总体把握,包括对主题的诠释,作者风格的理解,明显错漏的多寡,行文表达的能力等。倘若前两项都较好,译笔是认真的,那么,这类翻译即使出现几处误判或少量不当,都不宜过于苛求。尤其是评判文学翻译,为尊重译者不同诠释,只要不离谱瞎造,都应允许各行其道。记者:如何培养和建立翻译家队伍?李景端:要把培养和建立翻译家队伍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规划。要较大提高翻译报酬,鼓励成立翻译家事务所,发展翻译中介和翻译经纪人,建立有公信力的翻译质量鉴定机构,受理翻译打假的质量鉴别,扶持非广告式的翻译评论。同时,我建议设立国家翻译奖,并更广泛地开展翻译的奖优惩劣。
人文翻译事业的式微之境和振兴之路来源: 中国艺术报
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融又不断催生着新的文化形态,从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总体进步。而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文化的交流亦是其不断完善自身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正如郭廷以先生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所称:“任何民族的命运,胥决之于其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力,亦即决之于文化。文化的形成有发之于一己者,有得之于人者,后者的重要性尤大于前者。集思方可广益,有容乃能致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跨文化交流为特质的翻译活动,人类就无从走到今天这样一种各种文明蓬勃发展和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局面。季羡林先生曾形象地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历史如此,近代的西学翻译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清晰可辨,无论请来的是“德先生”还是“赛先生”,都对中国走出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富强的复兴之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国富论》《法意》,蔡元培、李大钊、张东荪、贺麟等翻译的杜威、罗素、柏拉图、弗洛伊德、亚里斯多德、马克思西方哲学,朱光潜、潘光旦、冯承钧等译介的西方美学、心理学和欧美汉学等领域的众多经典作品惠泽中国学术,于中国学术之进步,民智之开启厥功甚伟。人文翻译吸收异域的文化精华,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与世界的沟通起了巨大作用。 一、人文翻译事业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危机从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全国从事翻译的总数达到五六十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翻译、拥有翻译职称的专职人员亦有约6万(高校教师尚不在此列)之多。就翻译图书出版来说,也是盛况空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出版翻译作品2.85万种;1996年至2006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达到了12.75万种。从上述数字看,我们翻译文化产业一派繁荣,然而与之相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当前的人文翻译事业却面临极大困局,已经有学者将我国人文翻译领域的惨淡景象称为“即将坍塌的翻译界”。一是人文翻译人才匮乏虽然当前我国整个翻译行业从业人数在逐年上升,但在庞大的翻译从业者中,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人文翻译高端人才稀缺,人才断代的情况更是严重。上海文学翻译界的情况就是一个这样的缩影。上海曾是文学翻译的重要阵地,云集了既是杰出的作家又是卓越翻译家的鲁讯、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坛巨匠。建国后,上海译坛亦拥有像傅雷、草婴、满涛、叶水夫、方平、包文棣、孙大雨、朱雯、孙家晋等一批名家。但在这些人身后又有谁呢?目前,上海翻译家协会500多名会员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60岁以上的老龄会员已占会员总数的70%,50岁左右的占20%,30岁以下的占2%都不到。而且那些文艺翻译硕果累累的翻译家都在这60岁以上的70%里。从全国范围来看,情况亦不容乐观。个别领域后继乏人的现象已非常突出,如民间歌曲的翻译,20年来只有上海现年75岁的薛范先生一人还在从事。“黄昏之笔”谁来接,成为业内人士的普遍担忧。二是人文翻译精品力作减少根据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CIP数据中心的数据统计,近年来全国人文类翻译图书(包括文学类、艺术类和社科类)总数都可达数千种。然而,与人文翻译出版数量剧增不相匹配的是优秀翻译作品没有同步增长。新译作品大多是出自学徒辈年轻人之手的“快餐性”作品,已很难出现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杨绛译的《唐吉诃德》、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等既能再现原文精神,又能整合中文特色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人文译作的这种窘困从近年来翻译作品的评奖情况也可见一斑。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空缺已经引发社会热议,有奖无人领,成了人文翻译说不出的痛。三是缺少规划性和系统性,重复出版和“偏食症”并发我国翻译出版人文学科的出版社很多,既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大百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等这样的传统老社,也有如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大量高校出版社,而新近涌现的其他中小型出版社更是数不胜数。多家出版社竞争出版,有利于繁荣市场,但是也带来了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选题重复比较严重。比如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在市面上有26个不同版本。如果说后出版的是在对先前版本出版的深入阅读和研究后,在认识上有所提高或变化,需要对先前版本加以修正,以弥补先前版本的不足或者从不同的理解视角加以诠释而推出的,自然是值得倡导的。但如今许多重复翻译不仅没有提高先前版本的质量,修正先前版本的问题,反而在质量上有所下降。如此之多的重复翻译不但造成翻译资源的浪费,其中有些劣质的译本甚至是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拼凑而成,但却因低价对优秀的译本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此外,缺少统一规划还引起人文翻译的“偏食症”。众多出版社热衷于追逐有经济效益的作品,诸多具有社会效益但缺少市场效益而“曲高和寡”的学术作品被搁置了。在文学领域,欧美文学受到追捧,而亚非拉的文学译介却很少。这种“偏食”不利于我们全面接触世界各种特质的文明形态。二、人文翻译事业窘困的肇因人文翻译事业所出现的种种乱象将导致整个人文翻译事业的溃退,对大部分国民来说将失去和世界一流作家、思想家交流的机会,人文学科亦将日益陷入新式的、自觉自愿的闭目塞听与固步自封中。细究人文翻译事业出现整体质量下降、人才资源贫乏的肇因,这其中人文翻译文化政策上偏颇、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文翻译出版的急功近利等因素不容忽视。一是翻译工作相关的偏颇1、翻译作品不作为学术成果。在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那就是在考量学术成果时,重原创、轻翻译,“翻译不算成果”成了学术评价惯例。其实很多翻译工作也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活动,好的译作融入了译者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其专业素养。因此,重要名著及学术理论著作的翻译,应当作为学术成果,尤其在人文领域这种必要性更加凸显。国外尤其是欧美人文领域的思想成果的译介是近百年的事,我们接受“西学”受到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限制,不借助翻译之力很难完成。因此,一概抹杀译者的译介成果,重“原创”轻翻译,对人文翻译者是非常不公允的,会极大挫伤学者们翻译和介绍“西学”的热情,影响人文翻译事业的发展。2、翻译奖项的缺失。目前我国在文学翻译方面,鲁迅文学奖中设有5个“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名额,但其他学术领域如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美学等领域,迄今尚未有单独的翻译奖项。鉴于翻译的特殊性及翻译产业的迅猛发展,季羡林等专家一直呼吁设立“国家翻译奖”,以鼓励优秀作品的译介,但至今未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翻译奖项的缺位,就无法发挥翻译界的标杆作用,而且也使译者不仅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社会价值也得不到充分的认可,进一步丧失了提高翻译质量的动力,无益于翻译事业的发展。二是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匮乏是我国人文翻译事业发展的一个制肘,而造成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在于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涌现翻译人才的源泉尚未开掘,无论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培养机制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没有把翻译作为一个专业课程来看,将培养外语人才混同于培养翻译,将翻译教育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翻译人员的专业培养上却一直是个空缺。而国外早已把翻译作为一个专业开设课程,如瑞典、澳大利亚早已在大学开设翻译课程,这些国家甚至也有相应的硕士、博士课程。2006年,在专家的呼吁下,教育部才开始在15所大学本科尝试开设翻译课程。但刚刚起步的高等教育不仅在教学方法、学生素质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人员规模也是杯水车薪,语种上亟待拓展到英语以外的“小语种”,还远未能适应强大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三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讲求效益最大化,多数情况下出版人文方面的译著不符合市场“理性”的选择。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出版人文翻译作品有三个障碍:一是成本高。翻译作品除了支付普通出版物应支付的费用外,还要支付原作者版税。据业内统计翻译费大概会占成本的7%左右,再买一个版权,7%到8%,这就15%了;二是收益少。一本译著只有在销量七八千册以上才有可能赢利,而事实上除了少量的畅销书外,很少有人文译著能卖到万册以上。严肃的思想学术著作、文学精品、诗歌翻译的经济效益哪能及哈利·波特系列、明星传记的万一?因此,在支付原著的版权费、翻译费、书的设计装帧印刷以及出版方日常运营开支之外,很多译著已是微利甚至亏本;三是出版的周期长。要出版一部翻译作品其周期一般要比非翻译作品长,主要是版权洽谈和翻译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因此,在投入多,收益少,周期长的多重夹击下,很多出版社不愿意出人文翻译作品。要么,为了经济利益,出版社通过诺贝尔奖、畅销影视作品、大文豪诞生逝世周年等概念炒作,并在没有保障质量的情况下加快翻译进程。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损伤了译者积极性,也损坏了读者的利益,助长了人文翻译事业的颓势。三、促进人文翻译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根治人文翻译事业所面临的诸多病灶,就需要相关部门规范整个翻译市场,造就翻译行业有序发展的良好基础,建立翻译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机制,做好翻译人才(包括人文翻译人才)的“开源”工作,为人文翻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大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人文翻译的特殊性,营造好的人文翻译的政策环境,调动译者从事人文翻译的积极性,解决人文翻译人才的“引流”问题,并加强统一规划、政策扶持,从而促进人文翻译的发展。在文化政策上要重视人文翻译事业,加强统一规划和政策扶持。1、通过统一规划,有计划、有规模地译介外国人文学术著作。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人文书籍有统一的出版计划,几个出版社共同承担国家的一个出版任务,一起讨论选题,请专家提意见,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文翻译的系统性问题。加强统一规划也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强烈愿望,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的季羡林先生生前就曾以文学翻译为例,呼吁加强翻译的统一规划,他认为“精神产品不能全部交由市场去调节,像某些有很高学术或艺术价值的,或者是填补空白的,就需要通过规划给予必要的扶持;对于那些低水平重复出版的译作,也要通过规划加以限制,力求实现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真实繁荣。”2、通过对设立翻译奖项、重点项目财政支持等办法,弥补市场失灵,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人文翻译事业。人文翻译事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需要对其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怀着满腔热情范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