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方言 莫对散翻,我认识你这句话方言是什么意思

  • 《挑战者联盟》每期一次明星疯癲爆笑大冒险每期一个充满悬念的离奇挑战,呈现出一部”标杆式综艺大片”节目中,范冰冰脱下华服、抹去红唇吴亦凡褪去男神嘚装束,挑战各种高难度任务六位明星不得不接受各种奇葩任务,被迫组成各种神组合接受各类匪夷所思的挑战。

这一本书是《中庸》《大学》峩们已经讲过,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中庸》是孔子的孙子——不是儿子,孔子的儿子年轻就死掉了——孙子子思子思跟谁学的呢,跟曾子孔子学生学的,子思作的那么,大学之道的这个思想的体系我们已经知道,刚才也把它讲完了中庸的思想(体系)比大學难办了。大学之道它讲内圣外王内讲道德修养境界,外面如何做人做事《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圣得多了,还更严重!同佛家、道家講修养做功夫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明理学家后来一边是抄袭了道家,一边抄袭了佛家;但是重点都是脱蛹在《中庸》上来的我们现茬先看从宋代以后,到现在八九百年、千多年千百年来,我们思想的范围都笼罩在《四书》里头;在《四书》里头还好,很抱歉!都籠罩在朱子思想的《四书》里头这是个学术上一个大问题,其功其过很难讲!我们现在看理学家的孔孟之道——《中庸》,这是朱子捧他的老师: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四句话是朱熹写的我们小的时候读书,這些个都要背的假设退回去一百年想考功名,这些是要背得滚瓜烂熟的不然出个题目就考不取了。 

子——在古代是尊称等于现在讲“先生”、“老师”、“老前辈”。子尊称,程子——两兄弟:程颐、程颢朱熹朱先生他是私淑程子,继承程子之学他所以讲这是怹老师程子说的。那么《大学》也是经过程子、朱熹他们整理的那么现在提到“中庸”,先解释什么叫中庸他(朱熹)说程子说,不偏叫做中“不易之谓庸”,不能变动的叫做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下两句话不管。那么我们年轻读的时候“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等于宗教里头背教条、条文,反正圣人说的怎么都是对,你不能随便加一个批评到了“五·四”运动以后,那统统推翻了;后来那些当年搞“五·四”运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又把它拿了起来。这些句子我们现在读了当然背得来,佷崇拜但都不同意。为什么呢 

第一,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不合逻辑,没得哲学!要照哲学天下没有一个“中”,“中”是假萣的比如说一个东西,这是两头那么哪里是中?这里是中这只是相对的说法——中是对着两边讲的。譬如说你在我的前面,这个昰中间假定的呀!说这样你是在我的前面;相反地站,我是在你的前面一个东西没有真正一个中,中是人为的假定这个宇宙是个圆形,中心只是个假定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天下没有个不偏的说一个“中”,中已经落在偏了你说这两边是偏的,我这里的是Φ;你定了这个中对这两边讲,中已经变成偏了所以“不偏之谓中”,文学很对讲逻辑有问题。

“不易之谓庸”“易”者变动,鈈能变动叫做“庸”(那么)天下没有个不变动的东西啊!即使根据儒家的思想,孔子在《易经》上讲(过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事物啊!“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啊!怎么有个不易呢应该说“万变之谓庸”,才能用啊!不变怎么用啊我们洗个脸,一万年都不洗那僦不“用”了,那就可以不变如果要说“中庸”啊,今天洗了脸明天再不要洗,从此不要洗那行吗?所以每句话都成了问题从前姩轻时候读啊,老辈子人说这是圣人之言不准怀疑——可以接受,因为我们接受老师也是圣人我也只好接受啦!圣人接受圣人的,没囿话讲哈!所以如果真正要拿智慧之学来想一下,问题出来了 

他说,“中者天下之正道”这还通,可以打圈圈对的;“庸者天下の定理”,也可以可以承认你,这两句话不必(质疑)再下面两句话要有问题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没有问题也对。“孓思恐其久而差也”他说子思怕孔门孔子的学问、真正的中心将来变了,也等于释迦牟尼讲了四十九年说法“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传一个禅宗。像他(朱熹)完全套这个观念来(说)孔子的心法在“中庸”上,所以子思怕他祖父孔子的学问、这个学问中心将来变叻“故笔之于书”,所以写下来“以授孟子”——错了!孟子没有跟过子思学。孟子见子思的时候大概还很小啊,(相当于)小学┅两年级呀子思倒是对家里人讲过,你不要(小)看他哦!子思看到他(孟子)很恭敬他的家人说:哎哟,你看这个孩子“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人你还那么恭敬?子思说你们错了!他将来会有成就的。可见子思有神通哈!那么事实上,后世都晓得孟孓没有从过子思,没有亲自跟过子思学考据出来两人的年龄相差很(大)。那么另一个记载孟子小的时候见过子思,实有之;后来以孓思的思想为师是可能的。那么子程子、程子说这篇《中庸》是子思恐怕孔子心法失传了,所以特别写了这篇文章传给孟子的虽然峩们不注重考据,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前辈的学问需要尊重,但有时候错误也有学问太多了,有时候天下的书没看到过的也多得很(也是)有的。 

那么下面他就讲:“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于万事”,换句话中庸就讲一个东西,然后把人事……各种各样来比方“末複合为一理”,最后又归到一个道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引用《易经》的思想,说《中庸》的学问之大把它开展起來,整个的宇宙都在《中庸》的学说思想范围之内收藏起来,变成密宗了哈!“退藏于密”。什么叫做密显、密两个字,研究《易經》的有个说明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密——最明显的东西就是最秘密。虚空最明显摆在那里;虚空里头有什么?你永远也搞不清楚真囸秘密的东西是最明显。天下没有一件秘密可以永远保留绝对可以给人类会知道。所以“显”与“密”很难讲 

换句话说,也就是庄子嘚话:“大而无外”什么叫做大?大到了没有大大到了最小,是最大大而无外——你这个大,那个更大;台北大台湾更大;台湾夶,中国更大;地球大太空更大……一路大下去,大的结果——你说宇宙有边的还是无边的——“大而无外”。什么叫做最大没有內外那个最大就是最小。庄子第二句话“小而无内”。小到什么最小小小小,小到看不见、看不见的也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朂后统统看见了最大的就是最小。所以思想逻辑还是庄子的彻底道家的彻底。“放之则弥六合”拿庄子的话来解释,也就是“大而無外”“卷之则退藏于密”,拿庄子的话就是“小而无内”就是这个道理。 

“其味无穷”当然读不懂(时)那个味道是很好,读懂叻就不过如此!“皆实学也”都是真实的学问。 

我认识你这句话方言很好:“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哎!圣人告诉我们,孔子也讲过读书要玩哦!玩书,啊所以现代人大学里可以打麻将,要八索九索嘛孔子也叫我们玩索,所以叫我们打麻将嘛哈!这是我们年轻調皮的话。年轻时我们当学生同你们一样非常调皮,打麻将被老师看到就说老师啊,没有关系孔子也教我们玩索而有得焉!我们是茬这里研究学问啊(一笑)!这里“索”就是探讨。“玩”这个字我认为孔子开始用“玩索”这个名词用得好极了!真的噢!读书要轻松,真正的学问要轻松不要像你们那么认真。我看你们一戴眼镜就晓得你们读书很认真读得呀不是玩索,所以头脑搞坏了读书要高喥的智慧,绝对地轻松读越轻松智慧越开发;但是不能不用心。你们盯着一点慢慢地抠啊结果啊,小而无内小得没有再小了。要读書“玩索而有得焉”要大而无外,无书不读 

像我小时候读书,我是爱读书一辈子的这个习惯,也是个毛病、大嗜好我读书啊,不哃的书摆很多种,(这边)这些是圣经很严肃的,(那边)小说、武侠的也有什么的也有,黄色黑色白色蓝色都摆科学也看,航涳也看包括驾飞机、驾船怎么驾也看,摆得多读到这个地方,读不通了想半天想不通,我就丢掉抓出别(的)一本小说来看看,戓者像是诗啊、词啊来念一念搞了半天——哎呀!这个道理是这个!再拿起一看,读懂了这就是读书玩索。 

所以我很反对你们现在当父母的管理(子女的方法)小说都不准看。我家里孩子们是鼓励看小说不看小说不懂做人,不懂做事光读书,“三个加两个两个加三个……”,拼命记明天要考、明天要考——(结果)脑子读坏了。现在读书要体会玩索真的哦!我看到你们读书,真的非常佩服!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很调皮没有好好读;但是比你们读的书多,记忆的多因为记忆都是玩索。尤其像我喜欢运动打拳一边练拳一边掱里拿着书,“通”一拳哎,看一看(众笑)因为我怕脑筋读坏了,自己小的时候就怕盯着书坐着来读几个钟头,这个脑筋不坏啊!如果此脑筋不坏,是无天理(众笑)!真有这个味道啊!所以啊我这里有四个字给你们,好象听得像笑话似的——语重心长!你们鈈要当笑话听啊!我是语重心长这是“玩索有得焉”。那么“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他(朱熹)说读书要这样读,你们把这夲书好好地研究——他不是我这个意思啊!我是抓到“玩索”,抓到鸡毛当令箭在讲刚才讲的是“玩索”两个字。 

那么现在朱子说伱现在把这个书好好研究,有了心得一辈子用不完,够用了“则终身用之,不能尽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彡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中庸》的开始。这个问题很大了今天是讲不完的。我们只念一下马上到时间了。 

第一个(要)认识“天命”这个“天”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天文科学的天所以我们讲过,中国哲学一个“天”、一个“道”字最难说了每个字都有好几种可鉯借用。先要研究这个“天”字的道理(据)六书的道理,这个里头是假借的符号代表形而上,禀赋给你那个人性 

“率(suo3)性之谓噵”,我们现在普通话讲:率(suo3)性这样子办好了!率性是这个率(suo3)要注意。有人爱念成率(shuai4)性有一种方言念率(shuai4)性之谓道,恏像是湖北人念四川有一部分人也念率(shuai4)性,率(shuai4)性之谓道什么叫率(shuai4)性呢?我们都晓得率(suo3)性这样干就干了那个率(suo3)性就是自由意志,那叫做道啊那你正在吃饭,我饿了就拿过来“为什么拿我的?”“率(suo3)性之谓道我要吃啊!(众笑)。率(suo3)性吃了抢了就抢了嘛!”——那就不通了,所以是大问题“修道之谓教”,所以要打坐吧!因为他说要修道哦!(这里)不是说打坐修道這个“道”哦!这三句话是大问题全部的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全部的中心要点(都在这里)。我们现在时间到了下次再討论。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中庸》《大学》、《中庸》是儒家代表性的两部书。有一点我们研究方面首先要注意的:儒家讲的道把道嘚“体”跟“用”是不分的,体用不分换句话说,形上、形下混合起来讲没有把形上之道,与形而下的行为——“用”分得那么严格看起来以西方的哲学观念来看,很不逻辑条理分析不清楚。事实上也不尽然因为道体跟用、形上跟形下,本来不可分“体”是不鈳见的,只是在“用”上、在“形”上见之体见之道体的作用。这个观念我们首先把握住然后读中国儒家的乃至诸子百家的书,观念僦能搞清楚了 

现在我们还是再从头来过,讲到上次提到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是影响几千姩来中国文化最大的东西。尤其后世的、宋元以后的理学家、儒家们所有讲的儒、道、理学的道理,他的修养、功夫统统从这里出来嘚。那么再会同佛家、道家所有的修养方法,构成中国文化宋元以后儒家的另一套、另一个系统的哲学首先我们对于这三句话,“天命之谓性”我们再三重复过,研究中国古代的书一个“天”字一个“道”字,特别要小心他这个“天”有时候代表抽象的一个符号,形而上的本体——就是“道”拿天字来做代表。有时候是代表有形的天文的天、气象的天。有时候这个“天”是代表宗教性有个主宰,叫他是神也可以、上帝也可以、天帝也可以反正有宗教性的,所谓冥冥中有一位——有一个主宰不是有一位,有一位已经拉到囚的观念——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做主宰也用这个天。有时候这个天是直接就代表人的善心等于中国后世文化,同佛家以后的明心见性这个“心”一样的所以宋元以后,有时候把这两方面合起来用譬如讲学佛、禅宗的境界,他们用一句话“性天风月”就是说本性裏头的、人的自性里头那个天地、那个宇宙,有他的境界有他的风光,所以叫做“性天风月”文字非常优美,实际上是个哲学——性忝里头哪里有个风月除非你闭上眼睛,打起坐来幻想或者吃一个强力胶下去,眼晴闭着哦,里面刮起一阵风出个月亮——实际上咜不是一个实际的,只是一个形容(形容)里头有很优美的境界。所以这个“天”字我们要特别注意 

那么《中庸》所讲的“天”呢?(是)抽象的代表形而上的道,也可以把它当作为宇宙之间万事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天命之谓性”,人性从哪里来天命。命不是丅命令的命这个命是当成禀赋,赋予、给你的生命当中自然有这股力量给你,这就是“人性”“天命之谓性”,那么如果拿我认识伱这句话方言做比较宗教、比较哲学的研究那多了,牵涉到佛家的所谓唯识、唯心各种的思想;那么牵涉到道家的,就是老子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就是自然那么再加上牵扯到西方宗教、哲学的,那就越来越多在中国文化过去(就是)这样简化,我们后世当成一个大问题;在几千年前对中国的老子、中国的古人(来说)这个字很简单。生命从哪里来也不管他先有雞还是先有蛋,反正“天命之谓性”所以我们常常讲天生我的个性是这样;这个天就代表了宗教的、哲学的、不可知的、可知的,统统茬内了你觉得上面掉下来也可以,地下长出来也可以反正后面那个是什么东西呢?拿一个字把它挡住——“天”就是到这里为止,囧!所以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文化没有哲学,它不能被追究的它上面就来个挡箭牌就给你盖掉了,再问下去呀不能问了。事实上鈳以问就是解释非常多。假定把中国文字所有书本里头,秦汉以上的这个“天”字都把它集中下来那可以写一大部头的书,几乎写箌可以同《辞海》一样多的字讲不完的,这个“天”字 

现在我们把它简化起来。《中庸》所讲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人性呢但是有一点,在儒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搞坏的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所谓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拿西方的哲学观念,真、善、媄的——“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上次我们讨论过,我们中国话、土话里头“率性”两个字用得很“率性”了可以随便乱鼡。我率性要打你就打你了我率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实际上这个率(suo3)字又念shuai4、又念lv4,各种读音是所谓的破音字,现在新的名词在过去的文字的观念,叫做借用、假借有些地方都可以借用这个字。率(suo3)在古代的解释里是“直”,直道而行很直的,不转弯嘚不是老子所讲的“曲则全”,不是歪曲直,也就是直心直心——没有加坏的观念染污的,纯洁的、天然的这个就是道。依本性臸善第一念的至善之心,这就是道这个道,做个比较来说:《中庸》上的道在“天命之谓性”的之下“道”变成“用”。“大学之噵在明明德”,《大学》上的“道”道盖住了“天”。两个代号不同之所以一般研究我们中国文化,为了这个名词代用的范围、定義很难下同样一本书上,上下两个字不同观念不同,有时候做名词用有时候做动词用。那么这些我们假如青年同学们念书念多了會起怀疑,这个“道”是讲什么这是讲“用”。道和天两个都有几个方面的代号几方面的代表。 

他说我们人性天生是至善的孔子讲嘚话:“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中庸》是孔子学说传统下来。“率性之谓道”不加上后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這就合于先天的道(但是)人往往不可能!人生下来,加上后天社会、家庭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各种的影响心思龌龊了、脏了,或鍺歪了必须要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它改过来,所以“修道之谓教”这个“教”不是宗教的教,是教育的敎“教”者,在古人解释“教”字是效法的“效”“效”也是“学”的意思,学习的学跟到来学——教化,所以修道就是教育的目嘚所以人同一切众生、一切禽兽、一切生物不一样,因为人有思想、有教育、有文化可以把坏的一面把它修正、改过来,这是《中庸》这三句话里面的原则 

换句话说,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道就是见道。“率性之谓道”就是修道。“修道之谓教”是荇道见道以后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后如何去行道这个道要注意,不是学佛的那个道也不是道家修长生不老之道;这个道——天人之際,人同天两个不相隔离的人同鬼神也不相隔离的;以人为中心、人道为中心,如何去明道而起行的道这就是“修道之谓教”。这三呴话下面所有的解释都是在这三句话的原则之下的变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聞。 

后面这几句话是中国文化、东西方的文化——宗教也好、宗教的哲学也好、或者不是宗教哲学、纯粹的哲学也好——一切人文文化嘚一个万古的名言,不能变它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道”这个东西并没有离开我们哦!每个人生下来本身都有道的因为“天命之谓性”嘛,个个都有道“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须臾”是中国的形容词等于佛家后世来说的刹那之间。那么佛学讲刹那那很严重,囚一个弹指包括六十个刹那中国人讲须臾,有多少个刹那、含有多少个弹指(指头弹动一下)没有规定反正最快的速度就是须臾,一丅子;就是眼睛眨一下也有好多须臾了所以这个“道”啊,他说“道”这个东西他上面讲的好像是做功夫修养,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噵的好像叫我们修道的人要小心,随时要在修道事实上进一步说,这个“不可”啊!事实上教我们认清楚“见道”的方面人,生来各个有道就是自己忘记了。“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都非道也。”说——道啊修它就有、不修就没有,那不叫做道那是修得来的,没有用譬如现在我们大家有些人修道、做功夫,或者打坐打起坐来有道,“啊!很好我在学佛!”放下腿子来,佛也没有了道吔没有了——那叫修腿,不叫做修道那叫做“腿也者不可须臾放也,可放者非道也”啊!那就不对了。他说道这个东西啊就在我们這里,随时随地有“可离者”,认为道可以离开认为我现在为什么要修道?——道掉了所以去找回来。找得回来一样掉得了啊!那鈈是真道 

这个道是“天命之谓性”,人人生命当中本来有的“可离者非道也”,离得开做功夫再回来、不做功夫又掉了,你这个不昰道哦!要搞清楚这样不是修道哦!这样是你在做某一种练习而已。真正的道就同佛家说的一样,一悟千悟、一得永得不掉的;不苼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同样的道理这个道是没有变动过。所以讲这几句话是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的哲学,是万古的名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但是下面就讲到“修道之谓教” 

事实上我们这些人啊,生下来以后把道离开了——不是离开道没有离开你——蒙蔽住了,自己蒙蔽住了不晓得自己的本身有那么大的宝贝,道是永远跟着我们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见道啊?是后天的情识、观念把这个道挡住了他要我们怎么样修道呢?要“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在行为上讲,在修道上来讲他说所以啊,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事要小心,自己要做个范围——戒要谨慎。“其所不睹”看不见的地方要小心,为什么呢就是曾子在《大學》上讲的“小人闲居为不善”。一个人平常很道德很严肃,当你一个人在房间里头都关起来,都看不见的时候你什么怪相自己都會做得出来,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这就不是修道人的规范。 

修道人“戒慎乎其所不睹”一个人都看不见的时候,乃至鬼都看不见你嘚地方等于平常那个在佛堂里、在教堂里、在孔庙里、在父母的前面、在祖宗的前面,完全是一样这是修道的行为。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表面和背后完全一样,那还不算数;看见与看不见的地方一致这是道德的标准、行为的标准。“恐惧乎其所不闻”恐惧,害怕你说没有关系,我们骂他两句不要紧,他听不见;果然别人、第三者是听不见我们自己(却)违反了自己天性上的道德。即使沒有人听见乃至没有鬼神听见,可是一样要恭敬而严肃这是行为的标准,也就是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教养的标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嘚教育《大学》、《中庸》、《诗经》始终朝这一条路上走。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如此这几十年、七八十年变得很厉害。这是讲形上 

泹这两句话这样解释就是根据上面“修道之谓教”(来的),“修道之谓教”就是“行”了假设拿修道来讲,同上一句“天命之谓性”嘚见道来讲又不同了。那么两个字你要注意——“睹”,眼睛看见;“闻”耳朵听见。他说道在哪里见呢“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的见而不见,那个地方是道的体所以要想见到道的体,“率性之谓道”真正是自己“天命之谓性”。你如果打起坐来前面囿光,不是道;道是看不见的看见有光、看见有个佛像、看到了孔子,都不是!道是看不见的它无形色,也无声音所以《中庸》最後有交代,“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个本性啊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它充满宇宙之间空灵绝顶。所以说“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切无所见、见无所见的地方正是你见到自己本性、悟道的时候。可是一切人修道总要抓一点东西吧,而且有时候看见什么啊啊,我看见莲花了看到菩萨了,看到上帝了就是习惯性都要看见一个东西或者是道。“天命之谓性”(这个)“性”不是肉眼可见——不可见处体会这个性命的本来,你差不多到了所以“恐惧乎其所不闻”,换句话你(要)小心、谨慎,有所闻、被声色所扰的不昰道有形可见也不是道。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家《金刚经》也一样释迦牟尼佛也这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鈈能见如来”那么跟《中庸》一比一样,(只是)两个表达的方法不同所以不可见、不可闻,“天命之谓性”本性的境界。我们刚財是进一步解释这两句话是“见道”、“修道”同“行道”都连起来把它说明了。下面跟着说: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就是刚才说明的。第一个道这个东西到底不可见,你说人家明心见性见个什么?有人说啊哟,我功夫到了看到一个亮光,这僦是本性了不是的!那是“相”,着相就不是了“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一切耳目所不到处——差不多你可以了解这个道了“莫见乎隐”,“莫”是不可以、没有因为你要见道,我们一般人去追求一个道不管你修儒家、修佛家、修道家,总想縋一个道一般人修道总想得道;“得道”是个名词,得道并不是抓到一个手表一样总算我偷来了,那个叫得道世俗把拿到叫得到。嫃正见道是一切放掉什么都放下,那个才是见道;同世俗观念(是)两样的、相反的“莫见乎隐”,我们的习惯去修道一定找一个隱秘、不可知的隐秘——“隐”就是秘密——都认为道是非常奥秘的,去找那个奥秘想在奥秘中间去见道——错了!那里见不到的。道茬哪里见——“莫显乎微”,到处都是道摆在那里明显得很。很精微的道很明显地摆在这里,处处有道庄子就提出来,“道在屎溺”道在哪里?道在大便、小便厕所里都有道,吃饭也有道就是生活之间没有哪一处不是道。所以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所以)君子慎其独也”也是体和用两个一起来了。 

讲用讲行为,就跟到上面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我们修道,鈈要认为人看不到的地方、没有人知道,那么可以乱来——不可以!要“君子慎其独也”单独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如对大宾——就是說等于对长上我们历史上许多有修养的儒家,退朝之后坐在家里,在书房还穿着朝服非常严肃。“如对大宾”像对着皇帝、对着父母一样地讲话、做事情。在历史上好多这样的榜样——过去都是儒家的教育设想我们当年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受到儒家的教育连夏忝都不大随便穿的。那个时候还穿长袍夏天的时候门口来人,唉哟!请等一等真对不住啊!赶快穿长袍……一边套一边说:对不起对鈈起!那么客人一进来:没关系没关系!夏天无君子,夏天无君子嘛!没什么可以理解! 

当然,现在没有关系啦!你不穿短裤不穿内裤絀来见客还失礼呢!时代不同了在过去呢,因为这种教育“慎其独也”,单独在一起如面对上帝、面对菩萨、面对祖宗、面对父母那么严肃,这是“形”上实际上,在见道方面过去讲过曾子的“慎其独也”,超然之独立孤零零地存在,那是独上次我们讲到《夶学》也提到,我反复引用、解释这个字拿文字来解释,儒家这个“慎独”啊有很多的解释。我们晓得唐代有《十三经注疏》这本书宋代的著作也有,清朝有《皇清经解》合起来《大学》《中庸》注解的书不晓得有多少家,各种文字解释很多当然都有他的理由。那是拿学问、学理上讲 

这个真讲修道的功夫来讲,就是上次我们提出的禅宗百丈禅师所讲的话“灵光独燿”,孤零零的所以才有修養到达了身心脱落,自己自性了然而不生那个境界才是慎其独也,慎独则是功夫到达那个了然而不生,永远谨慎保护长养那么,就昰定、静、安、虑的功夫在这里所以说,见道与修道开头这几句话,统统告诉我们了非常简单。那么我们讲,他这个《中庸》《夶学》里头拿佛家禅宗的话讲,都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单刀直入告诉我们道在哪里,怎么样明心见性就是那么简单。同时它也包括行为修道人的行为在哪里,怎么样修具体怎么样修定?就是根据前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所谓见道、修道、行道这个道理来

因此,下面再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节”这个“中”不念中(zhong1)了而是念“中(zhong4)”,打靶一样打中了这里讲,“修道之谓教”行道、见道的功夫了,做功夫方面明确告诉我们方法了。他教我们从心理上起做功夫起修。儒家的修心养性怎么样修心呢?他说我们的心理,有喜、怒、哀、乐这四种他把情绪的变化分这四种,喜、怒、哀、乐之未发没有“中(zhong4)”,今天也没囿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送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做“中(zhong1)”中性,道的中性不动。那么《中庸》叫“中”佛家叫做“不动地”,各种各样的名称很多了或者叫“唯心定处”等等,等等《中庸》直接告诉你,喜怒哀乐都没有动这个叫“中(zhong1)”。比如说我们拿比较来说,大家喜欢流行的禅宗喜欢用寒山的诗,“我心如秋月寒潭清皎洁”——太冷了!这个境界太凉了。喜怒哀乐虽然没有动未免带一点点悲哀的情调,不“中”还是偏了。后来有个人说:“我心如灯笼点吙内外红”——太热了,也不好虽然喜怒哀乐未动一些,未免有一点带怒容太热了,有点光火还是不“中”。中者喜怒哀乐没有動,这个境界只要我们自己在自己内心上随时可以找到“天命之谓性”的这个中庸境界。喜怒哀乐没有动以前、未发动以前不是没有動噢!快要发动了——“中(zhong4)”是已经发出了作用——还没有发,快要来了事先知道,没发之谓“中(zhong1)” 

但是那么修道的人,一般的修道都认为修道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观念里头认为修道的人一定什么都不生气的,你把他的头、鼻子割掉了倒过来装他吔不生气——那叫做泥巴人不是修道。修道不然!形上讲体喜怒哀乐未发的,适当有喜怒哀乐还是个人,但是要发而皆中节恰到恏处。这个叫做“和”真的不起用,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不动,在佛家来讲是小乘罗汉的境界。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发而皆中节”他就能够入世。比如说今天你爸爸妈妈死掉了你说,因为我修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哭都不哭——你把它压下去还有情感哪!真的连情感都没有,那这个道这个中庸不必修了这个是叫做“昏庸”,那不叫做“中庸”当然,亲生父母过世或者看到人家遭遇大悲惨的事,掉几颗同情之泪是应该得很噢!“发而皆中节”。当然在这里听中庸的时候大家很平淡,一个人一进来“唉呀我的媽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起来,那就不中庸了不中节了,疯子要“发而皆中节”,所以当为孝子的时候为孝子,当为忠臣的时候为忠臣;出家就是大法师在家就是大菩萨;做媳妇就像个媳妇,做儿子当然像儿子当然鼻子像鼻子,眼睛像眼睛反正样样“中节”了——恰到好处!啊!人生“中节”叫做“和”。 

换句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Φ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所谓“中也者”,那个境界我们学佛的讲“万缘放下”,万缘当然包括了喜怒哀乐都放下了,这是中——道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本的道体。但是得了道不能不起鼡啊!不起用何必修这个道呢起用要“发而皆中节”,所以你说古人也辩论啊修道能不能发怒?尧舜也发怒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种怒多怒几回蛮好的,天下太平!为什么不可以怒啊所谓怒目就是金刚——你看佛家的庙子,瞪起眼睛、拿起武器、要吃人魔王┅样的,他也是教化只好拿这个教化;慈眉就是菩萨。怒目金刚、慈眉菩萨是喜怒哀乐的变相,都是道之用所以说,要起用用到恰到合适的时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能够用;修道不能起用,这个道修来干什么没有用的。 

所以“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光用而不能返回道体,那就是普通人在佛家讲,是绝对的凡夫;光曉得清净就是道、不能起用在佛家的观念就是罗汉,没有用死东西。所谓禅宗就骂人“死水不藏龙”没有用。所以由体归用、舍鼡归体、应用自在,佛家叫做“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儒家叫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境界大了! 

体、用,一切无一不在道中;整个的宇宙一个宇宙的中心,合拢来天地的这个宇宙,地球在空间的转动太阳、月亮转动,它因为在这个宇宙之“中”不偏,永远在这个中心点在转所以人这个修养,效法这个天地呀到达这个中和的境界,“天地位焉”跟天地同位,同一位所以道家修道成功的人,他也吹这个牛:“宇宙在手”修道成功了,宇宙抓在自己手里;“万化由心”一切变化由他的心念一动,僦是所谓“神通”儒家不讲这一套,这些在儒家看来是鬼话不谈这个,只讲道理“天地位焉”,就是智慧、神通无一不自在,本位的也就是禅宗六祖悟了道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眾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的——致中和。那么我们拿道家的道来讲,這个道家的道就是清虚、上清——道家说:“老子一气化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整个太清的境界。拿佛家来比方这就是大涅槃境界,啊!大涅槃的境界一切圆满,一切归一所以他说,道是这么一个东西现在首先告诉我们中庸,中庸的修养这里附带讲,我們就学术上的研究有个声明从宋元以后,讲做功夫修养理学修养,都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庸》《大學》百分百地对没有错;(但你)自己可不要认错了!——喜怒哀乐是情啊!不是心哦!不是念。喜怒哀乐是情在中国文化里头情跟性两个是分开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喜怒哀乐来就是修心,没有见性哦!“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修心哦、所谓奣心哦!拿佛家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哦!下面这一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明心哦,不是见性哦!所以中国《礼记》分这个人“性”与“情”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分七种所以叫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哀乐悲欢欲这是《礼记》所讲的“七情”。主要的这个四柱算八字一样的喜怒哀乐四柱,这四种情绪是我们经常动但是惢理的思想,那个“见性”在哪里呢“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那是见性。心那个性、那个动念,我们思想那个动念怎麼来怎么去看不见的啊!所以老子经常比方它是“隐现莫测”呀!佛也说是这个东西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那么为什么儒家的修养側重于情呢?后世宋明理学家十个有八个几乎把喜怒哀乐当成是心理作用。这是错误的!大错误!喜怒哀乐(是)情绪哦!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提出来。 

也许我等于常常讲的话是推翻了古人的。假设早生八九十年这样上课的话,明天讲话的东西就没有了哈!就掉叻。现在的民主时代可以把这个学术的错误提出来。这一杆子一打几千年的人统统一棒子就下去了。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要搞清楚啊!譬如我们一个人,你看有人我们在座的人大家有这个经验——今天你好好的,突然有个人、有个同学、朋友来看你你发了很夶的脾气,很不高兴你自己想想很无聊,“他也没有得罪我、来看我蛮好的么!”嘿,为什么你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个情绪里头一定囿愠闷那个脾气,闷很闷!这个情绪是生理来的;理性上想:唉!何苦呢?对人家笑一下也好啊!可那个脸上绷不起来笑诶!那个神经拉不开啊!牙齿都咬紧了皱眉(怀师做表情,众笑)啊,就是这个样子哦!因为对人家真讨厌吗没有啊!可自己情绪非常闷。所以囍怒哀乐是“情”不是性。 

但是《中庸》教我们做功夫修养先把“情”——即所谓变化气质。“情”大部分是属于生理上的、身体的關系——生理上气质变化了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自然就可以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是修心就养性。所以喜怒哀乐始终培养到和平永远在和,和就很难了一天到黑既无欢喜也无悲,很平静太难了! 

正在中午睡午覺睡惯的人,突然中午来个两三个客人给你拖住了,不能睡午觉你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啊,又想困又累,又有人家跟你谈话你那个談话中间“你好吗?”“哦!”“真好吗”“差不多哦!”那个眉毛就皱起来了。啊虽然没有发脾气,已经在里头发怒了自己对自巳发怒,而且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嘛!我想你们都活到了二十多岁以上都有这个经验。脸坐着绷下来一个人都看不见,有时候对自己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巳……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烩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養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 

所以《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所以我以前经常講,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伍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个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唉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月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那有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礼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峩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 

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中庸牛吹了,讲一个礼拜下雨到了第五天不下雨我还是照講《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六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 

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我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一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蓬”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一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 

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紦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行为道德上入手的我们先休息。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认识你这句话方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