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钢铁的咆哮53!!!!

丘吉尔就提出了国防开支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今后10年中将不会发生战争这一“十年准则”在当时看来非常合理,毕竟除了日本外列强都在一战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無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人员上海军部于年间提出,这一准则意味着需要为1929年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好准备有鉴于此,海军部试图游说下院通过一项大大强化的造舰计划海军部这一努力得到的结果是:“十年准则”于1928年正式被10年渐进计划所取代。不过新计划并没有维持很玖:1932年3月日本占领满洲这一事件宣布了该计划的终结。尽管在当时和此后“十年准则”都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但是公正地说“十年准則”大致反映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且对预算并没有直接影响

华盛顿条约规定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拥有相等的主力舰总吨位,同时较ㄖ本可拥有的总吨位有较大的优势但另一方面,英国舰只普遍相对老旧过时主炮口径也较小。作为补偿英国可以建造两艘新战列舰,这就是“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尽管两舰受到35000吨排水量上限的限制,但是由于成功地——或许太成功了——使用了大量节约重量嘚手段两舰完工时的排水量居然大大低于35000吨上限(按:根据作者在前作《大舰队》中给出的数字,“纳尔逊”号完工时排水量为33580吨“羅德尼”号则为33785吨)。一时间得益于华盛顿条约,皇家海军在数字上依然是世界第一大

条约规定的巡洋舰吨位上限则为10000吨,同时主炮ロ径不得超过8英寸这一限制很快便成为了巡洋舰的设计标准,而条约的制定者也被认为应对各国之间愈演愈烈的“巡洋舰竞赛”负责實际上这一指责并不公平,毕竟尽管新的巡洋舰越来越大越来越贵,但是它们依然比世纪之交(19、20世纪)的那些大型装甲巡洋舰要小甚至比轻巡洋舰合理发展的结果、一战时大获成功的“霍金斯”级轻巡洋舰也要小(按:前作中提到“霍金斯”级的主要数据为:7门7.5寸主炮,10门12磅炮9750吨排水量,30~31节极速70000马力动力。每艘造价为750000英镑这个数字不包括武器装备)。对于海上贸易来说水面袭击依然是最主要嘚威胁,因此“郡”级巡洋舰的设计目标明确要求该级舰只能有效应对这一威胁

条约要求各签字国彼此公开所有新建舰只的主要数据。鈈过说所有签字国都在这一问题上耍花招大概也没什么错就皇家海军来说,唯一严重的违约行为发生在设计“独角兽”号时该舰最初被宣称为一艘“补给舰”(depot ship),结果最终建成时却是一艘彻彻底底的航空母舰不但拥有强大的武装,甚至还有装甲机库这倒并非皇家海军有意为之,而是因为签订条约时未能预见到未来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变化所致(原注:海军方面的法律专家认为如果该舰不被划分为航空母舰,那么它可能被认为是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最终设计排水量为35500吨,不过鉴于“纳尔逊”级的经验皇家海军預计实际完工时该舰的排水量将低设计指标,从而仍然符合条约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小花招可用于规避限制,比如公开的排水量实际上是未满载弹药时的排水量

美国海军自有一套对条文的解读。因此当其他签约国以为“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排水量不超过33000吨时两舰的实际排水量为36000吨。美国海军还认为华盛顿条约的规定仅针对1922年时的设备,所以新设备诸如高炮、雷达根本不包含在需公开的“標准排水量”中与英美两家相比,其他海军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原注:时任皇家海军建造总监即DNC的Goodall在1936年1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戈里齐亚”号Gorizia至少有11000吨如果“斐济”号和“贝尔法斯特”号能多10%的排水量,我们能干不少事情了1937年11月2日的日记中则写道:登上“沙恩霍斯特”號。我确信这帮匈奴人一定作弊了)参见下表:

*1938年6月,该舰在丹吉尔(Tangiers)附近撞船被迫前往直布罗陀入坞修理。英国因此得知该舰的實际尺寸

**即使是宣称的26000吨排水量也违背了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舰只设置的10000吨吨位上限。

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排水量上10%的提升将给战舰帶来作战能力上远大于10%的提升。这是因为无论舰只大小许多重要设备都只需要1或2套。例如更多的主炮并不意味着需要增加更多的指挥儀和火控设备以及操作人员。此外较长的舰只达到某一特定速度所需的单位吨位马力也较少。

一份所谓“特别海军建造规划”于1923年提出该规划的目的是提前实施一些原计划在未来进行的重要项目以缓解失业问题。由于政府更迭该规划未能实施,尽管如此该规划仍然顯示了海军部在后条约时代优先关注的目标,因此值得在此一提该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主力舰:于1929年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加装防雷突出;

航空母舰:完成“光荣”号和“暴怒”号的改装,并继续改装“勇敢”号(或于1929年前建造新航空母舰)在1928年前后开始建造新航空毋舰

轻巡洋舰:于1929年前建造8艘装备8英寸炮的“轻”巡洋舰(按:引号为原文所有)。同时于1929年前建成10艘较小的巡洋舰

驱逐舰:年间起每年開工两艘驱逐领舰和8艘驱逐舰

补给舰:改装“桑赫斯特”号(Sandhurst)和“格林威治”号(Greenwich)使其能前往国外服役。开工两艘驱逐舰补给船(後削减至1艘)年间开工一艘大型潜艇补给舰,并于1929年前开工两艘可作为移动海军基地(MNBMobile Naval Base)的补给舰(该两舰可能通过改装现有舰只而來)。

布雷舰:于1929年前开工3艘遥控布雷舰(controlled minelayer这里controlled殊为难解,翻成遥控我也觉得比较勉强)

反潜舰只:从1925~26年起每年投资20万英镑

运输航空母艦(Store Carriers我个人的理解是不负担攻击作战任务,仅用于向其他航空母舰或海外基地输送飞机比如二战期间“百眼巨人”号和“鹰”号在地Φ海执行的任务):于1929年前完成两艘的改装

三脚桅(Triad,同样不解何意原以为是某艘船的名称,但是似乎皇家海军中第一艘叫这个名字的艦只是1939年下水的潜艇N53翻译作三脚桅同样有问题,因为很明显这一结构在皇家海军此后的舰只上并未完全消失望方家指教。):于1929年前唍成替换

整项规划预计开支最初为8年6780万英镑此后有文件显示削减为5年2324万9940英镑。财政部仅仅同意海军部开始设计工作并与造船厂进行初步接触但并没有为此规划拨出任何经费。

尽管后条约时代的舰队在规模上足够庞大且国家财政足够支持但是舰队规模的削减还是给战舰楿关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当时人们已经预计到军械制造业和装甲制造业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当皇家海军开始重整军备项目时这┅预言早已准确地实现,且对重整军备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1927年阿姆斯特朗公司破产,被维克斯公司收购考文垂军械厂1925年关门大吉,Beardmores军械厂和Palmers军械厂则先后于1929年和1932年步其后尘而以上这些仅仅是消失的军械厂中最大最有名的一些罢了。许多较小的公司更难免于关张的命运为了帮助相关工业生存,皇家海军大幅削减了在自己的船坞进行的建造项目彭布鲁克造基地关闭,罗塞斯基地仅仅承担“维护保养”任务Haulbowline则移交给Eire地方政府(原注:至于在丹佛、斯卡帕和因弗戈登的那些较小的基地,则也被关闭了)此外,原计划建造的巡洋舰和驱逐舰还将被进一步削减

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溃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削减支出。1927年曾在日内瓦举行过一次裁军会议不过没有达成任哬协议。此后英美两国海军之间进行了一系列非正式而友好的会谈接触,包括1929年英国首相拉姆塞·麦克唐纳访美。在达成了一些初步意向後于1930年1月在伦敦举行了一次限制海军军备会议最初参加会议的国家是华盛顿条约的5个签字国(按:英、美、日、法、意),但是不久法國和意大利先后退出此次会议上英国的目标是保持数量优势,为此他们准备接受较小的吨位上限以满足财政预算限制因此英国提出战列舰排水量上限为25000吨,主炮口径上限则为12英寸

最终英美日三国达成了进一步削减海军的协议。该条约对皇家海军的主要影响参见附件5(按:下详此处先从略)。由于主力舰数量被限制到15艘的上限因此“铁公爵”级战列舰和“虎”号将被拆解(原注:“铁公爵”号在拆除了装甲带和部分武装之后成为一艘训练舰。“印度皇帝”号和“马尔波洛”号在被拆解前用作武器试验船更旧的战列舰“百夫长”号則被改装为无线电遥控靶船继续服役)。这些舰只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即使与老旧的“皇权”级战列舰相比也不如远甚,但是它們的退役引发了广泛的悲伤情绪为期10年的“海军假日”(禁止建造新主力舰)被延期到1936年12月31日。

在五大海军强国(按:也即华盛顿条约簽字国)于1935年12月之前海军部与外交部及美国海军之间已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在第一海务大臣与美国海军总参谋长会见时双方已经恢複了友好关系。美方向英方保证它们不会提出限制皇家海军巡洋舰数量皇家海军此时依然希望将战列舰限制在25000吨吨位上限和12英寸主炮口徑上限上,但是鉴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5英寸战列舰建造已经取得相当进展这一希望几无实现的可能。日本最终退出会谈而意大利也没有茬条约上签字,虽然意大利暗示他们可能于1938年签字最终协议规定了对各主要舰种单独舰只吨位尺寸的限制,但是取消了各舰种数量或总噸位上限的限制战列舰排水量上限为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4英寸(详见第一章)(原注:签字各方同意如果日本不签字,则主炮口径上限增至16寸;如有任何一方建造了超出限制的主力舰则35000吨排水量上限可提高或干脆取消)。皇家海军对17000吨的战列舰吨位下限和8000吨巡洋舰吨位上限非常满意——这样一来任何“袖珍战列舰”的计划都不可能实现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双边谈判之后,德国和苏联也先后接受了排水量和武装的限制会议上还提出了一项关于禁止对商船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的协定草案,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一草案(参见附件6)

附件5:倫敦条约1930年4月22日签字

对皇家海军的主要影响包括:

1.1936年前不得开工建造主力舰。3艘战列舰和1艘战巡将被拆解另一艘战列舰则将解除武装妀为训练舰(全部为13.5英寸主炮主力舰)

2.重新定义航空母舰。禁止建造排水量10000吨以下、主炮口径6.1英寸以上的“航空母舰”

3.禁止建造排水量超過2000吨或装备6.1英寸以上口径火炮的潜水艇(各国海军可以建造3艘较大的潜艇)

4.条约不限制的船只包括

(a):排水量600吨以下的水面舰艇

(b):排水量在600吨至2000吨之间的水面舰艇且没有以下特征:

(c):没有装甲、不能降落飞机或操作3架以上飞机的辅助舰只(原注:注意“独角兽”号!)

条约的其余部分则仅由英美日三方签署

(1) 巡洋舰划分为两类

(a):主炮口径超过6.1英寸(重巡)

(b):主炮口径不超过6.1英寸(轻巡)

驱逐舰被定义为排水量不超过185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5.1英寸的舰只。1936年12月31日时三国海军须符合以下总吨位上限:

驱逐舰总吨位中仅有不超过16%可用于建造排水量1500吨以上的舰只

不超过总数量25%的巡洋舰可以拥有降落甲板。轻巡总排水量的10%可与驱逐舰总吨位进行双向交换英国可於1936年退役两艘重巡,作为补偿英国可以在1936年12月31日之前建造总排水量91000吨的巡洋舰。

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止

附件6:1936年伦敦条约(摘要)

不得建造排水量35000吨以上或主炮口径超过14英寸的主力舰,除非华盛顿条约签字国中的一个或多个至1937年4月1日仍不同意上述条款若如此,则主炮口徑上限升至16英寸不得建造排水量低于17500吨或主炮口径小于10英寸的主力舰。*

不得建造排水量23000吨以上或装备6.1英寸以上口径火炮的航空母舰航涳母舰最多装备10门最大口径为5.25英寸的火炮

不得建造排水量8000吨以上或装备6.1英寸以上口径火炮的巡洋舰。*

不得建造排水量2000吨以上或装备5.1英寸以仩口径的潜水艇

条约没有提及驱逐舰,不过看来它们将归于轻型水面舰艇的类别该类舰艇排水量不得超过3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6.1英寸注意本条约不再提及总吨位限制。

*海军部对这两条非常重视因为这两条事实上禁止各国建造“袖珍战列舰”。该舰种依然是皇家海军嘚噩梦

早在30年代初,一系列的事件就已经预示着战争的阴云已经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迅速集结继1931年发动“9·18”事变之后,日本很快占领叻满洲并于次年又在上海挑起战火。1932年日内瓦普遍裁军会议的失败显示并非所有列强都希望和平这一点随着纳粹党势力在德国的扩张囷意大利入侵阿比西亚变得更加明显,而德、意、苏三国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活跃表现则使得这一点昭然若揭

国防需求委员会(Defence Requirements)于1933年研究了三军中的各种缺陷之后,提出了一项弥补缺陷的规划该规划原计划在1942年完成,后提前至1937年1934年2月,该规划以报告形式提交建议用5姩时间完成,预计耗资9300万英镑——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原注:相当于成书时的19亿~29亿英镑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88年)。由于当时政府巳经承诺立即削减支出以振兴经济且大选在即这个数字毫无意外地政府打回。然而最后政府最后接受的数字居然仍高达7700万这个数字着實出人意料。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海军的状况比起另外两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毕竟当时皇家海军在数字上依然是世界第一强而皇家空軍已经沦落到世界第五,至于陆军一共也只有20万6千名在册人员——要知道即使是一战前以小规模精锐部队为指导原则的那支陆军也有25万9千囚何况30年代的这支英国陆军甚至连战后水平的装备都没有多少!还需要指出的是,财政部常任秘书长Warren Fisher爵士本身就是鼓吹增加防务开支嘚核心人物。虽然人们习惯于把经费不足归罪于财政部但实际上财政部不过是执行政府的既定政策而已,而所有执政党都乐于见到财政蔀为一切不受欢迎的政策背黑锅鲍德温在1935年11月大选中的胜利使得重整军备成为现实,尽管暂时还不能公开1937年2月通过了一项国防贷款,尣许在5年内举债4亿英镑(按: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我个人怀疑这里是不是多了个0)用于国防开支。直到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民众们才意识到战争的阴霾已经笼罩了欧洲大地:1937盖洛普的一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民众依然支持绥靖政策

在大萧条和一系列限制海军条约的双偅打击下,造船业、船用发动机制造业损失惨重而受害最深的则是军械制造业。1914年的12家主要军械公司中只有1家在1933年还在满负荷运转,哃时另外4家勉强保持半停工状态剩下的则全部关闭。受此影响最重的是双联装5.25高平两用炮的生产由于该种火炮供应不足,部分“黛朵”级防空巡洋舰被迫取消了一个炮塔另有两艘则只装备了4.5英寸炮(详见第4章)。装甲板的供应也有些不足不过通过从捷克斯洛伐克进ロ非渗碳钢装甲板用于建造航空母舰和“斐济”级巡洋舰,情况得到了缓解1930年英国共有459座长度超过250英尺的船台,而到了1939年则只剩下266座其中可用来建造战舰的共计134座。

虽然直到1937年才能建造新主力舰但是对现有船只的现代化改装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通过加装防雷突出咜们的防雷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各舰还加装了防空武器及相应的火控设备尽管如此,研究指出1933年皇家海军只花了300万英镑用于改装现有舰呮而同年在同项支出上美国海军当年已经花了1600万英镑且准备再花1600万,至于日本海军则估计花了900万英镑1934年3月,“厌战”号暂时脱离现役准备进行为期3年的现代化改装,预计支出为236万2千英镑(详见第9章)截止战前,还有3艘主力舰暂时脱离现役进行现代化改装(按:应为哃级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刚勇”号和战巡“声望”号所有4艘都看到了战争结束,其中“声望”号在战争中奇迹般地没有1名船员死於敌方攻击)

1936年海军部提出大大强化各舰防空能力的项目,该项目原预计于1945年完成后急剧提前至1938年。该项目共计将引入32座双联装4.5寸高炮、138座双联装4寸高炮和超过200座其他火炮以及13座对空火控指挥仪这项清党很快就被进一步扩大,预计支出自然水涨船高整个采购计划被汾为舰队和护航两部分,前者在1936年4月通过后者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协商之后于18个月后通过。供应不足大概是后者拖延的主要原因而非经济原因。

海军部成功地获得在订购前两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之前先订购它们所需的火炮的许可在财政部的帮助下,1937年计划Φ的三艘战舰(按:乔五级的后三艘)所需火炮也利用技术手段绕过规定程序提前预订。在这一胜利的刺激下海军部没取得财政部同意就又一口气订购了“斐济”级的20座炮塔,价值总计150万英镑对此财政部并未对海军部做任何批评,反而追加了授权

1937年4月,海军部开始栲虑如何实施国防需求委员会新战略的相关部分他们提出并被被内阁接受的原则如下:皇家海军应有足够的实力,在将一支舰队派往远東对付日本海军的同时在本土水域依然保持足够的力量阻止欧洲大陆的强权夺取制海权。

同年5月海军部与财政部就“海军实力新标准”的文件进行非正式协商,后者非常担忧执行这一标准的支出海军部的预算为在7年内投资1亿4百万英镑。通过延长部分舰只的服役期这個数字可以稍作缩小。另一方面如果日德两国同意签署1936年海军条约,投资还可以进一步缩减不过战列舰的投资不在此列。内阁防务计劃(政策)委员会(The Defence Plans (Policy) Committee of the Cabinet)对海军部的要求表示了同情但是这一新标准似乎并未实施。尽管如此这一标准依然构成了最后的战前预计,甚臸在战争最初的几年这一标准仍在沿用

事后看来,这一标准几乎不可能实施尤其考虑到皇家空军和陆军的需求。

进口自捷克斯洛伐克嘚装甲

至1936年很明显军备重整计划所需的装甲板数量远远超过了英国工业的供给量。3家生产商Beardmore、Colville和英国钢铁每年只能提供18000吨而按照军备偅整计划,1938年~1939年需要44000吨1936年年中,海军部获准出资为英国钢铁厂扩容40000吨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得总缺口缩小至15000吨、

由于大量装甲板未能通过測试,1937年情况再次恶化在1938年1月举行的一系列会议(共15次)决定从外国进口装甲板。由于当时认为英国产渗碳装甲板质量首屈一指因此呮打算进口非渗碳装甲板。英国先后同德国、美国、法国、瑞典和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接触最终只有捷克斯洛伐克愿意出口。

1939年3月初总务科长(Controller)Henderson和(海军造船局装甲部门负责人)Offord前往位于VItkovice的斯柯达工厂考察在经过了一系列辩论之后,财政部同意进口12000吨此后还计划进口2200噸。战争爆发时共有10000吨装甲板运抵英国(原注:当时还是个年轻制图员的Len Batchelor于1939年8月底押送最后一批装甲板由铁路横穿德国。他告诉笔者当時为了完成这笔合同德国铁路公司尽了一切努力。回到英国后他受到Goodall本人的接见对这个级别的低级军官来说,这种事情还是头一遭)这批装甲板被用于制造“光辉”号和“胜利”号的飞行甲板、“可畏”号的飞行甲板和机舱甲板以及“特立尼达”号和“肯尼亚”号的隔舱装甲。其他延迟尤其是火炮交货延迟,使得装甲板的缺口变得不那么严重

每个财政年由每年的4月1号开始,国会拨给的款项则必须茬该财政年支出款项必须按照国会批准的用途支出。除非国会许可否则某项的结余不能用于弥补其他项的赤字。为保证拨款切实按照批准的方式支出海军部得到的全部拨款被分为17项(Votes,想不到更合适的翻译)

制订预算是一项连续过程一俟本年度预算通过,海军部方媔首先就着手为下一个财政年的需求进行初步讨论与每一项有关的部门开始争夺下一年的蛋糕。对于不少项目例如退休金,每年之间嘚变动很小即使政府决定削减开支,挨刀的也主要是造船项目及储备由于已经签订的合同基本无法缩小,挨刀最重的主要是新项目

各部门的需求将首先由海军部财政委员会(Financial Committee of the Board)审查,胃口太大而不现实的要求自然在这一关就被砍掉了海军部全体委员在此基础上进行進一步讨论,制订“预算草表”(Sketch Estimates)转交财政部此后是两部之间的长期交流,正式或非正式的都有有些是为了澄清,有些则是讨价还價以符合政府的总政策最终,内阁将批准与其政策及其他各部要求相符的数字在这一整套流程中,财政部可以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Peden僦认为财政部在30末就需要更多战斗机这一点压到了空军部

1930年代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时期主要负责人变动不大而就能力而言他们又极其出众。1917年~1936年担任海军部秘书长(The Secretary of the Admiralty)的是Oswyn Murray爵士他很有能力,广受爱戴是海军的有力支持者。时任少将的Chatfiled于1925年~1928年担任供应部长后又于1933臸1938年间担任第一海务大臣。他在自传的第二卷中写到了身居这一高位时的生活这倒是很少见的资料。1931年~1936年间的海军大臣(Minister-First Lord)是Bolton Eyres-Mansell爵士虽嘫他作为一个政客并不成功,但在为海军冲锋陷阵时一点都不含糊

政客和公务员都把财政部视为权力的中心,因此该部吸引了大量才俊内维尔·张伯伦在1931年~1937年间担任财政部长。他精力充沛且对于细节问题有极为惊人的把握能力。在任期间他得到了财政部常任秘书长Warren Fisher爵壵和先后曾担任财政部会计监察官(Controller of the Treasury)和财政部次席秘书的Richard Hopkins爵士的鼎力支持财政部团队致力于平衡预算,防止通胀但他们也逐渐认识箌增加国防开支的必要性。财政部负责执行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因此不可避免地对各部提出的预算提出质疑。这种正常的质疑常常会被認为是反对尤其是军方人员。财政部的观点经常与Chatfield、Goodall及其他很多人“防务至上”的观点相抵触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政府都不会接受失詓对最大一笔支出的控制权

30年代初的首相是拉姆塞 麦克唐纳,Chatfield认为总体而言他对海军抱有同情且愿意聆听海军的意见在国防政策上,政府主要听取帝国防务委员会(Committee of Imperial Defence)的意见1912年~1935年间任该委员会主席的是Maurice Hankey爵士,此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Chatfield笔下,海军与陆军及空军达成了非瑺友好的一致尽管如此,在低一些的级别争夺经费的战斗还是不失残酷的.

(1923年~1939年价格指数、工资指数及财政收入表,此处略)

上表数据顯示,30年代价格指数与1912年~1914年(85)相仿换言之,30年代英镑实际价值与一战前夕相仿

1911年~1913年间海军预算在4500万~5200万之间徘徊。考虑到通胀影响30姩代的总投入世界和一战前高峰时的投资差不多,虽然同比GDP翻了一番不过,支出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0年代造船开支百分比

(按:原文此表附有各年支出总额的更详细数字由于有效数字只比前表多1位,所以此处略去这部分内容)

在一战爆发前的最后3年中用于造船的开支总计在2500万~3000万英镑之间。在二战爆发前海军部的资金则更多地用于发放其他补贴和退休金。这显示了支出总额的微小变化可能引发支出結构的重大变化

下表(按:原文为饼形图,此处为方便起见改为表格)显示了1930年~1939年间建造各主要舰种的支出任何对舰队构成的讨论都必须建立在如下基础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增加总额(按:大概第二帝国是个例外?)的确,如何花掉已分配的款项也是个困难的问題此外建造数量还限制于船厂的生产能力,尤其是船台的数量和长度以及熟练工的数量。有证据显示熟练工正逐渐离开造船业前外壯大中且工资待遇较好的飞机制造业。

按:我也不确定SI是什么舰种估计是各种辅助舰只,大多数人大概也不会关心

两次大战之间的实驗(trial。不过这个翻译我自己不是很满意)

在两次大战期间皇家海军先后进行过许多次全尺寸试射,用以实验新武器及新的防御系统这些试射基本是在高度秘密的条件下进行的,官方对此基本从未承认(原注:1932年6年上院议员Strabogli在上院建议进行轰炸战列舰的实验。在为海军夶臣Viscount Monsell起草的回复中Goodall认为公众对已经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无知恰恰是“对参加实验官兵保密纪律的赞美”。本节以下内容主要参考参与了幾乎所有实验的Goodall本人的笔记此外还参考了其他一些材料。Goodall本人的文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建议回复、为海军大臣准备的背景简介、Goodall本囚的结论。遗憾的是在2月12日的日记中Goodall写道:“海军大臣昨天访问了Strabogli看起来我的话他没听进去。”)这些实验测试了火炮、炸弹、鱼雷忣其他设备。

这些实验在前作《大舰队》中进行了更为详尽地介绍这里仅仅择要如下。1919年皇家海军用新的15英寸炮弹进行试射目标为与“胡德”号类似的防护结构。在这次试验中“胡德”号7英寸上装甲带的缺陷暴露无遗,但是对此却没有什么办法补救:“胡德”号自身巳经大大超重了(按:可能是因为日德兰大海战之后加强了水平防御的关系)1921年浅水重炮舰“黑暗界”号(Erebus)和“惊惧”号(Terror)先后对繳获的德国战列舰“巴登”号进行了射击。两舰使用减装药而靶船“巴登”号则一定程度倾侧,以模拟在15500码和21800码上命中的效果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一发装填shellite炸药(原注:即立德炸药lyddite和二硝基酚的混合物,比纯立德炸药稳定得多)的被帽穿甲弹(APC)该弹以与法线18.5度的夹角高速击穿14英寸装甲板。在试验中被帽穿甲弹和被帽高爆弹(CPC, Common Powder Capped)都可靠地击穿了厚装甲板并在击穿处之后40英尺左右位置爆炸(按:懒虫子伱个坑王,巴登的审判到底写完木有)。

一战之前的试射表明当时皇家海军所使用的15英寸被帽穿甲弹性能不佳,经常在击穿装甲之前爆炸与之相比,高爆弹能造成更大的威胁因此,皇家海军当时倾向于将富余的重量用来加强中等厚度装甲以使高爆弹在击穿装甲之湔爆炸。新的被帽穿甲弹的表现彻底推翻了这一做法的合理性现在必须尽一切可能加强保护关键位置的装甲,至于其他部分就只好能省則省了——这就是美国海军在“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上首创的“重点防护”模式

为了测试“G3”级战列巡洋舰的防御系统,皇家海军用“巴登”号的装甲板制作了该防御系统的比例缩小模型安装在“壮丽”号(Superb)号上进行试射。1922年5月的试射表明该系统可以在“交战距離”(battle range)上成功地阻挡15英寸炮弹。此前该系统的支撑结构强度一度受到怀疑但是实弹射击的结果证明该结构通过了考验,只有一些焊接瑕疵出了问题1925年1月战列舰和巡洋舰先后对“君主”号(Monarch)进行了试射。实验结果表明6英寸弹的弹片可以击穿该舰薄弱的防护甲板(protective deck),而13.5英寸被帽穿甲弹(原注:装填shellite炸药参见上文)则在直接击穿11寸厚炮塔座圈后爆炸。此外还试射了一些装填了一半TNT的被帽高爆弹(CPC shell with a TNT filling and a gaine)该弹种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爆炸破坏。至少皇家海军终于拥有可靠的弹药了。

进行该项实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当时的轰炸瞄准器严重哋限制了飞机对舰的命中率即使目标是静止的。不过1920年在舒伯里内斯(Shoeburyness)进行的试射表明火炮可以使用炸弹射击模拟舰船甲板的目标(原注:有证据表明,从火炮射出的炸弹有时会影响引信正常工作)1921年皇家海军先后使用9.2寸炮发射435磅炸弹和用13.5英寸炮发射1500磅及2000磅穿甲弹。这些实验表明在合适位置爆炸的炸弹可以击穿“巴登”号——就当时而言,该舰较新不过防护模式则是旧式的(按:应指全面防护模式。原注:“俾斯麦”号采用了相同的模式)

1921年对“巴登”号进行轰炸实验的炸弹:

美国海军的报告显示,近失的重磅炸弹可能对水線下部位造成严重破坏1922年使用250磅至2000磅炸弹在距离防护巡洋舰“蛇发女妖”号(Gorgon)防雷突出很近的位置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炸弹仅造荿轻微损坏次年在“君主”号上加装了一条60英尺长的结构用于实验,该结构代表了“纳尔逊”级的防护结构2082磅TNT(用以代表4000磅炸弹)在距“君主”号舷侧7.5英尺处的水线下40英尺处被引爆。加装的结构成功地经受了这次剧烈爆炸的考验虽然爆炸使得“君主”号的舱壁出现了奣显的变形,但是其水密性和炮塔均未受影响8座锅炉和机械装置仍在正常运行。只有循环水进水口在这次试验中暴露为弱点为了弥补這一弱点,在1924年~19525年进行了一系列模型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1924年又以“君主”号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轰炸实验DH 9a式轰炸机以双机或三机编隊对该舰进行轰炸,编队中仅长机装备轰炸瞄准器“君主”号处于停泊状态,天气晴好进行轰炸的条件很好。8支编队先后进行了轰炸每支编队都在正式投弹前练习了至少一次进入,而长机则在投弹前使用9磅练习弹进行2~3次瞄准射击结果如下表。

这些训练弹无一理想地擊穿60磅上甲板并爆炸此后,拥有更强穿甲能力的炸弹问世1936年Goodall认为这种炸弹是“最可怕的一种攻击方式。针对此种炸弹的防护非常重要”

一些炸弹被置于靶船内部并引爆。此类实验的一个特殊目标是研究在烟囱中爆炸的炸弹的效果以及装甲格栅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茬烟囱中爆炸的炸弹将击穿锅炉外壳和上风井(uptakes)这将造成锅炉舱压力降低和瞬时回火,有可能引发火灾装甲格栅的支撑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考虑到重弹壳炸弹可以击穿单层装甲格栅最好在上甲板和中甲板都安装装甲格栅。

总体来说在舰船内部的爆炸造成嘚损害是严重的,但是基本局限于炸点附近区域破片造成的损害基本限于沿炸弹长径延伸扩散的窄带上。大多数破片并不大不过那些穿甲炸弹的破片则较大,可以击穿2层1/4英寸舱壁气浪破坏区则比较复杂。大致来说气浪破坏区是以炸弹两端为顶点的两个45度圆锥加上环繞炸弹中部的环带,但是实际破坏区则受炸点附近结构造成的反射的影响在破坏区内,所有的通风扇、线槽、加热器、管道和电线都被彈片击毁或被撕裂——这是由于它们所依附的舱壁被摧毁或严重变形对传声管和消防水管的破坏被认为是最严重的问题。

在1924年~1930年间在舒伯里内斯通过使用火炮高抛发射炸弹的方式先后用从50磅普通航空炸弹到450磅穿甲炸弹的各种炸弹对相当于“伊丽莎白女王”级、“皇权”級和“胡德”号甲板结构的目标进行了试射。这些实验显示在重量一定的前提下,单层厚装甲甲板拥有最好的防护效果另一方面,就仩层甲板而言结构强度所需的厚度已经足以抵御当时战斗机所能携带的20磅通用航空炸弹的攻击。1930年通过使用450磅穿甲炸弹和250磅半穿甲(SAP)炸弹进行的实验得到了“巴勒姆”号的现代化改装所需的数据该舰的甲板因此增厚到4英寸。

皇家海军的最后一艘前无畏舰“阿伽门农”號(Agamemnon)被改装为遥控靶船在1923年4月~1926年12月间使用实践表明该舰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此后“百夫长”号也被改装为遥控靶船“百夫长”号嘚侧甲足以抵御训练弹,但是改装时该舰依然加装了3英寸低碳钢钢板当然主要加装在主甲板上。上风井则加装拆自“声望”号的6英寸渗碳装甲板所有炮塔一概拆除,开口则用3英寸低碳钢钢板覆盖虽然增强了防护,但是总体而言该舰还是很轻因此追加了5000吨压舱,以保證装甲带底缘入水足够深该舰彻底改装燃油锅炉,海军方面指望她能跑19.5节(这看来过于乐观该舰实际最大航速约为16节)。该舰可在遥控条件下持续航行3小时该舰编制230人,考虑到该舰是艘靶船乘员的住处当然还是安排在装甲下方(按:原文还解释了下为啥不能安排在甲板上,我想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不用翻译了……)该舰经历了许多次轰炸实验,结果再次说明了在中空或高空对舰船进行水平轰炸時糟糕的命中率但另一方面,1933年9月对该舰进行的俯冲轰炸实验则比较成功取得了48投19中的成绩。这一成绩看来影响了海军部的思路(原紸:Goodall在1935年7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参考对‘百夫长’号轰炸的结果海军建造局希望旧式主力舰上的所有乒乓炮都能向正前方射击”)。该艦的具体实验记录则不知所踪

根据条约规定,“马尔波洛”号应于1931年拆解Goodall建议在此之前利用该舰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当时很明显药库依然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B药库爆炸的推进药会严重损坏通向A药库的舱壁为防止出现这一情况,线状无烟火药不能直接暴露在炸弹或炮弹的破坏力之下而保持足够良好的通风措施也非常必要,尤其是在防护不够强的前提下这一系列实验对“厌战”号等4艘主力舰的现玳化改装有着重要的影响。1932年还进行了其他一系列实验包括投掷250磅和500磅训练弹、在船只内引爆250磅、500磅训练弹、450磅穿甲弹、1080磅高爆弹。从Φ得出的结论如下:重型装甲板对于防护半穿甲弹非常必要;高爆弹对舰效果不佳;近失弹对舰效果极差

对“印度皇帝”号进行的火炮射击实验,1931年6月

1931年6月8日“印度皇帝”号按计划依靠自身动力从朴茨茅斯出发准备作为靶船参加一次火炮射击实验,结果该舰在奥厄斯沙洲(Owers Shoal)搁浅由于难以施救,所以在初步的离礁措施失败之后皇家海军决定就地进行射击实验。6月10日~11日“过时的”“铁公爵”号先后命Φ了12发13.5寸炮弹前4发命中是在12000码上获得的,其余则均在18000码上获得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命中击中了装甲带下缘,在造成了一个1英尺*1英尺8英寸嘚洞之后击穿了里层船底和煤仓最终在B锅炉舱的一座锅炉上方爆炸。从中得出的结论是皇家海军所有主力舰的装甲带底缘入水太浅这┅结论影响了“英王乔治五世”级的设计。海军方面还提出了向下延伸“纳尔逊”级装甲带的计划但是未曾实施。

1920年“胡德”号防雷突絀(包括空管结构)的复制品被安装在Chatham浮动平台上(按:Chatham Float该测试平台建于Chatham,长80英尺深和宽各31.5英尺,用于模拟主力舰舰体参见《大舰隊》P164最后几行)。实验中“胡德”号的防雷突出成功地经受了500磅TNT炸药的考验仅在某些铆接处附近出现了轻微的渗漏。次年皇家海军的兴趣转移到与美国海军采用的纵向舱壁相似的结构上与美国海军所有舱壁厚度相同的特点不同的是,皇家海军的内侧舱壁较厚两种舱壁結构都制作成了比例模型并在Chatham浮动平台上进行了测试。在这些测试中皇家海军用20磅炸药模拟1000磅炸药的爆炸效果(详见附件7)。测试结果姒乎显示皇家海军的方案较为优越不过考虑到美国海军方面的类似实验得出相反结论,这一结果并未被广泛接受不过,皇家海军的实驗结果表明将爆炸气浪在装甲外排开的方案非常有效(原注:因此“纳尔逊”级的装甲带在船体内)“纳尔逊”级水下防护系统的全尺団复制品后来也被安装在Chatham浮动平台上,实验中该结构通过了1000磅炸药的考验(原注:该结构中内侧舱壁厚度为3英寸。皇家海军认为该结构鈳以承受远大于1000磅当量的爆炸)

鉴于这一系列实验的结果,皇家海军对于自己的水下防护能力过于自负在1932年1月的演习中,从“勇敢”號和“光荣”号上起飞的Blackburn Darts式飞机向停泊状态的舰队发射了57枚鱼雷达成了17次命中,其中11次被认为算作演习条件下的有效命中当时皇家海軍对这些命中的效果估计如下

有任何人会真的以为会有一艘战列舰——且不论是“决心”号这种老爷货——在吃了7枚鱼雷之后会仅仅损失30%嘚速度么?1933年1月31架鱼雷机对一个巡洋舰中队进行了实验性攻击。尽管巡洋舰以24节的速度航行并进行了剧烈的机动以规避攻击仍有6枚鱼雷命中。此后不久32架飞机对一支较慢的编队进行了攻击,这一次命中了21枚

进一步的早期实验包括对在U艇附近爆炸的深水炸弹效果的考察(原注:一位资深造船师告诉笔者,他曾经负责过用火炮射击上浮的U艇的实验结果表明4.7英寸以下口径的火炮对U艇毫无用处,大部分命Φ直接就是跳弹笔者没有找到关于这一实验的报告。)以及上文提到在“蛇发女妖”号和“君主”号上进行的实验由于资金紧张,之後只能进行模型实验了在朴茨茅斯建筑了一个坚固的装甲盒(尺寸为10英尺*12英尺),用来安装不同配置的舱壁结构进行实验这个被称为“突出模型”(bulge model)的结构一直沿用到二战中,共进行了130次实验另有240次实验则在更为简单的模型上进行。

1929年“罗伯茨”号浅水重炮舰幸运哋逃脱了被拆解的命运被用于防护系统的较大比例(1/3或3/4)模型的浮动测试平台。最高16.5磅的炸药被用来模拟1000磅炸药的爆炸效果至1935年为止,共进行了11次实验主要结论为12英尺宽(从船体边缘至耐压舱壁holding bulkhead)的防护结构足以抵御1000磅当量的爆炸(原注:笔者认为这难以置信),而9渶尺宽的防护结构则不足以抵御500磅当量的爆炸空-湿-空的三层布置被认为效果最佳,且各层宽度应基本相当

一些排气板在试验中表现不佳,皇家海军对此得出的结论是排气设施不必要焊接技术的应用使得铆接船体存在的沿铆接处缝隙产生的渗漏及撕裂等老问题不复存在。不过在设计及实施焊接时需要非常谨慎

1934年皇家海军开始着手设计“皇家方舟”号及研究新战列舰。时任海军建造总监的Arthur Johns爵士说服海军蔀建造一艘新的大型测试平台用以测试对各种攻击的防护措施该平台耗资16万5000英镑(原注:空军部也凑了份子),长72英尺深50英尺,至于寬度则取决于加装的防护结构宽度代号“乔伯74”(Job 74)。平台的内部结构则按照主力舰和巡洋舰的标准设置在该平台最初进行的一系列試验中,该平台一侧安装了三明治防护结构另一侧则安装了d'Eynocourt(按:一战期间的海军建造总监)设计的防雷突出的改进版,使得该平台总寬度达到100英尺(原注:当时“乔伯74”的存在完全禁止公开)三明治结构中船体至耐压舱壁宽度为20英尺,耐压舱壁是由两层35磅装甲板铆接茬一起而成最外层的隔舱为空舱,可使爆炸造成的气浪自由扩散从而削弱其对船体的冲击。中间层隔舱注满液体——最初为水后改為燃油。该层隔舱将分散压力并拦阻鱼雷碎片及被击破的船体碎片。最里层则是另一层空舱里侧为厚舱壁。预计在遭到水下攻击时该層厚舱壁将变形导致进水因此船体内侧相应位置的隔舱为水密舱,用于安置不重要的设备

两侧的防护结构先后经历了一次1000磅当量爆炸,都在最外层钢板上造成了一个25英尺*16英尺的洞(原注:笔者认为就这个当量级别的爆炸而言这个洞似乎偏小。笔者估计这个洞应有36英尺長而仅仅形成24英尺长的洞的概率大概仅为1/4。按:两次大战期间鱼雷造成的创口基本遵循以下模式:洞的长度大致为高度的两倍,而受損区域在两个方向上都延伸大致相当于洞尺寸两倍的距离参见《大舰队》P162)。三明治防护结构中的两层中间舱壁有36英尺全毁内层主防護舱壁(即由两层35磅装甲板铆接在一起而成的耐压舱壁)一度凹陷18英寸但并未破损(原注:虽然这一全尺寸结构抵挡住了1000磅当量的爆炸,泹是“威尔士亲王”号类似的结构则未能抵挡住330磅当量的爆炸本书第10章尝试对此作出解释)。主防护舱壁的快速凹陷对内侧的油舱造成叻一个压力脉冲这一脉冲对最内侧的舱壁造成了一定损坏。另一侧的防雷突出则未能抵挡住爆炸威力主舱壁在14英尺长28英尺高的区域内唍全损毁。在此后(1937年4月)进行的实验中焊接在平台上的60磅耐压舱壁沿着焊缝损毁。该耐压舱壁被用于“皇家方舟”号

30年代皇家海军缯颇担心过所谓“B炸弹”的威胁。攻击时该炸弹从目标前方入水由于附有巨大的气囊,炸弹在入水之后将上浮从而攻击目标舰只的船底。皇家海军对这种炸弹重量的估计在1927年是2000磅,后来减至1100磅到1933年则减至250磅。1939年该种炸弹进入现役但是从未投入实战使用。测试中B炸彈威力巨大且没有任何可靠的防护手段可以抵御这种攻击。尽管“乔伯74”的双层船底厚达7英尺但是在这种炸弹面前毫无用处(原注:該评价出自Goodall在1936年2月25日的日记。同篇日记中还写道:“也许我们在划分水密隔舱时过于强调密封性了乔伯入坞后仔细检查了船底,发现舱壁完全没有被内层船底击穿这可能才是问题所在。”同年4月21日的日记:“就乔伯74进行会商Watson是个不可多得的批评者,虽然我觉得他错了”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Goodall未免有些刚愎自用,但是这些只言片语依然显示他还是重视反对意见的)即使是250磅炸弹(装药127.5磅)也将导致炸点上方的舱室进水——如果炸点距离舱壁不足15英尺,则炸点上方的两个舱室都将进水早先还尝试过3层船底的防护效果,结果并不成功不过半满液体的双层船底倒是有些防护效果。

Offord(和Goodall)非常担心“胡德”号水上鱼雷发射管的安全问题为了具体考察可能造成的危害,3枚750磅当量鱼雷战斗部在“乔伯74”的主甲板引爆Offord在接受关于“胡德”号战沉的调查时就是根据这次试验的结果认为鱼雷是导致该舰沉没嘚主要原因。他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原注:参见1980年他给笔者的信)

一系列针对“乔伯74”的轰炸实验都证明,命中小目标非常困难(原注:Goodall1935年2月20日的日记:“在Chatham乔伯看起来很小。我怀疑空军是否能命中她”6月24日:“500磅半穿甲弹很好”)。尽管如此“乔伯74”先后被命中30佽,总重10000磅试验中该平台的厚装甲甲板(5英寸)表现良好。还进行了炮塔着火实验在这些试验中6英寸和8英寸药库中的推进药先后被引爆。“乔伯74”的甲板上还安装了一座机库用来研究机库着火。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药库弹库安全实验

其他实验包括使用旧式潜艇L19进行沖击实验,直至该舰于1937年拆解同年又建造了一艘特设测试平台“乔伯81”。该平台在测试中损毁此后“乔伯9”接班。“乔伯9”一直使用箌了战后主要用于测试炮群抗冲击能力。还测试了Duplex(磁性)鱼雷引信的性能在1939年11月22日进行的测试中,一枚装有此种引信的18英寸鱼雷将靶船“布鲁斯”号驱逐舰击沉在怀特岛(Isle of Wight)海域(原注:Goodball在1932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鱼雷和水雷局DTM放弃了使用磁性引信的350磅战斗部的构想”按:在一张关于此次实验的照片注释中,笔者补充道:尽管在这次试验中磁性引信表现良好但是总体而言仍不可靠,因此不久之后僦放弃了)

在两次大战期间,皇家海军对化学武器攻击的威胁非常重视1920年以“拉米里斯”号为平台进行了第一次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該舰的敞开式舰桥非常易受此种攻击对此几乎无法改进。此后1922年以“勇敢”号和1924年以“君主”号为平台进行的实验结果类似1923年皇家海軍得到了美国海军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双方结论基本相同:舰船根本无法防护化学武器攻击尤其是在舰只受损的情况下。最好的防护措施是为所有乘员配备防毒面具并在可能时为乘员配备芥子气防护服。“纳尔逊”级和“英王乔治五世”级都为舰桥配备了空气过滤器不过其作用是颇值得怀疑的。Bywater在1925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大太平洋战争》(The Great Pacific War)中详细描写了化学战的重要性该书主要根据白厅酒吧里各种想象力丰富的流言蜚语写成,预言了即将在1931年发生的战争及很多当时的其他想法(原注:实现的预言还包括一级柴油动力巡洋舰还有人聲称山本的突袭计划就是参照该书内容)。

装甲发展的全过程依然不够清晰不过从1935年开始英国钢铁公司、Firth-Brown公司和Beardmores公司就开始制造实验性裝甲板。最初几批装甲板实现了20%~25%厚度硬化后期的则达到了33%厚度硬化(原注:另一些资料则声称15英寸装甲板可实现3.5英寸厚的表面硬化。由於硬化程度是从最表面开始逐渐递减的所以各种资料之间的区别可能在于标准不同),同时还研究了合金配比和热处理工艺以达成硬化表面和韧性背面之间的平滑过渡硬化的表面将破坏弹头,这样即使弹头有足够的速度击穿甲板也不适合爆炸。大多数实验是用13.5英寸被帽穿甲弹射击440磅装甲板不过也使用过15英寸被帽穿甲弹射击过600磅装甲板。从1937年开始海军开始向生产性能比招标要求更好的装甲板的厂家發放奖金。

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英王乔治五世”级及此后舰只所使用的装甲板性能较一战时期的装甲板高出25%。战后对拆自“提尔匹兹”號的装甲板进行的测试表明德国方面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不过美国海军在这方面却没有什么进展因此美国海军二战舰只的装甲板性能和一战时期差不多。当海军方面发现本土装甲板产量不足时他们因此决定仅仅进口非渗碳钢以弥补缺口。

以上实验产生了一些有趣的結果1936年11月,国会方面指定一个委员会报告调查以下主题:“主力舰在空袭面前非常脆弱”当时公开媒体上甚至国会中大量不实言论满忝飞,声称鉴于主力舰在空袭面前非常脆弱所以主力舰的地位完全可以被更便宜的轰炸机所取代。虽然报告本身是公开的但是援引了夶量秘密文件,大多和本章提及的各种实验有关不过,几乎在所有方面海军部和空军部的见解都是一致的。

报告中提到了大量实验內容涉及空袭命中率、穿甲能力及爆炸威力。报告还提及了美国海军进行的相关实验报告结论认为英国方面的经验更丰富,还认为虽然沒有任何防护手段是完美无缺的但是设计新船时加强对空防御及对旧船进行现代化改装依然是必要的。报告涉及了水平轰炸、俯冲轰炸囷鱼雷攻击(原注:没有提及“B炸弹”该种武器当时仍是机密)。

海军和空军方面仅在防空武器的效力这一问题上有分歧双方都同意茬现有防空火力条件下,没几架飞机会被击落不过海军方面坚持认为防空火力至少可以产生一定心理作用,将飞行员吓退而空军方面對此并不同意(原注:在某次实验中,一架“蜂后”式Queen Bee遥控靶机以85英里的时速绕着舰队飞了1个小时居然毫发无伤!)海军部和空军部都哃意建造和维持一艘主力舰所需资金大致相当于建造和维持34架双引擎轰炸机。

海军部和空军部的最终结论是如果空军决胜论者停止建造主力舰的呼吁实施,那么:“如果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我们只不过是浪费了资金;如果事实证明他们是错的,我们将为这一证明付出整個帝国的代价!”

在爆炸发生时炸药在4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转化为高温高压的球状气体,其压强可高达每平方英寸几百吨这个气体球在其骤然形成的过程中对附近水体造成极大的冲击,形成在水中传播的挤压性冲击波这个冲击波最初以超音速传播,但很快其传播速度便降至水中音速的水平冲击波足以粉碎炸点附近的结构,并传播相当远的距离在此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衰减。就300磅阿马图炸药(Amatol)的爆炸效果而言在距离炸点25英尺处造成的压强其峰值可达2吨/平方英寸,在距离炸点50英尺处造成的压强其峰值可达1吨/平方英寸用以测量以上数據的仪器的发展过程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不过的确花费了科学家数年的努力

爆炸产生的气体球将急剧膨胀。就深水炸弹而言气体球嘚最大半径大约为22英尺。在这一最大尺寸下气体球内部的压强将远小于周边海水的压强,因此气体球将迅速崩塌如果爆炸发生在深水,那么将发生若干论膨胀——收缩的过程这一现象对沉底的水雷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这种水雷爆炸造成的气体球会上升因此气体球的苐二轮膨胀过程将发生在距离目标更近的位置,从而可能对目标造成比第一轮膨胀更大的伤害

可见的水下爆炸效果可用冲击波和气体球嘚膨胀来解释。当冲击波传播到水面时首先形成的是一大圈水花。就在50英尺深处爆炸的500磅TNT而言水花的半径约为37英尺。深水的爆炸不会慥成水花就300磅炸药而言,这一深度为140英尺当气体球带着大量的水传播到水面时,高速流动的水体将形成壮观的水柱

被爆炸波及的结構或是被粉碎,或是未经弯折过程便直接断裂或是严重变形直至断裂。具体哪种效果更为明显则取决于不同的爆炸条件

在华盛顿条约簽订前皇家海军就战列舰及战巡节能型的大量研究体现了20年代初皇家海军的需求。这些研究在前作(按:《大舰队》)及其他著作中都提忣过不过此处仅关注此系列研究的最终产物:战列舰“N3”和战巡“G3”,用以和之后的设计进行比较

华盛顿条约的主要内容参见附件4,此处仅简述如下:战列舰的排水量上限为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6英寸。除“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外签约各国均不得在1931年以前开工建慥新主力舰。

1927年1月第一份28000吨级装备14英寸主炮的“纳尔逊”式战列舰设计出炉(原注:有资料认为是13.5寸主炮实际上,该设计中主炮口径是14渶寸但是海军方面已经决定在日内瓦鼓吹13.5英寸主炮口径上限)。同年7月第二份设计完成设计中的战列舰有4座双联装炮塔,分别布置在艦首和舰尾虽然因为装甲盒长度较长,与第一份设计相比该设计排水量提高了1200吨但是海军方面依然比较看好这份设计。此后两份设计嘚排水量都增加了500吨以增强防护应对“潜水炸弹”的威胁这种炸弹在目标附近入水,然后攻击目标装甲带下方的薄弱区域值得注意的昰,尽管受排水量上限限制但是两份设计中依旧保留了较强的水平防护。

华盛顿条约规定各国可于1931年开始进行主力舰的更新因此从1928年僦开始研究新战列舰的各项指标。1927年日内瓦磋商的结果显示下调35000吨排水量上限的方案几无被各方接受的可能因此决定同时研究在此上限丅装备14英寸主炮和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两种口径的主炮都将重新设计发射初速较慢的重弹(原注:16英寸炮炮弹重量2250磅,初速2575英尺/秒;14英団炮炮弹重1500磅初速2550英尺/秒)。此外还需设计新的16英寸主炮炮塔以克服在“纳尔逊”级上出现的问题而双联装14英寸主炮炮塔则只需对现囿的15英寸主炮炮塔进行一些修改而已。

战列舰的副炮将为双联装6英寸炮炮塔防护水平将强于“纳尔逊”级的副炮,且其分布也将更分散防空火力为新设计的4.7英寸高炮,大致将会装备4座双联装炮塔在甲板之间分布布置(BD mounting, Between Deck)。当时也考虑过引入高平两用炮的概念但是当時认为防空和反驱逐舰的需求无法协调一致因而放弃了这一构想(详见附件5)。设有与潜艇Oberon号布置类似的6座舰首鱼雷发射管其口径估计為21英寸,战斗部重量为1000磅防护上要求能抵挡16英寸炮弹和2000磅炸弹的攻击。航速为23节

下表中16A方案装备4座双联装16寸炮塔,首尾各两座排水量仅为35000吨。两个14寸主炮设计方案则都装备4座双联装14英寸炮塔装甲带厚度为11英寸(原注:可能其目标为抵挡14英寸炮弹)。14B方案航速为23节洏14A方案由于马力更大且较长,航速可能达到25节尽管设计师们原本指望14英寸方案的排水量可以限制在28000吨,但最终方案都超过了这一数字(按:14A排水量30700吨14B为29070吨)。

此外还有11个12英寸主炮设计方案表中仅列出较受欢迎的4个方案。这里简要介绍各方案被否决的原因如下:两个27节航速方案因为大大超出原定的25000吨排水量上限被否决(排水量分别为28150吨和27750吨)所有装备3联装炮塔的方案(两个装备3座三联装炮塔,1个装备2座三联装炮塔和1座双联装炮塔)全部出局剩下的4个方案(按:原文如此,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各装备4座双联装炮塔所有11个方案都装備10英寸倾斜装甲,据称其抵御12英寸炮弹的能力比“纳尔逊”级抵御16英寸炮弹的能力要强所有方案都超过了25000吨排水量上限,虽然可以通过削减装甲以达到这一上限但显然这并不明智。海军建造局方面警告称最好还是将12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排水量上限定为27000吨。至于更小的10英団和11英寸方案则似乎完全是探索性质的(按:文字介绍和原表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不符)设计过程中似乎没有考虑装备12英寸主炮和10英寸装甲带的战列舰该如何应付装备16英寸主炮的旧式战列舰。皇家海军方面似乎对12英寸主炮口径上限感到满意但是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对此都毫无兴趣。

1920年代战列舰设计方案

注:排水量为标准排水量甲板厚度的两个数字,前者为弹药库上方装甲厚度后者为主机舱上方装甲厚喥

设计过程中专门研究了如何提高对“潜水炸弹”的防御能力(原注:在日德兰大海战中,“狮”号被命中5发此种弹药“马来亚”号则被命中2发。战后“阿伽门农”号和“百夫长”号作为靶船被这种弹药命中多次)当时认为炮弹在与船体接触之后将继续飞行25英尺左右将轉向与船体平行方向,在继续飞行5英尺左右才会爆炸共得出了3个装甲配置方案。方案A与“纳尔逊”级类似不过附加一段从主装甲带下延伸的较薄装甲。方案B和C中装甲带都在船体外侧而防雷装置则通过铰接穿过装甲带。这种设计很不受欢迎因此年间的所有设计都采用叻A方案。1930年伦敦条约(参见附件5)延续了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不过将禁止建造新主力舰的时间延后到了1937年。

值得注意到是之后新的12英寸方案(1934年12N,12O12P,12Q四方案表略)比年间的方案重得多(原注:Goodall在1934年2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4座双联装12英寸炮塔+良好的防护=28000吨,10~12英寸意味着中等防护水平的船只其排水量也将在29000吨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装甲重量的显著增加和相应的船体重量增加(原注:Goodall在1933年9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开始设计新战列舰。根据过去的‘平衡’观念设计的战列舰估计为24000吨但是加强防护之后其排水量将飙升至33000吨”)。新方案都装备在側舷装备了12门单装6英寸炮和6座双联装4.7英寸高炮(参见附件8对于中口径舰炮的讨论)4个方案中12N和12P较受欢迎,海军建造局据此还提出了不装備6英寸炮同时加强4.7英寸炮的扩展方案(N方案装备28门P方案装备24门)。俩方案都在舷侧安装5联装21英尺鱼雷发射管全部4个方案航速均为23节。法国已经建成两艘大小类似的主力舰(按:即“敦刻尔克”级)装备4联装炮塔,主机较轻一并列入表中比较。尽管法、德、意三国都茬计划建造大型15英寸主炮战列舰英国方面似乎仍然认为三国可能接受28000吨排水量上限。由于美国和日本都不可能接受这一上限因而此后嘚设计都是以35000吨上限为标准。

1934年12英寸设计方案

最初的11份35000吨级战列舰设计草案包括3份16英寸主炮方案(原注:2份装备9门16寸1份为8门)、2份15寸主炮方案(原注:均为8门)和6份14英寸主炮方案(4份装备12门、1份装备10门、1份装备8门)。所有方案均装备10座双联装4.5英寸炮在甲板之间分布布置。主装甲带厚度为12~14英寸弹药库上方甲板厚度为5~6英寸,主机舱上方则为3~5英寸其中9份设计航速为27~30节,另外2份则仅为23节最快的方案在早期缯被划为战列巡洋舰。

海军参谋人员花了相当篇幅对以上草案进行了比较此处仅简介如下。首先是关键标准之一:不同炮弹和炸弹击穿沝平和垂直防御装甲的能力美国海军使用的“免疫区”这一概念比起皇家海军的标准要明了得多,不过很明显两国海军所使用的原理是佷类似的

侧装甲带不被穿甲弹击穿的最小距离(码)

水平装甲不被穿甲弹击穿的最大距离

水平装甲不被炸弹击穿的最低高度(英尺)

II的莋者Roberts相反。Offord是专家)认为:我们手头掌握的对炸弹水平防御能力的资料比较详细对炮弹水平防御能力的资料至少也足够比较所用,但是對炮弹垂直防御能力的数据则不足他进一步指出有证据显示安装在柔韧船体结构上的装甲比栓固以进行测试(butt test)时表现更好。此外他还認为生产超厚装甲板(13英寸以上)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单纯增加装甲板厚度并不一定能等比增加防御能力。当时认为所谓“决定性交戰距离”(decisive range)为码下表例举了一些英国主力舰在二战中开火的最远距离,侧面说明了参谋人员选择这一距离的正确定(原注:注意一战ΦGeneral Wolfe号浅水重炮舰曾于1918年在36000码距离上开火)

丘吉尔就提出了国防开支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今后10年中将不会发生战争这一“十年准则”在当时看来非常合理,毕竟除了日本外列强都在一战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無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人员上海军部于年间提出,这一准则意味着需要为1929年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好准备有鉴于此,海军部试图游说下院通过一项大大强化的造舰计划海军部这一努力得到的结果是:“十年准则”于1928年正式被10年渐进计划所取代。不过新计划并没有维持很玖:1932年3月日本占领满洲这一事件宣布了该计划的终结。尽管在当时和此后“十年准则”都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但是公正地说“十年准則”大致反映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且对预算并没有直接影响

华盛顿条约规定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拥有相等的主力舰总吨位,同时较ㄖ本可拥有的总吨位有较大的优势但另一方面,英国舰只普遍相对老旧过时主炮口径也较小。作为补偿英国可以建造两艘新战列舰,这就是“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尽管两舰受到35000吨排水量上限的限制,但是由于成功地——或许太成功了——使用了大量节约重量嘚手段两舰完工时的排水量居然大大低于35000吨上限(按:根据作者在前作《大舰队》中给出的数字,“纳尔逊”号完工时排水量为33580吨“羅德尼”号则为33785吨)。一时间得益于华盛顿条约,皇家海军在数字上依然是世界第一大

条约规定的巡洋舰吨位上限则为10000吨,同时主炮ロ径不得超过8英寸这一限制很快便成为了巡洋舰的设计标准,而条约的制定者也被认为应对各国之间愈演愈烈的“巡洋舰竞赛”负责實际上这一指责并不公平,毕竟尽管新的巡洋舰越来越大越来越贵,但是它们依然比世纪之交(19、20世纪)的那些大型装甲巡洋舰要小甚至比轻巡洋舰合理发展的结果、一战时大获成功的“霍金斯”级轻巡洋舰也要小(按:前作中提到“霍金斯”级的主要数据为:7门7.5寸主炮,10门12磅炮9750吨排水量,30~31节极速70000马力动力。每艘造价为750000英镑这个数字不包括武器装备)。对于海上贸易来说水面袭击依然是最主要嘚威胁,因此“郡”级巡洋舰的设计目标明确要求该级舰只能有效应对这一威胁

条约要求各签字国彼此公开所有新建舰只的主要数据。鈈过说所有签字国都在这一问题上耍花招大概也没什么错就皇家海军来说,唯一严重的违约行为发生在设计“独角兽”号时该舰最初被宣称为一艘“补给舰”(depot ship),结果最终建成时却是一艘彻彻底底的航空母舰不但拥有强大的武装,甚至还有装甲机库这倒并非皇家海军有意为之,而是因为签订条约时未能预见到未来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变化所致(原注:海军方面的法律专家认为如果该舰不被划分为航空母舰,那么它可能被认为是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最终设计排水量为35500吨,不过鉴于“纳尔逊”级的经验皇家海军預计实际完工时该舰的排水量将低设计指标,从而仍然符合条约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小花招可用于规避限制,比如公开的排水量实际上是未满载弹药时的排水量

美国海军自有一套对条文的解读。因此当其他签约国以为“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排水量不超过33000吨时两舰的实际排水量为36000吨。美国海军还认为华盛顿条约的规定仅针对1922年时的设备,所以新设备诸如高炮、雷达根本不包含在需公开的“標准排水量”中与英美两家相比,其他海军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原注:时任皇家海军建造总监即DNC的Goodall在1936年1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戈里齐亚”号Gorizia至少有11000吨如果“斐济”号和“贝尔法斯特”号能多10%的排水量,我们能干不少事情了1937年11月2日的日记中则写道:登上“沙恩霍斯特”號。我确信这帮匈奴人一定作弊了)参见下表:

*1938年6月,该舰在丹吉尔(Tangiers)附近撞船被迫前往直布罗陀入坞修理。英国因此得知该舰的實际尺寸

**即使是宣称的26000吨排水量也违背了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舰只设置的10000吨吨位上限。

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排水量上10%的提升将给战舰帶来作战能力上远大于10%的提升。这是因为无论舰只大小许多重要设备都只需要1或2套。例如更多的主炮并不意味着需要增加更多的指挥儀和火控设备以及操作人员。此外较长的舰只达到某一特定速度所需的单位吨位马力也较少。

一份所谓“特别海军建造规划”于1923年提出该规划的目的是提前实施一些原计划在未来进行的重要项目以缓解失业问题。由于政府更迭该规划未能实施,尽管如此该规划仍然顯示了海军部在后条约时代优先关注的目标,因此值得在此一提该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主力舰:于1929年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加装防雷突出;

航空母舰:完成“光荣”号和“暴怒”号的改装,并继续改装“勇敢”号(或于1929年前建造新航空母舰)在1928年前后开始建造新航空毋舰

轻巡洋舰:于1929年前建造8艘装备8英寸炮的“轻”巡洋舰(按:引号为原文所有)。同时于1929年前建成10艘较小的巡洋舰

驱逐舰:年间起每年開工两艘驱逐领舰和8艘驱逐舰

补给舰:改装“桑赫斯特”号(Sandhurst)和“格林威治”号(Greenwich)使其能前往国外服役。开工两艘驱逐舰补给船(後削减至1艘)年间开工一艘大型潜艇补给舰,并于1929年前开工两艘可作为移动海军基地(MNBMobile Naval Base)的补给舰(该两舰可能通过改装现有舰只而來)。

布雷舰:于1929年前开工3艘遥控布雷舰(controlled minelayer这里controlled殊为难解,翻成遥控我也觉得比较勉强)

反潜舰只:从1925~26年起每年投资20万英镑

运输航空母艦(Store Carriers我个人的理解是不负担攻击作战任务,仅用于向其他航空母舰或海外基地输送飞机比如二战期间“百眼巨人”号和“鹰”号在地Φ海执行的任务):于1929年前完成两艘的改装

三脚桅(Triad,同样不解何意原以为是某艘船的名称,但是似乎皇家海军中第一艘叫这个名字的艦只是1939年下水的潜艇N53翻译作三脚桅同样有问题,因为很明显这一结构在皇家海军此后的舰只上并未完全消失望方家指教。):于1929年前唍成替换

整项规划预计开支最初为8年6780万英镑此后有文件显示削减为5年2324万9940英镑。财政部仅仅同意海军部开始设计工作并与造船厂进行初步接触但并没有为此规划拨出任何经费。

尽管后条约时代的舰队在规模上足够庞大且国家财政足够支持但是舰队规模的削减还是给战舰楿关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当时人们已经预计到军械制造业和装甲制造业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当皇家海军开始重整军备项目时这┅预言早已准确地实现,且对重整军备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1927年阿姆斯特朗公司破产,被维克斯公司收购考文垂军械厂1925年关门大吉,Beardmores军械厂和Palmers军械厂则先后于1929年和1932年步其后尘而以上这些仅仅是消失的军械厂中最大最有名的一些罢了。许多较小的公司更难免于关张的命运为了帮助相关工业生存,皇家海军大幅削减了在自己的船坞进行的建造项目彭布鲁克造基地关闭,罗塞斯基地仅仅承担“维护保养”任务Haulbowline则移交给Eire地方政府(原注:至于在丹佛、斯卡帕和因弗戈登的那些较小的基地,则也被关闭了)此外,原计划建造的巡洋舰和驱逐舰还将被进一步削减

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溃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削减支出。1927年曾在日内瓦举行过一次裁军会议不过没有达成任哬协议。此后英美两国海军之间进行了一系列非正式而友好的会谈接触,包括1929年英国首相拉姆塞·麦克唐纳访美。在达成了一些初步意向後于1930年1月在伦敦举行了一次限制海军军备会议最初参加会议的国家是华盛顿条约的5个签字国(按:英、美、日、法、意),但是不久法國和意大利先后退出此次会议上英国的目标是保持数量优势,为此他们准备接受较小的吨位上限以满足财政预算限制因此英国提出战列舰排水量上限为25000吨,主炮口径上限则为12英寸

最终英美日三国达成了进一步削减海军的协议。该条约对皇家海军的主要影响参见附件5(按:下详此处先从略)。由于主力舰数量被限制到15艘的上限因此“铁公爵”级战列舰和“虎”号将被拆解(原注:“铁公爵”号在拆除了装甲带和部分武装之后成为一艘训练舰。“印度皇帝”号和“马尔波洛”号在被拆解前用作武器试验船更旧的战列舰“百夫长”号則被改装为无线电遥控靶船继续服役)。这些舰只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即使与老旧的“皇权”级战列舰相比也不如远甚,但是它們的退役引发了广泛的悲伤情绪为期10年的“海军假日”(禁止建造新主力舰)被延期到1936年12月31日。

在五大海军强国(按:也即华盛顿条约簽字国)于1935年12月之前海军部与外交部及美国海军之间已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在第一海务大臣与美国海军总参谋长会见时双方已经恢複了友好关系。美方向英方保证它们不会提出限制皇家海军巡洋舰数量皇家海军此时依然希望将战列舰限制在25000吨吨位上限和12英寸主炮口徑上限上,但是鉴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5英寸战列舰建造已经取得相当进展这一希望几无实现的可能。日本最终退出会谈而意大利也没有茬条约上签字,虽然意大利暗示他们可能于1938年签字最终协议规定了对各主要舰种单独舰只吨位尺寸的限制,但是取消了各舰种数量或总噸位上限的限制战列舰排水量上限为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4英寸(详见第一章)(原注:签字各方同意如果日本不签字,则主炮口径上限增至16寸;如有任何一方建造了超出限制的主力舰则35000吨排水量上限可提高或干脆取消)。皇家海军对17000吨的战列舰吨位下限和8000吨巡洋舰吨位上限非常满意——这样一来任何“袖珍战列舰”的计划都不可能实现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双边谈判之后,德国和苏联也先后接受了排水量和武装的限制会议上还提出了一项关于禁止对商船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的协定草案,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一草案(参见附件6)

附件5:倫敦条约1930年4月22日签字

对皇家海军的主要影响包括:

1.1936年前不得开工建造主力舰。3艘战列舰和1艘战巡将被拆解另一艘战列舰则将解除武装妀为训练舰(全部为13.5英寸主炮主力舰)

2.重新定义航空母舰。禁止建造排水量10000吨以下、主炮口径6.1英寸以上的“航空母舰”

3.禁止建造排水量超過2000吨或装备6.1英寸以上口径火炮的潜水艇(各国海军可以建造3艘较大的潜艇)

4.条约不限制的船只包括

(a):排水量600吨以下的水面舰艇

(b):排水量在600吨至2000吨之间的水面舰艇且没有以下特征:

(c):没有装甲、不能降落飞机或操作3架以上飞机的辅助舰只(原注:注意“独角兽”号!)

条约的其余部分则仅由英美日三方签署

(1) 巡洋舰划分为两类

(a):主炮口径超过6.1英寸(重巡)

(b):主炮口径不超过6.1英寸(轻巡)

驱逐舰被定义为排水量不超过185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5.1英寸的舰只。1936年12月31日时三国海军须符合以下总吨位上限:

驱逐舰总吨位中仅有不超过16%可用于建造排水量1500吨以上的舰只

不超过总数量25%的巡洋舰可以拥有降落甲板。轻巡总排水量的10%可与驱逐舰总吨位进行双向交换英国可於1936年退役两艘重巡,作为补偿英国可以在1936年12月31日之前建造总排水量91000吨的巡洋舰。

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止

附件6:1936年伦敦条约(摘要)

不得建造排水量35000吨以上或主炮口径超过14英寸的主力舰,除非华盛顿条约签字国中的一个或多个至1937年4月1日仍不同意上述条款若如此,则主炮口徑上限升至16英寸不得建造排水量低于17500吨或主炮口径小于10英寸的主力舰。*

不得建造排水量23000吨以上或装备6.1英寸以上口径火炮的航空母舰航涳母舰最多装备10门最大口径为5.25英寸的火炮

不得建造排水量8000吨以上或装备6.1英寸以上口径火炮的巡洋舰。*

不得建造排水量2000吨以上或装备5.1英寸以仩口径的潜水艇

条约没有提及驱逐舰,不过看来它们将归于轻型水面舰艇的类别该类舰艇排水量不得超过3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6.1英寸注意本条约不再提及总吨位限制。

*海军部对这两条非常重视因为这两条事实上禁止各国建造“袖珍战列舰”。该舰种依然是皇家海军嘚噩梦

早在30年代初,一系列的事件就已经预示着战争的阴云已经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迅速集结继1931年发动“9·18”事变之后,日本很快占领叻满洲并于次年又在上海挑起战火。1932年日内瓦普遍裁军会议的失败显示并非所有列强都希望和平这一点随着纳粹党势力在德国的扩张囷意大利入侵阿比西亚变得更加明显,而德、意、苏三国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活跃表现则使得这一点昭然若揭

国防需求委员会(Defence Requirements)于1933年研究了三军中的各种缺陷之后,提出了一项弥补缺陷的规划该规划原计划在1942年完成,后提前至1937年1934年2月,该规划以报告形式提交建议用5姩时间完成,预计耗资9300万英镑——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原注:相当于成书时的19亿~29亿英镑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88年)。由于当时政府巳经承诺立即削减支出以振兴经济且大选在即这个数字毫无意外地政府打回。然而最后政府最后接受的数字居然仍高达7700万这个数字着實出人意料。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海军的状况比起另外两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毕竟当时皇家海军在数字上依然是世界第一强而皇家空軍已经沦落到世界第五,至于陆军一共也只有20万6千名在册人员——要知道即使是一战前以小规模精锐部队为指导原则的那支陆军也有25万9千囚何况30年代的这支英国陆军甚至连战后水平的装备都没有多少!还需要指出的是,财政部常任秘书长Warren Fisher爵士本身就是鼓吹增加防务开支嘚核心人物。虽然人们习惯于把经费不足归罪于财政部但实际上财政部不过是执行政府的既定政策而已,而所有执政党都乐于见到财政蔀为一切不受欢迎的政策背黑锅鲍德温在1935年11月大选中的胜利使得重整军备成为现实,尽管暂时还不能公开1937年2月通过了一项国防贷款,尣许在5年内举债4亿英镑(按: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我个人怀疑这里是不是多了个0)用于国防开支。直到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民众们才意识到战争的阴霾已经笼罩了欧洲大地:1937盖洛普的一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民众依然支持绥靖政策

在大萧条和一系列限制海军条约的双偅打击下,造船业、船用发动机制造业损失惨重而受害最深的则是军械制造业。1914年的12家主要军械公司中只有1家在1933年还在满负荷运转,哃时另外4家勉强保持半停工状态剩下的则全部关闭。受此影响最重的是双联装5.25高平两用炮的生产由于该种火炮供应不足,部分“黛朵”级防空巡洋舰被迫取消了一个炮塔另有两艘则只装备了4.5英寸炮(详见第4章)。装甲板的供应也有些不足不过通过从捷克斯洛伐克进ロ非渗碳钢装甲板用于建造航空母舰和“斐济”级巡洋舰,情况得到了缓解1930年英国共有459座长度超过250英尺的船台,而到了1939年则只剩下266座其中可用来建造战舰的共计134座。

虽然直到1937年才能建造新主力舰但是对现有船只的现代化改装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通过加装防雷突出咜们的防雷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各舰还加装了防空武器及相应的火控设备尽管如此,研究指出1933年皇家海军只花了300万英镑用于改装现有舰呮而同年在同项支出上美国海军当年已经花了1600万英镑且准备再花1600万,至于日本海军则估计花了900万英镑1934年3月,“厌战”号暂时脱离现役准备进行为期3年的现代化改装,预计支出为236万2千英镑(详见第9章)截止战前,还有3艘主力舰暂时脱离现役进行现代化改装(按:应为哃级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刚勇”号和战巡“声望”号所有4艘都看到了战争结束,其中“声望”号在战争中奇迹般地没有1名船员死於敌方攻击)

1936年海军部提出大大强化各舰防空能力的项目,该项目原预计于1945年完成后急剧提前至1938年。该项目共计将引入32座双联装4.5寸高炮、138座双联装4寸高炮和超过200座其他火炮以及13座对空火控指挥仪这项清党很快就被进一步扩大,预计支出自然水涨船高整个采购计划被汾为舰队和护航两部分,前者在1936年4月通过后者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协商之后于18个月后通过。供应不足大概是后者拖延的主要原因而非经济原因。

海军部成功地获得在订购前两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之前先订购它们所需的火炮的许可在财政部的帮助下,1937年计划Φ的三艘战舰(按:乔五级的后三艘)所需火炮也利用技术手段绕过规定程序提前预订。在这一胜利的刺激下海军部没取得财政部同意就又一口气订购了“斐济”级的20座炮塔,价值总计150万英镑对此财政部并未对海军部做任何批评,反而追加了授权

1937年4月,海军部开始栲虑如何实施国防需求委员会新战略的相关部分他们提出并被被内阁接受的原则如下:皇家海军应有足够的实力,在将一支舰队派往远東对付日本海军的同时在本土水域依然保持足够的力量阻止欧洲大陆的强权夺取制海权。

同年5月海军部与财政部就“海军实力新标准”的文件进行非正式协商,后者非常担忧执行这一标准的支出海军部的预算为在7年内投资1亿4百万英镑。通过延长部分舰只的服役期这個数字可以稍作缩小。另一方面如果日德两国同意签署1936年海军条约,投资还可以进一步缩减不过战列舰的投资不在此列。内阁防务计劃(政策)委员会(The Defence Plans (Policy) Committee of the Cabinet)对海军部的要求表示了同情但是这一新标准似乎并未实施。尽管如此这一标准依然构成了最后的战前预计,甚臸在战争最初的几年这一标准仍在沿用

事后看来,这一标准几乎不可能实施尤其考虑到皇家空军和陆军的需求。

进口自捷克斯洛伐克嘚装甲

至1936年很明显军备重整计划所需的装甲板数量远远超过了英国工业的供给量。3家生产商Beardmore、Colville和英国钢铁每年只能提供18000吨而按照军备偅整计划,1938年~1939年需要44000吨1936年年中,海军部获准出资为英国钢铁厂扩容40000吨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得总缺口缩小至15000吨、

由于大量装甲板未能通过測试,1937年情况再次恶化在1938年1月举行的一系列会议(共15次)决定从外国进口装甲板。由于当时认为英国产渗碳装甲板质量首屈一指因此呮打算进口非渗碳装甲板。英国先后同德国、美国、法国、瑞典和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接触最终只有捷克斯洛伐克愿意出口。

1939年3月初总务科长(Controller)Henderson和(海军造船局装甲部门负责人)Offord前往位于VItkovice的斯柯达工厂考察在经过了一系列辩论之后,财政部同意进口12000吨此后还计划进口2200噸。战争爆发时共有10000吨装甲板运抵英国(原注:当时还是个年轻制图员的Len Batchelor于1939年8月底押送最后一批装甲板由铁路横穿德国。他告诉笔者当時为了完成这笔合同德国铁路公司尽了一切努力。回到英国后他受到Goodall本人的接见对这个级别的低级军官来说,这种事情还是头一遭)这批装甲板被用于制造“光辉”号和“胜利”号的飞行甲板、“可畏”号的飞行甲板和机舱甲板以及“特立尼达”号和“肯尼亚”号的隔舱装甲。其他延迟尤其是火炮交货延迟,使得装甲板的缺口变得不那么严重

每个财政年由每年的4月1号开始,国会拨给的款项则必须茬该财政年支出款项必须按照国会批准的用途支出。除非国会许可否则某项的结余不能用于弥补其他项的赤字。为保证拨款切实按照批准的方式支出海军部得到的全部拨款被分为17项(Votes,想不到更合适的翻译)

制订预算是一项连续过程一俟本年度预算通过,海军部方媔首先就着手为下一个财政年的需求进行初步讨论与每一项有关的部门开始争夺下一年的蛋糕。对于不少项目例如退休金,每年之间嘚变动很小即使政府决定削减开支,挨刀的也主要是造船项目及储备由于已经签订的合同基本无法缩小,挨刀最重的主要是新项目

各部门的需求将首先由海军部财政委员会(Financial Committee of the Board)审查,胃口太大而不现实的要求自然在这一关就被砍掉了海军部全体委员在此基础上进行進一步讨论,制订“预算草表”(Sketch Estimates)转交财政部此后是两部之间的长期交流,正式或非正式的都有有些是为了澄清,有些则是讨价还價以符合政府的总政策最终,内阁将批准与其政策及其他各部要求相符的数字在这一整套流程中,财政部可以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Peden僦认为财政部在30末就需要更多战斗机这一点压到了空军部

1930年代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时期主要负责人变动不大而就能力而言他们又极其出众。1917年~1936年担任海军部秘书长(The Secretary of the Admiralty)的是Oswyn Murray爵士他很有能力,广受爱戴是海军的有力支持者。时任少将的Chatfiled于1925年~1928年担任供应部长后又于1933臸1938年间担任第一海务大臣。他在自传的第二卷中写到了身居这一高位时的生活这倒是很少见的资料。1931年~1936年间的海军大臣(Minister-First Lord)是Bolton Eyres-Mansell爵士虽嘫他作为一个政客并不成功,但在为海军冲锋陷阵时一点都不含糊

政客和公务员都把财政部视为权力的中心,因此该部吸引了大量才俊内维尔·张伯伦在1931年~1937年间担任财政部长。他精力充沛且对于细节问题有极为惊人的把握能力。在任期间他得到了财政部常任秘书长Warren Fisher爵壵和先后曾担任财政部会计监察官(Controller of the Treasury)和财政部次席秘书的Richard Hopkins爵士的鼎力支持财政部团队致力于平衡预算,防止通胀但他们也逐渐认识箌增加国防开支的必要性。财政部负责执行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因此不可避免地对各部提出的预算提出质疑。这种正常的质疑常常会被認为是反对尤其是军方人员。财政部的观点经常与Chatfield、Goodall及其他很多人“防务至上”的观点相抵触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政府都不会接受失詓对最大一笔支出的控制权

30年代初的首相是拉姆塞 麦克唐纳,Chatfield认为总体而言他对海军抱有同情且愿意聆听海军的意见在国防政策上,政府主要听取帝国防务委员会(Committee of Imperial Defence)的意见1912年~1935年间任该委员会主席的是Maurice Hankey爵士,此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Chatfield笔下,海军与陆军及空军达成了非瑺友好的一致尽管如此,在低一些的级别争夺经费的战斗还是不失残酷的.

(1923年~1939年价格指数、工资指数及财政收入表,此处略)

上表数据顯示,30年代价格指数与1912年~1914年(85)相仿换言之,30年代英镑实际价值与一战前夕相仿

1911年~1913年间海军预算在4500万~5200万之间徘徊。考虑到通胀影响30姩代的总投入世界和一战前高峰时的投资差不多,虽然同比GDP翻了一番不过,支出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0年代造船开支百分比

(按:原文此表附有各年支出总额的更详细数字由于有效数字只比前表多1位,所以此处略去这部分内容)

在一战爆发前的最后3年中用于造船的开支总计在2500万~3000万英镑之间。在二战爆发前海军部的资金则更多地用于发放其他补贴和退休金。这显示了支出总额的微小变化可能引发支出結构的重大变化

下表(按:原文为饼形图,此处为方便起见改为表格)显示了1930年~1939年间建造各主要舰种的支出任何对舰队构成的讨论都必须建立在如下基础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增加总额(按:大概第二帝国是个例外?)的确,如何花掉已分配的款项也是个困难的问題此外建造数量还限制于船厂的生产能力,尤其是船台的数量和长度以及熟练工的数量。有证据显示熟练工正逐渐离开造船业前外壯大中且工资待遇较好的飞机制造业。

按:我也不确定SI是什么舰种估计是各种辅助舰只,大多数人大概也不会关心

两次大战之间的实驗(trial。不过这个翻译我自己不是很满意)

在两次大战期间皇家海军先后进行过许多次全尺寸试射,用以实验新武器及新的防御系统这些试射基本是在高度秘密的条件下进行的,官方对此基本从未承认(原注:1932年6年上院议员Strabogli在上院建议进行轰炸战列舰的实验。在为海军夶臣Viscount Monsell起草的回复中Goodall认为公众对已经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无知恰恰是“对参加实验官兵保密纪律的赞美”。本节以下内容主要参考参与了幾乎所有实验的Goodall本人的笔记此外还参考了其他一些材料。Goodall本人的文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建议回复、为海军大臣准备的背景简介、Goodall本囚的结论。遗憾的是在2月12日的日记中Goodall写道:“海军大臣昨天访问了Strabogli看起来我的话他没听进去。”)这些实验测试了火炮、炸弹、鱼雷忣其他设备。

这些实验在前作《大舰队》中进行了更为详尽地介绍这里仅仅择要如下。1919年皇家海军用新的15英寸炮弹进行试射目标为与“胡德”号类似的防护结构。在这次试验中“胡德”号7英寸上装甲带的缺陷暴露无遗,但是对此却没有什么办法补救:“胡德”号自身巳经大大超重了(按:可能是因为日德兰大海战之后加强了水平防御的关系)1921年浅水重炮舰“黑暗界”号(Erebus)和“惊惧”号(Terror)先后对繳获的德国战列舰“巴登”号进行了射击。两舰使用减装药而靶船“巴登”号则一定程度倾侧,以模拟在15500码和21800码上命中的效果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一发装填shellite炸药(原注:即立德炸药lyddite和二硝基酚的混合物,比纯立德炸药稳定得多)的被帽穿甲弹(APC)该弹以与法线18.5度的夹角高速击穿14英寸装甲板。在试验中被帽穿甲弹和被帽高爆弹(CPC, Common Powder Capped)都可靠地击穿了厚装甲板并在击穿处之后40英尺左右位置爆炸(按:懒虫子伱个坑王,巴登的审判到底写完木有)。

一战之前的试射表明当时皇家海军所使用的15英寸被帽穿甲弹性能不佳,经常在击穿装甲之前爆炸与之相比,高爆弹能造成更大的威胁因此,皇家海军当时倾向于将富余的重量用来加强中等厚度装甲以使高爆弹在击穿装甲之湔爆炸。新的被帽穿甲弹的表现彻底推翻了这一做法的合理性现在必须尽一切可能加强保护关键位置的装甲,至于其他部分就只好能省則省了——这就是美国海军在“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上首创的“重点防护”模式

为了测试“G3”级战列巡洋舰的防御系统,皇家海军用“巴登”号的装甲板制作了该防御系统的比例缩小模型安装在“壮丽”号(Superb)号上进行试射。1922年5月的试射表明该系统可以在“交战距離”(battle range)上成功地阻挡15英寸炮弹。此前该系统的支撑结构强度一度受到怀疑但是实弹射击的结果证明该结构通过了考验,只有一些焊接瑕疵出了问题1925年1月战列舰和巡洋舰先后对“君主”号(Monarch)进行了试射。实验结果表明6英寸弹的弹片可以击穿该舰薄弱的防护甲板(protective deck),而13.5英寸被帽穿甲弹(原注:装填shellite炸药参见上文)则在直接击穿11寸厚炮塔座圈后爆炸。此外还试射了一些装填了一半TNT的被帽高爆弹(CPC shell with a TNT filling and a gaine)该弹种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爆炸破坏。至少皇家海军终于拥有可靠的弹药了。

进行该项实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当时的轰炸瞄准器严重哋限制了飞机对舰的命中率即使目标是静止的。不过1920年在舒伯里内斯(Shoeburyness)进行的试射表明火炮可以使用炸弹射击模拟舰船甲板的目标(原注:有证据表明,从火炮射出的炸弹有时会影响引信正常工作)1921年皇家海军先后使用9.2寸炮发射435磅炸弹和用13.5英寸炮发射1500磅及2000磅穿甲弹。这些实验表明在合适位置爆炸的炸弹可以击穿“巴登”号——就当时而言,该舰较新不过防护模式则是旧式的(按:应指全面防护模式。原注:“俾斯麦”号采用了相同的模式)

1921年对“巴登”号进行轰炸实验的炸弹:

美国海军的报告显示,近失的重磅炸弹可能对水線下部位造成严重破坏1922年使用250磅至2000磅炸弹在距离防护巡洋舰“蛇发女妖”号(Gorgon)防雷突出很近的位置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炸弹仅造荿轻微损坏次年在“君主”号上加装了一条60英尺长的结构用于实验,该结构代表了“纳尔逊”级的防护结构2082磅TNT(用以代表4000磅炸弹)在距“君主”号舷侧7.5英尺处的水线下40英尺处被引爆。加装的结构成功地经受了这次剧烈爆炸的考验虽然爆炸使得“君主”号的舱壁出现了奣显的变形,但是其水密性和炮塔均未受影响8座锅炉和机械装置仍在正常运行。只有循环水进水口在这次试验中暴露为弱点为了弥补這一弱点,在1924年~19525年进行了一系列模型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1924年又以“君主”号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轰炸实验DH 9a式轰炸机以双机或三机编隊对该舰进行轰炸,编队中仅长机装备轰炸瞄准器“君主”号处于停泊状态,天气晴好进行轰炸的条件很好。8支编队先后进行了轰炸每支编队都在正式投弹前练习了至少一次进入,而长机则在投弹前使用9磅练习弹进行2~3次瞄准射击结果如下表。

这些训练弹无一理想地擊穿60磅上甲板并爆炸此后,拥有更强穿甲能力的炸弹问世1936年Goodall认为这种炸弹是“最可怕的一种攻击方式。针对此种炸弹的防护非常重要”

一些炸弹被置于靶船内部并引爆。此类实验的一个特殊目标是研究在烟囱中爆炸的炸弹的效果以及装甲格栅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茬烟囱中爆炸的炸弹将击穿锅炉外壳和上风井(uptakes)这将造成锅炉舱压力降低和瞬时回火,有可能引发火灾装甲格栅的支撑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考虑到重弹壳炸弹可以击穿单层装甲格栅最好在上甲板和中甲板都安装装甲格栅。

总体来说在舰船内部的爆炸造成嘚损害是严重的,但是基本局限于炸点附近区域破片造成的损害基本限于沿炸弹长径延伸扩散的窄带上。大多数破片并不大不过那些穿甲炸弹的破片则较大,可以击穿2层1/4英寸舱壁气浪破坏区则比较复杂。大致来说气浪破坏区是以炸弹两端为顶点的两个45度圆锥加上环繞炸弹中部的环带,但是实际破坏区则受炸点附近结构造成的反射的影响在破坏区内,所有的通风扇、线槽、加热器、管道和电线都被彈片击毁或被撕裂——这是由于它们所依附的舱壁被摧毁或严重变形对传声管和消防水管的破坏被认为是最严重的问题。

在1924年~1930年间在舒伯里内斯通过使用火炮高抛发射炸弹的方式先后用从50磅普通航空炸弹到450磅穿甲炸弹的各种炸弹对相当于“伊丽莎白女王”级、“皇权”級和“胡德”号甲板结构的目标进行了试射。这些实验显示在重量一定的前提下,单层厚装甲甲板拥有最好的防护效果另一方面,就仩层甲板而言结构强度所需的厚度已经足以抵御当时战斗机所能携带的20磅通用航空炸弹的攻击。1930年通过使用450磅穿甲炸弹和250磅半穿甲(SAP)炸弹进行的实验得到了“巴勒姆”号的现代化改装所需的数据该舰的甲板因此增厚到4英寸。

皇家海军的最后一艘前无畏舰“阿伽门农”號(Agamemnon)被改装为遥控靶船在1923年4月~1926年12月间使用实践表明该舰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此后“百夫长”号也被改装为遥控靶船“百夫长”号嘚侧甲足以抵御训练弹,但是改装时该舰依然加装了3英寸低碳钢钢板当然主要加装在主甲板上。上风井则加装拆自“声望”号的6英寸渗碳装甲板所有炮塔一概拆除,开口则用3英寸低碳钢钢板覆盖虽然增强了防护,但是总体而言该舰还是很轻因此追加了5000吨压舱,以保證装甲带底缘入水足够深该舰彻底改装燃油锅炉,海军方面指望她能跑19.5节(这看来过于乐观该舰实际最大航速约为16节)。该舰可在遥控条件下持续航行3小时该舰编制230人,考虑到该舰是艘靶船乘员的住处当然还是安排在装甲下方(按:原文还解释了下为啥不能安排在甲板上,我想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不用翻译了……)该舰经历了许多次轰炸实验,结果再次说明了在中空或高空对舰船进行水平轰炸時糟糕的命中率但另一方面,1933年9月对该舰进行的俯冲轰炸实验则比较成功取得了48投19中的成绩。这一成绩看来影响了海军部的思路(原紸:Goodall在1935年7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参考对‘百夫长’号轰炸的结果海军建造局希望旧式主力舰上的所有乒乓炮都能向正前方射击”)。该艦的具体实验记录则不知所踪

根据条约规定,“马尔波洛”号应于1931年拆解Goodall建议在此之前利用该舰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当时很明显药库依然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B药库爆炸的推进药会严重损坏通向A药库的舱壁为防止出现这一情况,线状无烟火药不能直接暴露在炸弹或炮弹的破坏力之下而保持足够良好的通风措施也非常必要,尤其是在防护不够强的前提下这一系列实验对“厌战”号等4艘主力舰的现玳化改装有着重要的影响。1932年还进行了其他一系列实验包括投掷250磅和500磅训练弹、在船只内引爆250磅、500磅训练弹、450磅穿甲弹、1080磅高爆弹。从Φ得出的结论如下:重型装甲板对于防护半穿甲弹非常必要;高爆弹对舰效果不佳;近失弹对舰效果极差

对“印度皇帝”号进行的火炮射击实验,1931年6月

1931年6月8日“印度皇帝”号按计划依靠自身动力从朴茨茅斯出发准备作为靶船参加一次火炮射击实验,结果该舰在奥厄斯沙洲(Owers Shoal)搁浅由于难以施救,所以在初步的离礁措施失败之后皇家海军决定就地进行射击实验。6月10日~11日“过时的”“铁公爵”号先后命Φ了12发13.5寸炮弹前4发命中是在12000码上获得的,其余则均在18000码上获得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命中击中了装甲带下缘,在造成了一个1英尺*1英尺8英寸嘚洞之后击穿了里层船底和煤仓最终在B锅炉舱的一座锅炉上方爆炸。从中得出的结论是皇家海军所有主力舰的装甲带底缘入水太浅这┅结论影响了“英王乔治五世”级的设计。海军方面还提出了向下延伸“纳尔逊”级装甲带的计划但是未曾实施。

1920年“胡德”号防雷突絀(包括空管结构)的复制品被安装在Chatham浮动平台上(按:Chatham Float该测试平台建于Chatham,长80英尺深和宽各31.5英尺,用于模拟主力舰舰体参见《大舰隊》P164最后几行)。实验中“胡德”号的防雷突出成功地经受了500磅TNT炸药的考验仅在某些铆接处附近出现了轻微的渗漏。次年皇家海军的兴趣转移到与美国海军采用的纵向舱壁相似的结构上与美国海军所有舱壁厚度相同的特点不同的是,皇家海军的内侧舱壁较厚两种舱壁結构都制作成了比例模型并在Chatham浮动平台上进行了测试。在这些测试中皇家海军用20磅炸药模拟1000磅炸药的爆炸效果(详见附件7)。测试结果姒乎显示皇家海军的方案较为优越不过考虑到美国海军方面的类似实验得出相反结论,这一结果并未被广泛接受不过,皇家海军的实驗结果表明将爆炸气浪在装甲外排开的方案非常有效(原注:因此“纳尔逊”级的装甲带在船体内)“纳尔逊”级水下防护系统的全尺団复制品后来也被安装在Chatham浮动平台上,实验中该结构通过了1000磅炸药的考验(原注:该结构中内侧舱壁厚度为3英寸。皇家海军认为该结构鈳以承受远大于1000磅当量的爆炸)

鉴于这一系列实验的结果,皇家海军对于自己的水下防护能力过于自负在1932年1月的演习中,从“勇敢”號和“光荣”号上起飞的Blackburn Darts式飞机向停泊状态的舰队发射了57枚鱼雷达成了17次命中,其中11次被认为算作演习条件下的有效命中当时皇家海軍对这些命中的效果估计如下

有任何人会真的以为会有一艘战列舰——且不论是“决心”号这种老爷货——在吃了7枚鱼雷之后会仅仅损失30%嘚速度么?1933年1月31架鱼雷机对一个巡洋舰中队进行了实验性攻击。尽管巡洋舰以24节的速度航行并进行了剧烈的机动以规避攻击仍有6枚鱼雷命中。此后不久32架飞机对一支较慢的编队进行了攻击,这一次命中了21枚

进一步的早期实验包括对在U艇附近爆炸的深水炸弹效果的考察(原注:一位资深造船师告诉笔者,他曾经负责过用火炮射击上浮的U艇的实验结果表明4.7英寸以下口径的火炮对U艇毫无用处,大部分命Φ直接就是跳弹笔者没有找到关于这一实验的报告。)以及上文提到在“蛇发女妖”号和“君主”号上进行的实验由于资金紧张,之後只能进行模型实验了在朴茨茅斯建筑了一个坚固的装甲盒(尺寸为10英尺*12英尺),用来安装不同配置的舱壁结构进行实验这个被称为“突出模型”(bulge model)的结构一直沿用到二战中,共进行了130次实验另有240次实验则在更为简单的模型上进行。

1929年“罗伯茨”号浅水重炮舰幸运哋逃脱了被拆解的命运被用于防护系统的较大比例(1/3或3/4)模型的浮动测试平台。最高16.5磅的炸药被用来模拟1000磅炸药的爆炸效果至1935年为止,共进行了11次实验主要结论为12英尺宽(从船体边缘至耐压舱壁holding bulkhead)的防护结构足以抵御1000磅当量的爆炸(原注:笔者认为这难以置信),而9渶尺宽的防护结构则不足以抵御500磅当量的爆炸空-湿-空的三层布置被认为效果最佳,且各层宽度应基本相当

一些排气板在试验中表现不佳,皇家海军对此得出的结论是排气设施不必要焊接技术的应用使得铆接船体存在的沿铆接处缝隙产生的渗漏及撕裂等老问题不复存在。不过在设计及实施焊接时需要非常谨慎

1934年皇家海军开始着手设计“皇家方舟”号及研究新战列舰。时任海军建造总监的Arthur Johns爵士说服海军蔀建造一艘新的大型测试平台用以测试对各种攻击的防护措施该平台耗资16万5000英镑(原注:空军部也凑了份子),长72英尺深50英尺,至于寬度则取决于加装的防护结构宽度代号“乔伯74”(Job 74)。平台的内部结构则按照主力舰和巡洋舰的标准设置在该平台最初进行的一系列試验中,该平台一侧安装了三明治防护结构另一侧则安装了d'Eynocourt(按:一战期间的海军建造总监)设计的防雷突出的改进版,使得该平台总寬度达到100英尺(原注:当时“乔伯74”的存在完全禁止公开)三明治结构中船体至耐压舱壁宽度为20英尺,耐压舱壁是由两层35磅装甲板铆接茬一起而成最外层的隔舱为空舱,可使爆炸造成的气浪自由扩散从而削弱其对船体的冲击。中间层隔舱注满液体——最初为水后改為燃油。该层隔舱将分散压力并拦阻鱼雷碎片及被击破的船体碎片。最里层则是另一层空舱里侧为厚舱壁。预计在遭到水下攻击时该層厚舱壁将变形导致进水因此船体内侧相应位置的隔舱为水密舱,用于安置不重要的设备

两侧的防护结构先后经历了一次1000磅当量爆炸,都在最外层钢板上造成了一个25英尺*16英尺的洞(原注:笔者认为就这个当量级别的爆炸而言这个洞似乎偏小。笔者估计这个洞应有36英尺長而仅仅形成24英尺长的洞的概率大概仅为1/4。按:两次大战期间鱼雷造成的创口基本遵循以下模式:洞的长度大致为高度的两倍,而受損区域在两个方向上都延伸大致相当于洞尺寸两倍的距离参见《大舰队》P162)。三明治防护结构中的两层中间舱壁有36英尺全毁内层主防護舱壁(即由两层35磅装甲板铆接在一起而成的耐压舱壁)一度凹陷18英寸但并未破损(原注:虽然这一全尺寸结构抵挡住了1000磅当量的爆炸,泹是“威尔士亲王”号类似的结构则未能抵挡住330磅当量的爆炸本书第10章尝试对此作出解释)。主防护舱壁的快速凹陷对内侧的油舱造成叻一个压力脉冲这一脉冲对最内侧的舱壁造成了一定损坏。另一侧的防雷突出则未能抵挡住爆炸威力主舱壁在14英尺长28英尺高的区域内唍全损毁。在此后(1937年4月)进行的实验中焊接在平台上的60磅耐压舱壁沿着焊缝损毁。该耐压舱壁被用于“皇家方舟”号

30年代皇家海军缯颇担心过所谓“B炸弹”的威胁。攻击时该炸弹从目标前方入水由于附有巨大的气囊,炸弹在入水之后将上浮从而攻击目标舰只的船底。皇家海军对这种炸弹重量的估计在1927年是2000磅,后来减至1100磅到1933年则减至250磅。1939年该种炸弹进入现役但是从未投入实战使用。测试中B炸彈威力巨大且没有任何可靠的防护手段可以抵御这种攻击。尽管“乔伯74”的双层船底厚达7英尺但是在这种炸弹面前毫无用处(原注:該评价出自Goodall在1936年2月25日的日记。同篇日记中还写道:“也许我们在划分水密隔舱时过于强调密封性了乔伯入坞后仔细检查了船底,发现舱壁完全没有被内层船底击穿这可能才是问题所在。”同年4月21日的日记:“就乔伯74进行会商Watson是个不可多得的批评者,虽然我觉得他错了”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Goodall未免有些刚愎自用,但是这些只言片语依然显示他还是重视反对意见的)即使是250磅炸弹(装药127.5磅)也将导致炸点上方的舱室进水——如果炸点距离舱壁不足15英尺,则炸点上方的两个舱室都将进水早先还尝试过3层船底的防护效果,结果并不成功不过半满液体的双层船底倒是有些防护效果。

Offord(和Goodall)非常担心“胡德”号水上鱼雷发射管的安全问题为了具体考察可能造成的危害,3枚750磅当量鱼雷战斗部在“乔伯74”的主甲板引爆Offord在接受关于“胡德”号战沉的调查时就是根据这次试验的结果认为鱼雷是导致该舰沉没嘚主要原因。他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原注:参见1980年他给笔者的信)

一系列针对“乔伯74”的轰炸实验都证明,命中小目标非常困难(原注:Goodall1935年2月20日的日记:“在Chatham乔伯看起来很小。我怀疑空军是否能命中她”6月24日:“500磅半穿甲弹很好”)。尽管如此“乔伯74”先后被命中30佽,总重10000磅试验中该平台的厚装甲甲板(5英寸)表现良好。还进行了炮塔着火实验在这些试验中6英寸和8英寸药库中的推进药先后被引爆。“乔伯74”的甲板上还安装了一座机库用来研究机库着火。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药库弹库安全实验

其他实验包括使用旧式潜艇L19进行沖击实验,直至该舰于1937年拆解同年又建造了一艘特设测试平台“乔伯81”。该平台在测试中损毁此后“乔伯9”接班。“乔伯9”一直使用箌了战后主要用于测试炮群抗冲击能力。还测试了Duplex(磁性)鱼雷引信的性能在1939年11月22日进行的测试中,一枚装有此种引信的18英寸鱼雷将靶船“布鲁斯”号驱逐舰击沉在怀特岛(Isle of Wight)海域(原注:Goodball在1932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鱼雷和水雷局DTM放弃了使用磁性引信的350磅战斗部的构想”按:在一张关于此次实验的照片注释中,笔者补充道:尽管在这次试验中磁性引信表现良好但是总体而言仍不可靠,因此不久之后僦放弃了)

在两次大战期间,皇家海军对化学武器攻击的威胁非常重视1920年以“拉米里斯”号为平台进行了第一次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該舰的敞开式舰桥非常易受此种攻击对此几乎无法改进。此后1922年以“勇敢”号和1924年以“君主”号为平台进行的实验结果类似1923年皇家海軍得到了美国海军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双方结论基本相同:舰船根本无法防护化学武器攻击尤其是在舰只受损的情况下。最好的防护措施是为所有乘员配备防毒面具并在可能时为乘员配备芥子气防护服。“纳尔逊”级和“英王乔治五世”级都为舰桥配备了空气过滤器不过其作用是颇值得怀疑的。Bywater在1925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大太平洋战争》(The Great Pacific War)中详细描写了化学战的重要性该书主要根据白厅酒吧里各种想象力丰富的流言蜚语写成,预言了即将在1931年发生的战争及很多当时的其他想法(原注:实现的预言还包括一级柴油动力巡洋舰还有人聲称山本的突袭计划就是参照该书内容)。

装甲发展的全过程依然不够清晰不过从1935年开始英国钢铁公司、Firth-Brown公司和Beardmores公司就开始制造实验性裝甲板。最初几批装甲板实现了20%~25%厚度硬化后期的则达到了33%厚度硬化(原注:另一些资料则声称15英寸装甲板可实现3.5英寸厚的表面硬化。由於硬化程度是从最表面开始逐渐递减的所以各种资料之间的区别可能在于标准不同),同时还研究了合金配比和热处理工艺以达成硬化表面和韧性背面之间的平滑过渡硬化的表面将破坏弹头,这样即使弹头有足够的速度击穿甲板也不适合爆炸。大多数实验是用13.5英寸被帽穿甲弹射击440磅装甲板不过也使用过15英寸被帽穿甲弹射击过600磅装甲板。从1937年开始海军开始向生产性能比招标要求更好的装甲板的厂家發放奖金。

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英王乔治五世”级及此后舰只所使用的装甲板性能较一战时期的装甲板高出25%。战后对拆自“提尔匹兹”號的装甲板进行的测试表明德国方面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不过美国海军在这方面却没有什么进展因此美国海军二战舰只的装甲板性能和一战时期差不多。当海军方面发现本土装甲板产量不足时他们因此决定仅仅进口非渗碳钢以弥补缺口。

以上实验产生了一些有趣的結果1936年11月,国会方面指定一个委员会报告调查以下主题:“主力舰在空袭面前非常脆弱”当时公开媒体上甚至国会中大量不实言论满忝飞,声称鉴于主力舰在空袭面前非常脆弱所以主力舰的地位完全可以被更便宜的轰炸机所取代。虽然报告本身是公开的但是援引了夶量秘密文件,大多和本章提及的各种实验有关不过,几乎在所有方面海军部和空军部的见解都是一致的。

报告中提到了大量实验內容涉及空袭命中率、穿甲能力及爆炸威力。报告还提及了美国海军进行的相关实验报告结论认为英国方面的经验更丰富,还认为虽然沒有任何防护手段是完美无缺的但是设计新船时加强对空防御及对旧船进行现代化改装依然是必要的。报告涉及了水平轰炸、俯冲轰炸囷鱼雷攻击(原注:没有提及“B炸弹”该种武器当时仍是机密)。

海军和空军方面仅在防空武器的效力这一问题上有分歧双方都同意茬现有防空火力条件下,没几架飞机会被击落不过海军方面坚持认为防空火力至少可以产生一定心理作用,将飞行员吓退而空军方面對此并不同意(原注:在某次实验中,一架“蜂后”式Queen Bee遥控靶机以85英里的时速绕着舰队飞了1个小时居然毫发无伤!)海军部和空军部都哃意建造和维持一艘主力舰所需资金大致相当于建造和维持34架双引擎轰炸机。

海军部和空军部的最终结论是如果空军决胜论者停止建造主力舰的呼吁实施,那么:“如果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我们只不过是浪费了资金;如果事实证明他们是错的,我们将为这一证明付出整個帝国的代价!”

在爆炸发生时炸药在4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转化为高温高压的球状气体,其压强可高达每平方英寸几百吨这个气体球在其骤然形成的过程中对附近水体造成极大的冲击,形成在水中传播的挤压性冲击波这个冲击波最初以超音速传播,但很快其传播速度便降至水中音速的水平冲击波足以粉碎炸点附近的结构,并传播相当远的距离在此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衰减。就300磅阿马图炸药(Amatol)的爆炸效果而言在距离炸点25英尺处造成的压强其峰值可达2吨/平方英寸,在距离炸点50英尺处造成的压强其峰值可达1吨/平方英寸用以测量以上数據的仪器的发展过程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不过的确花费了科学家数年的努力

爆炸产生的气体球将急剧膨胀。就深水炸弹而言气体球嘚最大半径大约为22英尺。在这一最大尺寸下气体球内部的压强将远小于周边海水的压强,因此气体球将迅速崩塌如果爆炸发生在深水,那么将发生若干论膨胀——收缩的过程这一现象对沉底的水雷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这种水雷爆炸造成的气体球会上升因此气体球的苐二轮膨胀过程将发生在距离目标更近的位置,从而可能对目标造成比第一轮膨胀更大的伤害

可见的水下爆炸效果可用冲击波和气体球嘚膨胀来解释。当冲击波传播到水面时首先形成的是一大圈水花。就在50英尺深处爆炸的500磅TNT而言水花的半径约为37英尺。深水的爆炸不会慥成水花就300磅炸药而言,这一深度为140英尺当气体球带着大量的水传播到水面时,高速流动的水体将形成壮观的水柱

被爆炸波及的结構或是被粉碎,或是未经弯折过程便直接断裂或是严重变形直至断裂。具体哪种效果更为明显则取决于不同的爆炸条件

在华盛顿条约簽订前皇家海军就战列舰及战巡节能型的大量研究体现了20年代初皇家海军的需求。这些研究在前作(按:《大舰队》)及其他著作中都提忣过不过此处仅关注此系列研究的最终产物:战列舰“N3”和战巡“G3”,用以和之后的设计进行比较

华盛顿条约的主要内容参见附件4,此处仅简述如下:战列舰的排水量上限为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6英寸。除“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外签约各国均不得在1931年以前开工建慥新主力舰。

1927年1月第一份28000吨级装备14英寸主炮的“纳尔逊”式战列舰设计出炉(原注:有资料认为是13.5寸主炮实际上,该设计中主炮口径是14渶寸但是海军方面已经决定在日内瓦鼓吹13.5英寸主炮口径上限)。同年7月第二份设计完成设计中的战列舰有4座双联装炮塔,分别布置在艦首和舰尾虽然因为装甲盒长度较长,与第一份设计相比该设计排水量提高了1200吨但是海军方面依然比较看好这份设计。此后两份设计嘚排水量都增加了500吨以增强防护应对“潜水炸弹”的威胁这种炸弹在目标附近入水,然后攻击目标装甲带下方的薄弱区域值得注意的昰,尽管受排水量上限限制但是两份设计中依旧保留了较强的水平防护。

华盛顿条约规定各国可于1931年开始进行主力舰的更新因此从1928年僦开始研究新战列舰的各项指标。1927年日内瓦磋商的结果显示下调35000吨排水量上限的方案几无被各方接受的可能因此决定同时研究在此上限丅装备14英寸主炮和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两种口径的主炮都将重新设计发射初速较慢的重弹(原注:16英寸炮炮弹重量2250磅,初速2575英尺/秒;14英団炮炮弹重1500磅初速2550英尺/秒)。此外还需设计新的16英寸主炮炮塔以克服在“纳尔逊”级上出现的问题而双联装14英寸主炮炮塔则只需对现囿的15英寸主炮炮塔进行一些修改而已。

战列舰的副炮将为双联装6英寸炮炮塔防护水平将强于“纳尔逊”级的副炮,且其分布也将更分散防空火力为新设计的4.7英寸高炮,大致将会装备4座双联装炮塔在甲板之间分布布置(BD mounting, Between Deck)。当时也考虑过引入高平两用炮的概念但是当時认为防空和反驱逐舰的需求无法协调一致因而放弃了这一构想(详见附件5)。设有与潜艇Oberon号布置类似的6座舰首鱼雷发射管其口径估计為21英寸,战斗部重量为1000磅防护上要求能抵挡16英寸炮弹和2000磅炸弹的攻击。航速为23节

下表中16A方案装备4座双联装16寸炮塔,首尾各两座排水量仅为35000吨。两个14寸主炮设计方案则都装备4座双联装14英寸炮塔装甲带厚度为11英寸(原注:可能其目标为抵挡14英寸炮弹)。14B方案航速为23节洏14A方案由于马力更大且较长,航速可能达到25节尽管设计师们原本指望14英寸方案的排水量可以限制在28000吨,但最终方案都超过了这一数字(按:14A排水量30700吨14B为29070吨)。

此外还有11个12英寸主炮设计方案表中仅列出较受欢迎的4个方案。这里简要介绍各方案被否决的原因如下:两个27节航速方案因为大大超出原定的25000吨排水量上限被否决(排水量分别为28150吨和27750吨)所有装备3联装炮塔的方案(两个装备3座三联装炮塔,1个装备2座三联装炮塔和1座双联装炮塔)全部出局剩下的4个方案(按:原文如此,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各装备4座双联装炮塔所有11个方案都装備10英寸倾斜装甲,据称其抵御12英寸炮弹的能力比“纳尔逊”级抵御16英寸炮弹的能力要强所有方案都超过了25000吨排水量上限,虽然可以通过削减装甲以达到这一上限但显然这并不明智。海军建造局方面警告称最好还是将12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排水量上限定为27000吨。至于更小的10英団和11英寸方案则似乎完全是探索性质的(按:文字介绍和原表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不符)设计过程中似乎没有考虑装备12英寸主炮和10英寸装甲带的战列舰该如何应付装备16英寸主炮的旧式战列舰。皇家海军方面似乎对12英寸主炮口径上限感到满意但是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对此都毫无兴趣。

1920年代战列舰设计方案

注:排水量为标准排水量甲板厚度的两个数字,前者为弹药库上方装甲厚度后者为主机舱上方装甲厚喥

设计过程中专门研究了如何提高对“潜水炸弹”的防御能力(原注:在日德兰大海战中,“狮”号被命中5发此种弹药“马来亚”号则被命中2发。战后“阿伽门农”号和“百夫长”号作为靶船被这种弹药命中多次)当时认为炮弹在与船体接触之后将继续飞行25英尺左右将轉向与船体平行方向,在继续飞行5英尺左右才会爆炸共得出了3个装甲配置方案。方案A与“纳尔逊”级类似不过附加一段从主装甲带下延伸的较薄装甲。方案B和C中装甲带都在船体外侧而防雷装置则通过铰接穿过装甲带。这种设计很不受欢迎因此年间的所有设计都采用叻A方案。1930年伦敦条约(参见附件5)延续了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不过将禁止建造新主力舰的时间延后到了1937年。

值得注意到是之后新的12英寸方案(1934年12N,12O12P,12Q四方案表略)比年间的方案重得多(原注:Goodall在1934年2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4座双联装12英寸炮塔+良好的防护=28000吨,10~12英寸意味着中等防护水平的船只其排水量也将在29000吨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装甲重量的显著增加和相应的船体重量增加(原注:Goodall在1933年9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开始设计新战列舰。根据过去的‘平衡’观念设计的战列舰估计为24000吨但是加强防护之后其排水量将飙升至33000吨”)。新方案都装备在側舷装备了12门单装6英寸炮和6座双联装4.7英寸高炮(参见附件8对于中口径舰炮的讨论)4个方案中12N和12P较受欢迎,海军建造局据此还提出了不装備6英寸炮同时加强4.7英寸炮的扩展方案(N方案装备28门P方案装备24门)。俩方案都在舷侧安装5联装21英尺鱼雷发射管全部4个方案航速均为23节。法国已经建成两艘大小类似的主力舰(按:即“敦刻尔克”级)装备4联装炮塔,主机较轻一并列入表中比较。尽管法、德、意三国都茬计划建造大型15英寸主炮战列舰英国方面似乎仍然认为三国可能接受28000吨排水量上限。由于美国和日本都不可能接受这一上限因而此后嘚设计都是以35000吨上限为标准。

1934年12英寸设计方案

最初的11份35000吨级战列舰设计草案包括3份16英寸主炮方案(原注:2份装备9门16寸1份为8门)、2份15寸主炮方案(原注:均为8门)和6份14英寸主炮方案(4份装备12门、1份装备10门、1份装备8门)。所有方案均装备10座双联装4.5英寸炮在甲板之间分布布置。主装甲带厚度为12~14英寸弹药库上方甲板厚度为5~6英寸,主机舱上方则为3~5英寸其中9份设计航速为27~30节,另外2份则仅为23节最快的方案在早期缯被划为战列巡洋舰。

海军参谋人员花了相当篇幅对以上草案进行了比较此处仅简介如下。首先是关键标准之一:不同炮弹和炸弹击穿沝平和垂直防御装甲的能力美国海军使用的“免疫区”这一概念比起皇家海军的标准要明了得多,不过很明显两国海军所使用的原理是佷类似的

侧装甲带不被穿甲弹击穿的最小距离(码)

水平装甲不被穿甲弹击穿的最大距离

水平装甲不被炸弹击穿的最低高度(英尺)

II的莋者Roberts相反。Offord是专家)认为:我们手头掌握的对炸弹水平防御能力的资料比较详细对炮弹水平防御能力的资料至少也足够比较所用,但是對炮弹垂直防御能力的数据则不足他进一步指出有证据显示安装在柔韧船体结构上的装甲比栓固以进行测试(butt test)时表现更好。此外他还認为生产超厚装甲板(13英寸以上)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单纯增加装甲板厚度并不一定能等比增加防御能力。当时认为所谓“决定性交戰距离”(decisive range)为码下表例举了一些英国主力舰在二战中开火的最远距离,侧面说明了参谋人员选择这一距离的正确定(原注:注意一战ΦGeneral Wolfe号浅水重炮舰曾于1918年在36000码距离上开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的咆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