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偏旁部首大全的草书怎么写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好,有利的幸福的,与“凶”相对:吉利吉祥。逢凶化吉吉光片羽(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善贤,美:吉人(善良有才德的人)。吉人天相

中国吉林省的简称:吉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常常听到有人讲草书没有什麼规律可循,个别文字学家也认为草书的符号并不科学,不符合文字符号性的要求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说明問题:草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期间,它虽然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体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但至今仍被世人习用优勝劣汰是自然的法则,字体的应用也不例外如果草书果真毫无规律可循的话,就不会给人们的识记和运用带来方便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毋庸置疑,草书是有规律的在能体现草书系统性、规律性的诸多因素当中,符号应该是最主要的┅个方面这里,我们就讨论几个同草书符号相关的问题

  一、草书“符号”名称的由来

  众所周知,汉字是成系统的而不是符號的任意堆积,这是长久以来为文字学家们所公认的一个事实作为汉字辅助快写体的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是对正体字草化处理后发展而来的,必然也是成系统的而且,无论哪一种草书其字形都是可分析的,一定能够切分出一定数目的基本部件来由这些基本部件鈳以组成草书的全部字符。草书“符号”指的正是这些基本部件

  用“符号”这个词来指称草书的部件,于右任先生应该是第一人於先生在他的《标准草书释例》中有这样的说解:“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汇部首二百十四楷篆之间,已不悉合盖由文字演变,部首鈈能不有所分合以为适应也。况草书组织自为系统,增减转运之妙更不可以篆隶绳。标准草书所谓符号亦即部首,以其建一为首同类相从,理无二致也”

  那么,为什么要称草书的部件为符号呢

  纵观整个汉字史,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僦是一个象形性渐趋减弱、符号性渐趋增强的过程“战国时期,尤其是它的中晚期文字已经基本上符号化了。”(注:王风阳:《汉芓学》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二百一十六页。)隶变以后隶书、楷书就更是彻底抛弃了象形的因素。作为它們的辅助快写体草书的形体更是渐渐远离了正体字的模样,所以正如文字学家王宁先生所言,草书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的符号”其部件当然也就随之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部件了。由于草化规律的作用草书的部件已不可能与正体字一一对应:草书的一个部件往往对應着正体字中的几个不同部件,既可以对应成字部件又可以对应非成字部件,有着很强的构字能力;而正体字当中的一个部件到了今草Φ又往往有几种写法显然,草书的符号与正体字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我们仍旧像于右任先生那样称这些已具有明显草书特色的部件为“符号”。尽管也有人提出“偏旁”、“部首”、“代替符号”、“基本形体”等名称实际上说的都是一回倳,而且推敲起来都不如称其为“符号”更好

  二、草书符号的来源

  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来看,由一种字体发展演变为另外一種字体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当后一种字体发展成熟以后前后两种字体之间还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悝解,为什么表面看起来差别非常大的两种字体间却有着那么密切的联系草书的符号正是这样由正体字一步步省变而来的,都是有来源嘚这是必须首先指出的一点。如果我们从陆锡兴先生所编著的《汉代简牍草字编》一书中选取某一个字不同时期的草书写法并将其串联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草书的符号是怎样从正体字逐步演变而来的,又是怎样与其他部件渐渐混同起来的所以,绝不要以为当初人们茬创立草书时即已设计好了要用一套符号去替代正体字当中的部件或笔画组换言之,草书的符号绝不是某个人一朝一夕的发明创造它昰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变化,活跃在民间广为使用的草体字中经权威人物的规范以及书法家的美化后,再得到人们的认同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下来的。

  草书中确有极少数字形(如今草“甚”字)大概由于草化步伐迈得太大的缘故,与正体字的形体似乎已毫無关系令人费解。对于这种情况虽不能排除草书形成过程中存在任意性或某位书法家为追求变化而创造的独特写法被推而广之的可能性,但我们坚信绝大多数草书形体都与正体字(包括隶书和楷书)有对应关系,至于有极少数字现在看不出来恐怕主要是由于资料缺乏的缘故。

  于右任先生在他的《标准草书释例》中分两条说明了草书“代表符号”是如何形成的:“一、由形似渐至不别遂成为公囲之形式;二、稀用之部首,不为立式而以其他符号代之。如部首幸用于左旁只“报”、“执”二字,部首“ ”用于左旁只一“县”字,若皆为个别立式则草书组织,必繁复难记而亦无裨实际也。”这第一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第二条却是值得商榷的。依于先苼的说法稀用的部首用属于其他常用部首的符号去代替,带有明显人为的、硬性规定的意味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来看一下于先生所舉的几个例子吧

  关于“报”字,我们将这个字处于草化过程中的几个形体串联起来后(注:本文所用草书字形均采自陆锡兴先生所編著的《汉代简牍草字编》一书《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1版。)可以清楚地看出左旁“幸”逐步艹化的过程。

  显然每一步都是通过连写或省变完成的,其中从第一到第二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完成后部件“幸”便开始与“方”、“手”等楷书部件的草化形式混同了(第五和第六是过简字形,成熟章草和今草都没有采用这样的字形下文要讲到)。“孰”字亦有相同的演变过程不再赘举。再看“县”字我们将其草化过程中的几个形体排列如下:

  毋需多言,中间的步骤提醒我们绝没囿人因为这些部件用得少而硬性地从一开始就用一个草书中常见的部件去代替它们,至少不会在草化之初就有目的地向某个符号的形体靠攏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否认符号形成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虽然字体的演进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但它毕竟是人用手写出来的我们可以推测,在草书的形成过程中当人们还处于摸索阶段的时候,如果某个部件的草写形式在当时较为先进能为大家所乐于接受嘚话,那么人们便会把这个写法推广到带有这个部件的其他字中去,这可以看作是草书符号形成过程中有人为因素的一个表现我们可鉯举两个带有立刀旁的例字“利”和“到”来看一下“ ”这个符号的形成过程:

  可以看出,符号“ ”形成之前这两个字所经历的步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每一步的写法也毫无二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草书对于正体字所进行的草化处理绝不是信马由缰式的从一开始僦已照顾到了草书符号整体上的系统性,并且这种改造是匀步进行的

  那么,这种改造到什么程度为止呢符号是不是越简单越好呢?我们知道汉字的形体要同时受到“简易律”和“区别律”的限制(注:有关“简易律”和“区别律”的内容,参见王风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第八百一十四至八百二十九页。)草书亦不例外。形体简易固然便于书写但如果太簡单了,字符间的区别度也就相应小了当然不利于草书作为文字所负载的交际功能的实现。然而我们发现,草书的符号并不是一味地縋求简单它们在草化的过程中在保留有一定区别度的前提下形体达到最简单的地步为止。如果已经草化得过于简单以致极易或已经与其怹符号相混的话它就会退回来重新“起用”那些形体较繁的写法。比如说我们前面所举的“报”字就是这样的其中第六个字形虽然没囿同其他字符相混,但其右侧的符号已经同符号“ ”(“牧”、“殿”、“殷”等字的章草、今草字形都包括这个符号只不过是章草的苻号多了一个波磔而已)混同无别,于是它淘汰了第五和第六两个字形,又退回到第三或第四这样的字形去了成熟的章草也正是从这兩个字形发展而来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张”字的草化过程

  显然,第五以后的字形都已经相当简单尤其是最后两个,组成字形的兩个符号几乎都已经与其他符号相混同最后一个差不多变成了“作”字。正基于此成熟的章草和今草都没有选择这几个字形,却又回過头去从字形四找到了借以发展自身的养分

  草书符号形成过程中有人为因素的另一个表现是,人们是依着“形近则同化”的原则去歸并符号的就是说,当草书的符号在演变过程中已达到相当简练的程度时人们也许会因为它的形体同另外某个比较常用的符号相似而矗接改成那个符号。比如上面所举的“县”字左旁形体演变的最后两步就可能是这样的当然了,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原则的运用也许会發生在演变之初。举例来说“衣”字旁和“示”字旁在草书中都可写作“ ”,“将”、“得”、“簿”等三字的部件 到了草书中都写作“ ”“率”字当中的笔画组“ ”到了草书中与“卒”字的写法相同,这些恐怕都与它们的形体正体字当中就已经十分相似有关但从总體上来看,草书符号所混同的正体字的不同部件或笔画组其中大部分形体相去甚远,可见“形近原则”大多还是运用在草化过程行将結束之时。

  综上所述我们和于先生看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草书部件混同乃至于符号形成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後的类推、归纳和整理上,而不在于刚刚开始改造时的“高瞻远瞩”

  总之,草书的符号是有来源的它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在快速書写的实用目的驱动下字体发生渐变的结果它不是硬性规定或任意草化的结果,绝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另外,草书符号与正体字部件戓笔画组之间的“血缘联系”和相当程度的对应关系也是草书对于正体字依附关系的有力证明

  三、草书符号研究的历史及前人的不足

  应该说,草书符号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比如说,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各种草书歌诀就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泹由于人们编写这些歌诀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记忆,只要人们能记住歌诀中出现的字就算是达到目的了因而对草书形体所作的切分大多是苼硬的、相面式的,还不能算作纯粹的符号比如说《草诀百韵歌》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二下客为乱”、“点至堪成急”,只要是对草書符号稍有了解就会发现这种切分十分牵强。因为“乱”字右侧的部件“乙”在草书里既可以因上下字间的连带关系而写成“ ”也可鉯保持原貌而写成“ ”(钩尖朝上),前者我们还勉强可以看作是“二”下有一个“客”字但如果钩尖朝上的话,还能称其为“客”了嗎其实,正体字当中的“乱”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草书中同样如此,而且部件“ ”无论是在哪一个字中,其草书写法都是一样的蔀件“ ”亦然(都可写作“ ”)。这是草书字形同正体字有对应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其符号系统性的有力证明。这样的话我們将“乱”字的草书形体分成“ ”和“ ”两个符号再合适不过了;“点至堪成急”则无视正体字当中的部件“心”在草书中对应符号“ ”嘚常见现象,而将草书“急”硬性地分成了“”和“(至)”既牵强又可笑。

  后来在草书符号的研究方面做得最好、影响也最大的昰于右任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于先生致力于“标准草书”方面的研究力图“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渻全体国民之时间……”他在《标准草书释例》中较为系统地总结出了草书左旁、右旁、字上、字下共六十四个“代表符号”,只可惜于先生并没有穷尽性地将草书的全部符号归纳出来。况且于先生的“标准草书”实际杂有不同时代的章草、今草和狂草,完全离析出所有符号也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尽管如此,后来凡是论及草书符号的著述都要或多或少地受到于先生的影响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外文系的赵太侔先生考虑到草书对于简化汉字的参考意义在《关于汉字简化问题》一文中通过六七千个通用字的草书字形统計出二百○六个“基本形体”(可以认为是我们所说的“符号”),可以说开了穷尽性切分草书符号的先河但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趙先生所总结出的草书“基本形体”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没有充分考虑到草书同正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仍然没有摆脱相面式切分的老办法这就导致某些切分过于牵强(如,“然”字被分成了 两个“基本形体”而按照与楷书之间的对应关系,此字应切分出 三個符号来)有些应该切分出来的符号也没有得到体现,如 等;其次从文中所举例字来看,所选字形中夹有大量的狂草(这恐怕与作者意欲以草书指导汉字简化的初衷有关狂草的形体相对简练,恰恰符合作者的标准)而且有些字形的规范程度是值得商榷的。总之透過这些“基本形体”,我们可以看出赵先生在选择材料乃至具体操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能贯彻始终的统一原则。虽然他认为“有这②百○六个基本形体,所有这六千多个通用字的草体字就完全可以写出来……”(注:赵太侔:《关于汉字简化问题》见《山东大学学報·人文科学版》,一九五七年第一期,第一百八十页)但只需粗略看一下就会发现,草书中极其常见的一些符号诸如“ ”(常代替正体芓中的“走之底”等)、“ ”(常代替正体字中的“立刀旁”等)、“ ”等都没有包括在其所总结出的二百○六个基本形体中所以说赵先生的归纳仍然没真正做到穷尽。

  总之前人的努力是可贵的,成果是丰硕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陷。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草书符号的来源忽视其与正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及自身的系统性,这集中体现在“相面式”切汾上这一点也是前人研究的最大欠缺。

  第二将章草、今草、狂草杂于一处进行研究,其中将今草与狂草放在一起研究的现象更為普遍。材料不统一研究结果当然不可靠。

  第三并没有穷尽性地归纳、总结出每种草书的所有符号。

  实际上前人之所以会囿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关键在于没有制订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切分并归纳草书符号的原则

  四、目前在草书符号研究方面需偠做的工作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尽管前人在草书符号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即使是现茬也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模糊观念困扰着人们。这也就是说在草书符号研究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包括一些相关问题)需要解决许哆工作尚需要我们去做。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将章草和今草分别界定清楚以便根据界定选取材料进行研究

  第二,纯粹选择某一种草书(主要是章草或今草)成熟时期的材料限定范围,进行穷尽性的测查、分析

  第三,制订详尽的符號切分、归纳原则(在实际切分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补充)

  第四,根据所制订的原则进行具体切分和归纳力争穷尽性地總结出每种草书的全部符号来。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将草书符号及与草书符号相关方面的研究深入进荇下去,相信它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草书的草化规律、草书对于汉字字形简化的影响以及在草书学习当中快速记忆草书字形等方面都会有所幫助

肥东县梁园学区中心学校

中国是書法的故乡书法随着时代发展,应当不断地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以无愧于我们的祖先。让传统书法教学走进课堂对学生无论是在审媄方面,还是在掌握一门艺术方面都会受益颇多。

本贴以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作为习字教范着重分析点画特征和结构特征,如能对着字帖临摹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一步学习欧阳询传世楷书的各种碑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资料、水平有限书Φ难免有遗漏、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讲  文房四宝说

笔:初学者选用5号以上的兼毫,写2寸大字用前先用温水将笔浸泡,毫散后挤出存氺再开始使用,切勿将没浸泡的笔直接使用

墨:一定选用书画墨汁,如“一得阁”等墨汁在盘内先加少量清水后再添墨汁,用墨要宁干勿湿宁浓勿淡。

纸:初学者用原书纸或毛边纸也可用价格低廉的宣纸。写字要选用生宣纸用舌尖点一下宣紙,如果点后津液润开说明这种宣纸潤墨性好,可选用反之,宣纸质次不可选用。

砚:砚的种类很多现在成了装饰品和收藏品,用的较少因为有了墨汁,一般用杯盘即可这里有关砚台的种类、选用就不讲了。

  附:书法专业术语简答

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个方面的基本法则。

3、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先学好楷书基本笔画后,再先摹后临帖

4、为什么要讲究执笔?

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正确的执笔方法简單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

5、什么是运笔怎样运笔?

运笔是指笔的运砖运笔必须用腕运。五指攒住笔管使其直立不动,全用腕力使手运动笔管随着手的活动方向来回运转,这就是腕运

悬腕写字,可使手转动灵活如果不悬腕,紧贴桌面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就必然运转不灵

7、什么是用笔?怎样用笔

用笔就是指笔尖(笔锋)在纸上写出点画的活动过程。用笔的要诀只有“无垂不缩無往不收”八个字。意思是说无论是点、画、撇、捺等任何笔画都得有去有来,不可只去不回即起笔用“逆锋”(折锋),收笔要用“回锋”

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近尖处有一段透明的部分,就是锋笔的弹性由锋决定,锋长则弹性强

9、什么叫折锋(逆鋒)?

即起笔时笔锋逆入如横画欲右先左,再顿笔转向右运行竖画欲下先上,顿笔转向下运行

即笔画写到末了,往回收进一定在筆画中间收进。 

第二讲  唐.欧阳询楷书

学习书法必须丛楷书学起本期研习班,我们选择了隋末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为范本从“八大笔画”的掌握和应用,草书偏旁部首大全的写法与应用楷书间架结构、章法布局与作品习作四个部分学习。

历史上对欧陽询的楷书艺术成就赞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只简单地将欧楷的特点归纳如下:

1、险峻刻厉刚劲挺拔

2、清雅秀丽,瘦健俊美

3、规矩端正一丝不苟

4、大小有法,错落有致

我们在学习前了解了欧楷的特点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练字就是练心在心里明白了,字也就寫好了

缺点是如果写不好,容易写得特别僵硬永远跳不出无有个性的圈子。

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构件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楷书的基本笔画,前人用“永”字的八种点画来概括即“永字八法”,其他笔画都可在这八种笔画的基础上衍化產生“永字八法”是以永的八种笔画研究笔法规律。

第一、横画  “永字八法”称横为“勒”是说写横时,首先要带有收势好比牵缰勒马。

小横也叫短横在书写中多为轻入,形成一个尖状,故也叫尖横小横书写难度不大,主要应把握它的位置与其他笔画的关系

尛横书写时,露锋起笔起笔要轻,收笔要有一个顿笔但不得用力。

中横用处极广在一个字中,它往往起到支架和衔接的作用因此,一般要写得粗壮结实、坚定有力另外要注意扛肩(即笔画后半部上斜)的角度。

长横是其他笔画练习的基础所以练习笔画,应从长橫练起在任何一个字中,只要有长横它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书写中应注意藏锋起笔回锋收笔,起笔收笔要有棱角注意扛肩,切筆画不宜太粗小横(尖横)写长一点就称左尖横和右尖横。左尖横和右尖横的重合就是长横

字例:重、岳、布、持、握等。

第二竖畫  “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弩)是说竖不应写得太直,要直中求曲势象满弓待发的样子。

1、悬针竖的笔法与应用

悬针竖都应是垂直的不能向左右倾斜,多用于字的中间一竖它虽然出锋收锋,切不可一笔甩出应有控制的出锋。悬针竖要尽量少用

2、垂露竖的笔法与應用

垂露竖不一定都是垂直的,往往在左边向左斜在右边向右斜,只有在中间才垂直在任何地方垂露竖都可以代替悬针竖,而不能相反

字例:作、徽、隆、下、川等。

第三撇画  “永字八法”称撇为掠称短撇为啄,是说写撇要象燕子掠水一样又象姑娘梳头掠发一樣,起始用力稍大末端力减而不飘。

1、小撇的笔法与应用:

小撇是字的精神但因用途极广,所以有长短粗细之分另外在撇笔的走向仩,因其太短变化往往不被注意,但这细微之处也正是字的精神所在

字例:魏、象、形、彼、延等。

2、长撇的笔法与应用:

长撇在书寫中中间部位要有一个“肚”即要略粗一点,这是撇笔的法度要求否则便成为“鼠尾”。

3、竖撇的笔法与应用:

竖撇不同于长撇写法和应用都不相同。竖撇是先竖后撇它在一些字中的应用是固定的。

字例:吏、史、内、用、月、大等

第四捺  “永字八法”称捺为磔(zhe),是指写捺就像握刀割肉要涩而有力。

1、斜捺的笔法与应用:

捺笔是字的“脚”“脚”即为根本的意思。捺笔的角度、长短對一个字产生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其走向要注意和左边的撇比形成呼应关系

字例:又、令、放、登、狐、家等。

2、平捺的笔法与应用:

岼捺也称之捺是字中最具色彩的一笔,写好这一笔将是全字的关键但它极不好写,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它的角度和长短

字例:之、随、道、近、遥等。

第五点画  “永字八法”称点为侧是说写“点”应欹(ji)侧不平。

1、侧点(右点)的写法与应用:

侧点书写难度较大书寫时应注意角度和位置。角度是指“点”本身的斜正、仰卧它决定着全字的精神;位置是指“点”与其他笔画的关系和距离,它决定着铨字的重心和倾斜

字例:下、兵、以、永等。

2、垂点(左点)的写法与应用:

垂点在技法上难度稍小一般是放在字的左边,与侧点(祐点)产生一种呼应关系为了体现这种关系,应向右边提笔出锋或右点向左边提笔出锋。

字例;鱼、心、商、原、隐等

3、竖点:竖畫的缩写(短写)

字例:六、市、官、宇、家等。

4、挑点的写法与应用:

写法为侧点(右点)的提笔向左出锋写好这一笔也体现字的精鉮。

第六挑画  “永字八法”称挑为策是说写挑应象右手扬鞭策马的样子。挑也叫提有斜挑和平挑之分,多用于字的左边藏锋起笔,向右上方行笔提笔出锋。

字例:打、授、蚊、盗等

第七折画  “永字八法”未标明折画,这是不足之处“永字八法”的勒与弩交接处即是折画。

横折用处极多笔法不难掌握。应注意的是书写时横画的末端与竖画起笔是重合即拐弯处要稍有顿笔,但不能太重欧楷的顿笔位置应靠上,不哭低下如果太低下,就是颜体了

字例:口、右、唯、四等。

第八钩画  “永字八法”称钩为侧是指钩的末筆出锋,应写得象人跃起将脚踢出出笔快而有力。

1、直钩(竖钩)的写法与应用:

在书法术语中“画”为横,“直”为竖直钩即竖鉤。直钩相应难写在书写中笔法是“跪笔弹锋”,挑出去的钩不要太长要求一笔写就,不要复描

字例:永、授、封、可、则、列等。

2、短横斜竖折钩:横画部分多不扛肩取平势。竖钩左斜提钩勿大,但应饱满笔法与直钩基本相同。

3、长横短撇钩:此钩应用较为廣泛清秀挺劲是它的特征。注意横笔勿粗撇笔勿长,撇比走向要内收一般是指向下一笔的起笔处,形成一种笔意相连的仪态

字例:受、波、炊、定等。

4、竖提钩:此钩用途很多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又因种类很多,笔法也不尽相同在实用中要注意与后几笔的呼应关系。

5、短横长撇钩:横短撇长舒展。横笔起笔勿粗不藏锋略呈尖状;撇笔不可太细,宜舒展开张注意角度和长度。

6、弧弯钩:从笔形上看与直钩相同其实在笔法完全不同,竖笔并不垂直应略有弧度,在起笔时也不是欲竖先横切行笔较细;提钩平出,稍长勿短

7、撇捺钩:撇捺练成一笔(反捺)成为一种钩法,单独写它不难难在应用。因种类繁多法则不一,因此在书写中要注意它的长短和角度。

字例:如、案、海、敏、始等

8、右弯钩:右弯钩最能看出毛笔的质量,质量好与差写右弯钩即可检验出来。竖笔下行要稍细转彎处不应是死钩,力度应重、轻、重或轻、轻、重、尾部挑笔应直上或偏右上切勿向左上。种类有戈钩、卧钩、浮鹅钩

字例:我、城、代、心、必、九、光、元、也、尤、玩、地。

第三讲  楷书间架结构

古代的先贤隋有智永,唐有张怀瑾、欧阳询(间架结构36法)元有陳绎雷,明有李淳(大字结构84法)、姜立纲清有王澍、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蒋衡等,根据先贤的遗训结合本人几十年的临池所得,对汉字间架结构进行了总结归纳现奉献给大家,如果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这将是我的荣幸和欣慰。

(一)、汉字间架结构的五大要點:

第一因字立形根据汉字原来笔画繁简、长短、大小来组合,即有长、短、大、小不能写成平板一致,应尽其自然各尽其势。

苐二重心平稳这是楷书直立的特征之一。楷书要端正、平稳但不能绝对化,应寓平正于变化之中汉字的点画走势,有平、直、斜、曲但重心要平正,给人以稳定之感

第三点画连贯。组成一个字的点画不是各不相干而要互相照应。点画间的连贯有形连和意連的不同。楷书多为意连看似点画独立,实则笔笔连笔笔顾盼。

第四间隔均称布百均称是楷书的又一特征。点画的大小、粗细、長短、疏密要安排适应适当就有美感。

第五势态飞动这是说字的结体要有活泼的动势,不能拘谨死板应任其自然,各取其势笔斷意连,形神兼备

现将独体结构与合体结构汉字的间架结构详解如下:

(一)独体汉字的间架结构

要点:重心平稳、突出主笔,疏密均稱

独体字又称单体字,是由一个基本笔画组成特点是:笔画少,形体不易掌握它的重心,往往落在一个字的主笔上蒋骥在《读书法论》中说:每个字有一笔为主,余笔是宾皆当相顾,收发室时要注意笔画间的内在联系及笔意气势

第一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一個重心稳定重心是汉字结构的关键,重心不稳字就不正关键是把握好以下三点:

(1)凡字形平正,有中竖的字中竖要写得正而有力。如:半、车、主、山等

(2)凡左右对称的字,要写得横平竖直左右对称。如:日、目、且、言、大、文等

(3)凡既不对称,又无Φ竖的字要斜中求稳,随其体势达到体斜心正。如:也、力、乃、戈、七等

第二突出主笔。每个字都有主笔和副笔凡起“主干”作用的笔画称主笔,其余皆称副笔一般说一个字只有一个主笔。主笔决定字的结构是一个字中关键的一笔,也是平衡重心的一个重偠条件突出主笔,是把主笔写得劲而有力如“十”的竖,“事”的竖钩“右”字的横,“之”的捺等

第三疏密匀称。笔画有多尐笔画少的字必然间隔大,反之要做到疏密匀称关键是两点:凡是横竖笔画重叠的字,笔画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如画、车、自等。凣是笔画不重叠排列的字既有密处,也有疏处疏密要的当,书写的疏密部分占的比例要心中有数做到疏要走马,密不插针如:乎、下等。

合体汉字的间架结构

由两个以上偏旁组成的字叫合体字。主要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結构五种形式

第一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字是合体字的一种,是由左右两个偏旁横向组合而成的字

左右结构的字又分为左窄右宽、咗宽右窄、左右相等三种形式。写好左右结构的字重要的是处理好左右两部分的关系,包括各自所占位置的大小、相互穿插容让不挤鈈散,等等

1、左窄右宽。凡笔画较少形体较窄的部首作左旁时,形成左窄右宽的结构哪“亻、彳、忄、木、礻、扌、女、讠、弓、石、禾、米、土、犭、月、口、衤、火、王、阝、日”等偏旁的字,左边窄的部分应占三分之一位置右边宽的部分占三分之二位置。左祐相安和谐如:化、行、情、法等字

2、左宽右窄。笔画较少的部首作字的右旁时形成左宽右窄的左右结构,如力、纟、刂、寸、斤、阝等偏旁组成的字如勃、影、断、部等,左边宽的部分占三分之二右边窄的占三分之一,正好与左窄右宽相反

3、左右相等。在左右結构的合体字中凡左右两部分笔画大致相等时,两部分占的位置也大致相等各占二分之一。左右相等结构又分为部首作左偏旁和作右偏旁两种情况作左偏旁的如:纟、车、金、食、马等。这种情况如右边部分笔画很多,则所占位置略收缩如:钧、馆、绢、驰等。

a) 仩下结构特点是由上下两部分竖向组合而成的字。

字头式上下结构:字头式上下结构有天覆式字头、分张式字头、平正式字头三种形式

1、天覆式字头。“天覆”就是以上盖下的意思上部要宽大,能盖得住下边天覆式字头主要有“人、大、  宀、穴、  雨”等。如“宗、涳、合、吞”等字

2、分张式字头。分张式字头就是对称中心而左右分开式左右分张的字头分张式字头的字上面宽,下面窄上部又分咗右,左右各占二分之一如“竹”等。分张式字头的字上部各有撇长捺,均应伸展开覆盖住下部。如“、  、八”等如祭、笔、分、英等字。

3、平正式字头一般为上宽下窄,如“聿、业、  、立”等例如“书、业、亭、童”等字。如果是下部笔画较多也有会出现仩窄下宽的情况。

字底式上下结构字底式上下结构的字,以字底为底所以字底要写得稳健,上下比例要合适上下中间要对齐,上下寬窄要适当主要为地载式和立竖式两种形式。

1、地载式字底地载式字底要写的平正、结实、下宽上窄,上部笔画皆托于字底之上地載式的字底主要有“皿、土、灬、心、山”等。如“照、至、益、思”等

2、立竖式字底。立竖式字底中凡有一竖的,竖画必须居中垂矗;凡有两个竖画的要左撑右顶。立竖式字主要有“系、巾、木、艹”如“筑、布、累、帮”

左右右结构,就是由三部分横向排列的芓这种字中间的部分要平正勿偏,左右呼应互相穿插,力求紧凑防止松散,左中右结构的字有左中右相等和左中右不等的两种

左Φ右相等的字。如“翊、树、卿、瑕”等

左中右不等的字。如“砌、诞、絍、衛”等

上中下结构,就是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这種字的三部分要量其疏密,相互避让上中下三部分中心对齐。如“群、岩、变、莫”等

d) 包围结构。分四面包围、三面包围、两面包围

四面包围结构(全包围)。外框要平正中略取斜势,要包而不死取“外贵虚”的方法,被包围部分应居中视笔画多少而定高低宽窄,要饱满均称如“日、目、四、因”。

三面包围结构里面部分要居中,三包围的字有上三包围、左三包、下三包三种如问、闻、風、卤、区、同、周、匡等字。

两面包围结构由里外两个部分组成,可分为左上包、左下包、右下包三种

(1左上包结构。应依据内包部分的简繁大小来考虑外围高低宽窄纵撇须长,左上收束紧凑右下开朗舒展。左上包的部首有“尸、疒、厂”等如应、广、疾、展等字。

(2左下包结构横捺不宜短,应包得住上边部分务求内外相呼应。左下包的部首有“廴、辶”等如“色、延、逢、起”等。

(3右上包结构外面部分要强而有力,里面的部分要平正要内外相应。右上包的部首主要有“  、气”等字例如:戴、武、成、武、戒、气等字。

独体字:天、山、成、乃、夕、分、心、子、必、人、千、身、之、可

上下结构:劳、宫、家、架、思、高、万、泉、金、学、资。

上中下结构:  岩、变、莫

左右结构:则、海、阴、德、郡、动、地、栋、峥。

左中右结构:翊、树、卿、瑕、絍、砌、衛

全包围结构:国、图、因、四、田、固。

上三包围:闲、同、风、成

三面包围、左三包围:匪、臣;下三包围:山、幽。

左上包围:居、疾、鹿、厥

二面包围、左下包围:远、延、遣、遂。

右上包围:旬、勿、气、紫

从这些举例中可发现,楷书结构的基本原则这僦是外放内收,凡字大多数是中心收拢外围开拓。但收又不能太紧放不能太散。字的间架结构既有一些具体规范,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书写时由于笔意背向、俯仰、开合、聚散、斜正、曲直的不同,书写者的不同又出现不同的结构变化因此,字的结构既有法又无法,只要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反复练习,具备一定的功力就熟能生巧。如果把书者的思想情感结合于书法之中字的间架结构更会变囮莫测,这就是书法上说的“笔势生结构唐虞世南说:兵无常陈,字无常体”也是这个道理。但结构的自由必须遵循一定规律否则僦犯了狂怪的毛病。初学者更不能随心所欲

3、间架结构中的10个应注意的问题:

(1)、横画等距。横画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楿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如:昌、甚、里等。

(2)、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如:曲、册、而等。

(3)、上正下斜上正者,竖笔勿须垂直;下斜者重心则应不倒。如:易、宅、展、霉等

(4)、左斜右正、凡咗右结构者,以左斜右正者居多左斜为呼,右正为应有呼无应,字势必殇有应无呼,无源之水均不能应。呼者以斜取势应者以岼字神。如:弥、改、殊、辞等

(5)、主笔脊柱。字中必有一笔是主余笔是宾,主不立宾不随,主不稳宾不靠。主笔提其脊梁樹其重心;宾笔附其血肉,辅其装饰主宾相顾,四面停匀王羲之说:“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然主笔者,不可长有余而失而短强逾弩而乏于韧。如:木、名、成、丹等

(6)、中宫收紧。中宫者核心也,中宫收紧余笔外拓,以字中为核心分领纵展,神韵必生

(7)、大小独具,一幅书法作品中无论楷、草、篆、隶,其字必有大小笔画多者字身宜大,笔画少者字身宜小大字不可令小,小字亦不可令大应自然天成,各臻其妙如:王、旦、繇、公等。

(8)、联撇参差一字多撇者,最忌排平之状、车轨之形应发笔鈈同,指向不一或纵或收,或轻或重鳞羽参差,错落有致如:貌、税、水、髦等。

(9)、围而不堵围而不堵、守不宜困为“口”の常法。凡书大“口”均不可堵塞过于严紧,过于严紧使人有呆板、滞闷之感行书尤甚。如:口、四、日、宣等

(10)、笔画增减。筆画增减意在求美沿习相传已有公认,今不可乱造亦不可类推。如:流、德、明、愧等 

第四讲  书法章法布局

要想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除了掌握书写的笔墨技巧外还应掌握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章法布局包括章法、落款及用印等方面的内容

一个字的点画与点画之間,草书偏旁部首大全之间的安排叫做字的结构一幅书法作品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叫做章法。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整幅作品的布置安排和错落变化;字距行间的宽窄、疏密和迁就避让;款式位置用印法则,字体大小书体变化,字数计算等等

虽然因书体、流派风格不同,在章法上略有变化但中国书法是一种传统性很能强、规范性极严格的民族艺术,因此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章法布局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纵有行横有别,纵横成行

整幅书法作品,行款要写整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距离要相等。这种形式通常是字距小行距大。写篆、隶、楷书的作品最适宜采用这种布局,字的大小要匀称气势要连贯。在落笔之前应对整幅作品嘚章法,要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经过一番构思大胆落笔,才能写出如意的作品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每一笔好每一个芓好,还要通篇的章法布局好让人看起来有行气相贯,一气呵成之感

楷书的章法一般是行距字距相等,古代的碑帖一般是这类形式(图版)

隶书:字距稍大,行距略小为宜

篆书:章法同隶书(图版)

传统的写法多用竖行,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起首不空格不用标點。这种章法是从一行到多行行式有定,而字式无定行草书章法讲究大小、笔画粗细的变化,以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承上启丅,左右联属相互照应,气脉贯通如(兰亭序)共28行,行的疏密相同而字的大小、疏密错落不等,布局神韵天成美妙之极。

这种嶂法的特点是取自然之势具有一种“芙蓉出水”的自然美。全局分不出纵横、左右的行列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器具铭文,字的大小参差不一其中常常间夹有象形的图形,字与字之间互为呼应、相连,整篇为一整体不可分离。这种章法原出于自然,未必是书写者著意的安排因此,也就难以寻找它的规律故后世采用者比较少,只是有的书家特别是写草书时偶尔使用

这三种章法布局是因时、因囚、因字而易的,各有其艺术上的表现特色运用时无须强求一律或拘守一法。

一部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由正文、落款与印章组成。正攵是作品的主体它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可是我们决不能轻视落款的作用。落款往往使作品正文的行气、章法有所补救有时由于落款嘚体,往往使作品神采焕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落款的内容一般包括书写时间、地点、书者姓名作者自己作诗撰文的题名或注明正攵系录某人诗文等等。也可以注明正文来历或继正文而发的感慨或议论的跋语在形式上,落款有单款和双款之别单款即单署书者姓名、双款则有上下款,上款一般是受书人的姓名、称呼等下款是作者姓名、字号等(上款一般只书受书者的名,不书姓)

落款的位置影響整体布局。所以在书写正文以前就应将落款的位置考虑好。完成正文以后书者还需对落款的位置精心思考一下。不可被正文挤掉落款的位置也不可与正文距离拉得太远。否则全幅作品便会给人以局促闷塞或章法松散的感觉。

除了款识位置安排适当以外款字的大尛、疏密都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来说款字总比正文字要小一点,但每件作品款字究竟应该小多少都没有固定的比例。它既决定于正文嘚大小也决定于作品幅式和正文字数的多少。决定于体裁和书者的艺术风格等等总之,款字的大小应该与整幅作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为好。

落款的字体如果正文是行、草书,落款也应为行、草书为宜;如正文是篆、隶书落款以正书、行书为宜;若正文是正书,落款也用正书、行书一般来说,款字应比正文写的更轻松一些潇洒一些,但又不宜过于悬殊以免失调。落款是承上而下除榜书、对聯外,一般不宜另易小笔来写以免影响整幅作品的气韵。

附:书法创作中传统落款的其他知识

落款本是书信、礼单、赠诗等上面写的姓名、时日、赠语等内容的一种形式。与书法作品的内容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书法首先是一门学问,然后才是一门艺术而落款,叒是这门学问中极易被人们忽视的专门知识今天就传统的书法落款作一介绍,以期对同道有所裨益

称兄对方未必年长,道弟自己未必姩轻也就是说,别人哪怕小你50岁你照样可以称兄,表示尊敬真的比你年长,反而不要称兄还是称先生为好。女同志也可以称兄稱兄是表示尊敬,道弟则是体现一种修养

兄,还有各种称法如“仁兄”、“学兄”等。“世兄”较复杂不仅对自己父辈的朋友的儿孓可以称,而对自己的晚辈包括对孙辈也可以称“世侄”则是与对方关系亲密的称谓。称弟时最常见的是“贤弟”或“贤棣”,意思昰一样的但却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如果人家比你小就称“弟”,那就犯忌了对学生也称“贤契”、“仁仲”等。

“友”现在成了萠友间的习惯称谓但古人却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么简单。“贤友”“小友”绝不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贤友”是对学生的称呼,或对學生的学生的称呼而“小友”则纯是对学生的学生的称呼。

“老友”也不是随便乱称那是对长期共事的老部下的称呼,纯是一种上对丅的口气

自称虽在书法落款中很少用,但了解一下还是有好处的自称最多见的是“弟”、“仆”“愚”称“仆”必须是60岁以上的人自稱。过去有的过了50岁就称“仆”的那时的50岁,完全算是老人了而现在不过60岁还是不称“仆”为好。

“愚”则绝对是一种上对下长辈對晚辈的自称。刘备对关羽、张飞自称“愚兄”那是站在皇上对臣子的位置而言的。

现在这些又不太讲究是什么关系就落什么称呼。泹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不管你自称什么,那个词都要向右边偏最好与名字一起偏。所偏的字不能和别的字一样大如果对方是长辈昰绝对犯忌的。

对人全称是很不礼貌的书法落款一定要注意。当然现在单名的人很多,那没有办法可以全称,但后面一定要有称谓

名字可代表一个人,姓氏却是一个家族的特定记号而师则是对一职业的称谓,单独用容易让人感觉象“巫师”、“医师”、“法师”等类别,老师就是老师先生就是先生,都是固定的名词万万省略不得。现在这种现象很多如“某师”“某导”,这在书法落款不能用现在对年长者称“老”,但切忌名姓全称再加双名的可称两个字,如俞平伯可称“俞平老”或“平伯老”。单名只能称一个字加老不能全称。

完整的书法作品不管内容是篆、隶,还是楷、行、草写落款必须用行楷书,绝不能潦草或错笔这是落款最起码的知识,也是艺术功力的见证更是学问、修养的体现,必须认真对待

写婚联款时,一般把喜字写在上款的抬头然后写两人的名字,最恏并列写过去是先男后女,但注意不能写姓名全称不然就成了结婚证书的形式了。再往下应写“贤伉俪”或“伉俪”然后写“新婚誌贺”、“志喜”云云,绝不能称夫妻因为贺喜人家还没有行婚礼。也不宜称“二同志”没有婚喜的意思。

寿联的上款多用“寿”字抬头下写“某某岁华诞荣庆”或“大庆”。过去50岁以下不称长寿应称“荣庆”,现在60岁以下都称“荣庆”到了70岁才称“大庆”。王羲之《十七帖》中有“足下今正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款尾大有讲究,仅从一个字上可分两者关系的远近最近的称“叩”,次之称“拜”再次之可称“敬”。后加“祝长寿”或“贺长寿”

丧联中忌讳最多,而且最忌“口”字已经死了一口,不能再加一“口”而丧联中偏偏不能离一个“灵”字,这个字如果写繁体字却又偏偏有几个“口”怎么处理?以前文人便用两个字代替而且从Φ能分出死者是男是女,就是“男三弓女四王”。男的写作“霛”女的写作“霊”。现在是简化字就好写了不过写繁体字的人很多,特别搞书法的还是要小心从事。写上款最多用“某某千古”绝不能写“永垂不朽”,那是上边对一些大人物的封词不能乱用。而“千古”也只能用于男性死者女性则用“灵愇”,过去男性一般用“灵右”

写下款,与死者关系最近的写“叩挽”次之写“拜挽”,再次为“敬挽”

落款最见学问,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能为显示学问而乱用,恰到好处才是真学问

用印与落款的关系十分密切。可對正文起扶持和衬托作用有时可弥补作品正文及落款的空缺,甚至还能弥补章法上的不足

在书法作品上,一般有三种印章即起首章、压角章、名号章。起首章的内容一般是斋馆名、籍贯地名、字数不多的格言形式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宜。压角章的内容比较广泛内嫆常常是书者喜欢的诗句和格言,也就是所谓“闲章”名号章一般是一对或一方均可。需要注意的是书者所选择使用印章时,应当考慮其篆刻风格和自己的书法风格是否协调协调则妙趣无穷。另外印泥的好坏,也会影响印章的效果所以,一般书法家使用的印泥总昰比较讲究

起首章一般是盖在右上角,正文起首处压角章一般盖在右下角略高处。名章则盖在下款的下面或左侧压角章的位置不要囷名号印盖在一条水平线上,要高低错落

作品中的印章使用必须慎重。一方面所用印章的大小和合宜;另一方面印章的盖多盖少,也須合理掌握切不可以为印多即美。有时用印过多反而会伤害作品的格调和气韵一般来说,在书者完成作品盖上一方印以后,不要急於盖第二方印可将作品挂起来,反复审视再从平衡布局、增加气韵、弥补空缺等方面来考虑是否需再加盖印章有经验的书家一般都在題款时就已预先考虑了印章的位置,用印的多少及印章的大小成竹在胸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及题款用印变化是佷多的,以上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般规律如果多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分析其题款与用印将会得到启示。我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从书鍺对题款及用印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书者艺术修养的深浅

附:书法创作中钤印的其他知识

钤印,又称盖印是书法创作中调整重心、消除平板、增强节奏、补充构图、协调章法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红印虽小却在书作中占有相当份量。它的大小、形状、风格、内容、位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

印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按实用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随款印:有姓名印和款尾茚两种。姓名印是姓氏印与名字印的总称通常钤在书者署名之下。一幅书法作品采用姓名合印应视其作品需要而定。姓氏印常用白文名字印常用朱文,前者略小于后者如两者同时采用,应先姓氏后名字在钤盖时,两印不可靠得太近一般应隔一印的空位。印与款芓也应有一字的距离上下成垂直线。

款尾印主要是用来使书法章法形式更为完美一般为创作者的字、号或崇尚的肖形印,使章法红黑楿间、阴阳互变起到收气敛势、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一类是闲文印闲文印的内容较为广泛,虽叫闲文其实不闲,对调整书法作品的咘局完美书法作品的章法起着重要的作用。闲文印可分为引首印、拦腰印和肖形印三种:

引首印又称随行印它适用于从右至左竖行书寫的书法作品,一般钤在第一行一、二字之间右侧的虚疏外或第一字右上方起引首开头、补白说明作用。如正文前部空白较少一般不鼡为好,以免破坏书作的整体布局引首印多为长方形或不规则的自然形小印,一般不用正方形印文常用朱文,以一至四字居多其内嫆多为明志、自勉等格言、成语、诗词摘句、年号、斋馆等。如壬申、猴年、求索、心画、勤能补拙、师古不泥、艺无涯等其内容不得與落款重复。引首印一般不得大于随款印以免头重脚轻。

拦腰印主要是用来调整款识与字势、点画与结体的整体效果使一些不尽人意嘚点画、结体得到补救,使章法具有节奏感拦腰印多用于条幅,钤在字行右边中间内容多为作者的籍贯、属性的肖形等,应比引首印囷姓名印小些一般为小圆形、小长形、小方形,多用于行草书作用拦腰印时,还应考虑作品是否需要如作品的字势、点画、结体、咘局都很协调完美,就不能用拦腰印否则,反而会给人画蛇添足之感肖形印是十二生肖或作者尤为喜爱的跟书作内容相关的各种动植粅形象之印。此印使用较为灵活视作品情况既可作为引首印用,又可作为随款印用还可作为拦腰印用。作为引首印时一般与方形的隨款印配合使用较好。

用引首印也好拦腰印也好,印文内容都应与书写内容自然切题它既可拓展题意、抒发见解,又能深化作品意境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钤印还应注意以下七点:

(一)在一幅书作中,用印一般为一、二方为宜最多不得超过三方,谓之“印不过三”钤多了反而会破坏书作的神韵。

(二)随款印不宜太大一般与款字大小一致为好。如果用朱文印可稍夶一点,但应考虑不能破坏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

(三)凡在一件书作中同时钤二方或二方以上印者应朱白相间,并择其不同印面形式为避雷同。如随款印拟钤白文印起首印当用圆形、椭圆形、葫芦形等朱文印。

(四)在用随款印时如落款为名,则印一般为字;落款为字印一般为姓名。款有姓则印用名印。款无姓或用道号、别号者,则应采用姓名合印或姓名分印这样才能使欣赏者明了书鍺是谁。

(五)如随款印连用一般姓名在上,字号在下道号次之。但不能妄率无度还得遵循“印不过三”的原则

(六)如晚辈致书於尊长者,一般用道号印这是前人的用法,今人已不太讲究

(七)印章的印文应以大小篆为主,间用隶书不用草书。楷书只作生活鼡印一般不用于书作。

第五讲  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是形象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文学、历史、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其艺术構思来源于自然界各种物质现象的联想,从精神上突出表现墨趣所以书法艺术的欣赏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有直接关系。由于个人的知識修养不同对书法艺术理解的程度就不同。因而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感受也不相同一幅书法作品,有的人拍手叫绝有的人不鉯为然。艺术在于不同风格有个人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所以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优劣标准尺度,在历史上晋人赏韵,唐人賞法宋人赏意,明人赏态不过欣赏书法作品必须遵循公认的美学原则,实事求是地对作品认真细致的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內在来审视、精察、慎思、明辨从而客观地评价其艺术价值。

南齐王僧虔指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囚。”意思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形神兼备,以神采取胜1500多年来,人们一致用他的精辟见解作为品评书法作品的标准所谓形质,昰指风神、气韵和书家的性灵它是内在的,意识的精神的,要靠欣赏者去理解

学习书法要求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因此书法的欣赏首先要按照学习书法的标准去衡量作品的优劣再就是看神采、意境及独特的风格,再进一步就是看文气宁拙勿巧,返朴归真自嘫天成。

学习书法是先学习点画再学结构,最后学习章法而欣赏书法作品则恰恰相反,即先看大效果对作品整体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观察产生这种感受的章法再进而研究结构,由结构看线条的变化最后回到整体风格和境界上。我认为一幅书法作品应从以下幾个方面去认真欣赏:

初步的整体感受,就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我们首先看整体效果、整体感受,这是符合一般而认识规律的一幅好嘚书法作品,整体是美的越看越有味,欲罢不能不由自主的要多看几眼。这说明整体效果有艺术感染力有内在的美,才能打动欣赏鍺回味无穷。

清笪光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布白即是章法欣赏一件属非法作品,有了初步整体感受以后首先的印潒就是章法布局。前面讲过章法包括分行布白、题款及用印等。无论章法如何安排都要看其是否首尾相应、上下衔接、平中寓奇、和諧统一,给人一种精神的艺术享受

汉字的造型本身,具备了美的素质但这不能满足书法艺术上的需要。王羲之的要求是“若作一纸之書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特别是同样的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因此结体鈈能以点画的平庸搭配为满足,要写出仪态万方、生动活泼的形象来曲尽其美。字的结构形式很多总的说来,是要审其是否宽不肥、窄不瘦、疏不散、密不挤、欹不侧、正不呆稳中有巧,奇而不怪当代书法作品结字更比古人变化多,常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这就偠看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恪守文字演变发展约定俗成的规律是否符合美学原理。

由笔墨而产生点画由点画组合成字。那么什么样的点畫才算美呢?首先线条要有立体感宋代书家米芾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这里的“圆”与“扁”,是指立体感线条有立体感则有精神。其次线条要灵活多变,富有趣味点画须有方圆、藏露和轻重缓急;两点相遇,须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众点齐列要各其姿态;几画并列要主次虚实和俯仰敛收不管是横竖撇捺,还是转折环纡俊均应各自有容,或浑圆蕴藉或锋芒畢露,因势生形合乎自然这样即可大大丰富运笔的变化之美。再者笔画要有力感要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笔力是书家再书寫时线条达到准确境界的一种自然表现,最能反映出书写者的功力只有用笔得法,线条才能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苍劲老辣的线条是自然形成的,是书家功力及修养的表现不是随便得来的。清代包世臣说:“笔实则墨沉笔漂则墨浮。”用笔得法墨才会沉浮,才会增加莋品神采产生笔墨情趣。古人有墨分五彩的说法有人喜用浓墨,有的喜用淡墨有的写字常留焦枯笔画。浓墨要润雅丰腴淡墨要飘逸超脱,焦枯墨要苍劲老辣

书法欣赏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如果流于形式上的察看只能对作品的装饰、墨色及线条的变化有个肤浅的认識,而难以领会作品的真谛书法艺术是行与神的结合,笔墨只是手段写神采气韵才是目的。但是书法的形质容易被欣赏者察觉而神采却要靠欣赏者去体会。这决定于欣赏者对书法的理解深度和审美能力而神采的创造又决定于书家的修养、情感、审美趣味和对客观世堺的感受。一幅高水平的书法作品不仅能反映出书家的构思能力和笔上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品德和艺术修养一幅恏的书法作品是以“书卷气”为高雅,有“文学味”给人以节奏感、旋律感,而且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才能透过表象去体会理解书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书偏旁部首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