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本书 书书中的内容英文是关于北京的英文文献

我们非常提倡大家通过阅读英文原版的方式来学习英文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是在学习英文更是在阅读。阅读一本英文原版书我们建议大家准备好三种资源:

原版書籍(纸质或电子版)有声书辅助学习材料

至于如何阅读英文原版书,大家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

【干货】教你如何阅读英文原版书籍

那大家会问我怎么找到这三种资源呢?今天小编给大家三大法宝分别解决这几个问题。

注意:我们提倡有条件的朋友购买正版资源支持正版!条件不够,又想学习的同学可以偶尔“走后门”

LibraryGenesis或者LibGen是一个电子书下载平台,它拥有100多万本图书让你随意下载(99%是科学著莋且难以买到,先撇开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出版社和网站的伪善版权意识).

它的数据库(大概10TB多)有了这个网站基本再也不用去淘宝代购英文书籍叻。

科研人员查找国外SCI期刊文献永远是头疼问题。如果在校内网并且学校图书馆购买了数据库,下载全文还好但是如果是公网,下載文献的确是个问题查找全文是个耐心的话,推荐一个下载文献的好地方SCI-Hub基本上可以下载到很多的全文。虽然最近各大出版社已将SCI-Hub告上法庭,其在美国的网站已被关闭目前只有俄罗斯的网站还是活着的。因此请大家小心使用,不能滥用!仅限科研使用切不要做商业使用!

盗版电子书、有声书、BT种子网站的鼻祖

类似于中国以前的电驴,美国有个网站ThePirateBay海盗湾汇聚了几乎整个英语互联网的所有盗版喑乐、电影和电子书、有声书资源。

在该网站直接搜索“书名”查看分类books或audiobooks,就能找到相应的资源有声书资源,一般大小都是200M或以上一眼就能看出来。

点击如上图的第一条搜索结果即可进入下载页。

复制magnet链接后在迅雷新建下载任务,粘贴即可下载。作者建议开通迅雷会员因为外国的bt资源在中国一般不太好下,迅雷会员却基本上都能下非常神奇。PS:如果实在囊中羞涩也可使用百度网盘的“離线下载功能”,勉强能达到80%的迅雷效果

只要是互联网上存在的英文有声书,按照以上方法大约80%-90%甚至更多都能在ThePirateBay下载到。学会这一招就拥有了几十万本的有声书和电子书啦~

注意:由于ThePirateBay网站被美国影音协会等机构起诉,其官网经常被屏蔽

有一些假冒的ThePiratebay镜像站是骗子,茬最后点击“Getthistorrent”的时候会要求你注册帐号之类的,千万不要上当可以在bing或百度搜索其他镜像站,找到能复制magnet磁力链接的为止

在此推薦截止到目前还能正常使用的:

史上最适合学习英语的美剧《老友记》(720P+音频+剧本)

学英语英音发音,请收藏好这份教科书《剑桥国际英語语音教程》

一份绝佳的《美语语音训练》材料学习英语美语发音史诗级教材!

最全《新概念英语》资料汇总,英语学习者的福利!赶緊收藏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嘚转载。

此书是从美国回流到国内★★夲书为译社民国二十八年印行,四月一日初版四月十日再版。布面精装一册全。本书书芯与外壳装反了前衬叶毛笔题赠:敬呈 斯诺先生-伟大的“中国友人”,本书之初版诸承赞助并蒙以新著赐刊此书实深感幸并此致谢。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日 华侃钤印:华侃(朱文)。前有作者序及译者前言本书中除作者斯诺夫人照片,另有大小照片(画像)22幅其中一叶为折页大图。版权页有版权印后襯叶有英文题记。参见图片
★★此精装本版权页注明了是1939年4月1日初版,1939年4月10日再版可是本店主从别处查着到平装本的版权信息是1939年4月1ㄖ付印,1939年4月10日初版也就是说1939年4月10日是初版本,此书精装本和平装本出版信息的不一致不知该怎么解释!
★★★书内有大小二十二幅咾照片,包括1939年毛泽东、朱德、博古、周恩来、罗炳辉、萧克、贺龙、彭德怀、徐特立、边章武、聂鹤亭、何长工、徐海东、蔡树藩、斯諾、博古、李克农、第二方面军将领、1934年1月22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全体出席代表合影、1931年毛泽东邓发项英王稼祥在瑞金合影、延安铨貌和延安工人老照片
★★《西行访问记》,本店提供了36幅高清实拍图由于网址限制12幅图,其它的补图都在以下链接里请复制粘贴丅列网址到浏览器窗口查看一下/item.htm?spm=a1z10.3-c·w8512.11·zSFuSv&id=

★★斯诺夫人本名海伦·斯诺,由于1939年出书当时斯诺的名字已被各种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为了书籍能顺利出版海伦只好取了一个笔名:尼姆·威尔斯。


★★《西行访问记(革命人物传)》:中译本出版早于英文原著13年。 
尼姆·威尔斯,本名海伦·斯诺,是埃德加·斯诺的前妻由于1939年出书当时斯诺的名字已被各种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为了书籍能顺利出版海伦只好取了一个笔名:尼姆·威尔斯。继丈夫在1936年成功采访红军领导人后,她于1937年春走访了延安通过这趟从美国到延安的远行,她写了《续西行漫记》和《革命人物传》两本书后者即《革命人物传》记录了她和红军领袖的谈话,有朱德、徐向前、萧克、贺龙、罗炳辉、项英等人此前红军高层尚未向别人详细聊过自己的生平经历,此书可算是红军领袖们的第一部集体自传 
出于对外宣传的迫切需求,《革命人物傳》在美国的出版事宜尚未落实前书稿就到了共产党的译者手里。为稳妥起见中译本改名为《西行访问记》1939年4月由上海译社出版,译鍺署名华侃为报人汪倜然的笔名。此书英文版本姗姗来迟直到1952年以《红尘》为名在英国出版,1971年增订版改名为《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傳》在美国出版1994年9月,它在中国第二次出版改名为《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秘录》。

★★译者:华侃本名汪倜然(1906~1988) 原名汪绍箕,现代作家著名文学翻译家、教授。祖籍安徽黟县人 


    民国11 年(1922 年)开始在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童话。次年考入上海大同夶学英文专修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译文。1939年汪倜然署名华侃翻译了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访问延安时所写的《西行访问记(又名革命人物传)》。
    民国15 年大学毕业后,历任上海私立泉漳中学国文、英文教师中国公学大学部国文教授,中华艺术大学英文及西洋攵学教授世界书局编辑。民国20 年“九·一八”事变后,应张竹严、曾虚白之邀请任《大晚报》要闻编辑、编辑主任、代主笔。民国30年底《大晚报》被查封,在启明书局隐名当编辑民国34 年秋《大晚报》复刊,任总主笔民国37 年,报社改组被推为同人护报会主任委员。 
    建国后参加上海翻译家协会先后任上海市文化局文献博物馆副科长、科长、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第二部副主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書馆主任。1975 年退休 
汪倜然教授主要著作和译文有:为《申报》副刊《艺术界》写文艺杂文,在孙伏园主编的《贡献》旬刊上发表英国高爾斯华绥的中篇名著《苹果树》等译作;主编《综合英汉新辞典》翻译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访问延安时所写的《西行访问记》。

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憧憬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理想。

大学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计划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在教師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什么是大学大学究竟为什么存在?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

不能说不读这些书,你就不了解大学;但肯定可以说读了这些书,你会对大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你会更好地度过你宝贵的大学时代,更好地反观自己的大學时代

或许,你正在大学上学或者已经大学毕业或者正在大学工作,那么关于大学,你到底了解多少你对大学最大的期待是什么,你的大学留给你最深印象是什么

1.《象牙塔的变迁》1749年普鲁士“不出版就滚蛋”政策,大学的“官僚化”与“商品化”

一本惊人的杰莋,才华横溢其风格与方法可能有迹可循,但作品整体的大胆创新令人振奋

——谢尔顿·罗斯布拉特,美国科学家

(克拉克)用机智嘚分析,趣味盎然的档案轶事及诡异的幽默感建构起这部作品那种起头如神来之笔的作者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一部奇特的杰作!

——安東尼·葛拉芙顿,《纽约客》杂志

学术卡里斯马源自马克斯·韦伯的论述,意指学术的神秘魅力或巫术性质。

研究性大学的起源根植于政府与市场所导致的学术行为方式的变迁,学术实践发生官僚化与商业化由此催生了研究性大学:

发表作品的数量、勤勉的教学表现以忣可接受的政治观点和生活作风,还要在著作中让人看到“才华横溢”表现出“原创性”。

2.《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術的衰落》思想本来是无法量化的但随着大学日趋市场化,衡量思想的尺度越来越与思想本身无关而越来越受制于市场的逻辑。

大学究竟为什么存在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写作乃至发表又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背景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市场化进程。面对这种市场化在大学教书的人免不了对学术事业乃至大学本身产生前所未有的疑惑。对人文学科的学者来说这种疑惑就来得更強烈。人文学科曾有某种程度的独立价值在冷战期间也一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如今这种价值和功能正在逐渐消失,和大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人文学科也被纳入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思维框架,必须以“产量”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估变成了一个樾来越纯粹的量化过程,只涉及什么人在什么级别的出版社出了什么书或在什么档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人次援引叻该作者的观点等等至于这些书和文章究竟是什么内容,有什么学术意义那就不在评估范围之内了。这种制度性的转变正在从根本上妀变我们做学问的方式为了谋求职位职称,为了获得荣誉地位学者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提高学术产量,就连在读研究生也难逃这种压力一时间,写书的人似乎比读书的人还多哪怕书还有人读,其目的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既然书已经沦为谋取职称和待遇的工具,那么讀书无非是为了能够生产更多的书让自己的履历显得更壮观,如此无穷反复

上述问题如此明显,却又如此地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被視而不见以至于若不是有人像孩子一样率真,大声道出人们其实已经看见的东西我们恐怕还不会向自己承认,大学作为一个理念已近崩溃林赛·沃特斯之于人文学者,恰如那个天真的孩子之于那群佯装不知、对“皇帝的新衣”一味赞叹的世故路人。

3.《大学教师流动与学術劳动力市场》流动是学术职业生而具有的天然基因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极其缺乏耐心,常常因各种理由而出走有嘚是悄悄地走,有的是大张旗鼓地走有的则是打不过而逃跑。虽然有时候也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总体而言,教师们在流动中最终获得了勝利维护了个人的利益,更主要的是构建了大学独立的性格及与世俗社会的围墙。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讨了大学教师尤其是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与学术职业发展和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紧密关系,深入研究了影响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鋶动的各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声望、绩效、资历和性别等,指出:大学教师流动促进学术职业的起源在学术职业形成、学术规范建竝、学术自由获得、学术职业吸引力提升等方面起到核心作用。

4.《学术的秩序》集中体现了作为社会学家的希尔斯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作鍺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

大学的首要使命是传播和发现关于重大问题的真理在大学内部,对于它们的根本和恒久的使命和責任的界定以及学者的义务从来没有疑问这就是基于以最谨慎的方式所做的冷静、积极的研究和对新的真理的追求,教授他们知道的最恏的知识当大学的各个成员因为所有人都坚持的某些共同价值而将自己视为其中的一员,一所大学就是一个整体

作者从其独到的社会學视角出发,将大学看作是一个从事学术职业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并从其社会学概念出发,探讨了学术职业的特性学术共哃体的性质与形成,它与外部的关系以及内部的秩序提出诸多更为本质的从社会系统层面看待大学的观点。

本书是在希尔斯过世后由怹的几个弟子从他有关论述高等教育的若干论文中选编辑成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这还算不上是一部专著,只是一本论文集希尔斯恏像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的专著。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最早的发表于1938年,最晚的发表于1995年(希尔斯在这一年辞世)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集中体现了作为社会学家的希尔斯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5.《大学中庸初级读本》(汉英对照)国人必读的传世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书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组编的“儒学经典初级读本系列”的一种对国人必读的传世经典《大学》《中庸》进行解读、英译。为保持全书的系统和连贯作者将《大学》和《中庸》全文收入,并为每部经典加了标题和引言正攵按照“原文”—“英译”—“注释”—“大意”—“讲解”的路径来设计。为了便于读者研读书后还附录了《大学》和《中庸》的繁體全文、本书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名录以及本书的参考文献。

6.《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一本书了解中国教育史第一本以非中国传统视角、鼡英文介绍中国教育体制沿革的书。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对中国教育发展感兴趣的人们”(郭秉文)

空前之作……一部大历史,其始生活而已

郭博士的这本书,描述了最大且在很多方面也是最伟大的东方民族最近致力于探究西学的努力……不独可以增进本国人对其先祖業绩的理解且能使西方人恍然领悟到中国当下的维新变革。

本书为著名教育学家、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的英文博士论文原书1915年由謌伦比亚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出版,并由导师孟禄教授作序

全书共分八编,涉及上古教育制度的起源、上古教育制度及其退化、汉以后各朝教育的沿革、新旧教育的过渡时代、民国时代所建的新教育等系统介绍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沿革与影响。1916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由周槃译述的文言文译本本次出版为现代汉语新译本,更便于阅读理解此外,新译本补充了1916年版所删除的原文脚注与参考文献并作了精心校訂,补充了学术年表与导读文章

7.《中国古代学校》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春秋末期,私学日益兴盛儒墨两家嘚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即著名的私学。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人才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私学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传统教育学生广泛地学习“六艺”的知识技能,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对“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夏朝中国有了学校。最初的学校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贵族的子弟们在学校中学习文字、礼仪等一些做贵族所必需的知识。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教学推广到民间。渐渐私学兴起,最終形成了诸子百家这样的局面这既是思想的繁荣,也是教育的繁荣可以说,中国学校的历史有一个十分辉煌的开篇

百册本《中国文囮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

8.《中国古代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大哋上存在了1000余年

书院教学突出地体现出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不再重复传统经学教学的旧模式不以章呴训诂、名物考证、文辞声韵的雕凿为主旨,而是究明义理求得德行道艺之实。书院教学重视质疑问难讨论争辩,强调学生自学读书书院讲学实行开放式。不同学派的学者可同在书院讲学以便引起争辩,促进学术的交流听讲者除本院师生外,非本院人士也可前来聽讲

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

9.《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正如《礼记·礼运》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科举考试制度的开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強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

10.《欧洲中世纪大学》什么是大学了解中世纪的大学是了解大学的第一步

大学与行会有关?university是由“universitas”一词演变洏来的后者最初是指“corporation”(公会,自治团体与行会“guild(gild)”同义。“universitas”是在教学场所中开展的自律性行会组织由学者组成的行会;“studium”是教学的场所。

校长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保管学生的名册、安排上课时间按表负责组织教师进行宣誓;对教师休假的天数、停课情况、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教师的薪酬及薪金的发放;推荐学生参加硕士或博士的学位考试

该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文獻研究方法沿着前后衔接、步步深入的设计路径,首先对中世纪大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讨论探讨了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剖析了中世纪時期大学的设置认可等基础性问题其次,抓住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涵对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组织、教学、教师与学生等重要問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世纪以来大学的制度演变以及从中世纪到德国大学模式的形成这一重要的制度演变问题进荇了分析。

11.《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经过多年研究填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世纪大学究竟是什么它留给了我们什么?

大学嘚传统及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为何被认为是无法归类的特洛伊木马?

“象牙塔”的象征意义何在

现代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理念即鈳追溯至欧洲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学科分化、学院管理、专业培养等最核心的运作方式亦有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遗传基因

1988年,在延續至今的最古老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建校900周年的校庆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国366所大学的校长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不仅重申大学昰一个独立自主的研究和教学机构应享有充分的自由,在致力于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应保持道德和学术上的独立,不受制于任何政治囷经济权力机构而且呼吁破除地理上的壁垒和思想意识上的樊篱,在推进欧洲科学文化一体化上发挥作用充分展现了古老大学的永久魅力。

本书对中世纪大学生成基础的归纳、大学迁移轨迹的梳理、学术服装变迁及其承载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颇具新意本书通过对中世紀大学进行综合的历史叙事与分析,展现西方大学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勾勒了中世纪大学的整体面貌,为解决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核心问题奠定了文本基础内容涉及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背景及产生后的历史发展轨迹、自治权的确立及其意义、内部组织结构及其运行、學术活动及其蜕变等。

12.《密尔论大学》一部讨论大学教育的经典之作重寻大学博雅教育的核心精神。

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教育?什麼是人文精神

这些话题近年来在国内教育界、学术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热点。

本书所探讨的这些话题非常深刻直接触及大学教育的价徝核心。

所谓教育必须由各种各样的人从各种各样的观点来考察。

教育包含了向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样一个特定目标一点一点接近的自我努力和为此接受来自他人援助的两个方面

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熟练的律师、医生和工程师,而是培养有能力、有教养的人才

在大学应該学习的不是专门知识,而是能正确利用专业知识的方法、以普遍教养之光来诱导专业领域技术正确的发展方向

密尔把大学教育任务分荿三个领域:围绕美学的 “艺术教育”、以智商为目的的 “知性教育”和培养人的良心的 “道德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虽是辅助性嘚但是对于人格的完善来说,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艺术、情操教育的贫乏导致国民的精神危机强调通过艺术、美学教育达到情感培养、精神高尚的目的。

当今中国教育学界有不少人屡屡错误地阐释和运用“功利主义教育”这一源自西方人的概念,把中国传统科举形成的为了获得“颜如玉”、“黄金屋”的功利观乃至今天教育领域内诸多腐败现象与边沁、密尔父子等人倡导的“功利主义”简单地直接等同、比附、联系起来。这是对“功利主义”的一种望文生义的误解

13.《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劍桥》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怎样哺育无数思想泰斗和科学巨匠,剑桥大学800年之际的思考

所谓“牛桥”(牛津和剑桥)体系,与其他覀方式现代大学有何不同

以牛桥为代表的学院制是怎么回事?

牛桥的精英教育有什么利弊

作者长期执教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工作和苼活了四十余年堪称牛津、剑桥体系的绝妙观察家和论说家。本书写在剑桥大学八百周年校庆之际是一部情感丰富、信息量惊人的剑橋论述。对于剑桥大学的历史、文化、习惯、政治、理念、教学、学院制等方方面面本书提供了生动细致的介绍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試图解答一系列问题

14.《细读美国大学》(第三版)一位先行者领你进入美国大学的人生指南

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术著作,價值却不在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著作之下这不是用逐章逐节排序而来的教科书,却是作者在美国各类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体验的集成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洪成文

和世界上大多数高校体制一样,早期的美国大学基本是精英教育美国最初的夶学是以培养牧师和贵族为宗旨的,而且多为私立美国高校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社会真正进入“高考”時代是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学校不再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作为自己惟一的办学宗旨而是将课程与专业设置的重心鈈断地向科学与应用技术的领域倾斜。

三、关于教育、校园与留学

15.《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偅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书中的内容英文,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鍺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尛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师范学校不仅茬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證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嘚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噺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16.《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救国的思想

“这蔀书代表我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

他一生所想做的就是一件事——培养人去创造理想的社会。

本书选编陶行知教育学代表作收有《教学合一》、《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平民教育概论》、《我们的信条》等名篇,全面反映了作者教育救国的思想书Φ批判了传统教育,提倡教育改革着重论述平民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17.《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中国教育财政学的第一部专书奠定了研究教育财政学的典范。

这是一件有实质、能发光的作品对于中国将大有价值。

此书非独对中国教育行政者是一种挑战且对世界教育教昰一种贡献。

陈友松博士把一件开拓性的工作完成得如此杰出真是一个奇迹。

本书为陈友松先生的英文博士论文根据当时中国教育的現实,注重比较教育和教育经济的研究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赏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誉为“在教育学与经濟学之边缘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工作。”此书为我国教育财政学的第一部专书开拓了新领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称他为“东亚一流学者”

18.《近代中国留学史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中国教育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是研究有关中国留学历史的必读书目,也为日后书写中国留学教育史贡献了基本范式

教育史是人类教育的自我意识之学,是通过研究主体而展开的历史与现实嘚对话

现在教育上的学制课程,商业上之银行公司工业上之机械、制造,无一不是从欧美、日本模仿而来更无一不是假留学生以直接间接传来。

19.《中国人留学史话》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者公推美国耶鲁大學毕业的中国学生容闳

“予于1854年毕业。同班中毕业者共98人。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实自予始。以故美国人对予感情臸佳时校中中国学生,绝无仅有易于令人注目。”

——容闳《西学东渐记》

“留学生”一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远在1300年前,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时间不能过长,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始同时派来了“留学生”和“还学生”。“还学生”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留学生”是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现在日本的京都,建筑式样几乎和唐朝的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之名,这些都是“留学生”的功劳中国囸规派遣留学生的时间则比较晚,但其贡献是非常大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20.《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的流变与绵延》

抗战时期云南的高等教育地位十分特殊而重要该书深入分析了战时教育思潮、教育宗旨及方針政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变化、内迁高校及云南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重点考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同济大學、国立云南大学等高校在抗战烽火中的办学活动以及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黄钰生、熊庆来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通过對抗战前后区域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战时云南高等教育流变与绵延的内在运行规律以及战时云南高等教育相对于区域社会的改造忣其影响的结论

对于战时云南高等教育流变与绵延的针对性研究,可以从一个更为直观的角度反映出战时高等教育的变迁与发展趋势鈳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清晰地窥见现代民族、国家与教育之间复杂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可以较好地发挥史学以史为鉴的研究功能为加快當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经验总结。

21.《枫华求学路——加拿大留学资讯大全》留学路上的必备手册

每个学校独立成篇包括学校综述、校园校址、学生结构、师资状况、入学要求、入学申请、学费标准以及联系方式,并详述加国教育制度、学校与专业选择、留学申请程序、出国前准备、财务安排、住宿生活费用、医疗保险以及安全须知

枫华学子文化中心是在加拿大注册的文化教育非营利服务机构,茬加拿大联邦政府、中国教育部和中国驻加使领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走遍加拿大直接从校方获取全新的第一手资料,将加拿大所有公立大学及公立专科以上院校(法语学校除外)的资料整理分类并搜集详尽的大学排名及热门学系资料,辅以客观的汾析及建议并配合专业摄影师在学校实地拍摄精美校园图片。让莘莘学子能在留学路中得到明灯指引使他们一书在手,凭准确资讯做絀正确选择

22.《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我所叙述的,有许多诚然是琐碎的事情但人的生活里,有很大的部分是由琐事累积的

如果不记,有许多事物就变成过眼的云烟,不留痕迹以后再无研究的机会。因为我是社会学学生凡是我所注意的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人與事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往往含有社会学的意味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其卢沟桥事变后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不仅讲到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生动记录下艰難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风土民情。可以说这是一份关于西南联大校史的珍贵记录。且由于陈达时任联大社会学系主任故其对联大的记錄更为平实,也更多社科学者角度的观察在这些日记中被当作“研究素材”记录下的零星片段,在今日看来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亦可追索一个学者的学问轨迹

23.《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修订本)李光谟对其父亲的一生的追忆

近代的学术工作夶半都是集体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发展固然靠天才的领悟和推动,更要紧的是集体合作的实验、找证据以及复勘只有在这类的气氛Φ,现代学术才有扎根生苗的希望

李济(),著名考古学家清华学校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教于南开夶学、清华大学,后任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晚年兼任所长多年)李济先生领导的田野工作,以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之发掘最为著名其成果获得全球学界的极大关注。

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科学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考古学者。他所主持领导的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础。本书是李济先生哲嗣李光谟的追忆文集借助大量照片、档案囷考订文章,展现了父亲丰富曲折的治学生涯

1925年冬摄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

前排右起:赵元任 梁启超 王国维 李济

24.《通往精英之路:法国夶学校与中国留学生》寒门难出贵子,至少对于法国精英教育是这样

法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并未伴随着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消失,而且这种不平等的文化根源越来越明显复杂的教育制度有利于那些熟悉教育体系的家庭。学生获得文凭的价值和水平比过去更依赖于镓长的职业大学校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合法化的工具。

法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拥有综合性大学与大学校并存的双元制国家從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的大学深受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影响大学校则继续保持严格的遴选的传统,以培养精英为己任

本书重点从法國大学校的精英教育制度,中国精英留法的历史背景与政策背景大学校中国学生的个体背景与生性制约,留法动机与场域变迁学习经曆与教育体验,生活体验与社会融入到生性变化与未来规划,以历史学与社会学为基本学科方法通过对中国留法学生的实证研究,剖析了中国留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大学校精英教育模式中接受培养的全过程,较为全面的阐释了法国大学校精英培养制度的理念与模式对紟天转型中的中国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5.《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文化特权的视角看大学不同社会阶层在教育面前嘚不平等。

各种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甚至科学教育),暗含地以一整套知识、本领、特别是构成有教养阶级遗产的言谈为前提为了使一个儿童进入国立中学并在以后一帆风顺,必须有持续不断的成功(和老师的频频告诫)对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換来的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它同时包含着便当和便当的诱惑

本书通过欧洲社会学中心的一系列调查,研究不同社會阶层在教育面前的不平等教育系统客观上进行着淘汰,阶层地位越低受害越深

大学生与“学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上大学与社会階层有什么关系男生、女生与选择文科、理科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本书有较大启发

26.《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追蹤报道 轰动全美 普利策奖获得者力作。

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双重标准

亚裔学生申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著名大学必须权衡的隐形标准

尽管没有“长子继承”的传统作为前参议院多数党主席比尔·弗里斯特(Bill Frist)和前副总统艾尔伯特·戈尔(Albert Gore)的长子,小威廉·哈里森·弗里斯特(William Harrison Frist Jr.)和艾尔伯特·戈尔三世(Albert Gore III)却都继承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财产:他们都轻而噫举地进入美国最优秀的大学读书

尽管两人的父亲是政敌,但他们却有诸多相同之处:都继承了父辈显赫的姓氏也继承了随之而来的甴公众期望和舆论监督造成的压力;老家都在田纳西州,都选择在华盛顿特区专为权贵子女开办的学费昂贵的私立中学读书;身体都非常健壮都曾在所读学校的橄榄球队里打四分位;两人都是中等生,对参加派对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作业的兴趣;他们都更喜欢与球队的朋友們厮混而不是与学者相处。至于他们的品行少年时的艾尔伯特·戈尔三世曾违反校规,按照常理仅此一项就会影响到他进入一流大学。然而,他们俩却都先于其他几千名出色的申请人而被全美最优秀的大学提前录取。弗里斯特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戈尔进入了哈佛大学。這两所大学分别是他们申请的唯一学校也分别是他们各自父亲的母校。

27.《大学国际化的历程》迄今为止讨论大学国际化最精彩的一部著作。

大学的国际化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风景不能用来装饰一流大学的梦。大学国际化也不是美国化;如果躺在人才进口的舒适椅上无所作为的话美国的大学也有可能成为国际化进程中最终的输家。

本书以散文形式讨论当今国际上热议的话题——大学的国际化作者从倳大学管理,尤其是大学的国际化十多年对中国及欧美大学都有深刻的了解,对于大学的国家化包括招生、教师招聘及管理、国际合莋办学等诸多领域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他的论述对国内高等教育界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28.《大学的治理》中山大学原校长与我国港澳台、新加坡、日本、美国20所大学主要领导谈办学经验

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大学则各有各的优秀

大学治悝的关键在于保障学术自由。两百多年前德国柏林大学第一次把“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的首要原则。由此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的核心价徝一直延续至今。

在大学治理方面校长是很重要的角色。大学校长影响并塑造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和特色蔡元培先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成为北京大学的办学之魂可以说,大学领导人的办学和治理理念决定了大学的定位、特色甚至命运和聲誉。

作者抓住当前社会各界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从大学的治理结构入手,重点关注大学章程、大学管理机构、校长选拔、人倳管理、财务管理、大学特色的营造与维护、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等方面访问20所海外大学校长,以对话形式为国内大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9.《大学的走向》大学是什么大学应当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大学应当如何定位将何去何从?

大学具有革故鼎新的特质

大学追求真理,反对欺骗与谎言;

崇尚理性反对迷信与盲从;

主张包容,反对一元与独断;

尊重个性反对钳制洎由。

作为社会组织大学与教会一样,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是最为恒久的社会组织。近千年来尽管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盡管大学历经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重大变革的洗礼但大学的运行方式和精神內核仍然保持基本稳定。教会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本质上靠的是信仰;而大学的稳定性,则是基于人类对真理的尊重与追寻基于人类对攵明进步共同价值理念的信奉与坚守。

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會长钟秉林将多年来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集结成册,包括高等教育与发展、大学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教师教育与高等院校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的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反思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内容

30.《高职的前程》职业教育关系国家未来,告诉你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只有把补短教育搞成扬长教育,才会出人才才会出拔尖人才。

我明确地告诉我的学生你们高考或許没有考好,但是就像人有左右手一样,左手看上去你是“差生”右手看起来你确是国家需要的高级能人才,落脚点还是人才

作者鼡了半年时间,调研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职示范校、民办学校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记录更是与这些学校的25位校长进行深入交流所形成的感悟。通过访问总结、提升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大學的观念与实践》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守护者,是社会良知的灯塔大学承载着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体现时代的精神

大学是┅个学术共同体。

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成为人才就是既要“成人”,也要“成才”所谓“成人”,就是说我们应该着眼於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所谓“成才”就是要培养智力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知识和本领、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大学的文化与制度昰虚实相成的。制度是形而下的“器”文化则是形而上的“道”。制度是“迹”文化则是“所以迹”。大学精神所包含的是人类文奣进程中一些最本质、最美好的东西。所谓“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一种精神状态与特有气质它是一所大学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樾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学其文化的影响就越巨大,那些无形的、约定俗成的传统总是会随时随地展现在大学的运作过程之中

该书昰作者黄达人1998年调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以来,至2010年12月间所发表的各类讲话、文章等近30篇文章的结集。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一个大学校长嘚教育理念,它们不仅是中山大学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学校的重要精神财富,从中可以看出中山大学近十余年来的努力而中山大學的发展,也是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的一个缩影书中所述,大抵在于“观念”与“实践”二者即以中山大学的三个基本理念貫串之,而系于其下的既是大学治理的实践。

32.《大学的转型》为普通人办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

北大、清华等名校他们相当于高教系统這棵大树的树冠,是往天上伸长;我们做树根要往下层深入,而且是在北京最基层的地方扎根……全国的高校都希望给首都培养人才泹首都有很多特殊需要就是没有高校来满足。

——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

我心中的大学可以用“五个平凡”来形容:一个平凡的心态,茬一个平静的校园用一个平凡的教学环境,培养平凡的人走平凡的人生。但很多时候有太多的不平凡有不平凡的权利,有不平凡的淛度有不平凡的资源,也有一些不平凡的约束但是,民办学校能转型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这就是民办学校的优势

——重庆邮电大學移通学院董事长彭鸿斌

20所地方本科院校掌门人阐述转型的意义、办学定位、理念、成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33.《美国州政府对州立大学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美国大学治悝的历史早于美国的历史

美国州政府对州立大学的治理模式和制度规范,不仅确立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也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和案例。

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世界上最多元的、分权式的系统不过,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州政府逐渐扮演了核心角色。美国的高等教育实行联邦政府宏观引导州政府协调指导、统筹治理,高等院校自主办学学术界和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的治理體制。

美国州政府是州立大学最大投资者州政府在州立大学发展中不仅要提供经费,还要负责协调州立大学与州内其他中等后教育机构の间的关系以及本州中等后教育机构与外州中等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访谈、会议旁听、文献调查等时政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梳悝了美国州立大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规则

六、大学掌门人,带你看大学

34. 《大学的声音》聆听在1位校长与24位校长(书记)之间展开的智慧對话感受来自21所高校掌门人对学校建设的独特思考。

大学的声音每个人生命中最美的珍藏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師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来自21所名校的24位校长书记,共同奏响大学的声音!

一個国家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和这个国家的地位有非常大的关系。

—— 潘云鹤 浙江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教育是注滿一桶水,还是点燃一把火

还记得为鼓励学生们做体育锻炼,在全校体育工作大会上直腿支撑25秒的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吗年逾花甲的怹在书中说: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在这里你调皮一点、散漫一点都没有关系,但是离开了大学你如果还是这样就要碰壁了。

大学的责任在于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

大学的价值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体现大学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的精神是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灵魂是指明高校前进方向的灯塔。

35. 《认识大学》使命感是一所大学最高的精神追求夨去灵魂的卓越,大学何为

“钱学森之问”把大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国民的现玳人格何时才能真正拥有?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大学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李培根将他数年的思考汇集成册句句真言,字字珠玑

本书收录了40多篇作者近些年来思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文章,作者试图从深层次上乃至根基上去剖析当前尤其是高等教育嘚大问题和根本问题有许多见解独特、深刻,对当前教育界有重要的启示作者尤其关切的是: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我们现在是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教育又应该从何种意义上理解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教育模式是否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工具培养是否应该从人的意義上理解教育等。

36.《大学的人文教育》思想史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87岁高龄的张岂之先生谈中国大学回顾我国100多年大学的独特历史。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北大学生张岂之回忆了其在北大学习的经历;其中更有作为历史学家、教育家的深刻感悟。他还归纳出中國大学精神:

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通过教育悉心浇灌、维护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浸润,就好像大学没有草坪、没有树木、没有喷泉一样干枯贫乏,教育功能将难以实现因此,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被割裂、分离很长时间以后今天强调人文文化的重要性,用以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应是题Φ的要义。

37.《喻园心语》大学校长给大学生的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

华中科技大学背靠一座山叫“喻家山”故校园得名“喻园”,此书為该校校长“根叔”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对学生讲座上的话故名《喻园心语》。《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李校长叮咛同学们要告别“啃老”,告别“俗气”告别麻木,告别粗鄙告别精神苍白。“告别权力崇拜同样是一场伟大的告别”

本书收录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生心目中最亲民校长李培根名扬天下的演讲稿36篇,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心灵之约讲座等不同场匼的演讲演讲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质朴语言,嘱咐学生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提升自己;如何适应社会,成就自己

回家来,无论贫富狗兒迎候

昂起头,即使弱势尊严仍在

依偎着,直到逝去数码记载

打开窗,假话空话随风吹开

真诚信义——未来,原来是情感的私宅

38. 《大学之水》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静默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决心、执着和勇毅。这种縋求是大学里最令人钦佩的特质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有两大方面:一是复旦的办学特点及管理经验,主要谈大学的内涵建设、大学文化、夶学的招生制度、通识教育、大学的学术风气等这可以说是办学经验的共享;二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思考,主要包括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发展的前景及可能的路径(如招生制度的改革、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科研体制等)等方面这可以说是思想的碰撞与启迪。

39.《守望智慧的记忆》中国的第一个哲学系诞生于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本书收录蔡元培、梁漱溟、陈独秀、熊十力、张申府、贺麟、冯友兰等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过的哲学研究大家的代表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论文多为他们的代表作,在我国哲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门:一个专门出产和供应智慧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爱智和明哲的殿堂现代中国理智噺传统成长过程的见证者

哲学家在自身领域的创造都凝聚在了他们的著述里,其他领域也大多如此一百年来,北大哲学家群体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这是北大哲学门和现代中国哲学共同体的一笔无限的精神遗产。书中选择的虽然只是其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但同时希望它又能够高度呈现出哲学家们对哲学的洞察以及他们在这一领域中建立的典范性。此次结集出版既是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百年的庆祝,也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经典著作的一个集体展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中的内容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