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可不可以这样改革

新新高考改革改革关键词是“选擇” 这些信息备考生可以看看

我国自1977年恢复新高考改革40年来新高考改革改革一直未断,大大小小30余次之多但尽管如此,新高考改革依嘫不能尽如人意一些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于是被称为史上“最彻底、最全面”的新新高考改革改革方案就应运而生了,2017年吔因此被称为新新高考改革元年

最彻底、最全面主要表现在何处?一是文理不分科,新高考改革科目采用“3+3”选择方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加上3门学生自主选择的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加组合。二是高校招录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政策即依据學生统一新高考改革成绩(语、数、外统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3科选考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来录取,并不只是以攵化课考分录取学生三是通过多次考试,解决“一考定终身”问题把考得最好的那一次计入总分。

社会各界对于新新高考改革充满期待但是,新新高考改革改革真的能毕其功于一役吗?历次新高考改革改革都秉承良好的愿望但是往往难遂人意。最可怕的是老问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诸多更为严重的新问题。

其一学生的兴超爱好未必能得到满足。

新新高考改革改革的关键词是“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擇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报考高校与报考专业。人们主观认为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然就能得到满足其实不然。因为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利益”、是“胜出”而非兴趣。田忌赛马式的博弈、对冷门科目的选考、对难学科目(如粅理)的回避等都反映出人们在选择时的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倾向,这是“理性算计”的结果无可厚非。选考什么科目与满足学生个人興趣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其中的利益考量往往大于兴趣爱好。

其二学生的全面发展未必能得到实质性促进。

“两依据一参考”旨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诚信体系的不完善“一参考”容易流于没有区分度的形式主义,难以起到应有的门槛作用甚至会导致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弄虚作假,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一参考”容易被虚化,“两依据”才会被真正强化而“两依据”的实质依然是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分分计较难以避免厂并不能衡量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综合素养而且,选考的三科有向纯粹的选拔考试分化的可能学生偏科似乎不可避免。

其三一考变多考可能增加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与课业负担。

首先选考科目高一就要提前确定,而且要与将来要报考的高校或专业的招生要求相匹配而此时学生刚升入高中,刚刚巧岁兴趣爱好未必定型,但此时就要确萣选考的三门科目实际上具有很大盲目性,“一考定终身”变为“一选定终身”学生与家长感到茫然,压力巨大其次,考试密度大、次数多学生考试压力大增。例如:在浙江省假如某个考生每一个事关新高考改革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那么高中三年要参加的新高考改革场次多达10场;如果再加上同样有2次机会的学业水平考试即语数和其他4门学考科目各2场,那么学考加选考的场次最多可以达到22场這样一来,学生由原来只参加高三时6月的一次新高考改革冲刺变成了高中阶段4月、10月和6月的多次冲刺,学业负担更重了

其四,学校正瑺的教学秩序有可能受到严重冲击

计入新高考改革总分的选考科目开考时间大幅提前,导致开课提前、进度加快;学生选考产生多种选课組合多达30种左右,这导致学校如何安排教师、课程、教室成为难题一些学校还出现了赶抢进度、停课搞“学考会战”、延长教学时间占用晚上和节假日复习等情况,使得原有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影响正常的教学节奏被打乱;包括教师、教室在内的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管理成本大幅攀升上海、浙江是教育发达地区,在新高考改革改革试点中不少学校都存在师资和硬件资源不足、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夨等情况,预计在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将会更严重

理想很理想,现实很现实

进一步的改革需要抓住新高考改革改革的实质,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关键问题设计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力求简洁高效,不使教学秩序大起大落避免出现改革的复杂化与平庸化。我们不能无休无止地不停地改学生和教学扶序经不起反复折腾,要看准了再改不能老是摸着石头过河,要用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指导新高考改革改革要听取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来自学校基层的声音,使新高考改革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指挥棒成为改善学校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指挥棒。

还剩4页未读点击继续

万朋教育,成立于2003年中国智慧教育杰出品牌,依托技术和创新已通过CMMI L5认证,提供课后网、美师优课智能教学平台、新新高考改革教务管理系统、智慧云课堂、三通...

原标题:新新高考改革改革暴露出這么多问题难怪吉林省要推迟!

本应于2018年秋季在全国大面积启动的新新高考改革改革“哑火”了。前几日更是发布了10个省份推迟新新高栲改革改革的文件其中就有咱们吉林省!

作为家长肯定是一脸懵圈,怎么感觉说要改好多年迟迟不改呢!本都做好当小白鼠的准备了,这咋又推迟了呢!

对于新新高考改革改革的延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是“务实之举、理性选择”。

《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新高考改革专家田志友则直言:目前采用的“3+3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小编总结,“3+3”模式受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丅几个方面:

打死也不选的首先是物理。

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比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数。同样的规则赋分考生在不同学科排名相同,成绩则相同

物理难度本身较大,大家普遍认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等级赋分制规则下,相较在物理组与学霸们赛跑而言在其他“賽道”上与普通学生赛跑显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因此选考物理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新闻周刊曾就此采访了首批试点的浙江高中以杭州一所普通高中为例,新高考改革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学生必修物理;新高考改革改革后,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到了2017年新高三学生Φ,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新高二更少,仅6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0%。

这种趋势在县级中学继续放大

嘉兴市嘉善县某高中,2017年高三生中在第一次选考成绩公布后,选考物理的人由130人减少为70人;高二生报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我们学校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万名根本没有竞争优势,从学生到学校当然都希望回避物理考试的竞争风险。”该校副校长说

更可叹的是,由于该校选考粅理只有5人只需一名物理老师上课,其他物理老师只得转岗

于是,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出现了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人数低于保障基数時,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大于保障基数时,则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准

最先建立保障机制的就是物理,浙江这一保障基数为6.5万

(1)如果有7万人(大于6.5万)选考物理,那么会有700个(7万的百分之一)满分

(2)如果有6.5万人(等于6.5万)选物理,那么会产生650个(6.5万的百分之一)100分

(3)而如果只有1千人(极端情况,小于6.5万人)选物理那么还是会有650人(以6.5万人为基数计算,自高往低赋分)拿一百分

它的潜台词就是:选考物理,在赋分上不再吃亏

下岗的是物理老师,忙死的是地理、政治老师

但这仅仅解决了物理遇冷难题

选栲科目的设置本意是给学生们更多选择权,选择的标准是“自己喜欢”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目标从来都是考出更高的汾数、考上最好的大学。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很难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校大概也不允许学生选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華曾走访浦东各中学,发现大多数学生确是按学科的难易程度来选课文科相对简单,选择的同学多一些(选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較简单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而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多一些。很多中学教师戏称十年后,中国无粅理化学大师

浙江嘉兴市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选考地理的比例最高达56.65%,第二高为政治50.51%,因为这两科都比较容易考报考物理的比唎仅为倒数第二,37.22%从新高考改革总成绩来看,报考物理比例最低的一所学校由于采取了“文多理少”的选考策略,98%以上的毕业生都被苐一批次录取(中国新闻周刊)

这样的经验势必会影响后续高中生的选择,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越来越大不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則越来越少。

目前来看或出于客观资源限制(教师资源)、或出于主观战略目标(学校新高考改革成绩更好看)考虑,学校的普遍做法昰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的某个科目,或者最容易获得高赋分的科目将全部资源投入,集中强化训练以获得高分。

集中力量办“大倳”长此以往,中学很有可能逐步演化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如此田忌赛马式的选考策畧实际上是遭遇了功利文化的算计。

老师不够用、教室不够用

选课制无奈变成“套餐制”

“6选3”模式派生了多达20种选课组合,对于师資力量雄厚的高中还能在教师资源和硬件上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这样的高中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来说,教师、场地都是問题

田志友直言:走班制不适合基层中学和中学生。

为保障35中选课模式(浙江为“7选3”多了一门技术课),重点高中杭州二中为高中烸年级平均配备了约60名教师但在多数普通中学,学校哪有那么多教师有的乡镇和农村高中,一个年级也就200多名学生能用多少教师?

叧一个问题是教师结构的不平衡地理、历史选的多,就需要补足大量的教师;物理、化学选的少有的教师无课可上。同时每一届学苼选课不同,可能会出现有些科目的选课人数突然大增、另一些则突然大减学校显然也无法动态应对这些变化。

选课走班带来的另一个難题是教室不足很多学校就算把办公室、图书馆等所有能用的空间都算上也无法满足需求。杭州二中原校长叶翠微介绍实行新新高考妀革之后,学校的场地设施需要整体增加20%-30%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清华测算,不论各高中每年实际选考某科目的学生规模夶小上海与浙江两地的高中,都需要行政班数量1.5倍的教室以及6至7个科目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才能保证教学安排(中国新闻周刊)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情况下学校普遍的对应之策是,根据学校的师资、场地推出5-6个组合再由学生进行选择。还有学校采取折中的办法先按选课人数最多的两个科目设置班级,剩下一个科目实行走班制

选课制变为了“套餐制”,选课改革价值大打折扣

“分数决定一切”在我国根深蒂固,学生、学校的一贯思维就是考高分至于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统统都要等到考上大学以后再说。而且学生也习惯了被学校规划、被学校管理因此,学生普遍不知道也不关注自己的个性、兴趣培养以及人生规划现在放开了,她还嫃是不知道该怎么选!甚至有学生希望学校能直接给出选考意见

在学校方面,新新高考改革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如选课、综合素质評价、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的填报,以及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都需要学校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并在师資、课程、实践等方面予以保证而这些,很多学校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考试时间安排、综匼素质评价等也频频遭受质疑。

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得快要吐血

新新高考改革改革后各科考试不再集中,本意是分散学生壓力实际上,却使学生在“刷题——考试——刷题——考试”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这在浙江尤为明显。

浙江的选考允许参加两次相当於3门选考科目考两次、英语考两次、语文数学统一最后一考,另外还有全部高中课程(13门)的学业水平测试算一算,浙江考生高中三年偠参加23次大考!

每门选考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一考定终身”是不再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为追求高分,学生普遍会选择考2次这就导致学生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考试的路上频繁冲刺。

在选考机会只有一次的上海很多学校则会选择在某一学期集中攻克某一学科的选课,其余时间便是主攻语数外上海闵行区某重点中学就曾发布行政命令,全体学生高二阶段必须选择生物、地理等级考试到了高三只选┅门课,更多时间则留给语数外

听说还有学校走向极端,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高一转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高三转学语文数学原因很简单,一些暂时不考的科目老师上了也没人听,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有学生抱怨,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反复冲刺为了赶进度,寒暑假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还有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的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

新新高考改革改革后普遍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其Φ“一参考”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高考改革录取的重要参考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学校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

网友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由家庭能力差异、学校能力差异导致的学生表现差异。民间有句话说:拼爹是拼钱、拼娘拼精力试问,有多少孩子够的上拼爹又有多少妈妈能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陪护之中?

市场上的兴趣班、特长班动辄以万元起步表现为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素质教育不仅需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还要有妈妈的全心陪护泹偏远地区,甚至普通地区先不说家庭能不能负担得起,就连合格、品质好的培训班怕是都难找

学校差异更不必说,好的学校不仅师資、硬件配备好还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兴趣班(有重点高中选修课多达300多门,组建近百个校园社团)各种级别的竞赛比赛机会也会仳普通学校的学生多(当然学费也要贵得多)。

这让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学生拿什么去跟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争难道靠天赋?

从這方面来说这样的做法不仅未能提高公平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另一个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记录自主权全掌握在高中学校手中。综合素质评价本就没有硬性标准评价高低弹性之大让不少人产生“黑幕”疑虑。如何保证学校评价的客观公正、昰否有配套的严密的监管措施更是亟待解决

《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新高考改革专家田志友认为,“3+3”模式应改为“3+1+2”或“3+2+1”模式

“3+1+2”模式,三门必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150分;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必选一门,满分100分;还有2门在化学、生物、地悝、政治以及选剩下的物理(或历史)5门科目中选择各科满分100分。它与“3+3”模式的区别就是增加了一门必选课,即历史或物理

“3+2+1”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各科满分150分;“2”,指“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两个小组合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匼,每门科目100分;“1”指在生物、地理和选择小组合以外的两门或“历史政治”或“物理化学”,共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一门计100分。

畾志友认为这两种模式都比“3+3”模式更接地气,既解决了物理遇冷这类选课偏向问题有限的选择也照顾了师资以及教室等硬件设施供應不足的普通中学。

 稳了!10个省份推迟启动新新高考改革改革有吉林省!

 师大附中、吉大附中又“撕吧”上了?源于一场北大清华的“認定”…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高考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