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认为私有制是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吗

早听过卢梭忏悔录的大名,他对自己血淋淋的剖析,让我几乎不敢看。看到他对自己剖析的这种真诚恳切,让我直视自己的时候,只感到无尽的猥琐。 一个尽是智慧的人,能有这种气度让人批判,凛然的样子,让人羞愧到难以直视。本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卢梭的大名,他的履历,就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么一些。与伟大的承前启后的启蒙运动有关的名人,走下神坛,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有点惊恐。 我进入了他们的历史,他走进了我的人生。我难以想象他是以怎样的姿态去写下,对自己如此残忍的话,像一个勇士,赤裸却决绝。 他的话像是毒药:如果流动,就流走;如果静止,就干涸;如果生长,就慢慢凋零,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他的文章字字在忏悔,字字在剖析,却压抑不住他的才情,即便他让人觉得伟人也不过如此时,却更觉得他的伟大与难能可贵。 他是人民主权的捍卫者,他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也是他自己! 其实,在看《忏悔录》之前,我就对他的好感颇高。毕竟,他的主权在民,强烈谴责了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给人民一个新的天地。同时,他还强调“公共意志”,能在反对统治者的同时,理性的给民众一个接受制约的环境。 这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其他的启蒙思想家完全不同。 听闻一个轶事,卢梭和伏尔泰一碰面,双方就点燃战火,争论不休。两大思想家的针锋相对,追根究底,是他们不同的人生。 透过《忏悔录》,我看到了当时作为下层民众的卢梭,在各种环境下,做出的选择。 童年的读书经历,青年时期的各种混乱的经历,让他对整个社会,有完全区别于出生于中产阶级富裕家庭的伏尔泰的感受。 人近中年,他拿起来了笔,一篇论文,让他在征文比赛中一举成名。卢梭似乎开始成了幸运的宠儿,也加深了他后期人生的不幸。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在书中,他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他却在控诉文明进步的罪恶。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而卢梭却说:“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历史的正线上升,必伴有负线的倒退,负线的堕落。”这无疑是最触犯启蒙学派忌讳的地方,也让伏尔泰无法接受。 卢梭的政治哲学更是加重了其与伏尔泰的矛盾。当伏尔泰终身不渝地信奉洛克思想以及英国制度时,卢梭却继承了笛卡儿社会契约论的政治哲学并加以发展,简言之,就是人民革命有理,君主不服就得推翻他,这种充满戾气的政府社会契约,让风度翩翩的伏尔泰无法接受。毕竟,伏尔泰支持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没有完全反对君主制,他的民主需要王室。 再看看卢梭的社会哲学,就应该可以理解为何这两大思想家不和。出世入世,伏尔泰始终风度翩翩,出身良好的他,自然要出入于上流客厅。而卢梭不同,他深知自己的阶层,一有功夫他就得去街头鼓动,他身上没有逼人的贵气,和下层混混也合得来。这正是伏尔泰所不屑的,能入伏尔泰眼的,是有理性清明的教养者,而卢梭却完全不属于这类。他竟一味地鼓噪无套裤汉的汹汹怒气,认为街头自有活水来,两人做不成朋友是自然的。 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他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也反对任何人因谋私利而违反公共意志。 大抵天才都是孤独的。卢梭和几乎所有的同时期思想家反目。

1742年,卢梭来到在巴黎,并与德尼·狄德罗相识。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后来,他与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分歧严重,情感主义的卢梭与理性主义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不同,人生观点甚至于完全相反。但事实上启蒙运动始终伴随着争议,它离法国大革命如此之近,以至于哲人们一度被视为造成流血的罪魁;二战之后,卢梭曾被当作极权的思想源头。生前的他,写书遭到国家通缉,思想遭到同伴嘲笑。他的人生经历诚如《忏悔录》中的跌宕起伏。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父亲用通宵读书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却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正是这样,为卢梭一生的奠定了基础。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他的经历,让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一个真正改变他一生的女人——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可以说,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人到中年,他著书《爱弥尔》时,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当时那个他了,他坚强勇敢,有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跻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我从未如此无限接近一个伟人。我的心情随着看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在情感上,可以说卢梭是让人唾弃的“渣男”,或者说一个私生活混乱的男人。或许正是他的性格和对待感情的方式,让他的文章与同期的思想家有很多显著的不同。他的有些行为,让人想要骂他龌龊,却又感觉这个男人,是一个单纯率真的怪人。生前,他曾经写过很长的文字颂扬人与人的友谊,但他自己却跟每个人都反目成仇……受虐狂、暴露狂、神经衰弱、疑心病、手淫狂、隐性同性恋、缺乏父母人情、早期妄想狂、孤芳自赏、满腹内疚、病态的胆怯、盗窃癖、幼稚病、易怒、贪财……说的都是他。但用后世的眼光来看,所有都成为了他熠熠闪光的优点:卢梭,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志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他把政治思维和伦理思维推向新的方向。他在音乐上和其他艺术上的变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他教导父母们教育子女要不拘陈规,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谊和爱情中的情感表现而不是拘谨礼让的束缚。他使人们睁开双眼,面对自然的绚丽多姿,他使自由成为一个几乎是人们普遍渴望的目标。这是后人写下的话,他几乎成了一个标杆。而不是那个连朋友都唾弃,对孩子都麻木的另类。

他在《忏悔录》中暴露在我们面前的人性太真实,真实到心惊肉跳!在生前,因为《爱弥儿》而饱受迫害,死后,卢梭的观念却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甚至在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这一切他都看不到了。这个高尚而真实,淡泊而单纯的人,已经走远,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中。“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他的话。是他的内心,他的热忱,是他的忏悔录。谨以此文,致敬卢梭,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卓越的灵魂!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