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有没有玉雕师一月多少工资大啊,大哥些

农村大哥二十年埋头只干一件事,把不起眼的石头变成了收藏品

莱州玉雕是山东莱州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莱州市盛产滑石、绿冻石等可供雕琢的石料,其中绿冻石柔润细腻,色泽翠绿,晶莹似玉,软硬兼备,适合雕琢,当地人称为莱州玉,其雕刻品通称莱州玉雕。这是一块准备雕刻的大块石料,这些石料,都是雕刻艺人在滑石矿的废料堆里挑拣出来的。刘大哥说,现在滑石矿已经关闭了,可以雕刻的石料越来越少。这一块石料80多公分长,雕刻一棵白菜,至少要用三个月的时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莱州玉雕形成了一个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民间雕刻艺人。刘大哥所在的村,是雕刻白菜的专业村。刘大哥从小就喜欢雕刻,20岁毕业后,开始专门拜师学艺,一头扎进玉雕行业。图为刘大哥雕刻的玉白菜。

刘大哥雕刻的白菜,刀功精致,体态优美,白菜叶子正反两面都雕琢的栩栩如生。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每一件作品,都绝不粗制滥造;不把作品当商品,而是把作品当做收藏品来雕刻。

莱州玉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刘大哥的店里,看到了多种尺寸的玉白菜。玉白菜,俗称遇百财,寓意广纳百财,不仅适合店铺内摆设、馈赠亲朋,而且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图为刘大哥雕刻的玉白菜。

刘大哥说,玉雕曾经是最赚钱的行业,刚开始干的时候,一天能收入几百元,现在进入了低谷,如今的玉雕艺人,每天也就能赚二三百元的功夫钱。图为刘大哥的玉雕作品——相亲相爱。

雕刻,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以料取材,因材施艺,去瑕显瑜,精雕成器。在雕刻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石上的颜色,并且尽量将它们巧妙地运用到雕刻的题材中,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图为大哥雕刻的牡丹作品。

这是大哥收藏的竹叶石。竹叶石是莱州特产的一种石头,学名叫竹叶状灰岩,里面有天然的竹叶图案,因此寓意高风亮节,竹报平安。竹叶石谐音“祖业石”,也有家族事业坚若磐石,生意兴隆的寓意,很受人们欢迎。

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玉雕艺人已经改行,年轻人也没有愿意从事这一行的了,但是刘大哥仍在执着坚守。他说既然干了玉雕,就有责任把这个事业传承下去。图为刘大哥雕刻的五谷丰登,曾经在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创意奖金奖。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小编,了解更精彩的胶东农村。本文由农里农气原创,剽窃必究)

莱州玉雕,积淀的是一种文化。像刘大哥这样的雕刻艺人,莱州市民间还有许多。希望能有机会,把他们的作品,推介给更多热爱生活的人。

吴公炎是广东清远人,生于1919年。10岁出头就开始入行当学徒,学习玉雕。他的家庭十分贫困,一家六口,父母先后病死,大哥被迫当兵,一去没回来,二哥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活活饿死。最后只剩下吴公炎兄弟二人,都以玉雕为生。

当时的玉雕工艺水平不高,吴公炎以做一些“大肚佛”、“大象”之类简单粗糙的玉雕小件为主。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玉器作为一种奢侈品,并不是首要发展的重点,吴公炎继续在他的小作坊里,默默地制作着玉镯、耳环、戒指等小首饰。但他的手艺已显示出与众不同,引起了同行的注意。

不久,国营的外贸公司找上门来,劝吴公炎和其他艺人组织起来,发展玉雕工艺品生产,为出口提供货源。吴公炎本来就一个不甘平凡的人,做人做事,总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更完美。现在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就决不轻易放弃,因此,他马上约了五名玉雕工人,组成了一个玉雕摆件小组,专门承担玉雕工艺品的修理和生产任务。

当时这几名玉雕工人,都是做首饰出身的,没有做过摆件工艺品,对这方面的技艺十分陌生。大家互教互学,边干边学,慢慢摸索。不久,就从单一的修理工艺品,发展到可以制作一些仿古碗、花瓶、人物等小件玉雕作品,然后又发展到各种大中小型的玉雕工艺品。

合作化以后,吴公炎在莹光玉器生产合作社中,负责开发新产品。1962年,成立摆件车间,吴公炎和一批玉雕师傅,到北京、上海等十几个省区参观学习,他还参加了由广州市工艺美术公司举办的技艺研究班,努力提高技艺,精益求精。

这时,吴公炎的人物雕刻,在行内已相当有名。他创造的人物造型,个个鲜活生动,神气活现,栩栩如生。1960年,吴公炎获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艺人”称号。代表作有《下山虎》《武松打虎》《仙女下凡》《刘伶醉酒》《睡美人》《史湘云》等,其中《武松打虎》获1959年广州市工艺美术创作一等奖,《仙女下凡》获1962年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

行家们都亲热地把吴公炎叫做“公仔炎”,佩服他在人物雕刻方面,确实有一手。同样一件玉,经他手里一摆弄,雕出来的公仔,高矮肥瘦各有态,就像是从画中走下来的一样,因此,“公仔炎”这个外号,在玉雕行内不胫而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66年,春秋鼎盛的吴公炎,又向自己提出了更高难度的挑战,他的设想把所有人都震住了:他要把象牙雕球的雕刻工艺,移植到玉雕来。

广州牙雕球,世界闻名,有“鬼工球”之称。吴公炎雕刻玉球的设想,不仅非常大胆,而且极具开创性,充分体现了广东人和南派玉雕勇于创新的传统。但人们不无顾虑,因为玉雕和牙雕不一样,材质不同,使用的工具也完全不同,玉球的离层问题不好解决。有人质疑:玉雕在历史上从来没人搞过玉球,要是行得通,早就有人搞了。

吴公炎为了这个玉球,日思夜想,还亲自登门向广州牙雕大师翁荣标请教象牙花球的雕琢方法。反复琢磨、研究,用木材、石膏造模型。在徒弟蓝君基等人大力协助下,经过数百次的试验,终于用土办法解决了球内离层的问题。

当他把石膏模型拿回厂,和大家解释他的方法时,人们依然将信将疑,石膏做得成,不等于玉石也可以做得成。因为玉石与象牙的质地是两码事,与石膏差别更大,玉石硬而脆,不容易雕入,车不入,雕不入,说什么都是空话。

吴公炎觉得也有道理,便集中精力进行工具改良。他自己没有机械知识,机修工人便全力以赴帮他改良刀具,全体技术人员日夜泡在厂里,吃睡都在工场,无一时之懈。在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整整攻了两个月,中国第一只玉球终于雕出来了。

玉雕《岫玉云龙球》南方玉雕厂1980年

这是一只直径12.8厘米大的八层转动玉球。参考牙雕球的工艺,把玉石镂成多层圆球,层次重叠,每层都可以灵活自如地转动,球面上刻有雷锋、王杰、焦裕禄、董存瑞四位时代人物的浮雕半身像。这件作品被轻工业部确定为全国玉雕独特品种,送到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马上被外商作为艺术珍品买去了。

玉球的雕刻成功,是中国玉雕工艺上一个重大突破,对吴公炎也是极大的鼓舞。他打算再往前走一步,从单一球发展为一球带多球的子母球,并广泛地运用到各种座雕工艺品上。所用的材料,也从原来硬度只有四度的南方玉,发展到采用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白玉和翡翠制作玉球。

1972年,已经成为南方玉雕工艺厂领军人物之一的吴公炎,创作了一座更为精致的“翡翠子母球”,这个球只有八厘米大,比第一只球小了三分之一。同样也是雕了八层,层层可以转动。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雕工之精,前所未见,堪称广州玉雕的经典之作。1973年,这只翡翠子母球被选入全国工艺展览会展出,命名为《大地回春,欣欣向荣》。

经过反复摸索,人们发现用岫玉最适合雕玉球,南方玉硬度太低、不均匀,翡翠硬度又太高。但也正因为材料名贵、工艺难度高,用白玉和翡翠制作的玉球,市场价格比南方玉制作的高出好几倍,甚至10倍以上。

吴公炎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圆玉球,他想改变一下球的形状与摆放位置。于是用一块不规则的石膏来做试验,终于在保持石膏不规则外形的前提下,在石膏里面车出了一个分几层可以旋转的异型石膏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个月的精雕细琢,终于制作出第一个异型玉球,并马上代表国家送到塞浦路斯展出。

南方玉雕厂也意识到玉球的发展前景和价值了,由吴公炎牵头,成立了玉球专业生产组,大家一起研制了一套专用机械和雕琢工艺,陆续发展出玉雕吊链球、子母球、异型球等新花式品种。到1974年时,已经可以雕出16层的各种花色不同的玉球。为了开发摆件,厂里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1972年以后毕业分配入厂的青年工人,大部分都被分到摆件车间,以至后来摆件车间的工人,比饰件车间多出好几倍。

广州玉雕从1950年代开始试做摆件,到1960年代已经发展出许多种类,工艺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从吴公炎开始,广州玉雕摆件又上了一个台阶,在许多方面,甚至领先北方。玉雕业的后起之秀们,纷纷做起高价值的摆件,光身、挂件一类小饰件,反而很少人去做了,因为大家都觉得做饰件出不了大师,像欧钊这样以做挂饰为主的大师,日渐稀少。

从1966年开始试制玉球,到1978年经广东省、广州市相关部门鉴定,把5000元以上的白玉翡翠玉球命名为“金凤牌”玉球,并被定为质量信得过的名牌产品。

1978年由吴公炎主持创作、林德才设计的18层的大型玉雕《百花精雕玉球》和以18层玉球为中心的《百花球篮》,被选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和全国科技大会,前者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玉球成为南方玉雕厂响当当的拳头产品,后来还注册了专利,只有南方玉雕厂可以生产。1979年,吴公炎又主持创作岫玉《罗汉瑞狮吊链子母异型球》,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再获好评。

许多关于广州玉雕的文章都说,广州玉雕原先多以信宜玉为材料,其后才发展出缅甸翡翠。其实不然,当时生产一万元以上一件的高档产品,全部是用进口的翡翠玉石作原料,甚至连中、低档的产品,也大部分用进口玉,信宜玉用得很少。

在南方玉雕厂成立初期,原材料是按计划供给的,需要进口的原材料,也由国家统一进口。大家都把翡翠称作“玉”,把南方玉称作“石”,说谁在“做石头”,意思就是他在做南方玉产品。

当时,大部分行家都不看好南方玉,觉得与缅甸翡翠相比,无论石质、色彩,都相差甚远,用南方玉来做高档产品,肯定吃力不讨好。但吴公炎坚持要试,他认为,一件玉雕工艺品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玉石的质量,更重要是取决于工艺品所表现的意境和工艺水平,如果设计造型得法,雕工精美,低质料也可以做出高档产品来。

1972年8、9月间,吴公炎亲自从信宜出产的南方玉中,挑选了一件六七十厘米的石料,破石拔玉,大胆尝试,精心设计和雕刻了一座大型宫灯。在广州工艺观摩展览会上,引起轰动,获得很高的评价。此后,他又用南方玉雕刻了一座大型的旋转宫灯,构图比上一个更复杂,造型更精美,同样获得了一片喝彩声。

从此,南方玉进入了高档玉雕产品的领域。南方玉雕工艺厂出品的仿古“地震仪”,就是用南方玉雕成的。1984年,由吴公炎、蓝君基担任设计、工艺部门集体制作的14层《佛塔精雕玉球》,由国务院以三万元收购,列为国家珍藏品。

1978年吴公炎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并先后被选为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会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广州市劳动模范和全国轻工业部学大庆先进代表。1986年,吴公炎再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94年,吴公炎逝世,享年75岁。

冬天悄悄降临,风中的叶子一片一片地飘落。同年12月20日,全国第一本城市百科全书,也是广州有史以来第一本旨在全面介绍广州上下几千年,纵横数百里,横跨各行各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情况的《广州百科全书》,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在这本2300千字的大书中,有136个字是介绍吴公炎的:“吴公炎(~),工艺美术家。广东清远人。1956年入广州莹光玉器社,擅长人物雕刻,有‘公仔炎’之称……”

专家们编撰本书时,大师还在;等到书出版时,一代大师已悄然离去。

吴公炎曾经工作过的工夫台上,还静静地搁置着一些用旧了的工具,几块小小的碎玉石。然而,没有了大师的眷顾,这些玉石,就像是渺无人迹的冰山之上的冰凌,正在悄然溶化……粗糙的玉石幻化成玉珠,反射着精密的毫光,微微搏动,微微颤抖,就像一个即将破开的蛹,发出冰凌解冻时戛金振玉的声响,然后在空气中渐渐扩散,渐渐扩散,最后归于沉寂……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雕师一月多少工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