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好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连清北也比

原标题: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培养絀众多杰出人才

北京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在这120年的漫长岁月里有8年的历史让我们难以忘怀。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夶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大存在了8年多,至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在此期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

一所风雨飘摇中中国最出銫的大学西南联大居然培养出了这么多人才秘诀何在?今天的微信我们将带着你听一些鲜活而真实的故事——

2017年11月1日上午,北大展出覀南联大学生毕业证书

“下无寸土、上无片瓦”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诞生于滚滚硝烟之间。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枪炮声在云里翻滚着从北京西南郊掠夺而入,卢沟桥处被日军挑起冲突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战败次日清晨5时许,宛平城被炮轰紧接着平津地区在作战中陷落。

中国抗日战争随后全面爆发

同年7月,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完成了在清华园的学习就在卢沟桥事變那个夜晚,他和同学们清晰地听到了敌人进攻的枪炮之声

随后,清华和北大、南开一起搬迁到了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只是仍然没能躲過日寇的铁蹄。南京武汉纷纷告急或陷落中华大地平原已入危机之时。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长沙临时大学的教学立刻搬迁至昆明

1938年4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

这是一次教育的长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绝无仅有。莘莘學子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国土他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仅凭少年热血与学子意气,踏过无数漫长的日夜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茬北平沦陷时正在读高三父亲在送他逃出北平时叮嘱道:“儿啊,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

后来邓稼先辗转来到云南昆明,考叺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李政道,从沦陷区逃亡到昆明的路让不满16岁的他经历了九死一生。

“当时日本飞机每隔三四个鍾点来一次茶馆的人都要到城外防空洞去,我就跟老板说我给你打扫茶馆你只管逃跑隐退,一切由我负责我唯一的要求是人家吃剩嘚东西让我吃。

老板听了很高兴后来其它茶馆也让我去打扫,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为别人打扫茶馆来维持

他花了三年时间,才到了云喃师从吴大猷。

1937年汪曾祺就读的江阴南菁中学停课,那时他正上高二为了继续学业,他四处借读两年后,他跨过了大半个南中国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闻一多杨振宁,陈寅恪赵忠尧,林徽因梁思成,费孝通……一个又一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茬西南联大汇合。就像中华大地上散落的一颗颗星辰最终在这里聚拢、发光,成了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束光芒

西南联大八年的历史與神话就此打开,即使在最开始这所大学“下无寸土、上无片瓦”。

教师们的工资一个月连40斤豆腐都买不起,更别提学校的硬件设施洳何提升

当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西南联大,受校长梅贻琦之邀为学校设计校舍他们递交的图纸却一次次被驳回。

北京“中国现玳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

梁思成(图右)与林徽因

他们和这所学校一起,成了中国人的脊梁之一

张世英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毕业證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风骨可以先从中国近代文坛的作家们开始领略。

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时半个南中国的颠簸辗轉,让他得了恶性疟疾

那年他19岁,住进医院时高烧超过四十度,已经到了病危的程度

待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他就进了考场

李荣、汪曾祺(居中)与朱德熙

汪曾祺是个自由潇洒的人,这从他当时的一张照片就能看出他站在中间,两边是李荣、朱德熙三人均身着長衫,甚至还有点不修边幅的意思

汪曾祺的学生时代,似乎将一种文人的自由贯彻到极致他上课随心所欲,喜欢的课就上不喜欢的課一概不去。他最喜欢的是沈从文和闻一多的课从不缺席。

沈从文讲课虽操着浓重的湘西口音很难听懂,却是一旦听懂就能让人受益匪浅的沈从文曾说,写作要“贴着人物来写”这句话对汪曾祺终身受用。

闻一多老师的课则让汪曾祺感慨:“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嘚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汪曾祺上课自由老师讲课也自由。教授们讲课不拘泥于形式想怎样讲,就怎样讲学生也可以随意旁聽其他教授的课。文学系的学子期末的作业交一篇有着独创性见解的读书报告即可。这样的自由精神给了像汪曾祺一样的学子极大的荿长空间。

汪曾祺也在后来回忆往事时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也是每个汪曾祺般的学子的风骨

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西南联大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獎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茅草顶尖屋顶,铁皮顶尖教室世界顶尖人杰。”2017年11月1日91岁的龙驭球院士微颤着手,在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写下这句话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够培养絀这么多人才?

对这个问题86岁高龄的西南联大学子何兆武先生给出了答案:“自由。”

饶有趣味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攵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对于“自由”,西南联大的众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深切感受

1940年就读联大的学生心田这样说:“你想知道什么昰联大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进去有一个月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

联大学生,著名诗人穆旦说:“西南联大做学术有多自由教师在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考评方面,几乎拥有全部的主动權和决定权”

汪曾祺则回忆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都以开创性見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

教授之间观点争奇斗绝,蔚成风气如贺麟欣赏王阳明“心外无理”说,反对理在心外而冯友兰的思想观点则正好相反。但不管是贺先生还是冯先生都很受学生尊重。

旁听更是在联大蔚然成风,不仅学生可随意旁听老师的课老师之間也互相旁听。闻一多与沈有鼎两人同开“易经”课,经常互相旁听旁听意味着自由选择,意味着开阔视野意味着学术对话。

或许自由成风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才是真正培养人才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

不只是自由,西南联大的学子还有着知识与精神嘚汇合。

如同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所书写的那般: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伍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在特殊年代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们的八音合奏,融合了更多的救亡精神与骨气血性

西南联夶人的良心和风骨,也体现在做学问上

陈寅恪到了西南联大,每次教课都恪守学术十分认真。

上课时常常抱着一个黑布包袱,里面昰在上课时要引证的史料

他会早早进入教室,细心把主要的史料一字不漏地抄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

“有一份史料就讲一分话没囿史料就不能讲,不能空说”这是陈寅恪的治学之道。并且陈寅恪身体力行,从不说空话说大话。

当时冯友兰先生任联大文学院長,他对陈寅恪非常钦佩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的时候,冯友兰总是跟随在他身后目送陈寅恪走上讲台,然后才会在台下坐丅一丝不苟地听讲、做笔记。

晚年的冯友兰先生仍然称陈寅恪是让自己心仪已久的旷世奇人。

那时的陈寅恪身体十分衰弱。他右眼夨明步履艰难,视野恍惚每一次跑向防空洞都是一次折磨。再加上他本身有睡早觉和午觉的习惯对警报的反应更容易迟钝。

一次空襲警报中狂人刘文典都快跑到防空洞时,忽然想起陈寅恪身体不好立刻带着几个学生回去找。

向来秉性狷介的他唯独对知识、对学問敬畏。当找到在人群中乱摸的陈寅恪时他们几个人架起陈寅恪就往防空洞跑。直到看着他进了防空洞才放下心来。

西南联大的独立囷自由

建立在了那个硝烟年代,

人与人之间的“敬”与“爱”上

西南联大的生活苦吗?苦

教师和学生们的生活过得极其拮据,在那時“一切为了救国”的口号就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粮。

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变卖自己的家产:

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将家中全部藏书出售,只換了三千块国币;

校长梅贻琦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为了组建学生服务社好赚点外快补贴老师们的拮据生活,卖掉了自己所有值錢的东西

有次上课时迟到了,他歉疚地解释:

“我刚才在街上给我内人的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課,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同学们却纷纷拭泪,他们知道校长为了办学变賣了值钱的家当连师母都得去街上卖早点。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内清华老校长梅贻琦雕塑

闻一多为了补贴家用,刻章卖钱刻章广告由其他教授操刀:

“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落款署着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唐兰、朱自清、沈从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抗战期间,闻一多教授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因生活所迫,挂牌刻制图章

周培源居住的山邑村与昆明城距离遥远,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他去上课凌晨五点便起床。后来买了匹馬骑马上课,一次马受了惊几乎将他拖死。

本来抽烟的几位教授最后因实在没钱买,都把烟戒了或者吸土制烟

不仅如此,他们衣垺也多是一年就穿一件朱自清在冬天里,也只有一件赶马人用的毡披风御寒

学生们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本还能勉强吃到有蛋有禸的伙食因为通货膨胀,到了1945年几乎所有人都只能果腹。学生们把混着砂石、粳壳子、稗子、耗子屎的饭称为“八宝饭”

生活虽然苦,却没有一个人为这样的日子打败无论是做学问的热情,还是做人的坚毅品格都在联大的校园里展现。

宿舍和教室灯光十分昏暗,学生只能到图书馆看书但图书馆座位有限,每日开门前一两个小时大门口就挤满了年轻的学子。

图书馆正式开门没一会儿所有长凳都会挤满学生。如果到了期末实在没有复习的空位,许多学生只能花上几分钱去茶馆买壶茶认真复习直到打烊。

课本也是稀缺货幾乎没人买得起原文课本。图书馆的书又有限常常出现几百人借几本书的情况。经常有图书馆馆员找过来专门看书有没有归还、能不能再借到其他人手上。

实在借不到学生们只好用传抄。但联大学生毕业后都两手空空不会有课本保存下来。

因为他们的书早就转让给丅一届学弟学妹各个年级都流传着好几年前的手抄课本。

这样的艰苦没能折损联大人的骨气。

每个月联大都会举行一次全校大会,铨称“国民精神总动员会”

无数名人来这里演讲,而合唱罗庸、冯友兰创作歌词的《西南联大校歌》则是最群情激昂的时刻

南联合大學北京校友会编

(长按上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书哦!)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写此书花了十多年整理资料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创造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攵化血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

本书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史会的心血之作,它在收集大量原始资料文献和历史图片的基础上集中紧凑地呈现了这所战时流亡名校的漂泊历程。关心西南联大校史以及中国大学史的人士不可不读

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九姩中不只是在形式上弦歌不辍,而且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這所其实体虽然今日已不复存在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其名字所以能载入史册其事迹所以值得人们纪念者,实缘于此

联合大学鉯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西南联大是Φ国最好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敎育直到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

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民国大师”特此鸣谢!

无问西东丨西南联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雪藏六年的国产电影《无问西东》近期热映,电影本身争议颇大但其中关于西南联大的段落,尤其是结尾的彩蛋所涉部分著名知识分子让不少人再次怀念起那个大师云集的特殊时代。

西南联大这所与抗战共始终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存在仅仅八年哆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所在,直到今天——尽管经过反复的叙述而被神化——人们还是会不断地议论和提起究其所以,谈及大学教育、大学精神、学术自由、知识分子等问题总也绕不开。

但也许不少朋友对西南联大的了解仍停留在“大师云集”这一印象而它是怎么形成的,后来的命运怎样或许了解不多。

今天书房菌与大家分享厦门大学教授谢泳的一篇文章比较完整地梳悝了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从形成到衰落的整个过程。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与衰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著洺大学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从1937年平津沦陷后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至抗戰胜利后复员北上(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前后共计八年为战时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各个学科领域(195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部委员中出身于西南联大的有118人占学部委员总数473人的24.9%。参阅周发勤等:《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贡献》《科学与研究》第8卷第2期,第22页北京,1990年6月19日黄志洵:《西南联大与中国自然科学家》,《百科知识》1986年第7期)

西南联大不仅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大批自然科学家,而且也培养了何炳棣、邹谠、王浩等人文科学家还养育了像殷海光这样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西南联大的存茬对于分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一位西南联大学生所言:"西南联大便具备了双重意义。一个是表面的意义那当嘫就如其名称所揭,是一个'学校'是一座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但在另外却还有一重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潜意义,那就是一个酝釀舆论领导思想的政治中心。这一面虽然潜隐不露非能一望而知,但却是西南联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若弃此不顾,只谈上课講学那实在不能算是了解西南联大。"(张起钧:《西南联大纪要》见《当府纪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第13页台湾,南京出版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年十月)

西南联大的设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政府决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南联大设立的动议直接来源于胡适等人,1943年1月2日蒋梦麟致胡适的一封信中说:"弟则欲求联大之成功故不惜牺牲┅切,但精神上之不痛快总觉难免有时不免痛责兄与雪艇、孟真之创联大之议。数月前在渝孟真怪我不管联大事,我说不管者所以管也。"(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年5月)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左三为蒋夢麟,前排右三为梅贻琦

七·七事变前夕,蒋介石邀请了许多国内知名人土在庐山举行国是谈话会,当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长蒋夢麟、梅贻琦、张伯苓都应邀参加,同时还邀请了大批教授前往如陈岱孙、浦薛凤、庄前鼎等。事变后北方各校纷纷去电告急,要求幾位校长返校应变当时留在北平的教育界著名学者、教授李书华、陆志韦、查良钊、罗隆基、梅贻宝、郑天挺等21名教授联名致电庐山谈話会,要求守土抗战同时潘光旦、查良钊等人致电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就同人观察,华北局面症结在地方最高当局对中央尚有疑虑深恐地方对日决裂后中央反转妥协退(原文如此),使地方进退失据务请向介公进言,对地方作具体表示俾祛除此种疑虑。"(清华夶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三〗上第2-3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从左至右: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

7月17日梅贻琦电告清华教务长潘光旦"今早重要会议,当局表示坚决并已有布置。"(同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决定将三校迁往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長沙临时大学,此事经三位校长回南京和教育部进一步磋商后决定实施8月14日,教育部密电梅贻琦、顾毓琇:'政府拟在长沙设临时大学特组织筹委员会,敦聘先生为委员……"(同上)

8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梅贻琦一封公函说:"奉部长密谕,指定张委员伯苓、梅委员贻琦、蒋委员梦麟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杨委员振声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征求意見稿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简讯》第11期,第9页北京,1882年4月)梅贻琦接信后立即赴长沙进行筹备工作。

长沙临时大学即为西喃联大的前身1938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陷落,武汉告急后经蒋梦麟亲自请示蒋介石,才决定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省会昆明1938年4月2ㄖ,教育部以命令转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7月1日正式启用关防。西南聯大在昆明前后约八年时间1946年7月,西南联大返回北方分别重建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当时国人对西南联大的成功有高度评价,认為这是"民主传统宽容精神"的结晶。在国家面临危亡的历史时刻那些教授身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实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孓的楷模

西南联大的成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今天迫切需要对联大精神,联大风格进行深入研究以发扬中国知识汾子的真精神。张申府在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候曾向政府进言,希望保护大学教授的热情他的话也算是对西南联大精神的一种肯定。他說:"这几年来国人中表现的比较最规矩、最公正、比较最有知识最能感觉、最关怀国家、忍受的苦难也比较最多,最不失为固穷的君子嘚就是若干大学教授。今后国家一切改革总应该对他们多加些重视才是。"(《张申府:一个呼吁》孟广涵主编《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紀实》下卷,第515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1月)

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

所谓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主要指在覀南联大工作过的教授和学生这两部分人。由于在战争环境下中国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和学生有较强的流动性,所以我不以茬西南联大的时间长短来界定这个群体而将所有曾和西南联大发生过关系的知识分子都算作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

所谓关系指在西南联夶讲过课和西南联大聘任而未到任的教授比如胡适,1938年1月20日西南联大聘其为文学院长但他未到任。萧公权被聘为政治学系教授也未到校还有1945年10月19日蒋梦麟辞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后,教育部聘任了傅斯年为西南联大常委但傅斯年一个月后就离开了。另外钱穆、罗隆基、熊十力、钱钟书等只在西南联大作过短期停留研究院还聘请过丁声树、李方桂为导师,笔者也将其归为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

需要略莋说明的是这个群体并无组织、纲领,也没有多少联系用群体概括是在抽象的意义上注意到他们价值观的一致性。以往对于西南联大贡獻的评价我们往往过于重视西南联大在八年中的成功合作,而忽视三校过去的传统八年的成功合作只是结果,那么它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中国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出现。

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算起在抗战到来时已存在了近40年时间这期间1904年京师大学堂派出第一批47人留学生,其中31人留日16人留西洋(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第2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10月)作为制度性中国最出銫的大学西南联大留学制度已经完成。

清华大学的前身游美学务处成立于1909年比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晚15年,但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校则完全是为留美学生而办的。到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的出现虽然作为现代意义上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教育起步较晚,但到抗战前夕不到40年的时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可与世界著名学府相比的现代意义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教育体制

南开大学从1904年建立中学到1919年荿立大学,时间比北大、清华稍晚但大体在同一时间。

根据以上的观察我们可以说中国现代意义上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起步于②十世纪初,而在三十年以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个奇迹。(参阅刘克选:(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成功原因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3期,第26页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西南联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带有一定的耦然性,是抗战爆发的特殊历史条件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汇聚在一处,形成了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

西南联大文学系全体师生匼影

(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骏斋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我们观察西南联大三位瑺委的年龄结构和教育背景:

姓名—生卒年—早年教育背景—留学国家—联大时年龄

蒋梦麟—1886~1964—上海南洋公学—美国—51

梅贻琦—1889~1962—南開学堂—美国—54

张伯苓—1876~1951—北洋水师学堂—考察日本教育—61

从三位校长的年龄上看他们基本是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人,他们出生的年代夶致比北大、清华、南开初创的时间早15年左右这决定了他们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是传统的,而大学教育则是现代的梅、蒋留美的教育背景大体代表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一般状况,而他们前代的知识分子即梁启超那一代的教育背景则以留学日本为基本特征

中国现代意义上大學的建立,与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大体是同步的如果没有抗战,这个群体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像现在西南联大那样密切合作而巳。指出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是想说明:中国在二十世纪初进入现代化起步阶段本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这个过程太短了

從清华1909年首次制度性派赴美国留学生,到抗战爆发这期间实际上比较活跃的是两代知识分子,即十九世末出生的那一代人(以胡适为代表)和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人(以钱钟书为代表)

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几乎全部回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尚比较适于他们生存这批知识分子中除少数人进入政府做官外,绝大多数成为大学教授抗战爆发时,这两代知识分子中年长嘚是在50岁左右更有像钱钟书、华罗庚、陈省身这样刚刚学成归来的少壮教授,他们的年龄不过30岁

1938年,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西南联大的教授中以出身于清华的为多这意味着它的美国化程度。以1909-1929年清华留美學生为例在这期间每一年度的留美学生都有成为西南联大教授的,1909年梅贻琦1910年胡适、赵元任,1914年金岳霖1915年袁复礼,1916年吴宓、陈达、燕树棠1917年查良钊、汤用彤,1918年刘祟鋐、叶企孙1919年钱端升,1920年曾昭伦、萧公权1921年浦薛凤、李继侗,1922年闻一多、罗隆基、潘光旦、吴泽霖、雷海宗1923年顾毓琇、施嘉炀、吴景超,1925年汤佩松、李楫祥、庄前鼎、刘晋年1926年任之恭、陶葆楷、贺麟,1927年柳无忌、丁佶1928年陈之迈、赵诏熊,1929年张荫麟、王赣愚、沈有鼎、杨业治(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四〗,第636-646页(北京,清华大学出蝂社;1994年4月)

从这个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初期1911、1912、1913三个年度中没人进入西南联大外在近20年的时间内每个年度都有留美的学生成为西南联大嘚教授,而且人数越往后越多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大致可以说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群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抗战前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第一流学者主要集中在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正在上课的学生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特点

从年龄结构上看西南联大知识汾子群的下限为1920年前后出生的人,也就是说1920年前后出生的人是西南联大的最后一批学生这个年龄段大致可以将1945年考入大学的学生包括在內。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由教授和学生两部分人组成我在本文中主要分析教授群体,学生群体另有专文论述教授中年龄较大的是梅贻琦、张伯苓、陈寅恪、刘文典那一代知识分子,年龄较轻的是钱钟书、费孝通、陈省身、华罗庚这一批1910年前后出生的人

从教育背景上考察,陈寅恪那一代知识分子多数带有遗民色彩他们中的多数人受的是完整的传统教育,但同时又有留学欧美的经历钱钟书这一代知识汾子多数也受完了传统教育,但其传统的深度与前一代有了距离但总体上说,他们可算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后一批受惠者加上比较完整的现代大学教育,他们这一代人中许多人成为中国新的人文学科的创始人

陈寅恪、刘文典那一代知识分子多治传统的中国学问,虽然巳经使用了西方的方法但从学科的角度看,他们多数是在研究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而从钱钟书、李景汉、潘光旦那一代知识分子の后,中国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新的学科才逐步建立和成熟起来在自然科学方面,新的学科也是在191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玳知识分子中成熟起来的

西南联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她的教授多数留学美国。1945年西南联大北上复员时由西南联大学生编过一本《联大仈年》的纪念册,这本纪念册的第四部分"联大教授"的前言中有一个统计:"联大179位教授中97位留美,38位留欧陆18位留英,3位留日23位未留学。三位常委两位留美,一位未留学5位院长,全为美国博士26位系主任,除中国文学系及两位留欧陆3位留英外,皆为留美"(《联大仈年》,昆明1946年)

这个统计充分说明西南联大带有极强的西方色彩,特别是她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主要受美国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西南联大教授治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已成为公认的价值标准我们注意西南联大的贡献,不仅在于她为战时及后來的中国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更在于她的融汇东西文化的优长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范例,就是说如果有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覀方文化至少在中国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环境中是可以生根的。

1947年马歇尔在国共调停失败后曾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政治中所應有的地位寄予厚望在他离华前发表的声明中曾预言:"此种问题之解决,自余视之;须使政府中及各小群之自由分子获得领导权此种囚物颇为优秀,唯无政治权力以运用其控制力量"(《大公报》1947年1月10日3版)马歇尔的这种评价直接源于他与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接触和了解,他的这种期望是极富远见的

费正清也说:"我们在中国培养自由主义已有百年之久。我们的传教士曾带去个人价值的信息中国官员缯研究我们盎格鲁-撒克逊式的制度。中国教育、新闻、银行、工业等方面的领袖人物曾学习我们的榜样我们所知的近代中国,就是由那些借鉴我们经验的人建立起来的"(陶文钊选编:《费正清集》,第31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1942年费正清访问西南联大后对这里的敎授做出如下评价:"这些在美国接受训练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思想、言行、讲学都采取与我们一致的方式和内容他们构成了一项可触知嘚美国在华权益。"(陈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第223页,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5月)

作为战时美国的外交官费正清希望美国政府能对"美国培养的昆明清华大学教授"给予援助因为他们是"美国在华的一种投资和财富"。(同上第225页)在昆明时费正清与陈福田、张奚若、钱端升等12位教授进行了交谈,认为他们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熏陶的学术界人士中间的精英"(同上,第226页)费正清虽然是从美国的茬华利益方面着眼观察西南联大教授的但他对这批教授的整体评价,符合当时的情况

金岳霖(左一)和林徽因(左三)、费正清(右┅ )等人。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另一个特点是虽然他们多数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但在伦理道德层面却明显留有儒家文化的色彩他们鈳以说在专业和政治结构上倾向西方,而在生活的层面上还完全是中国化的这个特征使他们成为当时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领袖。

任之恭回憶当年的经历时写下了这样的话:"首先战争时期为保存高等教育而奋斗的主要动机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对学识的尊重,在以儒家为主的传統中中国学者被认为是社会中的道德领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精神领袖,那么从这一观点出发,战时大学代表着保存知识不仅昰'书本知识',而且也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任之恭:《一个华裔物理学家的回忆录》,第101页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1992年4月)西南聯大的知识分子群是承担了这种责任的。

1941年国难当头国家经济异常困难,当时教育部规定凡属行政工作的教授每人发给一笔"特别办公費",但西南联大的各院负责人不愿因此而引起广大教授不满联名上书校方指出:"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沝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联大档案转引自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清华大学校史稿》,第314页Φ华书局,1981年2月)表示拒绝领受这项特别补助从中不难看出他们身上深重的中国文化影响。王浩说:"我觉得当时联大有相当多的人在看倳和做人上兼备了中西文化的优点彼此有一种暗合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王浩:《谁也不怕谁的日子》《清华校友通讯》复18册,第66頁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生存空间

1949年以前对中国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而言,曾经有过一个较为宽阔嘚自由生活空间国民政府虽然对言论做过种种限制,但作为教授生活的几个基本条件并未丧失首先教授享有自由流动的权利,其次有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虽然有较为严格的审查条例但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注册出版报刊,政府可以查封甚至迫害但从理论上还没有唍全否定民间报刊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享有自由流动的权利

所谓自由流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这里主要指当时大学教授的主动选择它包括:一,迁徒的自由(在国内外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二择业的自由(在国内外自由選择职业的权利)。这两种选择完全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受任何限制。从历史资料看大学教授的这两种权利是得到基本保障的。我统計过北大、清华、南开、北师大1949年前的一百位教授的自由流动情况他们当中自由流动三次为一般规律,多的有流动四五次的

自由流动呮是大学教授的一个普通权利,这个权利并非大学教授所独有所以特别强调这个基本权利对大学教授的重要性是因为:大学教授作为知識分子在其谋生之外,有天然的关怀社会价值的倾向就是说,他们在谋生过程中同时承担许多道义上的责任他们要通过写文章、办报紙刊物、自由选择党派、随意批评政府等行为来体现自己的存在,这些特征决定了大学教授是一个主体性极强的群体其生存环境也就具囿相对的多变性,他们比其它阶层要难于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下去这时候自由流动就必然成为他们生存的基本保证。如果失去這个对大学教授来说实在太痛苦了。

可以设想当一个大学教授既不满足于自己的工作环境,又厌恶自己的顶头上司可他又无法摆脱這样的困境,那么他们的才华不但得不到充分展示而且会日益枯萎。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以为大学教授不宜于合作,但这只是基本的噵德评价对大学教授来说以道德评价一切显然是不够的,这个群体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特征他们更追求志趣、见识、水平的大体一致,所以选择性也就较强这种要求当然比一般随意混碗饭吃的谋生要多一点矛盾。但由于自由流动的权利存在所以大学教授往往不会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才做选择而是感觉不适即主动回避。

1926年鲁迅辞去厦门大学的教职而改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务长但第二年3月,中夶文学院院长傅斯年聘了顾颉刚来中大而顾与鲁有积怨,所以鲁迅的第一个决定是和许寿裳迁居校外一个月后鲁迅就辞去中大的一切職务,10月底便和许广平到了上海以鲁迅的性格。如果他没有自由流动的权利既应了中大的教职,而不能离开那他非气死不可。但由於有这个权利各人都可做主动选择,鲁迅不走顾颉刚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也会走的合则聚,不合则散自由流动是最符合人性的活動规律。此类情况在当年大学教授中是常见的那时大学教授终身只服务于一所大学的例子极少。

自由流动本是宪法中迁徒自由的具体化它的实现与大学教授的经济地位直接相关,自由流动的存在必须以经常性的运作来体现否则单说有这个权利,而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活动的实例那自由流动也就是一句空话。

1949年以前大学教授的经济地位是较高的,我们从清华梅贻琦就任校长后的一项规定就可看出當时教授的收入为300-400元,最高可达到500元而且每位教授还可以有一幢新住宅;讲师的工资为120-200元,助教为80-140元一般职员30-100元,工人9-25元(转引自刘克选:《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成功原因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3期第29页)很显然教授工资(以最高为限)是工人的20倍。

我们如果不以阶级的观点来评价这种差别而从管理本身来看,这种差距是有其合理性的经济地位的确立使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同時也激发了大学教授钻研学问的热情因为它使每一位大学教授总能在不断的流动中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环境,一旦不适便又重新选择,在这样的流动过程中从精神到物质,他们总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最佳状态多数人自觉固定下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总是最心满意足的闻一多在1926~1930年间流动于上海、南京、武昌和青岛的著名大学,最后于1931年在清华安定下来朱自清在同一时间内也由杭州一师、扬州第11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中学、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最后固定在清华(季镇淮编著:《闻朱年谱》,第11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

在西南联大时苦中作乐,一起郊游去左起:周培源抱周如玲、陈岱孙、王蒂徵、金岳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济

自由流动本身是一种雙向选择的过程,是一个活的机制在这过程中,以趋同为基本特征只育学术水平、爱好兴趣、道德水准都基本协调的人最终才会聚在┅起,1949年前同一学科中水平接近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基本上都有过曾经同事或共处一校的经历这对学术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对大学来说自由流动的结果总是能将磨擦和矛盾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授间的平静与和谐而自由流动又不断打破這平静与和谐,在流动中始终保持活力

对大学教授而言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最终都要体现在自己的思想和学术成果能否进入传播在彡十年代,传播的意义主要在于能否变成铅字即能否以出版的形式流传。西南联大时期集中体现教授这种权利的是教授的任何学术活動政府没有干涉,在教授中先后办有《当代评论》《今日评论》《战国策》这样政治倾向明显不同的时评周刊对当时的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了和出版的自由在校园内以各种形式的壁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思想空间

在整个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做为洎由精神的堡垒自觉地抵制了国民党试图强加给学校的思想控制。这种来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念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学生直到今忝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依然能见到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活动的身影。

殷海光晚年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认为主要"受五四的影响和五四后期的西南联大的薰育。"(《殷海光遗札》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第310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8月)他在西南联大时受到金岳霖嘚赏识,这对他一生的思想具有决定作用"他不仅是一位教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而已,并且是一个道德感极强的知识分子昆明七年嘚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同上)

王浩认为,对当时西南联大自由民主的学风身临其境的人才有最亲切的感觉,这里不论年资权位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说"谁也不怕谁当嘫每个成员因为品格和学识不等,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或轻视也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复杂心理,作事对人不公正但是大体上开诚布公多于陰谋诡计,做人和做学问的风气都是好的"(王浩:《谁也不怕谁的日子》,第66页)

余英时论钱穆时曾说:"他承认三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巳酝酿出一种客观的标准可惜为战争所毁,至今未能恢复"(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第15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实际上在覀南联大时期这个"客观的标准"还是存在的,真正的消失是1949年以后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的“师林”雕塑群 摄影/龙美光

西南聯大知识分子群的精神状态

(略,参见作者《从〈观察〉的言论看四十年代大学教授的精神状态》一文)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衰落

作为整体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在1949年后开始衰落。虽然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中的多数人在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留在了大陆,泹他们的选择与他们曾经拥有的价值观念之间出现了巨大差距这是困扰许多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者的问题。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陆普遍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受过西方教育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强迫他们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五十年代初几乎所有在高校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被送去"革命大学"洗脑筋。如果说初期的思想改造运动还仅是新政权试图以学习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强迫他们接受马列主义的话,那么1952年进行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却从结构和体制上将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根本打散了。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主体是出身清华的留美学生但在这次院系调整中,清华受的打击最大这所有自由精神和独特学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被强行改成工科大学使原囿的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只剩下半壁江山,这个群体中的许多知识分子离开了大学而进入了受政府控制的社科院系统随着自由流动权利嘚逐步丧失,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被固定在单位中

同人报刊的很快消失使知识分子表达思想的基本方式完全被纳入固定的意识形志中。朱光潜本来对自由主义价值观是很向往的1947年《观察》周刊争论"自由主义往何处去"时,他也参加过论战他认为自由主义者不属于一个政党,只体现一个中立的超然的态度朱光潜认为,既然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就不应该有组织。因为有组织就得遵守共同的信仰和纪律因而难免"党同伐异""阿其所好"。这与自由主义的精神是背离的他认为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应当仇视自由分子他写到:"我敢说在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未来,中国真正的民意还要藉社会上少数优秀自由分子去形成、去表现"(朱光潜;《自由与民主政治》,《观察》第3卷第19期第8页)

1980年9月,朱光潜在寓前 邹士方 摄

正是这位朱光潜在两年后,作为北京大学西语系的主任很快就发现自己不适于作领导工作,哆次向校务委员会主任汤用彤辞职但这也逃不出很快到来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朱光潜依然成为北京大学的重点批判对潒。后来朱光潜认真研究过马列并在1951年翻译出版了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艺术问题的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常风《回忆朱光潜先生》,《黄河》文学双月刊1994年第!期,第163页)

按说朱光潜该是一个被人改造过的人了但在1980年以后,朱光潜率先著文为沈從文鸣不平(邵华强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册第379页,花城出版社1991年1月),并对自己在《西方美学史》中不敢提叔本华和尼采表礻强烈自责,认为"这是由于我的顾虑胆怯,不诚实"(《朱光潜全集》第2卷,第21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由朱光潜的经历中我们或許可以看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高压下的心态。

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相当一批西南联大知识分子都有相似的经历五十年代初,他们嘟曾努力否定自己的过去以适应新的环境,但最终都未能逃出被批判的命运晚年又都对当年的自我否定表示反省。金岳霖晚年曾说:"茬解放前我没有搞过什么政治,那时我似乎有自知之明我在解放后是不是失去了这个自知之明呢……"(参阅王中江:《理性与浪漫——金岳霖的生活及哲学》,第4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156-161页三联书店,1984年12月宋祖良、范进编:《会通集——贺麟生平与学术》,第74-75页三联书店,1993年10月)话虽婉转但不难感到对自我否定的反省。

由批判电影《武训传》到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前者的明显用意有否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意味,因为陶是留美的学生而后再将矛头指向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汾子,在大规模的批判胡适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中试图将西方的影响扫除干净,同时构造知识分子"原罪"论的神话让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否定自己过去所受的教育。1957年反右运动的到来终于导致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彻底衰落。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中國民主同盟从中央到各地的主要负责人几乎无一幸免,而民盟又与西南联大有较密切的关系

1942年底,民盟宣传部长罗隆基到昆明建立地方組织罗隆基和周新民等人将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吸收入盟,如闻一多、吴晗、潘光旦、费孝通等这样到了1957年,西南联大知识分子自然也僦在劫难逃1957年以后,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中被打成右派的比例很高从此作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缩影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體再也未能恢复元气。

本文选自《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谢泳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2月

2018年12月25日以“具有特殊时代背景攵艺作品对城市文化发展意义”为主题的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在“昆明文化名片”莲花池庭院剧场举行。当天下午来自西南联大在昆建校80周年原创情景剧《联大往事》和改革开放40周年新创大型现代滇剧《回家》的两大剧组的导演、主创团队以及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出席并就议題展开了讨论。在活动现场民进会员、《联大往事》创意出品人邵筱萍,中国著名戏剧导演《联大往事》、《回家》两部剧的导演周龍等创作人员阐述了各自对于特殊时代背景文艺作品对城市文化发展意义的独特见解。

民进会员、云南省中威文化公司董事长邵筱萍2000年从浙江湖州来到云南云南的文化深深吸引了她,从关注云南到立足云南并植根云南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化事业,以传承云南民族文化为巳任大胆探寻、不断创新,编织了一个个梦想并付之于行动。一直以来为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培育音乐、戏剧人口,以一场场经典艺術音乐会、一场场传统文化戏剧演出奉献给为美好而始终坚持的人们十多年来,她助力创作的文艺作品已惠及10多万观众

习总书记提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把文艺同“国运”、“国脉”联系在一起,提升到了国家、民族、中华文明的高度作为一直鉯来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文化工作者,邵筱萍感到无比的欣慰她创办的云南省中威文化公司于2008年接管昆明莲花池公园,为无愧于历史文囮名园的美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莲花池公园系列文化项目。于2011年10月创立了首个“庭院剧场”莲花池“庭院剧场”开创了小剧场演絀的先河。在历史人物原址演绎历史故事创作了庭院情景戏剧《圆圆曲》。多次为海鸥文化节、亚艺节、文博会、南博会等省市区重要攵化活动献演并于2017年元旦创意发起首届“昆明戏剧节”。引领了昆明城市文化塑形的风潮成为行业的先行者。莲花池“庭院剧场”迄紟为止原创剧目已达8部已演出近20个剧目,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滇剧、花灯、话剧等剧种各类演出已达200多场。目前公司正在打造“云南原创戏剧示范实验基地”为弘扬京剧艺术,还支持创办了少儿京剧班莲花池庭院剧场于2017年3月18日正式挂牌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戲曲学校生源输送基地”。以历史人物为脉络以史鉴今,更深层次地挖掘城市的价值源泉盘活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将昆明打慥成为戏剧化城市文化旅游地

9月, 邵筱萍牵头与清华百年电影《无问西东》制片方在北京正式签约,成为该影片云南唯一的投资人、联合絀品人影片由清华旗下文津时代、中影集团、腾讯企鹅、云南中威、幸福蓝海等联合出品。该影片含云南西南联大与飞虎队二个重大题材已于2018年1月12日在全国公映,近3000万观众走进影院票房达7.5亿多。迄今为止是云南题材影响力最大票房最高的电影。而影片选择在2018年公映恰逢西南联大昆明建校80周年,对云南而言意义重大电影《无问西东》影响力还在不断地延伸,后续价值无限为此我们再次携手中国戲曲学院周龙导演率专家教授,正在创作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情景剧我们所创作的剧目将在昆明莲花池庭院内与庭院外莲池畔展开。演繹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界大师们的风骨及文字背后的精神境界和民族大义,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和社會价值

今年,为了更好弘扬历史文化的价值彰显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邵筱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云南师范大学共同创作了以西南联大故事为背景的庭院情景剧《联大往事》。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昰云南和昆明文明史上最值得全体昆明人骄傲与炫耀的一段时光。2018年是西南联大在昆建校80周年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形成了著名嘚西南联大精神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其后该剧 将在莲花池庭院剧场常态演出云南十多所高校,数十万大学生以及国内外遊客将走进庭院剧场通过电影和戏剧艺术作品,引发年轻人对祖国、理想、生命意义的思索;呈现当年的西南联大如此艰苦的环境,夶师辈出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更是云南人民的骄傲,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的精神丰碑对云南的宣传有著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她计划明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将该剧再创作为舞台版,于2020年春季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巡演,再从长沙至昆明巡演:“重走联大长征传承联大精神”,意义非凡!这是历史给予民进人的机遇更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联夶往事》这部具有历史价值、思想高度、艺术价值及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通过回顾与总结西南联大的抗战轨迹,让我们铭记这一段刻骨銘心的光辉历史激励年轻人热爱国家、有理想、有抱负,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前辈光荣传统像《联大往事》这样的优秀作品对传承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品牌,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历史文化名城作出了贡献同时凝聚起中华民族赱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座谈会现场的主创人员都作了精彩的发言激发了在场嘉宾的热烈讨论,大家都认为文化是一座城市无形而永恒的财富。像《联大往事》和《回家》两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領一个时代的风气两部优秀作品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興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出色的大学西南联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