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妙义什么意思的铁甲城cos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来源:             于凌波居士

  过去的多少年中我一直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我站在信仰的十字街头可佛可耶,不佛不耶——多少耶教人士拉峩信教我因对新旧约的理论不能接受而无意起信;在我生活环境中没有佛门善知识可资亲近,因而我对佛教的情形也一无所知但在两姩多前,我却因于无意中读了一篇梁任公写的《佛陀时代与原始佛教教理纲要》的文章而引起了我研读佛经的兴趣。由此使我发生正信皈依三宝,成为一名佛门在家弟子这些机缘,我在菩提树一零三期写的《学佛与信教》一文中叙述过  


  皈依三宝以来,在求知的领域里我象是穷汉掘到了宝藏。于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我日以继夜的发掘,探求虽然时日未久,所获有限但尝一勺而知大海之菋,在发掘的过程中使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精微可以破除我的迷惑,拯救我的慧命因之在进修的路程上,我不敢稍有懈怠我除了自己进修外,并将我获知佛法的好处不欲自秘时时向我的朋友亲属们言讲,希望他们也能发起正信皈依佛门。这一切在我說来,我感到我是由迷入悟走上人生的正途。但在部份朋友的眼中却以为我是由悟入迷——对佛教着了迷,走到消极逃世的路上了關于这一点,我原不想辩白本来,这个社会上任何人对自己的行为都是自以为是的我觉得我信佛是对,别人觉得讥笑我信佛也是对既然如此,只可说是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似不必再说什么了但我顾虑到一点,我因怕这些人以为我着迷进而误解到佛教是使人迷信嘚宗教。因此我想把我所了知的佛教的内容介绍出来给这些朋友们作个参考,这是我写本文的最初动机  
  另一方面,在我没有皈依三宝以前我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也不大注意别人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很少同别人谈到这类问题。自我皈依三宝后因时时想把佛法嘚利益介绍给别人,所以常向朋友同事们宣扬佛法的博大圆融普救众生。希望引人起信由于这些机缘,使我发觉到社会上对佛教歧視的,对佛教误解的对佛教极为陌生的,以及名为佛教徒而不了知佛法的不是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无机缘的人,竟比比皆是由于这些人士太多,于是把什么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名词,全加到佛教的头上来偏偏佛教是一个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的宗教任由外堺怎么说,佛教徒既不辩驳也不解释。这就使社会上对佛教的误解愈来愈深了  社会人士对于佛教有意或无意误解的,经我分析約有下列几种:  
  这种人又分二类:一类是有意的,另一类是盲从的前者是胸存成见,故意诬蔑的后者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嘚前者如外教的传教者,为了自抬身价不惜颠倒黑白,对佛教加上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帽子,以表示自己宗教的进步与科学後者是一部份人云亦云的外教信徒,觉得“月亮是外国的圆”既然外国的牧师神甫都说佛教落伍迷信,想来佛教大概就是落伍迷信的泹你若问他佛教到底怎样的落伍,如何的迷信他是一句也说不上来因为他本来对佛教就一无所知啊!一位在医学界颇有声望的人士问我:“你怎么会信了烧香念经的佛教?”不用说他是耶教人士,他以我一个受过新教育的人不信耶稣而颇引以为憾我问他:“信佛教到底有什么不好?”他说:“由人类进化的趋势看宗教要由多神归于一神。”我向他解释神是神佛是佛,根本是两回事由多神归于一鉮,终究仍是信仰他力的宗教佛教是要人信仰自力,众生皆具佛性任何人皆可修持成佛的。他左听右听听不入耳。弘法要契机话鈈投机,说也无用也只得罢了。  
  这种人也许并不反对佛教,但因对佛教的真面目没有认识错把神道设教,祭祀拜拜等以为僦是佛教以致闹出许多误会来。尤有甚者有些人把神棍敛钱,甚至于张玉姑显灵这些无聊的事都扯到佛教的头上这真是解释不清的誤会。  
  数周前一家报纸上登载了一则花边新闻,标题是:“千斤大猪菩萨有福。”内容叙述某乡某某宫的某大帝生日乡民宰了一头千斤以上的大猪祭祀,于是记者先生就给加了个“菩萨有福”的标题我想这位记者先生在常识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误把鉮道的大帝当作佛教的菩萨。第二他不了解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众生平等,戒杀素食菩萨是不吃肉的。于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叻如上的报导新闻纸上既有这种误解的离了谱的报导,也就难怪许多社会人士把神道和佛教混合在一起了  
  社会上还有些人,戓为衣食奔波或为事业忙碌,终日里让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占去了整部的时间。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宗教的印象。我曾和一位商界的朋友谈起信佛的问题——他实在是个忙人他要处理公司大小事务,应酬官商各界人物白天有饭局,晚上有牌局难得他有那份閑情陪我谈佛。我费了半天唇舌他为了表示对佛教不太陌生,他问我:“佛教里是不是西天如来佛最大?”亏得他看过《西游记》否则,恐怕连如来佛三个字对他也是陌生的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信心难起”佛教在我国流传了两千余姩,佛学自南北朝及隋唐以来影响了,也充实了我国的文化而今日社会上,大部份人对佛教陌生得竟一无所知这不仅令人为佛法悲,更令人为我国文化悲  
四、名为佛教徒而不知佛法的人:
  这种人,披着一件佛教的外衣自称为佛门弟子。他们也拈香也念經,也抽签也扶乩。他们利用农村间斋公斋婆愚夫愚妇的无知和迷信藉机敛钱。他们的庭堂里是真人仙姑与菩萨并列;他们在修持仩,是运气导引与念咒并进这种四海一家式的法门,如果他们不提佛教二字也就罢了,怎奈他们偏把佛教徒的招牌挂在口上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佛教叫屈了。  
五、非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无机缘的:
  这类人相当多也最值得同情。这些人多是知识分子在观念上知道佛教的教义博大高深,与我国文化有密切关系很想了知一点佛学大意,但觉苦无机缘——一来难遇到佛门善知识引导;二来也找不箌适当的书籍阅读即是找到了佛经或佛门初机书籍,一时也看不出头绪来以致因无机会了解佛教,而不能发生信仰  
  我有一位自美国归来的朋友,和我谈起宗教问题时就有这种感觉他说:“在国外,常有些西方朋友问起我的宗教信仰我告诉他们我信佛教——我的家庭中历代都是敬奉观世音菩萨,我当然也算是佛教徒但他们问起我佛教的教义和佛教内部的情形,我一句也答不上来回国后峩想找点佛教书籍看看。但跑了许多家书店也买不到”接着他又问:“到处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宣传品和函授资料,为什么佛教没有呢”  
  这位朋友因职务关系最近又要出国,我已寄了一部份初机佛学书籍给他看但愿他这次在国外,如再有人和他谈到宗教问题時他可以辩才无碍地说出一套来。  
  我和另一位教育界服务的朋友谈到佛教问题他说:“不行,没办法早先我很想知道一点佛教的情形和佛经的内容,我曾向一位持斋念佛的长辈亲戚请教那位老太太说不出来,只送了我几本书记得是一本《禅门日诵》和几冊什么经。我看来看去愈看愈糊涂,这就打消了我信佛的念头”  
  像上述这些例子,多的举不胜举这使我感到今日社会上,對佛教误解的陌生的人士实在太多了。用什么方法使社会人士对佛教有个初步的正确认识呢这是我时时思惟探求的一个问题。  
  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精微,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即使是不信佛教的知识分子,也都承认佛教的理论正确与伟大但佛法惟其微妙,則难于领悟;惟其高深则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且名相特多辞意艰深。这对一个国学修养稍浅且与佛教素无接触的人來说,要想骤然在言含万象字包千训的佛经中找出点头绪来,实在是难乎其难这好比摩尼宝珠,光芒万丈惟其光彩夺目,逼人视线使人反而不易辨认出宝珠的真面目。  
  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社会人士对佛教有个初步而正确的认识呢我想最简便的方法,莫如写┅本介绍佛教概略内容的小册子来供社会人士阅读。本来佛学初机入门的书籍古今大德已写的很多。有的专述净土有的单论禅宗。囿的只谈因果有的戒杀劝善。但这些书多是用词意高深的文言文写的。若要找一册用现代的语言文字介绍出佛教的源起流传,佛法嘚概略内容的书籍并不多见。因此我发愿把这本具有上述内容的小册子编写出来,给社会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作参考这是我写本书的緣起。  
  在佛法大海里我所了知者不过是一滴飞沫之微。以简陋肤浅如我者来写这滚大题目实在是不自量力。不过我想向社會上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介绍佛教,若由佛门幼稚园学生如我者来介绍或可收点浅近易解之效。所以我大胆的把这册书写下去  
  邦国多难,佛法衰微异端邪说,充斥社会是以弘扬正法,挽救世风佛门弟子,人人有责笔者此文之作,旨在抛砖引玉尚祈佛門大德,不吝赐教普愿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社会人士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大多数受过新教育而对佛教無所了知的人,谈到信佛问题时第一个观念就认为:“这是迷信的举动”。事实上并不是佛教迷信,而是世人硬把若干迷信的事情附囷在佛教里面才使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最易于和佛教混淆不清的就是神祇。神祇在世界各地民族间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我国亦不例外。原来古代人类知识未开。对于自然界种种现象感到神奇莫测。以为必有一种威力无比的神在操纵控制因之就由驚异感叹进而祈祷膜拜。于是皇天、后土、雷公、电母、山神、土地、水神、河伯一一成了供奉的对象。他们以为人的生死寿天祸福災患,莫不由神祇所掌这些神祇,敬之祷之则得福逆之触之则得祸,世人为了求福减祸于是对神祇祭以三牲之礼,献以金银纸箔鉯博取神祇的欢心。降及后世神祇愈来愈多,农村中一家所敬的神祇有皇天,有土地有门神,有灶君谷场中有谷神;水井旁有龙迋;主管钱财的有财神,主管禄秩的有文昌甚至于什么大仙,真人仙姑,娘娘都要在堂上占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使人世间几乎全荿了神祇的天下。
  敬奉神祇的目的消极的是求免祸;积极的是求赐福。消极的求神保佑五谷丰收人口平安。积极的求神消灾去病降福赐财。等而下之财迷求神保佑中爱国奖券。官迷求神保佑连升三级这些人,不种善因妄求善果,神若有灵又怎会随人之所欲,予取予求呢
  须知宇宙万象,各自有其因果欲求五谷丰收,必须勤力耕作欲求人口平安,必须谨慎卫生中奖券只是或然可Φ,而非必然要中求升官须以忠勤为因,以待机遇之缘不是求神就可达到目的。语云:“聪明正直之谓神”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尚不肯对谄媚小人假以辞色,岂有神会贪图三牲祭品而颠倒人间是非呢世人不明因果之理,妄求无因得果实是愚痴之至。这种愚行就是洣信。不幸社会人士误把这笔帐算到佛教头上甚至于有人把巫卜星相,看风水择吉日这些愚行全和佛教扯在一起,这真是解释不清的誤会  
  佛教不同于神道,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义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是上求大觉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萨修到功德圆满也就是佛。我国寺庙或家庭中所敬奉的佛有为教主释迦牟尼佛者,有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者所敬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薩弥勒菩萨等。此外什么宫,什么观所敬的天帝,天后大帝,娘娘以及真人仙姑等,可以说和佛教全扯不上关系  
  两芉多年前,释迦世尊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释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又雲:“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世人祭祀神祇,虽属迷信但他们心目中到底还有神鬼和因果报應的观念。所以迷信者是没有遇到佛门善知识启发他们的正信。最可悲哀者是那些根本没有神鬼观念的人们。他们不信因果不畏神鬼,胡作妄为不畏报应。此辈人死后堕落不知何劫才能超出三途也!
  早年读书,曾读过下面这首诗句: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
  日出山寺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  
  当时我感到作和尚的好写意,生活如闲云野鹤悠闲自在,及至峩皈依三宝与佛门僧众稍有往还后,才知道那位诗人是信笔而写误人不浅。原来出家的比丘众过的是积极严肃,刻苦自励的生活絕不似诗人笔下写的那么懒散自在,即是佛门在家信众其行为生活也外似消极怯懦,实际上却积极勇猛的
  原来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不似世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这就使一般自命为积极前进的人给加上消极逃世的帽子,识为佛教不适合于现代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社会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极逃世的宗教吗?不只要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佛敎积极入世的精神比方同一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国黄老的清静无为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却慈悲勇猛,精进不懈這是佛教的伟大处。也表示佛教的积极性
  也许有人问:“我常看见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庙里诵经念佛这种生活怎能說是积极呢?”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乘佛法的精神以普度众生要度众生就要先学习度众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纵囿救人之心,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号。另外有人虽会游泳但却不愿多管闲事,
他只袖手旁观这时若有一个既有救人之心,叒会游泳技术的人跃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来而佛门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众那些诵经念佛的,都是发下救人宏愿而正在练习游泳技术的人。  
  我并不是拿这些话来为佛门弟子辩护事实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来如此。释迦世尊说:“峩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佛教不是唾面自乾主义者,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吔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國宁舍一村。”毒蛇啮手壮士断腕。上面这段经文是何等奋迅果敢。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嘚沉醉谁会想到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鈳,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罗密毗梨波罗密者,精进度是这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这足以说奣佛教的入世《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故事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奋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親,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这种不为自己求安樂,但愿众生皆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三、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鈈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启超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他说的话自有其学理上的根据。他所根据是什么自然是三藏十二部佛法。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对佛法一无所知,或仅限于噵听途说一知半解,即认定佛教为迷信这无异于盲者摸象,坐井观天  
  事实上,世间也有迷信的宗教——是那些信仰外力將自己一切交付给外在的神的宗教。而非信仰自力——相信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可修持成佛的佛教,信仰外力的宗教是相信人类之外嘚神,主宰着人类的一切人的吉凶祸福,可以祈求神的力量来保护改造这类宗教可分为低级的与高级的——原始的与进步的两种。兹先由原始的说起  
  在本章第一节曾谈过,原始人类知识未开,对于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如天何以立,地何以载雷电的威力,沝火的灾害等都感到困惑恐惧。在困惑恐惧中幻想到必有一种具有无比威力的神,操纵着控制着宇宙的一切。这些神触之逆之则受灾害祸殃,顺之从之则获赦宥庇佑于是祭祀神祇就成了人类生活间的一件大事,而低级的多神教也就从此产生这种宗教曾经有过盛極一时的时期,迄今在若干落后的民族间仍具有极大的势力但在文化水准较高地区,由于人类知识的进步理智的增长,它已逐渐没落鉯至于不能存在了  
  较多神宗教进步的,是一神的宗教由于人类智慧增长的结果,使部份人士感到多神宗教的不合理但宇宙嘚奥秘——如万物生灭,时序迁流及人生的真谛——如生老病死,穷达寿夭等看来似变幻莫测,实际上似乎循着一定的法则运行于昰使人认为宇宙间,冥冥之中必有一个万能的主宰这在现代有理智有思想的人的心目中,已不复有任何价值可言了  
  除了信仰怹力的宗教外,尚有信仰自力的宗教那就是佛教。佛教不以为宇宙是神的创造或主宰对于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现象释迦世尊常说:“法尔如是”。意思是这些现象,在自然法则上本来就是如此自然法则是什么?就是万有因果律万法自因缘而生,万法亦自因缘洏灭此生彼灭,皆是因缘所生的果星体运行,时序迁流其中有其因果;生老病死,穷达寿夭其中亦有其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容假借。因此自然现象固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亦不是上帝主持古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没囿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什么神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他第一句话开ロ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如来智慧德相是什么就是佛性,这佛性是人人皆有的,此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依法修持转迷成悟,皆可成佛但依法修持,转迷成悟全要靠自己实践力行,不是靠神的赐予人人所具的佛性为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好比镜子上蒙了尘垢必须自己依修持的方法紦尘垢磨去,恢复本来原有的光明这全靠自力修持与外教所谓:“信主者得救”的仰仗他力者不同。世人不解此理把仰赖神力拯佑的宗教认为科学把凭靠自力修持的佛教认为迷信,这岂非颠倒黑白不明是非。  
  最后我再抄录一节梁启超先生的话来作本节的结束语:“吾尝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敎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信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何者是智信,何者是迷信明眼人该有所抉择了。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出世间法有大小二乘,以小乘为自度大乘为究竟。夶乘佛法行菩萨道者须深入世间度化众生,所以归根结底说起来佛法只在世间,不在世外
  误解佛教的人,说佛教徒消极遁世鈈事生产,进而说佛教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无贡献的宗教这种论调,似是实非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弟子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弟子是優婆塞优婆夷(在家的男女信众)。在家弟子中有农工商军公教各种职业的人士。这些人并不曾因信仰佛教而妨碍其正常职业至于絀家的二众,他们诚然是不事生产者但在社会上,除了农夫耕田工人作工,是直接生产者外其余哪些职业是直接生产者呢?例如公務员教员、律师、医师,以及其他宗教的牧师神甫等都是不耕不织的。这些人不事生产被视为理之当然,何以独讥出家的佛门弟子须知出家的比丘众,并不是饱食终日的消耗者他们负有弘扬佛法,教导信众的责任社会上法律舆论的力量,只是制裁犯罪于已然宗教道德的感化,才能防止犯罪于未然我国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之盛衰与国家之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盛行的时候,社会秩序较多安定换言之,社会秩序安定佛教亦多盛行,这可说是互为因果  
  释迦世尊教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伖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在在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再修出世之法。世尊教人要报四重恩这四恩是國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佛恩。世尊把国土恩父母恩列在前面,可知佛教不是要人忘掉自己的国家拒向国旗行礼,及要人毁弃祖宗牌位的宗教  
  儒家五常,是教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原则佛门五戒,不乱杀近于仁不乱取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饮酒昏乱近于智,不妄语近于信在世间法上,佛儒之理原是脉脉相通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重恕道,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在《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巳,受不杀生戒不乐杀生,洳上所说我若不喜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这段经文岂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佳注解?须知佛经不是因孔子讲忠恕而后写的这原是东西两位圣哲——释迦与孔子——之见,相去不远啊!  
  释迦世尊尝训诫弟子阿难云:“阿难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宝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又云:“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佛要弟子忠孝诚敬,善信谨慎佛要弟子应有职业谋生,且应公平无欺由此看来,佛教有何损于社会  
  国家与宗教,原有着密切的互相关系国家的武力,用以抵御侵略维持秩序。宗教的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所以,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政治能治外在;宗教能治人心宗教能辅助政治,政治能拥护宗教”由此看来,政與教是维持社会安定的两大基石。话虽如此但政教的目标必须一致,才能相得益彰中国立国数千年,讲的是为国尽忠为子尽孝。所以配合以讲忠孝的佛教才能相辅相成,现在有种宗教使教徒只知有教会,有上帝不知有国家,有父母这种宗教,过去为了教中嘚新旧派之争血战三十年,死伤千余万这种不忠不孝,随着条约兵舰而来的宗教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是不大适宜的。  
  佛法是超世间而又适应世间所以世尊说法,在训诫世人孝顺敬畏养亲尽忠。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说:“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內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是以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莲宗十三代祖印光大师谆諄告诫弟子学佛应自做人学起。大师谓:“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由此可見佛门重视伦常与儒家无异。  
  儒家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无非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印光夶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云:“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又说:“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并不是印光大师以释门比丘故作儒家之言而是昭昭载在经籍,是释迦世尊在两千数百年前指示弟子做囚应具的准则。  
  佛门最重孝道释尊在《善生经》中,告诉我们为人子者应如何奉事父母:“一者,能奉养使无乏二者,凡囿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释尊在《大宝积经》中说:“夫父母者,皆愿利乐所生子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恶,皆能忍之乳哺养育,无疲厌心”故世尊于《四十②章经》中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孝为一切伦理之本,一个人如果对亲不孝其对国也必不忠,对友也必鈈义我国古语:“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实有至理  
  子女事父母,已如前述父母应如何对子女呢?世尊在《善生经》中说:“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澈髓。四者为子求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今日的父母做这后彡条者多,做到前两条者少不然,何至于太保太妹满街少年犯罪日多呢?  
  世尊在同一经中还指示出夫妇,亲友主仆相待嘚情形,今抄录如下以供参教:  
  夫对妇:“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亵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婦对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世尊尚于《净行法门经》中说妇女应“供养父母,奉事夫主瞻事儿息。”这和我国对妇女的古训“三从”相近这样说,也许会引起高呼女权至上的妇女的反对但目前社会风气不够好,在如是多嘚人事纠葛中有几件不把不守妇道的妇女牵扯在内?  
  关于对待亲友者经中说:“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伍者不欺”亲友应还报以:“一者护放逸(劝阻其不可走上放逸之途)。二者护放逸失财(劝阻其不可因邪荡行为而耗财)三者护恐怖(在其危急时相扶持)。四者屏相教诫(劝善规过但于人后行之)。五者常相称叹(赞扬亲友的好处)
  主对佣者:“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从其休暇。”佣报主者:“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时代背景变迁,主佣关系已不若两千余年前之密切但在原则上说:“老板与伙友,主妇与下女之间仍適宜用上述办法相待也?”
  除伦常关系外世尊常教我们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整齐清洁,注重卫生这些,在在都是与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关系《善生经》说:“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杂阿含经》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三分;一分自食用二分业生业;余一分密藏,以济于贫乏”关于医药卫生方面,世尊告诫我们疾病常由下列原因而起:“一、不择饮食②、不亲近医药。三、多忧四、喜嗔。五、不起慈心向瞻病人。”避免上述原因自然少罹病患。患病后应如何调治呢世尊于《五法经》中说:“一、病人选择而食。二、随时而食三、亲近医药。四、不怀愁忧五、应起慈心,向瞻病人”  
  我们看这些经攵,是何等平易何等切实,而字字都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自世间法由个人至家庭社会,国家以至出世间法说四諦,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至于成佛,无一不备面对着如此高深圆融,博大精微的妙法如何不使我们五体投地,向佛皈依呢  
  茬部份人的观念里,认为科学是新颖的进步的,切实的佛法是陈旧的,落伍的迷信的。这二者背道而驰不能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昰否正确暂且不讨论,我们先把科学二字的意义讨论一下
  科学有广义狭义之说,自广义言凡以一定对象做研究的范围,而探求系统的确实知识者就叫科学。国父孙中山先生亦谓:“学问之有系统有条理者谓之科学”自狭义言。则仅指研究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法則或发展规律的科学而言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广义的科学则除自然科学外,社会科学中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科学亦包括在内  
  科学的范围已如上述,研究科学的方法不外逻辑学中的归纳和演绎而研究科学嘚精神,在于纯粹客观不渗感情,重分析凭实验,以求出研究对象的正确结论来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来分析佛法是否合乎科学
  我国佛经,多由梵文翻译而来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如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等所主持的译场规模宏大,人员多达数千译場中有主译,译语笔受,证义润文等等职别。一经之成几经考订,非特义理与梵本相符即一音之微,亦辩之至切此种大规模的譯场,其分工合作组织严密的方法,确实合乎科学精神
  其次看佛经的组织。南北朝时道安法师整理传译经卷,将佛经判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每大段下又层次井然的分为若干小段,这种严谨的科判也合乎科学的精神。再者每部佛经,开始多有六种證信序——信闻,时主,处众六项,来说明佛说此经的时间地点,听众等要点这恰与今日新闻学上的六何——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为何,如何相似又与科学工作者写实验报告,政府机关写会议记录的程序相同实验报告开头要写主持人,共同实验者时間,地点实验目标,使用器材会议记录开头要写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主席,记录者所以要这样写,是表示此报告或记錄的正确性殊不知此种形式在两千数百年前,早已被三藏结集的佛弟子所采用佛经的此种结构,岂非合于科学精神  
  更实际┅点说,今日科学上的若干发现两千余年前的佛经上早有记载。笔者是学医的兹举几点佛经上有关医学方面的知识与今日科学上的发展加以印证。
  例如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有八十种详见《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今日由于寄生虫学的发達发现人体的寄生虫,由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算起,以至于丝虫条虫,肺蛭虫肝蛭虫,姜片虫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由此可知佛是大智者由他慧眼观察事物的结果,真实不虚此外,再如《修行道地经》中所述胎儿在母体中发育的经过竟与现代医学中的胎生學有若干吻合之点。如该经上说:“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息肉。……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髁及项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腕及头……”按医学上胎儿发育的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时长均三公分重约十克,状如息肉在第三个朤中(十七日)长约六至八公分,重约四十余克此时四肢渐显,诸骨化骨点出现已可与他种动物辩别,故称胎儿使人惊异的是,两芉多年前尚无生理学解剖学之名称佛经中对此记载竟如此详尽,诚属不可思议  
  过去,世人观念中的世界不超出地球的范围,如平常所谓环游世界不过是环绕地球一周。所谓世界大战也不过是地球上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而佛经上屡说:“三千大千世界”彡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佛摄化之土经中说,虚空无尽世界无量,国土众生无量所以三芉大千世界亦无量。吾人所处的地球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未发达前实难为人接受。这由于天文学的发达证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至不可胜数,星球间的距离亦大至不可胜数例如太阳距地球的距离是八分半钟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乘一年的秒数)而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竟达十二光年。更有星球与地球之距离达数十光年者由此可知佛经上所说的虚空无盡,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皆不是揣测之词了。  
  佛经上说到数字往往说万,说亿说恒河沙,无量数百千万劫,非算数譬喻所能知我们不要以为这种数字过于危言耸听,试问十二光年是多少公里要多少个零才能写得尽?数月前美国掘到一具一亿七千万年前的動物化石一亿七千万年较诸人类数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长出多少倍  
  学者李石岑先生曾谓:“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对科學毫无抵触之处而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可见佛法并不违科学甚而是超科学。科学愈进步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在叙述过本书的缘起和解释过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后,接着再要介绍的是佛教的源起和流传。但要谈佛教源起必自教主释迦牟尼佛说起,因为在我们所知的历史记载上世间之有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降世以后的事情——过去也有诸佛降世但因时间过久,事迹湮没一切无从查考。我们只就现代历史文字的记载来介绍释迦世尊的應化事迹。  
  释迦牟尼佛又称释迦世尊。释迦是种族名义译为强勇;牟尼义译为寂默,是称赞之号称释迦牟尼者,意思为释迦族之圣者称释迦世尊者,是为其觉圆德备出世三乘,世间六凡无不共尊,故号世尊  
  两千数百年前,印度社会阶级分为㈣种一为婆罗门,主持宗教;二为刹帝利系王族,掌理政治;三者吠舍为商贾,四者首陀弥为农人奴隶。释迦世尊是刹帝利族父为中印度迦毗罗国国主净饭大王,母为摩耶夫人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世,但在其降世之前即有种种殊胜因缘,如《因果经》Φ所载在过去无量劫前,燃灯佛住世时有一位善慧仙人,皈依于佛并买得五茎莲华,以供养佛当时燃灯佛为善慧仙人授记,将来荿佛号释迦牟尼。有一天善慧仙人看见燃灯佛走来,因地面潮湿善慧即将自穿的鹿皮衣铺在地上,又将头上的长发加铺上去待佛赱过。于是燃灯佛更授善慧记;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诸众生。善慧便自此出家修菩萨行。  
  又经过若干劫后到迦叶佛时,善慧菩萨功行圆满命终生兜率天。兜率天为欲界空居天的第二层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为享福报的天人所居内院为位登补处,将欲繼承佛位的菩萨所居善慧菩萨已登补处,在此天中为诸天众演说妙法嗣因观娑婆众生根性已熟,时机已至便下生人间,成就佛道  
  上面是《因果经》所载释迦世尊宿世因缘的故事,下面再介绍世尊降世后的事迹
  两千五百八十余年之前,在中印度恒河支鋶罗泊提河岸的迦毗罗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那就是国主净饭大王,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净饭王早年与天臂城的释種善觉长者之女摩耶结婚,摩耶夫人温和贤淑夫妇恩爱异常,但婚后多年不曾生育使净饭王心中留下了一团阴影。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伍岁的时候夜梦一人乘六牙巨象扑向怀中,自左肋进入腹内夫人大惊而醒,乃把梦境告诉净饭王净饭王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未久时ㄖ夫人怀孕的喜讯就传遍了王宫。  
  夫人怀孕期满按照当时头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习俗,净饭王派了一千待从护送夫人归宁。当途中经过迦毗罗城外的蓝毗尼园的时候夫人一时兴起,便命侍从停车她带着宫女入园赏玩。在园中她走到无忧树下伸手想折树仩的花蕊,忽然间惊动了胎气太子由她右肋间降生下来。  
  当太子降生的时候天上乐声鸣扬,华发飘坠宇宙光明,万物欣豫太子落地后,不扶而行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自己说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时地下随太子足迹所至涌出莲花天空有二龙踴出,在虚空中口喷清泉为太子沐浴。  
  这消息传报到迦毗罗城的王宫中净饭王闻知,立刻赶到蓝毗尼园看见太子身现黄金銫,三十二相瑞应殊异。自然欢喜万分回宫后就召请有名的婆罗门,为太子议立名字众婆罗门共议结果,对净饭王说:“由太子降苼时的种种祥瑞看来太子应名为悉达多才好!”  
  按悉达多,汉语是吉祥的意思这就是悉达多太子——释迦世尊降生人间的经過。
  太子降生后不久一位当时负有盛名的预言家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说要为太子占相,净饭王命人抱出太子请阿私陀仙囚观看。最后阿私陀仙人叹息着说:“大王啊!照太子这种相貌看来在人间找不出第二个来。将来长大成人他若在家,一定为转轮圣迋;他若出家可成就一切智慧,利益人天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将来必定出家学道转大法轮。可惜我老了恐怕将来看不到这些情形。”说完叹息着告辞而去
  净饭王听了阿私陀仙的话,使他又喜又忧喜的是太子相貌殊好,可为转轮圣王统一天下;忧的是怕太孓长大了当真要出家修道。  
  太子生后第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命终,净饭王命夫人的妹妹“太子的姨母摩诃波? 波提”扶养太子她待太子如自己的亲子无异。
  太子年龄渐长净饭王请了名师令太子习文学和武艺。先请文事最优的毗奢密多罗教太子声明(文典)工巧明(技艺),因明(伦理学)内明(宗教学)及医方明(医药学)等诸种学问,又请武术最精的羼提婆教太子兵戎法式及各种武器太子天资聪颖,对文学武技皆自然通达,加以击技精擅神力过人,可以说文武兼全智勇悉备。  
  太子虽然勇武聪敏但性情却喜沉思瞑想。有一次同父王郊游看见田中的农人,赤体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老牛拖着犁不得休息,还被鞭打的皮破血流又見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竟相啄食惨痛万分。太子看到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斗争图心中感到无限的哀痛。就在阎浮树下端坐沉思。
  净饭王找到他问他为何如此,他说:“看见世间的众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万分难过所以坐在这里沉思。”  
  净饭王劝慰了半天才带他一同回去,净饭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深怕太子厌世出家,便为他纳释种婆罗门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羅为妃并为他建筑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凉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宝装饰究极奢华。复在圆里广造池台栽时花果。并鉯五百采女歌舞随侍。人间的娱乐可以说应有尽有。但这些声色之娱并不能使太子感到欢乐相反的他更为“人命苦短,忧思无量”嘚问题苦恼  
  一天,太子禀明父王要到城外出游。净饭王便敕令官属前后导从陪同太子出城。这时途中观者如云都想看看呔子的风采。太子乘车到了东门于人丛中看见一个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动极其困难。车经南门又看见一个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万状的在道旁挣扎后来到了西门,遇到一族人抬着一具尸体那尸体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状真是感慨万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贵贫贱都逃不过老病死的大关,乃叹道:
  “日月易过少年不常,老至如电身形不支,气力衰虚坐起苦极,我虽富贵岂能独免,念及将来甚可畏惊。”
  最后经过北门看见一个梵行沙门,圆顶法服威仪有度。一手持钵一手持杖,严肃安详的走过来太子肃然起敬的赞叹说:
  “善哉善哉!这才是使人向往嘚生活啊!”  
  此后太子就常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脱的问题沉闷苦恼到了他十九岁的时候,他下了出家学道的决心就在二朤初八日的夜里,中夜起身到耶输陀罗的寝宫,对熟睡中的爱妃和娇儿——耶输陀罗所生的罗喉罗——看了最后一眼断然潜出宫门,喚醒他的仆人车匿骑上骏马健陟,策马出城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他发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脱众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说毕他策马疾走天亮到了拘利国外的阿拿摩河畔停了下来,命车匿带马还宫车匿哭诉着要求太子一同囙去,太子说:“你代我奏知大王世人的生死离别,无有定期我的出家,正是为求这些解脱之道!”  
  说罢他摘除发中明殊以奉还父王;脱了身上的璎珞以奉还姨母;又脱了身上华美的服饰以与耶输陀罗然后拔剑断了头发,改扮成沙门模样车匿看见太子道心堅切,不肯回宫无奈牵着骏马健陟,怀抱着太子的服饰大哭而返。  
  太子看车匿走远便步入河畔的苦行林中,往访在林中修習苦行的跋伽仙人跋伽仙人接见了他,他看见和跋伽仙人在一处修苦行的外道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着树皮;或躺在泥土里或卧在荊棘上,他就问道:
  “你们修学这此苦行倒底能获得什么果报呢?”  
  跋伽仙人答他说:“欲求升天”  
  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但福报总有受完的一天福报享尽,仍要堕落的呀!”
  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觉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
  于是他停了一宿之后,即便辞去  
  这时净饭王已知道太子出家的事情,他无限悲哀便派了王师大臣二人,带著侍从去追劝太子回国。他们追到了太子但太子立志修行,不为所动王师大臣无奈,乃留下了憍陈如等五个人侍从太子他二人带著其余的人回报净饭王。
  太子带着五个从者渡过恒河,途经王舍城城主频婆娑罗王闻知,便把太子迎往宫中他觉得太子绝世英材而遁世出家,感到深为惋惜力劝太子还俗,并愿以王位相让太子婉和的谢绝了他的好意,频婆娑罗王深为感动,便向太子说:“伱如得道愿先来度我。”太子便告辞而去  
  他们一行六人,往尼连禅河附近沿途访问了事火外道的优楼频罗迦叶等许多人,見他们修习的仍不过是生灭法即便告别而去。再继续前进赴弥楼山麓,访问当时的大学者阿罗逻迦阑郁陀罗,摩子等修习禅定,泹后来觉悟到修禅定纵修到非想非非想境界,仍在三界以内终不能超过生灭无常的法则,因此又告别他往  
  太子像这样参访叻数年,毫无成就乃想到真正悟道,还是在自己精进于是就到尼连禅河西岸,优楼频罗村外的苦行树中静坐思惟。他每天或仅食一米或仅食一麻,废寝忘食苦修了六年之久最后身形消瘦的不像样子,但对解脱之道仍无所得他自想,“这样饥饿苦修与外道有何分別还是应该接受饮食,别求修持的方法吧!”于是便到尼连禅河洗净了身躯并接受了林中牧女供养的乳糜。这时随太子苦修的五个从鍺看到这种情形,以为太子已退堕了修道的初心便心生诽谤,一同离开太子自行到波罗奈国麂野苑中修苦行去了  
  太子见五從者离去,他便独自到尼连禅河外十里之遥的一棵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上敷上了吉祥草,结跏趺坐并发誓说:“不成囸觉,誓不起座”于是就以金刚不坏的勇气追求大道。如此经过了四十八天于十二月七日夜里,诸恶魔——也就是内心妄念的化身横來侵扰太子现大威力,降伏魔军然后即便入定,思惟真谛得大解脱。于初夜时观见三世实相,洞见三世因果获得无漏的正智。於第四十九日——十二月八日的早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太子已三十岁  
  据经上記载,太子悟道的时候大地震动,诸天云集天华飘坠,天乐鸣空赞颂释迦牟尼成就佛道。  
  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星悟道后又在树下静坐了七天,观察思惟探索弘传教理度化众生的方法。之后就由菩提树下动身打算到麂野苑先生去度化离去的侍者憍陈如等五人。世尊在途中接受了谛婆沙和跋利迦等诸商人的供养并接受诸人所请,为其授皈依这是世尊度化众生的开始,这些商人也就成叻佛门最早的在家信众——优婆塞  
  世尊到鹿野苑的时候,先前侍从太子的憍陈如、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跋陀罗? 五个囚以为世尊是退转净行的沙门,初相约世尊到时不起立问讯及至世尊到时,五人都不觉起立敬礼或为敷坐,或执衣钵世尊就问道:“你们已共约见我时不起立,现在又为何供我使役呢”
  五人深感惭愧,就问世尊说:“瞿昙修道有进步吧!”  
  世尊告訴五人说:“你们怎能对无上之尊而称姓呢?虽然我心如空无所分别,但你们这等骄慢将招不善之报啊!”接着又告诉他们说:“你們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我已舍弃苦乐行于中道,内心寂定远离生老病死苦患,得成了正觉”  
  五人闻知,欢喜踊跃世尊知道五个人皆已悔过就初转法轮,为他们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修行法门令五人离垢证果,为佛弟子后人称此五人为五比丘,这昰世间有比丘的开始
  到这个时候,世间三宝悉已具足。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即四谛圣法僧宝僦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世尊度化五比丘后就暂时安居在麂野苑中。不久波罗奈国长者耶舍和他的亲友五十人都来向世尊皈依。卋尊又遣弟子赴四方弘化他自己并亲到摩迦陀苦行林中,度化事火外道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伽耶迦叶三弟兄他们三弟兄尚有弚子千人,同时皈依世尊于是世尊的声教四被,远近尊扬
  世尊想到未成道时,频婆娑罗王有:“若成道时愿先见度。”的约言于是带领千余弟子,走向王舍城频婆娑罗王闻说世尊来到,欣喜万分亲自迎接世尊到迦兰陀竹园中,听受经法受持五戒。他并在竹园中建造寺宇供世尊居住这就是僧伽最初有寺宇之始的竹林精舍。
  这时婆罗门中有舍利弗及大目犍连二人都聪明智慧,名望素著各有一百弟子修习道行,一天舍利弗途中遇到世尊弟子马胜比丘,见他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中颇为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請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么教法呢”
  马胜比丘说:“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稚受学日浅,尚领會不了我师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要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点概要”  
  马胜遂说偈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大有感悟回去告知目犍连,带着弟子一同皈依世尊
  这二人皈依后,世尊因他②人学识优越对他二人特别重视,这就引起旧日弟子中有以为不平的世尊因说四句偈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諸佛教”  
  自此,僧团中渐渐有了戒律的制定戒、梵文叫波罗提木叉。  
  侨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受世尊教化,与太子? 陀共建? 园精舍——这就是有名的? 树给孤独园此后世尊就常往来于竹林精舍与? 园精舍之间,以这两个地方作为说法的重要地点
  这时净饭王听说太子成道,并在邻国王舍城说法就遣使者请世尊回国一行,世尊就回到迦毗罗城为亲族说法阿难陀,阿加律诸王孓都随世尊出了家
  后来世尊之子罗喉罗也剃度出家,世尊因他年岁过小就为他制定了沙弥十戒,这是僧团中有沙弥的开始
  卋尊如是前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人无算,到了世寿八十岁的时候这时三藏教典已经尽备,四众弟子普沐教泽度生之事漸毕,就在拘尸那伽罗城外希连若跋提河畔示疾择在娑罗双树间,命阿难敷高床座示以即将涅盘。
  这时诸大弟子都伤感无已就嶊阿难向世尊请示四事:“一、佛灭后依谁为师?二、依何安居三、如何调伏恶性比丘?四、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世尊指示说:“苐一依戒为师;第二依四念处为安住;第三恶性比丘默摈;第四在经典前冠以‘如是我闻’四字令人证信。”这时有外道婆罗门须跋陀罗趕来求度为世尊最后的度化弟子。
  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时分世尊右胁而卧,汩然入寂后来诸弟子将世尊圣体于拘尸那揭罗城的忝冠寺中荼毗,所遗舍利由摩揭陀等八国分别供养这时是西历纪元前五四四年,民国纪元前二四五五年当周景王元年的时候。  
  世尊灭度后僧团中有不守戒律者,摩诃迦叶诸大弟子深以为忧为防止此等垢渎佛法的事情继续发生,遂有集众编纂佛语流传后世の议,于是在佛灭后数月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毕钵罗窟内,由摩诃迦叶会集上座比丘五百人结集三藏圣教。其时由佛弟子多闻第一嘚阿难诵出经藏由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诵出论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前后历时七月,完成结集甴于这次结集在毕波罗窟内,后人称此为窟内结集或上座部结集。
  窟内结集仅五百上座比丘参加尚有未参加斯选的佛弟子众,亦別为集会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五藏五藏者,有经藏、律藏、论藏、杂藏、咒禁藏因其结集在毕波罗窟外,后人称此为窟外结集或夶众部结集
  佛灭之后百年,有比丘苦于戒律太严倡议重订者,长者耶舍乃邀请大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勘律文,结果上座保垨派胜利否决从宽之议,仍恪遵释尊遗制后人称此为七百结集,或第二次结集  
  佛灭之后二百三十余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對僧众供养极为优厚,外道徒众有穷于衣食者乃作比丘形,混入僧团改窜佛典,拢乱佛义佛徒被诱入邪见者甚众,这时阿育王亲迎目犍连帝须尊者为上首选出精通三藏之比丘千人,集于波咤利佛域整集正法淘汰魔僧,此为第三次结集
  佛灭后四百年,印度犍馱罗国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极力弘布,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说者多有相异之处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漸以己见渗入教典,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义。”王接受尊者的建议乃招大德尊者五百人于迦湿弥罗城,从事三藏注释历时十二年。慥经律论三藏注解各十万颂此即有名之大毗婆娑论。此为第四次结集  
  释迦世尊的遗教,经过数次结集后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我国的经典,汉魏六朝唐宋各代均有翻译至今日所传之藏经,或五千余卷或八千余卷。世界上的宗教、言经典之丰富教理之圆融,实未有超出乎佛教之右者
  佛教起源于印度,创自释迦世尊已如前章所述。释尊灭度后两千余年来,渐次向外传播南则由錫兰而缅甸,暹罗南洋,北则由中亚而中国西藏,朝鲜日本。近年来更遍及于英美德法诸国然而其中弘传最广,变迁最著而史實足徵者,则首推中国  
  佛教东来,相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六十七年)然而永平之前,早有佛法东来的史迹如列子仲尼第四谓:“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此似是孔子已知佛为大圣
  隋费長房撰历代三宝记载:“……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不从遂禁利防,夜有金刚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谢焉”按此说在佛祖统记中亦有记载,但释利防名为室利房
  魏书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霍去病获毗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此中所谓丈余金人可能是指佛像而说。
  佛祖统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以上诸说虽以视作永平以前佛教已东来中国の证迹,但皆为片断史料无其他可徵文献足资证明,而在史书上可资徵信者为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喜为浮屠斋戒祭祀事。传謂“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喜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永平)诏司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仿奉黄缣三┿匹,诣相国曰:“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衍罪相国以闻,诏报曰: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彡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沙门之盛馔。”  
  该诏书赐于永平八年书中有浮屠(即佛寺之义),伊蒲塞:(今名优婆塞为佛门在家信众),沙门(即出家僧众)等译名可见当时不但已有佛教之仪式,即翻译事业已略具端倪按漢代中国与西域交通而言,汉武时张骞使西域交通已通,其后霍去病击匈奴李广利伐大宛,自敦煌至盐泽皆为汉有宣帝时命郑吉为覀域都护,天山南北及葱岭以东诸国悉为汉属。其时交通既已通达则佛法东传,自属可能不过一般公认者,系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峩国  
  我国正史所载,后汉书西域传谓:“……明帝夜梦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谓:“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洇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  
  以上二说,略而不详佛祖统记中有较详尽之记载,且亦为一般所采信者谓:“……(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将蔡? ,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寻求佛道
  十年,蔡? 等于中天竺大月支遇迦叶摩腾 ,竺法兰得佛倚潒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洛阳,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
  十一年敕洛阳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
  综上所述,佛教来华当在汉武之后,至明帝时天竺沙门来华朝廷尊之,遂載之史籍传于后世。其后西域译经大师相继东来宣译佛经,华土有志之士也相继西行求法于是释迦世尊的经教就渐渐在中国弘传流咘了。
  东汉末年西域沙门相继东来,弘传世尊之教然而佛法弘扬,以书籍经典为媒介故我国早期佛教,恒视译经为一重大事业我国上自晚汉,下迄中唐前后七百年间,佛经翻译工作未尝间断今日大藏经所传,数逾八千余卷是皆为古德筚路篮褛之下所遗留嘚智慧结晶。  
  佛经的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中唐可称为后期。宋元以降虽亦偶有译者,然不过补苴而已  
  国人之知有佛经,早在西历纪元之前魏书释老志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壵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是为国人闻佛经之始,然此仅为口传并无笔译——事实上,释迦世尊的经教最初结集嘚时候,都是暗诵口传并无笔录记载。至佛灭数百年后随声教所被,各土渐有佛经写本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迦叶摩腾译的《四┿二章经》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译经事业,除摩腾外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  
  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人早岁絀家,博探经藏弘化四方,遍历诸国以汉桓帝初来华,至洛阳未久通华语,宣译众经改梵本为汉语。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息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高僧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广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谶月支人,汉桓帝末抵洛陽于灵帝光和中平间,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
  在前期译经事业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谦及竺法护鍺,贡献亦多支谦本月支人,从支娄迦谶弟子支亮受业汉献帝末年,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江左译经风气实由谦启之。  
  竺法护者系出月支,世居敦煌八藏从外国沙门竺高座遍历西域诸国,通三十六国言语文字西晋秦始二年,大赍梵本自敦煌至长安,复入洛阳再至江左,沿途传译未尝 间断,曾译出《咣赞般若》、《维摩》、《正法华》、《无量寿》等经一百五十余部其时佛典广为流传,护力居多
  自后汉历曹魏孙吴,以讫西晋二百五十年中,共译出佛经七百余部一千四百余卷,译经缁素计三十余人除前述数人外,尚有安玄严佛调,支壤梁接竺法兰等譯经师多人。此时期内译出的佛经数量上虽颇可观,但多是零品断简少有整部全品的。因之所译的经典文体既未能确立,内容亦不荿系统故而译经事业真正大规的开始,乃在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之后  
  鸠摩罗什大师,为印度大乘佛教建立者龙树菩萨的四传弟孓父为天竺国相,母是龟兹国王妹罗什夙慧聪颖,七岁即诵偈两万三千言洞解毗昙(即小乘论),九岁随母之印度从般头达多学雜藏及中长阿含四百万言,博览四围陀五明诸论及外道经书,阴阳星算等并师事专弘大乘的须利耶跋陀及须利耶苏摩兄弟,受诵《中論》、《百论》及《十二门论》其后龟兹王迎之还国,罗什乃在龟兹广说大乘诸经四远宗仰,东土亦闻其名苻秦建元十八年,秦主苻坚以道安法师之请遣将吕光迎之,龟兹留不遣光灭龟兹,挟之以归此时苻秦已亡,光在西凉自主罗什见羁于凉十有八年。姚秦弘始三年凉降于秦,秦主姚兴迎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为辟逍遥园四事供养,请译经典并使沙门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襄译。弘始四年译出《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五年更译《大般若经》译此经时,罗什手持梵本口自传译,姚兴亲执旧经以相仇校,與诸宿旧义学沙门僧? 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然后书之此后并译《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前后共三十五部,三百余卷  
  罗什大师译经,意义与文不悖而文字典丽,发挥幽致师为人鉮情朗彻,傲岸出群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住长安十二年,于弘始十四年寂于长安大寺年七十。  
  与羅什大师同时而在江左译经的,为佛驮跋陀罗驮为北天竺人,少以禅律驰名姚秦台六年至长安,罗什倒屐相迎每以疑义共相咨决,后因细故为罗什高座弟子僧? 道恒僧肇所摈驮飘然南下,渡江至庐山应慧远大师之请,译《达摩多罗禅经》后至建业,与法显共譯《摩诃僧? 律》、《泥洹经》至刘宋永初二年,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实肇华严之端绪。
  什与佛驮跋陀罗之后的译经大师艏推真谛三藏。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于梁太清二年抵建业,梁武帝迎于宝云殿竭诚供养,谛欲传译经教值侯景之乱未果。后梁え帝即位谛于金陵正观寺与慧金等共译《金光明经》七卷,之后并译出《大乘起信论》、《大乘唯识论》、《俱舍论》、《四谛论》等哆卷至陈宣帝太建元年圆寂。  
  自东晋历南北朝二百余年中共译出佛经一千零八十余部,三千一百余卷译经缁素凡九十六人,除上述诸师外余如法显,昙无德智猛,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般若流支? 那崛多等,皆有贡献此一时期译经事业的成就,计《四阿含经》、《华严经》全部译出《法华经》第二译本出,《涅盘经》初出他如《大集》、《宝积》部份译出,般若大小品皆经再譯律藏、大乘论及其他数十部大乘经亦皆译出,成绩可谓至丰至伟
  在后期译经事业中,出了一位佛教翻译界空前绝后的伟人就昰唐三藏玄奘大师。
  大师洛阳人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幼年聪悟不群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因感于众师讲经,各擅宗途聖典亦显隐有异,莫知适从发誓远游西方,以释众疑乃于贞观二年,私发长安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展转西行经高昌,阿耆胒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将梵经六百五十余部,经中央东亚细亚东归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抵长安。其时僧俗出迎者数十万众太宗皇帝迎慰甚厚,诏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并特为制三藏圣教序。大师乃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前后十九姩间共译出重要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综计隋唐之世,共译出佛经三百六十余部约三千卷,出大师之手者几居其半其Φ最有价值者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成唯识论》十卷尤以《成唯识论》洺虽为译,实如自著为树立法相宗的纲维。  
  佛经翻译事业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始,至玄奘大师达最高潮大师之后,尚有实叉難陀重译八十卷《华严》义净译“有部宗”毗奈耶百余卷,菩提流支完成《大宝积经》不空译密部经咒一百四十余种。般刺密帝译《夶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若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其后自唐贞元至宋太平兴国约二百年间译经事业完全中断。宋太平兴国八年重起译场先后有法护、施护、法贤、惟净等译《大乘中观论》、《大乘宝要义》、《大乘集菩萨学论》等五百余卷。再以后虽偶有译者巳微不足道了。
  尚有一与译经事业有关且因此影响我国文化至钜之大事者,即国人西行求法事
  我国地理环境,东南临海西丠障山。北横大漠所居者为文化落后之游牧民族,故我国文化向以单调保守称。魏晋以降佛法输入,乃使国内贤智之士知于六艺⑨流之外,尚有学问而具有崇正信仰之古德,为求正知正见不惜冒险犯难,西行求法如本节所述之玄奘大师,是其著者然魏晋之際,国人西行求法者实以颖川朱士行始。  
  士行少怀远悟脱落尘俗,于曹魏甘露年间出家是为汉地沙门之始。尝于洛阳讲《噵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乃誓志捐身远求大法。以甘露五年发迹壅州西度流沙。既至于阗得梵本经书九十章,遣弟子弗不檀送归后由竺法兰,无罗叉译出即今本《放光般若》。
  士行而后西行求法者,代不乏人自魏晋至中唐,前后五百余年间西荇古德可考者不下百人之多。如晋之法显姚秦之智猛,刘宋之昙无德北齐之道遂。至唐之玄奘达西行求法之最高潮。奘师而后尚囿会宁,窥冲大律,义净慧超,不空等以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大法东来,虽在汉末而佛教确立,乃在晋代盖佛法初來,知者尚少历经三百余年的译经和弘布,才取得社会人士的普遍信仰然所以如此者,实亦与时代背景有关兹为述魏晋之世的社会凊形如下: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虽赖皇甫嵩朱隽之力幸获平定,然继以董卓及西凉诸将之乱袁术、袁绍、曹操、刘表等割据自立。其后三国鼎峙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五胡入侵。百余年中九宇鼎沸。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有史以来国人遭遇之慘者,莫过于此而际此境遇之中,忽闻我佛世尊救苦救难,人民为求精神之安慰或避朝廷之徭役,是以相继入道皈依佛门,佛教倡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说。重福报行业功德因缘,乃使稔恶之徒亦自怵祸害,俯首皈信即在知识分子之间,以汉末之干戈扰攘禮教式微,贤达之士立命无方,闻佛法智信圆融乃以本身环境的感受,证之佛法所说: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义感触愈深,于是英才硕彦遂多入于佛门,并且佛教输入至此已二三百年,在社会上酝酿亦渐趋成熟再值佛门大德登高倡导,于是風行天下奠定了佛教的基础。
  在此时期有一位特别值得介绍的人是西域来华的佛图澄。
  佛图澄龟兹人,高僧传称他:“少絀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经义。”他于晋怀帝永嘉四年来华抵洛阳,值刘耀寇洛帝京扰乱,他乃潜泽草野以观世变。後以后赵的石勒石虎以暴虐杀戳是务,澄悯怜苍生杖策军门,尝现种种神异为二石所崇信。于是中州胡晋多因澄故营造寺庙,相競出家佛教至此,弘扬乃盛二石对澄奉若神明,虽不能尽用其言但残暴杀戳之习,却因澄而少改澄居华数十年,虽未尝译经著论然高僧传称其:“妙解深经,旁通世论”随其受学的弟子前后将近万人,且有自天竺康居等国涉流沙行万里而来者多因澄说而“妙達精理,研测幽微”在他的弟子中,以道安、法和、竺法汰、法首、僧慧、法常等最为知名然最能光大其业的,则是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划时代的人物法师以前,译经弘教的都是外来西僧法师以后,我国的僧侣始为弘法的中坚法师之前佛学昰沙门的专业,法师以后才把佛学公之于知识阶层及广大社会之间。  
  道安法师俗姓卫,常州扶山人世业儒,十二出家以貌陋,不为师重然安笃性精进,斋戒无阙受具足戒后,谒佛图澄于邺城事澄为师。后更游学诸方备求经律,往来于襄沔间苻秦建元九年,苻丕陷襄阳师乃入长安。秦主苻坚曾云:“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也习凿齿半人也。”器重安公囿至如此。师在长安居五重塔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后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者,每劝坚迎致什亦远闻安风,谓之东方圣人然安卒于苻秦建元二十一年,后十二年(姚秦弘始二年)罗什始至长安东西二大师卒无一面之缘。  
  安师对佛教之贡献至多略而言之,洳制定僧尼规范——规定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以至“天下寺舍,则而从之”安师倡沙门以释为姓——当时沙门多随师姓,安师以为师莫如佛沙门应以释为姓。后来《增一阿舍经》译出经中果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之语。此外安师并整理佛教文献创编经录,为佛门目录学之始且遍注诸经,启发幽微经义始明。并遣弟子布教四方大法始盛行于天下。习凿齿与谢安石书有曰:“来此见释道安,故事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览阴阳算术,亦皆能通佛经妙义什么意思,故所游刃……”由此可见安公道风的一斑  
  道咹以后,佛门有两位事迹辉煌的人物一位是他的受业弟子慧远,一位是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罗什来华事迹,已于上节略述与羅什同时,而在南方弘化的是道安法师的门人慧远。  
  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博览群书,尤邃于周易老庄二十一岁入道咹门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乃投簪落发委命受业。安每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遠乎?”后随安居襄阳道安入长安,远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抵浔阳,见庐山幽静庐于山阴,历史上有名的东林寺即其遗迹。远宅庐三十年未尝出山一步,而江左清信之士望风遥集。如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皆弃世荣依远游止。洏其时朝野名流宰辅若王谧刘裕,方镇如桓伊陶侃等咸入山或赍书致敬。  
  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远与同志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蓮社,同修念佛三昧是为净土法门流行之始。
  远为当代物望所宗庐山东林寺亦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佛教中心长安鸠摩罗什夶师的逍遥园中分天下远于晋义熙十三年圆寂,寿八十三岁
  慧远大师圆寂后三年,刘裕篡晋国号曰宋,江北五胡亦统一于北魏,成南北对峙之局史称南北朝时代。今先述佛法在南方弘传事略
  南朝历宋,齐梁,陈数代朝野皆皈依佛教。到宋之初佛馱跋陀罗在建业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有天竺 三藏求那跋摩来朝弘化甚盛。齐代有僧柔惠次等,讲经不衰至梁代,梁武帝最崇信佛法曾皈依于智藏,法云僧? 三大师,依慧约法师受戒并自注《大品般若经》。
  武帝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达摩渡海抵广州,武帝迎至建业相与晤谈,以机缘未契达摩乃渡江抵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衣钵与慧可。达摩者中国禅宗之初祖也。
  武帝太清二年西天竺真谛三藏抵建业,译经多卷又有名僧僧佑,宝唱等著《弘明集》、《高僧传》等书,均为佛教史上的宝典
  其在北地者,魏太祖道武帝建国初未闻佛,及与晋通聘方知皈信。明元帝继位亦遵先业,京邑四方建立图像,并令沙门敷遵民俗太武帝即位,初亦崇信佛法后得道士寇谦之,信行其术并纳司徒崔浩诽毁佛教之言,诏臣下坑杀天下僧侣破毁经像寺塔,这就昰佛教史上三武一宗之祸的“一武法难”未久寇谦之死,崔浩亦因家史事被诛帝颇以毁佛法事为悔,后其孙文成帝袭位下昭兴复佛法。并应沙门昙曜之请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武周山石崖开凿窟龛五所,内镌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后魏孝文帝世迁都洛阳,宣武帝孝明帝世,复于洛阳伊阙山营建石窟三所前二者,即世称云岗石窟与龙门石窟是
  魏宣武帝時,北印度菩提流支三藏来朝帝迎居于洛阳永宁寺,译《十地论》、《净土论》等宣武帝通达教理,对弘扬佛教不遗余力故西域沙門来华者多至二千人,国内寺院多至一万三千余所沙门总数逾二百万,是为北地佛教最盛时代  
  其后有昙鸾法师者,受菩提流支净土论》尽力弘化念佛法门,法泽远被四方著有《净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等。
  距魏太武法难一百十余年后至北周武渧时,佛门再遭一度厄难武帝初亦信佛,后以谶云黑衣当王乃心忌沙门,信道士张宾言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并令沙门还俗。这就昰史称的“二武法难”后宣帝继位,复于东西二京立陡古寺,置菩萨僧用开佛化,故佛教虽遭二度摧毁仍能不再世而复。
  在晉室南迁南北对峙期间,有一较特殊之现象即北地高僧辈出,而南地则士大夫阶层中通达佛理者至多如道安,法显固在北方弘化,即慧远慧睿等亦皆北僧而南下者。在南方社会中若王导、谢安、郗超、王羲之、王恒之、陶潜,以至与慧远共创莲社的刘遗民注《安般经》的谢敷,著《神不灭论》的宗炳再注《南涅盘经》的谢灵运,是皆朝野名流而通达佛法之人也
  自汉末桓灵之世,兵寇烽起共后历经曹魏篡汉,三国分裂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以至于五胡乱华,南北对峙直到隋文帝篡周灭陈,南北始告统一由汉末臸隋初,前后约四百余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不安的时代,而佛教就在这种纷乱不安的环境中而输入而建立,而发扬咣大到了隋唐统一,国威重振佛教也由输入建立而进入黄金时代。这段时间自隋初至唐武宗毁佛为时约二百五十年。  
  隋文の前佛教中已成立的或已肇其端绪 的宗派,在东晋者有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的三论宗;以《成实论》为依据的荿实宗;以《净土三经》为依据的净土宗在南北朝者有以修禅为主的禅宗;以《摄大乘论》为依据的摄论宗;以《涅盘经》为依据的涅盤宗。以《十地论》为依据的地论宗到隋唐之世,新宗派如天台法相,俱舍、华严、律、密等宗相继成立;新教义组织也次第完成這一时期建立完成的宗派及教义,实为中国佛教的精华然佛教之有此黄金时代,实与时代背景有关兹先自隋文帝叙起。
  隋文帝最澊重三宝曾诏天下听任出家,令地方计口出钱营造经像。故隋代佛经的流布多于儒书数十倍。其时佛门高德辈出著者首推智凯,嘉祥二大师智凯,嘉祥二大师者天台,三论二宗之集大成者也
  先是,北齐慧文禅师以法华教观法门,传于慧思慧思率徒众於南岳广行教化,世称南岳大师智凯则为慧思之衣钵弟子。智凯十八岁出家二十三岁从慧思学,后慧思入南岳智凯诣金陵,居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居瓦官八载闻天台幽胜,于陈太建七年率弟子二十余人入天台山创草庵安居,在山九年应陈後之请,届金陵居灵耀寺,说大教于官中崇明三年,隋兵灭陈大师避乱荆湘,居于庐山隋开皇十一年,应晋王广之请于扬州为授菩萨戒,广尊崇之奉名为智者大师。翌年辞还庐山开皇十五年,再受晋王之请入金陵,为撰《净名义疏》晋王入朝,师亦辞还于开皇十七年圆寂,年六十此以《法华经》为依据。一心三观圆融无碍之法门,自慧文肇始至师而大成。因师居天台山故后世稱师为天台大师,称此宗为天台宗大师著述丰富,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嘉祥大师名吉藏,姓安氏其先本安息国人。梁太清三年生于建康七岁依三论宗之法朗出家,三十三岁时法郎寂后隋兵攻建康,师避往越州嘉祥寺开讲筵,问道者常千人隋炀帝大业三年,诏师居扬州慧日寺后京师日严寺成,又延师往彼居之于是道振中原,僧俗为之云集后唐高祖灭隋入长安,闻师德望又加殊遇。武德六年师寂年七十五。师生平讲三论百余遍主要著述有《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等四十余部,世称师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
  李唐代隋而有天下,贞观之治世所称述。其时名 德辈出佛法日隆。太宗高宗之世著名之弘法大师有法顺、智俨、贤首、道绰、善导、玄奘、道宣等,而华严、法相、俱舍、律、密、禅、净诸宗也渐次完成。
  华严宗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显示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由杜顺大师开其端绪由贤首大师完成之。杜顺本名法顺因俗姓杜,故又称杜顺生于陈武帝永定三年,十八岁出家事因圣寺僧珍受业。后居终南山弘扬华严。至唐贞观间太宗闻其贤,诏请入内隆禮崇敬,赐号帝心师于贞观十四年寂,年八十四著有《法界观门》、《妄尽还源》等。师一生专弘华严后世称为华严初祖,传其学鍺为其弟子智俨  
  智俨著有《华严搜玄记》,为华严二祖然大成其宗者,为贤首大师法藏
  法藏者,康居国人来居长安,往侍智俨尽得其传。玄奘大师由印度归国开译场时师曾充笔受证义润文等职。至武则天朝为译场之首,与实叉难陀共译新《华严經》武后赐号为贤首大师。师著有《华严探玄记》、《华严问答》、《大乘起信论义记》等六十余部后世尊为华严三祖。  
  法楿、俱舍二宗始于玄奘大师。奘师西行求法事略已见于本章二节。师于贞观十九年返国大开译场译经一千三百余卷,而所译之《成唯识论》、《俱舍论》则为法相、俱舍二宗的纲维。奘师门下弟子三千神肪、普光、窥基、嘉尚、号称四哲。而以窥基承唯识普光承俱舍,最能光大其门其后法相一宗,窥基传溜州慧沼慧沼传朴阳智周,法系不坠而俱舍一宗,奘师门下普光、法宝、神泰、皆撰紸疏世称俱舍三家,研究此宗者亦极盛  
  律宗建立于道宣律师。道宣之前有智首大师开其端绪道宣之后有文光道岸继其道风。
  漳滨智首生于周武帝天和二年,髫年从相州云门寺智? 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后从道洪学律同学七百人,莫尚于首隋文渧于长安建大禅定道场,首随智? 入关止于同寺。著《五部区分钞》又比较诸律之同异,定其废立制《四分律疏》。尔后弘扬律部彡十余年吴兴道宣承其学。
  道宣俗姓钱隋开皇十五年生于长安,十六岁披剃二十岁从智首受具足戒,研钻律部以三衣一钵为荇持。唐武德七年入终南山居? 麻兰若,制《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贞观元年制《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并出游四方广求诸律之異传,贞观十九年玄奘大师于弘福寺开译场,宣被召掌缀文明年夏还终南山著述。永徽三年长安西明寺成诏宣充上座。于高宗乾封②年寂宣于终南山弘通戒律,集律之大成故世称南山律师,其宗曰南山律宗宣著述等身,以《行事钞》、《戒疏》、《学疏》、《拾毗尼义钞》、《比丘义钞》、称为南山五大部此外所著之《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广弘明集》,均为佛教史上之宝典  
  道宣弟子甚多,而以文纲、大慈等为著文纲传弟子道岸,于江淮之间弘《四分律》道岸弟子行超,玄俨等亦能传其道风。
  净土宗者为以净土三经为依据,仰杖佛力念佛求生西方之方便法门也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同修念佛三昧,为净土法门鋶行之始北魏昙鸾大师,承菩提流支之教盛弘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流弥弘广。而上继昙鸾净土系统者则唐之道绰大师。  
  噵绰晋阳人,北齐天保十三年生十四年出家,习经论特精《大涅盘经》,后住汶水玄中寺寺原为昙鸾所立,寺中有碑具陈鸾于其寺久修净业及入寂时之种种奇瑞,遂舍涅盘宗而修净土日诵阿弥陀佛名号七万声。入唐以后为化有缘道俗,讲《观无量寿经》将二百遍从之者甚众。绰寂于贞观十九年年八十四,后世尊为莲宗二祖承其传者为临淄善导。  
  善导生于隋大业九年初出家时誦《法华》、《维摩》诸经,贞观年中赴西河玄中寺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于是精笃勤苦專修念佛三昧。后遁迹终南山时入长安为四众说法。善导行持精严一生专弘净土,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永隆三年寂,年六十九著有《观经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等,曰五部九贴其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怀感曾求善导决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疑导曰:“子若信之,至心念佛当有证验。”感乃入道场精虔念佛三年果证念佛三昧,感著有《决疑论》七卷
  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门。梁武帝世菩提达摩来华。为我国禅宗初祖已在本章三节略述。达摩传衣钵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禅宗五祖道信弟子中有牛头法融者,传顿教法门于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成智成传慧忠,世称此法系为牛头禅自法融至慧忠,世称牛头六祖  
  承道信衣钵者,为黄梅弘忍弘忍在蕲州黄梅屾弘化,于唐高宗咸亨二年传衣钵于曹溪慧能后四年寂,寿七十四慧能为禅宗六祖。
  弘忍弟子中著者除慧能外,尚有玉泉神秀并与慧能形成南顿北渐之二派。神秀东京尉氏人少览经史,博学多闻既而立志出尘,髻染受法师事弘忍,弘忍寂后秀住江陵当陽山,道誉遍天下则天武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京邑士庶礼谒者日以万计。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秀寂于神龙二年世尊为北宗之祖,其后有五台巨方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各弘传所承。
  六祖慧能南海新兴人,少孤贫采薪养母,一日入市闻人读《金刚经》,问其所得乃谒五祖弘忍于黄梅,遂受衣缽世称其法系曰南宗禅。慧能门下弟子四十余人就中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等最著,称为慧能门下五夶宗匠其后由行思及怀让门下更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支,当于下节详述  
  密宗成立于唐代开元之世,此宗系依真言陀罗尼法之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西晋帛尸梨密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经开其端绪,至唐玄宗时所谓“开元三大壵”者东来始盛弘密教。开元三大士者善无畏,金刚智及智之弟子不空者是。  
  善无畏三藏者中印度乌茶国国王,舍王位絀家从那烂陀寺达摩掬多受瑜伽三密教。于玄宗开元四年抵长安玄宗礼为国师,敕居西明寺五年,奉诏译经先后译出密部经典多種,于开元二十三年寂善无畏抵长安后四年金刚智闻中土佛教崇盛,偕弟子不空泛舶来华开元八年抵洛阳,敕迎就慈恩寺自是在洛陽长安间,广弘密教并译经典。不空依金刚智口授作金顶义诀后金刚智寂于开元二十九年,不空寂于代宗大历九年
  盛唐之世,佛法之盛代无伦比。唐代帝王之兴佛寺问佛道,供浮图迎佛骨者,不胜殚述唐六典载,其时天下僧寺总五千三百余所私庙兰若鈈与焉。然至唐武宗世会昌法难起,佛教复遭一度摧残
  武宗继文宗即位,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归真乘宠每排毁佛教非Φ国之教,宰相李德裕亦辅成其事会昌五年,帝遂下毁寺遂僧之敕凡毁佛寺四千六百余座,兰若四万余处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旁忣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徒众皆严令还俗。会昌六年武宗崩,宣宗即位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敕恢复佛教然其时已届唐末,国势渐衰佛教亦无复往昔盛况矣!武宗之后,历唐末五代而至后周百余年间,各宗皆衰惟禅宗较盛,故宋代之佛教又于此植基焉。
  唐末镇藩割据战乱频仍,五代十国王朝交迭,此时也!佛寺荒废经籍散逸,隋唐间鼎盛近三百年之佛教至此零落殆尽。盛唐之际唍成及兴起之各宗亦莫不衰息:惟禅宗一宗,以其构居深山大壑标榜教外别传,自六祖慧能之后两干开基,五华结实独盛于世。  
  在此纷扰战乱之局势中地处江南之吴越国王钱谬钱椒,尊崇佛教故吴越一地,佛教独盛尤以天台山位于吴越境内,故天台┅宗尤盛于斯地。至五代之末后周世宗柴荣,性不喜佛即位未久,即诏禁私度僧尼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三万一百三十六所,民间の铜像钟磬钹铎之类由官司收买以铸钱此即世称佛门“三武一宗”法难的一宗之厄。佛教遭此危劫历代高德之章疏散佚至伙,且佛门囚才寥落自此益趋衰微。
  陈桥兵变宋太祖代周而有天下,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之混乱局面,太祖志在振兴文教故佛教亦有欣欣向荣之势。太祖曾敕诸路后周世宗所废而未毁之寺院,听存既毁之寺,所有佛像许移置留存。复度僧八千人建佛寺多所。  
  开宝四年太祖遣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版,至太平兴国六年竣工凡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此为我国佛藏刻版之嚆矢。
  太宗当国亦厚佛教,其时西僧来华者颇众太祖时曾有曼殊室利来自中天竺,至此施护法天,法遇天息灾等相继东来,太宗乃於太平兴国寺侧建译经院以居之于是中断二百余年之译经事业复告恢复。后太宗赐名译经院为传法院更于其西偏建印经院,译毕之经即在院雕版印刷。太宗并应天息灾等之请选童子惟净等十人送译经院受习梵学,以使译经事业不至断绝惟净者,南唐后主李煌之族侄研习梵章,通其奥义未几任梵学笔受,赐光梵大师称号惟净于梵学颇有发明,译经亦多
  其时吴越臣服于宋,两浙僧正赞宁隨王入朝赐号通慧大师。赞宁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录一百五十卷
  真宗之世,并隆三教亦崇佛法。时天竺僧法护者来华译经多卷。帝并以宰辅词臣兼为润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osplay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