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建筑建筑师女魔头扎哈死了合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源自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世界知名的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在迈阿密医院治疗支气管炎时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65岁。被称为建筑界“女魔头”的扎哈,在北京有望京SOHO、银河SOHO、丽泽SOHO和新机场一号航站楼四个项目。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在官方网站证实了她的死讯。官方网站上说,哈迪德本周较早前感染了支气管炎,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心脏病突然发作,在当地时间3月31日早上突然逝世。她的死讯传出后,其建筑师事务所的官网也多次陷入繁忙而无法访问。

  扎哈在国际建筑界极负盛名,在2004年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评委会评委弗兰克·盖赫里说:“2004年普奖得主可能是最年轻的得主之一,也是多年来所见设计发展轨迹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创新。”去年,扎哈又成为首位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颁发的英国建筑界最高奖项“皇家金奖”的女建筑师。

  扎哈在世界各地都设计了不少知名的建筑作品,比如东京新国立竞技场、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英国伦敦奥运会游泳馆、阿布扎比表演艺术中心、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缆车站、德国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和米兰的170米玻璃塔等。

  在北京,扎哈的作品包括新机场一号航站楼、望京SOHO、银河SOHO和丽泽SOHO。

  昨天晚上,SOHO中国CEO张欣也在微博上写道:“刚收到惊人的噩耗,我的好朋友、建筑家扎哈 Zaha Hadid 因心脏病突发,今早在迈亚密去世。上周在纽约见到她,没想到就是我们最后的一面。”

  扎哈的员工、中国建筑师申江海:

  她的脾气只是对于设计本身的挑剔

  “她几乎影响了所有做建筑类设计的人。”曾经是扎哈事务所员工的中国建筑师申江海上午告诉记者,从自己19岁上大学一年级开始,扎哈就是她最崇拜的建筑师,这种崇拜一直延续至今,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改变,也没有任何一位设计师能替代。“是扎哈让我知道建筑原来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也是她让我从大一就懂得对于设计师来说,坚持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申江海说,2010年6月,他有幸得到了扎哈建筑师事务所面试机会,随后去那里上班。在工作的日子里,大家都在一个以前是女生学校改造的小房子里工作,也因此能够经常见到她。虽然扎哈的脾气不太好,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一位设计师的魅力,并且平时的她还是非常温和的,她的脾气只是对于设计本身的挑剔。“其实,那时候,我感觉她的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

  争议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几年前,扎哈在北京的项目曾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番争议,有的人说它是“上帝的曲线,天堂的水波”,也有人说它很丑。对此,申江海说,争议在扎哈的建筑作品之上并不稀奇。

  “大家对扎哈的争议并不是只在中国,其实从她做自己第一个项目之后被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发现的时候,世界就充满了对扎哈的争议。但这也是扎哈的魅力所在,因为她将建筑设计引领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如果没有她的执着甚至偏执,人们也不会知道建筑原来也可以做成流线型。”申江海说,他最欣赏扎哈的就在于对现实的批判和不从众性格。

  谈起扎哈和中国,在申江海的观察中,他感觉扎哈对中国是很感兴趣的,并且绝不只是市场方面的兴趣。“另外她有时候请同事们吃饭,也喜欢去中国城附近的一家很贵的中餐馆。 ”

  今天,在建筑师的朋友圈中,到处充满了对于扎哈的追悼。就像申江海所说,如果没有扎哈,他也不是今天的自己,他的设计也不是今天的设计。“请你一路走好,很多人说,你带领人类来到一个新的世界,然后你就回到了你的星球。” 本报记者 赵莹莹 J201

  成名之路充满了荆棘

  扎哈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扎哈产生了极大影响。

  1982年,在中国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扎哈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扎哈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

  扎哈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

  扎哈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做“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英国BBC挂出了突发新闻的页面

曾设计过北京银河SOHO、广州大剧院

据英国BBC、《卫报》、《每日邮报》消息,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3月31日因心脏疾病在美国迈阿密一间医院去世。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于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士学位。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教席。


扎哈哈迪德被称为建筑界的女魔头

扎哈·哈迪德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女性建筑师。有人讥讽她喜怒无常,有着疯子般火爆的性格,有着建筑界“女魔头”的称号。然而,一个出生于伊拉克的英国女人能够在建筑界的金字塔尖里与男人们平起平坐,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扎哈·哈迪德近些年活跃于中国,她设计的作品包括广州大剧院、北京银河SOHO、望京SOHO,成都当代艺术中心等。

性格火爆:她可能并不快乐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克拉肯威地区。 她的个人办公室硕大无比,天花板是装饰成复杂锯齿状的蓝色帕思配克斯有机玻璃。哈迪德还是那副惯常的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长裤,黑色Prada凉鞋,懒洋洋地躺在著名设计大师VernerPanton设计的一张S形粉红色安乐椅上。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

哈迪德喜欢用漫不经心的美国腔调声音洪亮地向她的下属布置工作。每当听到她的声音,下属们都会大吓一跳。哈迪德是个与众不同的老板。与哈迪德打交道,就像对付一座随时会爆发的火山一样。

她的一位前助手说:“在她手下工作从来不觉闷,但她经常像一个疯子一样,你得忍受她怪物一般的尖叫、怒吼。回过头看,有时候觉得她很悲哀。我想她一定很不快乐。她的生活一团糟。”

哈迪德对工作和下属的严苛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业界冠以她“女魔头”的称号。然而,与她有着相似性格的男建筑师却不被认为有任何的反常。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待男女的不平等。至少哈迪德自己这样认为。

业界传奇:解构主义大师

哈迪德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作品: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任由她改变形状: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内外不分……

一个怪咖:曾以“不建”闻名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了荆棘。几年前,哈迪德被认为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建筑师,确切来讲是一名“艺术家”或一位“学者”,而不是一位真正会动手建设的建筑师。实际上,以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哈迪德怪异的设计方案。

在建筑业内常会听到一些反对哈迪德的声音,一部分是因为其他建筑师对她的嫉妒,一部分是因为哈迪德所设计的那些不入主流的建筑。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是批评哈迪德的其中一名专业人士:“她打着建筑的幌子搞抽象雕塑艺术。那些建筑看起来可能很有趣,可是它们后面有什么理论支持吗?显然没有。那些建筑一旦没有人接触了,不出5年或10年一定会倒塌瓦解成碎片。”

1994年,哈迪德艰难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哈迪德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意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伦敦女人主持一幢威尔士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卡的夫的挫败曾给予她很大的打击。那时候,哈迪德甚至重新考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建筑界。在她最信任的得力伙伴帕特里克·舒马赫的大力支持下,哈迪德终于走出了事业的危机。

何以成功:努力是成功秘诀

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他们和巴格达许多其他有钱人家一样将哈迪德送到天主教学校读书。哈迪德立下从事建筑事业的理想是在11岁的时候。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在哈迪德家,他是一个优秀的榜样。他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收藏各种各样的新式家具。

扎哈·哈迪德作品:伦敦水上运动中心

定居伦敦之前,哈迪德曾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哈迪德1972年开始就读于著名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哈迪德当时的校友、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现任建筑系教授奈杰尔·科茨回忆说:“他们相互欣赏,有着对革命性现代主义共同的兴趣。当时的哈迪德和现在一样喜怒无常、脾气火爆。但那正是大家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的作品中充满自信的原因。”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才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最畅销的商品”。黎巴嫩电视台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道:“是什么让你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命运还是幸运?”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都不是!是努力!”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赢得中国台湾淡江大桥的设计

东京奥运会废了她的设计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5年7月17日宣布,修改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的建设计划:“此前的计划作废,将从头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有建筑界女魔头称号的伊拉克裔英国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主持设计的“造价最昂贵的体育场馆”搁浅。

这主要是出于民意考量。扎哈事务所设计的新国立竞技场造价高达2520亿日元,近两倍于1300亿日元的原有预算。经历长期经济不振的日本,每人要负担近两千日元。有些对超高造价怀有异议的人做了统计: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造价约为0.5亿英镑,折合日元也才970亿。

从2015年4月起,日本国内的消费税已从5%上升至8%,这样的额外“消费”让很多日本人从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扎哈团队是否有能力控制好成本,又或是项目当中藏有“猫腻”等等。

新国立竞技场项目前后历时三年有余,扎哈团队两易其稿,但处在争议中的设计方案还是没能扭转局势。综合英国BBC、《卫报》、《每日邮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等

原标题:“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又一遗作建成了!耗资65亿,将在澳门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本文转载授权自日本设计小站

说到建筑界的女性,你第一个会想到谁?反正日站君脑子里率先蹦出的名字,绝对是扎哈·哈迪德!

有人说她是暴君,也有人说她是英雄。但不管外界对她评价如何,都无法否认她的建筑风格确确实实地影响了一个时代。

只可惜天妒英才,扎哈在2016年3月31日因心脏病而去世,享年66岁。但好在她在生前还有许多未完成的项目,算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礼物。最近,扎哈遗作之一摩珀斯酒店终于在澳门落地!

酒店名 Morpheus在希腊神话中是“梦境之神”的意思,我们先从外观来感受一下这座的建筑“梦幻之处”。

白色骨骼结构的钢筋包裹着大楼,满满的“未来感”,让它在千篇一律的玻璃外墙大楼中一下子跳脱出来,想不注意都难。不过日站君有点怀疑,这是扎哈从装水果的网兜或者苹果的保护膜里得到的灵感,就问你像不像!

话说回来,虽然Morpheus酒店跟扎哈以往扭曲张扬的作品比,好似收敛沉稳了不少,但是你细看还是会发现不少“小心机”。

比如说酒店本来由普通的两座塔楼组成,中间的通道方便住客往返于两塔之间。通俗点来讲,就是个天桥的设计只是到了扎哈手里,就变得不一样了。

“天桥”周围的钢管几乎以一种反物理常识的角度扭曲着,让塔楼的中空部分呈现出“8”字的形态,果然对扎哈来说“曲线”才是本体。

据统计,Morpheus 酒店共耗费28000吨钢结构,相当于4个埃菲尔铁塔的耗铁量,48000平方米玻璃足以裱120000幅《蒙娜丽莎的微笑》。705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能建超过28个奥运会标准泳池......总费用达65亿人民币!

酒店的内部设计也把“壕”体现的淋漓尽致,35米的挑高中庭没有一根椿柱,抬头就能轻易看到的镂空设计,搭配上金色的光线也是很容易让人闪花了眼。

12台全景观光电梯,每秒上升一层,光是坐电梯,都能让你坐出穿越未来的感觉。

更让人心动不已的是,在酒店的40楼楼顶,有一个天际游泳池。

距地130米,一路延伸至城市边缘,能俯瞰到大潭山和澳门机场的美景。

在这里游一次泳几乎能体会到飘然如坠云端的感受。

除此之外,酒店还有770间五星级豪华客房。

其中3间自带游泳池,6套是复式别墅。

餐点上,还和有着“糕点界毕卡索”之称的Pierre Hermé合作,真是让人一看就饿啊。

最后,问题来了,既是扎哈遗作,内部设计又如此烧包的酒店,住一晚要多少钱呢?这个么,酒店方倒还没公布,不过 6月15日Morpheus就开业了,想知道的朋友可以关注下(反正日站君是并不想知道...)

扎哈虽然在中国颇受地产商的欢迎,参与设计的项目遍布北上广,又是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

所有人都认为她偏激、张狂,应当过着“女魔头”般不可一世的生活。却少有人知道,她在建筑上的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从学生时代到进入建筑事务所,周围人都会为她非同一般的设计图惊叹。可在这个男性占有绝对统治的行业,43岁的扎哈,仍只是个“纸上建筑师”,除了室内设计,没有任何建成项目。直到1993年才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维特拉消防站。

在东京奥运会主题馆的设计评选中,扎哈战胜了一众日本名家,可她的方案一出就遭到了日本设计师的联名反对,就算重新修改,仍被冠以“一个巨大的错误”之名。

▲扎哈设计方案(最初版)

▲扎哈设计方案(修改版)

碍于本国压力,东京仓促举办了“二次竞标”,隈研吾事务所成了取代扎哈的最后赢家。

几个月之后,扎哈猝然长逝,世人为她落泪。与扎哈有30多年交情同时也是评委会主席的安藤忠雄说,“我认为扎哈设计的主体育场方案,可以作为新的象征,同时我想以这个方式表达歉意”。

是了,扎哈的设计一直是超前的,总是不被当时的人理解,却让人在多年后回头看时发现原来她的设计那么棒,也许,只有未来才能评价她吧。

许多人为扎哈未曾结婚没有儿女感到惋惜,但在日站君看来,她早就把自己嫁给了建筑。所有已完成、未完成的项目,都是她的孩子。人们都期待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因为它们是扎哈存在过的最好的证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师女魔头扎哈死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