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现在几岁一亩地和现在一亩一样吗

现在随着农村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转向外地打工赚钱,种田的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做,年轻人根本没人做。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种地?你有没有算过,你家的一亩地到底值多少钱?

农药钱:小麦除草10元+三次防治40元=50元

按照目前的小麦收购价格1.06元算

如果一亩只有五百斤的话,500斤X1.06元=530元

那今年管理不善的农民,就相当于挣了100块钱左右!

如果是包地大户,估计还要赔个地租了。

就算管理好的农民,亩产达到1000斤,

如果是包地大户,地租+人工,基本不赚。

从100元到600元,这是一个技术的差别,还得是自己家的地。只是这个产量换来的收入,远远无法支撑农民的生活开支。

种一亩水稻净收入多少钱?

大家都知道,净收入=毛收入-成本,因此,我们先来计算一下种水稻的支出,包括水稻育秧期开支、水稻生长期柴油及农药开支、田间管理费用、收割费用等。

种一亩水稻支出要多少?

种一亩田的稻谷要1公斤杂交稻种(以单季稻作列),大约每亩50元;做秧田,犁田的柴油等费用5元。(拖拉机是自家的)

杂交稻种催芽,播种,拌麻雀药并施除草剂防止杂草等共计6元;

秧苗期约25—30天,在此期间,需施肥2次,20元;

2、水稻生长期柴油及农药开支

犁一亩田的柴油等费用是26元;

从栽插到收割需施肥3次,150元;

防治病虫草害5次,每次7元,共35元。

秧田的平整,催芽播种,除草等1.5天;

稻田的耕作、平整、做田埂等 1天;

施肥(秧田+稻田共5次施肥)1天;

防病虫(秧田+稻田)1.5天;

按每天80元(小工工资)计算,合计5天就是400元。

收割水稻平均每亩120元。(以上还不包括去田里管水的时间,以及拖拉机等机械折旧费用。)

水稻一亩田的产量约500公斤,按135元/50公斤计算,就是1350元。

那么,农民种一亩田稻谷的净收入:元。

当然,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田间管理小工这块全部有自己承担,那样一季水稻收入有929元。

种一亩玉米净收入多少钱?

玉米撇开品种因素,亩产平均算一千斤,按现在的市价算,是八毛钱一斤,这样的话,相当于一亩地玉米,农民能卖八百块钱。

一亩玉米需要玉米种四斤左右的种子,而且这种子也有贵有便宜,平均下来也要七八块,这样算,种植一亩玉米种子需要大概三十元。然后播种一亩地需要五十元。

然后就是化肥,这化肥种类太多了,平均下来也要一百块一亩地。然后就是灌溉,这玉米不像小麦,尤其是氧化授粉之后,更需要水分,因此灌溉的次数也较多。灌溉一亩地大概要五十元左右,就算灌溉三次,也需要一百五十元。

然后就是收割玉米,现在都是机器收割,一亩地大概要八十元,然后收割回去之后,要脱籽,又需要大概四十元,加到一起就是五百块。

这样一亩地玉米买八百元,减去五百,还剩三百,就这三百还是不算农民人工的收入,这样即使种十亩,实际收入是三千。

以上数据并不是很精准,但可以反应一些种地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散户种地都不赚钱,种地成本上升,高产也很难,粮价却很低,农民觉得种地只能赔钱,根本没得赚。现在,国家实施土地流转,将传统的自种自家地的模式,改变为流转统一的结构来管理,不但农村撂荒的土地得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得到改善。为农民做真正科学的指导,完善落实到位政策优惠,这些都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种地难的问题。

其实如果真的觉得零散的种地不赚钱,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形式有很多种,(出租、承包、入股、转让、互换)都可以,总有一个方式适合自己。

南阳市益生源肥业成立于2000年,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健康肥料的研发和生产。公司现有益生源中微量元素菌肥(富含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50多种,有机质含量达30%,含有益菌5亿/g)、海丰1号液体硅肥、大量元素蛋白粉水溶肥、棵口棵乐黄腐殖酸水溶肥、甲壳素有机水溶肥、控旺肥、沼气有机肥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瓜果、蔬菜、花卉、草药、茶叶等经济作物和大田作物,长期使用,修复土壤、提质增产效果显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阿里巴巴以商会友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

2010年6月12日将近中午,贾华在樊城区柿铺乡张桥村树尖上锯树,突然接到村副书记张明耀同志的电话,要贾华立即到镇上有紧急事。贾华急匆匆的赶到后,才知道又是杨永志因为要地上访,村领导在接访。村主任张朝国同志见面就说:“贾华,时间也不早了,等你等了这么长时间,长活短说,杨永志现在提出要你的2.75亩和1.1亩两块土地,你当干部高姿态,把这两块地让给他,免得他天天上访把各级组织搞得不安宁。”。贾华介绍说:“这地不是我的,2.75亩是贾信仁的、1.1亩是贾成龙的”。张主任说:“我们在你来之前已经答应他了,好不容易和他达成了协议,回去给贾信仁和贾成龙做工作把地让出来……再说现在种地也没有啥大利益,凭你的能力一定能给贾信仁和贾成龙说得好……给他安抚住算了!”。在这种情况迫使下,领导叫贾华在“协议双方人”后面的杨永志已签的签名上面写下了“贾华”。(见2010年见6月12日的协议书)

      回家后贾华给贾信仁和贾成龙多次、多方面做工作,他们都不答应放弃承包地。并导致贾信仁和杨永志为地打架,杨永志和贾成龙抢种地……。贾华受处分。

      由于领导仅凭杨永志一面之词形成的这个荒唐的协议不能履行,经过牛首镇政府和张营村委会及张营村11组党员群众代表,于2011年11月6日正式宣布2010年6月12日的流转协议作废,随后,村调解主任马奇同志要贾华通知贾信仁、贾成龙继续交钱种地。

但杨永志继续拼命上访使各级组织不得安宁,村里要求贾华找组里其他村民给杨永志流转几亩地种,村里每年每亩给让地户出600元钱,但一是因杨永志知道获得这样的地始终变不成“能卖钱”的地不情愿要,二是村民也知道杨永志不是为种地而要地怕给了以后扯皮,所以找了很多户都不愿意。后来村主任张朝国要贾华给贾成龙再做工作,1.1亩地先让给杨永志种,以后村里想办法给贾成龙搞点补偿,等以后杨永志的问题解决好了地归还给贾成龙,结果1.1亩杨永志叫他小舅子种、他不种继续上访,任然使各级组织不太平。所以在2012年3月30日村调解主任马奇把村里购买的10亩坟场给了杨永志,由于组长贾华要求杨永志把1.1亩地归还给贾成龙杨永志答应,贾华反映到村里,村里说杨永志还在上访,叫见华再给贾成龙做工作晚点再解决。

      而杨永志呢?因为始终要不到“能卖钱”的地至今还上访不断、贪得无厌。为了达到他的初心,并且到处散布:我的二轮延包地解决了,我上访得到了什么、什么……。致使原来没分到地的户原本就没打算要地,现在也开始上访了!

      事实上,2.75亩和1.1亩地从2010年6月12日形成到2011年11月6日作废根本不会复杂,只因杨永志无理的上访和谣言散布及某些人的作为把事态复杂化了……。

  长清西坦村流转的土地种上了海棠和牡丹周家庙村的土地上盖起了大棚,农民增加了收入。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黄瓜本版照片均由记者柴颖颖 摄本报记者 柴颖颖 带队总编 宫文胜

  村民艾现平家土地流转后,每亩流转费是一千元,再加上每年上工一人可挣三千元,这样算来,流转出去的一亩地每年能带来四千元的收入,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2014年年末的一天,长清区双泉镇西坦村的500亩田地里,除了麦苗,还有大片的海棠树和牡丹苗。而附近周家庙村的田地里,则盖起来8个大棚,种上了蔬菜。

  曾经,一亩田地里种下的多是庄稼,是家里的口粮地。如今,一亩地有了更为明确的身份,一亩地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不仅可以种小麦、花生等,也可以种海棠、牡丹……土地承载的农作物更多了,承载的农民的梦想也更多了。

  传统耕作的“一亩地”如今“种地不如打工”

  长清区贾庄村是济南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子,甚至比安徽小岗村还要更早显现出“雏形”,这个村子见证了一亩地“身份”的多次变化。

  村支书邵珠常回忆,在实行人民公社的时候,干活很多,但想吃顿饱饭很难。据他回忆,“当时集体出工干活,大家都很累,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种地也没有积极性。”到了1972年,邵珠常一家6口人分到了1亩2分地。老人说,虽然地少但全家很知足,这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如今,与许多农村一样,贾庄村也遇到了“种地不如打工”的尴尬。“村里每人1亩地,主要还是种小麦、玉米和花生。”12月29日,贾庄村的邵宝芳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亩玉米能产一千三四百斤,今年收购价是一块零二分,扣除种子、化肥等前期投入,不算人工,一亩玉米最多能挣一千元。

  土地流转的“一亩地”村民每亩地收入翻番

  12月30日,双泉镇西坦村的田地里,海棠树和牡丹正在越冬。村主任艾现平说,海棠是前年种的,牡丹是去年种的,4年左右就能见到效益。

  “以前村里都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的农作物。”艾现平告诉记者,现在都几乎全都种上了海棠和牡丹。艾现平家的地也流转出去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种小麦、玉米,每亩地收入不到一千块钱,现在流转后,每亩地每年的流转费用收入是1000元。

  流转村集体土地的企业需要雇佣村里的人工干活,一天的收入是50元,一亩地每年大约需要60个工。如此算来,流转出去的一亩地,能给一个家庭带来4000元的收入。

  种植海棠收入也比种传统粮食作物收入高。每亩地能种海棠3000棵,5年的时间海棠树就可以当做景观树出售到周边各个城市,当做绿化树木,每棵树的能卖300元左右。

  盖起大棚的“一亩地”每亩地产值翻了好几番

  距离104国道不远,周家庙村的蔬菜大棚十分显眼。村里一共8个大棚,种了3年了,这是为了扶贫村里给村民统一建的,主要为了带动村民致富。

  “每个大棚大约有1亩2分地,建一个大棚成本需要10万元左右。”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员朱金荣告诉记者,村里的这几个大棚种的全是黄瓜,黄瓜长势好的话每个大棚产量在4万至5万斤,每斤黄瓜一般在2块钱左右,除去苗子、浇地、农药、肥料、电费总共1万元左右的成本,每个大棚纯收入能有七八万块钱。

  采用新品种也是不少村子农业致富的路子。瓦西村发展黑皮冬瓜种植带动村民致富。村支书常延富说,村里种冬瓜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但原来种的冬瓜品种既不美观也不好吃,2000年引进了新的冬瓜品种黑皮冬瓜,每亩地亩产冬瓜18000余斤,每斤0.18元,亩收入达3240元,采用了新品种,每亩地的产值翻了好几番。

  明确身份的“一亩地”村民外出打工更放心了

  贾庄村多山坡地,没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村民以前挺羡慕那些能把土地流转出去或进行大棚种植的村子,但这样的局面有望在2015年改变。

  贾庄村的邵宝芳告诉记者,现在,贾庄村的土地“身份”又在发生变化。今年进行土地确权,贾庄村已全部完成,村民将拿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手中的土地更有保障了。市农业局经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整个济南市土地确权工作完成了50%,计划明年基本完成。以后村民再外出打工,土地放在家里也更“安心”了。

  邵宝芳说,现在农作物品种好,产量也提高了。以往全家都守着土地,现在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中的5亩地只有她一个人种着,土地上的作物没变,但产量高了,收入多了,守着土地的人变少了。

  “一亩地”见证了农民之变

  一亩地,可耕田。土地是农民离不开的依赖,世世代代土地上长出的粮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从前,村民在土地上多种粮食,小麦、玉米、谷子、花生……他们需要的是满足自家的生活,额外再挣取一点生活的费用。曾经土地属于人民公社,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又进行土地确权,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受到保障。

  现在,土地的“身份”越来越确定,但土地上种下的不再只是粮食,花样越来越多,有蔬菜、海棠、牡丹、果树……土地被赋予了更多的任务,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孕育了更多的作物,产出更多的价值。

  窥一斑可见全豹。一亩地的变化也是村民生活的变化,有人逃离了这一亩地,有人却坚守着这一亩地,并从中找到了致富的路。 (记者柴颖颖)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49年现在几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