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的哲理故事小故事

    善于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善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发言、调研谈话,还是出访演讲、报刊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和引导人。这些故事不仅充满感性之美,而且富有理性之美,更具有灵性的力量,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风格”,深刻彰显“中国故事第一主讲人”的实践智慧与领导风格。

    感性是美而动人的,是活泼而充满生命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就是活泼而充满生命的,是美而动人的,让人们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领悟深刻的道理。

    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引用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用以说明要把补足短板、协调发展融入到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道理。他说,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同样道理,一个地方要发展好,一个国家要发展好,不仅取决于发达地区,更取决于欠发达地区。这种用最简单的小故事来说明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问题的讲述和说明方式,可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如果说通过讲述“木桶理论”深刻阐释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那么,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则进一步以“十个指头弹钢琴”为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协调发展的内涵。除此以外,在浙期间,在论及发展问题时,习近平还借用“地瓜理论”,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现象。联想到为了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地瓜的块茎始终在根部,但藤蔓却向四面八方延伸,人们自然就会明白应以更宽阔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的道理。

    除了用诸如木桶、地瓜、钢琴等感性的事物说明发展中的哲理外,习近平所讲故事中的数字也充满了感性的力量。譬如,在讲励志故事时,他讲自己在陕北插队时,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书,后来那位知青又走了30里路来取书的故事。应当说,这“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佳话,极为生动地说明了文艺的力量。在引导全党要以好文风体现好作风,反映真能力和真水平时,他讲述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实际上,习近平引用114字碑文和五千字报告的例子,就是要说明一篇好文章完全可以做到既短小精悍,又内容丰富深刻。可以说,无论从数字看、从对象看,还是从语言看,这些故事都是感性的、动人的。不仅展现了“中国故事”的感性之美,而且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感性魅力。

    相对于感性的美、动人和欢愉,理性则是深刻的、洞察的。它需要以历史、概念、思维与逻辑来展现自身的现实性和力量,即以深刻的道理说服人。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活泼的、充满生命的,而且是历史的、深邃的,充满逻辑的。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引用路遥的座右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引导文艺创作,寄语文艺力量。他说,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可以说,那些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家无不有着心无旁骛、沉潜稳重的品质。

    2013年9月,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期间,在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他用“牛顿力学三定律”来阐述中德关系的大方向、新机遇和新问题。他说,总理女士是物理学博士,我由“牛顿力学三定律”联想到如何更好推动中德关系发展。一是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二是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三是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考虑到默克尔是物理学博士出身,从政之前一直是科研工作者,这里以牛顿力学为喻,既是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发挥,也体现出对默克尔学养的尊重,更能增进对方对中德关系健康发展的认同与理解。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在追问中国科技为什么落伍时讲道,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习近平讲《皇舆全览图》的故事,就是要引导人们认同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同时,也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熟读史书,对中国历史了然于心,而且善于思考,能够从历史中总结出国家兴衰治乱的密码的思维品质和实践智慧。

    如果说感性体现事物的客观实在性,理性展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那么灵性则反映事物内在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蕴藏。有了灵性,个体的成长与自我实现才有了价值和信仰的依归。

    在引领宁德摆脱贫困时,习近平曾讲述,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期写成《资本论》的。他在1852年2月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即使这样,马克思也没有屈服,没有停止工作。这里,习近平讲述共产党人精神导师贫困而志坚的故事,正是要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气节。聆听这一故事,人们不仅能够品尝到故事本身所洋溢的信仰的味道,而且会深深感佩于故事主讲人的神往与追求。

    在出访美国演讲忆及梁家河的变化时,他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应当说,作为大国领袖,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向世人阐释中国,不是用宏大的场景描述,而是选择了一个对他个人而言最具意义的村庄。这样的选择,不仅让世人感知到了梁家河的今昔变化所反映的中国的发展变化,也体悟到了他不变的“初心”。

    总之,无论是“最忆是杭州”所传递的中国“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的新机制新倡议,“瀛台夜话”对中国百年梦想的言叙,还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蛮拼的”,以及“APEC蓝”“纸牌屋”等对新语汇的灵活运用,每一热词背后都展开着生动的“中国故事”。不仅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力量,而且使人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故事”的灵性智慧和风格。

  • 有哲理的故事(一): 抉择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 [ ]

  •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一): 风筝传递信息 在古时也有风筝,但是它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 [ ]

  • 古代励志故事(一):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但 [ ]

  • 1、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 [ ]

  • 家庭教育故事(一): 教育孩子要先学会做人 以前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 [ ]

  • 儿童励志故事(一): 飞蛾的痛苦经历 生物学家说,飞蛾在由蛹变茧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 [ ]

  • 早教故事(一): 贪吃的小猪 早上,猪妈妈给小猪做了一个水果蛋糕,让它带去幼儿园与小伙伴 [ ]

  • 德育小故事(1): 郭

儿童故事网权威发布有哲理的小故事及感悟400字,更多有哲理的小故事及感悟4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儿童故事网。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打开一个包裹。里面是什么食物呢?当它发现那是一个捕鼠器后,吓呆了。
  老鼠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告:“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鸡咯咯地叫着,爪子在地上乱抓,然后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老鼠先生,这是你所面临的危险,和我没关系。我不必为此烦恼。”
  老鼠又找到猪,告诉它:“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非常抱歉,老鼠先生,”猪同情地说,“除了祈祷,我对此无能为力。我一定会为你祈祷的。”
  老鼠找到牛。牛说:“老鼠先生,捕鼠器会带给我什么危险吗?”最后,老鼠低着头回到房子里,万分沮丧地独自面对农夫的捕鼠器。
  当天晚上,房子里发出声响,捕鼠器抓到了猎物。农夫的妻子急忙赶来查看。黑暗中,她没有看见那是一条尾巴被夹住的毒蛇,结果毒蛇咬伤了农夫的妻子。农夫赶紧把妻子送到医院,回来后她发烧了。
  人们都说,新鲜的鸡汤可以退烧,于是农夫拿着斧头到院子里去获取鸡汤的原料。他妻子的病情没有好转,邻居和朋友们纷纷赶来轮流照顾她。为了款待他们,农夫把猪杀了。农夫的妻子病情恶化。她死了,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农夫杀了牛给他们做吃的。
  下次你再听到有人面临麻烦,觉得那不关你的事时,记住,当一所房子里出现捕鼠器时,整个院子都处在危险中。
  篇二:穷画家的故事
  有一个落魄潦倒的穷画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了画画之外,不愿从事其他的工作。
  而他所画出来的作品,又一张也卖不出去,搞得三餐老是没有着落,幸好街角餐厅的老板心地很好,总是让他赊欠每天吃饭的餐费,穷画家也就天天到这家餐厅来用餐。
  一天,穷画家在餐厅中吃饭,突然间灵感泉涌,不顾三七二十一,拿起桌上洁白的餐巾,用随身携带的画笔,蘸着餐桌上的酱油、番茄酱等等各式调味料,当场作起画来。
  餐厅的老板也不制止他,反倒趁着店内客人不多的时候,站在画家身后,专心地看着他画画。
  过了好一会儿,画家终于完成他的作品,他拿着餐巾左盼右顾,摇头晃脑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深觉这是有生以来画得最好的一幅作品。
  餐厅老板这时开口道:“嗨!你可不可以把这幅作品给我?我打算把你所积欠的饭钱一笔勾销,就当作是买你这幅画的费用,你看这样好不好啊?”
  穷画家感动莫名,惊异道:“什么?连你也看得出来我这幅画的价值?啊!看来,我真的是离成功不远了。”
  餐厅老板连忙道:“不!请你不要误会,事情是这样子的,我有一个儿子,他也像你一样,成天只想要当一个画家。我之所以要买这幅画,是想把它挂起来,好时时刻刻警惕我的孩子,千万不要落到像你这样的下场。”
  坚持到底是众所皆知的成功法则,但坚持错误的方向而且始终不愿修正,却是导致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篇三:有一种拥有叫失去
  那天,看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被采访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电台播音员雅坤。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雅坤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再次撞击我的耳鼓,“观众朋友,八点半到了,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综合文艺节目‘今晚八点半’……”
  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由于我还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少年,那时电视还不普及,所以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曾陪伴我度过寂寞的童年,雅坤老师的声音也成为我最熟悉的“朋友”。在我的想像里,雅坤老师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她,清晰的是我把自认为最美丽的女性形象都加在了雅坤老师身上。然而,20年后,当我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雅坤老师的时候,我在惊喜之余仍有一丝失望,毕竟真实的她和我想像中的她存在一定的差距。也难怪雅坤老师自己说,她最不愿意面对电视的镜头,她最愿意面对的还是话筒,是听众而不是观众。我完全能够理解雅坤老师的心情,因为她知道,她是用自己的声音“认识”了亿万观众,观众最熟悉也最认可的还是她的声音。
  前不久,参加一次笔会,文友来自五湖四海。当大家一一自我介绍时,我和身边的文友几乎都不由自主地惊叫起来。因为,当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者真的就在眼前时,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能写出青春美文的作家竟是年近花甲的老人,文笔老辣的杂文高手居然是20出头的小伙子,而写出大量纯情诗歌的却是一位满头白发的大妈。我们互相善意地取笑,内心却别有一番滋味。
  是的,也许我们都有一个思维定势,都愿意把自己的想像强加在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上,并且深信不疑,一旦真相大白,我们难免失落。这是想像带给我们的一份美好,也是想像带给我们的一份残酷。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看景以前就赋予了太多的想像。
  至今记得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有一位火车司机,常年在一条铁路线上奔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短的哲理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