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怎样合理施肥。

原标题: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浙贝母

本文为重发内容,修正部份大家提到的错误内容,增加别名、原植物等图片,都可以左下角阅读原文回复!觉得不错也可以分享给其他同学,文章综合执业药师教材、中国药典(2015年版)、《常用中药鉴别真伪》及 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中药材图像数据库等网络资料!下面是今天分享的内容

主产于浙江宁波地区。江苏、安徽、 湖南亦产。多系栽培。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锻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鱗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大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鱗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 为完整的鱗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鱗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

浙贝片 为鱗茎外层的单瓣鱗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本品苦寒清泄,入肺、心经,为清热开泄之品。 功似川贝母而长于清泄热邪、开郁散结,多用于痰热、风热咳嗽及瘰疬疮肿等。

浙贝母:清热化痰,消肿散结

元宝(和)浙贝小姐谈情

小姐——消结——消肿散结

(1)肺热咳喘,风热咳嗽。

(2)瘰疬,疮肿,乳痈,肺痈。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本品苦寒,故风寒或寒痰咳嗽忌服,脾胃虚寒者慎服。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同用。

本品有镇咳、祛痰、平喘、降血压、镇静、镇痛、增强离体小肠的收缩和蠕动、兴奋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因种子繁殖周期长,一般需要5~6年,生产上贝母繁殖一般采用鳞茎繁殖,浙贝母采用鳞茎繁殖可1年收获,平贝母可1~2年收获。贝母的种植要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田块,如土壤过酸,应适当施石灰进行改良后种植。贝母若浸泡太久(1 d),易造成死苗,应注意畦间排水,减轻病害发生。但如遇干旱,应适当灌水抗旱,灌水浸湿畦土即可。

浙贝母种植要选择鳞茎抱合紧密,芽头饱满无损,无病虫害鳞茎作种。播种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0.5 h,晾干后播种。朱秀玲等[2]在丽水对浙贝母进行的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在大贝(约46个/kg)、中贝(86个/kg)、小贝(200个/kg)3个类型中,以中贝250 g/m2的密度种植产量倍数最高(2.77倍),选择中贝以250 g/m2的密度种植最适宜。地道产区宁波鄞江、樟水药农认为一般以30~60个/kg为宜。根据浙贝母的生长习性,浙贝母的施肥,可以分为基肥、冬肥、苗肥和花肥等。在下种时施用基肥,有较为明显的增产效果。冬肥是最重要而且用肥量最大的一次施肥,一般在12月下旬施用。苗肥在2月上中旬齐苗后施入,以速效氮肥为主。花肥在施用时要视浙贝母长势而定,种植密度大,生长茂盛的田块氮肥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对浙贝母合理的施肥量已有较多的研究,崔培章试验表明,浙贝母前期吸氮钾为主;中后期则以吸钾为主,吸磷上升,吸氮减弱;后期氮磷向鳞茎转运明显。生产500 kg干浙贝母大约需纯 N 7.6 kg、P2O53.5 kg、K2O 11.4 kg,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 1.00∶0.46∶1.25。陈天德等[6]研究表明,浙贝母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分别是纯N 240 kg/hm2、P2O5105 kg/hm2、K2O 135 kg/hm2。配方肥添加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另有试验表明,氮、磷、钾三要素中,氮、钾所起的增产效益并不显著,磷肥对浙贝母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应注重磷肥的施用。江建铭等研究发现,硼肥能显著提高浙贝母产量、品质和种子质量,以施用硼3.0 kg/hm2最为适宜。用绿源生物有机肥6 t/hm2的浙贝母种植模式比常规种植节本增收8280元/hm2,经济效益较显著。

川贝母一般种植在海拔3000~3600 m、气候冷凉湿润地段;选择排灌良好、富含腐质的砂质土壤;春播3月10日左右,采用二年生鳞茎作为种源,播量为1500 kg/hm2。黎开强等研究不同温度和光强处理对川贝母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贝母不宜生长在过高温度环境,相对较低温度下其生育期较长,鳞茎可适当生长,生物碱含量也有所增加。同时研究表明,6000 lx的光照强度对贝母的生长发育较好,干物质积累较多,总生物碱量也较高。张大永等从川贝母的形态、粒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变化的规律来探讨栽培川贝母适宜的采收年限,结果表明,川贝母宜以五年生为主,也可采收部分三年生产品。张 礼等研究表明,川贝母需肥量较少,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不同,栽培密度是影响“树儿子”期产量的主要因素,施肥水平是影响“灯笼花”期产量的主要因素。马靖通过“3414”田间试验表明,川贝母对氮、磷、钾的总体需求较低,川贝母“树儿子”期的施肥方案为氮肥10.91 kg/hm2、磷肥104.16 kg/hm2、钾肥26.85 kg/hm2;“灯笼花”期的施肥方案为氮肥10.91 kg/hm2,同时研制出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伍燕华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磷比例的降低,川贝母鳞茎增量降低。在“树儿子”期应适当地增加氮、磷比例,在“灯笼花”期宜适当地降低氮磷比例。在“树儿子”和“灯笼花”阶段不宜采取遮阳网遮荫的措施。邓孔权用氮∶磷∶钾=13∶5∶7的复合肥对川贝母进行田间施肥,可增产70%以上;另外,在生产上可用7%甲基磺草酮·阿特拉津悬浮剂300 g/hm2的用量来代替来甲级磺草酮悬浮剂和阿特拉津。张 利等对暗紫贝母栽培的研究表明,贝母的栽培需要较低的种植密度(6万株/hm2),在播种后第1个月,不适宜施肥和除草;第2个月适当地施肥有利于贝母的生长;到第3个月,除草和施肥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

建立川贝母组培苗快繁体系,为实现川贝母工业化育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发展人工育种技术提供新的途径。王跃华等和江明殊等研究植物激素对川贝母鳞片叶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小鳞茎和诱导鳞茎抽苗以及无根苗生根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如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 MS+6-BA 1.0 mg/L+2,4-D 0.5 mg/L。

平贝母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播种,播种量随种鳞茎大小而异。栽前将鳞茎种子用筛子筛选,分大、中、小3个等级,大、中鳞茎采用条播;小鳞茎采用撒播。播栽后将作业道上的土均匀地覆在畦面上,覆土后平整畦面,使之呈龟背形高畦。

张继全对平贝母吸收N、P、K养分的研究表明,平贝母整个发育期内吸收 N、P、K 养分的积累比为 13.3∶1.0∶6.0,更新芽萌动期吸收N、K量为最高,尤其对N的积累比例较高,以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含量逐渐降低,植株体内平均N、P、K含量比例为 4.75∶1.00∶2.26。同时陈铁柱等研究表明,施肥对平贝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与平贝母产量成显著正相关,最优施肥方法是施猪粪13.0kg/m2、鹿粪5.5 kg/m2和猪粪6.5 kg/m2,或鹿粪11.0 kg/m2栽培平贝母。张继全研究表明,喷施叶面肥能提高平贝母鳞茎产量和生物碱含量,从鳞茎生物碱含量和产量上看,叶面肥均以EM菌肥300倍液为最好。基肥以厩肥为最好,其次依次为人粪、猪粪和绿肥,分别较对照提高30%、28%和26%。吴 仪等探讨了不同采收期和覆膜颜色对紫茎绿叶平贝母中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平贝母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Fe、Zn、Ni在6月20日采收时含量最高,可选择在6月中旬采收平贝母;不同光质对平贝母生物碱含量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平贝母在浅蓝色薄膜覆盖下产量最高,在黑色薄膜覆盖下产量最低。

新疆贝母为珍稀濒危植物,具有较高的药学利用价值。苏志豪等[27]对新疆贝母的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磷、钾基肥充足的情况下,底肥有机肥与追施氮肥能有效地促进新疆贝母体内光合产物的转化和积累,为鳞茎的发育和膨大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太白贝母对氮、磷、钾的总体需求较低,适度施用氮肥可使鳞茎质量增长,生产宜采用低量施肥的方式。赵 莉等研究不同EV生物肥用量(5个处理)对伊贝母品质的影响,得到EV生物肥合理施用量。

利用贝母地上生长期短,植株矮小,适度遮荫有利于生长等生长特点,各地探索出了包括间/套作、轮作等耕作模式的贝母栽培模式。其中,间作模式包括经济林下种植贝母,比如在果树地行间种植平贝母、核桃林下种植土贝母,药用植物与贝母间作,包括厚朴林下种植贝母、藁本与川贝母间作、五味子与平贝母间作等耕作模式。林地、果树地行间栽培种植贝母,实行立体栽培,方法简单易行,便于管理,充分利用了土地,同时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朱建军等[35]研究表明,林药模式对林地环境在短期内有显著影响。

贝母轮作模式在浙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在缙云县、磐安县、云和县等浙贝母主产区,已经成功探索出了浙贝母—单季稻、浙贝母—水半夏、浙贝母—番薯、浙贝母—青毛豆等轮作模式,一些地区还在浙贝母生长后期套种玉米,探索出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海门市探讨研究了浙贝母与葡萄间作,同时在浙贝母倒苗后再种植一茬青毛豆的间作套种栽培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了葡萄架下的土地资源及浙贝母倒苗至采收的空茬资源,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刘二喜等研究表明,花魔芋—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可解决山区可耕作土地少、中药材野生种质资源湖北贝母过度开采等突出问题,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几年,贝母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贝母栽培收益丰厚,如浙贝母近2年栽培获益在15万元/hm2左右,贝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探讨贝母合理的栽培技术是有必要的。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栽培一般采用鳞茎繁殖,播种时需对鳞茎大小进行分类,并确定栽培密度;选择地块一般是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排灌性好,清除杂草根、树根、石块等杂物。底肥施腐熟猪粪、牛粪、羊粪及鹿粪等粪便15 t/hm2,耙松土壤。耙平、做畦,畦宽100~120 cm,畦面弓形,间距30 cm。浙贝母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播种,川贝母一般于3月中旬左右播种,平贝母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播种。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合理施肥对促进贝母鳞茎膨大、增加贝母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贝母常规施肥模式由于施肥量大,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为维护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同时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群落数和活性,建议贝母常规施肥与施用生物有机肥交替隔年应用,注意氮、磷、钾平衡施用,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在平贝母上的覆膜试验表明,要根据贝母特性选择适宜的薄膜颜色,同时利用川贝母生长地中禾本科杂草与川贝母在生长周期上的差异,用黑膜覆盖的方法进行除草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工除草的工作量和对鳞茎的伤害,并能有效保证土壤良好的团粒结构性状,促进川贝母翌年的生长。平贝母和川贝母相比较,浙贝母在苗期过程中要注意遮荫处理。

合理施肥是获得浙贝母高产、优质的关键。浙贝母生产要作到合理施肥,必须以浙贝母的生育特性和生产的主要目的为根据,作到有的放矢。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浙贝母为早春生长的“短命”植物,营养生长期较短,因而浙贝母施肥必须以有机肥料为主并要在上年冬季施入,以利充分腐熟,即使满足浙贝母生育需要。

二、浙贝母为喜肥植物,需肥量较高。因而施肥量要多于一般作物。

三、浙贝母的经济产量为地下鳞茎。要促进鳞茎的良好发育,不仅要有充足的肥力,而且在各种肥分比例上还要求较佳组合。同时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土壤结构,土壤中三相(气相、液相和固相)条件中,才能为鳞茎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贝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