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堂屋地面塌陷烂有横沟

06、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
10、宜春市万载县铜鼓县
11、宜丰县上高县高安县
12、清江县丰城县靖安县
15、吉水县永丰县泰和县
22、安远县信丰县赣县

  【“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中山路洗马池。原为“江西大旅社”。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九十六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8月1日凌晨二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组织了南昌起义,全歼守敌一万余人。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57年在旧址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毅亲笔书写了馆标,展出了当年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系统地介绍了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和重大意义。起义总指挥部会议大厅、周恩来办公室、林伯渠办公室、军事参谋团办公室及警卫连、军医处的房间等均已复原陈列。

  原名湖滨公园。在江西南昌市长征路中段。由东湖、百花洲、苏圃、苏堤及东湖东岸陆地组成。建于1932年。1927年南昌起义时,革命军曾在此激战。解放后改名八一公园。面积26公顷,有东、西、北三门。东门为古典式建筑,西门及北门为西式建筑。园内堆山迭石,曲径通幽,花繁木茂。建有品字亭、九曲亭桥、冠鳖亭、四角亭、六角亭、湖心亭等。湖波荡漾,垂柳映翠,富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乐趣。

  在八一公园内,八一公园原系宋明两朝贡院。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巡抚宋世鼎又将设在进贤门内的清代贡院迁于东湖故址(即今八一公国内)。乾隆九年(1744年),布政使彭家屏于贡院凿井,获得明万历丸年(1581年)镌有铭文的石碑一块。铭文曰:“天一地六,涌珠泻玉。金干四维,丹砂千斛。漱润涵芳,源深泽渥。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在八一公园百花洲上。圃因宋苏云卿于此种菜而得名。俗称三洲苏翁圃,后改为憩云庵。苏云卿,四川广汉人,逸其名,云卿为字,与宋丞相张浚相友善,隐居豫章(今南昌),以种菜为生。圃在湖中,四面环水,垂柳夹道。现重建凉亭,遍植花草,风景绮丽。

  在江西南昌市潮王洲上桃花村。自清代以来就为南昌著名桃园。据《江城旧事》载:“三村水净沙明,草秀木异。。每阳春二三月,桃花盛开,士子携酒过游,无异虎邱元墓看梅。”1980年三村桃园又补种了桃花万分株,更添异彩。

  在江西南昌市德胜门内豫章后街。初名东寺。东汉末西域僧安世高居于此,遂名大安寺。寺为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镇西将军谢尚施宅所营建。唐武德间改名宣明寺,大中间又改名普济寺,明初复名大安寺。寺有大铁香炉,为三国吴赤乌间信士弟子捐铁所铸造,高八尺。香炉铭文,《金石萃编》已著录。

  又名铁柱宫。在江西南昌市翠花街西、棋盘街东。祀东晋道士许逊(号旌阳,又称许真君)而建。宫左有井,与江水相消长;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唐咸通年间为“铁柱观”,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为“延真寺”,宋宁宗御书“铁柱延真之宫”,明世宗赐名“妙济万寿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雍正二年(1724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治十年(1871年)曾多次重修。

  在江西南昌市北部,离市区10公里的梅岭山脚下。建于1979年8月。占地十余亩。有台阶三百余级,西边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墓为汉白玉砌成,大江西省(525)理石碑下面刻有方志敏简历。墓碑正中镌刻毛泽东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设休息室,陈列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和珍贵文物。方志敏(1900—1935)江西弋阳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建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24日,在德兴县怀玉山与国民党军作战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年8月6日牺牲于南昌下沙窝。

  在江西南昌市德胜门外龙岗上、北坛沿江处。唐时名清风亭,明万历年间,布政使吴献台、陆长庚移地重建。《太平寰宇记》载,该地“洲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迹”,故称龙沙,亭名龙沙亭。当阳光照射蜿蜒起伏的沙丘时,光彩夺目,宛若游龙,而尤以晚景为佳。“龙沙夕照”。为“豫章十景”之一。有诗云:“晓风度疏松,琳琅动仙阙。回波滚明沙,错认地上月。”“自是江南多胜概,此中风景世应稀。”

  【叶挺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百花洲东湖旁的第二中学内。为砖瓦结构工字形二层楼房,面积907.20平方米。原是南昌心远中学校舍的一部分。南昌起义时,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指挥部设此。楼上为办公室、会议室和电话机房,楼下是军指挥部警卫部队住地。叶挺旧居原在南昌二中教学大楼前面,1958年拆除。1927年7月30日下午二时,叶挺在此召开了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营以上及师直机关的军官会议,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部署了战斗任务。1977年修缮,按当时陈设复原陈列。

  在江西南昌市星火路。为明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所营建。

  朱权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原封大宁。朱棣(成祖)约其起兵,夺取建文帝位后,遂被改封南昌,建宁王府。府第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华美。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都已倒毁,仅头门尚存。头门两壁还嵌有明娄妃所写的“屏翰”二大字,高八尺,宽六尺,用青石刻成。为历代宁王居住之所。正德年间宁王宸濠起兵谋夺武宗帝位,失败后宁王府废。清代改为藩署。解放前后,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艺学院(后改为文艺学校)均曾设于此。今为江西省京剧、话剧、歌舞三团团址。

  又名梅仙亭。在江西南昌市西湖西南,与孺子亭对峙。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纪念汉代南昌尉梅福(字子真)而建。梅福,西汉人,官至南昌尉,后弃官,先后在梅岭、岱山(即现青云谱)等地隐居。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被封为“吏隐真人”,亭名即源出于此。亭为南昌知府卢廷选创建,有题句云:“疏草孤忠扶赤汉,湖云千载拥丹青。”因东汉高士徐孺子(即徐穉)追慕梅福之高节,故后人所建的孺子宅、孺子亭均与梅福宅、吏隐亭毗邻。

  在江西南昌市状元桥和三道桥之间的东湖一带。共有三洲,其中两洲在八一公园内,一洲为省图书馆、少年宫所在地。原为水泽之乡,被东湖(旧名东太湖)潆回环抱。南宋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在此建讲武亭以习水军。原建有寺字,寺宇之北为“水木清华”之馆,右为“约鸥榭”。其北一洲迭石成峰,土阜孤耸,亭峙其巅,故称“冠鳖亭”。东一洲深入湖心,为宋隐士苏云卿灌园处,名为苏翁圃。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字,镌为石碑,现存省图书馆内。“豫章十景”中的“东湖夜月”、“苏圃春蔬”均在此。唐代诗人张九龄、杜牧,宋代词家辛弃疾均留有描绘百花洲旖旎风光的词章。解放后,东湖几经疏浚,在湖中筑岛修堤,架桥建亭,为游览胜地。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

  在江西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南侧。馆前耸立着八一起义纪念塔,是一座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筹建于1953年,1958年建成。为全省历史文物保管、收藏和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中心。全馆分石器、铜器、铁器、陶瓷、金银玉石等部分,兼有古代绘画、古代工艺等。其中陶瓷部分内容较丰富,从六千年前的粗陶到东汉的绿釉陶,从东汉末、三国的早期瓷器到两晋、南朝、隋、唐的青瓷、宋影青瓷及元、明的青花瓷均有收藏,体现了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史。该馆还藏有“汉喷洗”(用手磨把可自动喷水花)、“公道杯”、“恐龙蛋”等珍贵历史文物。

  【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大道中段。建于1953年。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线350平方米,共分三层,高22米。前厅有毛泽东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建有纪念碑,由朱德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陈列柜中,珍藏着二十四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侧园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斗争的十个战斗史迹。二、三搂陈列三百多个烈士生平斗争事迹和遗著、遗墨、遗物等。

  【军官教育团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花园角附近。原为讲武堂。占地几十亩。前后三进共四五十间房,另有礼堂及操场。1926年,朱德赴德留学回国后任南昌公安局长,遵照党的指示,利用自己以前在滇军护国军内的威望和同僚关系,创办军官教育团,培养革命武装干部。学校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名义上隶属第三军,实际上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领导,由朱德任团长,陈奇涵任教育长,曾天宇任教员。到1927年2月,接收学员一千余人,成为南昌革命活动的一个基地和堡垒,在“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了重要作用。现保存完好,陈列了当年的一些珍贵文物。

  是八一南昌起义时周恩来、朱德的旧居。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至军官教育团旧址之间。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有前后两进,面积436.92平方米。1927年春,朱德在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并担任南昌公安局局长。为便于开展江西省(527)革命活动,租下了这所住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西的国民党右派也蠢蠢欲动。6月间,以“礼送”共产党人出境为名,迫使朱德离开江西。7月,为准备起义,朱德从武汉返南昌,仍居此。1927年7月下旬,周恩来肩负领导起义的重任,从武汉秘密来到南昌,首先会见朱德。第一天就住在这幢住宅的厅堂里。旧居的一楼北侧是朱德的卧室,南、北前房及正房是警卫员的住房。二楼北侧是郭沫若的住房,他曾在此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1977年修复。

  在江西南昌市南湖中,即今“水观音亭”。据《江西同德善堂募修湖心观音亭小引》载,湖心观音亭建自唐代。据传明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字明成)别墅,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人在此曾多有吟咏。清时,因祀娄妃,募捐修建,始为“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有巷通广济桥,巷口额称“湖心观音阁”,俗称“水观音亭”。东湖杂诗有:“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补江城名迹记》卷二)亭周围湖水潆回,荷香四溢,中临水阁。1919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平方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设于此,举办文物展览,现改建为南昌画院。

  原名石头津,又称石头口。在江西南昌市昌北车站西北约1公里的蛟桥附近。该处傍山依水,景色秀丽。《考古录》云:晋殷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临去,因附书百封,羡将至石头,启之,内有嘱托事,掷于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后人便称此地为投书浦(又称投书渚)。清代建石碑、石塔、石牌坊各一。碑曰:“晋殷洪乔投书处”。解放后多次维修。

  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北门对面。南朝梁天监年间建。先后修复、重建凡七次。始建名上兰寺,大情初改为大佛寺,唐开元年间改开元寺,大中年间改上兰院,宋咸平年间改承天寺,政和年间改能仁寺,明景泰年间改永宁寺,清顺治年间改佑清寺,1929年定名佑民寺。寺内后殿有巨型铜佛,丈八金身,重三万六千斤。前殿有千佛缸,缸外装饰九十余个佛像。另有南唐所铸铜钟一只。佑民寺殿宇雄伟,是江西省著名的古代寺院,在东南亚佛教界有一定影响。

  在佑民寺右侧。为一栋四层四角形花岗石建筑。建于1929年。上悬铜钟,为南唐大将林仁肇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铸。重10.064斤,高七尺,围长一丈四尺八寸。铸有“南唐乾德五年太岁丁卯重铸”字样。林仁肇为南唐南部留守、南昌尹,后被后主毒死。是南昌三宝(普贤铁像、佑民寺铜钟、宋代铜钟)中仅存的一宝。

  在江西南昌市南郊定山桥附近。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为许逊(号旌阳,又称许真君)之”净明真境”。另据《南昌县志》载,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为“太乙观”。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良月(即朱耷,号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隐居于此。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康熙年间,改“圃”为“谱”。八大山人是明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毕生从事绘画,并精于诗书,在艺术上自辟蹊径,对近代大笔写意画派影响很大。谱内原陈列有玉皇、福主(许真君)、吕祖、关帝、斗母等六龛圣像,八大山人联刻、墨画:墨迹、遗像等各一,还有明遗铜钟、铜瓶、铜炉、三足狮鼎香炉、刘海戏蟾香炉各一,后天井则有唐植五株合抱老桂一棵。解放后,建有八大山人书画馆,陈列八大山人和牛石慧书画百余幅。

  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抚河桥附近。据《豫章记》载:该亭与兴建滕王阁略有先后。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南浦飞云”已蔚为一景,故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句。南浦亭始为供迎送客人休息之用。唐白居易《南浦别》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后改为馆驿,专为接待官员之用。古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吟咏。南宋文天祥《登南浦亭》诗云:“半生几度此登临,流落如今雪满簪。南浦不知春已晚,西山但觉日初阴。谁怜龟鹤千年语,空负鹏鵾万里心。无限故人帘外雨,夜深如有广陵春。”今修建滕王阁公园,纳入园景之一。

  【南昌起义纪念塔】

  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广场南端。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五十周年而建。1977年8月1日破土动工,1979年1月8日落成。塔呈四方形,高45.5米。主体为钥筋混凝上,外部用花岗石、大理石贴面。正面是“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镏金大字。下嵌刻有“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的磨光花岗石碑,其他三面有”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浮雕,高2.4米、宽9.6米。塔身两侧各有一片翼墙,刻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的图案。顶部有万里长城的浮雕,塔身上部有一圈万年青图案,背面为一轮红日,三十个花瓣的葵花向阳盛开。衬托着镰刀、锤子、五角星。塔顶以直立“汉阳造”步枪和由红色磨光花岗石做成的八一军旗组成,造型既富民族特色,又具现代风格。

  在江西南昌市东湖西岸、广济桥南。楼原名岑楼,创建年代失考。南唐时节度使林仁肇施铜铸巨钟悬楼上。明洪武间楼倾斜,遂移钟普贤寺。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府范涞复修,明末毁于兵火。清初江西巡抚蔡士英复建。楼高十丈,广五丈,飞檐高栋,丛瓴错节,可以俯瞰东湖,远望西山。楼悬大钟,大二十围,重六百钧。明范涞尝登钟鼓楼,有诗记其事:“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金波。云霞半向疏櫺入,苍翠平临远树多;烟篆乍游新栋宇,钟声长满旧山河;凭栏问答情无限,不是寻常载酒过。”钟鼓楼有上联一则:“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因“钟、中、终、憧”四字同音,颇不易对,故人称为绝对云。

  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华光庙8号门前。娄妃系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一说十七子)朱权之孙宁王宸濠妻。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庚濠欲反,娄妃曾泣谏不听,后以诗讽之。后宁王宸濠反叛,被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阳明)平定,宸濠被擒,于槛车中泣曰:“昔纣用妇人言亡天下,我以不用妇人言亡其身,今悔恨何及!”宸濠事败,娄妃亦投江自殉,王守仁收其尸葬之。清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修其墓时碑题:“前明宁王庶人宸濠娄妃墓在此”。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署布政使吴翥堂重修。后人钦娄妃之贤烈,墓经多次修缮。娄妃手书“屏翰”二字石刻,今仍保存完好。“屏翰”出自《诗经·大雅·板》:“大邦为屏,大宗为翰”,喻国家之重臣。解放后,墓经多次维修,为南昌有名古迹。

  在江西南昌市胜利路中段,为市区商业最热闹地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灌婴平定豫章郡,常饮马于此,故名。原为赣江岸沙洲,中有一池,广不及半亩,深不及一丈,四周生有绿草,故灌婴放马于此吃草饮水。次年,灌婴筑城于今市区东南皇城寺,立木栏以护东、西、南三面。他的北面,为范仲华所居,作轩于池上,名“临清栾”。据元代刘埙《隐居通议》记载:“江西龙兴市心,有一方池临街,绿水泓澄,名曰洗马池。。予去年到龙兴(元为龙兴路治,即今南昌市),乃见已为民居。”

  【贺龙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子固路(现改名星火路)85号。原为中华基督教圣公会宏道堂,前面是教堂和宏道中学教室,后面一栋三层楼房是牧师的住室兼办公室。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指挥部就设在后三楼第二层楼内。八一起义时正值暑期,师生不在校,二十军参谋部和部分队伍都驻在校内,贺龙、刘伯承的办公室和卧室也分别在二、三楼。起义时,贺龙站在指挥部庭院石阶上,在离敌不到200米的地方指挥战斗。当年教堂门楼上的弹痕,仍清晰可见。

  在江西南昌市章江门外沿江处。为古时豫章(今南昌)城内与江中新洲、内洲及牛行居民汇集之所。气势雄伟,景色宜人,是“豫章十景”之一。古诗云:“月落西山欲曙天,渡头人语在城边。钟声杳霭临江戍,帆影参差隔浦船。几处蘼芜深夕露,万家杨柳■晴烟。年年过客频来往,谁复东流叹逝川。”

  在江西南昌市猪市街附近。始建于唐天祐年间。相传建塔时掘地得铁函,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金瓶舍利三百个,故称绳金塔。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塔妃,五十二年重建,后数次修缮。今塔为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城内外多火灾,故铸金鼎,铭有四十八字,置塔顶以镇火。《绳金塔铭》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句。塔身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高59米,周长33.6米,每层围有飞檐,八面均有门通往飞檐,塔内有楼梯。塔下有绳金寺。该塔是南昌市最高的古典建筑物,登上塔顶,可鸟瞰全市。它与原滕王阁对峙,蔚为壮观。

  又称塔下寺,旧名天佛院。在江西南昌市绳金塔下。建于唐天祐年间。乾隆四年(1739年)、二十年、同冶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供大千佛,内分法华堂、宿觉堂、圆觉堂。寺前有一半月池,相传为放生池。寺基上嵌有青石碑刻一块,镌有清同治八年荣承大夫、振威将军刘坤一所撰《重修绳金塔记》一文,字迹刚劲有力,清晰可辨。

  一名飞鸿山。在南昌市湾里区。据传西汉南昌尉梅福(字子真)曾弃官学道于此,梅岭由此得名。其岭岗峦起伏,透迤数里,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梅仙坛”,又称“梅仙祠”,现建有宾馆。岭下建有江西农业大学、方志敏烈士墓。为旅游避暑胜地。

  在江西南昌市普贤寺街。为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武昌熊鸣鹆舍宅所营建,故名禅居寺,至唐神龙元年(705年),改为隆兴院,亦称隆兴寺。南唐保大二年(944年),袁州刺史边镐以铁30万斤铸普贤乘白象佛像于寺内,始名普贤寺。明永乐中重建,民国时,设普贤寺小学,特建一斗室,以护普贤骑像。唐裴休有赠普贤寺希返禅师诗纪其事。

  在江西南昌市十字街以东,东坛巷以北,与孺子墓相距不远。喻嘉言,名昌,本姓朱,明宁藩王后裔。明亡后改姓喻。新建县人,因新建曾名西昌,故喻又名西昌,别号西昌老人。早年有志改革政治,清军入关后,隐居山林寺庙,专攻医学,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等,精心医术,冠绝一时,年七十后成为清初医学界代表人物。清雍正年间,南昌医界收其遗骸,筑墓以葬,清道光十年(1830年)于墓前立石碑:“明名医喻嘉言先生肉身”,左右石碑刻:“奉邑从善乡弟子余绍珩沾恩敬置”、“大清道光十年庚寅岁八月立”。解放后对喻墓曾多次修葺。

  【新四军军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都司前街、友竹花园78号。两幢主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内有原军部办公室和叶挺、陈毅、曾山等的办公室及卧室。另有平房一幢为传达室、警卫室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党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1938年1月在此成立军部。同年三四月间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在军部原址设立驻赣办事处,黄道为主任。

  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冶今南昌)时营建,阁以其封号命名。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重修滕王阁成,洪州都督阎伯玙在此大宴宾客,原拟由其婿撰写阁序以之夸客。王勃省父,过此,席间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规模历代不同,最大时阁高九丈,共三层,阁东西长有八丈六尺,南北宽四丈五尺,还有二亭,南曰压江,北曰挹翠。后又增建迎恩亭,为接恩诏拜御赐之所。中为王勃序,翁方纲书。上层前楼额曰:“西江第一楼”,后楼小篆韩愈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匾曰“仙人旧馆”,李春园书。阁中,咏阁的诗文、碑拓、图画,历代不绝,丰富多采。滕王阁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屡毁屡建。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近年重建。

  在江西南昌市中山路与环湖路相交处的第二中学内。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原是孔子学生,因其貌丑,孔子以为其才薄,澹台灭明便“南游至江”,有弟子三百,他以德行著称,后名声大振。孔子闻之感叹不已,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字子我,孔门弟子中之善言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后人争相立墓以祀。墓有三处,即武城(今山东费县)、陈留(今河南开封县)、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三地。据史学家考证,其墓应在南昌。澹台墓宋时有漕使高过题碑:“鲁澹合子羽之墓”。明时知府范涞重修,清时学使王思训立石碑,题为“先贤澹台子羽之墓”。后经多次重修。

  又名高士亭。在江西南昌市西湖南岸。南唐时建有“孺子台”,明嘉靖年间徐樟立亭千高士祠北,以祀其祖先徐穉。明万历年间,知府卢廷选于湖中四周垒石,环护亭基。1930年重修。徐穆,字孺子,南昌人,为东汉时高士。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徐穉下陈蕃之榻”句,说汉豫章太守陈蕃,不接待宾客,唯敬徐穉的高风亮节,而给徐穉专设一榻。孺子亭傍湖挺立,湖畔垂柳成行,“徐亭烟树”(又称“徐亭烟柳”),古为“豫章十景”之一。1930年重修时立有亭碑,抗战时被日军推堕湖中,1979年4月打捞上岸。亭旁有孺子宅。1982年改建为孺子亭公园,孺子亭亦修建一新。

  在江西新建县大塘,距南昌市北40公里。俗称上天岭,上有大石头,内有石室、石床、石巷等名胜,为西山胜景之一。游人多有题咏,以新建王少华诗最著。总咏大石头诗云:“古迹名石头,乾坤亘古留。山灵隐呵护,仙子托遨游。风起时飞燕,图成岂湿鸥。幽人乐高枕,矢志不公侯。”咏石室云,“室小宛然在,造物吁有情,云烟常覆盖,神鬼助工程。铁壁积雨雪,洞门掩柴荆。人遏增感慨,终古吊荒城。”咏石床云:“神女高栖处,留遗尚有床,何年曾倚枕,觉梦熟蒸粱。云雨传朝暮,徘徊想婉扬。嫦娥空有色,不及拥衾香。”咏石巷云:“石壁两如削,平分一道中,仰观天若线,倚望月如弓。无犬吠寒夜,何人逞斗风?桃源深有路,当与入时同。”明戏剧家汤显祖常侍其师张位至上天峰遨游竟日。

  在江西新建县西山潢源村西约半公里处。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十四岁封为宁王,坐镇大宁(今辽宁宁城西),永乐改封南昌。博学多才,曾撰《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史断》、《诗谱》及杂剧等数十种。六十岁时建此墓,并在墓前建南极长生宫。墓用青砖砌成,仰顶为卷拱式。建造雄伟,全长31.7米,有墓室六间。大门为插板式,二门、三门均为双扉枢轴式,墓门有斜坡自上而下。墓内出土有金钱、玉带、山道冠、木俑及瓷器。全墓雄伟宏大,墓前原有牌坊、享殿,现存石华表两幢。

  即献原山,在江西新建县西,绵亘三百里。《水经注》作散原山,《豫章记》作厌原山,《太平寰宇记》作南昌山。山上名胜古迹甚多,峰峦迭嶂,著名山峰有萧岭、安峰岭、桃花岭、上天岭等,胜迹有万寿宫、风雨池、洪崖丹井、上天岭石室等。西山积翠,景色如画。

  在江西新建县西山。据《新建县志》及《西山万寿宫通志》载,晋代南昌有一许逊,曾任旌阳(今湖北枝江县北)县令,居官清廉,为民除害兴利,后弃官东归,在此修身炼丹。后人为纪念他立许仙祠,即万寿官前身。南北朝时,改祠为游帷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升观为宫,真宗御书“玉隆”赐江西省(533)额。宋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诏令仿西京(洛阳)崇福宫重建,并亲书“玉隆万寿官”的匾额。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全部焚毁。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建高明大殿,武宗题额“妙济万寿宫”,万历十年(1582年)新建其他殿宇。清乾隆四年(1739年)基本恢复旧观,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被焚毁。同治六年(1867年)建前三殿、中三殿、后三殿,左侧有文昌官,右侧为逍遥津,还有戏台、山门等,为江西著名的大庙。建筑大都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后仅存正殿,近年续加修建。宫内有三棵植于晋代的参天古柏,苍老葱茏。其中正殿前右侧一株,相传为许逊手植。宫前晋代铁柱古井泉水清澄,八角护栏保存完好。

  原称西山天宝洞。在江西新建县石埠的梦山上,因称梦山石室。为明代所建的仿木结构石室。筑室前,相传唐代道士施肩吾曾隐居于此,故又称为施先生石室。

  在江西新建县石埠,南昌市西南25公里。峰上有罕王祠。传罕王名刘护,爵封王号,领左副江甫诸军事。祠内有其三子塑像。长子应孚,次子庆善,相传皆有才勇:三子昭利,铜头铁面,金甲锦袍,带三山冠,持七星剑,猿臂善射,骁勇绝伦。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日,附近乡民,纷纷前来祭祀,香火甚盛。山背为梦山,山有石庙,祀梦娘娘,讹传求梦甚灵。

  在江西新建县与南昌市湾里区梅岭之间。又名紫霄峰,亦名萧史峰。是西山最高峰,海拔799米,距新建县城18公里。相传春秋时(公元前七世纪),秦穆公婿萧史与秦女弄玉在此笙游吹竺引凤。峰上有吹竺坪,非常平整,景色秀丽,即因此得名。为游览胜地。明末,新建徵士徐世溥曾游此,作《萧峰史记》以记其胜。

  在江西南昌县小兰村旁。1979年发掘。据考为三国时古墓。其中一号墓有通道、前室、天井、耳室、后室,墓葬形制在我国较少见,且保留完整,随葬品甚多。墓为砖室藻井。

  在江西南昌县武溪街以北约3公里处麻丘宝塔小学旁。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我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六边形。塔基用长方形红砂石砌成,共七层,高约30米。内有石阶,可攀至顶层。砖檐为五层平铺,叠涩出檐。在第三层正面有一塔碑,右书“龙飞天启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有“蜚英塔”三个大字,左书:“东阁大学士癸未状元朱国祚题,西川右藩伯丙戌会魁周著鼎建”。塔顶早无。抗战期间,日军曾用迫击炮轰击,至今留有弹痕三处,每层青石板楼面被砸毁,虽遭破坏,但仍较坚固。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东9公里的景婺公路边,距湘湖1公里。白虎湾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是五代至宋初时的古窑址区,村西(白虎湾边山,又称油榨背后山)为北宋时期的遗物堆积区。村南公路边(俗称“蒲鸡墩”)以南宋堆积物为主。三处堆积总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窑址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受到国内外陶瓷专家的重视。

  在江西景德镇市原浮梁县旧城内西面的一个小土堆上。六角七层,每面有二朵铺作,角上有转角铺出,除第二层因第一层的门窗较高无平座外,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三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因墙的厚度大,故塔里形成一条长巷,巷的仰顶,以菱角牙子叠涩构成。有平斜步道。据《浮梁县志》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太和六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二年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因外墙为红色,故称红塔。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柳家湾以西1公里的南市街。遗物分四片堆积:(1)在村后600米的狮子山黄土岭的西北斜面上;(2)东起水库,西至南市小学,北至马路,南至山麓;(3)在第二堆积折而向南约200米的山涧;(4)在南市街村底,总面积约数万平方米。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产品器型精巧,釉水晶莹,多有精美的刻划花或印花,影青瓷雕生动、别致。装烧形式有支钉迭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是景德镇市境内仅次于湖田窑的生产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产品较精的五代至元初的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北。因满塘盛开莲花而得名。塘呈“吕”字形,四周群山环抱,塘边杨柳低垂,中有凉亭画阁,两旁曲径通幽,是游览避暑胜地。唐以前,莲花塘称“莲池”,唐太和后,因尚书薛扆之女玉枝死于池中,并葬于池侧,故改名沉玉塘。宋时湖内建有宝积寺,是佛印和尚的下院,故又改称佛印湖。宋以后历代在此没有学官,清道光年间在此创建绍文书院。1938年,这里是新四军景德镇市办事处所在地,解放后辟为游览区。

  在江西景德镇市郊50公里的高岭村。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述出糯米土的高梁山,即指此山。1712年法国神甫昂特雷柯尔向国外介绍过这里的瓷用原料,从此,高岭闻名世界。是景德镇市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也是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的命名地。遗迹分布在高岭村前水口亭与高岭山两地。水口亭保存有明万历、清雍正的石碑数块,高岭山则多明清矿洞与淘洗的水池及工棚等遗址。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东7.5公里的黄泥头小学后山。

  遗物堆积范围约5,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堆,约高十数米。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两种,碗盏以钉重合迭烧,壶为瓜棱式。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产品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

  在江西景德镇市郊湖田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窑业兴起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时结束。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在村南,元、明遗物以琵琶山为中心。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作场遗迹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产品以白釉器为最精。其中出土的蟹壳青小碗和白釉盘,器型规整多样,体薄透光,釉色淡青,花纹精细,完全达到了现代瓷器的水平。宋代产品以影青刻、印花器物为主,造型秀丽,纹饰精美。元代以黑、黄枢府器为多,亦有青花生产。明代以民用青花为主。此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七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及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是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珍贵资料。

  在江西萍乡市内。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为庚萼倡建。故址在市南的南宝积寺后,宋时兵毁。自南宋后重修八次,庙址亦有变迁。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旧址扩建明伦堂,1941年曾全部翻修过。文庙按我国传统官殿式建成,分前后两殿,左右长廊。前殿有三重宫殿门,殿门满布鼓钉,左右有耳室。后殿为正殿,有石狮。各殿的石雕工艺十分精致。现仍保持旧貌。对研究古代建筑有一定的价值。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

  在江西萍乡市安源半边街。1922年5月1日成立俱乐部。9月大罢工后,俱乐部由七百多人迅速发展到一万三千多人。俱乐部第一任主任是李立三,后为刘少奇。罢工胜利后,刘主持会议,决定由工人出钱按莫斯科大剧院的式样兴建俱乐部,于1923年5月1日落成。一楼中厅是纠察团办公室。一楼右侧为裁判委员会办公室。一楼左侧系会计股办公室,另有一间金库附在后面。和会计股紧紧相连的庶务股。二楼左侧为总代表会议室,代表由选举产生。第一届、第二届总代表均为四十五人。二搂左侧前房系刘少奇和何宝珍的卧室。刘少奇在安源工作近三年,曾任俱乐部全权代表、窿外主任、总主任等职。二楼中间的后房为黄静源卧室,黄曾任俱乐部副主任,1925年10月16日被敌杀害于俱乐部门前操场上。二楼右侧大房为主任团办公室。

  又叫普通禅寺。在江西萍乡市的杨岐山。唐代建造,清道光年间重修。该寺有如来佛、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等塑像,还保存着刘禹锡手书的序文石碑。石碑原属塔铭,塔毁,碑被移至寺内。石碑嵌在寺内正殿的左右两墙上,右为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甄叔大师塔铭,左为唐元和二年(807年)乘广禅师塔铭。北宋时,禅宗高僧方会(992—约1049)在此创立杨岐宗,为禅宗下临济宗的一派。

  【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

  张家湾又名水浒庙。在江西萍乡市安源矿区东头,距工人俱乐部半公里。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原为一土豪所建,1921年地主武装“保卫团”驻此。1922年9月工人罢工胜利后,俱乐部在此办工人子弟学校和工人夜校第一校。1925年9月,俱乐部被封闭后改为小学。1926年9月,北伐军到安源,工人俱乐部恢复,学校重新开办。1927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湖南来安源,在此东北端的搂房里召集安源、浏阳等地党、军负责人潘心源、王新亚等,讨论秋收起义具体计划,宣布暴动日期、进军路线和口号。起义前夕,部分农军驻扎在此。

  在江西萍乡市安源矿区高山上。原为煤矿公事房。是一栋两层办公大楼。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时,敌戒严司令部设此。李立三、刘少奇先后作为俱乐部的全权代表,来此与路矿当局谈判。参加的有路矿两局全权代表、戒严司令和地方绅士、商会代表等。17日晚,路矿两局与俱乐部拟定了草约。18日晨,三名代表在局机务处正式签订了十三条协定。历时五天的大罢工终于取得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后,在谈判大楼对面的安源山上,建立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在江西萍乡市福田乡青溪村。洞长8公里,洞中有洞,幽深莫测,洞内景点甚多,各种石钟乳和石笋、石柱,荟萃交织,构成千姿百态奇丽的景观。长年流水不断的地下河贯穿全洞。许多钟乳石可演奏出不同的音乐。一泓粼粼的碧波,隔空托起一个巨大的水上吊钟,灯光村映,更显得古色古香,敲之发出低沉的钟鸣,回声朗朗,更显奇特。

  在江西新余市罗坊陈家闹。为一厅二间的店房。1930年10月23日至30日,毛泽东在此主持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简称罗坊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总前委成员和军以上负责人及江西省委负责人共十亲人。朱德、彭德怀及党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也出席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红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攻南昌、打九江、会师武汉的错误主张。毛泽东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现会址保存完好。1973年在会议旧址旁建有罗坊会议陈列馆。

  又名匡山,或匡庐。在江西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草庐为舍,故名。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称。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回形。最高的汉阳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枯岭镇,海拔1.167米。庐山为地垒式断块山,多险绝胜景,匡庐瀑布更是名传天下。其中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含鄱口势含鄱湖,大天池霞落云飞,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渊潭惊波奔流,秀峰碑刻如林,温泉设备齐全,四季风景如画。夏季凉爽宜人,七月的平均气温为摄氏22.6℃,为避暑胜地。庐山云雾缥缈,年平均雾日为190.6天,年降水量1,833.6毫米。峰奇山秀,自古有名,《史记》上就有记载。据传夏禹王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过庐山。东汉明帝时,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历代诗人墨客慕名前来,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拭、陆游、范仲淹等纷纷赋诗填词,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也曾到此。山上的历代名家书法、碑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解放后,开辟登山公路,兴建疗养院、休养所、文化宫等,已成为劳动人民疗养和游览的胜地,国外游人向往的名山。

  在庐山枯岭西谷。迎面一座石门,两边分刻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石联,上横刻“花径”两个大字。相传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著名诗人白居易登山游览,漫步花径,正值山下桃花已谢,而大林寺桃花盛开,即兴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负盛名。花径亭里有一横石,上刻“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0年被石工发现,后定为唐代“花径”所在地。亭侧十几米外的树木花丛中,有一彩色方形石亭,即景白亭。从景白亭拾阶而上到花房,内有四百多种奇花异草,万紫千红,香飘四季。四周条案上、屏风前盆景秀丽。墙内假山玲珑,墙外雪松亭立。1953年建为花径公园。出花房过九曲桥,可在湖心亭中观看湖光山色。画面各异,妙趣横生。

  在庐山枯岭西北处。系悬崖绝壁之天生石洞。圆门上刻有“仙人洞”三字。圆门三尺之外即悬崖,崖旁一块横石悬空,往北伸展,叫“蟾蜍石”,石背裂缝处长一古松,即石松。石上刻着“纵览云飞”四字。洞口有“佛手岩”石刻,乃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所刻。洞深约三丈,相传为唐吕洞宾修仙之地。洞后一滴泉,池边壁上有“天泉洞”、“洞天玉液”等石刻。洞北一小路,尽是悬崖和竹林,名仙路。石上刻“竹林寺”三字,即神话中的“竹林隐寺”。

  前为观妙亭,亭下巨石即访仙石,与朱元璋访周颠的故事有关。

  又名白鹿升仙台。在庐山仙人洞西北的锦秀峰上。亭内有碑高约4米,碑文为明太祖所写“周颠仙人传”。石门上对联两幅:“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据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得知后,便邀周颠同行。在横渡长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遂风平浪静。后僧辞归,问其所注,答:“我乃庐山竹林寺僧也。”朱元璋建都南京,特遣使来庐山,不见周颠,人传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朱元蟑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倚亭可北眺长江和九江市景色。峰下是锦秀谷。北宋王安石曾专门写诗赞美:“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秀谷中春。”

  在庐山天池山,御碑亭西。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终年不涸。

  池旁长亭,为东晋僧人慧待所建天池寺原址,宋称天池院,明改名护国寺。附近有宋、元、明以来石刻多块及天池塔、天心台等遗迹。寺西平台即文殊台,是观赏云海之地。每当春夏之交,山中水气郁结,云雾漫天,谷中薄雾如轻纱缭绕,白云时而傍山升腾,时而翻滚直下。尤以天他晚霞最美,高台看红日彩霞满天,极目长江如练,放眼平川生辉,为庐山胜景。

  在庐山枯岭街东北1公里处,为山北主要风景点。山上松林覆盖,山顶有一圆形泉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淹,小天池之名由此而得。相传是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饮马之地。由此南望即女儿城、大校场。东南山腰即捉马岭河谷。当年朱元璋南登庐山,曾扎营女儿城,练兵大校场,放牧捉马岭,饮马小天池。登天池亭可眺望鄱湖风光和与汉阳峰争雄的大月山。天池口西的望江亭,可见一泻千丈的剪刀峡,云中滴翠的枯岭山城。亭下有一羊肠小道婉蜒而下,为解放前登山的主要道路,叫莲枯路。一边陡坡,一边悬崖,道路险峻。

  在庐山大天池侧门外数百米处。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横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劲松,下临绝壑,似苍龙昂首,故名。站在崖上,耳边则闻汹涌澎湃的松涛和山泉击石的巨响,声如万马奔腾,鼓角齐鸣,古人称为“奇绝”。崖下即狮子崖、方印石,清凉石、百丈梯等名胜。龙首崖下0.5公里处有文殊洞,凹人崖壁之内2米多,宽约8米,好似堂屋,相传天池寺僧曾以崖为屋,壁外有“文殊古洞”四字。解放后,修有小亭供游人纵览全景。

  在庐山庐林大桥的西边。其中两棵为柳杉,高约40米,树干需四人合抱。另棵为银杏,古老挺拔。树底石上,刻着“晋昙洗手植”五个大字。传为晋昙诜和尚自西域带回的树苗,亲手栽于此,距今约一千五百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可见三宝树年代久远。

  在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即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以势含鄱湖、气吞长江而得名。放眼口外,江湖浩荡,千帆竞发。东南汉阳峰古松盘结,北面大月山云雾蒸腾。岭前石坊刻“含鄱口”三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两字。往前一伞形亭即含鄱亭,中央有一方型楼台,门上题“望鄱亭”三字,是看鄱阳湖日出之佳地。每当晨光微曦,水天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若月夜登含鄱口,则奇峰错列,群星灿烂,渔火万点,波光月色,相映成趣。是庐山胜景之一。

  在庐山东南部。海拔1.474米,终年云雾缭绕,是庐山最高峰。峰呈馒头状,附近还有呈金字塔型的小汉阳峰。大汉阳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据说月明风清之夜,可观汉阳灯火,故名。台附近有黝黑石碑,上刻“大汉阳峰”四个大字,碑上藓苔漫布。台前悬崖形同靠椅,相传大禹治水时,就坐在这崖石上俯视长江,考虑如何“疏九江”,因称禹王崖。《史记·河渠书》载:“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顶峰黑松遍布,矮小盘结,形状奇异古雅,为别处所罕见。夏日庐山芙蓉盛开,布满山沟边缘。登顶峰,南俯鄱阳湖,波光似镜。北望长江,一泻千里。东北五老峰、太乙峰、晒谷石,峭然屹立,星子县城历历在目。

  在庐山万松坪1公里处。五峰耸立,雄伟陡峻。从山麓明代所建的海会寺仰视群峰,似五个老人并坐,故名。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吟咏,有象勇士高歌,有象渔翁垂钓,有象老僧盘坐。第三峰最险,峰顶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为观音崖、狮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莲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峰后山谷为青莲寺。李白号青莲,传此乃李白当年“巢云松”隐居之地。五老峰东面有三叠泉,西南为庐山松、一线天,峰麓为海会寺,是庐山的胜景,游人必登之地。

  也叫三级泉、水帘泉。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据《桑记》记载:三叠泉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东注焉。凡庐山之泉,多循崖而泻,乃三叠泉不循崖泻,由五老峰北崖口,悬注大磐石上,袅袅而垂垂练,既激于石,则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磐石上。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万人鼓也。”站在观山上,可见一缕泉水,垂直飞泻而下,落在大磐石上,发出洪钟般的响声,泉水经过两次折迭散而复聚,再曲折回绕,又往下泻,谷风吹来,泉水如冰绢飘药空中,好似万斛明珠,随风散落,在阳光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宛如银河来自天上。附近有铁臂峰,岩石黑中带赤,层层堆迭而成,疏密很有次序,为庐山独一无二的岩层奇观,世人按其形象,称为石桌子。峰下白石加玉,形成拱门,即玉川门,泉下为观音崖和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潭畔岩石上刻隶书“竹影疑踪”四字。赵孟頫《水帘泉诗》:“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

  又名屏风叠。在庐山三叠泉之东北。屏下即九叠谷。层峰迭翠,鄱湖黛光,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据《桑疏》记载:“九叠屏谓之屏风叠,。。山九叠而屏故名。”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李白来此隐居。作《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诗:“大盗割鸿沟,如凤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此时永王李璘起兵东巡浔阳(今九江),李白出山为僚佐。永王璘兵败,李白被捕入狱,次年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还,再过浔阳、庐山屏风叠,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之句。

  在庐山牧马场西1公里处。有一壁铁青色悬崖,崖顶巨石“如船,故名。面对鄱阳湖,居高临下,十分险峻。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大将军王敦因晋元帝(即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密谋起兵叛乱。传说许逊(许旌阳)、吴猛等人力加劝阻。有一次,王敦设宴款待许逊、吴猛、郭璞等。席上说他日前梦见一根大木冲天,请客解梦,众议纷纷。许逊说梦不祥。吴猛解释说,“一木破天是一个'未’字,因此未可妄动!”王敦勃然变色,又问郭璞,郭也借辞劝阻,王怒杀郭,以儆他人。许逊抛酒杯于空中,如白鸽盘旋飞翔。众人乘坐,急驰而去。王敦回头已不见众宾客。许逊、吴猛率众到南京,想搭船转南昌,风急浪大,只找到一只没有艄公的木帆船。吴猛驾船,要客途中不能睁眼。众闭目坐于船上,风声如雷贯耳,似有千钧之力挟船御风而行。到了庐山紫霄峰,船渐低飞,因船底擦着树梢,发出沙沙声响,同行人不觉睁眼,船立刻落在庐山,变成铁船峰。故有“铁船飞渡”的神话传说。

  在庐山东谷含鄱岭和大月山之间。群山环抱,溪流迂回。海拔1.200多米。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建于1934年。解放前已一片荒芜。解放后,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修建7.000多平方米建筑物,并辟有松柏区、树木区、草木区、温室区、沼泽区、自然保护区、荫栅、苗圃等种植基地,云集国内外三千四百多种植物,种植近万株化石植物水杉,并模拟高山植物生态,依山选石开辟岩石园。全园储藏标本十万多号,与五十三个国家二百多个单位有交往,积极开展引种驯化工作,以植物学联系农、林、园艺、药物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我国普及、提高植物学知识的科学场所和游览园地。

  在庐山牯岭、含鄱口间。建于1955年。高32米,长120米,宽约12米。由大桥拦截而成的芦林湖,可蓄水二百多万立方米。桥两侧砌有雕花石栏及灯柱,两座彩色的湖心亭倒映湖中,湖水如瀑布从桥孔泻出。山峦环抱,青松挺拔,环绕湖畔,风景优美。

  又称五柳馆、归去来馆。在庐山南麓虎爪岩下。为晋代文人陶渊明醉游之所。原系书馆,馆西有溜缨池,一瀑布自上而下,池中有巨石,高大如一小屋,顶平而光。陶渊明辞官归田后,隐居于此,醉则卧此石,称醉石,并赋《归去来辞》。石上刻有“归去来馆”四个大字及宋、元文人手迹。

  在庐山圆佛殿西、登山小道旁。是步行上庐山必经之地。路旁绝壁间,有未、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约有九十九盘,笔力刚劲,引人入胜,如:“白云天际”、“清虚灵台”、“烟霞深处”、“天半”、“南无佛”、“土地”等,字体不一,笔锋各异,对研究古代书法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

  在庐山西北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名僧慧远(俗姓贾,山西楼烦人)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自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来寺,后和该寺智恩和尚同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不过虎溪桥。当时常与诗人陶渊明、山南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一次他送陶、陆出山门,边谈边走,不觉过了桥,”神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个文苑佳话,称为“虎溪三笑”,流传至今。过虎溪桥向北百余米,是第二道山门。朱红门墙上有“秀挹庐峰”四字,寺东罗汉松传为慧远手植。古松苍劲挺拔,碧绿繁茂如盖,古松旁为护法殿,有金面金身的弥勒像和韦驮像。正殿神运宝殿供有释迦车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塑像,左右两殿是十人高贤堂、三笑堂,殿后有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出木他等古迹。并有晋石塑、唐经幢及唐、明、清文物碑刻。历代文人慕名而来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守仁等均曾在此题诗,立有石碑。

  又名唐代千佛塔。在庐山东林寺西。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曾重修。塔呈六面七层,均有佛龛。底层南北开门,正门向南。塔南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天上清”,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虽历尽沧桑,仍完好无损。塔以其侧西林寺而得名。寺原为沙门竺昙禅室,自晋至唐,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元毁于兵火,明相继修复。清咸丰四年(1854年)再毁,十一年重建又毁,现仅存一栋殿宇。宋诗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距星子县城约7公里。为江西省(543)宋代著名书院之一。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李渤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庸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洞读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三十亲人授经洞中。至南唐昇元中将此建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共为当时四大书院,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军守,重建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院名大振。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后院宇屡经兴废,现存为清道光年间所修。白鹿洞四山回合,一水中流,泉清石秀,古木参天,环境优美。院内原殿阁颇多,后损,仅存圣殿、御书阁、彝化堂,均破旧。后山洞中有石鹿,系明正德年间复制。洞上有思贤台。圣殿西原为启圣祠,今寺碑廊存碑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最为珍贵的系《白鹿洞歌》,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紫霞道人所作,诗意清新,书法雄劲,后人刻石传世,堪称艺术珍品。碑廊前庭中立有“紫阳手植丹桂”碑石(紫阳即朱熹)。院门外还有独对亭、枕流桥、华盖松、钓台等景及古人石刻书法多处。

  在庐山脚下,面对大汉阳峰,背靠黄龙山麓,距枯岭41公里。早在晋代就有“穴如围一丈许,沸泉涌出如汤,冬夏常热”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考察后,在《本草纲目》中记有:“庐山温泉有四孔,可以熟鸡蛋,一患有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后出汗,以旬日自愈。”据化验,温泉水含有钾、钠、镁等三十多种元素,对皮肤病、关节炎、妇女病、气管炎等慢性病均有较高的疗效。解放后,建有规模宏大的疗养院,面积2万多平方米,床位三百多张,已接待疗养员数万名。水疗室是一幢钢筋结构楼房,六十个浴池分隔在两个浴室内。

  即“天下第六泉”。在庐山观音桥东。泉水原有一龙首,其色清碧,其味甘美。有诗赞曰:龙首清泉味不穷,长流清韵此山中,古今招隐何人至,只有苕溪桑苧翁。”经唐代文人陆羽品评为天下第六泉,亦称陆羽泉。

  在庐山南麓。背靠五老峰,面对鄱阳湖,气势雄伟。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重修。殿宇宏敞,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是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寺内珍藏的文物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子昂写绘的《妙法莲华经》、心月和尚手镌五百罗汉图拓本及普超僧以血书写的《华严经》八十一卷。内容丰富、珍贵,保存完好。

  在庐山玉屏峰之西麓。创建于明代。现存大殿三楹。寺周万山环抱,绿树四合。寺前有三宝树。寺后有”降龙”石刻,“降龙”二字用双勾勒法,旁署“大明王士昌题”,字迹清秀,刚劲有力。

  在庐山南麓。山奇水秀,碑刻如林,古谚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秀峰,有香炉、双剑、文殊、鹤鸣诸峰,即奇峰竞秀之意。南唐中主李璟十五岁时筑台读书于此,璟即帝位后九年(公元951年),以书台旧基为寺,取开国先兆之意,名开先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游,手书“秀峰寺”赐为匾额,遂改名秀峰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冠。山门旁有观音大士画像碑,高3米多,宽2米,又称铁观音,为古代绘画之上品。寺后有中主读书台,台上有米芾手书碑刻,苍劲有力。台前紫色雕栏皆南唐风格。台下有聪明泉及石凿洗墨池,传为李璟洗笔处。读书台下左侧有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石壁上有黄庭坚“七佛偈”、王守仁“纪功碑”等手书碑刻,为书法之珍宝。寺西便道,可见清康熙帝手书“秀峰寺”及雍正帝书“洒雪松”二碑。月门前为漱玉亭,有苏拭题咏。亭下龙潭,马尾瀑经玉峡泻入潭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四周有历代名人书刻七十余种。

  在庐山南麓。峡上诸峰间有两瀑布,一名马尾瀑,水自双剑、文殊两峰之间流出,因崖口狭小,泉水喷散成数十缕,形似马尾,故名。另一名庐山瀑布,自鹤鸣、行包两峰之间流出,高数十丈。两瀑汇合,流出峡谷,成为山南奇景。龙潭四壁,有历代文人石刻,其中以宋书法家米帝书“青玉峡”、“第一山”最为珍贵。依山临涧的漱玉亭,是观瀑听泉的好地方。

  在庐山栖贤谷中。原称栖贤桥,又因桥跨三峡涧上,亦称三峡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因桥侧建观音寺,故名观音桥。清道光年间,观音寺憎党源增建石栏桥。桥系单孔石桥,长24.45米,宽4.1米,以七排同型大块花岗石扣为一整体,横跨百尺大壑,桥基立于东西悬崖上,下为一深潭,称金井。桥上俯视涧底,有“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朱熹诗)之感。至今近千年,仍完好无损,是我国古代桥梁的珍贵遗产。桥上游不远处,有方整如棺的大石横亘涧上,俗称棺材石,刻有“回溺”、“水哉”等字,相传建桥时用以缓和上游水势而设。桥西有观音亭、玉峡湾。桥下之溪系汉阳、五老两峰间九十九条水汇成。坡陡流急,涧中多大石,水行石间声如雷,似长江三峡之势,故名三峡涧。涧水终年激流汹涌,两岸松柏苍翠,与雄伟壮观的观音桥共构成一幅宏丽的图画,正是“百尺悬潭万道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几地轰雷撼玉关”(欧阳玄诗)。

  在庐山三峡涧旁。潭深似一大瓮,有石如玉简直中流,故名。涧水奔注渊中,惊波喷空,四季水流汹涌,数里之外闻其声响。渊上石壁有古人石刻,刻有宋代张孝祥所书的“玉渊”二大字。潭西崖上有1936年夏冯玉祥手书的《墨子篇》,字大如斗。北有栖贤寺遗址,系庐山五大丛林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历代屡经兴废,今存废墟。寺内原藏五百罗汉图二百轴,今余一百十二轴,存庐山博物馆。

  在庐山归宗寺后。是晋书法家王羲之的遗迹。据《星子县志》及《庐山志》载,王羲之守浔阳(今九江市),曾览胜庐山之南,解职后卜家金轮峰下。东晋咸康六年(公允340年)舍宅为寺,名为归宗寺。今寺废。寺后金轮峰下,一瀑布从40米高的悬崖飞流而下,泻入深潭状若玉帘,故名玉帘瀑。潭旁石洞。俗称羲之洞,洞内有乱石,可坐可卧,溪水沿洞边而过,洞外有石屋残垣及石拱桥,为王羲之读书练字之处。离洞顺溪东行1公里,溪间一池,为王羲之鹅池,池边石上镌刻着“羲之鹅池”四字。羲之性喜鹅,曾在此养鹅并练“鹅”字。池边还有宋代黄庭坚手书“石镜溪”、陈立书“归宗”、“金轮峰”、”山水”以及明代朱端书“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等石刻,笔力苍劲。

  在江西九江市能仁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东晋,后毁。

  唐大历年间白云端禅师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虽经兵祸,殿堂遭毁,但塔存完好。清咸丰年间,遭兵火破坏,塔毁三级。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关督白景福劝募修复。塔为砖石结构,通体呈六角锥状,共七层,高42.26米,底层对角直径长8.9米,门朝西南。左侧底层镶嵌石碑一块,系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胜宝塔碑记》。

  又名娘娘庙。在江西九江市南门湖与甘棠湖之间的长堤南端。据《德化县志》记载,宫系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为砖木结构。宫内有娘娘殿、娘娘亭、左右禅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该宫东临南门湖,西滨甘棠湖,南傍甘棠公园,北与烟水亭相望,风景佳胜。尤以娘娘亭最著,通体木质结构,高12米,六角三层,飞槽画栋,亭内有梯可上,六面均有窗栏,可凭栏远眺湖光山色。

  在江西九江市中心。面积约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

  清风徐来,碧波涟漪,景色优美。湖中筑有长堤,长50米,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湖中烟水亭为唐代建筑。是九江市著名风景名胜。

  原名浸月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部督周瑜点将台旧址。唐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司马时,建亭于其上。后人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为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建楼筑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而名烟水亭。两亭俱在明嘉靖前废毁,明末于浸月亭废址重建,将已废烟水亭之名移此,称以至今。明清多次复修增建,咸丰三年(1853年)又毁,清末重修。亭前有石剑匣两座,亭内有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宴会厅、境波楼等。1972年全面修复,并建曲桥一座,自湖衅蜿蜒接于亭上,以便游人参观。

  又名灌婴井、瑞井。在江西九江市北部长江边。为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带兵驻扎九江时所凿,人称灌婴井。后堙塞。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常住此城,立标命人挖井,适得故处,发现井壁有铭云:“汉高祖六年颖阴侯开此井”。权见铭欣悦,以为祥兆,故名瑞井。因井紧靠长江边,每当大风吹起,江涛汹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诗人李白曾在《下浔阳泛彭蠡寄王判官》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此井在大旱之年,江水下落,井水不枯。

  旧名承天院。在江西九江市东部。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后废。唐大历年间由白云端禅师重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建,弘治二年(1489年)改名能仁寺,后多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复建。系九江三大丛林之一(另二为龙池寺、舍利寺,已废)。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单层重檐、周体回廊、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及金刚殿,铁佛殿、左右禅房、藏经楼等古建筑。寺内还有大胜塔、双阳桥、飞来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诲尔泉等七景,是九江市现有最大的古建筑群。

  在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边一小山坡上。据同治《德化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县城东北三里处建楼三层,塔一座,并铸铁牛四头。后地震,江水冲起数丈,岸矶崩溃,楼废,铁牛沉入江中,仅存宝塔。塔为砖石结构,通体为六画锥状。共七层,高约35米。塔内底层东面墙上嵌有明代碑记一块。距今近四百年,虽经风雨剥蚀,地震摇撼,特别是1938年遭日军兵船炮击,中弹三处,但仍屹立长江边。舟船上下,数十里可见塔影。在美术设计中,往往以此塔为九江的象征。

  在江西九江县株岭山东北端。面朝西北,长9.1米,宽3.2米,高1.7米,外壳为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墓碑直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另有石雕马两具,高与长各约1.5米,重约一吨,一具完好,一具断首。还有秦桧夫妇跪势石俑一残块。据墓侧重修碑刻记载,岳母原籍河南汤阴,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始由飞迎来江州(今九江),随军奉养。六年春(1136年)病逝鄂州(今湖北武昌),四月由飞扶柩归葬株岭,并在墓山建叠翠亭。明正德间又建祠,后毁于兵,其子孙又建茅屋三间奉祀。现墓保存完好。

  【岳飞夫人李氏墓】

  在江西九江县株岭西端太阳山。坐北朝南,长3.75米,宽1.5米,高1.7米。外壳为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墓碑上刻“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状如坛壝拜台,两侧分立“声叙”、“封禁”二碑,已残缺。墓旁原有岳王祠,现不存。

  在江西九江县狮子山山中,系岩溶洞穴。约有4万平方米,分七个景厅四十多个景点,有洞府钥匙、紫竹林、南海神柱,蓬台观音等。厅厅贯通,景景相连,洞内钟乳石晶莹玉润,步移景换。有的若珍珠玛瑙,璀灿夺目;有的如琼树银花,争妍斗丽;有的似珍禽异兽,栩栩如生;有的如宝塔高台,气派非凡:有的如游仙神女,神形兼备:各种景物,千姿百态,交相辉映,维妙维肖,美不胜收。

  在江西省九江县庐山西麓涌泉乡,距县城20公里。为大型石灰岩溶洞。因一股清澈的泉水流经整个洞窟而得名,全洞游程1.5公里,面积约一万三千多平方米。洞中有仙女迎宾、女蜗补天、清泉映月、群仙聚会等三十二个景点。

  又名陶靖节祠。原在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面阳山,1982年迁建于县城沙河街东北隅之蔡家洼。坐西北向东南,为一进两幢砖木结构古祠建筑,面积246.9平方米。明嘉靖年间重修。祠内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额两块,各书“羲皇上人”、“望古遥集”,大门首直书匾“陶靖节祠”,耳门首横刻匾”菊圃”、“柳巷”。祠外柳树成行,风景优美。现存历史文物,对于研究陶渊明生平事迹颇有参考价值。

  在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面阳山,坐北朝南。长7.9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为墓志,右为《归去来辞》。墓碑左右,各列碑刻一块,左为《五柳先生传》,右为修墓人姓氏、年月。墓前有“凵”形石栏。四周苍松环绕,层林迭翠,自山下至墓,有石阶沿山坡而上。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县)人,晋代杰出诗人,早年曾做过参军、县令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退隐归田,安居浔阳柴桑(今九江马回岭境内)。该墓重修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现原貌基本保持完好。

06、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

  又名仙人桥。在江西彭泽县西南、龙宫洞洞门之外。一石屹立,高悬数丈,气势宏伟,宛如一座巨大门楼,为龙宫洞镇关把守,是天然地下艺术宫殿龙宫洞必经之门,故名龙门。远眺如卧象,山前中空部似象鼻;近望象单孔巨形大拱桥,又如一座绿色的大石门楼,门沿松树灌木丛生,绿意盎然。更有一溪清流从龙门中穿岩击石,点缀龙门风光。

  在江西彭泽县城西南36公里处。是近年发现的天然溶洞,其景有如传说中的东海龙宫,全长2.700米。洞中大量钟乳石、石幔、石笋,形状奇特,别有谐趣。前厅三尊白须飘胸凸额头的海寿星笑脸迎宾;厅后莲花池碧永清盈,形同莲衣盛开。过甬道到东宫,钟乳石千姿百态。前行至西宫,一石笋和洞顶石乳紧密衔接,柱上花纹密布,顶天立地似《西游记》中的定海神针,下压一石龟。西壁深涧形似海船,虾兵蟹将正乘船出巡,东壁顶上有楼台亭阁,如龙女列队静候娘娘出宫。鼓乐厅的石钟乳形同大瀑布,细看则由数百片钟乳石组成,逐一击之音响不同,宛如龙宫奏乐。另有一塔,塔身花纹密布,塔底冰柱悬挂,巍峨雄伟,晶莹碧透。远离洞口1,100余米的正宫,长80米,宽70米,高60米。宫顶钟乳垂似宫灯,壁上如画似雕,天然地毯上层层细纹非人工所能为。中央龙王宝座,左有擎天柱,右有石鼓、石炉,可与桂林七星岩媲美。

  在江西彭泽县龙宫洞附近。洞深口大,进洞如入厅堂。厅堂两侧各有一个厢洞。右为水洞,一条清溪从水洞中潺潺流出,内有龙潭长200米,可似行船。水洞内有一座形若大钟的钟乳石,水击声若奏乐章。左为旱洞,前行可见商钟乳石,如宫灯倒垂,宫灯下有一巨大的钟乳石柱,形同观音菩萨打坐的莲花台,台上有天然阶梯,上面可容十余人。洞顶石钟乳如吊钟、石花、石灵芝等,洞壁似浮雕壁画,在灯光下璀灿夺目。洞壁有石刻古诗两首,一为:“洞前流水碧如苔,洞口桃花拂面开,转头望断意不断,长啸一声须再来。”一为:“十里扶筇秉烛游,信知仙洞异风流。我来不忍回头去,恐坠西山红日头。”生动地形容了玉壶洞的美景。

  在江西彭泽县的龙宫洞与玉壶洞之间。面朝象山,地处狮山,狮象把守,妙趣横生。岩洞内有仙坛庙宇、莲花缸、石碑、钟乳奇石。洞口如雄狮张口,洞外陡壁数丈,风景十分优美。古诗云:“放脚呼风到仙崖,苍苔踏破洞中天,挥毫醉杂元晖酒,我欲云端抱月眠。”仙真岩风景奇特,美妙异常,与龙宫洞、玉壶洞及龙门相映生辉。

  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长江之南岸。南为上石钟山,北即下石钟山,两山对峙,耸立在鄱阳湖和长江汇合处,合称双钟石。两山均为石质。石钟山之名,《水经注》就有记载:“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其名称来历,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认为山下深潭,风吹浪击石,声若洪钟,故名。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石头,北面的击之声清脆而高亢,南面的声厚重而模糊,山名由此而来。宋苏轼与长子苏迈泛舟石钟山考察后,写下《石钟山记》,以声定名。清代则有人认为石钟山上锐下宽,如钟覆地,以形定名。石钟山地形高耸,陡削峥嵘,因控扼江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有太平天国遗垒。凭栏远眺,匡庐五老峰,如拱如揖。鄱湖、长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山上从唐代起就有建筑,几经兴废。现存半山亭、怀苏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报慈禅林、太平遗垒、浣香别墅、太平楼等,均为清代重建。

  又称大孤山、大姑山。在江西湖口县东南鄱阳湖中。为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大石岛。因状如鞋,故名。海拔90.4米,周长百余米。西南系湖水入口的要道婴子口,东南群山起伏,西面匡庐崛起,北扼湖口,南镇鄱湖,为历代战略要地。三国时,周瑜守柴桑(今九江),在此练水军。南朝宋武帝布阵破卢循。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鞋山常旌旗濯日。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谋反,都御史王守仁在此督兵破阵。太平军也曾在此大破湘军水师。鞋山四面临水;一峰耸立,陡峭峥嵘,秀丽奇特,以清幽著称。匡庐山色,鄱湖水光,尽入眼帘,酷暑清风消热,如入蓬莱仙岛。相传古时有一渔夫胡春,与天上瑶池玉女大姑在湖上相遇后互爱成婚,被鱼霸盛泰得知,垂涎大姑而不得,玉帝点天兵带走大姑时,盛泰乘机抓胡春,被大姑从空中丢下一只绣花鞋,压住盛泰一伙,绣花鞋便成了鞋山。

  在江西星子县城内。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操练水军的点将指挥之处。台高约7米,为花岗石砌成,台下有扶门通道,台上建有双层房檐木结构城楼。现存建筑,属清代维修。

  在江西永修县云山。因在山巅,故名。约建于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真如禅院。先后大修十七次,最后一次是1953年至1957年由虚云法师(全国佛教协会名誉副主席)主持。现有面积7.000—8.000平方米。依次为前殿、正殿、藏红楼。另有偏房。此寺影响较大,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的僧人,不少是虚云法师的弟子,常来此地拜谒。寺内有古银杏一棵,直径达2米,高数丈。寺外有赵州关石刻,明月湖刻字山岩,谈心石刻(为苏轼和佛印谈心之地)等。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部旧址】

  在江西修水县城原商会办公楼。

  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两边有厢房。1927年9月上旬,以卢德铭为总指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秋收起义部队的主力)师部驻址。革命红旗,首先飘扬在此。解放后,旧址进行了维修。1977年9月,为纪念秋收起义五十周年,在师部旧址附近建有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

  在江西修水县城南,与修城隔河相对,山高约330米。山上有藏龙洞、薛力岩,山腰有亭。亭中有黄庭坚石刻一百余块,黄庭坚石刻像一尊,山脚靠修河处有黄庭坚手书石刻,相传黄庭坚曾在此读书。其石刻、石像对研究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江西修水县坑口。墓基规模很大,有墓志铭,墓旁有双井和钓鱼台。墓1959年维修。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双井人,为宋代江西诗派始祖,与苏轼齐名。精通书法,自成一家,在修水留下不少石刻。

  原名传箓坛。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端。是历代张天师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祀奉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地。为道教创教人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自汉中移居龙虎山后所建。经唐、宋、元、明、清的修建,现存部分为清代所建。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午朝门、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及元、明石刻等珍品。

  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临清溪,为历代张天师住地。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修道,创立五斗米道,道教尊为始祖。西晋永嘉年间,其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移居龙虎山。唐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封其第十五代孙张高为祖天师,并赐田敕免租税。宋、元、明、清尊其道,官其子孙,修其府第。“嗣汉天师府”历经各朝维修、重建,房舍达五百余间,占地5万多平方米。府院结构分头门、二门、三门、前厅、正厅。层层迭迭,甬道贯通。天师住房和养生殿,面积900余平方米。内分大门、仪门、大庭院、三省堂等。楼房殿阁,形似皇宫,龙柱金壁,雕梁画栋。院内古木参天,风景优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曾率领部分中央红军与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军在天师府会师。现上清师范学校设此。原貌略有改变。

  又名敕赐之教宗传之碑。在江西贵溪县浮桥头左家村。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手书。文笔流畅,苍劲有力,是书法和艺术珍品。

  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左右后三面皆悬崖,前面有小山。原有龙虎观坐落在山岩中,坐东向西,额曰“正一观”,为道教正一派最重要的宫观,今仅剩残垣。龙虎山风光旖旎,山色秀丽。有七重天、仙女散花、栈道等遗迹及多处摩崖石刻。山下水岩,两山壁立,中流清澈。岩涧洞穴,旧称二十四岩。古时诗人学士,纷纷慕名前来,游山赋诗盛赞美景。宋王安石题咏:“一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近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在江西上饶市灵书院遗址(现为上饶茶厂)。说碑共六块,为宋代朱熹所书。其中四块因风雨剥蚀,字迹已辨认不清。另二块保存完好,一为诗经图上,一为尚书图下;字迹清晰,书法工整,苍劲美观。其刊刻年代,均在清朝,时间似不久远,均系仿古版本经书镌刻。

  在江西上饶市鸡应寺内。钟高2.83米,直径1.70米,厚0.12米,重4.12吨。顶部有双龙装饰,稍下分多瓣,呈莲花形,造型优美。四周有铭文和捐助者姓氏及款物。质地坚实,经久未蚀,实为我国少见。据《上饶县志》记载,该钟原在天宁寺前,系五代吴顺义三年(公元923年)信州刺史周本铸,原重2.400斤。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重铸,增至万余斤。后寺废,即址建楼悬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楼圮,钟坠入地尺许。五十一年郡守周镐元重建钟楼,钟复悬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移建西门外三宫殿。三十三年,知府王廷钦复建于城之东门。嘉庆十六年(1811年),郡守王赓言移建城南鸣山寺,易名“鸡应”。刻有钟铭三首。技术和艺术设计也有很高的水平。

  在江西上饶市南郊。1941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将皖南事变突围未成的新四军干部六百亲人,加上敌人在东南五省抓来的共产党员、抗日青年和爱国人士八十亲人,囚禁在茅家岭、七峰岩(高干禁闭室)、周田(苦工营)、李村(高等软化所)等处,建立起规模庞大的上饶集中营。新四军军长叶挺就关在七峰岩的禁闭室。四周构筑了围墙、铁丝网,岗哨林立,警戒森严。并在周围30里以内,设置了内层警戒圈。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对敌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于1942年5月25日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1942年6月,日军侵占上饶时,集中营迁往福建,途经福建崇安赤石镇时,被押的革命志上举行了暴动,史称“赤石暴动”。1955年,在茅家岭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周恩来题书“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九个大字。1980年又重新修葺,建立革命烈士纪念馆。

  在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内,现为上饶市第一中学。陆羽以嗜茶著名,世称茶神。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研究茶时名著。他曾在上饶广教寺隐居多年,筑有山舍,后人名为陆鸿渐宅。宅外种植茶园数亩,开凿一泉,水清味甜,当时品为“天下第十四泉”。唐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云:“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凝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皇甫曾诗曰:“千峰侍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据此可见陆羽曾在此种茶、品泉,传说《茶经》也在此写作。陆羽泉古书上多有记载,今保存完整。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

  在江西德兴县东昄大乡境内。上奉三清,一名三清山。其巅玉京、玉虚、玉华三峰秀出,形似枝丫,又名丫山。群峰罗立,岩壑幽奇,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素有“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之誉。山上奇峰峥嵘,秀石多姿。响水坑,水乐坑二水梯流而江西省(553)下,形成庆云、扬清等瀑布。有沪泉、禹门、丹井、玄泉、应元等泉。此山历史上是江南道教圣地之一,有道观、牌坊、山门、古墓、台塔、古石桥以及石雕壁刻数十处,均是明景泰年间邑人王枯所建。以三清官为主体,周围近处有飞仙台、龙虎殿、九天应元府、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风雷塔等古建筑,全由花岗岩雕砌而成,古朴壮观。山上云雾镣绕,古木参天,峰峦迭翠,景色绝佳。历代诗人赞诗甚多。

  在少华山南侧龟背石上,海拔1,532.8米,坐南朝北,面对天门。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平方米,是少华山的主要古建筑。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后荒芜,明景泰间重建。宫前是排云桥。正殿为前后二层。殿内正中供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神像。后殿为观音堂。周围苍松青翠,风景秀丽。

  少华山主峰,海拔1,816.9米。与玉虚、玉华鼎足而立。周围群峰罗列,雄奇险峻,云雾缭绕。峰顶突出两大摩岩,东侧摩岩峭壁上镌有“玉京峰”三个大字。岩顶平坦,中间凸起一块方石,刻有棋盘,名棋盘石。西侧摩岩是两块相连的巨石,顶如利刃,难以站立,名升天石。玉京峰西北为玉虚峰,海拔1。771.6米,是少华山第二高峰。玉华峰与玉虚峰对峙,海拔1.752.8米。睛日登顶,极目远眺,四周百里,万千景色,尽收眼底。

  在江西铅山县城北,墓基保存完好,有墓碑,墓廓,造型美观。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瞩山东)人,是南宋抗金英雄,也是杰出的词人。他极力主张抗击金兵,三度宦游于江西地区。

  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东莱因既与朱熹交善,又与陆九渊有场屋之知,朱陆两人平日持论有所不同,吕邀约两人在鹅湖会面,意图调和两派的观点,史称“鹅湖之会”。后人就在此建立书院。书院在元末遭兵毁,明弘治移于山顶,明正德六年(1511年)又在故址重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均进行维修。书院前临鹅湖,后有半山亭,左是禅林塔和狮山,右有鹅湖寺和瀑布泉,景色如画。四周院墙高垒,有御书楼、讲坛和宿舍,建筑华丽,造艺精湛。

  【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

  在江西横峰县葛源镇枫树坞村。是一栋大型民房,省委书记方志敏在此办公和居住。1932年,由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党中央批准赣党校、团校等都设于此,成为闽浙赣省的革命中心。至今房子墙上仍保留着当年的标语。

  在江西波阳县城东。永福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塔在寺东侧,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元至明几次修缮。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至鄱阳(今波阳)时,焚塔毁其顶。同年烧毁寺左观音堂,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故当地称为观音堂塔。塔共九层,主体结构为青砖和黄泥,塔角和门顶等用了少量木材。其柱枋上斗拱,与西安大雁塔门楣石所示相似,颇为精致美观。从元至元五年(1268年)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波阳曾发生过十一次地震,塔仍安然无恙。

  在江西弋阳县城西南约2公里信江南岸的小红石山上。建于明天启年间。塔基高1.45米,八角七层。夹墙中设砖石磴道,可盘旋而达塔顶。各层楼板以砖代木,仰顶均用菱角牙砖,构成迭涩藻井,俱有穿破;中空平面呈圆形,直径3.75米。外墙每层四门,四龛,内墙只开四门与外墙相对应,两面门龛互相错开,名有八棱砖柱。柱头及平板木上方均有一简单斗栱;以菱角东北省为闽浙赣省,省委机关由原来葛源镇迁往枫树坞。省苏维埃政门上石刻一方为“文星塔”,左右各府、军区司令部、省团委、保卫局,财、刻小字:“邑令海虞子孙森题”及“天政部、采办处、闽浙赣报社、印刷厂、启辛酉仲春吉,督造僧明通立”等字。所记与《弋阳县志》相合,确为明代遗物。

  在江西弋阳县南,距县城12公里。奇峰罗列,各极其态。因一奇石形似圭板朝笏而得名,又因其主峰状如乌龟,亦名龟峰。圭峰有三十二峰,著名的有明星峰、锦屏峰、蟾蜍峰等,还有振衣台、无声泉、鳖鱼石、锁云桥、化生池、香炉山等胜景。山有古寺,壁间刻石,多名人题咏。解放后,人工开拓了外湖、里湖和蛤蟆池,修建了疗养院和一些园林建筑,为江西省旅游疗养胜地。

  在江西弋阳县城南3公里的南岩之下。共有大小石龛二十九座,摩崖石刻约十条,依岩环列成半圆形。龛内雕着如来、文殊、观音、十八罗汉、宝塔等造像。经修理,造橡清晰可辨,堪与赣州通天岩媲美。摩崖石刻大多风化,只有少数依稀可识,中有一条为:“洪武四年壬子二月道全记”。南岩石壁镌古篆二十三字,书迹甚美。

10、宜春市万载县铜鼓县

  在江西宜春市内山上。坐南朝北,高出城区地基170米左右,为全市最高点。登台可俯视市容,眺望周围十余里,气势雄伟。汉代,宜春侯在山上建五台,它是其中最高最宏伟的一台,南宋建炎年间毁,明嘉年间重建,为防火,铸盛水鼎台上。万历三年(1575年)建石坊于台畔。万历十八年增建种桃亭、峰亭、春风亭、沩山阁。1932年辟为公园,又建中山亭,并进一步绿化。1934年设图书馆其上。1957年再次重修。宜春台壮观美丽,四周绿树成荫,花木郁香。每逢节日,灯火辉煌,为宜春游览胜地。

  【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

  在江西万载县仙源镇的陈家屋内。1932年4月12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从修水上杉移此。6月,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三次“围剿”失败后,又调四个师一个独立旅,向赣西北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9月,省委在此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党代会。会后。傅秋涛、江渭清等指挥红军在万载株木桥给敌以毁灭性打击,消灭敌军六百多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现旧址按原貌保护,1980年曾维修过,陈列了部分革命文物。

  【秋收起义第三团团部旧址】

  在江西铜鼓县城南的萧家祠。是一栋三进的大祠堂。堂前铜鼓河潺潺流(556)江西省过,风景宜人。1927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安源经浏阳张坊到铜鼓时住此,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9月10日,在此召开了干部会。毛泽东在会上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论述了秋收起义的重要意义。并将浏阳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号召大家拿起枪,举行秋收暴动。萧家祠有一百多年历史,1969年维修后,恢复了原貌。1977年9月,在旧址旁建有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

11、宜丰县上高县高安县

  在江西宜丰县同安乡,距同安镇约5公里。是我国佛教五大禅宗曹洞宗的发祥地。唐大中时,高僧良价禅师在洞山兴建普利寺,四方僧徒纷趋洞山问法。宜黄县曹山的卒寂和尚到洞山参师,尽得良价的心经,厂为阐发,后受各处僧众推崇,尊良价是“曹洞宗匠”。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良价63岁去世时,唐懿宗追封他为悟本大师。诏令建墓在洞山普利寺后,后人称价祖塔。洞山风景优美,山石奇丽,溪水清澈,古木参天,寺庙雄伟,僧塔林立,世人称为洞天福地。洞口牌楼上刻有“古洞云深”四字,进入洞口,逆葛溪而上,山泉顺新崖飞泻而下,溅起无数珠帘,形成银瀑飞练。山崖上有黄

06、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
10、宜春市万载县铜鼓县
11、宜丰县上高县高安县
12、清江县丰城县靖安县
15、吉水县永丰县泰和县
22、安远县信丰县赣县

  【“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中山路洗马池。原为“江西大旅社”。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九十六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8月1日凌晨二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组织了南昌起义,全歼守敌一万余人。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57年在旧址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毅亲笔书写了馆标,展出了当年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系统地介绍了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和重大意义。起义总指挥部会议大厅、周恩来办公室、林伯渠办公室、军事参谋团办公室及警卫连、军医处的房间等均已复原陈列。

  原名湖滨公园。在江西南昌市长征路中段。由东湖、百花洲、苏圃、苏堤及东湖东岸陆地组成。建于1932年。1927年南昌起义时,革命军曾在此激战。解放后改名八一公园。面积26公顷,有东、西、北三门。东门为古典式建筑,西门及北门为西式建筑。园内堆山迭石,曲径通幽,花繁木茂。建有品字亭、九曲亭桥、冠鳖亭、四角亭、六角亭、湖心亭等。湖波荡漾,垂柳映翠,富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乐趣。

  在八一公园内,八一公园原系宋明两朝贡院。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巡抚宋世鼎又将设在进贤门内的清代贡院迁于东湖故址(即今八一公国内)。乾隆九年(1744年),布政使彭家屏于贡院凿井,获得明万历丸年(1581年)镌有铭文的石碑一块。铭文曰:“天一地六,涌珠泻玉。金干四维,丹砂千斛。漱润涵芳,源深泽渥。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在八一公园百花洲上。圃因宋苏云卿于此种菜而得名。俗称三洲苏翁圃,后改为憩云庵。苏云卿,四川广汉人,逸其名,云卿为字,与宋丞相张浚相友善,隐居豫章(今南昌),以种菜为生。圃在湖中,四面环水,垂柳夹道。现重建凉亭,遍植花草,风景绮丽。

  在江西南昌市潮王洲上桃花村。自清代以来就为南昌著名桃园。据《江城旧事》载:“三村水净沙明,草秀木异。。每阳春二三月,桃花盛开,士子携酒过游,无异虎邱元墓看梅。”1980年三村桃园又补种了桃花万分株,更添异彩。

  在江西南昌市德胜门内豫章后街。初名东寺。东汉末西域僧安世高居于此,遂名大安寺。寺为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镇西将军谢尚施宅所营建。唐武德间改名宣明寺,大中间又改名普济寺,明初复名大安寺。寺有大铁香炉,为三国吴赤乌间信士弟子捐铁所铸造,高八尺。香炉铭文,《金石萃编》已著录。

  又名铁柱宫。在江西南昌市翠花街西、棋盘街东。祀东晋道士许逊(号旌阳,又称许真君)而建。宫左有井,与江水相消长;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唐咸通年间为“铁柱观”,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为“延真寺”,宋宁宗御书“铁柱延真之宫”,明世宗赐名“妙济万寿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雍正二年(1724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治十年(1871年)曾多次重修。

  在江西南昌市北部,离市区10公里的梅岭山脚下。建于1979年8月。占地十余亩。有台阶三百余级,西边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墓为汉白玉砌成,大江西省(525)理石碑下面刻有方志敏简历。墓碑正中镌刻毛泽东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设休息室,陈列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和珍贵文物。方志敏(1900—1935)江西弋阳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建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24日,在德兴县怀玉山与国民党军作战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年8月6日牺牲于南昌下沙窝。

  在江西南昌市德胜门外龙岗上、北坛沿江处。唐时名清风亭,明万历年间,布政使吴献台、陆长庚移地重建。《太平寰宇记》载,该地“洲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迹”,故称龙沙,亭名龙沙亭。当阳光照射蜿蜒起伏的沙丘时,光彩夺目,宛若游龙,而尤以晚景为佳。“龙沙夕照”。为“豫章十景”之一。有诗云:“晓风度疏松,琳琅动仙阙。回波滚明沙,错认地上月。”“自是江南多胜概,此中风景世应稀。”

  【叶挺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百花洲东湖旁的第二中学内。为砖瓦结构工字形二层楼房,面积907.20平方米。原是南昌心远中学校舍的一部分。南昌起义时,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指挥部设此。楼上为办公室、会议室和电话机房,楼下是军指挥部警卫部队住地。叶挺旧居原在南昌二中教学大楼前面,1958年拆除。1927年7月30日下午二时,叶挺在此召开了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营以上及师直机关的军官会议,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部署了战斗任务。1977年修缮,按当时陈设复原陈列。

  在江西南昌市星火路。为明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所营建。

  朱权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原封大宁。朱棣(成祖)约其起兵,夺取建文帝位后,遂被改封南昌,建宁王府。府第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华美。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都已倒毁,仅头门尚存。头门两壁还嵌有明娄妃所写的“屏翰”二大字,高八尺,宽六尺,用青石刻成。为历代宁王居住之所。正德年间宁王宸濠起兵谋夺武宗帝位,失败后宁王府废。清代改为藩署。解放前后,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艺学院(后改为文艺学校)均曾设于此。今为江西省京剧、话剧、歌舞三团团址。

  又名梅仙亭。在江西南昌市西湖西南,与孺子亭对峙。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纪念汉代南昌尉梅福(字子真)而建。梅福,西汉人,官至南昌尉,后弃官,先后在梅岭、岱山(即现青云谱)等地隐居。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被封为“吏隐真人”,亭名即源出于此。亭为南昌知府卢廷选创建,有题句云:“疏草孤忠扶赤汉,湖云千载拥丹青。”因东汉高士徐孺子(即徐穉)追慕梅福之高节,故后人所建的孺子宅、孺子亭均与梅福宅、吏隐亭毗邻。

  在江西南昌市状元桥和三道桥之间的东湖一带。共有三洲,其中两洲在八一公园内,一洲为省图书馆、少年宫所在地。原为水泽之乡,被东湖(旧名东太湖)潆回环抱。南宋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在此建讲武亭以习水军。原建有寺字,寺宇之北为“水木清华”之馆,右为“约鸥榭”。其北一洲迭石成峰,土阜孤耸,亭峙其巅,故称“冠鳖亭”。东一洲深入湖心,为宋隐士苏云卿灌园处,名为苏翁圃。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字,镌为石碑,现存省图书馆内。“豫章十景”中的“东湖夜月”、“苏圃春蔬”均在此。唐代诗人张九龄、杜牧,宋代词家辛弃疾均留有描绘百花洲旖旎风光的词章。解放后,东湖几经疏浚,在湖中筑岛修堤,架桥建亭,为游览胜地。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

  在江西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南侧。馆前耸立着八一起义纪念塔,是一座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筹建于1953年,1958年建成。为全省历史文物保管、收藏和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中心。全馆分石器、铜器、铁器、陶瓷、金银玉石等部分,兼有古代绘画、古代工艺等。其中陶瓷部分内容较丰富,从六千年前的粗陶到东汉的绿釉陶,从东汉末、三国的早期瓷器到两晋、南朝、隋、唐的青瓷、宋影青瓷及元、明的青花瓷均有收藏,体现了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史。该馆还藏有“汉喷洗”(用手磨把可自动喷水花)、“公道杯”、“恐龙蛋”等珍贵历史文物。

  【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大道中段。建于1953年。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线350平方米,共分三层,高22米。前厅有毛泽东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建有纪念碑,由朱德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陈列柜中,珍藏着二十四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侧园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斗争的十个战斗史迹。二、三搂陈列三百多个烈士生平斗争事迹和遗著、遗墨、遗物等。

  【军官教育团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花园角附近。原为讲武堂。占地几十亩。前后三进共四五十间房,另有礼堂及操场。1926年,朱德赴德留学回国后任南昌公安局长,遵照党的指示,利用自己以前在滇军护国军内的威望和同僚关系,创办军官教育团,培养革命武装干部。学校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名义上隶属第三军,实际上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领导,由朱德任团长,陈奇涵任教育长,曾天宇任教员。到1927年2月,接收学员一千余人,成为南昌革命活动的一个基地和堡垒,在“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了重要作用。现保存完好,陈列了当年的一些珍贵文物。

  是八一南昌起义时周恩来、朱德的旧居。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至军官教育团旧址之间。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有前后两进,面积436.92平方米。1927年春,朱德在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并担任南昌公安局局长。为便于开展江西省(527)革命活动,租下了这所住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西的国民党右派也蠢蠢欲动。6月间,以“礼送”共产党人出境为名,迫使朱德离开江西。7月,为准备起义,朱德从武汉返南昌,仍居此。1927年7月下旬,周恩来肩负领导起义的重任,从武汉秘密来到南昌,首先会见朱德。第一天就住在这幢住宅的厅堂里。旧居的一楼北侧是朱德的卧室,南、北前房及正房是警卫员的住房。二楼北侧是郭沫若的住房,他曾在此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1977年修复。

  在江西南昌市南湖中,即今“水观音亭”。据《江西同德善堂募修湖心观音亭小引》载,湖心观音亭建自唐代。据传明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字明成)别墅,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人在此曾多有吟咏。清时,因祀娄妃,募捐修建,始为“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有巷通广济桥,巷口额称“湖心观音阁”,俗称“水观音亭”。东湖杂诗有:“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补江城名迹记》卷二)亭周围湖水潆回,荷香四溢,中临水阁。1919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平方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设于此,举办文物展览,现改建为南昌画院。

  原名石头津,又称石头口。在江西南昌市昌北车站西北约1公里的蛟桥附近。该处傍山依水,景色秀丽。《考古录》云:晋殷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临去,因附书百封,羡将至石头,启之,内有嘱托事,掷于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后人便称此地为投书浦(又称投书渚)。清代建石碑、石塔、石牌坊各一。碑曰:“晋殷洪乔投书处”。解放后多次维修。

  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北门对面。南朝梁天监年间建。先后修复、重建凡七次。始建名上兰寺,大情初改为大佛寺,唐开元年间改开元寺,大中年间改上兰院,宋咸平年间改承天寺,政和年间改能仁寺,明景泰年间改永宁寺,清顺治年间改佑清寺,1929年定名佑民寺。寺内后殿有巨型铜佛,丈八金身,重三万六千斤。前殿有千佛缸,缸外装饰九十余个佛像。另有南唐所铸铜钟一只。佑民寺殿宇雄伟,是江西省著名的古代寺院,在东南亚佛教界有一定影响。

  在佑民寺右侧。为一栋四层四角形花岗石建筑。建于1929年。上悬铜钟,为南唐大将林仁肇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铸。重10.064斤,高七尺,围长一丈四尺八寸。铸有“南唐乾德五年太岁丁卯重铸”字样。林仁肇为南唐南部留守、南昌尹,后被后主毒死。是南昌三宝(普贤铁像、佑民寺铜钟、宋代铜钟)中仅存的一宝。

  在江西南昌市南郊定山桥附近。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为许逊(号旌阳,又称许真君)之”净明真境”。另据《南昌县志》载,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为“太乙观”。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良月(即朱耷,号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隐居于此。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康熙年间,改“圃”为“谱”。八大山人是明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毕生从事绘画,并精于诗书,在艺术上自辟蹊径,对近代大笔写意画派影响很大。谱内原陈列有玉皇、福主(许真君)、吕祖、关帝、斗母等六龛圣像,八大山人联刻、墨画:墨迹、遗像等各一,还有明遗铜钟、铜瓶、铜炉、三足狮鼎香炉、刘海戏蟾香炉各一,后天井则有唐植五株合抱老桂一棵。解放后,建有八大山人书画馆,陈列八大山人和牛石慧书画百余幅。

  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抚河桥附近。据《豫章记》载:该亭与兴建滕王阁略有先后。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南浦飞云”已蔚为一景,故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句。南浦亭始为供迎送客人休息之用。唐白居易《南浦别》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后改为馆驿,专为接待官员之用。古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吟咏。南宋文天祥《登南浦亭》诗云:“半生几度此登临,流落如今雪满簪。南浦不知春已晚,西山但觉日初阴。谁怜龟鹤千年语,空负鹏鵾万里心。无限故人帘外雨,夜深如有广陵春。”今修建滕王阁公园,纳入园景之一。

  【南昌起义纪念塔】

  在江西南昌市八一广场南端。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五十周年而建。1977年8月1日破土动工,1979年1月8日落成。塔呈四方形,高45.5米。主体为钥筋混凝上,外部用花岗石、大理石贴面。正面是“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镏金大字。下嵌刻有“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的磨光花岗石碑,其他三面有”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浮雕,高2.4米、宽9.6米。塔身两侧各有一片翼墙,刻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的图案。顶部有万里长城的浮雕,塔身上部有一圈万年青图案,背面为一轮红日,三十个花瓣的葵花向阳盛开。衬托着镰刀、锤子、五角星。塔顶以直立“汉阳造”步枪和由红色磨光花岗石做成的八一军旗组成,造型既富民族特色,又具现代风格。

  在江西南昌市东湖西岸、广济桥南。楼原名岑楼,创建年代失考。南唐时节度使林仁肇施铜铸巨钟悬楼上。明洪武间楼倾斜,遂移钟普贤寺。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府范涞复修,明末毁于兵火。清初江西巡抚蔡士英复建。楼高十丈,广五丈,飞檐高栋,丛瓴错节,可以俯瞰东湖,远望西山。楼悬大钟,大二十围,重六百钧。明范涞尝登钟鼓楼,有诗记其事:“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金波。云霞半向疏櫺入,苍翠平临远树多;烟篆乍游新栋宇,钟声长满旧山河;凭栏问答情无限,不是寻常载酒过。”钟鼓楼有上联一则:“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因“钟、中、终、憧”四字同音,颇不易对,故人称为绝对云。

  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华光庙8号门前。娄妃系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一说十七子)朱权之孙宁王宸濠妻。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庚濠欲反,娄妃曾泣谏不听,后以诗讽之。后宁王宸濠反叛,被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阳明)平定,宸濠被擒,于槛车中泣曰:“昔纣用妇人言亡天下,我以不用妇人言亡其身,今悔恨何及!”宸濠事败,娄妃亦投江自殉,王守仁收其尸葬之。清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修其墓时碑题:“前明宁王庶人宸濠娄妃墓在此”。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署布政使吴翥堂重修。后人钦娄妃之贤烈,墓经多次修缮。娄妃手书“屏翰”二字石刻,今仍保存完好。“屏翰”出自《诗经·大雅·板》:“大邦为屏,大宗为翰”,喻国家之重臣。解放后,墓经多次维修,为南昌有名古迹。

  在江西南昌市胜利路中段,为市区商业最热闹地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灌婴平定豫章郡,常饮马于此,故名。原为赣江岸沙洲,中有一池,广不及半亩,深不及一丈,四周生有绿草,故灌婴放马于此吃草饮水。次年,灌婴筑城于今市区东南皇城寺,立木栏以护东、西、南三面。他的北面,为范仲华所居,作轩于池上,名“临清栾”。据元代刘埙《隐居通议》记载:“江西龙兴市心,有一方池临街,绿水泓澄,名曰洗马池。。予去年到龙兴(元为龙兴路治,即今南昌市),乃见已为民居。”

  【贺龙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子固路(现改名星火路)85号。原为中华基督教圣公会宏道堂,前面是教堂和宏道中学教室,后面一栋三层楼房是牧师的住室兼办公室。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指挥部就设在后三楼第二层楼内。八一起义时正值暑期,师生不在校,二十军参谋部和部分队伍都驻在校内,贺龙、刘伯承的办公室和卧室也分别在二、三楼。起义时,贺龙站在指挥部庭院石阶上,在离敌不到200米的地方指挥战斗。当年教堂门楼上的弹痕,仍清晰可见。

  在江西南昌市章江门外沿江处。为古时豫章(今南昌)城内与江中新洲、内洲及牛行居民汇集之所。气势雄伟,景色宜人,是“豫章十景”之一。古诗云:“月落西山欲曙天,渡头人语在城边。钟声杳霭临江戍,帆影参差隔浦船。几处蘼芜深夕露,万家杨柳■晴烟。年年过客频来往,谁复东流叹逝川。”

  在江西南昌市猪市街附近。始建于唐天祐年间。相传建塔时掘地得铁函,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金瓶舍利三百个,故称绳金塔。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塔妃,五十二年重建,后数次修缮。今塔为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城内外多火灾,故铸金鼎,铭有四十八字,置塔顶以镇火。《绳金塔铭》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句。塔身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高59米,周长33.6米,每层围有飞檐,八面均有门通往飞檐,塔内有楼梯。塔下有绳金寺。该塔是南昌市最高的古典建筑物,登上塔顶,可鸟瞰全市。它与原滕王阁对峙,蔚为壮观。

  又称塔下寺,旧名天佛院。在江西南昌市绳金塔下。建于唐天祐年间。乾隆四年(1739年)、二十年、同冶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供大千佛,内分法华堂、宿觉堂、圆觉堂。寺前有一半月池,相传为放生池。寺基上嵌有青石碑刻一块,镌有清同治八年荣承大夫、振威将军刘坤一所撰《重修绳金塔记》一文,字迹刚劲有力,清晰可辨。

  一名飞鸿山。在南昌市湾里区。据传西汉南昌尉梅福(字子真)曾弃官学道于此,梅岭由此得名。其岭岗峦起伏,透迤数里,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梅仙坛”,又称“梅仙祠”,现建有宾馆。岭下建有江西农业大学、方志敏烈士墓。为旅游避暑胜地。

  在江西南昌市普贤寺街。为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武昌熊鸣鹆舍宅所营建,故名禅居寺,至唐神龙元年(705年),改为隆兴院,亦称隆兴寺。南唐保大二年(944年),袁州刺史边镐以铁30万斤铸普贤乘白象佛像于寺内,始名普贤寺。明永乐中重建,民国时,设普贤寺小学,特建一斗室,以护普贤骑像。唐裴休有赠普贤寺希返禅师诗纪其事。

  在江西南昌市十字街以东,东坛巷以北,与孺子墓相距不远。喻嘉言,名昌,本姓朱,明宁藩王后裔。明亡后改姓喻。新建县人,因新建曾名西昌,故喻又名西昌,别号西昌老人。早年有志改革政治,清军入关后,隐居山林寺庙,专攻医学,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等,精心医术,冠绝一时,年七十后成为清初医学界代表人物。清雍正年间,南昌医界收其遗骸,筑墓以葬,清道光十年(1830年)于墓前立石碑:“明名医喻嘉言先生肉身”,左右石碑刻:“奉邑从善乡弟子余绍珩沾恩敬置”、“大清道光十年庚寅岁八月立”。解放后对喻墓曾多次修葺。

  【新四军军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都司前街、友竹花园78号。两幢主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内有原军部办公室和叶挺、陈毅、曾山等的办公室及卧室。另有平房一幢为传达室、警卫室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党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1938年1月在此成立军部。同年三四月间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在军部原址设立驻赣办事处,黄道为主任。

  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冶今南昌)时营建,阁以其封号命名。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重修滕王阁成,洪州都督阎伯玙在此大宴宾客,原拟由其婿撰写阁序以之夸客。王勃省父,过此,席间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规模历代不同,最大时阁高九丈,共三层,阁东西长有八丈六尺,南北宽四丈五尺,还有二亭,南曰压江,北曰挹翠。后又增建迎恩亭,为接恩诏拜御赐之所。中为王勃序,翁方纲书。上层前楼额曰:“西江第一楼”,后楼小篆韩愈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匾曰“仙人旧馆”,李春园书。阁中,咏阁的诗文、碑拓、图画,历代不绝,丰富多采。滕王阁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屡毁屡建。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近年重建。

  在江西南昌市中山路与环湖路相交处的第二中学内。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原是孔子学生,因其貌丑,孔子以为其才薄,澹台灭明便“南游至江”,有弟子三百,他以德行著称,后名声大振。孔子闻之感叹不已,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字子我,孔门弟子中之善言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后人争相立墓以祀。墓有三处,即武城(今山东费县)、陈留(今河南开封县)、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三地。据史学家考证,其墓应在南昌。澹台墓宋时有漕使高过题碑:“鲁澹合子羽之墓”。明时知府范涞重修,清时学使王思训立石碑,题为“先贤澹台子羽之墓”。后经多次重修。

  又名高士亭。在江西南昌市西湖南岸。南唐时建有“孺子台”,明嘉靖年间徐樟立亭千高士祠北,以祀其祖先徐穉。明万历年间,知府卢廷选于湖中四周垒石,环护亭基。1930年重修。徐穆,字孺子,南昌人,为东汉时高士。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徐穉下陈蕃之榻”句,说汉豫章太守陈蕃,不接待宾客,唯敬徐穉的高风亮节,而给徐穉专设一榻。孺子亭傍湖挺立,湖畔垂柳成行,“徐亭烟树”(又称“徐亭烟柳”),古为“豫章十景”之一。1930年重修时立有亭碑,抗战时被日军推堕湖中,1979年4月打捞上岸。亭旁有孺子宅。1982年改建为孺子亭公园,孺子亭亦修建一新。

  在江西新建县大塘,距南昌市北40公里。俗称上天岭,上有大石头,内有石室、石床、石巷等名胜,为西山胜景之一。游人多有题咏,以新建王少华诗最著。总咏大石头诗云:“古迹名石头,乾坤亘古留。山灵隐呵护,仙子托遨游。风起时飞燕,图成岂湿鸥。幽人乐高枕,矢志不公侯。”咏石室云,“室小宛然在,造物吁有情,云烟常覆盖,神鬼助工程。铁壁积雨雪,洞门掩柴荆。人遏增感慨,终古吊荒城。”咏石床云:“神女高栖处,留遗尚有床,何年曾倚枕,觉梦熟蒸粱。云雨传朝暮,徘徊想婉扬。嫦娥空有色,不及拥衾香。”咏石巷云:“石壁两如削,平分一道中,仰观天若线,倚望月如弓。无犬吠寒夜,何人逞斗风?桃源深有路,当与入时同。”明戏剧家汤显祖常侍其师张位至上天峰遨游竟日。

  在江西新建县西山潢源村西约半公里处。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十四岁封为宁王,坐镇大宁(今辽宁宁城西),永乐改封南昌。博学多才,曾撰《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史断》、《诗谱》及杂剧等数十种。六十岁时建此墓,并在墓前建南极长生宫。墓用青砖砌成,仰顶为卷拱式。建造雄伟,全长31.7米,有墓室六间。大门为插板式,二门、三门均为双扉枢轴式,墓门有斜坡自上而下。墓内出土有金钱、玉带、山道冠、木俑及瓷器。全墓雄伟宏大,墓前原有牌坊、享殿,现存石华表两幢。

  即献原山,在江西新建县西,绵亘三百里。《水经注》作散原山,《豫章记》作厌原山,《太平寰宇记》作南昌山。山上名胜古迹甚多,峰峦迭嶂,著名山峰有萧岭、安峰岭、桃花岭、上天岭等,胜迹有万寿宫、风雨池、洪崖丹井、上天岭石室等。西山积翠,景色如画。

  在江西新建县西山。据《新建县志》及《西山万寿宫通志》载,晋代南昌有一许逊,曾任旌阳(今湖北枝江县北)县令,居官清廉,为民除害兴利,后弃官东归,在此修身炼丹。后人为纪念他立许仙祠,即万寿官前身。南北朝时,改祠为游帷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升观为宫,真宗御书“玉隆”赐江西省(533)额。宋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诏令仿西京(洛阳)崇福宫重建,并亲书“玉隆万寿官”的匾额。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全部焚毁。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建高明大殿,武宗题额“妙济万寿宫”,万历十年(1582年)新建其他殿宇。清乾隆四年(1739年)基本恢复旧观,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被焚毁。同治六年(1867年)建前三殿、中三殿、后三殿,左侧有文昌官,右侧为逍遥津,还有戏台、山门等,为江西著名的大庙。建筑大都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后仅存正殿,近年续加修建。宫内有三棵植于晋代的参天古柏,苍老葱茏。其中正殿前右侧一株,相传为许逊手植。宫前晋代铁柱古井泉水清澄,八角护栏保存完好。

  原称西山天宝洞。在江西新建县石埠的梦山上,因称梦山石室。为明代所建的仿木结构石室。筑室前,相传唐代道士施肩吾曾隐居于此,故又称为施先生石室。

  在江西新建县石埠,南昌市西南25公里。峰上有罕王祠。传罕王名刘护,爵封王号,领左副江甫诸军事。祠内有其三子塑像。长子应孚,次子庆善,相传皆有才勇:三子昭利,铜头铁面,金甲锦袍,带三山冠,持七星剑,猿臂善射,骁勇绝伦。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日,附近乡民,纷纷前来祭祀,香火甚盛。山背为梦山,山有石庙,祀梦娘娘,讹传求梦甚灵。

  在江西新建县与南昌市湾里区梅岭之间。又名紫霄峰,亦名萧史峰。是西山最高峰,海拔799米,距新建县城18公里。相传春秋时(公元前七世纪),秦穆公婿萧史与秦女弄玉在此笙游吹竺引凤。峰上有吹竺坪,非常平整,景色秀丽,即因此得名。为游览胜地。明末,新建徵士徐世溥曾游此,作《萧峰史记》以记其胜。

  在江西南昌县小兰村旁。1979年发掘。据考为三国时古墓。其中一号墓有通道、前室、天井、耳室、后室,墓葬形制在我国较少见,且保留完整,随葬品甚多。墓为砖室藻井。

  在江西南昌县武溪街以北约3公里处麻丘宝塔小学旁。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我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六边形。塔基用长方形红砂石砌成,共七层,高约30米。内有石阶,可攀至顶层。砖檐为五层平铺,叠涩出檐。在第三层正面有一塔碑,右书“龙飞天启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有“蜚英塔”三个大字,左书:“东阁大学士癸未状元朱国祚题,西川右藩伯丙戌会魁周著鼎建”。塔顶早无。抗战期间,日军曾用迫击炮轰击,至今留有弹痕三处,每层青石板楼面被砸毁,虽遭破坏,但仍较坚固。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东9公里的景婺公路边,距湘湖1公里。白虎湾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是五代至宋初时的古窑址区,村西(白虎湾边山,又称油榨背后山)为北宋时期的遗物堆积区。村南公路边(俗称“蒲鸡墩”)以南宋堆积物为主。三处堆积总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窑址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受到国内外陶瓷专家的重视。

  在江西景德镇市原浮梁县旧城内西面的一个小土堆上。六角七层,每面有二朵铺作,角上有转角铺出,除第二层因第一层的门窗较高无平座外,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三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因墙的厚度大,故塔里形成一条长巷,巷的仰顶,以菱角牙子叠涩构成。有平斜步道。据《浮梁县志》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太和六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二年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因外墙为红色,故称红塔。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柳家湾以西1公里的南市街。遗物分四片堆积:(1)在村后600米的狮子山黄土岭的西北斜面上;(2)东起水库,西至南市小学,北至马路,南至山麓;(3)在第二堆积折而向南约200米的山涧;(4)在南市街村底,总面积约数万平方米。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产品器型精巧,釉水晶莹,多有精美的刻划花或印花,影青瓷雕生动、别致。装烧形式有支钉迭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是景德镇市境内仅次于湖田窑的生产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产品较精的五代至元初的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北。因满塘盛开莲花而得名。塘呈“吕”字形,四周群山环抱,塘边杨柳低垂,中有凉亭画阁,两旁曲径通幽,是游览避暑胜地。唐以前,莲花塘称“莲池”,唐太和后,因尚书薛扆之女玉枝死于池中,并葬于池侧,故改名沉玉塘。宋时湖内建有宝积寺,是佛印和尚的下院,故又改称佛印湖。宋以后历代在此没有学官,清道光年间在此创建绍文书院。1938年,这里是新四军景德镇市办事处所在地,解放后辟为游览区。

  在江西景德镇市郊50公里的高岭村。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述出糯米土的高梁山,即指此山。1712年法国神甫昂特雷柯尔向国外介绍过这里的瓷用原料,从此,高岭闻名世界。是景德镇市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也是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的命名地。遗迹分布在高岭村前水口亭与高岭山两地。水口亭保存有明万历、清雍正的石碑数块,高岭山则多明清矿洞与淘洗的水池及工棚等遗址。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

  在江西景德镇市东7.5公里的黄泥头小学后山。

  遗物堆积范围约5,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堆,约高十数米。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两种,碗盏以钉重合迭烧,壶为瓜棱式。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产品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

  在江西景德镇市郊湖田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窑业兴起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时结束。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在村南,元、明遗物以琵琶山为中心。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作场遗迹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产品以白釉器为最精。其中出土的蟹壳青小碗和白釉盘,器型规整多样,体薄透光,釉色淡青,花纹精细,完全达到了现代瓷器的水平。宋代产品以影青刻、印花器物为主,造型秀丽,纹饰精美。元代以黑、黄枢府器为多,亦有青花生产。明代以民用青花为主。此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七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及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是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珍贵资料。

  在江西萍乡市内。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为庚萼倡建。故址在市南的南宝积寺后,宋时兵毁。自南宋后重修八次,庙址亦有变迁。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旧址扩建明伦堂,1941年曾全部翻修过。文庙按我国传统官殿式建成,分前后两殿,左右长廊。前殿有三重宫殿门,殿门满布鼓钉,左右有耳室。后殿为正殿,有石狮。各殿的石雕工艺十分精致。现仍保持旧貌。对研究古代建筑有一定的价值。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

  在江西萍乡市安源半边街。1922年5月1日成立俱乐部。9月大罢工后,俱乐部由七百多人迅速发展到一万三千多人。俱乐部第一任主任是李立三,后为刘少奇。罢工胜利后,刘主持会议,决定由工人出钱按莫斯科大剧院的式样兴建俱乐部,于1923年5月1日落成。一楼中厅是纠察团办公室。一楼右侧为裁判委员会办公室。一楼左侧系会计股办公室,另有一间金库附在后面。和会计股紧紧相连的庶务股。二楼左侧为总代表会议室,代表由选举产生。第一届、第二届总代表均为四十五人。二搂左侧前房系刘少奇和何宝珍的卧室。刘少奇在安源工作近三年,曾任俱乐部全权代表、窿外主任、总主任等职。二楼中间的后房为黄静源卧室,黄曾任俱乐部副主任,1925年10月16日被敌杀害于俱乐部门前操场上。二楼右侧大房为主任团办公室。

  又叫普通禅寺。在江西萍乡市的杨岐山。唐代建造,清道光年间重修。该寺有如来佛、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等塑像,还保存着刘禹锡手书的序文石碑。石碑原属塔铭,塔毁,碑被移至寺内。石碑嵌在寺内正殿的左右两墙上,右为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甄叔大师塔铭,左为唐元和二年(807年)乘广禅师塔铭。北宋时,禅宗高僧方会(992—约1049)在此创立杨岐宗,为禅宗下临济宗的一派。

  【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

  张家湾又名水浒庙。在江西萍乡市安源矿区东头,距工人俱乐部半公里。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原为一土豪所建,1921年地主武装“保卫团”驻此。1922年9月工人罢工胜利后,俱乐部在此办工人子弟学校和工人夜校第一校。1925年9月,俱乐部被封闭后改为小学。1926年9月,北伐军到安源,工人俱乐部恢复,学校重新开办。1927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湖南来安源,在此东北端的搂房里召集安源、浏阳等地党、军负责人潘心源、王新亚等,讨论秋收起义具体计划,宣布暴动日期、进军路线和口号。起义前夕,部分农军驻扎在此。

  在江西萍乡市安源矿区高山上。原为煤矿公事房。是一栋两层办公大楼。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时,敌戒严司令部设此。李立三、刘少奇先后作为俱乐部的全权代表,来此与路矿当局谈判。参加的有路矿两局全权代表、戒严司令和地方绅士、商会代表等。17日晚,路矿两局与俱乐部拟定了草约。18日晨,三名代表在局机务处正式签订了十三条协定。历时五天的大罢工终于取得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后,在谈判大楼对面的安源山上,建立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在江西萍乡市福田乡青溪村。洞长8公里,洞中有洞,幽深莫测,洞内景点甚多,各种石钟乳和石笋、石柱,荟萃交织,构成千姿百态奇丽的景观。长年流水不断的地下河贯穿全洞。许多钟乳石可演奏出不同的音乐。一泓粼粼的碧波,隔空托起一个巨大的水上吊钟,灯光村映,更显得古色古香,敲之发出低沉的钟鸣,回声朗朗,更显奇特。

  在江西新余市罗坊陈家闹。为一厅二间的店房。1930年10月23日至30日,毛泽东在此主持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简称罗坊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总前委成员和军以上负责人及江西省委负责人共十亲人。朱德、彭德怀及党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也出席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红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攻南昌、打九江、会师武汉的错误主张。毛泽东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现会址保存完好。1973年在会议旧址旁建有罗坊会议陈列馆。

  又名匡山,或匡庐。在江西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草庐为舍,故名。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称。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回形。最高的汉阳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枯岭镇,海拔1.167米。庐山为地垒式断块山,多险绝胜景,匡庐瀑布更是名传天下。其中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含鄱口势含鄱湖,大天池霞落云飞,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渊潭惊波奔流,秀峰碑刻如林,温泉设备齐全,四季风景如画。夏季凉爽宜人,七月的平均气温为摄氏22.6℃,为避暑胜地。庐山云雾缥缈,年平均雾日为190.6天,年降水量1,833.6毫米。峰奇山秀,自古有名,《史记》上就有记载。据传夏禹王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过庐山。东汉明帝时,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历代诗人墨客慕名前来,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拭、陆游、范仲淹等纷纷赋诗填词,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也曾到此。山上的历代名家书法、碑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解放后,开辟登山公路,兴建疗养院、休养所、文化宫等,已成为劳动人民疗养和游览的胜地,国外游人向往的名山。

  在庐山枯岭西谷。迎面一座石门,两边分刻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石联,上横刻“花径”两个大字。相传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著名诗人白居易登山游览,漫步花径,正值山下桃花已谢,而大林寺桃花盛开,即兴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负盛名。花径亭里有一横石,上刻“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0年被石工发现,后定为唐代“花径”所在地。亭侧十几米外的树木花丛中,有一彩色方形石亭,即景白亭。从景白亭拾阶而上到花房,内有四百多种奇花异草,万紫千红,香飘四季。四周条案上、屏风前盆景秀丽。墙内假山玲珑,墙外雪松亭立。1953年建为花径公园。出花房过九曲桥,可在湖心亭中观看湖光山色。画面各异,妙趣横生。

  在庐山枯岭西北处。系悬崖绝壁之天生石洞。圆门上刻有“仙人洞”三字。圆门三尺之外即悬崖,崖旁一块横石悬空,往北伸展,叫“蟾蜍石”,石背裂缝处长一古松,即石松。石上刻着“纵览云飞”四字。洞口有“佛手岩”石刻,乃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所刻。洞深约三丈,相传为唐吕洞宾修仙之地。洞后一滴泉,池边壁上有“天泉洞”、“洞天玉液”等石刻。洞北一小路,尽是悬崖和竹林,名仙路。石上刻“竹林寺”三字,即神话中的“竹林隐寺”。

  前为观妙亭,亭下巨石即访仙石,与朱元璋访周颠的故事有关。

  又名白鹿升仙台。在庐山仙人洞西北的锦秀峰上。亭内有碑高约4米,碑文为明太祖所写“周颠仙人传”。石门上对联两幅:“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据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得知后,便邀周颠同行。在横渡长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遂风平浪静。后僧辞归,问其所注,答:“我乃庐山竹林寺僧也。”朱元璋建都南京,特遣使来庐山,不见周颠,人传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朱元蟑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倚亭可北眺长江和九江市景色。峰下是锦秀谷。北宋王安石曾专门写诗赞美:“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秀谷中春。”

  在庐山天池山,御碑亭西。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终年不涸。

  池旁长亭,为东晋僧人慧待所建天池寺原址,宋称天池院,明改名护国寺。附近有宋、元、明以来石刻多块及天池塔、天心台等遗迹。寺西平台即文殊台,是观赏云海之地。每当春夏之交,山中水气郁结,云雾漫天,谷中薄雾如轻纱缭绕,白云时而傍山升腾,时而翻滚直下。尤以天他晚霞最美,高台看红日彩霞满天,极目长江如练,放眼平川生辉,为庐山胜景。

  在庐山枯岭街东北1公里处,为山北主要风景点。山上松林覆盖,山顶有一圆形泉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淹,小天池之名由此而得。相传是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饮马之地。由此南望即女儿城、大校场。东南山腰即捉马岭河谷。当年朱元璋南登庐山,曾扎营女儿城,练兵大校场,放牧捉马岭,饮马小天池。登天池亭可眺望鄱湖风光和与汉阳峰争雄的大月山。天池口西的望江亭,可见一泻千丈的剪刀峡,云中滴翠的枯岭山城。亭下有一羊肠小道婉蜒而下,为解放前登山的主要道路,叫莲枯路。一边陡坡,一边悬崖,道路险峻。

  在庐山大天池侧门外数百米处。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横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劲松,下临绝壑,似苍龙昂首,故名。站在崖上,耳边则闻汹涌澎湃的松涛和山泉击石的巨响,声如万马奔腾,鼓角齐鸣,古人称为“奇绝”。崖下即狮子崖、方印石,清凉石、百丈梯等名胜。龙首崖下0.5公里处有文殊洞,凹人崖壁之内2米多,宽约8米,好似堂屋,相传天池寺僧曾以崖为屋,壁外有“文殊古洞”四字。解放后,修有小亭供游人纵览全景。

  在庐山庐林大桥的西边。其中两棵为柳杉,高约40米,树干需四人合抱。另棵为银杏,古老挺拔。树底石上,刻着“晋昙洗手植”五个大字。传为晋昙诜和尚自西域带回的树苗,亲手栽于此,距今约一千五百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可见三宝树年代久远。

  在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即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以势含鄱湖、气吞长江而得名。放眼口外,江湖浩荡,千帆竞发。东南汉阳峰古松盘结,北面大月山云雾蒸腾。岭前石坊刻“含鄱口”三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两字。往前一伞形亭即含鄱亭,中央有一方型楼台,门上题“望鄱亭”三字,是看鄱阳湖日出之佳地。每当晨光微曦,水天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若月夜登含鄱口,则奇峰错列,群星灿烂,渔火万点,波光月色,相映成趣。是庐山胜景之一。

  在庐山东南部。海拔1.474米,终年云雾缭绕,是庐山最高峰。峰呈馒头状,附近还有呈金字塔型的小汉阳峰。大汉阳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据说月明风清之夜,可观汉阳灯火,故名。台附近有黝黑石碑,上刻“大汉阳峰”四个大字,碑上藓苔漫布。台前悬崖形同靠椅,相传大禹治水时,就坐在这崖石上俯视长江,考虑如何“疏九江”,因称禹王崖。《史记·河渠书》载:“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顶峰黑松遍布,矮小盘结,形状奇异古雅,为别处所罕见。夏日庐山芙蓉盛开,布满山沟边缘。登顶峰,南俯鄱阳湖,波光似镜。北望长江,一泻千里。东北五老峰、太乙峰、晒谷石,峭然屹立,星子县城历历在目。

  在庐山万松坪1公里处。五峰耸立,雄伟陡峻。从山麓明代所建的海会寺仰视群峰,似五个老人并坐,故名。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吟咏,有象勇士高歌,有象渔翁垂钓,有象老僧盘坐。第三峰最险,峰顶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为观音崖、狮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莲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峰后山谷为青莲寺。李白号青莲,传此乃李白当年“巢云松”隐居之地。五老峰东面有三叠泉,西南为庐山松、一线天,峰麓为海会寺,是庐山的胜景,游人必登之地。

  也叫三级泉、水帘泉。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据《桑记》记载:三叠泉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东注焉。凡庐山之泉,多循崖而泻,乃三叠泉不循崖泻,由五老峰北崖口,悬注大磐石上,袅袅而垂垂练,既激于石,则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磐石上。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万人鼓也。”站在观山上,可见一缕泉水,垂直飞泻而下,落在大磐石上,发出洪钟般的响声,泉水经过两次折迭散而复聚,再曲折回绕,又往下泻,谷风吹来,泉水如冰绢飘药空中,好似万斛明珠,随风散落,在阳光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宛如银河来自天上。附近有铁臂峰,岩石黑中带赤,层层堆迭而成,疏密很有次序,为庐山独一无二的岩层奇观,世人按其形象,称为石桌子。峰下白石加玉,形成拱门,即玉川门,泉下为观音崖和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潭畔岩石上刻隶书“竹影疑踪”四字。赵孟頫《水帘泉诗》:“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

  又名屏风叠。在庐山三叠泉之东北。屏下即九叠谷。层峰迭翠,鄱湖黛光,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据《桑疏》记载:“九叠屏谓之屏风叠,。。山九叠而屏故名。”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李白来此隐居。作《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诗:“大盗割鸿沟,如凤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此时永王李璘起兵东巡浔阳(今九江),李白出山为僚佐。永王璘兵败,李白被捕入狱,次年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还,再过浔阳、庐山屏风叠,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之句。

  在庐山牧马场西1公里处。有一壁铁青色悬崖,崖顶巨石“如船,故名。面对鄱阳湖,居高临下,十分险峻。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大将军王敦因晋元帝(即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密谋起兵叛乱。传说许逊(许旌阳)、吴猛等人力加劝阻。有一次,王敦设宴款待许逊、吴猛、郭璞等。席上说他日前梦见一根大木冲天,请客解梦,众议纷纷。许逊说梦不祥。吴猛解释说,“一木破天是一个'未’字,因此未可妄动!”王敦勃然变色,又问郭璞,郭也借辞劝阻,王怒杀郭,以儆他人。许逊抛酒杯于空中,如白鸽盘旋飞翔。众人乘坐,急驰而去。王敦回头已不见众宾客。许逊、吴猛率众到南京,想搭船转南昌,风急浪大,只找到一只没有艄公的木帆船。吴猛驾船,要客途中不能睁眼。众闭目坐于船上,风声如雷贯耳,似有千钧之力挟船御风而行。到了庐山紫霄峰,船渐低飞,因船底擦着树梢,发出沙沙声响,同行人不觉睁眼,船立刻落在庐山,变成铁船峰。故有“铁船飞渡”的神话传说。

  在庐山东谷含鄱岭和大月山之间。群山环抱,溪流迂回。海拔1.200多米。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建于1934年。解放前已一片荒芜。解放后,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修建7.000多平方米建筑物,并辟有松柏区、树木区、草木区、温室区、沼泽区、自然保护区、荫栅、苗圃等种植基地,云集国内外三千四百多种植物,种植近万株化石植物水杉,并模拟高山植物生态,依山选石开辟岩石园。全园储藏标本十万多号,与五十三个国家二百多个单位有交往,积极开展引种驯化工作,以植物学联系农、林、园艺、药物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我国普及、提高植物学知识的科学场所和游览园地。

  在庐山牯岭、含鄱口间。建于1955年。高32米,长120米,宽约12米。由大桥拦截而成的芦林湖,可蓄水二百多万立方米。桥两侧砌有雕花石栏及灯柱,两座彩色的湖心亭倒映湖中,湖水如瀑布从桥孔泻出。山峦环抱,青松挺拔,环绕湖畔,风景优美。

  又称五柳馆、归去来馆。在庐山南麓虎爪岩下。为晋代文人陶渊明醉游之所。原系书馆,馆西有溜缨池,一瀑布自上而下,池中有巨石,高大如一小屋,顶平而光。陶渊明辞官归田后,隐居于此,醉则卧此石,称醉石,并赋《归去来辞》。石上刻有“归去来馆”四个大字及宋、元文人手迹。

  在庐山圆佛殿西、登山小道旁。是步行上庐山必经之地。路旁绝壁间,有未、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约有九十九盘,笔力刚劲,引人入胜,如:“白云天际”、“清虚灵台”、“烟霞深处”、“天半”、“南无佛”、“土地”等,字体不一,笔锋各异,对研究古代书法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

  在庐山西北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名僧慧远(俗姓贾,山西楼烦人)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自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来寺,后和该寺智恩和尚同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不过虎溪桥。当时常与诗人陶渊明、山南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一次他送陶、陆出山门,边谈边走,不觉过了桥,”神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个文苑佳话,称为“虎溪三笑”,流传至今。过虎溪桥向北百余米,是第二道山门。朱红门墙上有“秀挹庐峰”四字,寺东罗汉松传为慧远手植。古松苍劲挺拔,碧绿繁茂如盖,古松旁为护法殿,有金面金身的弥勒像和韦驮像。正殿神运宝殿供有释迦车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塑像,左右两殿是十人高贤堂、三笑堂,殿后有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出木他等古迹。并有晋石塑、唐经幢及唐、明、清文物碑刻。历代文人慕名而来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守仁等均曾在此题诗,立有石碑。

  又名唐代千佛塔。在庐山东林寺西。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曾重修。塔呈六面七层,均有佛龛。底层南北开门,正门向南。塔南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天上清”,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虽历尽沧桑,仍完好无损。塔以其侧西林寺而得名。寺原为沙门竺昙禅室,自晋至唐,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元毁于兵火,明相继修复。清咸丰四年(1854年)再毁,十一年重建又毁,现仅存一栋殿宇。宋诗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距星子县城约7公里。为江西省(543)宋代著名书院之一。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李渤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庸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洞读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三十亲人授经洞中。至南唐昇元中将此建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共为当时四大书院,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军守,重建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院名大振。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后院宇屡经兴废,现存为清道光年间所修。白鹿洞四山回合,一水中流,泉清石秀,古木参天,环境优美。院内原殿阁颇多,后损,仅存圣殿、御书阁、彝化堂,均破旧。后山洞中有石鹿,系明正德年间复制。洞上有思贤台。圣殿西原为启圣祠,今寺碑廊存碑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最为珍贵的系《白鹿洞歌》,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紫霞道人所作,诗意清新,书法雄劲,后人刻石传世,堪称艺术珍品。碑廊前庭中立有“紫阳手植丹桂”碑石(紫阳即朱熹)。院门外还有独对亭、枕流桥、华盖松、钓台等景及古人石刻书法多处。

  在庐山脚下,面对大汉阳峰,背靠黄龙山麓,距枯岭41公里。早在晋代就有“穴如围一丈许,沸泉涌出如汤,冬夏常热”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考察后,在《本草纲目》中记有:“庐山温泉有四孔,可以熟鸡蛋,一患有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后出汗,以旬日自愈。”据化验,温泉水含有钾、钠、镁等三十多种元素,对皮肤病、关节炎、妇女病、气管炎等慢性病均有较高的疗效。解放后,建有规模宏大的疗养院,面积2万多平方米,床位三百多张,已接待疗养员数万名。水疗室是一幢钢筋结构楼房,六十个浴池分隔在两个浴室内。

  即“天下第六泉”。在庐山观音桥东。泉水原有一龙首,其色清碧,其味甘美。有诗赞曰:龙首清泉味不穷,长流清韵此山中,古今招隐何人至,只有苕溪桑苧翁。”经唐代文人陆羽品评为天下第六泉,亦称陆羽泉。

  在庐山南麓。背靠五老峰,面对鄱阳湖,气势雄伟。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重修。殿宇宏敞,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是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寺内珍藏的文物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子昂写绘的《妙法莲华经》、心月和尚手镌五百罗汉图拓本及普超僧以血书写的《华严经》八十一卷。内容丰富、珍贵,保存完好。

  在庐山玉屏峰之西麓。创建于明代。现存大殿三楹。寺周万山环抱,绿树四合。寺前有三宝树。寺后有”降龙”石刻,“降龙”二字用双勾勒法,旁署“大明王士昌题”,字迹清秀,刚劲有力。

  在庐山南麓。山奇水秀,碑刻如林,古谚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秀峰,有香炉、双剑、文殊、鹤鸣诸峰,即奇峰竞秀之意。南唐中主李璟十五岁时筑台读书于此,璟即帝位后九年(公元951年),以书台旧基为寺,取开国先兆之意,名开先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游,手书“秀峰寺”赐为匾额,遂改名秀峰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冠。山门旁有观音大士画像碑,高3米多,宽2米,又称铁观音,为古代绘画之上品。寺后有中主读书台,台上有米芾手书碑刻,苍劲有力。台前紫色雕栏皆南唐风格。台下有聪明泉及石凿洗墨池,传为李璟洗笔处。读书台下左侧有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石壁上有黄庭坚“七佛偈”、王守仁“纪功碑”等手书碑刻,为书法之珍宝。寺西便道,可见清康熙帝手书“秀峰寺”及雍正帝书“洒雪松”二碑。月门前为漱玉亭,有苏拭题咏。亭下龙潭,马尾瀑经玉峡泻入潭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四周有历代名人书刻七十余种。

  在庐山南麓。峡上诸峰间有两瀑布,一名马尾瀑,水自双剑、文殊两峰之间流出,因崖口狭小,泉水喷散成数十缕,形似马尾,故名。另一名庐山瀑布,自鹤鸣、行包两峰之间流出,高数十丈。两瀑汇合,流出峡谷,成为山南奇景。龙潭四壁,有历代文人石刻,其中以宋书法家米帝书“青玉峡”、“第一山”最为珍贵。依山临涧的漱玉亭,是观瀑听泉的好地方。

  在庐山栖贤谷中。原称栖贤桥,又因桥跨三峡涧上,亦称三峡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因桥侧建观音寺,故名观音桥。清道光年间,观音寺憎党源增建石栏桥。桥系单孔石桥,长24.45米,宽4.1米,以七排同型大块花岗石扣为一整体,横跨百尺大壑,桥基立于东西悬崖上,下为一深潭,称金井。桥上俯视涧底,有“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朱熹诗)之感。至今近千年,仍完好无损,是我国古代桥梁的珍贵遗产。桥上游不远处,有方整如棺的大石横亘涧上,俗称棺材石,刻有“回溺”、“水哉”等字,相传建桥时用以缓和上游水势而设。桥西有观音亭、玉峡湾。桥下之溪系汉阳、五老两峰间九十九条水汇成。坡陡流急,涧中多大石,水行石间声如雷,似长江三峡之势,故名三峡涧。涧水终年激流汹涌,两岸松柏苍翠,与雄伟壮观的观音桥共构成一幅宏丽的图画,正是“百尺悬潭万道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几地轰雷撼玉关”(欧阳玄诗)。

  在庐山三峡涧旁。潭深似一大瓮,有石如玉简直中流,故名。涧水奔注渊中,惊波喷空,四季水流汹涌,数里之外闻其声响。渊上石壁有古人石刻,刻有宋代张孝祥所书的“玉渊”二大字。潭西崖上有1936年夏冯玉祥手书的《墨子篇》,字大如斗。北有栖贤寺遗址,系庐山五大丛林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历代屡经兴废,今存废墟。寺内原藏五百罗汉图二百轴,今余一百十二轴,存庐山博物馆。

  在庐山归宗寺后。是晋书法家王羲之的遗迹。据《星子县志》及《庐山志》载,王羲之守浔阳(今九江市),曾览胜庐山之南,解职后卜家金轮峰下。东晋咸康六年(公允340年)舍宅为寺,名为归宗寺。今寺废。寺后金轮峰下,一瀑布从40米高的悬崖飞流而下,泻入深潭状若玉帘,故名玉帘瀑。潭旁石洞。俗称羲之洞,洞内有乱石,可坐可卧,溪水沿洞边而过,洞外有石屋残垣及石拱桥,为王羲之读书练字之处。离洞顺溪东行1公里,溪间一池,为王羲之鹅池,池边石上镌刻着“羲之鹅池”四字。羲之性喜鹅,曾在此养鹅并练“鹅”字。池边还有宋代黄庭坚手书“石镜溪”、陈立书“归宗”、“金轮峰”、”山水”以及明代朱端书“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等石刻,笔力苍劲。

  在江西九江市能仁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东晋,后毁。

  唐大历年间白云端禅师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虽经兵祸,殿堂遭毁,但塔存完好。清咸丰年间,遭兵火破坏,塔毁三级。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关督白景福劝募修复。塔为砖石结构,通体呈六角锥状,共七层,高42.26米,底层对角直径长8.9米,门朝西南。左侧底层镶嵌石碑一块,系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胜宝塔碑记》。

  又名娘娘庙。在江西九江市南门湖与甘棠湖之间的长堤南端。据《德化县志》记载,宫系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为砖木结构。宫内有娘娘殿、娘娘亭、左右禅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该宫东临南门湖,西滨甘棠湖,南傍甘棠公园,北与烟水亭相望,风景佳胜。尤以娘娘亭最著,通体木质结构,高12米,六角三层,飞槽画栋,亭内有梯可上,六面均有窗栏,可凭栏远眺湖光山色。

  在江西九江市中心。面积约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

  清风徐来,碧波涟漪,景色优美。湖中筑有长堤,长50米,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湖中烟水亭为唐代建筑。是九江市著名风景名胜。

  原名浸月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部督周瑜点将台旧址。唐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司马时,建亭于其上。后人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为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建楼筑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而名烟水亭。两亭俱在明嘉靖前废毁,明末于浸月亭废址重建,将已废烟水亭之名移此,称以至今。明清多次复修增建,咸丰三年(1853年)又毁,清末重修。亭前有石剑匣两座,亭内有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宴会厅、境波楼等。1972年全面修复,并建曲桥一座,自湖衅蜿蜒接于亭上,以便游人参观。

  又名灌婴井、瑞井。在江西九江市北部长江边。为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带兵驻扎九江时所凿,人称灌婴井。后堙塞。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常住此城,立标命人挖井,适得故处,发现井壁有铭云:“汉高祖六年颖阴侯开此井”。权见铭欣悦,以为祥兆,故名瑞井。因井紧靠长江边,每当大风吹起,江涛汹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诗人李白曾在《下浔阳泛彭蠡寄王判官》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此井在大旱之年,江水下落,井水不枯。

  旧名承天院。在江西九江市东部。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后废。唐大历年间由白云端禅师重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建,弘治二年(1489年)改名能仁寺,后多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复建。系九江三大丛林之一(另二为龙池寺、舍利寺,已废)。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单层重檐、周体回廊、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及金刚殿,铁佛殿、左右禅房、藏经楼等古建筑。寺内还有大胜塔、双阳桥、飞来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诲尔泉等七景,是九江市现有最大的古建筑群。

  在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边一小山坡上。据同治《德化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县城东北三里处建楼三层,塔一座,并铸铁牛四头。后地震,江水冲起数丈,岸矶崩溃,楼废,铁牛沉入江中,仅存宝塔。塔为砖石结构,通体为六画锥状。共七层,高约35米。塔内底层东面墙上嵌有明代碑记一块。距今近四百年,虽经风雨剥蚀,地震摇撼,特别是1938年遭日军兵船炮击,中弹三处,但仍屹立长江边。舟船上下,数十里可见塔影。在美术设计中,往往以此塔为九江的象征。

  在江西九江县株岭山东北端。面朝西北,长9.1米,宽3.2米,高1.7米,外壳为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墓碑直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另有石雕马两具,高与长各约1.5米,重约一吨,一具完好,一具断首。还有秦桧夫妇跪势石俑一残块。据墓侧重修碑刻记载,岳母原籍河南汤阴,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始由飞迎来江州(今九江),随军奉养。六年春(1136年)病逝鄂州(今湖北武昌),四月由飞扶柩归葬株岭,并在墓山建叠翠亭。明正德间又建祠,后毁于兵,其子孙又建茅屋三间奉祀。现墓保存完好。

  【岳飞夫人李氏墓】

  在江西九江县株岭西端太阳山。坐北朝南,长3.75米,宽1.5米,高1.7米。外壳为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墓碑上刻“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状如坛壝拜台,两侧分立“声叙”、“封禁”二碑,已残缺。墓旁原有岳王祠,现不存。

  在江西九江县狮子山山中,系岩溶洞穴。约有4万平方米,分七个景厅四十多个景点,有洞府钥匙、紫竹林、南海神柱,蓬台观音等。厅厅贯通,景景相连,洞内钟乳石晶莹玉润,步移景换。有的若珍珠玛瑙,璀灿夺目;有的如琼树银花,争妍斗丽;有的似珍禽异兽,栩栩如生;有的如宝塔高台,气派非凡:有的如游仙神女,神形兼备:各种景物,千姿百态,交相辉映,维妙维肖,美不胜收。

  在江西省九江县庐山西麓涌泉乡,距县城20公里。为大型石灰岩溶洞。因一股清澈的泉水流经整个洞窟而得名,全洞游程1.5公里,面积约一万三千多平方米。洞中有仙女迎宾、女蜗补天、清泉映月、群仙聚会等三十二个景点。

  又名陶靖节祠。原在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面阳山,1982年迁建于县城沙河街东北隅之蔡家洼。坐西北向东南,为一进两幢砖木结构古祠建筑,面积246.9平方米。明嘉靖年间重修。祠内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额两块,各书“羲皇上人”、“望古遥集”,大门首直书匾“陶靖节祠”,耳门首横刻匾”菊圃”、“柳巷”。祠外柳树成行,风景优美。现存历史文物,对于研究陶渊明生平事迹颇有参考价值。

  在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面阳山,坐北朝南。长7.9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为墓志,右为《归去来辞》。墓碑左右,各列碑刻一块,左为《五柳先生传》,右为修墓人姓氏、年月。墓前有“凵”形石栏。四周苍松环绕,层林迭翠,自山下至墓,有石阶沿山坡而上。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县)人,晋代杰出诗人,早年曾做过参军、县令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退隐归田,安居浔阳柴桑(今九江马回岭境内)。该墓重修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现原貌基本保持完好。

06、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

  又名仙人桥。在江西彭泽县西南、龙宫洞洞门之外。一石屹立,高悬数丈,气势宏伟,宛如一座巨大门楼,为龙宫洞镇关把守,是天然地下艺术宫殿龙宫洞必经之门,故名龙门。远眺如卧象,山前中空部似象鼻;近望象单孔巨形大拱桥,又如一座绿色的大石门楼,门沿松树灌木丛生,绿意盎然。更有一溪清流从龙门中穿岩击石,点缀龙门风光。

  在江西彭泽县城西南36公里处。是近年发现的天然溶洞,其景有如传说中的东海龙宫,全长2.700米。洞中大量钟乳石、石幔、石笋,形状奇特,别有谐趣。前厅三尊白须飘胸凸额头的海寿星笑脸迎宾;厅后莲花池碧永清盈,形同莲衣盛开。过甬道到东宫,钟乳石千姿百态。前行至西宫,一石笋和洞顶石乳紧密衔接,柱上花纹密布,顶天立地似《西游记》中的定海神针,下压一石龟。西壁深涧形似海船,虾兵蟹将正乘船出巡,东壁顶上有楼台亭阁,如龙女列队静候娘娘出宫。鼓乐厅的石钟乳形同大瀑布,细看则由数百片钟乳石组成,逐一击之音响不同,宛如龙宫奏乐。另有一塔,塔身花纹密布,塔底冰柱悬挂,巍峨雄伟,晶莹碧透。远离洞口1,100余米的正宫,长80米,宽70米,高60米。宫顶钟乳垂似宫灯,壁上如画似雕,天然地毯上层层细纹非人工所能为。中央龙王宝座,左有擎天柱,右有石鼓、石炉,可与桂林七星岩媲美。

  在江西彭泽县龙宫洞附近。洞深口大,进洞如入厅堂。厅堂两侧各有一个厢洞。右为水洞,一条清溪从水洞中潺潺流出,内有龙潭长200米,可似行船。水洞内有一座形若大钟的钟乳石,水击声若奏乐章。左为旱洞,前行可见商钟乳石,如宫灯倒垂,宫灯下有一巨大的钟乳石柱,形同观音菩萨打坐的莲花台,台上有天然阶梯,上面可容十余人。洞顶石钟乳如吊钟、石花、石灵芝等,洞壁似浮雕壁画,在灯光下璀灿夺目。洞壁有石刻古诗两首,一为:“洞前流水碧如苔,洞口桃花拂面开,转头望断意不断,长啸一声须再来。”一为:“十里扶筇秉烛游,信知仙洞异风流。我来不忍回头去,恐坠西山红日头。”生动地形容了玉壶洞的美景。

  在江西彭泽县的龙宫洞与玉壶洞之间。面朝象山,地处狮山,狮象把守,妙趣横生。岩洞内有仙坛庙宇、莲花缸、石碑、钟乳奇石。洞口如雄狮张口,洞外陡壁数丈,风景十分优美。古诗云:“放脚呼风到仙崖,苍苔踏破洞中天,挥毫醉杂元晖酒,我欲云端抱月眠。”仙真岩风景奇特,美妙异常,与龙宫洞、玉壶洞及龙门相映生辉。

  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长江之南岸。南为上石钟山,北即下石钟山,两山对峙,耸立在鄱阳湖和长江汇合处,合称双钟石。两山均为石质。石钟山之名,《水经注》就有记载:“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其名称来历,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认为山下深潭,风吹浪击石,声若洪钟,故名。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石头,北面的击之声清脆而高亢,南面的声厚重而模糊,山名由此而来。宋苏轼与长子苏迈泛舟石钟山考察后,写下《石钟山记》,以声定名。清代则有人认为石钟山上锐下宽,如钟覆地,以形定名。石钟山地形高耸,陡削峥嵘,因控扼江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有太平天国遗垒。凭栏远眺,匡庐五老峰,如拱如揖。鄱湖、长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山上从唐代起就有建筑,几经兴废。现存半山亭、怀苏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报慈禅林、太平遗垒、浣香别墅、太平楼等,均为清代重建。

  又称大孤山、大姑山。在江西湖口县东南鄱阳湖中。为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大石岛。因状如鞋,故名。海拔90.4米,周长百余米。西南系湖水入口的要道婴子口,东南群山起伏,西面匡庐崛起,北扼湖口,南镇鄱湖,为历代战略要地。三国时,周瑜守柴桑(今九江),在此练水军。南朝宋武帝布阵破卢循。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鞋山常旌旗濯日。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谋反,都御史王守仁在此督兵破阵。太平军也曾在此大破湘军水师。鞋山四面临水;一峰耸立,陡峭峥嵘,秀丽奇特,以清幽著称。匡庐山色,鄱湖水光,尽入眼帘,酷暑清风消热,如入蓬莱仙岛。相传古时有一渔夫胡春,与天上瑶池玉女大姑在湖上相遇后互爱成婚,被鱼霸盛泰得知,垂涎大姑而不得,玉帝点天兵带走大姑时,盛泰乘机抓胡春,被大姑从空中丢下一只绣花鞋,压住盛泰一伙,绣花鞋便成了鞋山。

  在江西星子县城内。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操练水军的点将指挥之处。台高约7米,为花岗石砌成,台下有扶门通道,台上建有双层房檐木结构城楼。现存建筑,属清代维修。

  在江西永修县云山。因在山巅,故名。约建于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真如禅院。先后大修十七次,最后一次是1953年至1957年由虚云法师(全国佛教协会名誉副主席)主持。现有面积7.000—8.000平方米。依次为前殿、正殿、藏红楼。另有偏房。此寺影响较大,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的僧人,不少是虚云法师的弟子,常来此地拜谒。寺内有古银杏一棵,直径达2米,高数丈。寺外有赵州关石刻,明月湖刻字山岩,谈心石刻(为苏轼和佛印谈心之地)等。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部旧址】

  在江西修水县城原商会办公楼。

  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两边有厢房。1927年9月上旬,以卢德铭为总指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秋收起义部队的主力)师部驻址。革命红旗,首先飘扬在此。解放后,旧址进行了维修。1977年9月,为纪念秋收起义五十周年,在师部旧址附近建有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

  在江西修水县城南,与修城隔河相对,山高约330米。山上有藏龙洞、薛力岩,山腰有亭。亭中有黄庭坚石刻一百余块,黄庭坚石刻像一尊,山脚靠修河处有黄庭坚手书石刻,相传黄庭坚曾在此读书。其石刻、石像对研究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江西修水县坑口。墓基规模很大,有墓志铭,墓旁有双井和钓鱼台。墓1959年维修。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双井人,为宋代江西诗派始祖,与苏轼齐名。精通书法,自成一家,在修水留下不少石刻。

  原名传箓坛。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端。是历代张天师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祀奉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地。为道教创教人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自汉中移居龙虎山后所建。经唐、宋、元、明、清的修建,现存部分为清代所建。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午朝门、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及元、明石刻等珍品。

  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临清溪,为历代张天师住地。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修道,创立五斗米道,道教尊为始祖。西晋永嘉年间,其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移居龙虎山。唐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封其第十五代孙张高为祖天师,并赐田敕免租税。宋、元、明、清尊其道,官其子孙,修其府第。“嗣汉天师府”历经各朝维修、重建,房舍达五百余间,占地5万多平方米。府院结构分头门、二门、三门、前厅、正厅。层层迭迭,甬道贯通。天师住房和养生殿,面积900余平方米。内分大门、仪门、大庭院、三省堂等。楼房殿阁,形似皇宫,龙柱金壁,雕梁画栋。院内古木参天,风景优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曾率领部分中央红军与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军在天师府会师。现上清师范学校设此。原貌略有改变。

  又名敕赐之教宗传之碑。在江西贵溪县浮桥头左家村。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手书。文笔流畅,苍劲有力,是书法和艺术珍品。

  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左右后三面皆悬崖,前面有小山。原有龙虎观坐落在山岩中,坐东向西,额曰“正一观”,为道教正一派最重要的宫观,今仅剩残垣。龙虎山风光旖旎,山色秀丽。有七重天、仙女散花、栈道等遗迹及多处摩崖石刻。山下水岩,两山壁立,中流清澈。岩涧洞穴,旧称二十四岩。古时诗人学士,纷纷慕名前来,游山赋诗盛赞美景。宋王安石题咏:“一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近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在江西上饶市灵书院遗址(现为上饶茶厂)。说碑共六块,为宋代朱熹所书。其中四块因风雨剥蚀,字迹已辨认不清。另二块保存完好,一为诗经图上,一为尚书图下;字迹清晰,书法工整,苍劲美观。其刊刻年代,均在清朝,时间似不久远,均系仿古版本经书镌刻。

  在江西上饶市鸡应寺内。钟高2.83米,直径1.70米,厚0.12米,重4.12吨。顶部有双龙装饰,稍下分多瓣,呈莲花形,造型优美。四周有铭文和捐助者姓氏及款物。质地坚实,经久未蚀,实为我国少见。据《上饶县志》记载,该钟原在天宁寺前,系五代吴顺义三年(公元923年)信州刺史周本铸,原重2.400斤。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重铸,增至万余斤。后寺废,即址建楼悬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楼圮,钟坠入地尺许。五十一年郡守周镐元重建钟楼,钟复悬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移建西门外三宫殿。三十三年,知府王廷钦复建于城之东门。嘉庆十六年(1811年),郡守王赓言移建城南鸣山寺,易名“鸡应”。刻有钟铭三首。技术和艺术设计也有很高的水平。

  在江西上饶市南郊。1941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将皖南事变突围未成的新四军干部六百亲人,加上敌人在东南五省抓来的共产党员、抗日青年和爱国人士八十亲人,囚禁在茅家岭、七峰岩(高干禁闭室)、周田(苦工营)、李村(高等软化所)等处,建立起规模庞大的上饶集中营。新四军军长叶挺就关在七峰岩的禁闭室。四周构筑了围墙、铁丝网,岗哨林立,警戒森严。并在周围30里以内,设置了内层警戒圈。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对敌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于1942年5月25日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1942年6月,日军侵占上饶时,集中营迁往福建,途经福建崇安赤石镇时,被押的革命志上举行了暴动,史称“赤石暴动”。1955年,在茅家岭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周恩来题书“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九个大字。1980年又重新修葺,建立革命烈士纪念馆。

  在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内,现为上饶市第一中学。陆羽以嗜茶著名,世称茶神。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研究茶时名著。他曾在上饶广教寺隐居多年,筑有山舍,后人名为陆鸿渐宅。宅外种植茶园数亩,开凿一泉,水清味甜,当时品为“天下第十四泉”。唐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云:“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凝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皇甫曾诗曰:“千峰侍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据此可见陆羽曾在此种茶、品泉,传说《茶经》也在此写作。陆羽泉古书上多有记载,今保存完整。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

  在江西德兴县东昄大乡境内。上奉三清,一名三清山。其巅玉京、玉虚、玉华三峰秀出,形似枝丫,又名丫山。群峰罗立,岩壑幽奇,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素有“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之誉。山上奇峰峥嵘,秀石多姿。响水坑,水乐坑二水梯流而江西省(553)下,形成庆云、扬清等瀑布。有沪泉、禹门、丹井、玄泉、应元等泉。此山历史上是江南道教圣地之一,有道观、牌坊、山门、古墓、台塔、古石桥以及石雕壁刻数十处,均是明景泰年间邑人王枯所建。以三清官为主体,周围近处有飞仙台、龙虎殿、九天应元府、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风雷塔等古建筑,全由花岗岩雕砌而成,古朴壮观。山上云雾镣绕,古木参天,峰峦迭翠,景色绝佳。历代诗人赞诗甚多。

  在少华山南侧龟背石上,海拔1,532.8米,坐南朝北,面对天门。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平方米,是少华山的主要古建筑。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后荒芜,明景泰间重建。宫前是排云桥。正殿为前后二层。殿内正中供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神像。后殿为观音堂。周围苍松青翠,风景秀丽。

  少华山主峰,海拔1,816.9米。与玉虚、玉华鼎足而立。周围群峰罗列,雄奇险峻,云雾缭绕。峰顶突出两大摩岩,东侧摩岩峭壁上镌有“玉京峰”三个大字。岩顶平坦,中间凸起一块方石,刻有棋盘,名棋盘石。西侧摩岩是两块相连的巨石,顶如利刃,难以站立,名升天石。玉京峰西北为玉虚峰,海拔1。771.6米,是少华山第二高峰。玉华峰与玉虚峰对峙,海拔1.752.8米。睛日登顶,极目远眺,四周百里,万千景色,尽收眼底。

  在江西铅山县城北,墓基保存完好,有墓碑,墓廓,造型美观。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瞩山东)人,是南宋抗金英雄,也是杰出的词人。他极力主张抗击金兵,三度宦游于江西地区。

  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东莱因既与朱熹交善,又与陆九渊有场屋之知,朱陆两人平日持论有所不同,吕邀约两人在鹅湖会面,意图调和两派的观点,史称“鹅湖之会”。后人就在此建立书院。书院在元末遭兵毁,明弘治移于山顶,明正德六年(1511年)又在故址重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均进行维修。书院前临鹅湖,后有半山亭,左是禅林塔和狮山,右有鹅湖寺和瀑布泉,景色如画。四周院墙高垒,有御书楼、讲坛和宿舍,建筑华丽,造艺精湛。

  【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

  在江西横峰县葛源镇枫树坞村。是一栋大型民房,省委书记方志敏在此办公和居住。1932年,由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党中央批准赣党校、团校等都设于此,成为闽浙赣省的革命中心。至今房子墙上仍保留着当年的标语。

  在江西波阳县城东。永福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塔在寺东侧,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元至明几次修缮。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至鄱阳(今波阳)时,焚塔毁其顶。同年烧毁寺左观音堂,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故当地称为观音堂塔。塔共九层,主体结构为青砖和黄泥,塔角和门顶等用了少量木材。其柱枋上斗拱,与西安大雁塔门楣石所示相似,颇为精致美观。从元至元五年(1268年)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波阳曾发生过十一次地震,塔仍安然无恙。

  在江西弋阳县城西南约2公里信江南岸的小红石山上。建于明天启年间。塔基高1.45米,八角七层。夹墙中设砖石磴道,可盘旋而达塔顶。各层楼板以砖代木,仰顶均用菱角牙砖,构成迭涩藻井,俱有穿破;中空平面呈圆形,直径3.75米。外墙每层四门,四龛,内墙只开四门与外墙相对应,两面门龛互相错开,名有八棱砖柱。柱头及平板木上方均有一简单斗栱;以菱角东北省为闽浙赣省,省委机关由原来葛源镇迁往枫树坞。省苏维埃政门上石刻一方为“文星塔”,左右各府、军区司令部、省团委、保卫局,财、刻小字:“邑令海虞子孙森题”及“天政部、采办处、闽浙赣报社、印刷厂、启辛酉仲春吉,督造僧明通立”等字。所记与《弋阳县志》相合,确为明代遗物。

  在江西弋阳县南,距县城12公里。奇峰罗列,各极其态。因一奇石形似圭板朝笏而得名,又因其主峰状如乌龟,亦名龟峰。圭峰有三十二峰,著名的有明星峰、锦屏峰、蟾蜍峰等,还有振衣台、无声泉、鳖鱼石、锁云桥、化生池、香炉山等胜景。山有古寺,壁间刻石,多名人题咏。解放后,人工开拓了外湖、里湖和蛤蟆池,修建了疗养院和一些园林建筑,为江西省旅游疗养胜地。

  在江西弋阳县城南3公里的南岩之下。共有大小石龛二十九座,摩崖石刻约十条,依岩环列成半圆形。龛内雕着如来、文殊、观音、十八罗汉、宝塔等造像。经修理,造橡清晰可辨,堪与赣州通天岩媲美。摩崖石刻大多风化,只有少数依稀可识,中有一条为:“洪武四年壬子二月道全记”。南岩石壁镌古篆二十三字,书迹甚美。

10、宜春市万载县铜鼓县

  在江西宜春市内山上。坐南朝北,高出城区地基170米左右,为全市最高点。登台可俯视市容,眺望周围十余里,气势雄伟。汉代,宜春侯在山上建五台,它是其中最高最宏伟的一台,南宋建炎年间毁,明嘉年间重建,为防火,铸盛水鼎台上。万历三年(1575年)建石坊于台畔。万历十八年增建种桃亭、峰亭、春风亭、沩山阁。1932年辟为公园,又建中山亭,并进一步绿化。1934年设图书馆其上。1957年再次重修。宜春台壮观美丽,四周绿树成荫,花木郁香。每逢节日,灯火辉煌,为宜春游览胜地。

  【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

  在江西万载县仙源镇的陈家屋内。1932年4月12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从修水上杉移此。6月,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三次“围剿”失败后,又调四个师一个独立旅,向赣西北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9月,省委在此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党代会。会后。傅秋涛、江渭清等指挥红军在万载株木桥给敌以毁灭性打击,消灭敌军六百多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现旧址按原貌保护,1980年曾维修过,陈列了部分革命文物。

  【秋收起义第三团团部旧址】

  在江西铜鼓县城南的萧家祠。是一栋三进的大祠堂。堂前铜鼓河潺潺流(556)江西省过,风景宜人。1927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安源经浏阳张坊到铜鼓时住此,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9月10日,在此召开了干部会。毛泽东在会上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论述了秋收起义的重要意义。并将浏阳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号召大家拿起枪,举行秋收暴动。萧家祠有一百多年历史,1969年维修后,恢复了原貌。1977年9月,在旧址旁建有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

11、宜丰县上高县高安县

  在江西宜丰县同安乡,距同安镇约5公里。是我国佛教五大禅宗曹洞宗的发祥地。唐大中时,高僧良价禅师在洞山兴建普利寺,四方僧徒纷趋洞山问法。宜黄县曹山的卒寂和尚到洞山参师,尽得良价的心经,厂为阐发,后受各处僧众推崇,尊良价是“曹洞宗匠”。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良价63岁去世时,唐懿宗追封他为悟本大师。诏令建墓在洞山普利寺后,后人称价祖塔。洞山风景优美,山石奇丽,溪水清澈,古木参天,寺庙雄伟,僧塔林立,世人称为洞天福地。洞口牌楼上刻有“古洞云深”四字,进入洞口,逆葛溪而上,山泉顺新崖飞泻而下,溅起无数珠帘,形成银瀑飞练。山崖上有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堂屋地面塌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