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杯酒的说说给博士喝了一杯酒第二天博士去探索的时候发作起来被火烧死是什么电影

原标题:你这个化工博士……很危险啊!

今天的周末专栏的嘉宾是一位来自清华化工系的在读博士生(对,就是那个盛产段子手辅导员的化工系)。作为一名辅导员,蔡导除了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博士生活、读博的感想、解释化工专业并不制造爆炸、展(xian)示(bai)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外,还特别介绍了清华的辅导员生活,真是敬业啊!

下期预告:心理学博士表示: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天桥上算命的!

**专栏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嘉宾自身的经历,仅供参考,不同院校/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哟**

我可不是制造爆炸和污染的啊!

我还记得七年前刚刚保送到清华化工系来的时候印象深刻的一幕:放学路上遇到熟悉的老师。

老师:“听说你保送到清华了?”

我(故作谦逊地):“是的哈哈。”

老师(钦佩地):“不错不错,什么专业啊?”

我(继续故作谦逊地):“化工系。”

老师(惊恐地):“这个挺危险的吧,你不会被炸死吧?”

我(无奈地)“天气不错哈哈……”

化工是研究怎么将化学反应应用在工业生产中的学科,我所研究的反应工程是化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的是工业中的化学反应的特点,因此也是和化学最接近的一个方向,但同时又是数学和物理要求比较高的方向。

我们可是正经在做科研的,但是开头这样的段子几乎贯穿了我从本科开始到今天七年的求学生涯,以至于写这篇文章,我只能无奈地先抛出这个标题,我可不是制造爆炸和污染的啊……

作为一个方向偏向工程和应用的化工博士生,我的生活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在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方面,我主要研究的是用于甲醇转化的分子筛催化剂。平时主要的工作是阅读最新的催化相关方向的文献,制备新的催化剂,评价测试催化剂性能,表征催化剂,撰写论文等。

催化科学的研究主要分成制备、表征和评价三个方面,而我的工作侧重于制备方面,即如何设计催化剂的结构,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越的催化剂来。这需要的主要是一些化学相关的知识,对于实验操作,反应机理分析等有一些认识。

这本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封面讲的就是一个催化科学著名的浪(nue)漫(gou)故事,你可以理解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在金属表面的相遇,于是爱情发生了……嗯,这其实是封面文章作者之一的结婚照。

此外,得益于我们组的交叉学科背景,我还尝试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分子筛中的催化行为,做一些科研。例如,我最近的一些工作,就是从围棋的研究中获得灵感,为分子筛这类有序多孔结构进行数学建模,用网络描述其中的失活等过程。刚刚发表的论文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数学和物理的抽象能力,以及一些计算机的编程能力。

具体到每天干什么,主要最近的课题进展有关。在课题需要多做一些实验的时候就会进行些实验,而在主要进行模型理论分析的时候就主要偏重一些编程和模拟分析。催化科学的实验有个特点,就是要等。评价催化剂的性能总是需要很长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只需要开始把催化剂放进去,最后取出来,中间过程是自动化的。这其实给我的实验安排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我往往晚上把催化剂放进去,设定好,然后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实验就做完了。(后来我还搭建了摄像头随时监控实验装置状态,以及远程控制实验条件等)

我自己搭的实验装置,全自动的哦。供图:蔡导

为了支持完成这些目标,我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参与学习很多服务于科研的周边工作和知识。比如上面这个催化剂评价用到的实验装置,就是我自己设计,与公司合作建设完成的。独立调试实验装置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操作和工程经验的过程,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创新。即使是对分子筛数学建模,也涉及了很多图论和随机过程的知识,我也同样是独立完成模型建立、程序编写、放到高性能集群上去跑、发现跑了好多天程序错误了之后调整心态等工作,积累了很多数理和计算机的知识。除此以外,我们组和工业界的结合非常紧密,我有时也会参与一些企业的横向项目,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积累一些工程经验等等。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我的故事画风不太对,为啥所有的事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做呢?这就得说说我们组的特点了。我的导师是魏飞教授,他是一个博闻强识、兴趣广泛的人。他最为公众所熟知的事情是制备了世界上最长的碳纳米管,以及世界上首次实现碳纳米管的千吨级工业生产。此外,我们组在流态化工程方面同样有很深的积累,在苯胺、丙烯腈、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等工业化上做了很多工作。这样跨领域跨专业的实验室的背景,导致了我们组的每个博士生都是每个人独立做一个课题,探索一个方向。魏老师对我们的课题的水平要求很高,做学术就要站在学术前沿(“顶天”),做工程就要解决工程界的迫切问题(“立地”)。在清华的大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也让我们更有自信能够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挑战更重要的课题。

组里的珍贵合影。供图:蔡导

在这样的风格交叉的组混迹多年,我能够对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对于科研上方法的迁移、新思想的产生和跟吃瓜群众谈笑风生都很有帮助。生活中常常遇到对科研不太了解的亲友,或者学术界方向不太相关的其他博士生,问我读博在干嘛,我又懒得解释我是做甲醇制烯烃的甲醇来自于煤烯烃用于生产塑料所以我的课题是在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我就会微微一笑,说我是做碳纳米管的。接下来跟他吹嘘一番碳纳米管的优异性质,吹嘘一番太空电梯,往往能赢(zhuang)得(bi)赞(cheng)叹(gong),而我再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现在往往讲究一个跨界,这种交叉学科的环境我想是很有益、也很有趣的。

在清华读博的生活还是相对丰富多彩的。表观上导师对我们十分宽松,时间安排可以自由一些,不必拘泥于几点来几点走(我每天一般上午9点前到实验室,进度紧张就晚走一些,进度宽松就早走一些)。清华体育场馆很多,文化演出、讲座也很多,闲来无事去大礼堂看个电影,去新清华学堂听个音乐会都挺好的。

另外,大家也许知道,清华的辅导员制度是比较特殊的,本科生的辅导员都选拔优秀的博士生来兼职担任(比如著名的毕导哈哈哈)。现在我也在担任我们系本科生的辅导员,参与一些他们的日常事务,也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强行吹捧一下自己)看着本科同学逐渐成长起来,这个过程也会让人感到很有收获。

作为一个工程师,我比较擅长动手解决问题。科研里修色谱修反应器都不在话下,生活中也喜欢折腾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写个代码给所有学生发邮件发成绩啊,淘宝解决科研问题啊,改造挂烫机啊,手工制作发簪什么的都不在话下。

来一张工物馆的美丽晚霞吧!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色都会想:要是有个女朋友就好了…供图:蔡导

我是一个很喜欢工业的人,总是相信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的技术才是好技术。在读博之前,我对生活是仔细规划和准备了的。我希望能够在博士生期间多接触一些工业实践,自己开发一些技术走到工业化过程中去,当然也对工业方向发文章困难有所准备。如今博士三年级,博士生涯刚刚过半,我感觉我当时的规划基本上偏差不大,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一些偏差:比如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明明什么都没干就两周过去了又要开组会了,所以对于自己的期望不能太高,又比如发文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找不到方法非常痛苦(我的第一篇文章历时一年,投稿12次,改了二十多稿),但是找到了方法就会很顺利,尽早上手,尽早痛苦就能尽快成长。我的很多博士师兄师姐最终相当一部分去了学术界(继续做博后或者在高校当老师),而课题和我一样偏向工业的则大多去了几个大型央企旗下的研究院、设计院等。还有一部分师兄师姐继承自己博士课题,借助实验室的技术开公司做项目,同样风生水起。至于我自己,我可能也会去偏向工业界工作,在博士期间积累的工程经验会能够派上用场。

总的来看,在我们组读博的生活虽然压力比较大,但是资源和支持也非常多,生活充实、富有挑战,是一个很好的环境。而决心读博,则一定要有对一个方向钻研的热情,用心去投入,博士生涯就会是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化工的研究很看重积累,不那么fancy,不太能赚快钱,但却在实实在在支撑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积累之后同样也可以有所作为。

最后打个广告!欢迎大家来清华化工系反应工程实验室读书!

我(们都)在清华化工系等你!(你肯定猜不出来哪个是蔡导)供图:蔡导

科学人周末专栏:我的专业是个啥?

科学人段子手们以“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向你讲述读博意味着什么,不同专业的博士生们每天的日常是什么,读博前和读博后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对象的时候该如何度过漫长的单身生活,进口洗发水和国产洗发水在缓解脱发方面的不同表现……

建筑学、生态学、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生物学、数学……他们曾经或正在那些你想了解细节的专业刻苦研究。

还没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好奇过:

PhD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毕业之后好找工作吗?

他们真的都在遭受脱发困扰吗?

在考虑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在犹豫:

我该选哪个专业来读博?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到底该先找对象还是先读博?

读博之后如何保持头发的飘逸浓密?

关于博士,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你最希望了解的专业是什么?留言给我们,你的问题大概可能也许基本上都将得到解答!

读(过)博的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专业有话要说?

给后台留言,或者添加科科微信(guokrscientific)发送“博士有话说”,讲出你的故事!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

快来围观蔡导和他基友,著名的毕导一起开的饭团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一杯酒的说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