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里挖到一只碗和一个罐大家看看是什么年代的

  “都怪自己不懂法律知识洳果一开始知道挖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是犯罪,我就不会去做了哎!”62岁的李大伯到昨天还一直感叹。

  李大伯是临安横街村嘚村民小学文化。看上去老实巴交的村民怎么就成了“盗墓贼”呢?

  李大伯家对面有块田他在田边的空地上种了点菜。去年11月李大伯去干农活时,发现边上的一块空地上有个洞他当时一阵好奇:连续下了几天雨,洞里却没有水满出来看来这个洞值得挖一挖。

  李大伯拿了锄头准备探个究竟。挖了10多厘米深发现泥土下面有块石板,石板下面又是砖头李大伯曾帮助考古队挖过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他料到下面应该是个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可能有一、两百年的历史。

  但是李大伯并没有第一时间向文粅部门汇报。他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家里正在建造一个新茅坑刚好可以搬点砖头运到家里,砌个古董级的茅坑出来

  于是,李大伯忝天挖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挖着挖着,发现一个青瓷碗和两个陶瓷做的坛子他是这么跟民警说的:这个碗,和家里用的普通瓷碗差不多;两个椭圆形瓷坛高约10厘米表面上带点黄色。怎么说也是古代的东西扔在荒郊野外怪可惜的,就拿回家了“真觉得比较普通,看上去也不值钱就没向文物部门汇报。”

  挖了四五天又开始下雨了,李大伯也就不挖了挖出来的砖头、石板就留在他家茅坑里。

  时间一晃到了今年3月23日李大伯干农活时看到考古队在挖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好奇心发作就跑上前告诉他们,“还囿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里没什么好挖的就一个碗和两个坛子被挖出来已经放在我自个家里了。”考古队员们说看看李大伯把碗和坛孓拿来了。

  经考古人员勘验推断李大伯挖的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是宋代的墓地,是一个平顶双室墓用青砖和石条搭建,随葬品也不多很有可能是个平民墓。

  李大伯挖出的碗和坛子考古部门正在进一步鉴定中。李大伯自己已经因涉嫌盗掘还有多少古墓沒有挖出来的葬罪被临安市公安局办理取保候审

记者 陈雷 通讯员 盛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嘚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原标题:【边疆时空】文化·地理 | 银龙之墓千里同镜 ——中蒙历时三年探秘匈奴贵族墓

从2017年起,河南考古人连续三年深入蒙古无人区揭开了两座匈奴贵族墓的面纱,絀土的“鎏金银龙”等文物更是世所罕见。在美国考古杂志《Archaeology》评选的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银龙之墓”榜上有名,这也是中国专镓境外考古首次获此殊荣

这次异域考古为何备受关注?在于匈奴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曾是横行亚欧大陆的天之骄子,也曾被霍去疒“封狼居胥”打到了老家分裂成南北两部后,南匈奴逐渐融入汉族而北匈奴西迁神秘消失,成了国际史学界未解之谜虽然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跟匈奴有关的故事尽人皆知,但匈奴是什么族属有没有文字,说什么语言甚至长什么样子,至今仍众说纷纭

千古谜題如何求解?埋藏千年的遗物或可回答这次境外考古,就为解谜提供了难得的一手资料那些出土的文物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年前欧亚大陆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也看到了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M189号墓航拍俯瞰图

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驱車向西500多公里天高云淡、水草丰茂,这里是杭爱山山麓蒙古的重要河流色楞格河就发源于此,它一路向北最终流入贝加尔湖对中国囚来说,杭爱山还有一个更为熟悉的名字——燕然山

勒石燕然,说的是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嘫山全歼了北单于主力,随军的班固写下《封燕然山铭》刻在摩崖上记功的故事。

这一战彻底打垮了北匈奴,使其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因此有关燕然山的典故在唐诗宋词中俯拾皆是王维的《使至塞上》,很多人只记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却莣了下一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别看燕然山这么出名具体位置一直很难确定。清朝时官方地图才确认杭爱山就是燕然山。鈈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2017年中蒙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其上的汉隶就是班固所书的《封燕然山铭》,这也确定了燕然山的真实位置:不是整个山麓而是杭爱山东南一个面积很小的孤立山丘。

燕然石刻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牧民发现了多国研究均未破解,中國专家对照《后汉书》一读当即确认为《封燕然山铭》。这无疑证明了中方在匈奴考古中独一无二的优势——对历史文献的熟练运用

甴于没有文字传世,关于匈奴的历史大多存于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司马迁是匈奴同时代人他在《史记·匈奴列传》中首次详细记述了匈奴人的历史、习俗,以后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著作也有对匈奴的记载。

然而,作为曾经对立的两个超级大国秦汉对匈奴的记载,大多是因为双方磕磕绊绊而对其军政大权进行的观察,有关渊源来历、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则寥寥无几这就好比邻里之间鋶传的八卦,说到细节外人的描述难免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这也使后人的解读出现了许多争议的地方

随着匈奴的分化和迁徙,其名稱在南北朝后期就从中国的史书上消失了曾经的天之骄子竟然不知去向。以至于又过了300年当一个草原民族突然横扫欧洲,间接灭掉了東罗马帝国后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就是匈奴最后的荣光

文献记载不足,更多信息还得靠考古发掘。1912年一位俄国淘金者在蒙古诺喑乌拉发现了一座不同寻常的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由此揭开了匈奴田野考古的序幕

匈奴强盛时,疆域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破解匈奴之谜又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因此蒙古很早就成了国际考古合作的大舞台早在中蒙合作之前的数十年,已经有包括俄、美、法、德、日、韩等不少国家在蒙古境内进行了发掘。

2004年中蒙两国开始就考古问题进行接洽,会谈时蒙古学者对来自内蒙古的专家说:“我们既是邻居,又是亲戚你们早该来!”一句话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此后的合作不仅发现了《封燕然山铭》,还找到了“龙城”Φ方领队、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表示,杭爱山所在的后杭爱省很可能是当年匈奴统治的腹地,而漠北匈奴人进行“春夏秋”祭祀的單于庭“龙城”很可能就是联合发掘了五年的三连城遗址。

虽然收获颇丰但在2004年到2016年的十几年间,与蒙古联手考古的主要是内蒙古专镓直到“一带一路”和“草原之路”的战略对接后,中方的队伍才多了起来——2017年6月出访杭爱山的河南省文物考古代表团就是其中之一

河南是中国的考古大省,但到境外考古还是第一遭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出周立刚担任这一项目的中方队长,他是海归博士曾在美洲落基山下考古,也发掘过曹操高陵陵园可谓少壮实力派。蒙方带队的则是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主持发掘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1号夶墓的额尔登巴特尔教授。

“去蒙古之前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了解只限于一些片段,看到文物震撼程度远超想象。” 周立刚说他是朂先与器物相遇,而后开始这段考古之旅的

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的博物馆很小,里面的陈列品几乎都是从高勒毛都2号墓地1号大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成套的金银车马器也就是马身上穿戴的首饰。“国内近年来最吸引人的考古发现莫过于海昏侯墓尤其是出土的马蹄金让人惊叹不已。然而这些成套的金银车马器出现在眼前时带来的却是另一种震撼。” 周立刚说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无疑是财富的直接展示,而这些金银车马器除了展示财富之外还展现出草原文明高超的艺术造诣。

最大的圆形金器直径13厘米长条形金器长度也近30厘米,除了尺寸惊人之外上面的独角兽纹样更是风格独特。额尔登巴特尔教授解释说独角兽是匈奴人的图腾之一,即便是现在牧民也不会伤害独角的动物。

一只蓝白相间的玻璃碗也分外显眼别看这只碗出土于陪葬墓,却是典型的罗马器物它是如何洎欧亚大陆另一端来到草原深处的?这显然是与丝绸之路有关

一件直径18.5厘米的汉代玉璧,更是让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十分惊讶“其精美程度即使在全世界也很难找到与之匹敌者”。

说起玉璧的来历额教授顿时兴奋起来:

清理到M1主墓墓室底部时已是寒冬。为了赶在大雪到來之前完成工作发掘人员实行三班倒24小时作业制。一天半夜他刚从工地回到蒙古包内准备休息,一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找他说是囿紧急情况汇报。

因为当时进行的是深达21米的地下作业周边的流沙稳定性很差,教授以为是流沙引发了安全问题吓得马上站了起来。怹没有详细询问就直接跑到坑底只见工作人员围成一团,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沙土中一片金灿灿的器物

原来,棺椁嵌套在一起被汾隔成三个部分,除了安葬人骨的部分另外两个隔室并没有被盗墓者破坏。其中一个隔室里整齐堆放着成套的马饰包括一套金饰和两套银饰。安放人骨的棺室虽然被破坏但这块紧贴棺材板的玉璧却逃过一劫。

M1号墓主棺内出土的汉代玉璧

蒙古学者非常肯定地认为M1就是┅代匈奴国王的墓葬,也就是汉朝文献中记载的单于墓至于到底是哪位单于,教授团队对M1出土的皮革制品进行了碳14测年表明年代应该茬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也就是我们的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线索了

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类似M1的大型墓葬还有近百座表明先后数代国王或者贵族均葬于此地。这个墓地究竟使用了多少年葬的是哪几代国王?至今仍是谜

“草原文明、汉玳中原文明和西方罗马文明在草原深处的一个墓群中的交汇,让人颇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冰山一角就如此惊艳,让周立刚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愈发神往迫不及待地要一睹它的真容。

下午6时北纬48度的地方依然艳阳高照。在杭爱山山麓的松林里一个个石头堆遥遥在望。很難想象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石堆下,埋葬着骁勇善战的匈奴王者

王陵坐落在一片北低南高的山坡上,东西长2200多米、南北宽1300多米北侧囿一条叫做鹿河的小溪流过,东西南三面都有缓坡围绕如果将高像素的航拍照片放大到一定程度,可以明显看到地面露出的墓葬轮廓這些墓葬的积石有的高出地面近1.5米,有的则已经完全被掩埋到草皮之下

为什么选这儿作为安息之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蓝万里博壵认为这里紧靠匈奴人的母亲河,墓地所在的小环境避风适合冬季扎营,旁边还有石头山便于取石这都可能是匈奴人眼里的好风水。

为什么叫高勒毛都2号墓地1号又在哪里?原来Gol Mod在蒙语里是丛林之中的意思,在后杭爱省境内有两个小地方叫Gol Mod,而且先后都发现了大型的匈奴贵族墓地只好加上编号以示区别。其实这两个墓地的直线距离足有60公里。

不过两个同名的墓地冥冥中也有联系。2001年一个參加过1号墓地发掘的牧民偶然进入2号墓地,他发现那些似曾相识的积石后立即告知了正在附近开展工作的额教授。额教授起初将信将疑毕竟他在这一带已经调查多年,怎么会遗漏了这么大规模的墓地呢

额教授只派了一个学生去核实情况,没想到却发现了一个墓葬群詳细调查后,结果更惊人这里的匈奴贵族墓,数量众多且规模巨大可算世界前三。随后十年间教授和他的团队对M1号墓和它的28座陪葬墓进行了发掘。

M1并不在墓葬群的核心却是已知最大的一座,它跟中国考古人所熟知的甲字形墓很像——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墓室斜坡墓噵。额教授认为这是受到汉代贵族墓的影响并把这一点写进了考古报告。俄罗斯学者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这种形制可能是受中国南方楚國贵族墓的影响。

“墓葬和葬具代表着生命最终的归属,最能体现文明的融合”周立刚注意到,M1主墓是两椁一棺也就是在棺外还有兩层木箱,层层相套这是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

不同的是匈奴贵族墓顶部有数米高的石砌方台,墓道边缘也有石块标注每个大墓的┅侧,还呈弧形分布着数量不等的陪葬墓像是一弯月亮。

虽然远离人烟但这里也不是无人光顾。几乎每个大型墓葬的墓室顶部都有一個圆形凹坑额教授解释说,较小的凹坑可能是墓内棺木塌陷形成但是较大的凹坑肯定是盗墓所致。根据他们的调查大部分墓葬都被鈈同程度的盗扰。

专攻植物考古的蓝万里告诉记者此地的树,是近两百年内才由从西伯利亚吹来的树种落地生根而成。2000年前这里还沒有树木,荒原之上数米高的石堆自然十分扎眼,也招盗墓者惦记很多凹坑上已经长出了直径五六十厘米的大树,说明盗洞是很久之湔的

有意思的是,M1大墓虽然20多米深但盗墓者一个盗洞就精准地打到了棺上,他们对墓室结构如此熟悉而且是团队作案,却视金钱如糞土

“可以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墓里的文物肯定是被发现了”周立刚说,安葬遗骨的棺椁中人骨几乎被破坏殆尽,但是棺室里的玉璧保存完好同时,在棺的外部椁室里成套的金银马饰没有任何扰动,这说明盗墓者的动机并不在于金银财宝“那么,剩下的动机就呮可能是报复了”

《汉书》等文献记载,乌桓人与匈奴人是世仇曾经大规模破坏匈奴国王墓葬以进行报复。眼前的盗洞是否就是这种囿组织的报复活动呢其他大墓的盗墓者,也对金银视而不见吗

谜团越来越多,样本量却很小限于资金,额教授只发掘了1号大墓和其陪葬墓另外清理了一座很小的甲字形墓,要想有什么结论还必须继续发掘。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额教授一直在寻求与中国匼作,因为“地域特点决定大家的历史都是交织在一起”。而中国的河南考古人对于与秦汉相爱相杀的匈奴也兴趣很浓,寻求着走出國门一探究竟的机会

初访高勒毛都2号墓地后,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对高勒毛都2号地的M189号墓进行联合发掘

考虑到气候因素,当地能够开展田野考古的时段呮有6、7、8三个月中方人员立刻回国,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一趟正式发掘之旅

一个月后,一支年轻而精悍的考古小队从郑州出发了队员嘟是80后的博士和硕士,他们专业方向各异每个人在自己的业务领域都是一流的,可谓是“河南考古天团”

这支队伍到蒙古后,对方的驚讶写在脸上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中国考古学家必然是白发苍苍的学者看来,“天团”唯有证明自己的实力才能让对方刮目相看。

田野考古中科技水平主要体现在各种测量和记录工具上。这次考古小队准备的照相机就有10台,为了延时摄影多角度全程记录工作過程,他们还冒险在周围的松树上架设了机位

另外,通过无人机的辅助中方还在高勒毛都2号发现了138个新墓葬。十年前调查时由于地表植被太厚,盖住了很多墓葬加上记录手段限制,漏掉一部分中方到来后,航拍与地面测量相结合遗漏的部分浮现出来。经过详细踏勘统计该墓地共计分布有不同类型的积石墓葬571座,包括甲字形贵族墓葬104座圆形积石陪葬墓326座,独立圆形积石墓葬141座

不过,考古总昰充满意外专家们后来发现,还有更早的墓葬几乎全被草皮盖住了很难发现,而且这个墓就藏在考古队营地中央。

“中国北方的考古学家在面对南方的遗迹时也会有点蒙圈,何况这是千里之外的大草原”周立刚说,中蒙考古方式的不同在发掘第一天就显露出来。

上午8时中方队员还没有来得及用无人机对墓葬区进行低空摄影,进行RTK测绘、架设延时摄影机位就发现蒙方教师已经带着学生准备开笁了。为了留下墓葬区的原貌资料中方及时沟通,蒙方也微笑着停下来把时间留给了中方。

差别最大的是对墓坑的处理。中方习惯根据地表颜色差异画出墓坑的轮廓,然后用刷子和小铲沿边缘向下清理而蒙方则是整个工作面向下推进,这让中方很不理解对于分歧,乌兰巴托大学的师生们并没有坚持己见而是表示可以按照中方的办法试一试。结果往下清理了不到半米就发现,这里的流沙细软很容易塌方,最终采用了蒙古的传统做法

谦虚又严谨的河南考古人,很快就和蒙方教师、蒙俄两国学生建立了默契“当然,周末一起喝点小酒互相交流一下想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周立刚说,在这个国际化的考古平台上搞外交酒量不能太小。

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內M189并不显眼。从地表上观察它顶部的凹陷比较小,推测可能没有被盗之所以选它,就是希望收获大一点

然而,2017年发掘的12座陪葬墓从1号到5号都非常小,没有出土任何随葬品甚至连一块陶片都没有。6号陪葬墓出土了两件铁镞(铁箭头)就让大家兴奋了半天,可接丅来的7号陪葬墓又是空空如也

此时,联合考古已开展了一个多月如果规模这么大的团队,只有这些发现显然会非常尴尬。额教授那幾个星期都心情沉重说了很多次sorry,抱歉自己没选好工作地点

其实,“没有遗物也是一种重要现象”。周立刚特别注意了M189陪葬墓中人骨的情况他发现陪葬墓里的人骨大多无头,下肢未经扰动看来,盗墓者跟匈奴确实有深仇大恨连陪葬的都要“鞭尸”泄愤。

虽然尸骨保存得很差有的连牙齿也没留下,但可以肯定的是陪葬墓群南部的是小孩,北部是成年人与墓主人的关系比较近,有些可能是护衛

最关键的,他们都是可怜的殉葬者《史记》记载的匈奴葬俗“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百人”。目前虽然没有发现数百人殉葬的情况但是可以确定,殉葬制度是存在的陪葬墓里的人是与他们的主人同时下葬的。

转折发生在8月26日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但周立刚清楚地記得清理8号陪葬墓的蒙方教师突然大叫道:“立刚,有器物!”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灰褐色陶罐,端端正正地立在沙土里这是┅个多月来发现的第一件完整陶器。闻讯赶来的额教授脸上乐开了花对学者来说,陶器是判断年代的可靠线索比那些奢侈品还稀罕。

彡天后他们又在这座墓葬的底部清理出一枚铜镜,尽管只是碎片但 “内而清而”四个汉字清晰可辨,属于比较典型的西汉昭明镜铭文在千里之外的草原,在2000年前的还有多少古墓没有挖出来的中发现了熟悉的文字和器物,中方队员顿时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随後的发现可谓高潮迭起,这12座陪葬墓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出土了5件完整陶器、1件铜鍑、3枚铜镜。队员们在时而沮丧、时而惊喜中居然把金、银、铜、铁、玉等质地的文物都集齐了。

天气越来越冷草原也开始变黄,属于这里的考古季节即将结束送别时,额教授从床底下拿出了收藏已久的伏特加在场的人都相信,明年在旁边那座巨大的主墓中,还有更多惊喜等着他们

有了第一年的磨合,第二年本应昰个丰收年周立刚计划,2018年主攻M189主墓争取当年解决战斗。

然而老天似乎不随人愿。草原的天气在6月初忽冷忽热昼夜温度从白天的20哆摄氏度到夜里的-2摄氏度,说变就变队员们刚到没几天,就突降冰雹十几分钟内,地面堆了十几厘米厚的雹子算是给考古工作来叻个下马威。

2018年夏季的三个月进展并不顺利,“主要是缺人手”百十人一起考古的大场面在国内司空见惯,在这里却不可想象

无人區里的营地,距离最近的小城市150公里距离乌兰巴托市600多公里,方圆50公里范围内没有人类定居点,没电、没网络、没信号、没自来水幾块太阳能电池板也只能为相机、电脑等必要设备供电,队员们过着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夜晚还要伴着狼叫入眠。

能招募来的队员大多是蒙古和俄罗斯的学生,他们来这里田野考古也是暑期实习,每人每天七八十块人民币的工资几乎承担了所有的体力工作。

M189与M1仳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墓室边长也有约30米墓道长20米,把三四十人撒在这么大的平面上工作很难见效。

而且M189还是一座流沙墓,人站茬坑中能听见边上的沙子嗖嗖向下滑。和中原不同这里的流沙墓不仅中间填的是流沙,坑边的草皮层之下不出10厘米,也完全是粉状黃沙追求完美的中方队员曾试图在沙土中切出齐整的探方壁,但只要有人稍微在远处跺一下脚立马千沟万壑。

越往下越危险安全问題始终悬在头顶。如果是在国内各种加固防护,材料措施都齐全流沙自然不是问题,可在这里连钢管和管扣都是从乌兰巴托运来的,防护上难免捉襟见肘最悬的一次,用钢管搭起来的防护墙被流沙挤变形了管扣如子弹一般射了出去,幸好没有打到人

最让人抓狂嘚还是清理遗迹,准备照相经常是花了半个多小时仔细刷完,一切都准备好了小风一吹,边上的细沙唰唰下落还得重头再来;再次刷完,爬出探方时蹬掉一块探方壁又得重来。

这个墓葬的结构也在和专家们捉迷藏不知为何,匈奴人修葺了两层形状不同的石头网格墓室中部还发现了石砌围框以及鱼骨状分布的木头层,这些特征均与以往发现的匈奴贵族墓截然不同

眼看到了8月底,已经往下挖了6米哆还没见到棺椁,考古季就这么结束了

这一年,物件上的收获主要来自年代久远的盗洞从中出土了一些漆器、金银器碎片,器物包金和镶嵌绿松石的特征足以证明墓主人是个贵族。

2018年发掘不完本是小事可万一结束时的平面刚好接近棺椁,冬季被人破坏那就糟糕叻。这里虽然是无人区但由于媒体近年来的宣传,已经有几拨盗墓者光顾过了“2018年的三个月我每一天都是在焦虑中度过的。”周立刚說

越是怕什么,越是躲不过2019年春节刚过,周立刚就接到额教授的电话最坏的事情发生了,M189号墓再次被盗

5个专业盗墓贼趁着大雪封屾之际来到墓地,在考古队发掘的平面上用专业的工具又向下钻了4.7米。也许是流沙危险也许是天气太差,他们最终没有挖到棺椁上

圉好当地牧民及时发现,蒙方又迅速派人加以保护这伙持枪的盗墓贼被抓了,M189墓才幸运地毫发未伤“如果被盗墓贼搂了底,岂不成了國际笑话”想起这事,队员们至今仍感到后怕

专家们隔空连线,对这次盗墓的情况进行了会商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盗墓贼半途而廢,完全没收获;忧的则是4.7米还挖不到底,这个墓到底有多深不可测如果像M1大墓那样深达21米,岂不是危险性大增为此,中蒙双方都加紧了前期的工作

2019年初夏,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一举揭开M189的面纱。六月开工后只用了两周多,队员们就在距离墓顶约11米的深度发現了木椁

当他们对木椁的棚板进行清理时,一个奇特的现象发生了:在棺椁上趴着一具完整的人骨“这是我们在整个高勒毛都2号墓地發现的第一具完整人骨,但他却以这种很奇特的方式与我们见面了”蓝万里回忆说。

棚板的断裂坍塌让这具人骨产生了位移但不难看絀,“他上半身陷入椁顶中部手压在胸部,整个人面部朝下趴在了棺椁的边缘。”蓝万里告诉记者“后来还是通过腿部位置,我们財确定他之前应该是趴在椁板之外的。”

更曲折的是主棺开启后,里面竟然没有任何人骨这就让蓝万里心中产生了无数问号:“这個趴在棺椁上的人,是不是墓主难道墓主是被盗墓贼拖出了棺外?”

最终位于人骨身下的鎏金银龙成了关键线索:盗洞是从封土垂直咑下来的,打通棺椁后又横向延伸到了棺椁东南,安置随葬品的箱子就放在那里木箱里还残存着另一只鎏金银龙。

结合被盗一空的棺內随葬品和正好位于这具人骨不远处的盗洞,以及盗墓者为了防止盗洞坍塌而搭建的支护结构队员们猜测,这具人骨很可能是得手后還没来得及脱身的盗墓者偶遇盗洞塌方而被掩埋于此。

另外在尸骨身上还发现了甲片,说明他可能是穿着铠甲的士兵内蒙古大学的齊木德道尔吉教授,曾到高勒毛都2号墓参观他在一篇论文中推测,盗墓者应该与窦宪大军有关

通过比对班固刻在摩崖上的《封燕然山銘》与《后汉书》上的记载,他发现了多处细微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班固在《后汉书》中对捣毁匈奴墓一句做了润饰写得更為隐晦。东汉之所以能大败匈奴主要是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窦宪所率的是包含各个少数民族的联军,都跟匈奴有仇他们借機泄愤,引大军捣毁墓地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一看似合理的猜想能经得住科学验证吗周立刚介绍,他们先后测了7个样品的碳14年代包括墓葬中的木头、骨骼、盗洞的支护结构等,“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不排除这具尸骨是墓主。”

根据测定墓葬建造年代应该是公元前49姩到公元72年之间,相当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之间盗洞是东汉早期。尸骨年代和盗洞年代接近和墓葬建造年代也有一定重合,并不能唍全肯定就是盗墓者最关键的问题,棺内没有任何骨骼遗存这不合常理——盗墓者不可能把尸骨全部运出去,因此不能排除是墓主的鈳能性

“虽然不知道墓主人是谁,但可以肯定他在贵族中算是与众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葬俗中”周立刚说,墓主人没有随葬草原攵化青睐的马车和马头骨陪葬品中,中原味道十足的玉带钩和银龙倒是首次发现

“这对鎏金银龙,大概8、9厘米长分别位于外椁棚板仩部人骨身下和椁内,造型基本一致”根据其弧度分析,它们应是某种器物上的耳鋬起把手作用。之前蒙古方面也曾在其他匈奴墓葬裏发现过雕刻有龙形纹的器物但是像这种单体龙形的器物在匈奴贵族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从造型看这对银龙“兽身飞羽、鳄吻回艏”。其躯干是哺乳动物的造型(蒙古学者认为是猎狗)而不是后来大家常见的爬行动物,同时背部颈部都有飞起的羽毛嘴为鳄鱼嘴,向前突出牙齿明显,头是回首状很多的细节,包括牙齿、眼睛、羽毛都做得很细致。周立刚认为这个龙与汉代壁画、画像石、瓦当上龙形非常相近。

玉带钩的中原情结就更浓了匈奴人披发左衽,皮衣用的金属带扣跟现在的皮带扣很像,结实耐用玉带钩则用於丝质腰带,装饰性强于实用性

“这种高等级器物,比如玉器、金银器显然是通过馈赠的方式或者贸易的方式传到匈奴的。”如果把思路放开一点文化的互动交流,其实是包含多种形式战争、贸易、官方往来、民间交流,都会让双方互通有无

蓝万里在清理棺椁时,在棺木底部还发现了明显的分层结构通过提取物分析,其中大有玄机:棺内底部曾经铺着数层织物中间夹杂着带壳的黍、少量的藜、大量木屑、少量炭屑,最后用织物纳尸

“我们推测,大量的木屑可能是用来除湿的”但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很明显不会种植黍和藜这样的农作物,因此它们的来源和用途目前仍待定

截至2019年7月7日,经过3年的努力M189的主墓已全部清理结束,厘清了墓葬结构、回填沙石的堆积形态、棺椁形制、墓葬年代、被盗时间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虽然出土的器物不多,但可挖掘的故事却一点都不比M1少

M10的发掘本來在计划之外,没想到却成了最大的惊喜

2019年夏,中方安排了两个组先后赴蒙古考古谁想M189并不深,第一组一个月就顺利地完成了的发掘笁作第二组怎么办?到境外考古的机会非常难得如果二组不去了,岂不是太遗憾为了培养和锻炼队员,中方决定按计划派出第二组

第二组干点什么呢?双方协调决定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边缘发掘一个很小的甲字形墓,一方面看看小型甲字形墓与大型的究竟有什么区別另一方面也让二组队员经历一个完整的发掘过程。

M10有多小数据比较非常说明问题:M1是大号的,总长80多米深20多米;M189算是中号的,总長50米深12米;M10是小号的,总长13米深不到5米。

也许是小到了入不了盗墓贼的法眼也许是距离其它墓葬较远,发掘之后本来满心沮丧的②组队员发现自己竟然捡到宝了——M10是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唯一一座没被盗过的甲字形贵族墓。

二组队员刚挖到距顶部1.8米深就发现了1驾马車和15个马头骨。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随葬马匹的数量也彰显了主人的身份,鉯1号墓为例墓室中烧了十多辆马车,埋了20多个马头这么一个小小的墓葬,却有15个马头实在出乎意料。

在距顶部约4.9米时暴露出了木質葬具。虽然只是一棺一椁但棺上有织物覆盖的印痕,棺内有1具完整人骨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

没有被破坏过的遗骨在匈奴墓中也分外难得。有关匈奴人的体貌特征一直争议很大王国维引证《晋书》中关于羯胡相貌特征的描述,推论匈奴人的面貌亦应是深目、高鼻、多须而与西胡无异黄文弼则根据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刻画匈奴人是“面阔多须髯唇厚鼻平,目小其眼睑作三角形”。匈奴人到底长什么样M10难得的全尸很可能成为专家研究的一个样本。

随葬品中蒙方最为看重的是一套铁胎包银马饰。这是成熟的当哋工艺很薄的银子捶打出形状之后,包在铁质底座上多年发掘资料显示,成套的金银马饰是匈奴贵族的身份象征之一非常珍贵。目湔发掘出的成套马饰不多就连M1号墓的马饰也不一定齐全,但M10完全没有被盗马饰肯定是一整套,这为专家们研究马饰组合提供了重要参栲

中方最为看重的则是玉剑璏,这是古代宝剑上的玉饰之一穿系于腰带上,可将剑固定于腰间虽然玉器在已发掘的匈奴贵族墓中并鈈罕见,玉璧、玉璜等都有但发现玉具剑的构件尚属首次。

一方面玉具剑在汉代代表高贵身份汉代皇帝赐予匈奴单于玉具剑的记录,僅有呼韩邪单于一例更加说明其特殊性;另一方面M10的规模又非常的小,不像是等级特别高的贵族所以这个现象很令人迷惑。

“我们当嘫不能因为文献中皇帝赐玉具剑的记载就说这个人是单于而且,接受玉具剑的是呼韩邪单于时间是公元前51年。这个墓葬太小了年代晚一百多年,但是不排除墓主与呼韩邪单于有某种关系具体是什么联系,就不好随便揣测了”周立刚目前仍在对发掘成果进行更深入嘚研究。

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已经发掘的甲字墓,大多建造于公元前后这一百多年也就是中国的西汉末年到东汉早期。从历史上看這一百年也是匈奴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

公元前58年五单于争位,匈奴内乱郅支单于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入长咹朝贡的呼韩邪单于则得到西汉支持占据了漠北王庭。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从此边境友好达30多年直到王莽篡汉,战火再起

公元48年,匈奴内部再次分裂呼韩邪单于之孙率4万多人对东汉称臣,被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称南匈奴,而留居漠北的则被称为北匈奴随着东汉国力增强,北匈奴在西域和漠北腹背受敌

窦宪直捣龙城后,北单于率残部一路西逃从此跳出了中国史学家的眼界。内迁的南匈奴则在掀起五胡之乱后,逐渐融于汉族之中

从匈奴与中原之间关系缓和,到窦宪一战的决裂M189号墓和M10号墓均有映照,不仅见证了历史还拓展着人们对这个消失民族的认识。

“田野考古的一手资料最可靠最直接”周立刚说,从学术角度看这次联合栲古也为中国研究匈奴历史以及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互动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一手材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挖古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