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瓶塞好坏能看出好坏吗

  导语:《闻香识女人》是百看不厌的美国大片,帕西诺终于凭此获得奥斯卡奖。片尾,他在学校礼堂讲台上的一通怒骂,才是全片的精华。不看是你的损失。

  但是你如果为了看女人而误进来,点退出,这里是谈葡萄酒的。如果你是葡萄酒专家或者资深鉴酒人士(我的朋友圈里有不少),也点退出吧,否则你们会骂我业余,不带我玩了,谢谢啦。这个文章是给一点不懂葡萄酒,为健康又经常喝葡萄酒的朋友写的。我也仅仅是业余爱好者,哪里认识朋友从世界各国搜集来的那么多品牌的葡萄酒?我不行,也没人行。

  用《闻香识女人》做引子,不是为吸引眼球,那算个屁。是因为不管是法国人还是鉴酒之士,寻来找去,最后都觉得只能用一种尤物---女人,来形容葡萄酒最恰当。因为她们太相似了,千姿百态,难以捉摸,变化多端。此话不提。

  写这个文章的起因是,圈里经常有朋友发葡萄酒照片给我,直接问:“哥们儿,这个酒好吗?值多少钱?”卖糕的!我肯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熟知国际上几十万个葡萄酒品牌的十分之一,甚至没有一个法国专家能够了解法国的所有葡萄酒品牌。再牛逼的葡萄酒专家,一般只是对某几个国家的某些类型的品牌熟悉。要再说出每一款的实在价格,更是不可能。葡萄酒价格,尤其是在中国,目前是最没有谱的商品了,在本国卖10欧元,在中国卖2、300人民币都属正常,卖800,你也没话说,国内酒商加几倍、十几倍价格出售,谁又能奈何?灌装酒冒充原装酒、低档酒冒充高档酒、假冒酒冒充真品酒、色素酒满街卖,稍不小心就中招。

  还有一个朋友圈里经常被提到的问题,这里一并答复:世界上迄今为止不存在能够盲品之后立即说出所有葡萄酒品牌的专家。一喝就知道哪个年份、哪个酒庄,甚至什么南坡北坡的葡萄,那更是瞎蒙人。在活人里面,无人望其项背的葡萄酒大师要算罗伯特帕克了,他也被人用盲品方式蒙得一塌糊涂,气得他老人家发誓永不再见那个酒商。在咱们雾霾浓浓的神州大地,包括地球那边的法国、美国,anyone、anywhere,谁要是敢吹牛说能够盲品出任何品牌及年份的葡萄酒,我带五瓶酒去试,对赌一瓶康帝,就此立状。这是题外话。

  有一个朋友,拿来一瓶红酒,舍不得喝,说免税区买的,价值两千多元人民币,我拔出塞子之后,当即判估大约300人民币以下,气翻了朋友,说我挤兑人。看TA(隐去性别)认真了,我委托央视驻法国记者认真查询。三天之后结果来了:当地最高售价7欧元。我发微信给朋友:“功底不够,价猜多了,对不起呀。” 我估计TA当即倒地、口吐白沫。呵呵,开个玩笑,人艰不拆嘛!(对不起了,您可能在看,为了让大家多点经验,我只能说了)。

  还有一位朋友,虔诚地拿来一瓶葡萄酒共赏,说同学给的,是澳大利亚顶级葡萄酒,平常舍不得喝。结果一开瓶:裸塞儿! 靠!充其量是国内灌装酒,或者干脆假酒,50块人民币?顶多(又对不起了,X主任,您无辜)。经常有朋友拿自己珍藏的葡萄酒照片给我看,盒子很漂亮。每每看到这些,我很郁闷,痛恨蒙朋友的人,可怜也被人蒙的朋友的朋友。我一直在琢磨,有木有一种方法,让根本不懂葡萄酒的人,不用仔细看酒标(各个文种,包括希伯莱文,反正也看不懂),不用了解那么多葡萄酒知识,一开瓶,就大体知道某一瓶葡萄酒总体质量如何? 大约是什么价位? 起码不要太离谱吧!

  有!观察了一段时间,还真有一个独门方法,就是仔细看酒塞儿。

  强调,第一:这个方法是给压根儿不懂葡萄酒的人,完全不看或看不懂酒标的人参考。因为能够看懂酒标,基本判断就有了,不用开瓶看塞儿;第二:看塞儿识美酒、断价格,只是本人一个小经验而已,准确率百分之八十左右。纯属概率值,不是学术论文。

  我们通常看到的葡萄酒软木塞大部分是用栓皮栎的树皮加工制作的,《知味葡萄酒》杂志专家高翔在世界最大软木塞公司参观过,明确这类软木塞的学术名是 Quercus Suber。大约属橡木科类吧,但不是那种造橡木桶的树种。最大的出产国是两颗牙:葡萄牙、西班牙。

上海红樽坊专门展示各种酒塞

  为了有划分,我把葡萄酒按价格分高、中、低三档,不是很科学,因为各档之间没有公认价格分界线。国外有人习惯把40欧元作为一个高低端的分界线,显然也不科学。各位元芳怎么看?

原标题:这些葡萄酒瓶塞的说法,居然都是骗人的!

来源丨酒咔擦(ID:kacha9)

闻酒塞味道,可以判断酒好坏?

开瓶后,酒瓶塞为何要放在桌面?

看酒瓶塞就能分辨真假酒?闻瓶塞,就知酒好不好?……这些居然都是谣传?喝酒那么多年,你受过哪些葡萄酒瓶塞的谎言之苦?

谣传一:瓶塞越长,酒越好

正解:不一定,好酒跟瓶塞长短没有必然关系

江湖有传,葡萄酒瓶塞的长度越长,酒就越好,这是真的吗?

很多品质较好需要经过陈年的酒,在窖藏平放过程中,酒液与软木塞长期接触,会让部分软木塞皱缩,陈年时间越长,软木塞变皱缩的部分会越多。此时,如果软木塞没有足够长的话,软木塞的密封性会变得越来越差。更长的软木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更少空气进入,减缓葡萄酒氧化过程。

大多数品质较为优异的陈年潜力强的葡萄酒的软木塞都会比常规的软木塞长一些(长度通常超过52mm),也会选用最优质的长形软木塞材料,例如我们熟知的拉图、美国啸鹰等均在此列。

当然,软木塞也并非越长越好。太长的软木塞,会过多与酒液接触,影响酒液口感和味道,在开瓶时,过长的软木塞还容易发生断塞的危险。同时,一些不需要过长时间陈年的葡萄酒,也不会采用较长的软木塞,如我们熟知的博若莱新酒、智利红魔鬼等,他们也是不错的酒款。

因此,我们不能一棍子打下去,咬定“瓶塞长=好酒”。

谣传二:闻瓶塞味道,判断酒好坏

正解:瓶塞味道无法判断酒好坏

江湖还有传闻,说,开瓶后,通过闻瓶塞的味道,就能判断酒好不好了——如果味道好闻,就是好酒;味道不好闻,就是差劲的酒。

很多人虽然都会用软木塞的状况来判断葡萄酒的保存状况,但大多数人都是看软木塞是否干裂,是否腐坏,进而可以得知葡萄酒的保存情况如何,虽然这跟葡萄酒健康状况不太相关;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闻瓶塞的味道,来进一步确认葡萄酒是否变质、会否被影响味道等等——如果瓶塞发霉,很可能会影响葡萄酒;如果瓶塞太干,可能葡萄酒已与空气过度接触……

如果单纯用瓶塞味道的好坏来评定酒好坏的话,为免太过以偏概全了——瓶塞虽然日夜跟酒液厮混在一起,但两者毕竟还是独立不影响的主体。很多时候,酒塞甚至断塞了,或者成渣了,倒出来喝的酒依旧有挡不住的风华。

谣传三:装瓶的葡萄酒,通过软木塞呼吸

正解:进入瓶内的空气,是从瓶塞而来的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还有很多人很多地方,都在说着类似的话——酒塞的作用就是让空气进入瓶内,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现象。

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共识:任何酒,无论好坏,无论高低档,在装瓶后,人们都希望尽可能没那么快被氧化,品质衰退。如果葡萄酒要通过瓶塞来呼吸的话,那么,那应该会有很多酒很快地走向死亡,又怎么会有一些酒可以陈年几十年并且保持稳定呢?如果葡萄酒要通过软木塞来呼吸的话,那么那些几乎完全密封的瓶塞,例如玻璃瓶塞、螺旋盖等,岂不是会让葡萄酒闷死了?

实际上,葡萄酒里的空气,在装瓶后的前三年,基本上是从酒塞里来的——软木塞原本就有80-90%的成分是空气,在装瓶后,这些瓶塞里的这部分空气会逐步释放到葡萄酒中。等到瓶塞里的空气释放完了,基本上酒瓶里的含氧量就稳定下来了,再继续陈年十年八年,都可以依然坚挺。即便后来葡萄酒会继续氧化,也并非是通过瓶塞来完成的,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瓶塞逐渐失去了弹性,空气才能从瓶塞与瓶壁之间的缝隙钻进来。

你还听说过哪些葡萄酒瓶塞的谣传?

传播葡萄酒文化,讲解葡萄酒知识——红酒微讲堂,欢迎您的关注!

红酒的好坏 就看这几点因素 你的达标了?

本文由颜值与内涵双双飚飞的克瓦利亚红酒倾情奉献!~

  1. 控制发酵的能力

  发酵是葡萄酒酿造中最重要一步,控制发酵是为了确保酵母能发挥其作用。糖分转化成酒精的过程会释放出碳化气体,并伴随着温度上升,从而杀死酵母。通过控制温度,酿酒师可以保持白葡萄酒的品种香气与新鲜度,而红葡萄酒则吸收更多的色素,以更好地着色。


  瓶塞的选择也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一些葡萄酒的陈年潜力巨大,需要在微氧环境中瓶陈。酒瓶密封恰当,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以减少葡萄酒的损坏,稳定葡萄酒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克瓦利亚的红酒在酿制过程中保留了红酒原有的风味,冯鹏技艺也很精湛。

  白葡萄酒的陈年(不管是瓶陈还是在橡木桶中陈年)使它们变得更具有复杂性,口感愈加突出。待糖分转化成酒精后,酵母也就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大量的酵母聚集在罐底或者桶底。酒液与这些酵母细胞(或酒糟)接触,会增加葡萄酒的浓郁度与质感,尤其是白葡萄酒和起泡酒。这些葡萄酒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是各种美食的得力佐餐助手。


  在品尝一款酒时,不同土壤类型出产的葡萄酒给饮者带来的体验不一样。例如富含硅元素的土壤酿造的葡萄酒具有非常优雅的香气,而黏土种植出来的葡萄则带有显著的单宁(Tannin)。营养不良、排水良好的土壤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排水良好意味着这块土地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面向东南方或者种植在山坡上的葡萄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葡萄园位于较高海拔拥有更多优势:白天和夜间的温差较好地促进了酚类物质的成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酒瓶塞好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