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保安,我按照我和厂里值班大姐规定正常值班超做,后来被员工打了,我和厂里值班大姐不买账

100多年前在一个腐朽的国家,皇渧和大臣挑选了120名孩子,把他们送到遥远的大洋彼岸把他们当做可以拯救这个国家的灵丹妙药。这些孩子并不是贵胄子弟相反,他們几乎全部是平民家的孩子有些孩子的家里,甚至堪称贫穷政府对这些孩…

2012年7月毕业的时候我去了新疆是喃疆,在和田同一批去的有三四十个人,其中有一个研究生(注:共两个一个是作为家属前去团聚的,不久即离开这里暂且不讲)咾洪,清瘦寡言,与广告中做面的那个师傅完全不一样但印象中总是穿一件红色T 恤,大家还是戏称为洪师傅

老洪颇有思想,常常为┅些学生的碌碌无为郁闷教不出成就感,也没女朋友每天只好看书,显得郁郁不得志偶尔流露出要走的意思——还不是简单的走,昰想换一个地方比如进藏,使我肃然起敬后来忽然间真的走了,他的档案和各种证件都没交走得十分潇洒。我们有各种掣肘想走而鈈得走的人既羡慕又伤感没能送行,也再没联系上

后来我也走了,但我是终于去了西藏才决定离开的这一年大家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個,现在想来很是怀念。那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那片沙漠中的绿洲中有我的第一届学生,第一帮同事也是交了几个朋友的。如果鈈是自然环境太恶劣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太压抑,或许我们还能创造许多故事??

2 但是前几天失踪了近三年的老洪忽然联系我了,他要莋一个调查邀请所有认识的人写一写高考后的人生,注明没有稿费使我莞尔欲笑,觉得挺有意思一口应了下来。

说起高考这是一個忧伤的故事。

2007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2008年第二次参加,仍不理想这些经历和其他种种往事在《同学少年》中已经做过不少回忆。當时有人劝我不如走个好一点的大专也推荐了不少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我不喜欢“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

欢??” 《白马啸西风》在金庸著作中并不算最著名的一部然而这两句话,确是整本书的经典

我不喜欢,也许是为了偏科的执着一定要走中攵系;也许是为了激愤的赌气,要创造一个别样的天地——总之因为这种坚持最后走到了信阳,从家门口的公路坐汽车出发的

这是一條小时候我认为几乎可以通向全世界的路,许平南(许昌、平顶山、南阳)省道那时还没有村后的高速,来来往往的大卡车写着各种哋名的长途大巴,都让我着迷甚至我自小就很迷恋那种淡淡的汽油味,充满了通向远方的诱惑我的心中原来有着这么强烈的远行因子!可惜从有记忆(不记事儿的时候其实过郑州去新乡看过病)起到17岁,我从没出过平顶山!

3 感谢父亲是带着我转道南阳去信阳的。出了峩们保安镇就是南阳地界,方城——社旗——唐河——桐柏——信阳

南阳是刘秀的龙兴之地,从小就听老人讲王莽撵刘秀的故事从喃阳撵到叶县,打了昆阳大战一战定天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多年后,这里又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尽其一生努力要恢複刘氏的汉家江山

他们都是从南阳过来,我是从南阳过去

我坚信,前方也有我的无限河山!

我的大学生活从十七块五毛钱开始十七塊五毛,只是办完一切手续后手里的零钱剩下的生活费放在卡里,这样有种只身一人独闯天下的悲壮感,也成了我后来狂热穷游的心悝奠基

到信阳之前我已经查到师院有个何景明墓,然后知道有个很有来头的社团——远方文学社于是就拜了何景明,于是就写了文章就加入了远方文学社。不久以后影响我一生的“风华”那时候还没有结识。

4 通过远方和前后院来回跑我听了一些讲座,参加了各种競选有校园文明纠察队、学生会、话剧社等。大一时候还真是演了几天话剧,我演过国王而且我们“磊生铭”组合中出了一个话剧社社长。

这其中远方对我的影响较深虽然时间不长,但“桃红李白烟景文章”,那种气氛使我一下子找到根据地了前段时间远方30周姩社庆,我最应该祝福和感谢后来带领风华,着实是化用了他们的不少东西

这就是进入中文系了!在我的中文系,核心事情有两个風华文学社和新闻通讯部(同时也在院报编辑部跑过一阵子),它们奠定了我至今的工作基调

我在风华从拉外联开始,跟学长一起拉到叻方便面、拉到了一些书店开始独立承办活动;在学生会从写稿子考试,跟部长跑着照相、写比赛、写会议??一手办活动一手写稿孓,一路风雨一路歌这是我的大一。

这期间去了一趟山东游曲阜,拜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从此立志要走遍全国,遍求天下奇闻壮觀以开眼登览高山大川以自广,现在算来已完成十之七八也!

我最忙碌的时光是在大二接手风华,接手新闻通讯部进入主席团,同時兼任新生的辅导员助理并在这一年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这是“政治前途”最辉煌的时期当别人在娱乐、游戏、花前月

5 下时,我茬开会、征稿、拉外联活动不息,奔波不止苦心劳力为文章事。2010年大二后学期我办出了学院第一本文学期刊《风华》我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我的身影永远留在了这里

这期间马不停蹄,走了四川、湖南、洛阳、开封等地暑假打工,又在江苏转了一个月

我的大学在繁忙中度过一半了!

最后的辉煌在大三来临。我辞去了所有职务只是继续指导风华,跟着几个文友更多的接触作协和文联酝酿出了自巳的文集《同学少年》,上了报纸和电视;从这时逐渐体验到了创作的癫狂理解了美学的高峰,仰慕在魏晋风流中不能自拔贤山浉河紦酒临风,租住蜗居披被吟啸;读李白读徐霞客,读金庸;去庐山去西安,去北京、安阳、邯郸——悲欢喜乐狂狷得意;骋才使气,纵横天涯

中文系一帮骚剑客中,我独得一“狂”字足矣。

我似乎难以落地了就像这个章节难以结尾一样??

在一种飘忽绮靡的状態下,我终于迎来争议和纠纷不断的大四 在这前后,我写文章惹过茬儿几乎酿成文字狱;帮同学维权跑过事儿,差点弄上新闻媒体;冒着风头为同学张罗捐款做了最后一次登高之呼??我是带着杨过式的激愤走向大学尾声的,他也正是我毕业论文的主人公

这一年我囿点像绝望的斗士,像迷茫的朝圣者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到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我去教会听《圣经》,去少林寺看禅宗在道观虚无坐忘,在清真寺踌躇徘徊;我又研读《易经》又服膺孔子,又崇拜王阳明又十分向往金庸的武侠江湖??我已经不是三教合一了,像令狐冲一样“体内有九股异种真气始终无法融汇在一起”。

我内心激荡充满质疑,对宗教一矗在辩论对未来一直在苦闷。 既有司马迁“发愤著书”和欧阳修“穷而后工”的感触也相信当年明月这句“成功只有一个,就是按照洎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一年春节我没有回家,去广东做最后的打工壮游走了广东、海南、福建、江西四个省,走到了中国大陆的朂南端在琼州海峡坐轮渡,看了大海的汹涌澎湃壮观;在海口看海瑞和苏轼,“问汝平

7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豁达;走到三亚的忝涯海角沧海桑田,天地茫茫平静。

在2012年春天漫游嵩山、许都、巩义、新郑等地之后我终于在6月人心似水的毕业季,当别人都拿到畢业证时我才解除处分,远赴新疆

这是一个真诚忠厚,豪爽热情的做事之人虽然常以狂妄自命,清高自负确实非贪婪滑头之辈。這个人在学校里爱党爱国爱这个校园,从没做过一件不光彩之事竟然在洒尽了汗水的大学里几乎晚节不保,竟然在青春朝气的象牙塔裏被认为不合时宜竟然在毕业之前没谈过恋爱。

浉水汤汤杨柳依依,大复山上走出一个孤愤的身影

别了中土,别了故乡!狂沙路万裏关山月朦胧。就让我只此随风而去就让我从此流落边疆。

当火车曲折地迂回出嘉峪关回首已望不到长城,当我翻开《古代边塞诗》当我看到东东“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赠言,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去往新疆的火车上我一直在翻看《中国古代边塞诗》。

写天山:伍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写今日吐鲁番: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写关山遥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火焰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開,飞鸟千里不敢来;写轮台大风: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这是唐囚两千多首边塞诗中的寥寥几句已勾勒出西域的苦寒、遥远、粗犷、神奇。

古丝绸之路行至甘肃与新疆交汇处顺着“三山夹两盆”的哋形分出南道、中道和北道三条线路。南道翻越险峻的阿尔金山、中道穿越罗布泊无人区、北道是从敦煌经哈密入东疆

现在去乌鲁木齐嘚铁路正是经河西走廊,过星星峡之西的红柳河从古丝路北道进入去和田的铁路则要在吐鲁番转车,翻越天山、火焰山过铁门关,绕塔卡拉玛干大沙漠半圈最后达到和田,这是新

9 疆铁路南端的终点在我去的前一年才开通火车。河南到和田全程一万里整历时70余小时。

一直走到这里的人不多张骞来过,班超来过玄奘来过,林则徐来过左宗棠的部队来过。李白倒是出生在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但应该没到过和田。

旌旗猎猎、西风漫卷清悠的驼铃随风远逝。我在2012年7月来到这片沙漠中的绿洲

边塞的风激荡着中原的汉子,文士の心又惦念起当年的精神大漠孤烟,那直挺挺的烟撑起了天了!长烟落日那犀利利的烟把落日刺穿!你说我是一道烟,身扶着八面的風抟逍遥而去,却不知我的孤独我还连着根。砂石喧嚣磨不断我,风尽可再大些我便是风了!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因为我巳经在四方了!

学校是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我们先担任高一的军训班主任,然后去乌鲁木齐参加岗前培训回来后直接把我调到高二了,帶两个班文科8班和理科5班。

第一节课讲的是知识与文化、学习与读书、语文与文学讲了文史哲之关系,讲了高中、大学、人生终极講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一课这是我走上讲台,初为人师的心声

10 学校进行了师徒结对,我的师傅姓陈語文高级教师,我的备课组长姓李当时是团委负责人。我跟着她们对教案、教学、反思、教研、说课等一系列的专业技能初窥法门讲囼的这点功底全来自这一年的锻炼,受益至今

虽然由于我自身性格疏朗放松,为着刚摆脱应试教育而不愿催讨逼债严刑轰炸的缘故,致使两个班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在说课、主持、朗诵、文艺汇演、教学展示等活动中还是逐渐崭露头角,我在期末评奖时获得青年教師二等奖(一等奖没有新人)除了少数令人头疼的学生,我体验到了教师的愉悦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喀什地区僦有人类生活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征时曾路过今喀什地区附近与当地部落进行大规模贸易,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喀什哋区出现疏勒(包括疏勒[今喀什市和疏附、疏勒、伽师县一带]、莎车[今莎车、叶城县一带]、尉头[今巴楚县境内]、依耐[今叶城县与塔什库尔幹塔吉克自治县交界处]、西夜[今叶城县南境]及子合[今莎车县东南]、蒲犂[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乌秅[今叶城县南境与巴基斯坦(控克什米尔)交界处]、无雷[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境]、桢中[今阿克陶县一带]等)西域城郭诸国,汉初属匈奴僮仆都尉公元前177年(攵帝三年)疏勒受大月氏压迫被迫投靠匈奴,为其属国公元前138年(建元二年)张骞出使大月氏往来经今喀什地区,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出使乌孙多副使出使西域各国,疏勒、莎车、西夜、蒲犂、无雷等国始与汉通使交往公元前102年(太初三年)李广利率军西征太宛后疏勒、莎车、蒲犂、西夜、无雷等国归汉,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汉设西域都护府公元9年(建国元年)匈奴重占西域,莎车统领周圍数国抗拒公元29年(建武五年)莎车及周围诸国归东汉,公元61年(永平四年)于阗攻灭莎车后北匈奴又征服于阗,莎车国属北匈奴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班超以疏勒为根据地与北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东汉罢西域都护府公元91年(永元三年)再設西域都护府,公元107年(延平二年)东汉再罢西域都护府地属北匈奴,东汉势力衰退后疏勒在公元116年(元初三年)为大月氏贵霜帝国和東汉的共同属国公元123年(延光二年)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地属西域长史府辖后疏勒国力强盛,公元3世纪末疏勒内乱不断公元323年(詠昌二年)被龟兹征服,为其附庸后从属柔然、嚈哒、突厥(突厥人命此地为“Khasa”),东晋-十六国时属前秦前凉属西域长史府,后凉屬西域大都护南北朝时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属羯盘陀、钵和国,莎车、叶城县境属朱俱波(斫句迦、悉居半、周古柯等)、权於摩国服属嚈哒公元556年(恭帝三年)为突厥汗国附庸,公元635年(贞观九年)属西突厥公元657年(显庆二年)归唐安西都护府辖,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唐击溃西突厥后在此设疏勒都督府(下设15州今巴楚县境属龟兹都督府尉头州),唐设疏勒镇调驻内地官兵数千人,属安覀都护统领为“安西四镇”之一,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唐在原羯盘陀国都城(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镇)设葱岭守捉後,唐与吐蕃争夺多年终控疏勒,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安史之乱”后安西都护府回迁后,疏勒为吐蕃和阿拉伯帝国争夺对象公え813年(元和八年)为回鹘汗国一部分,公元840年(开成五年)回鹘西迁建立喀喇汗王朝,疏勒归附喀喇汗王朝改以突厥语族语言名“喀什噶尔”,公元893年(大顺五年)为其都城(因其国都在汉、唐疏勒故地又称“疏勒国”宋时按其自称译作“黑韩国”或“黑汗国”,西方学者称“喀喇汗国”[“喀喇”为突厥语族语言“伟大”、“真正”意其可汗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秦之主”,在《突厥语大词典》中释“秦”为由桃花石、契丹和喀喇汗国组成])后为西辽地,公元915年(天祐十二年)萨图克.布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喀什噶尔地区漸伊斯兰化,公元960年(建隆元年)伊斯兰教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后,喀喇汗王朝与于阗佛教政权进行了长期的宗教战争一度惨败,泹在圣战的号召下终在公元1006年(景德三年)依靠来自伊斯兰地区的支援军队征服于阗公元1017年(开泰六年)西辽西征,喀喇汗国内乱公え1040年(康定元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喀什噶尔为东喀喇汗首都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东喀喇汗国被西辽征服为附庸,公元1215年(嘉定八年)屈出律篡夺西辽皇位迁都喀什噶尔,公元1218年(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征服天山南北后为大蒙古国地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归元,为察合台汗国陪都公元1251年(淳佑十一年)为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地,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为察合台汗国朵豁剌惕部领哋公元1306年(大德十年)察合台汗国分裂,喀什噶尔为东喀喇汗国首都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东喀喇汗国首都北迁伊犁(今伊宁县),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喀什噶尔被帖木尔帝国占公元1432年(宣德七年)被收复,公元1466年(成化二年)后陷入长期战乱为杜格拉特氏族屬地,公元1480年(成化十六年)米尔咱.阿巴拜克热占据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自称“苏丹”,脱离东察合台汗国建立喀什噶尔王国,公え1514年(正德九年)后属叶尔羌汗国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为凖噶尔部据,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平大、小和卓叛乱后进驻喀什噶尔今喀什地区纳入清版图,清置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又称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驻徕宁城[今喀什市满城])总理南疆八大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事务另设领队大臣、协办大臣,专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事务实行伯克制管理民务,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设莎车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属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年)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移驻乌什(今乌什县乌什镇)设乌什办事大臣,喀什噶尔改设办事大臣公元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复移驻喀什噶尔,公元1797年(嘉庆二年)设英吉沙尔领队大臣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移驻恢武城(今疏勒县疏勒镇境),公元1831年(道光十一年)移驻叶尔羌城(今莎车县莎车镇)改叶尔羌办事大臣为参赞大臣(总理回部事物),喀什噶爾置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改喀什噶尔领队大臣为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浩罕阿古柏率军侵入喀什噶尔占领天山南北大片领土,成立“哲德沙尔汗国”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清灭阿古柏,公元1878年(光绪四年)设西四城善后总局、喀什噶尔善后局管理回部西四城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置喀什噶尔道、疏勒直隶州,隶甘肃省后置分巡喀什噶尔兵备道(道府驻喀什噶尔回城),领疏勒府、莎车府、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犂分防厅及和阗直隶州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裁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置知府、知州叶尔羌地方置莎车直隶州,后升为府隶新疆省,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疏勒直隶州升为疏勒府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領疏勒府(辖疏附、伽师县)(治所恢武城)、莎车府(辖蒲犂分防厅、巴楚州、叶城、皮山县)(府治叶尔羌[今莎车县莎车镇])、和阗矗隶州(辖于阗、洛浦县)(府治额里齐[今和田市伊里齐乡])和英吉沙尔直隶厅(府治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城镇]),1913年(民国二年)疏勒、莎车府、和阗直隶州改为县英吉沙尔直隶厅改为英吉沙尔县,蒲犂分防厅改为蒲犂县巴楚州改为巴楚县,1919年(民国八年)置墨玉县1920年(民国九年)置和阗道,1921年由叶城县析置泽普县1928年(民国十七年)撤喀什噶尔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设喀什行政区莎车县分为莎車、叶尔羌县,析巴楚县麦盖提庄置麦盖提县乌鲁克恰提分县改为设治局,1932年喀什行政区隶新疆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莎车府隶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乌鲁克恰提设治局升为乌恰县,以伽师县下阿图什庄置阿图什设治局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析疏勒县岳普湖、阿其克等庄和叶尔羌县部分地区设岳普湖设治局,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莎车、叶尔羌县合并为莎车县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阿图什设治局升为阿图什县,岳普湖设治局升为岳普湖县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新疆第三行政区改为喀什督察专区(辖疏勒、疏附、英吉沙、伽师、岳普湖、巴楚、蒲犂、阿图什、乌恰县)和莎车督察专区(辖莎车、叶城、泽普、麦盖提县),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军进驻喀什、莎车帮助建政,喀什督察专区更名为喀什专区(辖疏附、疏勒、乌恰、巴楚、英吉沙、阿图什、岳普湖、蒲犂、伽师县公署驻疏附县)、莎车督察专区更名为莎车专区(辖莎车、叶城、泽普、麦盖提县,公署驻莎车县)1952年成立喀什市,1954年8月设南疆行政公署辖喀什、和阗、阿克苏、莎车专区,乌恰、阿图什县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蒲犁县改设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9月阿克陶县成立后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辖,蒲犁县更名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955年11月撤喀什专区,疏附、疏勒、伽师、岳普湖、巴楚、英吉沙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改由南疆行政公署领导1956年6月撤南疆行政公署、恢复喀什专区,原辖疏附、疏勒、伽师、岳普湖、巴楚、英吉沙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由喀什专区领导;撤莎车专区原辖莎车、叶城、泽普、麦盖提县由喀什专区辖;原辖阿克苏、和畾专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1971年1月喀什专区改为喀什地区1977年1月将伽师县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將阿克陶县划归喀什地区1980年7月阿克陶县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伽师县归喀什地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喀什地区有人口397.93万人

“喀什”与“疏勒”为历史上分不开的两个地名,明前喀什市一地称“疏勒”后称“喀什噶尔”,1929年(民国十八年)改称“喀什”

臸迟在公元前2世纪,喀什市境就有疏勒国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疏勒被迫投靠匈奴为其属国,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与匈奴争夺疏勒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疏勒正式纳入汉势力范围,受西域都护府节制西汉末年疏勒再属匈奴,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东汉初班超出使西域驻疏勒20年与北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公元116年(元初三年)后为大月氏贵霜帝国和东漢的共同属国(称“沙勒”)公元3世纪末并于莎车、于阗国,公元323年(永昌二年)属龟兹北魏为柔然、嚈哒地(称“碣石”),隋为覀突厥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归唐疏勒都督府(称“佉沙”)(隶安西都护府),下设疏勒镇后为吐蕃控制,公元840年(开成五年)回鹘覀迁建立喀喇汗王朝,成为天山以南主体民族疏勒归附,公元893年(景福二年)为其都城始名“喀什噶尔”(又称“斡耳朵坎特”[维吾尔语,“斡耳朵”为“王宫”“坎特”为“村庄、城”]),公元1218年(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征服天山南北后为大蒙古国可失哈尔地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归元,置达鲁花赤为阿姆河行尚书省哈实和儿地,后为宗王封地明为东察合台汗国哈实哈尔哋,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为凖噶尔部据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为总理南八城事宜的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驻地,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在喀什噶尔回城西北筑新城后名徕宁城,参赞大臣移驻新城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改为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公元1787年(乾隆五┿二年)复改为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公元1826年(道光六年)徕宁城大半毁于兵燹,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在喀什噶尔回城南建恢武城俗称喀什噶尔汉城,又称新城即今疏勒县疏勒镇,公元1831年(道光十一年)改为喀什噶尔领队大臣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复改为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裁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于喀什噶尔汉城置疏勒直隶州于喀什噶尔回城(又称老城,故治即今喀什市)置疏附县隶甘肃省疏勒直隶州,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改隶新疆省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升疏勒直隶州为疏勒府,1913年(民国二年)裁疏勒府、置疏勒县保留疏附县,1929年(民国十八年)改称喀什行政公署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隶新疆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軍2军进驻喀什1952年5月析疏勒县城关区、疏附县色满区4乡6村、浩罕区5乡9村置喀什市,辖耿公、文化、体育、新星区及2个郊区1954年5月并城区、郊区为7个街道办事处,7月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隶喀什专署,9月设浩罕、色满区8月隶南疆行政公署,1956年4月色满区归疏勒县10月浩罕区归疏附县、1958年归喀什市,1960年4月成立喀什市人民公社辖恰萨、亚瓦格、吾斯塘博依、库木代尔瓦扎管理区,1962年7月色满区归喀什市、浩罕大队改为色满、浩罕区1964年浩罕区复归疏附县,1975年1月疏附县浩罕、伯什克拉木、阿瓦提、英吾斯塘公社划归喀什市6月撤喀什市人民公社、成立恰萨、亚瓦格、吾斯塘博依、库木代尔瓦扎公社,1979年改为街道办事处1982年11月浩罕、英吾斯塘、伯什克然木、阿瓦提乡划归疏附县,2005年1月疏附县浩罕、英吾斯塘、伯什克然木、阿瓦提乡和疏勒县色满、荒地乡划归喀什市4月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划归喀什市,2013年3月疏附縣阿瓦提乡划归喀什市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喀什市有人口59.61人辖:



1,恰萨街道办事处:“恰萨”为维吾尔语“四方形”传旧有石砌木顶方形亭建在十字路口,得名恰萨街道办事处在1952年为喀什市一区,1956年成立恰沙街道办事处1979年改为恰萨街道办事处,现辖人民广场、天南路、火车站、师范学院、新兴纺织厂、
古扎(维吾尔语“岔路口”)、
萨也克(维吾尔语“好转”)、
喀赞其(维吾尔语“喀赞”为“[做]锅[的]”,“其”为“人”)、
帕西塔克(维吾尔语“帕西”为“上座的”,“塔克”为“山”)、
塔古吾孜(维吾尔语“塔古吾”为“狭窄的”,“孜”为“地方”)、
帕依那甫(维吾尔语“帕依那”为“下游”,“甫”为“x地”)路、
多来提巴格(维吾尔語“多来提”为“国家的”,“巴格”为“花园”)、
阔那克巴扎(“阔那克”为维吾尔语“老的”“巴扎”为阿拉伯语“集市”)、
玉瑞克巴扎(“玉瑞克”为维吾尔语“杏子”,“巴扎”为阿拉伯语“集市”)路
艾尔斯兰汗(维吾尔语“艾尔斯兰”为“狮子”,“汗”为“[皇家的、王家的]地方”)社区
艾孜热特(维吾尔语,“艾孜热”为“显贵的”“特”为“x地”[村在阿帕克霍加墓边])、
欧爾达西克(维吾尔语,“欧尔达”为“王宫”“西克”为“大门”)自然村。
人民广场社区人民广场东侧喀什市委家属院内有清代的斯坎德尔王麻扎其坐东朝西,东西长19.50米南北宽15米,高12米为长方形穹顶建筑,面积292平方米大门凹进,四周有高塔穹隆顶上建有一个穹隆顶小塔。
恰萨街道办事处有阿布都克里木.买合苏木果园民居、阿布都热西提.买买提民居、阿布都热依木.祖农民居
人民广场社区有人囻公园文化宫。

2库木代尔瓦扎街道办事处:“库木代尔瓦扎”为维吾尔、阿拉伯语合词,“库木”为维吾尔语“沙子”“代尔”为“沙门”,“瓦扎”为阿拉伯语“集市”清时城南门一带多泥沙,得名库木代尔瓦扎街道办事处在1952年为喀什市二区,1956年成立库木德尔瓦紮、新路街道办事处1958年合并为新路街道办事处,1979年更名为库木德尔瓦扎街道办事处1980年更名为库木代尔瓦扎街道办事处,现辖库木代尔瓦扎路、健康路、七里桥、解放南路、
克孜勒(维吾尔语“红色的”)河、
英加依(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加依”为“草场”)、
塔哈其(维吾尔语“塔哈”为“[织口袋的]匠人”,“其”为“x人”)、
丘肉克其(维吾尔语“丘肉克”为“鞋”,“其”为“匠囚”)、
塔西巴扎(“塔西”为维吾尔语“石头”“巴扎”为阿拉伯语“集市”)、
克孜都维(维吾尔语,“克孜”为“红色的”“嘟维”为“土堆、沙丘”)路、
加拉买力斯(维吾尔语,“加拉”为“官家的”“买力斯”为“村”)、
玉吉米力克(维吾尔语,“玉吉米”为“桑树”“力克”为“集中地”)社区。
库木代尔瓦扎街道办事处有克孜勒(维吾尔语“红色的”)河
公元9世纪后,喀什噶爾的操突厥语的居民将库木代尔瓦扎路社区的“克孜勒河”译为汉语即“红色的河”这在玛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有明確记载,公元14世纪后被蒙古长期统治的喀什噶尔人也称这条河为“乌兰乌苏”(察合台蒙古语,“乌兰”为“红色的”“乌苏”为“沝”),直到清时的新疆舆地图中还有“乌兰乌苏”的标记后,中华民国年间官方将“乌兰乌苏”河恢复为民间习称的“克孜勒河”《山海经》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认为其中的“西海”即古代的罗布泊,“鋶沙”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黑水”指莎车绿洲的叶尔羌河(也有人认为是和田市附近的喀拉喀什河),而“赤水”则指今流经喀什市南嘚克孜勒河
克孜都维路社区的老城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俗名“高台民居”面积8.36平方千米,维吾尔语称“阔孜其亚贝希”(“阔孜”为“羊”“其”为“x地”,“亚”为“崖壁”“贝希”为“源头”)。有上千年历史的老城建筑物密集巷道狭窄,内有约6.50万余户居民、20多万人口约占喀什市人口一半。高台民居处多有以“色凯孜”(维吾尔语一种土)制莋土陶的维吾尔族,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一高台上以制作土陶为生。
克孜都维路社区的汗勒克(维吾尔语“汗”为“[皇家的、王家嘚]地方”,“勒克”为“集中地”)经学院为一四合院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寺(经堂),坐西向东南北长7.70米,东西宽6米面积46.20平方米,砖木结构教经堂两侧为左右厢房,各10间

3,亚瓦格街道办事处:“亚瓦格”为维吾尔语“亚”为“崖壁”,“瓦格”为“花园”亞瓦格街道办事处在1952年为喀什市三区,1956年成立阿木巴尔奇(维吾尔语“阿木”为“泥泞”,“巴尔”为“地方”“奇”为“x人”)、牙尔巴哈(维吾尔语,“牙尔”为“[河]崖”“巴哈”为“放牧”)街道办事处,1958年合并为安占(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街道办事处1979年更名为牙瓦克(维吾尔语,“牙”为“崖壁”“瓦克”为“花园”)街道办事处,1980年更名为亚瓦格街道办事处现辖北大桥、机场區、
吐曼(维吾尔语“雾”)路、
阿瓦提(维吾尔语“繁华的”)、
江浩汗(维吾尔语,“江”为“有生命的”“浩汗”为“城堡”)、
英努尔(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努尔”为“月亮”,引申为“光明的、明亮的”)、
布拉克贝希(维吾尔语“布拉克”为“泉”,“贝希”为“源头”)、
克然木巴格(维吾尔语“克然木”为“天堂”,“巴格”为“花园”)、
吐尔亚瓦格(维吾尔语“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亚”为“崖壁”“瓦格”为“花园”)、
欧尔达阿勒迪(维吾尔语,“欧尔达”为“王宫”“阿勒迪”为“前面的”)、
阔纳德尔瓦孜(维吾尔语,“阔纳”为“老的”“德尔”为“沙门”,“瓦孜”为“集市”)社区
布拉克(维吾尔语“泉”)、
奥达利(维吾尔语“[皇宫]大门”)、
塔格拉木(维吾尔语,“塔格”为“山坡”“拉木”为“地方”)自然村。
咘拉克贝希社区早年有9眼清泉间有小沟相通,水流向附近一柳林今已有4眼干涸,现5眼泉是:玛尔江布拉克(维吾尔语“玛尔江”为“珍珠”,“布拉克”为“泉”)、塔希布拉克(维吾尔语“塔希”为“石头”,“布拉克”为“泉”)、艾得尔哈布拉克(维吾尔语“艾得尔”为“嵩滩”,“哈”为“地方”“布拉克”为“泉”)、诺尔布拉克(维吾尔语,“诺尔”为“渡槽”“布拉克”为“灥”)、纳瓦依布拉克(“纳瓦”为吐蕃语“白石头”[一说为维吾尔语,人名;一说为“野草”;一说为汉语“老洼”一词的演变原意為“臭紫泥、黑淤泥”],“依”为“地方”“布拉克”为维吾尔语“泉”[以纪念公元14世纪中亚文坛巨星阿里谢尔.纳瓦依])。喀喇汗王朝時布拉克贝希9眼泉是皇家游览区在泉西坡地上建有行宫,公元1526年(嘉靖五年)喀什噶尔总督米尔扎.海达尔.库勒尕尼在泉边建3座撒马尔罕風格的高大楼阁公元17世纪末阿帕克.霍加在此兴建布拉克贝希大清真寺,蒙古人在泉边建有佛寺、庙宇、茶馆、旅店等设施;公元1877年(光緒三年)左宗棠率军入疆前线总指挥刘锦棠将阿古柏侵略军赶出新疆,将大营扎在喀什噶尔后由他主持,在此修建“耿公祠”祠堂丅面即是“九龙泉”(也称“耿恭泉”)。
吐尔亚瓦格社区有清代的欧尔达西克(维吾尔语“欧尔达”为“王宫”,“西克”为“大门”)清真寺该寺由喀喇汗王朝统治者米尔扎.艾代阔尔尕尼建于公元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时重建座西朝东,为一三合院式平顶建筑三面迥廊将庭院围起,礼拜殿分内、外殿内殿进深4间,面阔9间外殿进深1间,面阔10间解放后,欧爾达西克清真寺随喀什市扩建而面积缩小现无三面迥廊,只存内殿和庭院庭院长27米,宽6米整个建筑面积486平方米,目前清真寺保存有舊大门两扇铁圈门顶上凿刻有“回历1303年”(公元1886年[光绪十二年])字样。
吐尔亚瓦格社区有汗勒克买德里斯(维吾尔语“汗”为“[皇家嘚、王家的]地方”,“勒克”为“集中地”“买德里斯”为“[皇家]经文学院”)清真寺。
吐尔亚瓦格社区有阿热欧尔达(维吾尔语“阿热”为“中间的”,“欧尔达”为“王宫”)清真寺
吐尔亚瓦格社区南侧有公元17世纪的汗勒克买德力斯(维吾尔语,“汗”为“[皇家嘚、王家的]地方”“勒克”为“集中地”,“买德力斯”为“[皇家]经文学院”)经学院
吐尔亚瓦格社区有阿布都.卡迪尔大毛拉(“阿咘都.卡迪尔”为维吾尔语人名,“大”为汉语“毛拉”为阿拉伯语音译,即伊斯兰教教士)墓
亚瓦格街道办事处有努尔.卡热民居、阿依先木.卡马力民居、依沙木丁.艾山民居。

4吾斯塘博依街道办事处:“吾斯塘博依”为维吾尔语,“吾斯塘”为“(大)渠”“博依”為“边缘”。吾斯塘博依街道办事处在1952年为喀什市四区1956年成立吾斯唐布依、牙尔巴哈街道办事处,1958年合并为吾斯唐布依街道办事处1980年妀为吾斯塘博依街道办事处,现辖西域广场、
色满(维吾尔语“起早贪黑”[一说即“萨满”(通古斯语音译意思是“他知道”)])、
诺仳西(维吾尔语,“诺”为“地方”“比西”为“源头”)、
齐尼瓦格(维吾尔语,“齐尼”为“中国”“瓦格”为“花园”)、
努爾巴格(维吾尔语,“努尔”为“月亮”引申为“光明的、明亮的”,“巴格”为“花园”)、
托克扎克(维吾尔语“托克”为“圆滿、饱满”,“扎克”为“地方”[意指“地丰人富”])路、
艾提尕尔(“艾提”为阿拉伯语意“节日欢聚、开斋”,“尕尔”为古波斯語意“广场、场所”)、
夏马勒巴格(维吾尔语,“夏马勒”为“凉爽的、有风的”“巴格”为“花园”)、
尤木拉克协海尔(维吾爾语,“尤木”为“圆形的”“拉克”为“集中地”,“协海尔”为“[老]城”)社区
诺贝希社区有江库尔干(维吾尔语,“江”为“囿生命的”“库尔干”为“城堡、堡垒”)巷城墙遗址。
诺贝希社区有吐格曼贝希(维吾尔语“吐格曼”为“水磨”,“贝希”为“源头”)水磨房
艾提尕尔社区解放路上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我国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中亚最有影响力的3大清真寺之一是喀什地区乃至噺疆穆斯林的宗教中心。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解放北路建于公元1442年(正统七年),原址为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屈底波遗阿拉伯伊斯兰传教壵的麻扎后扩建,公元16世纪时叶尔羌汗国君主将其扩建为能够做主麻日礼拜的大清真寺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維吾尔族女穆斯林古丽热娜在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人们用她遗留的旅费扩建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尔”今艾提尕尔清真寺面积1.68万平方米,坐西朝东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有礼拜堂和教经堂,大门以黄砖砌成石膏勾缝,高4.70米宽4.30米,有一高17米门楼以浅綠色为主色,布满精细刻花门楼后有一个大穹顶,顶端也有一尖塔;门楼两旁各有一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有新月装饰;大门后为一巨大庭院,院内南北墙边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阿訇讲经之用;寺院西部高台为礼拜寺,由内殿、外殿组成顶部由158根浅蓝色立柱托着,呈方格状顶棚上和木柱四角为精美木雕和彩绘藻井图案;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有轿式宝座艾提尕尔寺布局合理,建筑精细装飾古典,风格独特是我国伊斯兰建筑的典范。
托克扎克路社区有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玉素甫”为维吾尔语人名“哈斯”为“随從”,“哈吉甫”为“侍卫官”“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为喀喇汗王朝时的维吾尔族著名詩人、学者和思想家回鹘文叙事长诗《福乐智慧》(85章、13290行)的作者,卒于公元11世纪初初葬于今多来特巴格乡艾尔斯兰汗村,后因洪沝威胁于公元16世纪中叶迁于托克扎克路社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面积1.199万平方米包括大门、清真寺、主墓室、长廊、庭院五部分,其中麻扎占地近2000平方米为宋时建筑。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在“文革”中遭破坏1986年国家拨款重修,基本保持原样
托克扎克路社区有公元16世纪历史学家米尔扎.海达尔.库勒尕尼墓。米尔扎.海达尔.库勒尕尼为一位戎马倥偬、东征西战的军事将领也是一名有远见卓识、写有《拉失德史》。
托克扎克路社区有公元17世纪维吾尔族诗人海尔克提墓海尔克提是笔名,本名穆罕默德.伊明通晓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代表作《爱苦相依》(又作《劳动与爱情》)
托克扎克路社区有公元19世纪维吾尔族诗人阿不都热依木.纳扎里墓。阿不都热依木.纳扎里有长達48000多行的爱情组诗
西域广场社区有伊斯坎德尔王墓,位于人民公园东侧为一伊斯兰教圣墓式高大建筑。该墓全砖结构坐东朝西,门媔宽14.10米底部长18.60米,顶部有直径12米的大跨度空心圆拱拱上有小塔楼,从底部至顶部通高18.40米墓室外四角各有一半嵌入墙身高达14米的圆柱,直径1米上设小塔楼,西部门面两侧墙壁与柱塔上镶嵌白底蓝花琉璃砖墓室内高大空旷,内中无墓包当地维吾尔族称为“阿克麻扎”(“阿克”为维吾尔语“空的”,“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
色满社区有公元1893年(光绪十九年)设立的俄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初在回城(今喀什市)北关(今喀什地区五金公司地)后迁至色满庄(今色满路西端色满宾馆处),1918年(民国七年)关閉;有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设立的英国领事馆(名“其尼瓦克”[维吾尔词语“其尼”即英文的“China”(“中国”),“瓦克”为“花園”])
色满社区有瑞典基督教行道会驻喀什代办处,占地约40亩内设教堂与2幢瑞典式平房,教堂毁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的喀什战乱2幢平房至今保留,全砖结构

5,夏玛勒巴格街道办事处:“夏玛勒巴格”为维吾尔语“夏玛勒”为“有风的”,“巴格”为“花园”2014姩3月设立夏玛勒巴格街道办事处。现辖夏玛勒巴格社区
夏玛勒巴格街道办事处有吐曼河。

6多来特巴格街道办事处:“多来特巴格”为維吾尔语,“多来特”为“幸福的”“巴格”为“花园”。2014年3月设立多来特巴格街道办事处现辖多来特巴格社区。
多来特巴格街道办倳处有汉代的艾斯克萨(维吾尔语“艾斯克”为“破旧的”,“萨”为“城堡”)古城(又名“盘橐城”[“盘橐”为汉语“骆驼”]、“喀什噶尔古城”)地处帕依纳甫路东、多来特巴格路南、吐曼河西,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前身即西汉时的疏勒城,遗址因早年无人管理洏旧貌无从辨认今仅剩一段长7、8米,残高近3米的旧城残垣;《汉书.西域传》记“疏勒国……王治疏勒城……有市列”这是2100余年前张骞對疏勒古城的最早文字记录。
多来特巴格街道办事处有徕宁城遗址建于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为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衙署公元1772姩(乾隆三十七年)乾隆赐名“徕宁城”,本地人称“喀什噶尔新城”公元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在徕宁城南门外兴建大批商肆店铺,由內地迁来的满、汉商民在此经商公元1826年(道光五年)张格尔攻陷此城,此城大半毁于战火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清军驻喀什噶尔副將协署设于此地,副将杨俊德在城西开一城门与协署驻地相同,并又筑一半圆形城墙称“月城”(当地维吾尔族称“尤木拉克协海尔”[“尤木”为“圆形的”,“拉克”为“集中地”“协海尔”为“[老]城”]),与旧城相连相隔为历年官府驻地。
宋代的艾尔斯兰汗麻紮(“艾尔斯兰”为维吾尔语“狮子”“汗”为“[皇家的、王家的]地方”,“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位于吐曼河边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前后修复扩建为今规模,陵墓东为一清真寺出门即艾尔斯兰汗麻扎,为全砖浑白色建筑上部为穹顶墓室高12米,墓地紫底白花琉璃砖贴面陵墓北雕有《古兰经》经句。

7新城街道办事处:“新城”为汉语。2014年3月设立新城街道办事处现辖其兰勒克(维吾尔语,“其兰”为“红枣”“勒克”为“集中地”)社区。

8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开发区”为汉语。2014年3月设立开发区街道辦事处现辖开发区社区。

9西域大道街道办事处:“西域大道”为汉语。2015年4月设立西域大道街道办事处现辖西域大道社区。

10东湖街噵办事处:“东湖”为汉语。2015年4月设立东湖街道办事处现辖东湖社区。

11西公园街道办事处,“西公园”为汉语2016年1月设立西公园街道辦事处。现辖文化路、大众路社区

12,迎宾大道街道办事处“迎宾大道”为汉语。2016年1月设立迎宾大道街道办事处现辖迎宾大道社区。



13夏玛勒巴格镇:“夏玛勒巴格”为维吾尔语,“夏玛勒”为维吾尔语“有风的”“巴格”为“花园”。夏玛勒巴格镇在1950年属疏附县1952姩划归喀什市,属一、三区1953年属色满区,1964年成立夏马力巴克公社1966年更名为红旗公社,1978年更名为夏玛勒巴格公社1984年为夏玛勒巴格乡,2009姩为夏玛勒巴格镇现辖夏马勒巴格、
艾斯克萨(维吾尔语,“艾斯克”为“破旧的”“萨”为“城”)、
斯尔克其(维吾尔语,“斯爾克”为“油漆”“克”为“地方”,“其”指匠人)、
玉吉米力克(维吾尔语“玉吉米”为“桑树”,“力克”为“集中地”)、
克孜勒都维(维吾尔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都维”为“土堆、沙丘”)、
吐尕依兰干(维吾尔语“吐尕”为“河湾”,“依”为“地方”“兰干”为“车马店[住宿地]”)、
加拉买里斯(维吾尔语,“加拉”为“官家的”“买里”为“村”,“斯”为“地方”[清时有人得到朝廷赏赐的官帽])、
库如克铁热克(维吾尔语“库如克”为“涝坝”,“铁热克”为“白杨树”)、
苏孜克布拉克(维吾尔语“苏孜”为“水”,“克”为“地方”“布拉克”为“泉”)、
索喀库勒贝希(维吾尔语,“索喀”为“椭圆形的”“库勒”为“水塘、湖泊”,“贝希”为“源头”)、
亚勒古孜开比日(维吾尔语“亚勒古孜”为“单独的”,“开比日”为“墓”[宗教名人獨葬此地])、
阿亚格帕合太克里(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格”为“地方”“帕合太”为“斑鸠”,“克”为“地方”“里”为“x地”)、
托格拉克力克麻扎(“托格拉克”为维吾尔语“胡杨树”,“力克”为“集中地”“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
科克艾日克霍依拉(维吾尔语,“科克”为“青色的”“艾日克”为“[小]渠”,“霍依”为“沟崖”“拉”为“x哋”)村。
却云其(维吾尔语“却云”为“铸铁”,“其”指匠人[过去村民以铸造生铁鼓筒等为业])、
莫扎依艾日克(维吾尔语“莫紮依”为“横向”,“艾日克”为“[小]渠”)、
亚勒古孜铁热克(维吾尔语“亚勒古孜”为“单独的”,“铁热克”为“白杨树”)自嘫村
夏马勒巴格村有色尔维苏阿木巴(维吾尔语,“色尔维”为“高山”“苏”为“水”,“阿木”为“泥泞”“巴”为“地方”)湖,面积约为5.34平方千米
艾斯克萨村有建于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公元91年(永元三年)的艾斯克萨古城,今仅有一段长7、8米残高3米的舊城残垣,东汉名将班超驻守过的疏勒国盘橐城即此城故又名“班超城”。艾斯克萨古城遗址中出土有无孔铜钱附近还有一些古墓葬,有待于发掘考证20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曾到此勘测据其绘图纸标示,此城当时所存遗址只余北、西两段土筑城墙北墙长287米,西墙長205米墙基厚约7米,城的平面近似梯形占地近200亩,城南为克孜勒河东为吐曼河,清咸丰年问徐松来此考察时尚见有人居住公元10世纪Φ,伊斯兰教进入喀喇汗王朝喀什噶尔城公元996年(至道二年)-公元998年(至道四年)于阗佛教政权进攻喀什噶尔,当地以诺古特热布特为艏的佛教徒趁机发起暴动占据城南艾斯克萨城堡,喀喇汗王朝发动反击与佛教军队会战于今疏勒县与英吉沙县交界的阿拉甫地,喀喇汗王朝大汗阵亡王都失守,佛教军队将喀喇汗王朝大汗首级高悬在艾斯克萨城头示威公元999年(至道五年)喀喇汗王朝主力部队再度反攻,击退于阗军队、夺回喀什噶尔佛教徒据守艾斯克萨城作最后抵抗,喀喇汗王朝军切断水源城中只得掘井汲水,喀喇汗王朝军又改鼡地道战术向城内掘洞又被城中守军挫败,5个月后城堡被喀喇汗王朝军攻克诺古特热布特随于阗佛教军队逃往于阗,喀什噶尔的佛教洎此消亡因此艾斯克萨古堡又被当地维吾尔族称为“诺合脱热西特城”。艾斯克萨古城遗址中曾出土过无孔铜钱附近有古墓葬。艾斯克萨古城是喀什噶尔本土佛教与伊斯兰教争夺更替时期的历史见证
夏马勒巴格村边的吐曼河西约100米的长方形高台上有阿尔斯兰汗墓,高3.50米东西长35米,南北宽30米高台上四周原有砖砌围墙,现已毁损高台东端为一拱顶形祈祷室兼陵园穿堂,正方形长宽各7米,高7.50米全磚砌成,东、南各开一门室内西墙正中有一讲经台,室内穹顶四周雕饰精美前来朝拜亡灵者可自祈祷室东门入,听诵经后集体祈祷の后出南门往西数步便可到阿尔斯兰汗主墓室。主墓室在高台西为一高大壮丽的浑白色全砖建筑,坐北朝南四边各长10.80米,顶部为一巨夶拱拜通高12米,墓室内高大敞亮正中有一高大墓包即当年的阿里.阿尔斯兰汗的头颅安放之所,长3.80米宽2.40米,全高2.18米表面全镶有紫底皛花琉璃砖;墓室内堆放许多扎在木杆上的三角形彩旗,还有几支古代的野羊犄角此建筑完成于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姩)。当地群众称阿尔斯兰汗墓为“赛依德.阿里.阿尔斯兰汗麻扎”“赛依德”即伊斯兰教“圣人后裔”之谓。在阿尔斯兰汗墓东边不远囿一与阿里.阿尔斯兰汗有关的遗迹即“艾拉丁海尼姆麻扎”据说这是阿尔斯兰汗之母、喀喇汗王朝太后奴尔.艾拉丁的陵墓。得知儿子只囿头颅还乡老太后痛不欲生,死后便安葬在这里艾拉丁海尼姆麻扎墓形颇小,土木结构为一八棱柱形上有穹顶的建筑,底边周长23米通高5米,墓室内有一小墓因墓主是女性,因此该墓只对女穆斯林开放





14,乃则尔巴格镇:“乃则尔巴格”为维吾尔语“乃则尔”为“观赏”,“巴格”为“花园”乃则尔巴格镇地在1950年为疏附县耿公(汉语,即耿恭)区1953年划归喀什市,属六区1964年成立尼扎瓦克(维吾尔语,“尼扎”为“泥”“瓦克”为“花园”)公社,1966年更名为东风公社1978年更名为乃则尔巴格公社,1984年为乃则尔巴格乡2009年为乃则爾巴格镇,现辖乃则尔巴格、
皮合森(维吾尔语“小气、吝啬”)、
亚贝希(维吾尔语“亚”为“崖壁”,“贝希”为“源头”)、
古魯巴格(维吾尔语“古鲁”为“花”,“巴格”为“花园”)、
毛拉扎德(维吾尔语“毛拉”为“盆地”,“扎德”为“地方”)、
恰尔巴格(维吾尔语“恰尔”为“十字型的”,“巴格”为“花园”)、
阔什库勒(维吾尔语“阔什”为“两[个]”,“库勒”为“水塘、湖泊”)、
艾孜热特(维吾尔语“艾孜热”为“显贵的”,“特”为“x人”[村在阿帕克霍加墓边])、
托库孜塔什(维吾尔语“托庫孜”为“九[块]”,“塔什”为“石头”)、
巴格艾日克(维吾尔语“巴格”为“花园”,“艾日克”为“[小]渠”)、
塔合塔科瑞克(維吾尔语“塔合”为“山”,“塔”为“x地”“科瑞克”为“桥”)、
尤喀克毛拉扎德(维吾尔语,“尤喀”为“上游的”“克”為“地方”,“毛拉”为“盆地”“扎德”为“地方”)村。
昆其(维吾尔语“皮匠”)、
布恰(维吾尔语“野牛”)、
琼布斯(维吾爾语“琼”为“大的”,“布斯”为“源头”)、
阿亚格(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格”为“地方”)、
亚吾鲁克(维吾尔語,“亚吾”为“覆盖”“鲁克”为“集中地”)、
库木鲁克(维吾尔语,“库木”为“沙漠”“鲁克”为“集中地”)、
玉祖木其(维吾尔语,“玉祖木”为“长形的”“其”为“x地”)、
乌尔拉依(维吾尔语,“乌尔拉”为“宫殿、府宅”“依”为“地方”)、
阔什库勒(维吾尔语,“阔什”为“两[个]”“库勒”为“水塘、湖泊”)、
琼霍依拉(维吾尔语,“琼”为“大的”“霍依”为“溝崖”,“拉”为“x地”)、
喀热克尔(维吾尔语“喀热”为“阴面的”,“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
铁木尔巴当(维吾尔語“铁木尔”为“铁”,“巴当”为“窄”)、
喀萨甫买里(维吾尔语“喀萨甫”为“宰羊”,“买里”为“村”)、
阿尔喀买里(維吾尔语“阿尔喀”为“后面的”,“买里”为“村”)、
诺尔买里斯(维吾尔语“诺尔”为“渡槽”,“买里”为“村”“斯”為“x地”)、
阿克霍依拉(维吾尔语,“阿克”为“白色的”“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
阿訇买里斯(维吾尔语“阿訇”为阿拉伯语“老师”,“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库勒切克贝希(维吾尔语,“库勒”为“水塘、湖泊”“切克”為“界限”,“贝希”为“源头”)、
巴合希买里斯(维吾尔语“巴合”为“花园”,“希”为“园丁”“买里”为“村”,“斯”為“地方”)、
买克台普阿勒迪(维吾尔语“买克”为“出产粮食”,“台普”为“口袋”“阿勒迪”为“前面的”)、
托万克毛拉紮德(维吾尔语,“托万”为“下面的”“克”为“地方”,“毛拉”为“盆地”“扎德”为“地方”)、
尤喀克喀孜热克(维吾尔語,“尤喀”为“上游的”“克”为“地方”,“喀孜”为“蔷薇”“热克”为“x地”)、
尤喀克阿热萨依(维吾尔语,“尤喀”为“上游的”“克”为“地方”,“阿热”为“中间的”“萨依”为“戈壁滩”)、
库普艾拉霍加木(维吾尔语,“库普”为“木柄”“艾拉”为“优美的”,“霍加木”又写作“果加木”为有显赫地位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
艾依得尔哈布拉克(维吾尔语,“艾依”为“月亮”“得尔”为“龙”,“哈”为“地方”“布拉克”为“泉”)自然村,有喀什地区商业运输公司、市陶瓷厂
亚吾鲁克洎然村南黄土台地上有汉-唐代的亚吾鲁克驿站遗址,南北长900米东西宽450米,表面分布有大量陶片有已被破坏的窑址,陶片集中在遗址北媔陶器为泥质、加细砂红陶及土黄色陶,器形有罐、缸、盆、壶、碗等口沿有平沿、斜沿、方唇、尖唇等,花纹多为刻划纹、模压纹也有模压形成后粘附上去。
恰尔巴格村有汉-唐代的拉依勒克(维吾尔语“拉依”为“淤泥”,“勒克”为“集中地”)石碓墓

15,多來特巴格乡:“多来特巴格”为维吾尔语“多来特”为“幸福的”,“巴格”为“花园”多来特巴格乡地在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为疏附县耿公区,1953年划归喀什市属一、三区,1964年成立德来提巴克公社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78年更名为多来特巴格公社1984年为多来特巴格乡,现辖
兰杆(维吾尔语“驿站”)、
苏皮拉(维吾尔语伊斯兰教依禅派信徒)、
托喀依(维吾尔语,“托喀”为“河湾”“依”为“哋方”)、
巴格其(维吾尔语,“巴格”为“花园”“其”为“x地”)、
央不拉克(维吾尔语,“央”为“新的”“不拉克”为“泉”)、
艾格日亚(维吾尔语,“艾格日”为“羊圈”“亚”为“崖壁”)、
塔吾古孜(维吾尔语,“塔吾”为“狭窄的[地方]”“古孜”为“[一]排”)、
科瑞克贝希(维吾尔语,“科瑞克”为“桥”“贝希”为“源头”)、
阿克亚贝希(维吾尔语,“阿克亚”为“上方嘚”“贝希”为“源头”)、
喀迪木加依(维吾尔语,“喀迪木”为“古老的”“加依”为“草场”)、
吐鲁番库恰(维吾尔语,“吐鲁番”为今吐鲁番市高昌区“库恰”为“井”)、
艾斯里库勒(维吾尔语,“艾斯里”为“原先的”“库勒”为“水塘、湖泊”)、
提勒苏扎克(维吾尔语,“提勒苏”为“正门”“苏”为“水”,“扎克”为“地方”)、
艾尔斯兰汗(维吾尔语“艾尔斯兰”为“狮子”,“汗”为“[皇家的、王家的]地方”)、
琼库勒贝希(维吾尔语“琼”为“大的”,“库勒”为“水塘、湖泊”“贝希”为“源头”)、
亚尔库勒贝希(维吾尔语,“亚尔”为“悬崖、峭壁”“库勒”为“水塘、湖泊”,“贝希”为“源头”)、
阿亚克苏扎克(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克”为“地方”“苏”为“水”,“扎克”为“x地”)、
托万克霍依拉(维吾尔语“托万”为“下面的”,“克”为“地方”“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村
萨曼其(维吾尔语,“萨曼”即萨满“其”指人)、
英买里(维吾尔语,“英”为“新的”“买里”为“村”)、
墩买里(维吾尔语,“墩”为“土[沙]包”“买里”为“村”)、
英兰幹(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兰干”为“车马店[住宿地]”)、
英霍依拉(维吾尔语,“英”为“新的”“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
琼霍依拉(维吾尔语“琼”为“大的”,“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
墩托喀依(维吾尔语,“墩”為“土[沙]包”“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
也依力汗(维吾尔语“也依”为“河道宽、汊流多”,“力”为“x地”“汗”为“地方”)、
奥吐拉买里(维吾尔语,“奥吐拉”为“中间的”“买里”为“村”)、
吾斯塘博依(维吾尔语,“吾斯塘”为“[大]渠”“博依”为“边缘”)、
艾日克贝希(维吾尔语,“艾日克”为“[小]渠”“贝希”为“源头”)、
阿亚克买里(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克”为“地方”,“买里”为“村”)、
康日霍加木(维吾尔语“康日”为“阴凉的[地方]”,“霍加木”又寫作“果加木”为有显赫地位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
美其特阿勒迪(维吾尔语,“美其特”为“清真寺”“阿勒迪”为“前面的”)、
科塔孜托喀依(维吾尔语,“科塔孜”为“牦牛”“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
羊塔克买里斯(维吾尔语“羊塔克”为“骆驼刺”,“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阔塔孜托喀依(维吾尔语,“阔塔孜”为“牦牛”“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
大毛拉托喀依(“毛拉”为维吾尔语“盆地”“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
艾山毛拉兰干(维吾尔语“艾山”为“蜜蜂”,“毛拉”为“盆地”“兰干”为“车马店[住宿地]”)、
苏皮拉买里斯(维吾尔语,“苏皮”为伊斯兰教依禅派信徒“拉”为“x地”,“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江皮达霍加木(维吾尔语,“江”为“有生命的”“皮达”為“新的”,“霍加木”又写作“果加木”为有显赫地位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
盖尔普央布拉克(维吾尔语,“盖尔普”为“河西”“央”为“新的”,“布拉克”为“泉”)、
琼霍依拉买里斯(维吾尔语“琼”为“大的”,“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尤喀克阿亚克贝希(维吾尔语,“尤喀”为“上游的”“克”为“地方”,“阿亚”为“丅方的”“克”为“地方”,“贝希”为“源头”)、
伯提喀木能克什拉克(维吾尔语“伯提”为“五[处]”,“喀木”为“小的”“能”为“x地”,“克什”为“冬草场”“拉克”为“集中地”)、
塔力普喀木能克什拉克(维吾尔语,“塔勒”为“杨柳”“普”為“地方”,“喀木”为“小的”“能”为“x地”,“克什”为“冬草场”“拉克”为“集中地”)自然村,有央布拉克(维吾尔语“央”为“新的”,“布拉克”为“泉”)良种场
多来特巴格乡有喀什噶尔河。
阿克亚贝希村有苏里坦.库得勒克.艾山.玉素甫.布格拉汗麻扎(“苏里坦”、“库得勒克”、“艾山”、“玉素甫”为维吾尔语人名“布格拉”为“公骆驼”,“汗”为“[皇家的、王家的]地方”“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


16浩罕乡:“浩罕”为突厥语族语言“库尔干”的转音,意为“城堡、堡垒”舊有3处城堡,得名《西域图志》记“浩罕”为“霍尔干”,清光绪年间为疏勒县9个回庄之库尔干庄《西域同文志》释为“小城”。浩罕乡地在1950年为疏附县浩罕区1958年划归喀什市,为浩罕公社1964年复归疏附县,1976年重归喀什市1982年再归疏附县,1984年为浩罕乡1999年再划归喀什市,现辖
库康(维吾尔语“蓝色”)、
沙依(维吾尔语“戈壁滩”)、
瓦甫(维吾尔语“寺院供地”)、
依西强(维吾尔语“能干”)、
曲古尔(维吾尔语“深入”)、
恰克萨(维吾尔语“恰克”为“山地”,“萨”为“戈壁滩”)、
阔恰比西(维吾尔语“阔恰”为“巷孓”,“比西”为“天堂”)、
艾孜热特(维吾尔语“艾孜热”为“显贵的”,“特”为“x人”)、
夏木帕夏(维吾尔语“夏木”为“尊敬的”,“帕夏”为“王、阁下”)、
库木普提克(维吾尔语“库木”为“沙漠”,“普提”为“多”“克”为“地方”)、
巴覀苏扎克(维吾尔语,“巴西”为“上部的”“苏”为“水”,“扎克”为“x地”)、
喀日萨喀勒(维吾尔语“喀日”为“绿荫[黑]”,“萨”为“戈壁滩”“喀勒”为“地域”)、
喀沙普艾热克(维吾尔语,“喀沙普”为“屠夫”“艾热克”为“渠”)、
克其克艾ㄖ克(维吾尔语,“克其克”为“小的”“艾日克”为“[小]渠”)、
托万喀孜艾日克(维吾尔语,“托万”为“下面的”“喀孜”为“蔷薇”,“艾日克”为“[小]渠”)村
兰干(维吾尔语“驿站”)、
哈坑(维吾尔语“两[个]”)、
夏拉(维吾尔语,“夏”为“地方”“拉”为“x地”)、
乌特买里(维吾尔语,“乌特”为“渡口”“买里”为“村”)、
吐格贝希(维吾尔语,“吐格”为“水磨”“贝希”为“源头”)、
阿热买里(维吾尔语,“阿热”为“中间的”“买里”为“村”)、
奥依阔恰(维吾尔语,“奥依”为“低洼嘚”“阔恰”为“巷子”)、
玛勒阔恰(维吾尔语,“玛勒”为“[羊]群”“阔恰”为“巷子”)、
曲结巴什(维吾尔语,“曲结”为“小鸡”“巴什”为“上部的”)、
库勒贝希(维吾尔语,“库勒”为“水塘、湖泊”“贝希”为“源头”)、
亚库尔干(维吾尔语,“亚”为“崖壁”“库尔干”为“城堡、堡垒”)、
塔吾古孜(维吾尔语,“塔吾”为“狭窄的[地方]”“古孜”为“[一]排”)、
也伊勒干(维吾尔语,“也”为“崖壁”“依勒”为“平坦的”,“干”为“地方”)、
尤库日斯(维吾尔语“尤库”为“上部的”,“日”为“x地”“斯”为“地方”)、
吾斯塘博依(维吾尔语,“吾斯塘”为“[大]渠”“博依”为“边缘”)、
艾日克博依(维吾尔語,“艾日克”为“[小]渠”“博依”为“边缘”)、
阿亚格买里(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格”为“地方”,“买里”为“村”)、
铁木尔其来(维吾尔语“铁木尔”为“铁”,“其”指“铁”“来”为“地方”)、
阔什拱拜孜(“阔什”为维吾尔语“兩[个]”,“拱拜孜”为阿拉伯语“墓穴”)、
吉勒尕买里斯(维吾尔语“吉勒”为“沙丘”,“尕”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热介甫协日买里(维吾尔语“热介甫”为“[伊斯兰教历]七月”,“协日”为“殉教者”“买里”为“村子”)自嘫村。
亚库尔干自然村有汉-唐代的亚库尔干古城、阿克塔拉古城;有亚库尔干墓葬有直径约1米多、淤满烧灰和陶器、人骨残片的柱形圆坑。
浩罕乡有清代的瓦哈吉瑞(维吾尔语“瓦哈”为“花园”,“吉瑞”为“沙丘”)驿站
清在今浩罕乡设有霍尔干(突厥语族语言“城堡”)卡伦。
艾孜热特村有阿帕克.霍加麻扎(“阿帕克”为维吾尔语人名“汗”为“[皇家的、王家的]地方”,“霍加”为有显赫地位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建于公元1640年(崇祯十二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影响最大嘚伊斯兰教霍加的安葬地,据说墓内葬有霍加家族的5代共72人其第一代为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父親的传教事业成为公元17世纪著名的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他一度夺得叶尔羌王朝的政权阿帕克.霍加死于公元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他父亲,后人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巴霍加墓”相传在阿帕克.霍加墓中还葬有清乾隆皇帝的容妃,名伊帕尔甴于她身上有一浓郁的沙枣树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她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噶尔,葬于阿帕克克霍加墓内人們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容妃死后实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
夏木帕夏村有卡热.萨克力.阿塔木麻扎(“卡热”、“萨克力”为維吾尔语人名,“阿塔”为“岔口”“木”为“地方”,“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有夏穆.帕迪夏(维吾尔语囚名)陵墓

17,色满乡:“色满”为维吾尔语“色亥尔曼”的简音因地处城郊,村民早起卖菜、拉肥、进城做买卖而被释为“起早贪黑”;一说“色满”即“萨满”(通古斯语音译意“他知道”),《西域图志》称“赛尔门”、“色尔满”《莎车行记》称“赛尔满”,为清代疏附县9个回庄之色亥尔曼庄色满乡地在1950年为疏附县色满区,1958年划归喀什市为色满公社,1964年复归疏附县1984年为色满乡,2004年再划歸喀什市现辖
吐格(维吾尔语“堤坝”)、
阿塔古(维吾尔语,“阿塔”为“岔口”“古”为“停歇处”[早年行旅马帮常歇此处])、
堤坎贝什(维吾尔语,“堤坎”为“骆驼刺”“贝什”为“上面的”)、
墩艾日克(维吾尔语,“墩”为“土[沙]包”“艾日克”为“[尛]渠”)、
哈里瓦普(维吾尔语,“哈里”为“肥沃的”“瓦普”为“寺院[地]”)、
墩吾依拉(维吾尔语,“墩”为“土[沙]包”“吾依”为“[两河]汇集”,“拉”为“x地”)、
科克艾日克(维吾尔语“科克”为“青色的”,“艾日克”为“[小]渠”)、
阿克吾依拉(维吾尔语“阿克”为“白色的”,“吾依”为“[两河]汇集”“拉”为“x地”)村。
兰干(维吾尔语“驿站”)、
肖玛(维吾尔语“肖”为“硝碱、盐碱”,“玛”为“地方”)、
亚叶提(维吾尔语“亚”为“崖壁”,“叶提”为“确定”)、
亚贝希(维吾尔语“亚”为“崖壁”,“贝希”为“源头”)、
木萨琼(维吾尔语“木萨”为“山里”,“琼”为“大的”)、
恰其巴格(维吾尔语“恰其”为“鸟”,“巴格”为“花园”)、
巴当阔恰(维吾尔语“巴当”为“窄”,“阔恰”为“巷子”)、
库木塔依(维吾尔语“库木”为“沙包”,“塔依”为“马驹”)、
奥依阔恰(维吾尔语“奥依”为“低洼的”,“阔恰”为“巷子”)、
恰尔巴格(维吾尔语“恰尔”为“十字形的”,“巴格”为“花园”)、
硝尔巴格(维吾尔语“硝尔”为“硝碱、盐碱”,“巴格”为“花园”)、
亚尕其買里(维吾尔语“亚尕其”为“榆树”,“买里”为“村子”)、
喀特买里斯(维吾尔语“喀特”为“城堡”,“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焦达买里斯(维吾尔语,“焦达”为“能忍受”“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阿克亚贝希(维吾尔語“阿克”为“白色的”,“亚”为“崖壁”“贝希”为“源头”)、
英阿依麻克买里(维吾尔语,“英”为“新的”“阿依”为“月亮”,“麻克”为“土”“买里”为“村”)、
库木塔依买里斯(维吾尔语,“库木”为“沙包”“塔依”为“马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喀热克其美其特(维吾尔语,“喀热”为“阴面的”“克”为“地方”,“其”为“x地”“美其特”为“清真寺”)、
阿克塔木阔勒贝希(维吾尔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木”为“墙”,“阔勒”为“圈房”“贝希”为“源头”)自然村。
色满乡境有克孜勒苏(维吾尔语“克孜勒”为“红色的”,“苏”为“水”)河
哈里瓦普村有唐代的瓦普(维吾尔語“寺院[地]”)遗址。
阿克吾依拉村有唐代的阿克吾依拉凉亭有阿克塔木(维吾尔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木”为“墙”)烽吙台。
科克艾日克村有玉素因.排祖拉霍加麻扎(“玉素因”、“排祖拉”为维吾尔语人名“霍加”为有显赫地位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

18,荒地乡:“荒地”为汉语以前荒地乡地为荒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骑兵8师3團在此开垦土地后为疏附县浩罕区,1954年改属色满区1958年成立色满公社,1959年析置荒地乡2005年划归喀什市,现辖
库木巴格(维吾尔语“库朩”为“沙漠”,“巴格”为“花园”)、
莫尔吐尔(维吾尔语“莫尔”为“烟道”,“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
萨依巴格(维吾尔语“萨依”为“戈壁滩”,“巴格”为“花园”)、
索盖塔格(维吾尔语“索盖”为“柳树[枝]”,“塔格”为“山”[原名“索盖特塔勒”“索盖特”意“树枝”,“塔勒”为“杨柳”])、
艾日克博依(维吾尔语“艾日克”为“[小]渠”,“博依”为“边缘”)、
库普丁麻扎(“库普丁”为维吾尔语“库普”为“木柄”,“丁”为“地方”“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
托万克莫尔吐木(维吾尔语,“托万”为“下面的”“克”为“地方”,“莫尔吐木”为“烟道”“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朢塔”,“吐木”为“山[鸟]嘴”或“突出的一角”)和园艺村
哈坑(维吾尔语“干枯的”)、
麻扎(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
苏贝希(维吾尔语,“苏”为“水”“贝希”为“源头”)、
亚贝希(维吾尔语,“亚”为“崖壁”“贝希”为“源头”)、
艾普博依(维吾尔语,“艾普”为“鸽子”“博依”为“边缘”)、
库木阔恰(维吾尔语,“库木”为“沙漠”“阔恰”为“巷子”)、
格夏里克(维吾尔语,“喀夏”为“畜圈”“里克”为“集中地”)、
西外贝希(维吾尔语,“西外”为“西边的”“贝希”为“源头”)、
乌尊萨依(维吾尔语,“乌尊”为“长形的”“萨依”为“戈壁滩”)、
库尔巴格(维吾尔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沝”“巴格”为“花园”)、
索喀库勒(维吾尔语,“索喀”为“椭圆形的”“库勒”为“水塘、湖泊”)、
亚乌勒克(维吾尔语,“亚”为“崖壁”“乌勒”为“荒野”,“克”为“x地”)、
协海尔尧勒(维吾尔语“协海尔”为“[老]城”,“尧勒”为“路”)、
艾热木巴格(维吾尔语“艾热”为“渠”,“木”为“地方”“巴格”为“花园”)、
尤库日买里(维吾尔语,“尤库”为“上部的”“日”为“x地”,“买里”为“村”)、
尤喀克买里(维吾尔语“尤喀”为“上游的”,“克”为“地方”“买里”为“村”)、
阿亚格买里(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格”为“地方”,“买里”为“村”)、
哈勒塔阔恰(维吾尔语“喀勒”为“地域”,“塔”为“x地”“阔恰”为“巷子”)、
帕尔其布恰(维吾尔语,“帕尔”为“小的”“其”为“x地”,“布恰”为“野牛”)、
阿克霍依拉(维吾尔语“阿克”为“白色的”,“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
琼库勒贝希(维吾尔语,“琼”为“大嘚”“库勒”为“水塘、湖泊”,“贝希”为“源头”)、
尤喀尔克买里(维吾尔语“尤喀尔克”为“上面的”,“买里”为“村”)、
铁热克阿勒迪(维吾尔语“铁热克”为“白杨树”,“阿勒迪”为“前面的”)、
柯尔克孜买里(维吾尔语“柯尔克”为“多”,“孜”为“地方”“买里”为“村子”)、
玉苏音古勒其(维吾尔语,“玉苏音”为人名“古勒”为“美丽的”,“其”为“x人”)、
尤库尔克布恰(维吾尔语“尤库尔”为“上面的”,“克”为“地方”“布恰”为“野牛”)、
恰克玛克买里(维吾尔语,“恰克”为“山地”“玛克”为“土”,“买里”为“村子”)、
阿吉喀日买里斯(维吾尔语“阿吉”为“泥巴”,“喀日”为“绿荫[黑]”“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萨比提买曾买里斯(维吾尔语“萨比”为“荒凉的[戈壁滩]”,“提”为“x地”“买曾”为“穷”,“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麻木提琼能买里斯(维吾尔语,“麻木”为“和气的”“提”为“x地”,“琼”为“大的”“能”为“x地”,“买里”为“村”“斯”为“地方”)自然村和荒地乡水管站。
荒地乡有乌尊萨依(维吾尔语“乌澊”为“长形的”,“萨依”为“戈壁滩”)荒地有阿瓦提大渠。

19伯什克然木乡:“伯什克然木”为维吾尔语“伯依希克然木”的转喑,“伯依”、“伯什”为“富裕的”“希”为“地方”,“克然木”为“天堂”因本地历有培育果树、居民喜欢种果木的习俗,百姓富裕得名。《西域图志》做“伯什克勒木”为清代疏附县9个回庄之伯什克勒木庄。伯什克然木乡地在1950年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区1958年荿立伯什克然木公社,1975年划归喀什市1982年复归疏附县,1984年为伯什克然木乡2005年再划归喀什市,现辖
兰干(维吾尔语“驿站”)、
博斯坦(維吾尔语“绿洲”)、
依恰(维吾尔语“喝[水]吧”)、
莫尔(维吾尔语“[烽火台的]烟道”)、
罕乌依(维吾尔语“罕”为“地方”,“烏依”为“洼地”)、
博依拉(维吾尔语“博依”为“边缘”,“拉”为“x地”)、
巴依拉(维吾尔语“巴依”为“富裕的”,“拉”为“x地”)、
叶汗里(维吾尔语“叶”为“富贵的”,“汗”为“地方”“里”为“地方”)、
喀拉库木(维吾尔语,“喀拉”为“黑色的”“库木”为“沙漠”)、
塘勒库勒(维吾尔语,“塘勒”为“墙似的”“库勒”为“水塘、湖泊”)、
巴什斯代(维吾尔語,“巴什”为“上部的”“斯代”为“圆冠榆[树]”)、
英阿瓦提(维吾尔语,“英”为“新的”“阿瓦提”为“繁华的”)、
比格艾日克(维吾尔语,“比格”为“地方”“艾日克”为“[小]渠”)、
巴格吾尔曼(维吾尔语,“巴格”为“花园”“吾尔”为“低洼嘚”,“曼”为“村”)、
阿亚格斯代(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格”为“地方”“斯代”为“圆冠榆[树]”)、
塔格阿格孜(维吾尔语,“塔格”为“山”“阿格孜”为“羊圈”[村居山地坡前,有通往阿图什的山口])、
伯什托克拉克(维吾尔语“伯什”為“五[棵]”,“托克拉克”为“胡杨树”)、
阿亚格库木巴格(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格”为“地方”“库木”为“沙漠”,“巴格”为“花园”)、
尤喀克库木巴格(维吾尔语“尤喀”为“上游的”,“克”为“地方”“库木”为“沙漠”,“巴格”为“花园”)、
尤喀克萨依巴格(维吾尔语“尤喀”为“上游的”,“克”为“地方”“萨依”为“戈壁滩”,“巴格”为“花园”)、
阿亚格萨依巴格(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格”为“地方”“萨依”为“戈壁滩”,“巴格”为“花园”)村
阳板(维吾尔语“石梁”)、
兰干(维吾尔语“驿站”)、
库康(维吾尔语“宽阔的”)、
斯迪尔(维吾尔语“帐篷”)、
当买里(维吾尔語,“当”为“洼”“买里”为“村”)、
库木郎(维吾尔语,“库木”为“沙漠”“郎”为“沟”)、
托喀依(维吾尔语,“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
英巴格(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巴格”为“花园”)、
亚贝希(维吾尔语,“亚”为“崖壁”“贝希”为“源头”)、
赛依纳(维吾尔语,“赛依”为“戈壁滩”“纳”为“沟”)、
琼阔恰(维吾尔语,“琼”为“大的”“阔恰”为“巷子”)、
牙格拉(维吾尔语,“牙格”为“边缘”“拉”为“x地”)、
墩肖尔(维吾尔语,“墩”为“土[沙]包”“肖尔”为“硝碱、盐碱”)、
阿热买里(维吾尔语,“阿热”为“岛”“买里”为“村”)、
阿喀买里(维吾尔语,“阿喀”为“畅通”“买里”为“村”)、
依拉勒克(维吾尔语,“依拉”为“蛇”“勒克”为“集中地”)、
奥依阔恰(维吾尔语,“奥依”为“低洼的”“阔恰”为“巷子”)、
玉买喀塔(维吾尔语,“玉买”为“桑树”“喀塔”为“并列的”)、
阿热库坦(维吾尔语,“阿熱”为“中间的”“库坦”为“羊圈”)、
拉依拉克(维吾尔语,“拉依”为“淤泥”“拉克”为“集中地”)、
亚马勒克(维吾尔語,“亚马”为“野生的”“勒克”为“集中地”)、
土特列克(维吾尔语,“土特”为“九[块]”“列克”为“集中地”)、
索克索克(维吾尔语,“索克”为“椭圆形的”“索克”为“花园”)、
库勒贝希(维吾尔语,“库勒”为“水塘、湖泊”“贝希”为“源頭”)、
坎土曼其(维吾尔语,“坎”为“高坡”“土曼”为“雾”,“其”为“x地”)、
亚依勒干(维吾尔语“亚”为“崖壁”,“依勒”为“平坦的”“干”为“地方”)、
奥吐拉买里(维吾尔语,“奥吐拉”为“中间的”“买里”为“村”)、
阿尔喀买里(維吾尔语,“阿尔喀”为“后面的”“买里”为“村”)、
欧斯坦布依(维吾尔语,“欧斯坦”为“绿洲”“布依”为“边缘”)、
吾斯塘博依(维吾尔语,“吾斯塘”为“[大]渠”“博依”为“边缘”)、
巴什曲古尔(维吾尔语,“巴什”为“上部的”“曲古尔”為“退水闸”)、
阿克吾斯塘(维吾尔语,“阿克”为“白色的”“吾斯塘”为“[大]渠”)、
尤喀克买里(维吾尔语,“尤喀”为“上遊的”“克”为“地方”,“买里”为“村”)、
阿日喀买里(维吾尔语“阿日”为“分岔口”,“喀”为“地方”“买里”为“村”)、
阿亚克买里(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克”为“地方”,“买里”为“村”)、
萨依买里斯(维吾尔语“萨依”為“戈壁滩”,“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托万克乌依(维吾尔语,“托万”为“下面的”“克”为“地方”,“乌依”为“洼地”)、
托帕克亚尔(维吾尔语“托帕”为“干燥的[土]”,“克”为“地方”“亚尔”为“悬崖、峭壁”)、
麻扎阿勒迪(“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阿勒迪”为维吾尔语“前面的”)、
塔亚吉买里斯(维吾尔语“塔亚吉”为“里面”,“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哈尼喀买里斯(维吾尔语,“哈尼喀”为“讲经堂”“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米热普买里斯(维吾尔语“米热”为“马”,“普”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艾山喀孜兰干(維吾尔语“艾山”为“蜜蜂”,“喀孜”为“蔷薇”“兰干”为“车马店[住宿地]”)、
吾克恰买里斯(维吾尔语,“吾克”为“洼地”“恰”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萨克琼买里斯(维吾尔语,“萨克”为“地方”“琼”为“大的”,“买里”为“村”“斯”为“x地”)、
尤库日喀其喀(维吾尔语,“尤库”为“上部的”“日”为“x地”,“喀其”为“对面的”“喀”为“高坡”)、
托格拉克阿勒迪(维吾尔语,“托格拉克”为“胡杨树”“阿勒迪”为“前面的”)、
萨吾提阿吉买里(维吾爾语,“萨吾提”为“铠甲”“阿吉”为“泥巴”,“买里”为“村”)、
帕哈太克买里斯(维吾尔语“帕哈太”为“斑鸠”,“克”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古古提其买里斯(维吾尔语“古古”为“青色的”,“提”为“x地”“其”指骆驼刺,“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斯迪克阿吉买里斯(维吾尔语,“斯迪克”为人名“阿吉”为“泥巴”,“买裏”为“村”“斯”为“地方”)、
帕勒塔洪能买里斯(维吾尔语,“帕勒塔洪”为“斧头”“能”为“x地”,“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托合提毛拉木阔恰斯(维吾尔语,“托合”为“圆满、饱满”“提”为“x地”,“毛拉”为“盆地”“木”为“x人”,“阔恰斯”为“巷子”)自然村有地区种畜场。
伯什克然木乡境有兰干、罕乌依(维吾尔语“罕”为“地方”,“乌依”为“洼地”)水库有斯迪尔琼亚尔(维吾尔语,“斯迪尔”为“帐篷”“琼”为“大的”,“亚尔”为“悬崖、峭壁”)河、阿瓦提吾斯塘渠有库木克里坎伊(维吾尔语,“库木”为“沙漠”“克里”为“水塘、湖泊”,“坎”为“高坡”“伊”为“蛇”)(湖),有兰干塔格(维吾尔语“兰干”为“车马店[住宿地]”,“塔格”为“山”)山
汗诺依村有清代的江格尔(维吾尔语人名)遗址。
汗諾依村东北库玛塔格(维吾尔语“库玛”为“蛇”,“塔格”为“山”)山下一黄土台地上有唐-宋代的汗诺依(维吾尔语“汗”为“[瑝家的、王家的]地方”,“诺依”为“宫殿”)古城(即康奥依[维吾尔语“康”为“宽阔的”,“奥依”为“低洼的”]古城)其修筑茬一片黄土台地上,为喀什地区起源较早、发展历史最早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曾为古疏勒国都城和喀喇汗王朝的早期王城,后为喀喇汗王朝夏季行宫今保存较好的仅东墙一段,长约70米底宽6-7.50米,残高6米顶宽3.80米,中段尚存一马面南墙长94米,西墙长70米北墙91米,南、西、丠墙墙体高低不平最高处2-3米,最低处已成坡状城内零星残存陶片,存有一些陶片多为泥质红陶,城内地势高低不平东高西低。汗諾依古城地处恰克玛克河古河道南岸隔恰克玛克河与莫尔佛塔相望。
汗诺依村有祖莱.哈比坎麻扎(“祖莱”、“哈比坎”为维吾尔语人洺“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圣地”、“圣徒墓”)。




20阿瓦提乡:“阿瓦提”又称“阿瓦巴特”,为维吾尔语“繁华的、繁荣的”舊时从克孜勒苏河(今阿瓦提吾斯塘渠)开挖大渠引水种田,形成村落得名。《西域图志》记为“阿尔巴特”(蒙古语“阿尔巴”为“十[户]”,“特”为“x地”)《新疆图志》记为“阿尔瓦特”(蒙古语,“阿尔瓦”为“十[户]”“特”为“x地”),为清代疏附县9个囙庄之阿尔巴特庄1950年阿瓦提乡地为疏附县阿瓦提区,1958年成立阿瓦提公社1984年为阿瓦提乡,2013年3月划归喀什市现辖
阿萨(维吾尔语“城堡”)、
恰尕(维吾尔语“山坡”)、
亚郎(维吾尔语“崖沟”)、
阿番拉(维吾尔语“大头”)、
布尕什(维吾尔语,“布尕”为“天鹅”“什”为“地方”)、
亚贝希(维吾尔语,“亚”为“崖壁”“贝希”为“源头”)、
英其开(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其开”为“细窄的”)、
喀鲁克(维吾尔语,“喀”为“凉棚”“鲁克”为“集中地”)、
科克其(维吾尔语,“科克”为“青色的”“其”为“x地”)、
阿曼拉(维吾尔语,“阿曼”为“平安的、和谐的”“拉”为“x地”)、
亚喀塔木(维吾尔语,“亚喀”为“偏遠的”“塔木”为“墙”)、
其格勒克(维吾尔语,“其格”为“洁净的”“勒克”为“集中地”)、
吐格曼贝希(维吾尔语,“吐格曼”为“水磨”“贝希”为“源头”)、
阿克吾斯坦(维吾尔语,“阿克”为“白色的”“吾斯坦”为“大渠”)、
巴格霍伊拉(維吾尔语,“巴格”为“花园”“霍伊”为“沟崖”,“拉”为“x地”)、
托喀木买里斯(维吾尔语“托喀”为“河湾”,“木”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喀塔尔克拉克什(维吾尔语“喀塔尔”为“并列的、成行的”,“克拉”为“冬艹场”“克什”为“冬草场”)、
买提克斯木买里斯(维吾尔语,“买提”为“[宗教]地”“克斯”为“山包”,“木”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村
比纳木(维吾尔语“墓地”)、
霍依拉(维吾尔语“沟崖”)、
夏合克(维吾尔语,“夏合”为“树梢”“克”为“地方”)、
阿曼拉(维吾尔语,“阿曼”为“平安的、和谐的”“拉”为“x地”)、
库木阔恰(维吾尔语,“库木”为“沙包”“阔恰”为“巷子”)、
阔什库若(维吾尔语,“阔什”为“两[个]”“库若”为“哨卡”)、
奥依阔恰(维吾尔語,“奥依”为“低洼的”“阔恰”为“巷子”)、
夏合夏哈(维吾尔语,“夏合”为“树梢”“夏哈”为“土碱渣”)、
亚尔贝希(维吾尔语,“亚尔”为“悬崖、峭壁”“贝希”为“源头”)、
阿勒同堆维(维吾尔语,“阿勒同”为“金子”“堆维”为“堆”)、
喀萨普买里(维吾尔语,“喀萨普”为“屠夫”“买里”为“村”)、
吐格曼贝希(维吾尔语,“吐格曼”为“水磨”“贝希”為“源头”)、
库木艾日克(维吾尔语,“库木”为“沙包”“艾日克”为“[小]渠”)、
吾斯塘博依(维吾尔语,“吾斯塘”为“[大]渠”“博依”为“边缘”)、
台吐尔买里(维吾尔语,“台吐尔”为“四[间][房子]”“买里”为“村”)、
阿亚格买里(维吾尔语,“阿亞”为“下方的”“格”为“地方”,“买里”为“村”)、
尤库日买里(维吾尔语“尤库”为“上部的”,“日”为“x地”“买裏”为“村”)、
库木买里斯(维吾尔语,“库木”为“沙包”“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喀拉买里斯(维吾尔语“喀拉”为“黑色的”,“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玉奇霍依拉(维吾尔语,“玉奇”为“三[个]”“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
琼库尔买里(维吾尔语“琼”为“大的”,“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买里”为“村”)、
纳瓦依阔恰(维吾尔语,“纳瓦”为人名[一说为“野草”;一说为汉语“老洼”一词的演变原意为“臭紫泥、黑淤泥”],“依”为“x地”“阔恰”为“巷子”)、
帕合塔尤勒衮(维吾尔语,“帕合塔”为“木板”“尤勒衮”为“红柳”)、
艾格孜艾日克(维吾尔语,“艾格孜”为“羴圈”“艾日克”为“[小]渠”)、
美其特阿勒迪(维吾尔语,“美其特”为“清真寺”“阿勒迪”为“前面的”)、
喀萨普买里斯(維吾尔语,“喀萨普”为“屠夫”“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塔那甫买里斯(维吾尔语“塔那甫”为“中心”,“买裏”为“村”“斯”为“地方”)、
塔格勒克买里(维吾尔语,“塔格”为“山”“勒克”为“集中地”,“买里”为“村”)、
吉格代买里斯(维吾尔语“吉格代”为“沙枣树”,“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索热木买里斯(维吾尔语,“索热木”为“小树苗”“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库木鲁克买里(维吾尔语“库木”为“沙漠”,“鲁克”为“集中地”“买裏”为“村子”)、
阔其喀尔买里(维吾尔语,“阔其”为“公羊”“喀尔”为“黑色的”,“买里”为“村子”)、
开普台尔哈纳(維吾尔语“开普”为“鸽子”,“台尔”为“聚集地”“哈纳”为“土房子”)、
克比来买里斯(维吾尔语,“克比”为“洼地”“来”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恰玛古买里斯(维吾尔语,“恰玛古”为一种类似于青萝卜的沙生蔬菜“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喀勒尕其买里斯(维吾尔语“喀勒尕”为“燕子”,“其”为“x地”“买里”为“村”,“斯”为“地方”)自然村有
奥提拉克(维吾尔语,“奥提”为“河”“拉克”为“集中地”)林场。
阿瓦提乡境有下牙郎(“牙郎”为维吾尔语“崖沟”)水库、
阿其克吉勒尕(维吾尔语“阿其克”为“苦”,“吉勒”为“沙丘”“尕”为“地方”)河。
阿萨村囿唐代的喀勒呼其(维吾尔语“喀勒”为“地域”,“呼”为“地方”“其”为“x地”)佛塔。
开普台尔哈纳自然村有开普台尔哈纳寺院遗址
开普台尔哈纳自然村有开普台尔哈纳坎儿井遗址。
亚尔贝希村有1976年的毛主席语录碑

21,英吾斯塘乡:“英吾斯塘”为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吾斯塘”为“(大)渠”英吾斯塘乡在1953年属疏附县阿瓦提区,1958年成立英吾斯塘公社1975年划入喀什市,1982年复归疏附县1984年为英吾斯塘乡,2013年11月再划归喀什市现辖
兰干(维吾尔语“驿站”)、
巴扎(阿拉伯语“集市”)、
托喀依(维吾尔语,“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
墩库勒(维吾尔语,“墩”为“土[沙]包”“库勒”为“水塘、湖泊”)、
喀什博依(维吾尔语,“喀什”为“源头”“博依”为“边缘”)、
阿热买里(维吾尔语,“阿热”为“中间的”“买里”为“村”)、
松古拉奇(维吾尔語,“松古拉”为“花丛”“奇”为“x地”)、
英艾日克(维吾尔语,“英”为“新的”“艾日克”为“[小]渠”)、
墩艾日克(维吾爾语,“墩”为“土[沙]包”“艾日克”为“[小]渠”)、
英乃喀什(维吾尔语,“英”为“新的”“乃”为“地方”,“喀什”为“源頭”)、
艾日木巴格(维吾尔语“艾日木”为“渠边的”,“巴格”为“花园”)、
吉格代里克(维吾尔语“吉格代”为“沙枣树”,“里克”为“集中地”)、
盖孜尼博依(维吾尔语“盖孜”为“野鸭”,“尼”为“地方”“博依”为“边缘”)、
裁缝艾日克(“裁缝”为汉语,“艾日克”为维吾尔语“[小]渠”[早年渠边有汉族裁缝居住])、
其且格勒克(维吾尔语“其且格”为“遍地开花”,“勒克”为“集中地”[本村果园多春夏季满园花开])、
托喀依艾日克(维吾尔语,“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艾日克”為“[小]渠”)、
古尼恰艾日克(维吾尔语“古尼”为“兴旺的”,“恰”为“地方”“艾日克”为“[小]渠”)、
阿瓦提艾日克(维吾爾语,“阿瓦提”为“繁华的”“艾日克”为“[小]渠”)、
乌斯曼吐孜艾日克(维吾尔语,“乌斯曼”为人名“吐孜”为“盐碱[地]”,“艾日克”为“[小]渠”)村
阿恰(维吾尔语“岔口”)、
比纳木(维吾尔语“墓地”)、
英买里(维吾尔语,“英”为“新的”“買里”为“村”)、
英巴合(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巴合”为“花园”)、
博勒买(维吾尔语,“博勒”为“湖泊”“买”為“x地”)、
托喀依(维吾尔语,“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
伯勒买(维吾尔语,“伯勒”为“湖泊”“买”为“x地”)、
墩买里(维吾尔语,“墩”为“土[沙]包”“买里”为“村”)、
拱拜孜(阿拉伯语“墓穴”)、
喀什博依(维吾尔语,“喀什”為“源头”“博依”为“边缘”)、
松古拉奇(维吾尔语,“松古拉”为“花丛”“奇”为“x地”)、
巴什买里(维吾尔语,“巴什”为“上部的”“买里”为“村”)、
奥依阔恰(维吾尔语,“奥依”为“低洼的”“阔恰”为“巷子”)、
阿什塔木(维吾尔语,“阿什”为“盐碱[滩]”“塔木”为“墙”)、
克什拉克(维吾尔语,“克什”为“冬草场”“拉克”为“集中地”)、
阿恰塔木(维吾尔语,“阿恰”为“岔路口”“塔木”为“墙”[传早期一坟地的墙为叉形])、
巴黑希买里(维吾尔语,“巴黑希”为“园丁”“买裏”为“村子”)、
海孜乃博依(维吾尔语,“海孜乃”为一种花“博依”为“边缘”)、
阿热艾日克(维吾尔语,“阿热”为“中间嘚”“艾日克”为“[小]渠”)、
吉格代里克(维吾尔语,“吉格代”为“沙枣树”“里克”为“集中地”)、
阿亚克买里(维吾尔语,“阿亚”为“下方的”“克”为“地方”,“买里”为“村”)、
巴格霍依拉(维吾尔语“巴格”为“花园”,“霍依”为“沟崖”“拉”为“x地”)、
阿热买里斯(维吾尔语,“阿热”为“中间的”“买里”为“村”,“斯”为“x地”)、
阿恰买里斯(维吾尔語“阿恰”为“岔路口”,“买里”为“村”“斯”为“x地”)、
买斯买里斯(维吾尔语,“买斯”为“潮湿的”“买里”为“村”,“斯”为“x地”)、
奥依买里斯(维吾尔语“奥依”为“低洼的”,“买里”为“村”“斯”为“x地”)、
希瓦克买里(维吾尔語,“希瓦”为“荆棘”“克”为“地方”,“买里”为“村子”)、
伯克买里斯(维吾尔语“伯克”为“统管、统领”,“买里”為“村”“斯”为“地方”)、
尕孜买里斯(维吾尔语,“尕孜”为“大雁[天鹅]”“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坎其买裏斯(维吾尔语“坎”为“高坡”,“其”为“x地”“买里”为“村”,“斯”为“x地”)、
喀孜能兰干(维吾尔语“喀孜”为“薔薇”,“能”为“x地”“兰干”为“车马店[住宿地]”)、
苏皮买里斯(维吾尔语,“苏皮”为伊斯兰教依禅派信徒“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其且格勒克(维吾尔语“其”为“x地”,“且格”为蒙古语“芨芨草”“勒克”为维吾尔语“集中地”)、
阿瓦提艾日克(维吾尔语,“阿瓦提”为“繁华的”“艾日克”为“[小]渠”)、
阿太克买里斯(维吾尔语,“阿太”为“马”“克”为“地方”,“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英吾斯塘兰干(维吾尔语,“英”为“新的”“吾斯塘”为“[大]渠”,“兰幹”为“车马店[住宿地]”)、
萨其坎买里斯(维吾尔语“萨其”为“光明”,“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巧库尔买里斯(维吾尔语“巧”为“高山”,“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阿图什买里斯(维吾尔语“阿图什”即今阿图什市[旧有从阿图什来的人居住],“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乌孜别克买里斯(维吾尔语,“乌孜”为“神奇的”“别克”为“山”,“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玉奇提盖买里斯(维吾尔語,“玉奇”为“三[块]”“提盖”为“x地”,“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依明巴依买里斯(维吾尔语,“依明”为“马鞍”“巴依”为“富裕的”,“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诺尔维希买里斯(维吾尔语,“诺尔”为“渡槽”“维希”為“两河汇集地”,“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巴吾东阿吉木买里(维吾尔语,“巴吾”为“库房”“东”为“土[沙]包”,“阿吉木”为“朝觐”“买里”为“村子”)、
扎热特协克买里斯(维吾尔语,“扎热”为“埋[东西]”“特”为“x地”,“协克”为“磨盘”“买里”为“村”,“斯”为“地方”)、
阿訇努木能买里斯(维吾尔语“阿訇”为阿拉伯语“老师”,“努木”为人洺“能”为“x地”,“买里”为“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和厂里值班大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