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吃货的人读后感感

【看门人的儿子】的故事

将军的家住在第一层楼上;看门人的家住在地下室里。这两家的距离很远,整整相隔一层楼;而他们的地位也不同。不过他们是住在同一个屋顶下,面向着同一条街和同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块草坪和一株开花的槐树——这就是说,当它开起花来的时候,在这树下面有时坐着一位穿得很漂亮的保姆和一位将军的穿得更漂亮的孩子“小小的爱米莉”。

那个有一对棕色大眼睛和一头黑发的看门人的孩子,常常在她们面前赤着脚跳舞。这位小姑娘对他大笑,同时把一双小手向他伸出来。将军在窗子里看到了这情景,就点点头,说:“好极了!”将军夫人很年轻,她几乎像他头一个太太生的女儿。她从来不朝院子里望,不过她下过一道命令说,住在地下室里的那家人家的孩子可以在她的女儿面前玩,但是不能碰她。保姆严格地执行太太的指示。

太阳照着住在第一层楼上的人,也照着住在地下室里的人。槐树开出花来了,而这些花又落了,第二年它们又开出来了。树儿开着花,看门人的小儿子也开着花——他的样子像一朵鲜艳的郁金香。

将军的女儿长得又嫩又白,像槐树花的粉红色花瓣。她现在很少到这株树底下来,她要呼吸新鲜空气时,就坐上马车;而且她出去时总是跟妈妈坐在一块。她一看到看门人的儿子乔治,就对他点点头,用手指飞一个吻,直到后来母亲告诉她说,她的年纪已经够大了,不能再做这类事儿。

有一天上午,他把门房里早晨收到的信件和报纸送给将军。当他爬上楼梯经过沙洞子的门的时候,听到里面有一种卿卿喳喳的声音。他以为里面有一只小鸡在叫,但是这却是将军的那个穿着花边洋布衣的小女儿。

“你不要告诉爸爸和妈妈,他们知道就会生气的!”

“这是什么,小姐?”乔治问。

“什么都烧起来了!’”她说。“火烧得真亮!”

乔治把小育儿室的门推开;窗帘几乎都快要烧光了;挂窗帘的杆子也烧红了,在冒出火焰,乔治向上一跳就把它拉了下来,同时大声呼喊。要不是他,恐怕整个房子也要烧起来了。

将军和太太追问小爱米莉。

“我只是划了一根火柴,”她说,“但是它马上就燃起来了,窗帖也马上烧起来了。我吐出唾沫来想把它压熄,但是怎样吐也吐得不够多,所以我就跑出来,躲开了,因为怕爸爸妈妈生气。”

“吐唾沫!”将军说,“这是一种什么字眼?你什么时候听到爸爸妈妈说过‘吐唾沫’的?你一定是跟楼底下的那些人学来的。”

但是小小的乔治得到了一个铜板。他没有把这钱在面包店里花掉,却把它塞进储藏匣里去。过了不久,他就有了许多银毫,够买一盒颜料。他开始画起彩色画来,并且确实画得不少。它们好像是从他的铅笔和指尖直接跳出来似的。他把他最初的几幅彩色画送给了小爱米莉。

“好极了!”将军说。将军夫人承认,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小家伙的意图。“他有天才!”这就是看门人的妻子带到地下室来的一句话。

将军和他的夫人是有地位的人:他们的车子上绘着两个族徽——每一个代表一个家族。夫人的每件衣服上也有一个族徽,里里外外都是如此;便帽上也有,连睡衣袋上都有。她的族徽是非常昂贵的,是她的父亲用锃亮的现洋买来的②,因为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它,她当然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它的:她生得太早,比族徽早7个年头。大多数的人都记得这件事情,但是这一家人却记不得。将军的族徽是又老又大:压在你的肩上可以压碎你的骨头——两个这样的族徽当然更不用说了。当夫人摆出一副生硬和庄严的架子去参加宫廷舞会的时候,她的骨头就曾经碎过。

将军是一个年老的人,头发有些灰白,不过他骑马还不坏。这点他自己知道,所以他每天骑马到外面去,而且叫他的马夫在后面跟他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此他去参加晚会时总好像是骑着一匹高大的马儿似的。他戴着勋章,而且很多,把许多人都弄得莫名其妙,但是这不能怪他。他年轻的时候在军队中服过役,而且还参加过一次盛大的秋季演习——军队在和平时期所举行的演习。从那时起,他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小故事——他常常讲的唯一的故事:他属下的一位军官在中途截获了一位王公。王公和他几个被俘的兵士必须骑着马跟在将军后面一同进城,王公自己也是一个俘虏。这真是一件难忘的事件。多少年来,将军一直在讲它,而且老是用那几个同样值得纪念的字眼来讲它:这几个字是他把那把剑归还给王公的时候说的:“只有我的部下才会把阁下抓来,作为俘虏;我本人决不会的!”于是王公回答说:“您是盖世无双的!”

老实讲,将军并没有参加过战争。当这国家遭遇到战争的时候,他却改行去办外交了;他先后到三个国家去当过使节。他的法文讲得很好,弄得他几乎把本国的语言也忘记掉了。他的舞也跳得很好,马也骑得很好;他上衣上挂的勋章多到不可想象的地步。警卫向他敬礼,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主动地要求作他的太太。他们生了一个很美丽的孩子。她好像是天上降下的一样,那么美丽。当她开始会玩的时候,看门人的孩子就在院子里跳舞给她看,还赠送许多彩色画给她。她把这些东西玩了一会儿,就把它们撕成碎片。她是那么美,那么可爱!

“我的玫瑰花瓣!”将军的夫人说,“你是为了一个王子而生下来的!”

那个王子已经站在他们的门口了,但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的视线总是看不见自己门外的事情的。

“前天我们的孩子把黄油面包分给她吃,”看门人的妻子说;“那上面没有干奶酪,也没有肉,但是她吃得很香,好像那就是烤牛肉似的。将军家里的人如果看到这种食物一定会大闹一场的,但是他们没有看见。”

乔治把黄油面包分给小小的爱米莉吃。他连自己的心也愿意分给她呢,如果他这样就能使她高兴的话。他是一个好孩子,又聪明,又活泼。他现在到美术学院的夜校去学习绘画。小小的爱米莉在学习方面也有些进步。她跟保姆学讲法国话,还有一位老师教她跳舞。

“到了复活节的时候,乔治就应该受坚信礼了!”看门人的妻子说。乔治已经很大了。

“现在是叫他去学一门手艺的时候了,”爸爸说。“当然要学一个好手艺,这样我们也可以叫他独立生活了。”

“可是他晚间得回家睡,”妈妈说;“要找到一个有地方给他住的师傅是不容易的。我们还得做衣服给他穿;他吃的那点儿伙食还不太贵——他有一两个熟马铃薯吃就已经很高兴了;而且他读书也并不花钱。让他自己选择吧;你将来看吧,他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安慰;那位教授也这样说过。”

受坚信礼穿的新衣已经做好了。那是妈妈亲手为他缝的,不过是由一个做零活的裁缝裁的,而且裁得很好。看门人的妻子说、如果他的境遇好一点,能有一个门面和伙计的话,他也有资格为宫廷里的人做衣服。

受坚信礼的衣服已经准备好了,坚信礼也准备好了。在受坚信礼的那天,乔治从他的教父那里拿到了一个黄铜表。这个教父是一个做麻生意的商人的伙计,在乔治的教父中要算是富有的了。这只表很旧,经受过考验:它走得很快,不过这比走得慢要好得多了。这是一件很贵重的礼品。将军家里送来一本用鞣皮装订的《圣诗集》,是由那个小姑娘赠送的,正如乔治赠送过她图画一样。书的标题页上写着他的名字和她的名字,还写着“祝你万事如意”。这是由将军夫人亲口念出而由别人记下来的。将军仔细看了一次,说:“好极了!”

“这样一位高贵的绅士真算是瞧得起我们!”看门人的妻子说。乔治得穿上他受坚信礼的衣服,拿着那本《圣诗集》,亲自到楼上去答谢一番。

将军夫人穿着许多衣服,又害起恶性的头痛病来——当她对于生活感到腻昧的时候,就老是患这种病。她对乔治的态度非常和蔼,祝他一切如意,同时也希望自己今后永远也不害头痛病。将军穿着睡衣,戴着一顶有缨子的帽子,穿着一双俄国式的红长统靴。他怀着许多感想和回忆,来回走了三次,然后站着不动,说:

“小乔治现在成了一个基督徒!让他也成为一个诚实的、尊敬他长辈的人吧!将来你老了的时候,你可以说这句话是将军教给你的!”

这比他平时所作的演说要长得多!于是他又沉到他的默想中去,现出一副很庄严的样子。不过乔治在这儿听到和看到的一切东西之中,他记得最清楚的是爱米莉小姐。她是多么可爱,多么温柔,多么轻盈,多么娇嫩啊!如果要把她画下来,那么他就应该把她画在肥皂泡上才对。她的衣服,她金色的薄发,都发出一阵香气,好像她是一棵开着鲜花的玫瑰树一样;而他却曾经把自己的黄油面包分给她吃过!她吃得那么津津有味,每吃一口就对他点点头。她现在是不是还能记得这事呢?是的,当然记得。她还送过他一本美丽的《圣诗集》“作为纪念”呢。因此在新年后新月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就拿着面包和一枚银毫到外边去;他把这书打开,要看看他会翻到哪一首诗。他翻到一首赞美和感恩的诗;于是他又翻开.看小小的爱米莉会得到一首什么诗。他很当心不耍翻到悼亡歌那一部分;但是他却翻到关于死和坟墓之间的那几页了。这类事儿当然是不值得相信的!但是他却害怕起来,因为那个柔嫩的小姑娘不久就倒在床上病了,医生的车子每天中午都停在她的门口。

“他们留不住她了!”看门人的妻子说;“我们的上帝知道他应该把什么人收回去!”

然而他们却把她留下来了。乔治画了些图画赠送给她:他画了沙皇的宫殿——莫斯科的古克里姆林宫——一点也不走样:有尖塔,也有圆塔,样子很像绿色和金色的大黄瓜——起码在乔治的画里是如此。小爱米莉非常喜欢它们,因此在一星期以内,乔治又送了几张画给她——它们全是建筑物,因为她可以对建筑物想象许多东西——门里和窗里的东西。

他画了一幢中国式的房子;它有16层楼,每层楼上都有钟乐器。他画了两座希腊的庙宇,有细长的大理石圆柱,周围还有台阶;他画了一个挪威的教堂,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它完全是木头做的,雕着花,建筑得非常好,每层楼就好像是建筑在摇篮下面的弯杆上一样。但是最美丽的一张画是一个宫殿,它的标题是:“小爱米莉之宫”。她将要住在这样的一座房子里。这完全是乔治的创见;他把一切别的建筑物中最美的东西都移到这座宫殿里来。它像那个挪威的教堂一样,有雕花的大梁;像那个希腊的庙宇一样,有大理石圆柱;每层楼上都有钟乐器,同时在最高一层的顶上有绿色和镀金的圆塔,像沙皇的克里姆林宫。这真是一个孩子的楼阁!每个窗子下面都注明了房间和厅堂的用处:“这是爱米莉睡的地方”,“这是爱米莉跳舞的地方”,“这是爱米莉玩会客游戏的地方”。它看起来很好玩,而大家也就真的来看它了。

但是那位年老的伯爵一点也不表示意见。那一位伯爵比将军更有名望,而且还拥有一座宫殿和田庄。他听说它是由一个看门人的小儿子设计和画出来的。不过他现在既然受了坚信礼,就不应该再算是一个小孩子了。老伯爵把这些图画看了一眼,对它们有一套冷静的看法。

有一天,天气非常阴沉、潮湿、可怕。对于小乔治说来,这要算是最明朗和最好的时候了。艺术学院的那位教授把他喊进去。

“请听着,我的朋友,”他说。“我们来谈一下吧!上帝厚待你,使你有些天资。他还对你很好,使你跟许多好人来往。住在街角的那位老伯爵跟我谈到过你;我也看到过你的图画。我们可以在那上面修几笔,因为它们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正。请你每星期到我的绘图学校来两次;以后你就可以画得好一点。我相信,你可以成为一个好建筑师,而不是一个画家;你还有时间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不过请你今天到住在街角的老伯爵那儿去,同时感谢我们的上帝,你居然碰到了这样一个人!”

街角的那幢房子是很大的;它的窗子上雕着大象和单峰骆驼——全是古代的手工艺。不过老伯爵最喜欢新时代和这个时代所带来的好处,不管这些好处是来自第二层楼、地下室,或者阁楼。

“我相信,”看门人的妻子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不会太骄傲的。那位老伯爵是多么可爱和直爽啊!他讲起话来的态度跟你和我完全一样;将军家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你看,昨天乔治受到伯爵热情的接待,简直是高兴得不知怎样办才好。今天我跟这个伟人谈过话,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们没有让乔治去当学徒,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他是一个有天资的人。”

“但是他需要外来的帮助,”父亲说。

“他现在已经得到帮助了,”妈妈说,“伯爵的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事情有这样的结果,跟将军家的关系是分不开的!”爸爸说。“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们。”

“自然啰!”妈妈说,“不过我觉得他们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感谢,我应该感谢我们的上帝;我还有一件事应该感谢他:爱米莉现在懂事了!”

爱米莉在进步,乔治也在进步。在这一年中他得到一个小小的银奖章;后来没有多久又得到一个较大的奖章。

“如果我们把他送去学一门手艺倒也好了!”母亲说,同时哭起来;“那样我们倒还可以把他留下来!他跑到罗马去干什么呢?就是他回来了,我永远也不会再看到他的;但是他不会回来的,我可爱的孩子!”

“但是这是他的幸运和光荣啊!”爸爸说。

“是的,谢谢你,我的朋友!”妈妈说,“不过你没说出你心里的话!你跟我一样,也是很难过的!”

就想念和别离说来,这是真的。大家都说,这个年轻人真幸运。

乔治告别了,也到将军家里去告别了。不过将军夫人没有出来,因为她又在害她的重头痛病。作为临别赠言,将军把他那个唯一的故事又讲了一遍——他对那位王公所讲的话,和那位王公对他所讲的话:“你是盖世无双的!”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乔治——一只松软的手。

爱米莉也把手向乔治伸出来,她的样子几乎有些难过;不过乔治是最难过的。

当一个人在忙的时候,时间就过去了;当一个人在闲着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时间是同样地长,但不一定是同样有用。就乔治说来,时间很有用,而且除非他在想家的时候以外,也似乎不太长。住在楼上和楼下的人生活得好吗?嗯,信上也谈到过;而信上可写的东西也不少;可以写明朗的太阳光,也可以写阴沉的日子。他们的事情信上都有:爸爸已经死了,只有母亲还活着。爱米莉一直是一个会安慰人的安琪儿。妈妈在信中写道:她常常下楼来看她。信上还说,主人准许她仍旧保留着看门的这个位置。

将军夫人每天写日记。在她的日记里,她参加的每一个宴会,每一个舞会,接见的每一个客人,都记载下来了。日记本里还有些外交官和显贵人士的名片作为插图。她对于她的日记本感到骄傲。日子越长,篇幅就越多:她害过许多次重头痛病,参加过许多次热闹的晚会——这也就是说.参加过宫廷的舞会。

爱米莉第一次去参加宫廷舞会的时候,妈妈是穿着缀有黑花边的粉红色衣服。这是西班牙式的装束!女儿穿着白衣服,那么明朗,那么美丽!绿色的缎带在她戴着睡莲花冠的金黄鬈发上飘动着,像灯心草一样。她的眼睛是那么蓝,那么清亮;她的嘴是那么红,那么小;她的样子像一个小人鱼,美丽得超乎想象之外。三个王子跟她跳过舞,这也就是说,第一个跳了,接着第二个就来跳。将军夫人算是一整个星期没有害过头痛病了。

头一次的舞会并不就是最后的一次,不过爱米莉倒是累得吃不消了。幸而夏天到了;它带来休息和新鲜空气。这一家人被请到那位老伯爵的王府里去。

王府里有一个花园,值得一看。它有一部分布置得古色古香,有庄严的绿色篱笆,人们在它们之间走就好像置身于有窥孔的、绿色的屏风之间一样。黄杨树和水松被剪扎成为星星和金字塔的形状,水从嵌有贝壳的石洞里流出来。周围有许多巨大的石头雕成的人像——你从它们的衣服和面孔就可以认得出来;每一块花畦的形状不是一条鱼,一个盾牌,就是一个拼成字。这是花园富有法国风味的一部分。从这儿你可以走到一个新鲜而开阔的树林里去。树在这儿可以自由地生长,因此它们是又大又好看。草是绿色的,可以在上面散步。它被剪过,压平过,保护得很好。这是这花园富有英国风味的一部分。

“旧的时代和新的时代,”伯爵说,“在这儿和谐地配合在一起!两年以后这房子就会有它一套独特的风格。它将会彻底地改变——变成一种更好。更美的东西。我把它设计给你看,同时还可以把那个建筑师介绍给你们。他今天来这儿吃午饭!”

“这儿简直像一个天堂!”夫人说。“那儿你还有一个华丽的王府!”

“那是我的鸡屋。”伯爵说。“鸽子住在顶上,吐绶鸡住在第一层楼,不过老爱尔茜住在大厅里。她的四周还有客房:孵卵鸡单独住在一起,带着小鸡的母鸡又另外住在一起,鸭子有它们自己对水里去的出口!”

“好极了!”将军重复说。

于是他们就一起去看这豪华的布置。

老爱尔茜在大厅的中央,她旁边站着的是建筑师乔治。过了多少年以后,现在他和小爱米莉又在鸡屋里碰头了。

是的,他就站在这儿,他的风度很优雅;面孔是开朗的,有决断的;头发黑得发光;嘴唇上挂着微笑,好像是说:“我耳朵后面坐着一个调皮鬼,他对你的里里外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老爱尔茜为了要对贵客们表示尊敬,特地把她的木鞋脱掉,穿着袜子站着。母鸡咯咯地叫,公鸡咯咯地啼,鸭子一边蹒跚地走,一边嘎嘎地喊。不过那位苍白的、苗条的姑娘站在那儿——她就是他儿时的朋友,将军的女儿——她苍白的脸上发出一阵然红,眼睛睁得很大,嘴唇虽然没透露出一句话,却表示出无穷尽的意思。如果他们不是一家人,或者从来没有在一起跳过舞,这要算一个年轻人从一个女子那里所能得到的最漂亮的敬礼了。她和这位建筑师却是从来没有在一起跳过舞的。

伯爵和他握手,介绍他说,“我们的年轻朋友乔治先生并不完全是一个生人。”

将军夫人行了礼。她的女儿正要向他伸出手来,忽然又缩回去了。

“我们亲爱的乔治先生!”将军说,“我们是住在一处的老朋友,好极了!”

“你简直成了一个意大利人了。”将军夫人说,“我想你的意大利话一定跟意大利人讲得一样好了。”

将军夫人会唱意大利歌,但是不会讲意大利话——将军这样说。

乔治坐在爱米莉的右首。将军陪着她,伯爵陪着将军夫人。

乔治先生讲了一些奇闻轶事,他讲得很好。他是这次宴会中的灵魂和生命,虽然老伯爵也可以充当这个角色。爱米莉坐着一声不响;她的耳朵听着,她的眼睛亮着。

后来她和乔治一起在阳台上的花丛中间站着。玫瑰花的篱笆把他们遮住了。乔治又是第一个先讲话。

“我感谢你对我老母亲的厚意!”他说。“我知道,我父亲去世的那天晚上,你特别走下楼来陪着她,一直到他闭上眼睛为止。我感谢你!”他握着爱米莉的手,吻了它——在这种情形下他是可以这样做的。她脸上发出一阵绯红,不过她把他的手又捏了一下,同时用温柔的蓝眼睛盯了他一眼。

“你的母亲是一位慈爱的妈妈!她是多么疼爱你啊!她让我读你写给她的信,我现在可说是很了解你了!我小的时候,你对我是多么和气啊;你送给我许多图画——”

“而你却把它们撕成碎片!”乔治说。

“不,我仍然保存着我的那座楼阁——它的图画。”

“现在我要把楼阁建筑成为实物了!”乔治说,同时对自己的话感到兴奋起来。

将军和夫人在自己的房间里谈论着这个看门人的儿子,他的行为举止很好,谈吐也能表示出他的学问和聪明。“他可以做一个家庭教师!”将军说。

“简直是天才!”将军夫人说。她不再说别的话了。

在美丽的夏天里,乔治到伯爵王府来的次数更多了。当他不来的时候,大家就想念他。

“上帝赐给你的东西比赐给我们这些可怜的人多得多!”爱米莉对他说。“你体会到这点没有?”

乔治感到很荣幸,这么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居然瞧得起他。他也觉得她得天独厚。

将军渐渐深切地感觉到乔治不可能是地下室里长大的孩子。

“不过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女人,”他说,“这点使我永远记得她。”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了。人们更常常谈论起乔治先生来。他在高尚的场合中都受到重视和欢迎。将军在宫廷的舞会中碰见他。现在家中要为小爱米莉开一个舞会了。是不是把乔治先生也请来呢?

“国王可以请的人,将军当然也可以请的!”将军说,同时他挺起腰来,整整高了一寸。

乔治先生得到了邀请,而他也就来了。王子和伯爵们也来了,他们跳起舞来一个比一个好;不过爱米莉只能跳头一次的舞。她在这欢舞中扭了脚;不太厉害,但是使她感到很不舒服。因此她得很当心,不能再跳,只能望着别人跳。她坐在那儿望着,那位建筑师站在她身边。

“你真是把整个圣·彼得教堂都给她了!”将军从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说。他笑得像一个慈爱的老人。

几天以后,他用同样慈爱的笑来接待乔治先生。这位年轻人是来感谢那次邀请他参加舞会的,他还能有什么别的话呢?是的,这是一件最使人惊奇、最使人害怕的事情!他说了一些疯狂的话。将军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荒唐的建议”——一个不可想象的要求:乔治先生要求小爱米莉做他的妻子!

“天啦!”将军说,他的脑袋气得要裂开了。

“我一点也不懂得你的意思!你说的什么?你要求什么?先生,我不认识你!朋友!你居然带着这种念头到我家里来!我要不要呆在这儿呢?”于是他就退到卧室里去,把门锁上,让乔治单独站在外面。他站了几分钟,然后就转身走出去。爱米莉站在走廊里。

“父亲答应了吗?——”她问,她的声音有些发抖。

乔治握着她的手。“他避开我了!——机会还有!”

爱米莉的眼睛里充满了眼泪;但是这个年轻人的眼睛里充满了勇气和信心。太阳照在他们两个人身上,为他们祝福。将军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气得不得了。是的,他还在生气,而且用这样的喊声表示出来:“简直是发疯!看门人的发疯!”

不到一点钟,将军夫人就从将军口里听到这件事情。她把爱米莉喊来,单独和她坐在一起。

“你这个可怜的孩子!他这样地侮辱你!这样地侮辱我们!你的眼睛里也有眼泪,但是这与你很相称!你有眼泪倒显得更美了!你很像我在结婚那天的样子。痛哭吧,小爱米莉!”

“是的,我要哭一场!”爱米莉说,“假如你和爸爸不说一声‘同意’的话!”

“孩子啊!”夫人大叫一声,“你病了!你在发呓语,我那个可怕的头痛病现在又发了!请想想你带给我家的苦痛吧!爱米莉,请你不要逼死你的母亲吧。爱米莉,你这样做就没有母亲了!”

将军夫人的眼睛也变得潮湿了。她一想到她自己的死就非常难过。

人们在报纸上读到一批新的任命:“乔治先生被任命为第八类的五级教授。”

“真可惜,他的父母埋在坟墓里,读不到这个消息!”新的看门人一家子说。现在他们就住在将军楼下的地下室里。他们知道,教授就是在他们的四堵墙中间出世和长大的。

“现在他得付头衔税了,”丈夫说。

“是的,对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说来,这是一桩大事,”妻子说。

“一年得付18块钱!”丈夫说,“这的确不是一笔很小的数目!”

“不,我是说他的升级!”妻子说。“你以为他还会为钱费脑筋!那点钱他可以赚不知多少倍!他还会讨一个有钱的太太呢。如果我们有孩子,他们也应该是建筑师和教授才对!”

住在地下室里的人对于乔治的印象都很好;住在第二层楼上的人对他的印象也很好;那位老伯爵也表示同样的看法。

这些话都是由于他儿时所画的那些图画所引起的。不过他们为什么要提起这些图画呢?他们在谈论着俄国,在谈论着莫斯科,因此他们也当然谈到克里姆林宫——小乔治曾经专为小爱米莉画过。他画过那么多的画,那位伯爵还特别能记得起一张:“小爱米莉的宫殿——她在那里面睡觉.在那用面跳汤.在那里面做‘接待客人的游戏’。”这位教授有很大的能力;他一定会以当上一位老枢密顾问官而告终的。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他从前既然可以为现在这样一位年轻的小姐建筑一座宫殿,为什么不可能呢?

“这真是一个滑稽的玩笑!”将军夫人在伯爵离去以后说。将军若有所思地摇摇头,骑着马走了——他的马夫跟在后面保持相当的距离;他坐在他那匹高头大马上显得比平时要神气得不知多少倍。

现在是小爱米莉的生日;人们送给她许多花和书籍、信和名片。将军夫人吻着她的嘴;将军吻着她的额;他们是一对慈爱的父母;她和他们都有很名贵的客人——两位王子——来拜访。他们谈论着舞会和戏剧,谈论着外交使节的事情,谈论着许多国家和政府。他们谈论着有才能的人和本国的优秀人物;那位年轻的教授和建筑师也在这些谈话中被提到了。

“他为了要使自己永垂不朽而建筑着!”大家说。“他也为将来和一个望族拉上关系而建筑着!”

“一个望族?”将军后来对夫人重复了这句话,“哪一个望族?”

“我知道大家所指的是谁!”将军夫人说,“不过我对此事不表示意见!我连想都不要想它!上帝决定一切!不过我倒觉得很奇怪!”

“让我也奇怪一下吧!”将军说,“我脑子里一点概念也没有。”于是他就浸入沉思里去了。

恩宠的源泉,不管它是来自宫廷,或者来自上帝,都会发生一种力量,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这些思宠,小小的乔治都有了。不过我们却把生日忘记了。

爱米莉的房间被男朋友和女朋友送来的花熏得喷香;桌子上摆着许多美丽的贺礼和纪念品,可是乔治的礼品一件也没有。礼品来不了,但是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整个房子就是他的一种纪念品。甚至楼梯下面那个沙洞子里也有一朵纪念的花冒出来:爱米莉曾经在这里朝外望过,窗帘子在这里烧起来过,而乔治那时也作为第一架救火机开到这里来过。她只须朝窗子外望一眼,那棵槐树就可以使她回忆起儿童时代。花和叶子都谢了,但是树仍在寒霜中立着,像一棵奇怪的珊瑚树。月亮挂在树枝之间,又大又圆,像在移动,又像没有移动,正如乔治分黄油面包给小爱米莉吃的那个时候一样。

她从抽屉里取出那些绘着沙皇宫殿和她自己的宫殿的画——这都是乔治的纪念品。她看着,思索着,心中起了许多感想。她记得有一天,在爸爸妈妈没有注意的时候,她走到楼下看门人的妻子那儿去——她正躺在床上快要断气。她坐在她旁边,握着她的手,听到她最后的话:“祝福你——乔治!”母亲在想着自己的儿子。现在爱米莉懂得了她这话的意思。是的,是的,在她的生日这天,乔治是陪她在一起,的确在一起!

第二天碰巧这家又有一个生日——将军的生日。他比他的女儿生得晚一天——当然他出生的年份是要早一些的,要早许多年。人们又送许多礼品来了;在这些礼品之中有一个马鞍,它的样子很特殊,坐起来很舒服,价钱很贵。只有王子有类似这样的马鞍。这是谁送来的呢?将军非常高兴。它上面有一张小卡片。如果纸条上写着“谢谢你过去对我的好意”,我们可能猜到是谁送来的;可是它上面却写着:“将军所不认识的一个人敬赠”!

“世界上有哪一个人我不认识呢?”将军说。

“每个人我都认识!”这时他便想起社交界中的许多人士;他每个人都认识。“这是我的太太送的!”他最后说,“她在跟我开玩笑!好极了!”

但是她并没有跟他开玩笑;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

现在又有一个庆祝会,但不是在将军家里开的。这是在一位王子家里开的一个化装舞会。人们可以戴假面具参加跳舞。

将军穿着西班牙式的小皱领的服装,挂着剑,庄严地打扮成为鲁本斯先生去参加。夫人则打扮成为鲁本斯夫人。她穿着黑天鹅绒的、高领的、热得可怕的礼眼;她的头颈上还挂着一块磨石——这也就是说,一个很大的皱领,完全像将军所有的那幅荷兰画上的画像——画里面的手特别受人赞赏:完全跟夫人的手一样。

爱米莉打扮成为一个穿缀着花边的细棉布衣的普赛克。她很像一根浮着的天鹅羽毛。她不需要翅膀。她装上翅膀只是作为普赛克的一个表征。这儿是一派富丽堂皇而雅致的景象,充满着光明和花朵。这儿的东西真是看不完,因此人们也就没有注意到鲁本斯夫人的一双美丽的手了。

一位穿黑色化装外衣的人的帽子上插着槐花,跟普赛克在一起跳舞。

“他是谁呢?”夫人问。

“王子殿下!”将军说;“我一点也不怀疑;和他一握手,我马上就知道是他。”

鲁本斯将军一点疑心也没有;他走到这位穿化装外衣的人身边去,在他手上写出王子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这个人否认,但是给了他一个暗示:“请想想马鞍上的那句话!将军所不认识的那个人!”

“那么我就认识您了!”将军说。“原来是您送给我那个马鞍!”

这个人摆脱自己的手,在人群中不见了。

“爱米莉,跟你一起跳舞的那位黑衣人是谁呀?”将军夫人问。

“我没有问过他的姓名,”她回答说。

“因为你认识他呀!他就是那位教授呀!”她把头掉向站在旁边的伯爵,继续说,“伯爵,您的那位教授就在这儿。黑衣人,戴着槐树花!”

“亲爱的夫人,这很可能,”他回答说;“‘不过有一位王子也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呀,”

“我认识他握手的姿势!”将军说。“这位王子送过我一个马鞍!我一点也不怀疑,我要请他吃饭。”

“那么你就这样办吧!如果他是王子的话,他一定会来的,”伯爵说。

“假如他是别人,那么他就不会来了!”将军说,同时向那位正在跟国王谈话的黑衣人身边走去。将军恭敬地邀请他——为的是想彼此交交朋友。将军满怀信心地微笑着;他相信他知道他请的是什么人。他大声地、清楚地表示他的邀请。

穿化装外衣的人把他的假面具揭开来:原来是乔治。

“将军能否把这次邀请重说一次呢?”他问。

将军马上长了一寸来高,显出一副傲慢的神气,向后倒退两步,又向前进了一步,像在小步舞⑥中一样。一个将军的面孔所能做出的那种庄严的表情,现在全都摆出来了。

“我从来是不食言的;教授先生,我请您!”他鞠了一躬,向听到了这全部话语的国王瞟了一眼。

这么着,将军家里就举行了一个午宴。被请的客人只有老伯爵和他的年轻朋友。

“脚一伸到桌子底下,”乔治想,“奠基石就算是安下来了!”的确,奠基石是庄严地安下来了,而且是在将军和他的夫人面前安的。

客人到来了。正如将军所知道和承认的,他的谈吐很像一位上流社会人士,而且他非常有趣。将军有许多次不得不说:“好极了!”将军夫人常常谈起这次午宴——她甚至还跟宫廷的一位夫人谈过。这位夫人也是一个天赋独厚的人;她要求下次教授来的时候,也把她请来。因此他得以又受到一次邀请。他终于被请来了,而且仍然那么可爱。他甚至还下棋呢。

“他不是在地下室里出生的那种人!”将军说,“他一定是一个望族的少爷!像这样出自名门的少爷很多,这完全不能怪那个年轻人。”

这位教授既然可以到国王的宫殿里去,当然也可以走进将军的家。不过要在那里生下根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只能在整个的城市里生下根。

他在发展。恩惠的滑水从上面降到他身上来。

因此,不用奇怪,当这位教授成了枢密顾问的时候,爱米莉就成了枢密顾问夫人。

“人生不是一个悲剧,就是一个喜剧,”将军说。“人们在悲剧中灭亡,但在喜剧中结为眷属。”

目前的这种情形,是结为眷属。他们还生了三个健壮的孩子,当然不是一次生的。

这些可爱的孩子来看外公外婆的时候,就在房间和堂屋里骑着木马乱跑。将军也在他们后面骑着木马,“作为这些小枢密顾问的马夫”。

将军夫人坐在沙发上看;即使她又害起很严重的头痛病来,她还是微笑着。

乔治的发展就是这样的,而且还在发展;不然的话,这个看门人的儿子的故事也就不值得一讲了。

【看门人的儿子】读后感

今天认真的阅读了安徒生童话《看门人的儿子》,故事讲述了一个看门人的儿子乔治在功成名就之后终于和青梅竹马的将军的女儿爱米莉终成眷属。社会虽然有等级观念,但人和人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像乔治一样去追求属于他的幸福。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读后感600字(1):

  《童年》读后感600字

  这天,我读了一本高尔基的名着--童年。我明白了人世间的杯具和与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

  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了我,故事是这样的,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外祖父家生活,却经常挨暴力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他还是会尽力去保护阿廖沙。不久之后,阿廖沙的母亲去世了,从此他便走向了人间。

  阿廖沙的童年是个杯具:外祖父和舅舅的吝啬、贪婪、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故事,也慢慢地教他做一个正直、坚强、勇敢、善良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很多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自从我读过《童年》之后,真后悔自己以前的奢侈,我不就应再浪费,我就应学会珍惜。[由整理]

  就从此刻做起,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向阿廖沙一样,做一个正直、坚强、善良的人。

  读后感600字(2):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

  《名人传》一书讲述了3位伟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一生。贝多芬为人类音乐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米开朗琪罗把纯美的心灵用圣洁的雕塑、绝美的壁画留在人间;托尔斯泰用真理与爱创造了动人的文章。他们一生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并未停下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拼搏的步伐。这本书撰写了这3位伟人伟大而不朽的生平。

  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遭遇——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思想的烦恼,绝望与敌人,还有病魔的一次次来访。命运总是在捉弄他们,但是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不屈不挠的坚持着,熬过了这些坚难困苦。

  他们一生追寻着真、善、美,他们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用自己永恒的作品向世界表达出他们对人生的崇敬和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伟大的理想。应对质疑他们坚持着真理,应对疾病他们不屈不挠,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言放弃。他们为了崇高的信念像猛虎那样难以驯服不向世俗低头,他们对真理不屈不挠的坚持像水滴穿石那样锲而不舍,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像顽石那样坚不可摧,这样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思想、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名人传》为我介绍了3位知名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虽然他们以前都是等闲之人,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了3个不同领域的伟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真挚的爱、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决心,如果我们具备这些品德,我们就必须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后感600字(3):

  简爱读后感600字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感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用心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感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齐,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此刻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就应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就应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

  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她,敢作敢为,不屈于世俗压力。当她在里德舅妈家时,受尽歧视和虐待。但她不甘受辱,在当时尊悲分明的时代里,争取自己的尊严以及平等的待遇。不惜以顽强的个性对里德太太等一系列权贵做出反抗,为的就是她心中的那一分信念——对平等的追求,对权利的蔑视!她,不卑不亢,坚持信念。在桑非尔德庄园的酒会上,应对这一系列的权贵,她并没有显示出半分自卑,也不屈于向贵族们低头。对于她的相貌、家境,与贵族之下相比较,她似乎毫不在意。而是暗地蔑视他们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追求以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只因愚昧而蔑视!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期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完美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读后感600字(4):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谁能长期独处?谁能够孤身一人在慌岛上生活多年?谁能够给自己建造房屋,学会种植谷物并制造面包,学会用动物的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反正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是自愧不如,因为我肯定是不能的。

  27年中在慌岛上,他形单影只,孤独无援,但他完全靠自己独立的干。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没有工具,自己想办法制造,第一次做不成,重新在做,不做成不罢休。他不怕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始终奋发向上,他热爱劳动,善于创造,敢于向自己索取生活资料。他能将劣境转变成适于生存的环境。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倍受感动.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尽管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生病了没有医生,发生灾难也要独自应对。要忍受着恐惧,忍受着孤独,但他却能安然处之,苦中做乐,让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

  而我生活在一个拥有礼貌,物质优越的现代都市,却并不觉得快乐。每一天早上起来,为了一点小事情我都会与爸爸妈妈纠缠不休。令自己恼怒不已。我和鲁滨逊之间的距离竟然是这么大,我深深地感动。要以乐观,用心的态度应对每一天的生活。

  鲁宾逊能独自应对每一个困难和挫折,我相信我也能。就算不能,也有很多朋友帮忙我应对,所以我不会孤独,寂寞。我也会慢慢地快乐起来,要在这个五彩的世界中露出色彩斑斓的笑容。

  读后感600字(5):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600字

  歇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位具有敏锐双眼和智慧大脑的侦探。他的同伴华生是一名十分幽默的医生。作者以华生的口吻叙述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将大侦探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一层层紧张的推理以及案情一步步深入中,我们欣赏了福尔摩斯先生大胆高超的破案手段,与华生先生内心富有戏剧变化的情绪和苏格兰场警察傻乎乎的形象产生了鲜明比较,让故事变得丰富多彩。

  福尔摩斯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当华生发现并追问福尔摩斯为什么不明白哥白尼的“日心说”时。他说,“这与我何干?”这句话出乎大家的预料。原先他认为大脑是一个有限量的房间,要把东西有选取性地按条理装进去。即使自己明白了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也要尽量把它忘掉。福尔摩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与众不同,一次,福尔摩斯明白凶手时,没有按常规方法让警察全城搜捕逃犯,而是神秘地拿着箱子和手铐装着要出去的样貌,让车夫帮他提箱子,只听“咔嚓”一声。凶手被抓住了,他就是那个车夫。

  《福尔摩斯探案集》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也是一部人文小说。每篇案件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们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不平等的社会等。作者却不在这方面细说,而让我们自己思考。此刻的侦探小说各种各样,可不少都是低级的打打杀杀或用高科技迅速破案,类似《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书寥寥无几了。

  读后感600字(6):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600字

  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妈妈。”妈妈用乳汁把我养大,妈妈时刻关心着我的冷热,妈妈把我挂到了心尖上。我想:你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吧!但你想过没有,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亲爱的祖国。

  革命烈士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用最完美的语言描绘我们的祖国:“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身体魁伟、胸宽背阔的妇女。中国有许多有名的崇山峻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中国地底下蕴藏着无限的宝藏。我们的母亲有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一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激励着我。

  方志敏烈士生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为了拯救祖国,参加了革命,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宁死不屈,并且写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起来保护母亲。“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的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千万个方志敏一样的烈士为国捐躯了。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

  六十年过去了,祖国有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方志敏同志梦寐以求的愿望:“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代替了悲吧,富裕代替了贫穷,健康代替了疾苦,智慧代替了愚昧,友爱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代替了死之悲伤,明媚的花园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为中国骄傲!我为中国自豪。

  读后感600字(7):

  《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

  ——读《老人与海》有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最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能够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应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应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前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就应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就应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读后感600字(8):

  《童年》读后感600字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十分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向支撑着。

  而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样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完美的生活务必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读后感600字(9):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

  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就应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那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能够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杯具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读后感600字(10):

  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本书滋养着我,伴我度过漫漫长途。我对书如鱼和水,紧紧系在一齐不可分开。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当一本书真正住进你的心里,你就会有这种感触。

  小时受爸爸的影响,对书很感兴趣。爸爸便买来了几本名著以陶冶我的情致。但我太小,只是随便翻翻。

  上学后发现小时爸爸买的书竟是四大名著,便来了兴致,随手拿了一本《水浒传》看看,却一下被吸引住了。小时的零碎记忆在一页页纸中被重现,记忆也随之深刻起来。当合上最后一页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灵久久地被那一个个英雄豪杰所震撼着,感动着。

  在这昏暗迂腐,官官相护的年代,无数好汉被处处欺压。但乱世出英雄,在无法忍受的状况下,他们义聚梁山泊,汇成了一股连朝廷也不敢忽视的势力。在一次次征战中,他们为了义,救出兄弟,杀除贪官,却也冲为了朝廷眼中的最大贼。在几经波折下,朝廷招了安,让他们四处奔波扫平其他势力,但结果却是,在百经沙场后散的散,死的死,就如同一部戏完结后的惨淡收幕。

  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主角印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急公好义的宋江,智慧多谋的吴用,豪迈大力的鲁智生,武艺高强的林冲等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他们是天上108位星辰,来到人间替天行道。他们豪气冲天,为了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宋江的带领下,他们打倒贪官污吏,济世救民,颠覆了我们心中所谓的“义”。何为真正的义,谁也说不清。但他们却说明了一点善、正即义,民心所向即义。他们用自己的义,反对朝廷的腐败。

  但当他们实力到达顶峰时,宋江却不顾反对要朝廷招安即使有义,却依然要顾到忠。不是所有义都是大逆不道,也不是所有忠都不能与义并存。也是他们四处征伐,扫灭那些本与他们同道的贼。从那一刻开始,故事就发生了戏剧性的扭转。即使如此,朝廷依然是朝廷,它永不会为了你一点战功,而天真地以为你以忠顺。所以,当他们得胜归来时,硬生生地拆散了他们。

  直到此刻,我依然为他们的结局而感叹。但转念一想,觉得又能怎样呢?或许那已是最好的结局了。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们,却也毁灭了他们。但到最后,他们的情也依然存在,想起吴用、花荣随宋江自杀,我眼中便盈满了泪水。

  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时间,只是为那一个个故事感叹,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空间,任思绪随那些好汉心神往之。

  书,带着我的灵魂在一点一滴中升华!

  读后感600字(11):

  《稻草人》读后感600字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近几天,我又看完了一本好书——《稻草人》,合上书本,我意犹未尽。

  《稻草人》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一粒种子”、“祥哥的胡琴”、“将来做什么”、“月娘娘的亲事”……令人沉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一粒种子”了。

  “一粒种子”讲的是世界有一粒核桃大的种子,而且是唯一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极其珍贵。国王得到了,十分开心,把它当成宝贝似的供养,等待奇迹的出现,但最终失败了,只好不耐烦地扔掉了;富翁得到了,十分骄傲,也精心地照料它,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创造出他所期盼的奇迹,只好无奈地抛到别的地方;商人看到了,就把种子种起来,用最好的肥料照顾它,盼呀盼呀,最后又没戏了,就往街上一丢;又被一位军人拿到了,同样也用以上几位的方式供养,等呀盼呀,一等就是一年多,最终还是没能养成,于是,他立刻用力一扔,种子坐了快速飞机,直往麦田;最后,被一位年轻的农夫拿起来,农夫种下种子,任其自然成长,最后,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大树发出的浓郁香味,让人们脸上绽放出和平的微笑。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律,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产生反效应。种子的成长也需要适合它的环境和适合它的人选。文中的国王、富翁、商人、军人就因为没有懂得这种规律,所以没有把种子养大。同时,国王、富翁、商人、军人供养种子的方式,让我想到了此刻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宝贝一样供养,不愁吃,不愁穿,不需劳动……我想: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会强大吗?他们不正像那一次次被抛弃的种子,永远也长不大。就像那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一样,只有经历风雨,才可能茁壮成长。

  从这本书中,我确实收获了许多,有做人的道理,有学习生活的态度,有生活的常识……是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读书学习的机会!

  读后感600字(12):

  《匆匆》读后感600字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不论怎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这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

  寒假里偶尔翻看六年级的语文书时重新看到了《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我的生活,从不会说话时就开始了。可我也从一开始就在浪费时间。我从早上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到晚上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去了。从来没有感觉时间过得很紧,在压迫着自己,总是以为时间是很漫长的。可此刻我才发现以前的观念是错的!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等我,即使不撕日历,即使钟表的指针不再走动了,时间也不会等我,时间不会停止,因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而有最无情,最使人珍惜而有最轻易破灭的东西。

  看书时,它从书中逃走了。我悲伤。在做作业时,它又从我的笔尖滑过,我叹息。时间总是那么的匆匆。它从没有停息过,也不回为谁停止。它只是继续着它的步履,永不停止。

  我从一个站也站不稳的小孩,长到此刻一个能说会道的大孩子,想想那时一年级报名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一样。古往今来,人们一向认为时间很短促,时光流逝的迅速,我又何尝不是呢?时间的可贵永不再有,这是我的最大感受。

  时间悄然无息的从我身旁滑过,我却不以然,但今后,我绝不会让时间再从我的手中遛走,我会紧紧的抓住它,让它没有任何机会逃脱!

  读后感600字(13):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十分具有警世好处。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必须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此刻的中国。此刻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此刻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此刻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贪污腐败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读后感600字(14):

  《童年》读后感600字

  童年,是完美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每当想起小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因为我的童年很幸福,很快乐。但是,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童年的书,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却充满了悲惨。

  主人公阿廖沙是一个3岁丧父,只有一个残暴的外祖父,两个自私、市侩的舅舅的可怜的孩子,但是还好,他有一个爱他疼他的外祖母。每当外祖父粗暴地打阿廖沙时,外祖母就会护着他。尽管如此,阿廖沙的身上还是经常会受伤。但是之后,慈祥的外祖母却被两个舅舅害死了。

  其实,这正是作者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幼时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但外祖父i对他很不好。他十岁开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期一向是在社会底层中度过的。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忙劳动之余,仍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而看看阿廖沙和高尔基,又看看我们。我们能够在明亮舒适的教室中读书,他们不能;我们能够不用自己辛苦劳动就能获得舒适的环境,他们不能;我们能够饿了就自己去买东西吃,他们不能;我们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他们不能。但是,他们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勤奋学习,我们,却不能。

  同学们,我们能够有如此舒适的环境来学习,是我们的荣幸,让我们赶紧抓紧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读后感600字(15):

  《瞎眼狐清窝》读后感600字

  这天,我读了沈石溪写的作品《瞎眼狐清窝》,感动万分,懂得了母狐蝴蝶斑虽然变成了瞎子,但也要把小狐赶出去的原因。

  《瞎眼狐清窝》主要讲了母狐蝴蝶斑和公狐灰背结成夫妻后,产下了小雌狐黄脯毛和小公狐黑鼻头。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算是最幸福的家庭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狐也有旦夕祸福。再一次觅食中,一只巨蜥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口咬起公虎灰背,然后用他那条能与鳄鱼媲美的尾巴一扫黄脯毛,把黄脯毛扫出一米多远。母狐蝴蝶斑扑上去,却被巨蜥的爪子一抓,把眼睛给抓瞎后,叼着灰背趾高气昂地离开了。巨蜥在几分钟内就把一个幸福美满家庭闹得支离破碎,真是可恶!

  从今往后,作者经常看见母狐蝴蝶斑含着黑鼻头的尾巴,有时到鼠洞前伏击老鼠,有时只能到垃圾场吃人类剩下的残食,日子过得狼狈不堪,母子俩很快就瘦得皮包骨头了。这对母子真可怜。

  不知不觉,到了母狐清窝的季节了。作者本以为蝴蝶斑是不会清窝的,但是,蝴蝶斑的巢内还是传来的激烈的狐啸。我很疑惑,如果蝴蝶斑赶走了黑鼻头,就不是地道的自杀了吗黑鼻头是个孝顺的孩子,经常把捉到的田鼠给母亲送去,但是,蝴蝶斑无论多么饿,都不肯吃黑鼻头送来的田鼠。几天后,就变成了一具饿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感慨万分。是的,蝴蝶斑虽然把黑鼻头赶了出去,但这也是对黑鼻头的一种爱。因为,如果狐狸到了清窝的年龄还留在巢里,就会对母亲产生一种依靠心理。蝴蝶斑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变成一个窝囊废。多么深刻的母爱啊!我们在家也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下家务,减轻一下爸爸妈妈的负担,好好孝顺他们,这才是子女就应做的啊!

  读后感600字(16):

  《圆明园》读后感600字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深明白了做一个中国人的职责心和做一个人的目标:那就是要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它拥有富饶的物产,辽阔的土地以及善良、勤劳、英勇、自强不息的人民。可谁也不会,不能忘记,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一个百年噩梦,有着一段受尽屈辱的历史,有着一个坎坷沧桑的印记。

  发生在清朝时期的火烧圆明园事件,正是这样一个惨痛的例子。圆明园是当时的万园之园,不但建筑宏伟、富丽堂皇,还收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和名人书画等。正是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博物馆、艺术馆,引起了英法联军的垂涎。他们侵入北京,闯入了圆明园,把园内的奇珍异宝抢劫一空后,还一把火烧掉了整个园子。三天三夜的大火呀,金碧辉煌的殿堂没了;玲珑剔透的楼阁没了;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没了。留下的只有一片灰烬,一片废墟和长达一个月的硝烟以用几根残垣断壁。全中国都沉浸在一片痛苦和惋惜中。而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倒在了侵略者的洋枪大炮下,还向他们割地赔款。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也是一段让人警醒的历史,我们再也不能让历史重复了!

  黑暗最后过去了,光明也最之后临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证明我们已经从懦弱耻辱中站起来了,我们的国家已经重新强大起来了!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都不能让我们伟大的祖国退缩。而我们年青人更要继承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的不怕困难、开拓前进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牢记历史,从此刻开始,为中国更加富强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读后感600字(17):

  这个暑假,我又一次拜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情绪和以往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从书中我看到了不忍看到的红楼的悲惨结局:林黛玉的惨剧,贾宝玉的杯具,薛宝钗的闹剧。

  书中既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又有善解人意的薛宝钗、既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又有开朗直爽贾宝玉……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所以最后都落了一个不好的下场。

  《红楼梦》突出的是贾、史、王、薛这四个当代的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悲惨过程,书中先把红楼中的女孩子们与贾宝玉描绘成了一个个生活在迥然不同与世俗社会中的幸福的孩子,他们享受这一切荣华富贵,表现的是那么舒心。但是,因为贾元春的去世,使这四个贵族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皇帝宠幸,又因为当代封建社会的影响,变得与其它贫困家庭一样,出去给其它家庭当仆人。

  这让我看见了人间的丑陋邪恶,看见了美丽完美,但是也不得不佩服作者曹雪芹文笔,写出了感人肺腑的文章。例如,“月难逢,彩云易散”,我就看见了晴雯的名字。同时,我也就看见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又使我看到了一个性格外向、泼辣的王熙凤。

  虽然这个结果令人不忍观看,但是,我觉得,书中因为悲痛而死去的林黛玉,她死也是值得的,在她死后不久,这个富贵家庭也灭亡了,看看之后死去的王熙凤,她比林黛玉害死的悲惨,若她等到灭亡时才去世,那她早都悲哀绝顶了。

  写到这,我心头不禁又有一阵伤感,我是多么憎恨当代的封建社会啊!

  读后感600字(18):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

  《鲁滨逊漂流记》是“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晚年时代创作的一部小说。他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他不仅仅赋予鲁滨逊种种人类优良的品质,像勇敢、坚强、智慧和热爱劳动,并使他具有一个“理想的”资产者的所应有的实干精神,宗教信仰和严谨等。作者用生协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列的真实感。

  拜读这部小说后,我不仅仅对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大为赞叹,更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在坎坷经历中表现出的刚毅、坚强不屈的品格钦佩至极。我深刻体会到,鲁滨逊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与他的实干精神和坚强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我正是缺乏这种精神和品格。我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的优越条件。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没爱过生活的磨励,根本无法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成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会空谈理想,缺乏认真扎实的奋斗精神。

  在学习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难,但这点困难与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微足不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敢战胜困难呢?读过样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英雄的传奇生涯后,我深深的被一个英雄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灵魂震撼着。那么从此刻起,我就应坚强、勇敢,以用心向上的心态向对完美生活。

  读后感600字(19):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

  在我看来,《海底两万里》虽然简单,但也算一本搞笑的书。它使我在关注海洋的同时,渴望探险;尤其是尼摩船长和他的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传奇经历,勾起了我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尼摩船长的潜艇在海洋中可谓潇洒自如,无可阻挡:时而在沉船中穿梭,时而在海底漫步,时而与鲨鱼共舞。无限向往之余,我也不断地探求传奇背后的奥秘——尼摩船长何以能自由驾驭海洋?

  首先,他善于探索、创造。他发现了电,这一伟大发现对他的事业帮忙极大。放到现实社会,他就应是个能够与爱因斯坦相媲美的科学家。

  其次,他博学多识。他会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等多国语言,这为他与所到之处的各种人沟通创造了便利;他还在伦敦、巴黎、纽约等地学习过,这使他拥有了丰富的知识,所以他能够秘密自行设计图纸;他周游各国,阅历丰富,又使他拥有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对事物能很快做出准确的决定。

  再次,他还有很深的特殊背景。原文中他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愿意的话,我能够轻而易举地偿清法国的几十亿国债!”可见,他富可敌国,不是一个普通人。

  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博学多识、财力雄厚,正因为拥有了这些,尼摩船长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拥有自由。也就是说,自由需要资本,自由的获得需要付出。

  自由是个让人眼睛发亮的词,谁不渴望自由?回顾人类的发展史,人类正是透过逐渐克服自身的无知,才得以冲破自然的禁锢,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远的不说,就说XX年吧。6月16日,两个名字备受瞩目,一个是“神九”,另一个是“刘洋”——中国第一位“女太空人”。资料显示,她自XX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今年6月首飞都没迈出过航天城的大门。培养一名成熟的航天员,通常需要四年左右,而她仅仅用了两年便完成了这一切。所以,当我们都无限羡慕宇航员能自由翱翔太空的时候,要记住,不是她运气好,而是良好的素质与勤奋努力成就了她。

  我们有必要透过这样做以赢得更大的自由。所以,行动起来吧,让自身更有实力,从而给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

  读后感600字(20):

  《童年》读后感600字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期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应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期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能够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构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至这天还在继续……

  读后感600字(21):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6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多少年来在中华大地作为表现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楷模而广为传扬。在这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正是怀着如此崇敬的情绪,我认真阅读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故事发生在1941年8月,侵华日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毁灭性“大扫荡”。敌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八路军和地方政府机关。我军第六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部队、群众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奋勇还击,为了转移敌人视线,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驼峰顶绝路。五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应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返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看完英雄的故事,我真觉得热血沸腾,内心对他们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想想我们这天的和平年代,是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千辛万苦,与敌人殊死搏斗才换来的。

  因此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有最优秀的表现,长大报效祖国,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

  读后感600字(22):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齐去探寻案。《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能够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持续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能够让他们仿效的榜样——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一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好处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此刻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简单,每一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能够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就应远离我们,个性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读后感600字(23):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

  这天,透过《名人传》,我认识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齐关在一间屋子里。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贝多芬一生写下了十首交响曲,都十分的优美。他是在1822年的一次指挥时才发现自己的耳朵聋了的。从此,他与世隔绝,完全进入自己的音乐王国。

  贝多芬告诉我们,热爱与坚持是成功的全部内涵。他曾说过:“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他发自内心对音乐有一种崇敬,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他的艺术奉献给“可怜的人类”,唤醒沉睡的心灵,给他们以斗争的勇气。所以,当贫穷和疾病困扰他时,他并没有退缩,反而从艺术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快乐。在他的音乐里,有田园的气息,有英雄的战歌,有欢乐的主题,更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了欢乐。

  贝多芬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是一笔丰厚的音乐遗产,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从他身上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也许身体会有缺陷,生活会陷入困境,但假如你有一个自由、丰富的精神领地,那么你必须不会被打垮,因为一但精神领地被侵略,你整个人都会塌了,每日生活在悲伤之中,事事无成。所以,我们就应用热爱和乐观来做为人生大厦的基石,让欢乐成为生命的主题,让坚持化作最好的建材,来成就我们完美的人生。

  贝多芬,一个用痛苦成就辉煌的音乐圣人,每当我们在艰难和困顿中迷茫时,我们就会想到,人类中最优秀的人正在与自己同行,这时我们便会有了生活的勇气。

  读后感600字(24):

  读《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有感

  我以前读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凯勒用对生活的热爱,热情的态度写下了这本书,劝戒世人应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

  海伦十分不幸,在她19个月大时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只能在黑暗中度过每一天,这使得她的脾气变得古怪、粗暴、无礼。有一天,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学习知识。当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这些知识,像一道道阳光,点亮了海伦心灵,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既能看到充满阳的世界,又能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我们还有什么遗憾呢?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虽然凯勒看不见,听不到,但在她顽强,不向命运投降,自强不息。我相信她的世界也会充满阳光、充满笑声。海伦的一生,是在黑暗中度过的,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坚强地站起来,应对黑暗,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

  给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遗忘的凯歌!

  读后感600字(25):

  《稻草人》读后感600字

  本学期,我一只在想着如何给我班的同学推荐好的书籍,刚好语文书中学了叶圣陶写的《荷花》,文章写得很美,我很喜欢,我想孩子们也很喜欢,于是我就让我们班的同学去阅读有关他的作品,并和孩子们约定一齐阅读,一齐撰写读后感。

  对我来说《稻草人》这则童话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对他的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忙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向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向在我心头萦绕。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文章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断,一则是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但却无能为力;二则是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但却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到达,结局很悲惨,鱼死了。稻草人也无力地躺在了麦田上……

  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样能够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能够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痛苦压得他倒下了……

  这篇文章以孩子们喜欢看、容易懂的样式,运用拟人、夸张、讽喻、幽默等手法,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妇人和那条鱼的悲惨遭遇恰恰反映了社会上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粮食财产,甚至于将他们逼上绝路。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童话创作,叶圣陶是个丰碑式的名字,他的《稻草人》,更将永存。

  读后感600字(26):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但是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校正时间的偏差。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的,是自我同无形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为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籍。他们是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新时期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转》的结尾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确实,用痛苦换来了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转》内在的紧张和动人心魄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到达了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永恒的精神光芒!

  读后感600字(27):

  人生读后感600字

  好像韩寒也写过这个题目,很无奈,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员,我学会了“山寨”。无可厚非,山寨的目的也是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服务,受益的终究是十三亿百姓。

  车停了,不明白前面出了什么状况,早明白去往广东的路如此艰辛,我宁愿留守广西,无奈回家以后吃过的米粉都如糟糠,于是思乡情愫大减,毅然奔赴广东。车里的“的士高”偶尔与周董的老歌伴奏,也早已韵味全无,于是便有了“红歌”搭配“的士高”的天作之合,左铺的老兄显然没有意识到“神曲”的骇人之处,手脚随音乐哆嗦,陶醉其中,口水是否从口中流出不得而知,车里没开灯。“的士高”未出口之前,只出此刻美国的若干地下娱乐场所,《街舞少年》虽然很精彩,毕竟是些见不得人的行当,这样施瓦辛格的下台就颇另人费解了,难道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存在俗与雅之争?自“的士高”进口以来,深得国民青睐,大街小巷,寻常巷陌,不绝于耳,就连这小小的巴士车里也如此造作,只恨其门窗密封有了美国国防部的水准,才使胡总的“反三俗”之风靠近不得。车最后开了,休息之后依然颠簸不听话,看来车是不如人那么懂得人情世故的。“的士高”换成了“黄段子”,大概是一个漂亮女人和二十多个男人的若干轶事,左铺的老兄停止了哆嗦的节奏,陡然聚精会神起来,笔者不禁笑其孤陋寡闻。天还没黑的时候也曾留意广东境内的山,总是有异军突起者,却不成形状,不像广西的山那么淑女。也偶尔看见成形状者,于是想起前几天

  的一条新闻报道,一个流浪者在贵州境内拍到了“双乳峰”的照片,激动得潸然泪下,笔者很奇怪,既然如此恋母,为何还要远走他乡到处流浪?所幸的是,那里只看到了“单乳”,并没有勾起我的太多联想。写到这,黄段子已经讲到了高潮阶段,主持人似乎在拿一个叫“马丽雅”的西斑牙女人开涮,语言之下流,不敢恭维。车里的有了女人的男人和有了男人的女人或是没有男人的女人和没有女人的男人都开心的笑了起来,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亦有腼腆如处子,犹抱铺盖半遮面的偷笑者,不得不再提一次旁边的老兄,原先是躺着的,此刻已经坐起来了,速度之快就应和让子弹飞的速度在伯仲之间。我这才想起,多年前王朔提出的“三俗”要比胡总高明得多,毕竟此刻像我一样读闲书的少了,再说什么琼瑶金庸古龙成龙也不会得罪人,怪不得此刻金庸不骂王朔了。

  广播又转为市民闯关节目了,变化之快,能够和女人的脸色一比,笔者没有宋江那样的好脾气,只有蒙头睡觉了。

  读后感600字(28):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600字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确实是好书。通俗易懂又深刻。在读的过程中,我发此刻生命动力课堂中学到的,在教练口中听到的,很多很多的知识和道理在书中都有写到,在课堂上都有涉及,融会贯通。感觉好象是一种心态,生活的心态,管理的心态,做事业的心态。也能够说这本书是浓缩,浓缩就是精华。值得回味百遍。

  思路决定出路,结果改变人生。是的,这句话将的太好了。一只在海里失去方向的船,结果肯定是被暴风雨吞噬,一个没有结果的人生,终将郁郁而终。想想以前的自己和周围的人,遇到一个问题,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放水,走后门。慢慢的养成了一种习惯。但是问题还是问题,还在那里,心里是舒服了,欺骗自己了。但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问题还在那里,不解决,它还是个问题,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就不用谈进步。自己没进步,进步的是忽悠自己的技术,自己忽悠自己不够,有时候还请别人帮忙忽悠。说来说去,大多数人都活在一个忽悠的世界里。成功的人,是那些对自己负职责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负职责,那对别人或对问题负职责是天方夜谈。那是大忽悠。使我们痛苦的,必使我们强大。就如生命动力课程,这个过程让我感到不舒服,越来越不舒服有时候甚至想逃跑。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应对并解决这些不舒服后,那感觉就不是舒服了,是爽!一种超脱自我的自信,其实我是能办到的,其实我是有潜力的,其实我能够这样活,而不是听天由命。慢慢的,我似乎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愿意向任何难度挑战的习惯。喜欢挑战会上瘾的,当你拿到结果属于自己的那份感觉也是会上瘾的。所以会愿意要更多的

  结果。而不是应对问题时继续忽悠自己或跟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到。自己都跟自己说不行,又有谁会认为你会行呢?所以,“想”是没有结果的,“行动”是通向成果的唯一途径,“投入”,“耐心”,“永不言败”是到达成果最有效的素质。做到这些,离成果就不远了。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觉得最实用的是:

  执行方针: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执行关键:决心第一,成败第二;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读后感600字(29):

  简爱读后感600字

  我手捧《简爱》,感触很深,从中体会到许多人生哲理。两眼浏览着书中的文字和一幅幅插图,我也似乎沉浸在这感人的故事中去了……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让我想起很多很多……

  书中的主人翁简爱在一生中经过了多少苦难和折磨,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可她极力抗争,经过了漫长的日子后,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已看完《简爱》,但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简爱从小就居住在舅妈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常常被舅妈家人轻视、嘲笑。简爱的哭喊声,嘶叫声、求救声等痛苦的声音都不时回响在我耳边,仿佛刀叉刺向我的胸口,而简爱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动。无尽的泪水,自尊的伤害最后感动了上帝,经过许多苦难之后,简爱最后收获了幸福。相反,简爱的舅妈——里德太太,是一位缺乏爱心的寡妇。她总是偏袒自己的子女,虐待简,最终这位坏心肠、留意眼的小人得到了上帝的惩罚,去世了。我这才从刚才的咬牙切齿变成了满脸笑容。是呀,恶有恶报,世上做坏事的人最终会得到和里德太太一样的下场。

  简爱虽然相貌平常,但性格坚强,自尊自爱。我在她的面前显得多么渺小。想到那里,以前的小事又浮此刻脑海中。遇到一点困难就哭喊着,求父母帮忙;遇到失败,就放弃;听见批评的话语,就不高兴,甚至哭泣……简爱姐姐,我要把你当作我学习生活的好榜样,激励着我前进。因为我始终相信:脚下的路不会一向平坦,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勇敢应对困难和挫折,才能克服它,战胜它,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后感600字(30):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

  读完《名人传》这部名着后,我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相同的成功的成功与辉煌。只要我们勇于应对生活的挑战,不像苦难低头,就会有收获。我要学习三位伟人那种勇敢、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名人传》是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德作品。这本书讲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伟人的生平事迹。尽管他们处于不同的时期,但他们的成就是一样的辉煌。他们都有一个信念,为全人类的幸福做贡献。

  贝多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人们称为乐圣。他出生在德国,一生经历坎坷,他成年后失聪。还有家庭、社会种种磨难,但也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勇敢的战胜了它们。

  他一生有很多作品,如:《第五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月光奏鸣曲》等。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他生玉佛金洛萨,他一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坎坷经历与曲折,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天主教皇度过的,他用自己的创作反映了自己的思想,尊严。他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创作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不仅仅展示了俄国近代历史,还塑造了人民的灵魂。他强调道德,主张博看,尽管有许多磨难阻挡了他的主张,是他,永不放弃,一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三位伟人一生都道路坎坷,但他们都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前进。我领悟了一个道理:痛苦和磨难不会被伟大的人类所屈服,反而会使我们坚强,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我们要勇于应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不像他们低头,不像他们屈服,持续乐观的生活态度,为追求心中理想努力奋斗。

  读完《名人传》后,我感到对他们的无比敬佩,我要向他们那样坚持不懈、不低头、不丧气,努力实现我的梦想。

  《白噪音》是一本由(美)唐·德里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噪音》读后感(一):人已开始对自身失语

  人已开始对自身失语

  在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短篇小说《欧福问题》里,叙事人,一位社会学教授,宣称他的一位物理学家好友找到了帮助现代人“寻求心境安宁的途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台机器,它能利用巨型天线,从太空中收集到星体辐射出的无线电波,放大一百倍后传入人耳内,能让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如同行走在一块燃烧的大麻地里。这机器命名为“欧福”,他们联结一位极有商业头脑的朋友,共同商议如何开发,物理学家心存疑虑,那朋友反驳道:“你向顾客发射幸福,他还有什么不愿意拿出来深深感谢一番的呢?”

  我在27度的室温下读完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这几日,我真正感受到,“阅读”这种最基本的人类行为,也得仰科技之力的保驾了:空调整日打着,而最终倚赖的是电力这一年轻的能源。我对这种奇迹怀有深深的敬意;奇迹就是把一个人在短短三小时内从上海运到香港,就是让你在自己家中看到两千公里外的一座大楼着火,就是从售货机里拿出灌装好的饮料,就是拧开水龙头或点着一根香烟。

  电脑、电话、空调、打火机以及水电煤、天然气,我们都把它们当成了自由商品,一些不必去搞清运作原理就能随时取用的东西。自动化程度是生活改善的主要指标之一。但这与幸福有关吗?索尔?贝娄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曾说:“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生活在一个由轻易取得的人工制品所奇迹般地改变了的世界上。”他那一代人,是指经历过二战和战后经济起飞的一代人,人们刚刚开始全面享受涌入生活的众多“奇迹”,而贝娄就已经在思考为此要付的代价了:但是,过去的哲学家“对我们解释自然本质的能力所怀抱的旧有信念,我们却丧失殆尽。”

  《白噪音》里的海因里希,有一段说词跟贝娄异曲同工。这个海因里希是主人公杰克的儿子,不过,我们最好只把他看作德里罗精心设计的一个声音。小说的第二部,杰克一家和其他人一起,因受“空中毒雾”的威胁而露营在外。有一个晚上,在父子二人的交谈中,海因里希说了一番话:

  “我们在这儿置身石器时代,虽然经历了多少世纪的进步,我们认识了许多伟大的事物,但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让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得舒适一些呢?我们能不能制造一台冰箱?甚至,我们能不能解释一下冰箱的工作原理?什么是电?什么是光?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每天接触这些东西,但是假如我们发现自己被送回到过去,我们甚至无法告诉人们一些基本的原理,更不能制造某些改善生活条件的东西,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出一件你会制造的东西来。你会制造一根简单的、往石头上一擦就着火的木棍火柴吗?”

  我们都是奇迹的享用者,而幸福感来自我们能否解释奇迹。冯内古特用“欧福”来说明人类已有的诸多科技奇迹,并没能解决幸福感缺失的问题,但是,人类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又只能缘木求鱼地倚靠科技。我们谁也逃脱不了这个悲剧性的循环:这正是理解《白噪音》,这部对科技文明有着强烈讽刺的小说名作的起点。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有身份的人,尤其是杰克,这位学识渊博的希特勒研究专家,拿着丰厚的俸禄,能买得起全美国最好的医疗服务,但他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他换了四次妻子,生了一堆孩子,来扩张、延续生命力;通过一次次就医,杰克相信科技已经可以判断、规划、确定自己的死亡。

  关于死亡的意义,他的同事温妮说得很明白了:“死亡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的界限吗?难道不是它赋予生活以珍贵的实质、明确性的意识吗?”可这种阐释对杰克无用,他的恐惧之源是: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奇迹,有了一个如此便利丰盈的世界,为什么还会有死亡?与黑死病、霍乱、瘟疫间歇性爆发的过去相比,我们的平均寿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长,可是仍然畏惧死亡,甚至于这种畏惧,都因为每天包裹着每个人的“白噪音”而升高了。那些噪音让我们时刻处在“想做些什么却又做不了”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反而更加害怕死亡,害怕自己一事无成就撒手人寰。

  借用《白噪音》里的一句话,这本书有“一种琢磨过细的讥讽”。我有一种强烈的读感:人的肉体凡胎,越来越不适应这个被技术、数字、钢铁和战争改变了的世界了。人仍然可以由自然界摄取生理所需,通过结成社会、文艺创作来满足精神需要,或许还比过去更加便利,更多选择,然而,人对他们自身逐渐失语了。《白噪音》里的人物个个有着一副博物学家模样,却难以用正常的词汇描述一个自己认识的人:杰克的妻子芭比特也被恐死症所缠绕,为此失身于一个神经兮兮的格雷先生,起因竟是格雷选中了她,在她身上做一种克服死亡恐惧的实验。芭比特无法对格雷其人做出任何富有情感的描述;书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自然地描述自己和他人,他们的语言和感知被科技思维给败坏了,杰克看奥列斯特吃饭,说“他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吸入食物,这涉及压力差、吸入速度。……每次在他舌头上滑过一小团淀粉食品,他看起来就更加妄自尊大。”他对霍华德?邓洛普外貌的描写同样是阴鸷感:“软绵绵的手”,“婴儿的皮肤”,“嘴角的干啐沫”,以及看人时的奇怪习惯,反映了杰克内心那种与死有关的不安:“他(邓洛普)看起来就像一个见到尸体就会激起性欲的人。”

  以《白噪音》看,德里罗的主要哲学观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那些奇迹,那些噪音,林林总总的新的改进……人们给地球生产出了太多的无必要的实体,正如芭比特所说:“这事整个是一种合伙搭配销售。防晒霜、营销、恐惧、疾病。你不可能有了一样,而没有另外一样。”是的,大部分新增的实体都是为了缓解、治愈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但至今仍是徒劳。看看气功大师王林,再看看这二十多年来骗过中国人的东西:磁化杯、周林频谱仪、太阳神口服液……哪一样东西在此列之外?

  《白噪音》读后感(二):媒体使人麻木,消费让人沉沦

  前言:死亡这个话题,谈起来沉重,人们在生活中几乎避而不谈。然而它又与我们息息相关,宠物的短寿、校友的自杀、家人的健康问题,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发出一种死亡的警告,让我们无处可逃。

  作家徳里罗称死亡是一种白噪音,它无处不在,并以此为支点写成了一部同名长篇小说。他解释道:“(白噪音)泛指一切听不见的噪音,以及日常生活中淹没书中人物的其他各类声音——无线电、电视、微波、超声波器具等发出的噪音。”

  “我在国外生活了三年,当我1982年回到这个国家的时候,我开始在电视上我注意到以前没注意的事情。就是每天的有毒物质泄漏——通常就是新闻,天气预报,然后就是有毒物质泄漏。这是一个甚至没人提到过的现象。它只是一个电视上的现实。似乎只有那些亲身被卷进这样的事件中的人们才被它们影响。甚至没有人谈论它们。这就是写《白噪音》的动力之一。”(来自网络访谈资料)

  他发现人们很容易就接受媒体上日复一日的灾难,比起唤起同情心,电视外的人与灾难似乎是隔离的。而这放到今天来看似乎更加清晰,我们在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灾难、战争、性绯闻、校园暴力等等皆成为了一个争夺注意力的游戏,没有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重要。

  科技的进步伴随着便利的生活之外,还不断对人进行了异化,我们的生活正在被科技的白噪音所围绕,由此营造出的热闹氛围使我们对信息变得更加迟钝和不敏感。与信息大爆发同步增长的还有消费能力的极大进步,使一切商品触手可得,人类的生活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便利过,以至于我们发展出一种这么发达的消费文化,每天在买买买和准备买买买之间切换状态,似乎一直在忙碌。这些都是徳里罗所说的白噪音,也是我们用以抵抗死亡恐惧的后现代方式。

  在我看来,作品里的白噪音是一个至少具有两个意义的词:不仅指无处不在的死亡,同时也指一种对抗死亡的方式。而落到实处,则是科技产品与商场的嗡嗡声。

  本书的第一部分便是着重在这两个元素上。商城在主角杰克眼中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他们每次购物归来时满满袋子里品种繁多的商品表明了富足的地位,使他们由衷感到昌盛繁荣,并最终给予了他们穷人无法体会的安全和满足感。而电视,则被他的朋友默里视为起居室中降生的神话,因为它提供的数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两个元素的共同点皆在于他们提供的刺激是无限的,永远在更新,每天有惊喜。

  然而旧的刺激必定会在习惯中慢慢失去它的魔力,比如如今凤姐、芙蓉姐姐这一类人再出现,可能就不会红了,人们开始寻找更有趣的人,更大的刺激。而电视文化则是不断去寻找更大的东西吸引大家的注意。

  【因为我们精神苦闷。我们偶尔需要一个灾难来打破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

  小说中这些描述讽刺了后现代社会里人被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的现状,将荒谬可笑的现代人生活形态展现给读者,以一种既幽默又尖酸的方式。

  可是,和许多后现代作品不同的是,《白噪音》始终有一条明晰的线牵连起来,即死亡。故事开头不久便告知读者,杰克和现任妻子都害怕对方会先自己一步离去,同时也害怕自己的死亡。杰克不断自我欺骗是一个高贵的人,刻意回避死亡恐惧。他是美国希特勒研究的权威和创始人,然而他不会说德语,这是他认为自己必须隐瞒的耻辱;同时为了衬托自己的地位而取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名字,增肥变得油光满面,并承认创立希特勒科系只是填补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的空缺。他的形象刻薄地讽刺了当代啥鸡毛蒜皮都能研究的学院现状,以及虚假的权威。他只是名字背后的虚构人物。

  正如杰克的名号成为了符号,后现代的特征之一其实也是符号化。人们并不关心真实,只是消费符号,这在微信朋友圈并不少见,而徳里罗早在三十年前写的这本书就讽刺过了:他说存在一个美洲拍照之最的农舍,当他们靠近那个农舍时,他们看到许多指示牌;当他们到达时,却看不见农舍,只看见许多拍照的人。默里说人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捕捉一种形象,而是为了保持一种形象,每个人都在强化那里的氛围。可以猜测,默里在讽刺符号取代了本质,农舍怎么样无所谓,正如我们去哪里旅游没有所谓,那成为我们发到朋友圈,或者谈话中的一个符号,以表示我们做过什么,而不是当下真的做了什么。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将符号装备一身,以使自己看起来如此繁忙,沉溺于无数的刺激之中呢?徳里罗借小说人物之口道出这是人们为了加入人群,符号是人群的共同语言,在各种各样的符号中穿梭使我们与每一个人都密不可分,去对抗死亡的恐惧。

  【加入人群,就是为了抵御死亡。脱离人群,就是作为个体的死亡冒险,即独自面对死亡。这是人群到那儿去的最重要的理由。他们到那儿去加入人群。】

  然而如果能一直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逃离死亡恐惧,这不也是一个很棒的结局吗?这种嘈杂的平静最终还是被打破了。在书中第二部与第三部,杰克与死亡正面对决,情节变得连贯起来。《白噪音》的可读性也表现在这里,它既有后现代的零碎,却也不放弃传统情节的构建。

  在第二部里,杰克与他所谓的穷人们陷入了一样的困境——空中毒雾事件。他们的城市发生了化学泄漏,全城市的人都需要紧急撤离。起初杰克听到收音机的报道觉得大惊小怪,他不认为自己需要逃跑,理由是从来没见过高贵的人在电视中的灾难里出现过,真正的灾难不会出现在他们身上。这种逻辑虽然荒谬,却又有几分真实,谁说我们当中大多的人不是这样想的呢?直到事态真的没有办法控制,他们才开始逃跑。

  也因为他在路上帮汽车加油时暴露在空气中两分半钟,医学上便断定死亡已经种在他身体里。这使他难以置信,反复询问医生这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医生仅仅含糊其辞,声称这都是数据说的。人异化成了数据。

  【我没有这样说,是计算机说的,整个系统这样说。它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据库的详实记录。格拉迪尼,J·A·K。我输入你的名字、化学物名、暴露的时间,然后敲键进入你在计算机系统里的历史档案。你的遗传状况、个人财产、体检就医情况、心里资料、刑事档案和住院记录。它反应出来的是搏动的星号。这一些并不意味着你马上要发生什么,至少今天或明天是不会的。它只是你的数据的总和。没有人逃避得了它。】

  而在难民区的人拿着空白的电视机哀嚎,因为电视上没有播放他们的灾难,使他们不能隔着屏幕去观看自身的遭遇,使他们怀疑灾难的性质。

  因为对身体内死亡种子的恐惧,导致杰克从此再也得不到安宁,每时每刻都想着它,琢磨医生的话。到了第三部,他发现妻子一直在偷偷吃不知名的药物,这种叫“戴乐儿”的药在名册上无法找到,后来他终于逼问出来,原来这是妻子在秘密组织购买的药物,作用是消除脑中的死亡恐惧。他妻子也害怕死,为此和秘密组织的工作人员上床换取药物。然而事实证明戴乐儿无法改变她,却改变了杰克。

  杰克决定去寻找这名工作人员,拿取更多“戴乐儿”。在这里,小说又讽刺了人异化成脑中的神经回路,通过药物就可以控制一切恐惧。他的朋友默里怂恿杰克通过杀人换取杀人分数,从而超越这种恐惧。杰克经过千辛万苦,找到这个工作人员,抢夺药物并意图杀死他。

  故事的结局就留待读者自己去读了。无疑整本书都是围绕死亡和恐惧来写的,从开头对死亡的成功逃避,到最后不得不去面对,这其中反映出的并不是一种超验的死亡理论,而是后现代环境下的真实。通过艺术创造、人生价值肯定,或仅仅是安稳过好一生的老好人信条,死亡就能够超越吗?不,杰克给出的答案是不,不,不,永远不。死亡没有意义,死亡也不会给生存带来意义,那都是可笑的鸡汤,死亡就是死亡,它不给任何东西染上浪漫的色彩。

  【没有理由去相信生活因其稍纵即逝就更加宝贵。】

  然而,《白噪音》这本书却又不是锁死在死亡上,它的主题无时无刻不在动态漂流之中,更多地是呈现一种消费文化底下的众生相。比如妻子其中之一的工作是教会他人如何在吃、穿、行上做得更好。这无疑很可笑,却也是现实。看看现在的媒体给我们创造的环境吧,它一方面把我们当白痴,另一方面创造许许多多我们本来没有的需求,去诱使我们去学习和消费。

  【“这事整个儿是一种合伙搭配销售,”芭比特总结性地说,“防晒霜、营销、恐惧、疾病。你不可能有了一样,而没有另一样。”】

  我们实质上生活在的时代是一个垃圾时代,我们制造需求,消费需求,再扔掉它。看看你ipad里的歌曲每隔多久换一次,音乐界的更新换代多么快;或者仅仅看看你柜子里无数的鞋子,和垃圾堆里那些你依然完好的东西。当然,这个主题的延伸就到了徳里罗另一部作品《地下世界》了,那又将是另一篇故事了。

  《白噪音》读后感(三):之所以想要读读德里罗是因为看了

  之所以想要读读德里罗是因为看了《大都会 COSMOPOLIS》的电影。据说里面的对白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小说里摘出来,其短平快风格、奇怪的用词、绝妙的荒谬可笑之感听起来相当对我胃口。1985年出版的《白噪音》是他的代表作,读了两页就感觉来了,果然乐不可支。小说主题大概是中年知识分子无法摆脱“人类必死”这个想法而产生的……精神危机。

  主人公是意大利裔美国人,教授,北美希特勒研究的奠基人。其他角色主要为他的第五任(第四个,因为第一任和第四任是用一个)妻子和双方从不同婚姻中带进来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他的同事默里(来自纽约,主攻猫王研究)、同校的一位神秘女化学家。当然,在第三部分中还会登场一两个关键人物/强力配角。

  “我出生于1936年11月20日。”除了年龄很小的时候在宾夕法尼亚待过一阵子之外,他是在布朗克斯区的福德汉姆长大的,那里的居民大都是意大利移民。(Passaro访谈,1991)

  “我的父母出生在意大利。我父亲1916年来到这个国家,我想,那时他应该还是个九岁的孩子。同来的有我祖母,我父亲,还有他的兄弟姐妹。总共大约有七个人,包括一个侏儒,还有我祖母在那不勒斯顺手捡来的一个小孩。”

  “我父亲最终在纽约本地找到了工作,是在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做类似审计员的工作,在一间巨大的办公室里有一张跟其他一百张桌子长得一样的办公桌。”(Burn访谈,1991)

  他家住在亚瑟大道附近,毗邻知名的美食店铺和餐馆。童年在运动、家人和游戏的陪伴中度过。他打过“每一种能想得到的棒球”,篮球和橄榄球。“我们那里没人有橄榄球。我们就用胶带把报纸包成一团。那就是我们的橄榄球。”(Passaro访谈,1991)

  “以天主教的方式被教育长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仪式中有艺术的元素,它促使你感觉到艺术有时候能使我们自身得以延伸。我想我对它的回应就像现在我对戏剧的回应一样。有时它令人敬畏;有时它很滑稽。正式的葬礼弥撒两者兼有,它们可列入我最温馨的童年回忆之中。”(LeClair访谈,1979)

  “我认为我作品中那种临终之事物的感觉,也许来自这个天主教式的童年。对于天主教徒来说,没有什么是重要到不可以去讨论和思考的,因为在他的成长中,他一直被灌输说他随时可能死去,而如果不按照某种方式生活的话,他的死亡只会是永恒痛苦的开始。”(Passaro,1991)

  还是男孩的唐?德里罗二世过着街头少年的生活——大牌,打球,玩桌球。“我从来不擅长打桌球。这是我一直希望当时能更努力去做的一件事。”(Burn,1991)

  “跟我成长中玩的那些随心所欲的街头游相比,我所写过的那些游戏更多的是关于规则和界限。”(LeClari, 1979)

  Q:你十几岁的时候读书吗?

  A:开始的时候读得不多。读《德拉库拉》的时候是十四岁……还有斯塔兹?隆尼根三部曲,它告诉了我,我的生活,或者类似这样的东西,还可以成为一位作家深度研究的主题。发现这一点是很奇妙的。然后,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我暑假得到了一份游乐场管理员的工作——就是看公园的。而且还被告知要穿白T恤,棕裤子,棕鞋子,还要在脖子上挂个口哨——这个是他们提供的,就是口哨。但我从来没得到其余的那些装备。我穿了蓝色牛仔裤,格子T恤,口哨则一直放在口袋里面,然后就那么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伪装成普通的市民。那就是我读福克纳的地方,《我弥留之际》和《八月之光》。而且我拿了工资。再接着就是詹姆斯?乔伊斯,正是通过乔伊斯我认识到了语言中蕴含光彩的那种东西,它使我感受到文字的美和热度,那种意识到文字也有生命和历史的感觉。我会看着《尤利西斯》或者《大白鲸》或者海明威书里的一句话,可能那个时候我还没读到《尤利西斯》,应该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但是确实读到了海明威,读到了清澈的流水哗哗地流动,读到了军队沿路行军,扬起的灰尘落在了路边的树叶上。这都是在布朗克斯那个公园里发生的。“(Begley访谈,1993)

  “[奥斯瓦尔德]的第一次与法律的冲突是当一个检查逃学的训导员在布朗克斯动物园抓到他的时候。他住在第179大街,我住在第182大街,有点靠近东边。他大概从1953年1月到那年年底都在那里。我应该没见过他。”(Mitgang访谈,1988)

  他念的是红衣主教海耶斯高中(“我在那里睡了四年”),然后去了福德汉姆大学,在那里,他说:“我几乎没学着什么东西。专业是个叫传媒艺术学的东西。”(Passoro访谈,1991)

  德里罗先生去了福德汉姆大学,他说:“耶稣会士教会了如何作个失败的禁欲主义者。”他恨学校生活,但是一口气就说出了早年影响他的东西。“我觉得纽约本身就有巨大的影响。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的绘画,爵士艺术馆和先锋村里的音乐,费里尼、戈达尔和霍华德?霍克斯的电影。另外,还有格特鲁德?斯泰因、埃兹拉?庞德等人的作品中的那种喜剧式的无政府主义。虽然我并不是想像他们那样写作,但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来说,那种类型的作品意味着自由和可能。它不仅让你看见什么是写作,而且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这个世界。”

  “我不仅是作为作家在思考,影响我的主要还是欧洲电影,爵士乐,还有抽象表现主义。”(Passaro访谈,1991)

  “我清楚地记得看到查理?明格斯的场景。演奏台在吧台那边。我甚至站在了迈尔斯?戴维斯和埃尔文?琼斯旁边。因为那时先锋村没有给音乐家单独集合的地方,所以他们就用了男士洗手间。他们经常在那里谈话,我就那样听着。我一边洗手,慢慢地洗,一边听一大堆话。我爱那里的音乐。我现在仍然喜欢。”(Burn访谈,1991)

  “也许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对我早期作品的直接影响,要超过许多我那时候读的书。”

  他毕业后的那年,找了一份广告公司里的工作,因为他没能在出版业找到工作。

  “那是在另一种生活里的事。我不想讨论这个。”(Leith, 1991)

  “我去西得克萨斯待了一小段时间,这对我有点影响。我去那里做西尔斯货车轮胎广告的项目。我在沙漠里看到一幅奇景,有一个九英里的环形赛道,他们就在那里测试轮胎。那些家伙就在沙漠里的赛道里开来开去。有时候,某个人就会打瞌睡开进沙漠里,然后就会翻车,他也会死掉。这让我感觉到了某种魔力。”(O’Toole访谈,1998)

  A:跟一群朋友在纽约西区吃午饭。在一家叫戴维?琼斯的海鲜饭馆。我对那一天余下的事情没什么清晰的回忆了。我想可能还看了会儿电视。在周日,接下来的周日,我确实看了几个小时鲁比枪杀奥斯瓦尔德的报道。但是肯尼迪的葬礼我没怎么看,那是周一。

  “我正在和两个朋友在曼哈顿西边的一家餐馆里吃午饭,真正听说枪杀的是晚些时候在银行里。我无意中听到银行柜员告诉一位顾客说总统在达拉斯遭到了枪击。而我出于好奇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我居然不知道他去了达拉斯。’显然,这根本无关紧要。但是这点小小的惊奇,当然的,很快就被这消息带来的巨大的震惊感给代替了。”

  “我当时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那时正在和两个人吃午饭,其中的一位十年之后也遭枪杀身亡,死于发生在她自己家中的一起抢劫案。所以对于另一位和我而言,我们有一种幸存者的感觉——遭遇的事情极为私人化且影响深远。就在暗杀案的那个周末,我要坐飞机去底特律。我感觉好像整个国家都深陷死亡之中,所以我最不想做的就是去坐飞机。果然,我们飞机的引擎起火了,我们得回到机场,紧急迫降。”(Burn访谈,1991)

  1963年,德里罗“在一家广告公司当文案写手,而且那是我接近我那短暂无趣的广告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年。”

  五年之后他辞职了,“从此开始了我的生活,我真正的生活”。(Passaro访谈,1991)

  “我那时写了一些短篇,但不是很多。我仅仅是为了辞职而辞职。不是说为了写小说才辞职的。我只是再也不想工作了。”(Passaro访谈,1991)

  他写第一部小说时“大约是在1966年。它花了很长时间,因为我总是得打断它,得赚钱过活。”

  “我接了各种活儿。某一天我可能在写假冒的殖民时期的家具,第二天可能就在写电脑。”

  “我并不总知道一个想法最初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击中神经系统的,但我记得《美国的传说》。我跟两个朋友在梅因州开船,我们把船停在了沙漠先生岛(Mr. Desert Island)上的一个小港口。我坐在铁道的枕木上,等着去洗澡,然后我一眼看到了50码之外的一条街,感受到了那些老房子,成行的桉树和枫树,一种宁静和渴望——那条街道似乎本身就带有一种憧憬。然后我感受到了什么,一次暂停,有什么东西在我面前完全敞开了。一两个月之后我才开始写书,两三年之后我才想到‘美国的传说’这个书名,但其实所有的一切都蕴藏在那一刻里了。”(Begley访谈,1993)

  直到德里罗结婚——在1975年跟芭芭拉?本尼特,她那时在银行工作,现在是景观设计师——他之前一直生活在纽约默里希尔区的一间工作室公寓里。

  “那时,我住在一间小公寓里,没有炉子,冰箱在洗手间里,所以我想在那种情况下写的头几本小说页面间应该有大段经验的猛烈表达。我正是这么做的。所以原来的手稿比我的收音机还高。”

  “即使当我第一本小说写得很顺手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写作体系,或是一套可靠的日常计划。我写得很随意,有时候在深夜,有时候是在下午。我花了很多时间做别的事情,或者根本什么都不做。在湿热的夏夜,我在公寓里追马蝇,然后杀死它们——不是为了吃肉,而是因为它们嗡嗡叫的声音把我逼疯了。那时我还没培养起做这种工所需的专注精神。”(Begley访谈,1993)

  “当我写《美国的传说》到一半的时候,这大概花了四年的时间,那时我几乎突然是灵光一闪意识到了自己是个作家。不管我对这本书有什么迟疑,全都消失了。我以一种战胜一件困难、不便之事的精神,以一种向自己证明什么的精神完成了它。”(LeClair访谈,1979)

  “当我写这本书(《大琼斯街》)的时候,在这城市里某些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有乞丐、无家可归的人。对失败者和被遗忘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然后那地方就开始让人觉得是个中世纪的社区。街上的疾病,自言自语的疯子,年轻人中盛行的毒品文化。”

  “我开始读数学方面的书是因为我想以一种新的方式看世界。我想沉溺在遥远的事物中,离我自己的兴趣和生活越远越好。结果我入迷了,最后还写了关于数学家的一部小说和一部戏剧。”(LeClair访谈,1979)

  Q:在《大琼斯街》之后三年《拉特纳之星》才出版,你把这段时间全用在写这本书上了吗?

  A:它花了我两年很投入地去写。我现在对自己在那段时间能那样写书也很惊奇。我被科学语言之美所吸引,还有数字的神秘,以及纯粹的数学既是秘密的历史也是秘密的语言这种观念。(Begley访谈,1993)

  他们(德里罗和本尼特)在1975年左右在多伦多生活了一年,那时她在花旗银行工作。(Kirchhoff访谈,1991)

  在写作《名字》的三年当中,德里罗先生在希腊生活,并且在中东和印度旅行过。“我发现这些旅行教会了我怎么重新去看去听。不管《名字》这本书里有什么关于语言的观念,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在听和看人们表达时所感受到的东西——听希腊语、阿拉伯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声音。单是我感觉我在面对新的风景和新的语言这一事实,就让我觉得得确保它正确是一种责任。我比在熟悉的地方看得、听得更清楚了。”(Harris访谈,1982)

  “在希腊的某些时段里,我所尝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比那之前和那之后更加敏锐和清晰。我就想发现一个句子,一种写作句子的方式,能够成为那种清晰感的文本对等形式。”(DeCurtis访谈,1988)

  “生活在国外的有趣之处在于,你很难忘掉你是美国人。美国政府的行为不会让你这么做。”(Harris访谈,1982)

  “我在国外生活了三年,当我1982年回到这个国家的时候,我开始在电视上我注意到以前没注意的事情。就是每天的有毒物质泄漏——通常就是新闻,天气预报,然后就是有毒物质泄漏。这是一个甚至没人提到过的现象。它只是一个电视上的现实。似乎只有那些亲身被卷进这样的事件中的人们才被它们影响。甚至没有人谈论它们。这就是写《白噪音》的动力之一。”(Rothstein访谈,1987)

  “当我在写《白噪音》的时候,我决定中断写作,转而去给《滚石》写一篇非小说文章。然后三年半之前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天秤星座》。”(Mitgang访谈,1988)

  “我不是一个执著的调查者,我想我大概读了一半的《沃伦报告》,它总共是有26卷。也有很多FBI的报告,我根本没看。但是对我来说,这种无聊、无意义的努力也是经验的一部分。”(Begley访谈,1993)

  他调查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德里罗]说,发生在达拉斯和新奥尔良,奥斯瓦尔德在这两个地方待过一阵子。“奥斯瓦尔德在达拉斯生活过的三个地方还在——一套单间公寓和另外两所房子。看到它们和新奥尔良的一处住所,令人无法忘怀。”(Mitgang访谈,1988)

  “《天秤星座》会一直萦绕在我心头,部分是因为我个人对这个故事投入很深,部分是因为这个故事在书之外的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结束——新的理论,新的猜想,新的文件不停地出现。它永远不会结束。”(Begley访谈,1993)

  虽然德里罗不像比尔?格雷那么隐士风范,在《天秤星座》之前他也没参加过书的推广活动。(Kirchhoff访谈,1991)

  他前晚才从旧金山回来,那是巡回朗读和旋转木马式的推广活动的最后一站。“我要退出。这是我推广生涯的起点和终点。我很努力地建立合作精神,但是我打算……呃……沉入夕阳之中。对于成为公众人物,我并不开心。”(Burn访谈,1991)

  Q:你现在的写作习惯是什么?

  A:我早上在手动打字机上写作。写四个小时,然后去跑步。这帮我摆脱一个世界,从而进入另一个世界。树、鸟儿、小雨——这是一种很好的间奏曲。然后我接着写,下午晚些的时候,写个两到三个小时。回到书里的时间,很透明——你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不吃零食,也不喝咖啡。不抽烟——我很久之前就戒烟了。整个空间很明净,房子里也很安静。一个作家总是很庄重地去争取自己的孤独,但接着又找到无穷的方法去挥霍它。(Begley访谈,1993)

  “1991年晚些时候,我开始写点新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它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一本小说,一个短篇,或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它就单是一篇我写的东西,而且给我的乐趣比以前写的任何东西都要多。它最后成了一个中篇小说,《帕夫克在墙上》。在某一刻我决定这一篇我还没写完。我向空间里发送了讯息,也收到了回音,就像海豚和蝙蝠那样。所以,这一篇经过少许修改之后,现在是一部长篇小说[《地下世界》]的前言,它将有不同的标题。这种乐趣也早已在一部无人地带的长篇小说里消散了。但是我仍然听得到回音。”(Begley访谈,1993)

  Q:但是你还会继续写作?

  A:我会写些东西,这是当然。

  Q:我是说,你不会开始从事园艺工作吧?

  A:不,不,不,不,不。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货的人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