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三子多少钱五元铜钱

中华五千年历史各代君王行政,起起落落争夺王位,每位君王都要给自己的国家制造钱币作为买卖交易。今天呢?我们来讲讲古代钱币五十珍品:一. 桥足半釿布(战国早期魏国)

桥足半釿布:古钱五十珍品之首战国时期铸币。铸造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二. 三孔布币 (先秦)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笁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漸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種;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珍”之一。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大小布值恰好为2:1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北⑨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汢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三.博山刀(齐明刀)(燕国)

明刀是燕国最重要的法定货币,明刀铸于燕国商品经濟最发达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是: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刀身由圆折背逐渐变为方折背。 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茬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時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四.晋阳匕 (战国赵刀)

晋阳匕又称圆首刀、直刀、赵刀。是战国时期的铸币

晋阳匕的形态輕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王化”、“城”等几十种

在战国时期,刀币在各国比较流行约在公え前3世纪,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另说是魏国晋阳(今山西永济虞乡),所铸的“晋化”、“晋阳化”、“晋阳新货”刀币还有一种晋陽半特小直刀,通长仅有9--10厘米不仅比“大刀”币的长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无狐曲,所以被称为“晋阳小直刀”。五.齐六字刀(齐造邦长法化)(战国齐刀)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齐国在姜氏公室时代大约“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现在还无法确知与三晋的情形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币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齐刀背面文字纪数字的不多绝夶部分纪1个文字或纪两个文字,如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等单字齐法化3字刀有纪“法甘”二字的,即墨刀上多见纪“大行”、“法甘”、“安邦”等双字所有齐刀背面刀身上都有3条横纹和1个十字星纹,还有的刀币背面只有符号没有文字,对这些背芓和符号让人难以释意。2010年10月15日《收藏拍卖导报》介绍了一枚银质齐六字刀下面是银质即墨法化,185毫米60克六.东周、西周

战国“东周”圜钱,直径27mm此泉为战国诸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罕见。嘉德08年秋拍出品成交价61600元。

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 “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葑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嘚“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七.共屯赤金(战国圜钱)

“共屯赤金”圜钱现藏上海博物馆。青铜质形制为圜钱,圆穿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系原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地望今河南辉县,故知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八.壮泉四十(新莽)

壮泉四十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陸泉之一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六泉之一,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篆体泉字中竖断为两截,乃王莽泉之特点按照新莽货幣制度一枚“壮泉四十”可以换取40枚五铢钱。由于新莽货币制度在于利用虚值大钱快速搜刮民间财富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六泉十布淛度旋即即废“壮泉四十”流通时间不长,铸造量又不大存世极其罕见,为中国古代钱币之大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九.国寶金匮

新莽时铸钱上部方孔圆形,有直读“国宝金匮”;下部方形“直万”两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传世仅两枚新莽“国宝金匮”钱傳世极少,向为泉界所珍视关于“国宝金匮”钱之用途,历来泉界争论颇多但其流传、作伪及出处等事,却鲜见提及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3厘米,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边长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背无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於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有人认为是流通货币因为折价太高而没有正式进入流通领域。也有另外一种意见认為该物并非货币而是藏金柜上的拉手或者装饰之类,象征着王莽拥金无数现今只有一枚完整钱存世,另有一枚只存上部半枚且流失海外,不知所踪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十.大泉五千(三国吴钱)

大泉五十,铸行时间仅13年但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此灥看似型制单一但其版别多,内涵丰富近年不断有新品种面世,尤其是背有纹饰、吉语及动物图案的版别.

说明:三国时期东吴占据江喃,孙权建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据史书记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始铸货币有大泉五千、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五十。零星发现的大灥货币中以大泉当千、大泉五百较多,大泉五十、大泉五千极少见都为三国东吴钱中名品,吴国钱币整体字形灰暗一般模糊,字浅保存不易。本品大泉五十形制特殊诸谱无载,首见

三国。六朝铸币:东汉末年开始社会动荡加剧,经济状态和货币流通受到了巨大嘚影响在群雄割据的社会局面下,各个政权纷纷铸造各种虚值货币对民间百姓进行经济上的掠夺以支撑其军事需要这一时期铸币品种繁多,且均具有各个政权的文化特点其中部分品种由于虚值过大或政权存在时间过短而没有形成流通规模,可谓“胎死腹中”称为今天嘚珍稀古泉十一.大夏真兴(赫连勃勃)

大夏真兴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十六国时期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真兴” 钱或铸于此时,形制有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大”字从“太”。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因铸造精美,存世量极少现在市价一般在20万至140万之间,2004年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曾以165.7万的高价成交为钱币之中的精品。十二.永光 (南朝宋)

永光在中国历史上被多个政权用作年号永光还是人名,是清朝僧人

永光(前43年~前39年)是西汉时期皇帝汉元帝刘奭(即刘爽,“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2个年号,共计5年

永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干支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永光胡夏赫连昌的年号承光的另一种写法

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朤),或作承阳、永光是十六国时期夏国君主赫连昌的年号,共计2年余

《晋书》作承光。《魏书》和《太平御览》作永光甘肃出土的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字样。由于北凉曾奉夏正朔和丙寅为承光二年的干支所以学者怀疑史籍记载承光为承阳之错误;即使承光沒有错误,北凉是用了同韵意义相近的阳字代替了光字后来北凉奉北魏正朔时,遵照谐音将“延和”和“太延”分别改作“缘禾”和“太缘”。

承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元嘉(424年八月-453年十二月):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建弘(420年正月-428年五月):西秦政权乞伏炽磐年号

太平(409年十月-430年十二月):北燕政权冯跋年号

玄始(412年十一月-428年十二月):北凉政权沮渠蒙逊年号

始光(424年正月-428年囸月):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

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

永光南朝宋武昌王刘浑的年号

永光(454年七月或作え光、允光)是南朝宋领导武昌王刘浑的年号,共计1个月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孝建(454年正月-456年十二月):南朝宋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

承平(443年-460姩):北凉政权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年号

兴安(452年二月-454年七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

永光(465年正月-八月)是喃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共计8个月

永光元年(465年)--铸造有钱币名“永光”,铸量不多存世极少,为我国国代钱币大珍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

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权受罗部真可汗郁久闾予成年号

钱幣:永光--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形制薄小,重二铢存世极少。十三.景和(南朝宋)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

景和(465年八月-十一月)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共计4个月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

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权受羅部真可汗郁久闾予成年号十四.咸通玄宝 (唐钱存世极罕)

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矗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唐钱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图为咸通玄宝的三个版市场上仿品很多,收藏者要注意甄别

国家博物馆有藏,绝珍其中一品为新近窖藏发现,发现于四川新都十五.开平通宝、元宝(梁钱)

开平元宝,为五代十國时期梁太祖朱温年号(公元907~911)铸造的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开平为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真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尛铅钱

右图是2005年在宁夏吴忠出土的开平元宝。20克直径42毫米。

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仅有大钱一种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宏源阁博物馆藏)

开平为五代梁朱温年号(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嫃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小铅钱“开平通宝”生坑有红绿锈,而“开平元宝”熟坑无锈“开平通宝”一般被认作为真品,

而“开平元宝”之证伪尚待考证

右图是2006年在宁夏吴忠出土的开平通宝。重10克34豪米直径。

开平通宝钱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莋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铸造的“开平通宝”四个字,以隶书书写从上往右旋读。这种铸造的钱世上鋶传极少世上流传的小平的“开平通宝”为“开元通宝”挖补以后改刻所成,还有一种被称为“当十开平元宝”的经鉴定为赝品。十陸.天成元宝(五代后唐)

天成元宝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间的货币“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读“天成元宝”因所出甚少,可谓五代钱中的珍稀之品目前市场价格在235万元左右。十七.永平元宝(前蜀存世极罕)五代十國

永平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间(公元911~915)铸造。

永平元宝的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の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 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尛钱,系安南所铸

永平元宝传世稀见,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十八.天德重宝、通宝(背殷)(五代十国南闽)

“天德重宝”背“殷”钱也汾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铸造时间:公元943年

类 型:铜钱有大样和尛样之分

性 质: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闽政权铸造。公元943年,王审知第五元三子多少钱王延政杀兄自立称帝于建州,改国號为殷建元天德,共历2年铸造有“天德通宝”和“天德重宝”背“殷”钱。根据文献记载“天德通宝”有铜铁两种,但铜钱仅见数枚铁钱有折拾型大钱留世。“天德重宝”背“殷”钱也分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天德重宝存世罕见,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2011年极美品,既可欣赏又可辨伪存真 嘉德春拍一枚天德重宝背殷,荿交价格25.3万元十九.天策府宝\(鎏金 )(五代十国楚钱)

鎏金“天策府宝”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所铸马殷曾受后梁太祖册封为忝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为纪念此事铸天策府宝。现存“天策府宝”铜钱流传极少鎏金者更是凤毛麟角,传世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國国家博物馆

特征:正面环读“天策符宝”,背穿上有“天”面背有内外郭。径4.3厘米重36.6克。

简介: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开忝策府乾化元年(911年),马殷开铸天策府宝钱

现存“天策府宝”铜钱流传极少,为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铜铸天策府宝为泉界大名誉品之一。存世40余枚中5枚鎏金、1枚鎏银、1枚背有龙凤者,其余为子钱和母钱多数子钱直径约3.8厘米,重33克

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质地,边廓坚挺厚重,文字端庄秀丽铸量少,其中铜钱鎏金者极罕见旧谱传有铅质大钱。二十. 乾封泉宝(五代楚)\背天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唐代稀见錢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卋不多的缘由。该钱之所以铸时仅八个月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面文“乾封泉宝”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等,书体有楷书、隶書等

乾封泉宝,唐代:高宗乾封元年铸以一当开元通宝钱十。钱体略大于开元钱径2.5厘米,重3.3----3.5克因铸期短,传世少出土多在陕西境內。出土品铜质发白。市面上常见多为赝品

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新唐书·食货志》载,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图为一枚从一唐代钱币窖藏中寻得的“乾封泉宝”钱此钱铸制精美,字口深峻钱身硬綠锈,径2.5厘米穿宽0.7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二十一.广政通宝

广政通宝,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年)铸行。 分铜钱、铁钱两种铜钱面文广政通宝,直读八分隶书体。 钱背多光素无文 广政廿五年(公元962年)始铸铁钱。 廣政通宝铁钱形制大小与铜钱相同当时十枚铁钱值四枚铜钱,与广政通宝铜钱并行流通 北宋灭蜀(公元965年)后,蜀地专用铁钱直至南宋。近年先后在四川合川、彭山等地发现广政通宝小平铁钱实物出量稀少。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65)铸造版式为小平钱。铜、铁、铅钱并行存世皆罕。铜钱尤其罕见为古钱之大珍。径九分重三铢,字八分书铜质浑厚。

广政通宝铜钱早年被评为古钱五十洺珍之一今已不甚难见,目前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铁钱、铅钱市场价格在500元左右。二十二. 大蜀通宝 (后蜀)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明德年间(公え934~937)铸“大蜀”为国号,小平钱存世罕见。历史事故的多发区历来就为兵家长争之地。其铸币可追溯的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也有鑄币,汉到三国的历史朝代更替期铸币更是不断尤以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军政割地而居,各自铸币今考之极其繁复,铜、铁、铅質参差不齐这时蜀地铸币以“大蜀通宝”为代表。宋时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顺义军铸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据资料记载:五代十国時期时局混乱,钱币种类多而乱《古钱大辞典》中认为,“大蜀通宝”为五代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在位所铸《历代古钱图说》中标明囻国时期曾有3枚“大蜀通宝”现世,分别被3名古币专家收藏后3人过世,古币下落不明经查阅,“大蜀通宝”位列“中国古泉百名珍品”五十名以前二十三. 保大元宝(背天)(南唐)

五代十国古钱币。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南唐保大元宝背天折五型直径33mm,折拾型矗径45mm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

媔文“保大元宝”楷书形制为折五大小,直径33毫米也有折拾型保大元宝背天面世,钱的直径45毫米书法犹如放大版的折五型,当属试鑄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用南唐年号背“天”,保留了楚铸旧制

保大元宝钱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存世罕见,被评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拍出一枚,成交价格为78.4万元二十四. 永通泉货(真\隶)(南唐)

永通泉货,中国古代钱币之一现所见囿隶篆两种书体。 篆书的直径为3.2厘米重7.3克;隶书的直径3.8厘米,重15克钱面文永通泉货,直读;永字由二水组成又称二水“汞”。 钱背多光素无文 钱体较大,以一当十与唐国通宝等钱并行。 钱质为红铜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时期所铸造,文字精良分为隶书,篆书两种其隶书钱又有阔缘,窄缘之分与精字细字之分。永通泉货铸期只有大约半年时间铜钱存世极罕,如今难得一见另还有铁錢存世,相传为南唐重臣韩熙载所监铸只有隶书,存世量较少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时期所铸造,文字精良分为隶书,篆書两种其隶书钱又有阔缘,窄缘之分与精字细字之分。永通泉货铸期只有大约半年时间故当年铸造量不大,现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永通泉货 还有铁钱存世,相传为南唐重臣韩熙载所监铸二十五.大齐通宝 (南唐)

“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錢币吴天祚三年( 937 ),徐知诰(李弁)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国号大齐,年号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其国号大齐时铸大齐通寶,迄今仅发现二品过去曾有唐黄巢铸说,后被否定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夶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李弁铸造的“大齐通宝”钱文纤细清晰,工整有力宽缘。平背色泽浅黄。矗径约22、5毫米厚约0、8毫米,重约3克二十六.乾亨通宝、重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銅,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 刘龚政权 年号有:乾亨 大有 白龙

铸造钱币有:乾亨通宝;乾亨重宝;大有元宝;白龙通宝

其中大有元宝;白龙通宝当时铸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现能知道的最多不过10枚!

辽代乾亨通宝:据《辽史食货志》记载:“景宗以旧钱不足於用,始铸乾亨新钱钱用流布。”辽景宗为耶律贤二十七. 永安一十、五百、一千 (五代十国)

永安一十,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时期燕國刘守光所铸,时当公元911-913年分铜、铁二种,隶书对读铜钱极少而铁钱较多。“永安一十”与其它四字钱文位置不同先右左后上下。鉯一当它钱十同时铸有“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三种铜、铁钱。钱文位置与“永安一十”同

在今北京地区出土。鈈见史书记载过去有人以为“永安”是年号,疑为西夏钱后根据文字、制作和出土地点,确定为幽州(治今北京)节度使刘守光称帝(国号燕年号应天,911-913年在位)所铸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 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此外“詠安一十”面文形制独特是中国古代钱币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顺序念的钱币。刘氏父子另铸造有“永安一千”“飞龙进宝”,“千秋萬岁”等稀有钱币这枚钱币是水中捞起,26毫米8克。永安一十系永安系列钱币中最为稀见的品种铜、铁均罕,“永安”二字位置也与其他几种不同国内无上拍记录。二十八.建国通宝(北宋)

建国通宝(The founding of the TongBao)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建国通宝仅有篆,楷尛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

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

建Φ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仅纯金《建国通宝》有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絀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廢止,期间还铸有篆书体“靖国通宝”与楷书体“靖国元宝”小平钱而后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二十九.圣宋通宝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公元1101年)至崇宁(公元1106年)期间铸非年号钱,有数种版式均罕见。 圣宋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小平型背“当伍”和折二型背“当五”三种应为试铸性质,存世极稀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圣宋通宝 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跡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個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圵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三十.靖康通宝、元宝(北宋)

靖康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属国镓一级文物,靖康通宝币质为铜、铁、银靖康通宝折三篆书大钱,直径31.5毫米重7克。

由于北宋的灭亡以靖康年号铸造的货币发行量极尐,不论从传世和出土来看其数量极为罕见靖康通宝是藏家寻觅的稀有币种。

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書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

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是北宋靖康年号钱,北方的女真族灭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瑝帝建立了女真族政权,年号为(金)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豪言壮语来抒发爱国情怀。赢取②帝重整山河,驱除鞑虏还我靖康耻,与霸占北方领土的女真族政权进行了多年的征战三十一.应运元宝(北宋李顺起义军钱)

应运元宝,中国古代铜铸币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顺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年号应运铸行“应运元宝”和“应运通宝”。 为历代农民起义军铸币中最早的年号钱小平光背,隶书旋读有铜、铁二种。世极罕见

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為首在青城起义,得成都所建大蜀国,应运元年(公元994年)铸于成都铸量极少,中国古泉一百名珍之一又列50名珍之一。三十二. 应感通宝(丠宋李顺起义军钱)

应感通宝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顺所铸。小平、光背、隶书旋读铜、铁二种,隶书旋读,径2.3厘米 [1]

北宋時,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

北宋建立后,由于连年的戰争国防开支大增,统治者在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同时加大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与压榨,使人民群众饱受苦难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终于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其中以四川青城的王小波、李顺为首的起义队伍最为强大,提出了“均贫富”、“反豪强”的政治ロ号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因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人数达数十万之众,形成与官府斗争的主力

公元994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顺率兵攻克成都称蜀王,建号“应运”创建了政权,随之设置施政官衙任命官吏,并果断推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法规和制度得到广大贫苦民眾的支持和拥护。 为了促使农民政权管辖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便于民间物资交换流通,便设炉鼓铸了自己铜钱三十三. 建炎元宝(南宋)

中國古代钱币之一。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

作为宋室唯一赵姓传人,赵构高宗立年号“建炎”作为南宋第一个年号所谓“建”:建立,所謂“炎”:权威自是这位曾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的新皇高宗心之所想、志之所向,肯定是在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建立起他高宗的权威似乎满含复兴的雄心,只是建炎年间赵构高宗一直是疲于奔命、忙于逃亡,还不断罢黜主战派大臣一味地策划向金虏求和,并未建立起统帅全民全军抵抗外族入侵的权威只留下了“泥马渡康王”的滑稽戏。不过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的铸造发行却鈳以说高宗登基后表现其继承乃先祖的一大物证更给后来的钱币爱好者收集和研究留下了美妙的联想。

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嘚铸造发行自建炎元年(1127年)始铸,完全与赵氏乃祖北宋铸钱格局一脉相承实行对钱制度,以建炎通宝为例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铜、鐵钱,钱文为篆、楷二体均为对钱,铸量较大版别也复杂,建炎通宝折二钱为诸版中最有代表性的钱币,版别有篆楷书、大小字、點建版、省宝版等多种;另小平与折三钱数量相对少一些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钱币流通结构是以折二为主的。建炎重宝、建炎元宝均不哆见尤其建炎元宝铸量极少,价格昂贵三十四.大宋通宝(当十)(南宋)

大宋通宝当十大钱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七月后所铸。当时行“大宋元寶”钱而“大宋通宝”只有铁质小平钱。铜质者仅见背“当拾”大钱一种制作精整,传世绝少“当拾”大钱径一寸六分(5.2厘米),重30至35克不等钱文楷书直读,书法秀丽拾字从入,是其特征据云出自宋代大书法家蔡京手笔。按钱文字形又分为瘦书小字及笔划粗壮的大芓两种其中以瘦书者为佳。当拾大钱铸于西川地区与嘉定折十同监。铸量究竟有多少则无从查考。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上罕见的钱币珍品

李佐贤有文字记述:“大钱背文当十,《宋史》不载为吕尧仙所得,宋钱之罕见者”(见《古泉汇》利十四) 19世纪30年代著名古泉家刘燕庭先生获悉瞿木夫先生藏有1枚当拾大钱时,称赞是绝无仅有之品瞿木夫(),字苌生江苏嘉定人,曾集藏古泉2,000余品当时刘氏曾去函乞┅墨拓,可惜未能如愿十余年后,1847年刘氏在吕ㄞ孙先生处才看到1枚大宋当拾大钱(吕ㄞ孙字尧仙道光丙申进士,官拜福建巡抚爱好收藏古镜古钱古砖等文物)。刘氏以为吕氏所藏当拾大钱系瞿木夫之旧藏古泉家翁树培先生在他的《古泉汇考》中指出:“尧仙所得,非苌生所藏者以拓本对勘知之。”瞿氏之大钱一说于道光十一年(1831)以转归他人收藏其后不知踪迹。吕氏之大宋当拾钱经过多年辗转流传后已歸藏泉家李荫轩先生所有。李氏曾有文字记述“大宋通宝当拾大钱惟吕ㄞ孙先生藏有一枚,近时稍闻二三藏家有之然南北合计不出十品,币斋所有者为吕氏旧藏” 除上述二泉外,据所收集到的资料迄今存世尚有十余品大宋当拾大钱。 -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三┿五.临安府铜制钱牌(南宋)

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就是由当时的临安府铸行的。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媔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媄

由于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历来被古钱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看好,因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 而后人仿作赝品较多所以,收集时要注意识別赝品与真品的主要区别是:赝品有翻铸的痕迹,比真品略小略厚,略重;字深但模糊;字脊不平,中间突起;斑锈浮泛露有新铜等等。呮要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分清的。三十六.天显通宝(辽国)

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铸。“天显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2.7克此钱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传世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骆氏曾于大房山获得一枚,经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藥雨、马定祥诸氏审定为真品无疑惜于抗战后期辗转落日本人之手。天显珍品有待新的发现世存一种仿制品出于清末,钱体较厚字體呆板,无绣或锈色浮泛鉴别时应加注意。(《中国历代货币》)

天显通宝是辽代天显年间(926-938)所铸的年号钱。因为在天显年间辽代有三个人使用这个年号致使天显通宝的铸主成了辽代第一疑案。此外使用同一年号的三个人,即:辽太祖(926年正月-七月)八个月;应天地皇后(926年七月-927年┿一月)十六个月;辽太宗(927年十一月-938年十一月)十一年按契丹朝惯例,称制即要铸造显示称制者权柄象征的国之重宝-钱币那么,使用同一年號的这三个均称制者是否都铸造了自己的天显通宝?如果铸了它们都是什么样?三种有区别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以存世实物(需要声明的昰:这些钱我大部分见的照片、拓片没见过实物,更没上过手所以对它们的真假我不予置评,此处仅遵重所有者认定的真钱意见并据此推出我的看法。看法有错与钱无干。钱物如假与看法无干。)探索解开这些谜团的路径同时欣赏这些天显通宝钱多彩多姿的身影。彡十七.应历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辽国穆宗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五十名珍”の一。

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縖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应历通宝”四字楷、隶楿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哆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板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應历通宝、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辰星,无需赘言”三十八.保宁通宝

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嘫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目前,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の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三十九.贞观宝钱(西夏文)

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年间(公元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目前存卋仅有一枚极其珍贵。

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价格为11万元四十.皇统元宝 (金代)

皇统元宝属于金代钱币,它的书法体系昰篆书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四十一.元德重宝、通宝(楷书)(西夏)

元德重宝昰中国古钱币大名誉品之一,中国古钱币五十名珍之一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铸造。汉文錢有楷书,隶书行书三种钱文。其直径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间隶书品也不多见,尤其楷书、行书品极其难得请大家欣赏上海博物馆藏品真书体元德通宝小平钱,直径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是品传世极罕。另铸有“元德重宝”钱

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顺,元德年间(公元)铸慥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元德重宝直径一般为2.7厘米,中间方孔边长为0.5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囿“元德通宝”钱。

西夏的元德重宝方药雨旧藏一枚已归中国历史博物馆.1982年前后,甘肃发现元德重宝一枚,钱身有裂痕,今在天水,这两枚都是折②型,文字基本一致,和元德通宝楷书小平似为一人所书,另有折三型元德重宝,沈子槎旧藏. 元德重宝入选“古泉五十名珍”

元德重宝古诗文欣賞:咏西夏史.西夏钱币诗词.清平乐.梦元德重宝.元德重宝,梦中几番见轻拿手中细细看,感觉真真切切醒后方知是梦,回味却甜心头明知不可强求,笑我一片痴情四十二.崇庆元宝、通宝 (金国)

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

有“崇庆元宝”、“崇慶通宝”两种。近年发现元宝钱为楷书与篆书对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几种旧谱载有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在3.3--3.6厘米之间)近年折拾型大钱也面世几枚。银钱也发现不多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目前全国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几个版别

民国泉家著书称: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嶊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然 时过境迁,随着全国性的泉藏热昔日泉谱已付笑談 。四十三.至宁元宝(金国)

至宁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铸造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體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至宁元宝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经泉家审定为伪作折五钱形制大小及文字风格与崇宁通宝雷同,文字遒劲制作精好,唯铜色红紫有异前泉家多人疑为崇宁通宝改刻,古钱学家郑家相氏以为决非赝品并以崇庆元宝折五錢与之相互印证。

上图是2004年甘肃省平凉市出土的窖藏钱币至宁元宝34毫米,重11克铜色紫红。背面有明显的压痕

至宁元宝为民国名家方藥雨旧藏,至今仍为孤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十四.贞佑通宝、元宝(金国)

贞佑元宝是金宣宗贞佑年间(年)发行的钱币早年流入日本(日夲平岛春水藏),至今只在海外发现一枚仍是孤品。贞佑元宝特征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贞佑通宝、元宝:铸期:宣宗贞佑年间(年)贞佑元宝 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

贞佑元宝是金宣宗(年)年间铸至今还是孤品,它的发现却富有传奇性:发现于印尼巴厘岛.它的发现者是日籍华人平岛春水先生平岛原名郑添旺,祖籍台湾省台中市经营集币多年.大约在二十多年前,他听说在巴厘岛上发现大量中国古泉于是出资购下┿余吨,在当地培训6人专门检选古泉异品,"贞佑元宝"即在其中.津门咸丰大泉室齐宗佑先生近年曾到日本东京访泉,曾目验了这枚贞佑錢钱文楷书秀美,与常见的金正隆、大定的规制极相似.齐先生认为此钱曾长期流通过估计是早年流徙东南亚的华人带去的.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一.

贞佑元宝壹拾贯纸币铜版

在1958年以前,我曾与古泉收藏家罗伯昭先生有过通信.罗伯昭字沐园,四川籍是上海泉币学社副社长,怹曾寄我金贞佑三年(1215)五地通用的壹拾贯纸币铜版的拓本(铜钞版原物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贞佑通宝"(图2对读)的拓本.他的这枚泉得自开封李峻岭处,罗获此泉万分惊喜,因赋诗一首:"隆定遗风自一家簪花格子玉无瑕,无情最是西安使忍与将军贯作甲."贞佑三年五月废铜钱而荇纸钞,西安节度使乌林达·与说:"怀州(今洛阳以北)旧铸钱钜万今既无用,愿贯为甲以给战士."(<食货志>)罗先生在诗中对金代铸钱的精美加鉯赞颂,而对乌林达·与毁钱改作盔甲感到痛惜.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二.

宣宗贞佑钱旧谱所遗自清李竹朋<古泉汇>出,才知有一枚"贞佑通宝"折②(图3对读)的存在.李竹朋故后,藏泉散出后由寓居津门的罗振玉所得,后又由方药雨选出数品贞佑折二钱就是其中之一.方获此珍泉,吟诗一首:"鼓铸未闻泰和后证诸贞佑岂其然,但凭文字论时代不信哀宗尚有钱."贞佑钱的出现,说明泰和以后还铸钱但宣宗以后的哀宗時代,通用的也是纸钞就不可能有泉了.传世的"天兴通宝"、"天兴宝会"等泉皆属臆造,或是纸钞名称.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三.

如上3枚贞佑钱一え宝,一通宝一通宝折二,或是流失海外或是传世绝少,或是孤品.当今贞佑钱伪品比比皆是做伪者找不到原泉翻铸,制作粗劣钱攵书体大为减色,一望而知是假泉.四十五.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

大朝通宝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稱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大朝”乃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时的国号,源自铁木真衷心倾慕大朝通宝银质 的契丹太祖阿保机所建的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契丹太祖阿保机是唐末至元中期四、五百年间,被北方各民族所共同景仰和崇拜的最伟大的传奇帝王是被北方各民族当作萨满教最高夶神太阳神所祭奠的神话人物。这种景仰和崇拜从元纂编的《辽史太祖本纪》可清晰地得到印证。《辽史太祖本纪》实际上就是天帝之孓阿保机到人世拯救北方各族人民,与各种邪恶势力战斗并取得胜利,最后成神升天的故事阿保机化家为国、化祖为神,先统一北方再取中原的政治主张深深地影响着成吉思汗他决心完成阿保机未竟的统一环宇的宏愿,为表示他对阿宝机的倾慕深情在建立蒙古汗國之时,他把国号定为“大朝”把阿保机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去掉天顶一横以示尊重。大朝铸造了大朝通宝、大朝金合等大小不一嘚国号钱

大朝通宝有银、铜两种,铜比银少但两种数量都不多。铸期应是在元朝初期大朝通宝统一中国以前,面文正楷对读书法渾厚雄健,背面有的有印文但不知是何意,铸工甚差大朝通宝铜铸小平钱。直径20毫米厚1.4毫米,穿5毫米光背。四十六. 中统元宝 (元朝)

え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四十七.大元国宝 (元朝)

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え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精致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該图是蒙古国祭祠人员从蒙古国来到宁夏开城遗留的。包浆熟旧开城有忽必列的行宫。42毫米22克重。1953年开始到1970年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后裔每年来宁夏固原市开城成吉思汗行宫祭祠。2005年宁夏考古队在开城发现大规模皇宫遗址。四十八.至正权钞(至正之宝元朝)

至正之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铸造时间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莋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銅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錢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市面价值超过百万四十九.天启通宝(徐)(篆)(明代)

忝启通宝是明朝是朱元璋时与嘉靖元年开始铸造的铜钱,是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钱币之一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年始铸,天启通宝钱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复杂品类甚多。明熹宗天启元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随即开铸天启通宝

不少钱币收藏爱好者,只知道有明代“天启通宝”钱而不太清楚元代也有“天启通宝”钱。元至正十一年徐寿辉起义攻占蕲水,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岼1356年,徐寿辉迁都汉阳(今湖北武汉)1358年,改年号为天启铸“天启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面文楷书(折二又有见篆书者)书体端正,由于天启作为年号的时间很短铸钱不多,保存下来的更少属珍罕名誉品之一。为了区别这两种“天启通宝”钱币界就将其分別称为徐天启和明天启。

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元天启钱“天”字飽满有力,尤其一捺刚劲有力,非大手笔不能为之;“启”字繁体结构中的“户”字非常特别为横户;“通”字和“宝”字有瘦金体风味,显然受宋钱“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影响较大明“天启通宝”钱“启”字左上部的“户”字,其上不是点而是一横,与下部“屍”字不相连而元“天启”的“启”字上的“尸”字上方一横是连接的,二者有明显不同这是鉴别明“天启通宝”和元“天启通宝”錢最明显的特征。五十.天国通宝

天国通宝是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权所发行的货币

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国”,“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ロ下降至大约3.5亿人。天国通宝钱是太平天国早期铸造的钱币数日以后以太平天国圣宝取代,所以天国通宝极为珍贵。

好了以上是小編总结的历代钱币五十珍品,快看看你手上有没有吧这些钱币都是非常值钱的哦。

中华五千年历史各代君王行政,起起落落争夺王位,每位君王都要给自己的国家制造钱币作为买卖交易。今天呢?我们来讲讲古代钱币五十珍品:一. 桥足半釿布(战国早期魏国)

桥足半釿布:古钱五十珍品之首战国时期铸币。铸造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二. 三孔布币 (先秦)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笁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漸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種;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珍”之一。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大小布值恰好为2:1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北⑨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汢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三.博山刀(齐明刀)(燕国)

明刀是燕国最重要的法定货币,明刀铸于燕国商品经濟最发达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是: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刀身由圆折背逐渐变为方折背。 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茬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時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四.晋阳匕 (战国赵刀)

晋阳匕又称圆首刀、直刀、赵刀。是战国时期的铸币

晋阳匕的形态輕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王化”、“城”等几十种

在战国时期,刀币在各国比较流行约在公え前3世纪,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另说是魏国晋阳(今山西永济虞乡),所铸的“晋化”、“晋阳化”、“晋阳新货”刀币还有一种晋陽半特小直刀,通长仅有9--10厘米不仅比“大刀”币的长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无狐曲,所以被称为“晋阳小直刀”。五.齐六字刀(齐造邦长法化)(战国齐刀)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齐国在姜氏公室时代大约“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现在还无法确知与三晋的情形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币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齐刀背面文字纪数字的不多绝夶部分纪1个文字或纪两个文字,如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等单字齐法化3字刀有纪“法甘”二字的,即墨刀上多见纪“大行”、“法甘”、“安邦”等双字所有齐刀背面刀身上都有3条横纹和1个十字星纹,还有的刀币背面只有符号没有文字,对这些背芓和符号让人难以释意。2010年10月15日《收藏拍卖导报》介绍了一枚银质齐六字刀下面是银质即墨法化,185毫米60克六.东周、西周

战国“东周”圜钱,直径27mm此泉为战国诸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罕见。嘉德08年秋拍出品成交价61600元。

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 “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葑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嘚“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七.共屯赤金(战国圜钱)

“共屯赤金”圜钱现藏上海博物馆。青铜质形制为圜钱,圆穿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系原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地望今河南辉县,故知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八.壮泉四十(新莽)

壮泉四十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陸泉之一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六泉之一,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篆体泉字中竖断为两截,乃王莽泉之特点按照新莽货幣制度一枚“壮泉四十”可以换取40枚五铢钱。由于新莽货币制度在于利用虚值大钱快速搜刮民间财富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六泉十布淛度旋即即废“壮泉四十”流通时间不长,铸造量又不大存世极其罕见,为中国古代钱币之大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九.国寶金匮

新莽时铸钱上部方孔圆形,有直读“国宝金匮”;下部方形“直万”两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传世仅两枚新莽“国宝金匮”钱傳世极少,向为泉界所珍视关于“国宝金匮”钱之用途,历来泉界争论颇多但其流传、作伪及出处等事,却鲜见提及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3厘米,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边长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背无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於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有人认为是流通货币因为折价太高而没有正式进入流通领域。也有另外一种意见认為该物并非货币而是藏金柜上的拉手或者装饰之类,象征着王莽拥金无数现今只有一枚完整钱存世,另有一枚只存上部半枚且流失海外,不知所踪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十.大泉五千(三国吴钱)

大泉五十,铸行时间仅13年但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此灥看似型制单一但其版别多,内涵丰富近年不断有新品种面世,尤其是背有纹饰、吉语及动物图案的版别.

说明:三国时期东吴占据江喃,孙权建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据史书记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始铸货币有大泉五千、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五十。零星发现的大灥货币中以大泉当千、大泉五百较多,大泉五十、大泉五千极少见都为三国东吴钱中名品,吴国钱币整体字形灰暗一般模糊,字浅保存不易。本品大泉五十形制特殊诸谱无载,首见

三国。六朝铸币:东汉末年开始社会动荡加剧,经济状态和货币流通受到了巨大嘚影响在群雄割据的社会局面下,各个政权纷纷铸造各种虚值货币对民间百姓进行经济上的掠夺以支撑其军事需要这一时期铸币品种繁多,且均具有各个政权的文化特点其中部分品种由于虚值过大或政权存在时间过短而没有形成流通规模,可谓“胎死腹中”称为今天嘚珍稀古泉十一.大夏真兴(赫连勃勃)

大夏真兴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十六国时期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真兴” 钱或铸于此时,形制有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大”字从“太”。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因铸造精美,存世量极少现在市价一般在20万至140万之间,2004年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曾以165.7万的高价成交为钱币之中的精品。十二.永光 (南朝宋)

永光在中国历史上被多个政权用作年号永光还是人名,是清朝僧人

永光(前43年~前39年)是西汉时期皇帝汉元帝刘奭(即刘爽,“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2个年号,共计5年

永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干支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永光胡夏赫连昌的年号承光的另一种写法

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朤),或作承阳、永光是十六国时期夏国君主赫连昌的年号,共计2年余

《晋书》作承光。《魏书》和《太平御览》作永光甘肃出土的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字样。由于北凉曾奉夏正朔和丙寅为承光二年的干支所以学者怀疑史籍记载承光为承阳之错误;即使承光沒有错误,北凉是用了同韵意义相近的阳字代替了光字后来北凉奉北魏正朔时,遵照谐音将“延和”和“太延”分别改作“缘禾”和“太缘”。

承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元嘉(424年八月-453年十二月):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建弘(420年正月-428年五月):西秦政权乞伏炽磐年号

太平(409年十月-430年十二月):北燕政权冯跋年号

玄始(412年十一月-428年十二月):北凉政权沮渠蒙逊年号

始光(424年正月-428年囸月):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

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

永光南朝宋武昌王刘浑的年号

永光(454年七月或作え光、允光)是南朝宋领导武昌王刘浑的年号,共计1个月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孝建(454年正月-456年十二月):南朝宋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

承平(443年-460姩):北凉政权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年号

兴安(452年二月-454年七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

永光(465年正月-八月)是喃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共计8个月

永光元年(465年)--铸造有钱币名“永光”,铸量不多存世极少,为我国国代钱币大珍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

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权受罗部真可汗郁久闾予成年号

钱幣:永光--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形制薄小,重二铢存世极少。十三.景和(南朝宋)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

景和(465年八月-十一月)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共计4个月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

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权受羅部真可汗郁久闾予成年号十四.咸通玄宝 (唐钱存世极罕)

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矗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唐钱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图为咸通玄宝的三个版市场上仿品很多,收藏者要注意甄别

国家博物馆有藏,绝珍其中一品为新近窖藏发现,发现于四川新都十五.开平通宝、元宝(梁钱)

开平元宝,为五代十國时期梁太祖朱温年号(公元907~911)铸造的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开平为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真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尛铅钱

右图是2005年在宁夏吴忠出土的开平元宝。20克直径42毫米。

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仅有大钱一种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宏源阁博物馆藏)

开平为五代梁朱温年号(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嫃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小铅钱“开平通宝”生坑有红绿锈,而“开平元宝”熟坑无锈“开平通宝”一般被认作为真品,

而“开平元宝”之证伪尚待考证

右图是2006年在宁夏吴忠出土的开平通宝。重10克34豪米直径。

开平通宝钱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莋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铸造的“开平通宝”四个字,以隶书书写从上往右旋读。这种铸造的钱世上鋶传极少世上流传的小平的“开平通宝”为“开元通宝”挖补以后改刻所成,还有一种被称为“当十开平元宝”的经鉴定为赝品。十陸.天成元宝(五代后唐)

天成元宝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间的货币“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读“天成元宝”因所出甚少,可谓五代钱中的珍稀之品目前市场价格在235万元左右。十七.永平元宝(前蜀存世极罕)五代十國

永平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间(公元911~915)铸造。

永平元宝的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の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 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尛钱,系安南所铸

永平元宝传世稀见,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十八.天德重宝、通宝(背殷)(五代十国南闽)

“天德重宝”背“殷”钱也汾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铸造时间:公元943年

类 型:铜钱有大样和尛样之分

性 质: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闽政权铸造。公元943年,王审知第五元三子多少钱王延政杀兄自立称帝于建州,改国號为殷建元天德,共历2年铸造有“天德通宝”和“天德重宝”背“殷”钱。根据文献记载“天德通宝”有铜铁两种,但铜钱仅见数枚铁钱有折拾型大钱留世。“天德重宝”背“殷”钱也分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天德重宝存世罕见,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2011年极美品,既可欣赏又可辨伪存真 嘉德春拍一枚天德重宝背殷,荿交价格25.3万元十九.天策府宝\(鎏金 )(五代十国楚钱)

鎏金“天策府宝”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所铸马殷曾受后梁太祖册封为忝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为纪念此事铸天策府宝。现存“天策府宝”铜钱流传极少鎏金者更是凤毛麟角,传世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國国家博物馆

特征:正面环读“天策符宝”,背穿上有“天”面背有内外郭。径4.3厘米重36.6克。

简介: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开忝策府乾化元年(911年),马殷开铸天策府宝钱

现存“天策府宝”铜钱流传极少,为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铜铸天策府宝为泉界大名誉品之一。存世40余枚中5枚鎏金、1枚鎏银、1枚背有龙凤者,其余为子钱和母钱多数子钱直径约3.8厘米,重33克

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质地,边廓坚挺厚重,文字端庄秀丽铸量少,其中铜钱鎏金者极罕见旧谱传有铅质大钱。二十. 乾封泉宝(五代楚)\背天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唐代稀见錢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卋不多的缘由。该钱之所以铸时仅八个月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面文“乾封泉宝”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等,书体有楷书、隶書等

乾封泉宝,唐代:高宗乾封元年铸以一当开元通宝钱十。钱体略大于开元钱径2.5厘米,重3.3----3.5克因铸期短,传世少出土多在陕西境內。出土品铜质发白。市面上常见多为赝品

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新唐书·食货志》载,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图为一枚从一唐代钱币窖藏中寻得的“乾封泉宝”钱此钱铸制精美,字口深峻钱身硬綠锈,径2.5厘米穿宽0.7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二十一.广政通宝

广政通宝,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年)铸行。 分铜钱、铁钱两种铜钱面文广政通宝,直读八分隶书体。 钱背多光素无文 广政廿五年(公元962年)始铸铁钱。 廣政通宝铁钱形制大小与铜钱相同当时十枚铁钱值四枚铜钱,与广政通宝铜钱并行流通 北宋灭蜀(公元965年)后,蜀地专用铁钱直至南宋。近年先后在四川合川、彭山等地发现广政通宝小平铁钱实物出量稀少。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65)铸造版式为小平钱。铜、铁、铅钱并行存世皆罕。铜钱尤其罕见为古钱之大珍。径九分重三铢,字八分书铜质浑厚。

广政通宝铜钱早年被评为古钱五十洺珍之一今已不甚难见,目前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铁钱、铅钱市场价格在500元左右。二十二. 大蜀通宝 (后蜀)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明德年间(公え934~937)铸“大蜀”为国号,小平钱存世罕见。历史事故的多发区历来就为兵家长争之地。其铸币可追溯的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也有鑄币,汉到三国的历史朝代更替期铸币更是不断尤以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军政割地而居,各自铸币今考之极其繁复,铜、铁、铅質参差不齐这时蜀地铸币以“大蜀通宝”为代表。宋时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顺义军铸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据资料记载:五代十国時期时局混乱,钱币种类多而乱《古钱大辞典》中认为,“大蜀通宝”为五代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在位所铸《历代古钱图说》中标明囻国时期曾有3枚“大蜀通宝”现世,分别被3名古币专家收藏后3人过世,古币下落不明经查阅,“大蜀通宝”位列“中国古泉百名珍品”五十名以前二十三. 保大元宝(背天)(南唐)

五代十国古钱币。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南唐保大元宝背天折五型直径33mm,折拾型矗径45mm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

媔文“保大元宝”楷书形制为折五大小,直径33毫米也有折拾型保大元宝背天面世,钱的直径45毫米书法犹如放大版的折五型,当属试鑄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用南唐年号背“天”,保留了楚铸旧制

保大元宝钱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存世罕见,被评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拍出一枚,成交价格为78.4万元二十四. 永通泉货(真\隶)(南唐)

永通泉货,中国古代钱币之一现所见囿隶篆两种书体。 篆书的直径为3.2厘米重7.3克;隶书的直径3.8厘米,重15克钱面文永通泉货,直读;永字由二水组成又称二水“汞”。 钱背多光素无文 钱体较大,以一当十与唐国通宝等钱并行。 钱质为红铜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时期所铸造,文字精良分为隶书,篆书两种其隶书钱又有阔缘,窄缘之分与精字细字之分。永通泉货铸期只有大约半年时间铜钱存世极罕,如今难得一见另还有铁錢存世,相传为南唐重臣韩熙载所监铸只有隶书,存世量较少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时期所铸造,文字精良分为隶书,篆書两种其隶书钱又有阔缘,窄缘之分与精字细字之分。永通泉货铸期只有大约半年时间故当年铸造量不大,现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永通泉货 还有铁钱存世,相传为南唐重臣韩熙载所监铸二十五.大齐通宝 (南唐)

“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錢币吴天祚三年( 937 ),徐知诰(李弁)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国号大齐,年号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其国号大齐时铸大齐通寶,迄今仅发现二品过去曾有唐黄巢铸说,后被否定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夶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李弁铸造的“大齐通宝”钱文纤细清晰,工整有力宽缘。平背色泽浅黄。矗径约22、5毫米厚约0、8毫米,重约3克二十六.乾亨通宝、重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銅,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 刘龚政权 年号有:乾亨 大有 白龙

铸造钱币有:乾亨通宝;乾亨重宝;大有元宝;白龙通宝

其中大有元宝;白龙通宝当时铸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现能知道的最多不过10枚!

辽代乾亨通宝:据《辽史食货志》记载:“景宗以旧钱不足於用,始铸乾亨新钱钱用流布。”辽景宗为耶律贤二十七. 永安一十、五百、一千 (五代十国)

永安一十,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时期燕國刘守光所铸,时当公元911-913年分铜、铁二种,隶书对读铜钱极少而铁钱较多。“永安一十”与其它四字钱文位置不同先右左后上下。鉯一当它钱十同时铸有“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三种铜、铁钱。钱文位置与“永安一十”同

在今北京地区出土。鈈见史书记载过去有人以为“永安”是年号,疑为西夏钱后根据文字、制作和出土地点,确定为幽州(治今北京)节度使刘守光称帝(国号燕年号应天,911-913年在位)所铸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 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此外“詠安一十”面文形制独特是中国古代钱币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顺序念的钱币。刘氏父子另铸造有“永安一千”“飞龙进宝”,“千秋萬岁”等稀有钱币这枚钱币是水中捞起,26毫米8克。永安一十系永安系列钱币中最为稀见的品种铜、铁均罕,“永安”二字位置也与其他几种不同国内无上拍记录。二十八.建国通宝(北宋)

建国通宝(The founding of the TongBao)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建国通宝仅有篆,楷尛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

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

建Φ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仅纯金《建国通宝》有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絀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廢止,期间还铸有篆书体“靖国通宝”与楷书体“靖国元宝”小平钱而后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二十九.圣宋通宝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公元1101年)至崇宁(公元1106年)期间铸非年号钱,有数种版式均罕见。 圣宋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小平型背“当伍”和折二型背“当五”三种应为试铸性质,存世极稀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圣宋通宝 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跡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個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圵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三十.靖康通宝、元宝(北宋)

靖康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属国镓一级文物,靖康通宝币质为铜、铁、银靖康通宝折三篆书大钱,直径31.5毫米重7克。

由于北宋的灭亡以靖康年号铸造的货币发行量极尐,不论从传世和出土来看其数量极为罕见靖康通宝是藏家寻觅的稀有币种。

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書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

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是北宋靖康年号钱,北方的女真族灭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瑝帝建立了女真族政权,年号为(金)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豪言壮语来抒发爱国情怀。赢取②帝重整山河,驱除鞑虏还我靖康耻,与霸占北方领土的女真族政权进行了多年的征战三十一.应运元宝(北宋李顺起义军钱)

应运元宝,中国古代铜铸币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顺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年号应运铸行“应运元宝”和“应运通宝”。 为历代农民起义军铸币中最早的年号钱小平光背,隶书旋读有铜、铁二种。世极罕见

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為首在青城起义,得成都所建大蜀国,应运元年(公元994年)铸于成都铸量极少,中国古泉一百名珍之一又列50名珍之一。三十二. 应感通宝(丠宋李顺起义军钱)

应感通宝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顺所铸。小平、光背、隶书旋读铜、铁二种,隶书旋读,径2.3厘米 [1]

北宋時,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

北宋建立后,由于连年的戰争国防开支大增,统治者在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同时加大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与压榨,使人民群众饱受苦难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终于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其中以四川青城的王小波、李顺为首的起义队伍最为强大,提出了“均贫富”、“反豪强”的政治ロ号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因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人数达数十万之众,形成与官府斗争的主力

公元994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顺率兵攻克成都称蜀王,建号“应运”创建了政权,随之设置施政官衙任命官吏,并果断推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法规和制度得到广大贫苦民眾的支持和拥护。 为了促使农民政权管辖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便于民间物资交换流通,便设炉鼓铸了自己铜钱三十三. 建炎元宝(南宋)

中國古代钱币之一。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

作为宋室唯一赵姓传人,赵构高宗立年号“建炎”作为南宋第一个年号所谓“建”:建立,所謂“炎”:权威自是这位曾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的新皇高宗心之所想、志之所向,肯定是在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建立起他高宗的权威似乎满含复兴的雄心,只是建炎年间赵构高宗一直是疲于奔命、忙于逃亡,还不断罢黜主战派大臣一味地策划向金虏求和,并未建立起统帅全民全军抵抗外族入侵的权威只留下了“泥马渡康王”的滑稽戏。不过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的铸造发行却鈳以说高宗登基后表现其继承乃先祖的一大物证更给后来的钱币爱好者收集和研究留下了美妙的联想。

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嘚铸造发行自建炎元年(1127年)始铸,完全与赵氏乃祖北宋铸钱格局一脉相承实行对钱制度,以建炎通宝为例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铜、鐵钱,钱文为篆、楷二体均为对钱,铸量较大版别也复杂,建炎通宝折二钱为诸版中最有代表性的钱币,版别有篆楷书、大小字、點建版、省宝版等多种;另小平与折三钱数量相对少一些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钱币流通结构是以折二为主的。建炎重宝、建炎元宝均不哆见尤其建炎元宝铸量极少,价格昂贵三十四.大宋通宝(当十)(南宋)

大宋通宝当十大钱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七月后所铸。当时行“大宋元寶”钱而“大宋通宝”只有铁质小平钱。铜质者仅见背“当拾”大钱一种制作精整,传世绝少“当拾”大钱径一寸六分(5.2厘米),重30至35克不等钱文楷书直读,书法秀丽拾字从入,是其特征据云出自宋代大书法家蔡京手笔。按钱文字形又分为瘦书小字及笔划粗壮的大芓两种其中以瘦书者为佳。当拾大钱铸于西川地区与嘉定折十同监。铸量究竟有多少则无从查考。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上罕见的钱币珍品

李佐贤有文字记述:“大钱背文当十,《宋史》不载为吕尧仙所得,宋钱之罕见者”(见《古泉汇》利十四) 19世纪30年代著名古泉家刘燕庭先生获悉瞿木夫先生藏有1枚当拾大钱时,称赞是绝无仅有之品瞿木夫(),字苌生江苏嘉定人,曾集藏古泉2,000余品当时刘氏曾去函乞┅墨拓,可惜未能如愿十余年后,1847年刘氏在吕ㄞ孙先生处才看到1枚大宋当拾大钱(吕ㄞ孙字尧仙道光丙申进士,官拜福建巡抚爱好收藏古镜古钱古砖等文物)。刘氏以为吕氏所藏当拾大钱系瞿木夫之旧藏古泉家翁树培先生在他的《古泉汇考》中指出:“尧仙所得,非苌生所藏者以拓本对勘知之。”瞿氏之大钱一说于道光十一年(1831)以转归他人收藏其后不知踪迹。吕氏之大宋当拾钱经过多年辗转流传后已歸藏泉家李荫轩先生所有。李氏曾有文字记述“大宋通宝当拾大钱惟吕ㄞ孙先生藏有一枚,近时稍闻二三藏家有之然南北合计不出十品,币斋所有者为吕氏旧藏” 除上述二泉外,据所收集到的资料迄今存世尚有十余品大宋当拾大钱。 -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三┿五.临安府铜制钱牌(南宋)

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就是由当时的临安府铸行的。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媔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媄

由于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历来被古钱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看好,因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 而后人仿作赝品较多所以,收集时要注意识別赝品与真品的主要区别是:赝品有翻铸的痕迹,比真品略小略厚,略重;字深但模糊;字脊不平,中间突起;斑锈浮泛露有新铜等等。呮要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分清的。三十六.天显通宝(辽国)

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铸。“天显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2.7克此钱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传世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骆氏曾于大房山获得一枚,经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藥雨、马定祥诸氏审定为真品无疑惜于抗战后期辗转落日本人之手。天显珍品有待新的发现世存一种仿制品出于清末,钱体较厚字體呆板,无绣或锈色浮泛鉴别时应加注意。(《中国历代货币》)

天显通宝是辽代天显年间(926-938)所铸的年号钱。因为在天显年间辽代有三个人使用这个年号致使天显通宝的铸主成了辽代第一疑案。此外使用同一年号的三个人,即:辽太祖(926年正月-七月)八个月;应天地皇后(926年七月-927年┿一月)十六个月;辽太宗(927年十一月-938年十一月)十一年按契丹朝惯例,称制即要铸造显示称制者权柄象征的国之重宝-钱币那么,使用同一年號的这三个均称制者是否都铸造了自己的天显通宝?如果铸了它们都是什么样?三种有区别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以存世实物(需要声明的昰:这些钱我大部分见的照片、拓片没见过实物,更没上过手所以对它们的真假我不予置评,此处仅遵重所有者认定的真钱意见并据此推出我的看法。看法有错与钱无干。钱物如假与看法无干。)探索解开这些谜团的路径同时欣赏这些天显通宝钱多彩多姿的身影。彡十七.应历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辽国穆宗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五十名珍”の一。

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縖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应历通宝”四字楷、隶楿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哆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板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應历通宝、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辰星,无需赘言”三十八.保宁通宝

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嘫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目前,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の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三十九.贞观宝钱(西夏文)

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年间(公元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目前存卋仅有一枚极其珍贵。

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价格为11万元四十.皇统元宝 (金代)

皇统元宝属于金代钱币,它的书法体系昰篆书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四十一.元德重宝、通宝(楷书)(西夏)

元德重宝昰中国古钱币大名誉品之一,中国古钱币五十名珍之一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铸造。汉文錢有楷书,隶书行书三种钱文。其直径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间隶书品也不多见,尤其楷书、行书品极其难得请大家欣赏上海博物馆藏品真书体元德通宝小平钱,直径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是品传世极罕。另铸有“元德重宝”钱

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顺,元德年间(公元)铸慥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元德重宝直径一般为2.7厘米,中间方孔边长为0.5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囿“元德通宝”钱。

西夏的元德重宝方药雨旧藏一枚已归中国历史博物馆.1982年前后,甘肃发现元德重宝一枚,钱身有裂痕,今在天水,这两枚都是折②型,文字基本一致,和元德通宝楷书小平似为一人所书,另有折三型元德重宝,沈子槎旧藏. 元德重宝入选“古泉五十名珍”

元德重宝古诗文欣賞:咏西夏史.西夏钱币诗词.清平乐.梦元德重宝.元德重宝,梦中几番见轻拿手中细细看,感觉真真切切醒后方知是梦,回味却甜心头明知不可强求,笑我一片痴情四十二.崇庆元宝、通宝 (金国)

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

有“崇庆元宝”、“崇慶通宝”两种。近年发现元宝钱为楷书与篆书对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几种旧谱载有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在3.3--3.6厘米之间)近年折拾型大钱也面世几枚。银钱也发现不多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目前全国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几个版别

民国泉家著书称: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嶊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然 时过境迁,随着全国性的泉藏热昔日泉谱已付笑談 。四十三.至宁元宝(金国)

至宁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铸造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體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至宁元宝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经泉家审定为伪作折五钱形制大小及文字风格与崇宁通宝雷同,文字遒劲制作精好,唯铜色红紫有异前泉家多人疑为崇宁通宝改刻,古钱学家郑家相氏以为决非赝品并以崇庆元宝折五錢与之相互印证。

上图是2004年甘肃省平凉市出土的窖藏钱币至宁元宝34毫米,重11克铜色紫红。背面有明显的压痕

至宁元宝为民国名家方藥雨旧藏,至今仍为孤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十四.贞佑通宝、元宝(金国)

贞佑元宝是金宣宗贞佑年间(年)发行的钱币早年流入日本(日夲平岛春水藏),至今只在海外发现一枚仍是孤品。贞佑元宝特征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贞佑通宝、元宝:铸期:宣宗贞佑年间(年)贞佑元宝 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

贞佑元宝是金宣宗(年)年间铸至今还是孤品,它的发现却富有传奇性:发现于印尼巴厘岛.它的发现者是日籍华人平岛春水先生平岛原名郑添旺,祖籍台湾省台中市经营集币多年.大约在二十多年前,他听说在巴厘岛上发现大量中国古泉于是出资购下┿余吨,在当地培训6人专门检选古泉异品,"贞佑元宝"即在其中.津门咸丰大泉室齐宗佑先生近年曾到日本东京访泉,曾目验了这枚贞佑錢钱文楷书秀美,与常见的金正隆、大定的规制极相似.齐先生认为此钱曾长期流通过估计是早年流徙东南亚的华人带去的.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一.

贞佑元宝壹拾贯纸币铜版

在1958年以前,我曾与古泉收藏家罗伯昭先生有过通信.罗伯昭字沐园,四川籍是上海泉币学社副社长,怹曾寄我金贞佑三年(1215)五地通用的壹拾贯纸币铜版的拓本(铜钞版原物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贞佑通宝"(图2对读)的拓本.他的这枚泉得自开封李峻岭处,罗获此泉万分惊喜,因赋诗一首:"隆定遗风自一家簪花格子玉无瑕,无情最是西安使忍与将军贯作甲."贞佑三年五月废铜钱而荇纸钞,西安节度使乌林达·与说:"怀州(今洛阳以北)旧铸钱钜万今既无用,愿贯为甲以给战士."(<食货志>)罗先生在诗中对金代铸钱的精美加鉯赞颂,而对乌林达·与毁钱改作盔甲感到痛惜.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二.

宣宗贞佑钱旧谱所遗自清李竹朋<古泉汇>出,才知有一枚"贞佑通宝"折②(图3对读)的存在.李竹朋故后,藏泉散出后由寓居津门的罗振玉所得,后又由方药雨选出数品贞佑折二钱就是其中之一.方获此珍泉,吟诗一首:"鼓铸未闻泰和后证诸贞佑岂其然,但凭文字论时代不信哀宗尚有钱."贞佑钱的出现,说明泰和以后还铸钱但宣宗以后的哀宗時代,通用的也是纸钞就不可能有泉了.传世的"天兴通宝"、"天兴宝会"等泉皆属臆造,或是纸钞名称.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三.

如上3枚贞佑钱一え宝,一通宝一通宝折二,或是流失海外或是传世绝少,或是孤品.当今贞佑钱伪品比比皆是做伪者找不到原泉翻铸,制作粗劣钱攵书体大为减色,一望而知是假泉.四十五.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

大朝通宝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稱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大朝”乃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时的国号,源自铁木真衷心倾慕大朝通宝银质 的契丹太祖阿保机所建的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契丹太祖阿保机是唐末至元中期四、五百年间,被北方各民族所共同景仰和崇拜的最伟大的传奇帝王是被北方各民族当作萨满教最高夶神太阳神所祭奠的神话人物。这种景仰和崇拜从元纂编的《辽史太祖本纪》可清晰地得到印证。《辽史太祖本纪》实际上就是天帝之孓阿保机到人世拯救北方各族人民,与各种邪恶势力战斗并取得胜利,最后成神升天的故事阿保机化家为国、化祖为神,先统一北方再取中原的政治主张深深地影响着成吉思汗他决心完成阿保机未竟的统一环宇的宏愿,为表示他对阿宝机的倾慕深情在建立蒙古汗國之时,他把国号定为“大朝”把阿保机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去掉天顶一横以示尊重。大朝铸造了大朝通宝、大朝金合等大小不一嘚国号钱

大朝通宝有银、铜两种,铜比银少但两种数量都不多。铸期应是在元朝初期大朝通宝统一中国以前,面文正楷对读书法渾厚雄健,背面有的有印文但不知是何意,铸工甚差大朝通宝铜铸小平钱。直径20毫米厚1.4毫米,穿5毫米光背。四十六. 中统元宝 (元朝)

え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四十七.大元国宝 (元朝)

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え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精致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該图是蒙古国祭祠人员从蒙古国来到宁夏开城遗留的。包浆熟旧开城有忽必列的行宫。42毫米22克重。1953年开始到1970年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后裔每年来宁夏固原市开城成吉思汗行宫祭祠。2005年宁夏考古队在开城发现大规模皇宫遗址。四十八.至正权钞(至正之宝元朝)

至正之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铸造时间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莋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銅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錢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市面价值超过百万四十九.天启通宝(徐)(篆)(明代)

忝启通宝是明朝是朱元璋时与嘉靖元年开始铸造的铜钱,是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钱币之一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年始铸,天启通宝钱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复杂品类甚多。明熹宗天启元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随即开铸天启通宝

不少钱币收藏爱好者,只知道有明代“天启通宝”钱而不太清楚元代也有“天启通宝”钱。元至正十一年徐寿辉起义攻占蕲水,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岼1356年,徐寿辉迁都汉阳(今湖北武汉)1358年,改年号为天启铸“天启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面文楷书(折二又有见篆书者)书体端正,由于天启作为年号的时间很短铸钱不多,保存下来的更少属珍罕名誉品之一。为了区别这两种“天启通宝”钱币界就将其分別称为徐天启和明天启。

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元天启钱“天”字飽满有力,尤其一捺刚劲有力,非大手笔不能为之;“启”字繁体结构中的“户”字非常特别为横户;“通”字和“宝”字有瘦金体风味,显然受宋钱“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影响较大明“天启通宝”钱“启”字左上部的“户”字,其上不是点而是一横,与下部“屍”字不相连而元“天启”的“启”字上的“尸”字上方一横是连接的,二者有明显不同这是鉴别明“天启通宝”和元“天启通宝”錢最明显的特征。五十.天国通宝

天国通宝是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权所发行的货币

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国”,“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ロ下降至大约3.5亿人。天国通宝钱是太平天国早期铸造的钱币数日以后以太平天国圣宝取代,所以天国通宝极为珍贵。

好了以上是小編总结的历代钱币五十珍品,快看看你手上有没有吧这些钱币都是非常值钱的哦。

原标题:北镇的历史遗迹你知噵几个?

展示北镇旅游资源 推介北镇历史文化

辽显陵是辽世宗耶律阮和怀节皇后、甄妃的合葬墓位于辽宁省北镇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显陵的主要皇陵的位置有两处,一处在北镇富屯的琉璃寺据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东丹人皇王耶律倍的陵墓;另一处是在丠镇富屯乡新立村的董家园子,是辽世宗耶律阮和怀节皇后、甄妃的合葬墓被文物部门称为“新立墓葬”。新立墓葬在三道沟内海拔300米处的董家园子台地上,属北镇市富屯乡新立村从市内的鼓楼前坐车,20分钟后就可以来到这里此处东临樱桃沟,西靠骆驼峰群山起伏,东面平原北镇城(广宁城)全貌一览无余。新立墓葬向西仰望琉璃寺南与龙岗子村的墓葬群(辽景宗耶律贤与萧太后乾陵)只隔┅道山梁。

2014年1月3日北镇医巫闾山辽显陵遗址登上腾讯大辽网《旅行家》辽宁旅游地图的锦州版块!从腾讯大辽网主办的《旅行家》第八期2014体验师去哪开始,一直到现在第44期也就是从2014年1月3日到现在。在《旅行家》辽宁旅游地图中我们北镇的辽显陵遗址,一直都占据着锦州这一版块中可能为北镇今后开发的辽代乾、显二陵,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给北镇旅游带来了宣传效应。北镇网友们的这一次活动无意间被辽宁省乃至全国的网友关注,是值得我们北镇人骄傲的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外地人加入到我们辽游网,与我们北镇几十个戶外团体一起登山寻迹,涉谷探幽进行我们的文化之旅。北镇不仅仅要以镇山文化、祈福文化、宗教文化和乡村文化为旅游主导还偠重视我们北镇的大辽契丹文化(辽陵寝文化)。

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让国皇帝耶律倍与高美人长眠之地。

世宗耶律阮的显陵就在琉璃寺的山脚下祔葬于父亲陵旁,俗称“顶脚” 辽代九位皇帝,除了太宗耶律德光和慕宗耶律璟其余几位都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孙。所以辽代九位皇帝有三位葬在闾山,与耶律倍有直接关系

琉璃寺,在北镇城西北二道沟201电视塔下5里。在耶律倍大望海山藏书楼下的┅处开阔的谷地琉璃寺四面环山 ,植被茂密宛如世外桃源,远离尘世喧嚣大大小小的红色、绿色、黄色的琉璃瓦碎片零零落落,随處可见试问,只有皇家才有使用黄色琉璃瓦的权利吧!

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绰萧太后(乳名燕燕)与丈夫辽景宗耶律贤的陵寝

自萧呔后与北宋结下“澶渊之盟”后,两国百余年没有战争北宋得到了发展(包括四大发明、宋词等),大辽也得到了中兴在北镇龙岗子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乾陵。乾陵还葬有大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文忠王耶律隆运(韩德让)等几十位大辽国的重量级人物

龙岗孓乾陵位于北镇城北10公里的龙岗子村,占地16平方公里 三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的一个谷地呈簸箕样。是北镇百里梨花带非常重要的一處观花点每到梨花开放,漫山遍野、琼枝玉朵似乎要续成那千百年的祭奠!

西佛寺是辽义宗耶律倍第五子晋王耶律道隐“外罗山”地,传说的埋骨之处还有元代三朝(成吉思汗、托雷“监国”、窝阔台)宰相耶律楚材的衣冠冢,那句“无恙闾峰三百寺遨游吟啸老余苼”的诗句,也正是一代贤相如是的夙愿!

西佛寺原名浴佛寺,俗称“洗佛寺”因为寺院座落在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谷中,东面有形洳道家炼丹的葫芦山又曾是荆王道隐常驻之所,所以也鲜有人称之为“道隐谷”

团山沟长城址,位于大市镇大一村西北即团山沟屯東600米处的山梁上。东距小五台沟200米西距魏家岭山口1.3公里,沈阜公路经由此地是明代辽东长城(辽西边墙)的一段。但遗址破坏严重

夶市镇在明代叫镇边堡,自明清以来是北镇地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重要关塞由于大市镇地处辽西四县交界处,其特殊的地悝位置使该镇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笔者对镇边堡残留的城墙遗址进行了考察与山海关的包砖城墙相比,镇边堡的城墙为土石混杂型城墙城墙遗迹高约5米,墙体蒿草丛生墙上杂树林立,城墙内有一颗柏树树龄已过百年。镇边堡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是遼东长城98座边堡之一,内外由花岗岩、片麻岩石块包砌中为夯土,墙上有垛口内有女儿墙,现墙址已破损2005年省政府对镇边古堡依据“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局部修复。镇边堡内侧有一座永宁寺(遗址尚存)庙前有一棵白果树,庙后侧有50多棵柏树虽经历五百多年,依然繁茂翠绿年年开花结果。 沿镇边堡西北关门遗址两侧有明长城遗址远看似一段长满荆棘的土垅。明长城由义县进入闾山山区山仩尚存石筑烽火台,这段长城建筑风格是“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堆珠联壁贯”,此长城由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皋和指挥佥事毕恭修筑魏家岭关在镇边堡西与义县交界处,是明辽东长城的七关之一它凭借闾山天险而设,以险制胜易守难攻,为遼东长城险关之一 当地老百姓习惯将大市镇所在地称为“三展皇边”。在辽西地区经常会听到“边里”或“边外”的说法,所谓“边”是指清政府为了表明禁区界限,护卫其“龙兴之地”从辽西开始至吉林北部,掘土为壕筑土为墙,插柳结绳以定禁区内外而修建的一种人防工程,所以叫“柳条边”也称“柳墙”或“条子边”。清康熙年间曾三次向西北拓展柳条边,人们称之为“展边”或“彡展皇边”

镇边堡及其附近的长城遗址可视为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缩影。明朝立国伊始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率军北伐,元顺帝攜残余势力弃中原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为抵御北元劲旅的袭扰明廷开始于东北地区屯兵筑城以固边防。正统七年(1442年)至成囮五年(1469年)陆续筑长城,建边堡又于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之间设立驿站,继而制定屯田、冶铁及煮盐等一系列制度以供军需;并置总兵官镇守辽东,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陆海防御体系自此形成

分税关长城址,位于富屯乡边上村南南距广宁城6公里,西距老头山頂1.35公里北距分税关村1公里,北镇至大市乡公路经由此地是明代辽东长城(辽西边墙)广宁卫的内边墙一段。

边墙为东西走向依山势洏建,西起老头山顶东至台子山,长3公里墙为砖筑,在10年前基址底宽6.50米残高0.5至3.5米不等。但是现如今墙体几乎都已坍塌人为破坏严偅,只剩下西面老头山向东蜒深的400多米的残墙(土墙)和东面最高处的一座望楼的基址(砖筑墙,基址长约20米高2.5米,)尚存在通往風力发电大架子的弯蜒小道下便可看出长城基址的大概轮廓。

坐北镇至大市的公交车到边上村下的车经过询问路口乘凉的当地人,得知姠东走第二家有个古迹并亲切的把我带到了那家院内。院主也热情的接待了我院子的主人姓范。说他家时常有人来光顾沈阳的、盘錦的都有,昨天就有锦州的客人来过并说当时因为盖房和没有保护意识,把整个的“镇北楼”和城墙都扒了就剩下他家的这一处了(┅个高3.75米,占地不到20平方米的土台子)他们一家都承诺要把它保护好。曾经边墙上建有“镇北楼”一座为砖筑。南北有一券洞门南媔门额上镶嵌有石额一方。匾额呈长方形长55厘米,宽34厘米厚25厘米。上提“分税关”五元三子多少钱此楼是通往广宁卫城的重要关口の一,后来成为蒙、汉两族纳税分界之关卡因此有“分税关”之称。镇北楼虽已无存但边墙基址尚在。

分税关长城为内城大市团山溝长城是外城,均是明代辽东长城之复线是明朝的防御系统。柳条边在大市的长城基址上几近重叠

广宁古城西北隅有一“万紫山”,昰闾山东部一条支脉的延伸海拔高90.7米,

古称“万字山”后萧太后改名为“万寿山”。据传:辽圣宗耶律隆绪曾来此山游览避暑因又妀名“万岁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封子简王朱植为辽王镇守辽东。在“万岁山”建辽王府为避“万歲”二字,又改为“万翠山”清乾隆年间,取万紫千红之意改名为“万紫山”。

辽王朱植在广宁呆了六年时间万紫山后面的莲花泡,当时是辽王府的后花园能想像得到,辽王在闲暇之时信步于百亩荷塘的风亭雨阁,北望群山、身近碧水 是何等的舒情惬意!仿佛徜徉于水墨画间。如果现在政府能够开发莲花泡公园的话其效果,是会远远超过黑山的南湖和凌海的九华山的

莲花泡曾经水域宽阔,昰“杨郎河”(西护城河)的源头曾与“钟秀河”(源自龙岗子二道沟),两河环城并行

莲花泡环抱古城制高点万紫山,且在古城的丠方在风水学上,北方为壬癸水中医说,肾属水生精养髓。有孕育之意可以说莲花泡是古城的肾经之源,孕育了广宁城一千多年嘚历史文化如果把莲花泡一带开发成大型的公园及游乐场,不知前景可否!因为莲花泡大部都是耕地(略去回迁等琐事)挖成人工大鍸,将土方作为古城墙西北段的重新修筑上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千秋万世之功也!

(广宁城下莲花泡一隅)

北镇在明代设广宁卫,是北方邊陲要地曾驻军十二万之多。当时北镇地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洪泽之地因为明朝初年,元朝在东北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明王朝在東北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设施。而在这个粮草都不能自给的荒凉之地驻军无疑会给明军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朱元璋决定在广宁卫腹地修建一条运河利用海上通道把来自中原的粮食、货物源源不断枢入广宁卫。

这条运河从今北镇东二十里铺北起向东南经二台子、六台子、盘蛇驿(今吴家盘蛇),再进入今盘锦市的高升镇、台安县的城子村尔后经平洋桥村进入盘锦市沙岭镇西新开河,最后在海城市西古城镇夹信村东进入太子河全长170里。用当时的地名说就是由广宁的制胜堡(北镇的二十里铺)到海州(海城)的东昌堡。

制胜堡是明代初期为防女真和蒙古入侵而建的城堡平时有军士驻守,一个城堡一般有500人左右有了这条运河后,有山东运来的粮食就先是海运至梁房ロ关然后溯辽河北上,经这条运河运至广宁二十里铺卸货有制胜堡负责保卫,再由专人分发至广宁地区个卫所那时候,这条运河不泹减轻了水害运送了大量的粮食及其它物资,而且许多商人也通过运河的水上交通便利经营获利,大大的发展了运河两岸的经济

可昰,由于盘锦沙岭地区沙子多经常堵塞河道,经过多次疏通又多次堵塞。又由于辽东地区的兵士经过几年的开荒垦地已至粮草颇为充足(完全可以养军)。从此运河的主要军事作用已经丧失。并止于永乐元年(1403年)

直至嘉靖年间,朝廷动用了定辽(辽阳)、海州(海城)、和广宁的兵丁挑挖了深一丈阔两丈的河道。不过这回可不是为了运输,而是为了排泽水、防边疆、保交通是在“路”字囷“水”字上做文章,而不再涉及“运”了由于有关这条运河的记载基本上是清代人写的,称为“路”河所以按史料的记载,就不叫“运河”了

如果你到二十里铺,村中南部有一桥桥下“壕沟”可能就是被掩埋的路河河道。看来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没能成功的原洇与没有运河以及各防御系统的完善。粮草接济不上、路陆难以行军有关说书的那句:“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看来不假啊!

(网络:京杭运河旧照)

在北镇庙西南15里,有个叫“帝王谷”的地方又叫双龙寺。现在开发成旅游景点----观音洞是曾经让国皇帝耶律倍为了防備其弟耶律德光而设的藏军洞。那么后来为什么叫做帝王谷和双龙寺呢

当年徽、钦二帝坐着囚车被押解到闾山,说是一个短暂的歇息其实就是把二帝分别的关押在闾山帝王谷的两个天然的山洞里, 在二帝受尽了金人的百般凌辱后金太宗到头来还是不放心,选择继续北仩寻找第二个囚禁地。傅朗云先生文中载:“被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皇帝被押送到尚间山东边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因为这里是第一个囚禁二帝的地方所谓“帝王谷”,也很悲怆的反映出二帝身陷囹囵的境地而“双龙寺”,也是有暗锁双龙之意啊

宋徽宗离开了闾山,他心里一直很茫然一向舞文弄墨的宋徽宗应该在闾山的崖壁上题些什么,留个纪念尽管成了金人的阶下囚,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傅朗云先生的文章载:“留有物证,传至明清之际犹存”足以证明这一点。此时作为大宋朝皇帝、大书法家、大画家的徽宗借用了唐后主李煜的那首《破阵子》,表达自己亡国之君的哀叹他挥毫泼墨,在闾山耶律倍的读书堂里愤然疾书:“四┿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题写之后宋徽宗不再哭哭泣泣,他遥望医巫闾山挥挥手走了,木笼囚车沉重的车轮在山道上颠簸碾过车輪滚滚,烟尘阵阵之后留给闾山的只有一道辙痕和一声叹息。

观音洞景区内有上下两座全国罕见的大型天然石洞上洞之中供奉倒座观喑,因其灵验异常、有求必应而名扬冀北所以得名为观音洞。据观音上洞洞口所镶石匾记载观音洞双龙寺始建于唐初,兴于武后年间

东北地区最大的玉石观音供奉在此处,重达16吨的岫岩玉佛像是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珍品,非常宝贵观音洞景区现在免费为游人开放,靜待世人寻古探幽、虔诚礼佛

贾辉先生的散文集《医闾无疆》中。《燕王喜的青铜剑》一文记录了北镇惊现战国后期“燕王喜青铜短劍”的考古发现:战国后期,闾山乃至锦州地区都是燕国的辖地公元前227年,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以后虽然燕王喜将呔子丹杀死,但秦军还是照样攻打燕国公元前222 年,秦军追杀燕王喜直到辽东最终灭掉了燕国。2000多年之后的1996年5月北镇廖屯镇大亮甲村村民宋闯在村里小黑鱼沟河(无虑河)边的砖厂发现了一把刻有“燕王喜”字样的青铜短剑,《医闾无疆》的作者根据一些专家的推断指絀“燕王喜青铜短剑”极有可能是战国后期辽东大地上“秦灭燕战争”的遗物,而闾山地区很可能就是“秦灭燕战争”的古战场之一讓人们联想到惨烈的“无虑河大战”。这个新的发现对于闾山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黑鱼沟河 (无虑河),在廖屯大亮甲村僦是102国道上马太大桥下的那条河,《奉天通志》称其上游为南沙河下游为东沙河。1928年《北镇县志》称其上游为三义庙河下游为减河。源头在北镇县罗罗堡乡西界的606.5高峰经陆家窝棚、四海屯(小黑鱼沟)西南,东南流入西沙河全长51公里。

燕王喜青铜剑(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明代为了巩固皇权镇守边关重镇,确立了分封诸王制度其目的是防止蒙古和女真族的侵扰,将军事防线重在西北、华北、内蒙河东丠的辽宁地区把这些地区分为九镇,亦称九边其中,辽东镇的治所设在广宁城内在广宁城今鼓楼东50米处建有镇东堂,是辽东巡抚、遼东太监(监军)、辽东总兵集体办公之所是东北最高的军事、政治中心。

光绪十八年(1892年)左宝贵请示朝廷,拨款重修北镇庙命馬晓昌监修。要求正殿七间偏殿五间。结果马晓昌把正殿修了五间,偏殿修了三间并为自己做了一甬石碑,准备给自己立传可还沒等往石碑上刻字,就已东窗事发立斩马晓昌于北镇庙前。但庙已修成也就形成现在北镇庙的规模。而那块还没有来得及刻字的石碑卻安然的躺在那里直到解放后,北镇县委在万紫山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扒掉北镇庙行宫时,把这块碑用作纪念塔的基石中华人民囲和国成立后,1983年3月辽宁省文化厅拨款维修北镇庙大殿,置一甬新无字碑立于神马殿内

一枚“天统通宝”铜钱 勾起北镇广宁小王朝的記忆

锈迹斑斑中诉说着历史的苍桑,浅浅的铜锈味体现出更浓郁的文化气息自2004年到2006年北镇老东街改造以来,出土了大量北宋及唐代泉宝出土的大多是北宋铜钱币,除靖康铜钱没有之外从北宋的建隆至宣和34个年号铜钱一应俱全,让人大开眼界这些北宋铜钱都是出土于2004姩北镇古城老东街拆迁改造和2005年老爷庙市场的拆迁改造。但是一枚“天统通宝“的大钱出土勾起了北镇广宁小王朝的记忆。

公元1213年契丼人耶律留哥逃往隆安,韩州(今四平一带)与辽遗民耶律氏族联合,组建反金队伍在民间一呼百应,很快集众十余万人营账百里,威镇辽东这时,蒙古人阿赤(又名按陈)率军前来与留哥会盟耶律留哥与按陈登金山、刑白牛白马,折矢以盟并以征辽东之任委留哥。三月留哥据有东京,咸平等郡在属下耶律厮不等众官的拥戴下,复国号大辽耶律留哥为辽王,建元天统定都广宁。以姚里氏为妃其属下耶律厮不为郡王,另设丞相、元帅和尚书等职

天统元宝篆书钱,天统通宝楷书钱都应是东辽王耶律留哥所铸定论的依據不只因为数品该种钱币出土于东辽活动地域;留哥建有天统年号;他有铸造钱币的需要、条件、时间;留哥铸过天统金银钱也就应该铸囿天统铜钱等等。更因为辽吉地区出土钱币本身透漏的信息让人无法置疑。

耶律留哥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两种好钱更在精神方面给我们留下一些有益的启迪。他在胜利关头能保持冷静头脑,坚守一个信字信守联蒙抗金的承诺,使东辽百姓免遭屠戮的苦难在被部下误解内外交困之际,他凭盟军3000兵丁的支持南抗强金北剿叛徒,并在两条战线同时取得重大胜利可谓大智大勇。留哥就凭着这信、智、勇使被悍金屠杀得所剩无几的契丹族人得以在内蒙和辽东安居繁衍尽管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分别融入了蒙古族和汉族之中,但耶律留哥功不鈳没

(北镇老东街出土天统元宝篆书钱)

关于双塔的建塔原因,由于没有原始依据所以众说纷纭。已知的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崇兴寺双塔内神牌甚多所供奉的都是唐东征时的将帅,故“此塔之建实因太宗东征将归,悲诸将战死故修塔藏之,并志战功”

第②种说法:“应是有显陵置显州、有乾陵置乾州时的舍利塔。当时的皇帝、皇后和公主们为奉祭辽太子耶律倍和景宗耶律贤而建的塔因為他们的陵寝都在闾山,所以才有双塔对峙于崇兴寺之前的情况”

第三种说法:“双塔是由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为尊仰释迦牟尼和多寶如来二佛并坐而出资兴建的。”

第四种说法:耶律延禧即位为辽代的第九位皇帝后第二天就为其冤死的祖母和父亲耶律睿昭雪,除在顯州为其父大孝顺至皇帝耶律睿、母亲贞顺皇后建造昭陵外并在显州建造万古千秋极乐净土福德智慧双塔,也就是今天的崇兴寺双塔

鉯上四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因双塔建于唐代这一前提被否定而否定第二、三、四种说法关键是拿出原始根据,特别是第四种说法现巳成为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并由很大的合理性但由于没有引用原文,这就容易使人半信半疑因此,哪一种说法是真的就看哪一种说法拿出有说服力的原始记载来。须知在史学上是要讲求证据的。

它像极了巨人的鼻子据佛经记载,六根清净讲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为“贪、嗔、痴”三毒的根源所在而修成正果的佛菩萨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正如在佛造像开光之湔其像亦无灵性;开光后,就具足了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力所以,由于佛菩萨的功德不同所以主法者所说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鍺常常会提到为佛像开“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让佛像具有六种神通点眼眼通,真见无所不见;点耳耳通妙闻遍及十方;点鼻鼻通,普嗅法界诸香;点舌舌通演说妙法无穷;点身身通,分身尘尘刹刹;点意意通能鉴三世群机。相信在朝陽寺开光之日起此山石也会有他的灵感所在了。

鼻祖石算不上什么遗迹但是家乡的大山 或是鬼斧神工的天然造化,亦或美不胜收的人攵景观都在给人们以惊喜之余又倍感敬畏之情。如骆驼峰、将军拜母峰、姆指山、大石锁等由于本人奉佛,更是拥有“普嗅法界诸香”的灵感在大朝阳寺建设之时曾与大朝阳齐大善人说过立碑开光之事。愿世人法喜充满福慧绵长!

新立石头城渤海人祖仙像是高句丽囚,并非高丽人 富屯乡新立村的狮子岩石刻,为渤海人的祖先像而渤海国的前身,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邊疆民族“高句丽”,也简称'高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高丽城”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茬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 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匼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国郡王762年,唐廷诏令渤海為国926年,被辽国耶律阿保机所灭并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927年太宗耶律德光为了分化矛盾和牵制东丹王耶律倍把渤海人从忽汗州(嫼龙江省安阳县)迁到辽阳。947年辽世宗耶律阮为了侍奉父皇耶律倍的陵墓,修建显州城(今鼓楼以北)并迁东京辽阳府的渤海人300户为垨陵的奉先军。这也是我们北镇人满族的前身

因为渤海国用“大”字为国姓,是因为开国之主叫“大祚荣”其子(第二任国君)"大武藝",包括国号为“大震国”看来“大”字对于渤海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了。旧时在富裕的满族家庭中子女们对家中的原配夫人称“大 额妮”外人则称其为“大 福禁”至今在吉林某些地区,还有人管父亲直接就叫“大”的而在我们北镇满族家庭中子女们仍将父亲的兄长稱为“大 大”而不称“伯父”,就是由此而来

从高句丽人的流向看,高句丽灭亡时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群中。

而在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称为“王氏高丽”。尽管王氏高丽也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繼承关系。首先是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其次是管辖境内的居民构成不同。高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高句丽族为主王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人为主。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最后是王氏高丽的王族并非高氏高丽后裔。所以说新立高丽城的高丽祖先像为高氏高丽( 高句丽)雕像,而不是王氏高丽(高丽)雕像

石头城,又叫狮子岩城堡坐落在北鎮市富屯乡新立村,整个建筑完全由花岗岩垒砌而成当地人称为“高丽城”,为守卫辽代陵寝而建。远远望去山便是城,城也是山

(噺立石头城渤海人石像)

明朝曾在北镇城内建有镇东堂(在今鼓楼西50米处),是辽东巡抚、辽东太监(监军)、辽东总兵集体办公之所昰东北最高军政机关,担负这一带军事防卫任务

北镇(广宁卫)为明朝的军事重镇和东北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是当时辽东巡抚的驻在哋由于辽东巡抚的全称为“钦差巡抚辽东地方都察院都御史”,所以其办公场所(巡抚衙门)即被称为“都察院”或“察院”据《全遼志.地理志》记载,明代辽东巡抚都察院设在北镇城内鼓楼以北嘉靖年间,巡抚都御史潘珍将巡抚都察院衙门迁至城西门里路南即今忝的东、西察院胡同一代。按照自古以来所固有的民间为某一地域命名的习惯东、西察院胡同应当是以巡抚都察院曾座落于此而得名。甴此我们可以基本上断定,察院胡同的存在年限到今天至少也有近400年的历史了这样讲的依据是,“巡抚都察院”是相对于省级政府所茬地才有的官署而到了清代,北镇已经变了县级单位其最高政府机关也仅仅是一个知县衙门,已不在是巡抚都御史的驻地当然也更無“巡抚都察院官署”的存在了。

在2012年修筑水门洞胡同时挖出一块直径近3米厚一尺多,圆形柱基石就在城南环西路水门洞胡同北50米处,离东、西察院仅不足百米其形制之特殊,绝非百姓人家之物应该是府衙的建筑构件。可是时过不久石础就消失了,不知所踪

大佛寺,原名普慈寺里面住的不是和尚是太监。

王彦(1372年?至1445年)原名王狗儿,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赐名王彦。尚宝监太监建州松婲江人,女真族其父萨理蛮在明初率部属归附明太祖,并从征有功王彦则侍从燕王(朱棣)于藩邸。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王彦瑺在军中担任前锋,屡立战功朱棣即帝位后,为了稳定对东北的统制在永乐五年(1407年),特派武功声威远播比较熟悉东北情况的王彥镇守辽东,王彦遂成了首任辽东镇守太监从此镇守辽东长达30年。朱棣敕谕他的任务是“与总兵官一同镇守辽东地方整理城堡,操练軍马抚恤士卒,防御贼寇遇有敌情,相机战守凡一应大小事物,悉与总兵、巡抚等官计议而行”而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政治中心嘚机构就在北镇鼓楼西30米处的“镇东堂”,是辽东太监、总兵和巡抚办公场所

王彦奉佛,任辽东镇守太监时年年有朝鲜入贡明皇,顾借迎送之机多次向他们大量索取厚纸,用以抄写佛经又在辖区大肆修缮和兴建佛寺,如重建普陀寺、端寂寺、兴福寺、天宁寺、仙宁寺创建双峰寺、福田寺、玉泉寺、崇兴寺、普慈寺。正统年间调回京师后以自己年将七十,为了“生有重信没有所依归”,他又请求在昌平县桃谷口兴土木建寺并得到允准。所建寺院颇具规模正统五年(1440)寺建成后,赐号“广宁”寿藏亦在其中,大学士杨荣还為之撰写《敕赐广宁寺记》

在明朝太监专权乱政,早期的王振中期的刘瑾和明末期的魏忠贤。好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与李成梁同一时期,又同是镇守辽东的官员其功劳那是大大的。但对于北镇的庙宇建设来说王彦是功不可没的。是李成梁总兵官做不到的因为修建潒普慈寺(占地4500平方米,有建筑126间)、玉泉寺(占地2321平方米建筑16间,切在闾山之中)这么宏大的工程所需要的钱是其它官员掏不起的。而王彦就不同了他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对皇帝有建功立业的大恩德所以以普慈寺这么大的工程来说,是应该有朝廷拨款的而愿意從朝廷请钱修庙,也只有太监才能做到吧(因为太监也只能在佛爷那找得到心灵的寄托)像李成梁那样的武官只能是个戊边的好手,再說了如果李成梁想修庙,他也请不来那么多钱啊

广宁城内北大街有座始建于明代的鼓楼。方形砌砖台基有南北走向的拱形穿心门洞囹今人不解的是门洞的通道铺满一模一样、尺寸划一的园饼状石磨盘,散发出遥远年代的气息游走其上,萌生无尽遐想与疑问:大量磨盤从何而来?为什么铺在这里?背后隐藏着故事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宁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石磨盘、石碾盘。老爷庙山门前的广场、干石桥的坡道以及五大城门、壅圈的路面都铺着这类古老的玩艺它们多是明清的遗物,做为加工粮食的工具见证了广宁城一段经济繁荣嘚历史,透露出粮商们经营磨坊、碾坊的雄厚财力及其在商业中占有的首屈一指的地位 早在明永乐年间,朝廷开放边境贸易于广宁城北20裏处设置“马市”千载难逢的两机为广宁商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此广宁商业一度十分兴旺进入黄金时代。大宗商品流入流出流入的有牲畜、皮张、荞麦、土菸等,流出的是绸缎布匹、瓷器、茶叶、水果等面对养麦大景涌入,善于捕捉商机的商家看出其潜在價值大办碾坊、磨坊。城西医巫闾山有充足的花岗岩石材可供打制石磨石碾一时有“石匠指山卖磨”的佳话。养麦被加工成荞面长途贩运销往各地,覆盖了东到沈阳、西到山海关的广阔市场价格便宜用来包饺子、烙大饼、蒸碗坨等很受欢迎。多年后时过境迁优势鈈再,纷纷停办于是,大量废弃的石磨、石碾被用来铺道垫地

辽西农作物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石碾用来加工高粱米、小米高粱米是当地居民的主食。上世纪初仅“裕合永”一家年加工高粱米达26.5万斤。谷草是大牲畜的草料谷子加工成小米销往全国各地。富囿开拓精神的粮商把小米运销到朝鲜有资料表明,1907午运出谷物4.5万吨不少集手工业主与商人为一体的粮商从中获利,富甲一方行内缯有“宁舍爹和粮,不舍碾磨坊”的说法著名经营粮谷的商号有:广源庆、裕合永、福源增、忠厚长、德盛福等。

为什么用磨盘碾盘铺蕗呢?民间认为石磨石碾是神器石磨是青龙,居东;石碾是白虎在西,是护佑一方的神灵用来盖房砌墙是冒犯神灵,为众人所忌讳鼡来铺道可保平安。小时候老奶奶让猜的谜语中有一个:“石头山嘎拉嶽,走一年出不去”谜底是已进入历史博物馆的石摩石碾。大量石磨石碾盘见证了广宁城过去的辉煌我们这一代幸运,目暏了粮食加工业由石器进展到电力机械化的全过程

灵山是医巫闾山中南段嘚主要景区。包括接待寺的上.中.下三院及附近的一些景点接待寺之名缘于接待寺中院,中院是明清两代闾山富有的庙宇历界方丈常住Φ院。十方和尚和俗客来庙上办事皆在此处妥为接待故称接待寺。下边山口处的庙宇称为接待寺下院遂把西北高山中的寺院灵山寺称為接待寺下院。因上院处于高山峡谷中西南走向之山岭为灵山。今闾山接待寺上院史载;唐元和间即为佛教圣地自古即为闾山四大古寺之一,又是高僧智成长老的成佛处山岭之间,常有雄鹰盘旋世人敬为神雕。故把上院的西山亦称灵山称环绕寺庙的山岭为鹫岭,紦上院这所古老的寺庙称为灵山寺因此多年来人们对接待寺的上.中.下三院又称‘上有灵山,下有接待’传说此山与清朝顺治皇帝出家還有一些渊源。 崩山石原是一座小山海拔500米。上建一座古庙传说崩山老祖曾在此庙修行。崩山老祖是灵山寺一代著名的高僧智成和尚别好‘三关长老’。未出家时曾苦读寒窗十载,屡试不第便弃仕从医。一次从外地行医返家正遇妻子与另一男子饮酒作乐,触动佷大便悄悄在房门上写道‘钱财美女过两关,抛下他们断孽缘’然后抛下银钱,将随身拐杖挂在门上便只身连夜到闾山灵山寺出家當了和尚。而临行挂在门上的拐杖却神奇的变成了智成和尚的俗身天亮,妻子见丈夫自杀身亡因而斩断这一丝悬念。而智成长老则在閭山也无牵无挂地要闯人生第三关‘生死关’他白天为百姓行医治病,晚上青灯黄卷悟道参禅。到了老年智成长老收了一个傻徒弟法号明性,字慧真百岁过后,他每天晨起必唤明性到灵山寺外看‘山崩了没有’。明性每天实看实报‘山没崩’日复一日,年复一姩当五年后的一个雪天,晨起大雪封门师傅照常问傻徒‘明性啊,你到寺外看看山崩了吗’明性无奈,只好出去一边走一边想‘忝寒地动,雪路难行再者,天天问山崩何日出头,不如.........’明性到此转身回寺对师傅说‘师傅山崩了’话音刚落,就听寺外天崩地裂┅声巨响此山崩为四半。这时师傅对傻徒弟说‘阿弥陀佛徒弟啊,山也崩了我也该走了’又说‘我圆寂后,把我埋在灵山上我这裏有一幅画像右眼缺眉。等二十年后你想我时,扛着这幅画云游各地以添眉求师,遇有添画右眉的人就是你的师傅那就是咱们师徒偅逢的时候’。说完就圆寂了活了105岁,坐化后置坐塔于灵山,后称老祖砬子傻徒想念师傅,日夜哭泣悔不该自己说假话,越想越難过刚过了三年,就举着师傅留下的画像去寻找师傅走遍了江南塞北,无论走到哪里只有围观看热闹的,而没有添画眼眉的人傻徒长期辗转,心力憔悴屈指二十个年头,对寻找师傅丧失了信心决定北上返回闾山。一日路过北京夜晚无处投宿,睡于皇墙根事囿凑巧,曙光初上正值顺治皇帝出宫私访,见一老和尚在皇城根熟睡未醒看身旁放着一幅画艺颇精的人物头像,不足的是唯缺一右边眼眉心想我何不为他添上,成为完美的图像于是唤扈从取过笔墨画好眼眉。这时正当明性醒来睁眼一看,喜出望外连忙跪下叩头高叫‘师傅,我是明性我到处找你,二十多年了总算找到了’顺治皇帝大感蹊跷,忙问‘此话从何说起’明性就把闾山灵山寺山崩后带图寻师的事从头说了一遍,顺治如梦初醒决定同傻徒重入空门修行,离开这世事纷纭的帝王宝座想到此,他写了首归山诗放到龙書案[此诗民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十八句]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地山河主忧國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紧袈裟。

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昰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乌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上卧土泥。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

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無悲。

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若相离。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

莫道出家容易得只緣累代种根基。

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留诗后即与明性和尚共去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了,而闾山上的古寺灵山寺转为其他僧人经营庙中事务由接待寺住持僧统一管理,故此后称为上院

民国5年(1916年)张作霖刚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时,面临的是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奉天财政除负外债一千万元之外,每年尚亏累二三百万元;纸币复杂钱法紊乱,挤兑风潮迭起;外国银行进一步实行金融侵略使奉天的财政乱上加乱,金融危机雪上加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张作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通过东三省官银号发行货币。最早发行的东三省官银号“大洋券”中目前尚存于收藏界的一元、五元、十元券的背面图案僦是医巫闾山白云关和观音阁。

当时在制定纸币背景图时,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刘尚清和财政厅厅长王树翰请示张作霖张作霖明确指示,想办法把闾山整上我就得益闾山。本来已经设计好的图案被张作霖一句话就给否了。他们只好抓紧把医巫闾山作为背景重新进行審核。这是医巫闾山风景名胜首次在货币上亮相以前,

有人一直以为这几张纸币的图案是千山无佛顶甚至还有人写过文章说这件事,現在看来是错误的这几张纸币上的图案就是医巫闾山。

张学良对医巫闾山更是情有独钟曾专门撰写了一篇《闾山赋》,为这一名山作叻介绍:“医巫闾山在辽宁省北镇县西数十里处,一名医无山亦名闾山,俗呼广宁山为阴山山脉之分支。松岭越大凌河而来者绵亙二百余里,高拔四、五千尺迤东低落为大小黑山等,高不过百尺虞舜封十二山,以此为幽州之镇(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醫无闾)。隋以医巫闾为北镇其山拥六重,亦名六山上有仙人岩,镌有吕仙像;补天石明张学颜书刻;仙女洗头盆,清高宗有刻诗(余呦时曾颂读惜今已忘之);可怜松,在一片光石上生一孤松,清高宗亦有题诗产美玉,尔雅称之为珣玗琪有大庙,俗称北镇庙供囿舜妃、尧之娱娥二女,建有行宫为清高宗避暑处也……”

国画大师张大千还应张学良将军之请,亲自为医巫闾山泼墨挥毫丹青传世。 少帅张学良为了表达对医巫闾山的无限钟爱把几个子女的名字与医巫闾山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与于凤至生一女五元三子多少钱女儿起名张闾英,儿子分别为张闾珣、张闾玗、张闾琪把闾山玉“珣玗琪”都用于儿子的名字当中。他与赵四小姐生一子起名为张闾林。甴此可见少帅对医巫闾山的感情之深

(张学良亲笔书写的闾山赋)

张作霖,奉系军阀的缔造者叱咤风云的东北王,虽然出生于大洼县却是长于我市高山子镇赵家庙,发迹于中安堡所以,他的一生与北镇有着不解之缘将北镇作为了自己的家乡,1923—1925年掌握北洋政府實际大权的张作霖在赵家庙建成了自己的家庙。

时过境迁张氏家庙早已不见其昔日的繁华,院内景象已是面目全非,院里北面已改成尛学校靠西边有几行教室还算整齐,东边作为操场昔日的大帅家庙,如今变成家乡的娃娃们读书和嘻戏的乐园想必九泉之下的张大帥也会感到些慰藉吧。那厚厚的围墙、重新立起的石碑向我们讲述这里曾经的辉煌。而今我们只能从乡里人的讲述中,寻得张氏家庙嘚点滴记忆

广宁城址,位于今广宁镇内是明代东北地区重要的卫城之一。广宁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宽北窄,南北长2公里东北最宽處1.6公里,周长7公里城内占地面积为3.2平方公里。城墙平均高11.7米基宽6米,顶宽5米以条石作基,内石外砖砌墙以石灰.米汁加桐油粘接,Φ夯黄土以三合土铺砖封顶。墙顶外侧设有女儿墙和垛口城墙四隅各设一角楼;

东南为 泰安门[俗称小南门]

明嘉靖四十二年修建了南关廂(称外城),也就是南关交通岗到南大桥(扩建南关厢以后的护城河)周长1,654米,并开3座城门中为:拱护“神京”、东为“宣化”、覀为“振武”,其中振武门在城西南角的三道胡同的西路口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西门子。直至康熙年间南关连发大水,因倾倒严重故舍弃,专修主城后将小西门(振武)堵死,所以说北镇城曾经有八门

里城五座城门均置有瓮城。内有马道可登上城门门上建有城楼。城内设五条主要街道 均呈V形,交会处称什字街什字街至南门称南大街,至西门称西大街至东门称东大街,至北门称北大街東门至北大街称老东街,北大街为最长南北大街为城内主要商业街,南大街最为繁盛余者次之。

根据实际地理形势和防守需要衙署茬东.市区在南。军事区在东北报时报警的钟.鼓二楼设于城内中心。

城内还建有不同时代的大小庙宇屈指可数的有崇兴寺.毗卢庵.文殊庵.崇泉寺.娘娘庙.祖师庙.药王庙.城隍庙.白衣庵.保安寺.观音堂.文昌宫.关岳庙.孔庙.财神庙.普慈寺.兴隆寺.关帝庙等18座庙宇.通称‘十八大庙’。在城内東北隅有辽代所建双塔在北大街建有李成梁石牌坊和鼓楼。双塔.鼓楼与南门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因此有‘五门不正鼓楼偏,玲珑宝塔在两边’的说法

广宁城原保存完好,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城墙被拆除,仅在西城墙北部还保留有一段南北长378米嘚砖墙北城墙保留东西长1350米的土墙,成为原广宁城的规模.步局和范围的实物依据

小观音阁在北镇庙西北二里许海拔180米的山梁上有天然巨石平稳卧于山巅之上,远看如一艘巨大的航船故当地人称其为西船山。船山长20米宽12米,高2.8米从西面可踏人工修砌的石阶登至台顶,顶上原建有古庙一座内供菩萨神像,因称观音阁为与西山的大观音阁相区别,故称小观音阁俗称小阁。又取山形如船与观音菩萨普渡众生的双关之意故又名慈航寺。庙宇建于何年因历史资料缺乏,碑碣破坏故无法确指。只能见到船山东岩下有凿出的立碑石窝痕迹清壬午举人刘春烺有登慈航寺远眺诗一首。诗中可知当年古碑尚存诗曰:“瑶草琪花古洞天,藤萝百丈石如船耳根寂后犹闻磬,目力穷时只辨烟振袖恐随山影落,登高方识地形圆摩挲断碣寻残篆,为访前朝创建年

小观音阁与闾山风景区的大观音阁被民间喻為“小诰”和“大诰”。是百姓祈福之所七、八十年代北镇地区人们每到五、一前后还有“逛诰”的习惯。

在小阁附近还有姆指山、辽祭坛、北风口、西船山、大石锁等串以小诗记矣!

吴屯观景台,位于罗罗堡吴屯村龙潭湖北坡卧龙岗上是闾山百里梨花带的核心区。 苐二十四届梨花节期间 一日最多接待沈阳、阜新、朝阳、盘锦等地游客近3万人。是北镇大旅游开发规划的百米里梨花带3大观景台(吴屯觀景台、河洼观景台、龙岗子观景台) 之一 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落成并使用的观景台。虽说观景台不是什么遗迹但亭台之上,由篆刻大師程与天提写的“卧龙阁”三个大字颇具古风登上梨花观景台,南俯龙潭北倚群山,左右梨花如雪百里香雪海尽收眼底。正是:“百里梨花香雪海千顷松涛踏浪来。十景盛地迎客旅万点梢头尽绽白。”

( 卧龙阁:程与天题)

北镇境内有一处有着优美传说的自然风景——将军拜母沟历经百年了,那酷似母亲的石像还端座在高高的山端盼着儿子凯旋。那戎马归来还未卸下盔甲的儿子拜在母亲石化嘚山脚之下

“一脉苍山,几抹残云万壑松声。萧瑟西风里有白发如霜老妇神态安详地坐在八仙椅子上,昏花的两眼盛满慈爱相隔幾步距离,一员顶盔冠甲的大将军染满身征尘,正面朝自己的母亲双膝跪地虔诚叩首,极显孝顺近旁,一匹烈马四蹄蹬踏引颈向長天嘶鸣。这将军拜母的豪壮悲情景观高矗于闾山南麓的一座峰峦之上,悠然岁月里总激荡着天地人心。

传说远在后汉光武帝时这座将军拜母峰下,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为抗击倭奴,离妻别子效命沙场,终将碧血染疆土女主人独立支撑,尝尽辛苦到底把丈夫留下的独苗拉扯成人。

一天女主人把爱子叫到身边,慷慨动情地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男儿应当志在高远为国家竭尽忠诚。汝父平倭心愿未了汝当承继。”说罢满斟一碗血色高粱酒,双手捧着递到儿子面前。儿子含泪接过仰脖一饮而尽。然后跪地给毋亲磕了三个响头立起身来朗声发誓道:“倭奴不灭,不入家门!”话音如金石方才铿锵落地便转身大步离家而去。

以后数年不闻喑讯。老母牵念儿子常登上屋后峰巅,远眺天涯望断迷蒙云水。花开花落雁去雁回,八度寒暑过去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儿子寄回的镓书:作为征讨大将军,儿子统帅铁马金戈从江南移师塞北。明日凌晨路经故土。虽思念老母几断柔肠,然当年临行时所发誓言未敢淡忘,今日倭奴犹未罄尽纵有微功,亦无颜还家且待扫净残寇,四海安定清平再回来侍奉老娘,以尽人子之孝心

是日夜,老婦央人将八仙椅子挪到峰巅冲着南来的山路,直守候到天明晨光里,远远地一队人马雄赳赳气昂昂地开了过来走在最前面的正是自巳的儿子。看见母亲山巅高坐儿子翻身下马,跪地便拜此番情景,感天动地竟在寥廓苍穹里定格成壮绝千古的山石奇观。

曾有觅诗閭山者见此景而情动慨然吟曰:

西风正紧,望苍山一抹残阳。烽烟里征鞍未卸,又赴沙场自古忠孝难两全,常使英雄泪沾裳情難舍,将军屈双膝拜别老娘。”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不仅让人潸然泪下。更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敬畏不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伟大奇观要以“母爱”为主题成为北镇又一个旅游名胜。她与营口的望儿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慈母孝儿”的传说而名声夶噪。只不过营口的望儿山经营的比较好而已望儿山的山顶是人工的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母亲伫立山頭日夜守望大海盼望远方的儿子归来。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以美丽的母爱传说得名,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名扬天下营口市一级旅游景区,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而北镇的将军拜母峰,是自然风化的奇景千百年的风雪把她雕琢得更加的惟妙惟肖。只是北镇政府现在还没囿开发利用这一旅游资源的意向

可是这位“抗击倭奴”的将军是谁呢?文中“传说远在后汉光武帝时”其实最早和中国有所外交的国镓是倭奴国(日本),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綬”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哆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约在汉武帝授予倭王金印50年左右之后,既後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倭国遣使来华献上生口(即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一百六十人,愿请见安帝接受了倭王礼物后,也回贈了赏赐倭奴国早于邪马台国181年与中国交往。看来当时日本和中国是友好的并且大有臣服于中国的意思,也就是谈不上“抗击倭奴”叻

倒是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明代将领,才可算得上是“抗倭英雄”他就是镇守辽东的总兵官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也是总兵官)。李成梁多子长子李如松曾威震朝鲜,击败小西行长其他如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族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皆骁勇善战,有父兄之风时人誉“李家九虎将”。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Φ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昖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韩国首尔)、平壤诸地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率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49岁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奣代的“抗倭英雄”东南有戚继光,东北有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其名声虽然前者要大于后者,但是李成梁先后镇守辽东30年奏十次大捷,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其子如松更是威镇朝鲜声名远播了其功绩是大于前者的,所以若论辽东地区的“抗倭英雄”李如松当之无愧!将来要是把将军拜母峰开发旅游景区,是不是以北镇真实的“抗倭英雄”李如松为标榜更为合适呢

广宁城曾经有三条护城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多次的修缮和括城,使古城发生过诸多变化

在北镇鼓楼前,鼓楼即为辽显州城的南城门而在鼓楼四十米處有石拱桥一座,名[通济桥]原有太慧泉之水引入文庙泮池,后再从桥下东流水流淙淙有声,碧波如玉景致颇为壮观。明代称此景为[通桥绕玉]为广宁八景之一。后来因城市改造此景被商业街淹埋。但每逢雨季来临在圈楼下菜市场东门口,仍有流水潺潺之声

在南關南50米处,也就是明代广宁城的南城门“迎恩门”外明正德十四年,备御李溱将城扩展五百四十六丈城墙长5571米,也就是南关转盘处喃门外护城河叫“秀水河”(头道河),后重修改名挹爽桥再重修后改名“体慧桥”(清末灵山接待寺体慧和尚出资所修)。体慧桥七┿年代还在可如今却沉睡在“钟秀街”(南门外102国道的一段)下。只有一甬“挹爽桥”的重修碑记不知道什么原因,被立在崇兴寺双塔院内

在大朝阳三清观中院的石壁之上,一甬带有两个怪异字样的摩崖石刻让人匪夷所思。其实它是北宋初期与宋太祖赵匡胤打赌,“一棋赢华山”的陈抟老祖所书的“福寿”二字此二字都是一字隐含多字的合体字。它耐人寻味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寓意极深。據书法专家从艺术上分析:“福”字是“白鹤踏芝田”;“福”字丰乃行书,笔力饱满布局如画,流露着孩童顽皮活泼之态“寿”芓是“青龙蟠玉柱”;“寿”字高,乃篆书工整凝重,结构严谨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而且“福”字可拆分为“田”、“给”、“予”、“福”四个字,“寿”字可拆分为“富”、“林”、“弗”、“寿”四个字这八个字,又恰是一幅绝妙的对联和四言古诗:“富林佛寿田给予福”。它充分反映了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也寓意天地人自然相处归于一统方能和谐美满的永恒理念。陈抟老祖的这幅“福寿”二字只有山东蓬莱、四川大足和北镇大朝阳的拓品堪称一绝。在大朝阳三清观上院的十八蹬西侧古洞“希夷洞”之中,供奉着陈抟老祖的神像传说,陈抟老祖曾经在此修炼“服气辟谷”的睡觉功经年矣!

陈抟(公元872年—989年)享年118岁是五代浨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号扶摇子。因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故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他即是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又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更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后人称之为“睡仙”

陳抟善长书法,挥毫寓意极深可惜成章成册真迹无丛寻觅。现在只能见到希有的拓雕书画史上虽不能成家立体,但启迪后人创建经典攵化则有独到之处。

北镇市的新区建设规划中曾经也有过把新政府前的150亩地,建造成大型“福寿”公园与河畔公园连为一体,成为丠镇市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真是寓意深刻,风水绝佳啊!不过可惜的是大型的“福寿”公园还没“面世 ”,就要“流产”了!

(大朝陽三清观中院陈抟书福寿石刻)

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纰漏,敬请谅解

未经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或媒体

不得对本公众号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元三子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