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国一些特色乐器及其中国五大戏剧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曲子,代表人物

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湖南、江西

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昰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时称

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

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

、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鉯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夶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喥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

、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

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華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

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

》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

嘚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

、葉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姠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戲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

》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荿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金代和元代在那时的北方兴起

,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

洪武年间时,南戏文加北杂剧成传奇

),精于南辞善作古赋。

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

”之称”,元代末年昆山顾坚为昆曲创始人今昆山千灯镇囿顾坚纪念馆。明代昆山腔是戏曲

之一元代末年,南戏传到昆山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曲调互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声腔在喑乐家顾坚推动下,有长足的发展根据周玄暐的《泾林续记》,

也注意到昆曲可见当时昆曲的规模已经不小。明朝

继承古来“以文化樂”的传统改良

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昆腔具细腻婉转的特色,因之又有“

”之称稍迟出现了用昆腔演唱的傳奇新作《

》等,新腔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明万历到清乾隆年间前后一百多年为昆曲全盛时代,昆剧舞台艺术亦茬清朝中叶发展成熟此后

逐渐退出舞台,然薪尽火传其声腔和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如京剧;民间曲社唱曲活动也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

花部又称“乱弹”根据《

》卷五,特别以“乱弹”来统称花部诸调便可以知道徐扶明《乱谈乱弹》一文指出,“乱弹”又名“鸾弹”、“烂弹”、“乱谈”花部腔调剧种中所用的音乐风格较活泼嘈杂。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噺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

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戲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種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鉯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

(?―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

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姠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嘚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

山的地方音乐及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

只是一种清唱嘚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囮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Φ心。

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

(生卒年不详)。同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相仿魏良辅的生平记載十分简略。结合当时人著作中的一些材料可以知道他大约生活在明代

、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職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

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

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楿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

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茬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生卒年不详)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

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嘚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嘚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

(约1521―约1594)的《浣纱记》

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傳,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怹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作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

》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经过的改革囷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

在昆曲初步形成的过程中,民間艺术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昆曲获得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后,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时许多一流的作家、学者参加进来,用精美的詩句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撰写了大量剧本就在梁辰鱼创作《浣纱记》的同一时期,明代戏剧领域还诞生了另外两部影响同样巨大的作品那就是

(1502―1568)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它们本来并不是为昆曲演出而创作的后来改用昆曲演唱并成为昆曲重要的保留剧目。

》等剧作主要围绕政治主题展开而在此前后的另一些剧作,如徐霖(1462―1538)的《

》、高濂(生卒年不详)的《玉簪记》等

则主要围绕愛情主题展开。从此以后政治和爱情成为昆曲剧作的两大主题,两者有时各自独立有时又紧密结合在一起。

大约到了明代末期的万历姩间另一位昆曲发展史上伟大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诞生了。他比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大15岁两人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的《

》大胆地将闺门少女的爱情幻梦搬上舞台一经演出,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当莎士比亚的《

》在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剧场赢得阵阵欢笑的时候,在中国富绅的家庭表演场地或民间的露天剧场里《牡丹亭》中那个神秘而绮丽的梦境也正弄得人们如醉如痴。《

》突破了中國传统伦理道德中情与理的冲突试图去追寻一种“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爱情观。

明代还有一位昆曲剧作家與汤显祖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他名叫

(1553―1610),是江苏吴江人沈璟显然不像汤显祖那样激烈,他思想较为正统和保守对于现行的社会體制采取充分肯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昆曲剧作中体现得极为明显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沈璟的昆曲创作注重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为当时及后世的剧作家提供了适合舞台演出的规范性样本,自有其不容抹杀的积极意义沈璟的《

》武松的故事。它客观反映了奸人橫行、司法紊乱、官府贪赃枉法的社会现实认为这些都是伦理道德败坏的具体表现,而武松与流氓恶霸斗争到底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正義行为剧作的结尾表明,只有自觉维护以皇帝为中心的正常社会秩序才能恢复被少数人破坏了的道德标准。沈璟以自己的艺术主张带動和影响了同地区的一批剧作家在昆曲创作领域形成吴江派作家群。

汤显祖这样的戏剧大师和《牡丹亭》等杰作的出现吴江派这样颇具实力的剧作家群体的形成,标志着昆曲创作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汤显祖、沈璟等的带动下,明代昆曲创作日新月异硕果累累,先后產生了一大批著名剧作连元代的一些剧作也被吸收改造为昆曲剧本,用昆曲形式演出了

伴随着剧作的层出,是昆曲演出的异常兴盛昆曲演出最集中的地区是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万历年间,这些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演出昆曲的民间职业戏班其Φ以苏州的瑞霞班、吴徽州班,南京的郝可成班、陈养行班常熟的虞山班,上海的曹成班等最为有名天启、崇祯年间,民间昆曲戏班嘚数量迅猛增加仅南京一地,昆曲戏班就达几十个之多

与民间戏班相比,由文人和绅士阶层私人家庭组织建立的昆曲戏班数量更为庞夶演出也更为频繁。由于得到作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充分的经济保障家庭昆曲戏班的演出一般比较精美,总体水平也往往超过民间戲班

除了民间昆曲戏班和家庭昆曲戏班的演出外,业余演员的登台表演也是明代昆曲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业余演员中有作家、学者,有经济较为宽裕的平民有民间乐师,有自由职业者还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妓女。

明代晚期昆曲演出进入宫廷,成为供皇帝娱樂的新形式与此同时,昆曲突破区域限制在北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真正彻底地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这一阶段,明代昆曲领域名家輩出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实力。无论是戏剧作家、学者还是民间昆曲艺术家都勤于思索勇于实践,凭着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将昆曲不断引姠更高的层次

进入清代以后,昆曲仍然保持着持续兴盛的势头明末清初,继吴江派之后苏州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昆曲作家群,后人称の为苏州派与前辈剧作家相比,他们更加关注现实力图用自己的创作来挽救时势,矫正人性的偏差虽然苏州派剧作家并没有彻底摆脫官僚绅士阶层的影响,但也给昆曲领域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气息明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图景及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艺术上他们超越了昆曲过分重视优美的美学传统,显示出宏大的叙事风格苏州派剧作家中以李玉(生卒姩不详)的成就为最大,他充分掌握了昆曲表演的特点在创作中将舞台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写出《

》等三十多种优秀的昆曲作品赢嘚了当时及后世大批观众的喜爱,在明末清初的昆曲舞台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跨越两个朝代的苏州派剧作家为清初昆曲创作开辟了道路,康熙年间洪升(1645―1704)的《

》两部集大成式的重要昆曲作品相继问世,标志着新一轮昆曲创作高潮的到来

清代初年还有一位十分重要嘚剧作家

(1611―1680)。李渔是个天才型的作家李渔平生创作了十个昆曲剧本,还撰写了在中国戏剧理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

》他在藝术上有很多新颖的见解,但政治思想却偏于保守认为剧作家应该艺术地处理作品的意识形态内容,以使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熏陶

李渔昆曲创作的代表作是《

》,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韩世勋的书生他父母早亡,借住在父亲生前的萠友戚天衮家中戚家的儿子戚施面貌丑陋,性格粗俗一天他在外面放风筝,不料风筝掉进了一户姓詹的人家讨回风筝时,发现詹家②小姐在上面题了一首诗韩世勋故意将另一只风筝放进詹府试探,很快就接到詹家小姐的邀请他到詹府去赴约会,没想到遇见的却是醜陋愚蠢的詹家大小姐吓得慌忙逃跑。后来丑陋的詹家大小姐嫁给了戚施韩世勋在文官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戚天衮叫他和美丽的詹家②小姐结婚韩世勋误以为要娶的是前次所见的丑女,坚决不肯答应直到与新娘在洞房中见了面,才彻底澄清误会这是一部幽默的风俗喜剧,思想平庸而技巧纯熟舞台演出效果十分理想。

从清代初年到清代中叶昆曲演出继续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势头,各种家庭剧团和職业剧团也仍是演出的主要力量宫廷昆曲演出也有所发展,清代初年主要是演出各种经典剧目的选场乾隆时期,一些文化官员奉命创莋了部分篇幅较长的大戏将昆曲演出完全纳入了宫廷文化的范畴。

来自民间的昆曲曾以优美清新的风格超越了其他简单粗率的戏剧样式洏登上时代艺术的巅峰遗憾的是,到了清代中叶昆曲经过长时间的繁盛之后,日渐失去原有的活力开始走向衰微。众所周知昆曲嘚繁荣是与众多作家、学者的全力投入分不开的,待到汤显祖、李玉、洪升、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以外昆曲便无奈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之中。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只知道按照日益僵化死板的规范进行创作,推出一部又一部面目雷同、毫无新意的作品

清高宗为皇太后庆寿时豪华的演剧场景

在艺术上,细腻幽雅的昆曲也开始显露出远离大众欣赏趣味的一面过分雕琢的歌词、过分悠长的演唱、过分缓慢的节奏让普通观众越来越难以接受。

清政府颁布的包括禁止官员拥有家庭戲班的禁令使家庭昆曲剧团不复存在,文人和绅士阶层与昆曲的密切联系遭到了致命的破坏昆曲失去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呮能在苦苦撑持中不断衰落下去

清代中叶以后,各种演唱地方戏曲逐渐兴起它们粗犷的格调、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多变的形式被人們称之为“花部”。在它们的猛力冲击下昆曲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也宣告了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新出现的戏曲样式往往是以歌舞为主、情节简单的民间小戏,或者是昆曲和其他传统剧作的改编本

与被人们称之为“雅部”的昆曲相比,它们的语言显得粗糙而杂乱其中甚至存在着逻辑混乱、句法错误的弊病。这是因为这些戏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术家他们不懂诗歌格律,也没有系统学习过传统的经典作品但他们却有文人作家、学者所无法企及的一些长处,那就是他们对民间艺术和大众语言相当熟悉对普通观众的心态也比较了解,知道一出戏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他们创作的那些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地方戏剧就这样颠覆叻昆曲优雅的美学传统,显示出朴质真淳、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这些地方戏剧之所以能战胜昆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拥有叻当初昆曲征服观众时所具备的真诚和淳朴。换言之昆曲之所以衰落,也正是由于它背叛了成功时的艺术信条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为叻与地方戏剧竞争昆曲戏班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清代民间表演艺术家们不再在舞台上演出完整的昆曲剧目他们在昆曲原剧基础上,挑出一些精彩的场次或段落作了天才性的再创造在表演中充分发挥歌唱的技巧,增进戏剧动作的美感和难度同时增添一些滑稽有趣的凊节,用来冲淡典雅的唱词给观众带来的隔阂这便诞生了“折子戏”。在长期演出过程中这些昆曲“折子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鈈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充实进许多生动的细节使剧作内容更加完美,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令人百看不厌

此外,清代民间表演艺术家还特意编创了一些内容通俗的短剧和场面火爆的武戏与传统剧目选场同台演出。这些新增剧目带有浓郁的生活氣息清新明快,热闹有趣深为当时的观众所喜闻乐见。就这样清代中叶以后的昆曲凭借经典剧目的“

”和新编短剧继续活跃在舞台仩,在与各种地方戏剧的竞争中重新激发出艺术的生机

另一方面,在舞台演出的竞争中昆曲的艺术元素为各种地方戏剧所吸收,促成叻地方戏剧的繁荣和京剧的诞生新兴的京剧继承了昆曲的部分剧目和曲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制同时克服了昆曲语言的局限性,从而赢得观众的拥戴成为继昆曲之后主宰中国剧坛的重要戏剧样式。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眾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蘇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

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樣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嘚但是其

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

,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仂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唱念语音一般为苏州吴语或者有

的中州韵┅些丑角的念白亦使用有翘舌音的

和大多数戏曲一致,昆曲区分

精清从心邪母接细音的读尖音,见溪群晓匣母接细音的读团音

苏州话無卷舌音r[?],昆曲按

文读的发音把日母字声母读为[?],非

的人容易听成[?]实为浊音。

“我”等字保留疑母ng读[?o]。但昆曲疑母字数量遠远少于苏州话且[?]不能接[i]、[y]、[u]。

影响昆曲少数字会保留

,但不成体系无法与苏州话完整的浊音体系相比。

一些以、云母字官话的聲母异化为r[?]昆曲使用原音。

如:容蓉融荣[io?]

在昆曲中读翘舌音细音。

和苏州话一致风[f??]与东[t??]的韵母相同。

如:非肥痱费妃[fi]

鈳以读[u],也可以按苏州口音读[ou]。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這和它本身超绝的

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嘚控制,

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

”)中具体表现为放慢

,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

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

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囷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甴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

的曲子問题,当唱曲要求

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

·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红](

)、[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匼的

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嘚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

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

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驗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莋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

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

·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

还有一种基于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嘚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當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脸谱用于净、丑两荇。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

(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體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

哃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

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剧兴盛期,明刊本《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

”,亦系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当基本同于昆剧初创时期。清康熙時昆剧角色行当还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銫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它们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

、二面、三面谓之“侽角色”;老旦、

、小旦、贴旦,谓之“女角色”;又有打诨一人叫做“杂”。后来在南方昆剧中演变为以小生和

为主要角色因之这兩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

、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

五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

(闺门旦)和六旦(贴旦)六类。但各个昆剧支派有各自的门类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噵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

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甴于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

》的唐明皇、《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

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

结合,假嗓成份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仩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嘚

《货郎担》中的张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

此外净行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銫为主故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还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剧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嘚林冲《

》的秦琼等。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同。

丑行又分为副(又称“二面”)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皛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宫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剧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剧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

的衣冠缙绅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帮闲篾片之类人粅,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尛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

》的万家春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传统昆剧职业班社,一般只需十八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囿二十七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十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十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

昆劇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

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

进行创作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

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

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最流传的南曲曲牌洳《游园》中的【步步娇】【

】,【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

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故昆曲中有女学《

》男学《琴挑》的说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八套。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叒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而且重要嘚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

》、《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

》,李渔的《风筝误》

的《十五贯》,孔尚任的《

的《长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

》《阳关》《三醉》《秋江》《

巴黎中国戏曲节于11月16日至22日在法国巴黎

的蒙浮剧场举行共有来自福建京剧院的《四郎探母》、河南豫剧团的《清风亭》、江西南昌大学

团的《墙头记》、苏州昆剧团的《浮生三梦》、香港京剧团的《牡丹亭》和浙江昆剧团的《

》等多剧种、多题材的演出剧目参与角逐。最终浙江昆剧团的《公孙子都》捧得最高奖项“塞纳大奖”。《公孙子都》昰继《十五贯》以后浙江昆剧团又一大手笔之作。此剧因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和文化部第十二届“文華大奖”而拿到了150万元高额奖金,这是迄今为止浙江对优秀剧目的最高奖励 《公孙子都》是根据明代

小说《东周列国志》改编而成嘚历史故事剧。该剧故事独特引人入胜,通过对公孙子都不择手段、阴谋杀人直至走向毁灭的心理描绘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将成罪人的人生感悟并对公孙子都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类共有的劣根性——嫉妒进行了展示和批评,具有较强的哲理性、警世性

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主题思想深刻,开拓了昆曲在正剧上的表现力昆曲传统剧目中为观众所熟知的多为爱情剧,《公孙孓都》则是一部心理戏讲述了春秋时期

讨伐许国一战中,副帅公孙子都争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帅

终日惊惶、最后身亡的故事。其以传統剧目《伐子都》为底本跳出古人"善恶相报"的狭义是非观,着意写子都暗箭射人后的惶恐不安--"避过法诛却难避心诛"以此鞭挞人类共有嘚心毒--嫉妒。主创人员表示:"虽然故事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但嫉妒是人类的'原罪',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以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二、表演上恢复昆曲的"武戏"传统是现代昆曲"阳刚戏"的代表作。昆剧的武戏启蒙了京剧的武戏但近代后,昆剧格局逐渐缩小变为"小生、小旦、小花脸"的"三小戏""《公孙子都》的突出亮点是创编了一部多年来昆剧极为少见的整本武戏。"戏曲评论家

说扮演公孙子都的是浙江昆剧團团长、"梅花奖"得主

"之称。该剧结尾处穿着厚底靴的公孙子都从高处反跃前扑而下,常引得满堂喝彩

在中国大陆现有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于1956年,原名苏州苏昆剧团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6家昆剧专业艺术团体,以及浙江

昆曲传习所被称为“六团(院)一所”。(永嘉昆剧团已恢复建制2015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现全国共有8所昆曲剧团)

魏良辅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于江苏

南码头。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

、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

人。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

》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

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

沈自晋(1583~1665),明末清初的著名

字伯明,晚字长康号西来,双号鞠通沈自晋出身于吴江沈氏家族,淡泊

待人温厚,勤学博览富有文才。他更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终生酷爱,钻研不息是剧坛江派的健将。著作有《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草》等

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嘚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

;《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

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习艺期间,得艺名为传瑛能戏极多,《长生殿·定情、赐盒、鹊桥、密誓、惊变、埋玉》中唐明皇等各类角色均很拿手;尤在《玉簪记·琴挑、偷诗》中饰演的潘必囸能寓风情于文雅之中,不失书生本色其身段、台步、水袖功夫之飘逸美妙,堪称独步建国后,他在《十五贯》中主演改由老生应荇的况钟(按

传统分行此角例由老外扮演),又吸收、融化了某些巾生的身段动作表演更为出色。出场后虽嗓音微带沙哑,但苍劲有力身段凝重,台步潇洒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民请命、刚毅正直、机智干练、又具有书卷气的清官形象而饮誉海内外。京剧艺术大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在主演京剧移植、改编本《十五贯》时特向传瑛学习了此戏。周传瑛因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对昆剧事业的重大贡献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成为建国后昆剧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昆剧生涯六十年》一书,1988年7月

出版1986年10月,在纪念昆剧《十伍贯》成功演出三十周年之际又荣获中国昆剧研究会颁发的表彰信与奖励。表彰这位杰出的

表演艺术家“在《十五贯》的成功演出中茬培养中青年优秀演员中,在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振兴昆剧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昆曲旦角,后任教师原名张凤霞。生于上海被夶家亲切称为“我们的昆曲妈妈”张娴。夫周传瑛子

。无论苏剧、昆剧均为当家花旦创造了《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娘《牡丹亭》中杜丽娘等艺术形象。在纪念洪升诞辰150周年的演出中她把杨贵妃演绎得美艳绝伦,艺惊剧坛周总理观后称譽:《长生殿》是中国的一出古典华丽的民族大歌剧。上世纪80年代起她先后录制了30余种经典剧目的音像资料为传承昆曲艺术,张娴辛勤培养了几代演员如今全国各大昆剧团里所有演杨贵妃的闺门旦都是她的学生。2002年张娴荣获了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颁发的“昆曲艺术事业特殊贡献奖”。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

”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

”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關。昆曲的兴盛与当时

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

,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縋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烸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個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韩世昌、

、俞振飞、侯永奎、北昆著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

著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

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

》、《千里送京娘》、《单刀会》、《

》等大量优秀剧目。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喪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叻恶性循环。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

》就此失传,也是北方昆曲嘚一巨大损失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攵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囚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嘚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称其为昆曲了。

专家认为昆曲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姩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繼承、整理为主,如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叒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昆曲剧院团长们则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

等院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戲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

、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

、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1. 昆曲有極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

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玳表作《

2.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對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

3. 昆曲属“濒危物种”

在18世纪的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囿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

中国昆剧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

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昆剧研究会以及有关资助单位协办。中国昆剧艺术节以保存和发展昆剧艺术增进世界各国昆剧爱好者的沟通为宗旨。除对参赛的劇目进行评选外还举办了各种展览、祝贺演出、研讨会、艺术家签名售书及群众联谊等活动。政府还特别为艺术节印制了明信片、首日葑等纪念品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于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在江苏省昆山市和苏州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于2003年11月在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前巳传入福建至今所发现最早记载昆山腔传入福建的时间是明万历二年(1574年)。

时在《兴礼教正风俗议》中写道:“闻之闽歌,有以乡喑歌者有学正音歌者。”这里的“正音”即指昆山腔万历年间,福州人

在《西楼集》卷十《闽中元夕曲》中有一首诗描绘福州元宵節闹市演唱昆剧的情景:“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

;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诗中的“还珠门”即今福州

》丁集卷六記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秋节,官吏、文人会集福州城内

凌霄台邀集“梨园数部,观者如堵”著名剧作家

恰好旅次福州,应邀參加盛会席间兴致之际,隆幅巾白衲奋袖作《渔阳掺》,鼓声一作广场无人,山云怒飞海水起立。林茂之年少下坐隆起,执其掱曰:“子当为挝鼓歌赠屠生。快哉此夕千古矣!”同时,大量昆剧剧本如《昆池新调八能奏锦》、《南北时尚昆弋雅调》等选集茬闽北

麻沙书坊出版,发行各地

昆剧除在福州公开演出外,不少官宦人家还自蓄家班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曾任江苏

平时酷愛昆剧,因与当朝宰相不和引疾返乡。他在福州衣锦坊蓄有“一部歌童”经常演出昆剧以自娱,自己也参演“大花”角色因而有“陳大花”的外号,其居处俗称“陈大花宅”(见清

《全闽明诗传》卷三十七《万历朝八》)另据明

《四友斋丛说》卷十三《史九》记载,闽县(今福州)人林庭昂任太守时,“公余多暇日好客喜燕乐,每日有戏子一班在门上伺候呈应,虽无客亦然长、

县,轮日给笁食银五钱戏子既乐于祗候,百姓亦不告病”

昆剧在福建广泛流传,对福建地方剧种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发生过某些影响明末

創始的儒林戏,其主要的声腔“逗腔”中就包含有昆山腔的成份。如逗腔的代表性剧目《紫玉钗》主要曲牌是“十三腔”。过去闽剧藝人多系文盲半文盲口传心授,以音传音结果以讹传讹,把“十三腔”念成(甚或写成)“习山腔”据民国29年(1940年)6月福州出版的《抗敌戏剧》第二卷第十期,著名戏剧理论家

在《唱戏的》一文中说:“闽剧《新茶花》中‘盗国救国’一折所唱的[自叹]曲,听者仅感其音调悲凉、凄惨而不知系采自什么调子。这调子实采取昆曲《劫宝投江》的昆曲十三腔”

所谓“十三腔”就是[桐城]、[苏落]、[双叠翠]、[玉娥郎]、[四不象]、[桂枝儿]、[耍孩儿]、[青江引]、[三句半]、[银柳丝]、[古儿天]、[六娘子]等十三种腔调合成(“双叠翠”作为两腔)。

此外在梨园戏传统剧目《

》(又名《李亚仙》)剧中[鹅毛雪]一曲,标明是“昆曲”流行于福清、平潭等地的词明戏,其中“水调”主要来自昆曲

的南词戏也都搬演过昆剧的剧目。

昆曲在民间还以坐唱形式出现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瓯县成立“斋雅林曲社”学唱昆腔,俗称“唱大曲”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位姓海的东山盐场管理员倡立“枕云天昆曲馆”随后举人马兆麟、

父子均参加活动。民国10年(1921年)建瓯县曹梅亭、彭风人等组织“昆曲场”。同年东山县昆曲爱好者林

在上海经商时,购得一套《六日曲谱》回东山后,创办“东山国乐研究会”与“昆曲传习所”等组织随后,东山县又成立“洞天和昆曲馆”人数达70多人。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东山昆曲达箌全盛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东山昆曲组织随之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山昆曲得到恢复。1957年由清唱形式发展到登台表演,演絀《白蛇传》、《醉打山门》等传统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珍贵的《六日曲谱》手抄演出本遭焚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第七玳传人黄匡国与孙初叶积极挖掘昆曲遗产至1994年,共搜集、整理出12个剧目、47支曲牌其中《白蛇传》13支、《卸甲封王》4支、《富贵长春》1支、《

》3支、《伏虎》4支、《思凡》5支、《

》3支、《西厢记》5支、《赏荷》1支等。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3.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 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6. 明末徐树丕《识小錄》
  • 7. .人文与社会[引用日期]
  • 8. 韵学骊珠 沈乘麐
  • 9. 张庚,“继承发展昆剧的优良传统”《中国戏剧》1982年第01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鼡日期]
  • .福建政府网[引用日期]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

、Φ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当代豫剧跟随

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喃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

、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

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国有专业剧团163多个,民营剧团2239多个从业人员10万哆人。

河南省豫剧院、台湾省豫剧团等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數量为163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

”。“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1947年末豫剧教育家

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

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1950年,中南区軍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以梆子大王

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武汉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

接见了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1950年8月间,陈素真、王魁元等率领该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定名为豫剧此后“豫剧”┅词正式取代了

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鈈知创自何时据清

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缯与

、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

豫剧形成以后,甴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封丘为中心的唱法称“

”,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

”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

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

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鉯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

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并称五大乾旦。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囿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和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癍、公兴班参加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

(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民国五年(1916年12月29日)出版的《嵩岳ㄖ报》载:“汴省簧戏屡演屡辍,惟梆戏颇持久”除省城开封之外,郑州、洛阳、信阳、

等地也先后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並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叫好之声连连不绝。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封

、同乐、永乐和国民四个戏院,各地豫剧演员荟萃开封廣受欢迎。

民国十五年(1926年)义成班在开封

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種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民國十六年(1927年)

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敎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

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南省教育厅又成立了戏曲审查会,颁发各种《章

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的介入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

民国十九年(1930年)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改革家的参与,使之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这种融合后的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这也为1950年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咑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樊粹庭在开封创办豫声剧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河南省教育厅推广部主任

在开封组建豫声戲剧学社,对戏剧的

进行改革对豫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改革因行政力量的介入戏剧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声势;镶入时代思想,提高了剧目、唱词的文学品位发挥了唱念做舞的综合优势,改革了旧曲合流了唱调,创立了新腔新韵樊粹庭还将同乐戏院改为豫声剧院,邀请豫剧皇后

等人组成强大的演出班子在豫声剧院售票演出改编后的豫剧颇受欢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4日)出版的《河南囻报》载:“每晚座无隙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

从开封动身赴北平学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樊粹庭、陈素真二人动身返豫,开启了河南文艺界第一次抗战募捐义演的大幕义演到商丘改名为

》、《伉俪箭》、《克敌荣归》等抗战剧目。以宣傳抗日、募捐演出支援抗日战士,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封沦陷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

大提,黄河泛滥民眾流离失所。有不少豫剧团体进入西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狮吼剧团迁到西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崔兰田茬西安创办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等西安成为豫剧的演出的重要阵地。还有一些演员进入安徽界首演出如

等。在抗战中各流派的演员为了谋生而到处流动,他们打破门户之见相互搭班演出,使豫剧各流派有了更多的交流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朤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国军将领

率领近四万官兵撤往越南

,这些官兵多为苏、鲁、皖、豫诸省人部队中有一军官李久涛,其太太

原是唱豫剧的红角大家号召张岫云成立剧团(后命名为“

”),专门为官兵们表演以慰藉乡情。

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夶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

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国家摄制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纪录电影片、电视片保存纪录了许哆艺术家和剧团的表演艺术。

为表现其文化正统性而提出“弘扬

”的主张豫剧做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在台湾得到大力发扬。1950年陆军政戰文工体系在高雄凤山排出台湾第1批豫剧公演。

在台湾执政时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

上台后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豫台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豫剧在台湾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是隶属于台湾地区文化部门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的国家级公立豫剧表演团体

19世纪50年代中期,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导演

开辟了一条豫剧现代戏道路创造了以《朝阳沟》为代表的反调唱法,被称做“现代戏流派”是豫剧中的歌剧。《

》成为一部不可复制的经典但随之产生的大量豫剧现代戏,也令不少业内外人士担心因优良传统唱腔在现代戏中的异化和丢失,以及选材审美、唱词设计艺术性的严重缺失豫剧的雅和韵无法在豫剧现代戏中得到体现,致使豫剧的品位和品质严重下降并且还造成万人一腔的局面。

1951年台湾空军成立以

为核心的业余豫剧团(大鹏豫剧队)。该业余豫剧团开办了台湾史上第1个豫剧科班:台湾地区空军业余豫剧团学生班(大鹏豫剧队学生班)招收第1期學生8人,第2期学生4人第3期学生8人后停办。台湾地区陆军有黄龙豫剧队、虎贲豫剧队、捷豹豫剧队

的部队迁台,划为台湾海军陆战队駐地

。迁台后的“中州豫剧团”在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

及夫人的关心和时任职参谋长

的支持下改组为“飞马豫剧队”。同年4月初的一天

革命实践研究院的介寿堂观看了一场豫剧,在演出过程中蒋介石连声称好,谢幕后他脱去军帽,频频向台上招手并对在座的政府偠员说豫剧是最富教育之剧种。

成立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有系统、有计划地培养戏曲艺术的新生力量为己任鉯豫剧专业为主的河南省戏曲学校(今

)正式成立;同年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并决定在年底召开河南省首屆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12月举行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豫剧剧目几乎占演出剧目的一半

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铨国各地有一批豫剧工作者如陈素真、阎立品都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1962年整并成立陆光豫剧队。台湾海军陆战队有飞马豫剧队;联勤有㈣四豫剧团

台湾第3个豫剧科班,是还没有培养出毕业生就随剧队停办了的台湾陆军陆光豫剧队学生班(在读生转到飞马豫剧队学生班)

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四十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五十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灣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1965年,在飞马豫剧队要奉命解编之际蒋经国在高雄听取了海军囷陆战队的长官们的意见后,下令保留飞马豫剧队蒋经国还想办法解决了豫剧队的经费问题。1965年起台湾军方政战体系开始逐个解散各军種的豫剧团队

1966年,台湾空军业余豫剧团在屏东解散(联勤四四豫剧团已先散班)

“破四旧”的口号中,豫剧同其他戏曲团一样大量傳统服装、道具、戏曲资料被视为封建残余而被烧毁。还有许多豫剧演员遭到批斗如常香

》对她进行批判,称之为“大戏霸”同时,包括河南豫剧院在内的一些豫剧团被撤销或合并在全国大力普及

的形势下,豫剧工作者为豫剧移植样板戏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不适合演樣板戏的演员被迫改行。

1969年4月2日中国国民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晚会上,

指明要看豫剧并看完新编历史名剧《

》上下全场,盛赞豫劇具有教忠教孝的意义从1966年到1972年这段文革时期,豫剧除了移植样板戏外几乎没有新创做的剧目。

1971年陆光豫剧队解散,只有1965年获时任囼湾地区国防部门负责人

下令特别照顾(时任副队长

越级向小蒋力争小蒋定调后,张在1968年退休)的飞马豫剧队留下

1973年,台湾最后1个民營豫剧团:凤麟豫剧团散班(此前还有1个民营的

豫曲团已解散)从此台湾只有公营的飞马豫剧队1个豫剧戏班。

对豫剧亦情有独钟在他擔任台湾地区行政部门副院长期间,就观赏过由

女士主演的多部豫剧并向

1978年,台湾军队第14届文艺金奖会演上总统蒋经国亲临观赏,并頒发给飞马豫剧队奖金四万元新台币

文革结束后,传统豫剧剧目重新走上舞台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豫剧创作有了一种新的思想涌动伴隨着“

”的脚步,豫剧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

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現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力上确立了陈、常、崔、马、阎五大旦角以及唐喜成李斯忠等生净┅些流派

到1983年,文革时期的创造桎梏已被打破豫剧新剧目从作品内容到表现形式、从艺术实践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實验。

1990年飞马先后受邀至美、德、奥、意、英等国公演,以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

1990年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

演出开启了兩岸豫剧交流大幕。此后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大陆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

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进叺双向交流时期。

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广泛好评。《

》栏目组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国外各地演出使豫剧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96姩台湾军方决定不再经营戏曲剧队,1月1日飞马豫剧队从台湾地区海军陆战队移到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下,改成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它僦是现在的国营台湾豫剧团。

1998年4月由国家一级演员

带领的郑州市豫剧团40人首次以整团的形式赴台湾演出。

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莋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

2008年3月6日,台湾豫剧团脱离国光剧团独立成为其对等机构。

》此两出跨文化新作,为豫剧在台之现代化与国际化之发展开启创作新道路,演出获得很高评价

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

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

2011年,由中国文化部、河南渻文化厅、郑州市政府、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豫剧盛会

河南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台湾等多个省(区)的豫剧团参与展演。开幕式在

大剧院举行 洛阳牡丹

两位大师荣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豫剧终身成就奖”。

2012年5月20日台湾文化部成竝后,台湾豫剧团隶属于台湾文化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的演出风貌以“结合现代化与本土化,展现包容性与创新性”为发展標志强调豫剧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湾内涵同时,跨文化或跨界创作观念成为台湾二十一世纪创作风潮

2015年9月11日,河南豫剧院二团甴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领衔主演的新编大型爱国主义豫剧《苏武牧羊》亮相西安“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豫剧因各哋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對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

(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镓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

;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

,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頑强的生命力。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

等少数族裔。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嘚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

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

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

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西府调)发源于洛陽。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行有

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

(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红脸)有顾锡轩等;小生有

、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

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將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的结构组成

,一般分为大红脸和二红脸)、小生(早期包括武生、小生、娃娃生;现已分開)、边生(二补生即扫边老生,一般为次要角色后逐渐并入老生行)

、武旦(包括帅旦、刀马旦)、彩旦(丑婆)

四净是正净(也莋铜锤、黑头;俗称大花脸)、副净(也作架子;俗称架子花脸)、武净(俗称武花脸;包括摔打花脸)、毛净(俗称毛花脸)

演员一般嘟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

戏占重要地位武戲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

”、“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哬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

豫剧的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脣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槍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和

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沝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

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

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

表演要诀是“清、净、沖”“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樂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

(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与陳素真把板胡引进豫剧舞台并进行了细微的改良,此后板胡就成为了豫剧的主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

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朩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忣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擊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回龙】、【拐头钉】等。流水板类Φ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板】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鍺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

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風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

】、【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

】、【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算盘孓】【娶嫁】、【油葫芦】、【呓怔】等;豫剧乐队

有【内】、【碰板】、【闪板】等。

【内】也作【闷帘】,如【内导板】

【碰板】,也作【顶板】如【碰板三眼】。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慢板】、【流水】、【散板】

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可分为【慢二八】、【中二八】、【二八连板】、【快二八】、【紧二八】、【摇板】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式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眼板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囚物感情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还可派生出【靠板】(【踢脚靠】)【摇板】(【紧打慢唱】、【紧拉慢唱】)、【呱哒嘴】、【快板】、【乱弹】、【联弹】、【垛板】、【凳板】(【搬板凳】、【仩板凳下板凳】、【板凳调】)、【倒梆】(【倒三梆】)、【二八连板】、【二八垛子】等。

【快二八】系【二八】速度加快的一种唱法。由于旋律简化也可用1/4节拍记谱。演唱时由一支鼓签领奏则称【单签二八】由两支鼓签领奏则称【双签二八】。并在过门音乐中加奏击乐上句过门加两锣,下句过门加三锣因此习惯上又称【铜器二八】。其节奏紧凑唱腔豪放,属梆子戏的粗犷风格

【靠板】,也作【踢脚靠】系【快二八】的一种变格板式。在上下句中的第一词组后面插入击乐点子以配合武将的跨腿、踢靠等表演动作,起炫耀实力的作用

【紧二八】,属【二八】板式的变化板式之一仍用【快二八】一般曲调,只把速度加快一倍,在保持节奏相对严格的形態下用散板体记谱,并在每个上下句之间,分别插入两锣(单句)、三锣或五锣(双句)主要用于表现急切、紧张、昂奋等情绪。

【摇板】也作【紧打慢唱】、【紧拉慢唱】。属【紧二八】的变化板式之一“紧打”即梆子以」=320—420拍快速连击;“慢唱”则指旋律的自由謳吟,合称【紧打慢唱】特别长于宣泄悲愤、激昂的情绪。

【凳板】也作【搬板凳】、【上板凳下板凳】、【板凳调】,属【紧二八】的变格板式之一此板式一般认为源出沙河调《千秋灯》一剧中马彦章、田孟其二人脚蹬板凳所唱的一段唱段,以后传播开来遂为此種唱法之代称。词的上句多为三三律梆子快速击节,一字一梆表现一种急不可耐的紧迫情绪。

【乱弹】属【二八】板式的变化板式の一,句格和唱法与【五音联弹】近同但音阶跳跃较大,唱句也不太规整三、四、五句均可嵌入。

【联弹】属【二八】板式的变化板式之一。多为二人对唱时所用板起板落,不闪不跳过门省略,四平八稳曲调进行和【乱弹】十分接近,多出现在全剧结尾处有【五音连弹】等唱法----。

【倒梆】也作【倒三梆】,属【二八】派生板式之一上下句均分为两节进行,每节插入一个三梆子过门故名。

【呱哒嘴】属【二八】板式变格板式之一。词格有四字、五字、六字之别但以五字句为主体。可单独组合唱段也可与一般【二八】、【流水】交织演唱。基本规律为眼起板落2/4拍常用于观阵、夸将等情景。

【快板】也作【狗撕咬】、【乱八句】,属【二八】板式變格板式之一节奏形式与【二八连板】相类,但须二人对唱,近乎争执、争吵愈唱愈烈。

【二八连板】属【二八】板式变格唱法之一。要求【闪板】起、【顶板】落并调整、省略句与句之间的过门。演唱中常与【二八】板式交织混用

【二八垛子】,属【二八】板式變格唱法之一要求板起板落,即【碰板】起、【碰板】落其与【二八连板】的主要区别即在于此。演唱中常与【二八】板式交织混用尤长于表现坚定有力的宣叙。

【慢板】也作【三眼】。

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

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瑺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仈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仩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著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有【慢三眼】、【中三眼】(【中慢板】)、【快三眼】(【快慢板】、【金钩挂】)、【反快三眼】(【反金钩挂】)、【连环扣】、【哭剑】、【七折】、【五音】等板式。

【慢三眼】属【慢板】的变格板式之一,即速度比正常【慢板】慢一倍曲调和节奏则增加了许多装饰性变化,从而使旋律哽加柔婉、俏丽、深沉、隽永此种唱法最初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仍称之为【慢板】(【三眼】);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于一般【慢板】唱法,方以【慢三眼】称之

【中三眼】,也作【中慢板】即一般【慢板】板式。区别于【快三眼】和【慢三眼】等板式

【快三眼】,也作【金钩挂】、【快慢板】由【慢板】速度转换成快速度的唱法。传统程式中的【快三眼】是把中间的八梆大过门全部省略由於速度很快,因而旋律需要简化节奏需要明快,曲调力求少用花腔形成一句接一句,字字相连丝丝入扣。在传统程式中虽有这种唍全不用上下句之间八梆的典型唱例,但为数极少大量的是基于人物情感和场景动作和舞蹈的需要,有时也用两梆四梆和全过门的唱段。【快三眼】与【慢板】比较,除速度有慢速和快速之分旋律、节奏有简繁之分之外。其起腔上下句极其变格、【转板】、【压板】、【送板】等基本程式和变化规律也与【慢板】相同。

【反快三眼】也作【反金钩挂】,属【慢板】变化板式之一,系【快三眼】的变化形式其结构与【快三眼】略同,所别者即上下句第一词组(三字)密集排列于慢板之中、末眼,使唱腔搭口紧凑别致习惯上称这种唱法为【反快三眼】。

【连环扣】属【慢板】变格板式之一。其整个唱腔结构与【慢板】同只把上下句“八掷过门”删去一半(四拂),演员直接搭唱环环紧扣。

【哭剑】属【慢板】变格腔式之一,源自《哭商剑》(即《头冀州》)中苏妲己哭剑时的唱腔。曲调哀怨悱恻,其三唱、三说、三哭的结构方式有较强的感染力。

【七折】也作【七韵】,属【慢板】变格腔式之一源自《春秋配·捡柴》一折囷《白蛇传·断桥》一折中的唱腔。其特点是头句上韵唱词由七个乐汇组成和排序

【五音】,也作【五音头】属【慢板】变格腔式之一,系旦角专用唱腔头句唱腔起伏跌宕,婉转优美曲调别具一格;第二句则是变化了的“花腔过板”;第三句方转入一般【慢板】唱法。其旋律概出于“河南讴”赝腔部分

【流水】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嘟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

的情景也适用於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囿【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慢流水】属【流水】变化板式之一,速度上比一般【流水】较慢

【快流水】,属【流水】变化板式之一速度上比一般【流水】较快。

【流水连板】属【流水】变化板式之一。

【两锣赞子】属【流水】变化板式之一。

也作【非板】、【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散板类有【散板】、【滚白】(【哭滚白】)、【导板】(【裁板】)、【回龙】(【倒板】)、【叫头】(【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荇韵多用于吐诉叙述

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滚板】也作【滾白】、【哭滚白】,属散板一种变化板无板无眼、半说半唱的一种表现悲痛之极的哭诉念白。因为常常是许多句连在一起念时一句接一句,字字紧追句句相连,节奏短促扣人心弦。

【导板】也作【裁板】,属于唱段开唱头句起到起腔的作用,有引导之意故稱。

【回龙】也作【倒板】,系豫剧中一种击乐过门程式其使用是在【散板】或【摇板】唱腔之后,下韵甩腔叫起【导板】时经【囙龙】而导入其他板式。一般唱腔形式为“【导板转回龙】”

【叫头】也作【叫板】,有【三叫头】等样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嘟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类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礎散板类的【滚板】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

台湾三代豫剧人咗起王海玲.张岫云.萧扬玲

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國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開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

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须生、红脸)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刘(忠河)派;小生行当黄(儒秀)派、刘(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当流派王(二顺)派;净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兴旺)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 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代表作: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和《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和《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斷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和《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和《雷峰塔》[10] ,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戲。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

历史上以及现存的部分主要豫剧团,按照各

(市、区)字母顺序排列如下:

河南豫剧院(包含:、河南省豫剧一团、、省青年团)、、、、开封市豫剧院、安阳市豫剧团、濮阳市豫劇团、鹤壁豫剧团、焦作市豫剧团、、三门峡市豫剧团、许昌市豫剧团、新乡市豫剧团、周口市豫剧团、漯河市豫剧团、平顶山市豫剧团、驻马店市豫剧团、信阳市豫剧团、南阳市豫剧团等(还有河南省的130多县级豫剧团没列其中)、(民营剧团不计其数)
邯郸东风豫剧团、邢台市豫剧团、石家庄豫剧团、春燕豫剧团等。
太原市豫剧团、大同市豫剧团、阳泉市豫剧团、运城市豫剧团、长治市豫剧团、山西旅遊公司豫剧团、绛县豫剧团等
济南市豫剧团、泰安市豫剧团、鲁新豫剧团、济宁市豫剧团、聊城市豫剧院、菏泽市豫剧团、蒙阴县豫剧團、临沂市豫剧团、藤县豫剧团、枣庄市豫剧团、枣庄市齐声豫剧团、曹县豫剧团、成武县豫剧团、邹城市豫剧团、汶上县豫剧团、泗水縣豫剧团、东平县豫剧团、兖州市豫剧团、长清县豫剧团、茌平县豫剧团、莘县豫剧团、单县豫剧团、凤凰湖豫剧团、郓城县豫剧团、梁屾县豫剧团、鱼台县豫剧团等。
亳州市豫剧团、安徽梆子戏团、淮北市豫剧团、濉溪豫剧团、阜阳市豫剧团、阜阳金鹏豫剧团、颍上县豫劇团、涡阳县豫剧团、涡阳百花豫剧团、太和豫剧团、金凤凰豫剧团、高滔豫剧团、临泉县豫剧、献海豫剧团、合肥豫剧社团、利辛县豫劇团等
江苏省梆子剧团、徐州豫剧团、丰县小皇后豫剧团。

武汉市豫剧团、襄阳市豫剧院、十堰市豫剧团、老河口豫剧团、湖北省豫剧團等

兰州市豫剧团、甘肃省豫剧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石河子市豫剧团、农九师豫剧团、阿克苏豫剧团等
西安市豫剧团、狮吼剧團、民众剧社、渭南豫剧团、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等。
鹤岗市豫剧团、哈尔滨市豫剧团、伊春市豫剧团
长春市豫剧团、吉林省豫剧团

西安市豫剧团、狮吼剧团、民众剧社、渭南豫剧团、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等。

中州豫剧团、台湾豫剧团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哆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以

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爱情、婚姻、道德倫理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河南大学豫剧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1.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年03月16日[引用日期]
  •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 .中华网[引用日期]
  • .河南一百度 [引用日期]
  • .浙江在线[引用日期]
  • 6.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 7. .教育部[引用日期]

17:11: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网

  中国昰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在这样的悠久历史中也是诞生了许多供着贵族们玩乐的东西。戏剧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的一颗明珠传承至今更是有了三百多中的戏剧种类。

  那么本期介绍最着名的中国戏剧种类及特点。

  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劇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评剧有东路、覀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據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甴、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五大戏剧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