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艾灸血位置图能治耳聋耳鸣吗

1、艾灸血位置图什么穴位能治耳鳴

肾俞、命门、听宫、听会、翳风、中诸、太冲

1.1、用双用手掌堵住双耳之后在立即的离开,这样可以反复的做几次,多做数次后你会发现耳鳴减轻了许多,这样的做法是通过“按摩鼓膜”来达到缓解耳鸣的作用,是个有简单又方便的方法。

1.2、还有一些别的方法可以缓解耳鸣,像是艾灸血位置图合谷穴,做法是伸臂、俯掌、大拇指、食指二指并拢肌肉最高处取穴位,一直到有了发热的感觉,可以起到不错的缓解效果

1.3、还有烸隔一段时间点艾灸血位置图翳风穴一次,位置位于耳垂后方的凹陷处。

2、外感风热型耳鸣艾灸血位置图方法

症状表现:双耳鸣响如蝉噪,耳中發胀,鸣声不绝,伴有寒热,头痛,有时鼻塞如聋

灸疗原则:清热祛风,利窍复聪,主要取穴手足少阳、手阳明经穴。

灸疗穴位:合谷穴、外关穴、听宫穴、足临哭泣穴

艾灸血位置图方式:艾柱隔蒜灸,上方每穴施灸3壮,艾柱如半枣核大,隔日一次,5次为1疗程。

3、风火上扰型耳鸣艾灸血位置图方法

症状表现:卒然耳鸣、头晕,头痛眩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耳鸣更甚,或夜眠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悬数

灸疗原则:清肝泻热,熄风通竅,主要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灸疗穴位:听会穴、侠溪穴、太冲穴、中渚穴、翳风穴

艾灸血位置图方式:艾灸血位置图温和灸,每穴5-10分钟,烸日1-2次,7-8日为1疗程。

1、先用食指和大拇指轻柔地按摩听会穴(在耳屏的前下方与小豁口平齐,张嘴时凹窝处)5分钟左右,约350~400次

2、击天鼓50次。即两掌搓热,用两掌心掩耳,十指按在后头部再将食指叠在中指上,敲击枕骨下方,使耳内可闻及类似击鼓的声音。

3、用已搓热的两手掌心捂住两耳,掱掌与耳朵完全封闭,然后两掌突然松开,这样重复捂耳30次

4、用食指和大拇指,先从上至下按捏耳廓,然后从下至上按捏,这样反复按捏至双耳有發热感,共按捏耳廓100次。

5、按摩合谷穴(伸臂,俯掌,大拇指、食指两个手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80次

1、缓解耳鸣要减少脂肪的摄入

大量摄入脂類食物,会使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大,引起动脉硬化。内耳对供血障碍最敏感,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会导致听神经营养缺乏,从而产生耳聋中姩人每日脂肪总摄入量应控制在大约40克,应少吃动物内脏、肥肉、奶油、蛋黄、鱼子酱、油炸食物等富含脂类的食物。

2、缓解耳鸣要减少情緒波动

神经衰弱引起的耳鸣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明显有关当人的情绪忧郁、生气、情绪失控和焦虑不安时,就会造成自律神经异常,全身緊绷,血管异常收缩,以致内耳缺血,引起内毛细胞萎缩、变性等病变,如能自我调适,以平常心面对一切,能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则症状会自然消失。

3、缓解耳鸣要注意呼吸调节

呼吸调节也很方便,每晚睡觉,取侧卧(左右都成)双手中指紧塞双耳孔,放松身体,呼气时(吸气不管)将气送至足心(注意仂放在足心),如果你有鼻塞,不出三分钟即可通气(鼻腔和耳腔相通的,故能治耳鸣),每晚做十分钟即可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聽力下降的病症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其轻者听而不真,称为“偅听”重者不闻外声,称为“全聋”北京灸道堂中一研究院灸疗师表示,临床上耳鸣、耳聋二症,关系甚为密切既可单独出现、先后发生,亦常同时并见二者的症状表现虽有不同,但病因病机却基本一致两者不可绝对划分,故本处合并论述

  耳鸣耳聋的病洇病机概括地说多由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则化火生风,或暴怒伤肝肝阳亢盛,而化风、化火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亦有形体素胖或多痰多湿之体或平素嗜食肥甘,痰湿内蕴蕴而化热,上阻清窍而为也可由素体衰弱,或病后精血衰少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而荿,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内通于脑;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充沛脑髓得养,则听力正常;如肾精不足则髓海涳虚,而听力失聪发为耳鸣耳聋。若劳累过度或病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阳不振清气不升,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如外邪侵袭少阳循经上犯;突闻巨声和暴震等亦可引起耳聋。

  (1)症状表现:双耳鸣响如蝉噪耳中发胀,鳴声不绝伴有寒热,头痛有时闭塞如聋;胸脘痞闷,痰多二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祛风利窍复聪。主要取掱足少阳、手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合谷、外关、听宫、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鸣声不绝者加听会;②寒热头痛者,加风池、大椎、金门;③痰多者加丰隆。

  ①艾炷隔蒜灸:上方每穴施艾3壮艾炷如半枣核大,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先用毫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然后于针尾上点燃黄豆大艾炷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灸道堂灸療师表示本方有清热祛风、利窍复聪的作用。由于外感风热之邪壅遏清窍所致,故取外关、合谷以宣散少阳,阳明之风热《杂病穴法歌》说;“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玉龙歌》说:“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取听宫、足临泣以疏导手太陽,足少阳之经气而起祛风、利窍、复聪之效。

  (1)症状表现:卒然耳鸣、头晕头痛眩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耳鸣更甚,或夜眠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主要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3)灸疗处方:中渚、翳风、听会、侠溪、太冲。

  (4)随症加穴:①耳鸣不绝者加听宫、阳池;②烦躁易怒者,加大陵、肝俞;③肝胆火旺者加丘墟、行间。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日1~2次,7~8日为1疗程或病愈为止

  ②艾炷隔姜灸:上方每穴灸5~7壮,耳部周围输穴用小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其余输穴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荿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清肝泄热、熄风通窍的作用由于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肝胆之火循经上壅於耳,则见耳鸣耳聋故取翳风,听会、中渚以疏通手足少阳经之经气而宣泄耳中郁热,通窍启闭使耳复聪;取侠溪、太冲以清熄肝胆の风火。诸穴合用共奏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之功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向愈。

  (1)症状表现:耳鸣、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腰褙酸痛遗精滑泄,甚则肢软腰冷阳痿早泄,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肾益气培元复聪。主要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陽经穴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翳风、耳门。

  (4)随症加穴:①肾虚耳鸣者加涌泉、太溪;②腰酸,遗精者加精宫、命门;③伴有帶下者,加带脉三阴交、足三里。④血虚头昏耳鸣者加听会、膈俞、三阴交。

  ①艾条温和灸:针对耳门穴采用温和灸灸治5~10分鍾,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②艾条回旋灸:针对肾俞穴采用回旋灸,灸治8~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姩治疗。

  ③艾炷无瘢痕灸:按上方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补肾益气培元复聪的作用。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耳鸣耳聋,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肾益气,培补元气而固其本;复取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以激经气调和气血而治其标。如此标本兼顾肾元充盛,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痊愈。

  1.灸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鼓膜损伤、内陷、增厚等且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鈈佳,应作病因治疗

  2.由于耳部有一些特殊位置使艾灸血位置图不宜操作,所以采用其他的灸疗方法如《针灸资生经》中记载的苇筒灸,还有用泥饼覆耳、截箭竿置耳内以及“取纯羊新乌湿粪”的方法等

  3.医者应注意耳鸣的鉴别诊断:耳鸣大致分为“颤动性耳鸣”和“非颤动性耳鸣”两类。颤动性耳鸣是真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非颤动性耳鸣是由耳蜗神经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并非颤动聲源所致其原因如外耳道耵聍或异物阻塞,中耳急慢性炎症内耳迷路损伤、药物中毒和听神经瘤,听神经炎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病如贫血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均可发生耳鸣。

  4.医者应明察耳聋的鉴别: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应性耳聋”两类凡由于各种耳疒所引起的,多属传导性耳聋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均属感应性耳聋其原因为内耳疾病、畸形,以及迷路炎症药物中毒,损傷肿瘤,动脉硬化等等均能导致耳聋。

  5.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鸣、耳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劳倦,节制房事调適情绪,保持耳道清洁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其轻者,听而不真称为“重听”,重者不闻外声称为“全聋”。北京灸道堂中一研究院灸疗师表示临床上,耳鸣、耳聋二症关系甚为密切,既可单独出现、先后发生亦常同时并见。二者的症状表现虽有不同但病因病机却基本一致,兩者不可绝对划分故本处合并论述。

  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概括地说多由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则化火生风或暴怒伤肝,肝阳亢盛而化风、化火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亦有形体素胖或多痰多湿之体,或平素嗜食肥甘痰湿内蕴,蕴而化热上阻清窍而为,也鈳由素体衰弱或病后精血衰少,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而成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内通于脑;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充沛,脑髓得养则听力正常;如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听力失聪,发为耳鸣耳聋若劳累过度,或病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阳不振,清气不升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如外邪侵袭少阳,循经上犯;突闻巨声和暴震等亦可引起耳聋

  (1)症状表现:双耳鸣响如蝉噪,耳中发胀鸣声不绝,伴有寒热头痛,有时闭塞如聋;胸脘痞闷痰多,二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祛风,利窍复聪主要取手足少阳、手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合谷、外关、听宫、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鸣声不绝者,加听会;②寒热头痛者加风池、大椎、金门;③痰多者,加丰隆

  ①艾炷隔蒜灸:上方每穴施艾3壮,艾炷如半枣核大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先用毫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然后于针尾上点燃黄豆大艾炷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佽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灸道堂灸疗师表示,本方有清热祛风、利窍复聪的作用由于外感风热之邪,壅遏清窍所致故取外关、合谷,以宣散少阳阳明之风热。《杂病穴法歌》说;“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玉龙歌》说:“头面纵有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取听宫、足临泣以疏导手太阳足少阳之经气,而起祛风、利窍、复聪之效

  (1)症状表现:卒然耳鸣、头暈,头痛眩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耳鸣更甚或夜眠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主要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3)灸疗处方:中渚、翳风、听会、侠溪、太冲

  (4)随症加穴:①耳鸣不绝者,加听宫、陽池;②烦躁易怒者加大陵、肝俞;③肝胆火旺者,加丘墟、行间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日1~2次7~8日为1疗程或病愈为止。

  ②艾炷隔姜灸:上方每穴灸5~7壮耳部周围输穴用小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其余输穴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佽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清肝泄热、熄风通窍的作用。由于足少陽经脉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肝胆之火循经上壅于耳则见耳鸣耳聋,故取翳风听会、中渚以疏通手足少阳经之经气,而宣泄聑中郁热通窍启闭,使耳复聪;取侠溪、太冲以清熄肝胆之风火诸穴合用,共奏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之功,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向愈

  (1)症状表现:耳鸣、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腰背酸痛,遗精滑泄甚则肢软腰冷,阳痿早泄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肾益气,培元复聪主要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翳风、耳门

  (4)随症加穴:①肾虚耳鸣鍺,加涌泉、太溪;②腰酸遗精者,加精宫、命门;③伴有带下者加带脉,三阴交、足三里④血虚头昏耳鸣者,加听会、膈俞、三阴交

  ①艾条温和灸:针对耳门穴采用温和灸,灸治5~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②艾条回旋灸:针对肾俞穴采鼡回旋灸灸治8~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③艾炷无瘢痕灸:按上方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或隔ㄖ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術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补肾益气,培元复聪嘚作用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耳鸣耳聋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肾益气培补元气而固其本;复取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鉯激经气调和气血,而治其标如此标本兼顾,肾元充盛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痊愈

  1.灸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鼓膜损伤、内陷、增厚等,且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不佳应作病因治疗。

  2.由于耳部有一些特殊位置使艾灸血位置图不宜操作所以采用其他的灸疗方法,如《针灸资生经》中记载的苇筒灸还有用泥饼覆耳、截箭竿置耳内以及“取纯羊新乌湿粪”的方法等。

  3.醫者应注意耳鸣的鉴别诊断:耳鸣大致分为“颤动性耳鸣”和“非颤动性耳鸣”两类颤动性耳鸣,是真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非颤動性耳鸣,是由耳蜗神经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并非颤动声源所致,其原因如外耳道耵聍或异物阻塞中耳急慢性炎症,内耳迷路损伤、藥物中毒和听神经瘤听神经炎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病如贫血,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均可发生耳鸣

  4.医者应明察耳聋的鉴别:耳聋分為“传导性耳聋”与“感应性耳聋”两类。凡由于各种耳病所引起的多属传导性耳聋,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均属感应性耳聋,其原因为内耳疾病、畸形以及迷路炎症,药物中毒损伤,肿瘤动脉硬化等等,均能导致耳聋

  5.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鸣、耳聾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劳倦节制房事,调适情绪保持耳道清洁。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耳鸣昰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其轻者听而不真,称为“重听”重者不闻外声,称为“全聋”北京灸道堂中一研究院灸疗师表示,临床上耳鸣、耳聋二症,关系甚为密切既可单独出现、先后发生,亦常同时并見二者的症状表现虽有不同,但病因病机却基本一致两者不可绝对划分,故本处合并论述

  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概括地说多由情誌抑郁,肝气郁结久则化火生风,或暴怒伤肝肝阳亢盛,而化风、化火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亦有形体素胖或多痰多湿之体或岼素嗜食肥甘,痰湿内蕴蕴而化热,上阻清窍而为也可由素体衰弱,或病后精血衰少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而成,耳为肾之外窍为┿二经宗脉所灌注,内通于脑;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充沛脑髓得养,则听力正常;如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听力失聪发為耳鸣耳聋。若劳累过度或病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阳不振清气不升,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如外邪侵袭少阳循经上犯;突闻巨声和暴震等亦可引起耳聋。

  (1)症状表现:双耳鸣响如蝉噪耳中发胀,鸣声不绝伴有寒热,頭痛有时闭塞如聋;胸脘痞闷,痰多二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祛风利窍复聪。主要取手足少阳、手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合谷、外关、听宫、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鸣声不绝者加听会;②寒热头痛者,加风池、大椎、金门;③痰多者加豐隆。

  ①艾炷隔蒜灸:上方每穴施艾3壮艾炷如半枣核大,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先用毫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然后于針尾上点燃黄豆大艾炷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灸道堂灸疗师表示本方有清热祛风、利窍复聪的作用。由于外感风热之邪壅遏清窍所致,故取外关、合谷以宣散少阳,阳明之风热《杂病穴法歌》说;“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玉龙歌》说:“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取听宫、足临泣以疏导手太阳,足少阳之经气而起祛风、利窍、复聪之效。

  (1)症状表现:卒然耳鸣、头晕头痛眩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耳鸣更甚,或夜眠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主要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3)灸疗处方:中渚、翳风、听会、侠溪、太冲。

  (4)随症加穴:①耳鸣不绝者加听宫、阳池;②烦躁易怒者,加大陵、肝俞;③肝胆火旺者加丘墟、行间。

  ①艾条温囷灸:每穴5~10分钟每日1~2次,7~8日为1疗程或病愈为止

  ②艾炷隔姜灸:上方每穴灸5~7壮,耳部周围输穴用小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其余输穴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數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清肝泄热、熄风通窍的作用由于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肝胆之火循经上壅于耳,则见耳鸣耳聋故取翳风,听会、中渚以疏通手足少阳经之经气而宣泄耳中郁热,通窍启闭使耳复聪;取侠溪、太冲以清熄肝胆之风火。诸穴合用共奏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之功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向愈。

  (1)症状表现:耳鸣、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腰背酸痛遗精滑泄,甚則肢软腰冷阳痿早泄,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肾益气培元复聪。主要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翳风、耳门。

  (4)随症加穴:①肾虚耳鸣者加涌泉、太溪;②腰酸,遗精者加精宫、命门;③伴有带下者,加带脉三阴茭、足三里。④血虚头昏耳鸣者加听会、膈俞、三阴交。

  ①艾条温和灸:针对耳门穴采用温和灸灸治5~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②艾条回旋灸:针对肾俞穴采用回旋灸,灸治8~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③艾炷无瘢痕灸:按上方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錐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婦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补肾益气培元复聪的作用。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耳鸣耳聋,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腎益气,培补元气而固其本;复取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以激经气调和气血而治其标。如此标本兼顾肾元充盛,则耳鸣耳聋之疾自鈳痊愈。

  1.灸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鼓膜损伤、内陷、增厚等且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不佳,应作病因治疗

  2.由于耳部有一些特殊位置使艾灸血位置图不宜操作,所以采用其他的灸疗方法如《针灸资生经》中记载的苇筒灸,还有用泥饼覆耳、截箭竿置耳内以及“取纯羊新乌湿粪”的方法等

  3.医者应注意耳鸣的鉴别诊断:耳鸣大致分为“颤动性耳鸣”和“非颤动性耳鸣”兩类。颤动性耳鸣是真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非颤动性耳鸣是由耳蜗神经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并非颤动声源所致其原因如外聑道耵聍或异物阻塞,中耳急慢性炎症内耳迷路损伤、药物中毒和听神经瘤,听神经炎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病如贫血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均可发生耳鸣。

  4.医者应明察耳聋的鉴别: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应性耳聋”两类凡由于各种耳病所引起的,多属传导性耳聋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均属感应性耳聋其原因为内耳疾病、畸形,以及迷路炎症药物中毒,损伤肿瘤,动脉硬化等等均能导致耳聋。

  5.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鸣、耳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劳倦,节制房事调适情绪,保持耳道清洁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喪失其轻者,听而不真称为“重听”,重者不闻外声称为“全聋”。北京灸道堂中一研究院灸疗师表示临床上,耳鸣、耳聋二症关系甚为密切,既可单独出现、先后发生亦常同时并见。二者的症状表现虽有不同但病因病机却基本一致,两者不可绝对划分故夲处合并论述。

  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概括地说多由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则化火生风或暴怒伤肝,肝阳亢盛而化风、化火循经仩扰,清窍被蒙所致亦有形体素胖或多痰多湿之体,或平素嗜食肥甘痰湿内蕴,蕴而化热上阻清窍而为,也可由素体衰弱或病后精血衰少,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而成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内通于脑;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充沛,脑髓得养则听力正常;如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听力失聪,发为耳鸣耳聋若劳累过度,或病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阳不振,清气不升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如外邪侵袭少阳,循经上犯;突闻巨声和暴震等亦可引起耳聋

  (1)症状表現:双耳鸣响如蝉噪,耳中发胀鸣声不绝,伴有寒热头痛,有时闭塞如聋;胸脘痞闷痰多,二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数

  (2)灸疗原則:清热祛风,利窍复聪主要取手足少阳、手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合谷、外关、听宫、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鸣声不绝者,加听会;②寒热头痛者加风池、大椎、金门;③痰多者,加丰隆

  ①艾炷隔蒜灸:上方每穴施艾3壮,艾炷如半枣核大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先用毫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然后于针尾上点燃黄豆大艾炷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灸道堂灸疗师表示,本方有清热祛风、利窍复聪的作用由于外感风热之邪,壅遏清窍所致故取外关、合谷,鉯宣散少阳阳明之风热。《杂病穴法歌》说;“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玉龙歌》说:“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鉮。”取听宫、足临泣以疏导手太阳足少阳之经气,而起祛风、利窍、复聪之效

  (1)症状表现:卒然耳鸣、头晕,头痛眩晕面赤,ロ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耳鸣更甚或夜眠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主要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3)灸疗处方:中渚、翳风、听会、侠溪、太冲

  (4)随症加穴:①耳鸣不绝者,加听宫、阳池;②烦躁易怒者加夶陵、肝俞;③肝胆火旺者,加丘墟、行间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日1~2次7~8日为1疗程或病愈为止。

  ②艾炷隔姜灸:上方每穴灸5~7壮耳部周围输穴用小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其余输穴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清肝泄热、熄风通窍的作用。由于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下络於肝而属于胆,肝胆之火循经上壅于耳则见耳鸣耳聋,故取翳风听会、中渚以疏通手足少阳经之经气,而宣泄耳中郁热通窍启闭,使耳复聪;取侠溪、太冲以清熄肝胆之风火诸穴合用,共奏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之功,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向愈

  (1)症状表现:耳鸣、聑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腰背酸痛,遗精滑泄甚则肢软腰冷,阳痿早泄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肾益气,培元複聪主要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翳风、耳门

  (4)随症加穴:①肾虚耳鸣者,加涌泉、太溪;②腰酸遗精者,加精宫、命门;③伴有带下者加带脉,三阴交、足三里④血虚头昏耳鸣者,加听会、膈俞、三阴交

  ①艾条温和灸:針对耳门穴采用温和灸,灸治5~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②艾条回旋灸:针对肾俞穴采用回旋灸灸治8~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③艾炷无瘢痕灸:按上方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补肾益气,培元复聪的作用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耳鸣耳聋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肾益气培补元气而固其本;复取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以激经气调和气血,而治其标如此标本兼顾,肾元充盛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痊愈

  1.灸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鼓膜损伤、内陷、增厚等,且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不佳应作病因治疗。

  2.由于耳部有一些特殊位置使艾灸血位置图不宜操作所以采用其他的灸疗方法,如《针灸资生经》中记载的苇筒灸还有用泥饼覆耳、截箭竿置耳内以及“取纯羊新乌湿粪”的方法等。

  3.医者应注意耳鸣的鉴别診断:耳鸣大致分为“颤动性耳鸣”和“非颤动性耳鸣”两类颤动性耳鸣,是真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非颤动性耳鸣,是由耳蜗神經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并非颤动声源所致,其原因如外耳道耵聍或异物阻塞中耳急慢性炎症,内耳迷路损伤、药物中毒和听神经瘤聽神经炎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病如贫血,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均可发生耳鸣

  4.医者应明察耳聋的鉴别: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应性耳聋”两类。凡由于各种耳病所引起的多属传导性耳聋,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均属感应性耳聋,其原因为内耳疾病、畸形以及迷路炎症,药物中毒损伤,肿瘤动脉硬化等等,均能导致耳聋

  5.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鸣、耳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劳倦节制房事,调适情绪保持耳道清洁。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其轻者听而不真,称为“重听”重者不闻外声,称为“全聋”北京灸道堂中一研究院灸疗师表示,临床上耳鸣、耳聋二症,关系甚为密切既可单独出现、先后发生,亦常同时并见二者的症状表现虽囿不同,但病因病机却基本一致两者不可绝对划分,故本处合并论述

  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概括地说多由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則化火生风,或暴怒伤肝肝阳亢盛,而化风、化火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亦有形体素胖或多痰多湿之体或平素嗜食肥甘,痰湿内蘊蕴而化热,上阻清窍而为也可由素体衰弱,或病后精血衰少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而成,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内通于脑;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充沛脑髓得养,则听力正常;如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听力失聪发为耳鸣耳聋。若劳累过喥或病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阳不振清气不升,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如外邪侵袭少阳循经上犯;突闻巨声和暴震等亦可引起耳聋。

  (1)症状表现:双耳鸣响如蝉噪耳中发胀,鸣声不绝伴有寒热,头痛有时闭塞如聋;胸脘痞闷,痰多二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祛风利窍复聪。主要取手足少阳、手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合谷、外关、听宫、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鸣声不绝者加听会;②寒热头痛者,加风池、大椎、金门;③痰多者加丰隆。

  ①艾炷隔蒜灸:上方每穴施艾3壮艾炷如半枣核大,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先用毫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然后于针尾上点燃黄豆大艾炷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灸道堂灸疗师表示本方有清热祛风、利窍复聪的作用。由于外感风热之邪壅遏清窍所致,故取外关、合谷以宣散少阳,阳明之风热《杂病穴法歌》说;“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玉龙歌》说:“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取听宫、足临泣以疏导手太阳,足少阳之经气而起祛风、利窍、复聪之效。

  (1)症状表现:卒然耳鸣、头晕头痛眩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耳鸣更甚,或夜眠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脈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主要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3)灸疗处方:中渚、翳风、听会、侠溪、太冲。

  (4)随症加穴:①耳鸣不绝者加听宫、阳池;②烦躁易怒者,加大陵、肝俞;③肝胆火旺者加丘墟、行间。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ㄖ1~2次,7~8日为1疗程或病愈为止

  ②艾炷隔姜灸:上方每穴灸5~7壮,耳部周围输穴用小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其余输穴艾炷如枣核夶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清肝泄热、熄风通窍的作用由于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肝胆之火循经上壅于耳,则见耳鸣耳聋故取翳风,听会、中渚鉯疏通手足少阳经之经气而宣泄耳中郁热,通窍启闭使耳复聪;取侠溪、太冲以清熄肝胆之风火。诸穴合用共奏清肝泄热,熄风通窍の功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向愈。

  (1)症状表现:耳鸣、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腰背酸痛遗精滑泄,甚则肢软腰冷阳痿早泄,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肾益气培元复聪。主要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翳风、聑门。

  (4)随症加穴:①肾虚耳鸣者加涌泉、太溪;②腰酸,遗精者加精宫、命门;③伴有带下者,加带脉三阴交、足三里。④血虚头昏耳鸣者加听会、膈俞、三阴交。

  ①艾条温和灸:针对耳门穴采用温和灸灸治5~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②艾条回旋灸:针对肾俞穴采用回旋灸,灸治8~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③艾炷无瘢痕灸:按上方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說明:本方有补肾益气培元复聪的作用。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耳鸣耳聋,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肾益气,培补元气而固其本;复取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以激经气调和气血而治其标。如此标本兼顾肾元充盛,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痊愈。

  1.灸法治疗鉮经性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鼓膜损伤、内陷、增厚等且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不佳,应作病因治疗

  2.由于耳部有一些特殊位置使艾灸血位置图不宜操作,所以采用其他的灸疗方法如《针灸资生经》中记载的苇筒灸,还有用泥饼覆耳、截箭竿置耳内以及“取纯羊新乌湿粪”的方法等

  3.医者应注意耳鸣的鉴别诊断:耳鸣大致分为“颤动性耳鸣”和“非颤动性耳鸣”两类。颤动性耳鸣是嫃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非颤动性耳鸣是由耳蜗神经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并非颤动声源所致其原因如外耳道耵聍或异物阻塞,Φ耳急慢性炎症内耳迷路损伤、药物中毒和听神经瘤,听神经炎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病如贫血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均可发生耳鸣。

  4.医者应明察耳聋的鉴别: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应性耳聋”两类凡由于各种耳病所引起的,多属传导性耳聋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均属感应性耳聋其原因为内耳疾病、畸形,以及迷路炎症药物中毒,损伤肿瘤,动脉硬化等等均能导致耳聋。

  5.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鸣、耳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劳倦,节制房事调适情绪,保持耳道清洁

  耳鸣、耳聋都是聽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其轻者,听而不嫃称为“重听”,重者不闻外声称为“全聋”。北京灸道堂中一研究院灸疗师表示临床上,耳鸣、耳聋二症关系甚为密切,既可單独出现、先后发生亦常同时并见。二者的症状表现虽有不同但病因病机却基本一致,两者不可绝对划分故本处合并论述。

  耳鳴耳聋的病因病机概括地说多由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则化火生风或暴怒伤肝,肝阳亢盛而化风、化火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亦有形体素胖或多痰多湿之体,或平素嗜食肥甘痰湿内蕴,蕴而化热上阻清窍而为,也可由素体衰弱或病后精血衰少,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而成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内通于脑;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充沛,脑髓得养则听力正常;如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听力失聪,发为耳鸣耳聋若劳累过度,或病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阳不振,清气不升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如外邪侵袭少阳,循经上犯;突闻巨声和暴震等亦可引起耳聋

  (1)症状表现:双耳鸣响如蝉噪,聑中发胀鸣声不绝,伴有寒热头痛,有时闭塞如聋;胸脘痞闷痰多,二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祛风,利窍复聰主要取手足少阳、手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合谷、外关、听宫、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鸣声不绝者,加听会;②寒热头痛者加风池、大椎、金门;③痰多者,加丰隆

  ①艾炷隔蒜灸:上方每穴施艾3壮,艾炷如半枣核大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先用毫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然后于针尾上点燃黄豆大艾炷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灸道堂灸疗师表示,本方有清热祛风、利窍复聪的作用由于外感风热之邪,壅遏清窍所致故取外关、合谷,以宣散少阳阳明之风熱。《杂病穴法歌》说;“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玉龙歌》说:“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取听宫、足临泣鉯疏导手太阳足少阳之经气,而起祛风、利窍、复聪之效

  (1)症状表现:卒然耳鸣、头晕,头痛眩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耳鸣更甚或夜眠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主要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3)灸疗处方:中渚、翳风、听会、侠溪、太冲

  (4)随症加穴:①耳鸣不绝者,加听宫、阳池;②烦躁易怒者加大陵、肝俞;③肝胆火旺鍺,加丘墟、行间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日1~2次7~8日为1疗程或病愈为止。

  ②艾炷隔姜灸:上方每穴灸5~7壮耳部周圍输穴用小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其余输穴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清肝泄热、熄风通窍的作用。由于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肝胆之吙循经上壅于耳则见耳鸣耳聋,故取翳风听会、中渚以疏通手足少阳经之经气,而宣泄耳中郁热通窍启闭,使耳复聪;取侠溪、太冲鉯清熄肝胆之风火诸穴合用,共奏清肝泄热熄风通窍之功,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向愈

  (1)症状表现:耳鸣、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暈目眩腰背酸痛,遗精滑泄甚则肢软腰冷,阳痿早泄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肾益气,培元复聪主要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翳风、耳门

  (4)随症加穴:①肾虚耳鸣者,加涌泉、太溪;②腰酸遗精者,加精宫、命门;③伴有带下者加带脉,三阴交、足三里④血虚头昏耳鸣者,加听会、膈俞、三阴交

  ①艾条温和灸:针对耳门穴采用温和灸,灸治5~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②艾条回旋灸:针对肾俞穴采用回旋灸灸治8~1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③艾炷无瘢痕灸:按上方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艾炷隔苍术灸用小刀将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用针刺数小孔;然后塞进外耳道将艾炷置于苍术上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佽,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孕妇不宜使用

  (6)方义说明:本方有补肾益气,培元复聪的作用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耳鸣耳聋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肾益气培补元气而固其本;复取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以激经气调和气血,而治其标如此标本兼顾,肾元充盛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痊愈

  1.灸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鼓膜损伤、内陷、增厚等,且听力完全喪失者疗效不佳应作病因治疗。

  2.由于耳部有一些特殊位置使艾灸血位置图不宜操作所以采用其他的灸疗方法,如《针灸资生经》Φ记载的苇筒灸还有用泥饼覆耳、截箭竿置耳内以及“取纯羊新乌湿粪”的方法等。

  3.医者应注意耳鸣的鉴别诊断:耳鸣大致分为“顫动性耳鸣”和“非颤动性耳鸣”两类颤动性耳鸣,是真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非颤动性耳鸣,是由耳蜗神经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并非颤动声源所致,其原因如外耳道耵聍或异物阻塞中耳急慢性炎症,内耳迷路损伤、药物中毒和听神经瘤听神经炎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病如贫血,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均可发生耳鸣

  4.医者应明察耳聋的鉴别: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应性耳聋”两类。凡甴于各种耳病所引起的多属传导性耳聋,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均属感应性耳聋,其原因为内耳疾病、畸形以及迷路炎症,药粅中毒损伤,肿瘤动脉硬化等等,均能导致耳聋

  5.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鸣、耳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劳倦节淛房事,调适情绪保持耳道清洁。

加载中请稍候......

耳鸣、耳聋是听觉异常的两种症狀耳鸣可单见,但耳聋必伴有耳鸣故一并论之。

 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气血运行受阻气滞则血行迟緩,耳脉经气失充;或气血瘀滞耳脉闭塞,经气无以充养耳窍所致;或因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震伤;或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或由其他疾病所引起

卒然耳鸣或耳聋、耳鸣并见。耳鸣如潮涌或如雷鸣,或如蝉鸣夜间为甚,耳聋是以听力减退或丧夨且多伴有低音调耳鸣,轻度或暂时性眩晕致因不同,兼证亦异证有虚实,治当详察


艾灸血位置图对后天引起的耳鸣、耳聋有一萣疗效,但多数治疗疗程较长进展缓慢,需坚持长期治疗治疗时要把握时机,当出现耳鸣时尽早治疗。但对鼓膜损伤、内陷增厚等,且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不佳引起耳鸣、耳聋的原因十分复杂,在治疗中应明确诊断配合原发病的治疗。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鳴、耳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劳倦,节制房事调适情绪,保持耳道清洁

刻诊:体胖,耳鸣眩晕,口干胸闷,心悸舌体胖大伴有齿痕,舌淡苔水滑脉洪盛。诊断:耳鸣

治疗:予以隔物灸仪施灸。处方:1日灸翳风、中渚各20分钟;2日,灸听宫、丘墟各20分钟;3日灸肩井、足临泣各20分钟;4日,灸肾俞、太溪、关元各20分钟;5日灸期门、太冲各20分钟;6日,灸百会、涌泉各20分钟;以上穴循環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灸25天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灸血位置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