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识可不可以脱离肉身而单独存在

自我意识可不可以脱离肉身而单独存在_百度知道
自我意识可不可以脱离肉身而单独存在
我有更好的答案
1、自我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载体(包括肉身)而单独存在;2、自我意识可以脱离肉身、依托其他物质载体而存在。例如,有些历史人物写的自我鉴定还保存在档案馆中。
原吉林军医学院副教授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脑脱离肉身的场景,正在被科学家变成现实?人脑脱离肉身的场景,正在被科学家变成现实?百度知道日报灵魂出壳,是许多神秘小说或恐怖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场景。在一些科幻小说中,则是让意识脱离肉身单独存在,这脱离躯壳的意识也可以活动和思考。如今,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场景,在脑科学家的帮助下或许会变成现实。现在,已经有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培育不需要肉身的人脑,或是让人脑脱离肉身还能继续生存。培育体外脑细胞如果我们的脑部出现局部病变或损伤,可以用一些健康的脑细胞或组织来代替病变部位,我们的机体就重新变得健康了。脑病患者所需的健康脑细胞不能靠活人捐献来获得,只能走体外人工培育的道路。早在2004 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科学家朱剑虹等人,就成功地在体外培植出全球首批人类脑细胞。朱剑虹是在一次治疗一名眼睛被筷子插伤的患者时,突然萌生利用患者的脑细胞进行研究的可能性。当他为病人拔除筷子时,发现筷子上粘满脑细胞。朱剑虹就凭借这些细胞样本,利用培养基将脑细胞培植出来。朱剑虹试验了多种培养媒介及生长素,证实其做法可行。两个月后,他就成功地培植出数百万个脑细胞。朱剑虹将培育出的脑细胞移植到一名头部严重受伤的病人脑内。他先在病人的头骨上钻出数个小孔,然后在受伤部位移植了脑细胞。病人手术后进行的多次脑部素描显示,新移植的脑细胞正在进一步生长,并与病人本身没受损的脑细胞合而为一了。脑部损伤原本令这位患者瘫痪,得靠轮椅行动。移植脑细胞后,这位患者重新获得了行走能力。老鼠中的人脑朱剑虹的研究虽然很重要,但是其脑细胞来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没有推广价值。现在,科学家们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干细胞技术来培育脑细胞。美国研究人员弗雷德·盖奇等人就利用干细胞技术,在老鼠的脑部中培育人脑细胞。研究人员在14 天大的小鼠胚胎脑中注入约10 万个人脑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带人脑细胞的小鼠。这些小鼠出生时大脑里约含0.1%的人脑细胞,这种微量细胞远不能让小鼠拥有人类的思想。盖奇说,这表明把人类干细胞注入小鼠脑内不会重组它们的大脑。然而,由于设计干细胞及克隆的这项技术再次引发了人类对人兽细胞混合的伦理争议,毕竟小鼠在基因上与人类有97.5%的共同点。斯坦福大学神武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戴维·马格努斯说:“人们担心的是,如果你让它们过于人性化,你就越过了某些边界,但这次研究远未触及这些边界。”盖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称,这项研究成果在克服干细胞研究工作最大技术障碍之一——具体何时把细胞注入病人体内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胚胎干细胞一旦注入人体内,将会发育成包围在其周围的细胞。但迄今没有人类接受过胚胎干细胞注射,因为人们对这些细胞在进入人体后如何发育成熟知之甚少。甚至有科学家声称,不用干细胞技术也可以培育脑细胞。美国科学家就将一名30 岁女性的皮肤细胞培育成了类似人脑中的成熟神经细胞。这种方法可绕过中间的干细胞阶段,只需相对简单的程序——添加一些特殊的核糖核酸(RNA)分子。他们声称,这一突破不久有可能在试管中孕育出不同种类的人脑细胞。豌豆大小的迷你人脑除了可以培育部分脑细胞之外,科学家还可以培育出完全不依赖肉身的独立人脑。如今,奥地利科学家已经在这项研究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已经培育出豌豆大小的迷你人脑,发育水平已相当于胎儿的脑,能进行一定的神经活动,但还不能独立思考。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玛德琳·兰开斯特等人,选取人类胚胎干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外胚层,再放入特制的凝胶中,引导组织进一步生长。最后,科学家把含有脑组织的凝胶转移到一个旋转的生物反应器中,为它提供氧气和养料,并促进其吸收。接下来的15~20 天里,反应器中的脑细胞团就已成型。又过了20~30 天,部分脑细胞团长成了不同的大脑区域,包括大脑皮层、视网膜和早期海马区等。2 个月后,它长到直径4 毫米大小,达到9 个星期胎儿大脑的生长水平。由于没有血液供应,其内部无法吸收氧气和养料,因而没有进一步生长。这个迷你人脑在实验室里的存活时间超过了10 个月。虽然其他科学家此前也曾经培育过神经组织,但培养出如此完整,还包含大脑皮层的大脑尚属首次。这个人工培育的大脑不能思考,也没有高级认知能力。研究人员表示,该项目并不是为了培育可替代人脑的人造器官,这个人造大脑尽管已体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但短期内科学家提升人造人脑的发育能力和复杂程度的努力仍然受阻。尽管如此,研究迷你人脑还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也有助于确定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除了技术上的局限性外,培育完整且发育完全的人脑还将遭遇伦理道德的约束,未来很可能会被各国的法律所禁止。因为如果不加以限制,培育的人脑很可能被移植到智能机器人的金属躯壳内。这种具备人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究竟算人还是算机器?很难界定,也很难约束其行为。它们很容易被犯罪团伙、恐怖分子和军队所控制和利用。抛弃肉身以移民外星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脱离肉身的人脑可以摆脱躯壳的病痛和束缚。一些专家认为,人类身体已过时,是时候升级我们的“外壳”,以便人类更加环保,并能够栖息在遥远的星系了。对一些航天科学家来说,让宇航员脱离肉身,仅保存人脑去外太空航行是个好主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飞船的载重,而且还不需携带供肉身新陈代谢所需的食物和水,只需要少许维持人脑继续存活的营养液即可,大大增加了人类在外星球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专家凯文·沃维克教授认为,专注于如何升级人类身体是没有抓住要领的行为,我们应该直接摈弃肉体。沃维克曾进行了一些怪异的实验。例如,将一个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植入自己的手臂,成为一个“半机械人”。这种芯片能够使他无需借助机械设备就能直接控制门、光线、加热器以及其他计算机控制设备。沃维克还研制出老鼠脑力机器人“戈登”,他认为类似“戈登”的机器人最有可能在外星上生存下来。“戈登”完全由老鼠胚胎的大脑细胞控制,能够自主决定去哪个地方,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抵达,中途还能顺利地避开障碍物。这项实验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人体神经细胞重复进行实验,从而避开人脑能否植入航天飞行设备或者地外探测车所产生的争议。沃维克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只需保持大脑组织的存活,肉身则无关紧要。未来我们可以发送一个装载人脑的探测器抵达系外行星。”美国纽约大学生物伦理学家马修·廖指出,人类的肉身在地球上都不能存活太长时间,更别说在其他星球上,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将目光仅局限于太阳系内行星呢?廖指出,未来将人脑冷冻以让其“冬眠”,在抵达遥远的其他行星后再进行解冻,届时人脑就可以指挥其他机械在外星上开展各种活动。此外,把人脑移植到机器中还有利于延长人脑的寿命,并继续维系自我意识。当把人脑移植到机器躯壳中后,我们已经没有了骨质的头颅,而是一个金属外壳的头颅,整个头颅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打开,更新一部分脑细胞或脑组织。由于是局部更新,不会影响我们的记忆,这样我们还是能感知“原来的那个我”,继续生存的感觉依然存在。【有奖调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相关文章&您现在的位置是: &
& 文章欣赏:存在与本质(剑门若郎Z)
存在与本质
作者:剑门若郎Z&&作于: 15:11:48&&访问:1432&&评论:0()&&&&&&
  存在与本质&  剑门若郎&  存在就是在,就是出生入死,生死之间的一个轮回。&  本质就是质,就是禀性难移,万千变化之中的不变。&  那么,作为天地万物之灵长的人,其存在与本质孰先孰后,或者说,它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个问题似乎千百年来很少得到真正深入地探索。&  作为一个人,他是存在了然后他的本质才得以确立?还是说,这个人的本质其实是在他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换句话说,人出生后本质得以确立还是本质确立于人出生之前。前者标明人的本质是由环境塑造的,后者标明人的本质与环境没有什么关系。&  西方存在主义曾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先存在的,他的本质然后才得以确立,而其它事物则是本质先于存在的,人只有在有了自我意识后他才知道他的存在,他也才有了可以选择的自由,在这种自由意志的选择中成就他自己,确立他自己的本质。&  其实这是一种通常的人性观点,意思是说,人的本质是人自己在后天的自由选择中成就的,人首先存在,他才能在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意志选择来塑造他自己的本质,似乎人的本质是他主动选择成就的,这里面有选择有责任,突出了人的社会性参与性,有一种看似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蕴含了一种理性乐观的精神。&  然而,人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吗?人有所谓“自由意志”吗?如果有,那么,人当为自己的一切承担一切后果,这是一条完全理性的道路,预设了人的完全理性以及理性的完全可靠,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或许恰好相反,人并非完全理性,并且理性也并非完全可靠,所以说,存在先于本质的说法并不能必然成立,人是完全理性的,理性是完全可靠的,并且人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那么,人成就自己的本质并且对自己的一切完全负责,则显然是人理想化的理性设计,把人几乎等同于上帝了,这是人本主义对自我的夸张肯定!&  由此可见,人的“自由意志”值得怀疑,人的理性并没有等同神灵的地位,人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性又来自哪里呢?有理性的选择,也有非理性的冲动,人是血性的,人既是肉身化的存在,也是精神意识化的存在,人有头脑,也有本能,传统理性乐观地认为头脑理性指挥肉身,上半身统治下半身,下半身服从上半身,可是,头脑只是肉身的一部分,尼采破天荒地质疑传统的理性乐观,他认为与其说头脑理性统治肉身到不如说头脑理性是服务于肉身的,这就是所谓的“肉身政治”,即下半身统治上半身!&  面对“上半身统治下半身”还是“下半身统治上半身”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似乎同样感到来自理想和现实的某种冲突与压力,前者可谓“存在先于本质”,后者似乎表明“本质先于存在”,人和其它万事万物一样,也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正因为人的本质是先行的,所以他才能有如此的意愿和选择,正所谓“时穷节乃现”,平常状态看起来大家都是好人,可是,一到关键时候,就能看出这个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了,甚至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种人,这时,也才看清了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在这里,理性和非理性都是存在的,有时好像理性强大于非理性,有时候非理性好像又强大于理性,如果说本质先于存在,存在是一种本能性存在,存在只是存在的本能不断地绵延下去,那么,非理性就是作为存在的根基了,理性是非理性的偶然和特例,存在似乎就是现象界那种非理性地涌现,万物在春回大地中蠢蠢欲动复苏起来!&  睡着和清醒,一个人再清醒他也会睡着,反之,则未必成立,人有时候是睡着便永远地睡着了!人的繁殖本能,性欲是本能性的,非理性的,似乎理性也能强力介入!同样,理性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有时候,理性再怎么介入也无济于事,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理性产生于肉身,或者说是肉身的一种属性,理性服务于肉身,所谓“肉身政治”!&  “肉身政治”是尼采的观点之一,头脑理性是“小理性”,肉身是“大理性”,这种大理性看起来是“非理性”的,是“本能性”的,它是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根本保障,生命基因穿越千万年风雨延续至今,这是不朽的传奇,有赖大理性的保障!&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存在并非先于本质,反倒是“本质先于存在”来得更为神秘和深沉,似乎可以和宇宙洪荒存在相沟通,作为个体的人及其理性及其意志反倒是“微不足道”的,似乎它是被选择和决定的对象,这就告诫人不能骄傲,必须心存敬畏,因为我们每个人能存在于当下此时此刻,乃是被“大存在”冥冥之中安排和决定了的!&  是“存在先于本质”还是“本质先于存在”看起来水火不容,两者截然相反。萨特认为物体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而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这看上去也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人不也是一种物体吗?物体具有先天性,一种先在的本质规定性,那么,人难道不是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规定吗?&  或许,我们可以说,人具有理性、意志和自由,那么,人的理性是完全的?人的意志是完全的?人的自由是完全的?看来,事实并非那么理想完满,也并不轻松,存在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实,所谓“理性”不过是人的精神意识的某种称谓,特制人的头脑思维及其判断,除此之外,则是“非理性”的,因此,存在是“非理性”的,并没有一个像人那样的上帝在理性地安排一切存在,再说,安排万事万物这样的大存在,人的理性够用吗?人都是被存在被造化安排的,微不足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的理性都不能主宰他自身,又何况天地万物呢?存在是非理性的,人也是非理性的,不过,人是有理性的,人是介于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存在!&  总体上人是非理性的,人为一种非理性的“命运”所支配,就连人的肉身也是非理性的成分大于其理性的成分,理性仅仅是大脑正常时的一种功能,人的心脏,人的肾脏,人的组织细胞,非理性的强大本能更为隐秘和突出,理性是局部并且有限的。&  出生入死,人的出生和死亡是人的理性无非把握的,你所能做的最多是提前结束生命或者苟延残喘,这对于“出生入死”的铁律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相对于“存在先于本质”来说,“本质先于存在”倒是来得更为宏大和深沉!&  或许,有人说,前者似乎更人性化,这样的观点让人充满自由意志和命运抉择,而后者似乎充满了神秘的宿命感,仿佛一切都已经被本质性的东西所规定了,事物的一开始便早已被决定了它的方向和成败,事实仿佛却又如此!&  但宿命并不等于悲剧!那些被存在决定了的万事万物,难道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悲剧性的吗?相反,人的存在倒是因为理性的介入,增添了莫名的“悲剧性”,由于理性的介入,人的意志便自以为是地自由起来,带来违背大道自然的所谓“文明”,而这“文明”其中正蕴含了无数的“悲剧”,悲剧上演于人世文明之中!&  有人不同意人的宿命,高扬“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样乐观的人道主义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入死吗?能决定自己的生老病死吗?能决定自己的悲欢离合吗?所能决定的事物往往是微末而有限的,甚至是不重要的局部环节,所谓“逃逸”只是暂时的,或许正是宿命的游戏,存在仿佛游戏,你认为你“逃逸”了宿命和死亡,其实,不过是魔鬼的游戏!&  一个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的观点认为仿佛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个性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我曾经也认为是环境的塑造物,其实,善恶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的人某方面多些而已,又何尝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呢?一般的情境一般的状况,人往往是不容易看出好坏来的,然而,“时穷节乃现”,在危难之际,往往看出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甚至他自己也才明白他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有的人善良,有的人邪恶,有的人坚贞,有的人摇摆,有的人光明,有的人暗昧,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昧,有的人智慧,有的人昏聩,有的人忠厚,有的人狡诈,有的人高尚,有的人卑鄙,有的人淳朴,有的人厚黑,不一而足!&  人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呢?如果我们说“天性”,那么这“人性”就是先天的,如果我们说“本性”,似乎还是先天的成分居多,那么,后天能塑造和影响人性吗?如果能,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呢?&  关于人性,我并不完全否定后天的影响,但是,先天的因素似乎更大,这就能说明为什么有的人特别的自私,老是占尽别人的便宜,甚至损人利己,乃至谋财害命,而有的人则乐于助人,单纯善良,即或是自己遭受重大损失也不肯伤害别人,乃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有人不好不坏,只想清静地做好自己的人和事!&  中国文化为什么是儒释道,这也正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及其偏正互补,交相为用。在善恶是非、利欲纷争的无间道中,人性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我们可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也可以相信人性是自私的,或者说人性是中性的,人性不过是环境里的条件反射?&  看来,人性是复杂而微妙的,不管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积极乐观,还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消极悲观,似乎都难以一概而论,更何况“本质先于存在”并不就是消极悲观的,或许这大存在大理性孕育的“宿命”更深沉而意味!&  我们常说“因果”,有因有果,万事万物都是有所谓的“因果”吗?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如果有,那么就是必然,那么就没有自由意志,如果没有,那么就是偶然,就是现象界的不断涌现,其实,这必然和偶然都太人性化了,一切都太人性化了!&  尼采认为,“人性化”不过是人的一种透视角度,一种世界观,一切都打上了“人为”的烙印,它距离“存在”的本真还很远,我们远离了大道,无以为家!按照道家智慧的说法,人类的烦恼痛苦、悲欢离合都是因为人脱离了大道,不道早已!&  我们是跳荡在大地上的精灵,只有偎依在大地母亲的怀抱,我们才得阳光与自由!&  [剑门若郎草书于嘉州]&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 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八斗文学”网站发表此作品,同意“八斗文学”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八斗文学”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八斗文学”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书友最新五条评论:[
评&&论&&者:
要说的内容:
注:严禁使用任何html、javascript脚本或其他非法性字符,书评请少于240字
其它作品欣赏:
|||||
八斗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号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25
Copyright & www.8d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通灵佛教网&||||||
一、对灵魂的认识
  第一章&灵魂问题初探  古代人认为,正是灵魂在感觉、思考、记忆、想象和体验。大宗教家、大哲学家等无不坚信灵魂的存在和不灭,例如犹太族的摩西、耶稣,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以及我国的老子和孔子等。对心理现象最初的系统阐述是由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开始的。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奠基人,他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表达了人的躯体要死,而灵魂不死的论点。他认为物质是形而下的,而灵魂则是形而上的,两者只在个体生命期间暂时结合在一起。毕达哥拉斯说:“不洁的灵魂,因为灵气重浊,而堕地狱。”意大利诗人但丁在其著作《神曲》中,也有关于地狱的描述。叔本华也说:“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现代思维科学的兴起,为揭开大脑和灵魂之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科学的灵魂学已经成了脑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哲学、灵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对象,彻底揭开灵魂的奥秘已势在必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像一个“小宇宙”,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它有着150多亿个形状不同的神经细胞,1平方毫米就有10万个神经细胞,彼此配合默契、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互相沟通、交互作用,共同协调配合,控制整个人的肌体。  在大脑皮质中所进行的神经交流过程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活着的大脑不断地发生着特殊的生物电流,这些电流非常弱(几十万分之一伏特)。现代发明的一些很灵敏的仪器,能够收到这些电流,并把它们扩大几万倍和几十万倍。为此,把电极固定在人脑上,就能接收到生物电流。然而,根据脑电图只能判断关于大脑不同位置活动的不同程度,以及关于人的某些心理状态,却无法根据它来判断人的思想和大脑工作的具体内容,这就说明了灵魂的活动是无法观察的。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它仅仅揭示了认识内容的客观性,而忽视了认识的主体性、中介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大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必然被新的认识论所代替。  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的本原(神、精神、思想)是永恒的,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而我们的自然界是“神与精神的派生物和创造物”。  宇宙是无限发展的信息空间,作为生存在这个信息空间中的智慧生命,其潜意识功能与显意识功能的相互交叉、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来接收、加工、处理信息以保障人的正常生存,生活。浩如烟海的信息大都经过了潜意识的筛选之后,才使少数信息进入我们的显意识区域,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由此可见,单纯的“反映论”是无法揭示大脑真正奥秘的。  现在,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学家们也正在用他们的科学实验探索灵魂的奥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相信思维或意识也是一种能量形态,能够产生不同种类的时空,思想位于不同于肉体的另一时空。按照能量转换定律,思维能量是不可毁灭的,它只能通过改变形态而转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细胞间存在能量转换,甚至存在于相隔一定距离的细胞之间。  生物科学家们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遗传密码中包含信息。人的大脑相当于计算机解码器,它解译由意识发送的消息或信息,使之能够被肉体所领会。如果肉体不活动,独立于肉体存在的意识完全能够继续起作用。而客观世界通过感知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是经过大量筛选的。我们意识中的客观世界并非其全部的真实性,大脑的大部分活动并没有到达意识之中。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我们的意识状态发生改变时,我们会获知另一些真实,而我们把它当成了所谓的神秘现象,如死后的生命是否继续存在,即灵魂问题。  一、对灵魂的认识  灵魂,《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灵魂,是佛教以外的许多宗教的说法,一般世俗的说法,认为人有一个永远存在、不变的精神实体,每一个人跨过肉体的死亡之后,仍然有自我意识,有思想,有一个清清楚楚的精神生命,这个生命就称之为灵魂。  人类的灵魂含精神、情感、意识、自我感,具有自我认知、逻辑思维和情感能力,包括佛教说的“神识”、道教说的“魂魄”、基督教说的“圣灵”、伊斯兰教说的“神灵”和民间说的“灵魂”。灵魂具有两种存在状态:在个体肉身之中,和脱离个体肉身存在。  如果要问灵魂是什么?那么就要问:人是什么?勒奈&•&笛卡尔认为人是灵与肉组成,心灵(灵魂)脱离于肉体而单独存在。现代的脑神经科学及心理科学认为人是高等动物,“心灵(精神现象)”产生于脑神经细胞的电流发放模式中。  佛学认为,人是由三度空间的物质人壳与四度空间的无形灵体合成,人死后,精神这种特殊的能量不会消灭,而是依其生前行为等的因,下一世的缘,续生必然的果,必有新的身心生灭相续。  林清泉在其名著《东方灵魂学》中提出,灵魂是一个由各式信息波组成的集合整体,可称“灵魂虚体”。  主流社会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灵魂,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发现,人体死亡以后,从尸体中发放出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人们尚不知道。如果这种物质有灵性的话,可能就是‘灵魂’。科学家们尚未得到证实之前,只能是假设,而不能肯定。我们正在追踪,探索此物质到底是什么。”  灵魂是生活在更高维空间的没有肉体物质的生命吗?  灵魂,是民间的说法,是许多宗教的说法。佛教则认为人的生命由身、心和合,而人心,机理极其复杂精妙、功用极其繁多神奇。如果将人心比喻为一座冰山,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这座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而第七、第八识(灵魂)就像这座冰山深藏海中的部分,现代心理学将之称为潜意识、无意识。第八识又称之为神识、阿赖耶识,太虚大师说它是“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真现实论》)  阿赖耶识随时在输入、储藏、处理、输出一切信息,是恒常活动不息、内涵不断变化如瀑布的生命之流。它隐藏于内心深处,微细难知,如同虚空,既非是有,无形无相;也非是无,其作用明显:在熟睡、昏迷、被麻醉、处胎等情况下,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是谁在起着维持生理活动的作用?为什么遗忘几十年的印象又能突然浮现在脑海?它们储藏在哪里?阿赖耶识是一种功能性存在,不是实体,用现代物理学的观念说,它可能是场态,一种特殊的能量场,一种信息波集合体。它服从能量不灭定律,它只能转换成为另一形式,而不可能随便创生或消灭。  阿赖耶识的运作不仅贯彻人的一生,还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它是无情的、公正的心灵电脑,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天赋、吉凶、运气、免疫力、寿夭等,都储存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灵魂密码、基因密码。思维只不过是灵魂密码支配下的程序运算。  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明,移动一根手指之类的活动,在意识到需要移动它的半秒钟之前就开始了,说明“无意识”在意识之前进行筹划。大脑处理信息的大部分过程是由无意识自动进行的,人的判断受到已经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潜在信息的影响。  所以就理上说,神识与灵魂,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如从事上说,则都显示“死后生命不灭”之理,故随俗使用“灵魂”一词。生命毕竟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生命的表现就是精神——灵魂指导下的肉体活动。离开灵魂的内涵,躯体只是一团肉、一具尸。灵魂回到你身里,你才成为能思、能说、能动的活人。  古人把人的灵魂又称做“神”,即生时为“魂”,死后为“鬼”,升天为“神”。一般来说,人死后离体的灵魂被称为“鬼”;动物的灵魂被称为“妖”;植物的灵魂被称为“怪”;当众生修炼到比较高的层次,有了很大的能量,而又未开悟,嗔恨嫉妒心强,此时则称为“魔”。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妖、魔、鬼、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我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