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时代就要结束了,突然的大气层全球变暖冰河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地球就要失去动力了地球就要停止转动了

庞忠甲:“巴黎气候协定”的合理性不容置疑吗? ---- 当代“能源、环境与人口”互悖性谜案论丛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继续浏览相关话题:
图文编辑模式
11:43:11&)
482584字(233/1)
( 12:22:32)
31字(31/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当前位置 & &
& 地球将不适宜人类生存:世界末日可能比你想...
地球将不适宜人类生存:世界末日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快
15:49:21&&出处:&&
编辑:雪花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07-16][07-16][07-15][07-14][07-14][07-13][07-13][07-12][07-10][07-10]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  生命5要素:阳光,空气,水,土壤和爱。    
其实还有一个被科学家忽略的要素:地热运动。地球之所以有别于太阳系其它8大行星,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地球一直存在地热运动,而其他行星没有。换句话说:地球是热的,是运动的,是活的。其它行星是冷的,是静止的,是死的。地热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大陆移动,磁场。我之所以把地热运动看做一个很重要的生命要素,是因为地球的表面温度不仅取决于阳光的照射,还取决于地热运动对地表温度的铺垫。    
在我想来,由恐龙主宰的侏罗纪,地球的温度远远高于现在人类生活的时代:因为恐龙是爬行的冷血动物,比哺乳动物需要更高的气温,才能够生存啊。恐龙的灭绝肯定是由地球温度的变冷造成的。鳄鱼和蜥蜴生活在现在地球的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就是最好的证据。(蛇类和蛙类因为可以冬眠,所以可以生活在更冷的北方。但是南北两级是绝对没有冷血的爬行动物生存的。)    
那么,在此我可以得出一个绝对科学的结论:恐龙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繁荣皆起因于全球气温的变冷。    
然而我要证明的是地球一直在变冷,所以必须还有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据之一:人类的祖先,无论东方与西方,古人类都经历了一个让他们没齿难忘的洪荒时代。无论是诺亚方舟还是大禹治水,我们的人类祖先都曾经在洪水的恐怖威力下惨淡度日,劫后余生。那么有谁知道那滔天的洪水,从何而来的吗?就我们现在的所知所识:洪水源于暴雨,而暴雨源于高温。这也是为什么暴雨总是发生在夏天的原因了。由此可以推论:古人类那个时代的气温远远高于现在我们的时代。    
证据之二:查阅相关的历史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古代的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线离我们更近。举一个相关的例子吧:广东的清远市古时候叫中宿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清远在广东北部,而古时候海潮的余浪可以抵达清远,可见古时候的海岸线比现在离我们更近呀。根据科学家的理论: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线侵蚀更多陆地面积,甚至会导致荷兰和日本等低地国家的灭亡。但是事实却胜于雄辩的告诉我们:在所谓的全球变暖阴影下,海平面并没有上升,而且古时候的海平面比现在更高。    
科学家将臭氧层空洞的扩大和南北两极的冰川崩塌,做为全球变暖的证据。可怜我知识有限,无法解释臭氧层空洞的扩大。可是冰川的崩塌,我完全可以用另一个原因解释:地球的变冷是因为地热运动一直在减弱。地热运动的减弱导致地壳压强变小。而地壳压强变小以后,地下水就随之向下渗透进地球内部的更深处。而地下水的向下渗透则直接导致了冰川的崩塌。    
地球一直在变冷的另一个证据就是沙漠化的扩大。众所周知:其它8大行星据科学家能够观察的所得,其星球表面,都是一整片冷冰冰的沙漠而已。火星,土星,木星都是如此,月球也不例外。诚然,沙漠化的扩大有人类破坏的因素;然而,暖湿气流的减弱,雨量的减少,气温的降低,地下水的向下流失,昼夜温差巨大等气候原因才是沙漠化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叙:地球一直在变冷,而不是变暖。地球正在缓慢的死亡,结局如其它8大行星一样:冷漠而荒凉。    
另:冥王星已经被科学家从行星里开除。这个我知道。    
后记:一家之言,别无分店,敬请各位读者指导,斧正,教化,鄙人荣幸之至。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强!    虽然有些是胡扯    但是胡扯的水平还是有点意思……
  除了两极的冰川问题
其他的还扯得有点道理
  唉.如果我是科学院院士,文章发表在甜朝刊物上,你们还会说我扯吗?
  支持下!
  楼主你就胡说八道吧。    先说恐龙,众所周知恐龙是在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中灭亡的,这个已经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了。行星撞击地球后,飞起得粉尘遮蔽了天空,长达数年,植物由于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去,大量草食动物因此死去,包括素食恐龙。肉食恐龙也因为没有了食物来源了饿死。对于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来讲,由于体型的庞大,食物的溃乏是最为致命的,所以恐龙是饿死的。
  关于楼主你的论据一,我都不用从科学的角度来反驳你单单你自己的论据就漏洞百出。你怎么得出的远古的暴雨就下的比现在多,难道现在没有暴雨下了吗,哪一年地球上没有下暴雨了,你有数据吗,有统计吗,就在这信口雌黄。远古时还有冰河期呢,我们现在又不处于冰河期,那我还可以凭此说地球在变暖呢。    你后面的论据我都懒得看了,没有任何数据和有利的理论凭据就在这乱想,还觉得自己挺是块材料的,知道为什么现在国内的教授都被称叫兽了吗,就是楼主这样的都走关系进了中科院了。    斑竹你什么水平阿,这样的帖子都给加精推荐了,也太降低天涯的档次了。
  饿。。。。。。我只说一点,根据观测得的数据,近半个世纪地球的平均温度的确是上升了。
  我只说自己直观的感受:小时候清明还要穿棉袄,现在经常一冬天都不穿棉了,据说是暖冬。如果楼主说的是几千年来的变化,我又想说化石证据可不象楼主所说。冰河时期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早云
回复日期: 19:48:00       斑竹你什么水平阿,这样的帖子都给加精推荐了,也太降低天涯的档次了。  ------    你也写一个吧,如果扯的好,我也加精啊,拜托了!
  叫兽您好
  恐龙灭绝现在认为依然是个谜,只不过比较公认的假说是小行星的缘故。当然说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也是一种假说。然而仅仅用假说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我个人认为这显然让你的论点可信度下降了,所以说以此来得出的结论是“绝对科学”的这种说法,我认为从逻辑上讲不能成立。请楼主再找一些确实可信的证据或者是再斟酌下言语的表达。
  证据之二:查阅相关的历史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古代的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线离我们更近。举一个相关的例子吧:广东的清远市古时候叫中宿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清远在广东北部,而古时候海潮的余浪可以抵达清远,可见古时候的海岸线比现在离我们更近呀。根据科学家的理论: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线侵蚀更多陆地面积,甚至会导致荷兰和日本等低地国家的灭亡。但是事实却胜于雄辩的告诉我们:在所谓的全球变暖阴影下,海平面并没有上升,而且古时候的海平面比现在更高。  ============================================================  这个才是胡说呢,你有没有考虑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入海口的沉积作用?这作作用制造新的陆地和平原,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几乎所有大河的放入海口都有大型的三角洲的平原。这样就会使海岸线向外推移。还有陆地也不是一成不变,在有些方地一直在升高,这也会导致海岸线向外推移。还可以提供一些反例来证明楼主的观点,中国西北有好多带水的地名,这些地方以前都是湖,而现在是沙漠,比如:罗布泊,这能不能说是由于气候变暖了,所以这些湖里的水蒸发了呢?
  楼主,我给你找了一个和你一样想法的    《俄科学家:全球将迎来冰河时代 全球变暖是谎言》    环球网讯,地球不但不会继续变暖,反而会在50年后迎来冰河时代,这一惊人论断是俄数学物理博士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得出的。   
据《观点报》22日报道,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现就职于俄科学院天文台,从事宇宙实验研究工作,主要对太阳进行观测研究。他认为全球变冷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发生变化。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   
阿布萨马托夫说,全球变冷是由于太阳释放到地球表层的能量在慢慢减少。2008年,全球气温不会上升,也许会微微下降,因为太阳发光度处于 30年来最低水平。全球变冷将起始于2055年到2060年,持续45到65年。而且,阿布萨马托夫说,即使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 也不会阻止全球气温走低这一趋势。阿布萨马托夫说,现在是时候重视这个问题了,因为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等问题,直接触及到地球80%居民的利益。
  唉.如果我是科学院院士,文章发表在甜朝刊物上,你们还会说我扯吗?  ----------------------------------------------------------  LZ说得实在。支持
  已阅    ——和谐
  热辐射原理说:高温物体会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向周围的低温环境进行热辐射,并且自身的温度会下降。  根据这一原理,地球的整体温度绝对来说是下降的。  由于近代的人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的开发,地热和燃烧产生的热量大量聚集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中,来不及通过辐射散热,因此地球表面的温度是在逐年增高。这是地球温度上升观点特指,并非代表整个地球的温度升高。
  支持,我在电视上也听到有人这样说,全球在变冷,有点噢,小时候经常下雪,后来没下,到现在下的话,就是雪灾难~
    觉得有一定道理,可能是论证的论据还不充分吧。    所谓科学有时候也只是假说,也未必经过真正的论证。    关注地球问题,就应该百家争鸣,这样才能够引起注意嘛。
  找科学家来宣传变冷的公司也就是当年宣传吸烟有益健康的公司。你们知道了么
  小问一下,生活在南北两极的鱼不是冷血动物?
  想法很好,有意思
  呵呵.挺有创意嘛
  唔.该死的斑竹,居然把一个死贴加精了.后面那一段确实在胡扯.不管是变暧还是变冷,人类都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顺便提醒大家一句:奥巴马的出现,只是美国民族大团结的和谐产物.如果美国人口持续爆炸式增涨,侵略性战争将不可避免.  
  奥巴马是属于美国的,不是属于世界的.一个无敌于世界的国家如果人口持续增加,他必然会发动更多的侵略战争,来满足民众的物质欲望.但是明显的奥巴马政府根本无意限制本国人民的生育欲望.
  奥巴马是属于美国的,不是属于世界的.一个无敌于世界的国家如果人口持续增加,他必然会发动更多的侵略战争,来满足民众的物质欲望.但是明显的奥巴马政府根本无意限制本国人民的生育欲望.
  我也感觉应该是全球变暖,因为这使得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夏天越来越热的一个不算证据的说法:武汉有个学生家长反映寝室太热,得要空调,这个都可以搜索到的那个帖子,冬天越来越冷的一个勉强算证据的:08年春节南方雪灾,09年12月下旬,上海下雪了,很大,除了去年,很多年了,没有这么大过。
  楼主,恭喜你,你和莱布尼兹的地球冷却假说不谋而合。
  现在比前几年确实了冷了好多。全球正向变冷的趋势很有可能!
  我也觉得一年比一年冷,但是夏天还是很热
  不知大家都看过《后天》没有,讲的就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得很冷,电影是夸张的说了一下子冷到冰河时期的样子
  现在还是很不明白:“为什么冬天变冷了就能证明全球变暖呢?”
  现在还是很不明白:“为什么冬天变冷了就能证明全球变暖呢?”      
  非常赞同楼主,虽然本人农民一个没什么文化,但是总感觉地球应当是逐步变冷的,如果这个观点正确也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陆地为什么能够形成的了,同样大陆飘移说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觉的只要稍稍有以下几点知识就能从一个长远的宏观方面看出地球应当是变冷的:一是有点热力学基础知识。二是如果认为地球的形成假设是正确的及陆地的形成的理论是正确的。不需要太多的知识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推理出地球应当是变冷的,不能因为某个时期的人为因素变暖就认为地球正在变暖了。
  楼主,时间到了!该吃药了…
  说下本人观点,其他星系我不知道,但是太阳系其他的几大行星在形成的初始阶段都应该是个大火球对吧!经过几十亿年的冷却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LZ说地球越来越冷也是有可能的,哪怕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在高,也会出现这个情况的!这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对与否只是本人谬论,只供参考!
  地球是热的,是运动的,是活的。其它行星是冷的,是静止的,是死的。    看到这个就想笑! 还院士,豆鼓
  从去年开始,都没有秋天了,直接从夏天进入冬天了。很奇怪,现在刚进入春天,却比往年温度高的多..这是什么原理了?
  今年的天气无常似乎印证了楼主的说法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地球一直存在地热运动,而其他行星没有。    ===============================================================================    这个说法的证据?
  第一:地热运动,其它的行星我不知道但火星是有的!  第二: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地名就判定海岸线的变化,地质学的造山运动也会改变地貌。  第三:火星上有冰川。土星,木星只是气态星体。月球只是一颗环地球的小行星可以看作是一颗较大的陨石。由于楼主比较白目就不做长篇解释了
  土星有星球内部的核反应的,不行去查下就知道
  非常赞同楼主,虽然本人农民一个没什么文化,但是总感觉地球应当是逐步变冷的,如果这个观点正确也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陆地为什么能够形成的了,同样大陆飘移说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      
  顶楼主
虽然我只是一知半解
  地球的大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冷,因为太阳光和地热根本就不能和地球每天向宇宙散发的热量相等。    太阳也在消耗能量,地球也在消耗能量,当地球没有内部核反应时就没有地热没有版块移动了,那么地球温度的下降速度将加倍。。。因此人类要阻止大气变薄而不是变厚
  飘过·············
  呵呵,这贴子还在加精啊.斑竹也太青睐我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地球几多年?科学家呕心沥血,穷毕生之力想要勘破宇宙间所有秘密,中肯的说:如今不少主流科学理论在解释某些自然问题上,依然勉为其难,破绽百出,疑窦丛生,自相矛盾.
  自科学启蒙以来,人类在进化的路上突然加速狂飙,天才层出不穷.  然而,如今科学发现越来越少,科学创新越来越难,人类的进化似乎已进入一个瓶颈期.  预计下一次新人类的集中变异爆发,还未开始.
  有没有可能:    地球的能量是由内而外的传递,内部越来越冷,而外部能量消化有个滞后期,所以,现在大家还在感觉天气变暖,而其实冰山消融,水往地下流失\天坑\火山爆发等,都是这个原因?    
      
  我因为想钱想疯的缘故,起了一个预测暖冬寒冬的念头(预先知道寒冬就在南方城市里卖羽绒服电热炉什么的).  我以为上半年全球地震,火山,海啸频繁的话,下半年是暖冬.如果上半年干旱少雨的话,下半年是寒冬.但现实恰好相反.为什么呢?
  我因为想钱想疯的缘故,起了一个预测暖冬寒冬的念头(预先知道寒冬就在南方城市里卖羽绒服电热炉什么的).  我以为上半年全球地震,火山,海啸频繁的话,下半年是暖冬.如果上半年干旱少雨的话,下半年是寒冬.但现实恰好相反.为什么呢?
  地球变暖是相对的;而地球变冷是必然的。支持楼主,反对棒杀
  木星好象表面不是沙漠,而是液体氢组成的海洋,你查查。九大行星中有几个表面应该是液体海洋。我知道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叫九大也没错!
  楼住说的海平面变化不会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海岸线位移把!海平面高低变化可能不能靠你的第2个论据证明!
  木星的温度可不低哦,高的很!他内核在发生核子发应的嘛!
  我就是广东省清远市人,我们这是山区,并没海!只有一条小江!叫北江!
  者:离落妖
回复日期: 23:48:00    我因为想钱想疯的缘故,起了一个预测暖冬寒冬的念头(预先知道寒冬就在南方城市里卖羽绒服电热炉什么的).    我以为上半年全球地震,火山,海啸频繁的话,下半年是暖冬.如果上半年干旱少雨的话,下半年是寒冬.但现实恰好相反.为什么呢?  -----------------------------------------  气候的变化没有这么快、上半年全球地震,火山,海啸频繁的话,下半年是暖冬、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恰恰相反全球地震,火山,海啸频繁的话、可能导致是冷冬、表面上看这些地球表层活动是释放热量、释放二氧化碳、事实上这些活动加快了降雨(大气更透明地表热量辐射损失更多)和海水上下水层的热量交换、从而起到了降温作用。
  如果上半年干旱少雨的话,下半年是寒冬-------------------------------------  如果是厄尔尼诺年份我国就会发生干旱少雨的气候、那是因为西太平洋水气大气环流偏向东南厄尔尼诺发生地去了、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暖冬不可能是寒冬
  看得头晕了
地理知识不过关
  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看都有理,想想都没理
  楼主简单的几个推理,就把科学家辛苦几十年的工作结果推倒了,怎一个强字了得。不过就箅地球是变冷而不是变暖也只能说明你蒙对了方向,没有证据的推理是毫无意义的,安心吃药妃病养好,楼主你还有救的
  有意思
  地球的溫度變化是有週期性的......  目前地球是處於逐漸變暖的階段,無論有沒有有臭氧層破損,都是一樣,這是個大環境的變化,人類的活動對地球的溫度影響有限。
  再說一點,關於證據二:論述請把引用材料說明清楚,相關歷史書是什麽是什麼時候什麽名字的歷史書?    而且有一點我要特別提出說明:古代地名和現代的地名不一樣,這是對的;可是古代地名所指的地點不一定是現代使用此地名的地點,這個也是存在有相當大的誤差的
  只要有三天的全球性南北大结冰    地球就会不可逆转的进入冰河事情吧    关键: 阳光反射
  LZ思想太简单了
  路过,打酱油
  嗯…胡扯!地球距太阳近。吸收的能量远大于释放的能量!还有…我懒得打字了  
  我觉得会越来越冷 我们的太阳
正在远离恒星活跃带
  正解应是,地球会趋向两个极端,冬天很冷,夏天很热!
  82#作者:仙女座之梦
回复日期: 15:35:00    正解应是,地球会趋向两个极端,冬天很冷,夏天很热---------  从地质历史气候来看、地球气候确实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地球似乎在向太阳越来越近方向运行、如此结果太阳辐射越来越强、地球大气由于太阳引力的增大、越来越稀薄、温室效应越来越弱化、因而温差增大、干旱炎热越来越不利于生物生存。恐龙的灭绝及其它大型动物的消失更可能是因为不适宜干旱炎热气候造成的、而恐龙时代伴随的陆地热带雨林总使我们误认为那时气候比现在热、事实上恰恰相反气温应该比现在低、海洋大型动物却没有消失、因为海洋温度比陆地温度低的多、应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并且也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其实楼主说的不无道理!
  我觉得好像全球真的在变冷,因为今年冬天真的很冷,还有你们看过《后天》没有,后天里认为地球的温度受到公转太阳轨道的影响,现在地球开始转到太阳照射的死角上了。
  我同意楼主的观点,不过我更倾向于太阳的影响,并纠正一下楼主的证据,其他行星上也有地热活动,因为有火山,也应该算有地热活动吧。  还有我觉得大家都说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多了,不过我觉得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没有地热活动的影响大,而地热活动的影响又没有太阳活动的影响大。  当然这是在理想状态下。
  我觉得是大气层的温度变暖,但地球的温度变冷了。
  我倒觉得没什么变化,真正变化的是地势陡高,人类与热点太阳更接近一些~~~~           全球气温升高?全球地势增高吧~~           广州的北京路好多人应该去过吧,古时起就是商业街了,看那开发出来的地层面供人参观,深的三到四米断面,浅的也有一到二米吧,说形像点很像五花肉~~~~           现在大众对小说里盗墓的也多少了解了些,洛阳铲一铲就知道墓地的年代了,已知的是汉代墓深度是十一米左右,而明代的墓地有六、七米深~~~试想当初下葬的时候可能挖掘深度都是四到五米,后经过自然风沙的堆积,自然的夯实等等原因,年代久远后地表逐渐升高,到现在看到的墓的深度所以有十一米说、七米说。。。。现代墓呢,好多都在表面吧~~~          现在做楼房的地基也要先夯实,其结果还是增高了地势,再加上环境配套,整个居民区地势就都升高了,当然还有看似夯实的土地其实并不实,经过种种原因就成了我们知道的地陷~~~          火红的炉子前近热远温,温差是由距离所产生的~~~            冰川融化就能说气候变暖和了,其实冰川一直都在融化,从未消停过~~~          终上所述,个人认为地势增高导致距离太阳更近,让人觉得更热一点,而气候还是那个气候,没变过~~~   
  我比较认同楼主所说的
大家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常识
你今天的常识 明天可能就是错的 以前我们都认为天圆地方 现在还不是证明地球是圆的
所以说一切皆有可能
不要忙着否定
我认可楼主的想法 现在几大熔炉城市就一直散发着地球能量
地球能量肯定越来越少 太阳也是散发了亿万年了 能量损失必然的
  除了两极的冰川问题 其他的还扯得有点道理
  无论是变暖还是变冷,总归对人类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不知道以后地球会迎来怎样的末日,讨厌该死的寒冷
  硬伤:土星和木星均为气体行星,没有实质的陆地概念,谢谢
  好,问题出的好,而且感觉是正确的,鉴定完毕。为什么?    从唯物的理论来感受世界,那么宇宙在人类能力达到的情况下,测量的温度是恒温零下364度,摄氏。  从暗物质的理论来感受这个世界,更是属于暗物质越来越强,也就是宇宙为什么会慢慢地飘远,离开中心点。到底暗物质是怎么一个谜团呢,为什么会越来越凝聚?何为动力?且听下回分解。
  离落妖君感受的没错,地球的确是越来越冷。  
暗物质会将地球,或者太阳系推向何处,也就是地球是出于银河系的庞大椭圆的外缘端臂,那么,旋出到怎样的一个程度,还收回么?要从根本的暗物质来找出答案。别的一切都是表面的现象。
  有道理~个人看法
  从楼主站在地球的角度看,地球内部在变冷。从我们站在太阳的角度看,地球外部在变热。都有道理。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应该两面结合起来看。
  全球变暖已经被证实是谎言了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低碳有你:有你,有我,地球更精彩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一、气候变暖,危害无穷
相信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人,对电影中那些逼真的灾难镜头一定会印象深刻。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气候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全球一日之内出现急剧降温的极端天气,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河时代骤然而至……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震惊和恐惧的画面啊!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只是电影里才会存在的视觉特效,我们生活在一个温暖祥和的地球上,阳光、清风、白云,一切都是这么美好与宁静,《后天》只不过是好莱坞大师们用特技制作的噱头。但是,一系列的科学数据已经表明,如果人类再不重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而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后天》中的场景就不再只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视觉特效,而是一场真真正正的、所有人无可逃避的灾难。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由于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等吸热性气体,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其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存在已久,人类对其认识的历史却并不算长。在1820年以前,几乎没有人对地球如何获取热量这一基础问题表示过关心。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是世界上首位系统研究地球如何保温的科学家。经过观测和思考,他于1824年发表了论文《地球及其表层空间温度概述》。虽然在当时这篇论文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甚至一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人提及他所探讨的问题,但是,这却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进行的第一次理性的认识。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代人类使用火来维持生存和生活,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火在温暖了自己的身体以后,还可以带来温暖的气候。而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人类有了更舒适的生活,使得人类改变自然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接踵而来的却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尤其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出现后,在人类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迅速增加,温室效应更加明显。科学家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频繁发生的雪灾、风灾、水灾,究其原因,都是气候变暖的恶果。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爆发至今,全球平均气温正在逐年升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数据显示,全球100年来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
抽象的数据或许无法让人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但残酷的现实是:全球气温升高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全球气温升高2℃,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将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全球气温升高6℃,地球将变成炙热的炼狱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生物均将灭绝。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会越来越快,由此推断在若干年后全球将成为一片汪洋大海……
据专家预测,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后果,这既危害着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数据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降水量变化,使得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起降水也连年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三分之一,其水资源总量减少了二分之一;我国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4亿亩,即使在没有异常气象灾害的情况下,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也达到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则有60亿立方米。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的加剧,已经造成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严重后果。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在从年的135年中,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升了19.5厘米,每年的平均上升幅度为1.44毫米。其中,在最近50年中上升速度尤为迅速。
如果海平面的上升速度仍保持目前的水平,据科学家们预测,在21世纪中叶海平面的高度还将再增加28~34厘米。
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可能会对全球多个地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有科学家指出:“这(海平面的快速上升)意味着,当风暴来临时,将有大片地势较低的地区会被海水淹没。海水对海岸线的侵蚀将会加剧,岛屿国家将面临更为频繁和猛烈的洪水袭击。”
在看到了科学家的研究之后,相信没有人会再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置若罔闻。研究表明,虽然目前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与自然因素有关,但是,人类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才是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人类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仍然不加限制,那么等到本世纪末,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750PPM,而全球的平均气温将至少比现在升高2.2℃,由此导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将至少缩减到目前的四分之三。
好莱坞曾经拍摄过一部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描述的是在公元2500年时,由于地球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得汪洋一片,人们只有在水上生活的情景。而按现有的数据推算,也许不需要等到公元2500年,我们就将看到这样的水世界。
为什么会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呢其原因正像上文提及的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现象有关,与人类生活也有密切关系,可谓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意不可违”,虽然这句话带有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却显示了自然界的力量。自然是伟大的,它孕育了万物;自然是慈爱的,它哺育了万物。但是,自然界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它也会展现自己无穷的力量,让人类臣服。
天意不可违,有时候无论人类的科技多么发达,都无法对抗自然的力量。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只能尽力保护好自己。正因为人类不断地战胜危机,赢得挑战,我们才变得更加聪明,才能成为万物之灵。
某种意义上,全球气候变暖确实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根据最近一项研究,欧洲科学家认为,太阳是造成地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因为太阳在最近60年中比过去1000年燃烧得更加猛烈,是太阳所散发出的这种强烈的热能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地球变得越来越热。
众所周知,太阳蕴涵着巨大能量,经过内部核聚变所产生的热量中,大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的部分输送到了地球。但就是这仅有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使地球孕育了生命,变成了宇宙当中最为美丽的地方。作为影响地球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的活动一旦发生变化,对于地球来说,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根据1860年以来科学家的统计数据,1997年、1998年、2002年是有数据以来最热的年份。对于这个现象,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太阳活动也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为证实这一推测,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据英国媒体报道,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所长索兰基教授在研究太阳黑子的变化中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标志着地球出现寒冷时期,太阳黑子数目的增加则意味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而近100年以来,太阳黑子的数目正处于持续的增加之中。
此外,科学家通过比较在格陵兰岛搜集的冰芯样本数据发现,新近的样本中铍-10含量为1000年来最低。铍-10作为一种宇宙射线产生的微粒,其含量与来自太阳的磁能成反比,当太阳的磁能增加时,地球大气中的铍-10会减少。从事该项研究的瑞典科学家由此认为,近年来太阳活动变化造成的磁能增加,阳光较前更为猛烈,这是造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通过观测与研究也提出了与德国、瑞典科学家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太阳活动处于几千年来的高峰期,在高峰期内,太阳的发光度将增强,强大的光能造成了地球气温的升高,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有学者甚至断言,由于太阳发光度的增强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大约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总数的16%~36%。虽然仅是一家之言,但各方面的研究都表明,太阳的活动确实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因素。
除了太阳活动以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因素。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仍然属于自然温度变化的范围之内,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有的学者提出,全球气候变暖是小冰河时期来临的前兆;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及云层覆盖的调节效果。
总之,科学家的研究已经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太阳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正常的自然现象,而这种自然因素,实际已经超出了人类可以控制的范围。人类无法避免和它相遇,人类可以做的,只能是尽力去应对它所带来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因素的结果,但更多的科学家认为,近年来的气候异常升温更是人类自身无节制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恶果。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产力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业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产业,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和简单的商品交易构成了当时人类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落后,古代农业生产活动停留在简单的和原始的状态中。
但是这种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的普及,造成了地球天然植被第一次被人类大规模地改变。刀耕火种、放火烧荒的农业生产方式,释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直接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
大量的烟尘,改变了大地、冰川、雪山的颜色,增加了大地吸收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效率。
在古代社会,人类的定居(建筑材料、取暖)、熟食、制陶(包括加工颜料等)中火的广泛应用(包括巫术、宗教等社会活动用火),消耗着大量的植物和矿物燃料,进一步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农业技术使人类获得稳定的食物,并促成人类数量激增和创造力(包括破坏力)的突进。为了生存,经过繁衍产生的数量庞大的人类,无休止地重复着他们上一辈所从事的事业。这样一代一代地往复循环最终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温室效应在工业革命以前其实就已经初见端倪。
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机器时代,现代文明也开端于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无数只有传说或者神话中才存在的事情,一件件发生在人们的身边,从蒸汽机开始,汽车、轮船、飞机等相继出现。从此,人们开始享受舒适优雅的生活,无数以前人类认为无法逾越的障碍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工业革命除了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以外,也使我们的自然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明显地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恶果。自19世纪70年代有科学记载以来,地球温度一直在不停地上升。由于气温升高,近年来,各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已经越来越频繁,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人类对自然犯下的过错已经开始受到自然的惩罚。
人类早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伤害自然,也同时意味着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就像电影的台词一样:“出来跑,总是要还的。”如果“自然很生气”,那么“后果很严重”。无论什么时候,这个道理人类都要铭记。今天的人类文明、人类一切的财富,都是自然资源的转化形式。
二、温室效应的形成
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现今的人类也更多地关注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但实际上,在人类刚刚学会使用火时,温室效应却并非人类的敌人,在那时,它是人类得到温暖的可靠保证。
早期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并不像今天这样温暖潮湿,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远比今天冰冷的残酷世界。正因为这样,温室效应能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温暖,更加适宜生存。虽然当时的人类并未掌握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也不懂得温室效应的科学含义,但正是使用火等寥寥无几的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类渡过了难关,使人类避免遭受寒冷侵袭的痛苦。
19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注定是个无法忽视的时代。艺术、文化、科学,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大爆炸般的发展。
在所有这些夺目的成就中,由一台机器所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是其中最为辉煌和最为应当让后世所铭记的,这就是由蒸汽机所引发的工业革命。
从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1782年,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制造出万能蒸汽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动力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文森发明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进入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世纪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自工业革命起,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如果要用一个词来为其贴上标签,那么作为蒸汽机动力来源的煤炭显然是最为恰当的代表。正是伴随着煤炭的燃烧,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设备获得了无穷的动力,人类的物质文明得以飞速发展。
然而,“福兮祸所伏”,事物总是同时存在着两面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工业革命的命脉,是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等发明创造的基础。从蒸汽机时代的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到现在星罗棋布的火力发电厂;从石油的大面积开采,到合金、塑料、橡胶等新型化工材料的不断问世,机械制造业、钢铁业、飞机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现代工业已经完全离不开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与其伴生的还有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据目前掌握的数据显示,仅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以前的约284PPM增加到了今天的380PPM以上。
当人类不加克制地向大气排放着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时,也迎来了温室效应的产物——全球气候变暖。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这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签订,直到最近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二氧化碳减排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与普通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
那么,二氧化碳减排量是如何计算的呢以发电厂为例,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
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
为此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
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
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
说明:1度电=0.4千克标准煤;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以日常生活为例: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到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飞机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139。
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煤炭能源的使用、人口、交通等因素,是决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键。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四个国家,排放总量几乎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其中,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吨,约占全球总量的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51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3.6%。
美国智囊机构“全球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数量将大幅度上升。因此,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针对本国的国情,努力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求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亚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为了解决能源的巨大缺口,同时又避免过多地排放二氧化碳,中国目前大力推进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水力发电到核电,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和利用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资源发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粗略计算,如果按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二氧化碳1.14千克计算,到2050年,随着人口的剧增,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也会相应地急剧上升;同时,人口急剧增长,还将消耗更多的能源,砍伐更多的森林。为降低由于人口剧增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目前正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对人口剧增的控制,以此实现节能减排。
在“汽车王国”欧洲,欧盟正致力于控制和降低由于广泛使用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共体和此后的欧盟都通过制定和实施汽车技术法规的方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车辆对大气有害污染物的排放;1996年6月,欧盟理事会又批准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控制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战略目标值。
工业革命爆发至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以电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各国如果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就能够在充分享受科技文明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许到了那一天,人类将真正实现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全球气候的梦想。
三、地球变暖引发的灾难
相信每个看过电影《2012》的人,都会被里面的灾难场景深深震撼。我们不禁要问,地球真的会就这样毁灭吗?世界末日真的会到来吗?如果说2006年印尼海啸还是我们国门之外的灾难,那2008年的汶川地震就足以让全中国人民悲痛万分。紧接着,2009年全国范围的灾害、2010年西南地区的干旱……仅在中国境内的自然灾害就如此频繁,我们应该慎重地想一想,地球到底怎么了?
消失的岛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睡觉之前还是好好的家园,早上起来却发现变成了汪洋大海。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这样残酷的事情就发生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那些岛屿很美丽,居民也很快乐,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快乐生活持续不了多久了。因为今天还被他们踩在脚底下的陆地,明天就可能被海水淹没。很多人被迫逃离了祖祖辈辈都居住的地方,因为他们改变不了岛国消失的命运。
图瓦卡就是许多即将消失的岛国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6年中,图瓦卡周围的海平面上升了近10厘米。照这个速度,50年之后,只要一个巨浪袭来,图瓦卡就不复存在了。如果现在人们还可以躲到其他的大陆高地去,可是几百年之后,面对日益上涨的海水,人们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岛屿濒临消失的原因
地球怎么会变成这样其实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我们人类自己。正是由于我们肆意地破坏环境、砍伐树木、不计后果地发展工业,大范围地污染空气等等,这些行为引发了全球温室效应,于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开始融化。融化的冰水顺着河流最终流向大海。
温室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连南北极那么天寒地冻的地方都逃脱不了。极地的很多冰川也开始慢慢融化了,可怜的北极熊快要找不到藏身的地方了。地球是一个整体,大洋与大洋之间彼此相连。当大量的冰川融水涌入海洋,水流必然要从水位高的地方流向水位低的地方,最终在全球达到一个平衡为止。这就意味着,所有融化的冰水会平均地分布到各处,自然也就会使全球的海平面上涨。海平面上涨,一些地势较低的陆地首先就会被淹没,这就是那么多岛国消失的原因。
海啸的危害
海啸是一种破坏力十分惊人的海浪。海啸是由地壳活动引发的,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海啸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大气压引起的海啸。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835年,智利发生大海啸,海水涨潮一般地向大陆猛扑过来,当它冲上海岸以后,激起的白色浪花比平时最高的潮水还要高出7米左右。海浪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着遇到的一切。海浪向大陆冲一段距离,然后退回到海里,之后海浪再次冲向大陆,再次退回海里……这样进进出出一共3次,海浪一次比一次巨大。在海水退回海中的时候,把凡是能带动的东西都卷走了。
恐怖的地震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地震的最主要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震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在现代化城市中,地震会使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造成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堰塞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顺山谷下流,远达5千米。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的感觉,多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音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地震,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21世纪,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欧洲国家开始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实施殖民统治。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亚非拉美地区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自由的斗争风起云涌,在打破殖民统治后,一批主权国家得以建立。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在独立之后也面临着工农业落后、第三产业几乎空白以及被发达国家剥削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些国家从新生之日起就处于困境之中。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中,想要得到生存与发展,只能致力于发展工业。没有工业现代化,国家就不可能富强,人民也就根本不可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简单的逻辑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发展本国的工业体系。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中,由于受制于较低的科技水平,发展中国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上尚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很多自然资源只能通过最为原始和简单的方式利用。在能源方面也是同样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率要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就造成虽然经济规模远逊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却不低于发达国家。
以我们的近邻印度为例,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如今已经是世界软件最大的输出地和贮藏地。近20年来,印度的发展极为迅猛,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但在国家实力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此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的挑战。
国际组织指出,印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据推测,在年间,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增加一倍。
在印度的11亿人口中,有将近2.5亿人口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下,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第三产业、教育等均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实现现代化。但这样的建设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以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减排,对于渴求发展的印度来说,是一个沉重但又无法回避的负担。中国面临着和印度相似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世界6%的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且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伴随着国力一起提升的,还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中国,主要的电力来源是火力发电,在利用煤炭燃烧换取电能的同时,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了大气层;在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中,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受制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中国对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较低,而相应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很高;在农业生产方面,无论是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还是由于农作物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动物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存在着数量惊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现象。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现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排放。而如果不加区别地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质上就等于剥夺国家最基本的发展权利。
除了中国、印度外,巴西、古巴甚至俄罗斯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要想使本国人民过上哪怕只是温饱的生活,就需要发展工业实力,而这就意味着温室气体的排放。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我们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回到原始人的生活,正如我们同样不能要求发达国家的人们抛弃现有生活条件回到牛耕马车的时代一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主体的人,都应当平等地享受这个时代给予人类的文明与创造。忽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排放历史,不加区别地以减排为由任意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这本质上是殖民政策在新世纪的延续。发展中国家当然应当履行自身对环境与减排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为了不加重温室效应而使本国的人民受苦,因为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制造、排放温室气体时,发达国家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却有另外一番风景。
发达国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发达国家更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尤为关键的是,以高科技、现代工业为基础所营造的发达国家人民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水准的背后,实际是建立在温室气体巨量排放的基础上。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中国家是为了生存,不得已排放出二氧化碳,发达国家则是为了保证生活的品质,需要排放出二氧化碳。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领域,都毫无悬念地占据着老大的地位。而支持这一庞大文明的,则是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占据世界首位、约占全球排放总量23%、人均2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有约1600万辆汽车,普通人以车作为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而富人则以购买名车来炫耀财富与品位,仅仅是这些车辆所排出的温室气体,总数就已经相当惊人。
对于自身如此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却似乎从未表现出任何愧疚。无论是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态度还是在不久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自身的减排义务。美国,这个向来自命世界第一,从来都标榜正义、民主、自由和博爱为自己使命的国家,破天荒地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放弃了自己的世界领袖地位。
不只是美国,发达国家的民众都在享受着优雅、有质量的生活,但这些生活却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过量温室气体的基础上的。我们当然不希望降低发达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发达国家应当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一、大气污染:让地球无法自由呼吸
空气中固有成分以外的物质被称为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当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使原本清新的空气不再洁净,这种现象科学家称为大气污染。
工业化的发展和大规模使用煤炭给人类带来新的威胁——环境污染!煤燃烧之后的排放物几乎全部是污染物。某些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城市,常年笼罩在烟雾弥漫之中,空气严重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地球上积蓄、蔓延,使一系列的公害事件接踵而至,各种源起受污染的病患也开始向人类报复。
大气污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它既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又破坏经济资源,甚至可以改变大气的性质。这其中尤其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引人注目。一般情况下,直接刺激呼吸道的有害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酸雾、氯气、臭氧和烟尘等)被人体吸入后,首先引起支气管反射性收缩痉挛、咳嗽、喷嚏和气道阻力增加。在毒物的慢性作用下,呼吸道的抵抗力会逐渐减弱,从而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的还可以引起肺水肿和肺心性疾病,以至诱发可怕的肺癌。大气中无刺激性有害气体的危害比刺激性气体还要大,如一氧化碳。在某些工厂附近的大气中,还含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如镉、铍、锑、铅、镍、铬、锰、汞、砷、氟化物、石棉及有机氯杀虫剂等。它们虽然浓度很低,但可以在人体内逐渐蓄积。
二氧化氮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分解,产生一氧化氮和原子氧,原子氧迅速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臭氧,臭氧再与碳氢化合物作用,从而产生过氧乙酰硝酸酯、醛类和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统称光化学氧化剂(即二次污染物)。由这些光化学氧化剂形成的烟雾就叫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若被人长期吸入,就会影响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人的衰老。
二氧化硫与飘尘结合起来,危害会大大增加。在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期间,二氧化硫的最高体积分数才13×10-6,飘尘的密度是4.64毫克/米,但因为它持续时间长达数日,引起和加重了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呼吸道疾病的暴发,同时也使心脏病的死亡率增高,创造了一周内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经研究,这种杀人的烟雾,就是工厂生产和市民取暖、做饭排出的煤烟,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积蓄和聚集的,其中烟尘和二氧化硫是这种杀人烟雾的主要成分。
二氧化硫对农业的危害很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二氧化硫及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危害,每年的农业损失达600万美元。二氧化硫对工程器物的危害也非常明显。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英王查理一世的塑像因烟雾腐蚀已面目全非。在巴黎,保持了20年的金属屋面,在前几年因烟雾侵蚀而变坏。在我国的沈阳,也有过类似的事件,只是未造成较大的损失。另外,以煤烟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事件,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生过。此外,二氧化硫还是酸雨的一种重要来源,酸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危害。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世界上每年都有数十万吨有机溶剂、数百万吨乃至上千万吨的塑料单体、合成橡胶原料以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投入应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发散到空气中,成为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在众多的挥发性有机物中,以苯为母体衍生出成的千上万种化合物,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长期吸入低浓度的苯,会损害骨髓制造细胞的能力,引发难以治愈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诱发致命的白血病。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都曾发现鞋匠因使用苯作粘胶的溶剂而中毒,继而患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美国劳工部调查发现,从事与苯接触工作的人,因白血病死亡的概率比一般居民高5倍之多。从1971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苯列入致癌物质的行列。
有机溶剂的特性是能溶解脂肪,因而有机溶剂一旦进入人体后,特别容易与富含脂肪的脑神经组织起作用。这类物质的中毒多表现为头痛、眩晕、倦怠等症状。空气中的三氯甲烷体积分数一旦达到0.2%,人在其中5分钟就可以使中枢神经机能明显抑制。空气中三氯甲烷的体积分数达到0.5%时,10分钟就能使人丧命。人们熟知的汽油是含苯的,少则小于1%,多则大于10%。大气中的苯,大部分来自汽油的燃烧与排放。而汽车排放的甲烷要比苯多几倍。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当前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它通常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世界上每年有几十亿吨污染性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层,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碳循环。除了二氧化碳污染,还有9亿以上的人生活在对健康有害的二氧化硫密度超标的环境中,约10亿人生活在超标的悬浮颗粒物环境中。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节制地向大气排放废气和固体废弃物。1990年,全球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硫氧化合物9900万吨、氮氧化物6800万吨、悬浮颗粒物5700万吨、一氧化碳1.7亿吨。我国1993年向大气排放的烟尘141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到1995年,已上升至2370万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据有关资料,占全国面积40%左右的地区受到由于二氧化硫大量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酸雨和二氧化硫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世界每年排出的工业废渣约20亿吨,每年新增固体废弃物100亿吨,其中美国20亿吨,德国人均800千克。
严重的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1948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几万人急性中毒;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硫酸烟雾事件,短短5天时间就造成4000人死亡;1970年,日本出现硫酸和光化学混合烟雾事件;日,印度博帕发生异氰酸甲酯事件,有3400人丧生,3000人濒临死亡,12.5万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有10万人终生致残。
最近中美科学家对大气中的黑炭研究后发现,它很可能是导致青藏高原异常增温的重要原因,随着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炭加速了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漂浮在空中的黑炭是地球上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它既加热大气,又为地面遮光,对全球气候产生极大影响。它除了直接左右地球温度,它还参与云的形成及“生长”,间接“掌控”大气中的水循环,增大区域尺度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臭氧层空洞:被破坏的地球保护伞
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过去,人们不大注意它,但是它的作用很大,起着保护万物生灵的作用,被称为“保护伞”。它俨如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过量的太阳紫外线和其他天体的宇宙射线侵入地面,能把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的99%吸收掉,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遭伤害。经过臭氧层过滤后的太阳光线柔和,使地面温暖。穿透臭氧层辐射到地球上的少量紫外线不但对人体无害,而且能杀菌防病,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有利于体格增长和防止佝偻病。然而现在,对地球起着保护作用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如果臭氧层减少10%,海洋里10米深的鱼苗在15天内就会死亡。有关专家告诫:臭氧层到只剩20%时,将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临界点。
臭氧层减少是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洲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之后,又发现北极地区乃至北半球人口最密集的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也不断变薄并出现了季节性的空洞。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的低平流层中臭氧柱总量平均已减少30%~4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达95%,北极平流层中也发生臭氧耗损。据《科技日报》日报道,那年1-3月间,北极上空18千米处的同温度层里,臭氧含量累计减少了60%以上。2000年,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减少5%~10%。美国宇航局测试的数据表明,自1969年以来,横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苏联、西欧等广阔地带的臭氧层稀薄了40%。在南美,由于紫外线辐射增加,大片牧场草地枯萎,大豆减产;在澳大利亚,大批的羊群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眼病……
1985年,英国南极观测队的法曼宣布:“自1975年以来,南极的臭氧持续减少。”并推测这是由于氯氟烃(氟利昂)等化学复合剂造成的。法曼的论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对臭氧层遭到破坏提出警告的文件”。
出现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冷冻剂、除臭剂的化合物排放的氟利昂。除此而外,大型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高空原子弹爆炸的排放物都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大量生产和使用的电冰箱、空调机、洗涤剂、喷雾剂、塑料泡沫以及农用氮肥,这一切都离不开氟利昂。自从1930年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氟利昂问世后,产量已达100万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到21世纪的前10年,大气中的氟利昂达到最高值。
臭氧层的破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了全球的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的升高和沙漠化的扩大等环境灾难。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但经验证明,当这种污染问题被人类注意到时已是相当严重了,因此人类一定要未雨绸缪,尽早做好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
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时间和要求。这个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支持。以后又经过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并提前了停止使用8种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时间。对发达国家,要求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等;对发展中国家,要求到2010年停止使用氟利昂等。我国已于1991年正式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目前已制定并实施了20多项有关保护臭氧层的政策,主要包括:对哈伦和氟氯化学品实行生产配额制度;禁止新建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设施;禁止在非必要场所新配置哈伦灭火器等。我国在保护臭氧层的工作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垃圾:让地球不再安全
最近几十年来,人类不仅把地球弄得肮脏不堪,而且使宇宙中也有大量太空垃圾围绕地球飞驰。太空垃圾就是那些宇宙航行中被抛弃的宇航器残体,包括卫星由于爆炸或故障而抛撒于太空的碎片以及寿命已尽的卫星残骸等。1969年到1991年间,美国先后11次由于推进剂泄漏等原因引发空间爆炸,有的是军事卫星失效后防止泄密由地面中心指令爆炸以及因反卫星对撞试验造成的爆炸。
这些飘浮于宇宙空间的垃圾跟人造卫星一样,也按照一定速度绕地球旋转着。太空垃圾的最大危害是威胁卫星航天安全,因为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平均约为10千米/秒,动能很大,人造卫星遭到1厘米大小物体的撞击就是灾难性的。其撞击能量与一块重180千克、时速600千米的飞行物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足以使航天器遭到致命性破坏,而一块0.5毫米大小的碎片就可以撞死舱外的宇航员。例如,曾有一颗法国卫星与一太空垃圾相碰,所幸被击中的只是卫星的平衡杆。在碰撞中产生的高温下,这根金属制的杆子被完全气化。卫星与空间垃圾相碰撞并非太空中的第一次。1975年7月美国被动测地卫星就因被碎片击中而损坏;苏联核动侦察卫星“宇宙954号”受太空垃圾碰撞而坠落到加拿大北部的土地上,幸亏没有人员伤亡。1991年9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距苏联火箭残骸特别近时,为了避免灾难性相撞,不得不改变其运行轨道。飘荡在地球上空的核动力装置则具有特别的危险性,现在太空中已经有60个。据估计,到21世纪,将会有上百个这种核装置,将载有1吨以上放射性物质。
宇宙中的核装置首先与用来同宇宙垃圾作斗争的所谓“宇宙扫雷舰”计划有关。苏联学者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用专门卫星所携带的激光大炮消灭宇宙垃圾中最具危险性的较大的放射性残块。然而,这种想法遭到强有力的反对。反对者认为,在环地球空间使用强力激光会导致这个空间发生化学变化和引起空间变暖。科学家们说,在太空里,宇宙飞船和其他宇宙装置失灵爆炸也形成大量的太空垃圾。在近地球的宇宙空间,由这类爆炸生成的大小在10厘米以上的宇宙垃圾已达数万块,这些碎片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运动中相互吸引,逐渐靠拢,最终在轨道上形成速度为8千米/秒的高速“列车”,一旦它与目前运行中的2000多颗功能各异的人造卫星,特别是那些备有核电装置的人造卫星相撞,将会造成危害极大的全球核污染。若不及时进行清理,太空将逐渐成为规模庞大的宇宙垃圾场。
  据分析,直径1毫米以上的太空垃圾都有可能给人类宇宙活动带来危险,即便是微粒太空垃圾,数量多了也足以使卫星减少寿命。另外,太空垃圾可以造成光线散射,将会使人类对宇宙空间星体的观测受到影响。例如,现在“和平号”轨道站上的舷窗被小碎块撞坏,因此妨碍拍摄高质量的地球表面照片;并且现在在回收的卫星上已经可以看到,由于这种“垃圾”的碰撞,卫星表面嵌入了直径为几毫米的许多残片。科学家们目前对与直径1厘米以上的碎块碰撞的可能性感到惊慌,因为对于“和平号”轨道站来说有1%的可能性,对于未来的“阿尔法”轨道站来说有6.5%的可能性。同这些“宇宙垃圾”作斗争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最大的宇宙飞船残块正在不断下跌,进入大气层,一部分在大气层中烧毁,另一部分则掉在地球上。
不久前,为了避免撞上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作业时遗落的仪器,国际空间站被迫升到了更高的轨道上。这之后,150吨重的“和平号”空间站坠落进太平洋这个太空废料收容场,这一事实再次提醒专家们,太空垃圾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太空垃圾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据美国航天局1991年估计,在2000千米近地空间,约有3000吨太空垃圾,其中有用雷达或光学监视系统可测和跟踪的废弃卫星、末级火箭、被抛弃的卫星整流罩、爆炸的碎片、卫星脱落的金属粒子和碎片等,大于10厘米的达个,小如棒球至针头大小的碎片达35000~15万个,比针头更小的碎片达300万~4000万个。这种碎片年增率从1985年的5.6%增到1986年以后的8.6%。到2010年,太空垃圾至少可达到1.2万吨。仅大的碎块即直径10厘米以上的碎块就会有7500吨。其中的一些碎块用望远镜就能看到。这些高高在上的太空垃圾,虽然表面上很遥远,但却给人类造成了现实威胁。21世纪中叶,太空垃圾总量将达到临界质量。如不对太空垃圾进行清理,再过二三十年,航天飞行将难以进行。
全世界每年要向宇宙发射火箭一百枚以上。形象地说,这些火箭每年要在地球周围的空间中射穿一百多个洞。遗憾的是,至今谁也不知道,这些宇宙“窗户”对地球的破坏性到底有多大。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在发射导弹时,核爆炸可以在地球大气层中形成巨大的氢气蘑菇云,这种蘑菇云绝不是无害的,它能够破坏大气层的冷暖、化学成分,最终改变蘑菇云下面地球表面的气候。由于过去我们没有重视环保,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肮脏的污水、不断扩大的沙漠、被污染的空气等。相比之下,宇宙的报复可能比这还要大得多。如今,人类的环保意识到了向太空延伸的时候了。
如何减少和清除太空垃圾,引起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过去两个空间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星球大战”试验、人为造成卫星碰撞的反卫星试验是增加太空垃圾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巨大风车式太空垃圾清除器。太空风车在空中缓慢旋转寻找目标,电脑指挥它避开正在工作的卫星。发生碰撞时,垃圾碎片不是被嵌入风叶就是击穿风叶,使碎块失去能量逐渐脱离轨道坠大气中烧毁,从而在太空中开辟出一条安全的通道。
四、酸雨:空中的可怕死神
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可以生成硫酸和硝酸,形成酸性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空中的死神”。
国际上通常把pH低于5.6的降水作为酸雨的标志。现在所称的酸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体吸附等形式由大气转移到地面。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有两个条件:一是发生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广泛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并在局部地区扩散,随气流向更远的距离传输。二是发生区域的土壤、森林和水中生态系统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或对酸性污染物的影响比较敏感。例如,酸性土壤地区和针叶林就对酸雨污染比较敏感,易于受到损害。
随着化石燃料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全世界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在不断增加,其排放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占全部人为排放的90%。天然和人为的排放,排放了几乎同样多的氮氧化物。天然来源主要包括闪电、林火、火山活动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过程,它广泛分布在全球,对某一地区的氮氧化物浓度没有影响。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人口密集的地区,差不多75%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和电站燃烧化石燃料。欧美一些国家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最多的国家,但近十多年来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和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加,使这一地区的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一个主要排放大国。酸雨的长距离输送使酸雨污染已发展成为区域和跨国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酸雨问题首先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现在也出现在亚太的部分地区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欧洲和北美已采取了防止酸雨跨界污染的国际行动。在东亚地区,酸雨的跨界污染已成为一个敏感的外交问题。
酸雨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蚀和变色。酸雨伤害人的呼吸道系统和皮肤。而作为水源的湖泊和地下水酸化后,由于金属的溶出,可能对饮用者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影响而退化。在北欧,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特别是一些湖泊受害最为严重,湖泊酸化导致鱼类灭绝。在荷兰,全国54%的森林面积遭酸雨侵害;在瑞典,全国有8.5万个湖泊受害,其中1.8万个湖泊中几乎所有的鱼都已死光;在挪威,酸雨降落面积高达330万公顷(1公顷=15亩),在受害最严重的托布达尔河流域,266个湖中有175个已酸化。另据报道,从1980年前后,欧洲以德国为中心,森林受害面积迅速扩大,树木出现早枯和生长衰退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也出现了严重的受害现象。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早从60年代开始,酸雨的危害区域和范围就在悄悄地扩大。
加拿大和美国的许多湖泊和河流也遭受着酸化的危害。
加拿大政府估计,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东部)对酸雨高度敏感,有1.4万个湖泊呈酸性。70年代初,加拿大安大略省在雨后或雪化时接连发生鲈鱼大量上浮事件。现在,这个省已有4000个湖泊发生酸化,几乎再也见不到鱼的踪影。到20世纪末,约有4.8万个湖泊濒临死亡。对加拿大造成的酸雨,多数是来自美国五大湖周围工业地区的污染物。加拿大方面指出,尤其是从火力发电厂和冶炼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它们是形成酸雨的主犯。酸雨危害因此成为跨国污染的最显著明证。
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1984年,美国政府在一份名为《酸雨与大气污染的转移》的正式报告中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某些防止大气污染的措施,污染地区湖泊和河流都将彻底死亡。”事实是触目惊心的,但更为惊人的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据美国政府1980年的统计,该年度由于酸雨和硫氧化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死亡总人数的2%,即全美国有5.1万人死于大气污染。通常我们认为酸雨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产物,但是在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酸雨的危害也相继有报道。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南极是一个无污染、无病毒、无细菌的“三无”世外桃源。而据中国南极长城站消息:1998年上半年,中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的气象科技人员在西南极乔治王岛上的中国南极长城站测得pH为5.46的酸性降水,这也是1998年上半年测得的第8次pH小于5.6的酸性湿沉降。在这8次酸雨中,pH值最小一次为4.45。这说明南极地区已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净土”。这8场酸雨,当时的风向都是西北方向,表明风是从南美洲和亚太地区吹向南极半岛的,当南极半岛刮偏东和偏南风时,降水的pH值都接近于中性。这说明南极半岛的酸雨是由于大气环流把远离南极的污染源传输到南极上空恰遇降水而形成的。
酸雨降落到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湖水或河水的pH值小于5时,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可以被溶解到水中,毒害鱼类。鱼的繁殖和发育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水体酸化还可能改变水生生态系统。酸雨还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物质,使土壤贫瘠化。酸雨损害植物的新生叶芽,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酸雨对材料或建筑物有腐蚀作用,并加速风化过程。对于饮用水源的酸化及酸化土壤中生长的作物,有害有毒金属(镉、汞)含量较高,这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五、气候灾害:让人类一痛再痛
近年来的大量理论研究和观察资料分析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环境遭到破坏,从而改变了全球气候。以二氧化碳浓度为例,如果人类不控制,21世纪中期排放就可能达到工业化前的两倍。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有可能引起全球变暖,随之而来的还会导致海平面升高,对农、林、渔业和人类社会其他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为适应气候变化,人类社会各方面都需作出相应的调整,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需要各国在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共同的努力,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而且完全可以承担更多的义务和作出更大的贡献。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共识。
热带太平洋海表热力异常是引起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原因,也是东亚季风和旱涝发生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温。19世纪末,航海学家发现在圣诞节前后秘鲁沿岸有一支从北向南的暖洋流,并将其命名为厄尔尼诺流。厄尔尼诺一词就是西班牙语“圣婴”、“耶稣之子”的意思。由于该洋流的发现在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为厄尔尼诺流。厄尔尼诺流在调节当地的气候和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年份,厄尔尼诺流的温度比平常年份高出很多,可以破坏生态平衡,使鱼类、鸟类大量死亡,暴雨、洪涝频繁,这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对社会生产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简述如下:
一是使病菌、病毒滋生繁衍有了“温床”。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暖冬气候,为病菌、病毒及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客观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临床发现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疾病有:一些秋夏季节流行的疾病,如腹泻、伤寒、红眼病等;一些春季易发的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喉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冬季也时有肆虐。
二是诱发疾病的增多。暖冬气候的出现,对人体的适应力产生影响,降低了人们对寒冬气候的抗御能力,一旦遇上强寒流侵袭,气温骤降,对那些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极为不利。
三是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气象统计资料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暖冬年份雾日明显增多。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20世纪90年代平均雾日数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30%。专家检测,悬浮在空气中的雾跟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合物结合后,会形成一种烟雾。该烟雾除对生态环境、蔬菜作物造成污染外,给人体健康也带来危害。
在大气异常环流中,还有一种拉尼娜现象,也常给人类带来很大灾害。拉尼娜一词就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
拉尼娜现象表现的情况正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通常,在厄尔尼诺流行的年份全球平均降水量少,在拉尼娜年份则全球降水量显著增加。
  日,中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同时有8处出现气旋,其中4处已经可以称为飓风。同时出现如此多的气旋,在20世纪还是第一次。由拉尼娜现象引起的代号“米奇”的飓风于日在大西洋形成,是5级飓风(最高级),时速为250千米。造成了二千五百多人死亡,约一百万人受灾。1997年7月初,气候学家就提醒人们注意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的危险。持续不断地降雨导致西欧奥德河、尼斯河和易北河的水位大幅度上升。短短几天之后混浊的泥浆洪水淹没了这个地区。河流变成了波涛汹涌、湍急的洪流。波兰南部和捷克地区成千上万公顷的良田被洪水冲毁。洪峰到来时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出6~7米。第一次洪峰过后,正值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增强了瘟疫流行的危险。此后不久,又再次降雨,天气温度为15℃左右,第二次洪峰形成。洪水席卷了勃兰登堡,并威胁着奥德河地区的堤坝。奥德河沿线167千米长的河岸用数以百万计的沙袋加固。7月23日,法兰克福周围地区和奥德河同尼斯河汇合处的大堤终于决口,势不可挡的洪水汹涌澎湃地直泻入齐尔腾道夫低地。勃兰登堡、波兰和捷克的大部分田间作物都被洪水淹没。
日,孟加拉国在连降暴雨之后,遭到40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水浩劫。全国四分之二的地区被洪水淹没,价值14.4亿马克的农作物被洪水毁灭了。就在同年的12月,一次横扫孟加拉国的飓风就造成2100人死亡。1989年4月间,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洪水浩劫。日,在孟加拉湾再次登陆的热带飓风,达到了235千米/小时的最高速度。飓风从海上来,它推起了高达6米的海啸将孟加拉国南部置于水中。据统计,这次灾害中死亡的人数高达14万,还有人估计死亡人数高达50万。对于绝大多数幸存者来说,他们最起码的简陋的生存基础被毁灭了。在受灾地区,85%的房舍遭到破坏,90%的农作物被毁灭。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调查报告说,1998年前11个月发生的暴风雨、水灾、旱灾和火灾等自然灾害使3.2万人丧生、3亿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890亿美元,超过了亿美元的记录。报告指出,席卷中美洲的米奇飓风、中国的长江水灾和孟加拉国的水灾都属于20世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报告认为,1998年的自然灾害虽然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但是人们大肆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也是导致严重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类未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气候将加速变化,这有可能使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更严重的自然灾害。
据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在周末的两天里,时速达170千米以上的飓风横扫英伦三岛和爱尔兰,将一些屋顶掀翻,将树拔起,并把电线杆刮倒。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日报道:连日来,热浪袭击地处南半球的阿根廷,使得该国北部和中部的气温居高不下,部分地区一度达到43℃,创下这个南美国家20世纪初以来的最高纪录。日土耳其气温高达43℃。因高温烘烤引发的森林大火也屡有发生。南联盟中部城市克拉古耶瓦茨4日的气温达到41.5℃。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马其顿均受到热浪袭击。菲律宾北部地区和马尼拉,台风和暴风雨导致12人丧命,超过12万人逃离家园。在印度,北方邦有44人被雷电击中而丧生。
埃菲社布宜诺斯艾利斯日报道:太平洋岛国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气候变化会议上要求世界立即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以避免其领土遭到损害。太平洋14个岛国的代表说,这些国家的海岸正在受到侵蚀,土地的盐分增加,使作物受到了威胁,海平面的升高有可能使这些岛国消失。基里巴斯群岛代表说,该国一个被渔民作为航标的小岛已消失,其他岛屿也有可能遭到同样的命运。为此,14国代表指出,这要求国际社会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立即采取行动”,以扭转世界气候的变化,因为这“已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有160多个国家政府代表和170个生态组织代表参加的这次会议,其目标是促进《京都议定书》的实施。
美国非政府组织国际人口行动组织表示,控制人的出生率是制止环境发生灾难必不可少的措施。该组织透露,通过对175个国家在45年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中的65%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释放的。日《服务导报》报道,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不断上升,大洋洲岛国图瓦卢告急,全境大多数地区将被汪洋吞噬。2009年《广州日报》记者采访马尔代夫总统纳西德时,总统说:“为了继续在这个国家生活,我们正在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10月17日马尔代夫首次在水下召开内阁会议,目的是提醒人们全球气候变暖对岛国造成的影响。2009年9月纳西德宣布不会参加将于12月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除非有其他国家或机构资助他。理由是马尔代夫致力于实施全面的“碳平衡”计划,而“没有钱参加这样的会议”,“与其坐下来互相指责,还不如立即行动”。
六、海洋污染:人类失去的不仅是食物
地球的总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有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有3.61亿平方千米。海洋的面积占据了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七,因此,五大洲点缀在这庞大的水体中间,就显得很小了。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总体积为13.7亿立方米,地球上97%的水都集中在海洋里。
海洋,人类生存空间的永恒伴侣,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现象,为地球上的人类创造了一个较为适宜的居住环境。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有一位海洋学家说:“人类起源于海洋,总有一天还要回到海洋。”这里所说的“回到海洋”,不是说让人类变为鱼虾,而是说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环境因素,人类对它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大。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海洋资源,它们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海洋动物的种类繁多,踪迹遍布海洋的每个角落。其中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海洋鱼类,它们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有属于软体动物的各种贝类、螺类,属于甲壳动物的蟹类、虾类,属于棘皮动物的海参、海胆,属于腔肠动物的水母等,也都可以供人们食用。有人估计,海洋每年约生产1350亿吨有机碳,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满足300亿人的需求。海洋提供食物的能力,是全世界所有耕地农产品的1000倍。海洋每年能提供蛋白质4亿吨,相当于全球人类总需要量的7倍。目前,人类食用蛋白的6%来自海洋,海洋蛋白占动物蛋白的17%。除了可供食用的海洋动物外,还有一些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海洋孕育了生命,它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摇篮,更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新的生产能源和生活资源。然而现在,同广阔的陆地一样,神奇而迷人的海洋正在遭受污染的侵袭。
在美国大西洋海岸,散发着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有些国家的海岸不得不对游泳者关闭。由于海水污染而造成水生动物死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如1987年7月,墨西哥湾共有750只海豚暴死。冲到海岸上的海豚,皮肤大片大片地脱落,口部、阔鳍和尾巴布满水疱和红斑。以往被公认为是健康食物的鱼类,现在由于海水污染而中毒,已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包括胃肠炎、肝炎和霍乱等。巴西的瓜纳巴拉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海域,海湾水质变坏,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和鸟类正在急剧减少。1988年春天,由于化学物质污染,北海港湾海藻大量繁殖,使数百万鲑鱼窒息死亡,斯堪的纳维亚的渔业生产遭受严重打击。
北海、波罗的海海草成患。在卡特加特、斯卡格拉克、大贝尔特海峡生长着一种连绵数千米的海草“云”。这是一种生长极快,在潮流和风的作用下移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