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和宣笔和湖笔的区别有什么区别

文房四宝中著名的徽墨、歙砚、宣纸、湖笔,江南徽州占了两个_徽州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675贴子:
文房四宝中著名的徽墨、歙砚、宣纸、湖笔,江南徽州占了两个收藏
RT,身为徽州人很自豪。
「住哪里都上携程」低价,狂减,服务好,返现达201元,携程订房超划算!在携程订酒店保证低价,订酒店上携程,价格真实可订,无附加服务费!
俺都用               ——这里是一条文艺的小尾巴,快来抓我吧,羞射鸟~
造宣纸就是我的家族
有一段时间占了三个,澄心堂纸很有名啊
我大绩溪有啥
我大宣城2个呵呵
大宣城文房四宝之乡、、、
徽墨宣纸啊 !!顶级货
绩溪不是宣城的!!!
徽墨的主要流派是歙派和休派,虽然胡天注、汪近圣是绩溪人。但绩溪在徽墨发展史上的地位有限。明代是歙派占优,清代是休派领风骚。歙砚的正宗产地是婺源,我会告诉别人吗?
其实最著名的应该是徽墨、端砚、宣纸、湖笔
宣纸徽州人发扬光大的,文人们曾用“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来形容宣纸。宣纸吸水性强,润墨迅速,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抗老化,防蛀蚀……因此格外适宜书画,也非常适合中国书画作品写意的风格。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穷困无力刻印,压在箱底多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安徽徽州府歙县人鲍延博出资购买宣纸,此奇书才得以印行并流传下来。另一部经典《红楼梦》的命运也差不多,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1791),有人向皇帝报告了民间在流行《石头记》一书的情况,经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80回和高鹗后续的40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之作――即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元明以前可是以宣笔最为有名。湖笔的由来和宣笔其实是有渊源的,三国时期湖州黄山部分和宣州还有浙江江苏其他地区统称为丹阳郡,治地宣州区(过去叫宛陵)。蒙恬造笔估计很多人应该知道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今宣城市泾县境内,为什么后来湖笔取代宣笔成为最受欢迎的笔呢?史料记载是南宋后期,(特别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宣州制笔匠南迁浙江吴兴县善琏村,开设制笔作坊。那时吴兴属湖州府所辖,所以那一带生产的毛笔统称为“湖笔”。湖州一带所产的山羊,毛质优良,具有很好的锋颖,即羊毛前端有段透明的毛尖。个人认为如今的湖笔出了一些老工匠手工制作还不如宣笔的质量实在。宣笔相对保留更完善的老工艺制作法。
登录百度帐号联谊报电子版
? ?   (GSM+8 北京时间)
日&&&炎黄春秋
改变文字大小:   |
作者:应焕祺
  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我国古代文人绘画、写字必备的用具。在上世纪中叶前后,我国上至各级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仍用毛笔记录文书和书写契约。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用笔描绘彩陶上的纹饰;殷商时期,甲骨文上有笔书写的象形文字;东周的竹木简,缣帛已广泛用笔书写。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一支完整毛笔,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战国末年,秦朝大将蒙恬用毛纯质佳的兔毫,制作出我国第一批改良秦笔,民间便流传着“蒙恬制笔”的传说,因此,蒙恬被后人尊为制笔祖师。唐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则将笔墨两者功能分开来讲:“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古人强调笔为主导,墨为辅助,相互映衬,完美地描写物象,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到了南宋和元代,浙江吴兴(今湖州)制笔业非常发达,一直到今天,湖笔在毛笔中依然独占鳌头。  在各个历史时期,毛笔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时的毛笔,吴国叫“不律”,楚国叫“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名为笔。唐《开元遗事》又称笔为“管子”。后来毛笔还称为毫、毛颖、毛锥、毫锥、龙须等。  传统的毛笔有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两种或多种毛混合的笔头)四大类,以及鸡毫、貂毫、虎毛等。按性质又分为大小楷、大斗笔、提笔和排笔等200多个品种。毛笔的质量与形式也随着时代与人们的需要而不断提高和多样化。清代梁同书在《笔史》中云:“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它被视为挑选毛笔的标准。  江南一带多产毛笔,经精心加工而成的宣笔,装潢极为考究,从魏晋到唐宋一直列为宫廷贡笔。北宋安徽宣城诸葛高家族是制笔世家,全国享有盛名。湖州善琏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笔,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湖笔之都”之美称,与宣笔同享盛誉。湖笔又称湖颖,所谓“颖”就是指笔尖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这是其他毛笔所没有的,故而称之。  制作毛笔的笔头取料十分讲究,需选择锋嫩质净的优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需陈宿多晒,除去油脂污垢,再根据毫料曲直、长短等有关锋颖特点,浸于水中分类组合。一般经选料、浸泡、梳齐、排列、缠裹、装置、粘牢和修笔等70余道工序,方制成一支齐、圆、健、软硬适手的精致毛笔。当毛笔制成后还要置于笼中蒸透,然后取出放在水瓮上晾置数月方可使用。加工普通毛笔的笔杆,要挑选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的湘妃竹、凤眼竹和苦竹等。若加工名贵高档的笔杆,则采用紫檀木、花梨木、象牙、玳瑁或金银等材料,其笔杆需经裁剪、切削、砂光,并视毛笔的用途、大小再镶嵌以玉石、彩绘、雕刻等。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多数人还是使用毛笔书写。但随着社会书写工具的不断创新,现今人们已多用钢笔、圆珠笔和铅笔写字,毛笔已经没有实用性,加之近年电脑的普及,使用的人已经很少。虽然,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将会长期传承下去,但只在少数人使用。因此,制作毛笔行业也随之下滑。蒙恬发明毛笔后,湖州,就成为了中国书画上的印章。
在中国书画界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为什么半部书画史,不源自才子佳人辈出的苏州、扬州;也不发生在王孙贵族成群的西安、北京。而是花落湖州?皆因湖笔。中国书画,是一门在毛笔笔尖上流动的艺术。而湖州,自宋元时湖笔取代宣笔成为了中国毛笔的代表后,就一直与中国书画同呼吸。
看了几场书画展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决定去湖州刨根究底。
“这里都是善琏湖笔厂啊”
下了火车,钻进雾霾里。眼前的湖州,和雾霾笼罩的南京没什么两样,和湖笔也没半毛钱关系。湖笔虽以湖州命名,却产自湖州东南四十公里处的善琏古镇。出租车迂回行进了一个小时后,司机才松了一口气,“以前,从湖州城过来,只能走水路,一路要在船上折腾好几天。”
车走进善琏镇后,司机在鳞次栉比的湖笔招牌中迷失了方向。不断停车问路。“湖笔厂?这里到处都是湖笔厂!”“善琏湖笔厂?这里都是善琏湖笔厂啊!”
直到在迷雾中看到写着“善琏湖笔厂—沙孟海”的牌坊后,我终于找到了目的地。“以前这门前不是有条河么?河边还有个码头,有好多人往船上装毛笔的啊?”司机在迷雾中彻底迷失了。
牌坊后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四合院中心是一个十平米见方的花坛。花坛中间立着一块巨石,刻着字迹硬朗的碑文《蒙公祭》。
从碑文中,我知道了湖笔厂的历史—原来,庙桥弄6号,也就是现在的善琏湖笔厂,前身就是毛笔业始祖蒙恬祠。善琏的蒙公祠始建于元代,那正是湖笔取代宣笔,夺得中国毛笔帅印的时期。
以往,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蒙恬生日,或者农历九月十六日笔祖娘娘生日时,笔工们就从各地赶来蒙公祠祭祀笔祖。这个传统随着湖笔的兴盛而慢慢融入了每个善琏人的血液,成为了善琏镇的民间习俗。祭祀蒙公的日子,笔工、笔商云集,也就成为了湖州制笔业的“年会”。
文人手持笔杆平天下纷争,但有讽刺意味的是,给他们制笔者蒙公的祠堂,却在一次次的纷争中被毁。1959年,在原蒙公祠废墟上建立了善琏湖笔厂。从此,善琏只见笔工,不祭蒙公。
正当我看着碑文神游时,一位魁梧的中年人把我拉回了人间。接过他递过来的名片,我才知道他就是善琏湖笔厂的副厂长。“庙桥弄6号!庙桥?”看着名片上的地址,我想起了刚才司机的话。
“这庙桥,是延续以前的老地名。直到前几年,我们湖笔厂前都是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名为庙桥,所以这一带就称为庙桥弄了。无论是蒙公祠时期,蒙公祭时各地赶来的笔工,还是改湖笔厂后,南来北往的笔贩,都是坐船而来,在庙桥上岸的!”
院子四周修建有平房一栋,小楼二三。“湖笔厂兴盛时期,这里曾经有七百多号人。现在厂里七十人不到,一栋楼就够用了。”站在蒙公石前,老厂长指着空荡荡的厂房感慨万千。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开始萌动,大小笔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曾经汇聚百家笔工的湖笔厂就变成了湖笔界的黄埔军校。但这些“湖笔黄埔生”毕业后,“湖笔黄埔军校”就破败了。
千万毛中拣一毫
文房四宝中,向来有“笔墨纸砚”之序。之所以把笔放在首位,皆因制笔太难。
黄庭坚曰:“唯笔工最难……研得一,可以了一生。墨得一,可以了一岁,纸则麻楮藤竹,随其地产所宜,皆有良工。”但是制毛笔太难了,因为,对每个笔工来说,都有要严格遵守的“三义四德”。所谓“三义”,是遵守制作工匠技艺要秉承“精、纯、美”的准则;所谓“四德”,是指生产出的成品湖笔要“尖、齐、圆、健”四德齐备。
“善琏毛笔一直到现在都是由纯手工制作,湖笔虽小,但制笔却是一个系统工程。每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都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而每个大工序,又可被分解为少则二三道,多至二三十道小工序。”在一楼的湖笔博物馆里,我惊叹于湖笔的精美。问其所以然,厂长机关枪一般说出了一堆专业术语。这让刚刚理清头绪的我思维又如坠入迷雾。看到我的迷惑,厂长把我领进一栋三层的大楼观摩湖笔制造工序。
走上二楼,阳台上的一幕立时把我唬住了:几十个竹栏棚一字排开,每个栏棚里都晒满了如同水饺一般的毛绒疙瘩。我赶紧拍了一张照片在微博上晒。萝卜头、干鱼?小伙伴们开始自由想象。没等我公布答案,摄影师就开始惊呼:“好多水饺!”摄影师声落后一秒钟,房间里发出山呼海啸般的笑声。
善琏有句形容事情难做的俗语:“毛笔一把毛,神仙摸不着。”而湖笔笔工做的就是“神仙摸不着”的理毛工作。想把自由生长的狼毫、兔毫、羊毛做成蓄墨聚锋的湖笔,难度可想而知。小小笔头上的每一根兔毫、羊毛都是“千万毛中拣一毫”得来的。就拿水盆工艺来说,真正要做好,少则三年,多则十载。好在湖州笔工们从来对自己的工作都是“从一而终”。无论是水盆、择笔,还是刻字,要么不干,要干就是一辈子。
在我观摩的间歇,厂长拿出一本发黄的相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拍的黑白照片。看到相册,老头老太太们不约而同地围了上来。
“这个是我?你看那时皮肤嫩得像豆腐似的!现在真是干树皮啊!”
“这不是我刚刚被师傅允许执刀刻字时拍的么?没想到这一刻就是五十多年啊。”
老笔工们,进厂时都是靓丽的少女、阳光的帅小伙,但如今已经成为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当时他们没想过会干这么长时间,但是干的时间长了后,就没想过要离开。制湖笔是一门有一百多道工艺分工协助的技艺,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在一起协作久了,工作之外的生活,大家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亲朋至友。
毛笔换化肥
从湖笔厂出来后已是下午两点。湖笔厂的笔工建议我去湖笔街转转,因为国营的湖笔厂是善琏湖笔的非典型存在。要了解真正的湖笔,就得拜访湖笔街那些民营的笔庄,他们的生活才是湖笔真正的生态。
于是我决定在湖笔街入口处找了一家旅馆住下,竟然发现不同寻常处—整个湖笔街空无一人。于是我连忙招呼摄影师探“鬼城”。
时间是下午三点左右,阳光正好,但湖笔街却分外阴森:这是一条长一百多米的仿古街道,街两边是鳞次栉比的笔庄,却有三分之二都闭门谢客了,另外三分之一的笔庄门可罗雀。街上空无一人,好不容易看到一位清洁工扛着扫把走过,连忙凑上前去询问:“师傅可知松鹤笔庄在哪?”
松鹤笔庄是朱友舟和湖笔厂笔工一致推荐的。十五年前,笔庄店主、江西进贤的制笔世家章小华,因为仰慕湖笔的声名,背井离乡来到湖州。十五年后,一个从进贤来湖州朝圣的外地笔工,竟然成为了湖笔的招牌。
章小华出生在江西进贤一位毛笔世家,他对毛笔的情愫来源于父亲。“我从小和毛笔特别亲,不是因为毛笔能写字作画,而是毛笔能换化肥!”
章小华的父亲曾经是进贤毛笔厂厂长,但是他任厂长时期正赶上“文革”如火如荼的日子。“全国都在破四旧了,毛笔厂当然也处于半停工状态了。但是公社又不敢完全把毛笔厂关了,因为那时的进贤,就毛笔还有点名气,每当工社没钱买农药化肥时,工社书记就来找我父亲,要毛笔厂开工制笔换农药。”父亲是个传统的老笔工,对毛笔心存无限敬意,认为用毛笔换农药是对毛笔的侮辱,但是却又不得不为之。正是因为对农药的需求,让父亲的毛笔工厂在那非常年代还能断断续续开工。年少的章小华自小就在毛笔作坊摸爬滚打中爱上了湖笔。
上世纪90年代,章小华很快在进贤毛笔界闯出了名声。他曾经带着最满意的几支毛笔找到荣宝斋的专家评鉴,得到一句评语:“真看不出,进贤也能制出这样的毛笔,竟然有几分湖笔的味道了!”这句话改变了章小华命运,他决定到湖州看看,真正的毛笔应该是怎么做的。
“羊变猪”
章小华离开进贤老家来善琏这毛笔之都朝圣后十五年,当他成为湖笔翘楚后,却发现湖笔大有被进贤毛笔赶超的趋势。
“湖州地区,因为人力成本、原材料等原因,近几年毛笔生产已经大不如前。”说到湖州制笔业的衰落,章小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到善琏周边的一个村子里收购羊毛。老远就看到羊倌正在杀猪,我纳闷了,问羊倌,你宰了这么多年的羊怎么突然改杀猪了。羊倌反问,你用过这么多年羊毛,羊没穿马甲你就不认识了?我定睛一看,好家伙,眼前的这只,长着羊的外表,却有着猪一般的体形。”我也乐得前俯后仰,但眼前的这位笔工却是一脸苦笑。讲起了“羊变猪”的原因。
最开始,羊毛衫走俏,于是人们就让羊少长羊毛,多长绒毛;后来,羊肉更好卖,于是羊就尽长肉不长毛了。善琏地处市场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农户养殖的羊、兔的各项生理属性等都紧跟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动。
以前,制笔人从来没为羊毛操过心,因为善琏附近的村庄,随便就能找到上好的山羊毛、兔毫。后来,附近的羊基因变异,笔工们只能去浙南的深山中寻羊;再后来,大环境变迁,让深山中的羊也不能幸免,笔工们只能去内蒙、新疆寻羊。如今的羊毛、兔毫的质量,相较于以前已经是云泥之别了。湖州虽然有延续千年的制笔传统,技艺精湛的笔工,但如今却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处境。
“现在,即使能寻找到适合制湖笔的羊毛,羊毛质量也大不如前。再加上制毛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江浙地区的经济大环境!”难怪湖笔街上,虽然笔庄林立,但是很多笔庄只有个空壳。偌大的湖笔一条街,除了举办湖笔节时能热闹几天,平时几乎都见不到人,很多笔庄都不再从事湖笔生产,甚至直接从江西进贤进货。
“如果这样的趋势一直发展下去,湖州在不久的将来,将可能让出一千多年来中国毛笔业中心的位置!”章小华说到湖笔,语气中有不尽的感伤。自己十五年前,为了做最好的笔工,背井离乡来到湖州。没想到,十五年后,自己成为湖笔界的“顶尖高手”后,湖笔作为一个行业将面临黄昏。
毛笔一把毛,神仙摸不着
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
又称水作工。笔工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水盆”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送到这一道工序进行结扎。然后用溶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
精选笔管的工序。在逐根的挑选中,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笔管进行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
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后起还用有机玻璃)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
又称为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比如笔的品名和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善琏镇。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是谁写下华夏时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锦绣?蒙恬将军的智慧,湖州儿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笔……”著名词作家乔羽的一首《湖笔颂》,将人们的思绪带到江南,带到水墨画境般的湖笔之乡——太湖之州。湖笔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产生于湖州丰蕴的文化环境中。作为文物之邦,湖州为书于竹帛时代的人们贡献了辉煌灿烂的湖笔文化。湖笔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骄傲与投影。
  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区善琏镇。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湖州毛笔简称“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地处浙江湖州市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笔都"之称。小小的善琏,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涌现出许多湖笔世家。北京戴月轩、上海杨振华、天津虞永和、杭州邵芝岩等笔庄,都是湖州人开设的,且都以湖笔相标榜。
  【湖笔溯源】
  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湖笔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现发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工艺特点】
  笔料的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多个品种。以羊毫为例,传统上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这一带的羊毫为上品,锋嫩质净。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湖笔选料严格,主要选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须陈宿多晒,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七十余道工序。
被誉为“笔中之冠”。
  湖笔的笔杆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
  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1、水盆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宽大的水盆车间,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2、择笔
  择笔也是分拣毫毛的一道工序,让制成的半成品毛笔笔头在干燥状态下散开,一手握住笔杆,一手拿着修理工具,迎着光线把没有锋颖的笔毛拣去。
  水盆和择笔两道工序对于坐姿也有特殊的要求,宜侧身而坐,身朝南而面稍偏东,处于自然光线的照射下。因为毛毫的锋颖只有在自然光线下才能达到清晰的最佳可视效果。择笔还十分讲究脚的摆放,右脚的脚背往往拐在左脚的脚跟上,座位是板凳,使笔头在操作时不会踏腰,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挺直。
  【特色湖笔】
  鸡颖类
  俗称鸡毛笔,以鸡毛为原料,经湖笔传统工艺流程的一种特殊操作而成。这也是湖笔产品中的一个独特品种,它的制作方法很原始,然而能操作这种工艺流程的技工已为数不多了。鸡颖笔因其性能特软,笔锋一着墨,像一个吸足墨水的棉花球,因此没有深厚的书写功力和经验是很难使用的。然而用它书写的作品,能体现苍劲有力,婀娜多姿的魅力。由于曲高和寡,使用者甚少,市场上难觅其踪。
  紫毫类
  紫毫是山兔毛毫三种主料中最稀贵的一种做笔原料。紫毫笔是湖笔兼毫大类的一个旁支,它归属于兼毫,亦有很多的规格和品种。此毫色泽乌黑光毫,其长短和含量直接影响笔的价值。富有弹性的,锋嫩耐磨。以书写中小楷为主。一般兼毫笔,只能开锋三分之一,唯有紫毫笔,能全开其锋,具有吸墨量多,书写长的特点。
  胎毛笔
  胎毛经消毒、脱脂、防腐处理,可历经千年不腐、不蛀、不烂。
胎毛笔要经过水盆、结头、车斗、择笔、刻字等大流程和一百多道中小过程完成,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易于书写,真正做到落纸如云,挥毫如意。
  羊毫笔
  性能柔和、挥洒如意、宜写正、草、隶、篆、行各种书法及泼墨山水,写意花卉。
  兼毫笔
  刚柔相济、得心应手,适用写中小楷书、工笔、人物画像、修饰照相、工业制版等。
  狼毫笔
  劲健有力、宜书宜画,适用于泼墨山水、写意花卉,亦可写各体书法。
  【湖笔十八称】
  笔为文房四宝之首,而湖笔在古时,人们曾经赋予各种别致的代称,至今广泛应用。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1、 管:《笺》:“彤管”,笔亦管也。
  2、 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3、 毛颖:宋 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4、 管城子:唐 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5、 管城侯:《文房四谱》有此一说。又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
中书君:《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7、 毛锥:南宋 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8、 毛锥子:《新五代史
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9、 毫、毫素:晋 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10、 毫锥:《白乐天集》: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
  11、 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14、 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鸡距、鹿毛、鼠须、麟角:有一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前者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后者典出《唐书
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下联“鼠须”、“麟角”亦俱为古名笔。《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麟角”即为“麟角管”。
  17、 佩阿、昌化:《致虚阁杂俎》:笔神叫做“佩阿”,又叫做“昌化”。
湖颖:湖笔又称湖颖。湖颖,是湖笔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这是其他笔所没有的。故而称之。
  【传承意义】
  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湖笔生产中出现次品泛滥、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传统湖笔技艺受到很大冲击,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湖州市的邱昌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文房四宝,湖笔首要。千秋著史,管城酣遨。
  科举取士,翰墨留芳。齐家治国,笔以载道。
  笔之溯源,五千岁朝。石器岩壁,朱迹片陶。
  笔描刻写,龟甲殷商。战国颖毫,问世最早。
  木杆周围,裹扎兔毫。锋坚而挺,简牍妙造。
  其时笔名,语不同标。楚地称“聿”,“不律”吴宝。
  燕国曰“弗”,秦“笔”统号。笔之祖传,蒙恬所造。
  纳毫入管,含墨足饱。鹿柱羊被,谓之苍毫。
  毛锥古制,形如笋状。锋短而粗,落纸娇娆。
  又似兰花,玉洁素苞。样式葫芦,刚柔兼妙。
  杆顶削尖,簪笔便巧。“白马”“史虎”,管刻隶刀。
  汉代管饰,华丽端庄。象牙缀珠,黄金镂雕。
  镌描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祥云,异珍宝藏。
  颖毫原料,品类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马鹿獾狼、各具优效。狐狸鼠须,力透纸表。
  偶集鸡毛,名士挥扫。人须茅草,异制点缭。
  诸葛宣笔,盛誉唐朝。无心散卓,宋人至宝。
  颖技高超,四海首翘。吐蕃朝鲜,东瀛仿造。
  笔都善琏,魏晋之源。男主修笔,水盆女擅。
  千毫万管,寓繁于简。博采众长,朝夕精研。
  时代入元,应科笔冠。子昂舜举,三绝光绚。
  颖甲天下,名超徽宣。“四德”俱全,尖齐圆健。
  毫聚笔尖,锋棱如箭。攒撮均齐,如意流转。
  裹束丰圆,含墨饱满。笔腰挺健,心手悠然。
  笔德人言,人笔同天。通神明德,以千秋鉴。
  学问精尖,见贤思齐。内方外圆,人天行健。
  龙须友缘,轩冕才贤。玉堂挥翰,拱璧高悬。
  韦诞《笔经》,制笔名传。蔡邕《笔颂》,造微妙赞。
  羲献父子,笔势雄逸。吴兴职守,独开生面。
  右军爱妻,郗氏书善,鸾凤交舞,女中笔仙。
  智永禅师,永欣卅年。退笔成冢,户限为穿。
  鲁公真卿,龙骧豹变。三癸韵海,雄风呈现。
  陆羽《茶经》,千古文焕。金沙涌泉,太和赏叹。
  高闲千文,铁屈银蹯。飘逸厚重,旭素比肩。
  东坡居士,鱼跃深渊。五行湖地,墨妙诗撰。
  襄阳用笔,出锋八面。苕溪蜀素,流芳万年。
  赵氏松雪,万字日练。华贵独帜,翩翩欲仙。
  管姬写竹,片楮寸缣。侬我之词,韵事美谈。
  海派巨擘,缶庐争妍。宿羊籀鼓,精金百炼。
  沈氏尹默,豪厘贯穿。依仁游艺,誉满书坛。
  沫若诗函,“一品”歌赞。新韵香远,空谷幽兰。
  寿者劲健,情执“石獾”。《试笔图》展,真气浑然。
  松石延年,谭翁澄园。江南一擘,墨重笔酣。
  新我左臂,异峰凸显。情高韵远,意足神完。
  麻毛宋笔,启功执恋。“元白”妙制,又开新篇。
  笔都藏龙,巧手著功。其事欲善,利器先通。
  仲璋进中,举世良工。枣心兰蕊,宋元称雄。
  日新沈氏,均显杨公。陆氏父子,文宝继翁。
  阿牛文用,御笔孝宗。天锡兴源,集元非同。
  现代工艺,绍古扬弘。国礼颖制,梅珍心用。
  美芳平妹,择刻广诵。非遗承人,昌明任重。
  笔随时代,标定其中。传统字号,明辉耀宗。
  一品“天官”,夺金耀荣。戴月轩笔,京城赞颂。
  杨二令堂,海上群拥。芝岩松泉,苏杭情钟。
  诸中书君,文士皆宠。心师造化,捷巧变通。
  五指执笔,自然轻松。永字八法,万象立胸。
  “点”侧卧笔,坠石意同。“横”画谓勒,涩行锲送。
  “竖”笔曰弩,胸挺肩耸。“钩”古名趯,左挑锋纵。
  短“横”语策,策马跃踊。长“撇”字掠,姿态雍容。
  短“撇”号啄,惊鸟飞鸿。“捺”磔同笔,三折波动。
  如锥画沙,屋漏痕踪。使转纵横,天马行空。
  织罗点线,变化无穷。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道场山巅,笔塔耸立。仰观于天,俯察于地。
  心正笔正,蒙养浩气。可涤烦襟,有益寿颐。
  美谈人间,春秋琦丽。梦笔生花,神予伟器。
  天赐灵物,画龙点睛。乾坤笔道,万世归依。
&&&《物原》说: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以漆书于方简。说的是远古时在木和骨上用刀刻划或用梃用漆在竹简上书写。梃这种工具在今天一些民间木匠的墨斗中还能看到,是用来划线和作记号用的。用兽毛梳扎成锥形粘在木竹管上作书写的才叫毛笔。毛笔在中国使用已有6000多年了。从战国、楚、秦、汉墓中出土的实物看,早在秦以前在很多地方已广泛使用了毛笔。当时楚人称聿、吴称不聿、燕称弗,并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创文字时就有,到秦统一天下时才称笔。这种改称是和秦代大将蒙恬有关,也是今天笔工奉蒙恬为祖师的原因。
  蒙恬曾与另一位大将王翦伐楚到过今天的安徽宣城、泾县一带,古称中山地区。这一带盛产细长匀滑的苦竹和山兔。他就以“披柱法”改进了毛笔,这种以笔心和外披以不同的兽毛兼并而成的制笔法是我国造笔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蒙恬造笔”的造应理解为“制造”而非“创造”。他后来带兵驻守今内蒙河套一带,秦二世继位后,宰相李斯怕他影响太大不易控制而被毒死。中国各地笔工都有不同蒙恬故事代代相传,这是民心昭日月的一种表现。
  宋代开始出现“文房四宝”一词,自晋代始,王義之、唐太宗、白居易、黄庭坚等许多人都写了不少称宣笔的文字。到元代因战事等原因,百姓流向较安定富裕的太湖流域,许多笔工也到了湖州和湖州早就有的笔工结合,加之相传王義之的七世孙、隋代王法极(智永禅师)居善琏永欣寺写《千字文》八百卷分赠东南诸寺,平日求书者踏坏了门槛,不得不裹上了铁皮,元代赵孟字、钱舜举画、冯应科笔的“吴兴三绝”声闻宫内,湖笔最终取代了“中山笔”(宣笔)的地位居于全国首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世代只笔头朝上做笔的人是为笔头朝下会书画的文化服务的。由于使用者的兴趣习惯不同他们都各有偏爱。像義之用鼠须笔、张茂先用鹿毛笔、陶隐居用山羊须笔、郑虔用麝毛、白居易和黄庭坚用兔毛,赵孟用鼬毛、董其昌用鸡毛、何绍基用羊毫等等,,因为各种毛的硬、软、弹力不一,而以二者相济成为兼毫品种更多,包括胎儿的头发和麻、茅草都可制笔,就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工具,不但使中国的书法绘画成为世界独特的文化创造
,也使人们对之间生深厚的感情。例如卫夫人作《笔阵图》、王義之写《笔经》、张怀瓘作《书断》、韩愈作《毛颖传》,还把笔封为”管城侯“、“墨曹都统”、“黑水郡王兼毫州刺史”等官位称号,并创作了以笔为主角的传奇文
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对选谊要求、制作工序、笔料优劣、保管方法等等都有精细的描述,这在世界书写工具的文化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湖笔的种类、性能与特点
&&&&&湖笔按原料、性能分为“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
&&&&&羊毫:选用江南水乡上等优质山羊毛而精制而成,性能柔和、舒敛如意。宜写正、草、隶、篆、行各种书法及泼墨山水、写意花卉。
&&&&&狼毫:选用东北三省入冬后优质黄鼠狼尾毛制成。狼毫笔劲健有力、宜书宜画,适用于泼墨山水、写意花卉。
&&&&&兼毫:用羊毫和兔毫或与狼毫等其他毫料配制的毛笔,性能介于软毫和硬毫之间,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宜中小楷书、工笔、人物画像、工业制版等。
&&&&&紫毫:选用野兔毛为原料,笔富有弹性,坚硬挺拔,是湖笔中毫性最硬最锐的一种。宜写中小楷书、工业画稿等。&&&&&&
&&&&&其他品种有:獾毫笔、鼠须笔、定制胎发笔等。
&&&&&湖笔特色:饱蘸墨汁而不滴,抱拢不散不开叉,耐磨耐写不发脆。
湖笔的使用和保养
&&&&&湖笔产品的经久耐用,除了它本身的质量以外,与使用者的保养有很大的关系。
&&&&&简单的来说湖笔在使用前(开笔)最好用手指从笔头顶部一点点将毛揉开,将笔中的浮毛(短毛)轻轻拍掉,然后用清水洗掉草胶,方可使用。
&&&&&具体说新笔使用前开笔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手指轻轻将笔头捻松;另一种将笔头用温水或冷水浸软,使胶汁溶化,然后挤干入墨。开笔部位也很有讲究,兼毫、紫毫宜开三分之一,因为这两种毫的笔毛较硬,全开容易开叉,影响使用效果。羊毫、狼毫、鸡毫则可以全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来选择半开、三分之二开或三分之一开。全开或部分开在书写时效果不同。全浸开的笔含墨多,不全开的笔头含墨量相应就少。前者,写出的字丰润圆满,而后者,笔根较硬,便于控制和书写。在写字时,还要根据所写字的大小来选择笔。有的人喜欢将小笔全部浸开后,用来练大字。这样做,虽然容易控制笔画,但不利于掌握多变化的书写技巧,并且,写粗笔画笔头压散后难于收拢,对笔的损耗也大。也有的人喜欢用全部浸开的大笔练小字。这样做虽然是大材小用,然而却能锻练控制笔的能力,对习字者有一定的好处。
&&&&&使用毛笔时,要顺着羊毫舔墨。横向或斜向舔墨,会弄乱笔毫,影响书写,缩短笔的寿命。舔墨时,笔头不要太直,宜卧、宜轻,要使笔头四面均匀含墨,笔锋要舔正、舔圆、舔尖。否则有碍书写。
&&&&&毛笔用后,要用清水洗去墨汁,然后轻轻挤掉水分,从笔根到笔尖把毛捋直,挂起来晾干,然后小心地插在笔筒内。不要洗后直接插到笔筒内去,因为残余的水分流入笔杆容易造成碎梗和笔头脱落。洗笔时不要用肥皂水,肥皂属硷性,会使羊毛脱去应有的一点油脂,从而使羊毛发脆而断掉。
&&&&&再用毛笔时,应先浸清水,挤干后再入墨。因为干笔头入墨,用后笔不易洗干净。如果笔根宿墨越积越多,容易造成笔锋空而散,不但用起来不顺手,而且笔毛容易断,从而缩短笔的寿命。
&&&&&用过的毛笔,倘发现带墨胶结、发硬,可用温水或冷水浸泡,但不能用开水浸泡,更不能放在嘴里咬,这样会使毫毛弯曲,影响弹性。浸笔时,切勿将笔头和笔杆连接处塞进水里,否则笔头容易脱落。
&&&&&暂时不用的笔,为防止虫蛀,凉干后可以放入少量的樟脑粉,用纸包紧或装入盒内,过二个月要拿出来晒一晒,再包扎好放在干燥处,切勿受潮。
&&&&有的人用过毛笔后,常将笔头插入金属笔套内,这样做虽能保持毛毫的湿润之气。但对于笔毛的使用寿命是有害的,特别是山羊毛和山兔毛的笔,长期潮湿,易腐烂变质掉毛。而且笔头插入笔套容易使笔毛弯曲,影响毛笔的使用效果,故不宜将湿笔头插入笔套内。
湖笔传说------湖笔业的收徒拜师
&&&&旧时,湖笔业收徒有一条规定:非善琏人不收。到了民国初年,湖笔业早已发展到全国去了,这条规定已不存在。外地人到善琏来拜师学技,只要有中保人,师父也照收。
  拜师仪式:由中保人出面,师父、学徒两方联系好,择日由学徒前去拜师。拜师时拿四件礼品:蹄子一双、酥糖两包、炮仗、蜡烛。学徒到师父家,点蜡烛、放炮仗,师父坐在椅子上,面前铺毡毯,徒弟跪在毡毯上,对师父行叩拜之礼。拜师时还要应约,用红纸写成,师父、学徒、中保人各签姓名。此契约叫“关约文书”,关约中写定学徒三年。学徒时没有工资,学徒费基本上一年一担米等话。还有一句“各听天命”,其意为学徒在学笔时期发生意外事件,如病故等,师父概不负责。拜师仪式后,师父收一半礼品,还有一半礼品送给中保人。三年满师,学徒办满师酒。师父当场将“关约文书”归还给学徒。满师后,师父有责任给徒弟介绍做生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