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字用意志的力量或军事进行领导,这句话可以给我翻译成阿拉伯文吗

首先我要讲一讲我为什么要选择這个题目——叔本华、尼采与音乐我们都知道叔本华和尼采主张意愿主义,他们认为最真的东西是Wille或will就是意愿 (有时也有“意志”的意思)。他们这一思想的提出震撼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在此以前西方哲学是以唯智主义为特征的,到叔本华和尼采就开始有了重大变化。现 茬中文里将“Wille”统统翻译为“意志”在不少情况下不妥,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词应该主要译作“意愿”首先表达一种内在的需要、渴求、愿望;当然 在一些上下文中也包括人要实现自己意愿的“意志”或“决心”之意,但并不都是这样(比如,叔本华讲的是“人要生存嘚意愿”而不主要是“人要实现这个意 愿的意志”。意志薄弱的人也同样有此意愿因而同样要受人生之苦的煎熬。)这个唯意愿主义不僅是作为一个新流派出现而且是一种看待哲学和世界的新方式、 看待人生的新角度。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传统哲学的论述在这一派面前显得苍白、肤浅而不只是不够正确。所以我认为这个唯意 愿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我们知道西方唯智主义哲学传统从古希腊开始,经两千多年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一个高潮。黑格尔之后就出现了这个唯意愿主义这 一派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尼采一直到后来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都受到他很深的影响,时隐时现但实际上是一直不断。比如说当代嘚法国 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这几十年来最活跃的一支其中受尼采影响的人相当的多,比如说德里达、福柯而且,在我看来这个唯意願主义和后来的一些现代西方哲学 里的革命性潮流都有着关联,比如说实用主义、精神分析学甚至广义的现象学,这些我就不多做分析叻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唯意愿论在它的形成时期就是在叔本华时,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强烈影响主要以印度思想为主。印度的正宗经典是《吠陀》(含《奥义书》)叔本华后来回忆时说,他读到《奥义书》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他从印度人的思想里面发现了一个嫃正自由、清新的思想天地,而在西方的传统哲学里 面他总感到压抑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思想的确受到了印度思想的很大影响這也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次异族入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叔本华和黑格 尔对东方思想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黑格尔对东方看得很低我们去读他的《哲学史演讲录》,印度和中国都处于最低级的状态还没有真正的哲学资格;而在叔本华 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個很有趣的特点在我们中国思想家这里对叔本华和尼采的接受就比较容易,比如说王国维先生对叔本华简直是奉若神明王国维的很 多思想都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像他在《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意境说就是叔本华学说与中国思想的结合以鲁迅为首的一批文化人也都或哆或少地受到了尼采的影 响,他们要冲决罗网都试图在尼采哲学中寻求思想资源。

在唯意愿论这一派出现以后搞哲学的方式发生了一個变化。以前哲学和艺术是不搭界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哲学家应该做王而艺术家应该被赶出去,因 为艺术家还不如工匠工匠是按照哲学家能够看到的理念来制造东西、来makecopies,而艺术家则是对copy的copy一个画家是根据工匠所做出 的桌子来画一个桌子,艺术家离真实差叻两个层次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没有艺术家的位置。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在这个问题上有了一些缓和但毕竟哲学和 艺术是两回倳,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里面的分科一样哲学系和艺术系是分开的;而在我们中国传统里面,哪有这种分法?文史哲之间是没有截然划分嘚这就是我 的开场白。

今天这个讲座涉及到两位重头思想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用一百次讲座来讲。我这里居然同时讲两者也昰在勉而为之吧。先看叔本华首先讲一讲他的生 平。他于1788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富商家庭父亲希望他将来经商,但他却总想学文科后来怹在一些地方游学,兴趣转向了哲学他在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德 国的东方学的学者,就接触到了印度的《奥义书》从而受到很深的影响。然而西方哲学对他的影啊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和康德哲学对他的影啊就相当 之深,后来他对这些思想都做了重大改造叔本华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刚出版时的命运很不好好长时间才卖了一百多本,但 由于这本书他僦有资格去柏林大学讲学作为编外讲师。而且他的信心很足觉得自己能写出这么厚的一本著作,而且有这么多的新东西应该能够吸引学生。他对 康德之后的那几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也就是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深怀敌意他尤其痛恨黑格尔。而当时黑格尔在德国的影响是如日中天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包 括后来的马克思叔本华把他在柏林大学的上课时间故意安排得与黑格尔的课是同一个时间,唱對台戏当然是惨遭失败,课上的学生从来没有超过3个人他一共 在柏林呆了12年,痛恨柏林大学甚至柏林这个城市,称那是个“土匪窝”1830年柏林闹瘟疫,他就退到了法兰克福然后一直在那生活。

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个小说家而且热衷于社交。她的沙龙里面经常云集着攵化名人叔本华由于个性,爱思考一些人生当中阴暗的东西受到了东方的一些影响,有 悲观主义情绪而他母亲是那种典型的社交家囷“热爱生活”的女子,所以母子俩老吵架总谈不来。他妈妈在信里面说“你不要老跟我念叨人生悲惨的那些东 西。我想好好睡觉看了你的信我就睡不好觉。”后来他们俩就吵崩了叔本华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将来你之所以能被这个世界记住,只是因为你的儿孓” 这句话当然应验了。

1848年德国发生了革命失败之后,德国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叔本华的思想就开始被人理解。人们开始慢慢感受到他书的分量他的书本身的文笔非 常的好,深刻的思想被表达得十分流畅这在哲学家里面很难得。像康德、黑格尔一句话能写半页,几个从句套在一块但是叔本华不一样,写得清澈、流畅但 他这本书有一个问题。他把表象那一部分放在前面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没有多少新意,而关于意志的那一部分是出新东西的却放在了后面。当时的人们可能没什么 耐心翻了一下前面,觉得是老调子1848年以后,大学里面开始讲叔本华哲学了当然叔本华本人很不喜欢学院派。到叔本华临死前他的思想在德国已经是 很有影响的了。

世堺作为表象与作为意愿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叔本华的思想在叔本华关于表象这一部分,刚才也提到没有多少新的东西,贝克莱、休谟甚至康德,都是这么认为的世界是一个对我呈现 的表象集合,服从一些规律在叔本华的说法中,这个表象世界服从四种规律或四种根據律:因果律、认知律、存在律和动机律康德认为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 界,因为它经过了我们感官和思维的过滤或先天改造虽然鈈乏科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但它毕竟只是对我呈现出来的现象世界不是物自身。要与物自身发生某种 关系不能靠认知,而只能通过噵德实践中的自由意愿以及它做出的绝对设定叔本华基本上接受了康德的学说,但做了一些改变他把康德的物自身和意愿自由的 学说與某些印度思想糅合在一起,提出我们能够直接知道物自身不是通过认知规律,而是通过我们的直觉来体认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人嘚求生存的意愿(用英 文说就是the will to live)是最根本的它离我们是最近、最深,它就是赤裸裸的存在本身先于一切主客分别,先于一切规律决定這个意愿有一些特点,我就谈其中一两个比较 重要的

首先,这个意愿是盲目的、没头没脑的问你为什么要吃,你说要活;问你为什么偠活你说就是要活,在这儿就打住了除此之外,这个意愿没有其他的目的也 没有止境,就意愿本身来讲从来没有活够了的时候。這就涉及到意愿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缺乏、是一种需求,找不到任何东西让它不 再饥渴如果意愿能得到真囸的满足,那意愿就没了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因为意愿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所以从根本上讲大家都在要,满足总是暂时的就像给 乞丐的那点食物,让他维持生命以便继续去要,继续受苦

如果这个世界中最真实的东西是意愿,那么这个世界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佷明显这样的人生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总处在饥渴的受煎熬之中人总 是想得到某个东西,但得到的却又不是他(她)真正需偠的了你们谈过恋爱吧,(笑声)你特别想得到她(他)得到以后又觉得不是你想要的了,就像著名的围 城理论城内的想冲出去,城外的想Φ进来就这么来来回回的折腾,根源在哪儿?就在于这个世界的根本既不是踏踏实实的物质也不是恒久不变的理念精神,而 是充满动态需求的意愿、不安、沸腾我们可以拿佛教的一些说法来进行比较。佛祖初转法轮也就是一开始传法,讲的是“四谛(四种基本真理)”頭一谛就是 “苦谛”,就是说人生从根子上是苦的苦是怎么回事?就是求不得、爱别离、憎相会。“求不得”之所以苦仅仅是因为你想偠的东西要不着吗?不只是这个意 思。它真正要说的是:你总在求可求到的却总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叫“爱别离”呢?不只是说相爱的囚不得已要别离而更是说不别离、不隔着一段让你难受 的距离你就爱不起来。什么叫“憎相会”?不只是说你们本身相互憎恨而且是说洇为相会,所以相互憎恨本来可以相安无事的,住到一个宿舍、申请同一个职位 就相互厌恶了这不整个儿一个变着法儿地折磨人吗?所鉯佛家也好,叔本华也好都认为这个人生在根底上有一种偏差、一种错位,它在本质上只是不同形态的痛 苦经历而已一个人最大的罪過就是他的出生了。王国维有句诗写道:“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也说的是这个意思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在西方造成了 很夶的冲击,在传统的乐观主义和唯智主义的护墙上戳开了一个洞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叔本华关于艺术与音乐的关系的看法。如果像他说的那样人生从根本上讲是痛苦的,那么如何解脱痛苦呢?叔本华提供了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 艺术获得暂时的解脱;第二种是通过悟道进入箌一个涅(般木)的状态。这里只讲第一种途径正因为他对人生痛苦的原因体验得这么深,所以相应地他居然认为 艺术能够让人解脱(雖然是暂时的),那么他对艺术的领会确实跟以前西方的、某种意义上包括我们东方的是很不一样的艺术在他思想中所具有的含义是以前所有 思想家没想到的。

他的理解涉及到柏拉图的理念他以为理念是意愿、自在之物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而世界的表象则是不恰如其分嘚表现万物都是意愿的表现,包括物质的东西如 石头、草、动物石头表现得刻板一点,植物多一些动物更多一些,到人这儿意愿表现得最充分。所以人生是最动荡、最痛苦的而理念是对意愿恰如其分的表 现。柏拉图的理念大致指永恒的不变的范形比如世界上所囿的桌子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够被人认识就靠那个惟一的桌子理念。理念既然是一切存在者、包括规 律的来源那么按照叔本华的看法,我们就不能凭借根据律来认识它们而只能靠艺术体验。因为根据律管的只是表象世界那是理念世界的不充分的表现,而艺术 则在複制着永恒的理念在艺术中,我们进行一种直观直接观看我们在艺术中实际上是直接地沉浸对于意愿的直接客体性也就是对于理念的觀审之中,由于你完全 沉浸其中这个瞬间,你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和世界的区别,这时你就在忘怀得失中解脱开了意愿对你的控制在这种艺术体验中,你不再意愿某个东西你完 全和这个理念融合成一片。这种艺术体验使你脱开让你痛苦的“求不得”的状态进入無意愿地直观地认知,观看意愿客体化这幕戏剧的演出这时你是一个旁观 者,不是在苦海里浮沉的受煎熬者这时个体的人已被遗忘,峩们只是作为那一个看世界的“世界眼”而存在当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去到那里的一个博物 馆看到一尊古希腊雕塑的时候,給我的震撼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一瞬间你感觉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但是后来孩子叫了我一声马上把我拉回,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就涌了絀来感觉上魔力就消失了,就像童话里的灰姑娘到了12点,魔法就消失了我们又回到了根据律、因果律支配的世界,艺术品也不再能引发你心灵的震 撼人之所以能够创造艺术、能够欣赏艺术,在叔本华看来在根上就是因为意愿,人在艺术里找到的恰恰是自己在客体囮的体现在迷狂入神之中忘怀得失,而失 小我叔本华有句名言,叫做“艺术是人生的花朵”

音乐在艺术中又独树一帜,为什么呢?在菽本华看来其他艺术是凭借理念间接地和意愿打交道,而音乐跳过了理念、跳过了现实世界是意愿的直接客体化,是意 愿直接的倾诉所以可以想见音乐在他的理解里有多么动人!音乐具体地与其他艺术有什么不一样,叔本华有着大量的讨论在这就没有时间来回顾了。喑乐不需要 形式、不需要外在的凝固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音乐是无形的。而且音乐不需要直接模仿客体它不用指称什么,它就是最原夲的意义构成所以音乐的效果要比其 他的艺术效果强烈得多、深刻得多,而其他艺术与之相比只是一个影子叔本华还有一些比喻性的說法:低音相应于物质界,它们无法形成曲调只能是作为协音来 参与曲调的构成;杂音就像生命中的怪胎;而真正形成曲调的地方在高喑阶。高音相当于人的生活的努力它们能在抑扬顿挫、转折急奏中有迅速和轻松的变化,以 形成曲调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曲调,但曲调吔需要其他的音的辅助就像人的生活需要物质界、植物界、动物界,但只有人才能达到“成曲”的生活境界只有曲调 才能构成一个意義连贯的诉说。所以音乐的曲调是最动人的以最浓缩的方式讲述着意愿的最隐秘的历史,表达着它的流动和感触而在现实生活之中,意愿要通过 客体化然后再通过好几层的扭曲蹒跚而行,因此充满痛苦而在音乐里面,这些都不存在所以说音乐是感触和热情的语言,相对于文字是理性的语言所以在叔 本华看来,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是在使用一种他不懂的语言来启示世界最内在的本质、最深刻的智慧,就像一个被催眠的夜游妇人讲述一些事情在她醒时对这些 事情毫无所知,因为这太深刻、太原本了因为音乐家的创作完全靠直覺、靠他(她)的意愿,而不靠反思你没法问莫扎特他为什么这么写,他根本解释不了古 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残篇里面就有一句话,“女巫用她的狂言谵语响彻千年因为神灵附了她的体(大意)。”她能够讲出一些她自己根本都不知道的话所 以按照叔本华的观点看来,每个人潜在地都是天才能够创造出真正动人的东西,所以音乐绝不只表现现象而是说出现象的内在本质,也就是那最渴望着的意愿夲 身它把平日制造痛苦的意愿冲动变成了凭空制造动人意义的机制,“化腐朽为神奇”因此,音乐在根子上就是热情动人的而且是嚴肃的,你能不能想象音乐本 身是滑稽的?不可能音乐不开玩笑。而且永远不要想把音乐唱词化、情节化(海顿的《四季》就是想把音樂情节化)。当然他认为音乐是有普遍性的音乐是跟 最深刻的哲学相通的,莱布尼兹就说过“音乐是人们在形而上学中不自觉的练习茬练习中本身不知道自己是在搞哲学”,在他看来你懂得了音乐也就懂得了真正 的哲学。

中国儒家传统特别看重这个礼乐教化孔子对喑乐的热爱在世界古代思想家里面是独一无二的,他还讨论音乐为什么动人而且他希望把这个动人转移到他对礼的领 会中。如果我们理解礼就像我们听到音乐一样那么容易被打动,那么礼就会成为大家自觉去做的事而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了。他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鍺也” 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转了一下孔夫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音乐可以把人感动到这种程度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三个月里孔 夫子就是在对意愿的直接体验当中度过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出自于叔本华的这种思想,他认为李太白的诗好是因为“纯以气象胜”。气象是什么?就是中国 化的、直接表现的意愿李太白的诗好就好在它能够出气象,能够出境界能让意愿直接表现出来。我用的是叔本华的语言当然我也不是歪解,王国维确实是在这 个路子上走所以他说起李煜的词,好就好在能讓意愿化为气象他特别能感受人生的痛苦,而且用诗词表现出来;他的倾诉恰是意愿的纾解“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能写出这种话,平白如水但里面汹涌澎湃。所以我觉得你们可以去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面有很多叔本华的东西

下面峩们转到尼采上来。我也先讲讲他的生平从1844年到1900年。他有几段人生历程都与5有关:5岁丧父,25岁当教授35岁患病,45岁发 疯(笑声)55岁、不箌56岁就去世了。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反差有的人给他总结为“十大反”:反基督教、反民主、反社会主义、反理智主义、反道德论、 反瓦格纳等等。他父亲是非常虔诚的牧师祖父也是神职人员,但是他最后反基督教简直是刻薄地、微妙之极地反。他出生以后很快父亲僦去世了他基本上是在 妇女堆里长大的,母亲、妹妹、姑姑还有祖母。祖母给他讲家族的传说“我们家以前是一个贵族,是波兰贵族”最后受到迫害,有了逃亡的故事所以尼采终 身认为自己是个贵族。尽管他受到这么多女性的关爱但他却看不起女人,说:“你偠到女人那里去的时候别忘了带条鞭子”他谈过一次恋爱,他的女朋友到他那 里把他那鞭子一夺就夺下来了。(大笑!)他一生里经常生病病得岌岌歪歪,但是他却是越病越来劲越病越写得好。(笑声!)他的思想有几个阶段一个是 早期,1872年写了《悲剧的诞生》——我今天主偠给你们讲的就是《悲剧的诞生》早年时,他上了贵族学校然后进了大学,开始接触到叔本华的思想他在 书摊上偶然买到一本叔本華的书,一看就放不下了最后痛哭失声,说“原来世界的真理就在这里”于是开始厌恶自己和反思人生,创造性的才能被激发出来怹 后来去军队服役,他的个性极强长官一管他就挺难受,一难受的时候他就躲到马肚子下面去喊“叔本华救我!”(笑声)这个时期他对叔夲华特别着迷。后来结 识了瓦格纳瓦格纳那时候已经比较出名了,两人一见面瓦格纳说他也喜欢叔本华,于是尼采引为知己

1876年尼采嘚思想开始转变,这是他的第二阶段开始怀疑和批判自己原来这么崇拜的叔本华,对瓦格纳更是批判说他向基督教投降了。这一段他寫了《人情 味的太人情味的》、《快乐的科学》等等。然后就是1883年到1889年这是他的第三个阶段,是最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他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对力量的意愿》。这段时间他病得特别重但感觉也特别好。他被自己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打动得無以复加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他来回不断地 在屋子里面踱步,走着走着就失声啜泣然后就接着写。他对自己的赞赏完全是真心的他把洎己形容成“高山的空气”,把自己的思想形容成“永不枯竭的源泉 没有哪个汲桶放下去不满载着黄金与珠宝上来”等等。他的人生说起来其实挺惨的一辈子没结婚,又老是在生病你知道他为什么老提“高山空气”吗?因为他那 个病老要到高山上去养,他的很多思想就昰在那里产生的我们看那个尼采的自传简直就是精神病和天才的糅合,基本上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在探索:我为什么这么智 慧?我为什么这麼聪明?我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好的书?(笑声!)总之他纳闷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幸福丰满?这是他的一些情况。

酒神精神和对力量的意愿

现在我們来具体说说他的艺术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就在于给了人一个巨大的惊骇人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曾经被教会、道德、科学等等所掩盖的东西开始 被暴露出来了为了充分地回应这个“惊骇”,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酒神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个神,名叫狄俄胒索斯是宙斯的私生子,天神宙斯与凡间的女 子相好生下这个孩子。这引起了天后赫拉的妒忌赫拉就鼓动这位凡间女子要求宙斯显露出他的真面目。可是宙斯是雷神一对凡人显身就雷声轰轰。后来宙斯抵 不住这女子的恳求虽知不吉,还是显出了真面目这女子禁鈈住神力就死了。但宙斯事先为了保险把婴儿狄俄尼索斯放进自己的大腿里去缝住,免了一死所以 狄俄尼索斯有两次被孕育,两次出苼他主管丰收和葡萄,当然还有葡萄酿出的酒他每年秋冬的时候死亡,春天的时候复活所以酒神节在春天。这一天是“个体 化原则”崩溃的一天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人们载歌载舞、纵情狂欢、酩酊大醉与大自然一起呼出了久郁的闷气,又回到了本原状态大家都昰天地神人的子女, 不再有贵贱彼此之分而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相对的是他的异母兄弟日神阿波罗。阿波罗在希腊神话中掌管着梦、造型、艺术、科学注重形式的对称与和谐,这显然 是与酒神气质很不同的精神而后来整个西方文化,按照尼采的看法从苏格拉底经中世紀一直到后来,基本的倾向都是在压抑酒神精神人们习惯了这种文化,丝 毫不觉得他们在压抑什么还可能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他们真诚哋相信,他们是在追求真善美在教会带领下崇拜着三位一体的真神。尽管时有不协调的冲动和欲望产 生但都被认作假恶丑而摒弃。所鉯说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震撼了整个西方文化因为它让他们看到,人生与世界还有另一个相当不同的维度不应该被忽视。

叔本华和尼采都主张意愿是世界的终极和最真实的东西但在叔本华那儿,意愿是对生存的意愿——首先我要活所以人生痛苦,最后的解脱类似佛镓的涅(般 木)但到尼采这儿,意愿变成对力量的意愿:“the will to power”意愿本身不算计,从根儿上就是要一种力量的丰满感一种力量的增长感,用中国的话一种元气势态感。意愿一上来管它生死得失。这有点像金 圣叹批《水浒》说最欣赏李逵李大哥,他真性情一上来根本不算计,一腔热血直喷到你面前真意愿也是不算账的,管它生死、管它苦乐我要的只是更有力 量,更能支配他者更能健行不息。

现在我们来谈谈意愿和音乐的关系尼采认为是酒神精神而非日神精神决定了音乐的真实特性。什么特性呢?音调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歌韻的急流直泻,和声的绝妙 境界在理解音乐的动人机制上,他与叔本华相似都有这么一个意思,即音乐是倒过来了的意愿它没完没叻、没头没脑地让你激动,让你感受到深刻的意义只 有酒神的音乐才有这个力量,而日神艺术包括音乐,如果离开了酒神精神的潜在發动其和谐对称就是外在的、肤浅的。而且尼采认为,音乐并不像叔本华讲的只是对人生痛苦的抚慰它就是最深刻的真实呈现,因為意愿或酒神精神的冲动在尼采那里并不只引起痛苦它同样带来人生的欢乐与意义。在尼采的《悲剧的诞 生》里面他探讨的一个问题僦是悲剧为什么能够在古希腊诞生,而且为什么那么快地就灭亡了别的艺术,比如说雕塑、建筑、诗歌等其盛衰都有一个渐进的过 程。而悲剧不这样悲剧的灭亡非常突然,等到三个悲剧大家故去之后它很快就衰败了。在他看来这里面关键还是音乐,音乐在他的看法中是我们人生体验和艺 术体验的顶级是音乐带动其他艺术,而绝不反过来文字图解能来解释音乐,加深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广而言の就是,绝不能用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哲学来阉割酒 神精神对力量的意愿是一切的源泉,用传统美学观来分析悲剧是没有意义的传统媄学在评论《俄狄浦斯王》的时候,只看到它结构上的完美情节的安井的巧 妙,语言的精炼等等;而尼采则认为,悲剧的灵魂在于音樂在他看来,音乐是与我们人生的苦难息息相关的这一点是接受叔本华的,但如果叔本华讲的全都对 的话那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值嘚可活的了。如果活着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错误为什么还要活?按尼采的看法,在这个时候艺术就作为一个救苦救难的仙子降临 了,她把苼存的荒谬、可怕、可厌转变为人们能够借以生活下去的表象这些表象就是崇高和滑稽。前者用艺术来制服可怕后者用艺术来解脱对荒谬的厌恶,让你 在一笑之中化解对人生的厌恶重新获得生的勇气与兴趣。

你们想过没有人为什么要看悲剧呀?从古希腊柏拉图、亚裏士多德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到了尼采,给了一个很独特的答案:人生中处处有悲剧舞台上的悲剧则向你显示出意愿本身的表现,所鉯看悲剧能够让你的精神得到升华特别是其中音乐的力量,让你觉得这个人生还可以忍受让你的身心都得到净化,排除掉庸俗的 和悲觀的毒素听音乐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崇高的美,你看到的是对个体化原则的突破想干好事的却干了杀父娶母的恶事丑事,一个一個家庭在破灭、一个一 个人的命运苦不堪言;但是这不止是苦难对苦难的音乐般的揭示可以提升人、净化人。尼采也很重视古希腊的民謌认为民歌的根也是在音乐,一切伟大艺术的创 作都是因为有了音乐感才有了灵魂。从旋律自身产生诗歌并且不断的重新产生诗歌,旋律“在自己周围喷撒如画的焰火绚丽多彩、瞬息万变、惊涛骇浪”。民 歌的根在音乐而不在唱词它并不主要是要倾诉出苦难的情節、倾诉出爱情的内容,走在所有这一切前面的是一种音乐感好的艺术品是按照音乐的原则组织的,无 论是画还是雕塑他说要为贝多芬的音乐寻找一种图解是令人厌恶的。音乐是顶级体验是不能用别的东西解释清楚的,越解释越胡涂悲剧作为这么崇高的一种艺 术,咜的灵魂只能在音乐不在情节、也不在结构。古希腊的悲剧每次一开场的时候有一个歌队在唱唱完之后剧才开始,每一幕之间歌队也會出来唱尼采认为悲 剧的灵魂是在那些“萨蹄尔歌队”里,而不是在演员的对话与表演歌队的音乐一起就有了一种魔幻的作用,形成叻一堵墙把现实的东西、功名的东西、利禄的东 西挡在外边,整个舞台就成了酒神出现的“魔变”场所酒神的歌队是一个变态者的队伍,而日神的歌队是穿着白色长袍的少女手拿橄榄枝,唱着圣歌朝着神庙 走去,参拜日神这不是个变态者的歌队,你还是你仅感受到一种美好,如此而已而酒神的歌队就大不一样。当然光是酒神精神也不能产生悲剧。只有当酒神 的精神朝着日神的方向进发与ㄖ神相会,伟大的悲剧才会产生悲剧也需要结构、需要造型,但必须以酒神精神为原动力而不能被阿波罗完全统治。酒神与日神 达成叻这样一个妥协就造就了古希腊的悲剧。而在古希腊以外的地方这种酒神精神的狂欢基本上只是一种胡闹、一种肉欲的放纵。所以尼采讲只有在古希腊, 酒神精神才变成了一种艺术的欢呼这就是导致悲剧诞生的第二次魔变。

那为什么希腊的悲剧那么快就灭亡了?这就昰因为两个人一个是苏格拉底,一个是第三位悲剧大师——欧里庇德斯这位悲剧作家把观众带上了舞台,他受到了苏 格拉底的影响偠先把情节让两个像小丑一样的演员交待出来,而不是通过歌队的音乐暗示出来古希腊人与现在的好莱坞正好相反,好莱坞完全是靠情節来吸引 你尽量让你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勾着你去看最后才让你知道那个人没有死。(笑声!)但希腊人恰好相反他们觉得这个会妨礙他们欣赏悲剧的过程本身, 他们用合唱来预先透露情节;但到了后来音乐的暗示却被描述现实的文字代替了,这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寻求知识的理性悲剧也就这样衰败下来了。

最后作个总结在我看来,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确实是西方哲学一次巨变让西方思想获得了一个新鲜的和更真实的灵魂。这个灵魂可以用—个词来描绘:意愿化的音乐或音乐化的意愿这个思想境界是西方人以前从未達到的。这中间也有东西方思想的对话、冲突和交接还有对于西方的精神史、生存形态的深刻反思,对于人 生最深沉的一些问题的痛切嘚揭示它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值得我们为之震动的在我看来,艺术的、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都没法绕过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自己 找到更根本的更有活力的源头。这与我一直在做的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也有关系我确实觉得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汹湧澎湃的元气和天真汉代以后、尤其是宋明以来,能让人的原本欲望和道德伦理信仰结合起来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少;越讲理学中国越弱,人的生存方式越被分裂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科 学成了真理的替身中华民族原本的东西都被认为是落后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受这麼多耻辱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整个是出文化悲剧。我个人以为我们应该多做反省 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寻求那些源头性的东西好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

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与《易经》

黑塞后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易经》这本古老密典这得益于他的同乡卫礼贤的《易经》翻译,也与当时包括荣格在内的“智慧学派”对《易经》的推崇不无响应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赋予《易经》以艺术生命。《易经》是小说的灵感之源、主人公性格发展的推动力和作品主题的组成要素《易经》在作品中的使用是西方人为反拨技术、科学理性之片面,为抵御蜕化与堕落而培植东方式的虔诚、敬畏心理和返归神性之需的象征也预示了一种新的思维与文化走向。

《易经》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宝藏经过“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和孔子)、世历三古”的漫长创建与完善过程,成为一部沟通现实世界与未知世界、融哲理与神秘于一体的奇书它用阴阳两符嘚时、位演绎,借助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中国文字的象形义来喻示事物发展的萌芽、趋势及提供种种可能性释义体现了┅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结合。赫尔曼·黑塞(1877—1962)对儒、道、禅宗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深入的接触在他前期小说中留下深刻痕迹,对此已引起较多的细致讨论但他与《易经》的关系在中文领域至今还少有问津。事实上黑塞勇于涉足《易经》,不仅将其应用於日常生活而且用作他晚期集大成之作《玻璃球游戏》的核心元素之一。

一、卫礼贤的《易经》翻译及“智慧学派”

Weisheit)山东宿儒遗老勞乃宣与孔子家族有姻亲关系①,“曾亲炙于一位精通《周易》的硕儒并得到了真传他珍藏着一束采自曲阜孔子墓的神圣蓍草,可以用咜预卜未来——这是《易经》最神秘的地方”②卫礼贤作为基督教同善会③派往德国“保护区”青岛的传教士,因被中国古典文化所强烮吸引而变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致力于中国典籍的德语移译,其中翻译质量最佳、影响至大者莫过于《易经》他在青岛组织尊孔文社时,请劳乃宣主持社务志在救清更救文化的劳乃宣终于为濒临失传的旧学找到另一柳暗花明之径——西传。从1913年起劳就开始协助怹的洋弟子卫礼贤翻译《易经》据说劳一边给卫礼贤系统讲解《易经》,一边着手另写一本阐释《易经》的书经过十年磨砺,卫译德語版《易经》终于在1924年问世这个译本当时“在西方读者所激起的反应很大,受到不了解或不同情的批评甚多”④但它迄今还是被公认為最出色的西语本,成为诸多转译版本的来源⑤

   ①1863年劳乃宣在曲阜娶孔悦庭之女为妻,成了孔府的女婿(详见李雪涛《〈易经〉德译过程与佛典汉译的译场制度》载《读书》2010年12期,第56页)

   ②孙保锋《卫礼贤的〈易经〉翻译》,收入《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孙立新、蒋锐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③同善会是由具有自由思想的新教徒于1884年在魏玛建立的传教组织,1929年起更名为“德國东亚传教协会”

   ④凡木(徐梵澄)《〈周易〉西行——关于〈周易〉的德译与英译》,载《读书》1992年第1期第139页。

   ⑤50年代后此德语版《易经》分别被译成了英语、荷兰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世界范围的《易经》热至今不衰:“时至今日,《易经》嘚英文译本已再版了无数次……2O世纪7O年代它成了美国嬉皮士运动的神书从而成为新的、来自远东的玄学热的对象,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茬欧洲情况也是如此。”(吴素乐[Ursula Ballin]《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载《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以下简称《德国汉学》],马汉茂等主编李雪涛等译,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78页)

    黑塞与卫礼贤是同乡都是德国西南部黑森州符腾堡人,受到虔诚与開明两种品质的地域文化熏陶符腾堡的新教是欧洲大陆基督教虔敬派的发源地,卫礼贤的岳父乃离经叛道的克里斯托夫·布卢姆哈特(Chfistoph Blumhardt1842—1919),是黑塞故乡施瓦本地区有名的巴特·鲍尔(BadBol1)精神疗养院继承人和主持者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黑塞于1892年被父母送到这里来接受布卢姆哈特牧师的治疗;七年后即1897年卫礼贤作为牧师助手被派到布卢姆哈特牧师处工作,后来黑塞称赞卫礼贤终身都“未失去他带着施瓦本烙印的德国风格”④而黑塞自己同样被他的同胞看成是施瓦本的中国人②。这一背景是否为二人日后的交往埋下了伏笔尚不得而知但至少他们之间又多了一层精神纽带。直到卫礼贤在1924年回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工作且《易经》已出版后他们才有了共同交流中国话题的書信往来和接触(黑塞从1912年起一直定居瑞士)。

黑塞对《易经》的接受还关系到另一重要人物即荣格。黑塞结识荣格比结识卫礼贤要早是在1917年⑧,此前处于“一战”阴影和婚姻危机的黑塞在1916年整个下半年到荣格学生J.B.朗格处接受了近6O次心理治疗④后与荣格成为好友。而黑塞、卫礼贤及荣格又与当时思想前卫的智慧学派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智慧学派是由哲学家凯瑟林伯爵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创立的┅个自由哲学协会,旨在通过多元文化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的整合来促进个体对宇宙和自我的认识以拯救处于困境中的西方和人类文化,《易经》是该组织的重要研习内容别尔加耶夫、舍勒、泰戈尔和荣格等不少名士都是其成员。卫礼贤应凯瑟林之邀参加了1920年11月的开幕式並做报告同一年卫礼贤结识荣格,在苏黎世心理学俱乐部首次演讲时就应荣格要求演示了《易经》的运用,并作了事后得到准确应验嘚预言⑤卫礼贤的易学及他翻译的道教经典《太乙精华宗旨》给荣格从事的无意识研究以极大启发,受到荣格大力推崇荣格为之写《噫经》英译本(因二战滞后出版于1950年)序言,从而让《易经》名播西方黑塞虽然在私下里认为自己对凯瑟林所代表的流行言论“不屑一顧”⑥,但他实际上曾在1920年为凯瑟林的代表作《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写过书评予以称赞1926年11月黑塞在一次德国南部之行时遇见了凯瑟林和卫礼贤,黑塞亦被视为智慧学派成员之一得以近距离观摩接触《易经》。

   ①孚克·米谢尔斯编选《黑塞之中国》,谢莹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8页。

   ②德国评论家基尔希霍夫评黑塞受中国文化之影响:“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人却没有终止成为西方人,嗯甚至是一个许(施)瓦本人。”(转引自黑塞《玻璃球游戏·译后记》,张佩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562页。后文出自该著的引文將随文在括号内标出该著名称首词和引文出处页码,不再另注)

MarbachS.96;另据张佩芬《黑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9页)及其怹黑塞传记,二人1921年结识于苏黎世有误。

   ⑤荣格《纪念卫礼贤》收入《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姜国权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姩第7O页。

Main1970,V.2S.142—143);参见谢莹莹译《黑塞之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43页

    卫礼贤发表《易经》后,这个学术标志成为他躋身德国社交界的一张名片黑塞曾这样描述道:

   除了《道德经》之外,没有一本中国古典作品像威廉[卫礼贤]翻译的《易经》那样迎合叻魏玛共和国有教养的德语阶层的中国热。威廉应邀参加了贵族和中产阶级举办的沙龙例如他去拜访凯瑟林伯爵和伯爵的靠山——黑森州的大公爵以及他的秘书哈登堡伯爵、西尔斯多普伯爵夫人、菲特海姆男爵和一些狂热的企业家夫人,以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荣格囷他的夫人威廉根据《易经》并借助欧蓍草秆为这些人预卜命运。无疑威廉取得了社会地位,但他极其严肃地对待这件事情:大约是噺年的时候他也根据《易经》为自己和家人占卜问卦。

    这股中国热始于19世纪末起源于欧洲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扩张和自身文化危機。1871年随着德国的统一威廉二世急于挤进西方列强,把远东中国纳入继非洲和大洋洲后的殖民掠夺对象中国也就越来越多地成为政治、文化、探险和消遣的公共话题,1900前后二三十年间以《德国评论》(Deutsche Rundschau)为代表的数种德国文化刊物讨论中国的话题集中于殖民问题、实用主义和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可谓意见纷呈,红脸白脸兼唱有的把中国看作带给西方威胁的瘟疫,把西方视为东方的拯救者;有的认为Φ国的能源供应能促进德国经济发展还有的甚至把中国看作抵制“美国精神影响”的一种必要反作用力,当然也不乏主张对东西方文化互相兼容的倡导者②

   ①转引自吴素乐(Ursula Ballin)《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收入马汉茂等主编《德国汉学》第477页。

1900收叺卫茂平、威廉·屈尔曼主编《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0—84页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快速崛起以及欧洲大战的发苼,精英知识分子们敏感地意识到了西方自身的文化弊端转而把相对平静的东方尤其是东方古典精神作为他们反思的参照物,从中获取哽新的力量如前文提到的凯瑟林伯爵周围的智慧学派及克拉邦德(Klabund 1890—1928)等热心改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批表现主义诗人,还有犹太学者马丁·布伯等。卫礼贤对中国典籍的翻译虽然被学院派的汉学视为不规范的异类,殊不知正是因为他这些全面而多产的译介给德语读者打开了┅扇窗户他也因此成为一个符号,一种时尚受到贵族沙龙和学术讲堂的欢迎,或得到资助当卫礼贤主持的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在1925姩成立时,其董事会就是由50名“有名望的贵族和中产阶级人士”组成包括作家豪普特曼和霍夫曼斯塔尔(还有中国的蔡元培)。①卫礼賢所掌握的神秘《易经》对那些动荡不安的灵魂们所具有的魔力就可想而知

    西方对《易经》有两种认识传统,一是科学包括数理的、哲学的认识等,二是神秘主要针对其卜筮功用。最早向西方介绍《易经》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5—1658)在他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史》Φ将《易经》介绍为自然哲学著作,认为是通过自然原则来预测未来;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把《易经》视为“中国第一部科学数學著作”,而法国有名的索引派代表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主要是从《易经》中寻找与《圣经》遗迹②。卫礼贤对《易经》的全面认识引导着西方對此书的现代接受即将《易经》的占卜功能尽量置于西方“科学”的认识范畴之下,但它又能弥补西方科学对内在自我认识的不足他稱《易经》“是属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书”,“中国哲学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共同置根其上”③。

卫礼贤对占卜的解读是:《易經》以运动为原理描绘出每种状态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轨迹,人们通过观察这些轨迹就能从萌芽状态事先推断其未来发展,它帮助人悝解命运使自己的行动适应命运,在必要时还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善命运以与时代保持一致,并借此保证在时代变化中持久不变的內心自由另外,《易经》占卜作用于人的无意识这一非理性的残余领域能促使潜意识流发生作用。所以卫礼贤认为西方文化通过技術、科学在向外界和表面扩展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因此有必要关注其内心而这是《易经》等东方智慧所能给予的。④

   ①吴素乐《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第479—480页。

   ②参见张西平《〈易经〉在西方的早期传播》载《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冬之卷(总第22期),第124—126页

   ④详见卫礼贤《关于易经》,收入蒋锐编译《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第43—61页。

荣格借助于卫礼贤的翻译将《易經》更向专业心理学领域大大推进了一步,他把《易经》看作是更新西方理念的阿基米德支点解释《易经》的科学基础不是因果关系原則,而是另一种他称为同步(或同时性)的陌生原则他把它纳入无意识,并为处在现代文化危机中的西方所亟需:“我知道我们的无意識中充满了东方的象征主义东方精神真的就在我们的门口。因此我认为,对道的探求——对生命的意义的探求已经成为我们当中的集體现象”①黑塞受卫礼贤和荣格影响,重视《易经》的占卜作用同时也从《易经》中发现了文学性,他在卫译《易经》出版一年后的楿关书评中写道:

   这是一本高龄书已有一千岁了,但此前还没有德语译本它叫《易经》,即变易之书是中国一本古老的智慧之书和魔法之书。人们把它当作占卜书用以便在生活陷入困境时得到指引。人们也可以只因它的智慧就喜欢它、使用它……这本变易之书放在峩的卧室已有半年了我每次读它不超过一页。当你熟悉并深入某个符号组合比如乾,代表开创;巽代表谦虚柔顺,这样你就不是茬阅读,也不是在思考而是好象在观赏行云流水,仿佛身临其境所有你能够想到的,能够经历的一切都写在这本书里。

中国语境Φ从《易经》诞生之日起就将占卜与伦理不分轩轾有“文王拘羡里而演周易”之说。黑塞却从《易经》的形象性特点、思维方式及占卜功能等方面接受了《易经》的美学特质、神圣性及实用性他喜欢《易经》中的“图象世界”,而相对忽视其中的伦理道德内容他在1926年給卫礼贤的书信中写道:“您的中国世界以它的神奇一面吸引我,而它出色的道德秩序对我这个非社会者来说尽管值得钦佩却依然陌生。可惜对于《易经》我也只能部分地接受我有时思考它的深刻而丰满的图象世界,而不会让一种本质关系停留于注释的伦理标准在我所坐的干枯树枝上,可惜开不出国家、家庭和社会所有关系世界的鲜花”③在黑塞看来,《易经》中所包含的有关人际关系的诸多道德倫理与他生活于其间的西方世界是无法沟通的因而他宁愿舍弃其伦理而偏爱它的形象世界。但实际上当他后来将《易经》化用在《玻璃球游戏》中后,他无形中也利用到了它的伦理价值这是由《易经》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①荣格《纪念卫礼贤》收入姜国权译《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第73页

    像其他西方人一样,黑塞也为《易经》的卜筮所吸引曾手绘研习六十四卦,还效法卫礼贤将它验之於生活。1954年前联邦德国总理、黑塞昔日文友特奥多尔·霍伊斯(Theodor Heuss)邀请黑塞接受荣誉勋章。黑塞对于是否接受很犹豫在给霍伊斯的公開信中说,根据他的亚洲信念他应该藐视任何世俗荣誉,拒绝邀请;但因为出于对邀请者个人的尊敬他又不便于简单回绝,为了得到答案他只得求助于《易经》占卜;他给自己占了一卦,得到了“泰卦”其判辞是:“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是一副天地相交、阴阳顶畅、利国利民的吉卦所以他答应接受邀请。时年黑塞已78岁他占卦问卜并公之于世之举以对忼世俗的无畏勇气似乎在表白自己终身对《易经》的无悔选择。

二、《玻璃球游戏》中的《易经》

黑塞真正赋予《易经》以艺术生命是在怹的《玻璃球游戏》中这部作品直接继承《浮士德》的宏大主旨:上升性法则与征服外在世界是浮士德的主旋律,黑塞笔下的主人公克乃西特(Knecht)追求的是更进一步的人之“觉醒”与自我超越并最终落实到“服务”。这与黑塞在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基本认识是一贯嘚即:改造社会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个人,“假如外部世界毁灭了我们当中的一个人就能够把它重新建立起来”①。《玻璃球游戏》甚臸被视为黑塞创造的“易经”那么,这部小说到底与《易经》有哪些关联呢

   ①黑塞《德米安》,收入李世隆等译《荒原狼》漓江出蝂社,1997年第511页。

首先已有西方论者质疑过《玻璃球游戏》虽然讲的是主人公克乃西特一生的故事,但黑塞为什么没有像歌德的《浮士德》或曼的《浮士德博士》一样用人名作标题而选择了物象呢理由是多样的,但都忽视了最显而易见的一点那就是对《易经》的模仿。黑塞于1931—1943年为了“对抗”希特勒纳粹和“二战”的恶劣现实而虚构了一个叫做卡斯塔里亚的未来教育社会它的远祖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講学的阿卡德米学园,近亲有《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这一教育王国的核心工作就是培育玻璃球游戏精英这是一个不受尘世污染的精神温室,它呈理想的发育状态但它因与世俗隔离而不能走向永恒。黑塞借一个实验环境以思考“如何恰当地在生活与国家结构之间安排精神思想的地位并使其发挥作用”(《玻》:9)。换言之黑塞这个政治上的“唯文化论”者认为:“想要凭借政治和战争改建世界忣其道德,唯有文化本身先具有真正自我审视能力和纳入新的宇宙次序的能力才行”(《玻》:15)按照黑塞的天才想象,玻璃球游戏以苻号、公式组成语言“每一场游戏无不采撷自不同领域的思想精华予以集中归纳后,再进行互相重新排列、整理、组合与互相对比的無不是对一切永恒价值和形式的迅速回溯,无不是一次穿越精神王国的技艺精湛的短促飞行”(《玻》:28)我们对照十多年前黑塞给卫禮贤写的《易经》书评中所说:“这本书——我曾经只把它看作一种占卜方式,但目前我将会理解它——给整个世界建构了一个比喻系统这个系统以八个特性或图象为基础,头两个为天与地父与母,力量与奉献这八个特性的每一个都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符号表现出来。咜们相互交叉组合成六十四种可能性,由此决定预言”①《易经》将象、数、理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说黑塞将《易经》的六十㈣卦象变成玻璃球游戏无穷的衍化,似乎在暗示人类精神存在的无限变动其次,《易经》是一个经由宇宙万象指喻人事伦理的比喻系统是天人合一的早期萌芽,克乃西特成为游戏大师后主持的首任庆典就建基于中国式房屋建筑其灵感来源于《易经》——“表达了世界仩的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组合关系”(《玻》:235)。黑塞表明了一种新的宇宙观它也是本雅明在20年代就指出的:“只有从宇宙中汲取力量嘚人才能拥有地球”,因为现代技术理性割断了古人对宇宙的迷狂“使新婚的新床变成了血池”;②按照汉学家卜松山的说法,中国人嘚“宇宙不是按照普遍的物理法则而是道德标准运行”③的宇宙再次,科学、美和静观默想是游戏的三大原则实质上意味着人类精神嘚三大基质,尤其是静观默想在小说中一再得以强调静观默想促成了一种趋向宗教性精神的转变:“意味着一种追求和谐完美的最上乘嘚象征形式,一种最精细微妙的炼丹术一种让个人超越一切图象和多重性达到单一自我灵魂,也即达到神性的途径”(《玻》:29)显嘫,从以上三层次可以看出《易经》是小说的一个隐形互文而且通过克乃西特这一人物使《易经》因素走向显形。

    引导克乃西特进入《噫经》世界的是一位代表道家思想的“中国式长老”(deraltere Bruder)美国黑塞研究专家米勒克从黑塞绝大多数作品的自传性特点及与真实人物的对應分析,认为从“长老”外表来看其原型应是黑塞自己④;但从精神引导作用来看笔者认为更像卫礼贤。卫礼贤熟谙《易经》黑塞从怹那里也学会了《易经》;克乃西特拜访了远离尘嚣的竹林长老,长老向他传授《易经》之法背诵六十四卦,书写卦象

   ②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8—149页

   ③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第┅版2003年第二版,第67页

米勒克概括长老的作用“既是通向东方思想世界的引介,又是对追求退隐式密传的警示”①但与其把长老视为隱居或个人主义之类的警告,不如说是个体对外在世界的完美吸纳有一天,克乃西特表示希望日后能把《易经》体系溶入玻璃球游戏之Φ长老却意味深长地回答:“在人世间修建一座小小的美丽竹园这是人人都能办到的。至于这个人能否把整个人世纳入他的竹林我就铨然不知了。”(《玻》:122)这是小说隐伏的一根长线长老的竹林纳入了整个人世,玻璃球游戏也像《易经》一样将容纳整个宇宙人生克乃西特后来的性格发展揭示长老的这种完美还是有欠缺的,只是单向度的他还没有反馈社会,因而长老只是人生发展阶段的一环

克乃西特与黑塞以前小说人物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此前的主人公往往是截取人生的某一阶段,或青年时期或中年时期集中反映人生某阶段的问题,即黑塞自己所说记录他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而到克乃西特却写了一个人一生的心路历程从少年到青年、老年直至身后之事。克乃西特的一生大致分为五个年代即:学习年代、自由研究年代、实践年代、大师年代和后大师年代。这五个年代是五个不同的发展階段依次递进。②

克乃西特如其名字所暗示是一象征性人物,“仆人”即为他的本义这一人物是《东方之旅》中里欧形象的延续与充实,被赋予了更多历史色彩、现实感和性格发展的辩证动力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来自人物心灵分裂而产生的不断交替的两極性,两极的交替累积到一定量变就产生质变,作者把它叫做“觉醒”克乃西特的人生就伴随着这种多次的“觉醒”:

    他生命历程中顯示了两种相反相成或者两个极点的倾向——也即是他的阴和阳——一种倾向是毫无保留地忠于并且护卫自己的宗教团体,另一种倾向则昰“觉醒”想要突破、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玻》:265)

   ②黑塞多次给人生划分不同阶段在克乃西特的“遗稿”里有《阶段》诗一艏,后收入同名诗集;1932年黑塞在《神学摭谈》中提出人的心灵发展的三个阶段说而他早在1909年给卫的德译《论语》写的书评中最后就是引鼡孔子的话,并冠以“大师的发展阶段”之小标题:“大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Hermann

《易经·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易经》赋予“阴阳”形而上的意义使之包含阴阳对立、阴阳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辩证过程。克乃西特的阴阳之道体现在他内心的深处那就是他必须克服那些违背原则的冲动、幻想和欲望。内惢深处的本能又是与外面的世俗世界连在一起的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善与恶互为依存,恶是善的反动力:“倘若没有这种自私和本能嘚罪恶世界提供素材与活力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历史而诸如宗教团体这类崇高的组织也正是这种浊流的产物,它生于此也会有朝一日淹沒于此。这个问题成了贯穿克乃西特一生努力奋进的动力基础”(《玻》:258)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既对立又互为因果的阴阳之道是克乃覀特用了整整一生体悟而得的至道,而对另一部分人即使过了若干代也还是对此毫无思考和建树,如游戏的最高当局可以说,在《玻璃球游戏》中黑塞通过克乃西特这个人物对世俗与精神这两大世界之关系做了极大努力的探索,这探索的结果也许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他本来是要建立一个凌驾于世俗世界之上的精神王国使后者能对现实进行一种远距离的观照与反思,也能够“使人觉得作为诗人生活茬其中是值得的”他在写作之初能明确的是他想写一个玻璃球游戏大师的故事,他给他取名叫克乃西特他生活的时代就是前言结束的時间(2030年代),至于“再多的现在我自己也不知道”①克乃西特后来又走出了精英王国,因为他预见到了一个脱离现实的纯粹精神世界昰危险而没有生命力的更大的危险来自世俗世界自身的堕落危机。为了做一点实事他不惜舍弃了他所赖以生存的精英王国,走入世俗黑塞建构了一个乌托邦,又亲手解构了它这一切只因服从于世俗与精神两个世界原本一体的结合——这也是诗人黑塞经过终生奋斗给洎己找到的最后归宿。

   ①黑塞《朝圣者之歌》谢莹莹编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从克乃西特的发展来看,忠诚于宗教团体、维护精神信仰是他的阴理解和把握现实、形成突破,是他的阳阴阳构成克乃西特不同阶段的觉醒。克乃西特的每一阶段都含有对前┅阶段的否定与超越因为“在觉醒的、敏锐的、开拓性的克乃西特眼中,一切奋斗而得的价值均属过去它们的生存形式面临变化,此外还存在着老化、缺乏创造性和衰落的危险”(《玻》:266)所以制约克乃西特生命历程发展的正是阴阳互动的螺旋式上升轨迹,这也是嫼塞对生活一种抽象而有效的把握

除了人物心灵内在的双极性运动,在克乃西特身上还体现了另一种双极性那就是他与成长环境中的各种对手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克乃西特的对手主要是来自世俗世界的普林尼奥还有他的助手兼朋友的“怪才”特西格诺利,甚至也有夲笃会修道院的约可布斯神父他们都是克乃西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刺激性因素,与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形成多种对话成为推动他赱向更高目标的外部力量。

普林尼奥是克乃西特贯穿终生的朋友兼对手也是世俗世界的象征和联系纽带。作为学生时代的演讲竞争者普林尼奥给了克乃西特充分的刺激,也使他完成进入精神王国的角色转换;后来普林尼奥成了克乃西特忠诚的朋友,克乃西特试图从世俗社会寻找与精神世界结合的途径因此,他实际上成为克乃西特在世俗社会的一种呼应成为他的另一极,就像歌尔德蒙之于纳尔齐斯至于“怪才”特西格诺利,据说黑塞以尼采为其原型是作为玻璃球游戏王国内部的一种反极力量出现的,是他让克乃西特明白:一个鈈纳入团体的秩序之中、只顾自由的个人主义独行者纵使才华再出众也只能带来更大危险,所以他成为才能堕落和道德败坏的一个警告信号而约可布斯神父,可以说也同样是克乃西特亦师亦敌的反极力量作为卡斯塔里王国的旁观者和批判者,他让克乃西特意识到自己迋国对历史和现实认识的不足从而使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参与自己时代的历史创造。

在克乃西特的“觉醒”过程中有《易经》两卦嘚决定性影响。克乃西特刚刚完成精英学校的学习即将走入人生实践的关键时期他虽然还没有进入玻璃球游戏世界,但他已开始对精英卋界与世俗世界的对立产生迷惘与困惑他决定暂时绕开游戏世界,自己寻找真理体验在这过程中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引导、启示他人生の路的导师(就像黑塞其他小说中所出现的人生引路人一样),而这个使命就落在“中国式长老”身上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强调这以《易经》为主要功课的竹林受教是克乃西特人生觉醒的第一步。当时作为隐修者的长老在决定是否留下这个外来“撞人者”并接受他的求教时,长老就用抽签卜卦的“神谕”来决定他用蓍草衍卦,最后得蒙卦:

   “本卦为蒙”老人开言道,“卦名便是童蒙上为山,下為水上为下为坎。山下有泉水乃童蒙之象征,其辞为: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于是克乃西特“自己懂得了卦辞的意思:童蒙已经来到他将获准留下。”黑塞主要是通过卫礼贤的翻译来认识《易经》的我们先看一下卫对此卦的译介,就不难理解黑塞的用意了卫译先写了一个汉字的繁体“蒙”,再释义:“Mong青年蒙昧”;有蒙的卦符,旁有说明:“上艮(Gen)静止,山;下坎(Kan)深渊,水”正文是:

   在这一卦(Zeichen)里,青年和蒙昧的联想发生在双重方式上上半符号,艮有山的形象;下半是坎,有水从山下流出的泉水,比喻没有经验的青年上半符号的特征是静待;下半符号是深渊,表示危险静静守侯在危险深淵前是青年迷惘蒙昧的象征。但在两个符号里也蕴涵着出路就像青年的蒙昧将被克服,因为:水必将继续流淌泉水一旦破涌而出,自嘫它先是不知流向哪儿但它通过坚持不懈的流淌而充满低洼——这是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然后它流出最后达到成功。

   青年蒙昧有成/不是我找年幼无知者,/是年幼无知者找我/首次神谕我给出答案。/再三问就成烦扰。/一旦烦人我就不给答案。/坚持不渝吉

   年轻时的蒙昧决不是坏事,它还能带来成功只是必须找到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为此,年轻人必须首先认识箌自己的无知然后找老师。只有如此谦虚和用心才能确保被老师心甘情愿地接纳并表现在对老师无限的敬意上,这是必要的

   因此老師必须耐心等待,直到学生来拜访他不必主动效劳:这才是适时和正确的教诲方式。

   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回答必须清楚肯定就像卜筮的人所希望的那样。回答必须为学生解除疑问和做出决定才会被接受学生缺乏信任或者漫不经心的追问只会给老师带来烦扰,最好以沉默来回避就像卜筮只回答一次而拒绝回答带有怀疑性的问题。

   为此就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直到一点一点掌握这样就肯定能达到唍美成功。

   泉水如此注入溪流超越停滞,一路注满所有低洼完美品质的培养道路也是如此,培养不是跳跃式的而是逐步和持续的,洳水填满空隙如此前进。

“山水蒙”为《易经》第四卦是紧接前面乾、坤、屯三个都具开端之意的卦象而来,像山下出泉表示混沌萌芽,蒙以养正喻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卫礼贤对《易经》的翻译和阐释贴近中文原义强调求学者的主动性:“匪我求童蒙,童蒙求峩”这种积极进取心正是克乃西特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后来克乃西特把自己在竹林茅舍度过的这几个月称为“开始觉醒”时期即通向內在自我认识的觉醒。克乃西特也确实从这里获得觉悟开始了新的人生起点——包括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道家“小我”世界的超越,走向更高阶段的人生走向为他人服务的大我,就像出山之泉从此涌向河海。

《玻璃球游戏》引用的另一卦“旅卦”其作用和意义吔基本上与“蒙卦”相同。这是克乃西特在竹林长老处受业回来后紧接着迈出的人生第二步:他被派往玛利亚费尔修道院常驻以完成外交使命走之前,克乃西特利用从长老处学得的技艺小试身手给自己占了一卦,“他得到的是‘旅’卦意为‘旅客’,判词是:‘旅尛亨。旅贞吉克乃西特查了《易经》,找到‘六二’爻的释辞释文为: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克乃西特满心欢喜……”卫礼贤解释“旅卦”为:

   山(艮)静静立着火从上面烧起来了,不能逗留因此它们不能呆在一起。陌生人、分离是旅行者的命运卦辞:

   作為旅者和陌生人,不可以态度生硬而应有意往高处走。旅者没有多少熟人所以不可自夸,而必须小心谨慎、不张扬这样才能免于邪惡。如果对其他人友好的话旅者就会获得成功。旅者没有固定之所大路就是他的家乡。因此他必须注意内心正直、意志坚定只在好嘚地方停留,只与好人来往然后他才能得到吉利并毫无阻碍地一路走下去。

   这儿所描绘的旅者是谦虚而克制的他不会在内心上迷失自巳,所以他能找到栖息之所;对外他不会失去对别人的好感因此一切对他有利,这样他就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另外,他还能找到一個忠诚可靠的仆人服侍其左右这对旅者来说是异常珍贵的。

有意思的是克乃西特对这一险卦中其他五爻的不利判辞似乎视而不见,洏只取了六二的有利判辞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就难怪我国有评者认为:“小说[《玻璃球游戏》]提及中国的《易经》且极力推崇,而实际了解尚属初步故玻璃球游戏可合于《易经》,而小说中的《易经》非《易经》”②在这里,还是应该从象征方式去把握黑塞所使用的《易经》“旅卦”的细节不但是故事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也符合克乃西特性格的需要克乃西特卜卦是为自己的行动寻找支撐力量,他卜得的卦日后也得到了验证:克乃西特在修道院以宾客身份的谦虚、谨慎获得了权威人物的信任不但出色完成了当局派给他嘚重大使命,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又赢得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使他得以进入更高阶段;他以自己可敬的人格得到对方众人的好感,使他拥囿了自愿为他服务的“仆人”也为他自己日后成为社会的“仆人”做了铺垫,这说明他选择的人生之道是符合宇宙人生之大道的并且,生命易逝人生有如过旅,但不变的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人类灵魂的家乡,变中求常这是贯穿黑塞全部作品的一个“二难命题”,正洳他在《东方之旅》中借用诺瓦利斯的一句诗:“我们到底走向何处总是家乡。”③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黑塞引用“旅”卦并寄予走好人苼之旅的象征意义了

   ②张文江《〈玻璃球游戏〉感言》,收入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③蔡进松译《东方之旅》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第49页。

小说除了以上明显提到《易经》之处还有不少笔墨也在隐约诠释着《易经》的基本原则,如关于最有争议的对克乃西特为他的学生小铁托淹死在高山湖泊中的描述华裔学者夏瑞春先生认为:“湖泊的一半处在阴影中,叧一半在阳光下这与太极、两仪,也就是统一的图象相称克乃西特从中获得统一……克乃西特留在阴暗面——阴,而阳的一面即铁託所在,将不断延伸走向早晨——这属于年轻人的时光。这幅画面通过阴与阳、明与暗的平衡,意味着新和谐的到来一种天与地、屾与湖、火与水、精神与尘世之间的和谐。”①克乃西特为代表新生力量的下一代而死它与《东方之旅》中H.H.向里欧的转化即“他必興旺,我必衰亡”的辩证观是一脉相承的也不难看出《易经》阴极而阳生的理念。只有这样看克乃西特之死才不会如一些西方批评者所认为的毫无意义,而是自有其积极性是他最后觉醒后走出游戏世界的象牙塔迈向世俗社会而必然承受的命运悲剧,这悲剧将为下一代嘚新生做准备

当然,克乃西特对《易经》的这些认识与接受并不是孤立的克乃西特的双极性思想也有着多种来源,如新柏拉图主义认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黑塞曾说:“除了老子和佛陀这非基督教的神秘主义自嘫还有基督教的新柏拉图主义、诺斯替教和德国神秘主义都属于源头,从这源头我们这松散的时代必须获得觉醒的勇气以达到新的虔敬。”②齐沃库斯基认为克乃西特的施瓦本式人生经历无疑是对18世纪神秘主义者、基督教神智学者、圣经学家、炼金术家和卡巴拉派(Kabbalist)的克里斯托夫·奥汀根(Friedrich Christoph Oetinger 1702—1782)表达敬意黑塞视他为新教虔信派最可敬最有吸引力的人物。③奥汀根早年关注过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著作洏这两人都是德国启蒙时期倾心中国文化的执牛耳者,尤其是莱布尼茨还与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1656—1730)多次书信往来探讨《易经》和②进制问题④

   ④对此讨论可参看何建南《莱布尼茨、黑格尔和〈易经〉符号系统》,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第62—67页;林洪文《关於莱布尼兹与〈易经〉的纠葛——兼与任继愈先生商讨》,载《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29—33页;李存山《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9—144页等。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带有形而上学和神学色彩他认为0代表最初的虚空,1代表上帝宇宙的形荿来自于0和1的结合。他于1697年正式提出二进制概念在此后与白晋的书信来往中白晋首先指出二进制与易经的相似性。莱布尼茨研究后惊喜哋指出:也许伏羲在创建八卦图时心中已有圣经创世纪的传说(See

结语:《易经》对西方文化的补充与启示

对于小说的《易经》引用齐沃庫斯基认为这是黑塞喜欢使用的一种蒙太奇策略,是为了“给一个基本抽象的体系赋予一种现实的质感”①其实,如上所析黑塞与《噫经》的联系是多维的,也是丰富的在中国“易”史上,孔子撰《易》以天道人事为归宗而不及卜筮卜筮被视为末流,但在《玻璃球遊戏》中《易经》不仅是玻璃球游戏设计的最高理念参照,而且还是克乃西特行动的推动力、小说主题的组成部分卜筮、“易”理及形象功能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发挥。那么并非《易经》高手的黑塞又为何要把《易经》置于如此显要的地位呢?

黑塞既继承了卫礼贤和荣格对《易经》的现代认知(辩证的或心理学意义上的)又赋予其神秘的命运预示色彩。《玻璃球游戏》有一个文化的关怀那就是对欧洲文化的反省,对文化自新和新道德建设的思考拯救欧洲文化之道在于消灭个人主义,重新投入亚洲母亲的怀抱将真正有生命的东西納入新方向。《易经》的占卜功能正与西方的工具理性相反,它揭示的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有着宗教般的启示力量,它昰一种不同于理性、意志、科学、逻各斯、抽象和分析等传统西方话语的神秘话语是为抵御蜕化和堕落而培植东方式的虔诚、敬畏心理囷返归神性之需的最好载体。

    《易经》的运用与黑塞历来创作中所走的东方路线相一致并开辟了宗教之外的新途径,《玻璃球游戏》因洏成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异数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与文化走向。

    [作者简介]詹春花女,1967年生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倳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近期出版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德译纲要与书目》(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志的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