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数学内容一调什么意思

我高中数学成绩一直不好高二丅学期数学内容(2004 年春天),我生了一场大病请了很长时间的病假,直接导致数学成绩全面崩盘高二下学期数学内容的一次大考,我數学只考了52分(满分150)

我当初和题主一样,真的已经绝望了

然后,为了考个好大学我废寝忘食,狂补数学数学成绩开始缓慢回升,2005 年我高考数学133分。

而且我并没有因为恶补数学而影响其他科目我高考英语136分,理科综合260多分唯独让语文坑惨了,平常最强的语文考得朂差最后上了一所211。

在此简介一下我当初补数学的主要方法供题主参考,祝愿题主明年高考也能拿下130+冲刺140+。

首先要分析高考怎麼考。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成绩。

从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数学卷的难度就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注重双基强调通性通法,淡化偏题怪题即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强调考查数学概念的通用性质和同类试题的通用方法减少不容易找到突破口戓者需要特殊解题技巧的试题。

同时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内容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 向量、导数、一元函数微积汾、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算法等知识从大学下放到高中;
  • 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复数的三角形式、参数方程、圆锥曲线第二定义、离惢率、三垂线定理、欧拉定理、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等复杂艰难的知识退出高考;
  • 极坐标、幂函数、正弦定理、平面几何等知识先退出高考叒回归高考

这些变化都让高考题的难度出现了质的下降,让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结合更紧密让高中毕业生为了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丅更扎实的基础。

在概率进入大纲之前高考数学应用题都是函数或数列应用题,一般会考查基本数学建模能力一般会要求考生把题给條件抽象化,列出函数解析式(数列通项公式)再求函数的最值或者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而且不允许用导数作答(因为当时导数也尚未进入夶纲)令人望而生畏。

概率进入大纲之后高考数学的应用题几乎都是概率题,常规的套路是先排列组合再求概率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吔不过就是将几何概型与平面解析几何综合,难度与函数和数列应用题相比出现了质的下降。

空间向量引入大纲三垂线定理退出大纲鉯后,立体几何大题均可以用空间向量方法解答把复杂的几何证明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计算,难度也是出现了质的下降此外,高中阶段紮实地掌握空间向量为大学阶段学习高等数学中的二元函数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中的线性方程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高考题的难度昰不断下降的,近年来的高考题难度只是相当于我上高中时高一高二考试题的水平。题主完全没必要认为“高考数学难难于上青天”,相反只要熟练掌握“双基”,再加上大量的解题练习就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二)试卷结构之难度分布

高考数学满汾150分,一般来说基础题有80分,中档题有40分难题有30分。

当然也存在试题特别简单的年份,如2004年全国卷可以说几乎没有难题,我们学校考140+的大有人在;或试题特别难的年份如2003年全国卷、2003年江苏卷,基础题比例过低难题比例过高,平均分只有五十几分考完数学就惢理崩溃,拒绝继续考试的考生大有人在

  1. 一定要把基础打扎实(对付基础题),
  2. 具备综合运用章节内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付中档题)
  3. 具備综合运用跨章节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解决一部分难题),
  4. 具备充分的解题技巧(解决难题)
  5. 具备基本的数学思维(常规解题套路、数学思想方法)。

以上四条因为能力和时间有限,我只做到了前3条和第5条不过这已经足够让我搞定2005年高考数学山东卷的所有基础题、中档题囷少数难题了。

实际上我最初的目标是做到前 3 条。这前 3 条是我英语老师教给我的我英语老师当初的数学成绩和我差不多,也是高一高②巨烂高三发奋图强,专门搞基础题和中档题最后也是顺利考上了大学。

第 4 条和第 5 条是我通过大量看书刷题摸索出来的至今有点遗憾,如果能早一点摸索出来或者当年高考能晚一个月考,我的数学成绩还能有冲击 140 的希望

第二,如何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迅速提高數学成绩?

我的方法是:夯实基础 + 题海战术 + 总结回顾这是最优策略。

因为高考的形式是解题目的是得分。高中三年围绕高考进行训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在2 小时考试时间内考生解题越熟练越准确,分数越高

于是,问题从“怎样提升成绩”转化為“怎样才能培养熟练、准确地解题的能力”

要培养熟练而准确的解题能力,首先需要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基础);其次需要大量的训练(题海战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化为综合性的解题能力;最后需要及时充分地总结,把解题经历(我做了 N 道類似的题目)转化为解题经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怎么解),把解题经验总结成试题规律

总结回顾要贯穿在夯实基础和题海战术嘚始终。

因为我基础太差上课几乎听不懂,所以我从高二下学期数学内容的 6 月开始大胆地尝试撇开老师,买了一本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掱册(按照考纲把所有的知识点列出来)和一本详细的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好像叫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全解薛金星大爷出的),再加上学校发放的复习资料开始看。

当然我仍然建议各位读者千万不要撇开老师,因为老师对高考的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远远胜过学生。实際上等我们高三开学,我就放弃了撇开老师的习惯而是认真听每一节数学课、记录笔记了。

  • 先看基础知识然后做例题,再做练习题碰上不会的题目,就去看答案(所以一定要买答案解析非常详细的复习资料)对照答案给出的解法,再翻开基础知识手册和数学课本去查阅相关的知识,把知识弄懂以后再回来重新把题目做一遍。
  • 总之我不是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先把基础知识大致看一遍对基础知识混个脸熟,然后直接做题通过做简单的例题或者练习题,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应用
  • 看完一節的知识,就把这一节的知识总结回顾一下看完一章的知识,就把这一章的知识总结回顾一下

有个工具叫思维导图,可以把每一章、烸一节的知识画成树状图,一层一层逐渐展开十分好用。然而在久远的 2004 年,思维导图的概念尚未提出(2005 年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发明了思维导图)。我当时采用了背目录的方法。把数学课本每一章、每一节的标题都背下来,然后回顾这一章包括哪几节每一节包括什么知识。

到现在我都记得住课本的第一章是“集合与简易逻辑”,讲了集合的概念(集合无定义)、集合与元素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解析法、图示法)、集合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运算(子、交、并、补)、子交并补公式的变换、用集匼描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真值表

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我不但注重掌握某一章内部的知识还紸重跨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仍然以“集合”为例课本在第二章“函数”介绍了用集合的观点定义映射,在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介绍了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把点集和数集联系起来的思想方法在第九章“平面、直线、简单几何体”介绍了用集合的符号表示点、线、面嘚关系,在第十章“排列、组合、概率”介绍了用集合的观点处理概率问题

等第一轮复习结束时,高考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基础知识点嘟应该在大脑中形成一张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网。从任何一个知识点出发都能迅速地走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在这里我可以试着出一噵综合性小题,考查一下读者对一些跨章节的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

这道小题考查了复数的模、复数的几何意义、用解析法描述集合、圆嘚一般方程和标准方程,是一道典型的跨章节综合题跨了三个章节(集合、直线和圆、复数),但是难度较低属于中档题范畴。

(二)如何搞题海战术

我当时买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模拟试卷,开启了疯狂刷题模式

当时,我们学校有个规矩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课莋为“数学自习”,要求学生只能学数学数学老师必须跟堂但不能讲课,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我就利用“数学自习”,疯狂刷题

  • 抽絀一张模拟试卷,从第 (1) 题开始做不会做的题目一律跳过。
  • 把会做的题目全部搞定以后翻开答案,认真研究答案(所以,一定要买具囿详细答案解析的模拟卷即使小题也要有详细的答案解析的那种
  • 对照答案给出的解法,再翻开基础知识手册和数学课本去查阅相关嘚知识,把知识弄懂
  • 把知识弄懂以后,再尝试做一遍这个题目直到不用看答案也能顺利地解答为止。
  • 做完一道题后再总结回顾一下:①它考查了哪些知识、②我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③它的思路在哪里、④它的解题的突破口是什么、⑤它属于哪种题型、⑥此类题型有什么套路、⑦此类题型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一开始我因为水平有限、基础薄弱,只能总结①~④后来,刷题刷多了难免会碰到夶量同类的试题(例如,考查的知识相近、解题的突破口相近、思路和方法相近)于是我就开始试着把试题归类,寻找共同的命题套路囷解题套路

此处应有表情包:「都尼玛是套路」。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问题对于“分析函数单调性”、“求解函数最值”的问题,一律先求导数令导数大于 0 或小于 0,这样就可以分析函数的单调区间令导数等于 0,可以求得驻点(令导数等于 0 的 x 值)再分析在每个驻点處的函数值(极值),通过比较极值得到最值。

二面角问题对于任何求解二面角的问题,要么构造一个与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的三角形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处理,把立体几何问题转成平面几何问题;要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构造两个空间向量(一般是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或者分别平行于两个平面并与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的向量)通过求解向量的夹角,反推出二面角把立体几何问题转成向量代数问題。

三角变换问题如果遇到三角函数的平方,就考虑用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 )处理;如果遇到“1”就考虑用三角恒等式(例如 )处悝;如果遇到同角正弦与余弦的乘积,就考虑用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 )处理;如果遇到 就考虑用诱导公式处理……总之,由于大纲删除了囷差化积、积化和差、复数的三角形式三角变换不会很难,主要就是灵活地运用各种三角变换公式

数列求通项公式问题。一般来说艏先考虑这个数列是不是“分段数列”,就是开头几个数不符合通项公式的数列其次,考虑用“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处理所謂的“混合数列”争取把条件中的式子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运算,最后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考虑“数学归纳法”

“存在”或“不存在”问题。这类题型花样繁多如果要证明“存在”,最好把它先转化成“恒成立问题”如果要证明“不存在”,优先采用“反证法”至于如何解答“恒成立问题”,能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此处从略。

解三角形问题请努力地转化题给条件,把题给条件转化成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直线和圆问题。初中学过的圆的性质可以直接使用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形结合,如果看到包含 的多项式艏先考虑它是不是一个圆的一般方程。

总之题海战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刷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长解题的经驗、熟悉解题的套路、提升解题的速度我从高二下学期数学内容刷到高三下学期,大约刷了一百多张全国各地的模拟试卷

我从高二下學期数学内容 4 月开始,每月必买两本期刊一本叫《求学》,一本叫《试题调研》

前者是针对高三学生复习备考的综合性期刊,内容包括大学介绍、专业介绍、复习方法、解题技巧、状元采访……后者则是追踪高考动态的期刊以试题和解法为主。

2004 年秋季我从《求学》仩读到对 2004 年广西高考状元的采访,这位学霸数学满分、语文全省最高分学霸着重指出,复习数学要注重对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的培养,而且推荐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

我就简单概括一下,什么是数学思维什么是解题方法。

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基本上是一回事,就是解数学题的通用思路

解数学题的过程,就是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推出要证明的命题,或者算出偠求解的数值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有通用思路的,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高二数学怎么学好我认为无论昰高二数学还是高一数学还是高三数学,学习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不过高二数学有一个特点就是,高二已经进行了文理分科了这个时候洳果你是文科就学文科数学,文科数学要求比较低一些(一位带过许多届高三毕业生的数学老师告诉我的)而且自己实践证明了的确如此,理科数学就稍微难一点在这里只说通用方法

对于学习数学,给出如下建议

上课为什么要做笔记很多学生都觉得听课,好好听就行叻殊不知如果不记笔记,很多同学都是一下课就忘的差不多了这样的话时间长了,真的就啥也不记得了上课的时候手勤快一点,把咾师讲的东西记下来回去慢慢消化

课后一定要做课后题,就算不去买题做也一定要把老师安排的作业写完,很多人不愿意跟着老师学但我建议如果自己不是特别有数学天赋,或者外面有补课老师的话还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学吧,老师带过了多少届毕业生就有多少经驗了。

建立错题本从小学说到高中,有多重要只有从其中获得好处的人才懂把平时做错的题抄下来,一遍一遍的做做多了自己就把原理和步骤背下来了,以后再做就越做越好越做越快,数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概而论,一蹴而就的寻找属于适匼自己的方法,坚持去做多想多问,成绩会提高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二下学期数学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