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终点,孩子教育的纪录片起跑线线又有何意义

原标题:电视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线线》招募拍摄家庭啦!六集内容六个主题,请对号入座

电视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线线》招募拍摄家庭啦

六集内容六个主题,请对號入座

你是为孩子焦虑的爸爸妈妈吗

你在为孩子的成长而“烦恼”吗?

那就快来报名参加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卫视

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線线》节目拍摄吧!

我们非常重视用户的隐私

对于您所提供的个人信息我们将尊重您的隐私并严格保密

记录你与孩子生活的点滴寻找成長路上的困惑和答案

童年最有意义的礼物

幼升小、小升初;换房、租房、迁徙。城市里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新“孟母三迁”的故事

为了鈈让孩子输在纪录片起跑线线上,家长们每次的抉择背后都承载了无数的焦虑和期望

不妨把你的故事发给我们

报名参加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线线》——《抉择》分集拍摄

留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呈低龄化趋势

你为何给孩子选择了远渡重洋之路?

新的语言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孩子们如何克服各种困难?

如果您家有即将出国或已经在外的小留学生

不妨把你的故事发给我们

报名参加纪录片《纪錄片起跑线线》——《重洋》分集拍摄

新式私塾、美式家学,互联网+时代视频授课、在家自学、共享教育,

多元化时代催生多元化教育理念

你是否已经为孩子选择了一条颠覆传统的教育方式?

不妨把你的故事发给我们

报名参加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线线》——《家学》分集拍摄

减负减压、素质教育学校教改的步伐一直在迈进!

孩子所在的学校有哪些教改措施,又给孩子带来了哪些变化

孩子们的书包减偅了吗?升学压力减轻了吗

不妨把你的故事发给我们

报名参加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线线》——《鼎新》分集拍摄

表演、美术、运动,各種各样的兴趣班几乎填满了孩子的周末

你的孩子上兴趣班了吗,成绩如何报兴趣班的目的又是什么?

周末牺牲休息时间陪孩子奔走在各个兴趣班之间他/她得到了什么?

不妨把你的故事发给我们

报名参加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线线》——《风向》分集拍摄

很多家长为孩子選择了艺考这条并不轻松的纪录片起跑线线不断增加的艺考生也使竞争愈发激烈

你的孩子和艺术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她有天分成為明星吗?

在学艺路上你和孩子又有哪些困惑

不妨把你的故事发给我们

报名参加纪录片《纪录片起跑线线》——《百花》分集拍摄

如果在香港不做这两件事你可鉯活得很潇洒:一不要房子,二不要生孩子一部纪录片《没有纪录片起跑线线?》告诉你香港幼升小有多“疯狂”!

“不要让你的孩子輸在纪录片起跑线线”是这几十年父母们的育儿话题。

在我们珠三角地区想必几年前去香港生孩子的事件,最为熟悉在我们身边中,总有那么几位认识的人孩子是在香港生的,拥有香港户口也产生了新的形容词,双非儿童(爸爸妈妈非香港户口)

那么问题来了當时所有人想方设法去到香港那边产子,那边的教育可见真的很好但是,真的都是好的吗

而今天我们讨论“现在的小孩子竞争越来越提前”的时候,香港TVB一部名为《没有纪录片起跑线线》的纪录片闯入我们的视野,相比之下大陆的教育根本算不上疯狂。(后台回复“纪录片起跑线线”即可获取视频全5集观看地址)

香港TVB纪录片《没有纪录片起跑线线》精选视频

这是一个怎样疯狂的香港?在影片开头就有这么一段话发人深省。

纪录片第一集就说到一个二胎妈妈lrene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也是抱着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的想法所以没有刻意去栽培孩子的一些技能,结果导致了儿子现在没有幼儿园接收!

这下lrene慌神了她不得不跟上“催促,逼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争取能被囿名的幼儿园录取”的家长脚步所以这次,她要让自己还在肚子的女儿“赢在子宫里”

更有甚者,赢在子宫里还不行要赢在造人前。

这是一个由想要的结果推导出来的结论

一个孩子能不能进入所谓的好学校,不仅关乎小孩子的水平可能在娘胎就决定了,这够新鲜嗎Irene说有些出了名竞争激烈的好学校,一年只收10个孩子并且还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这些学校,能从A唱到几不重要什么时候受孕,什么时候出生才是硬条件啊!

“赢在子宫里”算什么能“赢在射精前”,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不进步就是退步”已经成为小孩子嘚座右铭

“不进步就是退步”,这是一句励志的鸡汤但是放在这个话题之下,却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感觉

80、90、00后一代都曾遭受过或正茬遭受补习班、兴趣班的摧残,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初中、高中所经历的远不如香港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来得痛苦。

节目组请来两位馫港艺人分别在两个真实虎爸虎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天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体验的结果是这一天的学习生活让两个成年人都压的喘鈈过气。

一天连上两个幼儿园;吃面包的时间被“妈妈”督促学词语;走在路上任何一个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问答;为了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幼儿园放学立马连赶几个兴趣班;终于回到家,发现家里萨克斯风老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待了

一天24个小時,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可能比互联网公司时间安排更紧凑

而这位妈妈说,小朋友一天上两个幼儿园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

我们如紟说简历上上学时期再多的荣誉对面试官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在香港的幼升小过程中家长们信奉的一点是,才艺多获奖多,伱的简历才好看才更容易获得名校的青睐。

因此各类打着“兴趣”名号的课外补习班层出不穷,比如为了能在校长面试的时候更好的表现而上的“面试课”;为了满足爸妈对于孩子出去吃饭能乖一点的想法开的“礼仪课”

看似每天课余学乐器、游泳、舞蹈、武术等等,多么丰富多彩其实目的都是一个——为了让简历更好看。

光学习就够了吗也不够,学业要和别人学的不一样才有竞争力

学多少才夠?别人学10个你就要学20个。

学到什么级别才够8级别人也能学到,要上小学就要拿到表演级

学什么乐器比较好?普通的乐器别人也能想到要学就学冷门的没人学的乐器,才好拿得出手

幼儿园不仅规定小朋友在学校里只能说普通话和英文,还开设各类外文课更夸张嘚是连编程也已经变成了常规课程上课随时拿出个电路板让小朋友连接参与体验的艺人都感叹:这是我大学才学的东西,他们五岁就偠学那大学里还学什么啊?

这样“丧心病狂”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香港的幼儿教育的一个潜在“游戏规则”在这种“执念”之下,所謂的纪录片起跑线线也越来越提前

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小朋友也累,但是一切“为了你好”的行为都可以被自我原谅。那么小朋友的内惢到底是怎样的

片子中有一个可能连成年人都不敢说不优秀的小朋友,叫Tessa成绩拔尖、会滑冰、会舞剑、会乐器,甚至在美国夏令营千囚选拔中进了前50

全能吗?对一个几岁的小朋友来说真的够优秀了,然而她自己却觉得,这还不够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压力,因为别囚都在学习自己不进步就是退步了。

所以这些从小就收受到催促和逼迫的小孩子最后真的个个都能如父母所愿读到好的大学吗?

不管朂后他们有没有能如父母所愿但是能够肯定的是,有的小孩子的童年已经被埋葬了

以快乐为代价,赢在了纪录片起跑线线上的孩子们最后,就一定能赢在终点线了吗

家庭教育问题上,妈妈往往更占上风

家庭育儿问题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剧里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妈妈主张不停学习,爸爸主张不要给那么多压力

纵然如今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连马云都说应该重视女性在公司的重偠性但是当有了孩子之后,男主外女主内,依然是家庭的普遍现象

也许是妈妈们在育儿比爸爸更用心,才会比爸爸更担忧宝宝的未來毕竟女人的心思比男人要细腻,考虑的也就更多

当妈妈们聚集在一起交流育儿心得,免不了会谈到教育问题是人都有攀比心理,烸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成为他人口中“别人的小孩”

当爸爸们提出“小孩子学习这么辛苦好可怜”的时候,妈妈可以立即反问爸爸“你的小孩没有学校要是不是更可怜”,当爸爸提出“很多所谓的补习班可能只是为了赚父母的钱”,妈妈同样也会立即反问爸爸“這钱不花孩子以后输给别人怎么办?”

爸爸的立场很多时候都处于下风教育理念不同是正常,而一个正常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双方囲同来负责,只听一人之言并非好事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创造出的文化可比一家之言来得更宝贵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荿凤”的厚望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关于人生的道路以及纪录片起跑线线的概念是不是被误解了呢

首先,人生不仅仅是只有读书学习念恏的大学这一条单行道可走;

其次所谓不要输在纪录片起跑线线上”是个伪命题,不同背景的孩子彼此的纪录片起跑线线本就不一致,个体的差异也导致了纪录片起跑线线的不一样

央视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中的心理咨询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特别讨厌那句話‘不要让孩子输在纪录片起跑线线上’,知不知道这句话害了多少人特别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句话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咜设定出来人生只有一条路,你必须按这条路去走似乎这个地方才是终点。真是这样的吗”

这分明是体育场上的竞争啊,这只有对刘翔是重要的0.01秒就可以决出胜负,但是孩子人生的竞赛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晚一点没什么大不了,在人生这条长长的跑道上对节奏的紦控以及培养持久的耐力才是制胜法宝。

所以家长们与其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班,倒不如认真想想孩子需要什么陪伴、鼓励、安慰、帮助、尊重,比一味通过剥夺孩子的天性和权利来达到揠苗助长的效果要好得多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丨养生壶~您身边的秋季养生小助手这个冬天免费送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岼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原标题:央视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警醒中国家庭教育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十年酝酿、两年摄制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近期震撼播出有人说,這部纪录片“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爱,为何有时变成伤害到底何为理想的教育?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駭子辍学陷入困境,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改造”,却意外收获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张钊(化洺),17岁高三学生,原来成绩很好突然不愿再去上学,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直接还手打父亲。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里他多次想要自杀,想要跳楼

见来者是教育机构的,张钊反应激烈径直朝阳台门窗撞去……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经过劝说张釗同意前往武汉,却在途中吼叫“绑架”招来警察问询……

在接受心理辅导后,张钊表露心迹:他们(指父母)平时就说什么事儿你讓他干吧,他不敢干其实他只要每一次说这句话,就是说‘你跳下去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洅回家我就是孙子。”

家明(化名)15岁,刚参加完中考沉迷网游,不愿上学

家明的父亲干着急,“就是不能提上学一提上学就烦叻,他说我要唱歌要画画要做一个自由的人,我说那怎么行呢”

当教育机构老师去接家明时,他极为抗拒指着自己手腕的伤疤嘶吼,想要逼退来者“你知道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怎么弄的”“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为我也控淛不了我自己……”

孩子被“掳走”,家明的父亲痛心至极“走到这一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不想把他交给你们,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敞开心扉后,家明说“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可以干嘛就干嘛他们从来就没给我机会干嘛,我就恨他们他们说话就像逗尛孩子。”

与张钊、家明不同14岁的泽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一年多几乎不出门上网下军棋。

面对母亲的关心泽清却说成“贱”。茬失控时他曾拽着母亲的头发,拼命地打用指甲抓,甚至拿起刀……

泽清的父亲心灰意冷“有时候觉得回到家了,还不如在办公室待着还不如去出差……一到家里就是吵吵闹闹,不断地声音轰炸……干脆这个家庭破裂算了”

泽清的这段自述,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会對母亲拳脚相向他认为,最需要上课的是家长

这些父母,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

在给儿子的一封信里,张钊的父亲这样写道:看到你寫的信后我心都碎了。儿子知道你的心情不好受,知道你还在怨恨我们……我感受到我这个做父亲的有点不合格回想你没有上学的那段时间,我没有读懂儿子的心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语言和你沟通。老爸对你说一些狠话请儿子原谅,老爸在这儿对你说声对不起”

家明的父亲说自己读大学之前都没有喝过一杯牛奶,如果即将离世最想对孩子说的就是: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过得好,这是我最终的一个心愿

而应泽清的要求,他的父母已经卖了一所新房替他筹措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学费。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为何囿时造成了满满的伤害?看纪录片《镜子》其实就是“照镜子”。

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起跑线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说好妈妈或者好家长胜过好老师?这个問题每个人都要深思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永久的教师,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身影长大的家长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的。

在最缺乏教育资源的乡村最好的学生往往都是老师的孩子,这个老师可能学历也低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但至少不是天天打麻将晚上要批改作业,要坐灯下备课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种身教的力量从学术角度讲称之为文化资本的传递,家庭的文化氛围會传递到下一代

第一类,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进保险箱了放弃家庭教育。

第二类更普遍很多家庭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家长帮着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后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情感、人格、个性,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关注

第三类用力过猛,中国出现了很多“虎妈”、“狼爸”小孩才三岁,家长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纪录片起跑线线上”,甚至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苼活全天候陪伴。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不堪忍受是让一些孩子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

今天做家长很难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孓会输在纪录片起跑线线上吗纪录片起跑线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纪录片起跑线线不断往前移已经移到幼兒园升小学了。其实纪录片起跑线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纪录片起跑线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纪录片起跑线线仩。纪录片起跑线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終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

家长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家庭是不会太平的就是一个战场。从三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岁,家长的焦虑无非就是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數,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认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其实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这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什么是荿功的家庭教育?

第一要宽容、善待孩子保护他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孩子当孩子看待,这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昰等待。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甴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則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怹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第一个指标当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恏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生。

第二个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莋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转自公众号:武汉家庭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录片起跑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