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中M2空位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发送邮件至:emuch2018@


李德生,出生于虹口区(祖籍)

,幼年随父母在阊门外石灰弄居住。在苏州上过私塾,在上海读完小学和初级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市,被迫转移到浙江丽水地区,毕业于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7月自愿到西北地区的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田地质室工作,并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交通工具是两辆驴车和马匹。为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与翁文波合作撰写了《南山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论文,发表于1946年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6卷。,他参加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1∶5万祁连山前火石山背斜带详查图,工具是骆驼。后又参加大红圈构造1∶1万细测填图工作。

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

至,李德生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石油公司上海总公司勘探室公务员、助理地质师,从事重磁力探勘队详查及21个重力高的细测工作和江苏南部重磁力详查及地质填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生于调往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勘探大队任地质师。他带领一支野外详查队来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从事地质详查工作,填图比例尺为1∶5万,并细测永坪、青化砭和四郎庙构造,制图比例尺为1∶1万,交通工具是毛驴,住在黄土窑洞中。至,他任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经常到正在钻进的油井观察砂样和岩心,并到主要采油井收集开发数据和进行增产试验。延河沟谷两岸分布有三叠系延长组储层油砂油苗露头,他组织了一个野外队,观察地面露头的岩性、物性、裂缝类型和油苗产状,结合延长油田井下岩心、物性和产油规律进行模拟对比。他撰写了《陕西延长油田上三叠统浅油层储油和出油条件》,文中建议根据的规律确定“旺油井”井位,采用顿钻钻井以避免由于泥浆侵入裂缝带而造成,并采用水力压裂法增产。这篇受到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和苏联专家特拉飞莫克院士的肯定。

,李德生又调回玉门油田工作,任玉门矿务局总地质师,肩负勘探及开发两方面的重任。1956年至1957年,他带领勘探组成员沿河西走廊盆地、阿拉善地块、柴达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进行野外踏勘,行程1万多千米,对这些盆地的区域地质及油气远景进行评价。在油田开发方面,1954年他组织整理全矿59口井的油井井史资料,编制了老君庙油田L油层顶部注气和边缘注水修正地质开发方案;编制老庙油田K油层、M油层和石油沟油田的储量计算报告和地质开发方案。1954年钻探发现白杨河油田。在鸭儿峡和干沟一带核实地质资料,然后拟定鸭1井井位。1957年元月鸭1井完井后在M油层试油获高产油流,从而发现鸭儿峡油田。经过详探后,白杨河油田和鸭儿峡油田均于1958年投入开发。
至,李德生参加了松辽盆地的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工作。

3月,他参加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油田石油会战,担任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他和同事们根据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测井曲线确立地层对比标志,又根据岩心分析资料确定了济阳坳陷各井第三系的分层数据,同时通过井与井的对比,确定了油田内复杂的正断层系统。底,探井坨9井和从渐新统沙二段地层内测试获高产油流,发现了胜坨大油田。

,李德生调任丘华北油田研究院开展古勘探开发的研究工作,并被任命为渤海湾盆地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由他执笔完成的《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他被石油部派往辽河曙光油田会战前线,与大庆油田参加会战的石油队伍一道,在曙光地区大约200km2范围内进行全面勘探和开发,探明了含油面积和储量。中原油田被发现后,由于这个复杂的断块油藏久攻不下,石油部组织了中原油田三年科技攻关会战,李德生于至三次去参加科技攻关会战,他和广大科技人员采用了连片三维地震技术,搞清了复杂断块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断裂系统,探明了黄河以北近500km2的含油面积和储量。1978年至今,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任总地质师。起担任全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对全国石油天然气勘探规划制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第三届)。

参与发现大庆油田 丰富了陆相生油理论

李德生于参加石油工业部工作组到大同镇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与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地质师们根据沉积相的研究,认为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度可能增大,积极建议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经领导同意后,,李德生与地质司调度处处长邓礼让一起到野外,根据大庆1∶10万,测定了萨1井的井位(在萨尔图顶部)。接着他又去定杏1井预探井井位(杏树岗穹隆构造顶部)和喇1井预探井(喇嘛甸穹隆构造顶部)井位。萨1井完钻后测试获日产原油200t,杏1井和喇1井测试获日产原油100~200t。经研究证实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等3个构造的油水接触面均在海拔-1050m(井深1200m),含油面积连为一体,达920km2,证实了特大型的大庆油田。李德生为继续发现并扩大大庆油田的成果洒下了辛勤汗水。

9月,在吉林长春市举行的地质部与石油部联席会议上,李德生做了《大庆长垣石油地质特征》的工作报告,获得了地质部副部长矿伏兆、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和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李德生在报告中论证:大庆油田在很短时间内共完钻探井63口,基本探明了构造和含油面积,探井成功率达90%以上,这是我国石油勘探史上一个突出范例;大庆油田是一个地台型大油田,构造平缓而完整,油田分布广,南起敖包塔,北至喇嘛甸,在长达120km的范围内,都存在有工业性的含油面积;储油层的性质良好,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均为中上等,主要油层埋深适中,加上地层可钻性好,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可加快钻井和油田开发速度;油层压力高,油井都能自喷出油。油层温度高,抵消了原油高含蜡对开采带来的困难,可使油田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勘探实践证实,下白垩统陆相沉积不仅可以形成,而且陆相的生储盖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质新理论。李德生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国家科委授予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和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同行专家们分享了这份发现奖的荣誉。

勘探实践证实,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陆相沉积不仅可以形成石油,而且陆相的生储盖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质新理论。李德生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1982年国家科委授予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和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同行专家们分享了这份发现奖的荣誉。

参与开发大庆油田 编制开发方案

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康世恩为了加强科研工作,成立了四个研究大队,李德生被任命为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他和钟其权等同志研究大庆油田的储层特性,根据下白垩统湖相沉积三角洲和的地层韵律变化,运用三级划分和正旋回对比的方法,将萨尔图、葡萄花储层划分为5个油组、14个砂岩组和45 个砂层,每个砂层绘出反映储层特性的各类等值线图,为正确划分开发层系及布置生产井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大庆会战指挥部决定在萨尔图油田中部41km2面积上建一块开发实验区,为全面开发大庆油田摸索经验。李德生是开发实验区负责人之一。1960年,开发生产实验区产原油100万t,并提供了大量详细的地下地质数据及油藏工程参数。

1961年,李德生被任命为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在北京和大庆同时开展工作。他和另外三位负责人童宪章、秦同洛和谭文彬共同邀请了来自各大学和研究所的85位有关科学家一起工作。1962年,研究组编写完成了《萨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报告》。李德生根据油藏构造形态和储层分布特征,积极创议采用横切割分区开发和早期线状注水方法保持油藏压力。这个报告其理论与技术在大庆油田开发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国家计委和石油工业部批准实施。1964年在设计开发面积内产原油量500多万t。
根据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接着又将920km2探明面积逐步投入开发。至1976年,萨尔图油田第1~12区,杏树岗油田第13~19区和喇嘛甸油田第20开发区全面投入开发。自1976年起,大庆油田年产量达5000万~5600万t以上高峰期产油量,在开采技术上走上国际领先之路。1985年“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参与创立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

,李德生参加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田石油会战。不久又奔赴黄骅坳陷的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进行了井与井间由地面至井底的二维地层对比工作,并被任命为渤海湾盆地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大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全盆地的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钻井数据。他和同事们对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规律和勘探目标定期进行讨论。此后,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规律,足迹遍及盆地内陆上的和海上的各个油田。自1978年以来,李德生发表了10多篇有关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论文,其中重要的有两篇:《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和构造特征》,发表在中国《石油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于刊出;《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开发前景》,1985年6月在东京日本石油公司组织的石油地质研讨会上演讲,先被译成日文,由日本石油公司在日本东京出版。

李德生研究并综合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提出渤海湾盆地的理论研究要点是:渤海湾盆地面积20万km2,三分之二面积为陆地,三分之一面积为海洋。若干大型隆起将其分割为6个大坳陷,即济阳、、黄骅、冀中、临清和渤中。又被凸起和断层分隔为50多个下第三系箕状凹陷。每个具有生油条件的凹陷,都是一个油气富集区。这个盆地内数以百计的构造带,都被正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形成了6种油田模式:中央背斜型复式(如大港油田和中原油田等);低潜山型(如任丘油田和东胜堡油田等);高凸起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孤岛油田和孤东油田);和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胜坨油田和高家堡油田等);斜坡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辽河西斜坡油田和八面河油田等);盆地凹槽内岩性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渤南油田和牛庄油田等)。这些构造带分布于渤海湾盆地箕状凹陷或地堑凹陷内的特定位置。这一新理论运用到渤海湾油区的勘探开发工作中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个地质规律异常复杂的内,已有186个(包括14个大油田)投入生产。自1986年起,渤海湾盆地的原油年产量保持在5000万~6000万t水平。历年累积采油12亿t。为此,“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开拓创新 划分中国类型

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世界上每年要花费巨大的资金,从事石油与天然气的勘察、钻探和开采活动。油气矿藏隐伏在地下,其形成和聚集的时间延续极长,沉积的类型和构造变动复杂;范围和体积又很大,不像其他可以进行严格的重复性试验的科学那样,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再现。所以,石油地质学家的每一个建议和结论,对石油生产活动都是一次严格的检验。支撑石油地质学的各专业分支发展得愈多、愈快,石油地质学所采用的综合方法和推理研究则越发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李德生经常教育研究生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必须具有地层地史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等理论素养,还要不失时机地参加现场的生产实践活动;头脑里对国内、外各种盆地模式,各种油、气圈闭类型和各种储集类型都要有一定的理解;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博闻强记、勤奋工作;随着国家对油气能源的需求与大规模开展的石油勘探、开发实践活动,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亦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李德生根据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深井钻探资料,特别是自中、新生代以来的盆地演化历史,把中国油气盆地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中国东部盆地属于拉张型,这些盆地属张性类型(或张扭型),这一应力的产生是由于向西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引起地幔对流和隆升,这些盆地都是形成于古老基底上的断陷—坳陷型盆地,包括松辽、渤海湾、苏北—南黄海、南阳—泌阳、江汉、北部湾、莺歌海、珠江口及东海等盆地。

二是中国中部盆地可划为过渡型,这些盆地受横贯欧亚的特提斯构造及环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具有张性和压性、剪切机理,包括鄂尔多斯、四川和楚雄等盆地。

三是中国西部的盆地为压性类型(或压扭型),它们受向北碰撞的印度板块的影响,在碰撞挤压带之间形成大型复合盆地。如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羌塘等;前陆盆地,如乌苏、库车、叶城、酒泉、民乐等;山间盆地如吐鲁番和伊犁等。

这一研究成果他在1981年第二届中国石油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发表于《石油学报》。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英文版)1991年由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他还为研究生讲授了这门课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海洋大陆架公开招标,与外国公司合作进行石油勘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聘请李德生为该公司的顾问地质师。他研究了海上渤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1980年,他开始走出国门,作为康世恩副总理和石油部部长宋振明带领的中国石油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英国、荷兰和挪威,参观了北海油气田、英国石油公司森伯里研究中心及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研究院。1983 年4月,他应道奇教授的邀请,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召开的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年会上与他共同担任分组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李德生宣读的论文是《中国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后发表于AAPG学报第68卷第8期,于1984 年出版。1980年至1997年他先后去美、英、日、法、印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学术会议19次,宣读石油地质论文16篇,并于1994年和1997年两次应邀去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研讨会,深受石油地质同行专家、各石油公司和学术团体的欢迎和尊重。

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李德生1994年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国际奖”,约1000多位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地球科学家参加这次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召开的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国际会议上的颁奖仪式。奖辞如下:“奖给李德生,为他对石油地质科学所作的杰出成就及他半个世纪来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及地质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李德生是迄今为止获得AAPG此项奖励的惟一一位亚洲地区的石油地质学家。他认为这一奖励不仅是给他个人的,也是给中国石油地质界的荣誉。

而今,李德生虽已古稀之年,但他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中国石油工业再创辉煌而努力工作着。

1922年10月17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1年 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毕业(在浙江丽水)。

1945年 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在四川重庆)。

年 甘肃玉门室任实验员,工务员。

年 上海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工务员,助理地质师。

年 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石油勘探大队地质师。

年 任石油管理总局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

年 任石油工业部玉门矿务局主任地质师,总地质师。

年 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总地质师,负责川中油田的勘探工作。

年 任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地质室主任地质师,从事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及地质背景研究。

年 参加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任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

年 参加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任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研究室主任。

年 参加四川盆地开气找油工作,任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兼地质指挥所指挥。

年 任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

年 在湖北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劳动。

年 任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主任地质师,渤海湾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大队顾问。

年 任丘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主任地质师,渤海湾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大队顾问。

1978- 任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

1991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1996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第三届)。

3 李德生.甘肃石油地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60

4 李德生.大庆长垣地质特征(在长春市举行的地质部与石油部工作联席会议上的报告).1960

5 李德生.大搞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研究.四川石油会战报告,1965

6 李德生.渤海湾及沿岸盆地的构造格局.海洋学报,1980,2

7 李德生.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石油学报,1982,3

8 李德生.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3,2

10 李德生.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石油学报,1986,7(1)

14 李德生.石油地质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15 李德生.的理论与实践.地学前缘,1995,2

16 李德生.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与科技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学术报告.1995


第一 二章 绪论与地球中的水及其循环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 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 下水 。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 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 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 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 地下水 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 、 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及 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 信息载 体。 3.水循环是在 太阳辐射 和 重力 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 的。 4.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 蒸发 、 降水 和 径流 等方式周而复始进 行的。 5.在水文学中常用 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 地表径流。 6.主要气象要素有 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 7.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水文 循环和 地质 循环。 8.水文循环分为 大 循环和 小 循环。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 √ )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 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 (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 √ ) 9.蒸发是指在 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 11、径流系数为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 √ )


1.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2.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 年以前的萌芽时期, 1856 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 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 展时期。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 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 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 慢。 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 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 中,成为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 下径流返回海洋。 5.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 新再生。

6.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7.简述地下水的功能。 ( 1)宝贵的资源( 2)重要的地质营力( 3)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 4)活跃灵敏 的生态环境因子( 5)极具有价值的信息载体。 8.何谓 “三水 ”(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试举例说明。 9.简述我国地下水分区及其划分依据。 10.试列举六位对水文地质学发展有贡献意义国内外学者名字。 11.简要叙述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水文因素有哪些。 气象因素:降水、风、气温、气压等 水文因素:地下水位埋深、渗透系数、给水度、孔隙度等


1. 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 气温愈高,绝对湿度愈低,蒸发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气压是通过气压差的大小影响空气对流而影响蒸发的,气压差和风速愈大,蒸发 就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2. 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使水质得以净化;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维 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3. 从水文地质学发展历史中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4.试论述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与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关系? 5.论述当代水文地质学的特点。 6.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7.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1.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9.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 运动的那部分水。 10.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 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 接的毛细水。 13.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20.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 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 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22.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 多少、大小、形状 、连通情况和 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 孔隙 、 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 和可溶岩石中的 溶穴 。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分选程度 及 颗粒排列 情况, 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 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 4.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毛细现象是发生在 固、液、气 三相界面上的。 7.通常以 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 、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 关的岩石性质。 8.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 大小 与 多少 。 9.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 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 程度,孔隙度 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1.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 ( √ ) 2.坚硬岩石中也存在孔隙。 ( √ ) 3.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 排列方式相同时, 孔隙度完全相同。( √ ) 5.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有影响。 ( √ ) 6.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响。 ( × ) 7.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 √ ) 8.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 × ) 9.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 × ) 10.结合水具有抗剪强度。 ( √ ) 11.在饱水带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 ( × ) 12.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与孔隙度相当。 ( √ ) 13.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给水度越大。 ( √ ) 14.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 后,给水度偏小。 ( √ ) 15.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 ( × ) 16.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 水度与时间有关。 ( √ ) 17.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 √ ) 18.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透水性就愈差。 ( √ ) 19.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 ( × ) 20.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 状。 ( × ) 21.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 ( √ ) 22.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 ( √ ) 23 .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含水层中 . 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 , 水 位上升大,给水度小,水位上升小。 ( × ) 24.某一松散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 30%,那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 0.3 。 ( √ ) 25. 饱和度为饱和含水量和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 ( × ) 26.对于具有膨胀性的粘土,容水度可大于孔隙度。 …………………………… ( √ )


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 :颗粒大小、分选程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 的孔隙被小颗粒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直经。排列方式 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隙大。 2.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颗粒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形状及胶结程度。 排列方式愈规则、 分选性愈好、 颗粒形状愈不规则、 胶结充填愈差时, 孔隙度愈大; 反之,排列方式愈不规则、分选性愈差、颗粒形状愈规则、胶结充填愈好时,孔隙度 愈小。 3.裂隙率一般分为哪几种 ? 各自的定义?

裂隙率分为面裂隙率、线裂隙和体积裂隙率。 面裂隙率:单位面积岩石上裂隙所占比例。 线裂隙率:与裂隙走向垂直方向上单位长度内裂隙所占的比例。 体积裂隙率:单位体积岩石裂隙所占体积。 4.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有何特点? 结合水束缚于固体表面,不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水分子排列精密、密度大, 具抗剪强度;重力水在自身重力下运动,不具抗剪强度;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存在于 固、液、气三相界上。 5.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降速。 岩性主要表现为决定空隙的大小和多少,空隙越大越多,给水度越大;反之,越 小。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下降后给水度偏小。地 下水位下降速率大时,释水不充分,给水度偏小。

6.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岩性、颗粒的分选性、孔隙度。 岩性越粗、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透水能力越强;反之,岩性越细、分选性 越差、孔隙度越小,透水能力越弱。 7.简述太砂基有效应力原理? 在松散沉积物质构成的饱水砂层中,作用在任意水平断面上的总应力P由水和骨 架共同承担。及总应力P等于孔隙水压力U和有效应力P ' 之和。因此,有效应力等 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这就是有效应力原理。 8.简述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地下水位下降后,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加,颗粒发生位移,排列更加紧 密,颗粒的接触面积增加,孔隙度降低,岩土层受到压密。 9.均质土层饱水带与包气带中的渗透系数 K 值有何区别?其原因是什么? 10.试述测定松散沉积物孔隙度 (n) 的方法。已知沉积物的容重 ( ρ b ) 和密度 ( ρ ) ,能否 求出 n,并列出公式? 11.试比较潜水与承压水释水机制有何不同?


1.岩石空隙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岩石空隙分为:孔隙、裂隙和溶穴。 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好,分布均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少 都很接近;裂隙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连通性较孔隙为差,分布不均匀;溶穴孔隙大小 悬殊而且分布极不均匀。 2.为什么说空隙大小和数量不同的岩石,其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不同? 岩石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与空隙的大小和多少有关。而空隙的大小和 多少决定着地壳岩石中各种形式水所占的比例。空隙越大,结合水所占的比例越小, 则容纳、释出及透水能力越强,持水能力越弱;反之,空隙度越小,结合水所占的比 例越大,则容纳、释出及透水能力越弱,持水能力越强。所以说空隙大小和数量不同

的岩石其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不同。 3.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下降速率,对松散岩石的给水度产生什么影响? 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重力水的一部 分将转化为支持毛细水而保持于地下水面以上,给水度偏小;在细小颗粒层状相间分 布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时,易形成悬挂毛细水不能释放出来,另外,重力释水 并非瞬时完成,而往往迟后于水位下降,给水度一般偏小。 4.岩石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 5.某中生代碎屑沉积地层的岩性分为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砂岩 5 种, 请分别按它们的孔隙度、富水性、渗透系数、给水度值的相对大小,对上述 5 种岩性 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 6.包气带和饱水带中,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7.根据云南永仁地质队的调查,云南省永仁三叠纪煤系地层的岩性,自南向北由砾岩、 粗砂岩渐变为细砂岩,岩层的裂隙率、裂隙宽度及钻孔涌水量也相应的由大变小,如 下图所示。

永仁砂岩的岩相变化与裂隙率及单位涌水量关系图

请根据这些信息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 含裂隙砂岩地层的空隙类型有哪些?地下水在其中赋存具有什么特征? (2) 单位涌水量、裂隙率、岩石颗粒大小以及砂岩地层透水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8. 为什么图 3 中的不能代表粗粒图最小孔隙度?颗粒大小对于孔隙度有无影响?为什

9.自然界中接近等粒、分选良好的砂,孔隙度大致范围如何 ?为什么 ? 10.假定图 3.2A 中的孔隙中充满立方体排列的等粒圆球状小颗粒,其孔隙度是多少 ? 11.为什么孔喉对水的滞留、释出及传输,影响更大? 12.试分析松散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分选程度对其渗透性的影响。 13.图 4 右侧为什么会形成悬挂毛细水?

支持毛 细 水与 悬 挂毛 细 水

14.为什么给水度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15.什么情况下,给水度才基本等于孔隙度? 16.( 1)通常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确定给水度? ( 2)给水度值大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确定方法: 实验室法、根据单孔抽水资料确定给水度、指示剂法、给水度的经验数值、根据非稳 定流有限差分方程式计算给水度、根据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给水度。 影响因素: 1)与潜水位埋深及支持毛细水高度的相对大小有关; 2)与潜水位下降速度有关; 3)与时间有关,水位下降后,随着时间的延续,给水度组建趋于理论最大值; 4)与潜水位波动带及整个包气带岩性有关。

17. ( 1)通常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确定渗透系数?( 2)渗透系数值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 些? 确定方法: 根据稳定流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根据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渗透系数 的经验数值 影响因素: 1)岩石的性质(粒度成分、颗粒排列、充填情况、裂隙性质及其发育程度等) 2)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容重、粘滞性等)


1.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2.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3.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4.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5.弱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6.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7.潜水面:潜水的表面。 8.潜水含水层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 9.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

10.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 11.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3.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14.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15.承压含水层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 16.承压高度: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17.测压水位: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18.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9.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 储存)的水体积。 20.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 力水。


1.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 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2.岩层按其透水性可分为 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3.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 埋藏条 件和含水介质 类型。 4.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 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5.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 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的方式有两类,即: 径流 排泄和 蒸发 排泄。 7.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 上升 ,含水层厚度 增大 ,埋藏深度 变 小 。 8.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潜水面 下降 ,含水层厚度 变小 ,埋藏深度 变 大 。

9.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测压水位 上升 ,一方面,由于压强增大含水层中水的密度 加大 ; 另一方面, 由于孔隙水压力增大, 有效应力 降低 , 含水层骨架发生少量回弹, 空隙度 增大 。 10. 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 增加的水量通过水的密度 加大 及含水介质空隙的 增大 容纳。 11.承压含水层排泄时,减少的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 变小 及含水介质空隙 缩减 。 12.某开采井在一承压含水层抽水,附近观测孔观测到该承压含水层水头下降了 6 m, 则该处含水层有效应力将 少 、密度将 增大 增大 ,含水层上部粘性土盖层的孔隙水压力将 减少 。 (填“增大”或“减小” ) ; 减

13.承压含水层出现自流井的条件是

承压水的测压水位高于地表高程


1. 在包气带中, 毛细水带的下部也是饱水的, 故毛细饱水带的水能进入井中。( × ) 2.地下水位以上不含水的砂层也叫含水层。 ( × ) 3.渗透性较差的同一岩层 ,在涉及某些问题时被看作透水层 ,在涉及另一问题时被看作 隔水层。 ( √) 4. 当我们所研究的某些水文地质过程涉及的时间尺度相当长时, 任何岩层都可视为可 渗透的。 ( √ ) 5.潜水含水层的厚度与潜水位埋藏深度不随潜水面的升降而发生变化。 ( × ) 6.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 √ ) 7.潜水位是指由含水层底板到潜水面的高度。 ( × ) 8.潜水的流向是垂直等水位线由高水位到低水位。 ( √ ) 9.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补充恢复。 ( √ ) 10.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不论什么条件下,潜水的水质都比较好。 ( × ) 11.当不考虑岩层压密时,承压含水层的厚度是不变的。 ( √ ) 12 . 测 压 水 位 是 指 揭 穿 承 压 含 水 层 的 钻 孔 中 静 止 水 位 到 含 水 层 顶 面 之 间 的 距 离 。

( × ) 13.承压高度是指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钻孔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 × ) 14.承压水由于受顶、底板的限制,故承压水的资源不易补充恢复。 ( √ ) 15.承压含水层受隔水顶板的阻挡,一般不易受污染,故承压水的水质好。 ( × ) 16.承压含水层接受其它水体的补给时,只需具备其它水体与该含水层之间有水力联 系的通道即可。 ( × ) 17.水位下降时潜水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部分空隙的疏干。 ( √ ) 18.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 压密。 (√) 19.除构造封闭条件下与外界没有联系的承压含水层外,所有承压水都是由潜水转化 而来。 (√) 20.上层滞水属于包气带水。 ( √ ) 21.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运动,因此可以说多孔介质就是含水层。 ( × ) 22.对含水层来说其压缩性主要表现在空隙和水的压缩上。 ( √ ) 23.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就是贮水系数。 ( × ) 24.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大。 (√ )


1.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 孔隙介质颗粒形状 孔隙介质的排列 2、 当某种岩石由两种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 且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完全为细小颗粒所 填充时,则此岩石的孔隙度( A.小于 3、岩石的给水度通常( A.小于 )由粗粒和细粒单独组成时的岩石的孔隙度的乘积。 C.等于 D. 小于或等于 。 C. 孔隙介质颗粒大小 D.

B. 孔隙介质颗粒分选

B.大于 )它的空隙度。 B.大于

4.基坑突涌一般发生在基坑底部,基坑下有

C. 上层滞水 影响。 B.颗粒排列方式

5. 砂砾等粗粒土孔隙度的大小不受 A.颗粒分选程度

6. 有入渗补给时或蒸发排泄时潜水面可以看做 A. 流面 B. 等水头面 C.既非 A 也非 B。 )运动

7、潜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动时,通常是从( A.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 B.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 C.地形坡度大的地方向地形坡度小的地方 D.地形高的地方向地形低的地方 8、地下水按( A.埋藏深度

)分类,可以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B.含水介质类型 C. 化学成分的形成 D.含水孔隙类型

9.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正确表示了潜水的流向 B.图中 P 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 10 米 C.图中 Q 点的潜水位为 20 米 D.图示地区地形主要为山脊和山谷

10.根据上图所示,要获得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图示地区打井的最佳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 1 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皆为 5 米,甲处为一口 水井。读图回答 11~ 13 题。 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A.1.5 米 B.2.5 米 C.7.5 米 D.8.5 米

12. 从图 1 中内容可知,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地下水开采过度 C. 有盐碱化趋势 B.地下水污染严重 D.有荒漠化趋势

14. 读下图,回答 14―15 题(在地形图上,将某一含水层中承压水位相等的各点连接 起来,所形成的曲线称等水压线) 图中能正确表示承压水流向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 图中a、b、c、d四口井中,水能自动流出的是 A、a B、b C、c D、d

17.地下水流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排水沟位置选择不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9.图二为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回答 19―21 题 图中潜水的流向主要是 : A.自北向南 B.自东向西 C. 自西向东 D.自南向北

21. 如果在 BCDE 四点打井,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仅考虑地下水水位离地面的距离, 最容易打到水是: A.E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1.简述包气带特征? (1)包气带一般含有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过路重力水; (2)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3) 包气带水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地面水渗漏和地下水通过毛细上升输入的水 分,以及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 (4) 包气带水的运移受毛细力和重力的共同影响。 2.简述饱水带特征? (1) 饱水带一般含有重力水和结合水。 (2) 饱水带的水体是连续分布的,能传递静水压力。 (3) 饱水带水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连续运动。

3.潜水的水位动态一般随季节如何变化? 丰水季节或年份,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 水位埋深变浅。干旱季节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变小、水位埋 深变大。 4.影响潜水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潜水面因素有:地形、水文网、含水层渗透性和厚度以及人为因素。 地形缓、含水层厚且渗透性好,则潜水面缓;反之,地形陡、含水层渗透性差且 厚度小,则潜水面坡度大。水文网与地下水有直接联系时,地表水体高于地下水面时, 潜水面背向地表水体倾斜,潜水面高于地表水体时潜水面向地表水体倾斜。 5.承压水等水位线图可以揭示哪些水文地质信息? (1) 反应虚构的侧压水面的形状。 (2) 确定承压水的流向。 (3) 确定承压水的水力坡度。 (4) 定性判断含水层的厚度与渗透性的变化。 6.任一承压含水层接受其它水体的补给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 (1) 存在水头差。 (2) 有水力联系。 7.一般承压水是由什么转化而来,其转化形式有哪几种? 除了构造封闭条件下和外界没有联系的承压含水层外,所有承压水最终都是由潜 水转化而来;或由补给区的潜水侧向流入,或通过弱透水层接受潜水的补给。 8.上层滞水的特点? (1) 分布近地表。 (2)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为蒸发和向隔水底板边缘下渗。 (3) 动态变化显著。 (4) 极易受污染。 9.绘制简单水文地质剖面图,分别反映并表示地下水面、饱水带、包气带(土壤水带、 中间带、毛细水带) ? 10.绘制一水文地质剖面图,使之反映并表示出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上

层滞水? 11.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如何分类? 12. 请解释为何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有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较密,而另一些地方的等 水位线较疏?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3.试举例说明含水层概念及其如何应用? 14.简述饱水带和包气带中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 ( 1)饱水带中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岩石的性质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其中孔 隙的大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其主要作用。 ( 2)包气带中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含水量的多少, 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 降低而迅速减少。 15.均质土层饱水带与包气带中的渗透系数有何区别?其原因是什么? 任一均质土层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某一常数;而包气带中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是含 水量的函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迅速减小。其原因如下: ( 1)含水量降低,过水断面面积随之减少; ( 2)含水量降低,水流实际流经途径 的弯曲程度增加; ( 3)含水量降低,水流在更窄小的孔隙通道中流动,阻力增大。 综上可知,包气带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含水量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1.潜水有哪些特征? (1) 潜水与包气带直接相通。 (2) 潜水的补给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排泄以泉、泄流、蒸发等。 (3) 潜水的动态受季节影响大。 (4) 潜水的水质取决于地形、岩性和气候。 (5) 潜水资源易于补充恢复。 (6) 潜水易受污染。 2.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揭示哪些水文地质信息? (1) 潜水面形状。 (2) 潜水流向。 (3) 潜水面坡度。

(4) 潜水面的埋藏深度,判断地表水、泉与潜水等的关系。 (5) 定性反映潜水含水层的厚度和渗透性。 3.承压水有哪些特征 ? 4.水量增、减时,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 ? 5. 请论述,为什么 “ 潜水与承压水由于排泄方式及水交替程度不同,动态特征也不 同。 ” ? 6.试述结合水和重力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论述潜水井流与承压水井流的不同,并说明解决潜水井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方法。 8.为什么弱透水层不能给出水,却能发生越流? 9.如何理解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相对性 ? 10.试比较浅水与承压水的不同,分析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 11.“ 半承压水 ” 具有哪些特点?和潜水及承压水有何异同之处? 12. 如图所示某地区承压含水层 C 的等测压水位线图。根据图中的 A-A ′ 剖面可知,该 含水层顶板埋深在 20-30m ,其顶板随地形有起伏 。试根据承压含水层等测压水位线与 地形等高线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中用虚线圈定地下水自流区的边界。在图中用箭头 标 出 地

地形等高线 承压含水层C 等测压水位线 自流钻孔

13.在图中标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1―隔水层; 2―透水层; 3―饱水部分

14. 下面两图中,分别在 A、B 点向下打井,在揭露潜水含水层后,井深到达隔水底板 之前,井中的水位随井深的增大有何变化?说明原因。


1.渗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2.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

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7.渗透流速:地下水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 8.有效空隙度: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0.渗透系数:水力坡度等于 1 时的渗透流速。 11.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 12.流线: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的流向与此线相切。 13.迹线:渗流场中某一段时间内某一质点的运动轨迹。 14.层状非均质:介质场内各岩层内部为均质各项同性,但不同岩层渗透性不同。 15. 水头


1.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 层流 和 紊流 。 2.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 稳定流 和 非稳定流 。 3.水力梯度为定值时,渗透系数 愈大 ,渗透流速就 愈大 。 4.渗透流速为定值时,渗透系数 愈大 ,水力梯度 愈小 。 5. 渗透系数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 渗透性能 。 渗透系数愈大, 岩石的透水能力 愈强 。 6.流网是由一系列 流线 与 等水头线 组成的网格。 7.流线 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 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迹线 是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8.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 等水头 线 的方向运动,因此,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 正交网格 。 9.流线总是由 源 指向 汇 。 10. 如果规定相邻两条流线之间通过的流量相等, 则流线的疏密可以反映 径流强度 ,

等水头线的疏密则说明水力梯度的 大小 。 11.地表水(河、渠等)横断面的湿周是 上部包气带的含水量将 面 是 减少 等水头线 (填“等水头线”或“流线” ) 增大 , 这时潜水

12.在无入渗补给而有蒸发排泄的条件下,如果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其 , 而地下水蒸发强度将 (填“是”或者“否” )还可以看作流面。

13.某土柱渗流试验如下图所示,土样 A 和 B 被透水石隔开,土柱顶部水位保持恒定, 当底部排水流量稳定为 Q 时,所测得的测压管水位 H 已经在图中标出,用 KA 和 KB 分别表示 A 和 B 的渗透系数,则 KB 是 KA 的 0.67 倍。

14.在一次渗流试验中,细砂 (A-B 段 )和粉砂 (C-D 段 )被填入断面呈圆形的水平柱形容 器中,如图 2 所示,入口与出口流量稳定为 Q,测压管水面高度分别为 hA、 hB、 hC、 hD,CD 之间距离为 15 cm,AB 之间距离为 10 cm,直径 d2 是 d1 的 2 倍,已知 hA?hB=3 cm, hC?hD=9 cm,则细砂渗透系数是粉砂渗透系数的 2 渗透流速的变化趋势是 不变 。 倍,从 B 断面到 C 断面,

细砂 (左 )和粉砂 (右 )串联渗流试验图


1.在岩层空隙中渗流时,水作平行流动,称作层流运动。 ( × ) 2.达西定律是线性定律。 ( √ ) 3.达西定律中的过水断面是指包括砂颗粒和空隙共同占据的面积。 ( √ ) 4.地下水运动时的有效孔隙度等于给水度。 ( × ) 5.渗透流速是指水流通过岩石空隙所具有的速度。 ( × ) 6.实际流速等于渗透流速乘以有效空隙度。 ( × ) 7.水力坡度是指两点间的水头差与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之比。 ( × ) 8.决定地下水流向的是水头的大小。 ( √ ) 9.符合达西定律的地下水流,其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呈直线关系,所以渗透系数或渗 透系数的倒数是该直线的斜率。 ( √ ) 10. 渗透系数可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 渗透系数愈大, 岩石的透水能力愈强。 ( √ ) 11.水力梯度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渗透流速就愈大。 ( √ ) 12.渗透流速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水力梯度愈小。 ( × ) 13.渗透系数只与岩石的空隙性质有关,与水的物理性质无关。 ( × ) 14.流网是等水头线与迹线组成的网格。 ( × ) 15.流线是渗透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 × ) 16.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 √ ) 17.在隔水边界附近,平行隔水边界为流线。 ( √ ) 18.地下水分水岭是一条流线。 ( √ ) 19.如果我们规定相邻两条流线之间通过的流量相等,则流线的疏密可以反映地下径 流强度,等水头线的疏密则说明水力梯度的大小。 ( √ ) 20.在渗流场中,一般认为流线能起隔水边界作用,而等水头线能起透水边界的作用。 ( √ ) 21.两层介质的渗透系数相差越大,则其入射角和折射角也就相差越大。 ( √ ) 22.流线越靠近界面时,则说明介质的 K 值就越小。 ( × ) 23.当含水层中存在强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向其汇聚。 ( √ )

24.当含水层中存在弱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绕流。 ( √ )


1.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时,随着远离河流,水位变幅减小。 B.不同流动系统水流相向汇流处,流速迟缓有利于各种化学物质积聚。 C.水力坡度是指两点间的水头差与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之比。 D.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与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 河床透水性成正比。 2. 下列关于流网的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 流线趋向于在强透水层中走最长的路径,而在弱透水层中走最短的路径。 B. 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等 水头线的方向运动,因此,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C. 如果相邻两条流线之间通过的流量相等,则流线的疏密可反映水力梯度大 小,等水头线疏密反映径流强度大小。 D. 流线总是由源指向汇,其形状受控于边界的性质和形状。 3. 下列达西定律的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 水力梯度为定值时,含水介质渗透系数愈大,渗透流速就愈大。渗透流速为 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水力梯度愈小。 B. 达西定律又称线性渗透定律,其适用雷诺数小于 2000 的层流状态地下水。 C. 渗透系数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能,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能力愈 强。 D.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 机械能。 4.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 D.不一定
1.叙述达西定律并说明达西定律表达式中各项物理意义?

式中: Q――渗透流量; w――过水断面; h――水头损失( h=H 1- H2,即上下游过水段面的水头差) ; I――水力坡度; L――渗透途径; K――渗透系数。 2.何为渗透流速 ? 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的关系如何? 水流通过整个岩石断面(包括颗粒和孔隙)的平均流速。 渗透流速等于实际流速乘以有效孔隙度。 3.有效孔隙度与孔隙度、给水度有何关系? (1) 有效孔隙度小于孔隙度。 (2) 由于重力释水时孔隙中还保持结合水和孔角毛细水乃至悬挂毛细水,所以有 效孔隙度大于给水度。 (3) 对于孔隙大的岩石三者近似相等。 4.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渗透系数的因素:岩石的孔隙性和水的物理性质。 岩石孔隙越大、连通性越好、孔隙度越高渗透系数越大;水的粘滞性越小、渗透 系数越大。 5.简述汇制流网图的一般步骤? (1) 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和流线。 (2) 流线总是由源指向汇。 (3) 根据流线和等水头线正交在已知流线和等水头线间插入其它部分。 6.流网图一般能够反映什么信息?

7. 在层状非均质中, 流线与岩层界线以一定角度斜交时, 发生折射, 试写出折射定律, 并说明各项的物理意义 ? 8.叙述粘性土渗透流速( V)与水力梯度( I)主要存在的三种关系? (1) V-I 关系为通过原点的直线,服从达西定律 ; (2) V-I 曲线不通过原点,水力梯度小于某一值 I0 时无渗透;大于 I0 时 ,起初 为一向 I 轴凸出的曲线,然后转为直线 ; (3) V-I 曲线通过原点, I 小时曲线向 I 轴凸出, I 大时为直线。 9.简述给水度的含义及其与岩性的关系? 10.试叙述流线、迹线和等水头线的定义,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11.渗流的驱动力是什么?如何表征其大小? 12.地下水的质点流速、实际流速、渗透流速有何关系?如何确定这些流速 ? 13.达西公式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14.如何理解达西定律体现了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 15.流网有何特征与用途?各项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的流网有何异同? 16.等水位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反映出哪些水文地质条件? 由达西定律 Q=KA(H1-H2)/L=KAJ 可知,在含水层的单宽流量 Q 保持不变时,等 水位线的密度表示水力坡度 J 大 ,反映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或含水层厚度较大;等水位 线的稀疏表示水力坡度 J 小,反映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大或含水层厚度较小。


1.叙述流网的画法,以及利用流网图可解决的问题 ? 2. 为什么含水层中存在强渗透性透镜体时, 流线将向其汇聚; 存在弱透水性透镜体时, 流线将绕流 ? 3.在等厚的承压含水层中,实际过水断面面积为 400m2 的流量为 10000m3/d ,含水 层的孔隙度为 0.25,试求含水层的实际速度和渗透速度。 4.一底板水平的含水层,观测孔 A、B、C 彼此相距 1000m ,A 位于 B 的正南方

的方向,并计算其水力梯度。 5.有三个地层,每个 25m 厚,互相叠置,如果在这个层组中设置一个不变流速的垂 向水流场,使其顶部 h=120m ,底部 h=100m,试计算内部两个边界处的 h 值(设顶部 地层的渗透系数为 0.0001m/d ,中部地层为 0.0005m/d ,底部地层为 0.001m/d ) 。 6.考虑一个饱和、均质、各向同性、长方形、垂向剖面 ABC 。其上部边界为 AB , 底 部边界为 DC ,左侧边界为 AD,右侧边界为 BC ,使 DC 的距离为 AD 的两倍。BC 和 DC 是不透水的。 AB 是一个不变水头边界, h=100m 。 AD 被分为两个相等的长度, 其 上半部分为不透水,下半部分是不变水头边界, h=40m 。试示意汇出流网图。 7.已知一等厚、均质、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其渗透系数为 15 m/d ,孔隙度为 0.2, 沿着水流方向的两观测孔 A、B 间距 L=1200m ,其水位标高分别为 Ha=5.4m ,Hb=3m 。 试求地下水的渗透速度和实际速度。 8.已知一等厚、均质、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其渗透系数为 20 m/d ,A、B 两断面 间距为 5000m ,两断面处的承压水头分别为 130.2m 和 125.2m 。试计算两断面间的水 力梯度和单宽流量。 9.说明地下水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的意义和关系。在进行地下水的溶质运移计算时, 应采用哪种流速?为什么? 10.何谓含水层的均质、非均质、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并举例说明 11.判断岩层的富水性可以依据哪些资料? 12.在一山区河谷中打有一眼钻孔,孔中地下水位能高出地表,试解释其原因。 13.为了解地表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布置了勘探孔,并测定水位,数据如下: (1)绘出示意剖面图,并标出侵润曲线。 (2) 河水对潜水有否补给?如有,是饱水补给还是非饱水补给?

孔 河中心 河东岸 河东岸 河东岸 河西岸 河西岸 河西岸 河水

14.在砂砾石潜水含水层中,沿流向打两个钻孔( A 和 B) ,孔间距 l=800m ,已知其水 位标高 HA=118.00m , HB=115.00m ,含水层底板标高为 107.00m 。整个含水层分为上 下两层,上层为细砂, A、 B 两处的含水层厚度分别为 hA=6.00m 、 hB=3.00m, 渗透系 数为 24.0m/d 。试求含水层的单宽流量。 15.画出间歇性河流对潜水的补给过程的横断面示意流网图, 并说明间歇性河流变化规 律对潜水含水层动态的影响。 16.某中生代碎屑沉积地层的岩性分为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砂岩 5 种, 请分别按它们的孔隙度、富水性、渗透系数、给水度值的相对大小,对上述 5 种岩性 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


1. 画出下面降雨入渗条件下河间地块剖面的流网(画出流线、等水头线,标出钻孔中 的水位。

2.以下图( 1) 、 ( 2) 、 ( 3)所示为三个含水层剖面示意图,假定地下水为稳定运动, 分 别绘出各自的地下水位(水头)曲线示意图。

图( 3) 3. 某均质各向同性潜水含水层的隔水底板水平,稳定地下水运动的垂向速度分量忽略 不计,沿地下水流线切一条剖面,边界条件如题下图所示,已知观测孔水位 h1 、 h2 和观测孔间距 l,单宽流量为 q。试建立微分方程,并推导渗透系数 K 的计算公式。

4. 设一假想的河间地块承压水稳定运动,该含水层水平等厚,已知几何尺寸(如图所 示) ,两条河流的水位分别为 h1 和 h2,渗透系数 K1/K2=0.5 ,试求出: ( 1)含水层的 单宽流量表达式; ( 2)承压含水层的压力线表达式。

图中的符号: K1、 K2―承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m/d ) ;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m) ; q―承压含水 层的单宽流量( m2/d ) ; h1、 h2―分别为两河流的稳定水位标高( m) 。

5.设有一假想的河间地块地下水做承压 ―无压稳定运动,该含水层均质等厚,底板水 平,标高为 0。已知几何尺寸(如图所示) ,两条河流的水位分别为 h1 和 h2,渗透系 数为 K,试求出: ( 1)承压转无压的位置 L1 的表达式; ( 2)承压 ―无压稳定流的单 宽流量公式。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q―含水层的单宽流量 图中符号: (m/d ) ; (m) ; (m2/d ) ; h1、 h2―分别为两河流的稳定水位标高( m) 。

6.图 5 为河间地块剖面二维地下水稳定流动,两河水位相等、均匀稳定入渗。回答如 下小题: ( 1)试在剖面图上示意画出潜水水位线与流网,标明地下分水岭,并用达西 定律阐述理由; ( 2)以隔水底板为基准面,请根据你绘制得出的流网标出 A 点的测压 水头 H、位置水头 z 及压力水头 h。 7.需要在图 5 所示条件下选择垃圾填埋场,试说明该垃圾场放在什么位置上对地下水 的污染风险最小?

图5 8. 已知某潜水含水层由均质的砂组成, 隔水底板水平, 在平面上水流呈稳定平行流动,

含水层渗透系数为 K,沿径流方向有两个水位观测孔,孔间距为 L,两观测孔观测水 位分别为 Ha 和 Hb,求:沿地下水流方向的单宽流量及潜水位分布曲线。

8.试说明此流网所蕴含的水文地质意义。

9 下图为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设两岩层渗透系数分别为

( 1)解释图( 1)和图( 2) ( 2)通过分析对比下图所蕴含的水文地质信息,并比较二者有何不同


1―隔水层; 2―弱透水层;3―强透水层; 4―等水头线; 5―流线; 6―测压水头线

10.试运用所学潜水等水位线图相关知识,分析水井和排水沟位置的选择位置。 ①水井位置应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点 ②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集区。 ③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水面积较大的地点。 ④一般沿等水位线布置水井和排水沟。 在解决此问题时,首先要判断潜水的埋藏深度,其次标出潜水的流向,以确定潜水

的汇集区和各地点汇水面积的大小,最终确定取水点(即水井)的最佳位置。

11.根据下图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特点,判断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

12. 根据所示地形图及地下水位标高,回答以下问题: ( 1 )根据相关资料,编制沙河地区潜水等水位线图(水位等高距 2m,取偶数) ( 2 )用箭头标出 AB 、 CD 两处的潜水流向,并计算水力梯度的近似值。 ( 3 )根据平面图资料,在剖面图上绘出潜水位及潜水流向。 ( 4 )畜牧场要打一号饮水井,请在图上标出水位,并简要说明布井依据。 ( 5 )根据所作潜水等水位线图及已知的其他相关资料,总结影响潜水面形状和潜水流向的因素。

图 沙河地区潜水位线图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1.毛细压强:凹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 2.毛细饱和带:在潜水面之上有一个含水量饱和的带。
1.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弯曲的液面对液面以内的液体产生附加表面压强,而这一附 加表面压强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 曲率中心 方向; 突起的弯液面, 对液面内侧的液体, 附加一个 正的 表面压强;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 负的 表面 压强。 2.拉普拉斯公式的涵义是:弯曲的液面将产生一个指向 液面凹侧 的附加表面压强; 附加表面压强与张力系数成 正比 ,与表面的曲率半径成 反比 。 3. 包气带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 变大 。 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降低而迅速 变小 。 三、判断题 1.毛细现象是在固、液两相界面上产生的。 ( × ) 2.突起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正的表面压强。 ( √ ) 3.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正的表面压强。 ( × ) 4. 弯曲的弯液面将产生一个指向液面凹侧的附加表面压强, 附加表面压强与表面张力 系数成正比,与表面的曲率半径成反比。 ( √ ) 5.包气带中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变大。 ( √ ) 6.包气带中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大。 ( × ) 7.包气带水的运动也可以用达西定律描述。 ( √ ) 8.颗粒较粗时,由于渗透性好,所以毛细上升高度大。 ( × ) 9.颗粒较细时,由于渗透性差,所以毛细上升高度小。 ( × )
1.附加表面压强的方向如何 ? 凸起和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什 么样的表面压强 ? 附加表面压强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曲率中心: 凸起的弯液面, 对液面内侧的液体, 附加一个正的表面压强;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负的表面压强。 2.当液面为凸形、凹形和水平时,实际表面压强各如何计算? 液面为凸形时, P=Po+Pc ; 液面为凹形时, P=Po-Pc ; 液面水平时, P=Po 。 式中: Po-- 为大气压强; Pc-- 为附加表面压强。 3.为什么包气带中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迅速变小?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毛细水退缩到孔隙更加细小处,弯液面的曲率增大,造成毛 细负压的负值更大。 4.为什么包气带中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迅速变小? (1) 含水量降低,实际过水断面随之减小 (2) 含水量降低,水流实际流动途径的弯曲程度增加; (3) 含水量降低,水流在更窄小的孔角通道及孔隙中流动,阻力增加。 5.毛细饱水带与饱水带有哪些区别? 毛细饱水带是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饱水的,不存在重力水,打井时打到毛细饱水 带时,没有水流入井内;饱水带的水主要是重力水,井打到饱水带时,在重力作用下, 水能流入井内。 6.包气带水与饱水带水运动的区别是什么? (1) 饱水带只存在重力势,包气带同时存在重力势与毛细势 (2) 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个定值,包气带的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 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7.从表 6.1 可以看出,图的颗粒越细、孔径越小,毛细上升高度越大;是否颗粒越细, 毛细水上升速度也越大?为什么?

8.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上可以获取土壤或土壤水的那些特征和指标? 9.给水度与水分特征曲线有关吗 ?为什么? 10.怎样才能是测定的给水度接近理论最大值? 11.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砂土、粉砂土、粘土哪种土最容易出现盐碱地?为什么? 12.饱水带和包气带水运动有哪些异同点?


1.研究包气带水有什么意义 ? 2.与饱水带相比,包气带中水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井打到毛细出水带不出水,而土壤水取样器 (用比包气带岩性细很多的饱水陶 土头制成密封容器并抽空 )却可以取出包气带水? 4. 在包气带中挖一空洞,以容器承接入渗水流。以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