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道二元一次方程组题,售价A商品为109元,售价B商品为99元..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今年“五一”节,A、B两人到商场购物,A购3件甲商品和2件乙商品共支付16元,B购5件甲商品和3件乙商品共支付25元,求一件甲商品和一件乙商品各售多少元.设甲商品售价x元/件,乙商品售价y元/件,则可列出方程组___.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设甲商品售价x元/件,乙商品售价y元/件,则可列出方程组:.故答案为:.
为您推荐:
分别利用“A购3件甲商品和2件乙商品共支付16元,B购5件甲商品和3件乙商品共支付25元”得出等式求出答案.
本题考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题意得出正确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扫描下载二维码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江苏省无锡金星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每周一练(二元一次方程组)(无答案)
ID:6334897
资源大小:109KB
无锡金星中学七年级数学每周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2.下面三对数值:(1)(2)(3)是方程2x-y=4的解的是(
D.(1)和(3)
3.已知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3x-ay=7的一个解,则a的值为(
4.若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则满足
5.下列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6.某校运动员分组训练,若每组7人,余3人;若每组8人,则缺5人;设运动员人数为x人,组数为y组,则列方程组为
) [来自e网通客户端]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8
大学学生,没事喜欢自己制作原创计算机PPT!
 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初中数学8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人教版初中数学8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79|
上传日期: 21:12:2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教版初中数学8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10人评价)
评价文档:
相关文档推荐
初中数学审核员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本章教学目标:
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理解点到
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
3.理解平行线概念,
理解平行公理,了解其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
条直线的平行线。
4.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
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
5. 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6.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
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
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过程,发现图形平移的两个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抽象概括能力。
8.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主动性。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三)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让学生明确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
其性质。掌握平移的两个特征。
本章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
14 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小结与复习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5.5.1 相交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
2.知道“对顶角相等”.
3.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
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问题: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平行线,引出本节课题.
2 细心观察,归纳定义
问题(1)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
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
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
(2)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
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 动手操作,推出性质
(1)对顶角有什么大小关系呢?
课件运用:此时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对顶角”进行动画演示.
(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经验(用量角器,
邻补角和为
180 度)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口
述过程,教师给予明晰,并板书说理过程.
4 动脑思考,例题解析
∠1 = 40°,求∠2、∠3、∠4
90°时,∠2、∠3、∠4
等于多少度?
(3)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理吗?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具体指导并根据学生情况板书规范的简单说理过程.
5 动脑思考,变式训练
问题:找出图中∠AOE
的对顶角及邻补角.若没有请画出.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图形与基本图形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对顶角及邻补角的
特征、性质、异同点.
6 归纳小结
(1)什么是邻补角?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对顶角? 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7 布置作业:
5.1 第 1 题、第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理解点到直
线的距离的概念,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垂线的概念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说理,体
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利用垂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
高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垂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怎样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发现法。
教学过程:
1〗 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1: 取两根木条
a、b,将它们钉在一起,固定木条
a,转动木条
a 与 b 所成锐角
为 35? 时,其余的角分别为多少?
a 与 b 所成角
为 90 ? 时,其余角的分别为多少?
(3)在木条
b 的转动过程中,什么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b 与 a 成 90? 的位置有几个?此时,木条
b 与 a 所在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垂直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叫做这两条直线互相垂
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AB ⊥CD,垂足为O.
记作:AB ⊥CD
2〗 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1)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如图,过直线
AB 上的已知点
P,用三角尺画
AB 的垂线;过直线上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与这条直线垂直?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如图,过直线
AB 外的已知点
P,用三角尺画
AB 的垂线,并注明垂足.
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AB 外的已知点
AB 画垂线段,与(3)比较,注意区分垂
线和垂线段.
〖阅读归纳〗你知道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吗(见
P7)?请注意理解"有"与"有
且只有"的区别.
3〗 怎样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
规定: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
AB 外的已知点
AB 的垂线;
AB 外的已知点
AB 的垂线.
4〗点到直线的距离
问题: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
P 处,如何挖掘能使渠道最短?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
(1)如果图中的比例尺为
1:1000000,水渠大概要挖多长?
(2)你能列举生活中类似的实例吗?
课堂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
3.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4.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教科书 习题
3、4、5、6、7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提高识图能力,体会分类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教学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如图,直线
AB 与 EF 相交,你能说出其中的对顶角与
邻补角吗?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二)探索与思考
2:三条直线相交可以分为哪些情况?
对三条直线相交按交点的个数分为三种情况:
(1)三条直线交点的个数有一个,即三条直线交于一点;
(2)三条直线交点的个数有两个,即两条直线平行且被第三条
直线所截;
(3)三条直线交点的个数有三个,即三条直线两两相交.
3:观察图中的∠1
和∠5,它们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同位角:如图,像∠1
和∠5,两个角分别在直线
一方,并且都在直线
EF 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
做同位角.
(1)你能找出图中还有哪几对角构成同位角?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八个角中,共有几对同位角?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观察图中的∠3
和∠5,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内错角:如图,像∠3
和∠5,两个角都在直线
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
EF 两侧.具有
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1)你能找出图中还有哪几对角构成内错角?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八个角中,共有几对内错角?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如图,我们称∠3
为同旁内角,你能根据两个角的特征,描述一下同旁内角的定
同旁内角:如图,像∠3
和∠6,两个角都在直线
之间,并且都在直线
旁.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练习:分别指出下列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图,直线
与∠2,∠1
与∠3,∠1
各是什么关系的
(2)如果∠1=∠4,那么∠1
相等吗?∠1
∠3 互补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教师板书过程。
(三)归纳小结
1.你能总结一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具有哪些特征吗?
2.你认为在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5.1 第 11 题,复习题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线概念, 理解平行公理,了解其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
直线的平行线.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平行线概念及平行公理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动手操作、
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
问题 1:分别将木条
a,b 与木条
c 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
的三条直线, 顺时针转动
b 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
(2)在这个过程中, 有没有直线
a 与 b 不相交的位置?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平行概念: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
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
a 与 b 互相平行.换
言之,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
a 与 b 是平行线, 记作
问题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哪些位置关系?
问题 3:平行线在生活中很常见,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题 4:如何画平行线呢?给一条直线
你能画出直线
a 的平行线吗?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问题 5:在转动木条
a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直线
a 与 b 平行?
a 的平行线,
能画出几条?再过点
a 的平行线,它和前面过点
B 画出的直线平行吗?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b∥a,c∥a,那么
练习: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如图(1),过点
A 画 EF ∥ BC;
(2)如图(2),在∠AOB
OA 交 OB 于 C,PD
OB 交 OA 于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1.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平行线的判定(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行线判定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研究平行线判定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学习,主动解决问题,鼓励其创造精神,并从中获
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得到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
1.梳理旧知,引出新知
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1) 根据定义.
(2) 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
2.动手操作,归纳方法
你还记得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吗?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简单推理,得出判定方法
2 和判定方法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例 1 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 2 如图, BE
是 AB 的延长线.
1)由∠CBE=∠A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根据是什么?
(2)由∠CBE=∠C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根据是什么?
(3)由∠D+∠A= 180°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
行?根据是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归纳小结
(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得到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过程吗?
(3)判定方法
2 和判定方法
3 是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的,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6.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平行线的判定(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
一.梳理旧知,归纳方法
1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结合图形回答问题:
①如果∠1=∠2,能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②如果∠1=∠3,能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③如果∠A+∠ ABC=180? ,能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分析。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二.学会分析,应用方法
2 如图,当∠1=∠2
CD 平行吗?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已知条件:直线
c 都垂直于直线
要说明的结论:直线
c 平行吗?
三.应用迁移,深化理解
4 已知: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C
平分∠BAD,∠1=∠2,AB
CD 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四.归纳小结
结合例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解决与平行线的判定有关的问题的思路吗?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发现。
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两条平行线
被第三条直
同旁内角?
二.动手操作,归纳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会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如图,已知直线 a∥b ,c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归纳。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三.应用转化,推出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会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归纳。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旁内角会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归纳。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四.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例 1 如图,平行线
AB,CD 被直线
(1)从∠1=110?.可以知道∠2
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2)从∠1=110?
可以知道∠3
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从∠1=110?
可以知道∠4
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 2 如图,已知
AB∥CD,AE∥CF,∠A= 39°,
∠C 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五.归纳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
3 是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的,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平行线的性质(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
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
1.梳理旧知,归纳方法
1 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这三个性质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
别是多少度?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 对比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分组交流总结。
2.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已知,如图,∠1=∠2,CE∥BF,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试说明: AB∥CD.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理由如下:
∵ CE∥BF,
∴∠1=∠B.
∵∠1=∠2 ,
∴∠2=∠B.
是内错角,
∴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如图,AB∥CD,BE
平分∠ABC,CF
∠BCD,你能发现
BE 与 CF 的位置关系吗?说明理由.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 已知:如图,∠AGD=∠ACB,
∠1=∠2,CD
EF 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由学生板书。
3.应用迁移,拓展升华
如图,潜望镜中的两面镜子是互相平行放置的,光线经过镜子反射时,∠1=∠2,
∠3=∠4,∠2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进入潜望镜的光线和离开潜望镜的光线是平行的?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已知条件:如图,AB∥CD,∠1=∠2,∠3=∠4.
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试说明:PM∥NQ.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4.归纳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是什么?
(2)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你能区别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平行线的性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
平行线的判定吗?
5.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命题、定理、证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对命题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命题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一)命题的概念探究
1 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3 你能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
(二)命题的结构分析:
4 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命题,并思考命题是由
几部分组成的?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 结果仍是等式.
(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命题由提示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许多数学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连接的部分是题
设,“那么”后面连接的部分就是结论.
5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如果是,请将它们改
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6 请同学们说出一个命题,并说出此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三)命题的真假介绍
5 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
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8 请同学们举例说出一些真命题和假命题.
(四)归纳小结
1.什么叫做命题?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3.举例说明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
(五)布置作业
21 页 练习第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命题、定理、证明(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
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
1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
是假命题?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
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a︱=︱b︱ ,那么
(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 中的(1)(4)(5)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theorem).
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2  你能写出几个学过的定理吗?
3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
1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你能将命题
1 所叙述的内容
用图形语言来表达吗?
(3)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呢?
(4)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
(5)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
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已知:b∥c,a⊥b .
求证:a⊥c.
学生分组交流。
2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1)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
(2)这个命题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我们知道假命题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结论不一定成立,你能否利用图形举例说明当
两个角相等时它们不一定是对顶角的关系.
已知:如图
1,∠1=∠2,∠3=∠4,
求证:EG∥FH.
学生分组交流后由学生板书过程。
2 请你说出一个假命题,并举出反例
1.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谈谈你对证明的理解。
教科书 习题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过程,发现图形平移的两个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
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平移的基本性质及其归纳过程.
教学难点:
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彩笔,方格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欣赏下面美丽的图案,并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性质
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的雪人?
比较:画出的这些小雪人和已知的图片.
说一说: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改变?
学生分组交流总结。
归纳:(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第 2 个和第
3 个雪人都可以看成是第
1 个雪人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得到的.
位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刻画它们移动的距离?
A 与 A'叫做对应点,同样,帽顶
B 与 B',钮扣
C 与 C' 都是对应点.
你能在图中再找出几对对应点吗?
把对应点分别连接起来,这些线段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分组交流总结。
归纳:(2)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3.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 1(1)如图,图中哪条线段可以由线段
b 经过平移得到?如何进行平移?
b 向右平移
3 格,向上平移
2 格得到.
例 1(2)如图,在网格中有△ABC,将点
A 平移到点
P,画出△ABC
平移后的图形.
A 向___平移__格,
再向__平移__格,得点
△ABC 平移后的三角形
例 2 如图,平移△ABC,使点
A 移动到点
A',画出平移后的△A'B'C'.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学生独立完成。
图片赏析:
你在这些作品中有什么发现?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利用平移的例子吗?
4.归纳小结
(1)平移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回顾探究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你能说出归纳平移基本性质的基本思路吗?
5.布置作业
(1)教科书 习题
(2)请你来做小小设计师.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平移知识,使用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来设计一些
美丽的图案吗?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平行线判定方法画平行线,用平移方法设计图案.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用平行线判定方法来画平行线,用平移的方法来设计美丽的图案.提高应用意识
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合作交流,
体验获得成功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平行线判定方法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平移的基本性质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经过直线外一点画该直线的平行线,你有几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对照课本上李强、张明、王玲三位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合作交流完成。
1:图中的每一匹马是怎样得到的?
2:整幅图画是怎样得到的?
3:你还能用平移设计一些图案吗?
学生合作交流,分组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几种画平行线的方法?
(1)总结一下画平行线的方法.
(2)用平移的方法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本章的重点内容,整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和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
说明几何图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合作交流,
体验获得成功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复习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
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1 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本章学到的一些数学名词,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吗?你能分别画一个
图形表示它们吗?
对顶角、邻补角、垂直、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移。
(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它们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3)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你会度量吗?请举例说明.
(4)怎样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平行线有什么性质?对比平行线的性质和直线平行的
判定方法,它们有什么异同?
(5)什么是命题?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6)图形平移时,连接各对应点的线段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交流总结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本章所学的主要知识,您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你能画出一个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吗?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 结合本章知识结构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回顾本章的学习过程,怎样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之间是否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学生分组交流总结
 如图,三条直线
AB,CD,EF
CD⊥EF,∠AOE=70?,若
∠BOF.求∠DOG
学生分析,教师板书过程。
∵ 三条直线
AB,CD,EF
∴ ∠DOF=90? .
∵ ∠AOE=70?,
∴ ∠BOF=∠AOE=70?.
∵ OG 平分∠BOF,
∴ ∠FOG=∠BOF=35?.
∴ ∠DOG=∠DOF-∠FOG
=90?-35?=55?.
如图所示,直线
c、d 所截,且
c⊥a,c⊥b.∠1
的相等吗?说明理由.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1)本章的核心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谈谈你对本章的研究思路的体会以及如何研究图形的位置关系.
2、3、7、15
章节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下列各图中,∠1
是对顶角的是( 
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
A.垂线   
B.垂线段   
C.垂线的长   
D.垂线段的长
3.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 ? b ,b ? c ,则 a ? c
B.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C.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吗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AB、EF 相交于点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2
的邻补角是
__________.
2,已知直线
a∥b,直线
相交,若∠1=65°,则∠2=________°.
3,三条直线
AB、CD、EF
O,若∠1=30°,∠2=70°,求∠3
4 所示,△ABC
平移得到△DEF,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角,以及平行的线段.
5,分别画出点
BC、AC、AB
的垂线段,再量出点
A 到 BC、点
点 C 到 AB 的距离.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图中共有对顶角(
AB∥CD,∠A=75°,则∠1
的度数是(
a∥b,M、N
分别在直线
a、b 上,P
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1+∠2+
∠3 等于(
经过平移后得到的图形,其中点
的对应点分别为
C、A,若∠A=
50°,∠B=60°,则∠D
的度数为(
4 所示,请写出能判定
的一个条件:
6.观察如图
5 所示的长方体,与棱
A′D′平行的棱有_______条,与
A′D′垂直的棱有
______条.
6 中的数据,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_______.
7,在长方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与 BD 相交于点
O ,平移△AOB,使点
A 平移到点
D 的位置,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9.一辆货车向东行驶,途中向右拐了
50°角,接着向前行驶,走了一段路程后,又向左拐
了 50°角,如图
(1)此时汽车和原来的行驶方向相同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汽车第二次向左拐的角度是
70°,此时汽车和原来的行驶方向相同吗?你
的根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OB
和∠A′O′B′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
OA∥O′A′.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1.在同一平面内,有下列说法: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过一点任意画一条
直线都可以垂直于已知直线;④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其中正确的有(  )
1,若∠1=∠2,则有下列结论:①∠3=∠4;②AB∥CD;③AD∥BC;
④∠A+∠4=180°.
其中正确得有(  )
3.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按如图
2 所示方式叠放在一起,如果长方形的长是
cm,那么这个
图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cm.
3,若∠1=75°,∠2=75°,∠3=87°,则∠4=_______.
5. 图 4 是建筑工人用来检验所砌墙面是否垂直于地面的一种方法,此实际问题的数学依据是
6.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
a、b、c,给出下列五个论断:①a∥b;②b∥c;③a⊥b;
④a∥c;⑤a⊥c.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直线
AB∥CD,点
E、F 分别在直线
AB 和 CD 上.
AB 与 CD 的内部,试猜想∠BEO、∠EOF、∠DFO
之间的关系,并说
AB 与 CD 的外部,如图
6,(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BEO、
∠DFO 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平行线与相交线小结与复习
基础盘点:1.D
7. 解:相等的线段:AB=DE,BC=EF,AC=DF,AD=BE=CF.
相等的角:∠BAC=∠EDF,∠ABC=∠DEF,∠BCA=∠EFD.
平行的线段:AB∥DE,BC∥EF,AC∥DF,AD∥BE∥CF.
课堂小练:1.B
? DCE= ? A 或∠ECB=∠B
∠A+∠ACE=180°
9.(1)相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不同,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AOB=∠A′O′B′时,OA∥O′A′.
跟踪训练:1.A
5.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
已知直线垂直
6.答案不唯一,如果
a∥b,b∥c,那么
7. 解:(1)∠BEO+∠DFO=∠EOF.理由如下:
O 作 MN∥AB.
AB∥CD,所以
CD∥MN,所以∠BEO=∠EOM,∠MOF=∠DFO.
从而有∠BEO+∠DFO=∠EOM+∠MOF=∠EOF.
(2)(1)中的结论不成立,正确的关系是∠DFO-∠BEO=∠EOF.理由如下:
O 作 MO∥AB.
AB∥CD,所以
CD∥MN,所以∠BEO=∠EOM,∠MOF=∠DFO.
所以∠EOF=∠MOF-∠EOM=∠DFO-∠BEO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一、课标要求
1.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用
平方运算与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并能探索
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3.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
理性等等。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
5.能对带根号的数进行化简,并能利用化简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6.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章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
上的表示等内容。对概念的处理上,抓住主要概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
活动中获得认识,增强理解;对内容的安排上,联系实际情境,导入新知识,注意前后知识
间的对比,同时让学生在运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也
是学习高中数学内容的基础。
三、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无理数的引入的意义,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开方运
算,解决与实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本章的教学难点:
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区别与联系,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五、课时安排
6.1 平方根……………………………………………………………….3
6.2 立方根………………………………………………………………..1
6.3 实数……………………………………………………………………2
本章小结………………………………………………………………….1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平方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
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计算非负数的
算术平方根,真正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为学生以后学习无理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三块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学生计算器。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
25dm 2 的正方形画
布,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求出正方
形画布的边长为5dm
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深入地引导此问题: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
1、9、16、36、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会求出边长分别是
1、3、4、6、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上面的问题它
们有共同点吗?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需加以引导。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⑴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
x 的平方等于
x2=a 那么这个正数
a 的算术平方根。
⑵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a ,读作“根号
a”或“二次很号
叫做被开方数。
三、应用: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解:⑴因为102
? 100, 所以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即
100 ? 10 ;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 ) 2 ? ,所以
的算术平方根是
的算术平方根是
0.012 ? 0.0001,所以 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
0.0001 ? 0.01;
02 ? 0 ,所以 0 的算术平方根是
注:①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题,明确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②求带分数的算术平方根,需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根据定义去求解;
③0 的算术平方根是
由此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你能求出-1,-36,-100
的算术平方根吗?任意一个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归纳: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有
的算术平方根是
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即:只有非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如果
x ? a 有意义,那么
a ? 0, x ? 0 。
a ? 0 这一点对于初学者不太容易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可以在以后的教
学中慢慢渗透。
求下列各式的值:
分析:此题本质还是求几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11) 2 ? 112 ? 11
(4) 62 ? 6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⑶ (?10) 2
解:(1)因为32
32 ? 9 ? 3 ;
43 ? 64 ? 82 ,所以
43 ? 64 ? 8 ;
(?10) 2 ? 100 ? 102 ,所以 (?10) 2 ? 100 ? 10 ;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进行如下总结:
62 ? 6 ,可得
a 2 ? a(a ? 0)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11) 2 ? 11, (?10) 2 ? 10 ,可得 a 2 ? ?a(a ? 0)
教师需强调
a ? 0 时对两种情况都成立。
四、随堂练习:
1、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____。
2、求下列各式的值:
3、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a ?1 ? b ?1 ? 0, 求 a ? 2b 的值。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第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6.1 平方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用算术
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折纸认识第一个无理数
2 ,并通过估计它的大小认识无限不循
环小数的特点。用计算器计算算术平方根,使学生了解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正数的
算术平方根,再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找出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感受算术
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
2 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
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并且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①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②会用算术平方根
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引入: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
1 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
2 的大正方形?
如图,把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将所得的
4 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
2 的大正方形。你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x 2 ? 2 ,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可知
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2 的大小:
由上面的实验我们认识了
2 ,它的大小是多少呢?它所表示的数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
2 的大小。
? 1,22 ? 4, 12 < 2 < 22 ,所以1< 2 < 2 .
? 1.96 ,1.52 ? 2.25 ,所以1.4<
因为1.412 ? 1. ? 2.0164 ,所以1.41<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因为1.4142
? 1.999396 ,1.4152 ? 2.002225 ,所以1.414<
如此进行下去,我们发现它的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像这样的数我们成为
无限不循环小数。
注:这种估算体现了两个方向向中间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好理解,
教师在讲解时速度要放慢,可能需要讲两遍。
2 =1.……,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但是很抽象,没有办法全部表示出来它的大小,类似这样的数还有很多,比如
3, 5, 7 等,
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大多数计算器都有“
”键,用它可以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或近似值。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3136 ; (2) 2 (精确到
解:(1)依次按键
3136 ? ,显示:56.所以
(2)依次按键
2=,显示:1.,这是一个近似值。所以
2 ? 1.414.
注: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的顺序可能有所不同。
四、探索规律:
(1)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用计算器计算
3 (结果保留
4 个有效数字),并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
的近似值。你能根据
3 的值求出
30 的值吗?
学生通过计算器可求出(1)的答案,依次是:
0.25,0.791,2.5,7.91,25,79.1,250 。从运算结
果可以发现,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
100 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就扩大或缩小
3 ? 1.732 可得
0.03 ? 0. ? 17.32, 30000 ? 173.2 ,由 3 的值不能求出
30 的值,因为规律是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
100 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才扩大或缩小
而 3 到 30 扩大的是
10 倍,所以不能由此规律求出。
此题学生可独立完成。
五、实际应用:
例 1、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
400cm 2 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出一块面积为300cm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与宽之比为3
: 2 ,不知道能否裁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
“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
丽能否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分析:学生一般认为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通过计算和讲
解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cm
根据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可得:3x
? 2x ? 300 , 6x 2 ? 300 , x 2 ? 50 , x ? 50
∴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
50cm 。因为50
﹥ 49 ,所以
50 ﹥ 7 ,从而3
即长方形纸片的长应该大于
21cm ,而已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只有
20cm ,这样长方形纸
片的长将大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
答:不能同意小明的说法。小丽不能用这块正方形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
六、随堂练习: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2、估计大小:
2 ? 1.414 ,求
0.02 , 0.0002 ,
20000 的值。
七、课堂小结
1、被开方数增大或缩小时,其相应的算术平方根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因此我们可以利
用夹值的方法来求出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3、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4、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八、布置作业
6.1 第 3、5 题
教学反思: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平方根(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平方根;
了解开平方与平
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平方根,进一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对
正数平方根特点的探究,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体验类比、化归等问题解
决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
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
教学重点: 了解开方和乘方互为逆运算,弄懂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一、情境导入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9,这个数是多少?
讨论: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
3 和-3.注意
?? 3?2 ? 9中括号的作用.
x 等于多少呢?
二、探索归纳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
a 的平方根.即:如果
x 2 =a,那么 x 叫做
a 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 3 的平方等于
的平方根是
? 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观察:课本
图 14.1-2 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
本质.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
1,4,9 的平方根.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3) 0.25
3、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
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
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符号:正数
a 的算术平方根可用
a 表示;正数
a 的负的平方根
求下列各式的值。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144 , (2)-
0.81 , (3)
562 , ? 56?
归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
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
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三、随堂练习:
四、小结: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
a 的平方怎样表示?
6.1 第 4、7、8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
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二)过程与方法:从具体的计算出发归纳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讨论立方与开立方的
关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最后介绍实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立方根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能
力;通过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类比学习的数学思想;通过探讨一个数的立方根
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可以将求负数的立方根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培养
学生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立方根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要制作一种容积为
27m3 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
x 3 ? 27 ,
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
33 ? 27 ,所以
x ? 3 ,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立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a ,那么这个数叫做
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x 3 ? a ,那么 x 叫做 a 的立方根。记作
x ? 3 a , 3 a 读作三次根号
a 是被开方数,3
是根指数,
3 a 中的根指数
3 不能省略。
开立方的概念: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可以根据这种关系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3、探索立方根的特点: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23 ? 8 ,所以
8 的立方根是(
)3 ? 0.125 ,所以 0.125的立方根是(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3 ? 0 ,所以 0 的立方根是(
)3 ? ?8,所以
的立方根是(
)3 ? ? ,所以
的立方根是(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负数和零三方面去归纳总结立方根的特点。
归纳: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
的立方根是
4.探究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立方根的关系:
填空:因为
3 ? 8 ? ___,
? 3 8 ? ___,所以
3 ? 8 ___
3 ? 27 ? ___,
? 3 27 ? ___,所以
3 ? 27 ___ ? 3 27
由上面两个例子可归纳出:一般地,
3 ? a ? ?3 a 。
注:这个关系对于正数、负数、零都成立。求负数的立方根时,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
绝对值的立方根,然后再确它的相反数。
三、应用:
例 1、求下列各式的值:
(2) 3 ?125
分析:根据立方根的意义求解。
(2) 3 ?125 ? ?5
例 2、求下列各式中
x 3 ? 0.008
(2) x 3 ? 3 ?
(3) (x ?1)3 ? ?8
分析:此题的本质还是求立方根。
解:(1)∵
x 3 ? 0.008
∴ x ? 3 0.008
∴ x ? 0.2
(x ?1)3 ? ?8
∴ x ?1 ? 2
例 3、用计算器计算
3 103 , 3 106 , 3 109 , 3 10?3 , 3 10?6 的值,你发现了什么?并总结
出来。利用你前面发现的规律填空:已知
3 216 ? 6,则 3 0.000216 ? ____,
3 216000 ? _
分析:在用计算器求立方根时按键顺序是:
、被开立方的数字、=,
这样即可显示出计算结果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3 103 ? 10 , 3 106 ? 102 , 3 109 ? 103 , 3 10?3 ? 10?1 , 3 10?6 ? 10?2
由此发现:一个数扩大或缩小
1000 倍时,它的立方根扩大或缩小
3 0.000216 ? 0.06 , 3 216000 ? 60。
四、随堂练习:
1、 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___,如果
3 1? a ? 1? a, 则 a ? ___。
64 的立方根是____,
(?4)3 的立方根是____。
?16的立方根是
2x ? 4 的算术平方根。
x ? 3 ? 4,求 3 (x ?10)3 的值。
5、比较大小:(1)
3 1.2 __ 3 2.1 ,(2) ? 3
,(3)3__
五、课堂小结
1.立方根和开立方的定义.
2.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的特征.
3.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异同.
六、布置作业
6.2 第 3、5、7
教学反思: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实数(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
充到实数的范围,从而总结出实数的分类,接着把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实数
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敢于面
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无理数:
利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3,?
写成小数的形式,它们有什么特征?
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 0.8?1?, ? 0.5?
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很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 5, 3 3 等都是无理数。?
? 3. …也是无理数。
二、实数及其分类:
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的分类:
按照定义分类如下: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按照正负分类如下:
3、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物理是合乎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
表示出来吗?
1 个单位长度的圆其周长为
π,把这个圆放在数轴上,圆从原点沿数轴
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另一个点,这个点的坐标就是
π,由此我们把无理数
π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了出来。
2:在数轴上,以一个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则其对角线的长度就是
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与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
2 ,与负半轴的交点就是
2 。事实上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无理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数轴上有些
点表示无理数。
归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没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②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三、应用:
例 1、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有哪些?
, ? 0.7?3? ,3.14 , 3 5 , 0 ,10.12 ???,π, (?4) 2 。
解:无理数有:
2 , 3 5 ,π
注:①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比如
(?4) 2 ,它其实是有理数
②无限小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一定是无理数。
比如10.12 ???。
例 2、把无理数
5 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分析:类比
2 的表示方法,我们需要构造出长度为
5 的线段,从而以它为半径画弧,
与数轴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
解:如图所示,OA
? 2, AB ? 1,
由勾股定理可知:OB
5 ,以原点O
为圆心,以OB
长度为半径画弧,
与数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⑵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⑶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⑷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⑸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3.1415926 , 7 , ? 8 , 3 2 , 0.6 , 0 , 36 , , 0.??? 。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3、比较下列各组实数的大小:
(2)π,3.1416
五、课堂小结
1、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及实数的分类. 2、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
六、布置作业
6.3 第 2、3、7
教学反思: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实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掌握实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引出实数
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以巩固,适当加深对它们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建立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范围里也成立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在这种数的
扩充中所体现的一致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会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进行实数的加减法运算;会进行实数的近似计算。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中仍适用的这种扩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性质运算律:
1、相反数:有理数
a 的相反数是
2、绝对值:当
a ≥0 时,
a ? a ,当 a ≤0 时,
3、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有理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
0)、乘方、非
负数的开平方、任意数的开立方运算,有理数的运算中还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二、实数的运算:
1.实数的相反数:数
a 的相反数是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3、实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
0)、乘方、非负实数的开方运算,还
有任意实数的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中,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也适
三、应用:
例 1、(1)求
3 ? 64 的绝对值和相反数;
(2)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3 ,求这个数。
解:(1)因为
3 ? 64 ? ?4 ,所以 ? 3 ? 64 ? ? 4 ? 4 , ? 3 ? 64 ? ?(?4) ? 4
3 ,所以绝对值为
3 或 ? 3 。
例 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 3 ? 2) ? 2 ;
3 ? 2 3 。
分析: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
( 3 ? 2) ? 2 ?
3 ? ( 2 _ 2) ? 3 ? 0 ? 3 ;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3 ? 2 3 ? (3 ? 2) 3 ? 5 3
例 3、计算:
(结果保留
3 个有效数字)
5 ? ? ? 2.236 ? 3.142 ? 5.38;
3 ? 2 ? 1.732?1.414 ? 2.45 。
四、随堂练习:
4 2 ? 6 2 ;
3( 3 ? 2) ;
5 ? 2 3 ;
3 ? 8 ? 9 ? 1? ( ) 2 。
3 (精确到
? 2、34 ? ?
(精确到十分位)。
3、在平面内有四个点,它们的坐标分别是
A(2,2 2), B(5,2 2),C(5, 2), D(2, 2) 。
(1)依次连接
A、B、C、D
,围成的四边形是一个什么图形?
(2)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3)将这个四边形向下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四个顶点的坐标变为多少?
五、课堂小结
1、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2、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
六、布置作业
6.3 第 4、5、6
教学反思: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数学与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确定正方体的棱长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利用开立方与立方互逆运算的关系对立方根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个数学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的学习培养学生一种数感,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确定正方体的棱长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并用数轴上点把它们表示出来。
(2)通过估算确定结果的位数和各个数位上的数。
教学难点:
2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作图,分析,估算
教学过程:
你能制作一个表面积为
12dm2 的正方体纸盒吗?
如何计算这个正方体的棱长?
计算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为
计算出正方体的棱长为
如何画出长度为
2dm 的线段?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出国访问途中,看到飞机上邻座的乘客阅读的杂志
上有一道智力题:一个数是
59319,希望求它的立方根.华罗庚脱口而出:39。邻座的乘客
十分惊奇,忙问计算的奥妙。
你知道华罗庚是怎样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的吗?
首先确定结果的位数,其次确定各个数位上的数字。
如何估计一个带根号的无理数的大小?
方法:找到两个整数,使这个无理数介于它们之间,就可以估计出这个无理数的大小。如
介于两个整数之间,应该如何去做?
∵33<60<43,∴3<3
59319 的位数?
59319 <100
∴3 59319是一个两位数。
59319各个数位上的数字?
9 的立方的末位数字是
59319 的个位上的数是
000,所以应该划去后三位数字
319,只考虑
59 的立方根的大小又因为
33<59<43,所以3
59319 的十位上的数是
解决本节课中的问题,用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
1、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
10 cm,高为
20 cm 的圆柱形纸盒。
19683 和 110592 的立方根分别是多少。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本章的相关概念,通过回顾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有关的概念,强化概念之
间的联系。
(2)会进行开平方和开立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章知识的整理与回顾,使学生体会到蕴含在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思想和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基础习题的复习与练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概念的认识。
(2)进一步强化平方根、立方根的联系,有理数与实数运算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新概念的意义的理解及知识整合
教学方法:
归纳,练习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梳理,把握重点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平方根的概念是什么?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是什么?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立方根的概念是什么?
什么是开平方、开立方运算?
乘方运算与开方运算有什么关系?
无理数和有理数的区别是什么?
有理数是能够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是整数或有限小数。
无理数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实数由哪些数组成?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的范围是怎样从正整数逐步扩充到实数的?
随着数的不断扩充,数的运算有什么发展?
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始终保持不变吗?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二、典型分析,强调方法
例 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及平方根:
(2)0.25;
答案:(1)8,±8 ;(2)0.5,±0.5 ;(3)104,
例 2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64 ;(2)36
答案:(1)-4 ;(2)32.
例 3 下列各数分别介于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26;(2)3
答案:(1)
5 和 6 之间;
4 和 5 之间。
例 4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3,10;(2)
例 5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例 6 下列各数:
? 2 3 ?64)
答案:①②⑤⑥;③④⑦。
三、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复习,你认为平方根和立方根之间有怎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实数?
实数的运算法则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有什么联系?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 复习题
整章教学反思: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一、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梳理
主要知识点:
1.如果一个数
x 的平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
a 的平方根;也即,当
x 2 ? a(a ? 0) 时,我们称 x 是 a 的平方根,记做:
x ? ? a(a ? 0) 。因此:
2.当 a=0 时,它的平方根只有一个,也就是
时,也就是
a 为正数时,它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通常记做:
x ? ? a 。
a 为负数时,它不存在平方根。
64 的平方根是
的平方根是它本身。
x 的平方根是±2,则
16 的平方根是
3-2x 有意义。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5)一个正数的平方根分别是
m 和 m-4,则
m 的值是多少?这个正数是多少?
算术平方根:
1.如果一个正数
x 的平方等于
x 2 ? a ,那么,这个正数
a 的算术平方根,
a ”,读作,“根号
a”,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特别规定:0
的算术平方根仍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具有双重非负性,即:
a ? 0(a ? 0) 。
3.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关系: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中正的一个值,它与它的相反数共
同构成了平方根。因此,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值,并且是非负数,它只表示为:
a ;而平方
根具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值,表示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的立方根是
4 ? ?2 C. 81 的平方根是
? 3D.0 没有平方根;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81 ? ?9
B. 3.14 ? ? ? ? ? 3.14
C. ? 27 ? ?9 3
D. 5 ? 3 ? 2
(?3) 2 的算术平方根是
? x 有意义,则
x ?1 ? ___________。
(5)已知△ABC
的三边分别是
a,b,c, 且 a,b 满足
a ? 3 ? (b ? 4) 2 ? 0 ,求 c 的取值范围。
(6)已知:A=
x? y x ? y ? 3 是 x ? y ? 3 的算术平方根,B= x?2 y?3 x ? 2y 是 x ? 2y 的立方根。
的平方根。
(7)(提高题)如果
4-Error!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求
x 的立方等于
a,那么,就称
x 是 a 的立方根,或者三次方根。记做:
3 a ,读作,
a。注意:这里的
3 表示的是开根的次数。一般的,平方根可以省写根的次数,但是,
当根的次数在两次以上的时候,则不能省略。
2.平方根与立方根:每个数都有立方根,并且一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但是,并不是每个
数都有平方根,只有非负数才能有平方根。
的立方根是
3 a ? 2.89, 3 ab ? 28.9 ,则 b 等于(
A. 1000000 
 D. 10000
(3)下列说法中:①
27 的立方根,②
3 y 3 ? y ,③ 64 的立方根是
3 ?? 8?2 ? ?4 。
其中正确的有
1.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小数叫做无理数;它必须满足“无限”以及“不循环”这两个条件。
在初中阶段,无理数的表现形式主要包含下列几种:(1)特殊意义的数,如:圆周率?
的一些数,如:2-?
等;(2)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2, 5, 3 9 等;(3)特殊结
构的数:如:2.010
000 01…(两个
1 之间依次多
1 个 0)等。应当要注意的是: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如:
9 等;无理数也不一定带根号,如:?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1)有理数指的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则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整数可以看成是分母为
数),而无理数则不能写成分数形式。
例 4.(1)下列各数:①3.141、②0.33333……、③
5 ? 7 、④π、⑤
、⑦0.3……(相邻两个
0 的个数逐次增加
2)、其中是有理数的有
_______;是无理数的有_______。(填序号)
(2)有五个数:0.125125…,0.…,-?
4 , 3 2 其中无理数有 (
1.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在实数中,没有最大的实数,也没有最小的实数;绝对
值最小的实数是
0,最大的负整数是-1。
2.实数的性质:实数
a 的相反数是-a;实数
a 的倒数是
(a≠0);实数
a 的绝对值
,它的几何意义是: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 a(a ? 0)
3.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实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跟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相同:即正数
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就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
而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是大于左边的数)。对于一些带根号的无理数,我们可以通
过比较它们的平方或者立方的大小。
4.实数的运算:在实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运算。运算
法则和运算顺序与有理数的一致。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有理数均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
B、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一一对应 ;
2 之间的无理数只有
D、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各式有意义的是(
(3)比较大小(填“>”或“6(5)2m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4.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
>50 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
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三)不等式的解集还可以借助数轴来表示。
x>75,这个解集可以用数轴来表示为:
75 的点上画空心圆圈,表示不包括这一点。
三、巩固新知
1.下列哪些是不等式
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0
3.解决问题
某开山工程正在进行爆破作业.已知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每秒
0.8 厘米,人跑开的速度
4 米.为了使放炮的工人在爆炸时能跑到
100 米以外的安全地带,导火索的长度应超
过多少厘米?
四、总结归纳
1、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五、布置作业
9.1 第 2、3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的性质,体会不
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
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
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
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难点: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等式有哪些性质?你能分别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吗?
2 研究等式性质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就是从加减乘除运算的角度研究运算的不变性.
二、探究新知
3 为了研究不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数字的运算开始.用“<”或“>”
完成下列两组填空,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3+2, 5+(-2)
3+2,-1+(-3)
观察不等号的变化,发现并归纳其中的规律,
获得以下猜想.
1 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追问 猜想
1 是否正确?如何验证?
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4 类似等式性质的符号语言表示,你能把不等式的性质
1 用符号语言表示吗?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5 研究完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的情况,对比等式性质,下面
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如何研究?
研究方向: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情况.
分类研究:
不等式两边乘
0;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和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
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① 6>2,
6×5 ___2×5,
6×(-5)___ 2 ×(-5);
② -2<3 ,
(-2)×6___ 3×6,
(-2)×(-6)___ 3 ×(-6).
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6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运用新知
a>b,用“<”或“>”填空,并说明依据不等式的那条性质.
(1) 3a____3b
; (2) a-8____b-8 ;
(3) -2a____-2b ;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5) -3.5b+1___ -3.5a+1 .
b ,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四、归纳总结
(1)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2)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的基本过程中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5.布置作业
9.1 第 4、6 题.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不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的性质,体会不
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
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
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
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难点: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不等式具有哪些性质?你能分别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吗?
二、探索新知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注意:(3)(4)的求解过程,类似于解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未知数系数化为
解不等式时要注意未知数系数的正负,以决定是否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1 中四个小题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
符号“≥”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以说是“不小于”;符号“≤”读作“小于或等
于”,也可以说是“不大于”.
3 某长方形状的容器长
10 cm.容器内原有水的高度为
备向它继续注水.用
V(单位:cm)表示新注入水的体积,写出
V 的取值范围.
分析:题目中的不等关系是:
V+3×5×3 ≤3×5×10
容器中水的体积不能超过容器的体积.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三、归纳总结
(1)如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不等式?
(2)依据不等式性质
3 解不等式时应注意什么?
(3)请说明符号“≥”和“≤”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
9.1 第 5、7、8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在依据不等式的性质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过程中,加深对化归思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异同。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系数化为一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
教学过程:
1 观察下面的不等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x ? 7 ? 26(
3x ? 2x ?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研究解法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x
解: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
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x ? 7 ? 7 ? 26 ? 7
2 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对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有什么启发?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例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2 1? x ? 3
问题(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2)你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这个不等式吗?
2 ? x 2x ?1
问题(3)对比不等式
2(( 1? x ? 3 的两边,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问题(4)怎样将不等式
变形,使变形后的不等式不含分母?
问题(5)你能说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吗?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问题(6)对比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解题过程,系数化为
1 时应注意些什么?
要看未知数系数的符号,若未知数的系数是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未知数系数
是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4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基本步骤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基本思想相同:都是运用化归思想,将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
不同之处: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1)解法依据不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
是等式的性质.
(2)最简形式不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最简形式是
x>a 或 x<a ,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
三、课堂练习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四、归纳总结
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现了哪些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
9.2 第 1、2、3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分析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求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感
知不等式与方程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重点: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3x≤50
2x-33x+20
3+x)<3(x+2)④(x+5)<3(x-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
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问题探究
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商
场累计购买
100 元后,超出
100 元的部分按
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买超过
50 元后,超过
50 元的部分按
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
1 你是如何理解题意的呢?
2 如果购物款为
x 元,你能分别表示出在两家商场花费的钱数吗?
3 你能清楚直观地表示上述问题吗?
4 你能看出在哪个商场花费少呢?
5 如果累计购物超过
100 元,在哪家商场花费少呢?
分析: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物花费少?
(2) 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
(3)什么情况下,两商场花费一样?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6 你能综合上面分析给出一个合理化的消费方案吗?
答:购物不超过
50 元和刚好是
150 元时,
在两家商场购物没有区别;超过
50 元而不到
150 元时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少;超过
后,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少.
三、思考题
本周末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参观蜡像馆,蜡像馆的门票是每人
人以上(含
可按团体票购买,八折优惠.若全班共
50 名师生去参观,如何购买花费最少呢?若人数少于
60 人时,多少人买
60 人的团体票比普通票花费少呢?
四、总结归纳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问题中最关键是哪一步?
3.不等式的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掌
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常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感受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
72 千克,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
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
66 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小宝的体重为
(1)从跷跷板的状况你可以概括出怎样的不等关系?
(2)你认为怎样求
x 的范围,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小宝的体重?
在讨论或议论中,列出不等式:
2x 十 x<72
2x 十 x+6>72
x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不等式.
在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一个量需要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式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
二、探究新知
类比探索引出新知问题:
用每分钟可抽
30 t 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超过
1 500 t,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时间的范围是什么?
黄麓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秀娟
类似于方程组,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记法.(教科书
类比方程组的解,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教科书
利用数轴,师生一起将问题的解集求出来.
三、运用新知
1.你能利用数轴确定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吗?
?x ? 3((
(((1( ?
?x ? 7((
?x ? ?1((
(((3( ?
2. 例?x1?,解下列不等式组:5(( ?x ? ?2
?2x ? 3 ? x ?11
?2x ?1 ? x ?1
?1 ? 2 ? x
?x ? 8 ? 4x ?1
小组讨论:根据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你觉得解决例
1 需要哪些步骤?在这些步骤中,
哪个是我们原有的知识,哪个是我们今天获得的新方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
师生一起完成例
四、巩固练习
129 页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评讲
1.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2.教师归纳: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元一次方程组100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