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金融国际化互联网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国际化监管法律制度创新应该如何推陈出新?

颠覆暴利:互联网思维下的金融创新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颠覆暴利:互联网思维下的金融创新
本书由金融业+IT界资深人士领衔编写,由招商银行原行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长祥作序推荐。在互联网+时代,本书是了解和把握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和操作手册。本书从金融人士的视角研究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及原因,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态和运营模式,介绍了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应对策略。本书还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和监管进行了研究,对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前 言  001/第一章 破茧而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001/ 第一节 逆袭  015/ 第二节 变阵  022/ 第三节 跨界融合引发创新  032/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的中国故事  039/第二章 推陈出新——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039/ 第一节 传统金融不神秘  042/ 第二节 互联网内涵不复杂  053/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有特质  060/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066/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的“脱媒”颠覆暴利  071/第三章 搭台唱戏——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  071/ 第一节 万丈高楼始于垒土  073/ 第二节 网络支付完善支付功能  085/ 第三节 互联网  095/ 第四节 电子信用体系重塑金融信用  107/第四章 创新有道——互联网融资新模式  107/ 第一节 乱象丛生的P2P网贷  118/ 第二节 且行且清晰的众筹  131/ 第三节 网络小贷催生信贷新玩法  134/ 第四节 其他互联网融资模式  138/第五章 硝烟初起——互联网货币与传统货币的交锋  138/ 第一节 亦真亦假的互联网货币  143/ 第二节 天外来客比特币  155/ 第三节 粘客神器社区币  161/ 第四节 各具特色的山寨币  164/ 第五节 互联网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冲击及其监管  168/第六章 宝宝大战——互联网个人财富管理的兴起  168/ 第一节 由来已久的互联网理财  171/ 第二节 搅动传统金融神经的余额宝  176/ 第三节 互联网“宝宝”大战  182/ 第四节 银行的阻击与变革  187/ 第五节 互联网个人财富管理显现  193/第七章 互联网证券——起于青苹之末  193/ 第一节 互联网证券新模式  205/ 第二节 证券公司的新挑战  210/ 第三节 基金公司的新机遇  217/ 第四节 众筹和P2P带来互联网证券新风  224/第八章 层层设防——传统金融对互联网金融的阻击战  224/ 第一节 四大银行全线出击  235/ 第二节 中小银行奋起直追  240/ 第三节 保险公司不甘落后  246/ 第四节 网上信托蠢蠢欲动  249/ 第五节 其他金融跃跃欲试  255/第九章 圈地运动——互联网巨头的金融策略  255/ 第一节 创新铸就阿里金融帝国  266/ 第二节 谋定而动的跟随者腾讯  277/ 第三节 姗姗来迟的搜索巨头百度  288/ 第四节 电商链上节节开花的京东  297/ 第五节 互联网巨头发展趋势与特征  302/第十章 凤凰涅槃——互联网金融的颠覆与重生  302/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   312/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的自我创新与革命  316/ 第三节 互联网对金融信用体系的重构  321/ 第四节 互联网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再造  330/第十一章 庭院深深——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330/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点  340/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345/ 第三节 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354/ 第四节 构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364/主要参考文献  374/后 记
曾德超,张志前.颠覆暴利:互联网思维下的金融创新: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社科文献出版社.[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之建构.pdf 4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全球化的潮流驱动下,在金融市场的发展由间接金
融逐步转向直接金融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蓬勃发展,金融商品推陈出新,使得金
融业运行日益复杂。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各国纷纷审视本国的金融监管模式,
加快完善金融监管立法,调整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架构,力求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和繁荣。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先后启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于我们来讲是一次非常
好的学习、借鉴的良机,未雨绸缪的重新梳理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变
得尤为重要。
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落后于国际,学界的研究也显单一,大多是从金融监管模
式的角度研究,从法律体系这一角度切入的论文较少。同时存在照搬照抄国外模
式、跟风较多而脱离国内实际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剖析现行金融监管法律
框架下暴露出的问题,打破一刀切的移植,选择性学习、借鉴英美金融监管体系,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提出了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
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作为文章研究的基础。
第三章比较了国际主流监管体系,集中比较了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以及美国
的双层多头“伞形”监管模式,选择性的学习和借鉴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
第四章是对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分析,在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立法
突破背景之下,从“平安收购深发展”一例入手,有针对性的剖析现行金融监管
法律框架下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五章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建议,就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对
策,并着重讨论了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架构优化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金融监管;国际比较;法律体系;组织体系架构
Driven by the trend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novations
developing
vigorously
instruments
frequently,
complicated
developing
supervis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ng ability of a
country can determin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of this country in a large scale.
supervising
accelerate
completing
legislation
supervision, and adjust structures of the supervising organization, making best efforts
to remain the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of financial market. Due to th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文期刊在线欢迎您| | 加入收藏|
400-626-6068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与监管对策研究
中文期刊在线
  摘要:金融监管缺失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重要地位的全新认识,引发了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全面思考。本文首先分析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暴露的金融监管问题,介绍了危机后美国、欧盟所采取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总结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然后论文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缺失与不足之处;最后,对照发达国家危机后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从体制与操作层面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现状与不足,策略选择
  一、绪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和错综复杂,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复杂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点不稳定因素的扰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造成整个系统的动荡和损害,国际金融危机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世界各国对危机的原因、后果所进行的深度挖掘与反思至今仍未停止。犹如一场暴风雨扫过,危机暴露出各国在金融监管中的缺陷与漏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世界各国都在总结这场危机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开启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历史进程。本文重点是通过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借鉴危机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分析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体制和操作层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本概念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金融监管不力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推动了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积聚的直接后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将金融危机分为四大类: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和全面危机。而实际上,纵观金融危机的历史,金融危机已经越来越呈现出混合的特征,表现为全面危机,即系统性金融危机。这是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强流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而起于局部的金融危机容易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形成系统性金融危机,如1930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美国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等。
  2.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监督和金融管制两层含义,本质上属于一种政府规制行为。古典经济学认为&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将市场调整至均衡状态,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但是,现实经济中诸多市场失灵的案例证明了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一只完美的手,并非总能将市场导向公平、效率和理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仅席卷了物质产品市场,也冲开了各国金融领域的大门,加深了金融市场自由化。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已经交汇融合成为一个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复杂网络。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中,&看不见的手&变得软弱无力,使得金融大鳄索罗斯可以兴风作浪,使得金融危机频发,这些都是金融市场失灵的表现。而政府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负有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因此,为了弥补金融市场的失灵,以政府规制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就显得必要而且重要。政府通过其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施行监督、协调和控制,以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也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表现出不足和差距,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讨论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概况
  美国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1980
年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所导致的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结果。&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市场监管被认为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这种监管理念放纵了金融领域的冒险和投机行为,最终成为本轮金融危机的祸根。
  1.金融危机的起因&&次贷危机
  这场被称为金融海啸、信用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8月,根植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则根植于美国政府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为推动经济增长,里根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并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包括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消除银行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壁垒,鼓励金融创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投机气氛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在竞争压力和利益追逐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大量贷款给具有次级信用的消费者,而政府对此中潜在的风险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2006年年底,美联储开始不断加息,标志着美国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出现了完全的逆转。利率的上升提高了购房者的成本,增大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导致很多次级贷款者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不断下跌,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者选择放弃偿还贷款,次贷危机开始显现。
  2.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
  随着次级贷款者抵押违约率的不断上升,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众多次级抵押贷款机构遭受重创,破产或者被政府接管成为难以逃脱的命运,如2007年4月至8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与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相继宣布破产;2008年9月,房利美和房地美被联邦政府接管;等等。此前,为了转移次级贷款的高风险,放贷机构还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购买此类产品的国际投资基金也遭受重大损失,如日,德国工业银行因参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宣布盈利预警;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投资美国次贷债券的基金,导致欧洲股市重挫;日,日本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6亿日元;华尔街著名的五大投资银行也相继淹没在这场危机的洪流中。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逐渐由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扩大至其它金融领域,全球股票市场、汇率市场都表现出持续动荡,全球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此外,本轮金融危机还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包括需求萎缩、企业亏损、全球通胀等。这些消极后果又进一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如失业率上升、贫困问题加剧等,直接影响到世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三)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监管问题
  美国和欧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两大经济体,拥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然而,也正是由于过度迷信市场的调节能力,忽视了金融监管,才引发了本轮金融危机。因此,本文以美国和欧盟为例分析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监管问题。
  1.金融监管现状
  (1)美国
  危机前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可用&双重多头&来概括。受美国长期以来分权与制衡理念的影响,一个金融机构要同时受到多个监管主体的监管,即所谓的&多头&监管。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因此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拥有金融监管权,即所谓的&双重&监管。这一监管模式的本意是既发挥各监管机构的专业优势,又形成各监管机构相互制衡的局面,因此这种监管模式比较适合于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金融混业经营的不断深入,这种监管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
  (2)欧盟
  作为一个经济联合体,欧盟的金融监管体制有其独特之处。在欧盟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主要是扫清各成员国在监管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并在母国控制与相互承认之间做出努力。在欧盟层次上,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最终奠定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建立了一体化的欧盟金融市场。在此过程中,各成员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在组织机构和职能方面也在发生着变革。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在一体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各成员国都在放松金融管制。因此,欧盟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多元化与从欧盟层面加强对金融的综合监管与协调共存的局面成为欧盟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统一的金融市场与分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冲突则始终存在于这一共存局面中。由于各成员国政府掌握着实质性的金融监管权,欧盟层面的监管权力则停留在政策协调,因此这种冲突也影响了欧盟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欧盟金融监管的效率。
  2. 引发本轮金融危机的监管方面的原因
  通过对危机前美国和欧盟金融监管现状的分析可知,金融监管的缺失、漏洞和低效是引发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这种缺失、漏洞和低效可以从体制和操作两个层面进行认识。
  (1)体制层面
  ①总体而言,危机前的美国和欧盟的金融监管体制都具有相互分割的特征。美国是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各专业监管机构之间均存在相互分割,欧盟是在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以及各成员国相互之间存在监管机构的分割。金融混业经营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市场趋于开放和统一,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规模迅速膨胀,相互分割的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业这种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监管需求显然不相匹配。监管权力的分散使得各监管机构都只关注各自监管的领域,缺乏关注和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权威机构,造成监管真空和监管疏漏地带的存在。本轮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存在次贷风险的监管空白导致还贷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资产债券市场的崩溃并最终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
  ②除了相互分割的特征以外,因监管机构功能重叠造成的监管重叠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美国一家全能金融控股公司要受到多达九家监管机构的监管,而这些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标准并不一致,这一方面造成高昂的监管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被监管机构易于在不同的监管机构之间寻找监管漏洞和政策空子,从而将自身置身于一个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之下。
  (2)操作层面
  ①应对危机的及时性差
  在相互分割又相互重叠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相互掣肘又相互冲突的诸多利益主体,造成应对危机的及时性差。事物的发生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实上,本轮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次贷风险在危机发生前的几个月就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没有一个机构对其进行关注并预警,而政府也在过分相信市场的理念下错失了抑制危机苗头的良机。这一方面是由于相互分割的金融监管体制缺乏权威的关注系统性风险的机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当相互重叠的监管部门与被监管者发生目标冲突时,各利益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只能以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为折衷途径,造成应对风险政策的延缓执行。
  ②部门与国际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
  金融市场一体化导致跨业经营与跨国经营金融机构之间高度关联,但是监管部门之间、跨国监管之间均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本轮金融危机中发生的冰岛银行破产事件明确地反映出这一现状。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不通畅、不共享是监管机构缺乏合作的技术原因,但是关注各自利益则是合作的人为障碍,而监管体制的不顺畅则是缺乏协调的制度原因。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使得监管标准不统一,给监管套利行为留下充足的空间,成为培育次贷危机的温床。缺乏合作与协调也使得应对危机的动作十分迟缓。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本轮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直接的损害,显示了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性,也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足、金融创新受到一定限制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金融监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现存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弊端。因此,从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美国、欧盟所采取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反思我国的金融监管,对于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危机后美国、欧盟所采取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和欧盟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并由此拉开了全面金融监管改革的序幕。
  1.危机后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危机后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围绕防范系统性风险和保护消费者两个核心内容展开:
  (1)防范系统性风险
  危机后美国对于防范系统性风险采取了一揽子措施,主要包括:
  ①设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以监控大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为核心,包括对大型金融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建议、非常规情况下分拆或接管大型金融机构、限制大型金融机构具有高风险投机性的金融业务等;
  ②从联邦政府层面收紧监管权力,如增强了美联储的监管权力,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主席由联邦政府财政部长担任,在财政部设立国家保险办公室负责从联邦层面对保险业的监管,成立国家银行监管局负责对在联邦注册的存款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和在美的外国银行进行监管等;
  ③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大型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保险业务等都纳入到监管框架,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管规则;在美国证监会设置专门的信用评级监督办公室,通过设立一系列的机制如信息披露机制、投资者诉讼机制、摘牌处理机制等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授权美联储监督干预金融高管的薪酬,设置新的金融高管薪酬确定和追索机制,防止高管们为了追求高薪而罔顾金融风险。这些针对监管漏洞而制定的措施被期望能够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2)保护消费者
  ①在美联储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局长由总统直接任命以保障其具有独立的监管权。监管范围囊括了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并针对这些机构设定了规则,防止其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具有不公平或者欺诈行为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②扩大了消费者的话语权,如股东在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问题上具有终极决定权;投资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恶意或轻率的评级行为可以提起诉讼等。
  ③建立一系列政策规范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救助,如禁止美联储对单个公司的紧急贷款救助,禁止对无清偿能力的金融机构实施救助,明确对金融机构进行清算的执行机构及资金来源等,从而保护纳税人的利益。
  2.危机后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欧盟在金融危机前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如加快欧盟证券市场立法和决策程序、一致化欧盟证券管理规则、统一欧盟成员国金融监管体系等。这些改革措施降低了欧盟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所遭受损失的严重程度,从另一方面也彰显了金融监管对于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危机以后,欧盟提出了&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旨在改变欧盟各国各自为政的金融监管现状。
  (1)设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
  具有超国家权力性质的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宏观审慎监管,负责识别、评估、控制、预警威胁欧盟整体金融稳定的各种风险。
  (2)建立欧洲金融监管体系
  以成员国责任共担、加强合作为基础,将欧盟及各成员国的金融监管相结合,加强欧盟与各成员国的金融监管协调,从而达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该监管体系包括受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内的指导委员会指导的欧盟金融监管局(负责微观审慎监管)及其内设的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机构组成人员包括来自各成员国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部门的代表。
  从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出,编织一张从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系统到局部的金融监管网络是此轮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而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强化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权限、向上层集中监管权力、通过整合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统一金融监管模式等则是此轮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二)对我国的启示
  面对危机,美欧各国积极应对,推出了一揽子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总结这些措施中的经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我国加强金融监管,提升监管水平均具有重要的启示。
  1.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危机前,欧美的金融监管可以说都是不审慎的,金融机构过度投机,监管机构缺位,政府过度迷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缺乏应对危机的预案,而危机后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改革都是在强化审慎监管,尤其是宏观审慎监管。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金融业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越来越广泛,本轮金融危机中因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危及整个金融体系正是金融一体化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的最好注解。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给监管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采取审慎的监管策略显得更加必要。在实际的监管操作中,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十分重要。政府和监管者应以微观审慎监管为基础,制定系统严密的监管政策,集中监管权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和大型集团等都纳入到新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又要有所侧重,比如美国财政部认为一类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规模、杠杆率和关联性,其稳定运行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应当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2.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监管
  监管缺位并不能使金融机构自身薄弱的风险管理在这场危机中免责。作为金融体系运作的基石,对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是危机防范的第一道有效防线。危机发生前,金融机构被认为出于自身生存需要会主动规避致命风险,然而,&大而不倒&、外部监管缺失,使得金融机构甘冒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去追逐高额利润,高风险的交易性投资成为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利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内因与外因相互叠加,危机便更加不可避免。因此,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强化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对于应对危机举足轻重。而对金融机构高管薪酬激励进行设计,抑制高管的过度投机行为,加强对高管的业绩评估,则是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的重要内容。
  3.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具有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双重代理身份。在缺乏监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评级机构也有追逐利益的动机和机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收益,评级级别被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竞争的手段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途径,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最终造就了市场的不利选择,成为本轮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因此,建立新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并监督其遵照执行的情况,对大型评级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价,通过合作监督与信息共享机制规范评级的可靠性和质量等,将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
  三、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经历了比较长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实物资源、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都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调度,金融管制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三大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相应地金融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序幕,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逐渐建立起来,金融监管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提高,维护金融稳定变得日益艰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分业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确立并不断发展至今,在促进我国金融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是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制的现实选择,但是,面临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日益增加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现状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一是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二是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参照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在金融监管方面也开展了与国际接轨的工作。
  1.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就是指金融监管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制度,指明了金融监管中的职责和权力分配。金融监管体制会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动态调整。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存在着差别。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采取的是&一元多头&&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即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履行金融业的统一监管职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另外还有国家审计机关、税务机关分别履行各自专业范围内的监管职能,金融机构自我监管、金融行业自律监管和金融社会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辅助手段。分业监管体制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实现监管的精细化和连续性,对于维护我国的金融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情况
  本轮金融危机催生了我国新的资本监管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启了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对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和反思推动了《巴塞尔协议III》的迅速出台,引发了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作为二十国集团和巴塞尔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我国紧跟这一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慎资本监管框架。2011年2月,我国银监会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被业内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的四大监管工具,并随后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确定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流动性风险等监管指标的新要求。2012
年 6 月,银监会又正式发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已于 2013 年 1 月 1 日实施。
  根据新的监管标准,系统重要性银行及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将具备不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同时银行还要降低资产负债表规模、停止高风险的业务种类、储备更多的利润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以及控制银行表内外业务风险。新的监管标准还通过一系列指标加强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此外,我国引进了巴塞尔委员会建立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两个指标,以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全面监管银行的流动性情况。总之,新的监管制度对银行资本和流动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促使银行更好地进行中长短期的资本规划,提高经营效率,防范未知风险,也表明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并希望藉此更加有效地抵御银行业潜在的风险。
  (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尽管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但是金融监管与我国目前金融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及复杂程度仍然是不相匹配的,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能力还有很大欠缺,经验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竞争能力有待提升,表现在:
  (1)&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方面。如何在监管的专业性和监管的有效性之间进行平衡是目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我国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制度等往往使企业结构复杂化,透明度下降,对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三会一行的职责边界还不很清晰,尤其在目前的监管格局下,金融机构分属不同部门监管,监管机构间的协同配合能力也差强人意,在由于监管重叠降低监管效率的同时又造成了监管的空白与真空地带,一旦发生问题,容易扯皮推诿,降低了问题处理的效率。
  (2)监管方式与手段方面。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还是以行政控制为基础,包括公告监管、规范监管、实体监管等,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这些监管方式都过于低效。监管手段落后,监管效率过多地依赖监管人员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直觉判断。虽然也建立了监管信息系统,但是在硬软件、信息采集标准与规范、数据分析与处理、风险评估模型等方面都严重不能满足系统性风险监管的要求,降低了非现场监管的质量和效率。而现场监管的覆盖面、检查深度及持续性薄弱,并且缺乏与非现场监管之间的协调联动。
  (3)监管制度方面。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供给不足,如缺乏对邮政储蓄、存款保险、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及破产等进行监管的制度。已有制度在系统性、完整性、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监管制度框架还比较粗线条,缺乏细化,制度的更新总是落后于金融市场的变化。如对于近期广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等,当这些新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如火如荼时,对它们的合法性的争论及如何监管的讨论却还在继续,而这正是由于缺乏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产品的风险监管制度等。另外,类似于《储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仍在使用的老法规,则早已与现今的金融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2.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欠缺。金融企业的特征是负债经营、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对称、风险隐蔽等,我国的金融企业尤其是系统重要性机构还具有寡头垄断、发生经营不善由政府买单等特点,造就了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严重不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目前,我国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导致金融风险仍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从而也加大了经济增长放缓时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而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组织松散,职能分散,忽视流程管理,注重事后救火大于事前防范,并且较多地关注信用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能力不足,反应和应对风险的速度滞后。另外,对董事、高管层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科学完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建设等也同样匮乏和薄弱。
  四、我国金融监管的策略选择
  金融危机暴露出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给我国敲响了警钟。通过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的分析,借鉴危机后欧美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成果,本文认为我国应从监管体制和操作两个层面改进我国的金融监管。
  (一)在监管体制层面,我国金融监管的策略选择包括:
  1.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控机构,加强监管协调与联系
  金融危机后,欧美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将监管权力向上收紧,设立了专门处置系统性风险的机构。我国也应借鉴这一经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控机构,负责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和救助等一揽子事务。系统监管者应致力于设定原则性的监管要求及对于监管结果要求的规则,并督促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按照设定的要求与规则执行,并评定预期的结果。重点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新型金融衍生产品、高风险金融业务和市场等的监管,并在各机构协调与合作中发挥中枢神经的作用。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市场中,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风险得以更加快速地传递。金融系统性风险起始于系统中的某个薄弱环节,当越过某个临界点,它便从局部突然快速扩散至整体,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动荡。因此,金融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和突变的特征,单靠某个金融机构或者监管机构难以真正防范和应对。本轮危机中北岩银行挤兑事件是150年来英国首次发生的银行挤兑事件,其中,因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和金管局的职能重叠及相互推诿造成的协调问题对事件的处置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2013金融论坛上表示,现行监管体制造成监管缺位与监管重叠并存,以部际联席会议为主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将在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协调、协调金融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协调交叉性金融创新产品、加强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等五大方面改善这一问题。因此,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加强监管协调与联系,包括监管部门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与其它政府部门之间等,均需要加强协调与联系。具体方式包括定期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平台、联合现场检查等。通过制度性的协调与联系,明确监管职责权限,一致化监管规则,加强动态监管。
  2.建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纵观我国金融企业诞生及成长的历史可以看出,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背景及垄断经营地位,我国金融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还较为低下,企业治理在治理理念、利益制衡、风险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缺陷。因为只有机构内部人员才最了解机构内部的运行过程及各项细节,从而对机构运行做最有效的控制和把握,增加机构运行的稳健性,因此,运用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理论,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提高公司市场化运作能力,是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公司内部,清晰界定各主体责权利的范围及配合,实现各主体责权利的对称与制衡,完善公司治理的监督评价及问责制度建设,是从公司内部实现风险控制的重要途径。吸取本轮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金融高管道德风险教训,建立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设计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薪酬设计、企业风险控制及长期利益挂钩,杜绝高管追逐短期利益的高风险行为。同时,引进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提高公司运营透明度。
  (二)在监管操作层面,我国金融监管的策略选择包括:
  1.增强监管者的危机意识与执行力
  危机意识与执行力是进行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我国目前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备,另一方面是已有的金融监管措施不能执行到位。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仍然要强调对金融体系的风险性监管。在开放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监管者要注重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促进市场活力与维护市场稳定之间的平衡,树立危机意识,采取审慎监管的策略。对风险要具有预见性,并针对可能的风险制定各种防控预案。当风险发生时,要能够有针对性地、灵活地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对风险实行分级管理,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配置不同的监管资源。
  执行力对于有效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灭火式的监管仅能治标,却不能实现监管的长效威慑力。加强执行力,要从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两个方面入手。对于被监管者,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采取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的态度,使得违规违法的行为和机构受到严厉的惩罚。对于监管者,一是要做到执法透明化,尤其是对于重大案件,除了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报告以外,还要适时向董事会、股东大会、其他相关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开披露,发动各方的监督力量,促进整改;二是要建立监管者被问责制度,对于监管者的失职渎职及腐败行为,也要严惩不贷。
  2.扩大监管范围,封堵监管真空,加强危机预警意识和危机信号识别
  (1)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类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由于影子银行进行的是不透明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一直是金融监管中的缺失或薄弱环节。同时,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因而具有很高的风险。世界各国的影子银行系统都十分活跃,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基本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影子银行被指为本轮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我国的影子银行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日益旺盛,金融理财产品从而获得快速增长。由于银行金融理财产品被排除在监管体系之外,因理财产品形成的大量表外资产,可能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以及经营稳定性。
  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金融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公司等。这些机构的贷款集中于房地产、市政、交通等负债率过高的行业。
  ③民间金融。当下,我国的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的规模已经不容监管层忽视。由于融资手续简便,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小企业和低收入消费者的主要融资渠道。2011年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及其与传统银行系统之间存在的风险互动使得我国监管者看到了民间金融风险的冰山一角。厦门融典担保资金黑洞事件为民间金融风险敲响警钟。
  影子银行的存在改变了各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格局。目前,世界各国的影子银行规模都在快速扩张,但是却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因而积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并且还可能将风险传导到传统金融系统。因此,要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就必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针对影子银行推出监管政策。由于传统银行系统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影子银行的存在有其现实合理性,并且影子银行系统已与传统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系统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能做井底之蛙,而应站在我国整体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健康发展的角度,采取完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行业服务水平和意识、市场化利率和汇率价格形成机制等措施,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到正规的运营轨道,利用影子银行系统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水平。
  (2)民营银行的监管
  日,银监会发布了我国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从试点方案可以看出,银监会对民营银行试点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如对试点民营银行采取了共同发起人制度,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参与试点的十家民营资本进行严格的股东资格审核后受理正式申请,设立了股东延伸监管制度。在银监会选择试点方案的五条标准中,对于风险的承担、控制、化解、处置与恢复计划被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民营银行的建立是我国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加快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及其自主性和私营性特征使其具有更高的运营效率,但同时也更加面临着因市场环境不健全、监管不利、关联交易风险及内部控制缺失等而陷入失败的困境问题。俄罗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失败的民营银行案例告诉我们:严格而健全的监管机制是保障民营银行活力、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前提。严格而健全的监管机制应当包括: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股东和经理人道德风险的防范、加强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银行的自担风险能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
  (3)互联网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近期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互联网金融。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上,专设了名为&互联网&金融:通往理性繁荣&分论坛。作为最具创新性且发展迅猛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不仅冲击了传统金融体系,改变了人们对金融业的传统观念,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如互联网金融行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等,这些都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余额宝是否钻了监管规则的空子,P2P使民间借贷阳光化,但是却面临着坏账率走高的困境。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是空白,这些问题都有待金融业界和监管者进一步的探究。
  科技的发展、现实的需求、观念的进化,会不断催生各种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新生事物易于形成新的监管真空。因此,关注高风险领域,不断通过体制创新,加强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危机信号识别能力,建立各种危机应急管理预警方案,扩大监管范围,封堵监管真空,是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应当采取的策略。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能力和手段,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互联网早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类信息包括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监管法规与政策、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等是监管者履行监管职责、识别风险、发现违规的客观基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用人工智能、金融工程和数学模型与统计方法,对监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处理,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是实现现代金融监管效率和准确性、提高现代金融监管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欧美等国都建立了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对各类监管数据的采集内容、时间、标准和格式都做了一致的规定,对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数据建立了分析指标和模型,并在监管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我国在金融信息化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在整体系统规划、数据采集规范、系统分析预测功能、风险管理支持、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及金融监管的要求不相匹配。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与金融业的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应当借助这些先进的技术,适应金融监管的现实需求,如应用大数据技术建设监管信息系统,使得开户资料审核、客户身份识别等摆脱依赖手工操作,从技术上阻止违规操作,提高监管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总之,在利用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管能力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培育有利于金融监管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虚拟经济高速增长,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也一度严重错位。实体经济利润的实现需要耗费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虚拟经济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投机性写就了一夜暴富的神话,对利益的疯狂追逐造就了整个社会浓厚的投机氛围,大量金融创新的背后是投机者背离职守、追逐利润、游走于监管缝隙之间的不规范行为,金融、房地产行业不仅成为大量的企业和资金涌入的暴利行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出现了全民买房炒房的热闹场景,著名的家电业巨头海尔、诸多的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都大举进军地产业,急于在这个暴利行业中分得一杯羹。房地产泡沫不仅使房地产成为高风险的行业,而且还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成为道德和良知沦丧、社会责任缺失、政治和权力腐败的重灾区,更值得关注的是严重阻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应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最终只能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败俱伤,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项制度安排能否被有效实施,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休戚相关。在政治环境方面,打击贪官污吏,严惩各种腐败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加强法制建设,为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金融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为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秩序提供有力武器。在经济环境方面,建立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为导向,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总是金融风险的最终买单人,因此,在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中,除了关注传统的GDP增速、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外,还应加强关注国际宏观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与金融业的关联影响,为金融监管部门研究金融系统性风险提供基础。在社会环境方面,摒除社会浮躁之风,打击和抑制投机,奖励勤劳致富,重塑国民积极价值观,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塑造诚信的社会风气,建设诚信社会。
  五、结束语
  本轮金融危机给全球的金融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对危机的思考还在继续。全球经济一体化给金融行业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要创新金融监管体制。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冲击着金融市场结构,利率汇率市场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对经济运行和金融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还较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较弱。在发展与稳定的策略选择之间,本轮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与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本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变化是永恒的,在金融监管体制及机制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余建强.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文献述评[J].商业时代,0-103.
  [2]刘春航.金融结构、系统脆弱性和金融监管[J].金融监管研究, -27.
  [3]罗培新.美国新自由主义金融监管路径失败的背后[J].法学评论,-97.
  [4]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3.
  [5]陈璐.试析英美金融监管制度改革[J].知识经济,.
  [6]张敏,薛彦平.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国际问题研究,-60.
  [7]景春梅,魏青山,曾省存.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影响[J].经济学动态,2-105.
  [8]吴晓灵.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看&大而不倒&问题的处置[J]. 中国金融, -10.
  [9]杨松,宋怡林.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美国金融监管弊症及其本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122.
  [10]张炀.浅析后危机时代欧美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及对我国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 38-39.
  [11]黄萍.后危机时代反思美国金融监管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发展,-100.
  [12]宣文俊.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56.
  [13]杨文生,周立妍.基于危机视角的全球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金融会计,-38.
  [14]马素红.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方向、新影响和新格局[J].银行家,-97.
  [15]计京旺.浅谈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J].法制与社会,2010,(28): 92-93.
  [16]崔婕.中国金融理论创新之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2,(10):51-53.
  [17]杨冬梅.后危机时代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之管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6.
  [18]张乐,权永辉.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09): 59-61.
  [19]黄梅波,范修礼.金融监管模式的权衡:官方监管与市场监管[J].财经研究, 2010,(09): 134-143.
  [20]郭建国,李欢.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134-135.
  [21]昌忠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监管&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J].学术月刊, ):71-80.
  [22]赵园园.对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监管与反垄断规制的完善&&以后危机时代为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3-56.
  [23]王然.《巴塞尔协议III》新规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影响[J].经济师,3-205.
  [24]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J].金融监管,-49.
  [25]周向雯.中国影子银行的价值分析及金融监管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78-86.
  [26]欧阳洁.民营银行首批试点选定[EB/OL]..http://bank.hexun.com/2013/mybank/,
http://bank.hexun.com//.html.
  [27]肖崎.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分析[J].金融监管,-60.
  [28]贾辉艳.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监管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76.
  [29]廖梦捷.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商场现代化,8.
  [30]吴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和谐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65.
Copyright (C)2015 5qianka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华图好学教育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鄂ICP备号-2
友情链接:
请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 电影 国际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