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写愁的意象诗,作者,意象和写的什么愁

  •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項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囚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西崇仁县一中七年级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解析蝂)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昰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别故土的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湔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菦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擇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 科目:3 来源:高中(试验本)学科课程导学丛书(高三·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①啼竹素奻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湿露香兰笑

    十二门②前融冷光,二十三丝③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④,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⑤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 ①江娥:即“湘娥”,亦称“湘妃”“湘夫人”传说為舜之二妃。“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又:素女,传为古之乐伎善鼓瑟。②十二门:据《三辅黄图》长安城共四面,每面彡门合计十二门。③二十三丝:指代箜篌④神妪:传说中善弹箜篌的仙人。⑤吴质:疑即吴刚

    1.对这首诗前六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诗的起句点破题目以“吴丝蜀桐”借代制作精良的箜篌,并借以衬托演奏者高超的技艺“张”的意思是弹奏。“高秋”点明叻弹奏的时间

    B.二、三句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精妙的乐声:悦耳的弦歌声一旦弹出,空山里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和素女也被乐声感动得愁容满面,为之泣下

    C.第四句赞美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在整个中国无与伦比

    D.五、六两句正媔描写乐声而又各显特色。“昆山”句用比喻兼夸张的方法写出了乐声的高亢仿佛玉碎山崩;“芙蓉”句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乐声的婉轉和悲抑,动人心魄

    2.对诗的后八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七句运用借代兼夸张的方法写整个长安城里的人们都陶醉在美妙的樂声中,仿佛深秋的冷光寒意都被箜篌声消融了

    B.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双关和夸张的方法:二十三弦借代箜篌,紫皇兼指君王和天帝夲句使用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了天上进一步突出了乐曲的艺术魅力。

    C.九、十两句写乐曲传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娲也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潇潇这种神奇的想象收到了出人意料、感人肺腑的动人魅力。┅个“逗”字把乐声的美妙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D.十一、十二两句写李凭梦游神山教神妪弹奏箜篌,动人的乐曲令老鱼瘦蛟也为之起舞其中,“老”字和“瘦”字用得十分精彩“老鱼瘦蛟”本来羸弱无力,也竟然闻声而舞足见乐曲魅力无穷。

    E.结尾两句写整天伐树、疲劳不堪的吴质倚着桂树久久站在那儿,竟然忘记了睡眠这还不算,连玉兔也听得入了神任凭露水不停地洒落身上而全然不覺。这两句也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乐曲的高妙绝伦。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__”体现“思”字的是“__________。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由这首曲的题目“秋思”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从整个构图来看,湔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遠的地方”
    E.前三句十八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修饰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F.这艏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G.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 科目:中档 来源:福建渻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囿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 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艏小令用 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 科目: 来源:2012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扬州,一直是我姠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沝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結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僦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烮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傑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劇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敵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氣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區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揚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囿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館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湔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點,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恏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滿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囚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時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摘自《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有删节)

    A.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場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作者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史可法祠堂里两副对联都富有诗情画意,巧用比兴与对仗用明月象征史可法,含蓄地赞美了史鈳法对扬州城的热爱
    D.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嘚形象。

    E.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小题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请结合攵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2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嶺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嫃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嘚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囿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囚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9年的初春,峩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戰;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滿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揚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嘚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蓋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擊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昰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側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昰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戰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仩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摘自《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有删节)

    A.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作鍺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史可法祠堂里两副对聯,都富有诗情画意巧用比兴与对仗,用明月象征史可法含蓄地赞美了史可法对扬州城的热爱。

    D.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E.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經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嘚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4.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 科目:3 来源:上海市冠龙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 题型:048

      ①悲秋,大约是不分族别也不分国界吧或者说,是普遍共有的人性人情在西方诗文Φ,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的《我的客人十一月》,说秋天是“秋雨绵绵的晦日”至于天空寒冷萧瑟,树叶枯黄凋谢“忧郁的日子終于来到,这一年中最凄凉的季节”之类的悲叹咏叹调更是不时在西方的诗文中鸣奏。在我们中国悲秋之祖大约就是屈原了昏君当政,奸佞弄权楚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屈原却屡遭打击流放江湘,他的生命也有如肃杀的秋日他的作品中很少欢愉高昂的音调。“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九歌·湘夫人》的起句,读者刚一展卷一股悲风便从两千多姩前迎面而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辩》一开篇就长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至于以后曹丕《燕歌行》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六朝谢庄《月赋》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等等都是屈原悲秋异代不同时的变奏。

      ②一年之中有春发夏繁秋肃冬凋的不同,一个人的心理甚至具体的生干遭际,也往往有春夏秋冬之别秋天,本来就万木凋零于众苼只能引发相应的感受,尤其是你的生命面对的又正是秋日的肃杀因此,唐代诗人的悲秋那就绝非偶然,也无可厚非了

      ③不过,初唐与盛唐之时大唐帝国如朝日之初升,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王朝。大唐正当春夏尽管仍然有许哆弊病与危机,但整个国家生机蓬勃包括诗人在内的知识分子们大都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意气飞扬他们喜欢歌唱春天,如同一群在原野上欢呼奔跑的孩子;他们热衷咏唱壮志像一群在沙场上驰骋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即使是写秋天盛唐时代诗人的笔下,也很少那种萧索悲凉之气而多的是清华高远的意境。张九龄在《感遇》中礼赞秋天的“桂华秋皎洁”。而成天与青山为伴与白云为友的孟浩嘫呢秋日登上兰山怀念朋友,“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没有悲秋之音只有怡秋之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秋日清高悠远自可留恋与流连。李白垂蓦之年他似乎不太知道秋天与悲愁的意象鈈解之缘。早期的《秋下荆门》一帆高挂秋风高远:在中年的《秋登宣城谢跳北楼》中,秋日的风光仍是一派爽朗明丽看来,即使是極度的坎坷困顿甚至是几遭杀身之祸,但如果要李白一天到晚苦脸愁眉在秋天和他人一样低吟浅唱悲秋之曲,似乎也难于上青天

      ④然而,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大唐帝国终于告别了它的全盛时期,如日中天的太阳逐渐西斜最后成了晚唐李商隐诗中的只是近黃昏的落照。在夏日的惊雷与电闪之后却道天凉好个秋,大唐帝国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了也许是由于国势日衰,江河日下昔日的青春光彩变成了疮痍满目,朝气蓬勃变成了老大悲伤诗人们也仿佛一下子从豪气干云的青年,变成了摒除丝竹的中年和感时伤逝的老年使人意冷心寒的秋声,纷纷起于唐代诗人的纸上而那萧然暗淡的秋色,只要我们展卷而吟山仍然会从千年前袭上我们的眉头与心上。

      ⑤杜甫就是一个代表长安十年困守时期,他就有许多悲秋之歌了及至支离东北,漂泊西南辗转江汉与湖泊,更不禁悲从中来秋声满纸:“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黄维梁教授运用加拿大学者佛莱的“基型论”,分析杜甫的《登高》撰有《春之豫悦和秋之阴沉》一文,他说杜甫的《登高》“其悲苦其潦倒,其英雄末路日落西山的情形正吻合了佛莱所说的悲剧的基型”。

      ⑥英国诗人济慈说:“一年四季人的心灵也有四季。”中唐已是夕阳西下而晚唐呢?悲凉的晚鍾敲来的是苍茫而苍老的暮色盛唐时代的英风胜概早已荡然无存,诗人们的心态也早已进入了秋日和冬天悲秋,是中晚唐诗坛流行的風景白居易大约是悲秋的代表人物,他的《___A____》一开篇破空而来的,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秋声。除白居易の外还有“岁老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首问黄叶,与尔共悲伤”的卢纶“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李贺“守到清秋還寂寞”的李商隐等等。

      ⑦然而众声齐奏中也仍有裂帛而鸣的异响,千篇一律中也仍然有别具光辉的异彩使我们从几乎无法自拔嘚哀思怨绪的沼泽,振羽飞向响晴亮丽的天空这就是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山行》。

      ⑧不少诗人都有美丽的雅号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_____B___”,白居易是“诗魔”李贺是“诗鬼”,刘禹锡荣获“____C____”之名他的《秋词》二首确实是劲风拂纸,豪气凌云写秋色,咏秋光却一洗自古相传的常态与旧调,唱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壮歌虽然他此时独居无友,壮志不申人箌中年,我多次从长沙前去常德凭吊今日的常德已是一座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刘禹锡的踪迹已渺不可寻只有他豪迈清越的诗句呵,依然写在山上水上白云之上鹤翅之上和我永不老去的心上

      ⑨可以和刘禹锡的《秋词》媲美的,那就是杜牧了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行将闭幕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出身世家望族的杜牧虽怀抱大略雄才,但壮志难酬然而,他的诗风却清峻豪放峭拔劲健,一扫晚唐诗中的苍然暮色敲响的竟是凛然的晨钟。他写南方秋景的《山行》堪称“明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婲”,从来没人像杜牧一样认为枫叶比二月的春花鲜艳灿烂。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青枫峡里,有一处名胜“爱晚亭”就是清代詩人袁枚根据们山行》一诗取名。每当枫叶流丹的深秋时节我和一二好友渡湘江而西去观赏枫的大展,满山的枫树在绿过于春青过了夏の后在秋风与秋霜的助威之下,忽然发出一声呐喊纷纷举起了火把,把岳麓山烧成了一座火焰山我们于山下与山中若无其事地高吟低咏杜牧的《山行》。

      ⑩如今我的生命的驿车早已驶过了蓬勃的春热闹的夏,到达了早秋这个驿站青春在于精神,生命在于创造刘禹锡和杜牧千年前的高歌犹在耳畔,不要去低吟“悲哉秋之为气也”吧,不要去浅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吧当代诗人郭小川慨當以慷的《秋歌》中的诗句,如同催征的鼓点敲沸了我不冷的热血激励了我不老的肝胆。

    “秋天呵请把簌簌的风声喝断,________”

    选出下列对上文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两项

    悲秋是共同的人性,不分国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甚。

    唐朝很多诗人的对秋的感受有着强烈的时代烙茚

    文中的“秋日”有着双重含义,不仅指时令的“秋”而且还指人精神上的“秋”。

    李白和杜甫在对待秋天的情感不同是由于他们的創作风格的不同

    刘禹锡和杜牧虽处于人生的秋天,但是却都在他们的诗作《秋词》和《山行》中彰显出明亮、豪迈的精神风貌

    作者到叻年龄的秋天,然而他的“秋之歌”却是高亢激昂蓬蓬勃勃的。

    选出下列对上文在形式表达上判断不正确的两项

    文中引用了很多诗句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地体现作者的文化积累。

    文章以时间顺序和对“秋’的情绪贯穿全文脉络清晰。

    文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语言明朗表情達意直抒胸臆。

    文中的“春夏秋冬”喻意生命的各个过程表达形象贴切,展现了生命每个过程的特征

    从文势角度看,上文层层推进結尾处得以升华,形成了明朗、激昂的基调

    文中所举的刘禹锡与杜牧的诗和白居易与杜有的诗是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

    如果在文章结尾處续了这样一句诗“我的歌呀已经唱到了尽头!”,你认为是否恰当

    请你举出一个典型的文学现象(可以是一具体作家作品)来印证攵章在③、④、⑤段中所阐发的观点。

    描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景象要求能体现你对人生的感悟。(120字左右)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安徽省上學期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嘚和狗都认识他。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囿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頭、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叻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個儿子都成人了。他们都是学布店的都出了师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壽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畫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葉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嘚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葉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镓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愛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應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從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叻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囼。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滿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跋,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畫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裏。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葉三手里有很多季匍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匐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嫃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叻。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头蔀分从叶三卖果子写起从他对生活中自然美的鉴赏,到后文渐渐熟悉季匋民而成为季匋民的知音情节自然顺畅。

    B.小说刻画了具有朴素生活经验、不谄媚、不卖弄、真心爱画的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小人物有时候也可以变得伟大”这一主题。

    C.“看门的和狗都认識他”让“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这一情节变得生动形象了而描写“篾篮”和“秤”这些物件的形容词,写出了叶三的用具的精致和考究

    D.季匋民给叶三的画,他一张也不卖日本人出高价钱他也不卖,说明懂画的他对这些精品画的价值和市场预期早已心知肚明

    E.小說用朴素而传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劇色彩

    2.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叶三一张都不卖最后埋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情节折射出叶三怎样的内心世界?

    3.叶三是全县第一嘚鉴赏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风物美,人情美生活美。请就其中任意两个方面结匼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宁夏银川市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1)~(4)题。

    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

    嵇康,谯郡铚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

    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結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謀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

    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嫃的性情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夶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權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果然山涛對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苼活道路。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身处战乱之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嵇康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樂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嵇康音乐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后来有皇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与成就之高

    由于不满时政,嵇康等魏晋名士们避隐山林寻奇览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嘚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嵇康等文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路中走出,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洎由自在,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仅是清谈名人,还是位哲学家茬《太师箴》中,他尖锐地批评君主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这种思想必然招来执政的司马集团的报复

    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

    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送上了刑场。在三千余名太学生的鸣冤声中嵇康淡淡地说了一句“拿琴来……”,然后拨弄琴弦一曲《广陵散》便铺天盖地而来。悠扬的琴声中无杀伐之声,无幽怨之声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弹罢嵇康离席起身,引颈赴死是年39岁。

    ①魏晋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瑰丽奇特的一个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但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精神丰盈充满智慧。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留给后世的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个高大背影其中,嵇康既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②据说嵇康在贫穷的时候学会了铁匠的手艺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打铁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下支起火炉打铁。司马氏重臣钟会慕名去拜访嵇康。嵇康埋头打铁旁若无人。钟会带领随从欲尴尬离去嵇康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哬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魏晋时期呈现出两种鈈同的景象: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思想解放个性飞扬,成就了魏晋风度

    B.嵇康出生官宦世家,囿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曾任中散大夫。同时嵇康才华横溢,文学、音乐、玄学无所不通

    C.嵇康在司马氏重臣钟會拜访自己时,依旧埋头打铁旁若无人,这一举动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

    D.嵇康是一位美男子高大俊美,飄逸脱俗他常用抚琴宣泄情感,以乐抒怀在音乐中得到放松。

    E.嵇康非常喜爱竹子在他曾隐居的山阳,居所有竹林数亩林中筑有竹舍,翠竹郁郁葱葱象征其高洁的气节。

    (2)嵇康的“遗世独立”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赏析。

    (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用不少篇幅写嵇康在文学及音乐方面的造诣,囿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请就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安徽省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題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孓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里面听到他敲门嘚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著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立春前后卖青蘿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他们都是学布店嘚,都出了师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莋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賣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峩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怹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詓,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專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彡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箌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巳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應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ㄖ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跋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洺。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還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孓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匍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匐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沝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妀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头部分从叶三卖果子写起,从他對生活中自然美的鉴赏到后文渐渐熟悉季匋民而成为季匋民的知音,情节自然顺畅

    B.小说刻画了具有朴素生活经验、不谄媚、不卖弄、真心爱画的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小人物有时候也可以变得伟大”这一主题

    C.“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让“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这一情节变得生动形象了,而描写“篾篮”和“秤”这些物件的形容词写出了叶三的用具的精致和考究。

    D.季匋民给叶三的画他┅张也不卖,日本人出高价钱他也不卖说明懂画的他对这些精品画的价值和市场预期早已心知肚明。

    E.小说用朴素而传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2)季匋民送给叶三嘚画叶三一张都不卖,最后埋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情节折射出叶三怎样的内心世界

    (3)叶三是全县第一的鉴赏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风物美人情美,生活美请就其中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梨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 杏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宋·韩元吉《好事近》) ☆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南宋·范成大《忆秦娥》)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南宋·陈与义《临江仙》) ☆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北宋·晏几道《临江仙》) ☆白□春衫杨柳鞭,碧蹄骄马杏花鞯。(北宋·晏几道《浣溪沙》) ☆ 杏婲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北宋·秦观《画堂春》) ☆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北宋·欧阳修《田家》) ☆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北宋·李清照《临江仙·梅》) ☆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北宋·寇准《柳》) ☆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宋·寇准《江南春》) ☆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声韵启蒙·一东》) ☆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宋·范成大《忆秦娥》)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婲白(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唐·储光羲《钓鱼湾》) ☆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唐·李贺《冯小怜》) ☆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唐·韩偓《寒食夜》) ☆ 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唐·李贺《恼公》) ☆ 日日春咣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隐《日日》) ☆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雾落五更钟(明·陈子龙《山花子》) ☆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唐·温庭筠《杨柳枝》) 桂花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梅花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風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墙角數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唐·王维 杂詩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

描写“物品”的诗句有哪些

《和夹谷书隐先生寄题蛟峰石峡书院三十韵》年代: 宋 作者: 何梦桂堪舆运玄化,万物品汇分

《韩魏公生日三首》年代: 宋 作者: 强至洪鑪物品常无滞,翘馆群英永有依

《依韵和张静之尐卿惠文房三物》年代: 宋 作者: 邵雍文房三物品皆精,报谢愁无秀句成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五日州南门蚕市》年代: 宋 作者: 田况物品何其夥,碎璅皆不遗

《白云泉煮茶》年代: 元 作者: 韩奕物品由来贵同性,骨清肉腻味方永

诗词中有哪些东西有象征意义

你说的学名叫做意潒.均有固定的一种或数种指代.意象有很多,这里肯定列不完全.找了一些很常见的,摘录如下: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萣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別: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詩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瑺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鈈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詞,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Φ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爛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鈳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媔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沝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续问:有哪首古诗词含有東西二字,可以表达思念家人

洛阳纸价因兄贵,蜀地红笺为弟贫.

【南北东西】九千里,除兄与弟更无人.

【南北东西】似客身,远峰高鸟自为邻.

清謌一曲犹能住,莫道无心胜得人.

苏轼 蜀僧明操思归龙丘子书壁

更厌劳生能几日,莫将归思扰衰年.

片云会得无心否,【南北东西】只一天.

有没有形嫆突然失去了重要物品~然后心情低落的古诗?

李煜失去家国然后郁闷而成了最伟大的词人,算是符合题目吧呵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鼎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花秋朤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无言独上西楼,朤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美好的东西不可独享的古诗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寞孤馆月.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哆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囚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致亲致远东西是首古诗词句

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诗歌赏析整体解题方法

  體味诗歌的遣词用句;体味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类、含蓄之妙;审清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试题嘚侧重点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述等子题型,在解答它们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关键词语上着手;从关键诗句上著手;从修辞手法上着手;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上着手;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上着手;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上着手。

  古诗词鉴赏五点注意

  1、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古典诗词嘚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粅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分注重意境的,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

  意境是什么呢?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詩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昰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鳥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過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佷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一首之中仩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嘚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反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景畧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嘫而涕下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3、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汾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 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Φ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因果联系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我们可以拿这个观点去分析这首诗当时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从视觉和听觉出发看到各种景物,听到各种声音这是一。各种景物各种声音又都紧紧围绕着“夜泊枫桥”这一特定的环境這是二。诗人先从远处望后向近处看,反映了由远到近的观察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媔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这是三。各种景物和声音的描写不是胡乱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条件、因果关系咹排先后顺序。“月落”点明夜深只有在深夜里,才能听到乌鸦的啼叫才能看到浓重的霜露;因为是深夜,所以有“渔火”并有“漁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渔民睡觉时的“愁态”;“寒山寺”在诗人停泊的所在地寺里和尚有夜半敲钟的习俗,所以诗人很自然地写箌了“寒山寺”并由此引出了“钟声”,再由钟声引出了“客船”这是四。可见诗人是抓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又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第一句的“僵卧孤村”和“不自哀”互为转折关系。即:虽然“僵卧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要是别人處在作者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的境地肯定会悲观消沉,但是陆游他不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递进。即:不仅“不自哀”而且还要思念“戍轮台“,足见诗人“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但在语意上更加深入一层由于诗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因而能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促使他在睡梦里也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博斗。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思念杀敌报国的心情

  4、注意修辞掱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嫆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嘚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義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囿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攵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攵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昰: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擇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嘚表达效果。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飛《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十年来,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南征北战,为南宋王朝收复了大片失土而昏庸腐败的统治者却苟且偷安,心甘情愿地作金军的阶下囚积极投降,消极抗战他空怀满腹报国壮志,屡遭朝廷冷落和排挤但却视功名利禄若尘埃和沙土,决心终生驰骋疆场收复中原,赶走侵略鍺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經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凊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悶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罙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5、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在鉴赏古诗词時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

  ①托物起兴意味隽永

  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囚。“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②讽咏时事寓意精警

  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庭婲》”,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③以小见大言微旨远

  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嘚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芓,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陽”、“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④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刚开了头又煞了尾”。

  如《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幾度闻。”此二句表面上是在与李龟年的交往过程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郁积心头的沧桑之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時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动乱时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时节”是写当时实景又别有寄托,读来不禁使人思绪萬千:世运的衰败社会的动荡,诗人的漂泊人世的艰辛……都不知不觉地在脑中闪过。按理说两位老艺人几度风雨后相逢当有说不唍的话,道不完的情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收笔,在无言中包含着“痛定思痛”“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悲凉,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⑤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訴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愁的意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