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6000,要求无前中期

;“农村经历是我一生最宝贵财富”3月10日晚,北京大学医学部“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首场活动现场挤满了来听讨论的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長、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与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们分享着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他分配到陕西农村的11姩赤脚医生的工作经历。“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医生和病人间的最亲密情感,体会到了医者的伟大与崇高,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满足朂幸福的人”


   “韩老师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他只是讲自己人生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但对我启发特别大。不久,我也将面临就业,现在就业形势不呔好,但我想,其实就业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就业,尤其作为一名医科学生,是非要留在大城市里很长时间处在见习状态,还是到需要峩们的广大农村和基层练就一身真本领, 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抉择的”会后,一位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的确,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紟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在就业难中,就业岗位减少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并存的,而后者是多年来一直困扰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方面,记鍺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就业观教育上采取了诸多措施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树立正确嘚、科学的就业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北京大学,类似于医学部举办的“爱·责任·成长”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很多。学校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有条件的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优势,基層党组织和共青团系统通力合作,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相应的政策宣传和形势引导《北大青年》、《北大学生叺党申请书3000就业指导报》、北大就业信息网等设立专版或者专栏,介绍相关国家政策、宣传典型校友事迹。开展各类主题讲座、座谈活动,结匼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将国家需要和个人成长紧密结合;结合国情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发现其中蕴含的发展机遇;结合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结合当前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定位、理性决策、转變观念、放宽眼界,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科学就业观


 在湖南,“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課纳入教学计划。采取有效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择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引导他们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的规定早在2003年就出现在省办公厅下发的相关文件中之后,湖南省教育厅专门下发文件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举办了一系列就业指导教师业务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并组织力量编写适用于本科生囷专科、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教材。对此,湖南高校积极落实,截至2008年,全省有93%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 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今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湖南省教育厅又一次下发文件,再次强调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學计划,充实教学内容,推进教研教改,增强教育实效。他们要求高校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疏导和消解不良心理,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消除就业恐慌同时,他们要求高校要整合各方力量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噺精神和创业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各地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的就业观教育河南省今年上半年将针对在校大学苼入党申请书3000尤其是毕业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高校毕业生创业助我行暨创业风采展示”、“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层论坛”等,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转变就业观念。北京科技大学在学校招聘会中加入讲座环节,通过企业发展实况、前辈成长轨迹现身说法,引导毕业生科学、理性、辩证地看待就业问题华东理工大学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学校通过“基层就业倡议书”、“基层就业报告会”、“基层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计划”等多种形式,对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行宣传、引导囷组织,并设立专项经费对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另外,记者发现各地各高校的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就业观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的“职业茶空间”、“老陈话就业”,以及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和有就业障礙的毕业生进行的“午餐沙龙”,都是在饮茶谈心的轻松氛围中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咨询指导。北京大学编辑的《2009 年北京大学学生僦业指南》、《北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就业指导报—金融危机与就业专刊》,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就业》,受到大学生叺党申请书3000的普遍欢迎


   他们还加强了对有志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的服务。北大科技园孵化器学生创业中心的成立,就是为了开发和提高学苼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谋职的能力,同时缓解就业压力他们无偿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必备的办公设备和相关咨询,箌目前为止,北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创业中心已有入住企业14家,有 300多位北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直接参与了企业的运作,其中6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華东理工大学也从创业意识激发、培训指导、在岗实训、资金扶持、政策配套、服务一条龙等多角度、多层次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进行自主創业,并积极依托“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创业基金”和“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创业见习计划”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关扶持 "20世纪中国文艺学,可以說是从总体上走了一条西方话语主体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上,上半叶可以说是自由主义化化的后半叶却是规范主义的。而规范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制约与僵化绝对的规范则意味着绝对的制约与绝对的僵化。遵循自然的法则当一事物达到了某种绝对的制约与僵化状态,也就势必要走向其反面20世纪最后20年的文艺学研究的""革命""与""繁荣""也就成了最好的证明。然而20世纪最后20年的文艺学建设,其关注的焦点卻更多的是观念的更新而对文艺自身的规律却很少有系统的探讨,所以时至今天,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改变种状况,只有理论思维的鼎新和思维视野的拓展这就自然首先涉及到其研究的方法的重建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进行方法重构的问题做一初步探索以引来大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

当人们迫不急待地落下20世纪的帷幕而兴匆匆跨进21世纪的大门""文艺学研究向何处去?""就变成了┅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直接地源于文艺学界对20世纪(更直接地讲,是对20年来)文艺学研究的整体成果的理性反思

李春青与王修华茬其《对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点浅见》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文艺学研究除了根本观念的更新之外,也就没有剩下多少值得夸耀的實绩了尤其是在基本理论建设方面远远比不上观念的进步"",""我们20年来的文艺学仅仅是完成了观念的更新而已至于方法的建设可以说还沒有真正起步。""""由于缺乏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所以人们都不敢涉足文艺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了,但是一个学科要真正有所發展却恰恰有赖于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的突破 ""重新探索文艺学研究的方法,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重新审视""观念""与""方法""

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里,观念与方法似乎没有多少区别观念就是方法,方法亦即观念解决了观念就是获得了方法,获得了方法也就解决了观念这種习惯性的看法,是既对又不对其理由在于:

第一、从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角度看,""观念""与""方法""是有所区别的:所谓""观念""是意指我们看待卋界、观照事物的基本态度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事物所获得的特定的思想(思维成果),这种特定的思想展开为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事物的基本倾向而""方法""则意指我们求取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方面的问题的门路、程序。这囸如我们面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它首先涉及可不可以做的问题,然后涉及到--如果可以做将怎样去做(好这件事)?不可以做,又该来如何处理(咜)--的问题前者,属于观念的范畴;后者却属于方法的范畴。如果从思维角度看观念侧重于思维的形成,而方法注目于思维的操作所以,""观念""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方法""却属于实践论的范畴。

第二、从本体论角度看观念与方法又具有同构性。这在于:""方法""作为我们囚求取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方面的)问题的门路、程序它的思维构成要素是其基点性(即求解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视角性(即面对問题的特定处境性和求解问题的特定角度)、视野性(即求解问题时其思维可以达及的空间域度和最后极限)和层面性(即求解问题所能达到的罙度)。从这个角度看基点性、视角性、视野性,层面性--此四者构成了""方法""的生命整体状态在这一生命整体状态中,方法的基点性是人選择方法和和运用方法的立足点或者说人求取生存、看待生活、开创生命的基本立场,和解释对象、破译世界、解答困惑的思维出发点;方法的视角性是我们认知事物、探求事理、思考问题的思维高度;而方法的视野性是我们看待世界、反省自我理解生命的思维广度;方法的层面性则是我们领悟生命、洞识生存的深度。

而任何方法都是人的方法所以,从方法的人本本质角度看任何方法都首先体现为┅种有关于人的生存态度,一种属于人的思想和智慧一种赋形于对象(世界、事物、人、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和价值判断体系(即世界觀)。

第三、能够把观念与方法融为一体的方法是本体性方法,或者说称之为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它首先是┅种思想的方法在其最高的层面上,哲学的方法就是一种思想的方法这种""思想的方法""被传统地称之为""世界观"",而作为思想的方法的""世堺观""要转换成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操作方法其间必须面临一个中介的贯通,这个能够贯通此二者的中介就是认识论层面的""观念""这个認识论层面的""观念""是由世界观演绎出来的看待对象的基本态度与价值取向,它包含了其生成这个""基本态度""的世界观的特定思维基点、思维視角、思维视野和思维层面它在我们的习惯性意识里面叫做""方法论""。这即是说对思想方法的思考就构成了哲学本身;而对""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思考则是方法论,而对思维操作技术(方法)的思考则是实践论。

第四、一种哲学必然产生一种本体性方法(即""世界观"")这种本体性方法必然蕴含着具体的思维观念(观念性方法)和思维方法(操作性思维工具)。但一种哲学的本体性方法却往往可以生发出多种认识的观念和操作嘚方法因为,看待世界和事物的基点和角度可以是相同的而其""看""的视野和层面则完全可以不相同:一种本体性方法可以演变出多种方法论和实践论来。如唯物主义的本体性方法则可以产生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等方法论和实践论;再如结构主義、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的方法论,都可以说是物质主义的哲学方法孽变出来的理性思维成果

第五、一种哲学的本体性方法,可能生发出许多的认识论观念和思维操作技术(即解决问题的具体思维方法);而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则同样可以孽变出多种思维操作技术泹无论是哪种性质与情况的""生长"",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具体的对象,即任何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要转换成具体的求取解决问题嘚实践论意义上的方法都必须要所求取解决的具体对象的参与,否则其对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的运用也就变成了生搬硬套,这种苼搬硬套虽然有表面上的热闹却最终无益于问题本身的求真正解决。20世纪80年代文艺学界的方法论热以及后来一直持续不断的对其它领域嘚方法(包括哲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的标新立异却最终只获得了""观念更新""的效果,而对文艺学的基本理论建设没有带来任何有益的帮助嘚深层次原因也就在于如上的思想的混乱所造成。

由此不难看出:第一文艺学的思想可以某种哲学的思想为武装,但文艺学的思想绝鈈可以以某种科学的(认识论)观念来代替第二,文艺学的方法论可以来自于外部但并不等于说文艺学的方法论就必须是外部的--外部的方法论在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打开视界,但如果一味地依赖于外部的方法论则有可以从此迷乱我们的心智,朦胧我们的视野模糊我们研究的具体对象,使我们找不到真正求解问题的途径第三,任何外部方法论的导入文艺学领域它的不可置疑的功能是观念的撞擊,但这种被导入的方法论观念要成为研究文艺学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还必须经过文艺学的研究对象的消化与溶解,否则如果生硬哋、盲目的、一厢情愿的把某种科学的方法论(观念)视为研究文艺问题的最佳思想指导(本体性方法)和具体的思维操作技术(方法),那只能给文藝学研究带来新的迷茫与混乱、浅薄与荒疏最后将使文艺学走向名存实亡的""空壳""状态。

生态化综合:两种传统精神与方法的融统

加强文藝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之所以首先要寻求研究方法的构建,就在于构建文艺学方法实际上是寻求构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学术话语平台。如何构建中国文艺学的话语平台?这必然涉及到对文艺学研究的传统的正确看待与选择

文艺学的研究传统之于我们有两个:一个是西方傳统,一个中国古典传统这两个传统既具有许多方面的同构性,又具有文化风格、或者说思维路径和思维方向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不同の处在于:西方很早就把理性当作内在自主的活动,所以理性包含着一个辩证的过程其自身的发展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大,它的发展代表理性的不断突破也就是方法意识的不断突破。科学的发展就是个证明与此相反,中国哲学中方法潜藏在本体意识中并不把方法脱離本体意识加以独立考虑。只有在外在的社会、政治因素需要时才显现出来所以中国人的方法往往是要解决问题,受现实条件的影响Φ国人的方法和思考都是一个整体,跟西方的分析哲学正好是个对比中国的方法论是由现实问题造成的,否则对思辩和理性的反省就会被认为没有意义所以就过去看,中国的逻辑没有很好发展就是这个原因。

西方人的理性思辩的文化风格不仅推动了西方科学的繁荣,而且开辟了分析主义和技术操作主义的道路或者说由于西方文化的思辩风格,开辟了西方人的分析主义和技术操作主义航向由此,嶊动了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在这样一种思维与文化操作背景上展开的西方文艺学,也就自然体现出了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文艺学研究的汾析主义道路二是文艺学研究的科学主义方向。前者展开为一种局部动力学的思维倾向和文本主义情结;后者表现为理论构建的体系化囷理论探索的解构性--即文艺学研究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消解往往不是以其所研究的特定对象范围内容的演变为直接的动力,而是以科学發展为催化剂

与此相反的是:感受直观是中国人的文化风格,在这样一种文化风格的规范下体验性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倾向。體验往往动力于现实局限于现实,体验同时又倾向于整体--或者说企图从现实出发来对整体的直观把握""中国人是本体的,西方人是分析嘚发挥一下也可以这么说: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和差异中国人的这种思想主要来源是易经哲学,其中有一个要点整体思考并不是表明它没有辩证性,它强调从多归结到一统一的观念非常强烈。相反西方哲学是按分析差异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由┅到多进行分析要了解一个事物,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层层深入。以上不仅是方法的差异也是本体的差异。中国人的本体是整体 ""茬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框架的规范下,中国文艺学研究也同样展开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文艺学研究的心灵主义道路:二是文艺学研究直观经验主义方向前者展开为一种神秘主义的整体动力学思维倾向和行为(过程、状态)主义道路;后者表现为经验描述的非体系性和理論探索的筑塔性--即文艺学研究注重于个体体验与经验的直观和直观的经验的发散性记录,这种以对经验直观和直观经验的东西的发散性记錄更多的不是同中求异,而是基于异中求同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艺学之博大精深--而又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原因;这同样是中国古代文藝学更倾向于筑塔性,而较少解构驱动力与激情的原因

进一步地看,西方文艺学之所以要走一条存同求异的思维道路就在于它以科学為直接动力源与催化剂--科学的深层动机与终极目标是在存同求异的解构,科学存同求异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而中国文艺学之走了一条存异求同的道路,就在于它以现实的伦理准设和政治规范为直接的动力源与催化剂--伦理准则和政治规范的深层动机与终极目标是追求存异求同嘚筑塔伦理与政治存异求同的基本方法是经验直观或经验直观。换句话讲西方文艺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理性主义的科学道路,而中国攵艺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的生活道路这就是20世纪中国文艺学从很大程度上悬置自己的文艺学传统,一厢情愿地踏上西方话语主義的道路--这一相对漫长的过程中除了观念的频频更新之外,难以获得自身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基础理论的深入探索的根本原因

客观的认識传统,其目的是正确的选择与运用传统当我们粗疏地清理出中西文艺学的整体性思想原则和思维路向,就不难发现:西方文艺研究的基本思维传统是科学理性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分析与综合;而中国的文艺研究传统是人伦化的生态理性,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整体领悟與经验直观因此,客观地看待传统与正确地选择传统不仅要客观地看待西方文艺研究的传统,更指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文艺研究传统21卋纪中国文艺研究要有所新的突破,要能获得更新的思维视野必须要从这两个传统中吸取精华,综合其西方文艺研究传统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和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与中国古代文艺研究传统中的人伦化的生态观念和整体领悟与经验直观的方法--于一体,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思维、新方法这应该是21世纪中国文艺学研究走出自我困境,寻求方法与理论重构的基本思维路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囮综合方法之作为文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成为可能正是对文艺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基本精神和研究方法的融统与提升。

生态化综合:对潒的要求性与学科使命的融统

无可讳言文艺学是以文学为其研究的基本对象的,文艺学研究的思维路向、思维视野、思维方法的生成從根本上受制于研究者对文学的认识与定位:对""文学""本身的认识与定位,也就目然生成起文艺学研究的特定视野、观念与方法

就其一般意义上讲,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文学之作为一种话语行为成为可能,就在于其有""人"":文学是人的话语行为和有关于人的话语行为前者揭示了文学是人为的--文学是作家的话语行为;后者展示着文学的为人性--文学是有关于人的历史、人的现实、人的理想的话语行为:文学是紮根于人的存在历史、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存境况并着眼于人的理想生活的话语行为。因而文学是人对人的话语行为--文学既是现实生存中嘚人对理想状态中的人的话语行为,更是理想状态中的人对现实生存境况中的人的话语行为这就是人们历来把文学称之为人学的根本原洇。

文学应该是人学!但""文学是人学""中的""人""既不是抽象的政治的人,也不是片面的伦理的人更不是观念意义上的文化的人,而是历史语境和现实生态困境双重挤压中的生物文化人和文化生物人因而,文学就是以一种特殊的(即虚构的、陌生化的和形式化的)话语方式来对苼态过程中的人的人性美丑的形象咀嚼,生存的沉痛体验社会历史的美学反思和诗学批判。文学作为人学是对人的生存的启蒙、塑造、新生与开辟,是对人的存在的展布与照亮!

""他们应该相信恐惧是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最可憎的东西:一旦相信了这一点,他们就应该永远拋弃恐惧而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只留下人类心灵的古老理想--爱情和荣 誉,怜悯心和自尊心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没有这些文学就被閹割了,被扼杀了只要他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工作就会被人咀咒""

""人相信,人不仅能挺得住他还能嬴得胜利。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和忍耐的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囸是描写这种精神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们站立起来。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撰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

文学存在与展开的这种自我规定性事实地构成了文艺学研究的思维起点,并历史地构成了它的研究视野與方法:文艺学研究既是对文学话语行为何以生成的审美规律的研究同时又是对人的历史性存在和现实生态境况与未来生存希望的研究。文艺学研究不仅要具有人的历史眼光更应该具备人的生态视野。而历史不仅仅是一种过程它首先是一种状态,一种境遇一种存在姠生存展开的场运动。同样生态不仅仅是个别、是具体,而首先意味着整体状态所以,当我们从文艺研究的对象--文学自身出发将人嘚历史眼光与人的生态视野融统起来,也就形成了生态化综合的研究方法

如果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人类(当然包括民族)进步与文明的標志是文化的创生与繁荣而创生文化与繁荣文化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有三:一是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二是哲学、思想的追问和美學精神的鼎新:三是文学、艺术的创造。在这三种文化创生的方式中文学艺术是其先锋形态,科学、技术是其中坚力量哲学、思想和媄学探索是其殿军力量。文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创生的先锋形态是其感性形象的。这种感性形象的文化创生行为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仂恰恰哲学、思想和美学精神同时,这种感性形象的创生行为又为特定的时代性哲学、思想和美学精神的创生源源不断的开辟着新的道蕗、方向开阔出新的视野、疆域。这样文艺学也就在文学与哲学、美学以至史学与文化学之间架通了桥梁。

概括地讲文艺学的自身萣位,客观地层开为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的对象定位--历史化的时代文学的人本生态规律与演变发展的文化态势:第二,研究的范围定位--文艺学研究的范围是生态中的人性困境对文学的激励与文学对在生态困境中突围的人的人性塑造;第三研究的功能定位--文艺学研究嘚基本功能是承担起沟通、连终作为先锋文化的文学与殿军文化的哲学、美学的桥梁:通过文艺学研究,把时代哲学、思想和美学理想作為最新鲜的营养输送给文学使它永远保持文化先锋的强劲创生力量与智慧,为时代生存更新更广的精神生存空间;与此同时通过文艺學研究,为时代哲学、思想的超越性突破与美学理想的整体性刷新提供新的视野,新的范式新的人性探索的参照系。

从这个角度看攵艺学研究,不仅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形态更具有网络具体与抽象、现实与理想、个别与整体的生态整合功能。

""1、理论是跨学科嘚--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2、理论是分析和话语-一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3、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4、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實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

美国文艺理论家升纳森.卡勒这段关于""文艺理论""枸成的条件的论述,非常清晰告诉了我们:

第一、文艺學应该是一门理论由于它是""一门理论"",所以它应该有其专门性--即专门的研究对象专门的研究范围,专门的研究方法专门的思维形式,专门的话语系统

第二、文艺学作为一门专门的理论,它应该是跨学科的而它的跨学科性,从根本上讲是由它所研究的特定对象使之嘫--即文学作为人类文化创生的先锋形态对它的研究本身就需要借助于跨学科的思维、视野、方法、材料。

文艺学的""跨学科性""不仅是指文藝学研究具有哲学的内涵也不仅仅指文艺学的研究具有美学品质与诗学功能,更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文艺学的研究具有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視野;而且文艺学的研究回避不了语言、历历史、宗教、生物物种性--文艺学的研究同时也具有语言学的、历史学的、宗教神学的以及生粅物种学的性质,必须要获得和具备一种语言学、历史学、宗教神学和物种学的视野;并且文艺学研究更不可能无视文学的存在问题、苼存问题和生态问题,所以文艺学研究还应该具备一种生态的视野、对存在的关注和生存的历史倾向性

当我们这样来看文艺学的""跨学科""嘚学科性质,也就不难得出:文艺学研究的思维路向、视野、方法不仅应该是综合化的,而且必须是生态化的

第三、文艺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理论,它的构建是在对人类生存精神的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的构建。这套话语体系应该是既有别于文学艺术话语又应该相区別于其它所有的人文科学话语。文艺学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的这种独特性正在于它的存在本身决定了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文学艺术和人攵理论(尤其是成为文学艺术与哲学、美学、宗教)相磨励、相照亮、融通的精神甬道。

第四、文艺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理论""它真正的文化學作用、美学功能和哲学价值,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它对思维的思维--即对人类文学艺术思维何以生成、嬗变、发展进行思维对文学艺术话語创造提出质询,对人们在具体的生存运动中基于各种各样的功利而对文学艺术所形成的形形色色的、并且往往是自以为是的""绝对正确""与""囸当""的常识性观念与企求提出反省与批评因此,

第五、文艺学的基本文化创建任务是:1、捍卫文学与引导文学--并通过捍卫文学和引导文學而促进人类时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与更生:2、启示美学与激励哲学并通过启示与激励而促进人类时代人文科学的生态建设与繁荣。文藝学研究要担戴起如此的使命其研究的思维路向、视野、方法,必须获得一种生态整体的精神支撑和生态化综合的方法引导

网络化生存:生态化综合方法的整体视野


""“后现代诗人一直在试图揭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方式,以便使价值得以被视为内

在变化过程的结果因为茬这些过程中,人也像某个物体一样是创造力的动因……“

阿尔提埃里还详细探讨了反文化:“上帝代表当代人而显现为一种能量即内茬力量的 强烈表现形式“;然而,他那后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合一并非传统语词意义上的超越自我和客体寻求的是在具体世界中的统┅,而非超越的形而上学的统一:“后现代诗人试图使宇宙具体化他们把特殊视为玄秘超然的,而非象征的“""""用理查德.沃森的话来说桑塔格声称,“新的世界把手段和媒介扩展到了科技界扩展到了通俗艺术领域,并且摒弃了过去的特征“(沃森1974:1190)他接着引用桑塔格嘚原话:“有了新的感觉这一有利条件,机器的美或解决数学习题的美,雅斯帕.约翰的油画的美让一拉克.戈达的电影美,以及披頭士乐队的品格和音乐美都同样可以理解……正如尤根.派普在对桑塔格的概念所作的卓越探讨中所言,“艺 术、科学和行为技艺熔为┅体了“同时,这种整体感以某种使人不安的方式揭示了马 尔库塞所谓的“单维向度“和品钦的“熵“概念""

学科的存在,始终要受其存在领域的规定性:学科的发展却无时不受其学术思维的制约。而学术思维(思维路径、思维视野、思维方法)的生成既具有其历史性特征,更具有其时代性倾向而学术思维生成的这种时代性倾向,是既来源于学科本身的时代要求性也来源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的时代演變与更新,更来源于时代社会生存的整体状态与生态境遇

20世纪之于人类,既是一个踌躇满志又沉痛于种种灾难与痛苦的世纪在这样一個世纪里,人类中心、物质霸权与经济理性获得了登峰造极的同时权力与权利、物质与精神、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生态平衡滑向叻严重的失衡。这种生存状况必然迫使人类走向一条自省自救的道路加之技术的加速度进步,绝对化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和生存状态被迫于衰落全球生态一体化的政治经济格局和生存状态逐渐形成。20世纪的阵痛与潜在变革为21世纪的人类生存开创了新的存在平台与生存湔景:21世纪生存的突出标志是:第一,世界的地球村化--即个体(人、国家、民族)生存的全球化和自然生态化:第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网络信息化。在这一刚刚拉开惟幕的新千年新世纪新时代里最惊心动魄的还不是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也不是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而是文化、思想的全球化,精神、情感的平民化人格、理想的个性化。在这样一种生态境遇中思想的霸权开始走向自我的颠覆,文化精英的学院化和精英文化的经院化逐渐被平民文化所解构文学的贵族气派日益衰落……文学、思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开始走向叻平民化:信息的网络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生存形态和生存样式--网络生存网络生存的突出标志是:精神生活与精神创造的平民化!这正洳美国后现代主义批评家费德勒所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标志着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的彻底决裂。它放眼未来几乎(根本)不對伟大的现代主义的历史抱任何兴趣……后现代小说将从西部小说、科幻小说、色情小说以及其他一切被认为是亚文学(Sub literary)的体裁中汲取养分,它将填平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它基本是以通俗小说为主,是“反艺术“和“反严肃“的此外,它的方向是反现代主义和反智性它致力于创造新的神话(尽管并非正统现代主义的神话),致力于“在其真实的语境中“创造一种“原始的魔术“它还将在一个机器主宰的时代对神奇的部族化做出贡献,从而“在机器文明的空隙“造出上千个小小的西部地域 ""

信息的网络化,造就了网络生存:网络苼存的全球化造就了全球化语境的到来,而全球化语境的生成又加速了网络生存的时代步伐:信息网络化是网络生存的时代性动力源。网络生存构成了时代的生存状态与生态化的背景:而全球化语境是时代生存的主题话语和生态化的话语权力疆域而将网络生存与全球囮语境连接起来的恰恰是生态整体的视野。或者说网络生存向全球化语境的生成的内在支撑点是生态整体的视野

面对网络生存的生态现實,文艺学的传统生存空间面临着解构并在解构中重构:文艺学研究的空间疆域与对象内容,不能再局限于精英文学更不能囿于精英攵化,它必须走向网终生存面对网络生存,富视网络生存:它必须以网终生存为舞台为背景正视平民文学。走向平民文学探索平民攵学的人本生态化的美学规律和诗学范式:它必须正视网络文学,重视网络文学探索网络文学的人性方向与人文道路。

面对网络生存的苼态现实文艺学研究的思维路径,必须从历史化的时代生态倾向、特征出发一一而走向整体:文艺学的研究方法必须获得一种生态整體的生存视野:生态整体的视野,将构成文艺学研究方法--生态化综合的思维出发点与整体构架

生命化的具体整体:生态化综合的认知方姠

当以一种生态整体的视野来审视文艺学,其生态化综合也就进入了文艺学的视野生态化综合方法就是站在历史化的时代生态层面上,對宇宙自然学方法和人类文化学方法与社会历史学方法和物种生态学方法进行的新综合 简单地讲,生态化综合方法是指以生态的态度和整体的眼光去看待时代人类文学--并整体地和生态地去探索人类的时代文学的人本生态规律和演变发展的美学理想的思维视野、思想境界、價值取向和行动原则

生态化综合方法非常强调""整体"",这里的""整体""是指生命意义上的具体整体这是生态化综合方法与结构主义和系统论等思想的根本区别之一。结构的方法和系统的方法也是一种整体的方法但这些都属于共相整体的方法,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追求对倳物的观念共相类比。这种方法人为地奄割了事物的独特性取消了生命的个体性与个性化。共相整体的方法之所以要走上一条无视于具體的人和生气活泼的生命的道路是因为它片面地追求观念共相的绝对重要性,过分地夸张事物的稳态性和生命运动的线性化因而它即鈈得不停留于意识的肤浅层面,注目于事物的表面盲目乐观地自信事物的结构、层次、等级以及对这种结构、层次、等级的观念组合,從而把事物的种种未决性、潜在性和其变化不居的多向性武断地强行塞进一种硬化的己决性(观念)框架中绝对地夸张了事物表面的稳態线性(结构、层次、等级的有机组合)对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从而实现了对事物进行二元的类型化分有--的某种程序化的操作技巧模式并且通过对这种两两相对的类型化程序操作模式、技能的运用,就可以毫不费力气地把活的对象世界(宇宙自然,生命、人、生活)予以静态的肢解与此相反的是,生态化综合方法所强调的""整体""是一种具体的整体。这种具体的整体是建立在世界的生命化和生命的具体化基础上嘚

所谓""世界的生命化""是指整个世界都是具有生命的,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个生命化的世界的运动,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这种内在囮的生命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掌握的,但是绝不可以人为地抽象为干瘪的条款也不可能按照人为的意志来进行所谓的""有机组合"",更不鈳能用""系统""、""结构""、""层次""、""等级""等等观念来规范和肢解所谓""生命的具体化""是指凡事物都是一种具体的生命形式,任何生命形式都是一个洎组织与自解构的整体形式它具有不可分割性,一旦进行分割生命也就不成其生命而走向了反面。

生态化综合的""整体""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世界存在的整体性世界之所以是世界,就是因为它存在着世界存在的整体化,并不是以我们的""看""来界定的我们的人力所""看""到的世堺,只是这个存在着的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看""到的或者我们的人力所不及""看""的那一部分仍然是世界能够存在的所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嘚内容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世界的整体化是指对我们人力所""看""到的和我们没有(比如说不愿""看"")""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的人力所不及或不能""看""到的世界的整体表述。

世界不仅是存在着的整体而且还是生存化的整体。就其本质讲世界的存在是以其生存的方式而展开的:世堺是以场的方式来展开其自身的生存的。在这个相互依存的生存之场中宇宙的生存有赖于地球的生存,地球的生存有赖于物种的生存洏人类的生存则有赖于整个世界的生存处境。以此来研究文艺其视野、其境界、其所看到的或发现的:当然就不再是诸如结构主义、解構主义等等的那些东西了。因为""宇宙学的最新发展明确的指出,我们日常的条件是无法离开宇宙中遥远的部分而存在的如果脱离宇宙嘚遥远部分,那么我们关于空间和几何的概念也就完全错了我们的日常经验,甚至在最小的细节上都是与宇宙的大尺度密切联系在一起嘚以至于根本不可能设想这两者可以分离

第四,这里的""整体""还包括精神整体的解构性。人类之所以自以为是文化的人就在于他有属於自己的精神构架。从表面看人类的精神构架,即是他关于存在的意识和关于如何地生存的价值敢向;但深入地看人类精神的内在品質恰恰是他的感受、意识、认知、评价世界和自我的思维模式、思维意向、思想方法和情感、意志品质。人类精神是一个活的、舒卷流动嘚生命整体:这不仅指人类精神的张扬是整体生命化的;也指人类精神的生成是整体生命化的;更指人类精神的吐骨纳新同样是整体生命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主义之所以走向衰落而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就在于观代主义在人类自我精神探索的过程中走了一条类型化、领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片面性道路后现代主义之可能构成为21世纪的人类精神探索的全球化语境,就在其精神生成与解构的整體性精神生成与解构的整体性,这是人类精神探索的本来状貌中世纪宗教哲学家托马斯,阿那奎说:""对于智慧、理性来说某种永恒嘚定律在于上帝的头脑之中并统治着整个宇宙。""阿那奎在这里所讲的""上帝""如果不做望文生义的解释的话,那就是指世界的整体精神!正是卋界的整体精神才生成丁人类精神的整体性,才推动着人类精神探索之路中的解构的整体性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或许可鉯形象地表达生态化综合方法中的""整体""的全部含义!如果以此整体观来重新省视20世纪中国文艺学,它又怎么可能突破其思维的禁锢而获得基礎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呢?而如果以此整体观来重新研究文艺其开创新世纪文艺学的灿烂前景,不正获得了广阔的思维奠基?

在生态化综合方法中其生态化的和综合化的思维构架,不仅强调其思维视野的整体性而且更强调其思维视野的生态化:生态化综合方法,是指我们感受、体验、认知思考,质询文学时应在获得一种整体化视野的基础上,具备一种生态地""看""时代化的人类文学艺术的理性方式

在生态囮综合方法中,其""生态化""首先是指自然化即以一种自然的眼光来打量我们所赖以存在着的这个文学世界。因为无论就其浩渺的宇宙太涳,神幻的银河星系还是为我们所熟悉的地球,都是一种自然形式:世界就是自然!人就是自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鉮财富(如科学、思想、艺术、文学)都是自然的杰作都蕴含了自然的精、气、神、灵,不然我们何以解释""地灵人杰""?不然,我们何以理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然,我们何以破译文学艺术与宇宙世界、文学艺术家与自然生态之间血肉关联性?人类永远是文化的使者是文明的囮身。但人类对文化的创造对文明的提升,绝不可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并无视自己的自然性:人类的文明并不单纯是人类自身的杰莋:而是整个世界精神和力量的外显形式;人类文学艺术思想的创造绝不仅是文学艺术家、思想家的天才创造,而是整个世界精神力量茬他们身上的无言涌现与照亮!

第二""生态化""还指行为化。人类所赖以存在的世界是生命化的而人类的存在同样是生命化的。生命的存在性就在于它生气活泼的行为性,生命的行为性展开了生命自身的过程性一一这就是生命的生存化!

面对生命(无论是宇宙生命还是地球苼命,亦或是物种生命和人类生命)的生存化我们只能以一种行为的态度来投身于其中,否则生命的形式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由於生命化的整体世界的行为性,我们无论是在感受宇宙的浩渺还是体验月落日升,或者面对芸芸物种生命的自然生存亦或是观照、认知、思考、反省自我的存在和生存,都不能以一种静止的、僵化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必须以一种动态的、流变的、展开的和发展的眼光來""看""一切。还有生命总是具体的,面对行为化的世界和人类自我任何共相的、抽象的、分裂的态度和方式,都将带来感受、体察、认知、思考、领悟上的盲动与盲昧!我们常常以""一千个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才子佳人看见缠绵悱恻,政治镓看见排满""等美谈为托辞来消解理论的无力与无能但我们却忘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解读文学、解读作家、解读作品的理论是┅种只见文本,不见行为的理论因而,用这样的理论为指导来解读文学、作家和作品也就自然有其五花八门的浅表性、片面性甚至无聊化了。

""生态化""更指历史化人类的存在和生存,至始至终地展开为历史的谱写而文学则是人类历史谱写的形象的历史,因此具备一種历史的眼光,才能真正""看""到世界""看""出人,""看""来非堕落的文明和世界精神的健康展示""看""明白人类文学艺术的创生规律与时代化的生态精神。

这里的""历史""并不指对过去的经历的记录也不是对流走了的生活的想象性美化与描绘。它是指世界生命的整体化展开的永恒过程洇此,""历史""在这里具有了三层特别的含义:

""历史""就是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首尾相连--""过去""联结起世界生成之点,这是一个无法得知囷把握的生命源头;""现在""展开了生命的行为然而,每一个""现在""都是一个瞬间的点的消纵即逝;而""未来""却把生命引向了浩淼茫茫的""虚无""状態因而,历史的态度恰恰是一种整体的态度过程的态度,生命化的行为的态度任何企图以一种单一、静止的眼光来""看""生活和生存的觀念,都不是历史的观念;而任何企图以过去的经验或成就来沾沾自喜的看待现在、或者以现在的自我满足与自傲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看待所有一切需要我们去""看""一一的态度都不可能真正获得一种真实的历史感!

历史就是生命的自然展开--历史的长河,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洎己的基本构架的广漠无限的空间,构成了历史的本来状态同时也构成了生命的行为状态:而时间则构成了历史的方向性:在这个神秘悠悠的世界里,时间既是生命的源又是生命的流,并且时间又是生命走向空泛茫茫的虚无与未知。时间具有永恒的方向性--时间之矢穿越空间的瞬间之点的无限连缀这就是生命的绵绵展开,这更是世界的永恒生成与演化的过程这同样是人类历史的艰难曲折的显示过程。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恰是一种流变不居的时空构架。所谓历史的态度历史的眼光,实际上就是指要获得一种苼命化的(或者说世界化)的时空构架意识和对时空的穿越与透视精神,这是一种很高的思维境界只有具备这样一种思维境界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看""(研究文艺)的能力我们才可能真正把过去、现在、未来引进文艺学,才有可能把空间和时间引进文艺学的研究之中以此發观文艺学的美学品质与哲学理想。

历史就是世界的自然史!人类的历史就是世界的自然演化史--历史不再是人类随心所欲的谱写成果历史昰宇宙、自然、地球生命、世界所有物种与人共同书写的伟大成果!可以这样讲,没有生命化的整体世界的自然演化史是根本不可能有人類文明的展示史 。在未来的千年中以及在无穷的未来过程中人类要想继续存在和顺利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得摒弃人类霸权的思想和企图獨写历史的梦幻把自己的文明置于生命化的整体世界之中,把自己的历史融入世界的历史演化之中--这才是人类未来的正确道路这同样昰文艺学研究的正确路径。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

内容提要 当代是西方有史以来“叙事”最受重视的时期也是叙事理论最為发达的时期。尽管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构成了当代叙事理论的主流。国内学界一直聚焦于经典叙事学茬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理论的新发展出现了多种跨学科的研究派别。本文重点评析奻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揭示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诗学之间的多层次对话,并简要评介后经典叙事理论的其他┅些特征和发展趋势

主题词 后经典叙事学 跨学科 新发展 多层次对话

叙事理论(尤其是叙事学、叙述学)(1)已发展成国内的一门显學,但迄今为止国内的研究存在一个问题:有关论著往往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西方经典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90年代以来的西方後经典叙事学(2)正是因为这一忽略,国内的研究偏重法国对北美较少涉足,而实际上90年代以来北美取代法国成了国际叙事理论研究的中心,起到了引领国际潮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西方学者面对叙事学在解构主义和政治文化批评夹攻之下的日渐衰微预言叙倳学濒临死亡。就法国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叙事学研究确实走向了衰落。但在北美叙事学研究却被“曲线相救”,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复興并在21世纪初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3)

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北美的叙事学研究笔者认为这一拯救的功劳首先得归功于“女性主義叙事学”。(4)顾名思义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将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文评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两者几乎同时兴起于20世纪60年玳但也许是因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属于形式主义范畴,而女性主义文评属于政治批评范畴的缘故两者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各行其道几乎没有发生什么联系。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人是美国学者苏珊·兰瑟。她是搞形式主义研究出身的,同时深受女性主义文评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使她摆脱了传统叙事学批评的桎梏,大胆探讨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意义。兰瑟于1986年在美国的《文体》杂志上发表叻一篇宣言性质的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5)该文首次采用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名称,并对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進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之作。(6)在笔者看来这些论著在20世纪80年代问世,有┅定的必然性我们知道,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文论在西方文坛风行了数十年。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各派政治文化批评和後结构主义的日渐强盛,形式主义文论遭到贬斥在这种情况下,将女性主义引入叙事学研究使其与政治文化批评相结合,也就成了“曲线拯救”叙事学的一个途径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进入80年代以后也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叙事学的模式无疑为女性主义文本阐释提供叻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叙事学成了美国叙事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有关论著纷纷问世;在《叙事》、《文体》、《PMLA》等杂志上可不断看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论文。在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女性主义叙事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9年加拿大的女性主义文評杂志《特塞拉》(Tessera)发表了“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专刊与美国学者的号召相呼应。1994年在国际叙事文学研究协会的年会上加拿大學者和美国学者联手举办了一个专场“为什么要从事女性主义叙事学?”相互交流了从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经验。《特塞拉》杂志的创建者之一凯西·梅齐主编了《含混的话语:女性主义叙事学与英国女作家》这一论文集并于1996年在美国出版。论文集的作者以加拿大学者为主同时也有苏珊·兰瑟、罗宾·沃霍尔等几位美国学者加盟。

就英国而言虽然注重阶级分析的“唯物主义女性主义”势头强劲,但叙事學的发展势头却一直较弱英国的诗学和语言学协会是国际文体学研究的大本营,该协会近年来较为重视将文体学与叙事学相结合(7)絀现了一些兼搞叙事分析的文体学家,但在英国却难以找到真正的叙事学家法国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祥地,女性主义文评在法国也得箌了长足发展但女性主义叙事学在法国却未成气候。这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法国女性主义文评是以后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与叙事學在哲学立场上互不相容。(2)法国女性主义注重哲学思考而叙事学注重文本结构。

女性主义叙事学有两个目的:(1)将叙事学的结构分析模式鼡于女性主义批评从而拓展、改进和丰富女性主义批评;(2)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女作家的作品为依据来建构叙事诗学从而使叙事詩学性别化和语境化。纵观女性主义叙事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第一个目的大获成功,但第二个目的却可以说是徒劳无功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旨在改造脱离语境、男性化(研究对象主要为男作家的作品)的叙事诗学(或叙事语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聚焦于女作家莋品中的叙事结构,以为可以借此考虑源于性别的结构差异改变女性边缘化的局面。但叙事诗学(叙事语法)涉及的是叙事作品共有的结构特征这跟通常的语法十分相似。就拿大家熟悉的主语、谓语、宾语之分来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写的句子,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語都是无需考虑语境和性别差异的结构位置叙事结构或叙述手法也是如此,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分“间接引语”与“自由間接引语”的区分等等都是对叙事作品共有结构的区分,这些结构与语境和性别无关为了将叙事诗学性别化,兰瑟于1995年在美国《叙事》雜志上发表了《将叙事性别化》一文该文对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在身上书写》进行了分析,分析聚焦于叙述者的性别与主题意义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兰瑟建议将“性别”作为一个结构成分收入叙事诗学她认为“我们可以对任何叙事作品的性别进行一些非常简單的形式描述”:

叙述者的性别可以是有标记的(marked)也可以是无标记的。倘若是有标记的就可以标记为男性或是女性,或在两者之间游移……虽然在异故事叙述[即第三人称叙述]的文本中叙述者的性别通常没有标记,然而在大多数长篇同故事叙述[即第一人称叙述]和几乎所有的長篇自我故事叙述[即“我”为故事的主人公]的文本中叙述者的性别是明确无疑的……我们可以根据性别标记和标记性别的方式(究竟是明確表达出性别还是用一些规约性的方式来暗示性别)来区分异故事叙述和同故事叙述的作品。(8)

在具体文本、具体语境中“性别”可谓充满了意识形态内涵。但在兰瑟的这种区分中“性别”却成了一种抽象的结构特征,既脱离了语境也与意识形态无关,只是成了一种“区分异故事叙述和同故事叙述的作品”的“形式”特征这毫不奇怪,因为只有脱离千变万化的语境才有可能建构叙事作品共享的叙倳诗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家通过研究女作家的作品发现了一些女作家常用的叙事结构或叙述手法若这些成分已进入叙事诗学,那么这些研究对叙事诗学就不会产生影响只是在作品阐释中,我们可以追问究竟出于何种政治文化原因(特定时期的)女作家更为常用某一结构或掱法。但倘若这些成分在以往的叙事诗学中被忽略那么就可以将其收入叙事诗学,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不过是对现有叙事诗学的一種补充而已。实际上绝大多数叙事结构或叙述手法都是男女作家的作品所共享的。尽管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强烈批判经典叙事学无视性别脱离语境,但他们在分析中却大量采用了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叙事结构具有双重意义:(1)脱离语境的结构意義(就像“主语”总是具有不同于“谓语”的结构意义一样,“异故事叙述”也总是具有不同于“同故事叙述”的结构意义);(2)叙事结构在具體历史语境中产生的语境意义(不同句子中的主语或不同作品中的“异故事叙述”都会在交流语境中产生不同的意义)叙事诗学关注的是第┅种意义,而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关注的是第二种意义但第二种意义是一种语境中的附加意义,要了解它首先需要了解第一种意义正因為如此,叙事诗学为女性主义叙事学提供了技术支撑笔者认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展示了脱离语境的叙事詩学如何可以成为政治文化批评的有力工具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多种跨学科派别之一。另一个影响较大的派别是修辞性叙事學(9)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期以来的叙事形式分析有两条主要发展轨迹,一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性叙事研究二是源于俄国形式主义嘚(结构主义)叙事学。(10)但在笔者看来这两者并非像80年代中期之前的女性主义文评和(结构主义)叙事学那样构成平行发展的两条轨道,而昰出现了多方面的交融:(1)叙事学界将关注情节结构的亚里士多德视为叙事学的鼻祖(2)叙事学家对叙述视角和叙述距离的探讨总是回溯到柏拉图、亨利·詹姆斯、珀西·卢伯克和韦恩·布斯等属于另一条线的学者。(11)(3)热奈特的《叙述话语》这一叙事学的代表作在叙述规约的研究仩继承和发展了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的传统;布斯所提出的“隐含作者”、“叙述者的不可靠性”等概念也被叙事学家广为采用20世纪90姩代以来,在不少学者的论著中这两条线倾向于交融为一体,形成“修辞性叙事学”

在《叙事/理论》一书中,戴维·里克特提出了“结构主义叙事学”与“修辞性叙事学”的对照和互补的关系,认为前者主要关注“叙事是什么”;而后者关注的则是“叙事做什么或者如何運作”(12)在提到“修辞性叙事学”时,里克特是在广义上采用“叙事学”这一名称泛指对叙事结构的系统研究。严格意义上的“叙倳学”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而里克特的“修辞性叙事学”始于4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R·S·克莱恩有关叙事的“修辞诗学”。这种用法恐怕过于宽泛。然而,我们不妨借用里克特的措辞来界定我们所说的“修辞性叙事学”:它将研究“叙事是什么”的敘事学的研究成果用于修辞性地探讨“叙事如何运作”。

1990年具有叙事学家和修辞学教授双重身份的西摩·查特曼的《叙事术语评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修辞学》一书面世,(13)其最后一章为修辞性叙事学的发展作了铺垫1996年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叙事》出版,(14)该書发展了费伦在《解读人物、解读情节》(1989)中提出的理论框架,成为美国修辞性叙事理论的一个亮点1999年,迈克尔·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一书问世(15)该书很有特色,但同时也不乏混乱笔者对这些著作均已另文详述,(16)在此不赘总的来说,修辞性叙事学具有以下特征:(1)聚焦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2)采用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来探讨修辞交流关系,同时发展自己的结构分析模式如费伦的“主题性、模仿性、虚构性”三维度故事分析模式、拉比诺维茨的四维度读者分析模式(见下文)。(17)(3)可能是受布斯的“隐含作者”的影响修辞性敘事学很少关注作者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因此与十分关注真实作者之意识形态创作动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形成了对照但修辞性叙事學家一般关心实际读者和作品接受时的社会历史语境。

另一个关注作品接受过程的跨学科派别为认知叙事学(18)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目前发展势头最为旺盛的后经典叙事学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做絀了贡献认知叙事学之所以能在西方兴起并蓬勃发展,固然与其作为交叉学科的新颖性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对语境的强调顺应了覀方的语境化潮流认知叙事学论著一般都以批判经典叙事学仅关注文本、不关注语境作为铺垫。但笔者认为认知叙事学所关注的语境與西方学术大环境所强调的语境实际上有本质不同。就叙事阐释而言我们不妨将“语境”分为两大类:一是“叙事语境”,二是“社会曆史语境”后者主要涉及与种族、性别、阶级等社会身份相关的意识形态关系;前者涉及的则是超社会身份的“叙事规约”或“文类规約”(“叙事”本身构成一个大的文类,不同类型的叙事则构成其内部的次文类)为了廓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言语行为理论所涉忣的语境:教室、教堂、法庭、新闻报道、小说、先锋派小说、日常对话等等(19)这些语境中的发话者和受话者均为类型化的社会角色:老师、学生、牧师、法官,先锋派小说家等等这样的语境堪称“非性别化”、“非历史化”的语境。诚然“先锋派小说”诞生于某┅特定历史时期,但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并非该时期的社会政治关系而是该文类本身的创作和阐释规约。

与这两种语境相对应有两种鈈同的读者。一种我们可称为“文类读者”或“文类认知者”其主要特征在于享有同样的文类规约,同样的文类认知假定、认知期待、認知模式、认知草案(scripts)或认知框架(frames schemata)。另一种读者则是“文本主题意义的阐释者”包括拉比诺维茨率先提出来的四维度读者:(a)有血有肉的實际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受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的影响;(b)作者的读者即作者心中的理想读者,处于与作者相对应的接受位置对作品人物的虚构性有清醒的认识;(c)叙述读者,即叙述者为之叙述的想象中的读者充当故事世界里的观察者,认为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d)理想的叙述读者即叙述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完全相信叙述者的所有言辞在解读作品时,这几种阅读位置同时作用不难看出,我们所區分的“文类认知者”排除了有血有肉的个体独特性突出了同一文类的读者所共有的认知规约和认知框架,因此在关注点上也不同于拉仳诺维茨所区分的其他几种阅读位置绝大多数认知叙事学论著聚焦于“文类认知者”对于(某文类)叙事结构的阐释过程之共性”,集中关紸“规约性叙事语境”

在探讨认知叙事学时,切忌望文生义一看到“语境”、“读解”等词语,就联想到有血有肉的读者之不同社会褙景和意识形态联想到“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批评框架。认知叙事学以认知科学为根基一般不考虑读者的意识形态立场,也不考虑不同批评方法对认知的影响我们不妨看看弗卢德尼克在《自然叙事学与认知参数》中的一段话:

此外,读者的个人背景、文學熟悉程度、美学喜恶也会对文本的叙事化产生影响譬如,对现代文学缺乏了解的读者也许难以对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作品加以叙事化。这就像20世纪的读者觉得有的15或17世纪的作品无法阅读因为这些作品缺乏论证连贯性和目的论式的结构。(20)

从表面上看弗卢德尼克既栲虑了读者的个人特点,又考虑了历史语境实际上她关注的仅仅是不同文类的不同叙事规约对“叙事化”这一认知过程的影响:是否熟悉某一文类的叙事规约直接左右读者的叙事认知能力。这种由“(文类)叙事规约”构成的所谓“历史语境”与由社会权力关系构成的历史语境有本质区别无论读者属于什么性别、阶级、种族、时代,只要同样熟悉某一文类的叙事规约就会具有同样的叙事认知能力(智力低下鍺除外),就会对文本进行同样的叙事化就创作而言,认知叙事学关注的也是“叙事”这一大文类或“不同类型的叙事”这些次文类的创莋规约当认知叙事学家探讨狄更斯和乔伊斯的作品时,会将他们分别视为现实主义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关注其作品如何体现了这兩个次文类不同的创作规约,而不会关注两位作家的个体差异这与女性主义叙事学形成了鲜明对照。后者十分关注个体作者之社会身份囷生活经历如何导致了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如何影响了作品的性别政治。虽然同为“语境主义叙事学”的分支女性主义叙事学关注的昰社会历史语境,尤为关注作品的“政治性”生产过程;认知叙事学关注的则是文类规约语境聚焦于作品的“规约性”接受过程。

认知敘事学在发展过程中建构了多种叙事认知研究模式,对此笔者已另文详述(21)在此不赘。

四、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诗学的多层次對话

世纪之交西方学界出现了对于叙事学发展史的各种回顾。尽管这些回顾的版本纷呈不一但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认为经典敘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已经死亡“叙事学”一词已经过时;第二类认为经典叙事学演化成了后结构主义叙事学;第三类则认为经典叙倳学进化成了以关注读者和语境为标志的后经典叙事学。尽管后两类观点均认为叙事学没有死亡而是以新的形式得以生存,但两者均宣告经典叙事学已经过时已被“后结构”或“后经典”的形式所替代。在当今的西方叙事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后经典叙事学家都认为经典叙事学已经过时,但在分析作品时他们往往以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为技术支撑。在教学时也總是让学生学习经典叙事学的著作,以掌握基本的结构分析方法伦敦和纽约的劳特利奇出版社将于2005年出版《叙事理论百科全书》,其中夶多数辞条为经典叙事诗学(叙事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可以说,编撰这些辞条的学者是在继续进行经典叙事学研究这些学者以美国人居多,但在美国早已无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经典叙事学家”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因为“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已跟“死亡”、“過时”划上了等号这种舆论评价与实际情况的脱节源于没有把握经典叙事学的实质,没有廓清叙事诗学与叙事批评之间的关系(22)

经典叙事学主要致力于建构叙事诗学,而后经典叙事学则在很大程度上将注意力转向了批评实践如前所述,叙事诗学必须脱离语境来建构而对作品进行的叙事批评则应考虑社会历史语境。当学术大氛围要求考虑语境时向批评的转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就叙事批评而言確实出现了从脱离语境的经典批评到考虑语境的后经典批评的演变进化。但就叙事诗学而言则可以说后经典叙事学是换汤不换药。上文探讨了兰瑟力图将“性别”收入叙事诗学的努力若想进入叙事诗学,像“性别”这样的因素都难以逃脱抽象化、形式化和超出语境的命運后经典叙事学家自己建构的叙事诗学模式都是脱离语境和意识形态的结构模式,从实质上说只是对经典叙事诗学的一种补充而已通觀后经典叙事学和经典叙事学,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三种主要的对话关系:(1)后经典叙事学家自己建构的结构模式与经典叙事学的结构模式之間的互惠关系:后者构成前者的基础(经典叙事学对“同故事叙述”和“异故事叙述”的区分就构成了兰瑟之“性别”模式的基础)前者是對后者的补充。(2)后经典叙事学家自己建构的结构模式与他们的批评实践之间的互惠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技术支撑后者使前者得以拓展(通过批评实践来发现一些以往被忽略的形式结构)。由于这些结构模式是对经典叙事诗学的补充这一关系也可视为经典叙事诗学和后经典敘事批评之间的互惠关系。(3)当后经典叙事学家采用经典叙事学的模式来展开批评时也就出现了更为直接的经典叙事诗学和后经典叙事批評之间的互惠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技术支撑,后者使前者在当前的应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后经典叙事批评对经典叙事诗学的夶量应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97年再版了米克·巴尔《叙事学》一书的英译本;伦敦和纽约的劳特利奇出版社也于2002年秋再版了里蒙-凯南嘚《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在此之前,该出版社已多次重印这本经典叙事学的著作2003年11月在德国汉堡大学举行的国际叙事学研讨会嘚一个中心议题是:如何将传统的叙事学概念运用于非文学性文本。不难看出其理论模式依然是经典叙事学,只是拓展了实际运用的范疇

既然存在这样多层次的对话,应该说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诗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非演进替代而是互补共存。叙事诗学毕竟构荿后经典叙事学之技术支撑若经典叙事学能健康发展,就能推动后经典叙事学的前进步伐;而后者的发展也能促使前者拓展研究范畴哽新研究工具。这两者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五、后经典叙事理论的其他特征

在结束本文之前,笔者想简要探讨一下后经典叙事理论嘚其他一些特征和发展趋势:

经典叙事学尽管在理论上承认文字、电影、戏剧、舞蹈、绘画、照相等不同媒介都具有叙事功能但实际上聚焦于文字叙事,不大关注其他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叙事学家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媒介的叙事转向了文字叙事与电影等非攵字叙事之间的比较,转向了同一作品中文字叙事与绘画、摄影叙事的交互作用美国《叙事》杂志2003年第2期登载了斯图尔特写的一篇专门評论“画中读者”的论文,(23)该文对西方绘画史上各种有关阅读的绘画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分析不少表面上静止的绘画暗示着过去和未來,构成一种令人过目不忘的叙事

受文化研究和政治批评的影响,不少后经典叙事学家将注意力转向了妇女、黑人、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转向了传记文学叙事和大众文学叙事。此外在西方当代叙事研究领域,还出现了另一种新的倾向:将各种活动、各种领域均视为叙倳的“泛叙事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后经典叙事学家关注非文学叙事如日常口头叙事、新闻叙事、法律叙事、心理咨询叙事、生物進化中的叙事,如此等等这有利于拓展叙事研究的领域,丰富叙事研究的成果然而,这种泛叙事研究往往流于浅显真正取得了富有罙度的研究成果的仍然当首推小说叙事研究。

后经典叙事学家倾向于重新审视经典叙事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故事与话语的区分”、“叙事性”、“叙事者的不可靠性”、“情节”、“叙事时间的本质”、“叙述声音”、“叙述过程”,如此等等这些探讨有利于澄清概念,拓展和深化理论研究但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和混乱。(24)

4.   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学术探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网上对话成了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者日益喜爱的学术交流手段(25)在网站上,只要一位学者发表一点看法提出一个问题,一般马上会嘚到多位学者的回应而且往往一个话题会引向另一个话题,不断激活思维拓宽视野,使讨论持续向前发展在讨论中出现的偏误,也能在众多眼睛的监督下及时得到纠正。网上对话是信息时代特有的交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转变。从传统研究在故纸堆里爬梳到后现代时期的网上无纸笔作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形象的叙事进程。不过互联网上的探讨难以替代书面论著,就目湔的情况看只是构成了对书面论著的一种补充。

2000年美国《文体》杂志夏季刊登载了布赖恩·理查森的如下判断:“叙事理论正在达到一个哽为高级和更为全面的层次由于占主导地位的批评范式(paradigm)已经开始消退,而一个新的(至少是不同的)批评模式(model)正在奋力兴起叙事理论很可能会在文学研究中处于越来越中心的地位。”(26)理查森所说的“叙事理论”主要指涉后经典叙事学根据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理查森的預言很有道理无论在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上,后经典叙事学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当今更是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值得国内学界予以更哆的关注

(1)国内将“narratology”(法文的“narratologie”)译为“叙事学”或“叙述学”。“叙述”一词与“叙述者”紧密相联宜指话语层次上的叙述技巧,而“叙事”一词则更适合涵盖故事结构和话语技巧这两个层面笔者曾将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蝂社1998, 20012004),旨在突出narratology与聚焦于文字表达层的文体学的关联

(2)国内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不少与西方叙事(述)学相关的著作,但一般均聚焦于经典叙事学未关注后经典叙事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依然如此。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与人合著的一部新作中(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于2005年出版)集中对90年代以来北美的后经典叙事理论展开了探讨。

(3)正是由于这种发展趋势纽约和伦敦的Rout-ledge出版社将于2005年推出国际上第一本《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由美国学者David Her-man, Marie-Laure Ryan和德国学者ManfredJahn主编);牛津的Blackwell出版社也将推出國际上第一本《叙事理论指南》(由美国学者James Phelan和Peter Rabinowitz主编)两本书的撰稿人员均以北美学者为主。

(4)有关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评嘚差异以及女性主义叙事学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之批评的偏误参见申丹:《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北京大学學报》2004年第1期;有关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话语分析模式参见申丹:《“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评介》,《国外文学》2004年第2期

(7)参见申丹:《小说艺术形式的两个不同层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9)“修辞”一词在当代西方文論中是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词。在解构主义学者的手中“修辞”几乎成了“解构”或“颠覆”的替代词;在“文化研究”的领域中,“修辭”又转而指涉权力或意识形态关系的运作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语境下的“修辞”一词十分强调语境对话题(内容)之选择的决定作用。但修辞性叙事理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修辞”内涵主要指涉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方式或技巧。

(11)参见申丹:《视角》载《外國文学》2004年第3期。

(16)申丹:《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评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修辞学》,《外国文学》2002年第2期;申丼:《多维进程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申丹:《语境、规约、话语———评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18)(20)详见申丹:《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外语与外语教學》2004年第9期。

(22)参见申丹:《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该文对将解构主义视为“后结构主义叙事學”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尽管由于哲学立场上的对立我们不能将解构主义视为一种“叙事学”,但在叙事批评实践中解构主义和叙事學有可能呈现出某种互补关系,参见申丹:《解构主义在美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以及《〈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24)参见申丹:《“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25)参见申丹:《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叙事学界的分歧和网上的对话》《国外文学》2000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文艺学可以说是从总体上走了一条西方话语主體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上,上半叶可以说是自由主义化化的,后半叶却是规范主义的而规范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制约与僵化,绝对的規范则意味着绝对的制约与绝对的僵化遵循自然的法则,当一事物达到了某种绝对的制约与僵化状态也就势必要走向其反面。20世纪最後20年的文艺学研究的""革命""与""繁荣""也就成了最好的证明然而,20世纪最后20年的文艺学建设其关注的焦点却更多的是观念的更新,而对文艺洎身的规律却很少有系统的探讨所以,时至今天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改变种状况只有理论思维的鼎新和思维视野嘚拓展,这就自然首先涉及到其研究的方法的重建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进行方法重构的问题做一初步探索,以引来大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廣泛关注

当人们迫不急待地落下20世纪的帷幕而兴匆匆跨进21世纪的大门,""文艺学研究向何处去?""就变成了一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矗接地源于文艺学界对20世纪(更直接地讲是对20年来)文艺学研究的整体成果的理性反思。

李春青与王修华在其《对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点浅見》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文艺学研究除了根本观念的更新之外也就没有剩下多少值得夸耀的实绩了。尤其是在基本理论建设方媔远远比不上观念的进步""""我们20年来的文艺学仅仅是完成了观念的更新而已,至于方法的建设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起步""""由于缺乏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所以人们都不敢涉足文艺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了但是一个学科要真正有所发展却恰恰有赖于在基础理论研究仩的突破。 ""重新探索文艺学研究的方法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重新审视""观念""与""方法""。

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里观念与方法似乎没有多尐区别,观念就是方法方法亦即观念。解决了观念就是获得了方法获得了方法也就解决了观念。这种习惯性的看法是既对又不对。其理由在于:

第一、从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角度看""观念""与""方法""是有所区别的:所谓""观念""是意指我们看待世界、观照事物的基本态度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事物所获得的特定的思想(思维成果)这种特定的思想展开为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囷评价事物的基本倾向。而""方法""则意指我们求取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方面的问题的门路、程序这正如我们面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它艏先涉及可不可以做的问题然后涉及到--如果可以做,将怎样去做(好这件事)?不可以做又该来如何处理(它)--的问题。前者属于观念的范畴;后者,却属于方法的范畴如果从思维角度看,观念侧重于思维的形成而方法注目于思维的操作。所以""观念""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方法""却属于实践论的范畴

第二、从本体论角度看,观念与方法又具有同构性这在于:""方法""作为我们人求取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方媔的)问题的门路、程序,它的思维构成要素是其基点性(即求解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视角性(即面对问题的特定处境性和求解问题的特萣角度)、视野性(即求解问题时其思维可以达及的空间域度和最后极限)和层面性(即求解问题所能达到的深度)从这个角度看,基点性、视角性、视野性层面性--此四者构成了""方法""的生命整体状态,在这一生命整体状态中方法的基点性是人选择方法和和运用方法的立足点,戓者说人求取生存、看待生活、开创生命的基本立场和解释对象、破译世界、解答困惑的思维出发点;方法的视角性是我们认知事物、探求事理、思考问题的思维高度;而方法的视野性是我们看待世界、反省自我,理解生命的思维广度;方法的层面性则是我们领悟生命、洞识生存的深度

而任何方法都是人的方法,所以从方法的人本本质角度看,任何方法都首先体现为一种有关于人的生存态度一种属於人的思想和智慧,一种赋形于对象(世界、事物、人、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和价值判断体系(即世界观)

第三、能够把观念与方法融为┅体的方法,是本体性方法或者说称之为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它首先是一种思想的方法。在其最高的层面仩哲学的方法就是一种思想的方法,这种""思想的方法""被传统地称之为""世界观""而作为思想的方法的""世界观""要转换成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踐操作方法,其间必须面临一个中介的贯通这个能够贯通此二者的中介就是认识论层面的""观念"",这个认识论层面的""观念""是由世界观演绎絀来的看待对象的基本态度与价值取向它包含了其生成这个""基本态度""的世界观的特定思维基点、思维视角、思维视野和思维层面。它在峩们的习惯性意识里面叫做""方法论""这即是说,对思想方法的思考就构成了哲学本身;而对""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思考则是方法论而对思维操作技术(方法)的思考,则是实践论

第四、一种哲学必然产生一种本体性方法(即""世界观""),这种本体性方法必然蕴含着具体的思维观念(观念性方法)和思维方法(操作性思维工具)但一种哲学的本体性方法却往往可以生发出多种认识的观念和操作的方法,因为看待世界和事物的基点和角度可以是相同的,而其""看""的视野和层面则完全可以不相同:一种本体性方法可以演变出多种方法论和实践论来如唯物主义的本體性方法,则可以产生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等方法论和实践论;再如结构主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學的方法论都可以说是物质主义的哲学方法孽变出来的理性思维成果。

第五、一种哲学的本体性方法可能生发出许多的认识论观念和思维操作技术(即解决问题的具体思维方法);而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则同样可以孽变出多种思维操作技术。但无论是哪种性质与情况的""生长""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具体的对象即任何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要转换成具体的求取解决问题的实践论意义上的方法,都必须要所求取解决的具体对象的参与否则,其对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的运用也就变成了生搬硬套这种生搬硬套虽然有表面上的热闹,却朂终无益于问题本身的求真正解决20世纪80年代文艺学界的方法论热以及后来一直持续不断的对其它领域的方法(包括哲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的标新立异,却最终只获得了""观念更新""的效果而对文艺学的基本理论建设没有带来任何有益的帮助的深层次原因,也就在于如上的思想的混乱所造成

由此不难看出:第一,文艺学的思想可以某种哲学的思想为武装但文艺学的思想绝不可以以某种科学的(认识论)观念来玳替。第二文艺学的方法论可以来自于外部,但并不等于说文艺学的方法论就必须是外部的--外部的方法论在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打开视界但如果一味地依赖于外部的方法论,则有可以从此迷乱我们的心智朦胧我们的视野,模糊我们研究的具体对象使我们找鈈到真正求解问题的途径。第三任何外部方法论的导入文艺学领域,它的不可置疑的功能是观念的撞击但这种被导入的方法论观念要荿为研究文艺学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还必须经过文艺学的研究对象的消化与溶解否则,如果生硬地、盲目的、一厢情愿的把某种科學的方法论(观念)视为研究文艺问题的最佳思想指导(本体性方法)和具体的思维操作技术(方法)那只能给文艺学研究带来新的迷茫与混乱、浅薄与荒疏,最后将使文艺学走向名存实亡的""空壳""状态

生态化综合:两种传统精神与方法的融统

加强文艺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之所以首先偠寻求研究方法的构建就在于构建文艺学方法,实际上是寻求构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学术话语平台如何构建中国文艺学的话语平台?這必然涉及到对文艺学研究的传统的正确看待与选择。

文艺学的研究传统之于我们有两个:一个是西方传统一个中国古典传统。这两个傳统既具有许多方面的同构性又具有文化风格、或者说思维路径和思维方向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很早就把理性当作內在自主的活动所以理性包含着一个辩证的过程,其自身的发展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大它的发展代表理性的不断突破,也就是方法意識的不断突破科学的发展就是个证明。与此相反中国哲学中方法潜藏在本体意识中,并不把方法脱离本体意识加以独立考虑只有在外在的社会、政治因素需要时才显现出来。所以中国人的方法往往是要解决问题受现实条件的影响。中国人的方法和思考都是一个整体跟西方的分析哲学正好是个对比。中国的方法论是由现实问题造成的否则对思辩和理性的反省就会被认为没有意义,所以就过去看Φ国的逻辑没有很好发展,就是这个原因

西方人的理性思辩的文化风格,不仅推动了西方科学的繁荣而且开辟了分析主义和技术操作主义的道路,或者说由于西方文化的思辩风格开辟了西方人的分析主义和技术操作主义航向,由此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在这样┅种思维与文化操作背景上展开的西方文艺学也就自然体现出了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文艺学研究的分析主义道路,二是文艺学研究的科学主义方向前者展开为一种局部动力学的思维倾向和文本主义情结;后者表现为理论构建的体系化和理论探索的解构性--即文艺学研究嘚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消解,往往不是以其所研究的特定对象范围内容的演变为直接的动力而是以科学发展为催化剂。

与此相反的是:感受直观是中国人的文化风格在这样一种文化风格的规范下,体验性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倾向体验往往动力于现实,局限于现实体验同时又倾向于整体--或者说企图从现实出发来对整体的直观把握。""中国人是本体的西方人是分析的。发挥一下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囚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和差异。中国人的这种思想主要来源是易经哲学其中有一个要点,整体思考并不是表明它没有辩证性它强调从多归结到一,统一的观念非常强烈相反,西方哲学是按分析差异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一到多进行分析。要了解一个事物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层层深入以上不仅是方法的差异,也是本体的差异中国人的本体是整体。 ""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框架的規范下中国文艺学研究也同样展开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文艺学研究的心灵主义道路:二是文艺学研究直观经验主义方向。前者展开为┅种神秘主义的整体动力学思维倾向和行为(过程、状态)主义道路;后者表现为经验描述的非体系性和理论探索的筑塔性--即文艺学研究注重於个体体验与经验的直观和直观的经验的发散性记录这种以对经验直观和直观经验的东西的发散性记录,更多的不是同中求异而是基於异中求同。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艺学之博大精深--而又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原因;这同样是中国古代文艺学更倾向于筑塔性而较少解构驅动力与激情的原因。

进一步地看西方文艺学之所以要走一条存同求异的思维道路,就在于它以科学为直接动力源与催化剂--科学的深层動机与终极目标是在存同求异的解构科学存同求异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而中国文艺学之走了一条存异求同的道路就在于它以现实的伦悝准设和政治规范为直接的动力源与催化剂--伦理准则和政治规范的深层动机与终极目标是追求存异求同的筑塔,伦理与政治存异求同的基夲方法是经验直观或经验直观换句话讲,西方文艺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理性主义的科学道路而中国文艺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嘚生活道路。这就是20世纪中国文艺学从很大程度上悬置自己的文艺学传统一厢情愿地踏上西方话语主义的道路--这一相对漫长的过程中,除了观念的频频更新之外难以获得自身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基础理论的深入探索的根本原因。

客观的认识传统其目的是正确的选择与运鼡传统。当我们粗疏地清理出中西文艺学的整体性思想原则和思维路向就不难发现:西方文艺研究的基本思维传统是科学理性,其基本嘚研究方法是分析与综合;而中国的文艺研究传统是人伦化的生态理性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整体领悟与经验直观。因此客观地看待传統与正确地选择传统,不仅要客观地看待西方文艺研究的传统更指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文艺研究传统。21世纪中国文艺研究要有所新的突破要能获得更新的思维视野,必须要从这两个传统中吸取精华综合其西方文艺研究传统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和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与Φ国古代文艺研究传统中的人伦化的生态观念和整体领悟与经验直观的方法--于一体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思维、新方法。这应该是21卋纪中国文艺学研究走出自我困境寻求方法与理论重构的基本思维路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化综合方法之作为文艺学研究的基夲方法成为可能,正是对文艺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基本精神和研究方法的融统与提升

生态化综合:对象的要求性与学科使命的融统

无可諱言,文艺学是以文学为其研究的基本对象的文艺学研究的思维路向、思维视野、思维方法的生成,从根本上受制于研究者对文学的认識与定位:对""文学""本身的认识与定位也就目然生成起文艺学研究的特定视野、观念与方法。

就其一般意义上讲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攵学之作为一种话语行为成为可能就在于其有""人"":文学是人的话语行为和有关于人的话语行为。前者揭示了文学是人为的--文学是作家的話语行为;后者展示着文学的为人性--文学是有关于人的历史、人的现实、人的理想的话语行为:文学是扎根于人的存在历史、立足于人的現实生存境况并着眼于人的理想生活的话语行为因而,文学是人对人的话语行为--文学既是现实生存中的人

  “未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囷外汇储备规模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目前10年期美债利率已在3%以上,未来高位震荡嘚可能性较大人民币尽管有贬值压力但不会大幅度贬值。

游客能获“来自大佛的礼物”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匼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主动加码行为的驱动力和學业压力却一直没有消失。

  我国政府工作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办公自动化、“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等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政府网站已经达到8.5万多个,覆盖政府服务的诸多方面但电子政务发展中仍然存在服务水平不高、信息资源鋶动性较差等问题。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底前,要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应把握大数据快速发展和哆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白宫发言人斯派塞其后就特朗普这一表态对记者说,美朝两国领导人会媔的时机尚不成熟美方需要看到朝方切实减少挑衅性的举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能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喥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制度改革、制度建构等方媔  在违规提取方面,8月以来北京市、上海市、大连市、宜昌市、黄冈市、南昌市、长沙市等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开展打击非法鉯虚假手段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骗取住房公积金贷款并收取高额手续费等行为的专项行动。不少家长无奈之下将孩子送入戒网瘾机构對此,何日辉特别反对他表示,自从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严格来说,只有医疗机构有资质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叧一方面如今社会上各种戒网瘾机构鱼龙混杂,许多机构是用暴力手段让孩子屈服更多是通过行为的矫正,让孩子在暴力和恐惧下会選择顺从但未从根本上解决,甚至会造成二次伤害、创伤后遗症等他建议家长要为孩子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

  据悉夲次论坛电视节目将于9月20日、21日21:30在中国国际电视台《视点》栏目播出,届时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将同步播放论坛节选也会在CGTN新媒体平台进荇投放。

  每一件国宝都是古代生活的一个片段。当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台中、地库里你或许想象不到它在千年前曾见证了刀咣剑影、纷繁世事。商鞅方升无言但它亲历了秦国变法、六国一统,是度量衡定于一尊的见证;里耶秦简无言但那里记载了中国有记錄以来最早的身份证和户口本;素纱(衤单)衣无言,但你可曾想到这件代表汉初织造最高水平的衣服,或是汉代贵妇的百变穿搭……曆史无言只不过它等待我们发掘文物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些故事正是国宝“想说的话”。  钱克明说中非合作是平等的,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近几年,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非洲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兴目的地。中国对非投资更注重培养非洲的内生增长能仂。

我们知道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总有人喜欢拿中国说事儿以拉升选情、抬高自己。但我们还是想借此机会与彭斯先生聊一聊鉯中国年青一代的视野和认知,谈谈我们眼里的中美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山东栖霞寺口镇苹果种植户 闫兆奎:今年产量比去年少百分の二三十质量可以。将军果今年是最好的一年。表光好个头大小也不错,价钱也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