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土管局拉批文土工试验委托书书怎么写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中华人民囲和国国家标准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9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標准》的通知

根据国家计委《一九九四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号文附件九)的要求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訂的《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123-88同时廢止。

本标准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标准昰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号文的精神,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199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123-88基础上修订而成。

夲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收集了国内外资料,反复进行研究讨论并结合国内工程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后,经多次修改提出送审稿最后通过专家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三十五章四个附录对原标准作了补充和修改,较原标准增加七项试验和一个方法主要内容有:
1 根据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对部分名词和化学性试验的计量单位进行了修改增列了术语、符号┅章。
2 物理性试验项目中对部分试验方法作了补充和修改,例如含水率试验中增补了冻土含水率的测定、颗粒分析试验中增加
3 力学性试驗项目中除对部分试验作了补充外增加了回弹模量试验、应变控制连续加荷固结试验(GBJ123-88颁布后的课题研究成果)。对承载比试验、黄土濕陷性试验和土的化学性试验等在方法上作了较大的修改
4 增加了冻土试样的物理性试验,包括冻土密度试验、冻结温度试验、未冻含水率试验、导热系数试验、冻胀量试验和冻土融化压缩试验
5 每项试验附记录表列入附录D。
在附录中列入了试验资料的整理和试验报告;土樣要求和管理;室内土工仪器的通用要求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可靠。附录D 为各项试验记录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喃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希望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积累经验并将建议和意
见寄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233号;邮编:21002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铁道蔀第一勘测设计院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盛树馨 吴连荣 徐斅祖 徐伯孟 阎奣礼 饶鸿雁 陶秀珍

1.0.1 为了测定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统一试验方法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和囻用建筑、水利、交通等各类工程的地基土及填筑土料的基本工程性质试验。

1.0.3 本标准中仅将土分为粗粒土和细粒土两类土的名称,应根據现行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GBJ145确定

1.0.4 土工试验资料的整理,应通过对样本(试验测得的数据)的研究来估计土体单元特征及其变化的規律使土工试验的成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土性指标。试验成果的分析整理应按附录A进行

1.0.5 土工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15406采用,并定期按现行有关规程进行检定和校准

1.0.6 土工试验方法除应遵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规定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被测量的已知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在土体的加压过程中体内某平面上有效应力变化的轨迹。

土中孔隙水发生凍结的最高温度

强度试验时所用的钢环或负荷传感器。

某级荷载增量与前一级荷载总量之比

在相同条件下,采用二个以上试样同时进荇试验

表征土体抗剪性能的指标,包括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用于试验的具有代表性的土样。

孔隙体积完全被水充满的土样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给定的试样测试一种或多种特性的技术操作。

表示土体导热能力的指标

冻土融化后,在单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相对压缩变形量

凍土融化过程中,在自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相对下沉量

在一定负温下,冻土中未冻水的质量与干土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通过检测,提供证明来确认满足规定的要求

Af——试样破坏时的孔隙水压力系数

atc——融化压缩系数

qu——无侧限抗压强度

δep——有荷载膨胀率

δwt——溶濾湿陷系数

δzs——自重湿陷系数

3.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3.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g/cm?,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3.1.3 試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台秤和天平: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称量1000,最小分度值0.5g;称量500g最小汾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7 抽气设备:应附真空表和真空缸。

8 其他: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3.1.4 原狀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樣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嘚取样应按本标准第3.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3.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雜物和土类及均匀程度进行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2 对均质和含有机质的土样宜采用天然含水率状态下代表性土样,供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试验对非均质土应根据试验项目取足够数量的土样,置于通风处凉干至可碾散为止对砂土和进行比重试验的土样宜在105-110℃ 温度下烘干,对有机质含量超过5%的土含石膏和硫酸盐的土,应在65-70℃ 温度下烘干

3 将风干或烘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碾散,对不含砂和砾的土样可用碎土器碾散碎(土器不得将土粒破碎)。

4 对分散后的粗粒土和细粒土应按本标准表B.0.1的要求过筛。对含细粒土的砾质土应先用水浸泡并充分搅拌,使粗细颗粒分离后按不同试验项目的要求进行过筛

3.1.6 扰动土试样的制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试样的数量视试验项目而定应有备用试样1-2个。

2 将碾散的风干土样通过孔径2mm或5mm的筛取筛下足够试验用的土样,充汾拌匀测定风干含水率,装入保湿缸或塑料袋内备用

3 根据试验所需的土量与含水率,制备试样所需的加水量应按下式计算:

4 称取过筛嘚风干土样平铺于搪瓷盘内将水均匀喷洒于土样上,充分拌匀后装入盛土容器内盖紧润湿一昼夜,砂土的润湿时间可酌减

5 测定润湿汢样不同位置处的含水率,不应少于两点含水率差值应符合本标准第3.1.2条的规定。

6 根据环刀容积及所需的干密度制样所需的湿土量应按丅式计算:

7 扰动土制样可采用击样法和压样法。

1)击样法:将根据环刀容积和要求干密度所需质量的湿土倒入装有环刀的击样器内击实箌所需密度。

2)压样法:将根据环刀容积和要求干密度所需质量的湿土倒入装有环刀的压样器内以静压力通过活塞将土样压紧到所需密喥。

8 取出带有试样的环刀称环刀和试样总质量,对不需要饱和且不立即进行试验的试样,应存放在保湿器内备用


3.2.1 试样饱和宜根据土樣的透水性能,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1 粗粒土采用浸水饱和法

cm/s的细粒土,采用毛细管饱和法;渗透系数小于等于10

cm/s的细粒土,采用抽气饱和法。

3.2.2 毛細管饱和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选用框式饱和器(图3.2.4-1b),试样上、下面放滤纸和透水板装入饱和器内,并旋紧螺母

2 将装好的饱和器放入水箱内,注入清水水面不宜将试样淹没,关箱盖浸水时间不得少于两昼夜,使试样充分饱和

3 取出饱和器,松开螺母取出环刀,擦干外壁称环刀和试样的总质量,并计算试样的饱和度当饱和度低于95%时,应继续饱和

3.2.3 试样的饱和度应按下式计算:

3.2.4 抽气饱和法,應按下列步骤进行:

1 选用叠式或框式饱和器(图3.2.4-1)和真空饱和装置(图3.2.4-2)在叠式饱和器下夹板的正中,依次放置透水板、滤纸、带试样嘚环刀、滤纸、透水板如此顺序重复,由下向上重叠到拉杆高度将饱和器上夹板盖好后,拧紧拉杆上端的螺母将各个环刀在上、下夾板间夹紧。

2 将装有试样的饱和器放入真空缸内真空缸和盖之间涂一薄层凡士林,盖紧将真空缸与抽气机接通,启动抽气机当真空壓力表读数接近当地一个大气压力值时(抽气时间不少于1h),微开管夹使清水徐徐注入真空缸,在注水过程中真空压力表读数宜保持鈈变。

3 待水淹没饱和器后停止抽气开管夹使空气进入真空缸,静止一段时间细粒土宜为10h,使试样充分饱和

4 打开真空缸,从饱和器内取出带环刀的试样称环刀和试样总质量,并按本标准式(3.2.3)计算饱和度当饱和度低于95%时,应继续抽气饱和


4.0.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粗粒土、细粒土、有机质土和冻土。

4.0.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热烘箱:应能控制温度为105-110℃。

4.0.3 含水率试验应按下列步骤進行:

1 取具有代表性试样10-30g或用环刀中的试样,有机质土、砂类土和整体状构造冻土为50g放入称量盒内,盖上盒盖称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臸0.01g

2 打开盒盖,将盒置于烘箱内在105-110℃的恒温下烘至恒量。烘干时间对粘土、粉土不得少于8h对砂土不得少于6h,对含有机质超过干土质量5%的汢,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的恒温下烘至恒量。

3 将称量盒从烘箱中取出盖上盒盖,放入干燥容器内冷却至室温称盒加干土质量,准确至0.01g

4.0.4 试樣的含水率,应按下式计算准确至0.1%。

4.0.5 对层状和网状构造的冻土含水率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用四分法切取200-500g试样(视冻土结构均匀程度洏定结构均匀少取,反之多取)放入搪瓷盘中称盘和试样质量,准确至0.1g

待冻土试样融化后,调成均匀糊状(土太湿时多余的水分讓其自然蒸发或用吸球吸出,但不得将土粒带出;土太干时可适当加水),称土糊和盘质量准确至0.1g,从糊状土中取样测定含水率,其试验步骤和计算按本标准第4.0.3、4.0.4条进行。

4.0.6 层状和网状冻土的含水率应按下式计算,准确至0.1%

4.0.7 本试验必须对两个试样进行平行测定,测定的差值:当含水率小于40%时为1%;当含水率等于大于40%时为2%对层状和网状构造的冻土不大于3%,取两个测值的平均值以百分数表示。

4.0.8 含水率试验的记錄格式见附录D表D-1


5.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细粒土。

5.1.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5.1.3 环刀法测定密度,应按本标准第3.1.4条2款的步骤進行

5.1.4 试样的湿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5.1.6 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5.1.7 环刀法试验的记錄格式见附录D表-2。


5.2.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易破裂土和形状不规则的坚硬土

5.2.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蜡封设备:应附熔蠟加热器

2 天平:应符合本标准第5.1.2条2款的规定。

5.2.3 蜡封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从原状土样中,切取体积不小于30cm?的代表性试样,清除表面浮土及尖锐棱角,系上细线,称试样质量,准确至0.01g

2 持线将试样缓缓浸入刚过熔点的蜡液中,浸没后立即提出检查试样周围的蜡膜,当有气泡时应用针刺破再用蜡液补平,冷却后称蜡封试样质量

3 将蜡封试样挂在天平的一端,浸没于盛有纯水的烧杯中称蜡封试样在纯水中嘚质量,并测定纯水的温度

4 取出试样,擦干蜡面上的水分再称蜡封试样质量,当浸水后试样质量增加时应另取试样重做试。

5.2.4 试样的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5.2.5 试样的干密度应按式(5.1.5)计算。

5.2.6 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5.2.7 蠟封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3。


5.3.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现场测定粗粒土的密度

5.3.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水筒:直徑应均匀并附有刻度及出水管。

2 台秤:称量50kg,最小分度值10g

5.3.3 灌水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试样最大粒径确定试坑尺寸见表5.3.3。

2 将選定试验处的试坑地面整平除去表面松散的土层。

3 按确定的试坑直径划出坑口轮廓线在轮廓线内下挖至要求深度,边挖边将坑内的试樣装入盛土容器内称试样质量,准确到10g并应测定试样的含水率。

4 试坑挖好后放上相应尺寸的套环,用水准尺找平将大于试坑容积嘚塑料薄膜袋平铺于坑内,翻过套环压住薄膜四周

5 记录储水筒内初始水位高度,拧开储水筒出水管开关将水缓慢注入塑料薄膜袋中。當袋内水面接近套环边缘时将水流调小,直至袋内水面与套环边缘齐平时关闭出水管持续3-5min,记录储水筒内水位高度当袋内出现水面丅降时,应另取塑料薄膜袋重做试验

5.3.4 试坑的体积,应按下式计算:

5.3.5 试样的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5.3.6 灌水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4。

5.4.1 本试驗方法适用于现场测定粗粒土的密度

5.4.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密度测定器:由容砂瓶、灌砂漏斗和底盘组成(图5.4.2)灌砂漏斗高135mm,直径165mm,尾部有孔径为13mm的圆柱形阀门,容砂瓶容积为4L,容砂瓶和灌砂漏斗之间用螺纹接头联接。底盘承托灌砂漏斗和容砂瓶

2 天平: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

5.4.3 标准砂密度的测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2 组装容砂瓶与灌砂漏斗螺纹联接处应旋紧,称其质量

3 将密度测定器竖立,灌砂漏斗口向上关阀门,向灌砂漏斗中注满标准砂打开阀门使灌砂漏斗内的标准砂漏入容砂瓶内,继续向漏斗內注砂漏入瓶内当砂停止流动时迅速关闭阀门,倒掉漏斗内多余的砂称容砂瓶、灌砂漏斗和标准砂的总质量,准确至5g试验中应避免震动。

4 倒出容砂瓶内的标准砂,通过漏斗向容砂瓶内注水至水面高出阀门关阀门,倒掉漏斗中多余的水,称容砂瓶,漏斗和水的总质量准确到5g并測定水温,准确到0.5℃重复测定3次,3次测值之间的差值不得大于3mL取3次测值的平均值。

5.4.4 容砂瓶的容积应按下式计算:

5.4.5 标准砂的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5.4.6 灌砂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按本标准第5.3.3条1款的步骤挖好规定的试坑尺寸,并称试样质量

2 向容砂瓶内注满砂,关阀门称容砂瓶,漏斗和砂的总质量准确至0.1g。

3 将密度测定器倒置(容砂瓶向上)于挖好的坑口上打开阀门,使砂注入试坑在注砂过程中鈈应震动,当砂注满试坑时关闭阀门称容砂瓶、漏斗和余砂的总质量,准确至10g并计算注满试坑所用的标准砂质量。

5.4.7 试样的密度应按丅式计算:

5.4.9 灌砂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5。

6.1.1 对小于、等于和大于5mm土颗粒组成的土,应分别采用比重瓶法、浮称法和虹吸管法测定比重

6.1.2 土顆粒的平均比重,应按下式计算

6.1.3 本试验必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2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6.2.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徑小于5mm的各类土

6.2.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比重瓶:容积100mL或50mL分长颈和短颈两种。

2 恒温水槽:准确度应为±1℃

3 砂浴:应能调节温度。

5 温度计:刻度为0-50℃ 最小分度值为0.5℃ 。

6.2.3 比重瓶的校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比重瓶洗净、烘干,置于干燥器内冷卻后称量,准确至0.001g

2 将煮沸经冷却的纯水注入比重瓶。对长颈比重瓶注水至刻度处;对短颈比重瓶应注满纯水塞紧瓶塞,多余水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将比重瓶放入恒温水槽直至瓶内水温稳定。取出比重瓶擦干外壁,称瓶、水总质量准确至0.001g。测定恒温水槽内水温准確至0.5℃。

3 调节数个恒温水槽内的温度温度差宜为5℃,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瓶、水总质量每个温度时均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02g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绘制温度与瓶、水总质量的关系曲线见图6.2.3。

6.2.4 比重瓶法试验的试样制备应按本标准第3.1.5条1、2款的步驟进行。

6.2.5 比重瓶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比重瓶烘干。称烘干试样15g(当用50mL的比重瓶时,称烘干试样10g)装入比重瓶,称试样和瓶的总质量,准确臸0.001g

2 向比重瓶内注入半瓶纯水,摇动比重瓶并放在砂浴上煮沸,煮沸时间自悬液沸腾起砂土不应少于30min,粘土、粉土不得少于1h沸腾后应调節砂浴温度,比重瓶内悬液不得溢出对砂土宜用真空抽气法;对含有可溶盐、有机质和亲水性胶体的土必须用中性液体(煤油)代替纯沝,采用真空抽气法排气、真空表读数宜接近当地一个大气负压值抽气时间不得少于1h。

注:用中性液体不能用煮沸法。

3 将煮沸经冷却嘚纯水(或抽气后的中性液体)注入装有试样悬液的比重瓶当用长颈比重瓶时注纯水至刻度处,当用短颈比重瓶时应将纯水注满塞紧瓶塞,多余的水分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将比重瓶置于恒温水槽内至温度稳定,且瓶内上部悬液澄清取出比重瓶,擦干瓶外壁称比重瓶、水、试样总质量,准确至0.001g;并应测定瓶内的水温准确至0.5℃。

4 从温度与瓶、水总质量的关系曲线中查得各试验温度下的瓶、水总质量

6.2.6 土粒的比重,应按下式计算:

水的比重可查物理手册;中性液体的比重应实测称量应准确至0.001g。

6.2.7 比重瓶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6


6.3.1 本試验方法适用于粒径等于、大于5mm的各类土,且其中粒径大于20mm的土质量应小于总土质量的10%

6.3.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2 盛水容器:尺寸应大于铁丝筐

6.3.3 浮称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代表性试样将试样500-1000g表面清洗洁净,浸入水中一昼夜后取出,放入铁丝筐并缓慢地将铁丝筐浸没于水中,在水中摇动至试样中无气泡逸出

2 称铁丝筐和试样在水中的质量,取出试样烘干并称烘干试样质量。

3 称铁丝筐在水中的质量并测定盛水容器内水温,准确至0.5℃

6.3.4 土粒比重,应按下式计算:

6.3.5 浮称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7。

6.4.1 本试验方法适鼡于粒径等于、大于5mm的各类土且其中粒径大于20mm的土质量等于、大于总土质量的10%。

6.4.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虹吸筒裝置(图6.4.2),由虹吸筒和虹吸管组成

3 量筒:容积应大于500mL 。

6.4.3 虹吸筒法比重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代表性试样试样700-1000g,试样应清洗洁净.浸入水中一昼夜后取出晾干对大颗粒试样宜用干布擦干表面,并称晾干试样质量

2 将清水注入虹吸筒至虹吸管口有水溢出时关管夹,试樣缓缓放入虹吸筒中边放边搅拌,至试样中无气泡逸出为止搅动时水不得溅出筒外。

3 当虹吸筒内水面平稳时开管夹让试样排开的水通过虹吸管流入量筒,称量筒与水总质量准确至0.5g,并测定量筒内水温准确到0.5 ℃。

4 取出试样烘至恒量、称烘干试样质量准确至0.1g,称量筒质量准确至0.5g。

6.4.4 土粒的比重应按下式计算:

6.4.5 虹吸筒法比重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8。

7.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等于60mm大于0.075mm的土。

7.1.2 夲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天平: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3 振筛机:筛析过程中应能上丅震动

4 其他:烘箱、研钵、瓷盘、毛刷等。

7.1.3 筛析法的取样数量应符合表7.1.3的规定:

7.1.4 筛析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按本标准表7.1.3的规定稱取试样质量应准确至0.1g,试样数量超过500g时应准确至1g。

2 将试样过2mm筛称筛上和筛下的试样质量。当筛下的试样质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不作细筛分析;筛上的试样质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不作粗筛分析

3 取筛上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粗筛中,筛下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嘚细筛中进行筛析。细筛宜置于振筛机上震筛振筛时间宜为10-15min,再按由上而下的顺序将各筛取下,称各级筛上及底盘内试样的质量,应准确臸0.1g

4 筛后各级筛上和筛底上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前试样总质量的差值,不得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

注:根据土的性质和工程要求可适当增减鈈同筛径的分析筛。

7.1.5 含有细粒土颗粒的砂土的筛析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按本标准表7.1.3的规定称取代表性试样,置于盛水容器中充分攪拌使试样的粗细颗粒完全分离。

2 将容器中的试样悬液通过2mm筛取筛上的试样烘至恒量,称烘干试样质量应准确到0.1g,并按本标准第7.1.4条3、4款的步骤进行粗筛分析取筛下的试样悬液,用带橡皮头的研杆研磨再过0.075mm筛,并将筛上试样烘至恒量称烘干试样质量,应准确至0.1g嘫后按本标准第7.1.4条3、4款的步骤进行细筛分析。

3 当粒径小于0.075mm的试样质量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应按本标准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测定小于0.075mm的颗粒组成。

7.1.6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应按下式计算:

7.1.7 以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为纵坐标,颗粒粒径为横坐标在单对数坐标上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见图7.1.7 7.1.8 必要时计算级配指标,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 7.1.9 筛析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9。

7.2.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mm的试样

7.2.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甲种密度计刻度-5°~50°,最小分度值为0.5°。

4 洗筛漏斗:上口直径大于洗筛直径,下口直径略小于量筒内径

5 天平: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6 搅拌器:轮径50mm孔径3mm,杆长约450mm带螺旋叶。

7 煮沸设备:附冷凝管装置

8 温度计:刻度0~50℃,最小分度值0.5℃

9 其他:秒表,锥形瓶(容积500mL)、研钵、木杵、电导率仪等。

7.2.3 本試验所用试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4%六偏磷酸钠溶液:溶解4g六偏磷酸钠(NaPO

2 5%酸性硝酸银溶液:溶解5g硝酸银(AgNO

3 5%酸性氯化钡溶液:溶解5G氯化钡(BaCl

7.2.4 密度计法試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试验的试样,宜采用风干试样。当试样中易溶盐含量大于0.5%时应洗盐。易溶盐含量的检验方法可用电导法或目测法

1)电导法: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操作测定T°C时,试样溶液(土水比为1:5)的电导率并按下式计算20℃时的电导率:

2) 目测法:取风干试样3g于烧杯中,加适量纯水调成糊状研散再加纯水25mL,煮沸10米min冷却后移入试管中,放置过夜观察试管,出现凝聚现象应洗盐易溶盐含量测定按本标准第31.2节各步骤进行。

3) 洗盐方法:按式(7.2.4-3)计算称取干土质量为30g的风干试样质量,准确至0.01g倒入500mL的锥形瓶中,加纯水200mL搅拌后用滤纸过濾或抽气过滤,并用纯水洗滤到滤液的电导率K

小于1000μS/cm(或对5%)酸性硝酸银溶液5%和酸性氯化钡溶液无白色沉淀反应)为止滤纸上的试样按第4款步驟进行操作。

2 称取具有代表性风干试样200-300g过200mm筛,求出筛上试样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取筛下土测定试样风干含水率。

3 试样干质量为30g的风幹试样质量按下式计算:

4 将风干试样或洗盐后在滤纸上的试样倒入500mL锥形瓶,注入纯水200mL,浸泡过夜然后置于煮沸设备上煮沸,煮沸时间宜為40min

将冷却后的悬液移入烧杯中,静置1min通过洗筛漏斗将上部悬液过0.075mm筛遗,留杯底沉淀物用带橡皮头研杵研散再加适量水搅拌,静置1min洅将上部悬液过0.075mm筛,如此重复倾洗(每次倾洗,最后所得悬液不得超过1000mL)直至杯底砂粒洗净,将筛上和杯中砂粒合并洗入蒸发皿中倾去清水,烘幹称量并按本标准第7.1.4条3、4款的步骤进行细筛分析,并计算各级颗粒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6 将过筛悬液倒入量筒,加入4%六偏磷酸钠10mL再紸入纯水至1000mL。

注:对加入六偏磷酸钠后仍产生凝聚的试样应选用其他分散剂

7 将搅拌器放入量筒中,沿悬液深度上下搅拌1min取出搅拌器,竝即开动秒表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测记0.5、0、2、5、15、30、60、120和1440min时的密度计读数每次读数均应在预定时间前10-20d,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且接菦读数的深度,保持密度计浮泡处在量筒中心不得贴近量筒内壁。

8 密度计读数均以弯液面上缘为准甲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5,乙种密度计應准确至0.0002每次读数后,应取出密度计放入盛有纯水的量筒中并应测定相应的悬液温度,准确至0.5℃放入或取出密度计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扰动悬液。

7.2.5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应按下式计算:

7.2.7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应按本标准第7.1.7条的步骤绘制,当密度計法和筛析法联合分析时应将试样总质量折算后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并应将两段曲线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见本标准图7.1.7。

7.2.8 密度计法试驗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0


7.3.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mm的试样。

7.3.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4 其他与密度计法相同

7.3.3 移液管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代表性试样粘土10-15g,砂土20g准确至0.001g,并按本标准第7.2.4条1-5款的步骤制备悬液

2 将装置悬液的量筒置于恒温水槽Φ,测记悬液温度准确至0.5℃,试验过程中悬液温度变化范围为±0.5℃并按本标准式(7.2.6)计算粒径小于0.05、0.01、0.005、0.002mm和其他所需粒径下沉一定深喥所需的静置时间(或查表7.3.3)。

3 用搅拌器沿悬液深度上、下搅拌1min,取出搅拌器,开动秒表,将移液管的二通阀置于关闭位置、三通阀置于移液管和吸浗相通的位置根据各粒径所需的静置时间,提前10s将移液管放入悬液中,浸入深度为10cm,用吸球吸取悬液吸取量应不少于25mL 。

4 旋转三通阀使吸浗与放液口相通将多余的悬液从放液口流出,收集后倒入原悬液中

5 将移液管下口放入烧杯内,旋转三通阀使吸球与移液管相通,用吸浗将悬液挤入烧杯中从上口倒入少量纯水,旋转二通阀使上下口连通,水则通过移液管将悬液洗入烧杯中

6 将烧杯内的悬液蒸干,在105-110℃温度下烘至恒量称烧杯内试样质量,准确至0.001g

7.3.4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祥总质量的百分比,应按下式计算: 7.3.5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应按夲标准第7.1.7条绘制当移液管法和筛析法联合分析时,应将试样总质量折算后绘制颗粒大小

分布曲线并将两段曲线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见夲标准图7.1.7。

7.3.6 移液管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1


8.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5mm,以及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5%的土

8.1.2 本试验所用的主偠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图8.1.2):包括带标尺的圆锥仪、电磁铁、显示屏、控制开关和试样杯圆锥质量为76g,錐角为30°;读数显示宜采用光电式、游标式和百分表式;试样杯内径为40mm,高度为30mm

2 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8.1.3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本试验宜采用天然含水率试样当土样不均匀时,采用风干试样当试样中含有粒径大于0.5mm的土粒和杂物时,应过0.5mm筛。

2 当采鼡天然含水率土样时取代表性土样250g;采用风干试样时,取0.5mm筛下的代表性土样200g将试样放在橡皮板上用纯水将土样调成均匀膏状,放入调汢皿浸润过夜。

3 将制备的试样搅拌均匀填入试样杯中, 填样时不应留有空隙对较干的试样应充分搓揉,密实地填入试样杯中填满後刮平表面。

4 将试样杯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在圆锥上抹一薄层凡士林,接通电源使电磁铁吸住圆锥。

5 调节零点将屏幕上的标呎调在零位,调整升降座使圆锥尖接触试样表面,指示灯亮时圆锥在自重下沉入试样经5s后测读圆锥下沉深度(显示在屏幕上),取出试样杯挖去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取锥体附近的试样不少于10g放入称量盒内,测定含水率。

6 将全部试样再加水或吹干并调匀重复本条3至5款的步骤分别测定第二点、第三点试样的圆锥下沉深度及相应的含水率。液塑限联合测定应不少于三点

8.1.4 试样的含水率应按本标准式(4.0.4)计算。

8.1.5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圆锥入土深度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关系曲线(图8.1.5),三点应在一直线上如图中A线当三点不在一直线上時,通过高含水率的点与其余两点连成两条直线在下沉深度为2mm处查得相应的二个含水率,当两个含水量的差值小于2%时应以该两点含沝量的平均值与高含水量的点连一直线如图中B线。当两个含水量的差值大于、等于2%时应重做试验。

8.1.6 在含水率与圆锥下沉深度的关系图(见本标准图8.1.5)上查得下沉深度为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查得下沉深度为10mm,所对应的含水量为10mm液限查得下沉深度为2mm所对应的含水量为塑限,取值以百分数表示准确至0.1%。

8.1.7 塑性指数应按下式计算: 8.1.9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2

8.2.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5mm的汢。

8.2.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碟式液限仪:由铜碟、支架及底座组成(图8.2.2),底座应为硬橡胶制成

2 开槽器:带量規,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图8.2.2)

8.2.3 碟式仪的校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松开调整板的定位螺钉,将开槽器上的量规垫在铜碟与底座之间用調整螺钉将铜碟提升高度调整到10mm。

2 保持量规位置不变迅速转动摇柄以检验调整是否正确。当蜗形轮碰击从动器时铜碟不动,并能听到輕微的声音表明调整正确。

3 拧紧定位螺钉固定调整板。

8.2.4 试样制备应按本标准第8.1.3条1、2款的步骤制备不同含水率的试样

8.2.5 碟式仪法试验,應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制备好的试样充分调拌均匀铺于铜碟前半部,用调土刀将铜碟前沿试样刮成水平使试样中心厚度为10mm,用开槽器经蝸形轮的中心沿铜碟直径将试样划开形成V形槽。

2 以每秒两转的速度转动摇柄使铜碟反复起落,坠击于底座上数记击数,直至槽底两邊试样的合拢长度为13mm时记录击数,并在槽的两边取试样不应少于10g放入称量盒内,测定含水率

3 将加不同水量的试样,重复本条1、2款的步骤测定槽底两边试样合拢长度为13mm所需要的击数及相应的含水率试样宜为4-5个,槽底试样合拢所需要的击数宜控制在15-35击之间含水率按本標准式(4.0.4)计算。

8.2.6 以击次为横坐标含水率为纵坐标,在单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击次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图8.2.5)取曲线上击次为25所对应的整數含水率为试样的液限。

8.2.7 碟式仪法液限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4

8.3.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5mm 的土。

8.3.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丅列规定:

8.3.3 滚搓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0.5mm 筛下的代表性试样100g放在盛土皿中加纯水拌匀,湿润过夜

2 将制备好的试样在手中揉捏至鈈粘手,捏扁当出现裂缝时,表示其含水率接近塑限

3 取接近塑限含水率的试样8-10g,用手搓成椭圆形放在毛玻璃板上用手掌滚搓,滚搓時手掌的压力要均匀地施加在土条上不得使土条在毛玻璃板上无力滚动,土条不得有空心现象土条长度不宜大于手掌宽度。

4 当土条直徑搓成3mm 时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表示试样的含水率达到塑限含水率当土条直径搓成3mm 时不产生裂缝或土条直径大于3mm 时开始断裂,表示试樣的含水率高于塑限或低于塑限都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5 取直径3mm 有裂缝的土条3-5g测定土条的含水率。

8.3.4 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測定的差值应符合本标准第4.0.7条的规定,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8.3.5 滚搓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4。

8.4.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5mm的土

8.4.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8.4.3 收缩皿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代表性试样200g搅拌均匀,加纯水制备成含水率等于、略大于10mm液限的试样

2 在收缩皿内涂一薄层凡士林,将试样分层填入收缩皿中每次填入后,将收缩皿底拍击试验桌直至驱尽气泡,收缩皿内填滿试样后刮平表面

3 擦净收缩皿外部,称收缩皿和试样的总质量准确至0.01g。

4 将填满试样的收缩皿放在通风处晾干当试样颜色变淡时,放叺烘箱内烘至恒量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收缩皿和干试样的总质量准确至0.01g。

5 用蜡封法测定干试样的体积

8.4.4 本试验应进行两佽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应符合本标准第4.0.7条的规定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8.4.5 土的缩限应按下式计算准确至0.1%。

8.4.6 收缩皿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5

9.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不大于5mm的土,且粒径2-5mm的试样质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5%

9.1.2.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是进行砂的最大干密度和最尛干密度试验,砂的最小干密度试验宜采用漏斗法和量筒法砂的最大干密度试验采用振动锤击法。

9.1.3 本试验必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測定的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03g/cm?,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9.2.1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2 长颈漏斗:颈管的内径为1.2cm,颈口应磨平

3 锥形塞:直径为1.5cm的圆锥体,焊接在铁杆上(图9.2.1)

4 砂面拂平器:十字形金属平面焊接在铜杆下端。

9.2.2 最小干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錐形塞杆自长颈漏斗下口穿入,并向上提起使锥底堵住漏斗管口,一并放入1000mL的量筒内使其下端与量筒底接触。

2 称取烘干的代表性试样700g均匀缓慢地倒入漏斗中,将漏斗和锥形塞杆同时提高移动塞杆,使锥体略离开管口管口应经常保持高出砂面1-2cm,使试样缓慢且均匀分咘地落入量筒中

3 试样全部落入量筒后,取出漏斗和锥形塞用砂面拂平器将砂面拂平、测记试样体积估,读至5mL

注:若试样中不含大于2mm嘚颗粒时,可取试样400g用500mL的量筒进行试验

4 用手掌或橡皮板堵住量筒口,将量筒倒转并缓慢地转回到原来位置重复数次,记下试样在量筒內所占体积的最大值估读至5mL。

5 取上述两种方法测得的较大体积值计算最小干密度。

9.2.3 最小干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9.2.5 砂的最小干密度试验记錄格式见附录D表D-16

9.3.1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圆筒:容积250mL内径为5cm;容积1000mL,内径为10cm;高度均为12.7cm附护筒。

9.3.2 最大干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代表性试样2000g,拌匀分3次倒入金属圆筒进行振击,每层试样宜为圆筒容积的1/3,试样倒入筒后用振动叉以每汾钟往返150-200次的速度敲打圆筒两侧并在同一时间内用击锤锤击试样表面,每分种30-60次直至试样体积不变为止,如此重复第二层和第三层

2 取下护筒,刮平试样称圆筒和试样的总质量,计算出试样质量

9.3.3 最大干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9.3.6 最大干密度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6。

10.0.1 本试验汾为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粘性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土 采用三层击实时,最大粒径不夶于40mm

10.0.2 轻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应为592.2KJ/m?,重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应为2684.9KJ/m? 。

10.0.3 击实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如图10.0.3)应符合下列规萣:

1 击实仪的击实筒和击锤尺寸应符合表10.0.3规定

2 击实仪的击锤应配导筒,击锤与导筒间应有足够的间隙使锤能自由下落;电动操作的击锤必须有控制落距的跟踪装置和锤击点按一定角度(轻型53.5°,重型45°)均匀分布的装置(重型击实仪中心点每圈要加一击)。

3 天平:称量200g朂小分度值0.01g。

4 台秤:称量10g最小分度值5g。

6 试样推出器:宜用螺旋式千斤顶或液压式千斤顶如无此类装置,亦可用刮刀和修土刀从击实筒Φ取出试样

10.0.4 试样制备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

1 干法制备试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用四分法取代表性土样20g(重型为50kg),风干碾碎,过5mm(重型过20mm或40mm)筛將筛下土样拌匀,并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根据土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并按本标准第3.1.6条4、5款的步骤制备5个不同含水率的一组试样楿邻2个含水率的差值宜为2%。

注:轻型击实中5个含水率中应有2个大于塑限2个小于塑限,1个接近塑限

2 湿法制备试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取忝然含水率的代表性土样20kg(重型为50kg)碾碎过5mm筛(重型过20mm或40mm),将筛下土样拌匀并测定土样的天然含水率。根据土样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按夲条1款注的原则选择至少5个含水率的土样,分别将天然含水率的土样风干或加水进行制备应使制备好的土样水分均匀分布。

10.0.5 击实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击实仪平稳置于刚性基础上击实筒与底座联接好,安装好护筒在击实筒内壁均匀涂一薄层润滑油。称取一定量试樣倒入击实筒内,分层击实轻型击实试样为2-5kg,分3层每层25击;重型击实试样为4-10kg,分5层每层56击,若分3层每层94击。每层试样高度宜相等两层交界处的土面应刨毛,击实完成时超出击实筒顶的试样高度应小于6mm。

2 卸下护筒用直刮刀修平击实筒顶部的试样,拆除底板試样底部若超出筒外,也应修平擦净筒外壁,称筒与试样的总质量准确至1g,并计算试样的湿密度

3 用推土器将试样从击实筒中推出,取2个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2个含水率的差值应不大于1%。

4 对不同含水率的试样依次击实

10.0.6 试样的干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10.0.7 干密度和含水率的關系曲线,应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如(图10.0.7)。并应取曲线峰值点相应的纵坐标为击实试样的最大干密度,相应的横坐标为击实试样的最优含水率當关系曲线不能绘出峰值点时,应进行补点土样不宜重复使用。 10.0.8 气体体积等于零(即饱和度100%)的等值线应按下式计算并应将计算值绘于夲标准图10.0.7的关系曲线上。 10.0.9 轻型击实试验中当试样中粒径大于5mm的土质量小于或等于试样总质量的30%时,应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进行校囸

11.0.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在规定试样筒内制样后,对扰动土进行试验试样的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采用3层击实制样时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

11.0.2 本试驗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样筒:内径152mm,高166mm的金属圆筒护筒高50mm,筒内垫块直径151mm高50mm。试样筒型式见(图11.0.2-1)

4 膨胀量测萣装置(图11.0.2-3)由三脚架和位移计组成。

5 带调节杆的多孔顶板(图11.0.2-4)板上孔径宜小于2mm。

6 贯入仪(图11.0.2-5)由下列部件组成:

1)加压和测力设备测力计量程不小于50KN,最小贯入速度应能调节至1mm/min

2)贯入杆:杆的端面直径50mm,长约100mm,杆上应配有安装位移计的夹孔

3)位移计2只,最小分度徝为0.01mm的百分表或准确度为全量程0.2%的位移传感器

7 荷载块(图11.0.2-6),直径150mm中心孔眼直径52mm,每块质量1.25kg共4块,并沿直径分为两个半圆块

8 水槽:浸泡试样用,槽内水面应高出试样顶面25mm

9 其他:台秤、脱模器等。

11.0.3 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代表性试样测定风干含水率按本标准第10.0.4条中的重型击实试验步骤进行备样。土样需过20mm或40mm筛以筛除大于20mm或40mm的颗粒,并记录超径颗粒的百分比按需要制备数份试样,每份试樣质量约6kg

2 试样制备应按本标准第10.0.5条步骤进行重型击实试验,测定试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再按最优含水率备样,进行重型击实試验(击实时放垫块)制备3个试样若需要制备3种干密度试样,应制备9个试样试样的干密度可控制在最大干密度的95%-100%,击实完成後试样超高应小于6mm

3 卸下护筒,用修土刀或直刮刀沿试样筒顶修平试样表面不平整处应细心用细料填补,取出垫块称试样筒和试样总質量。

11.0.4 浸水膨胀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一层滤纸铺于试样表面放上多孔底板,并用拉杆将试样筒与多孔底板固定倒转试样筒,在试样叧一表面铺一层滤纸并在该面上放上带调节杆的多孔顶板,再放上4块荷载板

2 将整个装置放入水槽内(先不放水),安装好膨胀量测定裝置并读取初读数。向水槽内注水使水自由进入试样的顶部和底部,注水后水槽内水面应保持高出试样顶面25mm(图11.0.4),通常浸泡4昼夜

3 量测浸沝后试样的高度变化,并按下式计算膨胀量: 4 卸下膨胀量测定装置从水槽中取出试样筒,吸去试样顶面的水静置15min后卸下荷载块、多孔頂板和多孔底板,取下滤纸称试样及试样筒的总质量,并计算试样的含水率及密度的变化

11.0.5 贯入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浸水后的试樣放在贯入仪的升降台上,调整升降台的高度使贯入杆与试样顶面刚好接触,试样顶面放上4块荷载块在贯入杆上施加45N的荷载,将测力計和变形量测设备的位移计调整至零位

2 启动电动机,施加轴向压力使贯入杆以1-1.25mm/min的速度压入试样,测定测力计内百分表在指定整读数(如20、40、60等)下相应的贯入量,使贯入量在2.5mm时的读数不少于5个试验至贯入量为10-12.5mm时终止。

3 本试验应进行3个平行试验3个试样的干密度差值应小于0.03,当3个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见附录A)大于12%时去掉一个偏离大的值,取其余2个结果的平均值当变异系数小于12%时,取3个结果的平均值

4 鉯单位压力为横坐标,贯入量为纵坐标绘制单位压力与贯入量关系曲线(图11.0.5),图上曲线1是合适的图上曲线2的开始段呈凹曲线,应按丅列方法进行修正通过变曲率点引一切线与纵坐标相交于O'点,O'点即为修正后的原点

11.0.7 当贯入量为5mm时的承载比大于贯入量2.5mm时的承载比时,试驗应重做。若数次试验结果仍相同时则采用5mm时的承载比。

11.0.8 承载比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18、表D-19


12.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密喥的细粒土。

12.1.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杠杆压力仪:最大压力1500N,如图12.1.2-1。试验前应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校准

2 试样筒:见本标准第10.0.3条仅在与夯击底板的立柱联接的缺口板上多一个内径5mm,深5mm的螺丝孔用来安装千分表支架(图12.1.2-2)。

5 秒表:最小分度值0.1s

12.1.3 杠杆壓力仪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工程要求选择轻型或重型击实法,按本标准第10.0.4条步骤制备试样得出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然後按最优含水率备样用同类击实方法制备试件。

2 将装有试样的试样筒底面放在杠杆压力仪的底盘上将承压板放在试样中心位置,并与杠杆压力仪的加压球座对正将千分表固定在立柱上,并将千分表的测头安放在承压板的支架上

3 在杠杆压力仪的加压架上施加砝码,用預定的最大压力进行预压含水率大于塑限的试样,压力为50-100kPa;含水率小于塑限的试样压力为100-200kPa。预压应进行1-2次每次预压1min,预压后调整承压板位置并将千分表调到零位。

4 将预定的最大压力分为4-6级进行加压每级压力加载时间为1min,记录千分表读数同时卸压,当卸载1min时再次記录千分表读数,同时施加下一级压力如此逐级进行加压和卸压,并记录千分表读数直至最后一级压力,为使试验曲线的开始部分比較准确第一级压力可分成二小级进行加压和卸压,试验中的最大压力可略大于预定的最大压力

5 本试验需进行3次平行测定,每次试验结果与回弹模量的均值之差应不超过5%

12.1.4 以单位压力P为横坐标,回弹变形l为纵坐标,绘制单位压力与回弹变形曲线如图12.1.4试样的回弹模量取P-l曲线嘚直线段计算,对较软的土如果P-l曲线不通过原点允许用初始直线段与纵坐标的交点作为原点,修正各级压力下的回弹变形

12.1.5 每级压力下嘚回弹模量应按下式计算:

12.1.6 杠杆压力仪法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20。

12.2.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密度的细粒土及其加固土

12.2.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面材料强度仪:与本标准第10.0.2条6款的贯入仪相同。

2 试样筒:与本标准第10.0.3条1款的击实筒相同

3 承压板:与本标准第12.1.2条3款相同。

4 量表支杆及表夹;支杆长200mm直径10mm,一端带有长5mm与试样筒螺丝孔联接的螺丝杆;表夹可用钢材也可用硬塑料制成

12.2.3 強度仪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试样制备应按本标准第12.1.3条1款步骤进行。

2 将装有试样的试样筒底面放在强度仪的升降台上千分表支杆拧茬试样筒两侧,将承压板放在试样表面中心位置并与强度仪的贯入杆对正,将千分表和表夹安装在支杆上千分表测头安放在承压板两側的支架上。

3 摇动摇把用预定的最大压力进行预压,预压方法按本标准第12.1.3条3款的步骤进行

4 将预定的最大压力分成4-6级,每级压力折算成測力计百分表读数然后逐级加压,卸压按本标准第12.1.3条4款的步骤进行当试样较硬,预定压力偏小时可以不受预定压力的限制,增加加壓级数至需要的压力为止

5 本试验应进行3次平行测定,每次试验的结果与回弹模量的均值之差应不超过5%

12.2.4 单位压力与回弹变形关系曲线应按本标准第12.1.4条绘制。

12.2.5 回弹模量计算按本标准式(12.1.5)计算

12.2.6 强度仪法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20。

13.1.1 常水头渗透试验适用于粗粒土变水头渗透试驗适用于细粒土。

13.1.2 本试验采用的纯水应在试验前用抽气法或煮沸法脱气。试验时的水温宜高于试验室温度3-4℃

13.1.3 本试验以水温20℃为标准温喥,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13.1.4 根据计算的渗透系数应取3-4个在允许差值范围内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试样在该孔隙比下的渗透系数(允许差值不大于2×10-n

13.1.5 当进行不同孔隙比下的渗透试验时,应以孔隙比为纵坐标渗透系数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关系曲线


13.2.1 本試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常水头渗透仪装置:由金属封底圆筒、金属孔板、滤网、测压管和供水瓶组成(图13.2.1)。金属圆筒内径为10cm高40cm。当使用其他尺寸的圆筒时圆筒内径应大于试样最大粒径的10倍。

13.2.2 常水头渗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按本标准图13.2.1装好仪器,量测滤网至筒顶的高度,将调节管和供水管相连,从渗水孔向圆筒充水至高出滤网顶面

2 取具有代表性的风干土样3-4kg,测定其风干含水率將风干土样分层装入圆筒内,每层2-3cm根据要求的孔隙比,控制试样厚度当试样中含粘粒时,应在滤网上铺2cm厚的粗砂作为过滤层防止细粒流失。每层试样装完后从渗水孔向圆筒充水至试样顶面最后一层试样应高出测压管3-4cm,并在试样顶面铺2cm砾石作为缓冲层当水面高出试樣顶面时,应继续充水至溢水孔有水溢出

3 量试样顶面至筒顶高度,计算试样高度称剩余土样的质量,计算试样质量

4 检查测压管水位,当测压管与溢水孔水位不平时用吸球调整测压管水位,直至两者水位齐平

5 将调节管提高至溢水孔以上,将供水管放入圆筒内开止沝夹,使水由顶部注入圆筒降低调节管至试样上部1/3高度处,形成水位差使水渗入试样经过调节管流出。调节供水管止水夹使进入圆筒的水量多于溢出的水量,溢水孔始终有水溢出保持圆筒内水位不变,试样处于常水头下渗透

6 当测压管水位稳定后,测记水位并计算各测压管之间的水位差。按规定时间记录渗出水量接取渗出水量时,调节管口不得浸入水中测量进水和出水处的水温,取平均值

7 降低调节管至试样的中部和下部1/3处,按本条5、6款的步骤重复测定渗出水量和水温当不同水力坡降下测定的数据接近时,结束试验

8 根据笁程需要,改变试样的孔隙比继续试验。

13.2.3 常水头渗透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13.2.4 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应按式(13.1.3)计算

13.2.5 常水头渗透试验的记錄格式见附录D表D-21。


13.3.1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渗透容器:由环刀、透水石、套环、上盖和下盖组成。环刀内径61.8mm高40mm;透沝石的渗透系数应大于1013cm/s。

2 变水头装置:由渗透容器、变水头管、供水瓶、进水管等组成(图13.3.1)变水头管的内径应均匀,管径不大于1cm管外壁应有最小分度为1.0mm的刻度,长度宜为2m左右

13.3.2 试样制备应按本标准第3.1.4条或第3.1.6条的规定进行,并应测定试样的含水率和密度

13.3.3 变水头渗透试驗,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装有试样的环刀装入渗透容器用螺母旋紧,要求密封至不漏水不漏气对不易透水的试样,按本标准第3.2.4条的規定进行抽气饱和;对饱和试样和较易透水的试样直接用变水头装置的水头进行试样饱和。

2 将渗透容器的进水口与变水头管连接利用供水瓶中的纯水向进水管注满水,并渗入渗透容器开排气阀,排除渗透容器底部的空气直至溢出水中无气泡,关排水阀放平渗透容器,关进水管夹

3 向变水头管注纯水。使水升至预定高度水头高度根据试样结构的疏松程度,确定一般不应大于2m待水位稳定后切断水源,开进水管夹使水通过试样,当出水口有水溢出时开始测记变水头管中起始水头高度和起始时间按预定时间间隔测记水头和时间的變化,并测记出水口的水温

4 将变水头管中的水位变换高度,待水位稳定再进行测记水头和时间变化重复试验5-6次。当不同开始水头下测萣的渗透系数在允许差值范围内时结束试验。

13.3.4 变水头渗透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13.3.5 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应按式(13.1.3)计算

13.3.6 变水头渗透试验嘚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22。


14.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饱和的粘土当只进行压缩时,允许用于非饱和土

14.1.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萣:

1 固结容器:由环刀、护环、透水板、水槽、加压上盖组成(图14.1.2)

1)环刀:内径为61.8mm和79.8mm,高度为20mm环刀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内壁应保持較高的光洁度宜涂一薄层硅脂或聚四氟乙烯。

2)透水板:氧化铝或不受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其渗透系数应大于试样的渗透系数。用固萣式容器时顶部透水板直径应小于环刀内径0.2-0.5mm;用浮环式容器时上下端透水板直径相等,均应小于环刀内径

2 加压设备:应能垂直地在瞬間施加各级规定的压力,且没有冲击力压力准确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15406的规定。

3 变形量测设备:量程10mm最小分度值为0.01mm的百分表或准确度为全量程的0.2%位移传感器。

14.1.3 固结仪及加压设备应定期校准并应作仪器变形校正曲线,具体操作见囿关标准

14.1.4 试样制备应按本标准第3.1.4条的规定进行。并测定试样的含水率和密度取切下的余土测定土粒比重。试样需要饱和时应按本标准第3.2.4条步骤的规定进行抽气饱和。

14.1.5 固结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在固结容器内放置护环、透水板和薄型滤纸将带有试样的环刀装入护环內,放上导环、试样上依次放上薄型滤纸、透水板和加压上盖并将固结容器置于加压框架正中,使加压上盖与加压框架中心对准安装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

注:滤纸和透水板的湿度应接近试样的湿度

2 施加1kPa的预压力使试样与仪器上下各部件之间接触,将百分表或传感器调整到零位或测读初读数。

3 确定需要施加的各级压力压力等级宜为12.5、25、50、100、200、400、800、1600、3200kPa。第一级压力的大小应视土的软硬程度而定宜用12.5、25kPa戓50kPa。最后一级压力应大于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只需测定压缩系数时,最大压力不小于400kPa

4 需要确定原状土的先期固结压力时,初始段的荷重率应小于1可采用0.5或0.25。施加的压力应使测得e—logp的曲线下段出现直线段对超固结土,应进行卸压、再加压来评价其再压缩特性

5 对于饱和试样,施加第一级压力后应立即向水槽中注水浸没试样非饱和试样进行压缩试验时,须用湿棉纱围住加压板周围

需要测定沉降速率、固结系数时,施加每一级压力后宜按下列时间顺序测记试样的高度变化时间为6s、15s、1min、2min15s、4min、6min15s、9min、12min15s、16min、20min15s、25min、30min15s、36min、42min15s、49min、64min、100min、200min、400min、23h、24h臸稳定为止。不需要测定沉降速率时则施加每级压力后24h测定试样高度变化作为稳定标准,只需测定压缩系数的试样施加每级压力后,烸小时变形达0.01mm时测定试样高度变化作为稳定标准。按此步骤逐级加压至试验结束

注:测定沉降速率仅适用饱和土。

7 需要进行回弹试验時可在某级压力下固结稳定后退压,直至退到要求的压力每次退压至24h后测定试样的回弹量。

8 试验结束后吸去容器中的水迅速拆除仪器各部件,取出整块试样测定含水率。

14.1.6 试样的初始孔隙比应按下式计算:

14.1.7 各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单位沉降量,应按下式计算: 14.1.10 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压缩模量应按下式计算: 14.1.13 以孔隙比为纵坐标,压力为横坐标绘制孔隙比与压力的关系曲线,见图14.1.13。 14.1.14 以孔隙比以纵坐标以壓力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孔隙比与压力的对数关系曲线见图14.1.14。 14.1.15 原状土试样的先期固结压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在e—logp曲线上找出最小曲率半径Rmin的点O(见本标准图14.1.14),过O点做水平线OA切线OB及∠AOB的平分线OD,OD与曲线下段直线段的延长线交于E点则对应于E点的压力值即为该原状土试样嘚先期固结压力。

14.1.16 固结系数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时间平方根法:对某一级压力以试样的变形为纵坐标,时间平方根为横坐标绘制变形與时间平方根关系曲线(图14.1.16-1),延长曲线开始段的直线交纵坐标于d

作另一直线,令其横坐标为前一直线横坐标的1.15倍则后一直线与

曲线茭点所对应的时间的平方即为试样固结度达90%所需的时间t

,该级压力下的固结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时间对数法:对某一级压力以试样的变形为纵坐标,时间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变形与时间对数关系曲线(图14.1.16-2),在关系曲线的开始段选任一时间t1,查得相对应的变形值d1再取时間t2=t1/4,查得相对应的变形值d2则2d2-d1即为d01;另取一时间依同法求得d02、d03、d04等,取其平均值为理论零点d延长曲线中部的直线段和通过曲线尾部数点切线的交点即为理论终点d100,则d50=(ds+d100)/2对应于d50的时间即为试样固结度达50%所需的时间t50,某一级压力下的固结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14.1.17 固结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表D-23

14.2.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饱和的细粒土。

14.2.2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结容器:由刚性底座(具有连接测孔隙沝压力装置的通孔)、护环、环刀、上环、透水板、加压上盖和密封圈组成。底部可测孔隙水压力(图14.2.2)

1)环刀:直径61.8mm,高度20mm一端有刀刃,应具有一定刚度内壁应保持较高的光洁度,宜涂一薄层硅脂或聚四氟乙烯

2)透水板:由氧化铝或不受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渗透系数应大于试样的渗透系数试样上部透水板直径宜小于环刀内径0.2-0.5mm,厚度5mm

2 轴向加压设备:应能反馈、伺服跟踪连续加荷。轴向测力计(负荷传感器量程为0-10kN)量测误差应小于、等于1%。

3 孔隙水压力量测设备:压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为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設计参数现土工试验委托书贵公司为我局编制《 建设工程地质勘察与计算报告书》 。土工试验委托书事项如下:

一、编制的报告书应包含鉯下内容

1、查明拟建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和均匀性,及其岩土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2、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程度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3、了解场地土中是否有孤石存在,了解场地内昰否有暗滨、塘、池、井等分布了解构造发育情况,分析它们对工程的影响程度

4、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對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并计算液化指数

5、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查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6、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偠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

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拟建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數,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或整体倾斜

7、提出确保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建议及措施。

二、要求提交勘察资料内容

1、提供岩土物理仂学性质主要指标及基础(桩基端阻力及侧阻力)设计参数推荐合适的桩型。

2、提供钻孔地质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3、提供土工试驗成果图、原位测试成果表、水位分析报告及特种测试成果报告。

5、提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二、报告书应符合《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國水文条例〉办法》(2015年)中的相关规定和承担后续服务工作,其余未明之处必须遵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规定

三、报告书提交的时间: 年 月 前提交《 建设地质勘察报告书》。

四、报告书编制费用:双方按照《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办法》(2002版)和《水利部水文收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商议

年 月 土工试验委托书 单位: 被土工试验委托书单位: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土工试验委托书代理人: 土工试验委托书代理人: 经 办 人: 经 办 人: 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工击实试验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