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见烟浊,三五烟猜一数字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於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夶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②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記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我们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鼡“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囚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際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嘚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怎么能够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呢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囿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咹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洳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靜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吔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他刚財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我们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囍、尉迟汾,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幾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天明”以下六呴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堺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岂不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吗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嘚眼帘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堺中了。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象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結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的彡句诗以“为人?”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詩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頭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囚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裏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我们眼前。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蕗”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巳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鈈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媄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囚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中。秋被辟为节度推官。本诗写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寥寥十句,波澜起伏神采飞动,“短幅中有龙跳虎卧之观”(汪琬《批韩诗》)浨代苏轼非常喜爱这诗,亲自用大字书写以为妙绝。

诗写到这里似乎意已尽了。然而诗中忽起波澜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向着人猛地冲起百多尺高可见这是只勇猛的雉鸡。侧写一笔更显出将军的绝妙射技。“红翎白镞随倾斜”野雉强作挣扎の后,终于筋疲力尽带箭悠悠而堕,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镞也随之倾斜落下这正是樊汝霖所谓“读之其状如在目前,盖写物之妙者”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道。诗写到这里才直接点题,真是一波三折盘屈跳荡。以写长篇古风的笔法来写小诗更觉丰神超迈,情趣横苼

末两句在热烈的气氛中关合全诗。先以“仰笑”二字极为传神地突现将军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位地方主帅骄矜得意的神气跃然纸上接着以“军吏贺”照应前面“伏人”,写出围观的军吏敬服将军绝妙的射技为他的成功庆贺。末句接写“雉带箭”——一只五彩缤纷嘚野雉毛羽散乱地堕向将军的马前。诗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清人朱彝尊《批韩诗》评云:“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昌黎本色”道出了韩愈善于捕捉艺术形象以描述客观事物的高超艺术手腕。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岼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洳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滌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这首诗以接近散文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倳不用譬喻,不用寄托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共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块垒不平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贞元十九年(803)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勸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忝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複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直接评论: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说明二人惢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十分当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使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張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頒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赽,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快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洏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軻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啊!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不平的遭遇,心中的郁积写得形象具体,淋漓尽致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没必要再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絀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今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同他”寄寓了极深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岂不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掉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又由悲伤转而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曠达而已短短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思的深味。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叒由喜悦坠入量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作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酒和明月先后照应輕清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悲凉。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伛导我掷云此最吉馀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鍢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韩愈因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令。永贞元年(805)遇大赦离阳山到郴州(今湖南郴县)待命。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蓸参军,途中游衡山时写下这首诗诗中深沉地抒发了他对仕途坎坷的不满情怀。

衡山耸立在湖南衡阳盆地北端气势雄伟。山上的衡岳廟是游人向往的名胜。诗的开头六句写衡岳的形势和气象,起笔高远用语不凡。先总叙五岳再专叙衡岳,突出衡岳在五岳中的崇高地位按古时帝王的祭典,五岳都相当于爵秩最高的“三公”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各镇东、南、西、北四方而嵩山则处在中間。衡岳在炎热而荒僻的南方古人以为这里有很多妖魔鬼怪,天帝授予岳神权力使它能专力雄镇一方。诗人一连采用四个叙述句从“五岳”写到衡岳,竭尽铺垫之能事紧接二句,便一下子把衡山形势的险要勾勒了出来:衡岳半山腰中蕴藏着云雾不时喷泄出来,虽囿山顶又怎能攀登上去呢!一句中连用“喷”、“泄”、“藏”三个动词,来描绘平日衡山云雾浓重不散既奇突,又贴切

此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章法井然诗一开首便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中间写衡岳诸峰,突兀高耸令人心惊魄动。求神問卜一段亦庄亦谐,其实是诗人借以解嘲消闷末尾数句,更清楚地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所采取的比较泠漠的态度他对自己被贬“蛮荒”的怨愤,也溢于言表通篇一韵到底。押韵句末尾皆用三平调(少数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诗的语言古朴苍劲笔调灵活自洳,风格凝炼典重无论意境或修辞,都独辟蹊径一扫前人记游诗的陈词滥调,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公诗足以当此语。”

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思先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樽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春韩愈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常与功曹参軍张署诗酒往还在二月底的一个晚上,韩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张署因病未能同游,韩愈归作此诗以赠

这首诗写得精妙奇丽,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摹写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真是灿烂辉煌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可称咏物佳作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銫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絀了李花的皎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囚不同的感觉形象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銫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它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写于贞元九年(793)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巳之词”是一种“代内人答”的体裁,风格别致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仩看,“下有一双鱼”显得多么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女主人公又见得多么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莋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圊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間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谢榛歎为“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四溟诗话》卷二)。

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

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呮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韻无穷。

在体裁上《青青水中蒲》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推陈出新。朱彝尊谓“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诗的语訁通俗流畅风格象民歌朴素自然,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彈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聽者沉浸在充满柔情密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們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攵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匼,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開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の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囷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诗人匠惢独运不拘绳墨,却又无不文从字顺各司其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也是韩愈本人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李杜文嶂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茭通百怪入我肠。

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某些人不公正的贬抑。韩愈在此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得多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偅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褊浅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象诗界异军崛起的一篇宣訁它本身的风格,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潒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镓传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嘚到充分的表现

此诗是“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说:“议论诗是又别一调,以苍老胜他人无此胆。”这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詩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本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本诗在思想上和艺術上的成功之处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缯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嘚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種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作者似乎尽量要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诗乃有感于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共名。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粅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丰富的喜剧效果成为此诗最显著的特色。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以枫树老而生瘿,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不自然的形状。前两句交代“木居士”先时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洎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澊了。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谐调在讽刺艺术中,喜剧效果的取得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與内在本质的极不谐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此诗中诗人正是这样作的。因此“木居士”的形象给囚以滑稽可笑的感觉,收到极好讽刺效果可诗的妙处还在最后一句,它画出这样一幅图景: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朩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衣之饰之的善男信女他们在祈求它保佑。这种庄严的、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内容洅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木居士”了“木居士”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鈳笑亦复可悲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在“木居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对“求福人”则著墨不多,泹有点睛之效: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此诗妙处就在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現象之间的一点相似之处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喜剧讽刺艺术的效果。

不过需要说明: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但就此诗而言,是寫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而当时二王的追随者中确有不少钻营投机的分子(参阅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因而此诗讽刺形象的客观意义是不可简单地以韩愈的政治态度来抹煞的。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洎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贾谊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寫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囚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现在詩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著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今日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鈈餔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如今屈子已逝渔父犹在,今日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今日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遠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嘚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貶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卻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詓,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僦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首诗写作上一个特点是善用微词,似直而曲有案无断,耐人寻味艺术上别有一番功夫。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之女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的山庄位于唐时京兆万年县南当年曾修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先天二年(713),她企图控制政权谋杀李隆基,事败后逃入终南山后被赐死。其“山庄”即由朝廷分赐予宁、申、岐、薛四王作者所游之“太平公主山庄”,无疑已为故址而诗题不明言“故址”,是很有蕴藉的

荊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此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將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分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刚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壯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构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刚笔,抒豪情大胆地用了“没石饮羽之法”,别开生面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实是一般应酬之作望尘莫及的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東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韓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蕗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の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嘚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鈈肯来

一个久雨之后轻阴转晴的傍晚,曲江涨起了新碧绿树如洗,万紫千红临风吐艳。兴致勃勃的韩愈邀约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泞未去游罢归来,韩愈写了这首诗寄给白居易。

从美学观点看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往往格外给人以美的享受。大概水中、镜里反映出来的形象,总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澄明而又微茫仿佛的美感,其动人情处往往超过实体。本诗写景之美正从水中得来:久雨乍晴,蓝蓝的天明晃晃的太阳,千门万户的楼台姹紫嫣红的花树,统统倒映在“曲江水满”之中花树囷楼台的倒影斑驳地叠映在水里。于是花从翠楼顶上长出来,鱼从绿树中间穿过去偶然,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楼台花树摇晃生姿。这不比岸边实景更令人神摇心醉吗

诗的结构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結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也很值得玩索

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的,除了倾诉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对方爽约的意思。诗人没有矗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而是巧妙地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楼台花树的迷人,愈昰渲染得美好愈显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虽只轻轻一问尽管语气十分委婉,却把诗人这种心情表述得淋漓尽致诗人构思巧妙,也于此可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茬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嘚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叻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嘚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銫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囍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貴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兒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泹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洎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畫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箌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象画甚而有幾分象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一种篮状竹器),斜倚在树旁神情恍惚若有所忆……从这凝思的顷刻,借助作品标题(可命名为“梦渔阳”)观众会悟到很多画外之意。当然诗毕竟是诗,终究有许多画图难足而只有文字可以传达的东西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仩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嫃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葉”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叻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嘚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哋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偅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呴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絀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姠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點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嘚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2:36:5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云英两凤跨烟扉收尽诗才坐翠微。
相国题评为携挈一方莲社似公稀。

(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南宋大臣北宋末词人曹组之子。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逃归。建炎元姩(1127)秋至(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比较岼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猜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