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了解关于濮阳西水坡遗址1987年8月16日录现M45墓墓主他是谁吗?我们取名龙祖伏羲。

濮阳这个地方怎么样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我的家乡濮阳市是一个美丽的古老而新兴的城市。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西望太行三晋,东跳东岳齐鲁,北视京津幽燕,南凭中州黄淮。1983年建市,现辖5县1区: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和濮阳市区,面积4266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目前虽然还没有大城市那样显赫,但濮阳“民淳讼简而物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淳朴民风、物和水美如那陈年老窖时时都散发着悠悠芳香,养育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热情、刚正、淳朴善良的濮阳人。
  濮阳地处北温带,属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大豆、谷子、棉花等农作物;当地出产的青白山羊和小尾寒羊久负盛名,肉兔,以体肥、味美著称,远销国外;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盐等,是中原油田的开发腹地。
  濮阳历经沧桑,英雄辈出,胜迹遍地。古为“颛顼之墟”,古为“中原古战场”世称“中华龙乡”,这里还是五帝中帝舜的故乡。十四世伏羲中的一位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帝皇陵。全市共有古墓葬、古碑刻、古战场、古城址、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战争纪念地等文物古迹276处,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戚城遗址),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9处(铁丘遗址、马庄遗址、回銮碑、唐兀公碑、程庄遗址、戚城遗址、普照寺大雄宝殿、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纪念地)。数千年的历史演进,濮阳曾几度易名,夏代为昆吾国(建都帝丘),春秋战国时期为卫国,秦代为东君治所,宋代称澶洲,金元明清称开洲,民国时复名濮阳。
  濮阳地处中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古战场之称。历史上曾展示了一出中原逐鹿的金戈铁马风云,如颛顼共工大战,晋郑铁丘之战,秦楚濮阳之战,以弱胜强的晋楚“城濮之战”、孙(膑)庞(涓)斗智的“齐魏马陵之战”,打了胜仗又订“澶渊之盟”的“怪战”等等。
  濮阳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历代孕育了众多的民族精英,如华夏民族祖先颛顼、造字圣人仓颉、天文学家增一行、巾帼之杰许穆夫人,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治黄工匠高超,石油地质家孙建初等都诞生在这里。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型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据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
  濮阳近年来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四大殊荣的名牌城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戚城遗址,仓颉陵寝宫,孔子门徒子路的墓祠,春秋时期诸侯争雄的会盟台,宋辽澶洲之战的遗迹回銮碑和御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将军渡等。市区主要有铁丘遗址,张挥墓祠,普照寺大雄宝殿,张公艺墓等遗迹,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有关专家还把濮阳龙乡的旅游总结了八大看点。一:欲把濮阳比西施,红花绿叶总传情;二:听涛观澜黄河边,沧海桑田看毛楼;三:故园神游一万里,三皇五帝到如今;四:中华龙祖西水坡,黄陵初开天地惊;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六:亿元同姓同祖,惟吾挥公一人;七:蟠桃玉兰时时有,疑为瑶池落人间;八:再咏风雅颂诗,重行桑间濮上。
  我爱家乡,我爱濮阳。在晨曦在暮色,掬一汪清水,我能看出濮阳的秀美,捧一把黄土,我能嗅出濮阳的芳香,燃一堆篝火,我能感觉出濮阳的温暖。濮阳,我美丽的家乡,我愿终身相携、永记心房
厨房冰箱摆放位置有哪些风水禁忌现在冰箱都是内置冷凝器,在冰箱的左右两侧,后背下方是压缩机这块散热需求的地方。冰箱后背及左右两侧,最少需要预留10cm以的空间,保
范县123456
万仙山滑雪场万仙山滑雪场位于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顶部,周围是巍峨雄壮的山峰,在这里滑雪,可以俯瞰雄奇壮丽的太行冬景,雾淞,冰瀑,林海,雪原,千里太行,茫茫苍苍
濮阳宏源驾校(宏源驾校)。在濮阳市建设路与长庆路交叉口向南150米。。或者 宏利达驾校也不错。
这个应该是没有办法的 因为我不是黑客的 。
3000元可以面前买到
中通老城网点在濮阳县国庆路与顺河路交叉口向北20米;
派送范围:子岸乡—鲁河乡--胡状乡--梁庄乡--八公桥镇--户部寨镇--海通乡(两门镇)--徐镇镇-
中原绿色庄园,张挥公园, 体育广场,旱冰场
红磨妨,,
濮阳的话就去濮上园吧!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伏羲与龙虎文化考 .4【老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6,265贴子:
伏羲与龙虎文化考 .4
由考古发现看之源流&&
在&何处?据司马贞注:“有”。《汉书·地理志下》载:下下置成纪县。西汉时属的天水郡,大部分在今境内的以北。汉代的成纪县,&唐宋为所治,元明并入秦州,其在今县北。可见与成纪相距甚远,显然不能将“华胥履大人迹於雷泽而生於成纪”理解为华胥在雷泽怀孕後再&到成纪去生。
我的初步解释是:起初,同属古&西羌族的氏族和华胥氏族都在今地区及其附近活动,後来融合、重组成一个较大的伏羲部落集团。促成其融合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战争。而伏羲部落是胜&利者。这个融合後的部落也称伏羲部落或部落集团,其首领也称伏羲。当然,这个伏羲并不一定是M45的墓主,而最可能是他的先辈。其他的方式,如氏族间的通&婚,经济往来也是促使其进一步融合的因素。&
从现&代考古发现看,以县为部落集团活动中心的可能性最大。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载:该遗址发掘于年间,&经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其年代为公元前年之间,即距今约七、八千年。类似大地湾的文化遗存,在陕西元君庙、北刘、白家均&有发现,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200年到前4800年间(未经树轮校正),均早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因此我推测,大地湾文化遗址可能是伏羲部&落集团在西部活动中心的遗迹。&
那么部落集团又如何由迁徙到河南呢?由于此问题难度太大,资料也不全,对此仅作了一些设想,写出来供参考:&
大&约在七千多年前,在一带生活的,属古西羌族的氏族和华胥氏族已初步融合为一个伏羲部落集团,从遗址考古发现的文化遗迹看,其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为了扩大其生存空间,大概在距今六千六百到七千年前之间,曾有过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为主的迁移或征伐,可能还有向西的迁移。下面只谈向东、南两&个方向的迁移。&
向东迁移的路线是从出&发,沿而下,然後沿而下直抵古的西岸。上述的陕西元君庙、北刘、白家等很可能是部落集团在迁移过程中留下的遗迹。伏羲部落集&团之所以选择了作为其基地,是因为水域辽阔的雷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水产品,又是一个阻隔与东方的东夷各氏族集团发生直接冲突的隔离地带,而西面的黄&河又是一条抵御西部各氏族部落的天然屏障。&
当伏&羲部落集团到达西岸时,雷泽东岸的海岱地区,已接近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大汶口文化,那时泰沂山以南的北辛文化(位于今山东滕州,约公元前5400&年到前4400年)、青莲岗文化(年代同北辛,位于今江苏淮安)与泰沂山北的後李文化、西河类型都正在融合中,且以接近尾声。据碳14测定,後李文化的约&距今年前,1989年发现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後李官庄。西河类型的年代接近後李而稍晚,一九九一年发现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龙山村西&北,武源河小支流西河南岸(详情请阅《中国文物报》1993年一月31日第三版载张学海的文章《西河类型、後李文化的发现和意义》)。&
公元前4300年左右,泰沂山南、北的两种文化已融合成统一的大汶口文化共同体。可见,当部落集团到达西岸并建立西水坡时,雷泽东岸的大汶口文化已接近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当&然,在迁移过程中也不免与其他氏族集团发生冲突、交流与融合。部落集团在冲突和交流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伏羲之所以能识别天球上的星象符号并因而画&卦作易、作九九之术、立周天历度等,可能与他沿途看到的同期文化如西安半坡人制作的钻有极富数学规律孔眼的陶器和人面鱼网纹彩陶盆边沿上的八个方向的符号&所受到的启发有关。这种人面鱼网纹彩陶盆边沿上的八个方向符号是正与八卦的方向相合,即每隔45°一个符号,其中四个符号为“丨”形,另外四个为“↑”&形,箭头指向盆中央。相同形式的符号相距90°,再配合盆中两两对称的人面图和鱼网纹,这显然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象徵意义相同;&也与天球上的分至启闭八点的意义相同,类似的还见于姜寨人面鱼纹彩陶盆边沿上的(请参阅附图)。仰韶文化第一期的半坡类型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到&前4500年间,而半坡遗址的碳14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到前4300年,均比西水坡略早或相同。&
这&里要补充的是,至今四川、、及鄂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虎和伏的读音完全相同。他们读虎为&fu'(ㄈㄨ)。这样,他们对和虎羲的读音就完全一样。应该说,这些地区的文化较多地保存了古西羌人的虎文化传统。直到今天,彝族还是以为图腾,&每逢或祭祀,他们都要供奉白虎的画像。&
现在再来进一步解释龙虎墓的文化意义:45号墓中的龙和虎不仅代表天上的星象,也象徵古西羌民族东征到中原後,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人文环境的变化,逐步与雷泽周围的崇拜龙的民族的融合。&
伏&羲部落集团在东迁中,吸收沿途如半坡、的先进科学文化。因是由西部仰韶文化地区迁来的,故的主要文化特徵是仰韶文化的。来到雷泽与古黄&河之间後,又与前期的、後李文化等融合;因此,《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说:西水坡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上与豫北冀南的原始文&化相同,但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和山东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
这种融合了崇虎的西羌民族与崇龙的东夷民族,融合了仰韶文化与(包括北辛、後李文化)的综合文化特徵,突出地表现在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墓中。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基础。因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可称为龙虎文化。&
以上所说的两个民族及两种文化的融和在中还有证据吗?当然有!在第45号墓之北的第二组蚌塑图案有一合体龙虎,龙虎为一躯就是六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东西两大民族、两种文化融合的又一强而有力重要证据。&
第&三组摆塑也是龙和虎,其总体象徵意义相同,龙头朝东和虎头朝西是春分时为祭拜这个融合了的民族的两个祖先指示方向,当然也象徵原崇龙的民族在东;原崇虎的&民族在西。骑在龙背上的人就是墓主氏帝,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骑在龙上,也有降龙或征服东夷民族之意。我想,这也是伏羲在黄河降龙而获的天球的&描绘。&
具有关键意义的是,由于鼍龙的引导,&在黄河获得了十三万年前的天球。伏羲运用了他高超的智慧,并综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科学和技术,识读了天球上的星象符号,结合其仰观俯察而画卦作&《易》,并用于观象授时,立周天历度,这就是领受了天命,而应成为天子,约于公元前4530年春,登基为伏羲帝而成为“百王先首”,建立了伏羲王朝,&使中华之科学与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领先于当时全球的文明。伏羲太昊帝就是龙虎墓的墓主,由于他代表融合了的东西两方的文化,因而他的称号既有东&方文化的特徵,太昊;又有西方文化的特徵伏羲。而他的墓葬中也是既有西羌人所崇拜的虎,又有东夷人所崇拜的龙。&
1&龙的传说之龙虎共生&
&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常常出现龙虎并称的现象,如“生龙活虎”、“降龙伏虎”、“龙韬虎略”、“龙潭虎穴”、“龙虎风云”,等等。&
  虎为什么要和龙并称呢?换句话说,龙为什么要选择虎作自己的合作、比照甚至争斗的对象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考察二者的“神性”入手。&
  我们说,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反映和表现着先民们对身外异己力量的疑惑、敬畏和崇拜。集合对象的多样性使龙具备了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等神性。&
  和龙有别,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所谓“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须健而尖,舌大如掌……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作为令百兽震恐的“山兽之君”,虎对古人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它不但噬吃野兽、家畜,还伤人吃人。于是,虎很容易被古人因恐惧而神化而崇拜。人们崇拜虎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愿这位“百兽之长”不要危害自己、亲属、族人及家畜;二是幻想借助虎的神力来制服其它野兽及鬼怪。这样,被放到崇拜位置上的虎就具备了显猛、示威、怯恶、驱邪等神性。&
  那么,潜池升天的龙就与下山出林的虎有了合作的基础:神性的对应与互补。一个水中游,天上飞,一个山中吼,林中行;一个灵异善变出神入化呼风唤雨,一个勇猛异常威风八面震兽避邪:二者携起手来,就神也有了威也有了,灵变也有了勇猛也有了,就可以“龙吟虎啸”、“龙骧虎步”、“龙蟠虎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了。&
  考古发现中,最早出现龙虎对应图案的要数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塑。蚌塑中的龙和虎分处墓主人的遗骨两侧,表明这位墓主得龙虎之助,既有“神”又有“威”,其身分和地位不同寻常。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其肩部饰有蜿蜒的龙纹,龙首悬出于肩外;尊腹饰虎食鬼魅图像,虎首居中突出,虎口张开作欲噬状,虎口之下是蹲踞的似人非人的鬼魅。尊是盛行于商周的祭祀礼器,将龙虎雕饰其上,无疑是为了强化其神其威。春秋以降,龙虎对应、互补,甚而交缠、融合的图案就更常见了。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造型别致、琢工精细的“龙虎纹玉带钩”,其首端一节为龙头,尾端一节为虎头,中间部分的五节饰龙虎并体纹——龙和虎合而为一了。&
&
龙与虎还以互相对应的身份进入“天之四灵”,用“正四方”,即所谓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道教将龙虎相提并用,作为山门的两大守护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龙虎并称以命名事象、褒颂人物的现象也多见于史籍。如夏代的“龙旗虎历”,唐代的“龙虎榜”,金朝设“龙虎卫上将军”;以及周文王“龙颜虎肩”,刘邦“龙虎气”,诸葛亮“龙骧虎视”,刘裕“龙行虎步”,等等。&
  既然成对出现,就不一定都是合作的关系了。和人一样,夫妻、朋友之间常有矛盾斗争甚至反目成仇相互撕杀,何况龙与虎?相传,一只老虎到思州一个水潭饮水,潭中的蛟龙(大概是龙的模糊集合对象之一湾鳄吧)认为这只虎侵犯了自己的领地,就跳出水面与虎搏战,结果渴虎不敌饿蛟,被“尾而食之”,即用尾巴击昏缠起吞吃了。苏东坡据此作诗道:“潜鳞有饿蛟,掉尾取渴虎”。由于龙有司理雨水的神职,而龙与虎的关系又这么微妙,于是就有了天旱时投虎头骨求雨的事情。相传唐时中南一带大旱,乡民们便常常以长绳系虎头骨,投入龙潭。俄倾,“云起潭中,雨亦随降”。至于粤菜中的“龙虎斗”,不过是一个象征的夸张的取名,实质上不是“斗”了,而是“烩”——“豹狸烩三蛇”而已。&
&
&
&
&
&
&
&
&作者:&kankan0&&23:50& &回复此发言&删除
1&龙虎丹法&
&曾经听闻河北某道友说起上海有虞姓老者,六十多岁,乃刘振民之徒(刘自称为西派传人,胡美成也曾师从于他),得传以清修结阴丹,龙虎点阴为阳之法。将某所言印证我所学,遂动拜师于虞姓老者之念,如是从多个侧面以了解虞之真假。此时,某道友尚未向我道及虞老之名,只言虞某某。后上海顾老先生从我学丹法,在信中偶尔提起了他六、七十年代即已相识的几位旧友:陈、朱、虞等三人!(陈即陈毓照先生)此时始知虞老之名。&
如是一面向顾老了解,一面向某道友了解。顾老跟我讲虞老为人保守,乃周潜川再传弟子,非刘之徒,其人身体很糟糕。某道友则说:虞之法乃一龙一虎手牵手,布帘隔开,行功还丹。又说:胡教授评价虞乃玄微心印的方法,非三家龙虎!此时,始疑虞老未得真传(因拿自我所学之两孔穴法以及丹经与虞之所言印证,明显不符!),但是,考虑到某道友毕竟未拜虞为师,亦是从其上海某君处所获知,如是又向他打听了上海某君(即姚劲松先生,姚乃胡美成先生之学生)之电话,后与上海姚先生一番电话(约为2004年四月间),始知虞确为一龙一虎手牵手,布帘隔开之法,且虞身体老化得很厉害,这一点武汉杨教授也曾道及(杨亲眼见过虞)!前后有顾老、上海姚先生、杨教授三人向我证实虞的身体情况;河北某道友、上海姚先生、杨教授三人向我说到虞的丹法情形。使我做出决定:要么虞在丹法方面向他们说了假话(因为,古来传统,对未拜师者是不会全说真话的,或半真半假或故为乱词,是常有的事!!);要么,虞未得真传(如果,虞在丹法方面未向此三人说假话,则必是未得真传无疑!)如是,断了去上海的念头。&
另外,据江浙某道友讲:姚劲松、林锋等先生私下非常轻视虞,并认为虞有些神经质,说话颠三倒四,且因虞需要道资学费,姚、林二先生因此认为虞乃伪君子,故并未拜虞为师,所以虞之丹法真像到底怎样,还待将来进一步之了解印证。&
不过,上海也确有得真传者,不过非虞,乃某老师,某老师乃周师再传弟子,又为吉亮工再传弟子,功夫很深,九转金丹已得前三转细微真传,且不过六十余岁,正年富力强,诸道友尽力虚心,必可访得!我与某老师虽无交往,但有道友能从师于他,尚有相见甚欢之日!&
按吕祖言: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举天之下,得九转金丹筑基真传者,四、五人而已;知前三转者,三、四人而已;明还丹者,一、二人而已,某教授也确有真传,虽未得筑基全部,但已得《东方绝学》之传授,不妨先师事之,待机缘成熟,再另访明师不迟。&
&
&
&
&作者:&kankan0&&23:56&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2&回复:龙虎丹法&
&龙虎丹法的路数&
筑基用庶父庶母以返老还童(按:注意“庶父庶母”四字!!凡言三龙六虎四乳母者,似未尽得筑基全诀!)待补足一斤真精之后,生理机能与外在面貌即可与16岁少年无二。这是纯粹的生理改变的技术与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之后先天本元是由一斤(即384铢元气,又称之为三万六千口正气)真精构成,当有方法将元气补足时,我们自然就可以返老还童了,这是极浅显易懂的道理!整个筑基过程约快则50天,慢则100天。据某师所授筑基舍静功不论而外,大致可分为:初功却病、补气、补血、进火、善后尾功五步,而依《口诀》所言,则为补气、补血、气血双用三步。&
补足真血真气之后,再用真父真母(注意:真父真母!)先天气以得药,西月真人讲:后天之先天气者是。真父真母者何?鼎炉也。&
辩鼎炉之法,丰祖云:“二七时,有真机,神州赤县当求之,┈┈五千四八生黄道,杳杳冥冥生恍惚。”《金火丹诀》云:“五千四八产真铅,恰象天中秋日圆。夜半阳生须急采,炉中行火自烹煎。”&
后天气又称为癸铅,先天气称之为壬铅,壬铅不可待其自降,必须巧用妙法从后天癸铅中炼出,若待其自降则无用矣,所谓“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故三丰祖师云:“铅阳未动,癸现于前,真铅真阳随后边。”《金丹真传》:云“铅中癸,隐先天。”陶素耜真人云:“癸中壬,后天中先天之药也。”这都是非常凯切的指示!故若待癸尽,则壬亦尽,无药可得了,《悟真篇》:讲“铅遇癸生须急采”。&
&
&
&作者:&kankan0&&23:57& &回复此发言&删除
1&《周易》和古天文学之四象&
&内容提要:本文分别研究和考证了古天文学和《周易》中的四象。沿历史上溯,古天文学中的四象体系演化有如下四个阶段:春秋末期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以四仲中星为代表的五帝时代、以西水坡龙虎墓和《周礼》中的四象旌旗为代表的仰韶时代和以创世神话为代表的远古时代。四象体系是一个综合时间和空间,包容天地的时空体系。是古代天文观测参考系。&
在《周易》中,四象是八卦的基础和基本构架。《周易》的四象源自古天文学。&
本文通过对四象体系的研究指出,在《周易》的筮法中蕴涵着天地之道,卜筮的过程象征着运用天地之道去寻求《周易》对应卦爻之中所规定的、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还指出,作为自然哲学概念,四象是阴阳两种要素对立运动,相互转化,此消彼长而形成的天地万物运行中的四种典型状态。&
关键词:&四象、古天文学、四方主星、周易&
四象一词的主要出处有二,其一是古天文学,其二是《周易》。在古天文学中,四象的意义比较明确,是指黄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也称为四陆、四灵、四兽或四宫。而在《周易》中,四象一词的内涵则比较丰富,其涉及范围从各种自然现象,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诸多领域。至于在两者之中的四象来源是否相同,意义是否一致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天文学和《周易》之间的关系。从古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历法是古天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写的《中国天文学史》的观点,远古人类最早的天文活动就是观象授时,这种授时实际上是最为原始和简单的历法,因此,中华民族的古天文学也可以称为古代天文历法。《淮南子?天文训》所云“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从哲学高度上总结了历法在天地之道中的首要和核心作用。如果再从《周易》的角度来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所以,它与古天文学一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鉴于此,笔者拟从考证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四象入手,探索四象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它在古天文学中的作用,然后再从《周易》的自然哲学高度上来分析四象的意义和内涵,如此,我们将得益匪浅。&
一、古天文学中的四象演化过程的基本研究方法&
关于四象的记载,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说,最早的是《尚书》、《周礼》、《礼记》、《吴子》和《吕氏春秋》等先秦经典;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石申的著作(分别著有《天文星占》和《天文》二书)虽已佚失,但在《汉书?律历志》中的关于二十八宿的数据仍然来自于石氏的著作。[1]&到了西汉时期,在《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等文献中,可以见到有关四象二十八宿的详细记载。另外,就考古实物而言,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据考证可以确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的墓葬)中,发现一件漆箱盖,盖上绘有二十八宿的篆体古代名称,以及斗和龙虎的图案。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M45号墓(又称龙虎墓)中的龙虎蚌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特别是四象和二十八宿,具有重要意义。&
四象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跨越若干历史时代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正是在这一体系之中,人们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日月五星的运动规律,才能够制定科学历法,从而诞生了古六历——四分历。所以说,我们有理由认为四分历的创立时代就是四象二十八宿的完整体系最终形成的时代。其时间大约在春秋末期。确认了这一点之后,选择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记载和考古成就把四象体系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沿着历史一直追溯到中华文明起源的远古时代。&
四象体系演化的四个阶段是:第一、春秋末期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第二、以四仲中星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第三、以西水坡龙虎墓和《周礼》中的四象旌旗为代表的仰韶时代,第四、以创世神话为代表的远古时代。在这四个时代中,从古代记载、传说和考古发现中找到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天象来探索四象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四象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研究古天文学和《周易》中四象的基本方法。&
&
&
&
&作者:&kankan0&&23:59&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2&《周易》和古天文学之四象&
&二、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考证&
这里所说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具有完整的四象二十八宿结构,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古代天文参考系,其内容与《史记》和《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基本相同,按照日躔顺序录入如下&
东宫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宫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宫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宫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第二,通过天文观测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天文数据(距度和去极度)和日月五星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是在制定四分历过程中的一系列大规模天文观测中得到的。所以说,四分历的制定,意味着一个完备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创建完毕。下面将通过四分历的制定时间来确定二十八宿体系最终完成的年代,然后找到这一时代的天象记载,根据这一记载进一步确认当时的年代。&
关于古四分历的制定过程,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天文学史》中的有关论述:&
春秋时代大致是处于从观象授时到制定科学历法的过渡时代,关于这一时期的历法,在《左传》中有两次用圭表测定冬至的记载,分别在鲁僖公五年(B.C.655年)和鲁昭公二十年(B.C.522年)。虽然这种观测的误差可以大到一、二天左右。但是通过长达几十年或数百年的观测资料的积累和平均,误差就会大大降低,得到较为准确的回归年长度,这样就有了建立科学历法的基础。当时测定的回归年长度是&日,因此,以此为基础的历法就叫做四分历。&
另外,人们还发现,12个朔望月的总长度短于一个回归年,所以必须安排闰月。根据王韬、新城新藏等人的工作统计,从鲁宣公时代的B.C.589年以后,已经明确地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2]&这一规律的发现,在历法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跃进,掌握了这一规律,测定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后,历法工作者就进入了科学历法的大门。这样,四分历就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末期。[3]&
在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的著作中记载有大量的四分历制定时代的天文历法资料,虽然已经遗失,但在《汉书?天文志》和《汉书?律历志》中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些记载。由于西汉时期尚未发现岁差,故在汉武帝时代仍沿用甘、石的天文数据作为制定《太初历》的基准。在《汉书?律历志》中提到的“故传不曰冬至,而曰日南至。极于牵牛之初,日中之时景最长,以此知其南至也”,就是对于《左传》中的两次测定日南至记载所作的说明。由此可见,关于“冬至牵牛初”的测定数据早在《左传》成书的春秋末期即已确定。另外,在《汉书?天文志》中同时又提到“夏至至于东井,冬至至于牵牛,春秋分日至娄、角”,“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这里的“历数”,指四分历,“三正”则是夏正、殷正和周正。以上这些记载,说明了科学历法创建时代以冬至为岁首,位于牵牛,也即二十八宿中的北宫玄武牛宿。&
值得庆幸的是,在《汉书?律历志》中保留了当时的记载,其中有按照周历十二月、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测定的各项详细的天文数据,如表1。本文将确认:它们都是在春秋末期创建四分历时代测定的天文数据,后来记入甘、石著作的。&
表1&《汉书?律历志》中的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星表&
周正月&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
周二月&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
周三月&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
周四月&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中娄四度,春分;&
周五月&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中昴八度,清明;&
周六月&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
周七月&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
周八月&鹑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张三度,大暑;&
周九月&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
周十月&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
&
&
&
&作者:&kankan0&&23:59& &回复此发言&删除
1&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著名爱国学者梁启超先生20世纪初常为中国居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末鸣不平,不甘于中国古文明排位于埃及、巴比仑和印度之后。他于1902年曾大声疾呼“中国乃世界文明之鼻祖”〔1〕(第62页)。可惜当时没能找到足够的论据。而百年来的考古和人类学研究进展表明:梁先生当年的预言果真不虚。众多的事实和论据都证明,中国的伏羲文化就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下面简述其中几个主要的论据。&
&1.1河南濮阳发掘出古老伏羲墓葬日《光明日报》头版标题《河南濮阳发现华夏第一龙》(实际是龙和虎),报道新华社12月10日电讯:“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首次发掘出蚌壳砌&塑的龙、虎和器物。”〔2〕其中M45号墓内有龙虎陪葬的一男人遗骸。经C14测定,该墓主及蚌塑龙虎等距今约年。&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先后于年在濮阳聚集海内外专家学者开会。据美国学者应鼎成、台湾学者薛清泉等先生的考证表明,大约距今6500年左右乃至以前,存在一个伏羲时代,历16世纪,延续1000多年。伏羲是领导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同称号。〔3〕若以濮阳M45墓主为中间一位伏羲来计算,前后各约500多年,则中国古文明可达7000年前,大大超过印度、巴比仑,比埃及也不差。&
&1.2&甘肃天水的出土文物见证天水(古成纪)西城是传说中的伏羲出生地,建有伏羲庙。城北40余公里的秦安大地湾,曾发掘出6000年前的大量文物,除养猪、织造等工具外,还有许多彩陶残层,上有“卜”、“亻”、“八”、“丁”等文字符号,陶碗背面线型饰纹成两组螺旋形互相缠绕,如太极图中阴阳鱼环抱。〔3〕天水附近的永青又曾出土有6500年前的彩陶壶,壶面上绘有双龙缠绕如太极图形状。此壶现藏于瑞典的远东博物馆内。〔4〕&
&这些均表明六七千年前的伏羲时代确有“养牲畜”、“造书契”、“治屋庐”等发明创造,至于观天察地和画卦等也应该是意料之事了。&
&1.3&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屋山发掘出一座楚墓,下葬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之交。帛书写作时间应当较早。该帛书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6年该馆用红外线拍摄帛书照片,经学者们研究鉴定,楚帛书甲篇释文大意为:“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天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5〕除了伏羲、女娲的儿子们外,楚帛书甲篇中还有禹、契、炎帝、祝融、共工等人间的祖先神,体现了人类创造自然。这与西方神话中的自然神(太阳神等)创造人类不同。故伏羲、女娲的结合不仅表现一般“生殖文化”、“生育之神”,而且还反映出上古创世文化的孑遗。马克思的学生拉法格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6〕&(第12页)他还指出:“神话——而它在一切原始宗教那里都可以碰到,——有历史的价值:传说和宗教仪式证明着久被遗忘的时代。”〔6〕(第42页)翦伯赞也认为:“就史料的价值而言,正史不如正史以外的诸史,正史以外的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的群书。”〔7〕群书就包括民间传说神话等。因此,关于伏羲时代的传说神话并非是人们的瞎编乱造,多是通过口头世代相传的可信史实。&
&1.4&从中国彝族文化与墨西歌玛雅文化的共性可见,二者都属于古老文明遗址据彝族学者刘尧汉等考证:中国彝族和墨西哥印地安人的祖先玛雅人都曾用过十八月的太阳历法。即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祭祀日。而玛雅人的十八月历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前左右。再加之两者的文字写读方式(从上而下,自左至右)、玛雅的“金字塔”一字绘成与彝族三圆台向天坟同形,和两者都有过“虎崇拜”等共性表明:中国彝族文化与5000多年前的玛雅文化有着远古历史渊源。〔8〕美国和墨西哥学者们进而讨论,玛雅人可能是中国金沙江土著彝族的远古祖先羌戎,曾长途跋涉经过白令海峡迁往美洲繁衍的后代,这也表明中国彝族和玛雅至少在5000多年前就具有较高的文明存在。&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2&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
&以上对大量出土文物的梳理及彝族与玛雅文化的比较,都表明伏羲文化(含彝族祖先)具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上古的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鼻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下面接着再说伏羲的虎文化及其与彝族文化的关系。&
&2&伏羲的虎文化与彝(羌)文化&
&2.1&伏羲文化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
&过去为了强调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大多把中国文化的始祖伏羲文化称之为“龙文化”。自濮阳M45号墓葬出土(参看1)后,发现墓主骨骸旁陪伴有蚌型的龙和虎,又联系到伏羲与女娲的合体塑像,已有人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民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9〕。这表明伏羲文化实际上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以往关于龙文化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很多,故不赘述,以下着重对伏羲虎文化作些补充。虎文化和龙文化都属于先民的图腾(Totem)崇拜。此词源于美洲印地安人奥贝部落的原始语言Dodain。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各种动物或植物。虎和龙都是伏羲时代先民们奉为始祖崇拜的对象。《史记》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也是一个以羌族女性为首领的部落,以母虎作为始祖的图腾形象。《易传·文言》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名言。据称伏羲“风姓”,出生于西部天水山区,故伏羲与虎的关系应当更为密切。伏羲又名伏牺、宓戏、庖牺,而“牺”代表被降服驯养的动物。故伏羲时代主要是渔猎时代。〔10〕虎为百兽之王,而首领能够降龙伏虎,故有“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之说。可见伏羲文化已超越了对虎(龙)本身的崇拜。从M45号墓葬看,墓主人身长1.84米,龙长1.78米,虎长1.39米,且人骸居中,龙在右,虎在左,均属陪衬〔11〕。据研究四川羌族和川滇彝族均贵左贱右。贵雌尚左是代表原始社会遗风。如巍山县彝族的墓葬,直到40年代(20世纪)还是妻左夫右。〔12〕也可见虎文化的重要地位。另外伏羲“仰则观象于天”,曾发现天空中的有关星座并分别命名为苍龙、白虎等,与地面的动物相对应,这是最古老的天文学萌芽。另外,在濮阳西水坡遗址176号坑中的蚌壳摆塑物,除龙虎外,还有凤鸟、鹿、龟和蜘蛛等被驯服的动物形象。〔11〕它们都充分反映了伏羲的虎威的业绩,体现伏羲虎文化是整个龙虎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据《淮南子·览冥训》称伏羲为“虙戏”。《礼记·王制》说“西方曰戎”。而《风俗通义·四夷》说“西戎有六……,五曰‘鼻息’”。查“鼻息”即“戏”的转写,而“虙”字从虎头。虎既是伏羲族的图腾,又是西羌族的图腾。这表明伏羲(虙戏)文化与西羌(含其后裔彝族)文化也有密切联系。&
&2.2&彝(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金沙江流域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先发现了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化石),以后又发掘出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化石)。考古学家贾兰坡认为云、贵、川交界处最有希望发现两者之间的缺环。〔13〕据彝族学者考证,居住这里的云南土著彝族是中国最早先民的遗裔之一,保存着较多的古老文化。进而提出彝族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14〕&(第1页、第32页)&
& 彝族的古代祖先又叫羌族,现羌族多居住在金沙江上游的岷江流域。古时曾居住在甘肃、青海及新疆等地。羌是西部的主要民族,古称西羌、西戎,故又称羌戎或氐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国号。”而《史记·六国年表》中又说:“禹兴于西羌。”可见炎黄及其子孙多是上古时西羌文化的继承者或其后裔。据四川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考查,早在先秦时,古代羌族不仅在西部,而且在中原地区也曾很有影响。西方人通过丝绸之路来中国首先与羌戎接触,故西文中称中国为Ching或China。在古时代表中国的既非指瓷器,也非后来的秦,而是指羌族的羌(Ching)。以后,由于羌族的衰微和瓷器出口才转化为China。可见羌戎及其文化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15〕不仅汉朝以后有唐太宗李世民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而且在汉代以前的几千年中定当有更多的兄弟民族,以各种方式结合而成华夏民族的大家庭。汉族既为古代各族融汇而成,中华文明也应是中华各族共同创造。据史家考证,先秦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邹衍、墨子、荀子、屈原等文化名人都不一定是汉族。〔16〕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也都是广泛吸收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形成的,其中就包括具有悠久历史的羌戎及其后裔彝族在内。尤为明显的是彝族虎文化与伏羲虎文化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3&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
&2.3&彝族虎文化特点及其与伏羲虎文化的渊源?&
&2.3.1&对虎的图腾崇拜现川滇700多万彝族人中上年纪的约三分之一都曾自称为“罗罗”,与对虎的称呼相同。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清吴任臣解释:“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彝族在唐代建立的南诏国国王就常披虎皮,坐卧虎皮。南诏德化碑首句是“自羲皇以来”。彝人祭祖时大门上悬卦虎头瓢就代表伏羲。即自认是伏羲的后代。〔1〕(第108页)
2.3.2&彝族十月历是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轮回记日,三个属相周36日为一个月,一年十个月360日,再加五至六天为“过年日”〔17〕。它可能与华夏族夏代(以后曾流传到周代)所用的《夏小正》历法相似。《诗经》的《豳风·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以及古诗中的“九月寒衣未剪裁”等句。如从十二月历来看,无论阳历阴历都难以解释清楚,为什么九月就要准备寒衣。而借助十月历来理解就不言而明了。另外《毛传》在注释《诗·七月》中的“一之日”到“四之日”时认为,所谓“×之日,十之余也”,其意是每年过完十个月后剩余的几天“过年日”。这就比起那些硬套十二月历的解释更合情合理。&
&2.3.3&宇宙生成观类似彝族对宇宙的生成有几种答案。首先是龙虎化生宇宙,古彝诗《尼苏夺节》中有“造天龙、造地龙”之说,彝史诗《梅葛》中有:“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等语,还把虎的眼、须、牙、油、气、心、肚、血、肠、肝等等都化生为天地万物。这与楚帛甲篇中伏羲、女娲结亲生子,和“四神”开天辟地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云南彝志》中说:“清气升上去,上去成为天,浊气降下来,下来成为地”等句〔1〕(第013页),与《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句,都是在说“元气化生宇宙”。另外,《西南彝志·天地进化论》中有:“天乃生于子”、“地乃辟于丑”、“人乃生于寅”。而寅就是虎〔1〕(第048页)。在易学中也有“天开于子消于亥,地辟于丑消于戍”&〔18〕(第245页)等类似说法。&
&2.3.4&彝族的万物雌雄观主要指天地万物皆是雌雄交合而成。彝族哲理诗《宇宙人文论》中有“天地相交合,便把哎哺产。哎是阳之长,哺是阴之长”。哎哺相交合又产生新的子女,和黄、白色的各种事物,风雨霜雪云雾等“都是清浊之气漫溢交合的景象”〔1〕(第136、137页)。这种万物雌雄的观念蕴含着阴阳观念。故可认为它的原始传统是中国万物阴阳观的渊薮〔19〕(第309页)。郭沫若曾把象征阴阳的卦爻符号分别解释为女根和男根。这些都说明彝族虎文化与伏羲虎文化有着许多相通类似之处。再联系到彝族先辈羌戎(一部分)曾进入西部和中原,与其他各族共同融汇成汉族的祖先华夏族。故可以把彝、羌族视为伏羲后裔的一个分支或姻亲,并把彝族虎文化也看作伏羲虎文化的一条余脉。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彝族八卦的特点及与伏羲八卦对比&
&3.1彝族八卦是其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彝族八卦是彝族万物雌雄观的发展和宇宙时空观的形象体现,故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其八卦产生的基本程序是〔1〕(第108、139页):&
&3.1.1&由清、浊二气的升降形成天地。&天地交合产生“哎”、“哺”,“哎”为父是阳之长、“哺”为母是阴之长。哎哺交合产生“且”(子)“舍”(女),分别掌管大地四方的转动。&
&3.1.2&随着清浊二气的变动,从四方漫到中央,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它们各有本源各主一方:木主东方,金主西方,火主南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从此会动的生命与万物出现。&
&3.1.3&宇宙有四角后又形成八方,是天地福禄的根本。“哎”为父主南方,“哺”为母主北方,“且”为子主东方,“舍”为女主西方。宇宙四角起变化,变到东北由“鲁”子管,变到西南由“朵”女管,变到东南由“哼”子管,变到西北由“哈”女管。30年前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发现刻岩画中有佛像持的八角圈轮,就是彝族的八卦图〔1〕(第100页),它把方位(空间)与纪年(时间)相结合,并且可以与人事相联系。&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4&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
&3.1.4&“哺”变化生水,北方成大海;“哎”变化生火,南方火位居高;“且”变化生木,东方有大片森林;“舍”变化生金,西方金源充足;“鲁”变成高山;“朵”变成平地;“哈”变化生禾;“哼”变化生石〔1〕(第103页)。其八卦方位如图所示。&
&以上表明彝族八卦自成体系,从天地四方到五行八卦,还配有“八方占”、“八方年”、“八索占”等,把时空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它的卦象用五行来表现:东方各卦为阳,西方各卦为阴。知道其中某卦的卦象或卦序,容易推知其它各卦之象和序来,可以不必用卦画来表示卦象。但也正由于彝族八卦缺少卦画,就只能借助五行代象,停留于八个经卦的初级阶段,而不能进一步重卦演化为六十四别卦乃至更多的之卦,乃是其局限之处。虽然不应完全排除通过进入彝区的某些汉人可能带去汉族八卦的若干知识,但就彝族八卦没有卦画这个基础来看,它不像是从外面输入的汉族八卦,而是地地道道彝族特色的八卦。&
&3.2&彝族八卦与伏羲(先天)八卦同异对比&
&3.2.1&二者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天(阳)地(阴)。伏羲八卦中没有明确阴阳二字,却有&符号作为卦画。彝族八卦中“哎”为阳之长,“哺”为阴之长,明确了阴(浊)阳(清)二气是宇宙本源,却又没有卦画。二者互为补充似更为全面。另据尚秉和研究认为:“伏羲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周礼》小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是三皇已有文字,特亡耳。后谓伏羲画卦无文字者,谬也。”〔20〕&
&3.2.2&伏羲八卦由乾(天)坤(地)生六子。《说卦传》中有,“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据何楷解释,“索者求也,谓乾与坤相互求也。”〔21〕这与⒊1&中彝族八卦产生程序大致相同。但彝族八卦中“哎”、“哺”是先生中男女,后生长男女;并且哎哺所生六子与伏羲八卦中六子的卦位和卦序也有所不同。从下表中可见,作为长男长女的鲁朵二卦和对应的震巽二卦,作为中男、中女的且舍二卦和对应的坎离二卦,作为少男少女的哼哈二卦和对应的艮兑二卦,方位正好相反,卦象也各异。&
&3.2.3&在卦象上,彝族八卦以五行代卦象,其中水、火、山及木与伏羲八卦中的几个卦象相同,而不涉及到天、地、风、雷、泽等卦象。若从“哎”、“哺”及六子变化所生物来看,林、禾仍与木相当,平地即地,石也可归为山。但仍缺少天、风、雷、泽等卦象,也是其局限所在。&
&末了再将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的卦名、卦位、卦序和卦象等方面的同异之处列表对比如下〔1〕(略):&
&综上所述,本文在论述了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彝族虎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伏羲虎文化的渊源关系,进而将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进行对比,分析其同异之处。本文的分析表明,彝族虎文化(含其八卦)应该是伏羲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龙虎文化的重要余脉或分支。&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1&龙虎文化&
&崇黑的习俗源于古羌戎遗裔——彝族的“虎伏羲文化”。中华民族龙虎文化,源于远古羲、炎两大族团的汇合从仰韶文化中有迹象可寻。由龙女娲和虎伏羲两落融合而成为汉文化,不仅在文献中能找到依据。近年来陆续出土了一批史前文物,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证。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首次发掘出蚌塑龙虎造型。龙昂首,曲颈身弓,状似腾飞;虎居左,圜睁,张口露齿,作奔跑状,形似下山猛虎。濮阳距淮阳约300公里,有颛顼墓,据有关专家考证,墓室主人有可能出自颛顼部,而颛顼属虎氏族。淮阳古为龙、虎文化汇合点,也确实有据可考。&
彝人尚黑左。其早期的尚黑意识源于肤色黑,自誉为“黑人”,以黑为美,神崇黑虎,身着黑衣,所居山称“黑山“,所居水如金沙工、雅砻江均称“黑水”。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龙虎文化,融合了苗、蛮、彝多种民族文化的崇尚习俗,而彝人崇高虎黑的习俗随着”龙虎文化“的共存传承下来,作为形态的表层文化,呈现上华夏民族的审美观中。&
中国史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公元2500年左右),分布于山东辽东半岛,河南、河北、晋南和陕西渭水流域。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发掘出一种外黑里红的精美陶器。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先民已有尚黑的习俗。&
据《礼记·檀弓》记载:夏代“尚黑”。祭祀“牲用玄”;祭器为黑色“墨染其外,朱染其内”。夏代祖庙称“玄堂”,祭社用“松”。《钢鉴易知录》中说:夏朝以黑色为徽号。旌旗徽号都绘有氏族的图腾用黑底色相衬,可谓旗帜鲜明。《易经·文言》有“天地玄言”之说。照我的理解,玄者,深不可测,有能包容一切的意思。伏羲八卦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中,左白右黑,负阴而抱阳,含有阴阳相交万物生的深奥哲理。在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中,黑(玄)色为本,是母,是原色。沈一贯在《老子道》中解释“玄”说:“玄者,名曰‘玄’”。总之,尚黑,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原始图腾观念的产物,黑色是本色、正色。道学、道教皆为尚黑,春秋战国至汉代帝王、君主,服饰都以黑为贵。楚人尚黑,楚国的漆器以黑为基调,外玄内朱。春秋战国时楚顷王占据陈郢(淮阳),楚文化中的精美的黑底漆器对淮阳文化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汉民族的道德观念中,以黑色为“刚正不阿”的代表色,自古英雄豪杰多为“黑脸人”。如“黑脸包公”、“黑面李逵”等等。时至今日,农村的老年人,仍保留着外穿黑祅,内穿红衣(下露红边)的传统习俗。尚黑的上古遗风,在淮阳地区表现得格外突出。泥泥狗的用色完全沿用了古代的“尚黑”的观念。&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随波逐流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用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
&
&
&作者:&kankan0&&03:57& &回复此发言&删除
1&龙虎文化&
&崇黑的习俗源于古羌戎遗裔——彝族的“虎伏羲文化”。中华民族龙虎文化,源于远古羲、炎两大族团的汇合从仰韶文化中有迹象可寻。由龙女娲和虎伏羲两落融合而成为汉文化,不仅在文献中能找到依据。近年来陆续出土了一批史前文物,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证。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首次发掘出蚌塑龙虎造型。龙昂首,曲颈身弓,状似腾飞;虎居左,圜睁,张口露齿,作奔跑状,形似下山猛虎。濮阳距淮阳约300公里,有颛顼墓,据有关专家考证,墓室主人有可能出自颛顼部,而颛顼属虎氏族。淮阳古为龙、虎文化汇合点,也确实有据可考。&
彝人尚黑左。其早期的尚黑意识源于肤色黑,自誉为“黑人”,以黑为美,神崇黑虎,身着黑衣,所居山称“黑山“,所居水如金沙工、雅砻江均称“黑水”。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龙虎文化,融合了苗、蛮、彝多种民族文化的崇尚习俗,而彝人崇高虎黑的习俗随着”龙虎文化“的共存传承下来,作为形态的表层文化,呈现上华夏民族的审美观中。&
中国史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公元2500年左右),分布于山东辽东半岛,河南、河北、晋南和陕西渭水流域。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发掘出一种外黑里红的精美陶器。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先民已有尚黑的习俗。&
据《礼记·檀弓》记载:夏代“尚黑”。祭祀“牲用玄”;祭器为黑色“墨染其外,朱染其内”。夏代祖庙称“玄堂”,祭社用“松”。《钢鉴易知录》中说:夏朝以黑色为徽号。旌旗徽号都绘有氏族的图腾用黑底色相衬,可谓旗帜鲜明。《易经·文言》有“天地玄言”之说。照我的理解,玄者,深不可测,有能包容一切的意思。伏羲八卦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中,左白右黑,负阴而抱阳,含有阴阳相交万物生的深奥哲理。在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中,黑(玄)色为本,是母,是原色。沈一贯在《老子道》中解释“玄”说:“玄者,名曰‘玄’”。总之,尚黑,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原始图腾观念的产物,黑色是本色、正色。道学、道教皆为尚黑,春秋战国至汉代帝王、君主,服饰都以黑为贵。楚人尚黑,楚国的漆器以黑为基调,外玄内朱。春秋战国时楚顷王占据陈郢(淮阳),楚文化中的精美的黑底漆器对淮阳文化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汉民族的道德观念中,以黑色为“刚正不阿”的代表色,自古英雄豪杰多为“黑脸人”。如“黑脸包公”、“黑面李逵”等等。时至今日,农村的老年人,仍保留着外穿黑祅,内穿红衣(下露红边)的传统习俗。尚黑的上古遗风,在淮阳地区表现得格外突出。泥泥狗的用色完全沿用了古代的“尚黑”的观念。&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随波逐流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用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
&
&
&作者:&kankan0&&03:57& &回复此发言&删除
1&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著名爱国学者梁启超先生20世纪初常为中国居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末鸣不平,不甘于中国古文明排位于埃及、巴比仑和印度之后。他于1902年曾大声疾呼“中国乃世界文明之鼻祖”〔1〕(第62页)。可惜当时没能找到足够的论据。而百年来的考古和人类学研究进展表明:梁先生当年的预言果真不虚。众多的事实和论据都证明,中国的伏羲文化就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下面简述其中几个主要的论据。&
&1.1河南濮阳发掘出古老伏羲墓葬日《光明日报》头版标题《河南濮阳发现华夏第一龙》(实际是龙和虎),报道新华社12月10日电讯:“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首次发掘出蚌壳砌&塑的龙、虎和器物。”〔2〕其中M45号墓内有龙虎陪葬的一男人遗骸。经C14测定,该墓主及蚌塑龙虎等距今约年。&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先后于年在濮阳聚集海内外专家学者开会。据美国学者应鼎成、台湾学者薛清泉等先生的考证表明,大约距今6500年左右乃至以前,存在一个伏羲时代,历16世纪,延续1000多年。伏羲是领导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同称号。〔3〕若以濮阳M45墓主为中间一位伏羲来计算,前后各约500多年,则中国古文明可达7000年前,大大超过印度、巴比仑,比埃及也不差。&
&1.2&甘肃天水的出土文物见证天水(古成纪)西城是传说中的伏羲出生地,建有伏羲庙。城北40余公里的秦安大地湾,曾发掘出6000年前的大量文物,除养猪、织造等工具外,还有许多彩陶残层,上有“卜”、“亻”、“八”、“丁”等文字符号,陶碗背面线型饰纹成两组螺旋形互相缠绕,如太极图中阴阳鱼环抱。〔3〕天水附近的永青又曾出土有6500年前的彩陶壶,壶面上绘有双龙缠绕如太极图形状。此壶现藏于瑞典的远东博物馆内。〔4〕&
&这些均表明六七千年前的伏羲时代确有“养牲畜”、“造书契”、“治屋庐”等发明创造,至于观天察地和画卦等也应该是意料之事了。&
&1.3&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屋山发掘出一座楚墓,下葬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之交。帛书写作时间应当较早。该帛书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6年该馆用红外线拍摄帛书照片,经学者们研究鉴定,楚帛书甲篇释文大意为:“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天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5〕除了伏羲、女娲的儿子们外,楚帛书甲篇中还有禹、契、炎帝、祝融、共工等人间的祖先神,体现了人类创造自然。这与西方神话中的自然神(太阳神等)创造人类不同。故伏羲、女娲的结合不仅表现一般“生殖文化”、“生育之神”,而且还反映出上古创世文化的孑遗。马克思的学生拉法格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6〕&(第12页)他还指出:“神话——而它在一切原始宗教那里都可以碰到,——有历史的价值:传说和宗教仪式证明着久被遗忘的时代。”〔6〕(第42页)翦伯赞也认为:“就史料的价值而言,正史不如正史以外的诸史,正史以外的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的群书。”〔7〕群书就包括民间传说神话等。因此,关于伏羲时代的传说神话并非是人们的瞎编乱造,多是通过口头世代相传的可信史实。&
&1.4&从中国彝族文化与墨西歌玛雅文化的共性可见,二者都属于古老文明遗址据彝族学者刘尧汉等考证:中国彝族和墨西哥印地安人的祖先玛雅人都曾用过十八月的太阳历法。即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祭祀日。而玛雅人的十八月历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前左右。再加之两者的文字写读方式(从上而下,自左至右)、玛雅的“金字塔”一字绘成与彝族三圆台向天坟同形,和两者都有过“虎崇拜”等共性表明:中国彝族文化与5000多年前的玛雅文化有着远古历史渊源。〔8〕美国和墨西哥学者们进而讨论,玛雅人可能是中国金沙江土著彝族的远古祖先羌戎,曾长途跋涉经过白令海峡迁往美洲繁衍的后代,这也表明中国彝族和玛雅至少在5000多年前就具有较高的文明存在。&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2&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
&以上对大量出土文物的梳理及彝族与玛雅文化的比较,都表明伏羲文化(含彝族祖先)具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上古的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鼻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下面接着再说伏羲的虎文化及其与彝族文化的关系。&
&2&伏羲的虎文化与彝(羌)文化&
&2.1&伏羲文化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
&过去为了强调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大多把中国文化的始祖伏羲文化称之为“龙文化”。自濮阳M45号墓葬出土(参看1)后,发现墓主骨骸旁陪伴有蚌型的龙和虎,又联系到伏羲与女娲的合体塑像,已有人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民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9〕。这表明伏羲文化实际上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以往关于龙文化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很多,故不赘述,以下着重对伏羲虎文化作些补充。虎文化和龙文化都属于先民的图腾(Totem)崇拜。此词源于美洲印地安人奥贝部落的原始语言Dodain。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各种动物或植物。虎和龙都是伏羲时代先民们奉为始祖崇拜的对象。《史记》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也是一个以羌族女性为首领的部落,以母虎作为始祖的图腾形象。《易传·文言》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名言。据称伏羲“风姓”,出生于西部天水山区,故伏羲与虎的关系应当更为密切。伏羲又名伏牺、宓戏、庖牺,而“牺”代表被降服驯养的动物。故伏羲时代主要是渔猎时代。〔10〕虎为百兽之王,而首领能够降龙伏虎,故有“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之说。可见伏羲文化已超越了对虎(龙)本身的崇拜。从M45号墓葬看,墓主人身长1.84米,龙长1.78米,虎长1.39米,且人骸居中,龙在右,虎在左,均属陪衬〔11〕。据研究四川羌族和川滇彝族均贵左贱右。贵雌尚左是代表原始社会遗风。如巍山县彝族的墓葬,直到40年代(20世纪)还是妻左夫右。〔12〕也可见虎文化的重要地位。另外伏羲“仰则观象于天”,曾发现天空中的有关星座并分别命名为苍龙、白虎等,与地面的动物相对应,这是最古老的天文学萌芽。另外,在濮阳西水坡遗址176号坑中的蚌壳摆塑物,除龙虎外,还有凤鸟、鹿、龟和蜘蛛等被驯服的动物形象。〔11〕它们都充分反映了伏羲的虎威的业绩,体现伏羲虎文化是整个龙虎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据《淮南子·览冥训》称伏羲为“虙戏”。《礼记·王制》说“西方曰戎”。而《风俗通义·四夷》说“西戎有六……,五曰‘鼻息’”。查“鼻息”即“戏”的转写,而“虙”字从虎头。虎既是伏羲族的图腾,又是西羌族的图腾。这表明伏羲(虙戏)文化与西羌(含其后裔彝族)文化也有密切联系。&
&2.2&彝(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金沙江流域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先发现了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化石),以后又发掘出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化石)。考古学家贾兰坡认为云、贵、川交界处最有希望发现两者之间的缺环。〔13〕据彝族学者考证,居住这里的云南土著彝族是中国最早先民的遗裔之一,保存着较多的古老文化。进而提出彝族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14〕&(第1页、第32页)&
& 彝族的古代祖先又叫羌族,现羌族多居住在金沙江上游的岷江流域。古时曾居住在甘肃、青海及新疆等地。羌是西部的主要民族,古称西羌、西戎,故又称羌戎或氐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国号。”而《史记·六国年表》中又说:“禹兴于西羌。”可见炎黄及其子孙多是上古时西羌文化的继承者或其后裔。据四川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考查,早在先秦时,古代羌族不仅在西部,而且在中原地区也曾很有影响。西方人通过丝绸之路来中国首先与羌戎接触,故西文中称中国为Ching或China。在古时代表中国的既非指瓷器,也非后来的秦,而是指羌族的羌(Ching)。以后,由于羌族的衰微和瓷器出口才转化为China。可见羌戎及其文化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15〕不仅汉朝以后有唐太宗李世民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而且在汉代以前的几千年中定当有更多的兄弟民族,以各种方式结合而成华夏民族的大家庭。汉族既为古代各族融汇而成,中华文明也应是中华各族共同创造。据史家考证,先秦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邹衍、墨子、荀子、屈原等文化名人都不一定是汉族。〔16〕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也都是广泛吸收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形成的,其中就包括具有悠久历史的羌戎及其后裔彝族在内。尤为明显的是彝族虎文化与伏羲虎文化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3&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
&2.3&彝族虎文化特点及其与伏羲虎文化的渊源?&
&2.3.1&对虎的图腾崇拜现川滇700多万彝族人中上年纪的约三分之一都曾自称为“罗罗”,与对虎的称呼相同。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清吴任臣解释:“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彝族在唐代建立的南诏国国王就常披虎皮,坐卧虎皮。南诏德化碑首句是“自羲皇以来”。彝人祭祖时大门上悬卦虎头瓢就代表伏羲。即自认是伏羲的后代。〔1〕(第108页)&
&2.3.2&彝族十月历是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轮回记日,三个属相周36日为一个月,一年十个月360日,再加五至六天为“过年日”〔17〕。它可能与华夏族夏代(以后曾流传到周代)所用的《夏小正》历法相似。《诗经》的《豳风·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以及古诗中的“九月寒衣未剪裁”等句。如从十二月历来看,无论阳历阴历都难以解释清楚,为什么九月就要准备寒衣。而借助十月历来理解就不言而明了。另外《毛传》在注释《诗·七月》中的“一之日”到“四之日”时认为,所谓“×之日,十之余也”,其意是每年过完十个月后剩余的几天“过年日”。这就比起那些硬套十二月历的解释更合情合理。&
&2.3.3&宇宙生成观类似彝族对宇宙的生成有几种答案。首先是龙虎化生宇宙,古彝诗《尼苏夺节》中有“造天龙、造地龙”之说,彝史诗《梅葛》中有:“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等语,还把虎的眼、须、牙、油、气、心、肚、血、肠、肝等等都化生为天地万物。这与楚帛甲篇中伏羲、女娲结亲生子,和“四神”开天辟地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云南彝志》中说:“清气升上去,上去成为天,浊气降下来,下来成为地”等句〔1〕(第013页),与《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句,都是在说“元气化生宇宙”。另外,《西南彝志·天地进化论》中有:“天乃生于子”、“地乃辟于丑”、“人乃生于寅”。而寅就是虎〔1〕(第048页)。在易学中也有“天开于子消于亥,地辟于丑消于戍”&〔18〕(第245页)等类似说法。&
&2.3.4&彝族的万物雌雄观主要指天地万物皆是雌雄交合而成。彝族哲理诗《宇宙人文论》中有“天地相交合,便把哎哺产。哎是阳之长,哺是阴之长”。哎哺相交合又产生新的子女,和黄、白色的各种事物,风雨霜雪云雾等“都是清浊之气漫溢交合的景象”〔1〕(第136、137页)。这种万物雌雄的观念蕴含着阴阳观念。故可认为它的原始传统是中国万物阴阳观的渊薮〔19〕(第309页)。郭沫若曾把象征阴阳的卦爻符号分别解释为女根和男根。这些都说明彝族虎文化与伏羲虎文化有着许多相通类似之处。再联系到彝族先辈羌戎(一部分)曾进入西部和中原,与其他各族共同融汇成汉族的祖先华夏族。故可以把彝、羌族视为伏羲后裔的一个分支或姻亲,并把彝族虎文化也看作伏羲虎文化的一条余脉。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彝族八卦的特点及与伏羲八卦对比&
&3.1彝族八卦是其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彝族八卦是彝族万物雌雄观的发展和宇宙时空观的形象体现,故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其八卦产生的基本程序是〔1〕(第108、139页):&
&3.1.1&由清、浊二气的升降形成天地。&天地交合产生“哎”、“哺”,“哎”为父是阳之长、“哺”为母是阴之长。哎哺交合产生“且”(子)“舍”(女),分别掌管大地四方的转动。&
&3.1.2&随着清浊二气的变动,从四方漫到中央,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它们各有本源各主一方:木主东方,金主西方,火主南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从此会动的生命与万物出现。&
&3.1.3&宇宙有四角后又形成八方,是天地福禄的根本。“哎”为父主南方,“哺”为母主北方,“且”为子主东方,“舍”为女主西方。宇宙四角起变化,变到东北由“鲁”子管,变到西南由“朵”女管,变到东南由“哼”子管,变到西北由“哈”女管。30年前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发现刻岩画中有佛像持的八角圈轮,就是彝族的八卦图〔1〕(第100页),它把方位(空间)与纪年(时间)相结合,并且可以与人事相联系。&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
--------------------------------------------------------------------------------
&
4&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
&3.1.4&“哺”变化生水,北方成大海;“哎”变化生火,南方火位居高;“且”变化生木,东方有大片森林;“舍”变化生金,西方金源充足;“鲁”变成高山;“朵”变成平地;“哈”变化生禾;“哼”变化生石〔1〕(第103页)。其八卦方位如图所示。&
&以上表明彝族八卦自成体系,从天地四方到五行八卦,还配有“八方占”、“八方年”、“八索占”等,把时空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它的卦象用五行来表现:东方各卦为阳,西方各卦为阴。知道其中某卦的卦象或卦序,容易推知其它各卦之象和序来,可以不必用卦画来表示卦象。但也正由于彝族八卦缺少卦画,就只能借助五行代象,停留于八个经卦的初级阶段,而不能进一步重卦演化为六十四别卦乃至更多的之卦,乃是其局限之处。虽然不应完全排除通过进入彝区的某些汉人可能带去汉族八卦的若干知识,但就彝族八卦没有卦画这个基础来看,它不像是从外面输入的汉族八卦,而是地地道道彝族特色的八卦。&
&3.2&彝族八卦与伏羲(先天)八卦同异对比&
&3.2.1&二者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天(阳)地(阴)。伏羲八卦中没有明确阴阳二字,却有&符号作为卦画。彝族八卦中“哎”为阳之长,“哺”为阴之长,明确了阴(浊)阳(清)二气是宇宙本源,却又没有卦画。二者互为补充似更为全面。另据尚秉和研究认为:“伏羲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周礼》小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是三皇已有文字,特亡耳。后谓伏羲画卦无文字者,谬也。”〔20〕&
&3.2.2&伏羲八卦由乾(天)坤(地)生六子。《说卦传》中有,“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据何楷解释,“索者求也,谓乾与坤相互求也。”〔21〕这与⒊1&中彝族八卦产生程序大致相同。但彝族八卦中“哎”、“哺”是先生中男女,后生长男女;并且哎哺所生六子与伏羲八卦中六子的卦位和卦序也有所不同。从下表中可见,作为长男长女的鲁朵二卦和对应的震巽二卦,作为中男、中女的且舍二卦和对应的坎离二卦,作为少男少女的哼哈二卦和对应的艮兑二卦,方位正好相反,卦象也各异。&
&3.2.3&在卦象上,彝族八卦以五行代卦象,其中水、火、山及木与伏羲八卦中的几个卦象相同,而不涉及到天、地、风、雷、泽等卦象。若从“哎”、“哺”及六子变化所生物来看,林、禾仍与木相当,平地即地,石也可归为山。但仍缺少天、风、雷、泽等卦象,也是其局限所在。&
&末了再将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的卦名、卦位、卦序和卦象等方面的同异之处列表对比如下〔1〕(略):&
&综上所述,本文在论述了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彝族虎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伏羲虎文化的渊源关系,进而将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进行对比,分析其同异之处。本文的分析表明,彝族虎文化(含其八卦)应该是伏羲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龙虎文化的重要余脉或分支。&
&
&
&
&作者:&kankan0&&03:58& &回复此发言&删除
骨头帝强势光临▵▱◀◑&▽▸◢▴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濮阳安恩宝月子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