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动物(之二)(【一点资讯】唐风宋月月原创

简单才好(唐风宋月原创)
人总是欲望的动物。
在今日攘攘的中国,物质第一。
简单点说,在今日普遍缺乏信仰的人世间,钱,几乎就是人最崇拜和孜孜以求的东西。
不必讳言,今日之中国,不是“求名”的世界,而是“趋利”的时代!
所以,物质唯求丰富,物欲不断膨胀。
求名,也为着求利,也为着占有更多物质。
所以,名、利、色,孜孜以求。以至潜规则流行,以至贪官盛产!以至“笑贫不笑娼”,以至只要年轻漂亮,就可以换钱、换名、换别墅!什么道德底线,什么羞耻感,都被人抛得远远的!
所以,为官者不讲“官德”,为医者不讲“医德”,为师者不讲“师德”,为商者但求物质最大化!什么社会责任感,什么道德观念,都被抛诸脑后!
事实上,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试想,就是亿万富翁,也是日食三餐,也是眠之一床。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乞丐,也是一日三餐,眠也一床。只是食物有别,床榻不同。
精神的需求才是没有止境的。可是时下,孜孜以求精神享受者,不多!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很少、很少!
简单就好!
比如,从农村的家乡,弄点稻米。再以白米煮点稀饭,那清香,那家乡的滋味,难道比一餐山珍海味要差很远?
就这两三碗稀饭,下点咸鱼、酸菜,或者萝卜条,莫非就不可以果腹,莫非就不可以养人?
比如,今日奶粉抢手。因为很多很多年轻的母亲,不愿意以母乳养孩子——为着自己的年轻、貌美、乳房坚挺。因为很多家庭,谁也忘记昨日,小米粥养人。试想,小米粥接地气啊,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是大米或者小麦养大的。——突然间,怎么就把中国人传统的简单又营养的食物,给抛在一边!
比如,今日剖腹产流行。为什么昨日的自然生产就给丢在一边?国人真是忘记了我们的祖先,历代都不知道“剖腹产”为何物!
比如,今日到处塞车。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到处“车满为患”。为什么,当代中国人,就忘记,你的两条腿,才是最有力的工具!
为什么“三高”来了,“痛风”来了,才说“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
为什么今日之中国,总是也倡导“城市化”?莫非高楼里的“小鸽笼”才是当代人该向往的地方?中国人的叶落归根,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几千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就给国人忘得一干二净?
莫非今日农村之小学校很多没几个学生,就是城市化进程应该付出的代价?莫非农村的孩子就不用再读书?县城里的小学,一个班70、80个孩子,如此“人满为患”,如此之教育,真能培养成好习惯、能成才的孩子?
再说,今日之国人读书、阅读经典,太少太少。电视、手机、电脑,已经把真正的“经典”,几乎完全的替代了!孩子更是如此!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时代,已经被品牌衣服、品牌手机等物质,给掩盖的无影无踪!
简单就好。简单就好!
晚九时四十三分&& 竹林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乡村记游(唐风宋月原创)
今天是马年农历之三月十四。是叔父忌辰的一周年纪念日。
又逢星期天。我决定要回家乡一趟。清明都因小病无法到叔父坟前祭奠,今天若是不回家乡祭拜,心里总是憋闷。
结果两个江西的年轻朋友也和我一起,乘车去我家乡夏阳村。他们是想趁这个机会拜望我妈妈,也顺便来一趟乡村风光一日游。
家乡背靠由东而西舒展的山脉,乡村距离青山也才不到六百米。山麓是父老乡亲还有我饮着她的山泉长大的古井。泉水股股,就是旱年也从不枯竭。
青山是世代先人灵魂栖息的山峦,四季常绿。此时眺望,坟茔上红色绿色杂色的纸钱,告诉明眼人和祖先,子孙后代清明时节也是三牲祭奠,檀香寄托思念,各色纸糊的人间有的苹果手机、液晶电视把子孙的祈愿焚烧中祭献给先人,供他们也尽享人间之物质。鞭炮已经响遍山峦,祖先的魂灵该是体味到现世的温暖。
在祖祠江夏堂祭拜了叔父,已是十一时许。我的两个年轻朋友也就随我步近家乡池塘。
池塘呈半月形,硕大。碧波连连,如春天柔柔之手揉着一匹长长的碧绸或是荡漾着满池液态的碧玉。石阶埠头上有浣衣妇在洗涤衣裳。池塘边是笔直的水泥路,路和池岸之间是银色的护栏。只是两头自由进出的碧波上,还缺少点缀几丛荷叶。——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买回十几盆荷花,让我的家乡也来个“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赏过池塘,目光越过碧波,放眼,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这时节,水稻已经分蘖,墨绿是平原的底色。东风驾临,绿浪起伏。更有香蕉蒲扇扇东风。偶尔白色鸬鹚展翅,高飞低翔,相映成趣,田园顿活。
自由的翅膀,只有在如斯恬静的田园,才显得真实。许是暗合家乡人悠闲自在的日子和心情。——家乡的擂茶总是在上午九点多飘香,邻里之间,乡村小巷,你邀我约喝茶来,若青石板上响起的木屐,悠悠,香香,润润。
赏玩池塘内外,回到老家新屋,擂茶余韵还在。弟弟和弟媳已经下厨,剁草鸡,炒地瓜粉条,炖猪肉,闷肉丸。一桌丰盛的午餐,两个弟弟,两个弟媳,四个侄子,还有外甥,更有心情盛阳光的老妈妈。当然,有朋自远方来。一围圆桌,祭祀叔父之后的轻松心腔,赏过家乡田园风光的心情,就美美合合的一顿午餐。
饭后,我带着侄儿,还有约上两个年轻朋友,到家乡再做走访。
家乡水果多,犹是番石榴。虽是三月中旬,已是青绿之果探首于绿叶之外,溪水之滨。我们与之眼光相遇,逗得我们津液暗流。唯有攀枝拉叶,摘取微黄,尝之,微酸,真香,也甜。我们路径之处,三几次偶遇石榴树,很多石榴果,坠于地上或者溪水。
——许是家乡外住海城、梅陇者多,今天乡村住居人口还不过四百,而登记人口已是超两千。果树芬芳,也只是独自春华秋实,顺其自然。再者,现在小孩也不饿,零食则乡村小店买,至于攀爬果树,采摘番石榴,已是兴味索然。
探过石榴果,我忽然想起,家乡里当有桑葚——家乡从来不养蚕,当家乡人一直相信,桑叶和黑豆一起煮成凉水,可以祛暑,且此偏方,在家乡流行。
正说着,果然窥见,四米外,小池边,桑树贸然。趋之,桑葚累累于枝头,红润着有之,更多是,紫色于枝条。更见紫色桑葚,坠于地上者不少。清风过,枝头摇,蜜蜂也偶见,嗡嗡。
我们四人,分立桑枝之下。桑树一米处,一个新屋门开,立着原来是小时同学。看我们欢呼雀跃,她说,摘来吃吧,我们种的,可是她家也移居海城,今天是拜祖宗才回来一趟。
颗颗紫色,撷之,紫色液汁竟是染得手掌也紫色。尝之,酸甜可口,味蕾顿开。美味,天然。我们大开食欲,摘之也不必清洗,就直送嘴里——春雨洗过,何须费事。
饱之。侄儿说要摘取一捧给他姐姐吃。一张香蕉叶,一抔紫桑葚。
乡村风月,此处不见。
乡村悠然,随处可见。
乡村岁月,宁静而悠闲。
唯一疑惑者,如斯田园风光,这般田园风味,乡人为何只有少数人留恋,大多数弃之?
莫非这是城镇化进程之必然?莫非故土难离之观念已是淡然?
晚八时五十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鸡—鸭—同志(唐风宋月原创)
鸡—鸭—同志
鸡,中国古今一种很重要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
“无鸡不成宴”、“头盘鸡”。在我的家乡,这两句话为乡人所耳熟能详。——恐怕,不止今天如是,我的家乡如是,古今之中国,也是如此。
苏东坡先生有诗云:“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当年东坡先生任职惠州,往罗浮山采风或者探访民情,父老乡亲之仰慕、爱戴、热情,尽在一句“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为何如此推断?因为,鸡在没有钟表的古代,是“司晨”之用。
在古代中国,鸡的作用很大。在古代、近代的久远的时光,“鸡”扮演的是“正面“的角色。所以,才有很多与鸡有关之成语:“金鸡独立”、“闻鸡起舞”、“鹤立鸡群”、“牝鸡司晨”,等等。
可是,进入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鸡”竟然“沦落”为“反面”角色!——是当代“妓女”之“雅称”。
所以,常常有人在正是非正式的场合,调侃人时,就说“某某喜欢吃鸡”——此“鸡”已非彼“鸡”!
而且,“鸡”作为年轻、貌美、以青春美貌换钱的“妓女”之代称,已经为大众所接受,为时代之“热词”之一!
女的出来卖,是“做鸡”;所以衍生出一个新词“鸭”。
男的出来卖,就是“做鸭”。这也很是流行之词。鸭子何其有幸,竟然是和“肉体饥饿”“出轨”之女性同眠共枕,享受“人间”之“有钱”、“有闲”“空虚”之美色!
呜呼,动物何其有幸!动物何其不幸!动物何其无辜!
20世纪90年代之中国以至今日,“鸡”“鸭”之新含义,折射出中国之“性生活”现状之一,更“折射出”当代中国人“性观念”之剧变、“性生活”之泛滥,“性生活”之随便。
于是乎,那些二三十年前在中国根本就闻所未闻之关于“性”之词语——
“一夜情”、“网恋”、“见光死”、“出轨”、“小三”、“潜规则”、“性贿赂”、“性交易”、“援交”等等,在网络、在报刊、在百姓的口头,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中国今日之“性开放”程度,真是令人“担忧”。
再说,另外一个曾经十分“神圣”的“同志”,不幸也沦落为“同性恋“的代名词。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性恋”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而且,现在“志同道合”的人,除了有共同“性癖好”者,谁也不敢、不屑以“同志”相称!
“鸡”“鸭”“同志”,这三个词的“新义”,折射出当代中国“性观念”之剧变、“性开放”之程度。——并非说“性压抑”和“性压抑”的时代好。
“性”本来是人之本性。先贤孔子曰“食、色,性也。”人毕竟还是动物,“性满足”毕竟是人之“物质”“精神”需求之重要方面。但是,什么事物都要有“度”——“过犹不及”!
“性压抑”不好,“性放纵”也不好。
除此,“鸡”“鸭”“同志”,这三个词的新意,也这折射出,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弱化”。
中国文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对“外来文化”体现“包容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同化性”。
比如,辣椒、烟草、土豆,本来皆为美洲印第安人所发现和培养,且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中国,中国包容之,本土化之。
比如,印度之佛,自南北朝传入中国,渐渐就与中国本土之“儒”“道”融合而曰“禅”。等等。
中华文化之“同化性”体现出中华文化之强大生命力和中华民族之强大生命力。
一旦,中华文化剩下了“包容性”,消失了“同化性”,意味着什么?
下午四时十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萝莉唐风宋月的下厨房个人主页_下厨房
萝莉唐风宋月的厨房
萝莉唐风宋月收藏的菜谱
3920 做过 139242 收藏 |
337 做过 5263 收藏 |
73 做过 2133 收藏 |
3788 做过 251318 收藏 |
7751 做过 238491 收藏 |
1010 做过 48577 收藏 |
532 做过 36027 收藏 |
972 做过 115371 收藏 |
604 做过 17007 收藏 |
277 做过 16443 收藏 |
21 做过 1677 收藏 |
2429 做过 50041 收藏 |
7048 做过 110739 收藏 |
1311 做过 73355 收藏 |
641 做过 53178 收藏 |
3185 做过 110527 收藏 |
4088 做过 75430 收藏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3543566',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async: true
Copyright & xiachufang.com &
京公网安备1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举报邮箱: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唐风宋月_天涯社区
给唐风宋月发短消息:
最近玩过的游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伟华唐风宋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