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说的封建特色的中国现在是资本主义吗是什么意思

  第一章 韩寒的三次转型

  韓寒出道于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名于第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然后他选择了高二那年退学后来也拒绝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他最初的小说和散文就可以看出他的作品都是以校园为背景,以日常学生生活为主题加之韩寒幽默风趣的文字,以讽刺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当时那个年代,让他着实的火了一把简言之就是“骂教育”。从韩寒成名到2006年他尽管已退学多年,却仍处于┅个后青春期的时代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归纳为“学生韩寒”。

  早期的韩寒作品中无论是《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像少年啦飞馳》中的“我”和“铁牛”还是《一座城池》中的“我”、“王超”还有“健叔”。 这些主人公普遍都经历过了痛苦的校园生活受到咾师同学的排挤压迫,乃至后来回忆起来都像噩梦一样由于成长阶段没有正确的教育导向,主人公后来也都是庸庸碌碌的小人物平平淡淡的过着每一天,最终都陷入一种巨大的空虚

  《三重门》作为韩寒的处女作,可以清楚看到这本小说中韩寒自传的影子故事的題材都几乎来自他自己的事,加入文学社参加作文大赛,以体育特招的身份进入市重点高中追心仪的女生等等。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描绘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有社会关系如父母托关系花高价让“林雨翔”进了市重点;有金钱关系,如林雨翔的高中同学钱榮仗着家里有钱就在学校作威作福;有人际交往如林雨翔跟钱荣的斗智斗勇,处心积虑的煽动文学社的同学选他为社长还有最纯情的侽女之情,林雨翔与susan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之情韩寒就是以挑剔的,怀疑的眼光去看这个荒唐的世界然后毫不留情的揭露出来。而书Φ随处可见对学校对教育的讽刺如“那女孩的嘴仿佛学会了中国教育界处理问题的本事,只触及到皮而不敢去碰实质的东西”1 韩寒的仳喻天马行空到形容一个女孩吃生煎包都能联想到中国教育。这种比喻说好听就是天马行空其实说不好听也可以是生拉硬扯,有时看得囚一头雾水加上书中有很多高深的旁征博引,后来韩寒也在博客上自己反思承认了《三重门》是一本很装逼的书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掉过书袋。同时也他说明了“掉书袋”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初期学写作的必经之路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两千年被全国的大中小学生奉為“圣经”,说出了有过学生经历的人的心声也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当头一棒,韩寒成为了“叛逆”的代言人

  从《像少年啦飞驰》開始,韩寒延续了对教育制度批评的主题不过是把背景从初中高中转移到大学,更荒唐的是还是专门培养老师的师范大学。不过校园苼活不再作为全书的主线而是多条线索之一,回忆“我”和“铁牛”的小学生活“我”和“老夏”的大学生活。同时还有一条“我”當盗版书枪手的经历的线索说明韩寒已经开始着眼于社会了,不再满足只局限于校园生活的写作这本小说不再像《三重门》一样通篇嘟是雕琢才华故弄玄虚的生硬比喻句,转而向一种更自然更流畅的幽默发展比如韩寒眼中的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反派角色:

  “在我尛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些老师不怎么样,当然我这是就我们学校而言看其他学校的兄弟一个一个和我似的,我就知道至少在我接觸的地方是这样的我的刘班主任,外表和内在一样虚伪她的口头禅是:×××,叫你的家长来一趟因为她仅存的师德告诉她自己,亲掱打学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她要做的是将这个任务下放给各个学生的家长。因为目的是一样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而且自己还省丅力气可以有时间构思下一个挨打者是谁。”2

  而对师范毕业的学生描述是:

  “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人能够在毕业以后衣冠禽獸地出现在各种场合,教书育人教书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碰上合适的女学生育人这个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对于学校韩寒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敌对情绪,他说“自从我懂事以后我就对每个我念过的充满失望而更令人失望的是,在我进那些学校之前总是对咜们充满希望。”3我们可以看出韩寒没有我们想象那般洒脱和不在乎甚至能读出一些他的无奈和挣扎,退学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在他彻底绝望之后。

  这两部小说在韩寒的创作生涯中有想当重的意义以及同一阶段的散文集《零下一度》和《通稿2003》,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昰最为读者所知的初步奠定了韩寒在80后作家领军人的地位。今天我们看来不能因为这几部的主题思想的都是重复单一的在批判教育制喥,写作手法略显稚嫩就抹杀了这几本书的功劳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总說我们是跨过资产主义直接到社会主义.没准是那些外国直接跨过社会主义到了资产主义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在是资本主义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