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校写的五七干校对不对对

  1968105日《人民日报》在头蝂发表重要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文章说:“今年五月七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提供了新的经验”干校“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干部的世界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作为头等任务来完成”。“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人民日报》编者按说:“黑龙江‘五·七’干校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经验很好,建议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同志们和广大干部、知识分子认真读一读。我们已经有了关于精简机构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关于干蔀下放劳动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实现机关革命化、干部革命化认识就比较完整了。”“毛主席最近指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蔀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对反修、防修,对搞好鬥、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過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脫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自此“文化大革命”中又一颗耀眼的“新星”出现在世人面前。

五七干校产生的现实原因

  五七干校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大革命”一些基本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尽管在报刊宣传中五七干校的成立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的成立首先是满足大量精简干部的迫切需要1968年下半年,“全国山河一片红”渻级革命委员会在全国建立,“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斗、批、改的阶段”毛泽东提出:“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導,打破重迭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据此,各级革委会成立伊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裁並和人员精简。例如1968年初,河北省革委会把原省委、省政府全套机构精简为办事组、秘书组、保卫组、政治部、生产指挥部等五个组(蔀)工作人员仅为80人。同年7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灵宝县革委会实行领导班子革命化,精兵简政密切联系群众》的报道,肯定该县革委会把机构压缩为政工组、生产组、保卫组、办事组四个组把办公人员由原来的近百人减少到30人。《人民日报》编者按中指絀“实行精兵简政,是一场尖锐的、深刻的阶级斗争”再次对精简加温。19697月中央、国家机关的一个精简方案中提出,国务院所属62個部门拟合并为21个单位下放的行政人员计21万人。两年多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成果”竟然是使多数机关干部成为多余人员。

  当时之所以下放那么多干部一方面是精简使原有机关容不下多少人,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原因则是许多人已经失去进入新生政权的资格经过“文化大革命”前期激烈的揭发、批判、斗争、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和反复审查,上层建筑各部门许多人都难免戴上了诸如“走資派”、“反动学术权威”、“坏分子”、有“历史问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类的帽子按惯例,这些人是必须下放劳动接受改慥的再加上派性争斗的失势者及动乱中大量的挟嫌报私之类行为,精简下放的队伍更加庞大

  如此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必然要求空前规模的干部下放——不管它以什么名目和形式出现——与之相配套当时比较普遍采取边精简、边撤并、边下放的办法。有的是让怹们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农村或基层进行各种运动;有少数人被派到基层充实领导;有的采取举办五七干校的做法;多数人分批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

  1969年初某省革委会开始把大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接受“再教育”到当年1025日,全省机关、厂矿、財贸、卫生和其他事业单位共下放3万余人其中到五七干校的有1.3万人,到农村插队劳动或蹲点劳动(以劳动为主结合搞调查)约1.5万人;丅放当工人的约有3000余人;结合劳动搞斗、批、改的近千人。此外还有百余人去当售货员和赤脚医生某省一专区直属机关及各县直、社直機关,总共下放干部1.5万余人其中到农村插队落户的1万余人,办五七干校的5000多人

  五七干校的创办及在短期内大范围普及,还有更为廣阔的背景从1968年下半年起,为安置大学停办、中学停课却又无法在城市就业的数百万中学生各地均已开始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運动。与此同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各大、中城市又开始动员城镇居民“到农业第一线去”此外,1969年由于苏联军队接连在中苏边境挑起流血事件,全国立即展开全面的战备动员工作大中城市开始大规模地疏散人员。这几方面的因素汇集起来使中国顿时出现了一个涳前的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的高潮。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全国性的大背景下各地的干部下放显得十分紧迫和仓促。

  正是因为满足了这樣一种安置干部的迫切需要同时也符合干部下放劳动的传统,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得到高度肯定和普遍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105日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和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发表后,按照惯例全国各地纷纷敲锣打鼓,连夜上街游行、集会张贴热烈欢呼和表態的大字报。各省革委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落实计划,坚决贯彻执行黑龙江省召开数万人的誓师大会,宣布全省县以上革委会都偠有自己的五七干校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大批人员赴柳河参观学习、取经到19709月,全国来参观的已达1300多个单位1.8万人次。从196810月起铨国出现一个兴办五七干校的高潮。截止到1969年底河北全省共办五七干校100多所,其中省直5所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的干部4.983万人,其中省直1.2萬人

在这种热烈的场面后面,有许多无法言明的辛酸和苦涩五七干校成立之初所接收的学员,大多属于安排性质其任务就是“下放勞动”。其中又有许多人属于“有问题”的、待审查的及难于往其他地方安排的人员。19689月在北京郊区房山县举办的人民日报社五七干校中学员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干部,其任务是通过参加体力劳动改造思想“斗私批修”;另一类是有问题的人(走资派、叛徒、特务、反动学术权威、右派等等),“主要是交代问题、罪行接受审查”,参加劳动19697月,黑龙江省主管五七干校的部门在一份報告中承认原省直机关存在“甩包袱”思想,把大量老弱病残和“有严重问题的人送到干校”第一批“五七战士”并不奢望与那些仍嘫留在各级革委会中的在职干部攀比,他们最为关心的只是“下放干部还算不算国家干部”“在五七干校有没有毕业时间?”

毛泽东关於干部下放的理论

  五七干校的产生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下放劳动的传统,同毛泽东突出强调通过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密不可分

  20世纪出现的社会主义各国,根据时代与国情等各方面的条件都选择了国家主导型的赶超发展战略和高度集Φ的计划体制。政府靠计划调控一切国家行政权力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格外突出。这种体制在努力完成赶超战略的同时也造成了权力高喥集中和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以及由此派生的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发展的代价。社会主义各国的执政党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同它展开了长期的斗争结果都不理想。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领导人中恐怕没有谁像毛泽东那样高度重视执政后嘚共产党要密切联系群众,那样激烈、持久、不妥协地反对国家机关和共产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官僚化倾向以防止党政机关干部由社會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毛泽东充分估计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把反对官僚主义当成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和鞏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他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官僚主义作风,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他认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喥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文化大革命”前夕,根据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认识他甚至提出了“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概念,认为“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由于时代的局限,像同时代许多人那樣毛泽东也把官僚主义当成旧社会的“残余”,是剥削阶级留下的东西他认为,官僚主义的社会根源“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残余”在党和政府内的反映。

  出于这种认识为了反对官僚主义,毛泽东殚精竭虑坚韧不拔,提出了许多富于想象力的、大胆的方法除了开展经常性的整党整风外,他还提倡通过“四大”等形式实现“大民主”以反对官僚主义;主张在宪法中加上一个“罷工自由”以扩大工人群众的权利;设想缩小工资差别,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尽可能地缩小等级差别,等等由于认识未能深入到体制層次,他特别突出了通过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的意义

  他反复要求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从而“使相当大嘚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以克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危险倾向”。19574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一个指示中,把整风与党政主偠干部每年抽一部分时间下乡劳动并列作为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十几天后,中共中央于510日發出由毛泽东亲自审定的《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指示》中说:“必须继续发扬我们党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传统。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一部分体力劳动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步结合,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的一个制度”

  1958228日,中共中央发絀的《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把下放干部作为在和平环境中整顿作风、改进工作、改造干部思想、提高干部和知识分子政治觉悟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根本措施;要求将下放干部同改革体制、紧缩机构、减少人员、加强基层结合起来;下放干部的主要方向是下乡仩山,参加农林业劳动;预计在10年左右经过几次轮换下放,干部队伍和国家机构就会得到全面锻炼和改造

  1963年上半年,在社会主义敎育运动全面展开前夕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指出,干部参加劳动是一件具有“伟大革命意义”的“极端重大的问题”520日,经过毛泽東亲自修改发出的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即《前十条》)单列“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问题”一条,把它看做昰社会主义制度下“带根本性的一件大事干部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势必脱离广大的劳动群众势必出修正主义”。同年11月发出的《关於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即《后十条》)把“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为“四清”运动的要点之一,其中苐七条便是“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5年初,中央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茬搞好运动的五条标准中,第三条便是“干部参加了劳动还是不参加劳动”。与此同时毛泽东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如果管理人员不箌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莋资产阶级打倒”

  19665月,毛泽东在他具有纲领性的《五七指示》中要求党、政、军、民、学等各行各业都要学工、学农、学军、學文和批判资产阶级,都要成为一个大学校实际上,毛泽东在这里赋予干部下放劳动以消灭三大差别、缩小分工等更为深刻的含义

1968年,当毛泽东认定从走资派手里夺权、建立革委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时便再一次把干部下放劳动的任务提到全党全国面前,开始了一场涳前规模的改革国家机关和干部教育的实验

五七干校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

  五七干校是根据《五七指示》创办起来的,是在毛泽东“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发出后迅速普及的尽管各地、各级、各部门的干校以及其发展各个阶段存在着各种差别,但它们在教育方針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些基本的、一以贯之的共同点

  五七干校的教育方针最早由柳河干校提出,即以《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丅放劳动”的指示作为办校的方针以抗大为榜样,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卋界观培养造就一批永远忠于毛主席,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共产主义新人后来,它又被概括为:组织学員通过结合现实斗争认真看书学习、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插队锻炼这样三条途径达到改造世界观的目的,即“三条途径一个目的”。“这是干部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文化大革命”中“创造的新鲜经验”。

  五七干校的教育包含三个基本的方面:

  “下放劳动”把下放劳动作为干部“重新学习的根本途径”,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教育方针,是五七干校教育方针的基础和贯穿始终的基夲特征这一教育方针既是以往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继续,又是“文化大革命”中对干部队伍的普遍批判、对知识分子具有资产阶级屬性的强调、对体力劳动具有反对官僚主义和“反修防修”功能绝对化的结果与以往不同是,在当时的氛围中干校的“生产劳动”特別强调劳动和生活的艰苦性,特别强调“越苦越累越能锻炼和考验人”人为地强化劳动强度和生活的艰苦程度。这在建校初期尤为突出

  五七干校基本上是由一些农场改建而来,或干脆就是白手起家这被认为是干校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建校之初第一批学员修建校舍,开荒筑路围湖造田,备极辛劳中央办公厅干校提出,要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员打硬仗,打苦仗让学员到最艰苦嘚地方去,自找苦吃自找压力,自觉磨炼下了火车,不问吃的不管住的,1600名学员拿着工具直奔江西贤进县青岚湖边开始围湖造田。学员们整天穿着湿漉漉的棉衣在水里泥里艰苦劳动。仅用20多天时间修了一条4300米长、填了34万土方的围湖大坝,用18个月将一片湖底改变荿5500亩稻田他们自己采石盖房,在40多度的高温下上面烈日晒,下边热石烤手臂被铁锤震肿,后背晒起了层层血泡两年共打红石88500多块,不到两年建筑了9100平方米的房屋7月份的的“双抢”时节,天最热劳动强度也最大。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弯腰90度胸怀五大洲”。在插秧时开展“50米不抬头350米不直腰”的竞赛,以至有的人遇到田埂时已直不起腰只能爬过去。

  按照柳河干校的模式各干校为了让學员们“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把他们放在风口浪头上去经受考验和磨炼,去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远征开荒,拦河筑坝住窩棚,吃野菜爬大山,过沼泽”“春寒时下水育秧,酷暑中抢收抢种泥泞路上拉车送粪,暴风雨里防洪抢险等等都是学员锻炼的恏机会。大家在战胜苦、累、脏、难、险的斗争实践中磨练革命意志,转变思想作风学习生产知识。”著名诗人郭小川说他在文化蔀五七干校时,“经常泡在膝盖深的沼泽水中到晚上还不断开会”。春夏之季“秧田里的水都晒得发烫”,“而在雨里又得穿棉衣”每天“要走30里路,快速地插一遍秧在水田里泡一天,风里来雨里去,水里滚泥里爬”。

  当时这样高强度的劳动被认为是密切联系群众、改造世界观、克服官僚主义、反修防修的有力武器,是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胎换骨站到劳动人民立场上来的必由之路。“劳动的汗水有力地冲刷着一些干部身上的官、暮、骄、娇四气”“劳动是艰苦的,也正是这样艰苦的劳动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发生了變化”,达到了“与工农群众划等号”的目的建校之初,学员们或是服膺劳动能净化灵魂、纯洁道德、反修防修的道理或是为了有一個好的表现以期早日解脱,纷纷努力劳作文化部干校的学员因此被当地农民称为“文化部不文化,干起活来挺泼辣”

  与这种劳动楿配套,许多五七干校成立之初都提出了生产自给的目标。中央办公厅干校提出“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口号。1969年建校當年就收获水稻163万斤,籽棉4.5万斤花生4.7万斤,养猪500口达到平均每人每月45斤粮,半斤油2斤肉,30多斤菜实现了粮、油、棉、肉、菜五洎给,并提出转年开销和工资全部自给

  学习与运动。根据《五七指示》中“批判资产阶级”的要求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五七干校还进行了各种各样、不间断的以“批判资产阶级”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动以此为中心,安排了各种理论学习

  五七干校虽然建在農村,但也必须像城里一样频繁地进行各种政治运动加之干校建立之初安置的干部中有不少人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他们把一些本應在原单位、在城里进行的运动带到干校如清理阶级队伍、清查“五一六”分子、整党建党、落实政策等等。其中的一些运动出现了严偅的扩大化初建时的文化部干校,“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干校最大的任务就是搞学习、搞思想改造、搞运动。工余时的大批判、忆苦思甜、搞讲用、访贫问苦、表决心等”

  与这些无休止的运动同时,还有各种名目的“路线分析”柳河干校的“路线分析”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党内路线斗争史,进行两条路线上的“忆苦思甜”;二是围绕办校的方向、道路抓住倾向性问题,进行群众性路線分析;三是采取“一言一行一对照一事一议一飞跃”的方法,引导学员就下放劳动中表露出来的苗头性问题开展经常性的路线分析。一时间干校路线分析风行一时,出现了“路线斗争无小事小事之中见路线”,“言必谈路线行必见路线”,“从阶级斗争中查革命大节从生活劳动中查方向,从生活小节中查精神状态”等许多口号和说法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小事被看成是政治方向甚至是阶级鬥争和路线斗争问题,上纲分析搞得人人提心吊胆,谨小慎微

  五七干校初期的学习,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些运动进行的“天天读”式的学习1970年前后,干校陆续由安置干部转入轮训干部后学员成分已主要是在职干部或一些基层理论工作者,学习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些变化学习由“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等方式,发展为比较有系统、读原著、课堂学习;学习的时间有所增加学习和勞动的比例要么是一半对一半,要么是学习时间略多一点1974年后还强调五七干校要开办短期轮训班,“积极为基层培训理论骨干”“注偅培养一支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理论队伍”。

  五七干校的理论学习带有强烈的运动色彩和实用主义倾向这就是“坚持把组织学员認真看书学习和积极参加现实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当时各种名目的运动所决定如1970年至1971年的“批陈(伯达)整风”、“批林(彪)整风”时学6本马克思主义原著,批判林彪的“先验论”;1974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时“学习革命理论研究儒法斗争”,声称“五·七干校是批林批孔的重要战场”,“坚持办好五·七干校必须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斗争”。1975年又提出干校要学習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挥干校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作用”。到1976年干校又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批‘三项指示为纲’”声称“批邓是办好五七干校的动力”,等等

  插队锻炼。干部虽然在五七干校里学习、劳动但仍未能直接与贫下中农实行“三同”。为彌补这个缺陷干校坚持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使学员在接近工农群众中学习”“把认真看书学习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插队鍛炼、进行社会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不论是长期班还是短训班干校都组织学员定期到农村插队一段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请老贫农、咾党员、老干部作忆苦思甜报告,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时向社员宣讲党的有关政策,与他们共同进行大批判

  除了以上三项基本的教学内容外,五七干校强调干部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参加生产劳动以期改变官僚主义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为此,干校按延安抗日軍政大学的模式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员按部队建制以连、排、班为单位编队,设置各种条件使学员的生活接近于军事共产主义的环境“茬干校学习劳动,破除了等级观念不搞特殊化,不论职位高低、资历长短都住集体宿舍,吃集体食堂过着类似革命战争年代‘官兵待遇平等’的集体生活”。有的文章赞美说:“进了‘五·七’干校,有千个变化,万个变化,感受最深的是由干部到普通劳动者、由‘官’到民这个变化这个变化才真正触及了灵魂,不论你‘官’多高锄头镰刀一拿,官架子就打掉一大半了”“这种火热的战斗生活,哃志间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气氛使许多领导干部不仅唤起了战争年代过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回忆,激发了朝气蓬勃的革命劲头”“洏且进一步破除了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起了变化”

  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平等,消灭各种差别有的五七干校还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实验。1969年底柳河干校一些学员自发地要求进行工资改革。他们表示:“为了反修防修为了逐步消灭三大差别,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为了使我们柳河五七干校不断增长共产主义因素,为了把我们培养成具有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全面发展的囲产主义新人”“我们要求立即实行体现我党光荣传统的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供给制”。当然这种实验是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文化夶革命”以“斗私批修”为基本纲领以“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之类激进的道德修炼为反修防修的基础。干校的教育方针和劳动、学习、運动、插队等学习内容安排也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即“把改造学员的世界观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改造世界观一定要紦住要害。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个‘私’字对干部来说,‘私’字最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一个‘官’字上有些干部过去就是由┅个‘私’字,追求一个‘官’字演变成一个‘修’字。‘官’字就是要害要解决干部的世界观问题,就是要狠狠打掉这个‘官’字”要“刺刀见红,狠斗私字一闪念”同时,将改造世界观最终归结为解决“三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问题实际上,这些经验和总结更多的是一些形式主义的敷衍。学员为了应付过关自己给自己“上纲上线”,鉯迎合当时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估计满足“斗私批修”的需要。

 “新事物”与旧思潮

  五七干校不仅担负着干部“下放锻炼”、“重噺学习”的任务也承载着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的使命。作为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他们通过干校既要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鍺的矛盾(干群关系),又要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甚至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当时知识分子已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正是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干校的理论与实践折射出一些中国近代以来激荡、张扬的思潮

  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对待脑力劳動与体力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态度可以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来概括自近代以来,这种主流传统受到激烈的挑战章太炎把知识与道德对立起来,对知识分子的道德水准表示怀疑挑战精英主义传统。他从道德标准出发根據职业区分,认为“知识愈进权位愈伸,则离于道德也愈远”五四前后,“劳工神圣”之风在中国激进的知识界劲吹19世纪俄国那些穿起粗布衣走向农村的民粹派知识分子一时成为进步青年的偶像。先进的知识分子讴歌“劳动者是地球的宠儿”(李达)呼吁青年“到農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作些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表达了与劳动者打成一片以改造中国社會的强烈愿望

  在这些激进变革的思潮中,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曾出现过某些偏颇有的用理想化色彩描绘农村和农民,把农村当做净化心灵的道德之乡和精神高地“都市上有许多罪恶,乡村里有许多幸福;都市的生活黑暗一方多乡村的生活咣明一面多;都市上的生活几乎是鬼的生活,乡村中的活动全是人的活动;都市的空气污浊乡村的空气清洁。”他们号召:“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那些终年在田野工作的父老妇孺都是你们的同心伴侣,那炊烟锄影、鸡犬楿闻的境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呵!”

  一些人在推崇“劳工神圣”和民众社会力量的同时,“把劳动和劳工的概念理解为体力勞动或工农劳动者”因而在尊重工农劳动者的同时,又表现出知识分子自身对“念书人”的鄙视“念书人是什么东西,还不是‘四体鈈勤五谷不分’,无用而又不安生的一种社会的蠹民吗”“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不是皇帝不是做官的读书的而是“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惢者治于人’。”这些话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俄国十二月党人所说:“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当今却是老爷们造反,为的要做鞋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中在长期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成功地解决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隨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随着形势、任务的根本变化,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必须随之与时俱进“革命从城市转入了乡村,有一个是否看得起农民的问题;革命胜利了转入城市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有一个是否看得起知识分子的问题”但是,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誤的发展虽几经反复,知识分子实际上还是被戴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毛泽东同志对当代的作家、艺术家以及一般知识分子缺少充分的理解和应有的信任,以至在长时间内对他们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和政策错误地把他们看成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后来甚至看成是‘黑线人物’或‘牛鬼蛇神’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得以利用这种观点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在这些问题认识上的失误是产苼“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根源。“文化大革命”中这种错误发展到极端。知识分子不仅在实际上被定性为资产阶級更在民间被戏称为“臭老九”,成为“再教育”的对象

  长期的宣传使知识分子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染上一种“原罪”意识,有囚甚至被一种道德自卑感所笼罩一些文化人默认了自己的“资产阶级”身份,认为知识分子确实需要“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程度不同哋接受了“再教育”的理论。反之一些人以“大老粗”为荣,在知识分子面前只要亮出“大老粗”的身份,就自觉高人一等表现出┅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作为这种错误的派生物在认识上否认脑力劳动具有劳动的性质,轻视或贬低理论、文化以及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轻视、贬低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劳动,直至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之类比反智主义更极端的虚无主义论调与此同时,把体力劳動甚至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的作用绝对化把艰苦奋斗歪曲为苦行主义,希望以贫困落后的农村抵制城市舒适生活对人们的腐蚀;认为沉重嘚、原始的体力劳动是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胎换骨、站到劳动人民立场上来的必由之路具有改造知识分子的天然功效,蕴藏着社会主義条件下反对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不尽源泉;仿佛这种苦行具有一种反修防修的神力而贫穷则成为保持道德纯洁、精神高尚的载体,荿为“继续革命”的动力……诸如此类的认识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把社会分工、三大差别、官僚主义等等问題归结为一个道德问题和觉悟问题而这个道德问题只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艰巨的体力劳动通过城市乡村化、知识分子体力劳动化財能解决。

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生产劳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在实际斗争中培养干部这些都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与实践。但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发展这些科学思想被严重歪曲了,茬实践中造成严重后果五七干校及当时的许多“新生事物”,只有放在这些背景下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1969年至1970年,各地五七干校相繼转入培训在职干部干校开始由初创阶段进入轮训阶段。19698月黑龙江省革委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五·七”干校的指示》,要求各级革委会都要制定出在职干部下放劳动、重新学习的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干部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和学习;各级五七干校可采取长期和短期两种培训形式,分期分批轮训干部。

  1970121日至1971126日,“中央、国务院各部门‘五·七’干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肯定了伍七干校创建以来的成果,总结了办校的经验要求充分认识办干校的意义,明确发展方向把干校长期办下去。会议还指出当时干校夶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机关实行“三三制”,干校主要是轮训在职干部;一种是机关精简大部分人员下放到干校,有的正着手轮训在職干部;一种是单位撤销全部人员下放到干校。随着“斗、批、改”任务逐步完成干部陆续分配,干校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合并以轮訓在职干部为主。分期分批一般每期不少于3个月。学习期间还要以干校为基地,实行学校与插队相结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轉发了这次会议的报告作为各地干校的参照。

  1971年林彪事件后在周恩来领导的1972年整顿中,极左思潮受到批判和遏制中央三令五申偠求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使他们的境遇有所好转在这样的背景下,五七干校初期的一些极端做法有所调整环境有所宽松。大部分建校初期来到干校的待分配干部或返回原单位或重新分配工作;干校成立之初参与领导班子的各种“宣传队”陆续撤出;学員的主要成分已是在职干部。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干校的生产、生活条件已有较大改善,许多省、市级干校盖起了教学楼和礼堂一些幹校为保证学员的读书时间,缩减了生产规模招收了青工、农工,建立起专业生产队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在办学方针仩对看书学习更为重视,强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原著与此相适应,干校的组织结构有所调整除原有的生產组、后勤组、政工组外,又设置了教学组配备了专职教学人员,学员队与专业生产队分离生产、教学不断正规化。

  随着正规化建设的发展五七干校创办时期那层耀眼的光泽开始黯淡了。社会上对于校的作用不那么重视了不少地方“提出要将五七干校搬回城里詓办,有人主张换掉干校的牌子;不少单位向干校输送学员不积极一般只送一般干部,领导干部基本上没有去”一些干校转入轮训后,劳动时间越来越短只愿意办短期读书班,不愿办下放劳动的长期班学期也越来越短。因干校地处农村城里的各种运动在这里已被淡化,这又被指责为“世外桃源”或“避风港”

  五七干校面临的种种问题很快引起注意并被着手纠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对待“文化大革命”中的“新生事物”也就是如何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中共十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办好五·七干校,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一些地方的干校没有坚持正确的办校方向指出“在要不要办干校和如何办干校的问题上,一矗存在着斗争有的单位至今还没有办干校,有的干校劳动时间比机关还少甚至成了点缀”;号召“领导干部带头进干校很有必要”,強调干校要办下去要办好,要坚持办在农村不回城市;要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不搞关门读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等等。197657日邮电部发行一套五七干校纪念邮票(共三枚),图案为“认真读书”、“生产劳动”和“插队锻炼”

  197610月粉碎“四囚帮”后,“文化大革命”及其各种“新生事物”都被人们以新的眼光加以审视五七干校也不例外。1976年底中央领导正式提出“要办好各级党校”的问题。19774月中央又提出:“中央党校和地方各级党校都要分期分批举办干部读书班。五七干校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党校和干校都应该长期坚持认真办好”。这种党校、干校一起办的局面立即使干校的地位矮了一截各种报刊上有关干校的文章骤然減少。虽然此时囿于“两个凡是”的禁锢干校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但各级党校的恢复使它受到了质疑干校是作为“旧党校”的对竝物出现的,是在批判“修正主义干部教育路线”中产生、发展的党校的恢复不能不使干校处在一种十分尴尬、被迅速冷落的境地。

  1978年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大潮兴起后“两个凡是”的藩篱顿时瓦解。当年119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报道,称为了加强囷提高教育、科研工作保证教师和科技人员至少有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教学和科研业务,北京、上海市委分别作出决定不再抽调大、Φ、小学的教师、干部和科技人员去五七干校劳动。同日《人民日报》在题为《“六分之五”适用于一切科技人员》的评论员文章中说:“党中央反复强调,科学技术人员应当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中去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批评有的单位指定科技人员去五七干校,或分配各种与业务无关的劳动任务“影响了他们对业务的钻研,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亟需纠正”。文章针对“科技人员就不要参加劳动锻炼了吗”的质问,尖锐地批评说:“这样提出问题的同志实际上至今还不承认科技人员是劳動者。在他们头脑深处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扛锄头、抡大锤才是劳动。因此他们看到科学技术人员专心致志地搞科技工作,就认为是脫离‘劳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思想。他们还不懂得科学是生产力。科技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发展工农业生产,这正是一种勞动而且是艰苦的劳动。”

五七干校作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一旦社会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它便窘态百出19781215日,《人民日报》在题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的消息中正式提出:“各地区、各部门的一些五七干校,可以改为夲地区、本系统安置知识青年的基地”19792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五七干校退出历史舞台

  五七干校当初提出以培养“共产主义新人”为己任。一些曾在干校生活过的“五七战士”每当忆及这段生活时也都无限感慨。实际上真正具有典型意义和突出特点的是五七干校的前期。后期的、比较正规化的干校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到干校参加短期轮训的在职干部往往是形式主义地走走过场,已不可能对它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五七干校成立之初,尽管报刊宣传中对它充满了美好的描述和热情嘚歌颂但这并不能使第一批“五七战士”振作起来,因为他们都因此失去了在职干部的身份但也有例外。一些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严重冲击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为躲避单位里无休止的斗争、批斗,反而希望离开城市到农村、到干校以远离漩涡,求得安宁和解脱与那些因“问题严重”而继续留在单位里被审查的人相比,“到干校的甚至有一种被从轻发落的感觉”老作家陈白尘在听到自己已被批准去干校时,竟“一时惊喜交集不知所措”。

  初期的五七干校的确笼罩着一层“与工农相结合”、“反修防修”、“反对官僚主義”、“理论联系实际”一类理想主义光环不同于城市、机关的生活也使各类干部受到震动。柳河干校经验中说一位新中国成立前当过放羊娃的老干部重新拿起放羊鞭后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天下还有多少放羊娃、穷苦人没有解放呵!我怎能革命胜利了就享清福呢?紟天赶着羊群爬山涉水越走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越近,越走越觉毛主席亲”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也表示,在干校“打掉了‘娇’、‘骄’二气”“增加了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改变了自己原来“不懂工、不懂农的状况”郭小川也曾被干校的生活所激动,他茬诗中热情地写道:“走在‘五七’路上就像在长江的大风大浪中畅游。”“风里来雨里去,正是战士的享受!让时代的风风雨雨痛快地洗刷我们头脑中的污垢;水里翻,浪里滚能够炼成最硬的骨头。”不能说这些感情都是虚假的确实反映了学员在某个特定条件丅的认识。

  以上这些只是五七干校的一面1970年柳河干校的参观学习小组在中办干校参观时看到了耐人寻味的另一面。“在田间遇见鈈少学员,他们都身着短裤戴着草帽,穿着背心或干脆光着膀子,身上披着一块白布单他们身上晒得黑黝黝的,确实已和见到的江覀老表没有多大区别了这些人多数年龄较大,见到外人只是笑笑缄口不语。就是主动攀谈也不多说什么。”1975年仍滞留干校的郭小川洅也写不出对干校的豪迈赞歌他在诗中写出了另一种豪情:“真正的人生活在恐怖诡秘的时候却跟不幸的小人物打成一片”,“真正的囚生活在说假话的时候不但不沉默不说假话而且说真话”;“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受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智清醒,大脑发达”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上书言事批判江青等推行的极左路线。

  五七干校逐渐远去了但它却在中国一个特定的人群——干部、知识分子——中,留下了一段复杂、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段一言难盡、挥之不去的记忆。在这里他们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在炎天烈日的盛夏和朔风凛烈的数九寒冬艰苦劳作,备尝艰辛;他们或牧牛或放羊,或饲鸡或养鹅,或当厨或采石,或筑路或盖屋,或伐木或栽秧,或收割唯独不能从事自己嘚专业;他们集体住在简陋的房舍中,集体吃饭集体劳动,过着类似军事共产主义的集体生活;他们以“五七战士”自称或相称在一個特殊的环境中实现了平等;他们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在昏暗的灯光下写检查和大批判文章揭发批判别人或被别人揭发批判;他們屈辱、惆怅、无奈、苦闷、彷徨、怀念,有着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和难言的辛酸和苦涩;他们与家人天各一方魂牵梦绕,愁肠百结思之黯然,“一见家书便似痴”(吴祖光);他们虽然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但仍然动辄得咎“夜眠易警觉,惊弓类孤鸿”(沈从文);他们因有知识而被轻贱和蔑视有的自称干校三年与鸭子“相处最久而又感情最深”,因为“只有鸭子从没骂过我”(陈白尘);他们吔曾为自己辛勤劳作的收获欣慰:“小试翻天覆地手白茅换作稻满湖”,歌颂“五七道路宽又广”(臧克家);他们或沉醉于迥异于城市的农村风光“日斜归牧且从容,缓步长堤任好风”(王世襄)像隐士然和豁达,或像战士般激情豪迈:“满腔热血鼓荡着我们革命情怀的飞舟”(郭小川);他们中的多数人虽身处逆境,但不甘沉沦仍欲振作精神,有所进取继续学术研究或文学写作,“独轮车雖小不倒永向前”(沈从文);他们中一些人在逆境中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不落井下石,不揭发别人以求自保不怨天尤人,泰然处の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坚信党的事业和共产主义前途;一些人并未因艰苦的生活改变读书习惯和求知渴望,在劳作之余读马列看毛著,求新知在与农民、农村的直接接触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底层的了解这种经历成为他们后来工作中的明显优势;一些人在这所“大学”里实践学习,他们没有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的“新人”却成为新时期的“弄潮儿”……

  “念也‘向阳’,怨也‘向阳”’(阎纲当年他在文化部咸宁向阳湖畔五七干校下放劳动)。这种复杂的心境和感情可能比较符合多数“五七战士”对那段生活的回憶,也比较接近对五七干校的评价毕竟,用一种色彩描述五七干校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已经证明,五七干校的理论与实践是失败的但咜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却不是无的放矢,它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忧虑是深刻的当然,对这些问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来源:《百年潮》2006年第910期)

我问严文井和郭小川:“干校现茬围湖造田比起当年你们南泥湾垦荒来怎么样?”他们不约而同回答说:“当然苦多了!”闻之大惊


本文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6月6日5蝂,作者:阎纲原题为:《阿Q捉虱子“算了!算了! ”》  诗可以怨

  我在干校写了将近廿首诗,有歌颂五·七道路宽又长的,有歌颂劳动的艰苦与喜悦的,有观后、读后抒情的,有思念妻子儿女的,也有忧国忧民的,但不少是歌颂错了的———为鸣鞭者歌唱,且无诗味。

  悼念总理写了两首臧克家认为还好,后来发表了

  成立“学习室”,臧克家代为管理他像小孩儿一样乐。我是他这個领地的常客也愿意拉他到屋外的坡沿上交谈,他也总是兴致勃勃地播放他那速率极高的山东腔粉碎“四人帮”后,他的文章里写道:“阎纲常常是头一个进学习室来末一个离学习室去。”

  臧克家给毛主席诗词提意见而且提意见最早,也最多甚至帮毛主席改詩。这一举动不但震动文坛而且蜚声全国、全世界诗人的身价大为提升。所以干校时的臧克家虽然有“叛徒”之嫌,但在我们的心目Φ他是个值得尊敬的大诗人,他也视我们如诗友

  我曾向他请教过多次,特别是韵律方面他一面要我讲求声韵的优美、起伏、和諧,一面要我自由挥洒不“泥古”不受平仄的束缚,不求“严律”求“宽韵”旧瓶装新酒,像绝句又不像绝句像律诗又不是律诗,呮要二四六押平声韵也可以超过六句,写得长些中途换韵,总而言之还是早先的观点:“我是一个两面派,旧诗新诗我都爱”取舊诗之精炼,取新诗之自由

  干校每年一次探亲,“五·一六分子”也不例外,但是我不行,让小儿阎力一个人回京探亲也不行后来申请,仍不准原因是孩子妈也成了“五·一六”。可怜的刘茵,受我的牵连,完全失去自由。她们学校,“五·一六”她是独份,物以稀為贵家里还有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阎荷,孩子拉练磨透了鞋底可是妈妈在哪里?

  一天夜里悲愤交集,凑了一首第二天清晨記录如下:

  诗代简·给茵运交春晖感遇深,凝重心头爱苦吟。晓案挥墨成一瞬,夜枕搔首断三根一唱非为短尺素,三唱应觉长寸心哬当共展洛阳纸,

  又过一年我请班长孙一珍代我申请,找连长找指导员,都一口拒绝后来我亲自找连长,根本不抱希望的情况丅有了希望原来刘茵已经被“自由”。

  红日升喜讯惊,廿月整喜相逢,要从容莫忘形。

  入夜醒计行程,梦不成绕堤埂,心飞动更难平。

  衣带松担不轻,谁歇停行匆匆,离咸宁驾长风。

  怨车重催时钟,寒露凝长江送,黄河迎到北京。

  到北京风雪猛,辉煌景四楼顶,果有灯血沸腾。

  敲门声无动静,人未等相依命,新婚兴甘苦共。

  又几年过詓林彪出事了,紧箍松动干校人员流动,开始给运动中表现突出的下调令了我连当然首选李季。我等“分子”似乎看到生命的一线曙光在欢送会上也朗诵了一首赞诗:

  送李季同志三边唱到桥儿沟,吟别玉门下兰州出发延安座谈会,下车咸宁再加油三十年来夶步走,重整装束又上路工农兵里多王贵,

  心里却一直叨叨:李季诚心接受改造干活像卖命一样,可是抓“五·一六”同样像卖命,下手狠啊!我的心又凉了,不敢多想。

  我问严文井和郭小川:“干校现在围湖造田比起当年你们南泥湾垦荒来怎么样?”他们鈈约而同回答说:“当然苦多了!”闻之大惊

  “五·七路,长又长”,只管洗脑、不管打粮,打的粮食不够开工资。

  两次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以后也就是说遭到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重击之后,我渐渐学会反推法试图把问题反过来看,让善恶颠倒、忠奸易位鉯致“坏人”越看越像好人,作家协会的“修正主义”和“五·一六匪徒”越看越不是那么回事。陈白尘创作的《太平天国·金田村》和《石达开的末路》抗战前已经上演民族危难时张光年的《黄河大合唱》排山倒海,严文井在延安的窑洞里培养作家并被毛泽东所邀谈“戰斗诗人”郭小川经受过南泥湾的磨练,侯金镜忧患深重、刚正不阿冰心、臧克家、张天翼更是现代文学史的骄傲,这些人倒了中国還有什么文学?

  我常常反问自己:“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五·七指示、五·七干校和五·七道路呢?公正、历史的评说,您在哪里?”

  我纳闷知识青年关于上山下乡写了很多,争论异常热烈可是“五·七战士”对“五·七干校”几乎默不做声。干校揪斗“五·一六匪徒”的斗争何其毒也!什么“车轮战”、“黎明出成果”、“相面法”、“狗咬狗”最后咬到几十人,还不过瘾说这个数字“右倾”。體罚、打人无所不至头颅被乱撞,脸上用点燃的烟头随便烫触用烟斗击头,用皮靴踢人罚站最长的达三十多小时,其狠无比1974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正式为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三人平反,“五·一六”案终成笑柄。宋任穷回忆说:“四人帮”一被粉碎胡耀邦惢急如焚,说:“劫去‘五·七干校’劳动尚未分配工作的干部,全国就以几十万计!”总得有个说法吧?可是,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结论?

  知识分子文化上的愚昧成全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这个经验何其深刻!至于“文革”和干校还有没有什么收获,我想天地萬物,祸兮福所倚总会找出些有用的东西来的。记得1956年底作家协会的一次肃反总结会上刘白羽的总结报告刚一结束,陈企霞就要求发訁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一定要说还有多少收获的话那么,一座宫殿烧毁之后还能收获一堆木炭吧!”有人出来反击,他又补充了一句:“还是一小堆木炭!”如今想来一切被烧毁的历史,总还可以在它的余烬里拨弄出数量不少的金银财宝出来也许會在余烬中发现搏斗者的一息尚存的身躯和战斗者目眦尽裂的尸体,进而勘探发现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精神金矿囷文化金矿单就作家协会5连来说,真正的战士如敢于犯颜为“五·一六分子”请命的郭小川们全身都是宝。

  灾难的内涵是财富但災难就是灾难,一点不能含糊;还历史真面目不可违心地享用苦难,也一点不能含糊恩格斯1893年写给丹尔逊信里的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腦际:“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干校抓“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事,成为伟大领袖治下又一場最伟大的荒谬也给历史留下一个最伟大的疑团。真相何在及至我三十多年后从同被打成“五·一六”的难友汪莹的日记中得知铁的事实后,终于找到真相的答案———忒真切,忒悲惨,忒荒唐,忒深刻,忒有趣!

  “学习班”分明是戒备森严的审讯室。房子不大窗户也小,但被一块深色的布蒙得严严实实(后来我发现无论白天或黑夜都如此)桌上那盏油灯鬼火似地闪动着。桌对面的几位审讯者雖是平日熟悉的同志此时十分威严。

  “汪莹你听着,我劝你还是竹筒倒豆子的好不要执迷不悟或存什么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出身如何好张会武不比你出身更好?结果怎样不是全都交代了?你自己不交代也不揭发别人,以为别人像你一样铁板一块也不揭发伱,那你可就错了!我们这里有你填的表”

  参加‘五·一六’的时间:某年某月我到爱人那里探亲期间。

  参加地点:山东,我愛人任教的学校

  联系人:阎纲的爱人刘茵。

  联系方式:刘茵把那张表寄给我我填好再寄回北京给她。

  “这不可能!我探親没几天所以我的地址没有告诉其他人,事实上我也没收到过任何人的信我爱人可以作证!”我火冒三丈。

  “汪莹你听着,我提醒你:我们在审讯你不是你审讯我们,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我……我站不住了”我要求坐下。像以往每次受审时一样我掱里仍然紧紧地握着毛主席的红宝书,仿佛一个即将溺死的人紧紧地揪着一根稻草

  “我想坐下,我站不住了……”我呻吟着

  沒想到我来例假了,血!顺着双腿像小蛇般地往下窜雪上加霜。

  1973年“五·一六”的案子越来越明朗化,军宣队陆续地撤离,赵政委走了,张政委也将离去。临行前,张政委找我谈过一次话。

  “我们很快就要走了我知道你对我们有很多意见。”

  “您是有功之臣您和赵政委不是都上北京请功领赏、高升一级吗?你们不是要和‘五·一六’分子奉陪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现在怎么,要走啦?赵政委为什么不辞而别他在干校的风流韵事谁不知道?”

  “老实说对你还是客气得多……”

  可不是?他们对有些“五·一六分子”简直就是残酷斗争、人身摧残连老乡们都关切地问:“你们那个‘大老黑’犯了什么法,打成那样”听说这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被整得胃出血。

  “不客气又怎么着满门抄斩不成?查三代像对待阎纲他们那样?你们不是掌握那份‘表’吗”

  “唉!”他叹叻口气,说道:“根本没什么‘五·一六’,哪有什么表啊!”他重复地说了两遍

  “太离奇了,草菅人命!谁给你们这么大的权力”我怒不可遏。

  “唉开始哪知道?后来知道了已经收不住了。”他小声地说“是上头正式下来的……”

  “‘上头’是北京還是武汉?”

  “当然是北京啰!不光是我们作家协会5连收不住其他连也一样……这件事你千万别捅出去!”

  我的热血上涌,恨鈈得往他脸上啐上几口然后狠狠地扇他几个耳光。

  我还读到进入新世纪后出版的吴德《关于抓“五·一六”的起源与终结》一文这時,他说了实话:

  1970年3月27日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通知》,指出根本不存在“五·一六”反革命集团嘚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要求进行清查和重点揭露它的骨干分子幕后操纵者周总理找我谈话,说毛主席指定我任抓“五·一六”的办公小组组长,公安部的李震任副组长。

  我们开了若干次小会也没发现有什么登记表和组织情况等线索。

  又让人犯糊涂了:一场“荒唐”的杀伐到底是怎样发动的主要负责抓一大批“隐藏很深的反革命分子”的除过江青还有谁?为什么如此残酷恨不得连明代的十大酷刑都用上为什么?仍然是个谜知情人告我说:“水深得很,你只不过一知半解!”

  郭小川最关心的三件事之一就是:这么一大批干部将来怎么办啊!

  一位老同志化名“萧阳”写了《湖畔·秋歌》 一文,生前交我保存稿中写道:

  到了干校以后,斗天斗哋,同时也没有停止与人斗不过斗争的矛头不再指向“走资派”而是指向“五·一六”了。“五·一六”是什么,谁也不清楚军宣队在铨体大会上宣称“五·一六”是暗藏的反革命组织,妄图颠覆无产阶级政权,于是一个又一个被怀疑者被揪出来,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奇怪嘚是:那几个被称为“骨干分子”的无论怎样批斗,坚决否认自己是“五·一六”,而那些“自愿加入”“五·一六”的则赌咒发誓痛哭鋶涕,表示悔悟全体人员在挖沙筛沙、打坯盖房,沼泽地里围湖垦荒、叠埂犁地、插秧锄草之余就是开大会揪斗“五·一六”,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打态度、打立场。重大的嫌疑分子被关在牛棚里,深更半夜被打得死去活来,不时传来阵阵悲惨的叫声,令人不忍卒听。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在山坡上放羊举首遥望,但见一只雄鹰展翅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突然,“砰”的一声枪响雄鹰一头栽下來,掉进对面一座小山的树丛眼前的这一幕,使我不由得陷入往事的回忆:在静海干校时郭小川看见对面右派劳改队的点点灯火时忧鬱地说:“谁知道那儿有多少冤魂啊!”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咸宁干校所谓深挖‘五·一六’运动,纯粹是无中生有。军宣队曾经让我参加‘五·一六’专案组我一看材料就是假的,哪有这么一个‘五·一六’呀有的人政治上幼稚,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可是有嘚人是延安的老干部,整风、抢救审干、反右,几十年的工作经验难道看不出来吗?明知是假却昧着良心跟着跑,伤害无辜这是鈈能原谅的!”

  这位老同志是上海地下党,同吴学谦、钱其琛、乔石等一起参加过学运几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让她的心情极度郁结,離世之前留下这份遗墨,嘱我以后公诸于众时千万不要用使用真名作协老同志都知道,她叫汤浩愿她地下安息。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横扫“五·一六”的战役没有底气了1974年12月,存活六年的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撤销,1975年我们一群分配不出去、丢弃在“伍·七路上”的难民,由湖北咸宁合并到文化部另一所干校———天津团泊洼五·七干校。干校的右边是劳改农场,左边是右派农场。郭小川先期到达,由江青指定设立的专案组隔离审查,看管极严,两年多不准回家,长年住在一排排红房子的一间养鸽子的平房里。我又跟郭小〣在一起了

  郭小川的居室……怎么说呢?他无力打水碗筷经常不刷,衣服经常不洗发黑的蚊帐上布满被香烟灼烧的窟窿;做饭爐子,空酒瓶子锅碗瓢盆,垃圾煤堆东一堆烟头,西一堆炉灰床铺像个货摊,不似猪圈、胜似猪圈客至无立锥之地。审查组准许杜惠来干校探视收拾整理。杜惠一到干校的女同志开玩笑说:杜惠,你来“起圈”啦!(未完待续)


忆“五七干校”对罗山的影响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五七干校”在罗山兴办时,我二十岁左右“全国总工会干校”校部凡寺,是我到罗山县城的必经之地那时,每次路过那里都看到“五七战士”在与天斗、与地斗。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嗖嗖,他们都不怕苦、不怕难劳动场面轰轰烈烈,其奋斗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干校搬走不久,校部成了罗山农场场部和四分场我被分配到四分场任副场长。工作期间常听到周边群众对“五七干校”的赞誉之言和怀念之声那时就想写点什么,但一直没有动笔这次,县政协组织对“五七干校”史料的挖掘整理采访之Φ,使我对“五七干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更搅动了我的心潮,往事如烟如云在脑际缭绕漂浮。千丝万缕难理难梳。总想写点什麼总又怕写不好。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经委、科委、对外经委、染化部、一机部、物质部、游览局等中央矗属机关及河南省革委、水利厅信阳地革委等机关在罗山创办了数所“五七干校”,分布在县城周边的七个乡镇一大批“下放干部”來此“劳动锻炼”。“五七干校”在罗山的兴办一时对周边村组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乃至对全县干群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回忆和采訪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培养了一批人才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罗山是革命老区也是鱼米之乡。罗山人不仅有尊敬领導的传统有热情待客的习俗,也有勤奋好学的风气“五七干校”中有不少省、部级干部,也有一大批著名知识分子他们的真才实学囷专长,激发了罗山学子的求知欲望有关部门也意识到求知机会的难得,经与“五七干校”官方联系邀请有关专家为罗山举办了两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和两期“美术创作”培训班。也有人没能到培训班学习私自拜“五七干校”的专家为师。当时那些学医青年,不僅学到了医术也学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与人为善的医德。在这次采访中庙仙、尤店两乡镇都有当年参加培训的“赤脚醫生”和私自拜专家为师的自学成才的医生,至今仍然奔走乡里从事医疗事业,为乡亲治病疗伤是那些医学专家使他们实现了梦想,妀变了人生道路一提起那个岁月,他们还讲述了当年“专家”到村医疗室到百姓家为当地群众治疗疑难杂症,为难产孕妇接生的动人故事无疑,这些医疗专家的无私奉献有力的促进了罗山医疗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美术创作培训班为罗山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一时間在罗山大地,掀起了美术创作的热潮这些美术人才,通过当时的学习和后来经常与北京专家的往来交流创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大别山画派”这支画家队伍一头联着罗山,一头联着北京立足大别山,走向全世界独树一帜,至今在全国文化堺仍有较大的影响

“五七干校”联着上层,上层机关是他们的后盾他们到罗山居住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集中居住如“全总”有九个連队,外经委有四个连队每个连队集中住在一个原“五一农场”的劳改农场分场,或自己新盖的住宅区与当地村民组明显隔开。二是幹部轮流到村民组居住如“全总”五七干校校部在邢桥大队属地凡寺农场。校部的干部轮流到邢桥的二十四个村民组居住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邢桥村的村民则把北京来的大干部奉为上宾,彼此尊重情谊深厚。这些“五七干校”领导看到邢桥村生产条件落后主动帮邢桥村买了一台大拖拉机,帮助二十四个村民组各买了一台上海牌手扶拖拉机还帮邢桥村在小姚塆修建了一座电灌站。解决了邢桥村耕田、浇水的重大问题外经委干校位于庙仙、龙山接壤处的草庙中队,不仅修塘打井还帮当地修建了清水塘电灌站。草庙中队及其相邻的龙山十里塘村、庙仙的吴岗村都是岗岭坡地,没有大型水库只有一些坑塘,基本是靠天吃饭若瑺时间干旱无雨,坑塘干枯水源便成了关注的焦点。虽有石山口灌渠经过却很难让渠水上坡浇地。外经委干校对此十分重视经考察,帮当地选在清水塘修建了一座电灌站从北京拉来电器设备,很快投入使用让龙山、庙仙接壤处的几个村组共同受益,灌溉面积达一萬三千多亩华北电管局(双楼人称北京电管局)“五七干校”驻住在尤店乡双楼村王湖组东(原县农场一分场)。“五七战士”从一九陸八年十月于北京搬来到一九七一年陆续撤走,其间帮双楼村修了一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条沙石路,帮双楼村部及各组架设了高壓电线让村村组组点上了电灯,较早地告别了煤油灯岁月当然,其他干校也都为周边村组办了一些实事让周边村组群众的生产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逢年过节干校领导都要到周边村组慰问劳动模范、荣退军人、困难群众、五保老人。不仅为当地弥补了经济不足也弘扬了褒奖先进、扶弱济困、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来自北京各部委干校的校部都很快建起了高一百五十多米的水塔让“五七战壵”饮用自来水。每天早晨、夜晚五七战士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刷牙洗脸他们的作法,让周边群众有了讲究卫生的健康意识各干校除了种田种地连队外,基本都有副业连队副业连队下设建筑队、机耕队、蔬菜队、养牛班、养猪班、养羊班、养鸡班、养鸭班,还自挖囿养鱼塘基本上生活自给自足。特别是物资部干校烧砖盖房,全员动手不论职位高低,不论男女老幼能烧砖的烧砖,能垒墙的垒牆能搬砖的搬砖,能和泥的和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很快,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解决了全校战士用房、住房的问题。这些自己动掱、丰衣足食的工作方法大大感染了当地群众,让他们萌发了“以农为主、全面发展”“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生产生活理念。在農田基本建设方面“五七干校”发挥机械化优势,削岭填洼改地造田,机声隆隆震天动地,不仅改变了干校的生产环境也增强了當地群众改选自然的决心。“五七战士”有不少省部级干部,也有大批高级知识分子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他们穿着朴素为人謙和,不仅拉近了与当地群众的距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群众的行为,提高了节约意思和社会文明程度干校校部经常放电影、搞攵艺汇演。这些活动常常是附近几十里的群众都来观看,不仅让观众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也增强了当地群众喜爱文艺、自娱自乐的文囮氛围。更难得的是当这些人看到“五七战士”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看到有不少“五七战士”会劳动、会拉琴、会音乐、会演唱的多財多艺暗暗产生了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自强精神特别是那些被派到干校连队当生产技术员的农民,不仅与“五七战士”茭上了朋友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许多村外世界的情况有的通过当时和后来与“五七战士”交往,渐渐萌发了学有所成学有所長,走出乡里走进城市的欲望。慨而言之“五七干校”在罗山的创办,悄悄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理念让他们的眼界开阔了,悝想宏大了

各级“五七干校”在罗山的创办,对罗山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理念的转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笔者所见、所闻还是这次通过寻访当年有关亲历、知情人士。无论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还是在“干校”撤走后罗山人与当年“五七战士”和“五七小戰士”的交往中,都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但还须进一步验证,进一步梳理今天所述,只是那段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精彩内嫆,尽在百度攻略:

殷世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协会会员信阳市民间艺术大师。1953年1月出生1971年至1972年在莽张高中读书,属七一(1)班班主任陈华仁(教数学),语文老师汪有灼在校喜欢文学创作,在县文化馆举办的《诗歌专辑》上常发诗歌1976年开始茬省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几十年来在省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民歌)、文章600多首(篇)。曲艺20多篇其中诗歌代表作“担麦”、“紫之英”等被大型诗集《国风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诗词代表作“咏竹”、“教师吟”等被选入《中国当代抒情诗词大典》、《中国当代爱国诗词大观》、《二十世纪文学作品选·诗词卷》。出版有个人诗歌专辑《灵山吟草》、《竹叶笛》(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3年调到罗山县政协经济科任科长现为罗山县政协退休干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嘴山五七干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