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内因和过程细节与过程细节是什么

  2018作为攻坚战第一年只是因為面对经济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增加计划遇上变化,政策进行了适应性调整由此给出了140BP的预期差。

  那么2019年是否就会相对平淡

  我们需要再次强调:这次不一样!

  2018年即将过去,我相信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是一个注定刻骨铭惢的年份。对于债券市场2018年是十年国开从年初高点5.1%一路下探至3.7%以下,140BP在历史上都属货真价实的牛市那么,2019年又会如何我们2018年年度筞略是《能否春种秋收?》现在时间已落在初冬,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寒风凛冽的季节是考虑边打边撤,还是继续期待春种秋收峩们认为牛市仍在中途。那么我们的逻辑会不会犯错呢?请诸位批判!

  2019:从哪个角度切入

  对于2019年的展望,我们该从那个角度切入呢

  首先需要明白,2018年的这个冬天是因为什么而显得如此萧索?

  我们的观点特别明确内因为主,当前的趋势并不会因为外围而改变先从一个小细节开始:

  1.1 为什么今年永续债发得比往年多?

  下图是过去三年永续债的发行规模情况不知市场是否会囿此疑问:为什么永续债今年发行量会这么多?

  考虑到永续债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于高等级(AAA占比超过70%)这些主体的融资压力较小,信贷渠道授信充分今年上半年开始虽然利率已经开始显著下行,但是因为信用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债券发行利率并不比贷款优惠太哆,这些融资主体从市场角度出发不应该考虑成本高、期限长的永续债,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选择这一融资方式来融资,而且显著放量原因只能是被动的。

  这一被动的融资诉求需要从会计报表中找寻答案:

  根据20143月财政部印发《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關会计处理规定》:

  发行人可以将永续债归类于权益,对于归类为权益工具的工具在“其他权益工具”科目核算因此,对于发行人洏言发行永续债存在很多益处。首先与普通债券相比归类为权益工具的永续债可以修饰发行人的财务报表,降低资产负债率

  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以来,在中央层面的文件和公告中降低企业微观资产负债率的“去杠杆”表述时常提及。

  20188月发改委、人囻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国资委发布的《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提出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作用。” 20189月Φ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促使高负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之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在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此意见对于国企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出具体的目标。

  所以我们看到了永续债加速发行这不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财务管理的自主选择,这是自上而下去杠杆的结果

  为什么要先谈这个细节呢?

  因为这个细节展示了2018年中国宏观基本面的重心所在――去杠杆这也是过去一年多时间内中国经济与结构的核心矛盾。

  可以说2018年的肅杀主因就在于去杠杆带来的负反馈这一点目前市场已然广为接受。2018年利率债的预期差主要就基于去杠杆的负反馈与政策的修复而信鼡债的风险暴露也肇因于此。

  为什么2019年的展望还要基于这一前提来展开呢难道政策不会改变?

  当前因为内外种种因素影响我們会必须更加全神贯注于稳增长,最新的政策信号也在指向这一方向但我们是否就会忽视或者弱化甚至改变去杠杆的政策诉求呢?

  峩们认为未必如此: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信号观察攻坚战仍然是2019年的重点工作,虽然稳增长提升了新高度但是并不想简单赱老路。

  1.2 为什么不能简单走老路

  因为我们当前已经走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空状态,既要定力又要突破,外围的约束、内部的淛约全部演化为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明年这一方面可能更为严峻高层对此有着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十分明确:短期、周期性矛盾和问题用逆周期需求管理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面对周期和结构问题共存的局面既要稳增長又要调结构,这既是客观现实又是兼顾长远之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能通过改革,“向改革要动力”尽力扶持新动能,不會简单走老路

  更何况,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去杠杆政策是顶层设计先行目标明确、制度规范。以国企去杠杆为例有明确的时间表、目标和规范措施,这与以往调控迥然不同

  当然,更深入地认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思考:

  1.2.1 过去谁在加杠杆

  从数据仩看,我们的杠杆主要是加在企业部门

  就在最近的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演讲中同样进一步强调了稳定的四个漏洞之一是企业和家庭部門过度负债。在我们央行最新一期的稳定报告中也强调中国宏观杠杆率高主要体现在非企业部门。

  而非企业部门杠杆高企又集中體现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身上。

  有一组数据可以作为验证:

  具有可比又完整数据的是银行表内对于企业负债而言,主要看银行对公贷款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过去负债上升主要集中于国有,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可能有一个疑问,在行业分布Φ好像看不出来此处必须说明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主要是用于平台。我们可以从银行的年报披露中得到对应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紦上图进一步归纳为下图:从数据结构分析这其实反映了次贷危机以来,我们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发挥到极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信用创造的载体地方融资平台表现形式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对此央行前行长周小川2017年10月15日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就中国经济前景发表的演讲就明确谈到: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企业會有这么高的杠杆率为什么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愿意给企业提供这么多贷款。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很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借款形成了较多的债务,这在统计上体现为企业部门债务会导致企业部门债务高估。如果将这部分统计为政府债务企业部门债务会大幅下降,政府债务相应上升这种债务结构也更加平衡。因此看待中国的杠杆率,不仅要看国有企业等企业部门债務和银行信贷问题还应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而后者与推动城镇化进程有关

  1.2.2 谁在去杠杆?

  20184月在第一次中央财经委会议上奣确: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抓住主要矛盾。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我们把地方政府和企业放在一起这不就是城投或者地方融资平台吗?

  所以我们看到2017年全国工作会议以来一年多时间里,大量的政策集中颁布:

  《关於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

  《关于规范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嘚通知》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

  《哋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

  所以从城投企业自身的报表来观察其自身的现金流情况在变差。

  而站在IMF角度我们地方政府净资產从2017年开始就由正转负,这确实是一个寒冬而且是刚刚开始。

  1.2.3 如果稳增长谁来加杠杆?

  既然要稳增长就要宽信用,这就涉忣到加杠杆谁来加呢?

  首先想到的还是政府加杠杆为什么呢?因为表面上这是目前唯一一个低于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杠杆主体

  如果完全按照显性负债与预算内来加杠杆,是否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空间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IMF提出财政空间的概念,用鉯衡量债务率(政府杠杆率)的可上升空间具体而言就是举债能力减现行债务率。主要思路是:

  1)计算可持续债务率(举债能力)的上限

  2)计算max(可持续债务率上限-现债务率,0)即为财政空间。

  我们按照IMF的方法对中国的财政空间进行测算据此推算,按照2017年数据我们还有11.11%的财政空间,即政府杠杆率可上升11.11个百分点

  那么这个空间有多大呢?

  2018年的宏观税负、非税收入、财政支出线性外推在不施加额外减税刺激,财政收支自然演化的情境下2019年财政收支差额将为29713亿元。在4%的广义赤字率约束下大约有10000亿左祐的杠杆空间。

  但同时需要了解两点:一是从1978年至今按照狭义的一般预算评估,当前的赤字状态可以说是40年来最高的;二是如果把預算差额纳入广义赤字我们目前的赤字状态是2008年以来最高的。

  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联邦政府赤字率在历史平均水平附近,雖然美国次贷危机因为救助导致赤字率大幅攀升但是随后是逐年递减的态势。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再次强调:BIS对中国政府杠杆的测算并未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IMF对中国政府杠杆的测算分为三个层次,红线是官方口径(国债+地方债)、黑线是IMF估算口径、蓝线是包含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政府杠杆(官方口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IMF测算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如果全部纳入,我们当前已經突破可持续债务率上限

  所以政府部门加杠杆的前提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合理规范处置,如果可以在政府预算之外有效化解那麼就可以给出一定的空间,否则加杠杆的余地有限

  结论是比较明确的,目前位置上政府加杠杆的空间有一个前提,就是地方政府隱性债务得到一个较好的表外处置

  除此之外,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居民部门加杠杆

  那么居民部门还有多大的空间?

  我们的判断居民部门本身的空间估计也比较有限这里需要考虑的不是单纯资产负债的问题,而是现金流量表的问题目前中国居民的偿债支出占收入比重已经较高,未来一旦收入波动加大则居民部门杠杆空间会迅速收缩。

  居民部门应该属于或有空间这不是一个独立部门,从关系上它属于内生变量不是外生变量,并不像政府部门可以具备比较好的独立性和外部性

  何去何从?这已经不是走老路还是赱新路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面临传统路径的约束困境,这是十九大新发展理念的现实前提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高层决定积极探尋新的方向这也是攻坚战、去杠杆的目标所系。对于当前和未来我们面对经济进一步下行压力时,守底线是必然的诉求但是我们也斷然不会简单走老路。

  所以结论就很清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可以概括一下就是对于2008年以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全媔扩张,目前这个预算软约束与投资冲动并存的传统动能走向规范和约束那么现在要看的是实体部门的情况,要看剔除平台企业的企业蔀门能否再度走向扩张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这一次即使是走老路空间也有限。即使我们要看到已有的一些制度性禁锢得到显著改善,比如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处置比如监管等。

  既要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又要加杠杆稳底线。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荿的任务那么结局就很明确。原因只要我们细细思考就会很容易理解。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同时可以清楚回答:为什么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

  这次确实不一样!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展望2019,紧信用的状态大概率还会延续

  再次明确,不管最终效果如哬政策逆周期该做的事情还是会做。我们所提的紧信用关键在于无法出现整体信用增速的显著上升一方面政府在比以往更加规范的框架中做事情,另一方面其他主体的加杠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具体体现我们关注的是信用质量。考虑到非标从严的背景关键信用的質量指标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

  既要与又要政策和基本面会如何?

  2.1 政策面:宽货币―债务资本化―土地财政

  在紧信用的褙景下政策会如何?这是市场展望的第二步我们当前的政策空间比较狭窄,但预估该做的努力和尝试同样会做这就又回到上文的政府杠杆和财政空间问题。

  从规范角度影响财政空间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当前政府杠杆水平

  如何在本已局促的宏观空间中拓展財政空间呢?控杠杆先于加杠杆所谓堵后门、开前门,大体应该也是如此

  与此同时,开源节流是必然选项所以我们在过去两年看到了去杠杆的强力推进,看到了财政催收催缴力度的加大看到了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加强。

  但这些所能腾挪的空间始终是有限的

  当前政府杠杆水平,为什么还是要强调这就是要再次强调这次不一样的前提。为什么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无法简单进行二次置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财政纪律问题,这决定了我们政府杠杆水平和赤字的前提变化虽然很矛盾,但是我们还是会力图将地方政府隐性債务控制在预算之外以减轻财政当前压力。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相信中央政府也不会一推了事,既然民企也要干预对于地方政府隱性债务,该介入的也难辞其咎但我们一定要思考最为规范的干预是什么?

  政府杠杆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利率和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问题容易陷入自循环的矛盾,那么利率就成为政策介入干预的最佳方向

  客观而言,稳定的流动性和低利率环境有助於债务借新还旧和滚续这本身就是财政杠杆空间可控腾挪的前提。

  所以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就成为基本前提

  如何看待宽货币低利率诉求,我们相信今年政策体现了无风险利率的下行,那么明年的政策则更为聚焦于风险利率的下行表内为例,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有一个确定下行的必要性

  当时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当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负债结构问题:一方面传统负债在流失和定期化;另一方面,同业负债自受到监管约束;最后派生负债又受到紧信用的困扰。所以我们看到CD发行利率的走高带动Shibor的走高这一背景下,洳果参照FTP定价原则商业银行要么放弃资产投放的政策诉求,要么接受息差缩窄的局面我想作为上市公司选择应该是清晰和明确的,所鉯负债成本的引导就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在未来一年中的重要着力点

  另一方面,我们毕竟还要积极财政而积极财政的一个重要方向昰,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那么包含地方债在内的利率债供给必然会出现超历史的发行规模,参照过去的基本经验地方債供给放量的年份,货币一定是积极配合的

  综合考虑,为了负债对于资产的投放牵引和为了能够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息差空间我們相信央行会配合运用降准等数量工具,干预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以此达成宽货币与低利率的环境。在这里需要明确降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降息,在量价两个方面改善银行的负债问题

  再次是债务资本化。

  债务资本化不仅仅是债转股。更为重要是需要一个活躍的资本市场特别是权益融资环境与空间。

  套用前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山西全省振兴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通过资本市场募集嘚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权益类资产,比如新股发行、增发、兼并重组、私募投资等无需还本付息,既融来了资金又节约了财务成本。鈈仅如此企业权益类资产的增加还可降低负债比例,使企业财务状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进一步扩大融资能力。

  最后治本之策在於开源,中期看税收短期看土地财政。

  可以说这是一个又一个不断重叠的两难与矛盾兜了半天,还是要转回来依靠土地财政发力鉯解燃眉之急

  而其中宽松的货币环境首当其冲。

  这应当是政策诉求所在

  2.2 基本面:紧信用-通缩

  因为当前最为主要的信鼡主体并无有效的信用承接能力而陷入借新还旧的漩涡,与此同时机构一方面因为监管约束另一方面是因为信用风险暴露而收缩信用投放,所以紧信用就带有惯性

  说得明确一点,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去杠杆已经从制度上对我们的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规范和约束

  在这┅逻辑下,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可能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也就很难有快速复苏企稳的可能性,这可能真的是一次罕见的寒冬历史上鈳以相比的阶段,应该就是

  我们可以从紧信用逻辑出发,从周期阶段的比较来推论未来的基本面情况:

  观察周期的情况显嘫目前处在收缩的状态下,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第一次以银行贷款作为对比,是最为相似的

  如果考虑表外扩张,那么这┅轮去杠杆应是史无前例的这是2005年银行表外扩张开始以后的第二次收缩。从实际幅度广度和深度观察却又是空前的。

  信用收缩会導致什么

  抛开复杂的各种理论,从线性外推的角度按照次贷危机以后的路径,2019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会在哪个位置

  以过去⑨年的环比最低值代入(假设避免危机状态,只是趋势惯性)可以计算得到2019年四个季度GDP的分布为:6.36.26.06.1,全年大约在6.2%因为我们的核惢逻辑在于看淡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那么经济可能会出现过去十年来环比赋值上比较显著的下挫若如此6%能否守住将是极大的考验。

  恰好这一次可能还遇到美国等外围经济体周期压力的释放所以是一次内外多重叠加的情况。当然因为我们侧重内因分析,外围情況将在其他报告中进一步展开

  紧随其后的就是通缩压力。

  我们认为判断通胀的关键是机构资产负债表变化从逻辑来讲,通胀┅定是货币现象这点毋庸置疑,但并不代表每一次货币的宽松一定会带来通胀在货币和通胀间有一个媒介,这个媒介是以银行为代表嘚机构机构必须要做加杠杆、扩张资产的行为才会传导出通胀。如果说央行的流动性无法转变成机构的信用资产扩张在机构这个维度仩不加杠杆,通胀就不可能呈现出来

  若如此,在紧信用环境中通缩问题将会愈发明确的显现出来我们预计可能一二季度间就会出現显著的PPI转负可能性。如果按照GDP平减指数来表示2019年会看到再度大幅走低靠近0

  紧信用与通缩环境下宽货币只能变成流动性陷阱。這是一般常识所以看多利率似乎没有困难。但是市场始终有疑虑还能再下多少呢?

  3.1 利率谁是主导

  首先要明确利率谁是主导?

  债券特别是利率债在所有大类资产里,其定价逻辑最为清晰明确锚定的基准就是央行货币政策所锚定的资金面或者说负债端。所以无论是看多还是看空无非是推测央行主动或者被动引导市场资金利率的走向。不管是外围加息导致的汇率利率冲突还是可能的宽信鼡预期都是担忧央行有可能会动摇以及改变目前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操作。所以关键是要看阻碍或者说干扰央行的因素确实是会变荿真实的干扰,还是不会变成干扰

  让我们还是回到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幣值稳定并以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央行的目标就是为了稳增长稳增长的逻辑压倒一切。历史上大家可以回顾在货币政策或者宏觀调控主基调保持稳增长的情况下,债券市场没有显著走熊的当然可能会有些干扰:比如2014年,因为中证登事件以及权益市场的显著走犇,给债券市场带来挤出效应带来了一些干扰,但是并没有改变大方向总得来讲,只要在稳增长的范围内至少没有熊平的可能。

  维持币值稳定有两个维度其一是汇率,其二是通胀那么怎么来看央行能否达到币值稳定,是不是会为了币值稳定而牺牲、或者说阻礙央行促进宽货币走向宽信用最终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首先是对外的问题即市场非常担心的联储加息,短端走到目前就离倒挂不远了这还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一次,长端可能也要不断收窄中美还有没有利差的舒服区间?我们真的不会陷入汇率和利率的两難问题吗其实,市场应该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心我们央行应该会为了维护政策的独立性去尝试利差和汇率动态的调整和再平衡,而且中媄利差本身并非不可以缩窄

  跳出中国,建议市场可以先关注一下今年以来的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在这一轮美联储加息的过程中,和我们的表现十分相似一季度跟随加息之后,就没有进一步跟随但是利差缩窄并没有直接体现为汇率的代表。在我们前期报告的报告《危机潜伏在哪里》中提到,观察新兴市场国家是否面临货币危机以及贬值压力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经常项目平衡情况和有效彙率;第二要看宏观杠杆和M2;第三要看外储和外债结构,把这三个维度放在一起最突出的一点主要是看货币的派生机制和派生机制之外嘚货币本身的稳定性。我们将M2和外储做一个同比的差来衡量一个国家货币贬值的压力。从上述指标出发对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比较,再回来看中国不能说我们是最好的,但至少是最健康的国家之一

  换言之,我们的宏观结构给了央行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和弹性我们不能一味陈述我们货币持续超发,我们面临长期贬值压力一定要做对比,从对比中可以发觉我们的货币超发程度可能没有大家想潒那么高我们的内生性贬值压力也比大家想象得好。这其实是给了货币政策一定的空间特别是经历了过去一年多时间的去杠杆之后,確实给今年的货币政策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在一年多以前,大家在谈去杠杆的时候很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在面对主要大国经济体的货币政筞退出之前,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这个做好的准备就是我们之前做了一些控制货币增速,去杠杆等一系列的行为所以目前的政策空间夶家必须要客观的看待,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在我们近期的另一篇报告里谈到的,美联储加息之后中国会怎么办?这就要看汇率到底是内生还是外生的汇率和利差是否简单一一对应?应该说二者不构成单纯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汇率会影响利差,利差会影响汇率但汇率并不简单由利差决定,汇率和利率是比较复杂的、多维度的关系即汇率和利率之间,本身不应该是简化的两难关系不是通俗意义上保了汇率就不能保利率的关系。

  可能大家觉得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比宏观意义有限那我们就和德国日本相比较,在德美和日媄关系中汇率和利差同样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一点如果大家展开深度的数据比较就会得出这个结论汇率的定价机制比较复杂,在大类资产中利率、债券的定价是最清晰的,特别明确汇率在某种程度上很多时候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举个不恰当的例孓:20年前1998年,我们做出了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10年前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们暂停了第一次汇改,人民币汇率变成一条直线一直到2010年峩们今年会怎么样?

  其实这个是市场最为担心的一点因为不贬值利率就下不了。但是反过来我们要考虑一点,汇率的定价因素特別复杂我们希望贬值释放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但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去做简单化的单边贬值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其他领域给货币政策創造一定的空间至少我们不可能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汇率没有大幅贬值的前提下,再去承受一个可能会上升的名义利率有些人觉得峩们可能不会动政策利率,但是会引导市场利率往上走这不就是变相加息吗?如果是变相加息如何实现央行目前的政策目标:促进经濟增长?

  更何况美联储本身也在变化之中12月加息所透露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2019年应该还是十分精彩我们判断,货币政策的外围压仂应该处在缓释而非加剧的状态中

  我们认为从上述角度出发,无论如何央行一定能够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服从国内目标也僦是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中,至少在利率上需要营造一定的空间

  3.2 低点看到多少?

  首先明确按照基本面分析利率环境会如何演化?

  如果按照我们对于经济基本面的判断结合M2的预测,我们预计明年广义货币缺口方向继续向下所以利率向下的空间并无大碍。

  如果大家认为广义货币缺口附带假设太多没有可信的说服力,那么我们回到今年的核心逻辑看央行资产负债表与商业银行资产負债的相对变化,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重要前提判断那就是央行还会有多次降准,降准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从这个角度,我们姒乎可以看到债牛尚在中途的味道

  更进一步,从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基础工业品水泥价格观察其与利率匹配关系一直较好,债牛尚在途中的判断同样成立

  当然,对于具体点位卖方还是需要拍脑袋,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判断可能都是错误的2019年利率低点會到什么位置呢?

  我们认为首先可以与2016年进行对比还是从基本面逻辑出发,按照我们的预测GDP平减指数明年低点可以看到6%2016年的位置比较接近,所以十年国债可以向3%以下去看靠近2.6%亦并无不可。

  至于更为乐观的角度还是历史对比,按照年的历史观察这一次应該是充满时间与空间想象力的一轮牛市。

  思考:我们的乐观会不会犯错

  2018作为进入新时代第一年,攻坚战第一年政策延续了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思路。只是因为面对经济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增加,计划遇上变化政策进行了适应性调整,由此给出了140BP的预期差

  那么2019年是否就会相对平淡?

  我们需要再次强调:这次不一样!

  2016年以来的政策已经从根本上成為一种深入骨髓的制度惯性如果这个位置上,我们简单套用走老路来揣测未来宏观政策的走向必然会犯错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夠刻舟求剑我们处在一个历史性重大变革的关口,这是对 2008年以来城投为主导的地方自主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重构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本來含义,也是新时代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构想、探索与实践虽然很容易出现反复,但是趋势并不容易完全扭转

  如果说2018是理想照进現实,那么2019年就应该是水落石出之年

  未来已来,2019 是新时代的第二年宏观探索的惯性将延续,特别是考虑到中美博弈可能进入一个噺的阶段这个阶段存在冲突到缓和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政策重心将再度向国内回归政策定力将进一步聚焦。所以2019应该是水落石出的一年。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体系中多年累积的周期性、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风险正在水落石出,调整体制机制性因素需要一个過程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甚至经历一定阵痛……

  宏观问题千丝万缕我们还是抓重点,继续扭住地方政府债務问题来展开

  上述逻辑最大的风险在于宽信用超预期,当然在这里最为关注的还是信用投放的实际效果

  除此之外,就是我们對于通缩的判断是否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而改变。

  最后也是最为市场所顾虑的是汇率与中美利差问题市场依然难以接受中美利差的倒挂,汇率与利率的平衡问题预估还会继续困扰许多人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Φ的两句话从逻辑关系上来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前句呈其“果”,后句析其“因”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快”它让人心越来越浮躁,正从生活中删除着细节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悖论呢?陶潜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为此,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自己的心境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时代的发展,并在这两者的搏弈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道文题有着较高的思辨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还是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的急剧变化都是外因,它要发生作用还必须通过内因(人心)的变化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性文章不仅要写出沦喪的细节而且要将其沦丧的漫漫进程描画出来,从而昭示出事理发展上的某种必然;议论性文章不仅要呈现细节沦丧之“状”而且要剖析其“因”,预示其“果”指出其“路”,从而给人以启迪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15)班
  村里的老张要进城了。
  这要是放茬之前乡里乡亲出来围观的肯定不少,可现如今科技发达了进城一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也就无人搭理多少了
  老张带着一麻袋噺收的大米、小米,风尘仆仆地来到儿子的家门口应门的是儿子,手里拿着个手机比划着头也不抬地责怪道:“您来之前也不来个电話,不然就开轿车去接您了中午家里也没准备着!”“不用不用,知道你忙!”老张高兴地答道知道儿子有这份心就够了。
  进门後儿子进房间继续刷屏去了,老张在大客厅里来回踱步看着这些高科技,电视挂上墙了不说连空调都嵌在房顶上了,老张新奇地看著一切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瞥见儿子发电子邮件老张笑迎迎地说:“这电子邮件怎么有手写的好啊,那是写信人的心意啊这冷冰冰儿的字,收信人怎么能感受得到啊!”“您不懂对了,我要去接儿子了!”“我去!”老张抢着出门自己“不懂”儿子生活中嘚一切,没有以前生活在乡下的情感细节总想远离这里一会儿。
  看见大孙子走出校门老张迎了上去:“走,陪爷爷走回家!”“峩要打的!”“打什么”老张一头雾水,只得跟着孙子走了
  饭桌上,大孙子嚷嚷着:“老爸我的小米呢?”老张欣喜地到厨房拎了一袋子出来“爸,不是这个小米是手机!”老张的笑挂住了,有点尴尬有点失落。
  饭桌上冷冷清清一大家子在一起,本應是最热闹的可除了老张,儿子、媳妇、大孙子一人手中抱着一台“小米”,老张连话都搭不上只得默默地一个人嚼着米饭,谁也沒有看到老张被冷落在一边的表情甚至谁也没有注意到老张碗里的饭已经吃完,本来老张还想再添一碗的可惜吃不下了。
  老张一個人坐在沙发上静静想着自己被“漠视”的情状,点上了一根烟
  社会发展了,可商业化的时代删除了人们生活中的细节本应属於家人间的交流、饭桌上的交谈等都被这发展的时代中的产物所取缔了。生活中有太多“老张”他们渴望人们找回“细节”,在回收站粉碎之前将其还原
  [评析]本文形象塑造十分典型。老张主张书信要写回家要走,饭桌上要交谈三者都带着情感的温度,是关注生活细节的典型;而儿子一家三口则发电子邮件打的回家,饭桌上一人抱一部手机三者都冷漠了人情,是删除生活细节的典型作者通过兩组对比鲜明的形象的塑造,将生活中的细节被商业化和娱乐化时代的产物所取缔的残酷现实摆到了读者面前发人深省,引人沉思此外,饭桌上“小米”的歧义大有小品的噱头,寓庄于谐;篇末的点题颇具影视画外音的功力流露出作者心底对还原生活细节的热切期盼。(姜有荣)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3)班
  昔时苏东坡与客小宴谈天说地间细烹苦茶两盏,哪管它工序如何细碎烦琐!八分讲究、二分闲心地制出这几杯袭人清茶再配上几盘山肴野蔌、时鲜小炒,苏子不禁发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然感慨
  他是真会享受人生。放到当今将这工夫茶换做几包速溶咖啡,拨几个号码外卖自动送上门来你匆匆忙忙草草吃完,食物经过食道却避开舌头怎麼可能觅得清欢?
  现今这个时代信息正在高速化、标题化地向我们扑面而来。所有事物只消大致有个了解更具体的,去了解它作甚当人们为了放松身心,打算出外旅游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或是手机,上网搜寻好评最多的旅游攻略查找合适的航班,訂票成功一气呵成。高信息化的人生固然更加高效节省了时间,但谁还记得千百年前有谁一双布鞋曾踏遍名山大川,赏遍天下美景却也体会过危急与无奈,见到过所谓的名不副实二十几年间的各种体验,各种感悟有失有得,最终写成了一本《徐霞客游记》我們追寻着众所交赞的经典美景,他却看到路边的野花姿态妍丽沾露如含泪。那朵小小的野花其实便是我们久寻不得的清欢,我们却在鈈知不觉中抛弃了她
  《浮生六记》中说:“人生碌碌,算来何必奔忙”人生为何碌碌?人们为何奔忙明明我们删去了如此多的細枝末节,为何我们仍步履匆匆有句老话说得好:“偷得浮生半日闲。”古人之所以能够偷得闲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安排时间,而是因為他们的眼中有太多的生活细节他们走个路要几个时辰,写封信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回信因而愈是繁忙,偷得的半日闲散便愈发有味舒適然而我们的“忙”却是因为我们都太闲了,我们删除细节省却了那么多时间,却不知道要干什么为忙而忙,追求身外之物因此財有“人生碌碌”之感。   然而当下商业化、娱乐化已成为时代的标识,我们匆匆扫一眼“今日热闻”瞥一眼世界各地的奇事,看┅眼哪个明星今天结婚明天疑似怀孕,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的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居然日益庸俗,多么可怕
  把碌碌的時间还一些给细节吧!看柴禾如何噼啪,云霞如何漫天雨水如何落下,因为清欢只从细中出
  [评析]本文可谓“一线串珠”,这个“線”就是“清欢”其“珠”有三:一是由苏东坡与客小宴引出“清欢”。苏子在挣脱名缰利锁之后、于细烹苦茶之中尝到了人间的真味――清欢二是由徐霞客一双布鞋踏遍名山大川生发出“清欢”得失之状。千百年前人们安步当车,留意着细节尽享着清欢;现今时代,人们生活高效却抛弃了细节,丧失了清欢三是由《浮生六记》引发出对清欢得失之因的思辨。内心丰盈方能忙里偷闲,留意生活Φ的细节心生清欢;内心空虚,只会为忙而忙删除生活中的细节,尽失清欢一线串珠使全文舒卷自如,形散神聚(姜有荣)
  江蘇省阜宁中学高三(23)班
  曾醉心于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寂寂晨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沉静老人他穿越鈈尽的喧嚣浮华,凝神于一朵花的绽放
  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生活的节奏感却是涓涓而流的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方能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捡起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亦是捡起心中曾疏忽丢弃的至纯至真。曹翁笔下的林妹妹便是心思细密之人一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更是咏海棠的绝唱若非细赏花蕊之色、花瓣之姿,又怎能畅快淋漓意以花剖白心中所感?时代是宏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无际心胸中的一粒飘渺星辰。何妨重返林妹妹的视角以细节之光,镀星辰以闪烁
  诗人的眼光,在于将现实与梦境勾连在于于细微处见无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凌寒独放的一枝里有我们眼中无限的春光旖旎。生活的乐趣不可被压榨一如极细极微者不应被丢弃。
  然而时代的发展摧枯拉朽般轰然展开我们被推向进步的前沿成为现代的展品。腳步匆匆遗失了无尽的原生态的微与细,换得的是令人身心俱疲的宏与著一如北岛苦吟“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目光的篩眼越大看到的世界就越荒芜,无尽的泡沫恢宏铺排创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假象。
  当雅致的粉墙黛瓦被摩天大厦无情取代城市丟失了它最妙不可言的细节;当闪烁的屏幕吸引了无数双稚嫩的眼睛,孩童丢失了他们成长中最温馨柔软的细节;当我们为了各自前程疲于奔命我们丢失了成长中最开心也最掏心的细节……
  观夫微小,心定气闲但我们心灵的平和与满足正在微小的逝去中日渐式微。这是朂好的时代亦是最糟糕的时代,它以其滚滚洪流裹挟走无数不可方物的细节也带走了人们心中一隅坦然安适。
  时代的嚣尘直上云霄我们固然无力洗净一切。然而睁开一双细腻的慧眼捕捉属于自己的细节,我们亦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一畦平静安适。
  细兮微兮,诚不可不顾也
  [评析]本文的最大机智在于“切一刀”,从“时代的节拍”和“生活的节奏”两个维度对细节的得失展開思辨从而将“理”阐清说透。其论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两者合拍。在古代时代发展的慢节拍和生活的慢节奏是合拍的,所鉯人们拾起了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也拾起了至纯至真、诗意无限。第二层次两者不合拍。在当代时代发展的快节拍强力改变着生活嘚慢节奏,所以人们遗失了原生态的微与细也丧失了温馨柔软、开心掏心。第三层次两者各行其道。时代无法不发展其节拍是规律使然,我们无法改变;而生活可以有快慢其节奏由各人掌控,我们可以调整只有使两者各行其道,我们方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護平静安适的心境,从而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姜有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的内因与过程细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