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舞蹈生,对后期的文化课亚历山大,怎么选择文化课补习?

我是一名舞蹈生,对后期的文化课亚历山大,怎么办?_百度知道
我是一名舞蹈生,对后期的文化课亚历山大,怎么办?
我有更好的答案
科大艺考不错
采纳率:39%
提问者,文化课也要学好,用心去学,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还能理解舞蹈艺术吗?所以将亚历山大(压力山大)化为动力,人们常说压力转为动力,因此要知难而上,坚持就是胜利,同时,要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的技巧,学习不但用心还得用脑,平时多勤奋。谁天生出来,都不是学霸。而是通过平时的努力和勤奋。才能是学霸!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50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787分享邀请回答2933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971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韩国留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98,343分享邀请回答108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81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坐标河北,专接本成功的学长学姐分享一些经验 ?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112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4分享邀请回答841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3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p&无意冒犯题主,先说下自己条件,以防被人喷没资格,88年,本人北医博士,先国内top1科室外科医生,目前主治,收入比题主高,家里弱二线吧,能拿300w首付(这种条件在北京根本买不起房),身高188,体重88,颜值、身材就不吹了,会弹吉他,唱歌公认还行吧,多次国际交流经历,以后有出国打算,不知道符不符合题主要求。这种条件在北京找到稍微合适点另一半还真挺难的,因为买不起房(500w老破小,讨媳妇是没啥希望的,我也理解,毕竟居住环境太差),其实没有不难的,大家都想找自己合适的,而不管对方觉得合不合适。看到题主的条件自述,我这种loser是这样想的。&/p&&p&1、题主家里穷,那肯定不能给予我任何经济和资源上的支持,我个人对这方面还是很看重的,毕竟越往上走越发现没有助力寸步难行,如果和题主共度余生,就代表我为了爱情可能要放弃大概率阶级跃升的支持(同样需要奋斗,但有没有支持结果完全不同),转而依靠自己实力艰苦奋斗且希望渺茫。而我本人身边介绍的资源都比题主要好不少。&/p&&p&2、如果在一起,我们开始应该可以过比较不错的中产生活,但为了房子还贷,养育下一代会过的很难。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会在至少三至五年内努力奋斗,这意味着见面时间少,出国异地,没时间娱乐,会产生矛盾。而且就算凭借自己努力,奋斗成功,家庭月收入稳定达到10w,可以勉强养育下一代,那是题主已经33岁左右,仅从医学角度,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高龄产妇风险太多不做阐述。如果学生时代一路相伴,感情深厚自然不会考虑这些,如果相亲,我觉得大概率男生都会考虑。&/p&&p&3、题主无疑可以算作很漂亮,但是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说,女生的颜值只要及格(即在阈值以上,不要问我阈值是什么),颜值继续提高的意义其实不大,尤其是在与可能得到的资源支持的对比下,颜值,身高就更不在考虑范围。况且题主真实颜值只能见面才知道,照片只做参考。&/p&&p&4、题主985硕士,首先985不一定是清北复交,其次题主本科是不是也是清北复交,或者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和智慧,这个差别的跨度会非常大。所以在进一步交往中也可能成为交往的阻碍。不能否认不同学校人群的交流层次会差的比较多。&/p&&p&5、月收入税前两万,税后差不多一万三,不知道金融类工作收入浮动大小,是否需要经常陪客户,以后职业发展是否有前景。如果题主已经放弃职业发展,追求安稳和结婚,可能收入未来无法增长。而这个收入是无法在上海养活自己的,其实跟二线城市几千块收入差不多。&/p&&p&6、题主自认条件很好(可能是我本人阅读理解偏差),所以性格会不会好相处,能否承担家务,是否会做饭,个人不负责任猜测可能性相对较小。&/p&&p&综上,如果题主年龄28,家里无支持,职业无发展,婚后全靠男方,性格不确定,承担家庭责任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我未来事业上升期,三五年内需要家庭全力支持奋斗(而不是全力为对方付出)。这种情况下我这种屌丝大概率不看好这段感情。不如单身奋斗至35岁(这样不会牵扯精力,而且奋斗路上找到同行人,靠谱的概率更高),房车齐备,收入职位稳定时再找个27、28的来的划算,不知题主怎么认为。&/p&&p&觉得题主应该正确分析自己优势、劣势,不要被别人的恭维蒙蔽了自己,努力追求事业发展,不断提高自己才是正经,最后祝好。&/p&&p&&/p&
无意冒犯题主,先说下自己条件,以防被人喷没资格,88年,本人北医博士,先国内top1科室外科医生,目前主治,收入比题主高,家里弱二线吧,能拿300w首付(这种条件在北京根本买不起房),身高188,体重88,颜值、身材就不吹了,会弹吉他,唱歌公认还行吧,…
&p&记得之前组里来了一个美国实习生小伙子,很geek的那种,干活快,一天能给你写2000行代码(我code review的速度跟不上他写的速度),让做什么东西,上午告诉做个这个功能,下午就能在测试环境跑起来演示了。跟他单独开会的时候,他说觉的普通的&b&编程没什么意思,太简单了&/b&,写程序这方面已经没什么追求了,他比较想跟我研究大数据的框架,数据库,或者机器学习之类的工作,做设计,早日脱离代码这种无脑工作。&/p&&p&我足足花了1周时间,每天review他的代码到凌晨。给他写的comments反馈快赶上我在知乎写的答案文章之和了。。。期间几小时几小时的开会论战,孩子狂,语速快,脑力灵,辩论角度刁钻。他天天要与我论战,看我的评语,速度还算慢下来了。&/p&&p&没来得及讨论完,隔周我要休假了,2周。交代了些他要做的工作。&/p&&p&2周回来,让他改的那个java包爆炸了,本来我们一个支持了7个功能的框架包,总代码量也就5k把,等我回来这包代码量1w5+。也就是说他为了一个小功能加了1w行代码。&/p&&p&这没法review,只能跟他坐一块,先让他给我讲讲这代码都干什么的,然后他说:&/p&&p&&b&(沉思+100)这块我现在也看不太懂当时为什么这么写了。。。&/b&&/p&&p&(沉思)&b&这边写的比较复杂是因为当初那边是那样写的,所以这边没办法才只能这么写。&/b&&/p&&p&(沉思)&b&把当初那边改好很麻烦,影响也很大,不如就这样吧。&/b&&/p&&p&(沉思)&b&这里这么写是因为你看着里是这样的, 然后这里有这个逻辑,然后这里。。。(来回来去翻n个类之后)。。。 所以你看我这里虽然写的比较诡异,但是完全没问题的!(得意ing)&/b&&/p&&p&(沉思)&b&这边做的这么奇怪是因为有个bug,通过这么写,这个就bug没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你看我在这边注释,这行不能删了。。。&/b&&/p&&p&(沉思)&b&我觉得这个功能很酷,你们虽然现在不需要,不过有总比没有好吧,将来如果……%?……&%&……%*7&%……*%…(我没听懂)的话,这个就很有用!!&/b&&/p&&p&&b&... &/b&&/p&&p&一次一次被我打回去重写,后来总算简化成大概5k行了;临走时候跟我说:&b&你这样编程也太难了。。。&/b&&/p&&p&再后来由于一些额外复杂的代码造成我们实现新东西会很复杂,我又重写了一遍,总共大概不到1k行代码。&/p&&p&&br&&/p&&p&这里边有几件事情我想说:&/p&&ol&&li&&b&做出来容易, 做正确难&/b&,这里做出来指没bug且完成需要的功能,这是最基本要求,不多加讨论。这里&b&正确,&/b&不是指功能正确,而是指程序可以很容易推理理解,理解意图, 理解如何做到的,理解为什么系统不会出错。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正确是&b&现在&/b&怎么写不会挖坑害&b&将来&/b&的人,&b&现在&/b&怎么写能让别人&b&1年后&/b&看你代码时候不可能理解错你现在的意图,&b&现在&/b&怎么写能在别人&b&将来&/b&犯错的时候提示他你错了。&/li&&li&&b&编程是给未来的未知人讲故事&/b&,你无法知道将来这个人是谁,他都懂什么,他经历过什么,这个系统将来已经是什么样子了。我们需要在这种无知,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做决定,从千万种把这件事做出来的方法里,选出你觉得最能把这个故事给讲好的那种方式,把故事写下来。&b&编程是一种沟通,沟通是一种艺术,用程序跨越时空之沟通则是一门属于程序员的特有的艺术&/b&(就好比数学家用数学公式来沟通) coding is all about the art of communication(引用)。 &/li&&li&坏的决定会导致坏的决定,甚至导致人们去扭曲一个好的决定去迎合坏的决定。&b&垃圾会制造垃圾&/b&,一个放在系统里不经清理的额外复杂度,会导致更多的额外复杂度的生成。&/li&&li&每个人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时刻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制造额外复杂度的缺陷,比如我每年去看去年自己写的代码,觉得都是垃圾。&/li&&/ol&&p&&br&&/p&&p&然后我又想问几个问题:&/p&&p&我们所在的部门,所在的组,公司,它们的文化,到底是关心作出了一个东西,还是关心做好了一个东西。一个总是给系统添加垃圾,留坑给后人,但是能很快做出能跑起来的系统的程序员,我们到底认为他是做了好事还是做了坏事?我们到底认为他很强,还是他很弱?用超过必要而为了突显技术实力(或者练手)的复杂工具,技术框架搭建系统,做完跑路,在一个组,一个部门,一个公司,那里的文化,到底应该是鼓励还是抑制这种行为?我们又应该如何在一个环境中,去倡导推崇什么样的文化,相遇什么样的人?&/p&&p&&br&&/p&&p&&b&人与文化,决定了什么人留在这里,什么人离开,什么人吸引什么人,什么人成长成什么样子。而设计/技术这些枝末细节则必顺应此中的人与文化而自然变化,或自愈,或走向毁灭;哪怕在恶劣的环境中,向下引导,向上规谏,潜移默化,最终改天换日,此为编程之大道也!&/b&&/p&&p&&br&&/p&&p&下边是定理证明(雾)&/p&&p&======画风突变高能预警!!!!!!&/p&&p&&br&&/p&&p&&b&最小垃圾存在定律&/b&:定义垃圾为系统的总复杂度减去系统的本质复杂度;那么得到:如存在多种方法可以设计与实现一个系统或功能,存在且只存在一种实现会引入最少的垃圾;&/p&&p&&br&&/p&&p&&b&垃圾与复杂度正比定律&/b&:根据定义可得,系统存在的垃圾越多,系统越复杂;&/p&&p&&br&&/p&&p&&b&垃圾倍增定律&/b&:基于已有垃圾量a的现状来演化,进化此系统,增加的新垃圾量与已有垃圾量a成正比;&/p&&p&&br&&/p&&p&&b&系统腐败定律&/b&:当基于垃圾量a来实现新功能的cost大于新功能本身的价值时,系统腐败,需要重构;&/p&&p&&br&&/p&&p&&b&战斗人员负战力定律&/b&:如果程序员a引入的垃圾,在n次迭代中经过倍增所造成的成本,大于其所清扫的垃圾经过倍增所获得的机会成本,和其实现的新功能价值之和。此时,我们称此程序员战力为负值,其战力绝对值与其引入垃圾的能力和其清扫垃圾的能力的差值成正比&/p&&p&&br&&/p&&p&&b&以一敌百存在定律&/b&:由负战力定律可知,对所有的自然数n,一个正战力的战斗人员的战力 & (负战力战斗员1+负战力战斗员2+ … 负战力战斗员n)的战力和&/p&&p&&br&&/p&&p&&b&系统本质复杂度不可知定律&/b&与&b&系统表征复杂度无限接近本质定律&/b&:取决于战斗人员的知识量,经验,天赋等,对于任何战斗人员n,都必定存在一个战斗人员m(考虑历史长河)使得战斗人员n观察系中的纯净无垃圾系统(复杂度总为1)是战斗人员m观察系中的含垃圾系统(复杂度为1+x),这使得在所有观察系中(包含外星生物),系统的表征复杂度(或者说观察复杂度)无限趋近与本质复杂度。然而我们只能通过观察来感知事物的本质复杂度,却永远无法得知我们离本质复杂度还有多远。(感谢评论区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d25b694fbf587c8bf8b8df& data-hash=&d25b694fbf587c8bf8b8df& data-hovercard=&p$b$d25b694fbf587c8bf8b8df&&@尤睿&/a&
提出&b&表征复杂度&/b&这个概念来纠正此定律)&/p&&p&&br&&/p&&p&&b&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可以无限的提升的净化方法与视野,我们称之程序艺术家,也就是SDA(Software Development Artist)&/b&&/p&&p&&br&&/p&&p&… it's extraordinarily important that we in computer science keep fun in computing…&/p&&p&
——— Alan J. Perlis (April 1, 1922-February 7, 1990) 《SICP》&/p&&p&打星际… 哦,不, 错了重来…
写程序,你快乐嘛?&/p&&p&&br&&/p&&p&写在最后,看到大家最关心的是他拿到正式录取资格了么?还有也许通过我的描述关于他的这个侧面,你会觉得他很不称职。其实不是的,他代码写的绝对是平均值往上的水平,他的问题在于:&/p&&ol&&li&是他根本没有想过去简化业务逻辑,所以很多符合最初需求的代码在简单优化业务逻辑之后完全不需要,&/li&&li&是自己加了很多功能,&/li&&li&是自己加了很多自以为是的优化,比如用一个算法估算某个函数的输入数组的最大可能值,然后用那个值来初始化一个数组,因为这样就不会重新分配内存了(他原话)。&/li&&li&抽象能力有限,这个毕竟经验少, 年轻。&/li&&li&滥用设计模式(关于设计模式,最多程序员被绊住的一关:设计模式是面向对象编程模型中,应对经典问题的经典解决方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b&第一,设计模式的场景用对了么&/b&?&b&第二,为什么要用&/b&面向对象&b&范式&/b&,选择编程语言范式时,要从表达力最弱最简单的语言范式开始选择。这叫做&b&最弱表达力原则&/b&,而面向对象范式作为最复杂,表达力最强的语言范式,在大多数时候都可以避免使用。关于第二点的论述证明,你可以看concept techniques and model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这本书。注意,这里说的是语言范式,而不是语言。即使你用java,如果你从来不使用mutable(专业词汇)的功能,和继承。那么你就没有使用面向对象范式)&br&&/li&&/ol&&p&他其实有非常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想法天马行空,通过自己设计算法来猜函数可能需要的数组大小就可见一斑,还有一个从s3(专业词汇)读数据的需求,他不是简单调api完了,而是写了一个环状buffer(专业词汇),使得网络,硬盘,app可以在理论上最大效率的适应程序当时的场景(为了协调异步,他自己发明了一个很笨拙的promise(专业词汇)),这非常厉害,一般的实习生哪怕sde1可能都写不出来(可惜的是场景会随业务逻辑激烈变化,今天的优化可以是明日的累赘,这就叫做过度优化,过度优化是一种强耦合,会把你的系统死死的钉死在当前版本)。他只是不明白简单是美这件事情而已。如果能有人帮他斧正,日后必成大器。&/p&&p&他最终拿到了正式录取资格,这其中还有个小波折,终审的bar raiser(amazon内部的一个可以一票否决招聘结果的角色)看到他在代码复查系统里跟我的各种激辩,觉得这人不能留。好说歹说才给了正式录取资格。不过最后人家没接,去读博啦。&/p&&p&&br&&/p&&p&最最后:在一个相对干净的环境写程序,不断找出新的本来以为不是垃圾的垃圾,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然而帮别人打扫他本就不该制造的垃圾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p&&p&写程序,本应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感谢耐心读完,都看到这儿了,不点个赞关注一下再走嘛 (&^ω^&) &/p&
记得之前组里来了一个美国实习生小伙子,很geek的那种,干活快,一天能给你写2000行代码(我code review的速度跟不上他写的速度),让做什么东西,上午告诉做个这个功能,下午就能在测试环境跑起来演示了。跟他单独开会的时候,他说觉的普通的编程没什么意思…
&p&Blake Gottesman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他的高中成绩只能算的上是平均水平。Blake在德克萨斯州读高中的时候忙着谈恋爱,他的女朋友叫Genna Bush。&/p&&p&德克萨斯州,Bush,想到什么了?没错,Genna 的父亲不是旁人,就是当时任德州州长,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小布什。两家人有着共同的朋友圈,Blake的父亲是当地一家大型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外祖父则是德州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创始人,在政商不分家的美国,也难怪Blake有机会结识州长的女儿。&/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7cc3c3baf5e5bc007f77a26774ca6e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18&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7cc3c3baf5e5bc007f77a26774ca6ea_r.jpg&&&/figure&&p&Blake Gottesman协助小布什参与总统大选,并在其胜选后,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白宫高级职员。后来,小布什为Blake Gottesman写了一封推荐信,这封推荐信将他送进了哈佛大学。&/p&&p&--&/p&&p&1995年,一名叫Timothy的年轻人被作为橄榄球“体育特长生”被召入斯坦福大学。结果,这位“特长生”在斯坦福校队几乎没有任何出场经历,作为防守队员,整个“职业生涯”只有一次成功擒抱的数据。&/p&&p&1998年,Timothy所在中学的另外一名学生,Margret,也收到了斯坦福的录取。当年,Margret所在的学校有九人申请斯坦福,她的“美国高考”SAT分数在九人中排名倒数第二,结果只有Margret获得了录取。&/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599e3d3c6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40& data-rawheight=&8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599e3d3c6a_r.jpg&&&/figure&&p&斯坦福的“招生办”是瞎了眼吗?招进来一个三脚猫体育特长生,和一名SAT分数的后进生?&/p&&p&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丹尼尔o戈登(Daniel Golden)在《大学潜规则》(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书中给出了回答:因为这两人的父亲,不是旁人,正是德克萨斯州石油大亨,Robert Bass。此君在1991年曾经向斯坦福捐款两千五百万美元。 &/p&&p&--&/p&&p&美国大学录取没有“分数线”,统一考试SAT的成绩只是大学招生众多考量因素之一。招生官还会关注学生参与的活动(去非洲打井,拯救白犀牛,甚至“创办”自己的慈善基金会),也会看中名人的推荐。可是,对于一名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来说,凭自己的积累,哪去找这么多大牛写推荐信呢?&/p&&p&分数线,作为一个选择标准,非常残酷,也可能并不够精准。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人说什么“高分低能”,批判所谓“一考定终身”。&/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4c3ef72e4c57fbbc742f878ec4140b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4c3ef72e4c57fbbc742f878ec4140be_r.jpg&&&/figure&&p&诚然,分数线背后也有原生家庭画下的不同起跑线。去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p&&p&“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p&&p&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p&&p&的确如此,家庭收入前1%的孩子,所面对的高考,和后20%的家庭,虽然规则一样,但真实难度完全不同。但至少,我们还有同一套规则,大家在一个桌上玩牌。&/p&&p&这不完美,但也许,已经是众多不完美之中相对完美的一种方案了。&/p&
Blake Gottesman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他的高中成绩只能算的上是平均水平。Blake在德克萨斯州读高中的时候忙着谈恋爱,他的女朋友叫Genna Bush。德克萨斯州,Bush,想到什么了?没错,Genna 的父亲不是旁人,就是当时任德州州长,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中国…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86fae6b939c40ca2ec0d0c5b500308b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86fae6b939c40ca2ec0d0c5b500308b_r.jpg&&&/figure&&p&已有很多媒体和论坛文章分析过高校,尤其是清华和北大,在招生时对各省差异巨大的名额分配。但这些分析(包括我自己几年前做的)往往都存在缺陷。有的文章比较了高校在各省的分数线,但由于各省考卷不同,比较分数线高低没有意义。另一些分析则参考了大学高考前公布的&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ftchinese.com/story/Farchiv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招生计划&/a&,但由于实际入学人数与计划招生人数通常有很大出入,所以单纯比较计划招生人数远远不够。例如,清华大学 2013 年计划在北京招 203 人,但实际有 368 名北京考生入学,是计划的 1.8 倍。(实际招生人数超出计划并不是“黑幕”——计划外的考生都是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等公开渠道被录取的,且各省都有。)&/p&&p&由于实际入学人数和计划差异较大,且我们有理由猜测在发达地区差异更大,所以做一个对实际入学人数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一点点“创新”、“价值”的所在。&/p&&p&把清华 2006 到 2013 年间各省(即各考区)的实际入学人数做分子,高考报名人数做分母,我们可以算出每年的“清华率”。画出来长这样:&/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f6fd683c5e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f6fd683c5e9_r.jpg&&&/figure&&p&取各省八年“清华率”的中位数,可以做出这样的地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f7bd8f4cb08e2f842257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f7bd8f4cb08e2f8422573_r.jpg&&&/figure&&p&具体数值为:北京每万名高考报名学生,有 47 人入读清华。河南则是北京的三十分之一,有 1.6 人入读清华。换句话说,清华在北京是两百里挑一,在河南是六千里挑一。&/p&&p&天津的“清华率”位列全国第三,不免让人想起上个月天津放宽落户条件后,当天 30 万人递交申请的火爆场面。苏宁金融研究员的高级研究员说,天津在“抢人大战”中击败其他城市,关键因素&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hinanews.com/sh//852210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于其高考优势&/a&。&/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5a5b3eebf8d16fe984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48& data-rawheight=&24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5a5b3eebf8d16fe984a_r.jpg&&&/figure&&p&单看“清华率”的变化趋势,赢家是上海,输家是江苏。上海这八年间的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了一半还多,但入学清华的绝对人数几乎没有变化。江苏入学清华的绝对人数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而减少了。&/p&&p&当然,数据只到五年前,现在看五年前的数据只能得出“地域不平等”这个大结论。具体到某个省的变化,还是要看更新的数据再下结论。&/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86ce0e352add470aec9985a1dbf92b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86ce0e352add470aec9985a1dbf92bf_r.jpg&&&/figure&&p&为什么地域不平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详细说理可以参考我为 FT 中文网&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ftchinese.com/story/Ffull%3D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写的文章&/a&。&/p&&p&一个常见问题是,每所高校都照顾当地学生,清华多招北京人,复旦多招上海人、南大多招江苏人、武大多招湖北人——这不是很公平吗?&/p&&p&问题在于,不是每个省都有像清华、复旦、南大、武大这样的学校,不是每个省都有那么多“985”、“211”、“双一流”。我们把每万名考生中清华大学的入学人数作为横轴,每百万名考生中“211大学”的数量作为纵轴,可以画出下面这张图。除了京沪津三市,其他省份都挤在图的左下角,完全看不清。&/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9fb43f824cf7c9e0bc8f08aad6fa6e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9fb43f824cf7c9e0bc8f08aad6fa6e9_r.jpg&&&/figure&&p&我们要把横纵轴都取对数,才能看清左下角的那些省份。下图充分反映了北京、上海、天津考生的幸运(上清华容易、本地好学校多),江苏考生的福气(上清华难,但本省好学校多),以及河南考生的压力(上清华难、本省好学校少)。&/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bb15ed01f92da9e4083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bb15ed01f92da9e40835_r.jpg&&&/figure&&p&最后附上按地区排序的各省“清华率”,方便查找:&/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8a1e11a2c1bd374d854e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48& data-rawheight=&24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8a1e11a2c1bd374d854e5_r.jpg&&&/figure&&p&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浏览本文全文:&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ftchinese.com/story/Ffull%3D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高校招生如何不平等?&/a&,或本文英文版全文:&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yiqinfu.github.io/posts/china-college-admissions-regional-inequalities-tsinghu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ta Analysis: 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Chinese College Admissions&/a&。&/p&&p&本文无论是说理还是作图,都和&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theatlantic.com/china/archive/2013/06/chinas-unfair-college-admissions-system/27699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五年前&/a&、&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三年前&/a&的两个版本一模一样。唯一变了的是数据本身(以前用的是“计划招生人数”,现在用的是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入学人数”)。当然,我的画图水平和审美也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希望五年后再有机会写这个话题。&/p&&p&&b&微信&/b&:数据与社会YiqinFu;&b&微博&/b&:@yiqin_fu;&b&Twitter&/b&:@yiqinfu。&/p&
已有很多媒体和论坛文章分析过高校,尤其是清华和北大,在招生时对各省差异巨大的名额分配。但这些分析(包括我自己几年前做的)往往都存在缺陷。有的文章比较了高校在各省的分数线,但由于各省考卷不同,比较分数线高低没有意义。另一些分析则参考了大学高…
&p&算是劝退理论的一篇吧。这篇文章我想了想还是一定要写。&/p&&p&&br&&/p&&p&首先,什么是“名校。”我这里所指的名校=优秀的211以上的学校,或者世界前300,范围比较宽。苦出身主要是家境,也包括专业。有一些理工科专业还是适合转金融的。基本上是这个顺序:&/p&&p&&br&&/p&&p&STAT约等于CS略大于数学&EE约等于物理&IE约等于天文 之后其他专业基本是一个类型。&/p&&p&&br&&/p&&p&再者就是,这个和我昨天的那篇文章有本质性的区别。那个(低端,非科技公司的创业)是直接彻底劝退,想都不要想。而这种,“毕业以后转金融,”是部分劝退,只是难,可操作性很低,但是其实还是有希望的。而且文章里也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思路。因为毕竟我本人也曾经在这个地方做过一些探索。&/p&&p&&br&&/p&&p&可能很多名校的博士和硕士都会有一个安慰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我毕业以后就是博士/硕士了,我稍微努努力就可以去金融公司了啊?”&b&尤其是很多失败专业的硕博&/b&几乎都有这个潜意识在里头。而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这件事,可能性有没有?有的。可操作性强么?不强。&/p&&p&&br&&/p&&p&其次,至于金融是不是一个适合普通人乃至穷人家孩子的职业?本人虽然是IT的,但是这里头见过很多。我自己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我论家庭经济背景,还是父母的教育背景,还有父母所处行业肯定都是比较靠前的吧。尤其是家父还是个phd。但是我感觉,在这个行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有很多故事,私下肯定还是会讲,当然在这里未必就是一个好的地方了。我不太觉得一般的普通孩子做金融有像IT那么顺,真的。&/p&&p&&br&&/p&&p&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会是这几种情况:&/p&&p&1. 本身家里真有背景,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的。这种里头的故事,说出来可以吓死你。比如我本人在香港的一个小基金搬砖的时候,我的顶头上司,是一个英国人,还有一个以色列人。那个以色列人的妈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欧洲许多生物产业园关系非同一般。&/p&&p&2. 很早就在往这个目标走,比如有大量金融行业实习的经验(这一行非常看实习,可以说实习的水准就直接决定了你就业的水准。想想失败专业,你恐怕连暑假回家都不太可能吧?)&/p&&p&3. 很早就拿下了非常有认可度的证书,比如司法考试(貌似非法本现在已经考不成了),CFA,CPA等等。这种考试多么难考尤其是CPA大家可以百度一下。&/p&&p&4. &i&&b&的确非常优秀,可以说做到行业内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另外这种一般来说都是去咨询公司,而不是VC。&/b&&/i&比如这位大帅哥,Prof.Robert Maass, 在加入UIUC MSE和哥廷根大学MSE之前,曾经在McKinsey德国做高管。首先看颜值,恩反正我是肯定已经在这块被淘汰掉了。其次看经历,他是在瑞典长大的德国人,在法国读的大学,瑞士(EPFL)读的博士,ETHZ的博后。这样的经历才拿下McKinsey的offer。本人也曾经和Maass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在本科时代就开始在McKinsey实习。也就是说,他在法国读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在麦肯锡做实习生了。他在加入麦肯锡以前做过&b&至少8年的实习生&/b&。而且作为金属材料学家,他负责的业务本身也是钢铁企业的咨询,方向非常对口。&/p&&p&其实你也可以把4归入2。&/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atse.illinois.edu/directory/profile/rmaass&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2.zhimg.com/v2-09c66e1deae096ed5d089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280& data-image-height=&17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p&我研一的时候还天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到处找做VC的跟人谈笑风生,自从和Maass聊了几次我就知道我这种背景,也就去做个码农吧。而且MBB的咨询又那么累。可以说Maass对我如何进VC的指导是促成我彻底下定决心走IT的决定性因素吧(没毛病)。当然可能因为我德文不错,我和Maass除了师生之谊以外也真的算是亦师亦友。他也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这种服务性行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个人魅力,非常重要!&/p&&p&&br&&/p&&p&大家想另外一个问题。有那么多金融,经济的博士和硕士,这些人尚且很难去很多非常优秀的机构;而很多名校的硕博,真的除了你手上的那个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一无所有,甚至可以说是三无简历,无实习无证无内推,为什么我们的简历&b&不会被扔进垃圾桶里&/b&?反正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要这些人的。&/p&&p&&br&&/p&&p&比较有操作性的方案是什么呢?比如,北大,清华或者复旦这种级别的博士,能够说服自己的老板放自己去实习的(记住这一行,实习才是大于一切的,其次是证,当然你要是关系通天当我没说),或者尽快拿下各类证件(比如CFA,CPA之类的)。另外就是走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个非常考情商。或者就是个人能力的确非常强大(参考Robert Maass,或者UCLA生物系毕业就去了麦肯锡的李一诺,或者过去的曾子墨,这个水平才可以!)&/p&&p&&br&&/p&&p&当然了,我是很快也把这个事情想通了。做IT,反正挺挣钱,我也喜欢。做金融未必钱有IT,乃至&b&半导体行业一些顶尖公司&/b&那么多。我想各位所在的行业也有待遇非常好的雇员的工作。当然如果是咱们半导体,本硕都是985的,其实在知乎的话直接私聊材料劝退活雷锋老师等等。他们也直接收简历的。&/p&&p&&br&&/p&&p&其实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博士毕业,可以去一些行业内的大公司做雇员。这个反倒是比较可靠的路径。或者,在其他行业做出门道,然后再转做金融投行之类的业务。比如我本人过去本科的时候联系非常多的一位企业界的学长,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硕士,个人能力很强,工作了三年现在也是从高级半导体工程师去了一个投资机构开始从底层的分析师做起。&/p&&p&&br&&/p&&p&&b&仔细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b&吧。真的不是你有个博士学位就可以去其他地方“成功”的。&/p&
算是劝退理论的一篇吧。这篇文章我想了想还是一定要写。 首先,什么是“名校。”我这里所指的名校=优秀的211以上的学校,或者世界前300,范围比较宽。苦出身主要是家境,也包括专业。有一些理工科专业还是适合转金融的。基本上是这个顺序: STAT约等于CS略…
&p&说几点:&/p&&p&1.计算机确实上过教育局的红榜,这个是事实,可以查。并且我自身的经历也告诉过,确实有好几年,计算机毕业的很难找工作。否则也就不会有10年左右,学CS都眼红想转射频,因为基础要求过高而不得入了。&/p&&p&2.用一些万里挑一的例子来说明没有过剩是逻辑错误的。任何行业做到顶端都很少有失业的风险。&/p&&p&3.说计算机学好了,即使无业,自己也能开个网站啥的赚钱的。那等于说学了外贸毕业的,即使没公司找你,你也可以自己开外贸企业发财了。一个逻辑。计算机毕业的,没实际工作能力的十之八九,很多东西都需要后期培养,风来了,公司招人多,有耐心培养,机会就多了,很多人都得到了这样的机会,风停了,得到机会的人就少了,就这道理。没几个人一毕业就有工作能力,别太高看自己了,即使是'优秀毕业生'。另外行业过剩对所有从事该行业的都会有影响,即使是顶端人士。&/p&&p&4.市场风转的是很快的,远的不说,就这10来年,我们国内火过的专业/行业就有,电力(国家电网)、通信、金融、土木、工程机械、机器人、电动车、计算机等等。通信、土木、工程机械等等是早就没人说了。前几年火爆的金融也已经冷了(参看2,别看少数人,多数人其实毕业也就是到商业银行工作,这种类型的工作远已经没有5-6年前风光了)。单单是首富都轮了好几个了,从黄光裕到梁稳根、从王健林到马云再到马化腾。仅仅十多年而已,也就是两、三个本科的时间。变化那么快,你确信你进大学时候热门的行业毕业还热门?如果就因为热门选了一个自己本来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专业痛苦地学了4年,出来发现凉了找不到工作,什么心情?&/p&&p&我并不劝同学们选还是不选计算机,我只是告诉你们,别因为这个现在热门而选。&/p&&p&&br&&/p&&p&补充一点:&/p&&p&奉劝一下广大学生,你在市场的价值取决于市场对你的需求,需求硬,替代性弱,那个才有较好的收入(我知道大多数学生也就只在乎这个...哎...),如果你在行业内位置又高,就会有高薪。宽松的时候,会产生一轮一轮的泡沫,那些泡沫行业其实都没有什么很硬的需求的(有技术原因,也有成本原因等等),等货币收紧以后,不能产生真实利润的企业会很快消亡,而当时热过的专业也马上会变冷,到那时就业会非常困难,因为泡沫时严重夸大了对那些泡沫行业的人才需求,各个高校也会增加相关专业的录取,收缩以后一下子那些伪装的需求没了,人的供求会发生180度的变化。&/p&&p&另外,区别开科幻和现实,那些泡沫中玩套路的企业都喜欢说科幻故事,但是一谈起脚踏实地的工作他们就抓瞎了。他们找的都是高价接盘的人,技术他们其实不懂,口中只是一些酷炫的名词,吹嘘的是伪装的需求,这些人并不是真正在推动行业前进,反而有可能是在摧毁一个行业。&/p&&p&每批泡沫,都有一些聪明人在泡沫破裂之前上岸了,留下一批傻瓜还在‘弄潮’。这些聪明人不会告诉你们他们在上波泡沫吃的亏,否则就没傻瓜帮他们接盘了。国家也不会告诉你们这些事情,因为就业才是国家关心的。让更多人感觉'有奔头',这个对稳定是有利的。&/p&&p&&br&&/p&&p&另外,搞技术的找老板别找不是技术出身的老板...当然去顾问一下骗些钱是可以的。&/p&&p&&br&&/p&&p&PS:有些说我没写过代码的,可以消停消停了。我在德国机床领域工作,天天写代码模拟。我接触什么C语言的时候估计好多知乎人都还没出生呢,那时候还是三八六四八六年代。有些人吧,实在是不知深浅。&/p&&p&&br&&/p&&p&有些人总是不信事实:&/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learning.sohu.com/4446559.shtml&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本科生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 法学哲学最差&/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yjs.baidajob.com/qzkx/8.html&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计算机专业就业最难,原因是什么? - 百大应届生求职网&/a&&p&你们以为那时候这些新闻都是空穴来风是吧。&/p&
说几点:1.计算机确实上过教育局的红榜,这个是事实,可以查。并且我自身的经历也告诉过,确实有好几年,计算机毕业的很难找工作。否则也就不会有10年左右,学CS都眼红想转射频,因为基础要求过高而不得入了。2.用一些万里挑一的例子来说明没有过剩是逻辑错…
&p&不久之前, 我的一位本科三年级学生在走廊碰到我, 似乎有话要说。在我的鼓励之下, 她犹豫地问:“老师, 为什么我学了这么久, 还是不能领会像柯布那种白色方盒子建筑美在哪里? 为什么建筑专业的审美标准与普通人的看法那么不同?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9df86ee4f8f579bbfe70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9df86ee4f8f579bbfe704_r.jpg&&&/figure&&p&这句看似幼稚的问话引我深思。 多少年前, 当我还不能理解柯布和康好在哪里的时候, 我嘲笑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却不曾意识到, 在艺术审美方面, 曾有一个专业与大众之间并无鸿沟的年代。 那时候, 了不起的文学名著大家都还在读, 伟大的绘画大家都还看得懂, “技术” 和“方法”不是衡量艺术的主要标准。&/p&&p&我们的时代到底怎么了, 让精英话语和大众感受之间的鸿沟如此之深,以至于每一个所谓的“大师作品” 都被人们冠以一个侮辱性的绰号。 不仅如此, 建筑专业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对身边世界的可悲现实束手无策。 很可能, 一直以来我们丝毫不敢质疑的专业知识, 其实都是精心包装的现代神话。我们丝毫不敢提出质疑, 而一个在建筑教育中浸淫未深、 还没有力量将常识和感觉付之一炬的三年级学生, 却将这个事实赤裸裸地摆在众人面前。&/p&&p&为了撰写这篇文章, 我查阅了近 30 年来中国建筑教育、 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领域不少前辈学者的文章。 这些文章中流露出来的忧思会将人淹没。人们普遍迷惘, 这种迷惘大概来自现实变化的速度, 它像一阵飓风, 将坚固的观念摧毁, 把珍贵的东西抛弃。 我不揣冒昧, 提出三个问题并自问自答,没有经过细致的论证, 也没有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 有识者不妨视之为一个行将对自己所学失去信念的建筑人的痴人呓语。&/p&&p&问题一: 当代建筑教育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p&&p&问题二: 建筑教育中应该向学生传授什么?&/p&&p&问题三: 理想的建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p&&p&&br&&/p&&h2&&b&问题一 : 当代建筑教育面对的现实危机到底是什么?&/b&&/h2&&p&在专业内部,&b&几种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目标互相并置&/b&,莫衷一是,由教研立项推动、起于相互模仿、缺乏高远立意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新技术和新观念通过新媒体对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不同学历和教龄的教师之间、土鳖教师和海龟教师之间、求学于不同国家的海归教师之间、隶属于不同学派的教师之间、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观念上都存在相当严重的分歧。既然谁都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的,只能忠于自己狭隘的受教育经历。20 年前虽显僵化但条理明晰的教学风气如今已难觅踪迹。&/p&&p&在专业与现实之间,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哪怕传统日渐式微且本身来路可疑,它所代表的那种严谨审美和高尚情操,也跟目下残酷的地产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在基础教育之后,还要面临设计单位的“再教育”。教学环节与生产实践的脱节,不仅表现在学非所用,而且也表现为核心价值上的巨大鸿沟,过于注重本体的教学理念和缺乏现实感的理想精神在巨大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面前显得幼稚可笑,学生在校期间就耳濡目染了一种忧心忡忡的自嘲和虚无,悄悄转战于快题辅导、出国培训等进修班。“就业率”指标考核让学校也默认这些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加以配合。大量信息轮番轰炸,连同追求效率的社会心理,共同作用于设计行业,使细腻的感觉化为乌有。高等教育本身的膨胀和功利化、教师队伍的膨胀和平庸化,导致“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迅速崩溃,被一系列统一安排、定量考核、貌似科学严谨实则千疮百孔的“教学方案”所取代,“感觉”的传授变成了“方法”的传授。&/p&&p&同样因为资本运转的速度和城市聚集的规模,建筑物尺度陡然膨胀,每隔数年,教师所学所思就已无法适应社会。商业利益与评估机制挂钩,让大量未经证实的设计手段和价值可疑的竞赛评奖渗入教学环节,进一步与古板的教学内容形成对比,以至于教学环节不得不吸收一些似是而非的新观念、新方法,提倡所谓“研究式教学”,并与考评机制挂钩。随着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的提升和人数猛增,激烈的竞争更促进了此类盲目求新的大胆实验。&/p&&p&在西方世界的比照之下,建筑教育的实验主张甚嚣尘上,那些实验的内容却很难与高速运转的中国城市开发建设相容,工具性教学目标和“成为设计大师”的许诺纠缠不清,让学生左摇右摆、无所适从。&/p&&p&由于教师未能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局面的困难,使师生之间的互相抱怨成为常态。 老师认为学生太过功利,学生认为老师从不教有用的东西。师生间的不信任让师道尊严荡然无存,学校日益沦为一个售卖无用商品的国营商店,学生交了学费只为购买体制认可的文凭,被迫从别的途径获得商业社会中必需的生存本领。在这些问题当中,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b&一为真实感觉的丧失,二为价值观念的崩坏&/b&,二者共同完成了对未来建筑师的人格改造,使其丧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真实趣味,在未出校门之前就做好准备,日后成为商业资本的趁手工具。&/p&&p&20 年来,身处国内的建筑教育系统中,虽然没有太多机会深入核心,却也获得一种印象。这种教育的主要问题也许并不是僵化保守或激进前卫,而是两者之间一种相当浅薄的混合,社会在急剧地膨胀,教学环节需要一点相对可靠的东西来填补迅速瓦解的职业内容,结果后现代、解构主义、建构学、绿色建筑、参数化,潮起潮落。多数时候,这些知识也同样并不可靠。&/p&&p&一些理想主义者坚持的原教旨的教育法,也许只是实用主义胁迫之下的逃避性的自我期许,世故的学生一开始就不信,单纯的学生以后也会被迫开始怀疑。我们也许会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可是放开视野,会发觉整个世界建筑学的知识体系都面临类似的问题。中国问题、世界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审美问题;技术问题、空间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良心问题、生存问题。&/p&&p&说来说去,建筑教育没本事提供答案,本身就是一个其大无比的问号。佩雷斯 - 戈麦斯说:“建筑学确实存在于一个极端复杂的大环境之中。一方面建筑学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却试图将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部分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完好地保留下来。”&/p&&p&&br&&/p&&h2&&b&问题二: 建筑教育中应该向学生传授什么?&/b&&/h2&&p&一般认为, 学校当然应该传授具体可靠的知识。 可是建筑太综合了,它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有、 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如此一来, 教学过程需要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 哪些知识必须传授, 哪些可有可无? 传统的课程内容, 哪些亟待更新, 哪些必须保持? 空间和美学训练到底还有没有用? 技术、 设备和管理到底重不重要? 理论和历史有没有必要? 遗产保护要不要教? 类型化的设计课题真的错了吗? 层出不穷的新软件、 精雕机和三维打印机要不要学? 谁来教? 在人体尺度上的美学探讨, 能否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建造? 批评态度和怀疑精神, 是否适合纳入教学环节? 变革或坚持哪个更正当? 教育是该塑造崇高的人格, 还是要培养自觉的意识,还是要教授实用的技能, 或者只是为了应对扩招等社会义务? 当这几个方面彼此纠缠不清又自相矛盾的时候, 教师是该生硬排斥、 被动适应, 还是去主动改变自己以承认其合法性, 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大加鞭挞?&/p&&p&亚历山大·佐尼斯前辈看来也被一大堆问题困扰着。 他问道:“全世界都在不停地讨论建筑教育。 这些思考背后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我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 无论是尺度, 还是种类——也许可以称之为‘新环境’ ——人口过剩、 资源枯竭、 污染加剧, 但同时也有空前的技术革新、 生机勃勃的经济, 以及全球的便捷易达; 那我们的建筑院校是不是正在为设计和建造活动提供恰好所需要的知识呢? ”&/p&&p&顾大庆教授曾对切实可教的知识进行过一次粗略的梳理。他将自己几十年间从事建筑教育的历程归纳为三个“核心价值”, 其中既包含了教学法, 也包含相应教学法的价值关怀和教育目标。 这三个核心价值分别是作为中国建筑教育传统主体的布扎体系、 20 世纪 90 年代由东南大学从苏黎世高工引入的空间设计体系和 2000 年以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推进的“建构设计方法”。 顾大庆将三个体系的核心词汇分别进行如下归纳:传统的布扎体系: 平面功能—结构柱网—立面造型苏黎世高工的空间训练: 体量模型—空间模型—结构模型—建筑模型中大发展出的建构教学: 概念—抽象—材料—建造。&/p&&p&通过这些概念, 顾大庆斩断枝节, 将基础教学收拢在建筑本体层面,尽量屏蔽外延和交叉, 如建筑的文学性、 建筑的伦理意义、 建筑的社会政治属性、 建筑的商品价值等。 剩下的应该是相对切实可教的内容。这三个教学系统之间, 确实存在着递进批评的关系。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作为中国建筑教育基础和源头的布扎式教育成了改革的众矢之的。&/p&&p&顾大庆指出: 布扎设计方法存在于它组织设计教学的一系列安排, 它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经历了移植、 本土化的改造过程, 并一直遭到抵抗。 在这个过程中, 中国的类布扎教学法发展出“如画” 的审美态度, 包含三个要点:教条的功能主义、 注重外观形象的形式主义以及表现至上。 表现在设计教学中, “设计课题以建筑的类型来排列, 先简单后复杂, 面积规模不断扩大,每个设计的程序, 先是根据某种既定的功能关系图来凑平面, 等功能关系合理后再把建筑立起来, 根据不同的杂志上抄来的形式给建筑套上一件外衣, 最后选一个最佳的角度画一幅表现图。 ”这是实情, 精确地描摹出笔者当年所受教育的大致情形。&/p&&p&张永和曾轻蔑地将布扎教育体系的设计思路称为“美术建筑”, 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张永和主张教育实用技能,如材料、 结构和建造方法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张永和的教育理念对国内建筑教育思想造成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 在种种合力的作用之下, 国内的建筑教育开始注重建构。 建构(tectonic)这一概念, 本身也许就包含着批评的态度: 精工细作、 耐心组织、 合理安排和反图画性、 面对材料与建造过程本身, 无不是对中国式布扎教育中缺失环节的补充, 但同时也构成了对彼时方兴未艾的潦草城市化的否定。 布扎体系下教育出来的本土建筑师,正是近 30 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 但是, 换个角度看, 布扎美学也算不上是潦草城市化的共谋, 它和建构之间仅有视角的差别, 并无立场上的分歧。 在残酷而剧烈的地产浪潮面前, 它们都太温良、 太缓慢了, 都造不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可用人才”。 这一点也一直为库哈斯所取笑。 库哈斯主张适应尺度变化所带来的观念革命, 顺应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如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国内建筑教育的新变化, 也并不能因此就看作是对社会变革的有价值的抵抗, 它更像是一种无视整体趋势、 固执僵化的自言自语,甚至有点罗曼蒂克。 建构这个概念太高贵了, 在博物馆化的欧洲或许适用,中国却正全心全意师法美国的实用主义, 显然水土不服。&/p&&p&其实, 不管是传统的布扎体系、 脱胎于西方现代建筑观念的空间训练、建构教学, 甚至更新更精确的教学模式, 只要施教者固守学科本位主义、不肯面对现实, 对掠夺式开发捂上双眼, 既不顺从也不抵制, 那么这个教育体系生产出来的学生, 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 会从云端直接落入泥沼。体量、 光线、 空间和材料的细腻处理, 本是原教旨现代主义的独特发明,或者说是一种“方言”, 却被这一教育体系认作普世价值, 追随柯布、 康或斯卡帕的脚步去处理这些素材的能力, 成了一个学生的最高追求。 一旦面临地产项目, 不管是设计周期、 审美观念、 材料市场还是施工水平都会让纯洁的设计思路瞬间破灭, 被迫到泥坑里打滚。 在现实压力之下, 有些学者开始提倡“权宜设计”“处理现实”, 这让忽略建筑本体、 直接面对问题的“研究式设计” 和“研究式教学” 大行其道。&/p&&p&可以说, 研究式设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际资本主义的新动向, 以及随之而来的建筑尺度失控和原有核心价值的崩溃。 新的生产模式对建筑师职业内核造成的破坏性冲击是不可估量的。 从内容到方法, 都必须面对新一轮的调整。 在研究式教学里, 一板一眼的可传授方法退居其次, 理性态度本身成了唯一可靠的东西。 理性本来枯燥不堪, 可一旦突破了常识的束缚,就开始全方位冲击人的感官, 结果被唯新唯异的现代艺术所接纳, 甚至显得极具创意了。 流风所及, 教师必须以战术家的态度, 带领学生挑战层出不穷的新鲜问题, 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 靠形式突围。 这样一来, 前例和感觉就都被从形式捕获的过程中清理出去。 它与参数化设计本质上是同一类东西。张永和乐观地认为,这种极其理性的态度其实包含着更多的内容:“研究具有理性的特征, 但研究的目的并非是使建筑理性化, 而是使建筑思维透明化, 包括非理性的部分, 从而促进建筑思维。 同时也为合作创造了沟通的基础。 ” [10] 事实上, 形式图章和方法图章都抛弃之后, 建筑学中可教的东西就更稀薄了, 教师很容易就将学生变成试验品, 去为生产实践试错, 而布扎体系和建构教育中那些僵而未死的本体价值也随之飘散。 换句话说, 如果不能看破更深层次的现实, 研究员并不比传统的绘图员高明多少。&/p&&p&随着留学生归国和大量的教学交流, 美国式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正在扩大。 在王辉与范凌的对话中, 我们可以窥见美国高等建筑教育的最新趋势。范凌认为, 美国的建筑教育正走向趋同, 计算机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他们的核心价值。 王辉分析道, 美国作为当代文化的引领者, 它主张这两个方面, 一边继续强化现代科技, 一边把建筑学核心问题重新拉回社会道德范畴, 占领了新的文化制高点。 不难推测, 新的教育趋势试图证明技术既可以是道德也可以是美, 建筑在这两方面建立起来的历史性的专业知识就没有用场了, 普通人都可以用适宜的方法靠机器来创造环境,美国文化就又一次领先于时代了。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美式实用主义, 而研究式教育正在与它沆瀣一气。 唐克扬编辑的《设计学院的故事》 里, 我们能够看到 MIT 媒体实验室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将其形容为没有目的地的疯狂大探险。事实上, 在这场耗费不赀的媒体狂欢式教学背后, 到处充斥着商业资本的影子。 它正在深刻影响着严重缺乏方向感、 被原始积累裹挟着一路向前却仍然自命清高的中国建筑教育。&/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0e78d8f809f77ab73ba6c72f2dbbe6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9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0e78d8f809f77ab73ba6c72f2dbbe63_r.jpg&&&figcaption&《多快好省博物馆》是张永和教授和乔尔·拉梅尔教授2013年春季在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硕士班高年级设计课,以建川博物馆聚落为个案,试图寻找在购入收藏和建设场馆之间分配资金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法,除了探讨使用轻型复合材料、预制的可能性之外,还涉及相应的结构体系和建造方式的设计、材料的地域性、博&/figcaption&&/figure&&p&在这些时髦的教育理论的背后, 我们仿佛听到一种声音, 那就是: 与西方建筑学保持同步, 不仅是正当的, 而且势在必行。 我们的建筑教育一直落后于境外建筑教育的发展, 为了缩小这个差距, 不惜砸破旧有体系、汲取经验、 强推改革。 摇摆于沉重的学科本位意识和轻浮的求新求变精神之间, 在讨论建筑教育问题的时候, 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对建造活动的本源式探讨、 对当代中国问题与建筑教育关系的切实分析, 以及建立在传统知识论上针对建筑教育体系的透彻反思。 似乎建立一种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教育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出于对西方建筑知识论和教育方针的认同与敬仰, 多数人失去了反思和开创的勇气。&/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5cbfc72adba95a775f2be0c8ad08dd2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3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5cbfc72adba95a775f2be0c8ad08dd27_r.jpg&&&figcaption&《小菜场上的家》是对2012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课程的任务是“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基地位于在同济大学所在的上海杨浦区的一个普通的街角。&/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e27b08fe4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e27b08fe4c_r.jpg&&&figcaption&2014年2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始进行的一次教学实验——15位实践一线的职业建筑师被聘为“设计导师”,每年将有8位建筑师自拟题目教授三年级春季学期的八周建筑设计课,而学生将自由选择进入不同建筑师的课题组。&/figcaption&&/figure&&p&&br&&/p&&p&然而西方世界也在迷惘中。 杨宇振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克劳斯·昆斯曼(Klaus Kunzmann)教授关于欧洲教育的演讲稿, 猛烈地批判了美国式新自由主义对建筑教育、 对大学、 对建筑师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与 100 年前不同,外来经验显然已经不足取信, 大家都清楚, 没人能帮得了处于巨变中的中国。所以吴良镛说:“我们要从万物中, 从各种纷繁的现象中, 要根本地从中国国情的主要矛盾中探索问题的解决, 寻找我们自己的范式(paradigm)。 如果有建筑的诺贝尔奖的话, 它应授予根植于本土、 惠及人类的创造。 ”&/p&&p&王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展开其特别具有破坏力的建筑教育实验的。 从王澍的片言只语里不难推测,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教学改革的目标并不只是改变受布扎影响的中国建筑教育, 它更像是在为陷入困局的当代教育寻找出路。在环境伦理、 职业人格和设计语言之外, 建筑教育是王澍的第四个战场。&/p&&p&王澍自己将这项实验命名为“中国本土建筑教育的重建”。 重建后的学科, 可能不会再叫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建筑学”, 而换做一个带有传统意味的“营造学”, 这个词不仅暗示着同“营造学社” 前辈学人的精神传承, 也将土木建筑的关怀范畴推广到环境营造, 这里的“环境”, 并非指工科意义上的物质环境, 而是带有文学色彩的“周遭”, 或现象学意义上的“家园”。 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将建筑学科向人文艺术的方面扭转, 尽可能多地追寻中国情怀。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第一步就是要“抛弃西式教育”, 但王澍自己也说“是否能彻底抛弃,这需要一个过程”。李凯生说得更加具体:“本土的建筑教育, 首先要把本土建筑本身思考清楚, 才能建立起可教化的东西。 我们老师都试图能放开西方建筑教育这个体系, 但这是个很强大的工具, 始终在左右着我们。 我们试图逐渐放弃, 一点点回到本原, 即建筑活动,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本能。 ” 这就是说, 教育的前提就是去寻找不带文化色彩的、 一般意义上的“建造活动”, 并以之作为一个学科重生的基础。&/p&&p&王澍和李凯生都强调, 在建筑学科出现之前, 人们就在凭本能来建造,所谓的“去建筑中心化”, 就是反学科、 反体制、 反结构, 甚至反自觉意识,强调本能与行动在人工环境营造中的意义。在知识论的底层, 这一观念对现有学科体制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类似于阳明学派对延续了几百年的理学传统的冲击: 知识无用, 开始行动吧!&/p&&p&王澍目前将尚在摸索中的新教育方针命名为“自然的建造”, 说明他对这一探索的伦理内涵心知肚明。 当年曾有人问海杜克如何教授建筑, 海杜克的答案是“渗透, 慢慢地渗透”。 可是, 当霍伊斯里带着鲜活而富有冲击力的透明性思想回到 ETH, 却使它在方法化的过程中沦为体制。 没人能够否认, 教育理应传授确定的知识, 可是确定的知识让人僵化, 失去反思和变通的潜力。 杨宇振说:“将创造性培养纳入理性轨道, 实际上隐含了教育者对创造性既热望又畏惧的心态。 开发学生真正的创造性, 对教师来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创造的激情中, 一切已存而有序的既定教育格局都可能被打破, 一切传统的教育方法都可能彻底失灵。 ”王澍的实验有多大成功的可能是一个问题, 一旦成功是否会重新沦为教条则更无法预测。&/p&&h2&&b&问题三 : 理想的建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b&&/h2&&p&&br&&/p&&p&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当年格罗皮乌斯特别害怕他一手开创的现代建筑教育制度专门培养工具。 他反复强调:“我们最高的目的, 是培养一批能全面看问题的人, 不要他们早早钻到专门化的狭窄胡同里去。 ……现代建筑要求建筑师有广泛的知识, 博采众长, 而不是狭隘的专门家。 ” 他批评专门化教育说:“人被局限于生活的一个方面, 越来越多地失去和生活整体的内在联系。 ” 他要造就的理想学生是“把艺术家、 技师、 业务家的品质集中于一身的人, 又会手艺, 又会机械, 又懂艺术。 ”&/p&&p&很显然, 格罗皮乌斯的教育目标, 需要将师生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规模之内, 让“传授” 在一个私人化的情感空间里完成, 一旦演变成规模教育,就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不管是工厂还是学校, 现代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的是“规模质量”, 即批量制造的一般水平, 而不是差异化和修养。 很多东西是不能靠方法传授来解决的, 比如书法、 绘画这一类强调心手相应的技艺,日复一日的磨练带来的感觉提升, 才是训练的终极目标。 感觉到底是不是一种知识呢? 至少我们可以说, 它没有办法被概念化, 也就不能灌输, 它不能被移植, 也就不能批量复制。 但是, 古今中外的经验都证明, 感觉其实也是可以传授的, 而它对建筑这样的职业特别重要, 因为没有细腻的感受力, 就没有对生活的爱, 建筑师一旦陷入集体麻木, 他们所创造的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不问可知。&/p&&p&布扎教育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感觉教育。 它也有一系列的方法, 但都是为培养感觉服务的。 而且它的规模控制也很好, 或者说, 那个时候的世界还没那么复杂, 还没膨胀到今天的水平。 正是生产力的变化催生了无穷无尽的建设任务, 才让建筑师无暇成为“全面的人”, 只能扮演一个“建设工具”的角色。 这是人类的主动选择, 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建筑教育而言, 从布扎到包豪斯, 工业产品一次次侵蚀艺术的领地,在这个意义上, 不管是德州游侠还是研究式设计教学, 都在一条理性上位、方法篡权, 尺度膨胀、 感受力沦陷的线性发展道路上, 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学科发展”, 让每一个瞠乎其后的人内心焦虑。&/p&&p&顾大庆在谈到中国早期的“师徒制” 建筑教育时, 引用了童寯的话:“学徒制度, 已共认为教建筑之最完善制度, 盖良师益友之利, 唯于此得完全发展。 如何做设计的知识和方法说不清、 道不明,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学习的最佳途径唯有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建筑师做设计的方法, 靠自己的悟性来体会。 ”不少人认为这些特征源自布扎传统, 笔者却一直模糊地以为这种方式与中国传统私塾或书院私相授受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它的根源真的在宾大吗? 如果这是我们的传统, 它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是感觉的磨练,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传承。 没错, 我们今天的教育, 最缺乏的就是情感, 老师在课上大谈设计方法而不亲自动手改图, 教育成了职业, 而不是事业。 那一代老教师让人缅怀的地方, 是他们在用做人的道理告诉学生做设计的道理, 哪怕他并不晓得坂本一成, 他也在尽力把他的所知所学传授给学生, 在这种身心涵育的氛围里, 师生之间甚至建立了一条精神脐带,它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涯里也带着相似的感情, 真诚地对待他人、 对待身边的事物。 为了让自己显得现代, 我们无条件地接受了方法、 制度、 规则,让情于理, 可是不要忘了戴震的话:“理也者, 情之不爽, 失也。 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最坏的教育制度, 就是以认知发展为名行功利之实,忽略、 牺牲人的情感, 每当这种时候, 人们就会格外地追怀往昔。然而我们仍然要追问, 王澍式反现代的人格塑造和思维训练, 是否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一个拥有传统细腻生活感受的人, 是否能在现代社会里活得很好? 诗意和平衡的环境, 是否能在商业地产开发的时代获得生存空间, 或者进一步讲, 假如它存在, 是否能被人们所欣赏接纳? 生产不合格产品, 是否有助于一个体系的崩溃? 本土建筑语言和理想环境出现的契机,是否蕴含于建筑教育中? 我们是否有力量改变这一切, 还是不得不继续随波逐流? 当我们看到问题、 有了改变的勇气, 我们是否有能力进行重建,建筑教育的重生是否能在封闭的环境内单独进行, 还是必须是一个上游系统全面新生的必然结果? 这还是个建筑学问题吗? 事情膨胀到如此地步,我们还能让它缩小吗? 或者眼睁睁随着它破灭? 建筑学能解决这么大的问题吗? 如果不想得更大, 建筑学自身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吗?&/p&&p&问了这么多问题, 不禁感觉非常的无力和困惑。 假如说内心对设计实践还抱有一丝希望, 对建筑教育, 却无法生出一丝一毫的乐观, 因为它不可能靠一两个人卓绝的努力就能有所改观, 而是需要集体反思, 逐渐改良。任重道远, 吾辈且需上下求索。&/p&&p&&br&&/p&&blockquote&文/金秋野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br&原载于光明城出版的《异物感》&/blockquote&&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c_&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3.zhimg.com/v2-ba_ipico.jpg& data-image-width=&600& data-image-height=&600& class=&internal&&光明城思想专栏:金秋野&/a&&p&&/p&
不久之前, 我的一位本科三年级学生在走廊碰到我, 似乎有话要说。在我的鼓励之下, 她犹豫地问:“老师, 为什么我学了这么久, 还是不能领会像柯布那种白色方盒子建筑美在哪里? 为什么建筑专业的审美标准与普通人的看法那么不同? ”这句看似幼稚的问话…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90bba9b3f52a39f8569cbd5be950de7c_b.jpg& data-rawwidth=&1050& data-rawheight=&5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90bba9b3f52a39f8569cbd5be950de7c_r.jpg&&&/figure&&p&台湾的教培行业比大陆早很多年,所以很多我们正在经历的他们已经经历过了,所以去过台湾参访的教培老师应该都听过这句话“它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p&&hr&&p&&b&第一部分:引言&/b&&/p&&p&“我在大陆的培训机构问你学校今年成长了多少?说2倍的也有,3倍也有,少说也有30%。&/p&&p&台湾就不一样了,我一般问今年学生有没有往下掉?没有,那恭喜你!”&/p&&p&2010年就到大陆培训学校做分享,担任过好未来“未来之星教育CEO创业营”一、四期分享嘉宾的钟藏政把海峡两岸的培训市场摸得门儿清。 &/p&&p&他说,台湾补教业现在流行一句话“&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p&&p&这话不是空穴来风。&/p&&p&&b&据统计,截止到日,台湾立案的补习班达到18028家,而台湾目前仅有2300万人口。&/b&&/p&&p&稍微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平均下来,一家补习班能占有1275人,再除去没有补习需求的人,“理论上一个补习班只能招到300人”。 &/p&&p&台湾的补教业迎来了64年来最坏的时代。&/p&&p&然而,这在八九十年代的南阳街是无法想象的。&/p&&p&&b&第二部分:台湾教培业的兴起——南阳街&/b&&/p&&p&南阳街被冠以台北“补习一条街”的称号。&/p&&p&说来要感谢郑定邦,一位上海建筑师。&/p&&p&1947年,他奉命为台北市街道取名,他就把内地主要城市地名依照东西南北的方位来命名。&/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55adcf048d66f910ba8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39& data-rawheight=&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55adcf048d66f910ba81_r.jpg&&&/figure&&p&假如你摊开台北地图,以中山路为纵轴,以忠孝路为横轴,画一个十字坐标,你会发现:&/p&&p&在坐标左下角,即西南方向,藏着成都路、贵阳路,在东北方向,则躺着辽宁路,长春路等。&/p&&p&正因如此,龙应台才将台北比喻成“一张中国地图”。&/p&&p&其中以河南城市命名的街道共有六条,除南阳街以外,还有洛阳、郑州路、开封街、许昌街、信阳街。 &/p&&p&&b&那为什么偏偏南阳街成了“补习一条街”?&/b&&/p&&p&六十年代,台湾补教业者认为南阳是智圣诸葛亮高卧之地,人杰地灵,希望借 “鱼到南阳方得水”之地利。&/p&&p&于是都云集到南阳街办补习班,更是在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p&&p&那也是台湾补教业最好的时代。&/p&&p&如果1988年你站在南阳街头,多半会被吓到。&/p&&p&&b&350米长的街道上,排列着近50家补习班,花花绿绿的招牌挂在门店两边。&/b&&/p&&p&一眼望去,一楼全部是补习班的招生前台。&/p&&p&进去打听一下:100平米的门店,租金要到了7万人民币一个月。吓得你赶紧退出来。&/p&&p&到了傍晚,路边的小吃店开始出动,学生在嘈杂声中陆续涌入各个学校,以中小学补习为主,一天下来,南阳街足有30万的学生流量。&/p&&p&但不是每个补习班都有被学生踏破门槛的好运气。 &/p&&p&“&b&南阳街有很强的品牌效应和学生群聚效应,如果你不够有名,学生不来。如果你有名但同班同学没在你这补习,学生也不来。&/b&”&/p&&p&钟藏政在九十年代初和哥哥在南阳街开了高考数学补习班。&/p&&p&每天晚上11点开车带着铝梯,跑到建北(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纯男校);北=台北市立女子第一高级中学(纯女校),台北明星高中,合称”建北”)围墙外,翻墙进去,在每个学生抽屉里放一张招生传单,期待第二天有大批学生涌入自己的学校。&/p&&p&然而翻了半年墙,招来的学生屈指可数。&/p&&p&南阳街靠近台北火车站,每逢寒暑假,除了台北学生,还会有从台湾各地拖着行李北上的学生来到南阳街,或是参加中高考复读班,或是参加留学、考研,都期待“鲤鱼跃龙门”。&/p&&p&像极了大陆九十年代,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入新东方补习的情景。&/p&&p&要是补习英文,刘毅英文是当时大多数学生的首选,既有品牌效应又有学生群聚效应。&/p&&p&走进教室,是一个 400人的大班,讲台上,主讲老师刘毅、助教老师、板书老师和板哥已经就位。&/p&&p&刘毅是刘毅英文的灵魂人物,很多学生是冲着这位名师来的。&/p&&p&&b&在南阳街,要想称得上名师,至少得有5年的经验&/b&,此时的刘毅已经教了20多年了。他在课下已经把要讲的内容演练了数遍,熟练到不需要看讲义。他负责主讲,如果有学生没听懂,刘毅手一挥,助教老师负责讲第二遍。然而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助教的,少说也得有十年经验才有资格在刘毅旁边跟着。刘毅不用亲自写板书,他有专门的板书老师。&/p&&p&板书老师在刘毅英文也有400人的大班,在那个大班她是主讲老师,但在刘毅的课堂上,她只能写板书,从左到右12米的黑板,要保证书写清晰规范美观。&/p&&p&讲台上还有一位身穿白衬衫,打领带的帅气小伙,他是板哥,专门负责擦黑板和维持课堂秩序。别小看擦黑板,这也需要经过训练。&/p&&p&“&b&我以前训练这个,训练到手脱臼&/b&”,钟藏政介绍台湾补习班一块黑板的平均使用周期能达到八九年,而这跟擦黑板的手法是离不开的。&/p&&p&一堂课下来,不少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刘毅没有时间挨个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是答疑老师的工作,400人的大班外,有5位答疑老师早就坐好随时等待学生下课问问题。 &/p&&p&&b&这个班还有1位班主任,3位副班主任,算一算,400人的大班,足足配备了13位老师。&/b&&/p&&p&像这样400人的大班,在当时的南阳街很普遍。&/p&&p&吴越也是一位超级名师,他的一个班就有1000人。但是没有这么大的教室怎么办?&/p&&p&400人在主教室,有7个摄像头,主教室左右各两个300人的教室,吴越在400人教室主讲,隔壁教室同步投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双师课堂。&/p&&p&他一个人一周要消化1万名学生。&/p&&p&那时一个学生一年学费6万人民币,单个校区2000名学生的复读班,都算是小补习班,像刘毅英文曾达到过单校区12000人。&/p&&p&“&b&1998年,1300人的学校,我每月约有10万人民币的收入&/b&”,钟藏政透露。&/p&&p&八九十年代,说是台湾补教业的全盛时期,一点也不为过。 &/p&&p&&b&第三部分:台湾教培业的寒冬&/b&&/p&&p&二三十年后的今天,H&M、优衣库、麦当劳、咖啡馆……代替了原来的补习班前台,街上能看到的补习班已经不多了,倒是那些小吃店一直保留了下来。
&/p&&p&现在的南阳街俨然成了服装美食一条街。&/p&&p&再走进刘毅英文,发现400人大教室被隔成了100人、50人,即使最大的班,也不过一两百人,不见了当年的熙熙攘攘。&/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b9b52ad72adce0d1d14f19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6& data-rawheight=&5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b9b52ad72adce0d1d14f19c_r.jpg&&&/figure&&p&“&b&今天上新发明的英文单词2000讲座,非常高兴&/b&”。日,73岁的刘毅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图文消息。&/p&&p&照片中的他手握话筒、带领学生振臂高呼,激情不减,只是没了当年助教、板哥、班主任、答疑老师的阵仗。&/p&&p&&b&时代更迭面前,一代超级名师也难逃落寞。&/b&&/p&&p&是什么导致了南阳街的没落?&/p&&p&话要从1963年说起。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ab692cd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81& data-rawheight=&4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ab692cdc_r.jpg&&&/figure&&p&1963年,台湾1200万人口,那一年有42.7万新生儿出生,可以说生育力达到巅峰。&/p&&p&一直到1967年,每年都保持三四十万的人口增长。而且1970年,台湾工业迅速发展,加工出口产业带来大量外汇,台湾经济进入快车道,以每年十几个点的GDP往上冲。不差钱,以及人口红利,使得补习班大量诞生。这也是为什么在七八十年代,南阳街每天会有30万学生补课的原因。&/p&&p&然而好景不长,自1987年起,台湾经济增长每况愈下。但补习班仰仗着先前的人口存量,依然过活的很好,甚至在1994年发展到最顶峰。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相信,那不过是衰败前的回光返照。 &/p&&p&进入2000年后,台湾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停滞,这也是补习班衰落的开始。2008年又赶上金融风暴,经济急速下降,次年大量夫妻选择节育,生育率创新低。2015年,23万的人口基数,仅有20万新增人口。这与1963年的生育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口基数增长了1倍,但新生人数却减半,相当于人口减少了3/4。&/p&&p&钟藏政介绍,今年台湾还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而且工资水平已经连续17年没有增长。&b&17 年前,毕业大学生的工资是6000块人民币,今年毕业的是5000块人民币。&/b&&/p&&p&于是,年间,台湾大量补习班倒闭。&/p&&p&据统计,&b&2016年5月份台湾立案的补习班有18634家,而截止到12月份,补习班数量减少到17526家,半年间锐减了1108家&/b&。 反观大陆,2015年全年有1655万人出生,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预计2017年出生人口将突破1800万,相当于大半个台湾。&/p&&p&人口红利消失、经济下滑,是南阳街衰落的原因,却不是唯一原因。&/p&&p&1994年,是补习班发展最巅峰的一年,同年台湾大学黄武雄号召数万人上街游行,要求政府实行教育改革。其中有一条:为了缓解升学压力广设大学。&/p&&p&于是,台湾大学数量从1994年的23所,增加至2017年的173所,高考录取率高达96.92%。&/p&&p&2017年,出现了38分就能上大学的现象。其实并不稀奇,七八年前,还有人创造了全台湾高考最低分7.6分上大学的纪录。&/p&&p&这很像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的“铁饭碗”。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吃“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几乎每个企业,都养着一大批闲人、懒人、庸人和散人。&/p&&p&而广设大学也是一个道理,96.92%的学生不需要太努力就拥有了大学这个“铁饭碗”,于是慢慢失去了竞争意识,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疑问是:考好考坏都能上大学,为什么还要补习?为什么还要复读?&/p&&p&教改带来的学生补习动力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禁锢了台湾补习班的发展。&/p&&p&同时台湾的福利体系比较完善,即便现在经济不景气,人们依然可以安稳的生活,有一种“小确幸”,即小小确定的幸福。&/p&&p&拿医疗制度来说,如果你感冒发烧去医院,只需要50块人民币;如果你不小心骨折,只需要50块人民币;如果老人心脏病突发紧急送医,也只需要50块人民币。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大病大灾,应付平时的头疼脑热,去医院几十块就可以解决。&/p&&p&还有8小时工作制,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要求员工工作超过8小时,上午9点上班,下午6点必须下班。&/p&&p&这些福利制度,带给人们“小确幸”的同时,也让一些人安于现状。学生从小不需要太拔尖,一样可以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这与八十年代背着行李北上南阳街来补习的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p&&p&经济下滑、人口红利消失、教改带来的“铁饭碗”,以及安于现状的“小确幸”,数管齐下,带走了南阳街的全盛时代,给台湾补教业送来了一个64年来最冷的寒冬。&/p&&p&&b&最坏的时代带来最好的品质&/b&&/p&&p&对台湾补教业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最好的时代。&/p&&p&因为他们已经把培训机构到底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看的很通透,知道怎样逼自己做得更好才能生存下来。&/p&&p&大陆校长通常称自己是“做教育”的。而在台湾,他们从不敢妄称“做教育”,一般说自己是做“教育服务”的。&/p&&p&台湾最大的少儿美语加盟机构长颈鹿美语创始人魏忠香说:“星巴克之所以成功,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场所安放自己,而培训机构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家和学校之外的第三场所,让他们感受到有温度的爱和陪伴。”&/p&&p&有温度的爱和陪伴,可以从培训学校的很多细节中看得到。&/p&&p&比如,很多专家说教室的灯光要明亮,那怎样才算亮?&/p&&p&台湾教育部有个标准,舞蹈教室地板的照度是300勒克斯,一般正常上课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是500勒克斯,如果是做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室照度是700勒克斯,培训学校的照度一般在600-700勒克斯之间,这样亮的刚刚好。&/p&&p&陈立教育是台湾唯一上市的线下实体培训学校,在陈立规定,所有的教室窗户要开7分,粉笔盒要放在讲桌右上角,空调要开23度。&/p&&p&为了避免靠教室两边坐的学生看黑板反光,12米长的黑板做成了弧形,细看会发现黑板上布满了方格,这样就能保证老师写出的板书整齐美观,让学生看起来更舒服。而且,黑板槽里找不到一丝粉笔末,从黑板板面到课桌教室,说一尘不染也不夸张。&/p&&p&无独有偶,刘欣教育也是这样,甚至进出教学区,需要脱鞋才能进去,而在台湾最大的直营机构何嘉仁,不仅要脱鞋,还要进行手部消毒才行。&/p&&p&有人说要想知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用看GDP,看厕所就可以了。&/p&&p&虽然台湾经济停滞,但厕所并没受到影响。尤其是补习班,厕所的干净程度甚至能超过某些家庭。&/p&&p&除了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外,台湾补习班还有一些特有的“制度”。&/p&&p&打个比方,在大陆,学生请假缺课后,老师往往会在空余时间段抽出二三十分钟给学生补上。&/p&&p&但在台湾,老师是不给学生补课的。他们有专门的“补课系统”,通过教室里的摄像头把老师当堂的课实录下来。如果有学生需要补课,可以直接通过学号、密码登陆补课系统看课堂回放。&/p&&p&钟藏政解释,如果一两个小时的课,老师只用二三十分钟来补,实际上效果是打了折扣的。让学生看一遍原汁原味的课堂才能真正达到补课的效果。&/p&&p&此外,台湾补习班还有个“调度教室”。&/p&&p&所谓 “调度教室”,就是专门用来给学生免费答疑,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难题的教室。在杨基教育,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免费答疑,还有饼干、豆浆等零食。还有些学生,专门跑来跟老师聊天。&/p&&p&其实近年来,随着两岸教培行业从业者的交流不断深入,大陆也在借鉴一些台湾好的经验。&/p&&p&比如,上海昂立就有5间“调度教室”。每天晚上,每间教室的讲台上坐着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学生,他们负责免费给来上自习写作业的学生答疑。&/p&&p&一开始家长还在犹豫,要不要给孩子报这种额外收费的服务,听说不要钱以后,来上自习的学生明显增加了很多。&/p&&p&在台湾补习班,类似这样的细节和“制度”还有很多。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在给学生提供有温度的服务,试图让培训机构变成充满爱和关怀的介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第三场所。&/p&&p&正是这些极致的服务,让生活在最坏时代的台湾补习班,拥有了最好的品质和服务,也得以在残酷的处境下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好。&/p&&p&&br&&/p&&p&&b&第四部分:台湾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b&&/p&&p&“你三年后睁开眼睛就会看到不断有人在开培训学校”。钟藏政2010年告诉浙江绍兴领先英语的校长陈也东。&/p&&p& “不会的,这个赚钱少,没有人愿意干的”。陈也东自信反驳道。&/p&&p&三年后,陈也东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培训学校开门招生。&/p&&p&“你以后肯定要开语文班”,钟藏政告诉他。&/p&&p&“不会的,我教了一辈子英语,只懂英语,怎么会开语文班”。&/p&&p&一年后,陈也东告诉钟藏政:“老钟,我加盟了小荷作文。”&/p&&p&陈也东眼里的“神预测”,在钟藏政看来不过是看了培训机构发展的剧本,而台湾补教业的发展史就是大陆的剧本。&/p&&p&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类型的补习班是有规律可循的。&/p&&p&60年代,台湾经济还很落后,人们为了求生存,需要一技之长糊口,因此修车、挖土机等职业技术补习班是当时的主流。&/p&&p&70年代,台湾建设了大量工厂,经济快速发展,工厂除了需要技术人员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会计补习班应运而生。&/p&&p&几年后,赚到钱的人多半把孩子送往国外学习,这就催生了台湾的留学业务产生。&/p&&p&自80年起,人均GDP突破万元,70年代留学回来的这些人意识到英文和文化的重要性,就把孩子送去补习少儿英语、中小学文化课,再加上六七十年代的生育率高峰,在80年代中小学补习班大量产生。&/p&&p&反观大陆,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7万,像80年代的台湾一样,父母把更多的资源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