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附实验小学,你离世界很近(附如何在复试中脱颖而出及复试

什么样的初中生,能在高中脱颖而出?
中考过后,又一批同学从初中生进化到了“准高一”阶段。很多同学初中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却成绩平平,这都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及时适应高中学习,还在用初中的学习思维。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数姐为你准备了一些技巧~!!
要想避免出现这种落差,就需要我们先把高中和初中的区别弄清楚,新高一同学赶紧了解起来吧!
初高中四个差异
差异一:知识量变大
总体来说,初升高知识跨度非常大。初中三年学习的知识总量甚至不如高中一年的学习量。比如数学,高中数学理科生需要学习十本书,每一本书都有高考的重要考点。英语单词量从初中要求的1600个,上升到3500词+500短语。所以在新高一一开始很多学生会有“撞墙”的感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陡坡效应。
差异二:高一内容在高考直接考查
因为高中知识量大,所以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学的知识更多是实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比如有理数、线段与角等内容,在中考中并不直接考查。高中就不同了,高一学的知识在高考中直接考查40%~50%(如数学大概考65分左右)。
差异三:授课方式不同
初中教师常常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以反复讲解,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以具体辅导。进入高中后,教师上课更注重分析,反复讲解的做法少了,学生活动多了,许多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而且高中学科多,教师多,每个教师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经常不一致,所以,只有适应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差异四: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习惯于“听、背、默”,习惯于书面作业,习惯于依赖教师。高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要求灵活、多样,并要防止和克服单纯死记硬背、重记忆轻理解、重做题轻读书、重计算轻概念等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两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1.要警惕——初高中衔接的陡坡效应
一般的成绩分布,是高分和低分都少,处于中间水平的比例最高。但是在初升高衔接阶段,高中前几次考试,成绩却会出现类似社会结构的2/8规律分布,即:成绩不好的人占八成,成绩好的人只占两成。
产生“陡坡效应”的根本原因,就是高中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急剧变化和学生心理、方法调整慢的矛盾造成的一个结果。外现出来就是“陡坡效应”。
同时由于高中高考对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记忆+套用模式,太多松散的知识掌握在考试成绩中没有太大的体现,所以造成多数学生成绩不理想。“陡坡效应”会使学生压力倍增,名次迅速落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
由于知识难度和能力要求是一个个逐步提升的陡坡,不进则退,学生在爬坡过程中多数会处于山脚,在开端就造成知识的烂尾,就很难在后续的爬坡过程中继续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心。
所以,高一上学期的东西一定要在这个暑假适当提前预习,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心理沟通和疏导,让孩子平滑过渡,做好心理储备。有了比较好的外部适应性,在高一下学期就可以比较专心地面对真正“难”的知识的学习了。
2.要留意——心理变化莫忽视
初高中衔接时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巨变时期。一些学生的适应性很强,能迅速调整,坦然过渡;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走过了一段黯然神伤的历程。由于环境的转变,很多学生心理上还会产生诸如失落感、孤独感、失重感等现象。
失落感:特别是对于那些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原先的遥遥领先的成绩优势已不复存在,“落差”太大。不少同学则很难摆正心态。
孤立感:进入高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交往,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懂得去理解他人。虽然大多数同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融合到群体之中,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具有一定社交障碍的同学,因种种原因其“闭锁心理”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心理缺陷,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失重感:上了高中后就发现,沿用初中的那些学习方法已经不灵了,茫茫然无所适从,各科考试全线告急,很是失落。
三大学科适应秘籍
初高中语文的区别
1.选文上的区别:初中语文的选文较简短,到高中不仅长度加长,深度也明显增加,有时甚至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因此不能再以初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须在个性化体验、感悟和审美上加强。
2.文言文的区别:初中的文言文大多为浅显的、有哲理性、有情节的小故事、寓言、短诗、散文,而高中的文言文则是长篇人物传记和论述文章等,需要有较强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3.作文的区别:中考作文一般只要求不少于五六百字,而高考作文要求在800字以上。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的区别。据了解,现在高考中常出现犯思维幼稚病的作文,就是没有很好地适应。要想高考作文得高分,必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对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扬弃。
1.扩大课外阅读。不是直接将高中教材拿来读,而是希望大家有计划地读一些高中教学大纲规定的参考书目上的课外阅读,如《红楼梦》《水浒传》等长篇作品。
2.注意生活积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当你说话、作文、看报、看书和与人交往时,都是学语文的机会,因此要对周边生活仔细观察,一定要关心时政。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对作文技法和内容的积累很有好处。
初高中数学的区别
1.数学内容抽象性、理论性更强,尤其是在高一代数中,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使一些初中数学很好的学生难以适应。
2.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进,初中数学要简单些,按一定步骤就可解决,而高中数学的解题更复杂,要求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
3.知识内容有所增加,学生在同样时间内掌握知识的工作量要明显增多。
1.别有依赖心理。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会列出中考各类型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学生易养成依赖老师、套用模式的习惯。到高中这种模式就完全转变了,况且初中数学家长还可以稍加辅导,但到了高中,大多数家长知识水平已无法跟上。这时候,能靠的只有自己。
2.不能思想松懈。如果用初中方法学习高中数学,没有在思想上重视,方法上改变,即使是拔尖的学生也很容易跟不上。高一是高中三年中最关键、打基础的阶段,一旦跟不上就很难赶上。所以,高中学习,一天都不能松懈。
初高中英语的区别
1.课本的作用不同。高中英语的课文只是给你一个范本,大量的学习要靠课外阅读,要将课外的泛读和课内的精读相配合,进行自主学习。同语文一样,英语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用出来的。
2.好奇心减少。初中学生刚接触英语,比较好奇,上课时经常表现踊跃,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但到了高中后,很多同学不肯在课堂上直接表露。
亲近英语。可以读读单词量在500至800字左右或800至1000字的英语小说,要注意最好是每页只有五六个生词,从简单的先入手,水平相宜,从而亲近英语,培养语感。也可以看看各大卫视的英语类节目等,因为这些节目有字幕、图像,比较适合同学们学习。
怎样做好高一学生家长?
1.与老师保持沟通
有些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迅速引起老师的关注,但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或沉稳,往往不为老师所发现。
这容易使某些自尊心强和敏感的学生失望。考到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时老师的宠儿,然而到高中后,竞争对手变多、变强了,老师可能一时没有青睐到他们头上来,他们就觉得自己不行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
等到期中考试老师和自己发觉的时候,成绩已经掉了下来,浪费了不少时间,要想赶起来,困难很大。
所以家长要跟老师交流,可以谈谈孩子的成长历程、性格特征、初中时的学习和生活等情况,让老师迅速掌握孩子的情况,从而做到教育的时候有的放矢。
2.全面准确地估计孩子,正确看待分数。
人才的标准随着时代而变化,分数不能决定一切,高分未必高能,只有素质综合、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爱因斯坦初中未能毕业、爱迪生小学被称为笨蛋,他们却成为对人类贡献卓着的科学家、发明家;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未毕业却能成为世界首富,因此我们应树立新的人才观,不能认为分数就是一切。
考试分数高,要引导孩子不要自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考试分数不理想,应该心平气和地与老师、孩子一起研究存在的问题。
既要与同学比,更要与自己比,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
3.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
最后,不管怎样,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免不了成绩有好有坏,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信心,而不是一味的给他泼冷水,这样反而会使他对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
我们应特别要尊重孩子,孩子们这样写道:“如果我考试成绩不理想,爸妈肯定会阴沉着脸,这对我的自尊心杀伤力是100%。”
“我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对我藐视的态度,那时侯我就想对他们说,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的自尊心?你们以为我不想考好吗”“我惧怕考试,怕回家看到爸爸失望冷酷的脸。”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不要一味地去斥责孩子,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那样孩子才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才愿意和你交流。
总之,对孩子要有信心,不是孩子笨,而是方法不对头。耐心是最好的老师和最深的爱。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数姐删除。
关于初中数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状元风采|2018年人大法学考研民商法388分状元经验分享
状元风采|2018年人大法学考研民商法388分状元经验分享
核心提示:作者本科为西南政法大学,且为二战考生,其中一战民商373分,二战初试总分为388分,政治71分,英语75分,理论法学124分,应用法学118分;复试总分为309分;初试复试加权总成绩为81.87分,初试和加权总成绩皆为民商法专业最高分。2018年法学家感恩励行计划发布的经验到此就全部完结了,2018年人大法学考研基本上各个专业的最高分皆分享了经验,且这些经验除了经济法状元是匿名外,其他专业的经验分享都是实名发布,这是从根本上确保经验真实可靠,并能够给大家带来最大参考价值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我们法学家成功人大法学考研团队专业、负责和有效的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对于这些分享经验的同学,最想对他们说的,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正是这些优秀前辈的无私分享才使得人大法学考研对于我们来讲显得这么真实、丰富和多彩,并为我们的人大法学考研复习提供了一种促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榜样力量!我的成功人大法学考研考研历程回顾与建议&宋雨鑫 西南政法大学 2018年民商法 388分写在正文前:&&& 此篇经验贴,乃应法学家老师邀请而作。拟录取名单出炉后,我本无将个人的考研经历公之于众的打算,实非吝啬欲藏秘笈而独享,而是我的经历过于私人,自认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正如老师所说,一方面乃过往人生历程的一小段总结,另一方面在过程中的个人一些启示、走过的弯路,恰巧有后来者也正遭遇同样的坎坷,而我的一点私人的经验能有所启发,是我的荣幸。故作此篇,倘若有人能从中得到些许的力量或帮助,也算成全本文的写作初衷。&&& 但在正文前,仍有一点重要的警示需事先告知:世间有千万条道路,都可能通往同一个目标。我的考研经历、经验仅基于我个人的体验、感知、感悟,在没有广泛的取样基础上,不具有任何规律性的意义。且当做叨唠,兼听即可。&一、个人经历(可略过)&本人宋雨鑫,曾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实务人才实验班,放弃保研,二战人大民商法。一战初试分,复试被淘汰;二战初试分,政治,英语,理论法,应用法;复试分,总分民商法第一被拟录取。&&& 回顾两年的考研生涯,大概用“意外不惊喜”即可完全概括。第一年是放弃所谓“坦途”而行的冒险之举,在极短的时间内未能尽力以致淘汰自然无喜;而第二年准备虽非万全,但好歹有着充足的心理预期,而后尽人事,听天命,得到的成绩算得上意外,但绝非惊喜。过程中,我并无太多对过程艰难的回溯,只记得期间一些与友乘兴而饮的畅快,夜读不耐往坡下公园散步的幽思。主体感受如此,但放在旁人眼中,无疑是截然不同的,从放弃保研开始,我多次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听到周围人对我行为的质疑、嘲讽,有规劝“保研那么好的机会不要放弃,博士再考人大也不晚的”,亦有当着我父母面明则劝诫实则嘲讽“不自量力的”,各色种种,不一而足。若是在意,则他人言论如刀,刀山刀海阻断前行道路;然则我生来倔强,从小听不进他人的规劝,非是自己体悟,好难认同他人的道理,则旁人议我,或谤或讥,于我何加焉?更何况从决定考研以来,无论是父母对我任性决定的鼎力支持,抑或挚友的陪同,劝勉、鼓励的话语化在风中,从春秋陪伴我到冬夏,而后又是一年,恩情友情,如何不铭感五内,深记于心,哪有还有时间在意旁人的异样目光呢?&&& 从年上半年开始,值保研学校的申请,我在之前已经有很大把握可以拿到保研名额,故早早开始人大保研的准备。选择人大民商法,一方面是人大法学院在全国各大高校法学排名第一,而其中最强乃民商法;另一方面我在本科阶段已明确研究方向(土地法),非常希望能在高圣平老师指导下继续学习。但也是在上半年,由于一些私人因素,我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失衡和崩溃,抑郁情绪持续且逐渐加深。我能很明显感受到对快乐丧失了感受力,而对学习、生活也丧失了主动和掌控力。到夏天我人大保研失利时,我差不多已经失去了决断的能力,自我厌弃,跌跌撞撞跟着他人步调走,准备尝试其他学校的保研。期间父母与挚友一直同我沟通,宽慰、鼓励我,使我不至于滑向更黑更深处。这样的浑噩一直持续到月上旬,当时我已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面试资格,临近考试,某晚在校图书馆复习时坐立难安,读教材如吞食毒药,实难下咽。很难说如果我当时选择忍受接着走那条“坦途”会怎样,但在当时,好似临到最后关头知晓再往前不可回头,我切切实实犹豫了、退缩了,在另一扇门前徘徊,踯躅不前。而让我返身离开的是与挚友聊天时简简单单一句话:“你为什么不考人大?又不是考不上,我相信以你的实力踮踮脚就够到了。”从这句话始,我那后续一连串“疯狂”的行为有了合理化的动因,不仅仅是他人的信任,那句话就像火苗,燎起未烬的余灰。我反复想着这样一个念头,当晚即给父母进行沟通,表达了放弃保研,考研人大的想法。令我意外又感动是,我的父母没有丝毫的犹豫,支持了我的疯狂任性。接下来的事便顺理成章,在旁人的惊诧中放弃保研,买法学家教辅资料开始准备考研。这个过程既是逐梦,也是治愈,在主动选择中我不断找回原有的对学习、生活的掌控,那段充斥着灰暗情绪的日子逐渐远了,我投入到考研复习、准备中。&&& 这个过程充满意外,我在做出选择时,料想不到“踮脚”需要两年完成。不过仔细想想,抓在手里的累赘、干扰,让人无法分清目标和手段,我一度跟着别人步调走,陷入难堪的境地,好在及时醒来,也为时不晚;而人需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风险,对抉择后的风险、代价,自当坦然受之。回顾一战情形,可以说非常的慌乱,万事都处于未准备好的状态。心态在逐渐恢复过程中,而本就紧张的复习计划又屡屡被学业、课业打断,截至到考试前一周,我仅完成公共课的记诵,而专业课中仅民法、法制史、宪法和知识产权通读了教材,所有科目均未背诵,根本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赶完学年论文之后,我只剩短短一周进行冲刺讲义的背诵,只能挑预测的考点进行背诵,精神压力过大,一度梦见民法试卷,卷上所列试题,无一题能答,夜半吓醒,心有余悸。诚实地讲,如此复习,一战初试竟能过线,大半要归功于法学家预测颇准,成功在考场上掩盖我糟糕的复习的进度。至于复试,缺少准备则原形毕露,再来一年也是题中之义。&&& 或许对许多人而言,二战又是一个坎。又一年的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而一战失利的阴影如达克摩斯之剑,可能的再次失败随时悬在头顶,使人陷入内耗、自我质疑中。但于我而言,二战是再顺遂不过的选择,也不存在太多的自我怀疑的纠结。虽然结果是不好的,但一战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很大程度上指明了二战的方向和道路。故,二战人大民商法,不过是按部就班的过程,再回忆起来也无太多艰苦的回忆。吸取一战的教训,在沿用一战科目搭配前提下,先通览教材,形成知识框架,而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轮次的重复记忆。当然在这过程中依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科目选择的不尽合理,复习计划形同虚设。结合我两年的考研中的教训,我在下文对我认为可能面临的人大考研中常见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建议,若能帮助同学更好认识人大考研,有所裨益,实吾之幸。二、个人对人大考研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一)如何选择应用法科目?&&&&&&& 人大考研初试采用是模式,即门理论法(宪行、法理、法制史)加门应用法。而门应用法是从门课程(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法、国际法和诉讼法)中任意选择门进行作答。考试是一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艺术,即如何投入最少的精力、时间以求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而初试的分数不仅是复试的“敲门砖”,从我的经验来看,初试得到的产出(分数)将很大程度影响到复试的心态、表现和最后录取的加权分数。故,在准备之初,如何选择应考的应用法门科目至关重要。理论上讲,选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包括在初试中不对报考专业进行做答,但从初试到复试时间短暂,譬如民商法这样体系庞大、理论繁多的学科,至多不到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展开满足复试专业笔试、面试需求的有效复习。故,无论如何,有意报考应用法门之一的同学,须选择本报考专业。而其他应用法科目的选择则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化差异,如年法学本科学习中各科的理解、掌握程度,学科知识体系繁杂程度、背诵难度以及科目试题的可预测度,其主要宗旨是,尽可能的降低自己的学习负担,而更好、更科学的备考、应考。就我个人而言,第一年应考时选择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而第二年为减小复习量延续第一年的选择,虽初试成绩尚可,但在刑法上失了较多分数。如果重新考虑的话,针对我个人的情况,将刑法改成与民商法联系更紧密,而本人学习掌握更好的经济法可能更为合理。(二)背诵多少遍才算复习好了?&&&&&&&考研是个长期备考、一次输出的过程,对复习效果的反馈很大程度依赖最后的考试,在过程中缺乏外界反馈,导致自我评价同最终外部反馈的偏差,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有误。可能有许多同学把背诵的遍数当做致胜法宝,诵读次数越多,知识掌握的越好,从而追求更多的背诵次数。我认为这其中是存在误区的,一是背诵变成了重复性、机械性的脑力活动而未能内化成自己有效掌握的知识。第一遍是马什么梅,第二遍是马冬什么,第三遍变成了什么冬梅,待到终于准确记住“马冬梅”,却发现“马冬梅”成了题干,却不知道“马冬梅”的外延、内涵、特征、本质、意义;二是背诵太多零散的、片段式的知识点却未建立有效的、相互联系的学科知识体系,要尽可能的把一个法学概念放在框架中,围绕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构造知识体系。譬如年法制史论述要求比较元代和清代的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立法和司法实践异同并分析得失,在教科书无有效的答案支撑前提下,需要我们分别就元代和清代法制包括原则、立法活动、司法制度等可能与少数民族治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并在回应题目进行比较基础上合理编写答案。如此,在建立整体学科知识框架结构基础上,即使面对所谓“超纲题”,也能在现有知识体系内进行作答并得分。由于我个人体力难以支撑全天候、长时间的学习,且时间管理能力太差,即使在二战,预定在个半月时间内对专业课过至少轮,到最后也总体背完轮,其中部分科目(刑法)未能背诵。我采用的方式是,在每晚睡前分别对各科进行整体性的回忆,在脑内以思维导图方式呈现知识体系,而后再对每一个小点进行具体内容扩充。若未能回忆,则第二天就前一天未能记忆的再加强,如此反复,直到一轮背诵完成,对一学科内所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回忆。这样即使在考场中遇到具体内容记忆不清的知识点,也能根据定位联系上位概念、下位概念或者相反、并列的知识点内容进行本题答案的编写。&&&&&& &所以,检验复习程度的标准并非背诵的次数多少,即使只进行一轮、两轮的的背诵,若即达到整体掌握、有效扩展的程度,则在考场上输出也可能胜过反复记忆而不加归纳总结的同学。当然,背诵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背诵知识框架的搭建更无从展开。我的观点在于,在背诵基础之上形成的知识框架体系,才是有效输出的关键。(三)怎样看待预测、押题?是否有必要看老师的相关论著?&&&&&&& 预测、押题、看老师论著对于考试仅仅是一个心态调节、锦上添花的作用,其坚实的地基还是自己在阅读、记诵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预测、押题压中能让你在考场上心态放松,节省时间,更从容地答题,但这不意味没有押题、扩展的同学不能基于掌握的知识有效得分。就我个人而言,一战时虽有法学家老师压中题,但由于没有时间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即使过线,分数依然没有竞争力;而二战时并未看任何的押题,也未参阅老师的论著,但在完整知识体系基础上,依然能作答并得分。毕竟,考试检验的是你个人对学科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而非对命题人心意的揣测程度、迎合程度。我认为,预测、押题是在复习后期譬如框架背诵完成基础上学有余力进行的,有并压中,乃锦上添花;无则安心复习,不必太过恐慌。(四)复试如何复习?&一战、二战,我最大的认识在于意识到对复试进行准备的重要性。一战时担心初试,初试成绩公布后,到复试不过两周,如我所报考的民商法学专业复习量非常大,时间非常紧迫。一战复试时,我仅用天时间快速过完本法学家出的民商法复试宝典,复习效果可想而知。故面试时,尽管我抽到非常基础的“论国家所有权的范围”,答案在物权法有专节规定且复试宝典上亦有论述,但由于复习走马观花,泛泛略过,哪里能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虽然年民商法专业竞争形势严峻,但如此复习效果,我的一战复试落榜也是情理之中。二战入围复试后,在充分吸取前一年教训基础上,我加强了对复试的准备,从年元旦过后一直到考试前未停止学习,即使在正月期间,也尽可能挤出时间阅读专业书,准备英语阅读。我想,我的经验教训应该足以表明对复试进行准备是必要的,在未得到拟录取通知前,在途中的松懈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会决定你的成败。那么,如何针对复试进行复习呢?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保持竞争意识,充分抓紧时间。&&&&&&& 初试过线不代表复试也能过线,即使走过步半,差的半步也是失败,意味着同人大无缘,或者重头再来。而等到初试成绩公布再复习也为之过晚,针对复试专业课考察的深度、广度、细度,可以说,即使初试结束后第二天就开始复试复习,也不能算早。所以,建议今后报考的同学在初试结束后稍加休息、调整后,即要以复试应考的心态投入复习,切不要等到初试成绩公布后才开始复习。过年期间,人情往来必不可少,但也不建议完全丢弃书本,尽量保持复习的状态。区分英语专业课,针对性开展复习。&&&&&& &复试科目共门,分为专业笔试、面试,英语面试、笔试,其中专业笔试占分,而专业面试占分,而英语笔试、面试各占分,总分分。英语面试最为简单,以人一组,对抽到的题目(多为近期新闻)分、、段朗读,而后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看似难度很大,但实际上分值较少,且只要开口说都有分,所以不需太过紧张。而英语笔试为道篇阅读题,多选择级英语或考研英语,均为单选题,需在小时之内完成,且有硬性的及格要求。历年来不乏初试高分却因英语阅读未过线而被刷者,非常可惜。而考试难点在于在个小时内做完篇阅读且保证一定的正确率,故在准备时,需要定时掐表做一些模拟训练,以适应考场节奏。就材料的选择而言,历年的考研英语阅读或者级英语真题是比较好的选择。就专业课而言,笔试与面试的复习是同步的,本质都是在学科体系范围内个人掌握程度进行考察,无需分开准备。在复习专业课过程中,需要做到“扎得深、展得开”两点要求,这是我个人结合两年考研经历的体会。“扎得深”是对知识掌握的纵向要求,从它的法理基础、法律规范到新的学术动态、理论成果,要有理论深度;“展得开”则是对知识掌握的横向要求,了解该规范的相邻制度比较、司法实践现状等,辩证联系的认识。譬如我连续两年所抽到的面试题,第一年“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范围”源自对法律规范的了解,偏基础;而第二年抽到“试论惩罚性赔偿的法理基础”需要对侵权法的目的、功能、发展有一定认识,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大法学院对学科的考察,既要求基础扎实,又要求理论扎实,二者缺一不可。建议诸君在准备复试专业课时结合初试笔记框架,有意识性的对法律规范、司法案例及权威学术论著进行延伸学习,以期满足复试考察要求,同时也是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预热。&&&&&&& 注意饮食和身体健康。复试准备需经春节,期间大小宴请不断,饮食无节制,肠胃虚弱如我者极易中招。在今年往北京考试前,我就突发急性肠胃炎持续腹泻呕吐,直至飞北京那天才勉强止住,一度担心笔试个半小时能否支撑下来,还在结果尚算不错,有惊无险。大家在专注学业之时也要注意饮食节制和身体健康,尽量避免出现我复试这样可能影响考试状态的情况。(六)常见心态问题考试竞争这么激烈我考得上吗?&&&&&& &结合这两年人大法学院报考人数看,法学硕士报考在人左右,每年进入复试的人数在人范围之间,看似比例是:,竞争残酷,实则不然。有兴趣去本校图书馆观察的话,譬如司考、考研初期,图书馆人满为患,占座竞争令人唯恐避之不及。待到中期、后期,人流量随着时间推移递减;即使坚持在图书馆扎根的“毅力者”,能不间歇性沉溺微博、微信或游戏、电视剧而一贯保持学习的效率吗?恐怕能持之以恒、一贯而终的大毅力者少之又少。我观自己,是决然做不到的。由此看来,哪怕每天仅保持个小时的有效学习,坚持到底也足以脱颖而出。我个人认为,不要在竞考中树立虚假的竞争对手,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你的敌人真的只有你,是自己错误的学习习惯、天然的惰性和和出于恐惧的内耗、纠结。这条路走下去只有两个结果:考上和考不上;考试竞争激烈只是其中一个外因,不要过度放大。一战失利后我要二战吗?报考人大的诸位同学一战失利后不少面临是否二战的问题。我想其得失非常清晰,又耗费一年时间、精力、金钱选择风险高、收益不定的考研活动,加之一战失利,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重要的不在分析其利弊,而在认清内心追求后的做出选择。若非人大不可,非该专业不去,则二战不过重头再来,更何况有了一年的经历,更易展开针对性的复习。但此选择完全出自个人,需要彻底的分析利弊并坦然接受随之而来的风险、压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决定一但做出,再不可犹豫、退缩了,勇往直前走。至于结果,那是在做出选择时就可以承受的必然了。
打赏的法律性质是奉献而不是施舍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即将打开""小程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大附实验小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