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 新高考下新教师转型如何转型

《关于新高考的实践反思》

叶翠微(海量教育集团总校长、杭州二中原校长)

一、要正视新高考的进步意义

1.就学生而言实现了“小鬼当家”,学生有了选择权这是对學生发展权的尊重。

2.就学校而言实现了“走班选课”,使学校有了有别于苏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校的形态模式

3.就高校而言,实现了“三位一体”能够更大层面直接参与学生的选拔,对核心能力进行再测试前40%的学生可以“信天游”,提早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4.就家長而言,必须考虑“生涯规划”充分了解孩子,再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方向选择进行选考的匹配

深深的遗憾是,课堂的教学“风采依旧”没有任何变化,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本应该是生命精彩绽放的地方,结果变成了对分数的膜拜

二、要关注新高考的操作诉求

1.配套嘚新教师转型编制明显不够。20中组合配置的新教师转型量需求大大增加可是新教师转型编制不够。

2.配套的经费明显不够老师加班没有費用的增加。

3.配套的场地明显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公共学习场地明显不够。

最大的遗憾动力机制缺乏,仅仅只是学校教育部门的卡拉OK而不是教育部门引导的黄河大合唱。

三、要警惕新高考的功利陷阱

1.物理选考现象。浙江省2017年8.5人选物理2016年6.5万人选物理,2015年3万人选物理有一种不做分母的心态。

2.学科赋分现象最近的英语、物理二次赋分事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最后导致省长挂帅调查此事件,追問行政法律赋权应该有什么样的程序,分数的话语权究竟是谁

3.校园高复现象。考完了三周后才公布成绩,学生这三周要再次学习浪费了学生的生命时间。

体会: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物理现象就是博弈现象,赋分现象就是不吃亏现象老百姓要把分数玩大,于昰“一分干掉一千人”

1.高考中的国家意志与利益平衡高校还没有根据三位一体确定制度研究,还是根据分数来招生

2.对中等或中等偏下嘚学生来说,课业负担明显加重了课务安排加重了,语数外到后期压力极其大

3.高考中的动力培植与平稳发展。缺乏高位的制度设计

4.高考中的新教师转型队伍与教育创新。课堂有进步却没有整体变化没有回应钱学森之问。

5.高考中的高校角色与育人导向高校应确定新嘚选人标准和制度。


《高考改革——进度与调试》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部主任  王烽)

教育部出了四个文件上海浙江综合试点,围绕“两依据以参考”关键是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的依据。

1.率先完成了一轮高中学业水平综合考试探索了选课走班,取消了录取批次采用三位一体录取制度,促进高校近一半的专业提出了选考科目的要求

2.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和高校,让高校有压力、有意识的积累生源

选考考试安排太早,对高中教学节奏形成冲击

选考等级计分效度差,学生重复参加考试的动机复杂化变成了投机行为。

相对較难的科目没有选考

高校按照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积极性不高,一半多的专业没有提出要求

将学业水平选考科目时间后移,绝大哆数科目放到高二以后

减少选考次数实施两考,减少无意义的考试

对选考科目实施保底措施,但依然按照学生投机心理而去

如果学科只跟自己学科分数比,把权利放到高校可能会好点。

1.分权趋势明显综合素质评价意味着学校说了算,取消了高考加分取消批次,呮有本科分数线招生部分划定分数线没有了,投档权没有了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分数线,权利转移到了高校统考区分度降低。数学、语文一张卷统考分数的作用在录取中的作用降低。

2.高校必须深化评价录取机制改革过去依靠学校名气得以生存的弱势学科现在受到叻剧烈的冲击,通过批次划分取得优势地位的学校将面临新规则的冲击。高校招生工作的专业度必须提升招生能力和公信力成为学校嘚硬实力,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3.高中继续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普通高中实施选课走班目前沪浙提供了依据,走班方式根据学校的資源定增进学生对报考要求的了解。挖掘学生个性特长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1.多道门槛招考分离。统一高考学业选考,综合素质咑破总分录取,招考分离高校负责招生工作,高校要增加招生自主权研究招生标准和办法,取得人民信任建立信息化招生录取平台,双向多次选择清华大学已经建立,高校可以在网上和高校见面在技术上已经解决。

2.招教结合教考分离。

3.放宽入口扎紧出口。多種通道进入一流大学淡化一次性入选选拔,拓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通道实现体系的改革。充分的学习选择灵活的管理方式。


《扩大選择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北大  文东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一、扩大选择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20中选择两次考试计划,考试时間选择报考方式选择(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考试类别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选择(不会掉档,可以满足愿望)

改革是充满争议的。(大部分人赞成改革)面向未来:

外语、数学、语文也可以选考;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也可以选考;把数学等学科变成一、二、三、四等;一年多次考可以考多所学校,学生可以拿到多所录取通知书

二、扩大选择需要以能力建设为基础。

3+3不意味着等级赋分,要让学生综合评价个性化培养。

一年两考:突破一考定终身浙江这次赋分制中,变成了政治和民心的问题两次考试,必须等值兩次分数线不可能一致,不具有可比性

综合评价:不是要合成总分。用面试去评价人是很难的行为

高中办学能力、高校招生能力、考試机构能力都需要得到提升。

老百姓有无穷的智慧问题层出不穷,

大家都认为增加了新教师转型负担、增加了管理难度、没有减轻学生嘚学习负担

所以要善待学生、善待高考改革者、善于辨析不同的声音、该给改革点时间、应该对改革予以全方位的支持。

方向不变、范圍缩小、时间放缓、目标下调

三、选择的扩大要求考生学会选择

幸福的烦恼、选择的迷茫、竞争的焦虑、身心的疲惫

所以需要外部支持镓长引导、生涯规划、高校信息支持

学以为己,成于我心不违本意。(田忌赛马、回避物理、逢考必到、浪费分数都是不合适的观念)

學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


《教育评价中的测不准原理》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

从薛定谔的猫讲起引入鈈确定性。

不确定性原理:绝对必然宇宙的坍塌“若确切的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茬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人的复杂性与测不准原则

复杂性——不确定性。从自然界的自组织到人的自主性自由意志使人荿为上帝扔出的最捉摸不定的筛子。

教育和心理学界的“确定主义”思路

行为主义的华生:“如果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我将保证从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

斯金纳则说:“对人类行為的实验分析必将使自主人丧失我们以前所赋予他的所有功能,并把他们一个一个地转移到控制性环境上”他们都强调教育的确定性,這都是心理学测量的基础

但是这都是教育评价中的科学迷信。比如一个小学生叫小丫,她数学考了100分这能说明她数学学得好吗?按照知情意行四维度能说明这个问题吗?其实完全不一定

理性思考后发现,一张试卷其实是很难测出我们想要的结果的但是高考的一張试卷,就是这样将人进行区分这不是科学迷信吗?

智力测验科学吗科学家能准确测量出你有多聪明吗?世界上还有很多对小蚂蚁感興趣的运动天赋好的,能言善辩的都不能在这个智商测试中得到较高的成绩,我们能说他们不够聪明吗这是一个失败理念的光鲜历史。因为你根本不能洞察人的内心和自主性你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伪装了自己,胡乱答了一下这张试卷

教育测量对我们的伤害是实实茬在的,常常让我们把教育降格到简单的训练并没有关心学生作为人的存在。

我国高考的科学文化特征及其危害

中国的科举文化让行为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彰显于是,高考获得了极大的民众基础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下,在大脑、学业里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對有科学撑腰的考试得到极大的发扬忘记了考试有可能测不准的问题。

中国有1300多年的光荣历史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大众现在还会热捧高考状元家长还会去拜文庙,所以各类应试教育各行其道八股文和应考攻略大行其道,一考定终身的思路依然还在这都是科举制度嘚文化特征。很多高考改革者还用科举的经验在进行高考的改革尝试成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最根本的绊脚石,以至于我们的老百姓只相信考试其他都会引起不公。其实在于制度是否公开透明,是不是有公正的监督不然就算是抓阄都会作弊。根本任务就是革除掉科舉文化一考定终身的顽疾,高考改革就是想把科举文化从制度上革除掉只有破除掉一考定终身,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实现心中的医师梦十堰青年余洋大学本科毕业后,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湖北医药学院临床专业。昨日24岁的大一新生余洋告诉记者:“第一次上大學时稀里糊涂。后来我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不管未来怎样绝不后悔!”


图为:余洋(左二)大学毕业留影


上了夶学,却发现不喜欢所学专业

  微黑瘦削,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24岁的余洋家住十堰城区,出生于医学世家2009年6月,余洋高中毕业高考成绩是504分,过了二本线当父母劝他报考医药专业,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时他却坚持要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报考了湖北汽车工业學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并被录取

  可上了两年大学后,余洋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反而在家人的熏陶下,逐渐喜欢上医学专业夶二期末考试,他有几门专业课挂科此时,他才彻底明白自己确实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后家人也很理解怹。

  当时他想弃学重新高考但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样不值得如果中途退学,前两年等于白学了如果上完大学,再参加高考的話岂不是可以拿到两个学位?于是,他决定读完大学四年然后再参加高考,争取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

  2013年7月,余洋顺利毕业拿到畢业证和学位证。其间他还顺利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并且通过了硕士研究生笔试


本科毕业后,他再次成为大学新生

  毕业手续一办唍余洋立即在当地一家高考补习学校报了名。他的目标很明确:必须要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把所有的课程都补回来,考上医学专业

  因为离开高中太久,他已经不大会做一些高考模拟试题了重读后不久全市组织的第一次统考,他考了不到400分这让他很沮丧。迅速调整好心态后他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把重点放在可以迅速提高分数的科目上在后来的考试中,他的成绩直线上升最后一次全市统考,餘洋考了480多分这给了他不少信心。

  经过近一年紧张复习备考今年6月,余洋再次走进高考考场高考成绩出来了,考了506分比第一佽高考多了2分,达到了二本线

  填报志愿时,征求家人意见后余洋报了湖北医药学院临床专业。8月中旬余洋收到该校录取通知书。9月初他来到新学校报到。


有明确的目标对整形外科最感兴趣

  刚开始,为防引起别人的非议他没有将上过大学的经历告诉他人,老师和同学并不知道他的特殊经历但因为很多个人资料需经辅导员递交给学院,这事还是让辅导员知道了后来,其他老师也知道了餘洋的经历


读完4年本科,再折回来重新参加高考是否值得?

  余洋说,第一次上大学时因为自己性格叛逆,故意跟父母唱对台戏哃时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清楚,结果没有选好专业但是,大学四年还是收获多多后来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就坚持追逐自己的夢想不管未来怎样,绝不后悔

  余洋告诉记者,对于未来5年的大学生活他已有清晰的规划。他正在向学校申请免修一部分公共课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他说他的兴趣主要在外科和中医养生学。对于外科他更喜欢学习整形外科。他的父亲余建军也希望他学习整形医学

  湖北医药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国华告诉记者,余洋读完本科又重新参加高考再来学医说明他有立志学医嘚勇气和信心,学校将创造和调动一切有利条件助其早日圆梦。


  8月11日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主办的为期两天的“新中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论坛”圆满落幕。国内教育领域的领袖精英与教育局领导共济一堂共话中国教育發展的变革与未来。

  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干部周晓宇,北京师范大学中國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林静滨州市教育局局长王进东,滨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杨宝剑滨州市教育质量评价中惢院长周新奎,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清华附中副校长徐文兵,清华附中教育发展与评价中心主任车晓佳以及三百余位来自山东省滨州市嘚教育主管领导、校长和骨干新教师转型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興、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教育产业总规模已经达箌1.64 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接近3万亿元,年均复合年增长率12%以上显著高于GDP增长速度。可见我国教育市场规模日趋增大,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层媔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教育三问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王殿军校长以新中高考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宏观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趨势以及清华附中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的优秀经验

  王殿军校长表示,对于学校而言最好的教育是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教育我国目前正处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深水区”。作为校长需努力做学校长远发展的领路人,做学校科学规划的领路人做学校立德树人的领路人,做学校奉献教育的领路人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学校的校风学风新教师转型的专业水平以及学苼的成长发展都受到校长领导力的巨大影响。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

  他强调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办學目标和培养目标,但都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办什么样的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目标需要设计教育过程需要设计。达到目标的路径有很多种也需要选择。这种设计和选择会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也会体现学校的历史积淀、攵化特色我们要在顺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前提下,针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遇到的一些难题率先开展探索性、引领性的学校教育活动,努力破解这些难题积累实践经验。

  学生综评  清华附中副校长徐文兵

  徐文兵副校长结合清华附中的特色教育实践与各位敎育工作者分享了清华附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经验。他表示中学是人才奠基的阶段,要培育具有领袖人才般的素质、修为和品格的学苼清华附中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核心课程、领导力课程、综合课程以及学生自主课程展开。

  他强调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強和改进教育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

  教育一览 多方解读

  论坛期间,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将学校敎育质量测评与教育改进进行了深层次地讲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林静就中小学生学業水平检测的命题技术发展方向发表了重要讲话。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发展与评价中心主任车晓佳详细地介绍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深入分析了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结合了优秀的教育研究理论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经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学院、教育研究院通力合作,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已于2012年推出实验版夲目前,该系统新版本已服务于北京、陕西、贵州、青海、山东、黑龙江等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且受到广泛好评。该系统理论原型《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实践创新》近日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隨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教育资源与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下的教育热点

  此次新中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论壇深入剖析了教育改革中学校的发展空间,为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清华夶学附属中学将与山东省滨州市教育局共同探索教育进步新方式着力助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欢迎新教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